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史》
- 格式:doc
- 大小:191.00 KB
- 文档页数:34
中外文化交流史一、引言中外文化交流是人类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知识、价值观和技术等得到了传播和共享,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本课程旨在介绍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探讨其对各自文化的影响以及对全球文化发展的贡献。
二、古代中外文化交流1. 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文化交流丝绸之路起始于中国,是连接中国与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
通过丝绸之路,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这种交流不仅包括物质贸易,还有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的交流。
例如,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哲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中西方文化的交汇与冲突在中世纪,随着西方航海技术的发展,欧洲开始探索新大陆,与东方文化产生了深入的接触。
这种接触既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也引发了文化的冲突。
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使得基督教传入了中国,同时也引发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
三、现代中外文化交流1. 科技和媒体的发展促进交流现代科技和媒体的发展加速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速度和广度。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轻松地获取到全球各地的文化信息,实现跨国界的交流。
同时,电影、音乐、游戏等娱乐产品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深受全球青年的喜爱。
2. 文化产业的崛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为世界各国带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如京剧、中国画等,同时也为全球市场提供了更多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
四、中外文化交流对各自文化的影响1. 中文和英语的互相借鉴中外文化交流使得中文和英语相互借鉴,丰富了两种语言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例如,汉字。
中外⽂化交流史笔记中外⽂化交流史1、本课程所讲中外交流史,主要是近现代国家概念和国际法成⽴的历史现象。
2、包含了涉及历代中原汉王朝与周边异民族和国家的交往或战争的关系。
如匈奴、西域、回纥、突厥、七诏、蒙古、⾦、⼥真等。
3、如今他们⼤部分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员。
⼆、⽂化的概念1、⼗九世纪中叶以来,因国际学术界不同学科领域,曾先后给“⽂化”这⼀概念下过百数⼗种定义。
2、⼈类学、⽂化⼈类学、考古学、社会学、历史学、传播学等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化定义。
3、从⽂化的发⽣、⽂化的功能、⽂化的核⼼内涵、⽂化的基本性质等⽅⾯,阐释⽂化丰富⽽确定的特点。
⽂化⼈类学的⽂化概念1、⽂化⼈类学者给⽂化的定义,认为⽂化是⼀种⾏为范式。
它不仅是⾏为的产物,⽽且是今后⾏为创造的要素和条件。
2、这种⾏为范式分为“明⽰的⽂化”和“隐⽰的⽂化”《⽂化⼈类学的⼗五种理论》绫部恒雄著/国际⽂化出版公司哲学的⽂化概念1、⽂化是⼀个名族在特定的⾃然的、社会的、历史的条件下长期⽣活所形成的民族⽣活、思维⽅式、⾏为⽅式中共同的东西。
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近乎民族性。
2、⽂化可分为表层的和深层的、具体的和抽象的、⼴义的和狭义的。
历史学的⽂化概念1、从历史学的⾓度,⽂化是指⼀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所从事的物质⽣活和精神⽣活成就的总和。
2、⽂化分为三个层⾯,物质的(⽣产⽣活⽤具)制度的(典章法律,⽣产交换⽅式,社会风俗)精神的层⾯(哲学、⽂学、美术、⾳乐、宗教等)第⼆讲丝绸之路上的异域形象张骞凿空与丝绸之路张骞:今陕西成固⼈(约前164-前114年)汉武帝时在朝中做郎官西域的概念⼴义的西域,是指通过葱岭(今帕⽶尔⼭结和昆仑⼭、喀喇昆仑⼭脉西部诸⼭的总称)所能达到的⼴⼤地区,涵括中亚、西亚、印度半岛,乃⾄东欧、希腊罗马、北⾮等地域。
狭义的西域,是指葱岭以东的地区,涵括今天我国的新疆、青海、西藏等地。
张骞出使西域第⼀次:公元前139-127年。
欲联络⼤⽉⽒抗击匈奴。
中外文化交流史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以下哪些文明的交流?A. 中国与印度B. 中国与欧洲C. 中国与阿拉伯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2. 唐朝时期,以下哪位外国使节对中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A. 马可·波罗B. 玄奘C. 鉴真D. 郑和答案:B3. 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开始?A. 鸦片战争B. 郑和下西洋C. 丝绸之路的开辟D. 鸦片战争答案:C4. 以下哪个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A. 京剧B. 书法C. 油画D. 茶艺5. 以下哪个国家不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国?A. 意大利B. 俄罗斯C. 巴西D. 巴基斯坦答案:C6. 以下哪个时期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高峰期?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清朝答案:C7. 以下哪个不是中国与外国文化交流的方式?A. 贸易B. 战争C. 宗教D. 文学答案:B8. 以下哪个节日不是中国传统节日?A. 春节B. 圣诞节C. 中秋节D. 端午节答案:B9. 以下哪个国家不是中国的邻国?B. 印度C. 日本D. 加拿大答案:D10. 以下哪个不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影响?A. 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B. 促进了中国的经济繁荣C. 促进了中国的政治稳定D. 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创新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______。
答案:展示国威,促进贸易2. 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被称为______。
答案:遣唐使3.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______。
答案:长安4. 丝绸之路的终点是______。
答案:罗马5. 中国四大发明中,对欧洲影响最大的是______。
答案:印刷术6. 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名著”包括______。
答案:《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7.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对______国家产生了影响。
答案:朝鲜8. 清朝时期,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代表人物是______。
中外文化交流史课件 (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世界范围内的交往与合作的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和广泛。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一些学校和机构推出了“中外文化交流史课件”。
一、课件的目的这些中外文化交流史课件的目的是提供一个系统的历史视角,使学生、教师和其他人能够深入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及其意义。
包括以下方面:1.历史:介绍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从文化前史到现代,以便全面理解。
2.文化:比较中外文化的不同之处,解释这些差异的原因,并帮助学生理解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3.地理:介绍和讨论地域条件如何影响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跨国界的交流。
4.艺术和语言:介绍艺术和语言如何通俗易懂地表达和传递中外文化信息的特点。
二、课件的内容中外文化交流史课件强调历史和现代性的密切联系,并给出以下方面的内容:1.第一次中外交流:介绍古代的商贸往来,包括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传入和汉武帝的东巡,还有马可波罗和郑和的旅行。
2.交流变得更广泛:介绍康熙、乾隆、嘉庆和道光时期的对外开放,以及欧洲列强侵华与中国抵御侵略的历史。
3.跨文化交际:讨论在文化差异这一重要问题上如何了解一种文化和社区的独特性,并讨论文化交流在全球化和跨国际范围内的快速集成中所扮演的角色。
4.艺术和语言:重点讨论艺术和语言在中外文化中的功能,以及如何利用艺术和语言来翻译和传达中外文化信息。
三、课件的使用中外文化交流史课件可应用于学校、社区和其他各种环境中,而不仅仅是在西方文化教育和中国教育中。
它不仅是一个教育工具,还是一个文化交流的窗口和平台。
1.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工具,使用它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2.文化交流:通过中外文化交流史课件,人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中国文化,同时让其他国家更加了解中国文化。
从而实现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123《中外文化交流史》第一讲引言一、相关概念与界定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国际学术界不同学科领域曾对“文化”下过百数十种甚至更多的定义:1人类文化学:文化是一种行为的范式,它不仅是行为的产物,而且是今后行为创造的要素和条件。
这种范式分为“明示的文化”和“隐示的文化”两种。
2哲学: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条件下,长期生活所形成的民族生活、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中的共同的东西,是民族精神的结晶,近乎民族性。
文化可分为“表层的和深层的”、“具体的和抽象的”、“广义的和狭义的”。
3历史学: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所从事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成就的总和。
文化可分为“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三个层面。
4文化的属性: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社会范畴,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民族性和时代性两个属性,此外,文化还具有隔离机制、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传播性等属性。
二、文化交流的接受、排斥与变异1本土主体文化:一个社会若政治健康、经济发达、文化活跃,对外往往表现出自信、开放、改革进取的心态,易于接受异文化;反之,就排斥。
2外来客体文化:外来文化的效用、与本土文化体系之间差异性的大小,即是否适应,是主要的影响原因。
即效用性和适应性。
3文化交流引起的变异:两种文化相遇后,无论是主动接受还是消极拒斥,都会发生交流、影响和交融,从而促使原有的文化体系产生新的文化要素,引起文化总体结构和整体面貌的重大变化,这就是文化的变异。
古代文化交流的具体途径主要有四种: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乐舞团体等;贸易往来,即朝贡和个人贸易;宗教传播;战争与掠夺。
第二讲两汉丝绸之路一、张骞凿空张骞凿空与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公元前139年到公元前127年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其出使的原因是解决匈奴之患。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与匈奴打仗,一般都用骑兵,就需要中原不产的马匹。
张骞通过第一次出使见闻,呈报汉武帝说,“乌孙的马匹最好。
”并且提议不妨与乌孙建立外交关系,用丝绸和乌孙的马做交易,为下一次进攻匈奴储备物质基础。
《汉语交际与文化》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特点:《中外文化交流史》是本科二年级留学生的一门专业考查课,本课程以古代中国各个时期的文化为中心,讲述了古代中国某些时期与亚洲、欧洲、美洲等各大洲国家的文化交流。
在章节设置上以概说统领三编,每编之中,开始一般是综述性文字,把背景性的、属于本洲各国共性的东西交代清楚,然后再分写各国即各章,各章之间相互照应,纵向从汉代写到清代,脉络清晰,横向写了古代中国和各重要国家的文化来往,内容全面、具体。
每章之后都附有思考题,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
二、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本《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为文化知识课教材,是为外国留学生中国语言文化专业教学之需编写的。
这门课程教学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从而明确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世界文化进步的重要条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不断交流和撞击才能促进文化生产力的进步,使各个国家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相互合作,共同进步,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学习这本书也有利于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增加对中国的了解,更好地在中国学习和生活。
三、教学目的: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意味着对该语言系统本身的学习,而且还包含着对这种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的了解及掌握,《中外文化交流史》这本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32学时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而且使学生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使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相融合,对语言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以中外文化交流为视角,通过学习,使同学们在了解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亦能充分认识到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从而培养世界意识。
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使他们在汉语学习中善于发现目的语文化的特点并乐于了解和学习目的语文化。
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PPT、DVD、图片等。
每编选一节先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模拟课堂,学生讲解,然后课堂讨论,其他学生提问。
《中外文化交流史》学习心得体会及教学建议学习心得体会: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从古至今,随着世界交流逐步走向一个整体,我们的文化交流也在走向融合,走向进步。
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是伴随着频繁的文化交流发生发展起来的。
中国文化以迁徙、不同民族的聚合、贸易往来、战争动乱等为中介,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交汇融合,中国文化在不断的前进。
历史已经证明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绝不是在封闭式下成长的,也绝不是与世界文化绝交的情况下独立进行的。
在几千年的成长岁月在,中国文化不仅是在内部各个民族融合交流互相促进,而且通过各种与外界接触的手段中不断吸取和融合外来的先进文化也成为了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交流、融合,不代表是全盘接收外来文化,而是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接收。
中国古代文化一直走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秦皇汉武吸纳了中亚的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唐宗宋祖吸纳了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明末清初又吸收了欧洲文化,这些都容纳在善于进取的中华文化中。
在这些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华文化一直表现出极为恢弘的气度和极为广博的胸怀,成就了伟大的中国古代文化。
在汉唐盛世时期,印度佛教文化随着丝绸之路走入古老的中国大地。
从宗教思想看,中国古代还没有出现过定型的宗教。
像佛教这样组织、教义都十分完整的宗教。
它提出的许多新鲜的宗教观念、宗教理论。
但即使如此,中国也没有对佛教全盘吸收,而是有选择地接受了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的理论观点虽与原始佛教有很大差异,但大乘思想却是对佛陀教法的进一步发挥与完成,特别是在信仰和伦理领域把宗教的世界观发挥得更彻底、更系统化了。
它的高度精密的哲学思辩与宗教幻想的巧妙结合,也适合当时中国人文化发展的高水平。
由此可见,中国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决不是简单地“拿来”,而是在吸收中有选择,采撷外来之精华。
第1篇一、古代中外文化交流1. 丝绸之路的开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其起点是中国的长安(今西安),终点是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
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传入西方,同时也将西方的玻璃、香料、药材等传入中国。
摘抄:“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文化的交流,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2. 印度佛教的传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后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的传入,使得中国哲学、艺术、建筑等方面都受到了印度佛教的影响。
摘抄:“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哲学注入了新的元素,如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观念,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希腊罗马文化的传入古希腊罗马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其哲学、艺术、科学等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亚历山大的东征,希腊罗马文化开始传入东方,与东方文化相互交融。
摘抄:“希腊罗马文化的传入,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如民主、法治、人文主义等,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二、中世纪中外文化交流1. 阿拉伯文化的传入阿拉伯文化是中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阿拉伯人将希腊、罗马、波斯等地的文化成果进行整理、传播,使得这些文化得以在伊斯兰世界得以延续和发展。
摘抄:“阿拉伯文化的传入,为中国带来了阿拉伯数字、天文学、医学等领域的知识,丰富了中国的科学技术。
”2. 欧洲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世纪结束,近代社会开始。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艺术、哲学、科学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抄:“欧洲文艺复兴的兴起,使得中世纪的文化束缚逐渐被打破,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近现代中外文化交流1. 欧美启蒙思想的传入近现代,欧美启蒙思想传入中国,为中国带来了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对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抄:“欧美启蒙思想的传入,为中国近代化进程提供了思想基础,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中外文化交流史》题集一、选择题1.唐代鉴真东渡对哪一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A. 日本B. 韩国C. 印度D. 越南2.丝绸之路的开辟主要促进了哪些文化之间的交流?A. 中国与西亚B. 中国与欧洲C. 中国、印度与欧洲D. 中国、西亚与欧洲3.明代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传播中华文化B. 开拓海外殖民地C. 展示明朝国力D. 促进经济交流4.佛教传入中国是在哪个历史时期?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5.下列哪位人物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A. 李时珍B. 徐光启C. 马可·波罗D. 利玛窦6.“四大发明”中对欧洲文艺复兴产生重要影响的是哪一项?A. 造纸术B. 火药C. 印刷术D. 指南针7.中国的茶文化对哪个国家的饮茶习惯有着显著影响?A. 英国B. 法国C. 德国D. 俄罗斯8.古代中亚的哪种宗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A. 佛教B. 伊斯兰教C. 基督教D. 祆教9.下列哪部作品是中西文化交流背景下的产物?A. 《红楼梦》B. 《西游记》C. 《几何原本》(中译本)D. 《本草纲目》10.19世纪末,哪位中国思想家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文化主张?A. 严复B. 康有为C. 梁启超D. 张之洞二、填空题1.唐代高僧______东渡日本,对日本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明朝时期,______的传入对中国军事和科技产生了重要影响。
3.13世纪,意大利商人______来到中国,其游记成为欧洲人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4.中国的______传入欧洲后,极大地推动了欧洲印刷业的发展。
5.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通道,也是______交流的重要桥梁。
6.19世纪中叶,中国______的出版标志着中西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7.印度的______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判断题1.丝绸之路只促进了中国与西亚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2.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汉传佛教。
中外文化交流史读书笔记流淌千年的长河——《中外文化交流史》读书笔记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发展,曾经历过若干万年无阶级的原始公社生活阶段。
而从原始公社崩溃、我们的祖先迈入文明的门槛开始,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现在已有大约5000年之久。
在这几千年的时光里,中国文化就像一条气势磅礴的大河,永不疲倦地向前奔腾,并灌溉了上万亩土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在世界几大原生文化中,中国文化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古今绵延的文化类型。
中国文化虽然历经劫难,却经久不衰,一直延续到今天,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中华儿女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却自己的祖国。
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具有比血缘更强的凝聚力。
是中国文化,把全世界中华儿女的心联结在一起。
中国文化无边的魅力,吸引了古今中外无数的学者去探索去研究。
中国文化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对周边文化、世界文化的影响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而由于种族、地域、交通等原因,中国传统汉文化首先向周邻地区传播、辐射。
这些地区包括朝鲜、日本、越南以及东南亚、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因此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
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东亚汉文化圈内,而且“泽被”远西,对包括欧洲之内的其他世界文化也影响深远。
“文化没有围墙,文化没有国界。
它是人类创造的共同财富。
”《中外文化交流史》从客观的、唯物的及历史的角度出发,细数中国文化从一开始至今与其他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
书中将中外文化交流史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一、肇始期(远古至战国),二、发展期(秦汉至南北朝),三、高峰期(隋唐),四、繁荣期(宋元),五、调试与会通期(明清),六、复兴期(民国)。
一、肇始期(远古至战国)中华民族是个开放的民族。
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华民族在创造摧残文化的同时,一直没有中断与周边国家乃至周边以外距离遥远的国家的文化交流。
数千年的中外文化交流,其总趋势是交相辉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中外文化交流历史1.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5世纪,大和国统一了日本,积极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
7世纪初,日本遣使与隋通好。
唐朝时,日本共派来遣唐使近20次,最大规模时一次派遣约650人,最少时也有120人。
赴日本的唐朝僧人鉴真和尚几经波折,终抵日本,带去了佛教、建筑、雕刻、绘画、医药及文学方面的知识。
遣唐使全面学习中国的经学、佛学、医字、叉学艺术、天文历法、建筑、手工业技术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和风俗习惯,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文化交流达到了顶峰,从而极大地推进了日本社会的全面发展。
如大化改新,利用儒学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并以中国的政治机构为蓝本建立官僚制度,确立了以儒学为基调的律令政治。
三国时期,诸葛亮把汉族先进的农耕技术经西南边境少数民族,传入缅甸,诸葛亮因而受到缅甸人民的尊敬,缅甸境内还建有供奉诸葛亮的武侯庙。
在中国与意大利的文化交流中,传教士起了巨大作用。
在众多传教士中,利玛窦是最突出的。
利玛窦奉耶稣会之命来华,为了结交中国的学者和官吏,他苦心钻研儒学,易僧服,改作儒生打扮,并自称儒者。
利玛窦在华共生活了28年,其中在北京住了10年,出版了《四书》的拉丁文译本,这是儒家经典最早译成西方文字的文本。
孔予思想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于16世纪末传入意大利,曾在意大利思想界和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继利玛窦之后,大批意大利传教士接踵来华。
元朝时,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达20年,回国后写出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成为有史以来西方人撰写的详细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著作。
2.中外文化交流史文化交流的历史图象,是极难把握的。
首先,它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
自从人猿揖别以来,人类社会就始终处在发展这一动态上。
这一动态的难以把握,在予它的多样性。
在众多种族、民族、国家和地区中,人类社会发展有着依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而彼此有别的众多发展频道:有的快速发展,很早就达到过某一时代的巅峰,而后迅速滑落向无边暗夜;有的曾经存在,踪迹鲜明,却由于某种自然灾害或战争面“蒸发”;有的屡屡历经挫折、迂回甚至倒退,却百折不回,千年一脉,不断再造辉煌;有的始终在历史长河中沉浮;还有的后来居上,等等。
中外文化交流史知识点总结中外文化交流是指中华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活动。
在人类历史上,由于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的影响,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并不是完全平等和和谐的。
然而,尽管存在差异与冲突,文化交流仍然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通过文化交流,不同国家的人们可以互相了解、交流思想和经验,促进文明的繁荣与进步。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主要历史时期,分别概要介绍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在古代,由于地理距离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中外文化交流主要是以异邦使者或商人的往来为主。
可以通过传统的丝绸之路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情况概括如下:1. 丝绸之路的建立和影响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和西方世界之间的主要贸易通道。
它不仅促进了中国的丝绸和其他商品的出口,还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如佛教、道教等。
同时,也为西方世界引入了中国的玉器、香料、漆器、铜器等商品,丰富了西方文化。
2. 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在古代便有了一定的交流。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佛教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对中国的宗教艺术、建筑、雕塑、绘画等有了深刻的影响。
例如,月牙形的斗拱、佛像的做法、金属铸造技术等,都源于印度文化的影响。
3.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对中国有一定的影响。
在唐代,随着丝绸之路的通畅,西方游客也来到中国。
最有代表性的是大历使节在唐玄宗时代访华的情况。
西方人的来访使中国对西方的一些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为中国传入了一些西方技术与思想。
中外文化交流在各个国家的发展也是各异,有的融合得较为顺畅,有的则经历了较多的阻碍与挑战。
中外文化的交流在古代起源,在当代发展,持续对各国文明产生深刻影响。
这一历史事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认识。
中外文化交流在近代的发展在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海洋航行技术的发展,使得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广泛和频繁。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在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各国纷纷派遣使节前来中国朝贡或交易,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国际交流和贸易活动。
1 / 34《中外文化交流史》第一讲 引言一、相关概念与界定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国际学术界不同学科领域曾对“文化”下过百数十种甚至更多的定义:1人类文化学:文化是一种行为的范式,它不仅是行为的产物,而且是今后行为创造的要素和条件。
这种范式分为“明示的文化”和“隐示的文化”两种。
2哲学: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条件下,长期生活所形成的民族生活、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中的共同的东西,是民族精神的结晶,近乎民族性。
文化可分为“表层的和深层的”、“具体的和抽象的”、“广义的和狭义的”。
3历史学: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所从事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成就的总和。
文化可分为“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三个层面。
4文化的属性: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社会范畴,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民族性和时代性两个属性,此外,文化还具有隔离机制、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传播性等属性。
二、文化交流的接受、排斥与变异1本土主体文化:一个社会若政治健康、经济发达、文化活跃,对外往往表现出自信、开放、改革进取的心态,易于接受异文化;反之,就排斥。
2外来客体文化:外来文化的效用、与本土文化体系之间差异性的大小,即是否适应,是主要的影响原因。
即效用性和适应性。
3文化交流引起的变异:两种文化相遇后,无论是主动接受还是消极拒斥,都会发生交流、影响和交融,从而促使原有的文化体系产生新的文化要素,引起文化总体结构和整体面貌的重大变化,这就是文化的变异。
: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乐舞团体等;贸易往来,即朝贡和个人贸易;宗教传播;战争与掠夺。
第二讲 两汉丝绸之路一、张骞凿空张骞凿空与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公元前139年到公元前127年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其出使的原因是解决匈奴之患。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与匈奴打仗,一般都用骑兵,就需要中原不产的马匹。
张骞通过第一次出使见闻,呈报汉武帝说,“乌孙的马匹最好。
”并且提议不妨与乌孙建立外交关系,用丝绸和乌孙的马做交易,为下一次进攻匈奴储备物质基础。
于是,在丝绸之路开通后,为了得到乌孙的马,公元前119年到前115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此次西去,因西域已大都在汉朝的控制之下,所以非常顺利,三四年间,张骞又在西域转了一圈,这一圈就更加巩固了汉朝对西域国家的领属关系,这就形成了后来《汉书》里面写的由西域都护所统辖的西域三十六国。
丝绸之路的路线:这条逾7000公里长的道路,如上图所示,由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由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西行,过于阗(现和田)、莎车,西逾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今埃及亚历山大),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印度)。
另一条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现吐鲁番),沿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西行,经库尔勒、库车,出疏勒(现喀什),西逾葱岭,过大宛,至康居、奄蔡。
商品交流——丝绸、瓷器的输出;瓜果蔬菜的传入;其他物品的输出和输入。
文化交流——中原技术的西传;西域歌舞的传入。
宗教思想交流——通过这条丝绸之路,印度的佛教,中亚的祆教、摩尼教,欧洲的景教都得以传入中原,取得了很多人的信仰,丰富了古代中国的宗教思想体系。
(二)西域三十六国 大西域:即广义的西域,是指通过葱岭(今帕米尔山结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西部诸山的总称)所能达到的广大地区,涵括中亚、西亚、印度半岛,乃至东欧、希腊罗马、北非等地域。
2 / 34小西域:即狭义的西域,是指葱岭以东的地区,涵括今天我国的新疆、青海、西藏等地。
河西四郡:河西四郡就是出长安向西行,在河套以西,汉政府设立的四个郡,即: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
河西四郡就是所谓的河西走廊。
原政权控制了。
这片区域就是历史上记载的西域三十六国。
因为西域三十六国都在葱岭以东,所以它们属于小西域范围内。
西域是三十六国,但并非同一时期的三十六国,有的存在的时间短,有的存在的时间长,有的分合不断,它们被通称为三十六国。
《史记》中西域三十六国的名称:乌孙 龟兹 焉耆 于阗 若羌 楼兰 且末 小宛 戎卢 纡弥 渠勒 皮山 西夜 蒲犁 依耐 疏勒 莎车 尉头 温宿 尉犁 姑墨 卑陆 乌贪訾 卑陆后国 单桓 蒲类 蒲类后国 西且弥 东且弥 劫国 狐胡 山国 车师前国 车师后国 车师尉都国 车师后城国西域三十六国,所谓国是他们独立的小王国,这些小王国实际是受汉王朝管辖的。
管辖表现在:a. 这些王国的国王有的时候要受西汉皇帝册封;b. 皇帝会往每个小国派出中央军队,象征性地外驻在那里;c. 有时,在皇帝顾得着的时候还会派一些屯兵在那里屯田、开垦。
所以,无论经济还是政治上,它们都受汉朝政府的控制。
第三讲 中国史籍中的西域形象一、《史记》中的西域诸国《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了西域诸国的地理、风俗、特产等。
按照张骞出使西域所经过之国与所耳闻之国,可以分为:亲历之国: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耳闻之国:乌孙、奄蔡、安息、条枝、黎轩、身毒等。
按照各国的生产生活特点,可以分为:土著国:大宛、大夏、安息、条枝、黎轩、身毒; 游牧国(随畜移徙):匈奴、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
其中: 匈奴最强,乌孙也曾经强大,不臣服于匈奴;大月氏虽然败给了匈奴,但又打败了大夏;乌孙、大夏、大宛皆因为汉朝的强大,而与汉朝交通,汉得乌孙马,称为“天马”,后得到大宛汗血马,因为此马更好,所以将大宛汗血马称为“天马”,而乌孙马改称为“西极”。
正如《史记·外国传》中所称:“天下有三众:中国人众,大秦宝众,月氏马众。
”司马迁记载西域的特点:A. 客观记载,所闻与所见分开记载。
B. 语言生动、准确,抓住西域各国的生产特点及民族性格特色。
C. 平等的心态,没有大汉族主义思想,可见当时还没有形成“中华中心主义”观念。
二、两汉书中的西域记载《汉书》中关于西域的记载:《汉书·西域传》在资料方面基本上沿袭了《史记》的相关部分,所以《汉书》 的西域记载,基本上没有超出《史记·大宛列传》的资料范围。
《后汉书》关于西域的记载:《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了东汉时代对西域的经营,主要有三件事很重要:a. 班超再通西域,并出任西域都护府 ,经营西域;b. 班超派使者甘英出使大秦;c. 大秦使臣朝汉。
三、古文献中的大秦国大秦即古罗马。
在《后汉书·西域传》中,中国古文献第一次有了对大秦国比较详细的记载,选读如下:大秦有类中国,大秦多宝、欲通使于汉。
另外,在《三国志·魏书》中引《魏略·西戎传》,《晋书·四夷传》、《洛阳伽蓝记》等古籍中,也都有对大秦的比较详细的记载。
从大秦到拂菻: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或称拜占廷帝国)继承地中海文明传统,建都在君士坦丁堡。
此地希腊人称之为斯丹波或波,Bolin 。
阿拉伯人称之为伊斯坦布尔。
在唐、宋中国典籍中,称之为叫“拂菻”。
“拂菻”是从希腊语翻译而来的。
其最早出现在《隋书》里,《大唐西域记》有“拂菻国”卷。
此外,中国文献还有将罗马国称为“蒲3 / 34 林”、“普岚”、“伏卢尼”的。
四、前三史对西域记载的特点从《史记》到《汉书》《后汉书》,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所记载的西域形象有以下特点:1. 记载客观,语言准确生动,把所闻与所见分开记载。
2. 对于西方国家的介绍,按生产生活方式,分为土著(大宛、大夏、安息、条支、大秦和身毒)与行国(匈奴、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两类,介绍其物产经济、城郭属国、军事实力和制度交通等。
(这里的土著和行国是根据司马迁里面说法。
)3,经过《后汉书》对西域诸国的补充记载,可以看到,从公元前2世纪到东汉末期的3世纪,这500年来中国人对于西方的认识,不断丰富起来。
4. 当时的中国人对于域外民族和国家,尚没有大汉族主义文化心理,是用平等的心态来记载和评论他们的。
第四讲 古希腊罗马的中国认识一、支那与古代外国人的中国认识“支那”最早见于波斯 及印度的古籍记载。
公元前5世纪,波斯帝国的领土东起印度西北和粟特,西至埃及、黑海,东北边疆与葱岭以西塞人游牧区接壤。
根据波斯古文献记载,在它的东边有一文明古国,叫“支尼”。
印度人在公元前4世纪的文献里,最早称中国为“支那”。
季羡林的考证:公元前4世纪印度的《治国安邦术》中,有“C īnapatt ā”一词,季羡林认为这个词的意义是“中国成捆的丝”。
所以,波斯的“支尼”也好,印度的“支那”也好,都与中国输出到波斯或印度的丝织物有关。
它们是中国丝织物之一种——“绮”的音译。
“支那”也就是生产“绮”的国家。
“支那”名称的其他解释:李约瑟、张星烺等:“支那”是中国第一个大帝国“秦”的对音。
杨宪益:西汉时的西南民族“羌”的对音。
其他:中国外销商品“茶”的对音。
评价:季羡林的解释比较合适,即“支那”是中国外销商品“丝织物绮”的对音,因为它反应的时代最早,早于秦、西汉,更早于茶。
外国人认识中国,始于以物质为媒介的交流,也比较合理。
二、“赛里斯”与羊毛树的传说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人就知道一种叫“赛里斯”的织物。
“赛里斯”既是西方对丝织物的称呼,也是他们对生产丝织物的国家的称呼。
在漫长的中世纪结束之前,西方对“赛里斯”的认识有以下几点,代表了西方世界对古代中国的最早认识: 地域:赛里斯人生活在极东的地方,东面濒临大海,与印度、大夏相邻。
海上交通通畅后,希腊人知道从海上也可以到达赛里斯,“过克里斯国(马来半岛)进入支国,海便到了终点。
有都城叫支那,尚在内地,远处北方。
” 人种高大:赛里斯人与北印度人相传身材高大,达13肘尺。
(一肘尺约等于半米)长寿:他们寿逾200岁。
外形:长着红头发,蓝眼睛,声音嘶哑,不轻易与外人交谈。
(这一形象很像是对中亚贩卖丝绸的突厥人和吐火罗人的描写。
)1世纪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博物志》:赛里斯人以他们森林中所产的羊毛闻名遐迩,他们向树木上喷水而冲刷下树叶上的白色绒毛,然后,由他们的妻室来完成纺线、织布这两道工序。
再贩运至罗马,由于遥远的地方有人完成了如此复杂的劳动,罗马的贵妇人才能够穿上透明的衣衫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中。
2世纪中叶,希腊地质学家波桑尼阿《希腊志》:至于赛里斯人用作制作衣装的那些丝线,并不是从树皮上提取的,而是另有其他来源。
在他们国内,生存一种小动物,希腊人称之为“赛儿”。
……这种微小的动物比最大的甲壳虫还要大两倍。
在其他特点方面,则与树上织网的蜘蛛相似,完全如同蜘蛛一样也有八只足。
赛里斯人为饲养这些昆虫而建造冬暖夏凉、四季咸宜的房屋,……但到了第五年——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小动物活不了多久了,改用绿芦苇来饲养。
……它们贪婪地吃着这种芦苇,一直到胀破了肚子。
大部分丝线就在尸体内找到。
4、5世纪的记载:文明与野蛮“赛里斯人平和度日,不持兵器,永无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