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文化交流史论文

中外文化交流史论文

中外文化交流史论文
中外文化交流史论文

大唐时期中日典制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史姓名:梁铁芹学号:2009210035 专业:历史学

概要:唐朝(618—907)是我国封建社会高度繁荣的时期,国力强盛,法制完备,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亚洲文明中心之一,对周边国家尤其是日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由于日本正处于奴隶社会末期,急于向外寻找突破口,而唐代先进的典制文化为日本完成社会转型提供了仿效借鉴的蓝本。日本政府以向中国派遣唐使的方式全面移植以政治制度为核心的大唐文化。日本统治者以唐制为基础,发起大化革新运动,使日本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令制度等都打上了浓厚的唐文化烙印,同时依据本国实际有所损益增删,使其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有利于日本典制文化进一步向纵深处发展,加深了中国对日本的了解,促进了中日两国和平友好关系的往来,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交流现状中央官制经济制度法令制度影响意义

一、大唐时期中日交流的现状

由于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远远高于日本,在文化输出方面,以唐朝向日本输出先进的典制文化为主,很大程度上是唐制文化在影响辐射日本,唐朝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中日交流的形式一般为正式的官方使团交往,仅仅局限于朝廷、政府和上层统治阶级,不涉及普通的下层民众,“贞观五年,(倭国)遣使贡献方物。太宗矜其道远。敕所司无令岁贡,又遣新州刺史高表仁持节往抚之。表仁无绥远之才,与王子争礼,不宣朝命而还①”自此唐朝不再向日本派遣使节,主要是日本政府不定期地向中国派遣唐使,史料载:“长安元年,其王文武立,改元曰太宝遣朝臣真人粟田贡方物。开元初,粟田复朝。天宝十年,朝衡复入朝。建中元年,使者真人兴能献方物。贞元末,其王曰桓武,遣使者朝②”就说明了这一点。此外,遣唐使船队的规模也越来越来大,人数也越来越多,以其中的四次为例,“630年,121人,2艘船队;717年,557人,4艘船队;733年,594人,4艘船队;838年,651人,4艘船队③”一般认为唐朝前期,遣唐使船队的平均规模是2艘船,120人左右;唐朝后期,遣唐使船队的规模较大,是4艘船,共有500到600人左右④”,出现了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高潮,促进了大唐文化在日本的广泛传播和发展,尤其是日本645年的大化革新运动受中国先进的典制文化的影响最为深刻和彻底,本文仅以大化革新为例,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令制度方面谈谈这一时期中日文化的交融和碰撞。

二、大化革新时期唐制对日本的辐射影响

唐朝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唐朝处于主动、强势地位,中国先进的政治体制给日本统治阶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日本留学生、学问僧所奏称“大唐国者,法制完备,珍国也,常须达⑤”因此,日本在645年的大化革新运动中全面移植以政治制度为核心的大唐文化,以唐制为蓝本,在政治、经济、律令方面对唐代典制文化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虽带有浓厚的机械模仿和照搬色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民族的特色。

(一)唐代中央官制三省六部一台制与日本的二官八省一台制三省六部一台制在唐代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可以说达到了其成熟期,在当时世界上都是相当完备的官制系统。日本在遣唐留学生的推动下,仿照唐代官制,在中央实行二官八省一台制,单从字面上看,除个别文字和量词存在细微的差异外,二者具有很高的相似度和融合性,实质上其加强中央集权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日本对唐代官制的吸收融化主要体现在:其一,日本统治者采纳了唐代官制系统的基本框架模式,使其行政管理系统更趋完善,很好地体现了律令的形式性、完整性和综合性。日本参照唐代三省六部的格式,天皇高高在上,下设神祇官、太政官总领全国宗教和行政事务,太政官下辖八省,其职权涵盖人事、财政、军事、司法、礼仪等各个方面,成为各项具体事务的执行部门。二官八省的设置体现了金字塔式的政权结构。此外,又参照唐代的监察机关御史台,置弹正台,完善对行政、祭祀等政府高官的监督职能。因此,二官八省一台制,使政权组织从最高层到最低层沿直线分布,保证了上级对下级的垂直统治,强化

①(后晋)《旧唐书》刘昫等撰《倭国传》卷199,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340页

②(宋)《新唐书》欧阳修、宋祁等撰《日本传》卷220,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208—6209页

③《外交关系》石井正敏《唐与日本》,吉川弘文馆1992年版,第74—76页

④(日)《遣唐使眼里的中国》古濑奈津子著、郑威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

⑤《日本书纪》,“推古天皇三十一年”条

了政令的上行和下达;其二,日本积极吸收了唐代尚书六部各有分工,各司其职,相互掣肘,彼此牵制的精华,设置太政官,下辖中务、式部、治部、民部、大藏、兵部、刑部、宫内八省,专职专办,职权流向一对一,有效地避免了职权范围交叉重叠官员相互推诿的弊端,大大提高了各个部门的行政效率,运用权力制衡原则,以分权手段实现集权目的,使天皇权力得以强化和集中;其三,在监察机构方面,日本以唐代的御史台为蓝本,设弹正台,专门纠察官吏的不法行为,以儆效尤,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各级贵族官员的监督和弹劾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纯化了旧日腐败的官场风气,提高了官员的政治素质和行政质量。当然,除机械模仿和照搬唐制外,日本也适当地结合本国实际加以稍许创新。鉴于日本民族尊崇神道教和重视祭祀的传统,日本统治者在政权设置中首次把太政官和神祇官分开⑥,神祇官掌祭祀,太政官掌行政,可见日本统治阶级把神祇的地位看得很高,这在社会风气极度开放的大唐也是没有先例的,充分体现了日本民族崇道的宗教文化特色。但值得注意的是,神祇官并非凌驾于太政官之上,在行政事务方面,神祇官要接受太政官的指示,神权始终是不能超越世俗权力的,这是儒家“君权至上”国家思想⑦在日本的直接反映。同时,太正大臣的职能也具有特殊性,以德性辅佐天皇,负有调整四时之和的任务,充分体现了律令的教化政治和儒教政治精神。

大唐三省六部一台制对日本民族的影响远远不只在于它在行政体制上仿照唐制实行二官八省一台制,完善了行政管理系统;更为重要的是,它对日本由落后的奴隶社会成功转型为以天皇为中心的律令制国家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时代性影响。

(二)唐代均田制与日本的班田收授法

均田制在唐代进一步发展,对唐代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此相反,据《日本书纪》孝德天皇大化元年纪“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池田,以为己财,征战不已。或者兼并数顷之田,或者全无容针少地”日本的部民制已到末路。因此,日本以唐均田制为基础,推行班田收授法,既带有浓厚的唐制色彩,又兼具本国特色。

日本废除部民制,将土地收归国有,其对唐代均田制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主要体现在4个层次:其一,对于适合日本国情的均田令条文,日本班田令基本上全文照搬,“班田令三十七条条文中,与唐开元二十五年令完全相同的有十二条,占总条文的30%⑧”,变通度很低。以关于“宽、窄乡,从近便”的规定为例:唐令《册府元龟·邦计部·田制》载“其州县界内,所部授田,悉足者为宽乡,不足者为狭乡”而日本《令义解·田令》载“凡国郡界内,所部授田,悉足者为宽乡,不足者为狭乡”;又唐令《通典·食货二·田制下》载“诸给口分田,务从近便,不得隔越。若因州县改易,隶地入他境,及犬牙相接者,听依旧受。其城居之人,本县无田者,听隔县受”而日本《令义解·田令》载“凡给口分田,务从近便,不得隔越。若因国郡改隶,地入他境,及犬牙相接者,听依旧受。本郡无田者,听隔郡受”由此可见,日本班田令与唐代均田令的相似度是何等之高,除两国地方行政制度不同之外,二者如出一辙,无丝毫变化,也间接反映了唐令在日本社会的适用度很高;其二,日本沿用唐令条文的基本原则,根据本国实际加以变更,“《养老律令》中有十六条,占总条文的43%⑨”变通度大为提高。以“授田年龄”为例:唐令“授田之制,,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顷⑩”而日本《令义解·田令》载“凡给口分田者,男二段,女减三分之一,五年以下不给”可见唐代的授田年龄在18岁以上,而日本的授田年龄却在6岁以上,唐代的均田令以均田农民负担租赋和课役为前提,授田者必须具备独立劳动的能力。日本并未对此条唐令条文全盘照搬,而是把本国实际充分考虑在内,由于日本征收租赋以田和户为标准,因此对授田年龄的要求就比较低,充分体现了日本的融会贯通和消化吸收能力;其三,日本对不适合本国国情的条文全部排除在外,不予吸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唐令《通典·食货二·田制下》载“诸以工商为业者,永业、口分田各减半以给之,在狭乡者并不给”由于日本的工商业不发达,商人群体占有的比例很小,没有必要对工商业者的授田给予特殊的

⑥(日)《日本史概说》坂本太郎著汪向荣、武寅、韩铁英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73页

⑦《试论日本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度的问题》孙义学载于《学术论文集》,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9页

⑧《日本班田令与唐代均田令的比较》史丽华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第48页

⑨《日本班田令与唐代均田令的比较》史丽华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第48页

⑩(宋)《新唐书》欧阳修、宋祁等撰《食货志》卷51,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42页

规定,因此该条就被班田令排除在外;又唐令《通典·食货二·田制下》“诸道士受老子经以上,道士给田三十亩,女官二十亩,僧尼受具戒准此”而日本民族尊崇神道教,并不以佛教为主,国内很少有道士、女官、僧尼,因此这条均田令条文在日本就没有任何意义,当然也不可能被吸收,体现了日本的求实精神;其四,日本结合本国国情,独立创设班田令条文,以适应本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唐令“每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11”日本《令义解·田令》载“凡田六年一班,凡户籍六年一造”与唐令模式虽一致,但具体实施方式却大相径庭,体现了日本的消化创新精神。

唐代均田制对日本封建性经济制度的确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日本的社会性质发生质的变化,日本将土地收归国有,把部民解放出来,既保证了国家稳定的租赋收入,又提高了公民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三)大唐律与日本律

唐高宗即位(650年)后,命长孙无忌等人诠释《唐律》撰成《唐律疏议》,是唐代社会最为完备的一部成文法典,对古代亚洲各国法典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和日本又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大华革新时期的《大宝律令》、《养老律令》就是以唐律为蓝本而制定的刑事法典。因此,日本律和唐律有着斩不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由于两国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民族信仰等各方面的差异,日本律在照搬照抄唐律的同时,也根据本国实际加以变更调整,以适应日本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日本律对唐律的全盘移植在“八虐”、“六议”、“五等罪”方面表现得很是突出,除比唐律条文更为简化外,基本上全部照搬。日本律的“八虐”除删掉唐律“十恶”中的“不睦”和“内乱”之外,与唐律如出一辙,无丝毫变更;日本律的“六议”除去掉唐律“八议”中的“议宾”和“议勤”外,与唐律完全相同;日本律的“五等罪”与唐律的“五刑”一字不差。唐律中有“十恶”,日本律中就有“八虐”;唐律中有“八议”,日本律中就有“六议”;唐律中有“五刑”,日本律中就有“五等罪”,只是条文更少而已,故日本泷川正次郎曾说“日本虽模仿唐制,但以岛国之故,不能如大陆‘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唐制复杂,故一切皆趋于简单化12”其次,日本的司法制度中贯穿着浓厚的儒化政治观念,兼具高度的文化性和伦理性。大唐的“十恶”和日本的“八虐”之间的交融碰撞就十分显著,都把其作为所有罪行中最严重的罪行,即使在大赦时,也不能被赦免,充分反映了儒教的家族道德和社会秩序观念,体现了大唐“礼刑并用”的立法思想对日本律令的影响。家永三郎指出“毫无疑问,作为日本大华革新以及律令制度的理论支柱,新传来的中国大陆思想—儒教的政治哲学在其观念上发挥了主要作用,但是由于朝廷热衷于佛教信仰,从而使佛教人道主义的道德精神也渗透到为政者的思想中,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13”再次凸显了大唐“礼刑并用”的法律思想对日本司法制度的深刻影响。另外,日本结合本国实际对唐律进行损益增删和变更调整,既学习消化了唐律,又突出了民族特色。杨鸿烈指出“日本民族者,世界上最能适应时势之民族也。虽充分输入中国法律,但非削足适履,一味盲从14”《唐令·拾遗补·祠令八·补五》载“凡贡别察用太牢者,犊一,羊一,猪一”,而日本律“祭日,白猪、白鸡各一口也,如大岁祭也15”日本祭祀与大唐相比很少使用大型动物做祭品,这与日本是一个小岛国,渔业发达,畜牧业落后的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再加上民族成分单一,与外界交往少,互补性差,大型动物比较少;而唐朝多民族的大陆性国家,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频繁,互补性强,大型动物应有尽有,这反映了日本与大唐历史地理的差异。此外,日本在大唐律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彰显民族性。以《贼盗律》为例:在“谋反”条中,日本新增“谋毁大社者,徒一年;毁者,远流”的规定,这是唐律中所没有的。日本是一个尊崇神道教的民族,神道思想在日本社会中占有异常重要的地位,而大唐尊崇儒法,体现了日本特有的民族习俗,是对大唐律的创新和发展。

唐律对日本的影响无疑是全面而深刻的,尤其是大唐“礼刑并用”的立法思想在日本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有利于日本由不成文的氏族法向统一的成文法典过渡,对日本律令制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1(后晋)《旧唐书》刘昫等撰《食货志》卷48,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89页

12《中国法律对东亚诸国之影响》杨鸿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4页

13《日本道德思想史》家永三郎转引自大木雅夫《东西方的法观念比较》华夏、战宪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2页

14《中国法律对东亚诸国之影响》杨鸿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4页

15《大尝祭神馔供进之仪式》安江和宣收入《续大尝祭之研究》皇学馆大学出版部平成元年6月版

三、大唐典制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大唐先进的典制文化诸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令制度等各个方面大量输出到日本,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东渐,日本“伏惟大唐圣朝,霜露攸均,皇王宜宅。明王继武,圣帝重兴,掩顿九野,牢笼八纩。是以我日本国常见风雨和顺,定知中国有圣16”对中国先进文化的仰慕之情溢于言表。因此,处于奴隶社会末期的日本统治者全面移植以政治制度为核心的大唐文化,木宫泰彦曾说“日本中古的制度中,一向被认为是日本固有的,然一翻开唐史,却发现有好多完全是模仿唐制的17”可见唐制对日本的影响铺天盖地,深刻而彻底。当然,除大幅度机械模仿和照搬照抄唐制外,“每个文化主体多是立足于主体的需要,依本体的文化结构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具有较强的实用性18”日本也适当地结合本国国情对唐制进行消化吸收和损益增删。“日本民族在未与中国文化接触以前是一锅豆浆,中国文化就像碱水一样,日本民族和中国文化一接触就成了豆腐19”既说明了日本文化是在消化吸收中国文化后而形成的,也反映了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形成的关键作用。结果也证实了这种说法,日本移植过来的大唐典制文化对日本社会各个层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涤荡了日本原有的行政、经济、司法等运行机制和社会结构,使日本由落后的奴隶制社会成功转型为以天皇为中心的律令制封建国家,对日本文明的起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化革新时期中日典制文化交流,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对日本的认识和了解,使中国先进的典制文化在日本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使日本社会发生了质的变化,促进了中日两国的和平友好往来,成为在在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划时代性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

参考文献:《中外文化交流史》王介南著太原书海出版社2004年版

《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李喜所主编、陈尚胜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中外文化交流史》夏一元、周一良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古代史》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世界史:古代史编》朱寰、马克垚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日本改革史纲》刘天纯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唐代律令制研究》郑显文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从空海〈为大使与福州观察使书〉论唐日关系》韩昇《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1年第3期

17《日中文化交流史》木宫泰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63页

18《唐代文化的发展趋势》李岩社会科学战线(长春),1991年第1期

19《中日文学因缘杂记》林林光明日报1963年3月16日

中外文化交流史模拟试卷与答案

中外文化交流史模拟试卷与答案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外文化交流史》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属于文化的精神层面的是()。 [A] 住房[B] 典章制度[C] 生产方式[D] 音乐 2、明清时期的《三国演义》在泰国走俏,使得商船往返时,文学艺术类书籍也成为大宗货物之一。这是通过文化交流途径是()。 [A] 官方派遣使节[B] 贸易要求[C] 战争与掠夺[D] 宗教传播 3、在西域三十六国当中,最大的是()。 [A] 大月氏[B] 安息[C] 乌孙[D] 大夏 4、不是《希腊志》对中国丝绸生产的记载的是()。 [A] 产丝的小动物叫“赛儿”,比最大的甲壳虫还要大两倍 [B] 赛里斯人为畜养这种昆虫而建造冬暖夏凉、四季咸宜的房屋(蚕房) [C] 在第四年之前,赛里斯人一直用绿芦苇喂养它们 [D] 大部分丝线就是在这种小动物死后的尸体内部找到的 5、法显将自己西行求法所经历的情况编撰成书,取名()。 [A]《佛国记》[B]《大唐西域记》[C]《西域志》[D]《外国传》 6、中国禅宗有三个特点,其中不包括()。 [A] 有一个“梵我合一”的世界观理论[B] 有一套自心觉悟的解脱方式 [C] 有一套“以心传心”的直观认识方法[D] 提倡苦行、禁欲、禅定等长期的磨练 7、751年,唐朝将军高仙芝西征中亚怛罗斯被大食所败,俘虏中有杜环在巴格达住了11年,著有()。 [A]《通典》[B]《经行记》[C]《游行外国传》[D]《行记》 8、中国最早记载日本的文献资料是()。 [A]《史记》[B]《汉书》[C]《三国志》[D]《后汉书》 9、用日文假名写成的散文集是()。 [A]《枕草子》[B]《源氏物语》[C]《万叶集》[D]《古事纪》 1 / 21

钱婉约《中外文化交流史》复习大纲

123《中外文化交流史》复习大纲 钱婉约 2009-12-13 1,文化人类学、历史学、哲学、传播学等学科都对文化有定义,故多至200种以上说法。历史学的文化定义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事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创造的成就的总和。包括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文化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不平衡性、传播性等属性。 2,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本土主体文化对于外来客体文化的接受或排斥, ●1,本土文化的状态:开放活跃期,适应性;落后封闭时,排斥性。 ●2,外来文化的性格:效用和适应 3,古代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 ●1,贸易要求。 ●2,宗教传播。 ●3,战争与掠夺。 ●4,官方派遣使节、学生、乐舞团体等。 4,西域的概念 ●1,广义的西域,是指通过葱岭(今帕米尔山结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西部诸山的 总称)所能达到的广大地区,涵括中亚、西亚、印度半岛,乃至东欧、希腊罗马、北非等地域。 ●狭义的西域,是指葱岭以东的地区,涵括今天我国的新疆、青海、西藏等地。 5,张骞通西域:第一次:公元前139年。欲联络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历经13年而返。第二次:公元前115年。欲与乌孙结盟。 6,《史记·大宛列传》 ●1,大宛: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葡萄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有城郭屋室,其属邑大小70余城,众可数十万。……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拘弥、于阗,于阗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 ●2,乌孙: “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与匈奴同俗。控弦者数万,敢战。故服匈奴,及盛,取其羁属,不肯往朝会焉。” ●3,“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月氏大同俗。控弦者八九万人,与大宛 临国。国小,南羁事月氏,东羁事匈奴 ●4,“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余万,临大泽,无 涯,盖乃北海云。 ●5,大月氏 “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北。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者一二十余万。故时强,轻匈奴,及冒顿立,攻破月氏,至匈奴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北,为王庭。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 ●6,安息 “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土著,耕田,田稻麦,葡萄酒,城邑如大宛。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临妫水,有市,民商贾用车及船,行旁国或数千里。一银为币,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课程感想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课程感想 自从选了这一门课之后,诸多的感触与思绪紧紧地缭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能忘怀。 首先,能跟着蓝老师您一起学习中外文化交流史这一门与我们专业知识紧密相连的学科不仅是我的幸运,也是我的幸福。幽默的教学方式、标准的言语讲学、精美的课件制作、积极的课堂互动、规范的板书设计……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极大地调动了我的学习热情,无形之中也都推动着我去努力、去学习、去奋斗;其次,在老师的积极教学与耐心指导下,我对中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在课程学习当中,我不仅深刻地明白了:文化间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而且还进一步地认识到了文化交流也会带来的积极的与消极的社会影响。中日、中朝、中印、中西文化交流次数的频繁与交流领域的广泛,在前期极大地促进了各国间社会文化的进步与祖国命运的发展,但是到了后期,同样的也因为交流的深入和广泛也给各国带来了不少的文化冲击与战火喧嚣……。从这些如此真实的史实中,我清楚地明白了: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两面性,是积极与消极相伴的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最后,在课外交流活动课中,我学会了团结与协作,理论联系实际等等。随着活动课的开展,我们小组成员积极备战。不管是前期的组织筹划、还是中期的节目训练、又或是后期的登台表演,我们都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化交流的魅力与亲身实践的快乐。交流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互动的一个简单平台,它还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展现民族本土文化、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推动民族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通过文化交流的继续深入与持续发展,我有理由相信: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将会日益兴盛、日益绵长。

华科版选修课指南

公选课指南 艺术体育类 课程点名否结业方式备注 声乐入门不点名唱歌简单无论唱歌好听与否绝对能过中外名乐欣赏不点名交论文好过有意思很享受 桥牌入门点名考试(开卷)平常要抄笔记 篮球裁判点名开卷考试边抄边过还有科比视频看运动损伤很少点闭卷考绝对能过 影视美学导论点名交论文老师不错经常看电影 歌剧欣赏点名交论文一般每节课看歌剧 西洋歌剧不点名交论文关灯上课有情调 外国戏剧艺术欣赏点名考试授课方式好 DV制作抽点考试(很简单)老师好内容充实有益 音乐与电影有时点交论文内容比较有趣下课早 民族器乐欣赏点名交论文感觉还行还有艺术团的表演陶艺制作点名考试简单(手工制作)普遍反映有趣 钢笔画不点名平时画的作品给的分比较高不是很有趣 要有些基础 钢琴(初级)交论文完全是理论课没有实践感觉一般 不过有艺术团表演 芭蕾简史与赏析点名考试感觉一般 中国戏曲欣赏每次都点交论文去的人少 中国书法不点名三次课堂作业老师比较偏激 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点名交论文还可以 足球点名交论文不错 节奏世界点名唱一段好过 中华传统养生点名交论文内容丰富有益 PS:南利华老师的课普遍反映很好总之音乐类的都比较好过,基本都是写论文 语言文化类 课程点名否结业方式备注 英汉互译点名闭卷考试内容较难,有一次课堂作业打分较低英语修辞与鉴赏点名交作业内容不错只要去上课就能过英国文化赏析不点名开卷考试上课有时有小测试考试易过英诗赏析抽点背一首诗课堂交作业易过 英国文化简介有时点论文(现场考)还不错好过 英译中国文化点名考试好过不是很有趣 英文漫谈中国文化经常点闭卷考试内容丰富东边上课 人类文化学不点名开卷考试考试比较难分也打的低比较有趣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原著不点名开卷考试考试简单老师很好对个人启发大中国文化系列专题不点名开卷考试老师思想较偏激关灯上课内容有趣 要买老师的书才好拿高分

《中外文化交流史》课程课程课外阅读参考书目2

中外文化交流史马树德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12出版) 中外文化交流胡太春中南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04出版)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王小甫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5出版) 中外文化交流史轶闻趣事魏秀春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05出版) 中外文化交流史(套装上下册) 何芳川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05出版) CULTURAL FLOW BETWEEN CHINA AND OUTSIDE WORLD THROUGHOUT HISTORY(中外文化因缘) 沈福伟、吴景枢外文出版社(2009-08出版)

季羡林学术精粹(第3卷):中外文化交流卷季羡林山东友谊书社(2006-01出版) 百家讲坛:玄奘西游记(6DVD) 钱文忠(主讲)、高虹、中央电视台 传教士与中外文化交流:李明中国近事报道研究周燕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03出版) 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李喜所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01出版) 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 程裕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08出版)

中外文化交流史 周一良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7 - 876 页 本书叙述了从古代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相互促进。 中外饮食文化隗静秋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03出版) 唐代拂菻丛说林英中华书局(2006-11出版) 中外文化交流探绎:星学?医学?其他陈万成中华书局(2010-11出版)

中外文化交流及语用分析马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09出版)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王介南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01出版) 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共5册) 李喜所世界知识出版社 音像(2) 老外的中国梦(英文版) 绿杨、杨耀华新世界出版社(2009-01出版) 老外的中国梦绿杨新世界出版社(2009-01出版)

精选2019-2020年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6课 开放与交流北师大版复习特训五十六

精选2019-2020年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6课开放与 交流北师大版复习特训五十六 第1题【单选题】 认真分析唐朝外交活跃的原因,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①唐朝经济强大,国力强盛②唐朝政治相对清明,政局稳定③唐朝文化繁荣,影响力强④唐朝想要称霸世界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备受后人称颂,其最根本原因是( ) A、不畏艰难的可贵精神 B、具有高深的佛教学识 C、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D、弘扬佛学的执着追求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国家是( ) A、朝鲜 B、印度 C、日本 D、印度尼西亚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唐朝的留学生中人数最多的是( ) A、新罗人 B、日本人 C、天竺人 D、阿拉伯人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从下列四张学习卡片上,你可以提炼的学习主题是( )

A、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B、国家的统一与发展 C、对外的交往与进步 D、经济的繁荣与昌盛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六次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的僧人是( ) A、唐僧 B、戒贤 C、鉴真 D、玄奘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归纳和总结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小王通过学习知道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是( )

①都是宋朝僧人②都在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③都为完成使命历尽艰辛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 【答案】: 【解析】: 第8题【判断题】 唐代高僧玄奘西游到天竺求取佛法,后来,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播唐朝文化。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9题【材料分析题】 国与国之间如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不能彼此弧立,需要互相交往。让我们在历史长河,探寻古代中国的外交足迹,视取历史的真渐,启迪人生智慧。 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胸怀亲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全面开放与广泛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材料二:明初,由于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般巨舰,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摘自王介南著《中外文化交流史》

中外文化交流

浅谈澳门与中西文化交流 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但具有近代意义的中西文化交流,则是从明清时期的澳门被入侵开始,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前,澳门不仅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口岸,而且也成为一个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从16世纪起,一批西方传教士通过澳门进入内地,观察、学习中国文化,并经过他们传播,将中华民族文化介绍到欧洲,引发了欧洲的“中国热”。中国人民也通过澳门这一窗口,接触到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作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汇地,经过长时期的异质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澳门逐渐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再次成为国人注目的焦点。澳门虽为弹丸之地,但自开埠400多年来,特别是香港发达之前,作为中国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曾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16世纪至20世纪初澳门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一、中西方的认识 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在古代,中国与西方之间很少来往,而是通过一些中介环节间接地实现相互影响。如贯通中亚的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贸易活动和文化交流得以实现。无直接的接触,彼此的认识是模糊的。至葡萄牙人东来,中国人甚至不知其国名,不知其地理位置,而是从东南亚的伊斯兰教徒口中转译过来称其为“佛朗机”或“大西洋国”。而14、15世纪新兴的欧洲各国商人,则对传说中“遍地黄金、香料盈野”的中国充满向往。在西方人眼中,中国还是一片未清晰展现出轮廓的海市蜃楼,因此非常想探明中国的一些情况。足见, 16世纪前中西方的直接交往是极少的,彼此的认识也是模糊不清的。 二、16至18世纪澳门与中西方文化交流 历史上, 西洋文化的东传, 以及中国文化的西播, 主要是由天主教教士进行的。随着葡萄牙殖民势力的进入澳门, 天主教教士亦来到澳门进行传教活动.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及全球海路的开通,使欧洲各国的船队有条件来到中国沿海,中西方开始了直接的接触。随着葡萄牙商人东来,天主教耶稣会的大批传教士也随着商船来到澳门进行传教活动。传教士来到澳门首先学习中国语言,研究中国实况; 继而进入内地传教,拉开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帷幕。耶稣会士在了解、熟悉和研究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向欧洲自己的祖国介绍和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唐代三百年概述

第一节唐代三百年概述 导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繁荣的一个封建王朝。自公元617年,隋太原留守李渊起兵,次年隋亡,李渊在关中称帝,国号唐,都长安。907年为后梁朱温所灭。共历二十帝,二百九十年。在唐朝二百多年的历史里,有很多我们熟悉的人物和事件:由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千百年来被人津津乐道的女皇帝武则天,更有唐明皇与杨贵妃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等等。这些动人的故事都与唐朝的兴衰密不可分,那么,这段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呢? 现在,就让我们开始学习本小节的内容,来看一看唐朝这样一个充满着朝气和活力的朝代的兴衰历史。 通过本小节的学习,你将能够: ●说出唐朝兴衰的时间及过程; ●描述盛唐时期唐朝的概况; ●阐述唐朝走向衰亡的原因及重要历史事件。 学习任务: 10分钟) 观看:《大唐文化》,请结合影片的资料谈谈唐朝繁荣的情况(可以从经济、城市规模、宗教、艺术、宫廷建筑等方面介绍),进入课堂讨论“盛唐时期的情况”中发表自己的观点。(50分钟) 阅读:《安史之乱》,观看:《大唐开元王朝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走向衰落和毁灭的转折点,请你简述安史之乱的主要过程。(20分钟) 阅读:《大唐灭亡的原因及重要历史事件》,综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一下导致唐朝灭亡的事件及原因有哪些?请将你的答案记录在“学习笔记”中。(10分钟) 问答时刻 学伴问:当时作为世界中心的唐朝到底有多繁荣呢?这样强大的王朝为何后来又走向灭亡了呢? 老师答: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绚烂多姿的朝代。自公元617年开国到907年灭亡,短短的三百年里,唐朝造就了一个神话。唐代政治清明,有著名的唐太宗“贞观之治”,有魏征这样的清官谏臣;唐朝经济繁荣,当时的长安城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城;唐朝的文化灿烂辉煌,诗仙、诗圣都产生在这个朝代;唐朝艺术绚烂多姿,有著名的唐三彩、雄伟辉煌的大明宫祠。

中外文化交流史模拟试卷和答案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外文化交流史》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属于文化的精神层面的是()。 [A] 住房[B] 典章制度[C] 生产方式[D] 音乐 2、明清时期的《三国演义》在泰国走俏,使得商船往返时,文学艺术类书籍也成为大宗货物之一。这是通过文化交流途径是()。 [A] 官方派遣使节[B] 贸易要求[C] 战争与掠夺[D] 宗教传播 3、在西域三十六国当中,最大的是()。 [A] 大月氏[B] 安息[C] 乌孙[D] 大夏 4、不是《希腊志》对中国丝绸生产的记载的是()。 [A] 产丝的小动物叫“赛儿”,比最大的甲壳虫还要大两倍 [B] 赛里斯人为畜养这种昆虫而建造冬暖夏凉、四季咸宜的房屋(蚕房) [C] 在第四年之前,赛里斯人一直用绿芦苇喂养它们 [D] 大部分丝线就是在这种小动物死后的尸体内部找到的 5、法显将自己西行求法所经历的情况编撰成书,取名()。 [A]《佛国记》[B]《大唐西域记》[C]《西域志》[D]《外国传》 6、中国禅宗有三个特点,其中不包括()。 [A] 有一个“梵我合一”的世界观理论[B] 有一套自心觉悟的解脱方式 [C] 有一套“以心传心”的直观认识方法[D] 提倡苦行、禁欲、禅定等长期的磨练 7、751年,唐朝将军高仙芝西征中亚怛罗斯被大食所败,俘虏中有杜环在巴格达住了11年,著有()。 [A]《通典》[B]《经行记》[C]《游行外国传》[D]《行记》 8、中国最早记载日本的文献资料是()。 [A]《史记》[B]《汉书》[C]《三国志》[D]《后汉书》 9、用日文假名写成的散文集是()。 [A]《枕草子》[B]《源氏物语》[C]《万叶集》[D]《古事纪》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

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学类 历史学专业 世界历史专业 历史学类(博物馆学) 博物馆学专业 工商管理类 旅游管理专业 公共管理类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历史学类培养方案一、公共基础平台课和学科基础平台课设置 1.公共基础平台课共32学分 2.学科基础平台课共48学分

世界上古及中世纪史(一) Ancient and Medieval History of the World(Ⅰ) 4 4 72 1 世界上古及中世纪史(二) Ancient and Medieval History of the World(Ⅱ) 4 4 72 2 史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Historiography 4 4 72 3 世界近代史(1640—1911) Modern History of the World 4 4 72 3 世界现代史(1911—1945) Modern History of the World 4 4 72 4 世界当代史(1945—)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the World 4 4 72 5 中国考古学 Chinese Archaeology 4 4 72 1 二、专业培养方案 历史学专业 1、培养目标及要求 (1)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历史学专门人才;毕业生适宜到国家机关、文化教育、科研机构、新闻出版、外交外贸、国际交流、文博档案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也可报考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 (2)专业要求 学生应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有关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有一定的了解;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国内外史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能运用英语阅读历史专业书刊,并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2、学制与学位 (1)实行弹性学制。本专业基本学制4年,学生可在3-7年完成学业。 (2)符合《学位条例》规定的毕业生,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 3、毕业要求 毕业总学分156学分,其中必修课94学分(公共基础平台课32学分,学科基础平台课48学分,专业基础平台课14学分);选修课42学分(专业选修课36学分,公共选修课6学分);实践性教学环节20学分(其中包括“专项学分”5学分) 4、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课程合计 必修课选修课实践性教学环节 公共 基础 平台 课 学科 基础 平台 课 专业 基础 平台 课 小计 专业 选修 课 公共 选修 课 小计 专业 实习 毕业 论文 专项 学分 专业 考察 小计

钱婉约《中外文化交流史》复习大纲

《中外文化交流史》复习大纲 钱婉约 2009-12-13 1,文化人类学、历史学、哲学、传播学等学科都对文化有定义,故多至200种以上说法。历史学的文化定义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事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创造的成就的总和。包括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文化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不平衡性、传播性等属性。 2,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本土主体文化对于外来客体文化的接受或排斥, ●1,本土文化的状态:开放活跃期,适应性;落后封闭时,排斥性。 ●2,外来文化的性格:效用和适应 3,古代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 ●1,贸易要求。 ●2,宗教传播。 ●3,战争与掠夺。 ●4,官方派遣使节、学生、乐舞团体等。 4,西域的概念 ●1,广义的西域,是指通过葱岭(今帕米尔山结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西部诸山的 总称)所能达到的广大地区,涵括中亚、西亚、印度半岛,乃至东欧、希腊罗马、 北非等地域。 ●狭义的西域,是指葱岭以东的地区,涵括今天我国的新疆、青海、西藏等地。 5,张骞通西域:第一次:公元前139年。欲联络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历经13年而返。第二次:公元前115年。欲与乌孙结盟。 6,《史记·大宛列传》 ●1,大宛: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葡萄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有城郭屋室,其属邑大小70余城,众可数十万。……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拘弥、于阗,于阗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 ●2,乌孙: “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与匈奴同俗。控弦者数万,敢战。故服匈奴,及盛,取其羁属,不肯往朝会焉。” ●3,“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月氏大同俗。控弦者八九万人,与大宛 临国。国小,南羁事月氏,东羁事匈奴 ●4,“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余万,临大泽,无 涯,盖乃北海云。 ●5,大月氏 “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北。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者一二十余万。故时强,轻匈奴,及冒顿立,攻破月氏,至匈奴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北,为王庭。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 ●6,安息 “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土著,耕田,田稻麦,葡萄酒,城邑如大宛。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临妫水,有市,民商贾用车及船,行旁国或数千里。一银为币,

人教版2019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II)卷(模拟)

人教版2019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 . 近期,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一档大型文化类益智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打造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小明也自拟了一道题目:“豪放风格;抗金斗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符合上述条件的词人是 A.苏轼 B.李清照 C.岳飞 D.辛弃疾 2 .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叫做 A.交子B.交钞C.宝钞D.会子 3 .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北宋前期的()。 A.广东沿海B.四川地区C.中原地区D.浙江沿海 4 . 以下是我国经济重心变化示意图,与图三相对应时期应是() A.三国时期B.唐朝中期C.两宋时期D.明朝初期 5 . 灭亡北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A.辽B.西夏C.金D.蒙古 6 .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故事的主人公是

A.石守信B.赵匡义C.赵匡胤D.赵普 7 . 辽和西夏分别由哪个民族建立? A.契丹族、党项族 B.汉族、契丹族 C.回族、汉族 D.党项族、契丹族 8 . 现在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在何时开始流行: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9 . 下列有关政权被灭亡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辽﹣金﹣﹣﹣北宋﹣﹣﹣南宋B.金﹣﹣﹣北宋﹣﹣﹣﹣辽﹣﹣﹣﹣南宋 C.辽﹣﹣﹣﹣北宋﹣﹣﹣﹣金﹣﹣﹣南宋D.辽﹣﹣﹣北宋﹣﹣﹣南宋﹣﹣﹣金 10 . 某班级正在举办宋词朗诵会,下列哪一人物的作品不能出现在这一朗诵会中 A.苏轼 B.李清照 C.辛弃疾 D.关汉卿 11 . 南宋和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A.澶渊之盟B.靖康之变C.郾城大捷D.宋金订立和议 12 . 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现在都是我国的法定节假日。下列节日与其习俗对应,不准确的一项是 A.春节——放鞭炮 B.元宵节——拜年 C.端午节——赛龙舟 D.中秋节——吃月饼 13 . 下图是小历同学在学完《宋代经济的发展》后做的读书笔记,该笔记中的这些现象反映了

中外文化交流史论文

大唐时期中日典制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史姓名:梁铁芹学号:2009210035 专业:历史学 概要:唐朝(618—907)是我国封建社会高度繁荣的时期,国力强盛,法制完备,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亚洲文明中心之一,对周边国家尤其是日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由于日本正处于奴隶社会末期,急于向外寻找突破口,而唐代先进的典制文化为日本完成社会转型提供了仿效借鉴的蓝本。日本政府以向中国派遣唐使的方式全面移植以政治制度为核心的大唐文化。日本统治者以唐制为基础,发起大化革新运动,使日本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令制度等都打上了浓厚的唐文化烙印,同时依据本国实际有所损益增删,使其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有利于日本典制文化进一步向纵深处发展,加深了中国对日本的了解,促进了中日两国和平友好关系的往来,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交流现状中央官制经济制度法令制度影响意义 一、大唐时期中日交流的现状 由于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远远高于日本,在文化输出方面,以唐朝向日本输出先进的典制文化为主,很大程度上是唐制文化在影响辐射日本,唐朝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中日交流的形式一般为正式的官方使团交往,仅仅局限于朝廷、政府和上层统治阶级,不涉及普通的下层民众,“贞观五年,(倭国)遣使贡献方物。太宗矜其道远。敕所司无令岁贡,又遣新州刺史高表仁持节往抚之。表仁无绥远之才,与王子争礼,不宣朝命而还①”自此唐朝不再向日本派遣使节,主要是日本政府不定期地向中国派遣唐使,史料载:“长安元年,其王文武立,改元曰太宝遣朝臣真人粟田贡方物。开元初,粟田复朝。天宝十年,朝衡复入朝。建中元年,使者真人兴能献方物。贞元末,其王曰桓武,遣使者朝②”就说明了这一点。此外,遣唐使船队的规模也越来越来大,人数也越来越多,以其中的四次为例,“630年,121人,2艘船队;717年,557人,4艘船队;733年,594人,4艘船队;838年,651人,4艘船队③”一般认为唐朝前期,遣唐使船队的平均规模是2艘船,120人左右;唐朝后期,遣唐使船队的规模较大,是4艘船,共有500到600人左右④”,出现了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高潮,促进了大唐文化在日本的广泛传播和发展,尤其是日本645年的大化革新运动受中国先进的典制文化的影响最为深刻和彻底,本文仅以大化革新为例,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令制度方面谈谈这一时期中日文化的交融和碰撞。 二、大化革新时期唐制对日本的辐射影响 唐朝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唐朝处于主动、强势地位,中国先进的政治体制给日本统治阶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日本留学生、学问僧所奏称“大唐国者,法制完备,珍国也,常须达⑤”因此,日本在645年的大化革新运动中全面移植以政治制度为核心的大唐文化,以唐制为蓝本,在政治、经济、律令方面对唐代典制文化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虽带有浓厚的机械模仿和照搬色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民族的特色。 (一)唐代中央官制三省六部一台制与日本的二官八省一台制三省六部一台制在唐代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可以说达到了其成熟期,在当时世界上都是相当完备的官制系统。日本在遣唐留学生的推动下,仿照唐代官制,在中央实行二官八省一台制,单从字面上看,除个别文字和量词存在细微的差异外,二者具有很高的相似度和融合性,实质上其加强中央集权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日本对唐代官制的吸收融化主要体现在:其一,日本统治者采纳了唐代官制系统的基本框架模式,使其行政管理系统更趋完善,很好地体现了律令的形式性、完整性和综合性。日本参照唐代三省六部的格式,天皇高高在上,下设神祇官、太政官总领全国宗教和行政事务,太政官下辖八省,其职权涵盖人事、财政、军事、司法、礼仪等各个方面,成为各项具体事务的执行部门。二官八省的设置体现了金字塔式的政权结构。此外,又参照唐代的监察机关御史台,置弹正台,完善对行政、祭祀等政府高官的监督职能。因此,二官八省一台制,使政权组织从最高层到最低层沿直线分布,保证了上级对下级的垂直统治,强化 ①(后晋)《旧唐书》刘昫等撰《倭国传》卷199,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340页 ②(宋)《新唐书》欧阳修、宋祁等撰《日本传》卷220,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208—6209页 ③《外交关系》石井正敏《唐与日本》,吉川弘文馆1992年版,第74—76页 ④(日)《遣唐使眼里的中国》古濑奈津子著、郑威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 ⑤《日本书纪》,“推古天皇三十一年”条

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安徽吴云驾 [专题考点概括] 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创造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成就。不同的文化之间既有冲突也有融合,但总的趋势是融合。以中国为例,在“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的双向互动中就明显呈现出冲突和融合的特征。 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国是文明古国。张骞通西域后,开始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唐、宋、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一个迅猛高涨的新阶段。明末清初,伴随着欧洲传教士利玛窦等在中国的相对自由活动,欧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三次高潮。总之,在古代伴随着交通和交往的发展,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向中亚、欧洲,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更善于学习和吸收各国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促进中华文明发展。 近现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工业革命后,西方现代文明伴随着工业化浪潮向全世界扩散。这时,中国已不再是对外文化交流的积极开拓者,而是处于被动接受西方文化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前所未有的主动和开放姿态走上了国际舞台,使中西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要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外界产生影响。中国如此,其他国家也是这样,如日本通过向中国学习和明治维新时期向西方学习,使它的社会发生了两次质的飞跃。这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落后不可怕,只要虚心学习他人长处,不断改革和创新,就能够迅速地崛起。另外如美国文化也是一个典型,它吸收了西欧文化和不同移民带来的的文化因素,并逐渐形成了以多元化为特征的美国文化。 近代以来;伴随西方的殖民扩张,各殖民地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了碰撞、嫁接和融合,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双重影响,即在注入新的活力的 同时,也使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坚守民族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问题。 [专题考点分析] 本专题是近年来高考文综和历史单科试卷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因而在备考复习过程中,必须做好基础知识的储备,学会运用基础知识解决新材料中的新问题。 2007年高考可能的命题切入点有:(1)联系中Et关系、中印关系、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平崛起等社会热点,考查对中国对外交往优良传统和文化价值取向的认识,以及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突显新课改理念。(2)当前世界文化“西风烈”,如何正确处理本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关系是极具现实意义的话题,试题设计可以围绕“文明与野蛮”、“古代与现代的对话”或“东方与西方的对话”等问题,考查不同时期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特点,以及异质文化的多重影响。(3)从古代交通和文科综合的角度人手(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以考查对中国古代先进文化和强大的国势的认识,彰显人文学科的德育功能。

《中西文化交流史》读书报告

《中西文化交流史》读书报告 作者简介: 沈福伟(1935.03-),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研究方向为亚洲文化、中外文化交流、现代化与世界经济。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南京郊和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江苏省世界史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中国与非洲》(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出版)、《中外文化因缘》(台北贯雅公司1992年出版)、《Cultural Flow between China and Outside World》(北京外文出版社1996年出版)、《中国与西亚、非洲文化交流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00卷本《中华文化通志》之一,1998年出版)。先后担任10卷本《中华文明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4卷本《中华历史通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出版)中外文化交流学科主编及撰稿人。发表了《12世纪的中国帆船和印度洋航路》(刊于《历史学》1979年第2期)等论文40多篇。两次获江苏省优秀成果奖。负责指导“文化交流与现代化”的研究,培养硕士生多名。[1] 内容简介: 本书利用大量的中外考古实物及中外文献资料,辅以从国内外收集的珍贵图片和精心绘制的线路图,自中西交通的曙光时代——新石器时代开始,按照时间顺序,全面地介绍了从新石器时代到目前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交通、科技的进步,以及贸易及工业化的发展。 本书共分十二个章节,从新石器时代说起,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宋元明清至当今,着重介绍了明清之际欧洲殖民扩张背景下的中西文化交流,以及十九世纪中国工业化的崛起和学习借鉴西方文化追求民族独立与自强的奋斗历程。 本书特色: 历史是充满趣味和深远意义的,而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史中难免出现矛盾和冲突,因此此类书籍往往引人入胜。虽然本书被很多高校列为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教科书,但不同于一般教科书的是,本书不仅配有作者精心收集的珍贵图片及线路图,而且体现了严谨性和点面剖析的特色。 (1)严谨性。纵观全书,我们发现,本书中对于每一处引用都有详细的注释;而且针对每个外文名词都有注明外文字母,这是在文章著作中的严谨性。同时,作者写作时的严谨的态度也在书本中有所体现,如第四章提到的炼丹术的起源与传播作者并没有避讳欧美学者及约翰生等具有误导性的说法,而是参考《抱朴子·论仙篇》《周易·参同契》等权威历史文献,利用文献中所记载的汞齐炼金法、硫磺可以克服水银的挥发性制造出人造丹砂(HgS)等事迹证明炼丹术早在公元2世纪产生于中国,而“在2、3世纪时在南中国和埃及、红海之间频繁的贸易往来、海上交通的同时,传入埃及亚历山大里亚”。又如在全书的后记中,作者坦然了本书的不足,即单纯描述了中国人如何看世界,却缺乏世界如何看待中国的描述,而作为国内学者,一本顾全这两方面的对中西文化交流的书是难以完成的,我们看到了作者的谦虚,也是一种严谨。

比较文学学习、研究参考书目

比较文学学习、研究参考书目 一、比较文学原理、专题研究论著 比较文学史(法)洛里哀著商务印书馆1931 比较文学论(法)梵·第根著戴望舒译商务印书馆1937 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美)乌·韦斯坦因著刘象愚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比较文学导论(美)弗·约斯特著廖鸿钧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 什么是比较文学(法)布吕奈尔等著葛雷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比较文学引论(罗)亚历山大·迪马著谢天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比较文学原理(日)大眆幸男著陈秋峰等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比较文学导论卢康华孙景尧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比较文学原理乐黛云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 简明比较文学孙景尧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 比较文学概论陈忄享刘象愚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中西比较文学教程乐黛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比较文学探索孟昭毅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 比较文学史曹顺庆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比较文学方法论刘介民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比较文学陈忄享孙景尧谢天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比较文学原理新编乐黛云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世界文学发展比较史曹顺庆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比较诗学(美)厄尔·迈纳著王宇根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比较神话学蔡茂松著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 比较故事学刘守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译介学谢天振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乐黛云王宁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比较文学研究类型赵毅衡周发祥著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 独角兽与龙——在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乐黛云勒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乐黛云张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世界文化总体对话中的中国形象(美)史景迁著廖世奇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人教版2019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II)卷(练习)

人教版2019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 . 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以来,逐渐发展和完善。下列哪一制度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A.丞相制B.郡县制C.州县制D.行省制 2 . 最近中央电视台的大型节目《经典咏流传》吸引了大批的观众,一批的传唱人把李白等诗人的经典诗词用歌曲的形式演绎,让更多的国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李白、白居易生活的时期是唐诗最繁荣的时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B.这一时期唐朝的对外交往频繁,吸收外来文化 C.唐朝社会经济呈现盛世现象 D.当时的文人志士以唱和吟诵诗歌作为社会交往和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 3 . 明清时期专制集权统治极度膨胀,下列哪些是这一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①废除宰相制度 ②设立军机处 ③实行八股取士 ④大兴文字狱 ⑤设立廷杖制度 ⑥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和东厂

A.①②③ B.②④⑤⑥ C.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4 . 在我国文学史上,下列艺术形式成为我国文学主流的先后顺序是()。 ①诗②词③曲④小说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①②④D.②④③① 5 .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骨无辜铸佞(nìng)臣”。对联中“忠骨”指的是谁() A.郑成功B.岳飞C.戚继光D.左宗棠 6 . “它”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它”指的是() A.B.C.D. 7 . 清朝乾隆皇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中有这样几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此言论表明,当时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 A.开放五口通商B.闭关锁国 C.重农抑商D.君主专制 8 . 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A.贝币 B.铜钱 C.交子 D.会子 9 . 王虎是一位生活在唐朝的商人,他可能经历的是 A.购买精美的唐三彩B.经常去看关汉卿的戏剧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习题 3(含答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含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凤凰卫视”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一艘名为“凤凰号”的单桅帆船,进行探寻当年郑和下西洋海路的壮举,但他们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是()A.印度洋沿岸B.红海沿岸C.非洲东海岸D.地中海沿岸 2.明朝之所以出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主要因为() A.海上交通发达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造船技术高超 3.最早派郑和出使西洋的明朝皇帝是() A.明太祖B.明成祖C.明英宗D.明仁宗 4.英国史学博士李约瑟说:“明代的水师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其他亚洲国家的任何时代都出色,甚至较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乃至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都可说不是它的对手。”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A.新航路开辟B.郑和下西洋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雅克萨之战 5.在古代对外交往的事例中,与“丝绸之路”属于同一类的是() A.戚继光抗倭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郑和下西洋D.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 6.郑和是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从图中,你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A.郑和船队曾从刘家港出发 B.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C.郑和下西洋途经东南亚一些国家 D.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7.南宁电视台拟拍一部有关明朝对外友好往来的电视专题片,下列可以入选的题材是() A.玄奘西游B.班超出使西域C.鉴真东渡D.郑和下西洋 8.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是() A.南京B.松江C.刘家港D.泉州 9.史书记载郑和船队经过爪哇国:“行使中国历代铜钱,一般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材料反映郑和下西洋促进了() A.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政治交往B.明朝国威的树立 C.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D.航海技术的发展 10.郑和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郑和船队回航时带回来的物品主要有 ①茶叶②象牙③丝绸④香料()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1.郑和下西洋时所携物品中深受当地欢迎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D.①③ 12.下列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发言,其中正确的是() 甲:和平使者,扬威异域 乙:探寻新路,寻找黄金 丙:友好往来,促进交流 丁:殖民先驱,海盗鼻祖。 A.甲和丙B.甲和乙C.乙和丁D.丙和丁 二.解答题(共4小题) 13.航海壮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