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钱婉约《中外文化交流史》复习大纲

钱婉约《中外文化交流史》复习大纲

钱婉约《中外文化交流史》复习大纲
钱婉约《中外文化交流史》复习大纲

《中外文化交流史》复习大纲

钱婉约 2009-12-13

1,文化人类学、历史学、哲学、传播学等学科都对文化有定义,故多至200种以上说法。历史学的文化定义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事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创造的成就的总和。包括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文化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不平衡性、传播性等属性。

2,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本土主体文化对于外来客体文化的接受或排斥,

●1,本土文化的状态:开放活跃期,适应性;落后封闭时,排斥性。

●2,外来文化的性格:效用和适应

3,古代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

●1,贸易要求。

●2,宗教传播。

●3,战争与掠夺。

●4,官方派遣使节、学生、乐舞团体等。

4,西域的概念

●1,广义的西域,是指通过葱岭(今帕米尔山结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西部诸山的

总称)所能达到的广大地区,涵括中亚、西亚、印度半岛,乃至东欧、希腊罗马、

北非等地域。

●狭义的西域,是指葱岭以东的地区,涵括今天我国的新疆、青海、西藏等地。

5,张骞通西域:第一次:公元前139年。欲联络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历经13年而返。第二次:公元前115年。欲与乌孙结盟。

6,《史记·大宛列传》

●1,大宛: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葡萄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有城郭屋室,其属邑大小70余城,众可数十万。……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拘弥、于阗,于阗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

●2,乌孙:

“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与匈奴同俗。控弦者数万,敢战。故服匈奴,及盛,取其羁属,不肯往朝会焉。”

●3,“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月氏大同俗。控弦者八九万人,与大宛

临国。国小,南羁事月氏,东羁事匈奴

●4,“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余万,临大泽,无

涯,盖乃北海云。

●5,大月氏

“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北。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者一二十余万。故时强,轻匈奴,及冒顿立,攻破月氏,至匈奴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北,为王庭。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

●6,安息

“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土著,耕田,田稻麦,葡萄酒,城邑如大宛。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临妫水,有市,民商贾用车及船,行旁国或数千里。一银为币,

钱如其王面,王死辄更钱,效王面焉。划革旁行以为书记。其西则条枝,北有奄蔡、黎轩。”

●7,“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暑淫,耕田,田稻。有大鸟,卵如瓮,人甚众

多,往往有小君长,而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国善眩。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

●8,“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妫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屋,与大宛同俗。无大君长,

往往城邑置小长。其兵弱,畏战,善贾市。……大夏民多,可百余万。其都曰蓝市

城,有市贩贾诸物。其东南有身毒国。”

7,《后汉书·西域传》

●“和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渡,而安息西界船人

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奉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

人皆赉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穷临西海

而还,皆前所未至,《山经》所未详。”

●“大秦国一名黎轩,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

者数十。一石为城郭,列置邮亭。……人俗力田作,多种树、蚕桑。……城中有五

宫,相去各十里,宫室皆以水精为柱,食器亦然。其王日游一宫听事,五日而后遍。

常使一人持蘘随王车,人有言事者,即以书投囊中。……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

中国,故谓之大秦。”

8,“支那”名称的由来:

●1,是“秦”的对音,得自当年秦国的盛名,此说影响甚广,李约瑟、张星烺等;

●2,西南羌族、滇国、日南郡(西汉)的转音;

●3,是“茶”的对音;

●4,中国所产丝“绮”的名称,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据季羡林研究;

9,“赛里斯”形象:

●地域:住在东方,与印度、大夏相邻,东面濒临大海。

●高大:“赛里斯人与北印度人相传身材高大,达13肘尺。(肘尺:法国古代长度单

位,肘至中指末端的长度,约等于半米。)”

●长寿:“他们寿逾200岁。”

●外形:“长着红头发、蓝眼睛、声音嘶哑、不轻易与外人交谈。”

10,“羊毛树”的传说

●1世纪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Pline《博物志》:“赛里斯人以他们森林中所产的羊毛

而闻名遐迩,他们向树木上喷水而冲刷下树叶上的白色绒毛,然后,由他们的妻室

来完成纺线、织布这两道工序。再贩运至罗马,由于遥远的地方有人完成了如此复

杂的劳动,罗马的贵妇人们才能够穿上透明的衣衫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中。”

●2世纪中叶,希腊地志学家波桑尼阿Pausanias《希腊志》:“至于赛里斯人用作

制作衣装的那些丝线,并不是从树皮上提取的,而是另有其他来源。在他们国内生

存一种小动物,希腊人称之为‘赛儿’。……这种微小的动物比最大的甲壳虫还要

大两倍。在其他特点方面,则与树上织网的蜘蛛相似,完全如同蜘蛛一样也有八只

足。赛里斯人为蓄养这种昆虫而建造冬暖夏凉、四季咸宜的房屋(蚕房),……在第四年之前,赛里斯人一直用小米喂养它们,但到了第五年——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小

动物活不了多久了,改用绿芦苇来饲养。……它们贪婪地吃着这种芦苇,一直到胀

破了肚子。大部分丝线就在尸体内部找到。”

11,中国历代往西域、天竺取经的高僧主要有:朱士行、法显、玄奘、义净;还有智猛、法勇、惠生等,唐人释道宣《释迦方志·游历篇》,宋人志磐《佛祖统记》卷53有记载。1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播中心的更替路线为:于阗—鄯善—敦煌—长安—平城—洛阳—

建康、庐山。始建于北魏的中国三大石窟为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13,中国禅宗的特点:

●1,梵我合一的世界观理论:把世界的林林总总,万事万物都归为人心之所造。

●2,一套自心觉悟的解脱方式:人本怀有佛心——本心,无论渐修或顿悟,都直指本

心。

●3,以心传心的直观的认识方法:本心人人都有,禅定个个都会。非语言、行动可传,

自在自心体会。从而达到万物同一、内外合一、梵我合一、心物同一的境界。

14,日本历史经历了绳纹文化时代、弥生文化时代、古坟时代、奈良平安时代、镰仓室町时期、安土桃山时期、江户时代、明治以来的近现代等。中国《三国志·魏志·倭人传》是最早记载日本列岛上岛屿、国家、生产、生活习俗等各方面情况的古代文献。

15,弥生飞跃: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日本国内生产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它以非正常的速度发展,史称弥生飞跃。生产方式:采集渔猎——农耕水稻;工具改进:新石器——金石并用——铁器;人种变化:身材矮小圆脸的倭人——身材较高长脸的混种人(与朝鲜、华北人种杂交)

16,徐福传说

●《史记·秦始皇本纪》28年:“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

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

海求仙山。”

●《史记·淮南王列传》”秦始皇大悦,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

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17,《魏志·倭人传》。

●地理概况: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旧百馀国,汉时有朝见者,

今使译所通三十国。

●纹身风俗:男子无大小皆黥面文身。……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今倭水人好沈没

捕鱼蛤,文身亦以厌大鱼水禽,后稍以为饰。诸国文身各异,或左或右,或大或小,尊卑有差。

●物产种植:种禾稻、纻麻,蚕桑、缉绩,……其地无牛、马、虎、豹、羊、鹊。兵

用矛、楯、木弓。木弓短下长上,竹箭或铁镞或骨镞。

●生活风俗:倭地温暖,冬夏食生菜,皆徙跣。有屋室,父母兄弟卧息异处,

18,遣唐使

●次数:630-895年,共任命19次,成行16次,其中12次往返。

●人数:初期约一、二百人,一、二艘船。中后期约五百余人,四艘船。

●成员: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等官员;翻译、医师、画师、乐师、工匠、水手等

各随员。留学生、学问僧。

●路线:北道、南岛道、大洋道。

●活动:拜见唐皇帝,参观国子监等文化机构,与官僚、士大夫结交,学习各种文化

科技。

●人物:

?阿倍仲麻吕(朝衡、晁衡698-770),八期使716

?吉备真备(693-775 ),八期使716

?空海(774-835),十六期使804,《文镜秘府论》

?圆仁(794-864)十八期使838,《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历史贡献:

1,引進唐朝典章律令,推動日本社會制度的革新。

2,輸入唐朝文字典籍、文化艺术(書法、繪畫、雕塑、音樂、舞蹈),融入日本文化,提高民族文化水平。

3,吸收中國各種技術工藝等物質文明,促進日本經濟的發展,豐富日本人民的生活。19,日本文字与汉字的关系:

●1,借用汉文:3-7世纪。《日本书纪》《怀风藻》。

●2,万叶假名:7-8世纪。

●3,日文假名:平安时代9-12世纪产生成熟。《源氏物语》《枕草子》

●4,汉文训读:起源于平安朝代,经14世紀中期的發展、16世纪初成型。

20,《古事记》和歌一首:

●万叶假名:夜麻登能

多加佐土怒袁

那那由久袁登卖抒母

多礼袁志摩加牟

21,唐陆羽写有《茶经》,写成于760年前后。辑录了茶树的种类、加工方法、煮茶工具、饮茶器具及与茶相关的故事诗文等。总结中国饮茶风俗,提出用于煮茶的水应以“山泉为上、江水其次、井水为下。”

●添加物:排除了盐以外的一切添加物。

●关于水:山泉为上、江水其次、井水为下。

●煮水的程度:初沸如鱼目浮游水面,加盐;二沸如珍珠涌泉,放茶叶;三沸如腾波

鼓浪,加少许冷水。

中国茶的品种主要有绿、红、青、白、黄、黑等。中国的饮茶经历了以下三阶段:1,煮茶(煎茶):唐及唐以前。形制为团茶。2,抹茶:宋代。形制为粉茶。3,淹茶(泡茶),明清以来。形制为叶茶。日本入宋僧荣西带回中国茶种,开始在中国种植茶树,并写有《吃茶养生法》。千利休为日本茶道提出“和、敬、清、寂”四字原则,将饮茶提升到艺术和人生修养的阶段。20世纪初,日本文化学者冈仓天心写有《说茶》,向西方世界介绍日本茶道及其包含的东方文化精神。

22,希伯来、迦南、以色列

●1,希伯来人原住阿拉伯半岛,在亚伯拉罕的带领下,迁移到迦南人居住的巴勒斯坦

地区。在亚伯拉罕之孙雅各之时,征服迦南人,并与之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以

色列(上帝的卫士)。

●2,前14世纪,以色列人迁移至埃及,沦为埃及贵族的奴隶,历150年,前1230

年,以色列民族英雄摩西带领以色列人60万,逃出埃及,返回迦南。

●3,为了重新凝聚迦南地区住民和回归的以色列人,摩西创立犹太教(犹太是摩西所

属以色列民族中的一支)。

●信奉唯一的主耶和华,而不能信仰别的任何真神。

●宣布“摩西十诫”:

●成为犹太教、基督教甚至伊斯兰教的基本信条。

23,摩西十诫

●第一条:我是耶和华-你的上帝,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除了我之外,你

不可有别的神。

●第二条: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

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

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戒命的,我必向他

们发慈爱,直到千代。

●第三条: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

罪。

●第四条:当纪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做你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

你上帝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旅,

无论何工都不可做;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

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

●第五条: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你的土地上得以长久。

●第六条:不可杀人。

●第七条:不可奸淫。

●第八条:不可偷盗。

●第九条: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

●第十条:不可贪恋他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他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人一切

所有的。

24,景教在唐朝:

景教是天主教异端支派聂斯托里教在中国的名称。

●贞观九年635年波斯教主教阿罗本来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礼遇。

●638年太宗下令,准其传授,政府资助在义宁坊建波斯寺。

●武则天时代,崇佛,景教受到压制和打击。

●唐玄宗713-756宽容政策。745年波斯寺改名为大秦寺。

●唐德宗781年建立景教碑,始见“景教”名称。景净纪念伊斯捐资助教,歌颂景教

在唐历史150年。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下灭佛令,针对佛教,波及其他在唐宗教。大秦寺被毁,碑

扑地被掩埋。

25,1625年此碑在长安附近发现。1907年,丹麦新闻记者何尔谟(Frits Holm)在西安,欲偷运景教碑石,同时订做复制品。后真碑被移入西安碑林,同年同月复制品从西安经由郑州、上海,运抵美国纽约,自1908年起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1916年,被天主教徒蕾丽夫人买下献给梵蒂冈。

26,元朝基督教传入的背景: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落,1234年灭金。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灭南宋。

●三次西征,建立起跨越亚、欧大陆的四大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

国、伊尔汗国。

●四等人制度:蒙古、色目、汉人、南人

●十字军东征1095-1291年

27,在马可波罗之前来到蒙元的景教名人有马薛里吉思,天主教名人有柏郎嘉宾、罗伯鲁等。

●先行者意大利人柏郎嘉宾

● 1,1245欧洲出发,1247年回到法国,1246年7-11月在蒙古。

●2,蒙古人西征,欧洲震惊,罗马教廷遣使联络。

●3,教皇致蒙古大汗信,定宗贵由回信。

●4,作有《蒙古简史》。

●法国人罗伯鲁

●1,法王路易九世发起第七次十字军,联络蒙古打击伊斯兰教。

● 2,1253.5出发,1255年返回。在蒙古时间为1252.12-1254.8和林。受到宪宗的

召见。

● 3,作有《远东游记》。

28,《马可波罗游记》

●1255年波罗兄弟在君士坦丁堡经商。

●1260年见忽必烈。被要求带教士入华。

●1271—1275年,带马可波罗再次入华。忽必烈接见。

●马可波罗担任扬州地方官。在华任职10多年,除大都、江苏外,到过山西、陕西、

四川、云南当差。

●1286年离开大都,护送阔阔真公主往伊利汗国成婚。1295年回到威尼斯。

●1298年,狱中口述,鲁思悌谦笔录成《东方见闻录》。

29,葡萄牙、西班牙是沿着新航路来到亚洲的先锋。1510年,印度果阿建立了东方殖民基地,1511年,占领印度洋进入太平洋的咽喉马六甲海峡,驱逐苏丹国王,占领马六甲城。

●东来的脚步

●1510年,印度果阿建立东方基地

●1511年,占领马六甲,驱逐苏丹国王

●1553年,租借澳门

●1582年,探访广州,次年肇庆建寺。

30,澳门位于珠江三角洲口的一个海湾,原名蠔镜澳、濠镜澳(壕镜),因属于广东香山县,又称香山澳,由于南面水域有四个小岛组成的十字水路,又称十字门。1553年正式为葡萄牙租借居住,渐渐成为葡萄牙的殖民地。

31,耶稣会来到远东传教的先驱人物有方济各·沙勿略(1506-1552)、范礼安(1538-1606)、罗明坚(1543-1607),他们都是意大利人。

32,利玛窦(1552-1610):

1583年进入内地广东,在广东的肇庆、韶州辗转传教,1595年到江西南昌,易服改儒装,1600入京,居京10年。传教、著述、交友、翻译。西国记法、交友论、畸人十篇、天主实义、利玛窦札记。

利玛窦的适应主义传教方略:

A,学习汉语、传统文化典籍

B,结交儒家士大夫、官绅、皇室,走上层路线

C,僧服到儒服,提出“排佛合儒补儒”的口号

D,利玛窦规矩:允许中国信徒祭祖祭孔及其他民间祭拜活动,将天主翻译成汉语

典籍中的固有词汇“上帝”。

●利玛窦的文化贡献

●A营建内地第一所教堂、获得第一块墓地

●B创设适应主义传教方略,奠定利玛窦规矩

●C传播了西方的世俗文化:几何、代数、地图、钟表、记忆法。

●D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促成传教士汉学的起步。译四书、写《利玛窦笔记》。

33,康熙时在宫廷供职的西方传教士有汤若望、南怀仁,还有“法国国王的数学家”之誉的白晋、张诚、徐日升等。

1,汤若望:第一位外国人钦天监正

●在明:修《崇祯历书》,造天文仪器,为太监授洗,造火炮。

●在清:上书多尔衮,1645年任钦天监正,与顺治关系。

●钦天监案(康熙三年1664),入狱,病死南堂。

2,南怀仁:(1623-1688)比利时人

●纠正教案及第二位钦天监正

●杨光先与南怀仁的较量。

●康熙英明决断。耶稣会士“奉旨归堂”。

●他在康熙朝制造的天文观测仪,至今仍存北京天文台。

3,法国传教士——国王的数学家

●路易十四时代,法皇家科学院派出洪若翰、张诚、白晋、李明、刘应、塔夏尔六人,

1687年来到中国,次年到北京。张、白留在康熙身边。

●传播天主教,“改进科学和艺术”。

●教康熙几何、函数、西医、测量等科技知识。

●1693年回到法国,作《康熙帝传》。

●1689-1719年,测绘地图。成长城图、大清舆图、分省图等。

34,礼仪之争

经过:

1)1610年龙华民任耶稣会会长,改变利玛窦规矩。

2)双方争执至罗马教廷,1656年教廷同意为礼仪。1676年争端又起,96年交“宗教裁判所”。同时,康熙说,祭孔非宗教。

3)1704年,教皇发“禁约七条”。1709、1715年重申。

4)1720年,康熙逐教。同年,教皇有“宽宥八项”。

5)1742年,教廷取消宽免,重申禁令,至1939年。

内容:

●1)关于“Deus”的译名。利玛窦在肇庆时译天主——主宰天地之意。后改译“上

帝”。

●2)关于祭祖。利认为是礼节、孝思而非宗教。

●3)关于祭孔。利认为“古制常礼”。

●4)关于民间信仰活动:多神崇拜,山川异石、门、灶、城隍崇拜。

中外文化交流史模拟试卷与答案

中外文化交流史模拟试卷与答案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外文化交流史》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属于文化的精神层面的是()。 [A] 住房[B] 典章制度[C] 生产方式[D] 音乐 2、明清时期的《三国演义》在泰国走俏,使得商船往返时,文学艺术类书籍也成为大宗货物之一。这是通过文化交流途径是()。 [A] 官方派遣使节[B] 贸易要求[C] 战争与掠夺[D] 宗教传播 3、在西域三十六国当中,最大的是()。 [A] 大月氏[B] 安息[C] 乌孙[D] 大夏 4、不是《希腊志》对中国丝绸生产的记载的是()。 [A] 产丝的小动物叫“赛儿”,比最大的甲壳虫还要大两倍 [B] 赛里斯人为畜养这种昆虫而建造冬暖夏凉、四季咸宜的房屋(蚕房) [C] 在第四年之前,赛里斯人一直用绿芦苇喂养它们 [D] 大部分丝线就是在这种小动物死后的尸体内部找到的 5、法显将自己西行求法所经历的情况编撰成书,取名()。 [A]《佛国记》[B]《大唐西域记》[C]《西域志》[D]《外国传》 6、中国禅宗有三个特点,其中不包括()。 [A] 有一个“梵我合一”的世界观理论[B] 有一套自心觉悟的解脱方式 [C] 有一套“以心传心”的直观认识方法[D] 提倡苦行、禁欲、禅定等长期的磨练 7、751年,唐朝将军高仙芝西征中亚怛罗斯被大食所败,俘虏中有杜环在巴格达住了11年,著有()。 [A]《通典》[B]《经行记》[C]《游行外国传》[D]《行记》 8、中国最早记载日本的文献资料是()。 [A]《史记》[B]《汉书》[C]《三国志》[D]《后汉书》 9、用日文假名写成的散文集是()。 [A]《枕草子》[B]《源氏物语》[C]《万叶集》[D]《古事纪》 1 / 21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课程感想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课程感想 自从选了这一门课之后,诸多的感触与思绪紧紧地缭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能忘怀。 首先,能跟着蓝老师您一起学习中外文化交流史这一门与我们专业知识紧密相连的学科不仅是我的幸运,也是我的幸福。幽默的教学方式、标准的言语讲学、精美的课件制作、积极的课堂互动、规范的板书设计……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极大地调动了我的学习热情,无形之中也都推动着我去努力、去学习、去奋斗;其次,在老师的积极教学与耐心指导下,我对中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在课程学习当中,我不仅深刻地明白了:文化间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而且还进一步地认识到了文化交流也会带来的积极的与消极的社会影响。中日、中朝、中印、中西文化交流次数的频繁与交流领域的广泛,在前期极大地促进了各国间社会文化的进步与祖国命运的发展,但是到了后期,同样的也因为交流的深入和广泛也给各国带来了不少的文化冲击与战火喧嚣……。从这些如此真实的史实中,我清楚地明白了: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两面性,是积极与消极相伴的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最后,在课外交流活动课中,我学会了团结与协作,理论联系实际等等。随着活动课的开展,我们小组成员积极备战。不管是前期的组织筹划、还是中期的节目训练、又或是后期的登台表演,我们都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化交流的魅力与亲身实践的快乐。交流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互动的一个简单平台,它还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展现民族本土文化、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推动民族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通过文化交流的继续深入与持续发展,我有理由相信: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将会日益兴盛、日益绵长。

《中外文化交流史》课程课程课外阅读参考书目2

中外文化交流史马树德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12出版) 中外文化交流胡太春中南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04出版)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王小甫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5出版) 中外文化交流史轶闻趣事魏秀春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05出版) 中外文化交流史(套装上下册) 何芳川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05出版) CULTURAL FLOW BETWEEN CHINA AND OUTSIDE WORLD THROUGHOUT HISTORY(中外文化因缘) 沈福伟、吴景枢外文出版社(2009-08出版)

季羡林学术精粹(第3卷):中外文化交流卷季羡林山东友谊书社(2006-01出版) 百家讲坛:玄奘西游记(6DVD) 钱文忠(主讲)、高虹、中央电视台 传教士与中外文化交流:李明中国近事报道研究周燕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03出版) 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李喜所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01出版) 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 程裕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08出版)

中外文化交流史 周一良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7 - 876 页 本书叙述了从古代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相互促进。 中外饮食文化隗静秋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03出版) 唐代拂菻丛说林英中华书局(2006-11出版) 中外文化交流探绎:星学?医学?其他陈万成中华书局(2010-11出版)

中外文化交流及语用分析马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09出版)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王介南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01出版) 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共5册) 李喜所世界知识出版社 音像(2) 老外的中国梦(英文版) 绿杨、杨耀华新世界出版社(2009-01出版) 老外的中国梦绿杨新世界出版社(2009-01出版)

豪放与婉约

豪放 1、景象苍凉开阔、辽远,胸怀博大,作为一种诗词风格,就是“豪迈奔放”; 2、思想内容雄健俊朗,不带女儿气,胭脂气,反映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辛弃疾,以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开拓了比苏词更加广阔的题材范围,爱国的主题,战斗的豪情,成为他词的主调。) 3、语言多豪放、恢弘、沉郁。 4、艺术形式奇伟纵逸,不拘谨。 5、善于塑造鲜明、生动、虎虎有生气的艺术形象。多是慷慨悲歌、雄姿英发。 婉约 1、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恨。 2、善于用白描铺陈的手法,创造一种细腻、幽深的意境,牵动读者的情思,以其欢娱或愁怨的境况达到动人的结果。 3、语言柔美清丽与奇巧,多委婉、含蓄、绮丽。

4、在抒发个人哀怨之情上尤其细腻、突出、有独到之处。诗人们善于挑选那些最能抒发个人哀怨、离愁别绪、痛苦孤独的“物”来表现其婉约的特征。这些“物”也就是诗歌中的意象,如“大雁”、“黄花”、“梧桐”、“秋风”、“细雨”,这些意象是最能引起人们满腹愁思的。善于捕捉生活中最能牵动人情丝的景物与情节,融炼进自己深沉细腻的情感,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西城二模延伸题示例: 杨炎正与辛弃疾在词风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杨词上片在表达他感时抚事,郁不得志的心理时,选用“斜阳”、“西风”、“暮江”、“征鸿”等意象,营造了苍凉而辽远的意境,尽现豪迈之气;而辛词《京口北固亭怀古怀古》中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烽火扬州路”等用词,也是在比较开阔的景物描写中显出场面的宏大与奔放,更加形象儿生动地呈现当年驰骋沙场的英勇与

豪气冲天。因此,相似的经历,同样的情怀,使得他们的豪放词均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另:情怀相似——杨炎正因未能施展抱负而欲归隐田园,但又心系国家社稷,寄希望于能有机会为国效力,这样的爱国之情与辛弃疾在《永遇乐》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表达极为相似。

中外文化交流

浅谈澳门与中西文化交流 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但具有近代意义的中西文化交流,则是从明清时期的澳门被入侵开始,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前,澳门不仅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口岸,而且也成为一个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从16世纪起,一批西方传教士通过澳门进入内地,观察、学习中国文化,并经过他们传播,将中华民族文化介绍到欧洲,引发了欧洲的“中国热”。中国人民也通过澳门这一窗口,接触到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作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汇地,经过长时期的异质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澳门逐渐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再次成为国人注目的焦点。澳门虽为弹丸之地,但自开埠400多年来,特别是香港发达之前,作为中国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曾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16世纪至20世纪初澳门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一、中西方的认识 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在古代,中国与西方之间很少来往,而是通过一些中介环节间接地实现相互影响。如贯通中亚的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贸易活动和文化交流得以实现。无直接的接触,彼此的认识是模糊的。至葡萄牙人东来,中国人甚至不知其国名,不知其地理位置,而是从东南亚的伊斯兰教徒口中转译过来称其为“佛朗机”或“大西洋国”。而14、15世纪新兴的欧洲各国商人,则对传说中“遍地黄金、香料盈野”的中国充满向往。在西方人眼中,中国还是一片未清晰展现出轮廓的海市蜃楼,因此非常想探明中国的一些情况。足见, 16世纪前中西方的直接交往是极少的,彼此的认识也是模糊不清的。 二、16至18世纪澳门与中西方文化交流 历史上, 西洋文化的东传, 以及中国文化的西播, 主要是由天主教教士进行的。随着葡萄牙殖民势力的进入澳门, 天主教教士亦来到澳门进行传教活动.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及全球海路的开通,使欧洲各国的船队有条件来到中国沿海,中西方开始了直接的接触。随着葡萄牙商人东来,天主教耶稣会的大批传教士也随着商船来到澳门进行传教活动。传教士来到澳门首先学习中国语言,研究中国实况; 继而进入内地传教,拉开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帷幕。耶稣会士在了解、熟悉和研究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向欧洲自己的祖国介绍和

(完整版)婉约派与豪放派词风比较

婉约派与豪放派词风比较 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耸立着争雄对峙、相映生辉的两座奇峰;这就是以柳永、李清照为旗帜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顾名思义,婉约派和豪放派显然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词风。那么,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不同之处?这里,我觉得应该注意历代评论家、作家概括豪放派的开拓者和主要代表苏轼的词的创作特色时常用的一句话,即“以诗为词”(见《后山诗话》等)。评价苏轼的褒贬双方都众口一词,可见此说是有道理的。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很赞同中国科学院编《中国文学史》的说法:“词的诗化,并不是取消词作为独立文学样式的体制和格律,而是意味着词的题材的扩大,作家个性更鲜明的呈现和语言的革新。”我想基于此还加上音律的突破一条,从题材、形式(包括音律、语言)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试对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不同词风作一粗浅的分析比较。至于两派词人各自身世经历、才学性情等对其词风形成的影响,限于篇幅,略去不谈。 一、题材:“樽前”“花间”与“塞外”“江天” 题材的广阔和狭窄是豪放派与婉约派最显著的区别。 纵观从婉约派的开山鼻祖温庭筠到后来的吴文英、王沂孙这三百余年间所谓“以婉约清丽为宗”的词人作品,数量浩繁而题材狭窄,绝大部分是写伤离送别、男女恋情、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虽其间柳永、李清照等有所开拓,但毕竟难脱桎梏。 而豪放派则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苏轼以一个革新者的勇气,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工具改造发展为独立的抒情艺术;把词从“樽前”“花间”推向较为广阔的社会人生。“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载熙《艺概》),山川景物、记游咏物、农舍风光以及吊古感旧、说理抒怀等都大量写入词中。如《念奴娇》(“大江东去”)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最能体现这一特色的不朽名作。到南宋辛弃疾,又有了新的发展。在此不赘言。婉约派那么多词人,那么多词集,词作总数达数千首之巨,但即使是统统加起来,就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以及题材范围而言,恐怕还远不及苏轼一个人的三百多首词之广阔! 二、形式:削足适履与革新突破 在词的形式上,婉约派与豪放派也走着两条不同的路子。 婉约派词人一般都更注重词的形式。视音律上的规则(如“五音”、“六律”)为法度,视语言上的清规戒律(如“珠圆玉润”、“无一字无来处”等)为法宝。如前所述,本来他们的作品内容就陈旧贫乏,题材狭窄单调,便更是醉心于谐音合律,刻意于雕章凿句,以华丽的形式掩盖其空虚的内容。甚至宁愿削足适履,也不肯越雷池一步。就拿婉约派中成就最著的李清照来说吧,明明面对着国破家亡、穷愁潦倒的严酷现实,却抱定“词别是一家”的艺术偏见,生怕在词作中流露出一丝半点。尽是“凄凄惨惨戚戚”,虽催人泪下,但缺乏一种激人奋起的力量。这样就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意义。而她同期的诗作(如“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等)却由于豪放雄健而为人所称道。 就是这样,内容限定了形式,形式又反过来框住了内容,婉约派词人们牢牢捆住了自己的手脚。在这一点上,以周邦彦、贺铸为代表的“格律词派”更是登峰造极。 而豪放派则不是为形式所羁,而是充分调动形式为表现内容服务。最突出的是苏轼。为了反映广阔的生活面,苏轼打破了“词必协律”的陈套,使词从音乐的奴隶的地位解放出来。但苏轼并不是完全不顾或不懂音律,而是由于他“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见《复斋漫录》引晁补之语),又“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见《历代诗余》引陆游语)。苏轼充分发挥词这种独特语言文学样式的长处,利用长短句的错落形式,造成节奏的舒卷变化,用词造句也力求铿锵响亮;从而达到了形式与内容与情感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陆游是南宋杰出的

华科版选修课指南

公选课指南 艺术体育类 课程点名否结业方式备注 声乐入门不点名唱歌简单无论唱歌好听与否绝对能过中外名乐欣赏不点名交论文好过有意思很享受 桥牌入门点名考试(开卷)平常要抄笔记 篮球裁判点名开卷考试边抄边过还有科比视频看运动损伤很少点闭卷考绝对能过 影视美学导论点名交论文老师不错经常看电影 歌剧欣赏点名交论文一般每节课看歌剧 西洋歌剧不点名交论文关灯上课有情调 外国戏剧艺术欣赏点名考试授课方式好 DV制作抽点考试(很简单)老师好内容充实有益 音乐与电影有时点交论文内容比较有趣下课早 民族器乐欣赏点名交论文感觉还行还有艺术团的表演陶艺制作点名考试简单(手工制作)普遍反映有趣 钢笔画不点名平时画的作品给的分比较高不是很有趣 要有些基础 钢琴(初级)交论文完全是理论课没有实践感觉一般 不过有艺术团表演 芭蕾简史与赏析点名考试感觉一般 中国戏曲欣赏每次都点交论文去的人少 中国书法不点名三次课堂作业老师比较偏激 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点名交论文还可以 足球点名交论文不错 节奏世界点名唱一段好过 中华传统养生点名交论文内容丰富有益 PS:南利华老师的课普遍反映很好总之音乐类的都比较好过,基本都是写论文 语言文化类 课程点名否结业方式备注 英汉互译点名闭卷考试内容较难,有一次课堂作业打分较低英语修辞与鉴赏点名交作业内容不错只要去上课就能过英国文化赏析不点名开卷考试上课有时有小测试考试易过英诗赏析抽点背一首诗课堂交作业易过 英国文化简介有时点论文(现场考)还不错好过 英译中国文化点名考试好过不是很有趣 英文漫谈中国文化经常点闭卷考试内容丰富东边上课 人类文化学不点名开卷考试考试比较难分也打的低比较有趣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原著不点名开卷考试考试简单老师很好对个人启发大中国文化系列专题不点名开卷考试老师思想较偏激关灯上课内容有趣 要买老师的书才好拿高分

中外文化交流史模拟试卷和答案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外文化交流史》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属于文化的精神层面的是()。 [A] 住房[B] 典章制度[C] 生产方式[D] 音乐 2、明清时期的《三国演义》在泰国走俏,使得商船往返时,文学艺术类书籍也成为大宗货物之一。这是通过文化交流途径是()。 [A] 官方派遣使节[B] 贸易要求[C] 战争与掠夺[D] 宗教传播 3、在西域三十六国当中,最大的是()。 [A] 大月氏[B] 安息[C] 乌孙[D] 大夏 4、不是《希腊志》对中国丝绸生产的记载的是()。 [A] 产丝的小动物叫“赛儿”,比最大的甲壳虫还要大两倍 [B] 赛里斯人为畜养这种昆虫而建造冬暖夏凉、四季咸宜的房屋(蚕房) [C] 在第四年之前,赛里斯人一直用绿芦苇喂养它们 [D] 大部分丝线就是在这种小动物死后的尸体内部找到的 5、法显将自己西行求法所经历的情况编撰成书,取名()。 [A]《佛国记》[B]《大唐西域记》[C]《西域志》[D]《外国传》 6、中国禅宗有三个特点,其中不包括()。 [A] 有一个“梵我合一”的世界观理论[B] 有一套自心觉悟的解脱方式 [C] 有一套“以心传心”的直观认识方法[D] 提倡苦行、禁欲、禅定等长期的磨练 7、751年,唐朝将军高仙芝西征中亚怛罗斯被大食所败,俘虏中有杜环在巴格达住了11年,著有()。 [A]《通典》[B]《经行记》[C]《游行外国传》[D]《行记》 8、中国最早记载日本的文献资料是()。 [A]《史记》[B]《汉书》[C]《三国志》[D]《后汉书》 9、用日文假名写成的散文集是()。 [A]《枕草子》[B]《源氏物语》[C]《万叶集》[D]《古事纪》

豪放派与婉约派之间的区别

豪放派与婉约派之间的区别 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 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 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 酹江月。 满江红(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八声甘州(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宋词: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

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学类 历史学专业 世界历史专业 历史学类(博物馆学) 博物馆学专业 工商管理类 旅游管理专业 公共管理类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历史学类培养方案一、公共基础平台课和学科基础平台课设置 1.公共基础平台课共32学分 2.学科基础平台课共48学分

世界上古及中世纪史(一) Ancient and Medieval History of the World(Ⅰ) 4 4 72 1 世界上古及中世纪史(二) Ancient and Medieval History of the World(Ⅱ) 4 4 72 2 史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Historiography 4 4 72 3 世界近代史(1640—1911) Modern History of the World 4 4 72 3 世界现代史(1911—1945) Modern History of the World 4 4 72 4 世界当代史(1945—)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the World 4 4 72 5 中国考古学 Chinese Archaeology 4 4 72 1 二、专业培养方案 历史学专业 1、培养目标及要求 (1)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历史学专门人才;毕业生适宜到国家机关、文化教育、科研机构、新闻出版、外交外贸、国际交流、文博档案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也可报考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 (2)专业要求 学生应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有关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有一定的了解;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国内外史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能运用英语阅读历史专业书刊,并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2、学制与学位 (1)实行弹性学制。本专业基本学制4年,学生可在3-7年完成学业。 (2)符合《学位条例》规定的毕业生,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 3、毕业要求 毕业总学分156学分,其中必修课94学分(公共基础平台课32学分,学科基础平台课48学分,专业基础平台课14学分);选修课42学分(专业选修课36学分,公共选修课6学分);实践性教学环节20学分(其中包括“专项学分”5学分) 4、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课程合计 必修课选修课实践性教学环节 公共 基础 平台 课 学科 基础 平台 课 专业 基础 平台 课 小计 专业 选修 课 公共 选修 课 小计 专业 实习 毕业 论文 专项 学分 专业 考察 小计

钱婉约《中外文化交流史》复习大纲

《中外文化交流史》复习大纲 钱婉约 2009-12-13 1,文化人类学、历史学、哲学、传播学等学科都对文化有定义,故多至200种以上说法。历史学的文化定义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事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创造的成就的总和。包括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文化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不平衡性、传播性等属性。 2,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本土主体文化对于外来客体文化的接受或排斥, ●1,本土文化的状态:开放活跃期,适应性;落后封闭时,排斥性。 ●2,外来文化的性格:效用和适应 3,古代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 ●1,贸易要求。 ●2,宗教传播。 ●3,战争与掠夺。 ●4,官方派遣使节、学生、乐舞团体等。 4,西域的概念 ●1,广义的西域,是指通过葱岭(今帕米尔山结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西部诸山的 总称)所能达到的广大地区,涵括中亚、西亚、印度半岛,乃至东欧、希腊罗马、 北非等地域。 ●狭义的西域,是指葱岭以东的地区,涵括今天我国的新疆、青海、西藏等地。 5,张骞通西域:第一次:公元前139年。欲联络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历经13年而返。第二次:公元前115年。欲与乌孙结盟。 6,《史记·大宛列传》 ●1,大宛: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葡萄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有城郭屋室,其属邑大小70余城,众可数十万。……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拘弥、于阗,于阗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 ●2,乌孙: “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与匈奴同俗。控弦者数万,敢战。故服匈奴,及盛,取其羁属,不肯往朝会焉。” ●3,“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月氏大同俗。控弦者八九万人,与大宛 临国。国小,南羁事月氏,东羁事匈奴 ●4,“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余万,临大泽,无 涯,盖乃北海云。 ●5,大月氏 “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北。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者一二十余万。故时强,轻匈奴,及冒顿立,攻破月氏,至匈奴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北,为王庭。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 ●6,安息 “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土著,耕田,田稻麦,葡萄酒,城邑如大宛。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临妫水,有市,民商贾用车及船,行旁国或数千里。一银为币,

婉约词与豪放词特点比较

婉约词与豪放词特点比较 明人张綖首先明确地用婉约、豪放的概念来概括词中这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他在《诗余图谱》中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对于词的婉约与豪放的特点的比较,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讨论。 (一)题材内容不同 婉约词在题材内容方面,以儿女情长、欢爱离别为第一主题,不太涉及民生大计,而是歌咏那些在居于正统地位的“诗”中不宜歌唱的主题。豪放派词作题材广阔。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词一出现,就以“艳情”为宗旨,这就确立了诗庄词媚、诗雅词俗的分野。这一分工,给了士大夫一个发泄情欲的途径,尤其天然的合理性和反封建性,因此,题材主题上多以描写男欢女爱、儿女情长、生离死别、感时伤世为主,是都市繁华、艳月歌舞等市井文化的产物,娱乐色彩比较浓厚。自词之诞生,直至柳永发挥至极致,“词为艳科”的俗的属性就这样天坛合理地存在着、发展着。但如果任其从俗媚俗地发展下去,势必为士大夫等正统文化的代表们所不满,甚至会毁掉这一新兴的诗歌体裁。而就在此时,苏轼“以诗为词”,标举“词是古人长短句诗也”的倡导,并非要抹煞次的特殊审美趣味,他指示要用诗之雅来改造词之俗,提倡词的品格,使之能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因此出现了后来的豪放词,词的风格日趋变雅,并且多以军情国事等题材为主,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这便是婉约词与豪放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不同。 (二)艺术表达方式不同 婉约词表达上侧重含蓄婉约,并不像豪放词那样直抒胸臆,这主要是与其题材内容有关。婉约词适宜合于音乐,演唱男女情爱的内容,婉转柔美,轻歌曼舞,这样才能更好的把它的艺术美展示出来。试想,在酒宴樽前,灯红酒绿之下,依红偎翠之时,如果真请关西大汉来高歌政治风云,大谈治国安邦之道,岂不大煞风景!这一切都恰恰是所谓遣宾娱兴的需要。而豪放词表达起来喜欢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地切入主题。对于“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的豪放词来说,其深邃的思想,高雅的情趣,引人深思的哲理,“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艺术风格,足以使人倾倒,故无暇无须作太多的辞藻修饰。这两种表达方式,无所谓孰是孰非,都是为其主题而服务的,各有各的长处。试想,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去表达儿女情长,或用婉约含蓄的方式去抒发壮志豪情,那势必会大大消减它们的艺术性,令人读起来十分别扭。 (三)意境味道不同 婉约词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主题的消遣娱乐性质注定了婉约词要和音律结合起来,和着节拍唱和,因此比较柔美,甚至奢华。内容上强调对风花雪月,离别伤感,故国情怀的表达,使得婉约词必须敏感细致,崇尚艺术的美的境界,这样才有它的存在价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种闲情逸致的小资情调,是一种柔和的美,读起来很美妙,回味起来更美,经得起推敲。豪放词给人的感觉就是大气磅礴,有气势,像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它不像婉约词那样重视音律的谐婉,豪放词不拘守音律,内容比较充实。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

中外文化交流史论文

大唐时期中日典制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史姓名:梁铁芹学号:2009210035 专业:历史学 概要:唐朝(618—907)是我国封建社会高度繁荣的时期,国力强盛,法制完备,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亚洲文明中心之一,对周边国家尤其是日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由于日本正处于奴隶社会末期,急于向外寻找突破口,而唐代先进的典制文化为日本完成社会转型提供了仿效借鉴的蓝本。日本政府以向中国派遣唐使的方式全面移植以政治制度为核心的大唐文化。日本统治者以唐制为基础,发起大化革新运动,使日本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令制度等都打上了浓厚的唐文化烙印,同时依据本国实际有所损益增删,使其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有利于日本典制文化进一步向纵深处发展,加深了中国对日本的了解,促进了中日两国和平友好关系的往来,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交流现状中央官制经济制度法令制度影响意义 一、大唐时期中日交流的现状 由于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远远高于日本,在文化输出方面,以唐朝向日本输出先进的典制文化为主,很大程度上是唐制文化在影响辐射日本,唐朝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中日交流的形式一般为正式的官方使团交往,仅仅局限于朝廷、政府和上层统治阶级,不涉及普通的下层民众,“贞观五年,(倭国)遣使贡献方物。太宗矜其道远。敕所司无令岁贡,又遣新州刺史高表仁持节往抚之。表仁无绥远之才,与王子争礼,不宣朝命而还①”自此唐朝不再向日本派遣使节,主要是日本政府不定期地向中国派遣唐使,史料载:“长安元年,其王文武立,改元曰太宝遣朝臣真人粟田贡方物。开元初,粟田复朝。天宝十年,朝衡复入朝。建中元年,使者真人兴能献方物。贞元末,其王曰桓武,遣使者朝②”就说明了这一点。此外,遣唐使船队的规模也越来越来大,人数也越来越多,以其中的四次为例,“630年,121人,2艘船队;717年,557人,4艘船队;733年,594人,4艘船队;838年,651人,4艘船队③”一般认为唐朝前期,遣唐使船队的平均规模是2艘船,120人左右;唐朝后期,遣唐使船队的规模较大,是4艘船,共有500到600人左右④”,出现了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高潮,促进了大唐文化在日本的广泛传播和发展,尤其是日本645年的大化革新运动受中国先进的典制文化的影响最为深刻和彻底,本文仅以大化革新为例,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令制度方面谈谈这一时期中日文化的交融和碰撞。 二、大化革新时期唐制对日本的辐射影响 唐朝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唐朝处于主动、强势地位,中国先进的政治体制给日本统治阶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日本留学生、学问僧所奏称“大唐国者,法制完备,珍国也,常须达⑤”因此,日本在645年的大化革新运动中全面移植以政治制度为核心的大唐文化,以唐制为蓝本,在政治、经济、律令方面对唐代典制文化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虽带有浓厚的机械模仿和照搬色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民族的特色。 (一)唐代中央官制三省六部一台制与日本的二官八省一台制三省六部一台制在唐代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可以说达到了其成熟期,在当时世界上都是相当完备的官制系统。日本在遣唐留学生的推动下,仿照唐代官制,在中央实行二官八省一台制,单从字面上看,除个别文字和量词存在细微的差异外,二者具有很高的相似度和融合性,实质上其加强中央集权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日本对唐代官制的吸收融化主要体现在:其一,日本统治者采纳了唐代官制系统的基本框架模式,使其行政管理系统更趋完善,很好地体现了律令的形式性、完整性和综合性。日本参照唐代三省六部的格式,天皇高高在上,下设神祇官、太政官总领全国宗教和行政事务,太政官下辖八省,其职权涵盖人事、财政、军事、司法、礼仪等各个方面,成为各项具体事务的执行部门。二官八省的设置体现了金字塔式的政权结构。此外,又参照唐代的监察机关御史台,置弹正台,完善对行政、祭祀等政府高官的监督职能。因此,二官八省一台制,使政权组织从最高层到最低层沿直线分布,保证了上级对下级的垂直统治,强化 ①(后晋)《旧唐书》刘昫等撰《倭国传》卷199,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340页 ②(宋)《新唐书》欧阳修、宋祁等撰《日本传》卷220,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208—6209页 ③《外交关系》石井正敏《唐与日本》,吉川弘文馆1992年版,第74—76页 ④(日)《遣唐使眼里的中国》古濑奈津子著、郑威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 ⑤《日本书纪》,“推古天皇三十一年”条

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安徽吴云驾 [专题考点概括] 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创造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成就。不同的文化之间既有冲突也有融合,但总的趋势是融合。以中国为例,在“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的双向互动中就明显呈现出冲突和融合的特征。 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国是文明古国。张骞通西域后,开始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唐、宋、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一个迅猛高涨的新阶段。明末清初,伴随着欧洲传教士利玛窦等在中国的相对自由活动,欧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三次高潮。总之,在古代伴随着交通和交往的发展,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向中亚、欧洲,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更善于学习和吸收各国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促进中华文明发展。 近现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工业革命后,西方现代文明伴随着工业化浪潮向全世界扩散。这时,中国已不再是对外文化交流的积极开拓者,而是处于被动接受西方文化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前所未有的主动和开放姿态走上了国际舞台,使中西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要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外界产生影响。中国如此,其他国家也是这样,如日本通过向中国学习和明治维新时期向西方学习,使它的社会发生了两次质的飞跃。这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落后不可怕,只要虚心学习他人长处,不断改革和创新,就能够迅速地崛起。另外如美国文化也是一个典型,它吸收了西欧文化和不同移民带来的的文化因素,并逐渐形成了以多元化为特征的美国文化。 近代以来;伴随西方的殖民扩张,各殖民地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了碰撞、嫁接和融合,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双重影响,即在注入新的活力的 同时,也使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坚守民族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问题。 [专题考点分析] 本专题是近年来高考文综和历史单科试卷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因而在备考复习过程中,必须做好基础知识的储备,学会运用基础知识解决新材料中的新问题。 2007年高考可能的命题切入点有:(1)联系中Et关系、中印关系、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平崛起等社会热点,考查对中国对外交往优良传统和文化价值取向的认识,以及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突显新课改理念。(2)当前世界文化“西风烈”,如何正确处理本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关系是极具现实意义的话题,试题设计可以围绕“文明与野蛮”、“古代与现代的对话”或“东方与西方的对话”等问题,考查不同时期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特点,以及异质文化的多重影响。(3)从古代交通和文科综合的角度人手(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以考查对中国古代先进文化和强大的国势的认识,彰显人文学科的德育功能。

比较文学学习、研究参考书目

比较文学学习、研究参考书目 一、比较文学原理、专题研究论著 比较文学史(法)洛里哀著商务印书馆1931 比较文学论(法)梵·第根著戴望舒译商务印书馆1937 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美)乌·韦斯坦因著刘象愚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比较文学导论(美)弗·约斯特著廖鸿钧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 什么是比较文学(法)布吕奈尔等著葛雷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比较文学引论(罗)亚历山大·迪马著谢天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比较文学原理(日)大眆幸男著陈秋峰等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比较文学导论卢康华孙景尧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比较文学原理乐黛云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 简明比较文学孙景尧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 比较文学概论陈忄享刘象愚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中西比较文学教程乐黛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比较文学探索孟昭毅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 比较文学史曹顺庆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比较文学方法论刘介民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比较文学陈忄享孙景尧谢天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比较文学原理新编乐黛云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世界文学发展比较史曹顺庆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比较诗学(美)厄尔·迈纳著王宇根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比较神话学蔡茂松著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 比较故事学刘守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译介学谢天振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乐黛云王宁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比较文学研究类型赵毅衡周发祥著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 独角兽与龙——在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乐黛云勒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乐黛云张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世界文化总体对话中的中国形象(美)史景迁著廖世奇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中西文化交流史读后感

中西文化交流史读后感 读完一篇(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这就是所谓读后感。下面是我带来的是中西文化交流史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西文化交流史论》是何兆武先生的著作,主要讲述了明清之际中西文化的交流,天主教传入中国和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冲突;从多方面讲述了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来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讲述了清代前期,西学在中国的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世界的影响;讲述了在旧制度前期,法国发现中国文化的历程,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文化的影响;等等。 清代前期,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可谓一波三折,受到多方挑战。相较于印度佛教在中国顺利的开枝散叶,西方在中国的传教事业则显得步履维艰。传教事业的范围相当狭小,最初,由利玛窦奠定的耶稣会传教事业仅局限于宫廷内部,且受到诸多顽固势力的抵制,迫害传教士的教案层出不穷。在杨光先案中,监正杨光先甚至歇斯底里的提出“宁可使中原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这是当时不少顽固士人对西学的态度。面对自身利益受到威胁的状况,以及骨子里的狂妄自大,他们将是非观念弃之一旁,对西学的先进与否置若罔闻。虽然这些执迷不悟的做法减缓了西学在中国传播的速度,甚至西学的传入曾一度中断,但是西学在中国仍然充满了生机,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相较于部分冥顽不灵的士人对西学的极端否定态度,清代初期,一部分开明人士对西学的态度则显得公正理智。他们没有顽固势力的夜郎自大,而是抱着“欲求超胜,必先会通”的态度,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他们学贯中西,在研究西学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改进和完善。虽然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文化知识

带有封建神学色彩,一度使中国学者对西方某些文化领域百思不解,莫知所从,但是,中国学者仍然凭着超人的毅力和决心,苦心研究西方文化。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他们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研究出一项项振奋人心的科研成果,创制出一部部影响深远的著作,促进了中国的觉醒和近代化进程。 当然,文化只有历经磨难,才能确定其是否能与时俱进,源远流长。优秀的文化经得起优胜劣汰的考验,正如华夏文明流过五千年的长河,经过岁月的沉浸,依然讫立于东方之巅,享誉世界。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不仅为文化的广大博深而震撼,而且是我对世界各名族、各个国家的文化史都有所了解。从而知道了人类文化演变的的大致轨迹。 世界文化史是从全世界文化观点出发的,系统论述了世界文化自远古至今日发展的历程,描述了世界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各自的特点,介绍了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以及它们对世界文化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揭示了多元一体的人类文化演变的内在本质。同时也介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成就,强调了它是世界文化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对推动世界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沽灭的作用。 世界文化是设计的范围很广,有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世界文化是将人的活动、礼仪、谈吐、衣着、娱乐都归为了文化的范畴。我认为这样可以更加全面的展现人类活动的各个侧面,同时也让我们用多维的视野去考察一个时代的人类特色,更好的识别时代的主流、支流、逆流。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把握人类总的思想意识和心理活动的规律,了解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以便我们自觉的推动人类文化向前发展。 世界文化史介绍了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即东方文化着重介绍了古代、中世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文化的接受与排斥

文化的接受与排斥 一种文化在对待外界社会带来新的文化要素时,不外乎采取受容、不关心、拒绝等态度。如果把不关心视作对新事物的消极拒绝的话,那么,对待外来文化就可分为受容和拒绝两种态度,即接受和排斥两种态度。 接受或排斥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第一个是接受者,即主体文化的因素。从接受者来说,一个社会体系或文化体系,一般都会同时存在推动改革和维持现状的力量。如果改革力量强于保守力量,就表现为受容,相反,就表现为拒绝。但是,改革力量和保守力量被什么样的社会和文化条件所制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般来说,与主体文化自身所处的状况有关。人类对于新事物,往往抱有不安和恐惧的心理。主体文化发达,社会开明多思,改革进取,对外来文化就比较宽容,易于接受。如唐代西域文明的传入、明末清初传教士的来华等,都与当时中国文化自身的受容态度有关。主体文化落后,社会危机频频,多保守封闭,对外来文化就排斥,拒绝多于接受。晚清之排斥西方文化,“文革”时期的封闭锁国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当然,这些现象也不是单一因素促成的。 第二是外来异文化,即客体文化的因素。一般来说,异文化的效用、异文化与接受者文化体系之间差异性的大小,即是否适应,是主要的影响原因,即所谓的效用与适应性问题。 有效用的外来文化往往被接受,效用有直接可观和不明确两种。如铁器代替石器,它的实际利益是明显的,因此容易被未开化的民族接受;但西洋医药代替中医中药,甚至代替迷信巫术,就没有那么容易,人们不会毫不犹豫地接受。在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中,孕妇耻于让男性妇产科医生接生或治疗。铁枪进入印第安人的生活中时,他们知道铁枪比弓箭威力大几倍的事实,但却没有料到在部落战争中,它也是恐怖的杀人武器。在印度部落,人们习惯于用一种冒着浓烟的煤炉子,呛人的浓烟使得眼病和呼吸道病变得十分普遍。当英国人教他们采用简单的烟筒,将烟导出屋外后,病痛固然是减少了,但不久人们发现,由于浓烟而不敢进屋的蚊子现在则因浓烟消除而繁殖起来,使人不堪叮咬。所以,后来又采用了原来的炉子。因此,效用也有两方面的意义,有效的新文化有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不利。如何正确地根据利弊程度来决定是否采用新文化要素,这几乎是一个无法正确抉择、也不可能做到的抉择,哪怕是文化再发达的民族。因为新文化采用后的负面影响有时是无法预测的。 关于适应性,不管效用有多大,如果它与既存文化有较大的对立,特别是价值体系发生矛盾时,它就会遭到拒绝。因此,外来文化与固有文化没有较大的对立和能够适应,是文化受容的必要条件。如斯马特附近的孟塔洼诸岛居民拒绝从近邻马来人那里借鉴种稻技术。虽然他们知道引进水稻技术后,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但是种稻需要持续不断的劳动,这不符合孟塔洼诸岛人数月停止一切劳作的宗教要求。由于这个缘故,他们一直拒绝水稻技术的引进。东南亚信仰佛教的各国强烈抵抗杀虫剂的输入,因为杀虫剂的输入会打破他们不杀生的戒律。这些例子不只限于后进民族,在文明民族中也常见。如1953年,英国农业部希望推广美国的“窄屋养鸡法”,因为这种方法可以使鸡蛋产量增加20%。但这仍然遭到以防止虐待动物协会会员为主的许多英国人的反对,因为它违反了英国人的爱鸟精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