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爱莲说》历届中考默写试题汇编

《爱莲说》历届中考默写试题汇编

《爱莲说》历届中考默写试题汇编
《爱莲说》历届中考默写试题汇编

整理编辑:谯城区十河中心中学刘兵舰

一、课文默写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______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3)余谓菊,。(周敦颐《爱莲说》)

『参考答案』(1)濯清涟而不妖;(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花之隐逸者也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1)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两句写出了莲花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精神品质。

(2)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实,近朱者未必就赤,近墨者未必就黑。周敦颐《爱莲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3)《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这让我们联想到周敦颐《爱莲说》中与之意义相近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二、理解性默写荟萃

(1)当身处污浊的环境时,我们应当像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莲那样“,

“,始终保持自己高洁的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周敦颐《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意相反的语句: ,。(3)《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人们心目中的君子洁身自好,应当具有“,”的美好品质。

(4)周敦颐《爱莲说》中“,”是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超然脱俗,保持高风亮节的真实写照。

(5)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用“予独爱莲之,”

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美好节操。

(6)《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的角度赞美莲品质高洁的句子是,。

花,的高尚品格。

(8)中国人都喜欢用《爱莲说》中的“,”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

(9)避世往往是古代部分知识分子保持独立高洁人格的一种选择,但是也有不少人则选择了像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写的那样“,”, 成为不随俗浮沉的君子。(10)我们诵读古文,与先贤对话,和智者交流,能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周敦颐《爱莲说》

中的“,”告诉我们不要被环境左右,要在纷繁复杂的

现实生活中坚守高尚的节操。

(11)收集警句是一项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请在我们所学的《爱莲说》一文中选择一个句子,收集在表现高洁情操的“情操篇”中:,。(12)日前,有市民推荐“莲花”为丽水“市花”,认为莲花就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写的那样,不仅具有外在美,更重要的是她具有“,”的君子品格,最能代表丽水形象。

『参考答案』(1)—(1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知识点整理

《短文两篇》知识点整理 《爱莲说》 初二(2)班卢秋婷整理 一、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北宋哲学家。说:古代一种文体,相当于现在的杂文,以记叙、议论、抒情作为其主要表达方式,如《捕蛇者说》、《师说》、《马说》等。 二、重点字词翻译 1、草木之花:的 2、甚:很; 3、蕃:多 4、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染:沾染 6、濯:洗涤 7、妖:美丽而不端庄 8、蔓:生枝蔓 9、枝:长枝节 10、益:更加11、亭亭:耸立的样子 12、植:立 13、亵:亲近而不庄重 14、谓:认为 15、花之隐逸者也:的 16、菊之爱:表倒装,宾语前置的标 志 17、鲜:少 18、宜:应当 三、重点语句翻译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明确: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以喜爱的有很多。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明确:我唯独喜爱莲花生长在淤泥里,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明确:香气传播,更显得清芬,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它。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明确: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少听说了。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四、重点语句停顿 1、可爱者/ 甚蕃。 2、世人/ 盛爱牡丹。 3、予独爱 /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 而不妖。 4、可远观 / 而不可亵玩焉。 五、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从莲的生长环境、气质、外形、姿态、香气、态度来描写莲花。 2、莲花所象征的人的精神品质:(生长环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气质)低调、谦虚,(外 形)正直,(香气)美名远扬,(姿态)不攀权附贵,(态度)受人尊重,是花中君子。 3、作者对莲花、菊花、牡丹的评价、感情及在文中的作用: 莲花——君子——洁身自爱,美名远扬——喜爱 菊花——隐士——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喜爱——正衬莲花(用菊花的…正衬莲花的…)牡丹——富贵——追名逐利,爱慕虚荣——厌恶——反衬莲花(用牡丹所代表的…反衬莲花的…) 明确:作者写菊是用菊花所象征的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品质正面衬托莲花的高贵,用牡丹所象征的追名逐利、爱慕虚荣的形象反面衬托莲花的高贵。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莲的描写和赞美,来表达自己洁身自好、谦虚低调、淡泊名利的美好品质。

爱莲说知识点总结最新

《爱莲说》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 (1)选自:《周敦颐集》 (2)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3)体裁:是“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 (4)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 二、字音字形 fán yūzhuólián màn xièyìyíyīxiǎn 甚蕃淤泥濯清涟枝蔓亵玩隐逸周敦颐噫鲜 三、课下注释 1蕃:多。 2 独:只。 3 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4 淤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5 染:沾染(污秽)。 6 濯:洗。 7 涟:水波。8 妖:艳丽。 9 蔓,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旁生枝茎。10亭亭:耸立的样子。 11益:更加。12植:竖立。 13亵玩: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14焉:语气词,啊。 15隐逸: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16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17噫:叹词,表示感慨。18 鲜:少。 19 闻:听说、听到。20宜:应当。 四、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蔓,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枝,名词用作动词,旁生枝茎) 2.香远益清(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闻)(清,形容词用作动词,清芬) 五、古今异义 1.亭亭净植植:古义:竖立。 2. 陶后鲜有闻鲜古义:少。 今义:栽种今义:新鲜。 3.宜乎众矣宜:古义:应当。今义:合适。 六、特殊句式 【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者也”表判断)【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濯(于)清涟而不妖(“出”“濯”后省略了介词“于”)七、一词多义: 之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远香远益清(形容词用作动词,远闻)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距离长) 可可爱者甚蕃(值得)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 八、翻译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则唯独喜爱莲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经过清水里洗涤但不显得艳丽。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洁净地挺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只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

爱莲说中考试题带答案

2 1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 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莲花的爱好(0.5分),像我这 样的还有什么人呢(0.5分)对于牡丹的爱好(0.5分)人该是很多了。 14、解释“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之: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③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④何陋之有之: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15、《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6、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 17、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8、“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19、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3 参考答案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元公”是他的谥号。 2、

《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1、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 4 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1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14.①多(0.5分)②树立或立(0.5分) 12.D(2分) 13.对于莲花的爱好(0.5分),像我这样的还有什么人呢(0.5分)对于牡丹的爱好(0.5______ 分)人该是很多了(0.5分) 1⑷①的②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③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④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15不慕名利、洁身自好16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

《爱莲说》公开课教案(改)

《爱莲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增强语感、加强朗读能力及说写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培养高尚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生活情趣。 4、创新目标 ●培养主动质疑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培养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整合材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加强朗读,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积累卡片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主导教法】:诵读、品析、说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赏图评花,设境启疑 1.教师启发质疑 对于美好的事物,人们总喜欢用花来形容、赞誉,可见花是非常圣洁、华贵的。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们不只是用花来装点世界,美化生活,还赋予花以一定的性格品质。所以,每一种花都有自己的语言。比如:红玫瑰的花语是爱/美,是送给爱人或者情人最好的礼物;康乃馨的花语是温馨/慈祥,最适合用来送给母亲。你还知道哪些花的语言呢?(如勿忘草:不要忘记我等) 2.学生自由发言 谈谈各自所了解的花语,然后同位交流,说说自己最喜爱的花和它所蕴涵的意义。 一、导入课题 1、两副图画相同点,答案就是谜底。 埃及、印度国花;介绍荷花知识及动人传说。 【典故】荷花相传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当初玉姬看见人间双双对对,男耕女织,十分羡慕,因此动了凡心,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出天宫,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西湖秀丽的风光是玉姬流连忘返,忘情的在湖中嬉戏,到天亮也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知道后用用莲花宝座将玉姬打入湖中,并让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从此,天宫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肌水灵的鲜花。 美丽的鲜花对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世界上不喜爱花的人恐怕很少。但是,不同的人往往喜爱不同的花,而同一个人对不同的花看法也往往不同。宋朝哲学家周敦颐,对牡丹、莲花、菊花就评价不同,并且在一篇脍炙人口的短文中作了阐述,这就是小品文《爱莲说》。(板书课题)(多媒体:欣赏莲花配乐图片)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资料讲解

《爱莲说》知识点归 纳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⑴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朝哲学家、理 学家。谥号“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⑵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 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⑶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 句。 ⑷《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 ⑸《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⑹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 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 二、重点字词读音注音 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màn)亵玩(xiè) 隐逸(yì) 颐(yí) 噫(yī) 三、解释重点实词 甚蕃 (很多) 陶渊明独爱菊 (惟独) 世人盛爱牡丹(非常)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惟独)( 表示转折)( 沾染污秽)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清水) (美丽而不庄重) 不蔓不枝(蔓延)( 分枝)香远益清(更加)( 清香)

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观赏) (亲近而不庄重) 余谓菊(我)(认为)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陶后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应当)(多)中通外直 (畅通挺直) 四、成语与名句。 ①出淤泥而不染:从污泥中生出来,却不沾染污泥。比喻在污泥的环境里能保持纯洁,不 受影响。 ②不蔓不枝: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五、写作手法: 一是巧用比喻,把菊花比为“隐士”,把牡丹比作“富贵人”,把莲花比喻成“君子”二是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全文三次用菊花、牡丹衬托莲花。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表现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慨叹世上没有几个人和自己的爱好相同。 六、结合文意,自拟对联 ⑴周氏爱莲比君子陶公喜菊胜群芳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七、填空题。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中通外直” ——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大名远扬;“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廉行,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⑵本文写作顺序是先总后分,含蓄地说明,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体现。 ⑶作者开篇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各方面,赋予莲花以美好的品格。 ⑷晋陶渊明独爱菊,结合所学,写出一句其描写菊花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们曾学过《桃花源记》

(完整版)《爱莲说》中考考点完全版

爱莲说(八上)(宋)周敦颐 一、原文及重点词.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甚:非常。)蕃.(蕃: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独:只。染:沾染、污秽),濯清涟 ...而不妖.。(濯:洗涤。清涟: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益:更,更加)清,亭亭 ..净植.。(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树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而:却。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焉。予谓菊,花之隐 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宜:应当。)乎众矣。 二、译文及重点句翻译: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三、注音:颐(yí)蕃(fán)淤(yū)濯(zhuó)蔓(màn)亵(xiè)噫(yì)鲜(xiǎn) 四、积累 1、《爱莲说》作者周敦颐,北宋哲学家。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 抒发作者的一种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活泼,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2、《爱莲说》中体现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咏莲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 3、描写莲高洁质朴(或生长环境)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此句经常被后人引用表示 洁身自好。与之相反的常见的一句话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4、象征君子的特点正直,豁达大度(或描写莲的外在形象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5、比喻君子美名远播(或描写莲的芬芳气味)的句子:香远益清。 6、描写莲的高洁风度的句子:亭亭净植。 7、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或本文的中心句)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五、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生枝节(或长枝节)。 2、香远益清。远: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清:显得清幽。 六、一词多义: 陶后鲜有闻(少)中通外直(外面、外表) 鲜外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艳)遂于外人间隔(桃花源以外) 远香远益清(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距离长) 水陆草木之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表示舒缓语气,无实际意义) 之无丝竹之乱耳(表示舒缓语气,无实际意义) 孔子云:何陋之有(表示强烈反问,无实际意义) 渔人甚异之(它,代词,指桃花林的奇景) 七、内容分析: 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运用了托物言志写作手法。 2、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主旨) 3、《爱莲说》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作用是衬托莲的高洁可爱的品质。 4、指出下面水陆草木之花所比拟的对象。

爱莲说(优质课教案)曾获得优质课一等奖

教案设计 1说 周敦颐 廖欢 2016.3.6 爱莲说 周敦颐 教学目标: 1.朗读和背诵本文,并把握重点字、词、句的读音和含义,疏通文意。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时数: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大家都知道在我们衡阳有个西湖公园,“西湖夜放白莲花”曾是著名的衡州八景之一。莲花,又叫荷花,芙蓉。盛夏的时候,盛开的莲花白里透红,红里透白,红白相映,十分可爱,热风吹来,缕缕清香,沁人心脾。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便是非常有名的一篇。 古人常常把莲花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爱莲说》,全文虽然只有119 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走进《爱莲说》,看看作者是如何展现莲花之美。 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周敦颐与衡阳的渊源) 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周敦颐与衡阳颇有渊源。周敦颐有个舅父居住在衡阳,小时候周敦颐便寄住在舅父家。周敦颐从小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深得舅父喜爱,他十分喜爱白莲花,于是舅父就在现在的西湖公园里种了大片的莲花,夏秋之交,莲花竞相怒放,十分美丽。周敦颐常常漫步于西湖塘畔,在欣赏美景的同时研究学问,思考人生。 莲花的高贵品性也影响了周敦颐,陶冶了他的情操,这为《爱莲说》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三、体裁点击: 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马说》,复习“说”的特点: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四、感知莲之韵:(外在美)

《爱莲说》中考题汇编(2012-2013年)

(山东聊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10题。 (一)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濯清涟而不妖②不蔓不枝 6.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7.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2分) 5.①洗涤②生枝蔓说明:本题2分。 6.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说明:本题2分。 7.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文章的主旨。说明:本题2分。 7.【2013年·重庆B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12题。(15分)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 ..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濯清涟而不妖.() (3)香远益清,亭亭 ..净植(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1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2.《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4分) 【答案】 (二)(15分) 9.(4分)(1)沾染(污秽)(2)美丽而不端庄(3)耸立的样子(“高高的样子”亦可)(4)认为(每小题1分) 10.(4分)(1)水中陆地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2)(莲是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每小题2分) 11.(3分)示例: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惋惜,慨叹),对世人追名逐利、趋炎

《爱莲说》理解性默写

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形象品质的名句是______ 2、《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______。 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______。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______ 5、文章的中心句是______ 6、比喻君子既不与世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______ 7、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______。 8、《爱莲说》中体现莲花美丽庄重、高洁傲岸的句子是: 9、周敦颐《爱莲说》中的爱莲说》中体现莲花美丽庄重、高洁傲岸的句子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语意相反,集中表现了莲的高洁品质。 11、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表达出了自己不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12、《爱莲说》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形象品质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15、《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强调花质的高洁质朴。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与之意思相近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爱莲说》中通过描写莲花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莲花是美的!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曾这样描述其姿态:

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知识点总结 爱莲说 @ 疏通文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作者是朝代中国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原名敦实。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爱莲说》出自 3、“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议论说道理;也可以发表作者的感想。 二、写作背景: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

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三、词语总结: 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古今异义词 (宜乎众矣)宜: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一词多意 之: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代词(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焉: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兼词(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触不周山》)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爱莲说中考题及答案

爱莲说中考题及答案 【篇一:2004-2011年《陋室铭》《爱莲说》中考习题 真题汇编】 /p> 2004(河南非课改)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6—19题。(共8分)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 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 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 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 (选自《论语》) 注:1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2不堪:无法忍受。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有仙则名名: (2)惟吾德馨德馨: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2分) 18.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1分)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19.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 的精神品质?(3分) 答案: 16.(1)出名(或:著名)(1分) (2)品德高尚(1分) (共2分) 17.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答出句子大意1分,两个加点词语解释正确1分。共2分) 1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1分) 19.刘禹锡:陋室不陋颜回:不改其乐(1分)安贫乐道(意思对 即可。2分) (共3分) 2008重庆市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文后9—12题。 (15分)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别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 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 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4分)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无丝竹之乱耳()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1.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 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 不陋。 1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 看法? (4分) 答案:9.(1)名:有名(或“出名”“著名”“成了名山”)(2)鸿: 大(3)调:调弄, 这里指弹奏(4)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泛指奏乐的声音

陋室铭》《爱莲说》理解性默写测试题

《陋室铭》理解性默写 1.“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2.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的句子是:(),()。(),()。 3.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4.《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5.《陋室铭》中暗示虽陋室而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 6.文中与“孔子云:何陋之有”相呼应的核心句是:(),()。 7.文中()一句提挈了全篇大意。 8.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环境优美)的句子是:(),()。 9.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人物不俗)的句子是:(),()。 10.从正面描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 11.文中表现主人高雅脱俗情致的句子是:(),()。 12.《陋室铭》中表现正反面虚实结合写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的语句是:(),(),(),()。 13.文中展示陋室主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 14.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句子“(),()”,表现了他超然物外、心静体闲的生活。 15.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 16.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 17.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18.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句子是:()” 19.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 20.古时不少有志之士虽不能“兼济天下”,但常常能“独善其身”: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表明“(),()”的君子追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抒写“(),()”的自我欣赏,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展现出“(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潇洒情怀,陶渊明在《归园田

爱莲说知识点总结详解

爱莲说知识点总结 ★三、《爱莲说》的作者是北宋朝哲学家周敦颐。“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 四、找出文中直接描写“莲”的形象的句子,并说说从中你可以看出“莲”的哪些美好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濯清涟而不妖――质朴、端庄 中通外直――正直、豁达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资质高洁独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高洁 ★五、写莲正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写牡丹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的。 ★六、主旨:借莲花形象表明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像陶渊明一样消极避世,也不愿意像世人一样追求功名富贵,要在污浊的世间永远保持 清白操守和正直的品德。(莲,花之君子者也) ★七、理解默写: (1)从生长环境方面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_。 (3)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濯清涟而不妖,。

(4)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或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5)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的句子: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6)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_香远益清_。(7)概括本文主旨句的是:_莲,花之君子者也。 (8)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⑼概括本文主旨句的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一、文学常识: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2、“说”是一种议论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爱莲说的意思就是: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二、原文及翻译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繁,多 翻译: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原文: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丹。独:只;自:从;甚:众、多;

《爱莲说》解析及作者介绍

爱莲说 朝代:宋代 作者: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盛爱一作:甚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注释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人。是著名的隐士。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⑴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朝哲学家、理学家。谥号 “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⑵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 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⑶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 ⑷《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 ⑸《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 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⑹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 二、重点字词读音注音 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màn)亵玩(xiè) 隐逸(yì) 颐(yí)噫(yī) 三、解释重点实词 甚蕃 (很多) 陶渊明独爱菊 (惟独) 世人盛爱牡丹(非常)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惟独)( 表示转折)( 沾染污秽)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清水) (美丽而不庄重) 不蔓不枝(蔓延)( 分枝)香远益清(更加)( 清香) 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观赏) (亲近而不庄重) 余谓菊(我)(认为)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陶后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应当)(多)中通外直 (畅通挺直) 四、成语与名句。 ①出淤泥而不染:从污泥中生出来,却不沾染污泥。比喻在污泥的环境里能保持纯洁,不受影响。 ②不蔓不枝: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五、写作手法: 一是巧用比喻,把菊花比为“隐士”,把牡丹比作“富贵人”,把莲花比喻成“君子”二是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全文三次用菊花、牡丹衬托莲花。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表现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慨叹世上没有几个人和自己的爱好相同。 六、结合文意,自拟对联 ⑴周氏爱莲比君子陶公喜菊胜群芳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七、填空题。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中通外直”——通达事 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大名远扬;“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廉行,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爱莲说》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一、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 李唐来,世人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 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 而不可来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 者也。噫l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主簿。有 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惊曰:“老更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 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非争,敦颐独与之筏不听乃委 手版①归,将弃官去,日:“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节选自《宋史》) 【注】①手版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 子。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1)亭亭净植. (2)宜.乎众矣 (3)有狱.久不决 (4)尚可仕.乎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2分) 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 3.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敦颐至,一讯立辨。 4.甲文主要写的是“莲”,为何还要写“菊”“牡丹”?(2分) 5.根据两文内容,说说周敦颐是个什么样的人。(不少于两点)(4分) 1.(4分)(1)树立(2)当然(3)案件(4)做官 2.(2分)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 3.(4分)(1)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泥的沾染;在 清水里洗涤过,但不显得妖媚。 (2)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 4.(2分)以“菊”“牡丹”衬托“莲”,突出莲的高洁, 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高尚情操。 5.(4分)从甲文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 可以看出周敦颐洁身自好、不慕荣利;从乙文“敦颐至,一 讯立辨”可以看出他是个有才能的人,处理案件,快速准确;从乙文“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可以看出 他刚正不阿,敢于据理力争。(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二、(2015?荷泽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爱莲说

爱莲说(优质课教案)曾获得优质课一等奖

教案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洛阳市宜阳县锦屏镇一中:李明辉 2011.5.21

爱莲说 周敦颐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字、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莲,又名荷花,芙蓉,菡萏。她,美丽可目,清香可鼻,莲藕可食,莲子可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同学们,你能说出哪些含有“莲”的诗句吗?(大屏幕展示有关荷花的诗句) 古人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期中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走进《爱莲说》,和作者一同分享莲之美。 (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 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因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三、体裁点击: 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马说》,复习“说”的特点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四、感知莲之韵:(外在美) 1、听录音,然后朗读: 注意听准字音、节奏、语气、语调 2、检查听读效果,大屏幕出示生字,学生读出它的音 蕃(fán)颐(yí)濯(zhúo)淤(yū)涟(lián) 蔓(màn )亵(xiè)噫(yī)鲜(xiǎn)有闻 3齐读课文。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4、参考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领悟文章大意。(出示下列句子检查翻译情况)(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理解性默写

陋室铭 1、《陋室铭》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陋室铭》中,写居室环境清新幽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陋室铭》中,虚实结合写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陋室铭》中,写室主人日常生活高雅脱俗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陋室铭》中,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陋室铭》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7、《陋室铭》中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9、《陋室铭》中以正反面结合手法表现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岳阳楼记 1、《岳阳楼记》中概括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岳阳楼记》中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3、《岳阳楼记》中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写出分别与“以物喜”“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 “以物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以己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5、《岳阳楼记》中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两个四字句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6、《岳阳楼记》中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两个四字句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7、《岳阳楼记》中,作者写“迁客骚人”登楼之“喜”的语句(或与“喜”相照应的语句)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8、《岳阳楼记》中,与“悲”相照应的语句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9、《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月夜"景色的几句: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0、《岳阳楼记》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1、《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