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试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作者:

摘要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这两个概念,一直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一般舆论倾向是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但在具体实践中,出于对学生升学深造的迫切需求,一些家庭和学校又往往看重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谁能让学生考高分,就算谁教学有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被人为地片面化和矛盾化了。其实,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就像一对孪生儿一样共存于一个母体之中,他们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同一个目的的两个侧面。就是说,素质教育是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应试能力是素质教育在特定条件下的具体体现。怎样摆正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呢?一要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本质和他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作用,二要全面了解应试教育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

一、素质教育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指人类自身素养和参与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过程。它产生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生产劳动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生产劳动实践。其主要内容包括人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生存能力、观察思维和开拓创新能力、思想品格素养和社会交际能力等等。从根本上讲,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素质教育就贯穿于人的生命的全过程中。人类靠素质教育传播知识、经验和技能;靠素质教育培养人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开拓创新能力;靠素质教育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总之,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素质教育。

从范围上讲,素质教育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类型。确切地说,人类的素质教育是自家庭开始的。从婴儿呱呱坠地,直至学话、学步、入学和后来的步入社会,有意无意的素质教育无处不在。其中在各种类型的素质教育中,学校教育至关重要。因为学生时期是一个人发育身体和开发智力的最佳时期,学生在学校中可受到最为全面、最为系统的知识、技能教育,较之家庭和社会教育更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事业和成就。从内容上讲,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不同社会形态和不

同时期,人类进行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就中国来说,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出现学校以来的数千年中,素质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春秋时期孔夫子开私学之先河,提倡“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教育内容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主,这大约就是那个时代的素质教育。在之后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虽然历经变革,但教育内容不外乎以“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教育为主。“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当时的社会时尚和众多学子的基本心态。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政治和科学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成了党和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百年大计,其中素质教育更成为教育事业的核心和精髓。开展以开拓创新为主体,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为目的的现代化素质教育成了家庭、学校、社会和舆论界讨论的重要课题。

事实上,在当今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发展格局中,政治形势千变万化,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在这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国际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劳动者的开拓创新能力。因为从根本上讲,开拓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进步和生存发展的灵魂。因此,以开拓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也就成了现代教育事业的首要任务。

二、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派生物

原始社会的素质教育是同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的。在生产劳动中传授制造和使用工具以及其他劳动生产经验,是原始社会的主要教育内容。如传说中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伏羲氏教民结网捕鱼、神农氏教民耕作等等。在这些故事传说的神秘外衣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当时人类原始的素质教育情景。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特别是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人类教育的平等性转变为阶级性。于是,教育除了为生产劳动服务外,打上了深深的阶级的烙印,并逐渐成为一项专门的社会功能。为统治阶级培养“高素质”的统治人才,成了当时的首要任务。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早期,受教育者受当时选士制度的影响,往往接受的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实用教育,具有一定的“应试”倾向,但尚未形成定型的应试教育模式。自隋唐开始,选士制度由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过渡到了科举制,开科取士成了统治阶级选拔官吏的重要渠道,科考成了众多学子荣身显贵的便捷途径,教育内容逐渐失去了社会性和实用性。这样一来,读书人

大多视应试科考为升官发财的敲门砖,在“四书五经”中孜孜钻求,甚至白头终老。封建的科举制度使应试教育真正从素质教育中派生出来了。

回顾我国的教育发展史,科举制度从隋唐经宋、元、明、清先后延续了1300多年。其中明清两代以“八股文”的办法,把应试教育极为消极的一面,即把应试教育的片面性和腐朽性发展到了顶峰。这种片面性和腐朽性共存的应试教育,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食古不化、不学无术的书呆子,严重滞碍了中国社会文明的正常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多次对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进行重大改革:摆正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完善和健全了人才选拔机制;逐渐摆脱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制度对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影响和干扰,促进了全民教育事业的健康飞速发展,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及祖国的日益繁荣昌盛培养了大批的高素质建设人才。

近年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以开拓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成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和主流。从家庭、学校到社会,人人谈素质教育,人人关注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成了社会化理念和各级各类学校探讨的首要课题,而应试教育则成为舆论否定和批判的对象。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应试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他们之间矛盾和对立的关系只是一种表象,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摆正的。

三、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统一性

前面谈到,应试教育形成于封建社会的选士制度,并且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而逐渐变得片面和腐朽。当然,这并不是说应试教育本身是片面的、腐朽的和不可取的,而只能说,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历史时期使应试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产生了本质上的差异,问题并不在于应试教育的本身。事实上,在人类社会,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作为一项社会功能的应试教育本身还是不可缺少的,关键是看考试制度是否合理,应试导向是否正确。

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晚期,随着封建社会制度的日益腐朽和“八股文”取士应试导向的确立,“学而优则仕”、“半部论语治天下”成了一成不变的信条,“四书五经”成了读书人终身探讨“微言大义”的不竭源泉。那时的教育内容受封建科考制度的影响,几乎全部是脱离社会、脱离现实、禁锢思想、束缚创新精神的说教。封

建的科考制度摧残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然,这种腐朽的封建科考制度早已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尤其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不复存在了。

现在,有些人一提到素质教育就要抨击应试教育,人为地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放到对立面上去,好像搞素质教育就不能管学生有没有应试能力。试问,在学校招生和社会人才招聘时,没有应试能力怎么把自己的素质高低体现出来?当然,这种在口头上大喊素质教的人或许是在追求时髦,而更多的是有些人喊的是素质教育,行的是应试教育。这些人片面追求升学率,不管学生是否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能把学生送进高一级学府就万事大吉,就算会搞教育。更有甚者,有些学校使劲压缩“德、体、美、劳”课程,或者干脆连根砍去,就剩下为智育而智育了。这些人把应试教育的片面性发展到了极致。

素质教育最根本的要求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它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完成。而应试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派生品和附属物,应该包含在素质教育的范畴之中。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历史时期的用人观和选取人才的导向决定应试教育的内容和和方向。在当今社会,学历的高低仍然是衡量和选取人才的最省力、最简单的办法,学历越高越会被社会认可。怎样取得高学历?只有从小学一路考上去。一个人只要踏入学校、踏入社会,就要做好面对各种考试的心理准备。如今,在学校有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和抽考、单元考、竞赛考等,式样繁多;踏入社会后又会有求职考、职称考、晋级考等,更是五花八门。一个人从小学到退休,要和考试相伴大半生。说实在话,到目前为止,在激烈竞争的各种社会活动中,还真找不出比考试更为公平、公正的选取人才的办法。考试制度在目前的不可替代性,成为应试教育的存在背景,因此,应试能力也就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的一部分,所以,应试教育也就和素质教育一起共存于“教育”这个统一体中。其中,应试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又可反过来帮助体现素质教育的成果,存在着明显的辩证关系。

四、摆正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关系

韩愈曾把高素质人才比作“千里马”,同时认为“千里马”必须遇到伯乐才能被发现。其实“千里马”除了等待伯乐前来发现外,大可嘶鸣自荐,而选拔人才的考试就是为“千里马”提供了嘶鸣自荐的机会。目前,虽然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教育

事业不断发展,但高中和大学的学生容纳量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因此,除一部分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外,每年都要有一批初高中生失去升学机会踏入社会就业。对踏入社会就业的初高中生来说,社会生活能力的高低主要看接受素质教育的质量;而对升级学生的选拔靠什么什么呢?最公平公正的办法当然是考试。这里面素质教育要教会学生的是知识和技能,而应试教育要教会学生的则是把自己所会知识全部考出来的应试能力。由此看来,应试教育暂时还是不能抛弃的,但我们要高度警惕有人拿应试教育代替素质教育,继续发展应试教育的片面性。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辩证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人还是把它们本末倒置,潜心研究应试教育中的许多歪门邪道:对学校实行监狱化的封闭式管理者有之,私自废除法定节假日每月只让学生过一次双休日者有之,砍去体育、音乐等技能课只设文化课者有之,到同级学校或同级班中掏取高材生者有之,大打题海战术千方百计刺探考题者有之,教师贿赂监考人员或请高年级学生替本班学生考试者有之,在批改考卷时压低别班学生考分抬高本班学生考分者有之,吸引学生家长在节假日不让学生休息玩耍,去参加各种补习班者有之。总之一句话,不择手段地用分数证明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逐利的人往往会为人们所鄙视,但追名的人往往会为人们所认可。谁不想教出高材生扬名教育界呢?教育系统里有句老话叫做“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儿分儿,学生的命根儿。”现在,有些基层教育行政主管和业务主管不去认真研究教学规律和管理学校的方法,而是一味用教师所教班级学生的考分去衡量教师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教学质量。谁的学生分数高谁就有机会获奖、评先或晋级,各种客观因素从不考虑,高分怎么得来的从不过问,更不管学生们的身体发育情况和综合素质,还美其名曰“量化考核”。这就诱导了一部分教师大搞歪门邪道、不择手段地追求高分的不良风气。于是成了“考考,领导的法宝;分儿分儿,老师的命根儿。”甚至闹出了有学生对不喜欢的老师就不给他参加考试,以示“惩罚”的笑话来。应试教育发展到这个份上到底是谁之过应该深刻反思,但让广大教师承担责任是绝对不公平的。实事求是地说,应该是基层教育行政主管和业务主管们以分数定优劣的、简单化的唯分数论的管理导向诱导了应试教育的不健康发展。

教育界有一个常说常新的词,叫做“教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不协调关系是否应该列入教改范围到了值得商榷的时候了。摆正素质教育和

应试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关系,不光是广大教师的事,更应该是基层教育行政主管和业务主管的事,因为导向的作用是巨大的。衡量教师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教学质量不能只靠分数,各种客观因素要综合考虑。唯分数论是最懒惰的思维模式和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表现,只能助长教育界的歪风邪气,使应试教育更加片面化。

天津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素质教育》课程论文试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作者:

学号:

所在分校:

班级:

辅导教师:

目录

摘要 (1)

一、素质教育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1)

二、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派生物 (2)

三、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统一性 (3)

四、摆正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关系 (4)

论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措施

论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措施 衡阳市与日本资贺县栗东市结为友好城市,衡阳市教育局从1999年开始组织人员与日本进行互访,在访问中我们中了解到日本早在1990年就已基本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并做到了以下两点:一是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重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二是教师以培养能力为主,使学生自身触动的获取并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日本的教育模式与我国目前的双基教育有很大区别,我国虽然早在本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己提出了素质教育,但目前仍然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虽然我们对素质教育的开展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克服,本文仅就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措施谈一些粗浅认识。 1.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现状是国家重视教育,大力投资于教育部门,在农村兴办了许多所希望学校,尤其是基础教育,超越于外国许多国家,并重视全民素质的提高,大多数学生重视学习,爱学习,有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组织纪律性强,教师组织教学比较轻松,但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了高分低能的情况,也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了厌学情绪,这是由于相当一部分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产生了偏差,以至于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1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框架 纵观中国当今中小学的教育状况,由于衡量——·所学校,一个班级的优劣,是看其升入高一级学校,特别是升入重点学校人数的多少,所以从学校领导到教师,实际上都是以应试为教学目的的,有的学校仍然依靠单纯的课堂教学去完成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任务,而且在课堂教学中过多的强化升学应试学科,即便是有的学校想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可是有的家庭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缺乏应有的理解,仍然自己请家教,强化应试学科,将学生局限于教材的范围之内。比较起来,日本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比中国学生强,例如:在英语的学习上,日本学生的口语,听力能力较中国学生差,但他们拥有的词汇量大,能够看懂大量的外文资料,学习的主动性强,自己想要了解的,自己会主动进行查阅和翻译,中国学生大多数局限于教材的范围之内,对教材钻研得很深,阅读面却不广。因此,尽管素质教育已提倡了近20年,却始终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框架。 1.2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对立起来 有部分人认为抓素质教育就要废除考试,他们说,只要有考试,就有应试教育,并过分强调减轻学生精神压力,对学生的分数实行保密;但是我们都知道考试是培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和高质量的国民的一种手段,素质教育不是不需要知识教育,也不是不要考试,而是可以改变考试制度,不能用考试这一种模式去束缚学生,如果简单的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对立起来,反而会造成学生对学业的忽视,甚至会造成教师在具体操作时无所适从,以往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受到排斥和否定。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完整清晰解说

1. 从指导思想上看,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它反映了现代的、先进的教育思想;而应试教育则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是以追求升学考试和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是选拔式、科举式、淘汰式的陈旧落后的教育。 2.从教育对象上看,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大多数人,重在提高的、淘汰式的“英才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面向全体,重在“普及”,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通才教育”。 3.从教育的目的上看,应试教育是为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根据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和学会审美的教育。 4.从教育内容上看,应试教育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轻“德”、缺“体”、少“美”、砍“劳”,是一种不完全的畸形教育;素质教育则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5.从课程结构上看,应试教育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且只重视少数所谓“主科”,轻视所谓“副科”,而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程等几个板块,都纳入课表,作为正式课程平等对待。有的学校还十分注意开发“隐形课程”,比如环境教育,校风建设等等。 6.从学生课业负担上看,应试教育不按课程计划授课,随意增加课时,超纲授课,加大作业量,考试频繁,复习资料泛滥,各种竞赛名目繁多,学生课业负担加重;而素质教育则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仅以作业为例,内容适度,形式灵活,不仅重视巩固性的书面作业,还要设计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作业、口头作业、行为作业,并把课外阅读纳入培养健康的个性之中,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7.从师生关系上看,应试教育迫使教师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是一种管与被管,教与被教,灌与被灌的关系;素质教育则强调尊师爱生,师生民主平等,双向交流,要求教师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扶植每一个学生,教师选择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教学艺术。

医学生审美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医学生审美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一、医学教育观念现代转变 完善审美教育理念,审美教育不是一般 的知识教育、艺术教育或技术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在审美教育中必须贯穿如下理念:第一,审美 教育要有知识的底蕴。在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过程中,不唯理论,但要传授相关的审美知识。第二,审美教育要有素质的内涵 要从关系到提高整个民族审美水平和文化 素质的高度来重视大学生文化素质和审美教育,针对以往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特别是要在全球多元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借助现代信息网络等高科技手段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提高文化素质和审美教育效果,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审美素养。通过文化素质和审美教育,使学生对高雅艺术的意趣和表达方式有更多的了解和兴趣。 懂得欣赏美,富有想象力、审美力和创美力,他们的审美就不再会只满足于娱乐层面,而会成为高雅艺术审美的主体,而且他们在高雅艺术审美中的审美经验又将反过来影响并提升娱乐审美的整体水平

利用医学美育, 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于 创新人才的智力开发, 对于当代医学生的创新潜能的挖掘, 都会起 到极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同时, 可以培养医学生健全的医学审美观, 并对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起到渗透协调作用。医学美育已经成为弘扬新的医学人文精神、协调社会发展的重要渠道, 成为知识经济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但。随着人文医学科学的繁荣与发展,医学所创造的健康之美、生命之美、至善之美和仁爱之美的价 值日益凸显。在医学伦理教育中引入审美情感教育, 是实现医学道德与医学审美统一的有效途径。当代社会不仅呼唤道德人格而且呼唤审美人格, 因此医学院校必须担负起培养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较强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使命, 使医学审美意识牢牢植根于 医学生的未来医学实践之中, 使之在提升医学伦理境界的同时提升 审美境界。医学生对疾病的医学伦理与审美认识、专业知识和技艺, 乃至医学技术美在疾病的诊疗、发展、恢复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大力实施医学生伦理审美素养提高的教育, 不断提高医学生伦 理审美素养, 对完善医学生的医学职业素养十分重要。 医学院校是培养各类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摇篮, 因此, 在培养医学生的过程中, 应强化审美教育意识,加强对医学生的 德育和美育教育, 使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 培养他们的审 美能力和鉴别真、善、美的能力, 从而达到美化自身、塑造完美人格和提升自我人文素质的目的。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审美与表现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审美与表现 综合素质是评价一个学生的标准,下面小雅WTT整理了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审美与表现,欢迎阅读!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审美与表现一 在新的学期,新的环境下我们要重新开始,无论过去是失败还是成功。忘记以前的成功与失败,我们只需要把经验和教训铭刻于心。面对失败,让我们铭记一位老者的话:一个人如果失败了,并不证明他永远完了;如果他认输了,并且退却了,那他才永远完了。做人第一,做学问第二。看到同学个个都长高了,个个都精神饱满,我就非常想对他们再说几句鼓励的话:要有进步的信心和决心。 新年伊始,应认真总结过去,千万不要骄傲,应该在新学期再接再励,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取得更大的进步。应该振奋精神,争取迎头赶上。不论怎样,老师都希望每位同学都有“我会比昨天更进步”的信心和决心。 本人在校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朋友。本人品德兼优、性格开朗、热爱生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我学习勤奋,积极向上,喜欢和同学讨论并解决问题,经常积极参加班级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审美与表现二

在放假期间,如果有条件的话,我想与同学做一次旅游,旅游会开阔我的眼界,我想让我领略一些在原来的地方领略不到的东西。 无论做些什么,只要在假期结束的时候,自己回想起来觉得没有白过,过得充实,对自己有意义就行了。能留下点回忆,比什么都好,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我的假期学习计划是这样的:在这一学期报班填补不足。再提前学习新课程。 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思想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希望以后能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文化的人,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做出自己的努力。当然我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字写的不是很好,有时候做事情会只有三分钟热情,我相信只要克服这些问题,我就能做的更好。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审美与表现三 本人这一年以来,具有热爱等祖国等的优良传统,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遵守校纪校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政治上要求进步;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 我遵纪守法,尊敬师长,热心助人,与同学相处融洽。我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努力为班为校做好事。作为一名团员,我思想进步,遵守社会公德,积极投身实践,关心国家大事。在团组

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试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作者: 摘要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这两个概念,一直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一般舆论倾向是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但在具体实践中,出于对学生升学深造的迫切需求,一些家庭和学校又往往看重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谁能让学生考高分,就算谁教学有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被人为地片面化和矛盾化了。其实,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就像一对孪生儿一样共存于一个母体之中,他们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同一个目的的两个侧面。就是说,素质教育是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应试能力是素质教育在特定条件下的具体体现。怎样摆正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呢?一要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本质和他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作用,二要全面了解应试教育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 一、素质教育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指人类自身素养和参与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过程。它产生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生产劳动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生产劳动实践。其主要内容包括人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生存能力、观察思维和开拓创新能力、思想品格素养和社会交际能力等等。从根本上讲,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素质教育就贯穿于人的生命的全过程中。人类靠素质教育传播知识、经验和技能;靠素质教育培养人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开拓创新能力;靠素质教育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总之,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素质教育。 从范围上讲,素质教育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类型。确切地说,人类的素质教育是自家庭开始的。从婴儿呱呱坠地,直至学话、学步、入学和后来的步入社会,有意无意的素质教育无处不在。其中在各种类型的素质教育中,学校教育至关重要。因为学生时期是一个人发育身体和开发智力的最佳时期,学生在学校中可受到最为全面、最为系统的知识、技能教育,较之家庭和社会教育更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事业和成就。从内容上讲,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不同社会形态和不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1.正确理解“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我国中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那么,“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在那里呢? 我们认为,“应试教育”以应付考试、取得好的考分为教育目的,并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素质教育”的教育目的是要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目的的根本不同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在谈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联系与区别时,有人把取消考试称为实施“素质教育”的起点与一种标志,这种认识与做法是错误的。历来的考试,都是教育的手段,我们必须科学地动用考试这种手段,来促进“素质教育”质量的提高。比如认真地对待每次考试,并通过考试及其知识质量分析,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教学工作,必然会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文化科学素质。可见实施“素质教育”也要科学地运用考试这种手段,进行必要的应试训练。这与作为一种应付考试,取得好的考分的“应考试教育”中的考试是有区别的。“素质教育”,反对频繁的考试、搞突然袭击、以考试压学生,用考分排队等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 2.深刻认识“应试教育”的严重危害 “应试教育”的严重危害,包括显性危害与隐性危害。其显性危害已被人们所认识,但其隐性危害还远未被人们所认识,甚至至今还很少有人提及。而实际上,其隐性危害的后果,大大超过显性危害。 “应试教育”隐性危害,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身心摧残上。由于“应试教育”造成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生身心长期处于难以承受的超负荷的状况;频繁的各类考试、按考分来区分学生的优劣,扼杀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3.怎样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依靠广大教师的艰苦努力,它要求教师有高度的自觉性。面对当前的现实,广大教师应如何去实施“素质教育”呢?我认为主要是抓好以下两个方面: 3.1要更新教育观念。

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音乐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教育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其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音乐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马克思曾经说过:“音乐是人类第二类语言”。音乐是在众多艺术表现形式中具有其他语言无法比拟的特殊沟通功能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音乐艺术教育》中提出:艺术教育除了包含审美教育的内容和功能外,还包括非审美教育的内容和功能。这种非审美功能涉及到人生的诸多方面,如情爱的、科学的、伦理的、政治的等等。可见,音乐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能够根据不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因材施教,体现了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独特性。同时,音乐源于生活,具有各种表现手段,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多样性。 二、音乐鉴赏可以启迪智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音乐鉴赏作为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日益引起理论界和教育界的关注。可以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到休息和松弛,而且能发挥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通过音乐欣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欣赏音乐的能力,从而启迪智慧,提高素质。使大学生在极富现代气息的娱乐与审美过程之中获得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帮助大学生们实现主动地关切人的命运、尊严和价值,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 三、音乐教育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 (1)《乐记》云:“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确实如此,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大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大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 (2)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极注重培养情意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音乐教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人充满了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增强了奋斗的自信和力量。在不断学习音乐的实践中,培养大学生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艰苦努力的顽强个性。对他们以后事业和人生有很大的帮助。 (3)古今中外众多的科学家、思想家都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他们不仅从音乐中获得了高尚的娱乐,重要的是他们惯于在诱发灵感的音乐中,凝聚自己熟虑的科学构想,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活动和梳理,把思维引向深处。音乐促进智能的发展已为全社会之共识。 (4)科学实践证明,音乐能增进健康,医治疾病。当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后,优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经系统,随着感情的变化,使人精神愉快,对心、肺都有保健和按摩作用。优美的歌声,更能锻炼学生有一个身心健康的体魄。 四、音乐能激发素质教育过程中青年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的过程。欣赏者从音乐中获得的这种感情体验,并不是由于标题或文字说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种感性上的直接体验。真正的情感体验必须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所以要用心去感受和欣赏好的音乐。 五、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美育与素质教育

美育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为人的基本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容比较广泛,我认为,最主要的为爱心、创造力、自我心理调控力这三种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不是单独进行的,它潜在于智育、德育、美育、体育等以及各种日常的活动。美育由于它自身的特点,在培养人的优良素质方面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一、审美同情与爱心培养爱心是人的非常重要的素质,它是人性的基础,是善的基础。一个没有爱心的人,就是一个冷漠的人,一个与社会脱节的人。就社会来说,爱,是维系社会的心灵纽带。理想的合理的社会,应是充满爱心的社会。 古今中外,大学者无不视爱为社会的灵魂。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讲”王道”,都以爱为核心。费尔巴哈要建立的新哲学也是以爱为基础的,他说:”新哲学建立在爱的真理上,感觉的真理上。在爱中,在一般感觉中--人人都承认新哲学的真理”,”爱是存在的标准--真理和现实的标准,客观上如此,主观上也是如此。没有爱,也就没有真理”。 爱首先是人之爱,人之爱是人道主义的基础。任何斗争包括阶级斗争都不能否定人道主义。在人类社会,人道主义具有绝对性。除了人之爱外,还有对自然的爱,对非人类生命的生命的爱。这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爱心,当然不只是美育的任务,各种教育都应将它纳进去,但美育有它特殊的作用。因为,说到底,审美就是爱心的流露。美感,其实就是一种爱感。没有对审美对象的爱,能有对审美对象的审美吗?”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见青山多妩媚,不就是对青山的爱?”相看两不厌,只是敬亭山。”为什么会看不厌呢?也是因为爱。我们常用”情人眼里出西施”来说明美感的主观性,情人眼中的人为什么最美呢?是因为爱。 关于审美中爱的情感的显现,美学家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一是审美同情说,另是移情说。其实,移情也是同情。人在审美中,的确是将自己最善良的最美好的情感,其中最主要的是爱的情感赋予了对象。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 具有丰富爱心的人必然是审美感受最丰富的人,反过来亦然。审美的爱比之道德的爱要丰富,因为道德的爱一般只对人,审美的爱不只对人,还对自然。道德的爱,还讲功利,讲是非;审美的爱,有时连功利、是非也略去了,因而它更广泛,在某些方面也更深刻。

浅谈音乐课程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结合“音乐课程标准”浅谈音乐课程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体现了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贯穿着素质教育的思想,突出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等一系列新的音乐价值观。根据音乐艺术特征和现代教育的要求,按照中小学身心发展特点和审美认知规律,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崭新的音乐教育理念。下面我着重谈一谈其中一些理念的内涵。 一.以审美体验为核心 审美价值是艺术的最根本价值,艺术的每一种具体功能,都与审美发生关系,在艺术诸多功能中,审美功能是统率其他各种功能的基本功能,是发挥其他各种功能的前提。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教育教学形式与教学过程中与其他学科应有显著的区别。音乐课作为学校基础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必修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校音乐课要把体现以审美为核心,贯穿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体现以审美为核心,就是要求通过课堂音乐教育使受教育者建立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懂得自然美、社会生活美、科学美和艺术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表现力,学会审美。体现以审美为核心,就是要求在课堂音乐教学中要以音乐的美来感染和熏陶学生,提高他们感受、体验、鉴赏和评价音乐美的能力,在真、善、美的连通和潜移默化中培育他们健全的人格和品行,为素质教育服务。体现以审美为核心,就是在教学中应强调音乐的情感意义。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性感受、理解、把握,并揭示音乐要素的作用及其与艺术整体的关系。 二.注重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人对事物或活动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的态度,并由此产生参与、认识和探究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总会主动愉快地去研究它,使活动过程或认识过程不再是一种负担。因此,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 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音乐认知规律出发,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社会现实,充分体现出时代感、民族性和多元文化特征;在教学方式上,坚持音乐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积极探索,尊重个体。不断在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不断增强。 兴趣是音乐学习的基本动力,是使人的一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来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提倡学科综合 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的联系。它不仅是一种自我表达、自我娱乐的形式,而且是解决科学以及其他问题的最好方式,反过来其他学科的内容也是艺术创作的丰富源泉。通过艺术与其他学科不同表达形式间的转换,常常会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发现。拓宽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其艺术创作水平,而且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发展转换、类比、抽象、想象和创造力。 音乐不仅与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其他姊妹艺术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还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和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音乐教学当中,以音乐文化教育为

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

2006年第2期(总第313期 )EDUCATIONAL RES EARC H N o.2,2006 Ge nera l,No.313 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 “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 [摘 要] 素质教育概念及其理论,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尤其是教育改革深化和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思想上的产物。素质教育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重要理论价值的命题。要立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突破和超越原有的思维方式,以更高的定位来思考素质教育问题。认真分析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将素质教育放在社会系统中来研究;继续完善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方法取向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挖掘素质教育的成功样态,从教育实践中总结、提炼、概括、丰富素质教育理论。 [关键词] 素质教育;教育改革;教育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教育界涌动着声势浩大的素质教育热潮。素质教育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重要理论价值的命题。当前,新的形势和任务迫切需要我们立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把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探讨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理论内涵,进一步增强素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素质教育研究的演进 素质教育概念及其理论在我国出现并受到重视,有深厚的实践基础、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素质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尤其是教育改革深化与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思想上的产物。素质教育是不断发展的概念,素质教育理论也在不断丰富。 (一)素质教育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初) “素质”概念受到教育理论界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社会、经济发展亟需提高全民素质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198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会议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20世纪80年代中期,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呼声日益高涨,教育理论界开展了关于教育思想的讨论,如《教育研究》杂志于1986年第4期至1987年第4期开设“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培养目标”专栏,重点讨论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提高民族素质等问题。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开始撰文专门论述国民素质、劳动者素质、人才素质等问题。从讨论中可以看到,“素质”从一开始提出就不仅指狭义的先天生理禀赋,而是具有丰富内涵,包括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社 *本文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素质教育的理论、政策研究”项目的子课题“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朱小蔓、高宝立、刘惊铎、宗秋荣、杨雅文、金东贤、张平、武思敏。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个伟大进步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个伟大进步,它充分肯定和明确了教育的本质功能。其核心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提高人的独立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品质,使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地发展。 1 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幼儿审美素质教育则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意义。 1.1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心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即人的“个性”。伦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品德和尊严,是人之“善”的本性。 以美术活动为例,幼儿以其内心的需要出发,通过色彩、形态等造型语言来进行表现,并将这种表现传达给观众(家长、教师、同伴)。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体验到幼儿创作时的感受,对其造型和表现流露出赞许之情。观众的同感和赞许反馈回幼儿,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幼儿对自我表现的自信、喜悦等良好的情绪体验。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自由创造的快乐体验,其创造力和自我表现的愿望被不断激发,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也得到培养。 1.2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助于幼儿大脑潜能的开发 人的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高度专门化的,有着明显的分工。每一半球的功能独立、完整,又是相互配合的。曾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美国科学家斯佩里博士研究发现,在一般情况下,大脑左半球主要具有言语的、分析的、逻辑的、抽象思维的功能。左右半球能够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任何复杂的心理活动,例如艺术活动、科学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大脑两半球不同功能、不同工作方式的互补与协调才能进行。 上述研究表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审美活动主要是由大脑右半球支配的,对幼儿进行审美素质教育将有助于他们大脑的健康、协调发展及大脑右半球潜能的开发。 1.3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助于幼儿一般智慧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幼儿所接触到的美的事物及创美活动中所整合的各种知识经验,他们从事审美活动时所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抽象、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有助于幼儿一般智慧的发展。已有很多事例表明,在幼儿期就有浓厚的审美活动兴趣并经常参加审美活动的幼儿,他们上学后即使是在有固定知识结构的学习中,也往往具有感悟力强、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动作灵敏协调、感情充溢等特点。 2 审美素质教育的内涵 2.1 审美素质的内涵 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审美兴趣和能力。还包括审美情趣和爱好、识别美丑的能力、艺术才能和特长等。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审美兴趣在幼儿的认知活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有了兴趣,幼儿能对对象形成主动开放、积极接纳的心态。而审美能力是指幼儿在审美的过程中对具体审美对象进行感受和表现的能力,它是在审美活动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是后天有意识的艺术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审美能力制约着学前儿童艺术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审美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具有不同审美能力的儿童,在感受美和创造美方面体现出来的效应是有显著差异的。同时幼儿审美兴趣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审美能力的发展,只在当他能真正欣赏和创造美时,他的审美兴趣才能得到进一步的保持与发展。 2.2 审美素质教育的内涵 审美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幼儿对审美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在审美活动过程中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对儿童进行审美兴趣、审美能力的教育。不仅仅指借助音乐、美术、文学等形式进行的审美素质教育,还包括以大自然环境、人的言行等为审美对象的素质教育。 审美素质教育既不是要培养儿童成为艺术家,也不是要让艺术完全成为其受教育的手段。而是要萌发幼儿最初对美的兴趣,给人生一个好的开端。美的事物能激发人们的情绪情感,与学前儿童的认识特征和情感特征是吻合的。幼儿普遍喜欢鲜艳的色彩、动听的乐曲、富于变化的形体,即使在婴儿阶段也会注意和喜爱这类刺激。而且,幼儿心理的可塑性大,充满好奇心,容易培养审美兴趣。

论素质教育的本质与特征论文

论素质教育的本质与特征 摘要:素质教育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提出来的。三十多年来一直是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大课题。素质教育的提出并受到重视,既是现代科学技术、经济建设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教育为寻找改革出路所作的一种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在理论上还不很成熟。素质教育理论尚需研究的课题诸多,其中对素质及素质教育的本质研究又是最基本的,目前理论界尚无一致的看法。关键词:素质素质教育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它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由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提出来的教育模式,其中概念提了三十多年,学生的负担依然沉重。就连教育部部长周济都承认,素质教育是一个老问题、大问题、难问题。众多教育理论工作者无论是对“素质”概念的内涵和“素质教育”范畴的含义、层次、特征,还是“素质教育”的操作、实施等问题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然而,研究中的缺失也是显而易见的。问题之一,就是偏重“素质教育”本质论问题的追溯,而缺乏对“素质教育”价值基础的有效反思,即“素质教育”究竟何为?它的本质是什么?探讨“素质教育”问题不能拒斥“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的难题。长期以来,人们针对这一问题的论争,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曾对此作过统计,认为当前教育理论界至少已出现九类十五个关于“素质教育”的定义。大凡研究“素质教育”问题者,都从自己的研究视角出发,给“素质教育”以界定。所述各种定义,或把“素质教育”看作一种教育思潮,认为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在一定教育思想、观念支配下进行的,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应当以育人为其根本尺度,所以应对儿童、青少年实施全方 位素质教育;或把“素质教育”视为一种教育模式,认为“素质教育”不仅影响着基础教育领域,而且逐步波及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甚至幼儿教育领域,并将成为我国20世纪末期的一种主流教育模式;或把“素质教育”当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便油然而生,相对应试教育来说,素质教育肯定要先进的多,但我们是否把我们坚持了两千年的应试教育完全摒弃?中国现在能否完全实现素质教育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 应试教育是一种“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教育,它以分数或升学率作为教育质量的标准,是一种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传统教育思想和模式;而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准为宗旨的教育,它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主体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 应试教育确实存在众多弊端,它忽视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一味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但这种开发智力的方法也是百害而无一利,它严重束缚了学生发散思维的拓展,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十分缺少创新能力,并且胆子特别的小,他们往往做事时十分的稳重,缺乏冒险精神,为什么中国至今没有出现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除了科研环境赶不上别人外,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缺乏大胆创新的精神。另外,如果说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我们的智力提升了,但我们在德、体。美方面是否能达标呢?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在应试教育下拼命学习,丧失了许多锻炼的机会,从而我们失去了干大事的本钱,那么我们成绩再好也没用。另外,没有美好的品德也是不行的,并不是说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品德都不好,我们说的是应试教育不注重学生美德的培养,没有好的美德,就好比没有根基的大厦,是会倒塌的。曾经有一位名人这样说过“有高文凭,不一定有高能力,有高能力,不一定有好的美德”,可以看出美德是决定我们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比当然要先进的多,素质教育真正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中心。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它并不承认考试中能得高分的就是好学生,而要看学生的整体情况,包括文明礼节,身体健康,动手能力等诸多方面。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召唤,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谁掌握的创新型人才越多,谁就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素质教育是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而应试教育是要求学生怎样学习,两者之间是有本质的区别的,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分数的

音乐审美教育要突出三个重点遵循四个原则

音乐审美教育要突出三个重点遵循四个原则 【摘要】作为一门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音乐审美教育的教学实践,要根据对人才的宏观培养目标和课程的微观培养目标的要求、任务,结合当前的思想实际,强调并大力弘扬我国民族悠久、辉煌、灿烂的音乐文化,寓教于乐、乐中求学,以达到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理想信念、意志品格等全面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音乐审美教育“三个重点” “四个原则” 音乐审美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以音乐审美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教育,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更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水平的需要。 音乐审美教育由于它具有重要而特定的功能,使之在四个方面,显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育人功能,教人品德高尚;二是智能功能,教人耳聪目明;三是健康功能,使人身心健康;四是美育功能,培养人的创美、审美功能。音乐审美的这四种功能,会对人的心灵、性格、情感、意志、思想有所陶冶,对人的精神、心理、生理健康产生良好的影响,不仅对人的智力增长有所促进,而且对美的艺术感受得到升华。 作为一门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音乐审美教育的教学实践,要根据对人才的宏观培养目标和课程的微观培养目标的要求、任务,结合当前的思想实际,强调并大力弘扬我国民族悠久、辉煌、灿烂的音乐文化,寓教于乐、乐中求学,以达到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理想信念、意志品格等全面的素质教育。当前,要着重突出三个重点,遵循四个原则。 一、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主线,突出思想素质教育 思想素质是素质的灵魂,是一个人的立人之本,处事之基。能不能把思想素质打牢,决定着一个人的总体素质和品格。音乐审美是塑造青年心灵的一种无可取代的手段,《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歌唱祖国》、《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都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过不可估量的精神力量,培养了一代代有理想、有志向、有作为的青年学子。这些格调高雅的音乐能使人们的心灵得到陶冶、净化,并能升华为高尚的道德情操与远大的理想,能培养崇高的感情。感情是形成思想和概念的基础,是导致行为规范的直接原因。因而,感情的积蓄能产

浅论数学审美能力及其培养

浅论数学审美教育及其能力培养 【摘要】在素质教育实施的今天,审美教育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数学知识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美的因素,无论在公式、定理还是结论中,我们到处可以感触到数学的美,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内容是广泛的。在中学数学中加强数学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美感,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爱好,启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最佳动机,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以此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本文从分析数学美及其特点出发,论述了数学美育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及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美数学审美能力 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有的人对数学没有兴趣,认为数学枯燥乏味,是大伤脑筋的玩意儿;有的人认为数学抽象难懂,成天与数字打交道,没多大意思;有的人甚至对数学产生惧怕心理,把听数学课、解数学题看成是最头痛的事。之所以会产生这些情况,这与数学教学中许多数学教师常忽视在数学教学中的审美能力的培养,认为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的任务,忽视贯彻数学中的审美原则有关。其实不然,让学生真正喜爱数学,就应该首先让学生感受数学是美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以来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人们对美的追求。著名哲学家罗索曾说过:“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无尚的美。”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在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训练同时,也应该进行数学审美教育。因为数学园地里处处开放着美丽花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能使我们的学生通过感受、鉴赏、创造数学美,真心喜爱数学,并产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强烈愿望和动力。 一、数学美及其特点 马克思说过: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是按照“美学原则”进行的,当然作为精神生产物的数学知识也是符合美学原则的。数学具有文学和艺术所共有的特点,即数学在其内容结构上和方法上也都具有自身的某种美,这就是所谓的数学美。具体说来,数学美的本质就是数学关系结构系统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的意向的融合。这也就是说,数学的内在结构方法和人的意向共存、斗争之后,必然融合为一个新的范畴,这个新的范畴,就是数学美。数学美是数学发展的动力,数学自身的严谨、周密、精确、完整显示了数学美。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有它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数学美也不例外。数学美的内容和特点可概括为和谐性和奇异性,而和谐性又表现为统一性、简单性、对称性、整齐性、不变性和恰当性。 1.统一性。所谓统一性,就是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协调一致。客观世界具有统一性,数学作为描述客观世界的语言必然也具有统一性。 2.简单性。客观世界不仅是统一的,并且统一于一个简单的规律,而在繁杂之中概括出一种简洁明了的规律,则给人一种美的感觉。 3.对称性。在客观世界中,对称的形式是很多的。在几何图形中,有轴对称和中心对

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战

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战 摘要: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评价的“核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已经出炉!可以说,“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但何为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归根究底,仍要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战如何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教育改革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一、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 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但立德树人靠什么来落小落细落实呢?这是个问题。 曾几何时,知识本位、应试教育填满了学校生活的缝隙,师生争分夺秒,为的是获取更多的知识。然而当知识以几何级态势增长,这种方式还能奏效吗? 人们意识到,知识教学要“够用”,但不能“过度”,因为知识教学过度会导致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受阻。教育不能填满学生生活的空间,要留有闲暇。因为学校教育绝不是给人生画上句号,而是给人生准备好必要的“桨”,更新知识观念是一种世界趋势。国际上多数国家、地区与国际组织都认为,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国际上长达 20 多年的研究表明,只有找到人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才能解决好有限与无限的矛盾 ;只有找到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DNA,才能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又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中国,应试教育可谓是源远流长:自隋代创建科举制度直到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的一千多年的漫长时间里,科举始终是大批文人学子踏上仕途的唯一途径。而自明朱元璋制定八股文以后,科举考试的应试色彩愈发浓烈。而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考的迅速发展而形成的“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局面使应试教育达到巅峰。但应试教育的弊端很快显现:重分数,轻发展;重少数,轻多数;重知识,轻能力;重死记硬背,轻灵活运用;重应试学科,轻视其它学科。这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使备种教育因素不协调,造成了学生学得死,负担重,甚至畸形发展。 就在此时,针对应试教育的缺陷,素质教育正式提出——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为核心,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基本素质)。至此,关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一场旷日持久的辩论之战正式展开。

论素质教育的纵深发展

论素质教育的纵深发展 教育作为与人类社会历史共始终的现象和活动对任何一个具有社会学意义的人来说不仅具有客体意义甚至已内化为主体的组成部分而存在。众所周知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而素质教育对人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 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教育所面临的外在性的矛盾适时地、恰当地转化为教育的内部矛盾即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发展之间的矛盾进而在教育内部实现受教育者的发展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相互转化。而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培养人不断地把人的发展提高到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所要求的水平上使人在社会化的基础上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因此通过培养人的全面素养来解决人的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是素质教育将要面临的永恒任务。 素质教育的实施既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又要遵循人的全面发展规律。因此素质教育的发展应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能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服务。它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性质方针和目标。同时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以及各类学校的比例、布局和设施等问题也影响着素质教育实施的广度和深度。而且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的制约也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更深的要求:应以学生的实际条件为依据来开发其心智。

素质教育的效果要受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教学中学生身心状态的制约。因此要实施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首先要认识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身心状态这一条件其次要利用这一条件如果有些条件不具备并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那么教师就要创造条件比如对学生未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补课对注意力、信心、毅力等方面表现不佳的学生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只有这些必需的条件都具备了才能实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目标素质教育也才能在学生身上得到体现。 在具体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爱护学生的生命、幸福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同时要把学生培养成有人道精神的人。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幸福感对教育产生亲切感以保证教育过程的正常进行和学生的健康发展。学校教育的首要目的应该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具有丰富人性的人。为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性就得整顿学校条件指导和帮助学生使他们能够或个人或集体地进行发挥兴趣爱好的自主的、创造性的活动。同时还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人道主义教育特别是各种教学中应积极渗透如爱护人的生命、关怀家人的幸福、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等方面的教育。然而尊重学生并不意味着放任学生尊重必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相统一。 二: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要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个性特点的多种多样的人才而学生本身的天赋、能力、性格、兴趣、爱好、气质等个性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