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文学批评史意义

简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文学批评史意义

简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文学批评史意义
简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文学批评史意义

简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文学批评史意义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开启了我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一扇新的大门,它的发表是《红楼梦》研究史上的第一篇比较系统的专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打破了我国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思想,从探讨人生本质的角度出发,融合了西方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并采用了现代的批评文体进行论征。因此,在我国的小说批评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一、以探讨人生的本质为目的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打破了之前文学评论的“文以载道”的模式,大胆地从人生出发,在哲学、美学和伦理学等不同领域来探讨人生的本质问题。

(一)融汇西方哲学思想

从哲学角度看,《红楼梦评论》摒弃了中国传统的道本思想,成熟地引进了西方的哲学思想。诸多的哲学思想当中,他选择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王维认为要想挽救民族危亡,首先应该改变民众的麻木状态,唤醒民众正确认识人生,认识生命的本质,而叔本华的生命哲学正是一种可以帮助民众正确认识人生的思想。叔本华认为人类就是在这样一个“生命意志”的欲望和痛苦中晃动着,这就是人的生命的本质。王国维吸收了叔本华的思想,将其融人到作品之中。如第一章的标题即是《人生及美术之概观》,从题目即可看出作者写作的目的,以《红楼梦》为批评对象,来探讨人生问题。

(二)极高的美学价值

从美学角度看,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以悲剧理论为基点来阐释人生的本质。他将《红楼梦》与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做了比较,认为中国以往的作品大都有着圆满的结局,这就会使人沉溺其中而不能自省,《红楼梦》打破了这一传统的模式,是一部“彻头彻尾之悲剧”。《红楼梦评论》第三章,王国维认为《红楼梦》属于叔本华划分的三种悲剧的标准的第三种悲剧,即“南于剧中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王国维赞赏《红楼梦》的极高的美学价值,认为它不仅揭示了人生应有的苦痛及人生的本质—悲剧,而且引导人们积极寻求解脱之道。

(三)深刻的伦理学意义

从世俗的角度看,贾宝玉的出家使他成为一个“绝父子,弃人伦不忠不孝之罪人。”王国维一反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认为贾宝玉的出家非但不是抛弃父子关系的不忠不孝之行为,相反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尽了孝。王国维还从叔本华的思想出发,把出世看作是人生获得解脱的唯一途径,他认为贾宝玉的超越生活之欲的出世解脱才是真正的解脱。因而,《红楼梦》以贾宝玉的出家作为整部作品的结局,指出了摆脱人生痛苦的出路,不仅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同样也具有极高的伦理学价值。

二、现代的学术话语系统

《红楼梦评论》不仅在思想上为我们开创了从人生角度出发的全新视角,而且还建立了西方现代式的批评文体。

(一)理论为框架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为我国的小说批评引入了西方现代的批评理论,采用了以理论为框架的行文特征,他是借鉴西方批评思维与方法建立现代批评话语的批评家之一。在《红楼梦评论》中,从开篇至结尾始终贯穿着叔本华的生命哲学理论,引入西方的哲学思想作为论证的理论支撑,这就改变了以往的评点式,考据式的批评方法,在当时的小说批评界是一种创举。由此可见,作品从根本上确立了我国现代小说批评的基本的发展方向,即先找到理论总纲,建立理论批评基点,作为论述的基本依据,从而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二)整体性的结构

《红楼梦评论》打破了以往的模式,采用了现代式的整体性结构方式。它站在哲学、美学的高度,从总体上来把握文章进行批评并把握作品的意义。从《红楼梦》的精神、美学、伦理学三方面对整体意义进行研究,这种写法使得王国维将小说批评引向了思辨的、科学的高度,拉近了中国文学批评与世界文学批评的距离,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古代文学批评缺乏思维的抽象概括能力的状况。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兼采东西之长,独具创新之处,是我小说批评领域的一篇里程碑式的作品,也为中国后来的文学批评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及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 一、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以意逆志 2、发愤着书说 3、妙悟说 4、六义说 5、无我之境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 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3、试述唐宋文道观的异同。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理论内涵,并指出王夫之对此说的发展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试述司马迁的“发愤着书”说的理论内涵。后世还有哪些文论家提出过类似观点?试述之。 答案要点: 一、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 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发愤着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司马迁的发愤着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样只有通过“悟”才能实现。 4、六义说:《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诗体,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5、无我之境: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类。无我之境指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意趣隐藏于客观事物之中,使客体表现上看不出主体的主观情感色彩。 二、简答(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1)情志统一论——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 (2)止乎礼义——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 (3)讽谏教化——对诗歌社会政治作用的强调 (4)诗有六义——儒家政教化诗体观的体现 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一)文之枢纽——总原则(创作的原则,评价的标准) (1)依据什么指导创作:原道、征圣、宗经——文章根源于道,圣人文章体道,以圣人之经为文章标准。 (2)对不合道的着作的态度:正纬——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3)怎样解决文学演变:辨骚——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执正驭奇。(二)论文叙笔 (1)论文:《明诗》至《谐隐》十篇,有韵之文。 (2)叙笔:《史传》至《书记》十篇,无韵之笔。 (三)剖情析采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而言,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的是(儒家思想)。 2.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的是(道家思想)。 3.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两大支柱(教化说)和(意境说)。 4.《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5.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三、填空题: 1.1927年,_陈中凡_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 2.1996 年10月17日至21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单位在陕西师范大学首次召开“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 四、简答题 3.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表现形态。 (1)散见于子书中的文学批评;(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4)评点;(5)散见于诗、词、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的文学批评;(6)专门性的论著;(7)诗选和批注;(8)诗纪事及词纪事 五、论述题 1.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民族特色主要有哪些?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 一、单项选择题 1.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 2.称“诗言志”说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的人是(朱自清)。

2022贵州财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贵州财经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 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考前知识浏览 1.1贵州财经大学招生简章...................... 1.2贵州财经大学专业目录........................ 1.3贵州财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历年报录比....... 1.4贵州财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初试科目解析...... 第二章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就业前景解读 2.1贵州财经大学专业综合介绍................. 2.2贵州财经大学专业就业解析................. 2.3贵州财经大学各方向对比分析....... 第三章贵州财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内部信息传递 3.1报考数据分析.............. 3.2复试信息分析.............. 3.3导师信息了解........ 第四章贵州财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初试专业课考研知识点4.1参考书目分析.......... 4.2真题分析................ 4.3重点知识点汇总分析(大纲).... 第五章贵州财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初试复习计划分享 5.1政治英语复习技巧 5.2专业课复习全程详细攻略 5.3时间管理策略及习题使用 第六章贵州财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复试 6.1复试公共部分的注意事项 6.2复试专业课部分的小Tips

【学校简介】 贵州财经大学(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坐落于贵州省贵阳市,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法学、哲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理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大学,是贵州省委、省政府重点建设的贵州省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入选贵州省一流大学专业重点建设项目、贵州省一流大学一流平台建设(培育)项目、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创办于1958年,原名贵州财经学院,1992年与贵州计划管理干部学校合并,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贵州财经大学,2018年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拥有花溪、河滨和鹿冲关三个校区,占地总面积5106.8亩,总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3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21万余册,电子图书160万余册,电子期刊3.6万余种;承办有国家统计局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办的大数据统计学院1个,设有学院(部)17个;有本科专业62个,涵盖8个学科门类;有全日制在校生2.2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9万余人,硕士研究生1796人,留学生21人;有教职工2009人,专任教师1297人;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科研机构(基地)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大学科创园1个,省级创新团队5个;获批贵州省人才培养基地5个;设有校级科研机构42个。

中国文学批评史A卷(函授)(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核类型考试 A 卷别专业(班级) (本大题共9小题,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 诗言志 思无邪 浩然之气 物化(物我交融、物我同一) 毛诗序(诗大序) 发愤著书 诗缘情而绮靡 《诗经》、《楚辞》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 “虚静”说 (2分)“虚静”最早是老子 (2 )这是要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 分)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出只有达到.知人论世 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原则和方法。(2分)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

(4分) .发愤著书 《史记·太史公自序》:“《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2分)“愤”指作家意有所郁结,“愤”包含了个人怨愤的情绪,同时也显示了穷且益坚的意志,同 (4分) .得意忘言 (2分)在庄子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言外之意”。(4分) 自然英旨 提出“自然英旨”说。“自然英旨” (2分)二是指诗歌是抒发感情的, 为了抒发真挚的感情,就应该反对掉书袋(用典故)派和声律派,直以抒情

“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就是不假借用典 “直寻”说是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直寻”与“自 (4分)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孔子在《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提出了“诗可。(5分) “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 《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 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的《桑、《民劳》等,或揭露,或批评,或讽刺,或讽谕,都可以说是“怨刺上(举其他的例子也可以)(5分) “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6分) 2.(说明,本题需联系《典论·论文》中具体内容进行论述,若未联系原文,

浅谈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浅谈王国维在文学研究中的美学思想 ——论叔本华对其的影响 俞捷琦110110079 中文师范2班 王国维是本世纪初中国美学的创始者和奠基者。其学术渊源, 绝大多数论者都追溯到德国唯意志主义哲学家、美学家叔本华。他从叔本华那里吸取的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其“原罪——解脱”说;二是“第三种悲剧”说。这两个方面都植根于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是其在伦理学和美学上的延伸。 王国维在写作《红楼梦评论》时正醉心于叔本华哲学,他以此分析《红楼梦》,并从中找到了某种对应关系,进而宣扬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因此,解读《红楼梦评论》有助于了解叔本华哲学对王国维的影响。 《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的第一篇美学专论。在此文中,王国维借评《红楼梦》为契机,系统阐发了他从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获得并信奉的美学思想。叔本华说认为人作为“意志的个体”就生活在无尽的痛苦中,而解脱之道就是消除自我意志、成为一个纯粹的“认识主体”;艺术的作用就是让人作为纯粹的认识主体来看待世界,因而得到暂时的解脱。他说:“生活本身、意志、存在本身,是一种持续的痛苦,它部分是可悲的,部分是可怕的。然而,这同样的事情,当它只是作为表象、单纯被观照,或被艺术再现出来,就摆脱了痛苦,成为一种有趣的景观展现给我们。”王国维以同样的观点立论,他说:“宇宙,—生活之欲而已!而此生活之欲之罪过,即以生活之苦痛罚之:此即宇宙之永远的正义也。自犯罪,自加罚,自忏悔,自解脱。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苦痛与其解脱之道,而使吾侪冯生之徒于此桎梏之世界中,离此生活之欲之争斗,而得其暂时之平和。此一切美术之目的也。” 王国维深受叔本华悲剧思想的影响。他在《红楼梦评论》中对三种悲剧类型的划分和表述均来源于叔本华的哲学和美学理论,而且基本是从叔本华的理论中照搬过来的。对人生悲剧的构成,王国维认为有三种:一是悲剧的主人翁,所蒙受的种种苦难是由极恶的人所造成的;二是由某种机遇或命运所造成;三是由于巨大主角所处的位置、关系而不得不然地构成悲剧的结局。前两种悲剧是偶然的,较为罕见的。因为在人的一生中,不是每个人都会碰到如蛇蝎的恶人;也不一定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内容(填空和名词解释) doc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内容 一、填空题。 1、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2、孔子关于诗三百的论述:思无邪。 3、庄子对音乐的论述:天籁、地籁、人籁。 4、人生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 5、李渔的戏曲理论著作:《闲情偶寄》。 6、最早提出“文人相轻”:曹丕《典论》。 7、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8、“滋味说”:钟嵘《诗品》。 9、“诗有别才”:严羽《沧浪诗话》。 10、六才子书:《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 11、唐?诗学理论:陈子昂“兴寄”说。 12、第一篇评论词的文章:李清照《词论》。 二、名词解释。 1、孔子——兴观群怨 语出《论语》。兴,指诗对读者的思想感情有启发和陶冶的作用。观,指诗能够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社会的中得失。群,指诗能够帮助人们统一思想,加强团结,交流感情。怨,指诗可以用来批评政治,表达民情。“兴观群怨”说是孔子“诗教”思想的体现,强调了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孟子——①知人论世 语出《孟子》。指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这一学说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重大,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被称为“中国文艺社会学批评的真正始祖”。 ②知言养气 语出《孟子》。“知言”是指辨别语言文辞是非美丑的能力。一个人的语言文辞体现他的内在品格。“养气”是指人要修养自己的内在品德,培养高尚情操。“知言养气”强调了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才能辨别各种言辞的实质,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它对后世曹丕的“文气说”、韩愈的“气盛言宜说”的形成都有影响。 ③以意逆志 语出《孟子》。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读者不要望文生义、机械理解作品,而应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孟子的这种诗歌鉴赏方法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3、庄子——得意忘言 语出《庄子》。言词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后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说。“得意忘言”对文艺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得意忘言”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它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4、韩愈——不平则鸣 语出韩愈《送孟东野序》。受社会现实影响,当作家的思想感情波澜不平时,就会诉诸作品。“不平则鸣”是作家遭到不平后,对现实的积极干预和对不合理现象的愤怒抗争。韩愈所说的“不平”是广义的,既包括遭受压抑、排挤、打击、迫害等的不平,也包括“道”之不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

【三】中古期──自东汉建安至五代(纪元一九一──九五九年) 二○风格与神气 《文心雕龙·体性》篇说: 若总其归涂,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远奥者,馥采典文,经理玄宗者也;精约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繁缛者,博喻酿采,炜烨枝派者也;壮丽者,高论宏裁,卓烁异采者也;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趋诡者也;轻靡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故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文辞根叶,苑囿其中矣。 此所谓八体,不是指文章的体制而是说文章的风格,就文章的风格而加以区分,这应当算是最早的材料了。后来日本《文镜秘府论》卷四《论体》篇,有博雅、清典、绮艳、宏壮、要约、切至六目,就是本《文心雕龙》所举八体,稍加改易而去了新奇轻靡二体。唐代皎然《诗式》以十九字括诗之体,司空图有二十四《诗品》,虽品目较多,然而没有《文心雕龙》所说的扼要。盖刘氏所说的八体,可以归纳为四类:雅与奇为一组,奥与显为一组,繁与约为一组,壮与轻为一组,这四组就是所由构成风格原因的四类。雅与奇指体式言,体式所以会形成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就视其所习,所以说:“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奥与显指事义言,事义所以会形成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又视其所学,所以说:“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繁与约指辞理言,构成之因视其才,所以说:“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壮与轻由风趣言,构成之因视其气,所以说:“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 在这里,雅奇、奥显、繁约、壮轻是两种相等的不同的风格,雅郑、浅深、庸俊、刚柔,又是两种相对的表示优劣的评语,两相配合,固然不能尽当,但是雅奇和习,奥显和学,繁约和才,壮轻和气,却是很有关系的,所以我们还可以这样比附。在此四类之中再可以综为二纲,这即是他所说的“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情性出于先天,所以才和气可以合为一组,所谓“才有天资”。陶染出于后天,所以学和习又可合为一组,所谓“学慎始习”。 才和气的关系即《体性》篇所法“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诸例。他总结所举各例说:“触类以推,表里必符,岂非自然之恒资,才气之大略哉?”这就说明了个性和风格的问题。 学和习的关系,即《定势》篇所说:“模经为式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骚命篇者,必归艳逸之华。”以及“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符檄、书移则楷式于明断,史论、序注则师范于覈要,箴铭、碑诔则体制于宏深,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他如《文镜秘府论·论体》篇所说:“称博雅,则颂论为其据;语清典,则铭赞居其极;陈绮艳,则诗赋表其华;叙宏壮,则诏檄振其响;论要约,则表启擅其能;言切至,则箴诔得其实。”这都说明了文章体制和风格的问题。 此外,《文心雕龙》还有《时序》一篇说明风格与时代的关系,《物色》一篇说明风格与地域的关系,也可以作参考。风格问题,本来也是受当时玄学的影响,多少不免带些唯心的色彩,不过象《文心雕龙》这样讲,说明风格和种种具体事实的关系,尚不致令人有不可捉摸的感觉。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 章节练习 (近代)【圣才出品】

第七编近代 一、名词解释 1.《己亥杂诗》(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龚自珍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写了315首七绝,总题《己亥杂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已亥杂诗》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 2.无我之境(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无我之境是指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他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强调诗人的主观情感融于景中,达到情景交融,物我浑然一体。 3.《人间词话》(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它是王国维在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它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

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4.饮冰室诗话(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饮冰室诗话》是近代诗话著作,梁启超著。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日本,《饮冰室诗话》即连载于他创办的《新丛民报》,后编订成书。《饮冰室诗话》论诗,首重“新意境”。著者从改良主义立场出发,非常厌恶“中国结习,薄今爱古”,“最倾倒”黄遵宪“意境无一袭前贤”,热烈赞扬他“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并在书中采摘黄遵宪许多名篇名句。《饮冰室诗话》既总结了“诗界革命”,又进一步推动了“诗界革命”,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5.熏浸刺提(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熏浸刺提是梁启超提出的关于新小说的文学主张。语出其《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梁启超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而人们特别偏爱小说的原因,在于小说能够提供一种新的境界,使读者得到想象中的满足,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生活,认识自身。他将小说作用概括为“熏”、“浸”、“刺”、“提”四个方面。“熏”实指感情潜移默化,“浸”是指感人至深,“刺”是指使人感情受突然刺激,“提”是指读者随书的感情而变化,把自己融入其中。 6.诗界革命(南开大学2011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诗界革命是近代文学史上的诗歌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戊戌变法前,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高涨,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人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在“诗界革命”运动中,成就最高的是黄遵宪,作为诗界革命的旗帜,他提出“我手写我口”,要求诗歌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在表现方法上主张利用古人的优良

批评的解剖王国维与20 世纪意境论批评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5年第6期J OU RNAL OF RENMIN UN IV ERSIT Y OF CHINA No.6 2005 [收稿日期] 2005203223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04CWW003) [作者简介] 范方俊(1969-),安徽蚌埠人,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欧美文学与中西比较文学。 批评的解剖:王国维与 20世纪意境论批评 范方俊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2) [摘 要] 意境论批评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出现最早、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同时也是20世纪得以最早重塑且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现代文学批评。在意境论文学批评由传统转向现代的过程中,王国维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于王国维的意境论文学批评存在着一定的误解,特别是对其意境论文学批评的现代性特征认识不够。有必要以王国维意境论文学批评为个案,对其文学批评的理论重心、批评模式和批评特色进行剖析。 [关键词] 王国维;意境论;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 I20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5420(2005)0620114207 一、王国维与20世纪意境论批评 意境,又称“境界”,是中国传统美学用来标示审美意象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指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知和领悟[1],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氛围以及它们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 术联想与幻想的总和。 [2] 在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上,“意境”的提出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早在先秦时期,先哲们就开始了对“意”的追寻。其中作为儒家诗学经典的《易传》提出了“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的观点, 而作为道家诗学经典的《庄子》则提出了“得意忘 言”、“得意忘象”的主张,它们是意境说的源头。从唐代开始,在“意—象”这条线索之外,人们在文学批评中又突出强调了一个“境”字。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了包括“物境”、“情境”、“意境”在内的“三境”之说,以后有关“意”与“境”偕的论述不绝如缕。明清时期,“意境”作为一个特定的美学范畴正式出现,但直到清末民初的王国维以集大成的面目出现,意境论文学批评始得以正式确立。 王国维拥有扎实的旧学功底,精熟于传统的诗词歌赋及理论,甲午之役后开始接触西洋新学。凭借着对于中西美学的融会贯通,以“意境”为核心,王国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开始了 — 411—

中国文学批评史填空题

第一章 1、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大致可以春秋末期的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孔子以前严格地说还没有什么正式的文学理论批评,在有文字记载前的原始艺术中,只能看到当时人们对文艺和劳动、宗教、自然、社会关系的初步的认识,从孔子开始,我国古代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 2、人类早期的文艺观总是和功利相联系的。 3、战国以前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来对待的,把它看作一部政治、伦理、道德、文化修养的百科全书 4、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第二章 1、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 2、孔子在美学思想上的主要特征是强调美和善的结合。 3、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 4、荀子的《乐论》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作了全面的理论总结。 第三章 1、儒家比较注重文艺的外部规律研究,道家比较注重文艺的内部规律研究。 2、老子对文艺和美学的主要贡献有二:一是对“象”的论述,二是对“虚静”的论述 3、庄子的“自然无为”哲学观反映在文艺美学方面,就形成为崇尚天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创造原则。 4、荀子《解蔽》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5、《庄子〃秋水》云:“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6、物我不分,方能创造出化工造物般的艺术珍品。这是庄子艺术创作论的要害之所在。 第四章 1、如果说先秦时期主要是为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哲学和美学基础的话,那么汉魏六朝则是在这种哲学和美学基础上,发展成为系统的具体的文学理论批评。 2、儒家的文艺思想,其基本纲领是“文学---人心---治道”的“诗教”公式,注重于阐述文艺和现实、文艺和时代的关系,并明确提出了美刺讽谏说。 3、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儒家思想的衰落,玄学和佛学的兴起,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特点是摆脱了儒家经学附庸的地位,开始重视文学本身的创作和审美特征,注意对文学的艺术表现技巧的研究,侧重于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 4、汉代儒家文艺思想有代表性的纲领性著作是《礼记·乐记》和《毛诗序》。 5、扬雄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 6、东汉前期在儒家文艺思想进一步深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反传统的进步的文艺思潮,它以桓谭、王充为最杰出的代表。 7、王充《论衡》一书突出地体现了真善美相结合的文艺观和美学观。 第五章

古代文学批评特点

一、引言文体是文本话语体式和结构方式,艾布拉姆斯《欧美文 学术语词典》中认为文体是指散文或韵文里语言的表达方式,是说话者或者作家在作品中如何说话的方式。文学批评文体,是指批评文本的体裁样式,是体现在批评文本中的批评家的话语方式,是指涉如何说的问题。按照西方近现代学术分科治学的规则,文学 创作与文学批评应各有其体,前者应是诗笔,后者应是议论,文学与 批评各行其是,虽命脉相连却又泾渭分明的分管各自的独特领域。 但是,这个理与中国文学批评之实并不相符,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批评文本之中,批评文体可能就是文学文体,批评可能是文学的或具有文学性,文学亦可能是批评的或具有理论性。纵观中国文学批评史,从先秦的对话体,两汉南北朝的骈赋体,唐时的论诗诗,宋 朝的诗话、词话,元明清的曲话、小说评点等,无不是文采翩翩、形 象生动、情辞激越,具有鲜明审美化特点的美文。如陆机《文赋》以赋体论文,铺陈论述,对仗工整,举体华美;刘勰《文心雕龙》全文用精美的四六骈体写成,在写作中追求语言的声韵、对仗和藻饰,大量使用形象的比喻、类比、典故等;钟嵘的《诗品》分明是二十四 首四言诗,其取譬之奇特、意象之丰富、语言之飘逸、意境之唯美, 凭借极具诗意和想象性的文字出场,勾勒和呈现了一幅幅自然清丽、 哀婉幽深的优美画卷,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令人遐想无穷。 批评文体的文学性特征使得中国的文学理论著作与西方截然不同,它没有亚里士多德三段论式的长篇大道的逻辑说理,也不运用甲是甲, 乙是乙的语法判断句式作严格而确切的概念界定;而总是用诗性感悟

的思维方式,运用文学创作中惯用的拟人化、比兴式的言说策略,通 过呈现活泼生动的形象,向读者暗示其所表达的思想和内涵,让听话人去体悟而不是理解他的生命哲思和意象世界。因此,古代文论呈现出随意化、感悟化、印象化、自由化的特征,这正是其优点和 特色也是其缺点和局限所在。文论中所体现的可以是文人的兴会、名士的随意和智者的顿悟,是一些以阅读为基础的感性断想。 这其中如吉光片羽般闪烁于历史长河中的生命碎片纷繁涌动,倘加以解读,便可直探亘于诗论中的深沉的生命之流,折射出主体强烈的生命意识。总之,正是这种文学性特征滋生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 学批评,形成了其诗性化、生命化感悟的言说方式。在中国古人的这些文字中,我们似乎领会到他们对于诗性领悟的珍惜、对于直觉的偏爱以及对于逻辑推导的不信任。他们在诗性思维与诗化文字之中,找到了最能直探本源的途径与方法,此外的一切似乎都是不完满的。诚然,这种文学性特征的形成又有其深刻的根源, 笔者试图从先秦朱子典籍的文学化、散文化及批评家身份的特殊性来分析其对文论同体的影响,及其如何作用于文学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的。二、润物细无声——先秦诸子典籍的文学化、审美 喻象化的影响文学寄生于文化之中,吮吸着文化的营养;同样,批评 也寄生于文化或文学之中并吮吸着它们的营养。中国传统文论的批评文体,即其如何说的问题,深受先秦诸子以来的诗性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的影响。试看先秦诸子时期的中国文化典籍,无论对话体的《论语》和《孟子》,诗歌体的《道德经》,还是寓言体的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 文学观念: 关于文学的思想和认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学观念是不同的,如文学价值观、文学本质观、文学历史观等。 文艺观念: 关于文艺的思想和认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艺观念是不同的,如文艺价值观、文艺本质观、文艺历史观等。 第二章 “兴、观、群、怨”: “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故而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诗歌的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所以孔安国注曰“引譬连类”。“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而孔子所说的“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郑玄注曰“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曰“考见得失”。“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怨刺上政”。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即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 “以道制欲”是一个哲学上的命题,也是一个美学和文艺学上的命题。从哲学上讲,是不允许人性的自由发展,抑制人的个性,只能让它按照礼义的方向发展。从文艺和美学上讲,要求文艺创作严格地以礼义为基本内容,把礼义作为审美的前提条件,不允许有越出礼义的文艺创作和审美观点。“乐合同,礼别异”是儒家关于以礼节外,以乐和内的思想。“礼别异”即用儒家的礼仪制度来节制人们的行为;“乐合同”即用符合儒家伦理思想的诗乐作用于人心,使人们的思想感情平和中正,不生非分之想,使人们的思想感情都统一在儒家的共同原则上。 “温柔敦厚”: 儒家的诗教。孔颖达注曰:“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要求作诗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合于“中和”的要求。 第三章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老子认为具体的声音只是声音美的一部分,不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的局限,故而是“大音”。“大象无形”由此类推。这对文艺美学来说,涉及艺术形象创造的虚实结合、有无相生问题。对后世的“意境”理论产

09级期末试题 中国文学批评史

09级本科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试题 A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填写下列论著的作者或编者及其生活的朝代: 1.《论衡》()(); 2.《文赋》()() 3.《文心雕龙》()(); 4.《诗式》()() 5.《沧浪诗话》()(); 6.《二十四诗品》()() 7.《童心说》()(); 8.《随园诗话》()() 9.《四溟诗话》()(); 10.《人间词话》()() (2)填写下列文本空格中的原有文字并注明出处(书名或篇名):(每空1分,共20分) 11.《周易·系辞上》:“子曰:…()?然则圣人之意,其不 可见乎?子曰:…圣人()设卦以尽情伪,(),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12.《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 13.《孟子·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 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不知其人,可乎?是以()” 14.《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圣 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天道自然无为” 15.《毛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 16.班固《汉书·艺文志》:“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 ()。” 17.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年寿有时而尽, 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 18.钟嵘《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 有,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19.韩愈《荆潭唱和诗序》:“夫(),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 难工,()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 20.苏轼《答谢民师书》: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 但常()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21.袁宏道《叙小修诗》:“大都()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 下笔。” 22.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不能作景语,() 23.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胡蝶

关于现代小说批评的新声——简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文学批评史意义

关于现代小说批评的新声——简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 文学批评史意义 生活在世之交的我着名学者王圈维,以一篇《红楼梦评论》蜚声于小说批评界的,这篇作品启了我现代文学批的一扇新的大门。 《红梦评论》发表于1904年的6月到8月是以连载的形式刊登于《育世界》杂志的7677、78、8l号上,它是《楼梦》研究史上的第一篇比较系统专论。这篇沦着的最特点就是在于打破我传统的文以载道思想,从探讨人生质的角度出发,融合了西方的学和美学思想,并采用现代的批评文怵进行论征。因,在我圈的小说批评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 一、以讨人生的本质为目的 在王维之前的小说评,大多主张“文以载道”“文明道”。其中的“道”既不在研究文学自身的演发展规律,也不重在表人的自觉独立意识,而重在教化人们成为儒家乃至整个建伦常道德体系中的积极向“善”。这种功利性的文观念极大的束缚了古代文沦向更的思维层次和更广的审美空展开,史大的缺陷是视了文学作品对具体的人的影响红楼梦评论》打破了这模式,大胆地从人生出发,在哲,美学,以及伦理学等不同领来探讨人生的本质问题。 融汇西方哲学思想 从哲学角度看,《红楼梦论》摒弃了中传统的道本想,成熟地引进了西方的哲学思想王维是一位才华横溢,学贯西的学者,由于曾有过留学的经,使他接受了西方先进的哲学思,并日.能够成功地将其融他

的作品当中。王维研究哲学主要目的,是为了答人生的问题,而在诸多的哲学思当中,他选择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学,这与当时中的丰十会状况是紧相关的。 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中旧面着的是内忧外患的机局面,列强纷争,政府****,百姓生活于水深热之中。面对这种状况知识分子中掀起了救亡冈的热潮。王维认为,要想挽救民族亡,首先应该改变民众的麻木状,要唤醒民众正确认识人生,识生命的本质。而叔本华的生哲学正是一种可以帮助民众正确认人生的思想。 叔本华哲学是一种对生命满悲观主义的哲学。本华从根本上说是个生哲学家,他从唯意志和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出发道出人生所特有的悲剧性、诞、虚伪和不幸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把“意志”看作世界的一切。他中的意志是事物内在本能的生冲动,是整个宇宙主宰。欲望意志的表现形态,它体现为能的冲动、追求、索取、有、贪婪、争斗、爱、嫉妒、钦羡等;“痛苦”是意志的果形态。“意志”永远得不到满足随之而来的就是无尽的痛苦。此,在叔本华看来,类就是在这样一个“生命意志”欲望和痛苦钟摆中晃动,这就是人的生命的本质 王维吸了叔本华的这种哲学思,将其融人到作品中。如第一章的标题即是人生及美术之概观》,题目即可看出作者写作的目的以《红楼梦》为批评象,来探讨人生问题。第一章整篇文章的总述。在这一章,王吲维向人们介绍了叔本华哲学观点。他说:“生活之本质?‘欲’而已。欲之为性无厌,其原生于不足。不足之态,苦痛是也。”在王维看来,生的本质是“欲”,人来就有欲望,而欲又往往不能满足,囚为不断会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及答案(第三套)

第 1 页 【共 3 页】 试卷部分 XX 学院XX 至XX 学年X 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课程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 (试卷编号:Z )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方式: 考试 考查 闭卷 开卷 仅理论部分 其他 ) 学院: 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班 级: 级 班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考试地点: 考试时间: 月 日 时 分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1.“知人论世” 2.“自然英旨” 3.“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4.理、事、情论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题,将作品选项字母标号填入对应的作家空格。共 10分) A.《楚辞章句序》 B.《报任少卿书》 C.《宋书·谢灵运传论》 D.《池北偶谈》 E.《论诗三十首》 F.《石林诗话》 G.《诗式》 H.《答李翊书》 J.《与王驾评诗书》 K.《答洪驹父书》 L.《词源》 M.《闲情偶记》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毛诗大序》的文学观点。 2.简述苏轼的文学主张。 请考生注意:答题时不要超过“装订线”,否则后果自负。

第 2 页 【共 3 页】 四、分析题(本大题共2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分析、评价所举文论作品反映的观点。 “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2.分析下面文论片断所表现的创作论特点。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题,限选做一题。20分) 1.谈谈唐人对“兴”的讨论。 2.论司空图诗论的理论渊源。 请考生注意:答题时不要超过“装订线”,否则后果自负。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_整理-名词资料

美刺说: ①出自《诗经》。美是赞美,刺是讽刺。 ②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 ③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 言志说: ①出自《尚书?尧典》和《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②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③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④所谓的赋诗言志是指借“诗三百”中现成的诗篇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所谓“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赋诗言志时,经常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 观志观风说: ①出自《左传》、《国语》。 ②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 ③实际是与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 三不朽: ①出自《左传》。 ②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以其为不朽。” ③立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立功,即立边功和武功;立言之“言”指有关政教的言辞,后世泛指文化学术类。 ④其中“立言”又在“立德”、“立功”之下。这一认识成为后世儒家文学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诗教 ①出自《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②“诗教”是古代文学理论术语。意谓《诗经》中虽然对君主的政治弊病有所讽刺,但态度温和委婉,即所谓的“温柔敦厚”。 ③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中心,其实强调了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诗歌宣达心志;其二是诗歌的政治功用;其三是诗歌的教化功能。 “兴观群怨”说: ①孔子在谈学诗的重要性时提出“兴观群怨”说。 ②即诗有启发感染的作用;诗有认识社会,了解政治得失的作用;诗在社会生活中有交流感情的作用;诗有讽刺和批评不良政治的作用。 “文质彬彬”: ①出自《论语》。 ②原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③意思是: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填空、名词解释、材料分析、简答、论述) 一、填空题。 1、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2、孔子关于诗三百的论述:思无邪。 3、庄子对音乐的论述:天籁、地籁、人籁。 4、人生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 5、李渔的戏曲理论著作:《闲情偶寄》。 6、最早提出“文人相轻”:曹丕《典论》。 7、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8、“滋味说”:钟嵘《诗品》。 9、“诗有别才”:严羽《沧浪诗话》。 10、六才子书:《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 11、唐?诗学理论:陈子昂“兴寄”说。 12、第一篇评论词的文章:李清照《词论》。 13、最早系统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著:西晋陆机《文赋》。 14、《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 二、名词解释。 1、孔子——兴观群怨 语出《论语》。兴,指诗对读者的思想感情有启发和陶冶的作用。观,指诗能够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社会的中得失。群,指诗能够帮助人们统一思想,加强团结,交流感情。怨,指诗可以用来批评政治,表达民情。“兴观群怨”说是孔子“诗教”思想的体现,强调了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孟子——①知人论世 语出《孟子》。指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这一学说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重大,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被称为“中国文艺社会学批评的真正始祖”。 ②知言养气 语出《孟子》。“知言”是指辨别语言文辞是非美丑的能力。一个人的语言文辞体现他的内在品格。“养气”是指人要修养自己的内在品德,培养高尚情操。“知言养气”强调了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才能辨别各种言辞的实质,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它对后世曹丕的“文气说”、韩愈的“气盛言宜说”的形成都有影响。 ③以意逆志 语出《孟子》。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读者不要望文生义、机械理解作品,而应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孟子的这种诗歌鉴赏方法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3、庄子——得意忘言 语出《庄子》。言词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在语言上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言”是“意”的基础,“意”是“言”的指向,领悟到“意”就是超越于“言”。它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4、韩愈——不平则鸣 语出韩愈《送孟东野序》。不平则鸣,指作家之创作,是因为心中郁结着不平之气,不得已而发者。强调了文学反映现实的功能,揭示了时代、社会环境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对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韩愈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