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2.3.2大气环境-大气成分和垂直分层

【学习目标】

1.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消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2.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知识突破】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探究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读P 44表格填写下列内容)

(1)

吸收:水汽、二氧化碳吸收

,臭氧吸收

, 选择性。 主要表现 反射: 对阳光具有反射作用;无选择性 散射: 、 散射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

(2)在右图中画出太阳辐射、吸收作用、 反射作用、散射作用

(3).白天气温晴天 阴天,原因:削弱作用中的 作用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原因:削弱作用中的 作用

探究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 概念: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2)在右图中画出太阳辐射

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关系 【思考】

a.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原因

b.大气的保温作用

原理:(1)大气通过吸收 (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保持热量; (2)通过 (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补偿地面损失的热 量,起到保温作用。

探究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原理解释自然现象 ①夜晚气温晴天 阴天,是 作用形成的

②“十雾九晴”、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原因:

③.人造烟雾预防霜冻 原因:

④.气温日较差:晴天 阴天

⑤.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 原因

⑥.温室大棚利用的原理: ,改善了 、 等自然条件

【课后巩固】

1.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 ( )

A .太阳辐射

B .大气辐射

C 、地面辐射

D .大气逆辐射 2.霜冻往往出现于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因为此时( ) A 、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 B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强 C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强 D 、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3.右面四图中昼夜温差(日温差)最大的是( )

图3表示的是大气的热力过程,分析回答4—7题。 4. ①、②、③分别代表

A. 大气辐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B. 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太阳辐射

C.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D. 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 5. 以下箭头代表大气逆辐射的是

图3

A. a

B. b

C. c

D. d

6. 影响d过程的大气成分主要是

A. 臭氧和浮尘

B. 臭氧和水汽

C. 二氧化碳和水汽

D. 二氧化碳和浮尘

7. 与全球变暖问题密切相关的过程是

A. a和b

B. a和c

C. b和c

D. c和d

答案:

DACDCCD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内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据此完成1~2题。 1.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 (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结合下面两图,回答3~4题。 3.图甲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十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的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 ( )。 A.8℃ B.10℃ C.12℃ D.20℃4.图乙中与温室效应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下图中,①②两地纬度相同,海陆位置相近,各箭头表示不同的辐射形式。读图回答5~8题。 5.若①②两地的相对高度为2 500米,则两地气温相差( ) A.1.5℃B.2.5℃ C.15℃D.25℃ 6.①地的各种辐射,以可见光为主的是( ) A.A1B.B1 C.C1D.D1 7.如果②地云量增多,则A2与D2的变化表现为( ) A.两者均增强B.两者均减弱 C.前者减弱,后者增强D.前者增强,后者减弱 8.①②两地热力状况为( ) A.A1>A2B.B1>B2 C.C1<C2D.D1>D2 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 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9~10题。 9.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 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 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 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 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 10.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 述不正确的是( )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 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 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 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1~13题。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2.3.2大气环境-大气成分和垂直分层 【学习目标】 1.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消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2.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知识突破】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探究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读P 44表格填写下列内容) (1) 吸收:水汽、二氧化碳吸收 ,臭氧吸收 , 选择性。 主要表现 反射: 对阳光具有反射作用;无选择性 散射: 、 散射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 (2)在右图中画出太阳辐射、吸收作用、 反射作用、散射作用 (3).白天气温晴天 阴天,原因:削弱作用中的 作用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原因:削弱作用中的 作用 探究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 概念: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2)在右图中画出太阳辐射 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关系 【思考】 a.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原因

b.大气的保温作用 原理:(1)大气通过吸收 (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保持热量; (2)通过 (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补偿地面损失的热 量,起到保温作用。 探究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原理解释自然现象 ①夜晚气温晴天 阴天,是 作用形成的 ②“十雾九晴”、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原因: ③.人造烟雾预防霜冻 原因: ④.气温日较差:晴天 阴天 ⑤.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 原因 ⑥.温室大棚利用的原理: ,改善了 、 等自然条件 【课后巩固】 1.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 ( ) A .太阳辐射 B .大气辐射 C 、地面辐射 D .大气逆辐射 2.霜冻往往出现于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因为此时( ) A 、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 B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强 C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强 D 、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3.右面四图中昼夜温差(日温差)最大的是( ) 图3表示的是大气的热力过程,分析回答4—7题。 4. ①、②、③分别代表 A. 大气辐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B. 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太阳辐射 C.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D. 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 5. 以下箭头代表大气逆辐射的是 图3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时作业8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读近地面(虚线)和大气上界(实线)太阳辐射波长分布示意图(下图),回答1~2题。 1.“温室效应”会使() A.A部分增大 B.B部分缩小 C.C部分增大 D.C部分缩小 解析:“温室效应”即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则吸收的太阳红外线部分增大。 答案:C 2.人类大量使用氟氯烃,并向大气排放,则会使() A.A部分增大 B.A部分缩小

部分缩小C.D 部分增大B.C. 解析:温室效应增强了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C部分的范围增大。氟氯烃破坏大气臭氧层,使臭氧吸收紫外线能力减弱,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而到达大气上界的紫外线总量是没有变化的,因此图中A 部分范围应缩小。 答案:B 下图为一种气温空间分布图(单位:℃)。读图,完成3~4题。 3.该图显示了() A.气温沿经线方向、纬线方向和垂直方向三个方向的空间变化B.气温沿经线方向和纬线方向两个方向的空间变化 C.气温沿经线方向和垂直方向两个方向的空间变化 D.气温沿纬线方向和垂直方向两个方向的空间变化 解析:该图的纵坐标为高度,反应了气温沿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即气温的垂直空间变化;该图的横坐标表示不同的纬度,即沿着某条经线所作,故它反应了气温沿着经线方向(即纬度变化方向)的空间变化。答案:C )

(.读图可知4. A.气温沿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先递减后递增 B.气温沿经线方向上的变化,是先递减后递增 C.气温沿纬线方向上的变化,是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 D.气温沿经线方向上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 解析:读图可知,气温在垂直方向上,基本都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的;沿着经线方向看,纬度越高的地区,气温越低,即气温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 答案:D 下图中甲、乙两地的纬度相同。读图,完成5~6题。 5.a处气温比近地面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 A.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B.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C.a处大气的散射作用比近地面强 D.a处的太阳辐射比近地面弱 解析: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所以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答案:A

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教案设计 朱 劲 飞

大气环境 朱劲飞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看图说出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 2.学生能够说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看着表格,运用对比分析方法,比较说出不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 气的选择性吸收。 2.学生能够画出简图说明大气的整个受热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密切性,学生能够增强大气环保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三、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主要包括大气的削弱作用、保温作用和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本节课在教材中体现的图表比较多,而文字较少,因此在对本堂课的讲解时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图表能力的分析,并且适当补充概括性的文字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课程标准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2、重难点分析 要说明对流层的大气受热过程,那么首先就要认识大气的垂直分布。其次要明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了解不同的大气物质对太阳的不同波长的光有其选择性吸的特点。第三,明确什么是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以及大气逆辐射,重点掌握这三者的受热关系,能够学会运用图表分析。 这个也是课标中明确要求的。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和温室效应 (二)难点: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大气 授课过程: 引入:一个人最多可以几天不吃饭?——7天,几天不饮水,——3天?但一个人一分钟不呼吸就很难受,10分钟不呼吸就会——?大气为丰富多彩的生物界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所以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我们的大气环境。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解析版)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解析版) (2018·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联考)亚轨道一般是指距离地面20至100千米的空域,处于现有飞机的最高飞行高度和卫星最低轨道高度之间,也称为天空过渡区。据此完成第1题。 1.中纬度地区,某飞行器自地面进入亚轨道下界时,其气温变化的一般特点是 A.一直下降B.一直上升C.先上升后下降D.先下降后升高 答案D 气球作为探索高空的工具已经被广泛运用。据此完成第2题。 2.若不考虑气球破裂,在下列地点释放时,高度升到最大的是 A.新加坡B.拉萨C.南极点D.北极点 答案A 3.(2018·金华市十校期末联考)深秋初冬时节,晴朗的夜晚多霜冻的主要原因是 A.夜晚风力微弱B.大气逆辐射弱C.地面辐射较强D.太阳辐射较强 答案B 读右图,回答4、5题。 4.图中 A.晴朗天气,a大部分为大气吸收 B.湖泊湿地,b能和缓地加热大气 C.CO2增多,c较少补偿地面失热 D.冰雪地面,a→b的转化率增加 5.下列能源类型属于太阳辐射能且最为清洁的是 A.天然气B.地热能 C.风能D.潮汐能 答案 4.B 5.C (2018·绍兴一中期末)读“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关系 示意图”,完成6、7题。 6.H的数值应为 A.40 B.60 C.125 D.134 7.连续多日的雾霾天气不会影响 A.A的数值B.B的数值 C.I的数值D.G的数值 答案 6.B7.A 解析第1题,大气热量收入=114+10+23+19=166,热量支出=106+H,所以H的数值应为60。第2题,连续多日的雾霾天气会影响B、I、G的数值,但不会影响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 下面甲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乙图为宁波附近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读图,回答8~9题。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检测:第7讲-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 (含答案解析)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 一、选择题 (2019·济南模拟)地理研究团队调研某山脉时,绘制的该山脉沿39°N山体内外10 ℃等温线分布高度示意图(图a)及沿39°N的地形剖面图(图b)。据此回答1~2题。 1.比较图b中甲、乙两地的气温( ) A.T甲>T乙B.T甲

3.该考察区域( ) A.位于长白山的山麓B.西北部的海拔最低 C.西南部地势起伏小D.属于暖温带湿润区 4.图示时刻,P地的风向为( ) A.东北风B.西北风 C.东南风D.西南风 5.考察发现,此时库区的局地风速北侧大于南侧,其主要原因是( ) A.水库北侧的气温差异较大 B.水库南侧,陆风与山风方向相反 C.水库南侧的地表植被茂盛 D.水库北侧,湖风与谷风方向一致 解析:第3题,图示西南部等温线最稀疏,则地势起伏最小。第4题,水库库区气温低而气压高,P地受湖风影响而吹东北风。第5题,白天山谷为谷风,此时水库周边吹湖风;水库北侧等温线稠密,说明为山地地形,此时谷风与湖风方向一致而相互叠加使风速加大;而南侧等温线稀疏,说明没有山地,则只有湖风;故北侧风速大于南侧。 答案:3.C 4.A 5.D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图分别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和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据此回答6~8题。 6.图示中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是( ) A.增加地面的平整度,便于通风 B.减少下渗,增强湿度 C.增加房屋前后温差

2020高考地理 第二单元 第8讲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第8讲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垂直分层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问题。

【深度思考1】 为什么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温度垂直分布和大气运动不同? 提示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因此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因下部热上部冷,所以对流运动显著;平流层因所含的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而使其增温,因此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因下部冷上部热,所以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2.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读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形式为a 选择性吸收、散射和b 反射。 (2)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①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强度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②下垫面因素:影响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 ③其他因素:其中气象因素的影响最大。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表现形式:a 选择性吸收、散射和b 反射。 (2)削弱强度: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

【深度思考2】 为什么晴朗的早晨反而比阴天的早晨气温更低一些? 提示 晴天的早晨,天空中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故较阴天的早晨气温低。 4.陆地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 二、热力环流 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 3.图示:(在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 【深度思考3】 读上图,探究下列问题。 (1)近地面冷热与气流垂直运动有何关系? (2)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高低有何关系? (3)近地面的气压高低与冷热有何关系? (4)气流的水平运动流向有何特点? 提示 (1)近地面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冷,气流下沉。

地理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了解大气的热量平衡. 2.运用大气的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比如日出前、日落前一段时间天空也是明亮的。【学习重点】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 【学习难点】 大气的温室效应 【学习方法】 图文结合,学以致用, 加强理解. 【学习过程】 补充:大气的垂直分层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自读课文相关部分,完成下面表格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图示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

小结如下图: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 2、下垫面因素: 3、其他因素: 【巩固练习】 一、单选题: 1.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A .太阳辐射 B. 地面辐射 C. 大气辐射 D. 大气逆辐射 2.对流层大气中对太阳辐射起散射作用的主要是 A .二氧化碳和水汽 B. 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 C. 臭氧和氧原子 D.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3.晴朗的天空所以呈蓝色是由于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 A .直接到达地面的蓝色光比重大 B. 空气分子使蓝色光发生散射作用 C. 高层大气分子大量吸收蓝光 D. 到达地面的蓝紫光又完全被反射到高空 4.大气的保温作用体现在 A .CO2温室效应 B. 反射作用 C. 散射作用 D. 大气逆辐射作用 5.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里是因为 A .空气中的水汽多 B. 太阳辐射弱 C. 地面辐射弱 D. 大气逆辐射弱 6.下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读右图,完成7~8题。 7.图示箭头中,代表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箭头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二、综合题: 9.根据右图中所给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陆 地 陆 地 海 洋 海 洋 昼 昼 昼 昼 夜 夜 夜 夜 A B C D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湘教版)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地理Ⅰ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的第一个问题。该问题回答了大气圈层中的能量的来源和传递过程,是我们认识气温高低变化和分布的理论依据,而气温的差异是学习后一节大气运动的知识基础,同时还是气象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影响因子。关系图如下: 由此可见,该部分知识是学生认识大气现象的理论基础,直接影响后续知识的学习、接受,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火花的迸现,是大气部分教学的重点之一。2.教材知识内容安排 从学科知识联系来看本部分知识应该是这样的关系(见下图) 教材在知识处理上采用了图文结合,讲解与活动习题相结合的方法,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用活动的方式体现,需要理解的则在正文中结合图示准确的表述。这样为我们就灵活机动的把握课堂节奏,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学情分析 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太阳辐射及大气吸收的选择性、散射等相关知识成为学生认识增温过程知识阻碍,尤其关于物体辐射与能量的关系学生的认识几近为零,这些若处理不好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阻碍而影响学习;其次因为缺乏相

关的生活常识,致使形成解释相关现象时的困难。所以在学案中为学生准备了相关的知识链接 教学目标 湘教版教材中该章题目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意在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从根本上认识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作用。所以本节学习中让学生掌握大气增温中的能量来源和传递的过程以及传递中所产生的大气削弱和保温作用是教学的目的之一;而地面辐射的影响因素和气温的影响因素因为是下节学习的关键因此成为学习重点。其次从新课标的要求来说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教材活动中安排的内容深刻地体现了这一要求,因而学会利用该知识正确解释大气中的一些现象并服务于生活,让知识变成学生生活的能力,成为更高层次的要求。 知识目标 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3.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大气能量的来源和对传递过程的分析,认识影响气温的因素;结合活动中的问题解释相关的现象,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情感价值观 在对大气增温过程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对现象的解释中培养学生的探求知识的精神和学用结合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从增温过程的角度认识气温高低的影响因素并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是衡量本节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尺,而影响学生对该问题理解的关键在于对大气的增温过程的认识程度,而此过程的认识从学生角度来说,也是容易被忽略的所以要作为重点来讲。其次,对于现象的解释,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同时还要能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这也是新课标中强调的能力之一。所以教学重点定为: 1.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以及各层气温垂直变化特点 2. 正确述说能量的来源和传递过程,掌握大气的两个作用 教学难点 1.太阳辐射的特点,大气吸收的特点 2.运用大气相关知识解释身边的大气现象 教学方法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所以基础知识的学习采用课前分发学案,提前预习,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课堂上主要采用教师讲授以及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在教师讲授、自主探究活动中、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说课: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XX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我将从教材与教学、过程与方法、应用与创新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本课属于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一个内容,继学生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圈层结构》之后,对地球大气环境的深入学习,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大气水平运动》、《天气系统》打下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与生活密切相关,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满足学生学习不同地理需要的理念。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分为三个部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安排一个课时完成。考虑到本节课的内容抽象、联系生活实际且复杂,我主要通过图形结合讲解、案例运用分析、活动合作探究等形式授予新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重点掌握大气受热过程,以及受热过程中的有关现象,突破难点理解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 如何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巧妙的课堂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新课导入贴近生活实际,展示纬度大致相同不同地区的两位姑娘肤色面貌,形成鲜明对比。再呈现两个地区的天气状况图片,提出疑问引发思考,导入新课。第一部分内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课程知识形成感性认识基础上展示课件:太阳辐射波长示意图,便于学生对后面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再结合示意图梳理知识内容,向学生生动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散射作用,反射作用;第二部分内容学生自主实践探究,通过教材图文内容尝试画出“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学生代表在黑板上展示成果,教师点评之前补充物理定律,波长长短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并说明大气喜好长波辐射,为学生释疑的同时也为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讲解奠定基础。教师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示意图进行讲评。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在亲手实践中更能敏锐的察觉出自己理解的不足和及时纠正认识上的错误,突破重难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路清晰、思维严谨的习惯;第三部分内容创设一个合作讨论环节,建立在学生原有学习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积极发言,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气象因素等是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再通过层层设问,让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形成理性认识,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地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呈现相关地理现象,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揭秘大自然的奥秘。引导学生收集近期相关天气数据,证实所学知识内容;课后收集资料,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针对“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我们能做些什么”建言献策。 一堂课上完之后要进行不断反思,才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1)学生是否在快乐中学习、理解了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