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热式针灸与中医传统针灸的比较

内热式针灸与中医传统针灸的比较

内热式针灸与中医传统针灸的比较
内热式针灸与中医传统针灸的比较

内热式针灸与中医传统针灸的比较

中国中医的针灸治疗对于急、慢性肩、颈、胸、腰、骶脊肌劳损、椎间盘、椎间韧带损伤、关节炎症、关节损伤及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的疼痛和功能障碍等病症,传统的针刺加艾灸治疗方法确实有着一定的疗效,但是传统燃烧艾蒿的针灸方法对针体温度的控制是非常盲目的,经我们实际测定,无论是金质针或是银质针还是不锈钢针,当艾蒿燃烧时,针柄部的温度可高达400℃-450℃以上,针体在皮肤交接点上温度可高达1 28℃-140℃,而皮下1厘米左右的针体温度仅保持在37℃-37.5℃状态,所谓的燃烧艾蒿加温的针灸仅起到了普通针刺或是类针刀的局部切割松解的作用,艾蒿燃烧时针体温度忽高忽低不稳定,患者的皮肤表面虽有灼热感,但是深层处的温度仍处在37℃的人体温度常态,因此,传统燃烧艾蒿针灸方法的局部高热对患者皮肤损害发生的是经常的,而且大量的艾蒿燃烧导致治疗室内烟雾弥漫,气味浓重,直接影响患者健康和医疗环境。

内热式针灸弥补了艾蒿加温针灸和外加热银质针等形式的不足之处,那类针的针体上端温度可高达128℃-140℃以上,而人体内的针体和尖端部分没有加热温度的客观情况,内热针的手柄和针体根部与人体皮肤接触部位均保持常温,不存在病人皮肤的灼伤问题,内热针针体直径的粗细与针尖温度的高低无关,因此医师可尽量选用细针,使其达到病患的痛苦相对最小,而疗效显著的目的。

治疗仪的内部设置了时间控制数字显示系统,温度数字显示装置,音响报警装置以及倒计时自动停止工作功能,以确保临床的使用安全。

针灸推拿科中医综合治疗室

针灸推拿科中医综合治疗室简介 针灸推拿科中医综合治疗室是针灸推拿科下设的治疗室,采用中医特色治疗,坚持以针刺、推拿传统技术优势为基础,结合现代间断医学的发展,通过各种非药物疗法对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神经性头痛、中风后遗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失眠症、肩周炎膝关节炎等进行治疗,中医综合治疗室开设以来,收治病患无数,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和好评,治愈及稳定病情患者占总治疗人数90%以上。 中医综合治疗室先开设如下治疗项目: 一、针刺:运用中医传统针灸理论,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治疗一般10次为一个疗程。 二、艾灸: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主要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以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如眩晕、贫血、风湿疼痛、肢体麻木、腹痛、呕吐、泄泻、脱肛、阴挺、阳萎、遗尿、寒厥等。常灸足三里、气海、关元、大椎等穴。。治疗一般选用艾条温和灸。 三、头针:头针是在头部特定的刺激区域用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临床常用于脑源性疾患,如瘫痪、麻木、失语、眩晕、耳鸣、舞蹈等病。此外,也可治疗腰腿痛、夜尿频、三叉神经痛、肩周炎、各种神经痛等常见病、多发病 四、拔罐:拔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此法具有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适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颈椎关节痛、肘关节痛、膝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脘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

内热式与外热式产品性能和参数对比

规格性能规格性能备注银质针导热巡检仪(简称:外热仪)内热式针灸治疗仪(简称:内热仪) 主要配置及技术参数要求主要配置及技术参数要求 序号内容内容 1 银质针导热巡检仪(简称:外热仪)内热式针灸治疗仪(简称:内热仪)1台实用产品 2 探头 4组8组40通道通道多,使用更方便 3 银质针是传导热,针柄温度很高,到针尖的温度递减, 使用时需要根据经验去调节控制,新手操作容易出现烫 伤皮肤,造成疤痕; 内热针针柄基本无温度,而是让针体恒温加热,皮 表和深层兼顾,治疗后无疤痕,避免医疗纠纷发生; 带针100支;重复使用针 4 输入电压:AC200V,50Hz,探头工作电压DC36V。输入电压:AC220V,50Hz或AC110V,60Hz;探头工作电压低于5V。超低电压工作探头更安全 5 最大功耗:≤220V1A,每个探头功耗≤12W。最大功耗:≤100VA,每个通道功耗<1.5W 低功耗的探头使用寿命更长更稳定 6 针柄加热设置范围:80-110℃,设置精度误差±5℃。针体直接加热设置范围:38-60℃,设置精度误差±2℃。针尖到针 身恒温发热,可根据需要任意调节; 内热针针尖到针体恒温加热,规避了 高温的烫伤风险; 7 加热控制范围:80-110℃,范围内与探头相连,通电加 热6分钟后,显示漂移为≤±6℃。 加热控制范围:38-60℃,范围内与探头相连,通电加热10秒钟后, 加热无漂移。 控制更准确 8 超温保护值为≤10℃。超温保护值为≤5℃保护力度高 9 通道:显示1-16位探头位数。通道:显示1-40位有编号的探头位数。实用比高

10 PV:显示窗。显示实际温度,设置提示符,设置数值。液晶触摸显示大屏:实际温度、倒计时间、设置数值数字显示;另 有设置提示符、工作状态提示符、病例记录等 数据显现简捷 11 针柄连接线因温度高而容易损坏,造成用户维护费用高针连接线无温度设计,高品质线材寿命长,不易损坏;减少开支 12 无收纳抽屉有收纳实用双抽屉实用 13 无挂线挑杆有挂线挑杆实用 注: 内热针可根据临床科室需要,规范设计反复使用的配针;内热针通过整个针体均匀可控的温度,传达到骨膜等深部软组织末端,起到消除肌筋膜无菌性炎症的作用;如消除了软组织损伤后的自由基,减少了炎症因子,促进了骨骼肌的再生,加速了痉挛肌筋膜的微循环血流速度,促进了变性骨骼肌的再血管化,是目前治疗软组织疼痛的首选器械。

每日背记 针灸歌诀完整版

井荥输原经合歌-五输穴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古人把经气在人体四肢运行的过程比作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结合标本根结理论,将“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的顺序从四肢像肘膝方向排列。“井”穴分布在指、趾末端,为经气所出,像水的源头:“荥”穴分布在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像刚出的泉水微流:“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经气渐盛:“经”穴多位于前臂、胫部,如水流变大畅通无阻,经气盛行:“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江河水流汇入湖海,经气充盛合于脏腑。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十二原穴歌 肺原太渊肾太溪,心包大陵太白脾。 心原神门肝太冲,小肠腕骨焦阳池。 膀胱京骨冲阳胃,大肠合谷胆丘墟。 原穴是脏腑元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又称为“十二原”。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输穴中的输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之原穴则位于五输穴中的输穴之后。 十六郄穴歌 郄义即孔隙,本属气血集。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 胃经是梁丘,脾属地机穴; 心则取阴郄,小肠养老列; 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 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持; 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是; 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 阳维阳交穴,阴维筑宾知。 郄穴:经脉气血深聚之处的腧穴,称为郄穴。大部分在四肢肘膝以下的本经上(只有梁丘在膝上)。郄穴多用来治疗本经循行部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阴经郄穴多用治疗血证,阳经郄穴多用治疗急性痛证。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2010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16日在内罗毕审议通过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灸的历史起源和沿革发展针灸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针刺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砭石也因之而生。随着古人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相传,华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医针灸的发明人。伏羲氏不仅画八卦,结绳为网,教民田猎,而且“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尝草制砭”(南宋罗泌记载于《路

史》)。砭就是砭石,即华夏民族最早的针灸。针灸治疗方法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医学经验的积累渐渐完善。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黄帝内经》是现存的中医文献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医经典著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即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并对腧穴、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尤其是《灵枢经》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所以《灵枢》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针灸的核心内容,故《灵枢》称为《针经》。继《内经》之后,战国时代的神医扁鹊所著《难经》对针灸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潜心钻研《内经》等著作,撰写成《针灸甲乙经》,书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并确定了349个穴位,并对其位置、主治、操作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治疗,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针灸学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图",并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应用。

带状疱疹中医针灸治疗

一、体针】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夹脊穴、支沟、阳陵泉。 配穴:腰以上病灶:曲池、合谷、外关;腰以下病灶:三阴交、太冲、血海。 阿是穴位置:系指皮损周围(约离疱疹0.5~1寸处)。 夹脊穴位置:取与皮损相应之夹脊穴。 (二)治法 一般仅需取主穴,疗效不明显时酌加1~2个配穴。阿是穴针法:以1.5~2寸毫针,呈25度角朝疱疹方向斜刺,按皮损范围,在周围进4~8针,略加捻转提插,有轻度得气感即可。相应夹脊穴,斜向脊柱深刺,使针感循神经分布线路传导。余穴均施提插捻转泻法,留针20~30分钟,5~10分钟运针1次。每日1~2次。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基本痊愈:疱疹结痂,症状消失;显效:疱疹结痂,症状明显消失;有效:部份结痂,症状减轻;无效:治疗前后改善。 共治疗431例,有效率在96%左右。其中100例按上述标准评判,基本痊愈67例,显效11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为97%。 【二、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阿是穴;2、腰以上病灶:合谷、曲池;腰以下病灶:阳陵泉、侠溪。 配穴:支沟、太冲。 阿是穴位置:皮损区。 (二)治法 应用波长6328埃,输出功率25毫瓦,激光针功率为2~3毫瓦的氦-氖激光针灸仪进行治疗。依据症情选穴:凡皮损面积大,水疱多,感染为主而疼痛轻者,仅用主穴第一组。采用激光散焦照射,照射距离为40~60毫米,照射密度为0.5~1毫瓦/平方厘米,每处照射5~10分钟。以疼痛为主,皮损面积较局限,仅有红色丘疹或皮疹已结痂者,则取主穴之第二组,以激光针灸仪照射,剧痛者加配穴,每穴分别照射5分钟。如果上皮损面积大而疼痛又

剧烈者,则二组宜结合应用。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311例,以治5次为限,按上述疗效判断标准,其总有效率为94.2%(痊愈率为69.8%)。 【三、耳针】 (一)取穴 主穴:肺、敏感点。 配穴:皮质下、内分泌、交感、肾上腺。 敏感点位置:指耳廓上,与病灶相应位压痛明显处。 (二)治法 主穴必用,配穴据症情酌取1~2穴,每次一侧。采用捻转手法,刺激宜强,持续运针2~3分钟,留针1小时。每日1~2次。另可把100克干净的墨汁和5克雄黄粉调匀,搽在患处周围的边缘上。每日一次。 (三)疗效评价 共治172例,平均疗效在95%以上。 (一)取穴 主穴:曲池。 (二)治法 药液:维生素B12注射液(含量100微克/毫升)。 每次取双侧,以5号齿科针头,深刺得气后,每侧穴注入1毫升。每日1次。皮损有渗出者,可外敷呋喃西林氧化锌软膏。 (三)疗效评价 200例本病患者,经穴注射2~8次,全部痊愈。 【四、皮肤针】

激光针灸治疗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15, 4, 18-23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5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655407526.html,/journal/tcm https://www.doczj.com/doc/655407526.html,/10.12677/tcm.2015.42004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Progress of Laser Acupuncture Instrument Qi Li1, Tangyi Liu2* 1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Hospital of Putuo District, Shanghai 2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Shanghai Email: *ltyabc@https://www.doczj.com/doc/655407526.html,, danta1214@https://www.doczj.com/doc/655407526.html, Received: May 4th, 2015; accepted May 21st, 2015; published: May 28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655407526.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s the main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which has over 1700 years’ history. In the long historical period, the acupuncture instruments are also in constant improvement, the emergence of the nine species of acupuncture instruments in the ancient times, “thunder fire moxibustion”, “taiyi needle”, “moxa roll moxibustion”, “drug moxibustion” and other applications,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acupuncture instruments. With the maturity and devel-opment of laser technique, laser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which has now been put into use in ophthalmology, otorhinolaryngology, dermatology, dental, internal medicine, surgery, pediatrics, gynecology and etc., has attracted widely spread attention, and is becoming an effective clinical treatment. Based on the published papers related to laser acupuncture instrument in last two decades, this article makes a summary of laser acupuncture instruments in the functions and fea-tures, the biological effects, the mechanisms of action, instrument parameters and research status. Keywords Laser Acupuncture, Research Progress 激光针灸治疗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李琪1,刘堂义2 1上海市普陀区利群医院针灸科,上海 *通讯作者。

针灸新三十要穴歌及应用经验

针灸新三十要穴歌及应用经验 发表者:赵东奇1944人已访问 1 、腰背承山求, 2 、肚腹公孙留, 3 、头顶寻风池, 4 、面口地仓收, 5 、咳喘取二定, 6 、夜啼二柱谋, 7 、小腹三阴交, 8 、转胎至阴灸, 9 、二沟通便秘,10 、隐白停崩漏, 11 、鼻衄当泉止,12 、心胃内关疏,13 、腿痛刺重海,14 、目疾透攒竹,15 、大椎解癇热,16 、少商利咽喉,17 、阿是蠲酸痛,18 、人中善急救,19 、眩晕绝骨觅,20 、失眠安神搜,21 、疳积四缝妙,22 、补虚关元优,23 、心疾针通里,24 、肝肾调蠡沟,25 、遗尿缩泉求,26 、胃痛二脘留,27 、肠痈寻阑尾,2 8 、尿频二溪收。 1 、腰背承山求 承山主治腰背疼痛,腿痛转筋及便秘,痔疮脱肛诸症。笔者认为腰背疼痛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主要经脉病,肾与膀胱相表里,腰为肾之腑,腰痛为肾病之外候,实证腰痛宜配腰部阿是、昆仑、志室诸穴,针刺为主,或取三棱针点刺出血。虚证腰痛则宜配肾俞、命门、关元宜艾灸为主。《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载承山:“……善治腰疼痛,痔疼大便难……”。 针灸方:( 1 )急性腰部肌肉扭伤:承山,外关加耳针:腰椎、神门。( 2 )肩背酸痛:承山、天宗、或针或灸,其效俱佳。 2 、肚腹公孙留 公孙归属足太阴脾经,为其络穴,能联络脾胃二经,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具有健脾和胃;通调肠腑,消食化滞,清热利湿,主治胃痛,呕吐,呃逆,消化不良,腹痛、腹胀、急慢性肠炎、痢疾,妇科疾病及头痛诸疾。 有资料载:“针刺正常人的公孙穴,可以使腹部的耐痛阈显著提高。” 针灸方:腹痛胃胀取穴:公孙,内关,足三里,配合中药内服疗效更佳。《席弘赋》“肚疼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拦江赋》载:“胸中之病内关担,脐下公孙用法拦。” 3 、头项寻风池 风池属足少阳胆经,具有清头明目,疏风解热、通利官窍等功能。肝胆相表里,肝为风水之脏。易化火生风,上扰清窍,胆附于肝,肝胆之火易循经上扰,古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凡眩晕中风及外感风邪皆可用之。足少阳与阳维脉交会风池,阳维脉又通督脉,督脉入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又按循行可治疗颈项、耳、目、侧头部及脑部诸种疾病。 针灸方:( 1 )偏头痛:风池、内关、丰隆、百会。( 2 )颈项强痛:风池、天柱、阳陵泉、悬钟。

中医必看疗法大全56个病症的简易针灸疗法

中医必看疗法大全 56个病症的简易针灸疗法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56个病症的针灸疗法 危亦林,字达齐,元时(约生于公元1277~1347年)江西南丰人。曾任南丰医学教授。家世业医,传至他已有五代。他将五代累积的经验,著成《世医得效方》19卷。 《世医得效方》分为大方、小方、风、产(妇)、眼、口齿、咽喉、正骨、疮肿等9种,计276症。其中,有56个病症采用针灸疗法。他灸治多于针治,取穴少而精,是元代一位重灸的针灸家。 一、重灸兼针 《世医得效方》中,灸法治疗占了针灸部分的十分之九。他受《肘后》、《千金》的影响较大,对阴证、阳证、寒证、热证,多采用灸法。灸治常根据病证和部位而用艾炷灸,艾炷有竹筋大、麦粒大、绿豆大、雀粪大等,并指出“大小以意斟量”。 所灸壮数并不多,多数为7~21壮,仅在俞、募穴和膏肓穴有灸至百壮者。同一穴位灸的壮数也因病而异,例如诸气灸膏肓百壮,而痨瘵灸膏肓仅9壮;又如反胃灸足三里7~9壮;而胃中积热灸足三里30壮。灸法除艾炷灸外,还有隔盐灸、隔蒜灸、隔物灸等。灸治有“以柳枝煎汤洗后灸之”,

也有灸后“以温汤浸手帕拭之”等。 危氏施针刺,大多用于实热证。如喉病,“治颊肿及缠喉风等,又气急者,实热针足三里,虚热灸足三里”。又如治疟疾、腰痛、脚气等实邪为患,多用针刺或刺络泻血法。 他取穴少而精。在56个病症中,用穴计194个,其中经外奇穴(尺、臣觉、天凭、手疰注、疰市、气端、外陵、神光、天仓、交仪)9个。每个病症仅用1~2个穴。 他取穴按脏腑而分经取之。例如诸气:凡上气冷发、脐中雷鸣转叫、呕逆不食,灸太冲;心腹诸病坚满烦痛、忧思结气心痛、吐下食不消,灸太仓;(针推医学网)脐下搅痛、流入阴中、发作无时,此冷气,灸关元、膏肓;短气不语,灸大椎、肺俞、脐中;乏气,灸神道。 另有“针灸伤”一节,用内托黄芪丸治针灸伤经络脓流不止。由黄芪、当归、肉桂、木香、乳香、沉香组成,研末糊丸内服。 二、临证经验 危氏对56个病症都载有针灸疗法,兹选录于下: (一)头面疾患 头痛:灸囟会。 鼻病:灸囟会、通天,左臭灸右,右臭灸左。 口眼?斜:灸耳垂下,左灸右,右灸左。 中风失音:灸天仓(在颈大筋前曲颊下,扶突穴后动应手)、百会。 目痛:灸上星、风池。 目不明:针承泣。 喉病:针风府、少商、合谷、上星;如颊肿及缠喉风等症,实热针足三里,虚热灸足三里:如根脚咽喉常发者,于耳垂珠下半寸近腮骨灸,或灸足三里。 瘰疬:灸肘骨尖,左灸右,右灸左,或蒜片贴疬上灸之。 项瘿:灸大空穴、肩髃;或灸两耳后发际。 (二)胸腹疾患 奔豚:灸气海、关元、期门;或灸章门;或灸中极。 症瘕:灸太溪、气海;或灸天枢;或灸中脘。 心痛:灸上脘;或灸中脘;或灸阴都。 呕吐:灸尺(在肘约上动脉)、乳根;或灸神光(在两肋旁二寸),或灸石关。 霍乱:隔盐灸神阙和灸气海。 咳逆:灸乳根,男左女右。 反胃:灸乳根、水分、内踝下三指稍斜向前、中脘、足三里。 咳嗽:灸肺俞或乳根;或灸天突、膏肓俞。 喘急:灸肺俞、天突。 下痢:灸脾俞;或灸阴交、神阙、关元;或灸肓俞。 胀满:灸脾俞;或灸肝俞;或灸水分;或灸气海;或灸大肠俞;或灸承满;或灸三焦俞。 吐血:灸中脘;或灸肺俞;或灸大陵;或灸上星和足大指节横理三毛。 肠风下血:灸二十椎;或灸命门、肾俞。 乳痈:以灸炷四枚围着所作处,同时下火,各灸7~1壮;或隔蒜灸其中心。 肺痈:灸肺俞。 (三)腰背四肢疾患 腰痛:针委中出血;或灸命门、肾俞。 臂痛:针肩髃。 脚气:灸风市;或灸三里;或灸绝骨、犊鼻、肩髃;或灸曲池和气湍(足十趾端)。 (四)其他疾患 尸厥:灸百会、气海、石门。

每日背记针灸歌诀完整版

井荥输原经合歌-五输穴 少商鱼际与太渊, 商阳二三间合谷, 厉兑内庭陷谷胃, 隐白大都太白脾, 少冲少府属于心, 少泽前谷后溪腕, 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古人把 经气在人体四肢运行的过程比作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 由浅入深,结合标本根 结理论,将“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的顺序从四肢像肘膝方向排列。 “井”穴分布在指、趾末端,为经气所出,像水的源头: “荥”穴分布在掌指或 跖趾关节之前,像刚出的泉水微流:“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 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经气渐盛:“经”穴多位于前臂、胫部,如水流变大 畅通无阻,经气盛行:“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江河水流汇入湖海,经 气充盛合于脏腑。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 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经渠尺泽肺相连。 阳溪曲池大肠牵。 冲阳解溪三里随。 商丘阴陵泉要知。 神门灵道少海寻。

十二原穴歌 肺原太渊肾太溪,心包大陵太白脾。 心原神门肝太冲,小肠腕骨焦阳池。 膀胱京骨冲阳胃,大肠合谷胆丘墟。 原穴是脏腑元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 又称为“十二 原”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输穴中的输穴, 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之原穴则位于五输穴中的输 穴之后。 十六郄穴歌 郄义即孔隙,本属气血集。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 胃经是梁丘,脾属地机穴; 心则取阴郄, 膀胱金门守, 心包郄门刺, 胆郄在外丘, 阳跷跗阳 走,阴跷交信期; 阳维阳交穴,阴维筑宾知。 郄穴:经脉气血深聚之处的腧穴,称为郄穴。大部分在四肢肘膝以下的本经 上(只有梁丘在膝上)。郄穴多用来治疗本经循行部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阴 经郄穴多用治疗血证,阳经郄穴多用治疗急性痛证。 小肠养老列; 肾向水泉施; 三焦会宗持; 肝经中都是;

中医针灸适合治疗哪些疾病

针灸在我国历史悠久,随着现代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仅仅局限在了对物质的满足了,更多的要求在精神上了。很多人在面对生活带来的如此大的压力下,会想到用针灸来治疗身体上的不适。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到底针灸可以治疗哪些疾病呢?自己适不适合做针灸呢? 针灸的起源在中国,在医学上的应用也是在中国。工作的压力,结婚的压力让我们这些人的身体都处在一种亚健康的状态。用针灸在忙碌的生活中给自己施放一些压力,是再好不过的了。 针灸适合治疗哪些疾病 针灸不是所有的病都能治疗,选择进行针灸治疗的话,就应该坚持,那么针灸可以治疗哪些 病呢? 1、上呼吸道疾病:急、慢性鼻窦炎,急、慢性鼻炎,普通感冒,急、慢性扁桃腺炎; 2、呼吸科疾病:多年的久治不愈的哮喘、肺气肿、肺大泡、急、慢性气管炎等; 3、眼科疾病:中心性视网膜炎、白内障、急性结膜炎、近视眼; 4、口腔疾病:牙痛、拔牙后疼痛、齿龈炎、急、慢性喉炎;

5、消化系统疾病:呃逆,胃下垂,急、慢性胃炎,胃酸增多症,急、慢性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结肠炎,急、慢性杆菌性痢疾,腹泻,便秘,麻痹性肠绞痛; 6、肌肉和骨骼系统:肌肉痛和萎缩,坐骨神经痛,肌肉痉挛,关节炎,椎间盘问题; 7、神经系统疾病:脑中风、抽风、脑中风后遗症的功能恢复、顽固性高血压、面瘫、顽固性头痛、失眠、儿童多动症、增高、脑瘫、大小便失禁、帕金森病、精神紧张导致的头颤、手抖、腿抖等、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外伤后麻痹、周围神经炎、小儿麻痹症、美尼氏综合征、膀胱机能障碍、夜尿症、肋间神经痛; 8、精神科疾病:由于社会变动、生活不安定引起的精神失常、自闭等症、网瘾、精神紧张焦虑等引起的内分泌失调(像甲亢症等); 9、妇科疾病: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妇科炎症、更年期综合症等; 10、顽难之症:如皮肤病,精神心理病,免疫失调病,抗衰老,美容等,都取得了极大的成效。在特殊情况下,针灸还可用于中暑、虚脱、急性疼痛等急症; 各种痛症:长效针灸止痛的效果好; 温馨提示:在经济发展如此快的中国,忙里偷闲的去享受一下是对身体的负责,也是给明天 能够更好的创造业绩打下基础,同时还可以缓冲身体的个技能所带来的不适。

中医器械命名术语指南

中医器械命名术语指南 (征求意见稿) 本指南依据《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规则》和《医疗器械命名术语指南编制原则》制定,用于指导中医器械产品通用名称的制定。 本通则是依据现行法规制定的,随着法规的不断完善,医疗器械产品技术的不断发展,本通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补充调整。 一、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中医器械产品,主要包括中医诊断设备、中医治疗设备、中医器具。 二、核心词和特征词的制定原则 (一)核心词 本领域核心词是对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原理、结构组成或者预期用途的医疗器械的概括表述。如“舌象仪”、“脉象仪”、“电子加热灸疗仪”、“拔罐器”、“针灸针”等。 (二)特征词 中医器械特征词的选取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的内容: ——使用部位:指产品主体的主要作用对象。例如:全身、

局部、头部、颈部、体穴、耳穴等。 ——结构特点:指产品结构方面的主要特征。如产品的移动性能可分为固定式、移动式和可携带式。 ——技术特点:产品实现其主要功能所采用的物理方式。如电动拔罐器、抽气式拔罐器、旋转式拔罐器。 ——材料组成:产品所采用的原材料。如玻璃火罐、竹火罐。 ——作用方式:产品起到预期用途的作用的形式。内热式温针治疗仪。 ——使用形式:分为“可重复使用”和“一次性使用”。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指处理后可再次使用的医疗器械。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指仅供一次性使用,或在一次医疗操作过程中只能用于一例患者的医疗器械。 ——提供形式:分为“无菌”和“非无菌”。无菌医疗器械指以无菌形式提供,直接使用的医疗器械。 (三)特征词的缺省 术语表中某一特征词项下的惯常使用或公认的某一特性可设置为“缺省”,在通用名称中不做体现,以遵从惯例或方便表达的处理方式。 如针灸针有“一次性使用”和“可重复使用”两种,因此,“可重复使用”这一特征词可缺省,仅体现“一次性使用”的情

秦亮甫针灸医案五则

秦亮甫针灸医案五则 摘要:本文介绍了上海市名老中医秦亮甫的五则验案。1.老年便秘案。运用肺与大肠相表里之原理。针刺泻肺经的尺泽、鱼际、以润肠通腑。2.术后呃逆案。此证属肝气犯胃,故针取肝经的行间、太冲二穴、加足三里、内关以取平肝降逆止呃之功。3.月经不调案。此案证属肝肾不足、冲任失调,故取内关、公孙、列缺等穴调补肝肾,调和冲任。4.三叉神经痛案。根据不同的分支循经取穴,以温针法治疗,同时配合祛风通络的中药,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5.慢性胃炎案。本案属虚实夹杂。脾胃虚损为本,气滞湿热蕴阻为标,针刺取穴局部配远道,如中脘、梁门、足三里等,同时配合中药炙海螵蛸、浙贝母等,针药结合,疗效良。 秦亮甫教授是上海市名老中医,擅用针灸或针药结合,通过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综合治疗疾病。 经络理论临床上广泛用于辨证和取穴用药,是针灸和其他各科理论基础。不论内外妇儿各科,都可用以指导实践,而非针灸所专用。秦师认为经络学说包含着哲理、物质、现象、实践等内容,如同脏腑学说。历代名医如扁鹊、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非常熟谙经络学说。明代喻嘉言说:“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历代医书中经络学说贯穿在辨证论治中,指导临床实践,例如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六经分证论治。 老年便秘案 马××,男,75岁。主诉:便秘数月,长期服用水果、甜杏仁、蜂蜜,大便仍觉困难。有慢性支气管炎史。舌苔薄白,舌边齿痕,舌质正常,寸脉浮弦滑,关尺软滑。诊断:老年便秘。辨证:肺气失于肃降,肺阴失于润肠。治则:清肺养阴,使肺气得以肃降,阴液可以润肠。针刺取穴:尺泽(双)、鱼际(双)。此2穴均用泻法,每天针刺1次,连续2次后大便已通;3次大便正常。仍嘱服杏仁、蜂蜜。 按:便秘多由大肠积热、或气滞、或寒凝、或阴阳气血亏虚,使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所致。《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也。”从脏腑病机的角度来说,便秘之病机,主要在于肺、脾、肾。秦师在治疗时运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原理,泻肺经的尺泽穴、鱼际穴,是因为肺气壅塞,当泻其子,肺属金,金之子为水,尺泽是肺经的合水穴,鱼际是肺经的荥火穴,以清肺经的内热,使肺气得到肃降,使阴液得以润肠,以达到通腑的作用。术后呃逆案 马××,男,65岁。主诉:呃逆10天。因心脏手术后引起血胸,再次手术止血,发生呃逆不止,不能入睡,不能进食,用镇静药无效,靠补液维持,已有10天。他医针刺内关、足三里,加耳针:膈、神门,呃逆未止。呃逆时头胀痛,口苦。苔淡黄腻偏干,脉弦滑数。诊断:心脏术后呃逆。辨证:肝气犯胃,胃有湿热。治则:平肝和胃,降逆化湿。针刺取穴:行间(双)、太冲(双)、足三里(双)、内关(双)。均用泻法,用电针留针20分钟,呃逆突然停止,30分钟后起针。呃逆停止6小时,至夜间呃逆又出现,但程度较前减轻,已能稍进流质。以后每天针一次,治法按原,共针4次而愈。 按:呃逆俗称打嗝,古称“哕”,是胃气上逆,失于和降所致。《灵枢·口问篇》云:“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秦师在治疗时根据症状,认为此病属肝气犯胃,由于肝气偏盛见脉弦;肝气上逆见头痛、呕吐;口苦、苔淡黄腻,为胃中湿热。肝气犯胃是肝之经脉夹胃故也,此病人当用平肝和胃,降逆止呃,针取足厥阴肝经荥火穴行间,及肝经原穴太冲,该2穴以挫肝气横逆之势,泻足三里以清胃中湿热,加内关以降逆,理气宽胸。 月经不调案

针灸治疗仪的使用方法

针灸治疗仪的使用方法 文章目录 针灸治疗仪的使用方法 1、针灸治疗仪的使用方法之打开方法 打开电源:按一下开关,液晶显示屏呈现开机状态,同时治疗治疗模式指示箭头指向针灸模式,此时强度为0,定时15分钟。选择中英文显示:按动中英文显示键,显示屏可转换中文或英文。选择治疗模式:按功能选择键可依次选择针灸、锤击、按摩、火罐、推拿、刮痧、瘦身、免疫调节任一治疗模式。

2、针灸治疗仪的使用方法之强度调节方法 调节强度:按压强度调节键,调节到合适强度。定时选择:可选择5-15分钟,每按一次增加5分钟。 3、针灸治疗仪的使用方法之再次使用方法 如需再次使用,请再次按一下开关键,重复以上步骤。在治疗途中,如果改变治疗模式,强度会自动默认为0挡,此时只需重新调节您合适的强度即可。在治疗途中,如果改变治疗部位,即改变电极位置,应先按开关键,关机后再按以上步骤进行。如果治疗停止,请先按开关键,关机后再取下电极。

从主机上取下电极,请拉插头部分,切忽拉线。 针灸意外事件的预防 1、针灸意外事件的预防之疲劳不宜针刺 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 2、针灸意外事件的预防之力度控制 怀孕妇女针刺不宜过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禁止针灸。 3、针灸意外事件的预防之禁针注意 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

4、针灸意外事件的预防之易出血者不宜针刺 有出血性疾病,或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 5、针灸意外事件的预防之禁用直刺 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 6、针灸意外事件的预防之采用综合治疗

针灸治疗作用

中医针灸疗法的作用介绍!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 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 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针灸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的作用: 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科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调和阴阳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的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扶正祛邪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针灸疗法的特点是治病不靠吃药,只是在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用针刺入,达到刺潋神经并引起局部反应,或用火的温热刺激烧灼局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前一种称作针法,后一种称作灸法,统称针灸疗法。 针灸的优点: 针灸疗法具有很多优点: 第一,有广泛的适应症,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第二,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 第三,操作方法简便易行; 第四,医疗费用经济; 第五,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这些也都是它始终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原因。

针灸穴位歌诀

十二经脉起止穴 肺起中府止少商,大肠商阳止迎香,胃起承泣终厉兑,脾起隐白大包乡,心起极泉少冲止,小肠少泽止听宫,膀胱睛明止至阴,肾起涌泉俞府终,包络天池中冲止,三焦关冲止竹空,胆瞳子止窍阴,肝起大敦止期门、 特定穴10类,属十四经穴,有特殊性能与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 1.五输穴(共60 为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分别为井荥输经合) 《井荥俞原经合穴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之上阴陵泉。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经宜。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大敦行间太冲瞧,中封曲泉属于肝。 2.原穴(共12,为脏腑原气输注,经过与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又称“十二原穴”) 《原穴穴名》 大肠合谷肺太渊,胃原冲阳太白脾,小肠腕骨心神门,膀胱京骨肾太溪, 心包大陵焦阳池,肝经太冲胆丘墟。 (注:阴经的原穴就就是五输穴中的输穴,即阴经“以输为原”。) 穴有十二原,都在四肢中,胆原丘墟穴,肝原号太冲,小肠原腕骨,脾经太白容,心原神门过,胃经冲阳通,膀胱原京骨,肺经太渊逢,大肠原合谷,肾原太溪从,三焦阳池伴,心包大龄同。 3、络穴(又称“十五络”,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穴。十二经脉络穴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十五络穴歌》 列缺偏历肺大肠,通里支正心小乡;心包内关三焦外,公孙丰隆脾胃详; 胆络光明肝蠡沟,大钟肾络膀飞扬;脾之大络名大包,督脉长强任鸠尾。 4郗穴(16个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中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除胃经的梁丘,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十六郄穴歌》(郗为孔隙气血居) 肺郄孔最大温溜,脾郄地机胃梁丘,心郄阴郄小养老,胆郄外丘肝中都, 心包郄门焦会宗,膀胱金门肾水泉,阳维阳交阴筑宾,阳跷附阳阴交信。 孔最温溜肺大肠,水泉金门肾膀胱,中都外丘肝与胆,阴郗养老心小肠, 郗门会宗心包焦,地机梁丘脾胃藏,交信跗阳阴阳蹻,筑宾阳交维阴阳。 5背俞穴(六脏六腑各一,共12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十二经背俞穴歌》 胸三肺俞四厥阴,心五肝九胆十临, (胸三四五九十椎,肺厥心肝胆俞随;) 十一脾俞十二胃,腰一三焦腰二肾, 腰四骶一大小肠,膀胱骶二椎外寻。 6、、募穴(六脏六腑各一共12 脏腑之气输注于胸腹部的腧穴) 《十二募穴歌》

电针灸 治疗仪 治疗 电路 设计 实验

电针灸治疗仪治疗电路设计实验 实验目的(1) 熟悉并掌握555时基电路的原理及其波形发生电路的设计 (2) 熟悉穴位治疗电刺激波形基本参数要求及其脉冲序列模式 (3)熟悉并掌握电路的测试调试方法、技术 实验要求(1) 设计出等间隔连续脉冲、断续波脉冲、幅度调制脉冲三种波形发生电路以及电压和电流输出电路,通过手动开关控制选择不 同的治疗刺激脉冲序列的输出 (2)输出脉冲的电压幅值为12V、电流最大值为80mA 实验手段在面包板上搭建电路,采用示波器测试电路的输出波形。采用万用表、电流表和示波器测试和调试电路。 实验原理 电子针灸治疗仪是在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理电的微量电流,利用针和电两种刺激相结合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电针疗法的优点是疗效高,效果好,利用单片机控制可以灵活的选择刺激波形,准确地控制和调整刺激量,以适应不同种类的疾病和不同体质的患者。根据功能的不同整机电路可以分为两部分:治疗电路和控制电路。 治疗电路我们以时基集成电路555为主要器件,设计多种针灸刺激波形的发生电路,其中脉冲输出电流最大不超过80mA、宽度为150μS-300μS,脉冲序列具备四种模式:等间隔连续脉冲、断续波脉冲、疏密波脉冲、幅度调制脉冲。 控制电路以单片机为核心组成控制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用以实现仪器对治疗电路输出刺激波形的控制和显示。 本次实验设计治疗电路的等间隔连续脉冲、断续波脉冲、幅度调制脉冲三种波形发生电路以及电压和电流输出电路,通过手动开关控制选择不同的治疗刺激脉冲序列的输出。 电针机理与治疗电路结构 一、电针机理及电针模式选择的依据 电针是在针刺腧穴得气后,在毫针柄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在针刺的基础上加以脉冲电的治疗作用,针与电两种刺激相结合,故对某些疾病能提高疗效,能方便的调节刺激参数代替手法运针,使患者针下出现相应的浚、麻、胀、重、冷、热的感觉,甚至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 电针机理:人体组织是由水分、无机盐和带电生物胶体组成的复杂的电解质导体,当一种频率不断变化的脉冲电流作用于人体时,组织中的离子会发生定向运动,清除细胞膜极化状态,使离子浓度和分布改变,这是脉冲电流治疗作用最基本的电生理基础。 低频连续波脉冲通过毫针刺激腧穴,具有调整人体功能、止痛静神、促进血气循环、调整肌胀等作用。 断续波脉冲是有节律的时断时续自动出现,使机体不容易产生适应,其动力作用颇强。能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对横纹肌有良好的刺激收缩作用。 幅度调制脉冲是脉冲按锯齿样自动起伏波形,其频率接近人体的呼吸规律,

认识中医针灸

中医有一种独特的医疗方式:针灸。应该许多人听说过这个名称,却很少有人真正接受过针灸疗法,针灸属于一种我国的传统文化,却正在逐渐被大家遗忘。所以本文为大家进行关于针灸的初步科普,希望大家都对针灸有一个了解,珍惜我国民族文化与科学的宝贵遗产。什么是针灸? 针灸,其实是“针法”与“灸法”的统称。 “针法”是把针具按照中医理论的指导,以一定角度刺入人身体的“穴位”,并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对特定穴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技法。人的身体里共有361个穴位,这也是针法的理论基础。 “灸法”是指将灸草或灸柱在人体特定穴位上灼烧、熏烫,通过产生的热量刺激穴位,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技法。因为用来灼烧的灸草大部分是艾草,所以灸法又被称为艾灸。 针灸疗法的作用 针灸发现了人体各个部位之间的联系,建立了人体的经络系统,并且由此产生了一套调理人体以及治病的体系。针灸的作用十分广泛,主要有以下几点。 1.针灸美容 针灸疗法可以祛痘、美容,通过分析每个人长痘的具体原因(比如脾胃不调、肺火、胃火等),指定每个人独一无二的针灸疗法,使人的经络变得通畅,起到美容祛痘的效果。又因为针灸属于中医,是刺激性不强的温和调理法,所以对身体的副作用非常小,效果也十分自然。2.针灸减肥 有些肥胖患者是天生肥胖,还有些肥胖是由内分泌紊乱造成,这就需要针灸出马帮助减肥了。针灸减肥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经络腧穴,使下丘脑的垂体受到刺激,加快人体基础代谢率,促进脂肪的消耗。这种刺激,不仅促进身体产热增加,还能同时调节内分泌,祛除人体内的邪气,调节和完善人体自身平衡。 3.针灸治病 针灸可以治疗的病症范围很广,小到感冒、腹泻,大到瘫痪、脑瘫。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承认并公布了43种针灸可以治疗的疾病,包括五大点:呼吸系统疾病、眼科疾病、口腔疾病、胃肠疾病和神经、肌肉、骨骼疾病。 如今针灸可以治疗的疾病高达800多种,其中三到四成的治疗效果十分显著。这也从侧面证实了中医的科学性,体现了针灸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 针灸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针灸的治疗虽然比较的安全,但是做针灸时要是要注意的,那么中医针灸禁忌有哪些?针灸时7大注意事项,下面为你详细介绍。 针灸要注意的7点 1、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 2、怀孕妇女针刺不宜过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禁止针灸。 3、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 4、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 5、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予针刺。 6、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 7、针刺对某些病症确实有极好的疗效,但并非万能,特别是一些急重病的治疗,应根据情况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才能更有利于病人,也可充分发挥针灸的作用。 点击下方查看链接 中医脉诊正骨针灸培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