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伤后成长综述

创伤后成长综述

创伤后成长综述
创伤后成长综述

创伤后成长综述

创伤后成长研究进展

罗贞贞

【摘要】:创伤后成长是指个体在与具有创伤性的负性生活事件和情境进行抗争后所体验到的心理方面的正性变化。本文总结了对此概念的认识及其存在的争议,对它的解释模型包括经历困难的力量、心理准备和存在的再评价,对它的测量主要是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应用最为广泛。而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仍存在争议。建议此领域的研究应从澄清概念入手,开展过程研究和纵向研究,建立行为指标,关注其临床应用,进行本土化研究。

【关键词】:创伤后成长创伤事件心理机制心理健康

生命从创伤开始,与成长伴随的心理的创伤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人类的命运。但是,在创伤面前,有些人持续体验到痛苦,有些人却通过创伤带来了成长。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有关个体历经压力或创伤事件后能感知到获益或成长的研究也日渐增多。目前, 已经有3项关于性格优点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经历创伤事件之后人们的某些性格优点反而得到了增强[1]。这表明经历创伤事件之后个体也能够积极应对并创造积极的心理成长和变化。对创伤后成长或获益的积极关注,将对心理病理领域一直以来以心理缺陷和无能为基础的研究导向提供新的视角,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也对深入探究创伤后的心理机制大

有裨益。因此,本文将详细介绍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 PTG)的概念、心理机制及相关测量工具,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1 PTG(posttraumatic growth)的概念

PTG是由Tedeschi与Calhounn[2]等学者提

出的全新观点。又被称为应激相关性成长、积极成长等。创伤事件,主要指各类事件导致当事人的病残及其精神创伤。PTG指创伤事件并非全是负面的,有时反而促使个体的心灵成长、改善其自我意识、提升个体与他人和社会关系、促使其正确看待生命价值、重新设定新的人生发展目标等积极正向改变。

国外研究者对许多可能造成个体负性心理

反应的事件展开探索研究.例如天灾、儿童受虐、车祸、强暴、慢性病、骨髓移植和癌症等。相关研究结果发现[2],PTG共包含个体5个方面的成长:改善人际关系、获得新生活的可能性、生活的哲学观、自我成长(自信、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和获得新的应对方式)及精神方面的发展。如相关研究发现[3],丧偶的老年妇女自我效能感增强:有高风险性婴儿的父母呈现家庭成员关系增强、对生活有较好的视角等;遭强暴的个案中有自我信任和自我价值的增强:乳腺癌患者与其配偶对未来有较好的控制感、社会关系改善、更珍惜生活和精神方面等。上述成长均可反应个体遭遇创伤性事件后精神心理、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向的改变。

但是,系统的对与PTG现象进行科学研究还是Tedeschi与Calhoun在1996年提出的PTG定义,并且提出了创伤后成长模型(model of posttraumatic growth)。

Tedeschi 和Calhoun(2004)以修改后的PTG模型(Calhoun & Tedeschi,1998;见图1)对成长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创伤事件震撼或毁坏了个体原有的重要的目的和世界观,个体面临着形成更高级的目的与信念,新的生活叙事及管理痛苦情绪的挑战。创伤事件所导致的情绪痛苦引发反复的沉思与试图减轻痛苦的行为尝试。最初,沉思多是自动发生的,表现为常常回到创伤相关问题的思考。

在最初的应对成功(如,痛苦情绪的减轻)之后,沉思转变为更有意的对创伤及其生活影响的思考。随着有意沉思的进行,个体的认知图式有了改变,生活叙事得到发展,最终产生PTG。在此过程中,进行新情况分析、意义发现和再评估的沉思被认为在个体成长中起了关键作用。而创伤前个体变量、社会支持和持续的痛苦则会影响应对过程和PTG的出现。可见,Tedeschii 和Calhoun 的模型中,PTG是对创伤事件进行斗争、应对的结果,对个体发展具有积极的、建设性的功能,其形成过程中的认知成分具有关键作用。

相关研究显示,PTG的内涵至今还是是存在争议的。PTG作为应对结果与应对策略、PTG的建设功能与幻想功能、PTG的认知成分与行为成分存在争论[4]。另有国内进行的PTG研究,认为PTG 包括真正的成长、潜在的成长与自我增强错觉三种成分,并据此用Talor的双面模型、基于整体心理发展的生物心理社会进化观(christopher,2004)对PTG进行了整合性解释[5]。但是,双面模型只从结果上描述了PTG的不同成分,未能从机制上解释PTG的形成,也没能将几种成分真正区分开来。生物心理社会进化模

型则从机制上对PTG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分析,但对PTG的成分却难以给出具体分析。因此,更为全面的解释PTG的内涵及本质问题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挑战

情绪困扰的

管理

基本图式、信

念、目标

生活叙

事创伤前个

创伤性事

21部关于心理创伤的电影

21部关于心理创伤的电影 1.《从心开始》(Reign Over Me) 内容:亲人去世的创伤 2.《密阳》(韩国 Secret Sunshine) 内容:亲人死亡的创伤,多重的打击 3.《绷带俱乐部》(日本 The Bandage Club) 内容:童年的创伤 4.《欢迎光临娃娃屋》(Welcome To The Dollhouse) 内容:父母、学校造成的童年创伤 5.《21克》(21 Grams) 内容:过去的错误带来的无法摆脱的愧疚,器官移植带来的人格改变6.《同球敌忾》(We Are Marshall ) 内容:失败的创伤,集体性的精神创伤 7.《玫瑰人生》(La Mome) 内容:爱人离开,比死亡更痛苦的创伤 8.《深海长眠》(Mar Adentro) 内容:与绝症斗争带来的创伤 9.《闪亮的风采》(Shine) 内容:太严格的父亲带来的创伤 10.《女人贞慧》(韩国 The Charming Girl)

内容:被强暴的创伤 11.《勇敢的人》(The Brave One) 内容:暴力的受害者,爱人被人杀害的创伤,复仇12.《第一滴血》(Rambo) 内容:战争后遗症,退伍军人的创伤 13.《神秘河》(Mystic River) 内容:童年的经历改变了一生,童年的创伤 14.《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 内容:童年不懂事的行为闯下大祸,童年的创伤15.《阿甘正传》(Forrest Gump) 内容:身体残疾的创伤 16.《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 内容:童年的创伤使受害者变成问题少年 17.《儿子的房间》(La Stanza Del Figlio) 内容:心理医生自己的创伤,亲人突然去世的创伤18.《我们的幸福时光》(韩国 Maundy Thursday) 内容:性侵害的创伤,家人的漠视 19.《阳光小美女》(Little Miss Sunshine) 内容:失败者的创伤,竞争社会里的精神创伤

挫折教育的生长点:创伤后成长理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917813692.html, 挫折教育的生长点:创伤后成长理论 作者:焦卉郭检生胡忠光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年第11期 摘要为了转变以往“挫折教育”以问题为本的消极视角,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阐述了挫折教育的生长点——创伤后成长理论。其中具体阐述了“破碎世界假设”和创伤后成长认知理论模型,然后根据压力系统提出了创伤暴露、反刍思维、社会支持、心理弹性、感恩及时间等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挫折教育”的几点启发,以期打破“挫折教育”缺乏相关理论支撑和实证支持的局限,使其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创伤后成长挫折教育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在新冠病毒的肆虐下,全球正在经受着一场巨大的灾难,本来应该坐在课堂里的中小学生,此刻被关在家里,产生了各种不适应的心理,这其中便有“愿望受阻后产生的挫折心理”。关于“挫折”,以往研究更多地强调挫折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抑郁、焦虑、失眠、厌学、痛苦感等。“在挫折中成长”的观点虽有论及,但往往只在教育领域内思辨、反省、总结、缺乏相关理论支撑和实证支持。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强调事情正面的、积极的视角逐渐成为一种主流趋势,创伤后成长理论(posttraumatic growth,PTG)便应运而生。它是由Tedeschi 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首次正式提出,是指在与具有创伤性质的事件或情境进行抗争后所体验到的心理的积极变化。有研究表明创伤后的痛苦感及其症状与心理成长并存在同一个个体身上,体现出“痛苦并成长着”。这意味着从积极的视角将挫折视为一种成长的危机,即“危险+机会”,并通过干预“化挫折为成长”是可能的。另外,创伤后成长的研究对象起初来源于癌症、车祸、自然灾害、军事冲突、受伤、艾滋病等,后来逐渐扩展到诸如失恋、受虐、家人生病或去世、家庭冲突等严重的生活事件。这又意味着创伤后成长理论存在“生活化”的趋势。如果“挫折教育”因势利导,从中汲取营养,将有可能打破自身局限,拓宽理论视角,并使其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综上,本研究将通过梳理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文献,阐述理论模型、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挫折教育”的应对措施。 1理论模型 在现有的研究中,关于创伤后成长理论大家引用比较多的是“破碎世界假设”理论和“创伤后成长”认知理论。

新时期关于学生童年期心理创伤的研究 资料

新时期关于学生童年期心理创伤的研究 有关学者研究发现,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思想工作,效果并不明显。这是因为学生在童年期有过创伤性经历后在学习、生活中总是不能表现自我,大部分有过创伤性经历的人都会产生心理问题,这就像在人生历程中埋下的定时炸弹,随时会因为一些其他诱因造成爆发,不仅对个体造成严重的心理影响,还会伤及他人,成为社会的一个隐患。 一、童年期创伤概念的界定 在DSM-IV中,美国临床心理学家Jnogsma进行了有关儿童虐待描述,将童年创伤作了以下具体界定:第一,患者童年情绪上痛苦,产生了适应不良的应对机制,表现出分裂现象(心因性的神游症、多重人格、恍惚状态、人格解体)和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第二,患者童年曾受过虐待(包括肉体、性或情感方面)。第三,患者父母工作太忙、不在身边忽视患者在躯体或感情。第四,患者童年生活混乱,父母有心理疾病、反社会行为,经常乱交异性伴侣,患者在儿时频繁更换看护人,多继父母兄弟姐妹、年纪较小时背负经济压力。第五,患者父母苛刻、完美主义,经常贬低、过多批评使患者感到威胁,或者有些监护人过分虔心某种宗教或信条。第六,患者形成与早期痛苦生活经历有关的压抑愤怒、非理性恐惧、低自尊、抑郁或焦?]不安等行为。 二、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造成的影响

在儿童时期,童年创伤的短期影响主要是“躯体虐待所造成的身体伤害由轻(青肿、擦伤)到重(骨折、内脏出血、昏迷),甚至是器质性损伤和器官脏器功能性损伤,乃至生命垂危”。上述损伤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破坏了正常生理功能,甚至造成终生伤残。大量相关心理治疗实践研究显示,患者早年若遭受过不良刺激,极易产生持久影响,现已有许多案例显示,部分心理疾患甚至躯体疾病归咎于童年期心理创伤。 (一)引发反社会人格障碍 患者在婴幼儿、童年期受到虐待、情感忽视,造成了扣带回、杏仁核、眶前叶、海马回的损伤或代谢异常,形成共情缺陷,引发反社会人格障碍。相关调查显示,在儿童期受到严重虐待的儿童产生对抗社会的暴力行为的几率较大,受虐儿童的人格异常发生率是正常儿童的4倍。儿时受躯体虐待的成人行为粗暴残忍,常出现激越行为,反社会人格增多且犯罪趋势较一般人高。 (二)童年期创伤性经历易诱发抑郁症 有关学者研究发现,患者在成年后是否产生抑郁问题可以根据儿童期心理创伤进行预测。童年期创伤性经历会增加成人期患抑郁风险,有48.5%的抑郁患者童年期都经历过创伤。 (三)缺乏共情能力 一些患者童年期受过情感虐待或情感忽视后缺乏共情能力,对人冷漠。一则真实案例发生在我国四川省,两个孩子被母亲关她从小遭受情感这位年轻母亲在孤儿院长大,在家里活活饿死,

心理学及个人成长论文

我的成长历程 夏日的暖风吹落了绚丽的花朵,而我的人生又迈入了一个新的台阶。如今的自己已不是以前的自己,而是一个逐渐走向成熟,走向社会的二十一岁的大学生。 回首往昔,成长道路上的每一次欢笑、喜悦、难过、哭泣、成功、失败……都历历在目,此刻的自己很想对自己说:成长很美,只是有些痛。 孩提时代,那时似乎是有记忆的却不能肯定,很模糊。若给够自己充足的时间细细回想想必会想出来一些事情,但是我却没有这样做。原因有二。第一,我总感觉那种朦胧模糊的记忆很美好,不想去让其清晰起来。第二,我觉得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也未必会想起来什么,与其那样苦思冥想,不如就让其在模糊朦胧中美丽。 少年时代,那时的自己似乎有一种特别的感觉,总感觉自己与其他小伙伴不一样,总觉得自己在某某方面表现的很不错,想象着自己会成为发明家、科学家、甚至是拯救地球保护人类的英雄。虽然一件让自己引以为豪的事情还没有做出来,但是并不减少我对自己的相信,我相信我是与众不同的、我是独一无二的。 青年时代,此时的自己,多了几份成熟与稳重,少了许多天真与疑惑。当小时候还认为好好学习就会有考一名,但是,一次次的事实、经历告诉自己,考试优秀不仅要好好学习、还要好好

思考、好好努力。以前,不懂得人情世故这个成语,老师说出来也甚为不解,但是现在,自己却要让自己变得人情世故而付出努力。 随着成长,心理不断得到发展、完善与成熟。但是总觉得无法发展到自己想要的程度,或许是小学老师曾数过“阳光底下总会有阴影”,我的心里总觉得不够亮堂,总觉得有那么一片灰暗不可抹去清除。之前还很在意,现在好了,或许是长大了,感觉“阳光底下总会有阴影”这句话是对的,不仅仅是在物理现象方面,在各个方面都是正确的。既然是正确的,我又何必去自讨苦吃为难自己产生消极影响呢。这样一想,似乎心中的那份阴影变得透明了许多。 成长在每一时刻,但是高中以前很少感觉的到,或许是心理学的一种行为。但是在大学中你却会吃惊的感觉的到自己在成长。时间的流逝让自己不敢去想,昨天自己是怎样过去的,心理的成长似乎就在刚才那一刻发生。总有一种人生来去匆匆之感。这种感觉我从学习心理学这门学科中知道,我的心理还是不成熟的,成熟的心理不会出现这种感觉,他们只会抓住此刻的光阴是实现不让自己后悔的当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成长与性格、心理密不可分,然而人的成才与成功取决于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培养成的性格与心理。树木可以修剪,人才可以培养,成长很美好,只是有些痛。

从《归来》看心理创伤的疗愈

从《归来》看心理创伤的疗愈 这是一部需要静下来体会的一部电影,它是小说的一个片段,但就是这个片段却折射出多少哀伤与无奈。我们这个时代或许是个可以面对与反思伤痛的年代,只是这个仪式在上一辈人的心中默默地发生着。在片子中,陆焉识他们全家,在每个月去火车站的仪式,看着大门慢慢关闭的场景,来祭奠着他们心中的哀伤。 从冯婉瑜那创伤发生的一刻起,她的内心就开始期待一个疗癒的开始。从情节上说,她的内心最重要的只有两个人:丈夫和女儿,在火车站当丈夫被抓起来,女儿为了前途举报了父亲时,她心中的稳定客体瞬时间崩塌了,从那以后她的内心就停留在一刻,忘记了丈夫面容,她积存着对自己性侵犯那个老方的记忆,时刻记住女儿的

种种不是。从心理发展过程看,这时在冯婉瑜心中对于应激事件, 她所能做的就是退回到自己心中最安全的地方,也就是从未被污染 过的她与焉识的世界,在那里,她能有希望,她能有安定,即使虚 幻对她也是爱的伊甸园。后面三年,如果没有外界安全的一再确认,她的内心又怎愿归来? 在后续故事中,陆焉识回家了,冯婉瑜却无法认出他的样貌,她所 能做得就是每天去车站迎接那个幻想中的陆焉识。这就是她对自己 内心世界的忠诚与对稳定世界的渴望。 在焉识给她读信那个阶段,这就像是心理治疗的开始,因为那是重 新与过去、与美好链接的世界交叉点,但可惜的是,给她做这件事 情的是丈夫,而不是咨询师。 对于一个家庭,丈夫陆焉识和女儿同样是受害者,焉识的心中满是 伤疤,但因为妻子的状态,他只能将自己的伤痛压抑下来,照顾妻子,但对于读信这个方式对他却是撩开伤口的过程,读到的每个字 对他而言都像是重新体会创伤的过程,那个时刻,没有安慰与关心,只有撕裂的感受。所以,读信这个方式虽然好,甚至我感觉这是理 解冯婉瑜,当时接近她内心最好的方式,但因为缺乏一个第三人而 无法继续康复的进程。

智慧树(知到)生活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复习过程

第一章 1 【单选题】(2分) 当心理学家向咨询者娓娓道来,讲述深刻道理的时候,它实际上是在(C)。 A. 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咨询者。 B. 纯粹立足于理论进行分析。 C. 帮助咨询者认识自己内心深处。 D. 以上三者都不对。 2 【单选题】(2分)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够通过(D)方式控制自己的动物本能。 A. 道德 B. 法律 C. 文化 D. 以上三者都是 3 【单选题】(2分) 语言成本往往意味着相关群体使用的语言具有相对较高的排外性,较明显地体现这一特点的场景有(D)。 A. 情人悄悄私语。 B. 物理学家们之间激烈的争论。 C. 老中医手写的药方。 D. 以上三者都是。 4 【单选题】(2分) 在日常生活中,一般而言,男性似乎比女性更乐于谈论国家大事、社会新闻等等,这是因为(C)。 A. 女性天生缺乏深刻思考的脑力。 B. 男性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禁止女性思考这些问题。 C. 女性往往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生活中琐碎的事里。 D. 以上三者都对。 5 【单选题】(2分) 对于任何组织来说,所谓老人的存在(C)一种负担。 A.一定是 B.一定不是 C.有可能是 D.以上三者都不对 第二章 1 【单选题】(2分) 情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往往给人以甜蜜的感觉,但是过度的依赖也有危险的隐患,这是因为(D)

A. 社会功能的完全替代。 B. 任何关系都有断裂的可能。 C. 在过度的依赖中难以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 D. 以上三者都对。 2 【单选题】(2分) 依赖的最好状态是(A),各方保有相对独立的人格。 A. 依而不赖 B. 赖而不依 C. 又依又赖 D. 以上三者都不对 3 【单选题】(2分) 过多的爱和替代也会带来某种(A)。 A. 剥夺 B. 依赖 C. 自由 D. 以上三者都不对 4 【单选题】(2分) 当孩子逐渐拥有自己的想法,不再单纯地认同家长的想法时,家长最妥当的做法是(C ) A. 严厉地要求孩子遵从自己。 B. 限制孩子与外界的接触。 C. 适当地给予孩子自由,遵从其想法。 D. 完全地放松对孩子的管理,任其成长。 5 【单选题】(2分) 孩子的成长,一定会经历一个对家长(A)的过程。 A. 去理想化 B. 理性化 C. 个性化 D. 以上三者都不对 第三章单元测试 第三章 1 【单选题】(2分) 如果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比较强势,那孩子在外面更容易表现出( B )的行为 A. 防御性 B. 攻击性 C. 胆怯 D. 轻蔑 2 【单选题】(2分)

心理学个人成长报告范文

个人成长报告范文 摘要:本文讲述了我走向心理健康教师的心路历程,通过对自我成长经历的全面回顾及剖析,阐述了个人从幼稚不断走向成熟的历程及形成原因,深层次地审视并分析了自我的人格特征,从而揭示了自我想成为心理健康教师的内心追求和渴望,并对自己从事心理咨询师职业所具备的条件及不足进行了分析,从而指明了自我的努力方向。 本人现年37岁,1991年毕业于上海体育师范学校,长期从事体育教师和大队辅导员工作,喜欢与孩子打交道,多次被评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成为一名合格高尚的学生心灵引导者、解决困惑的帮助者,成为孩子们的真心朋友,一直是我多年的美好愿望。 一、自我成长分析 (一)美好而纯真的童年 由于父母都比较忙,尤其是父亲,特别忙,我出生六个月就离开他们,在农村的外婆家长大直到上幼儿园大班,那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纯朴的农村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父亲很能干,我们兄妹三人的衣服、鞋子都是爸爸亲手缝制,我们玩的风筝、灯笼,爸爸都能做,童年时的我无忧无虑。 (二)、发生转折的少年期 由于在农村待的时间比较长,一口纯正的南京地方口音,上了一年大班,由于我的出生月份小几天,这一届全国的学生比较多,我给严格控制在正常招收之外,在农村外婆家又住一年,此时的我,心“野”,玩心特重,一口纯正的南京地方话,使教我小学一年级的上海语文老师大伤头脑,我经常被罚,一个字要反复更正,使我对语文课的学习非常反感,更别说写作文了。一~四年级的小学生活是在懵懵懂懂中度过,虽然成绩不是很好,而且还经常惹祸,但很快乐。五年级那年,我的父亲被评为上海市“五讲四美”积极分子,到处是被别人赞许的眼光,站在父亲边上,我满是光荣,对父亲更生敬佩。多伟大的父亲,在家事无巨细(当然妈妈也承当一部分),孝敬老人,工作岗位上成绩显著,年年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看着爸爸一叠的获奖证书,我感慨万分,我是一个老让爸爸操心的女儿,我要和爸爸比赛,做一名让爸爸自豪的女儿。 到了中学,我发奋努力,第一张奖状也是评为“学雷锋好少年”获得的。那一天,我激动万分,放学的路上,我是一边跳、一边唱着歌回到家的,爸爸回来还特别晚,我一直等到半夜,迷迷糊糊中听到爸爸回来了,我顿时精神来了,急不可待的把奖状递给爸爸,爸爸其实也很累了,疲倦的脸,看到我不睡觉,正想说什么,看到手中的奖状,他轻轻的说了一句话,“女儿真不赖,赶快睡觉去”,简单关切的一句话,使我感到万分温馨,我开始积极为得到爸爸的表扬而努力着,每次获奖,我总是第一个告诉爸爸,包括现在,取得荣誉,我也是第一个打电话给我的父亲。初中三年我不断的进步,学习成绩已经挤进班级前10名,并报考了上海体育师范学校,成了一名中师生。 (三)、平淡而惊喜的中师三年

2020年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

2020 年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 成长__ ,痛并快乐着。你得接受这个世界带给你的所有伤害,然后无所畏惧的长大。在此了20xx 年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一、个人成长感言: 做为一名教师,每天面对天真无暇的孩子,始终在思索着,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我的追求是什么?做为社会的人,不断探索着事物的真谛,对于我来说,更是不断探究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作为一生的求证。在每一个人生的阶段,都力求完美,可总是有令自己遗憾的地方,也正是这些零碎的片断连接起来,才构成了自己相对完整的一生。 一个人至于最终能够成为怎样一个人,很大程度上是由他成长的经历,社会环境,生活事件所决定。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我感到自己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家庭教育、氛围影响及情感体验对铸成今天的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个人问题的分析与探索 时刻把握自己的情绪波动,时刻关注别人的情绪变化,我认为对于心理调控对人际交往很有帮助。在成长过程中,我体味到了心理由幼稚趋于

成熟的进步,也感受到了自己心理调节能力的欠缺,同时我还面临着一个困惑:自己的心理问题有多少,该如何解决?渐渐地,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了心理学知识的缺乏,急需获得接受一次心理学专业辅导的机会,而这次对心理教师的培训恰恰提供了这一平台。 在培训中我尽量抓住有限的课堂时间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各位心理专家及心理专任教师的成长经历为我的学习增加了动力,也促成我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积极地向老师们取经,并查阅相关资料,从中学到了不少极为宝贵的心理学知识。其中既有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历史与发展,例如:西方最早研究心理学的著作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心理学独立的重要标志是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客观性,实践性,发展性和系统性??也不乏一些科学有趣的心理测试题; 挑战人生极限的拓展训练,既有通过“马加爵事件”举出了当代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又贯穿了“如何实现角色转化适应新环境”等解决方法。还提供了十几条经典建议:比如说:不管什么事情,要勇敢地讲出来; 情绪中不要与别人沟通等,要学会等待转机等等。在老师的耐心讲解下,这些知识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__ 宗教信仰,学习佛学,懂得生命; 学习儒学,懂得入世; 学习道学,懂得超脱; 学习技术,掌握生存。接纳一个人做朋友,不以个性张扬和个性内敛为标准,真诚为要,孝道为先。认同别人不是委屈

心理创伤咨询治疗相关知识

心理创伤咨询治疗相关知识 1、创伤性事件 一般的解释是,一个人正常处理问题的能力完全溃退时,其经历就可以被描述为创伤性的。如果一个人经历或目睹了一件涉及事实上的或潜在的死亡或严重伤害的事件,该事件就被认为是创伤性的。 创伤性事件有许多不同的类型,一般分成三类:人为灾难、自然灾难以及暴力或犯罪。此外还有其他可以引起创伤性体验的生活事件,包括婚姻失败、失业、重病或亲朋好友逝世等。 2、儿童心理创伤的特点 心理创伤是无力感所导致的一种痛苦,心理创伤的共同要素是一种强烈的恐惧、无助、失控和毁灭威胁的感觉。创伤对儿童的影响不容忽视。澳大利亚发表的地震后研究报告中指出,儿童于地震后之适应于心理症状之罹患率,与其多重背景、个人气质、应对方式以及暴露在灾难中的程度等因素有关。 台湾的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小区心理中心,对四千多名地震后学童创伤后症状的调查显示,睡不好或是做噩梦、惊醒者仍有五成;多达七成学童常误以为发生地震,看到地震有关的画面,显得很害怕;六成七学童常常注意逃生、防护用具;六成五学童变得很黏人,不敢一个人独处;在空间狭小的组合屋里,全家挤在一起,造成更多家庭冲突与摩擦等;这些都说明,发掘与辅导在震灾阴影下的高危险人群乃是刻不容缓的工作。 3、落地技术 落地技术也叫清场练习,是格式塔治疗中的一个小技术,可以帮助来访者快速进入“此时此地”的状态。落地技术用在灾难性创伤干预时,可以帮助来访者重新获得对现实的真实感和控制感,从而恢复安全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来访者,经常会受到侵入性重新体验,最常见的形式是情景闪回,为了减轻伴随着情景闪回的惊恐反应,落地技术通常是非常有效的。除了治疗作用之外,落地技术也是心理咨询师调整自己,准备好接待来访者的一个简便有效方法,可以帮助咨询师很快进入放空状态,投入到现实此地中,从而能够更好地做到对来访者的接纳和倾听。 4、格式塔治疗技术 格式塔治疗属于人本主义/存在主义治疗,是两位德国的心理治疗师综合了精神分析、现象学理论和格式塔心理学发展出来的一种心理疗法。该疗法有两大核心观念:第一个观点是:心理学的正确焦点乃是在体验性的当下;第二个观点是,我们无法自外于与所有事情的关系网中,只有当我们存在于其他事情的关系中时,才可能真正地了解我们自己。格式塔治疗为临床提供了丰富的概念和方法学上的基础和技术。 5、放松治疗技术 放松治疗技术是按一定的练习程序,学习有意识的控制或调节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以达到降低机体唤醒水平,调整那些因紧张刺激而紊乱了的功能。 放松疗法的原理是,一个人的心情反应包含情绪与躯体两部分,加入能改变躯体

早年心理创伤危及儿童心理成长

早年心理创伤危及儿童心理成长 精神分析重视早期的创伤对后来的影响,并进一步认为,一些成人的精神疾病,人格心理方面的问题,许多是由于早年的心理创伤所造成。 如果父母过于溺爱孩子,会使孩子养成一种即时满足的习惯;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会使孩子长大后产生冷淡、自卑等心理;如果孩子在一个经济条件差的环境成长,有可能会形成自卑的心理……所以,在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一定要做到位,孩子初期的性格形成会受到父母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孩子的未来。青岛青少年儿童心理专家 父母在管理教育孩子方面家长容易产生两个极端,一是对孩子过于溺爱放纵,一是过于严厉。这两个极端都不行。 父母过于溺爱和放纵的孩子,他在关键期建立了一种铭印作用,养成了一种即时满足的习惯。尤其是隔代教育,容易出这方面的问题。老人为了避免自己被人认为无能力而放纵孩子。人的好些动机是潜意识的,是巨大的潜意识在左右着人的行为。从精

神分析来分析,作爷爷奶奶的可能认识不到。孩子在一个过于溺爱的家庭里养成了即时满足的人格。如果不即时满足,就会不满意。他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尽管后来长大了,环境改变了,但由于铭印作用,仍然不知不觉地按早期的模式处理。比如,一个独生子女在家里得到家人的绝对的关爱和顺从,到了学校班级里几十个人,一个宿舍里也5、6个人,为什么大家要事事让着你呢。但他自己不明白,他还是用过去的模式处理现在的问题。所以会与人形成许多冲突。青岛青少年儿童心理专家 另一个方面,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也不行。你对他严厉,他也学会严厉,你对他冷酷,他也学会冷酷。从而形成冷淡、冷酷、自卑、偏激的心理,很危险。大家看一下许多反社会人格的人,追溯他的成长史,许多都是父母从小对他没有爱心,管教太严,没有得到过好的待遇,所以他学会的只是严厉残酷仇恨虐待。 早期的铭印作用,就是这样。我昨天看电视有一个这样的例子,一位养父对养女从小非常严厉苛刻,女儿长大以后,就联系了朋友要杀死养父。但雇佣的杀手杀错了人。这个女儿当然要接受法律的审判,受到惩罚。这个案例又一次说明了父母对孩子过于苛刻和严厉对孩子心理造成的扭曲。 当然一般人可能都有一点心理创伤。这是精神分析的另一个术语。早年的心理创伤会影响到后来,甚至终生的发展。现在许多做父母的重视孩子身体生理上的成长而忽视心理上的抚养。 精神分析恰恰在这方面,重视早期的创伤对后来的影响,并进一步认为,一些成人的精神疾病,人格心理方面的问题,许多是由于早年的心理创伤所造成。心理学家考察起来,问题有很多,我们今天举几个方面。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在这些方面有没有创伤,经历过这些事情没有,有没有影响。青岛青少年儿童心理专家 一个人在幼时的家庭经济情况怎么样很重要。如果经济不好,做父母的往往容易怨天尤人,对未来失掉信心,对他人表达不信任、怨恨和仇恨,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往往造成心理的创伤,形成强烈的自卑感,对社会对他人形成不信任甚至仇恨的心理。

《创伤心理学》即将出版-主编 施琪嘉,曾奇峰代序

《创伤心理学》即将出版-主编施琪嘉,曾奇峰代序 ----记忆,也许,是需要遗忘的,充满痛苦的方式。也许,也是减轻苦痛的最好方式!《创伤心理学》主编:施琪嘉校编:盛晓春童慧琦参编:谭红周娟王海峰熊亚敏陈静黄晶晶吴江心灵注定要在创伤中前行在高倍显微镜下,人类受精卵形成的那一瞬间极其壮观。精子仿佛是一条巨龙,用头部穿破卵子的外壁,并且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创口。在精子进入之后,这个创口自动愈合,一个伟大的生命就开始慢慢生长了。我们无法得知精子给卵子造成的“创伤”会对每一个个体的心理造成什么影响,我们只知道,不管从事实还是从象征层面上来说,这一过程都显示,生命是从创伤开始的。但大多数人认为生命是从出生开始的,因为他们会在每一年的生日庆祝,而不会去纪念阴阳之精华相遇的那个事件。即使是这样,生命也是从创伤开始的,因为生产对母体和胎儿都是巨大的创伤,子宫壁上的创面、婴儿腹部上的伤疤和殷红的鲜血就是明证。某些心理学派用特殊的方法可以让人回忆起出生时经过狭窄产道的挤压感和恐惧感,这更是纯粹的心理的创伤了。这还仅仅是开始。从子宫温暖、安全的环境中来到这个冷暖不定、灾祸莫

测的世界上,创伤简直就是家常便饭。成长的每一步都是由创伤伴随的。或者说,没有创伤就不会有成长。生命从创伤开始,也会以创伤结束。在肉体的生命的灰烬上,精神的生命也化为一缕青烟而去,世界又回到了没有这一生命出现过的从前;当然也不完全是这样,这一生命也许并没有真正离去,因为他或者她至少部分地会以创伤的形式永远地留在亲友的心中。与成长伴随的心理的创伤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人类的命运,是所有想以生命的形式在这个世界上走上一遭的所有的生物的共同命运。这些创伤本身不一定会制造疾病,我们甚至可以说,经历这些创伤还是形成健康心灵的必要条件。无法想像,完全没有经历创伤的生命会是多么地幼稚、软弱和变态。但还有一些创伤却是应该被消除和避免的。因为那些创伤会制造疾病。比如人格上不成熟的父母无意中对孩子的伤害,这样的伤害会在家族的系列中制造一代又一代的不幸;还比如不恰当的社会规则对个体的伤害,这样的伤害直接制造了集体的悲剧。生命本身注定的创伤倒也罢了,命运之外的额外创伤竟然可以更加地无情和惨烈,直教人生不如死甚至不如不生。能够减少和修复人类命运之外的创伤的良方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知识,关于创伤的知识,或者说关于在创伤中成长的知识,或者说关于减少创伤的不良后果的

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

2020年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 2020年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 成长就是这样,痛并快乐着。你得接受这个世界带给你的所有伤害,然后无所畏惧的长大。在此整理了20xx年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20xx年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篇1 一、个人成长感言: 做为一名教师,每天面对天真无暇的孩子,始终在思索着,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我的追求是什么?做为社会的人,不断探索着事物的真谛,对于我来说,更是不断探究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作为一生的求证。在每一个人生的阶段,都力求完美,可总是有令自己遗憾的地方,也正是这些零碎的片断连接起来,才构成了自己相对完整的一生。 一个人至于最终能够成为怎样一个人,很大程度上是由他成长的经历,社会环境,生活事件所决定。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我感到自己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家庭教育、氛围影响及情感体验对铸成今天的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个人问题的分析与探索 时刻把握自己的情绪波动,时刻关注别人的情绪变化,我认为对于心理调控对人际交往很有帮助。在成长过程中,我体味到了心理由幼稚趋于成熟的进步,也感受到了自己心理调节能力的欠缺,同时我还面临着一个困惑:自己的心理问题有多少,该如何解决?渐渐地,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了心理学知识的缺乏,急需获得接受一次心理学专业辅导的机会,而这次对心理教师的培训恰恰提供了这一平台。 在培训中我尽量抓住有限的课堂时间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各位心理专家及心理专任教师的成长经历为我的学习增加了动

力,也促成我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积极地向老师们取经,并查阅相关资料,从中学到了不少极为宝贵的心理学知识。其中既有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历史与发展,例如:西方最早研究心理学的著作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心理学独立的重要标志是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客观性,实践性,发展性和系统性……也不乏一些科学有趣的心理测试题;挑战人生极限的拓展训练,既有通过“马加爵事件”举出了当代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又贯穿了“如何实现角色转化适应新环境”等解决方法。还提供了十几条经典建议:比如说:不管什么事情,要勇敢地讲出来;情绪中不要与别人沟通等,要学会等待转机等等。在老师的耐心讲解下,这些知识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没有宗教信仰,学习佛学,懂得生命;学习儒学,懂得入世;学习道学,懂得超脱;学习技术,掌握生存。接纳一个人做朋友,不以个性张扬和个性内敛为标准,真诚为要,孝道为先。认同别人不是委屈自己,是被别人接纳,并非没有自己的观点,求同存异,乃生存处世之道。对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不以否为怒,不以肯为张,善纳人言,多自反省。我认为这样可以说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准。看事微观,做事宏观,处事达观,生活乐观。可以说是我的人生观,我也在努力的践行着。三、自我改变与成长 我觉得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着某种责任,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去承担生活中的某些东西。今天,当自己明白了一些人生道理,回过头来审视自己成长经历,发现过去所遭受的那些挫折、痛苦都是今天的财富。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理解,深刻地体会生活,才知道那些痛苦、无助的心灵多么需要真诚的心灵抚慰他们。今天的我,对周围的人和事,有了更多的包容、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关怀,而不再执迷于个人的得失。所以有人说“挫折、痛苦的背后才是成长的空间。如果说能用三个词形容自己的话,那就是:豁达,接纳,宽容。

童年创伤疗愈四步法

童年创伤疗愈四步法 第一步承认那个不公和困难 放心吧,我们都遭遇过各自的不公平,如果我们的父母不是佛陀和菩萨的话,但即便是佛陀,他也遭遇过父母的不公平,他的父亲想尽办法要用他做继承人。 去充分的承认这个不公平,不用害怕愤怒和怨恨,就算是仇恨也不必怕,千万别受传统的孝道阻挡,那本是最大的罪恶,充分的去怒,去怨,毫无阻挡和害怕,然后被怨覆盖的爱就会涌出来,若你又爱又怨,你就既不能好好地爱,又不能好好地怨,两边都不是。如果你想真的爱自己,那就充分的去为自己讲话,这些本就是真实的,为什么要用“不应该”来打压,父母本就是我们人生里最爱恨交织的人,如果出现“我恨不得掐死你”“你根本不配做父母”类似的言辞是完全正常的。 但我说的不是报复,不是对父母大发雷霆,如果这发生了,不必内疚,如果没发生,我不建议这么做。你可以对你的咨询师控诉父母,你可以在镜子面前对自己控诉父母,但不要去直接这样对父母。对于父母,我觉得最大限度的话是:当初你那样做,我真的很受伤,现在想起来,我还是很委屈。 总之,这一步就是承认那个孩子遭遇不公平,为他平反。不必压抑愤怒和怨恨,充分的愤怒是很美的,很自然的,然后悲伤会进来,愤怒到极致就是悲伤,当悲伤来临,接纳也就开始了,当接纳开始,爱也就油生了。因为所有的怒和怨,不过是求爱不得罢了。

我们要为当初那个受伤的、委屈的小孩平反。 那是不公平的,我也是个孩子,我该自由玩耍,现在却要担负照顾妹妹的责任,这不是我的义务,这是我的牺牲,而你们却不懂得感谢和欣赏我,给我那么多的批评、要求甚至命令,你们剥夺了我、命令了我、苛责了我,这非常不公平! 那是不公平的,我本是一个美丽的女孩,你们却因为重男轻女的陋见对我失望,我怎么努力都进不到你们的心里去,即便是我做得比哥哥、比弟弟都好,你们还是喜欢男孩轻视我,这不公平! 那是不公平的,本来我是一个神圣的生命,你却告诉我咱们不能和别人比,本来我们应该为自己讲话,你却出于害怕要我逆来顺受;那是不公平的,你身为父亲,你的强大是本应用来保护和支持我,你却用来威胁和命令我,而且你居然享受你的胜利,这是非常不公平和不人道的……(这条是指小迁的父母) 第二步欣赏和感谢自己活下来 想象一下那个孩子,忍受了这么多,承受了这么多,委屈了这么多,压抑了那么多,孤单了那么多,无奈了那么多,痛苦了这么多……终于活到现在,得以有机会觉察和疗愈,得以有机会做自己,这是那个小孩子的伟大成就。 我头脑中有一个画面,就是一个士兵受伤了,他自救,他可能都不能走了,他就爬,忍着伤痛一寸寸的爬,一段段的捱过来,经过荆棘经过沼泽经过黑暗,那么久,那么远,终于来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他自己

创伤后成长_概念_影响因素_与心理健康的关系_涂阳军

心理科学进展2010, Vol. 18, No. 1, 114–122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创伤后成长:概念、影响因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涂阳军郭永玉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暨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武汉430079) 摘 要 创伤后成长是指在与生活中具有创伤性质的事件或情境进行抗争后体验到的心理方面的正性变化。许多因素, 包括人口统计学、创伤事件的特征、人格与认知、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等都对创伤后成长有影响。创伤后成长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未有一致的结论, 两者间关系的不一致有四种可能的解释。未来研究应注意创伤后成长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探寻确证成长有效性的新证据和新方法。 关键词成长; 创伤; 创伤后成长 分类号 R395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上》)孩提时代耳熟能详的经句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苦难和挫折暗含着成长和成功的可能。一直以来, 有关创伤后心理机制的研究往往过分强调创伤事件引发的负性结果, 但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 创伤后成长在近十几年内受到了学者们的积极关注(Helgeson, Reynolds, & Tomich, 2006)。创伤后成长强调创伤后个体自我恢复和自我更新的能力, 它的提出将一改心理病理领域一直以缺陷为基础的研究预设, 对该现象的深入研究能增进对创伤后心理机制的理解, 其研究成果将为临床上如何更有效地激发成长以及恢复和提升创伤者的身心机能提供有益的指导。鉴于此, 本文将引入创伤后成长这一概念, 围绕该概念在相关研究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论述。 1 创伤后成长的概念 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 Tedeschi等人就对个体能从创伤等负性生活事件中获得成长这一现象展开了研究, 但在对该现象的正式测量中才首次正式提出并使用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 PTG)一词(Tedeschi & Calhoun, 1996), 并将其界定为在与具有创伤性质的事件或情境进行抗争后所体验到的心理方面的正性变化 收稿日期:2009-04-15 通讯作者:郭永玉, E-mail: yyguo@https://www.doczj.com/doc/8917813692.html, (Tedeschi & Calhoun, 2004)。创伤后成长不仅能发生在个体水平上, 它也能发生在群体或国家, 甚至世界水平上, 历经压力或创伤能使婚姻关系、家庭机能、邻里关系、组织士气发生变化, 甚至能使一国和一地区内产生社会变革和文化变动(Cohen, Cimbolic, Armeli, & Hettler, 1998)。我们可以想象, 在历经大的自然灾害, 如地震后, 人们的团体凝聚力会增强, 慈善或正义的行为会增多。除创伤后成长外, 指代该现象的词语还有很多, 如与压力相关的成长(stress-related growth)、益处寻求(benefit-finding)、感知到的益处(perceived benefit)、观念的变化(changes in outlook)及心理活力(psychological thriving)等(Linley & Joseph, 2004), 而Joseph和Linley (2006) 则提出用逆境与成长(growth following adversity)一词来统指上述各称谓。但Tedeschi和Calhoun给出了之所以选择使用创伤后成长一词的充分理由, 他们认为该词不但抓住了成长的本质, 而且和与压力相关的成长相比, 它突出强调了引发成长的事件的危机性、挑战性和威胁性; 与积极幻想和心理活力相比, 它反映了人们在创伤后表现出实际的成长以及成长与心理痛苦(psychological distress)共存的事实; 而与将成长看作应对策略的观点相比, 它表明成长是创伤后的结果或适应过程。因此, 本文如不作特别说明, 仍用创伤后成长来指称成长, 但所引文献中已有的用以指称成长的各个词语仍予以保留而不作改动。

心理学

浅谈社交心理与人际交往 摘要:当今时代,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我们想要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不断地与各类人员进行交往和信息沟通,不断学习和掌握各种社交手段和技巧,了解一定的社交心理才能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与水平。 关键字:人际交往、社交心理 当今社会经济于文化高速发展,人与人的交往变得更加频繁紧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的魅力也显得越发重要。大学生步入社会,首先面临的就是各种场合下的应酬。这个时候就是对我们人际交往能力的考验。因此,大学生不仅要具有较高的问候素质,同时对大学生的社交能力要求也较高,只有文化素质,社交能力同时具备,大学生才能在社会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一个生活在社会之外的人,同人不发生关系的人,不是动物就是神。”这就是说,人总是在与他人的联系和交往当中生存、发展的。 富兰克林说:“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简短的一句话,可以领悟到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发展,成功的重要性。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个人与集体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人际交往与沟通对于大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和谐的人际氛围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社会不是抽象,而是由具体的人及其相互之间的交往编织起对于大学生来说,与周围的同学、教员交往、沟通中融洽相处,这就为自己减少烦恼,心身愉快,集中精力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2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健康的心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没有身体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这个定义中可看到,心理健康是一个健康的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过去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中产生孤独感、自卑感、或喜欢过孤独的生活,往往不会从心理不健康的角度去认识问题。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一个乐于交往的人,既愿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又能坦然接受别人的言谈举止,容易与周围的同学保持一种和谐的交往关系,而离群索居、喜欢孤独、远离朋友、不愿交往的人往往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交往是人类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由于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的

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成才

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成才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差距,使其顺利成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心理健康与自我成长83694

心理课成长报告 转眼间,大一第一学期就要接近尾声,我也上了一学期的心理健康课程。这一学期以来,通过心理老师的谆谆教导、悉心引领,我了解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知识,自我成长了不少,懂得了怎样认识自我、如何与人更好的交往、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以及面对压力如何应对等等。 现在,当这些课程都即将结束之时,再细细回想,我真是深深感到了这门课的必要之处。尤其是在大学生心理频频出现状况的现今,由于来自外部与自己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压力,加之从小就很少接触到必要的心理教育辅导,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十分堪忧,有部分大学生往往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发生问题时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调整,做出过激的事情,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所以,对于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我们,学校开设这样一门课程,真是用心良苦,也是十分必要的。 经过了这一学期的学习,我本人也学到了很多,提高了不少。 第一,我认识了自我,也明白了只有先认识自我,才能取得自信。老师曾在课堂上带领我们大家一起探索“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明白了“自我”、“本我”、“超我”所指为何,接着我们揭开了人格的面具,透彻的了解了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后来我们明白了要接纳独特的自我、活出和谐的自我,做自信的自己。 回想刚刚步入大学校门时的我,心中怀着忐忑不安,些许自卑,又充满了矛盾,面对着花花世界我不知该如何处之。然而,上了心理课后,老师为我们一一解答心中的各种困惑,教会我们面对问题,要以怎样的心态去应对;面对诱惑,要以怎样的姿态去回应。现在,我虽不能说是蜕变成熟,可也是明白了其中一些道理。今后,我也定会把在这门课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第二,我学会了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方法。在大学里,我们不止要学习课本上的东西,我们更多的是要学习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从他人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老师在课上给我们分析了人际交往中的暗礁,有些人缺乏自信,不敢交往;有些人自我中心,拒绝交往;有些人猜疑妒忌,阻碍交往;有些人缺乏技巧,不会交往……老师为我们一一分析了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并告诉了我们人际交往的正确方法。为了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要提升自信,学会主动与他人交往;第二,需要尊重他人,尊重他人人格,欣赏他人长处,并且培养自己的利他意识;第三,我们要通过语言和行为让他人感受到你的尊重;第四,我们要心怀真情,坦诚待人,表里如一,不虚伪轻言。 只有真诚才可以交到真心的朋友,只有真诚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上完心理课,我深深地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将坚定地在生活中践行,真诚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位同学、每位老师、每位朋友……我会常常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先放下自己的主观想法、感受对方的情绪。 第三,我可以更科学的管理自己的情绪,从而找到更多生活中的快乐。课堂上,老师给我们列举了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如郁闷、焦虑、愤怒、孤独感等,并具体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和表现。然后,就提出了应对这种种问题的科学方法,我们要学会接纳情绪,因为情绪是内在的自我表达,能够给心理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