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唐律疏议中对职务犯罪的规定

浅析唐律疏议中对职务犯罪的规定

浅析唐律疏议中对职务犯罪的规定

作者:付子豪王硕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

付子豪1,王硕2

(1.山东大学法学院,河南洛阳 250000;2.河南省内乡赤眉镇第一初级中学,河南南

阳 473000)

摘要:在“安人宁国”的治国方针的引导下,唐代的统治者集前朝之所长,制造了详尽规

范的律法。其中,《唐律疏议》作为我国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法典,是唐代法律之代表,不仅

对中国后世法律影响深远,而且使得东南亚等国家效仿我国法律的蓝本。因此,本文对《唐律

疏议》中有关职务犯罪的规定进行了概述,并且从中分析其利弊,使得在当下我们制定刑法修

正案时,能够对《唐律疏议》中关于职务犯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完善现代之律法。

关键词:唐律疏议;职务犯罪;中国刑法

中图分类号:D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128-03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贿赂犯罪、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犯罪和国家机关工作人

员的渎职犯罪、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该类犯罪的主体必须是

国家公职人员,非公职人员只能作为职务犯罪的共犯,不能作为独立犯罪主体出现。

《唐律疏议》通过对历代法典成就的吸收,不仅完善了其律法的内容,而且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立法技术。虽然这部法典并没有给职务犯罪以一准确定义,但是却存在大量的涉及官吏职

务犯罪的条款。纵观当今刑法学中,即上文所述的职务犯罪的定义与特征,这些规定都可以列

入职务犯罪的范畴。因此,在当今中国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反腐败作为这个阶段的长

期而重要的任务,职务犯罪案件呈现出高发态势,就有必要对于《唐律疏议》中的职务犯罪进

行进一步研究,这无疑对我们完善我国刑法、防止职务犯罪有着重大作用。

一、唐代官吏职务犯罪的惩防概述

《唐律疏议》共有12篇,在这其中,涉及职务犯罪的篇章主要有《卫禁》《职制》《擅兴》《捕亡》《断狱》等,还有部分散布在其他篇。这些规定几乎涵盖了政府公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因此,唐代惩治职务犯罪以唐律为主要依据。

学者专家根据不同的标准把唐律中的职务犯罪分为许多种类。其中较为普遍的分法是根据

犯罪的主体将其分为普通领域的职务犯罪和特殊领域的职务犯罪。

(一)普通领域的职务犯罪

1.贪污罪

如上篇所言,虽然《唐律疏议》中很多篇都涵盖了职务犯罪中的内容,但是其中并没有明

确的关于贪污罪的定义,但“取其非物谓之盗”,所以我们可以在“盗”罪中找到关于贪污罪

的相关规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监临主守官在其管辖区内侵吞了国家的财产或者违法盗取管辖区内百姓的财物,而这两种罪行的处罚是相同的。

(2)凡是诈骗来取得财物的,无论是官私,或者是监临主司诈取财物的,都依盗窃罪处罚。

(3)无论是不应在驿站歇宿而进去歇宿甚至接受食物供给,或者应该进驿站休息但不应得到食物却接受了的,都应受到相同的处罚。

(4)对于在服兵役的劳动群众,而监管其服役的官吏因为私事而让其做事的,都以盗罪论处。私自让他们出城的,罪加一等。

2.受贿罪

在《唐律疏议》中,把官吏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获取非法利益的行为都视为受贿。而在现代

刑法中,把受贿罪规定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唐律疏议》中有关受贿行为的规定主要在“六赃”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受财枉法与受财不枉法。《唐律疏议》将两种都规定了刑事、民事、行政三种处罚方式。受财枉法是指官员收受他人财物,并且为因此为他人事宜触犯法律的行为。而受财不枉法

则是指官员仅仅敛财却没有为他人办事。受财不枉法与受财枉法相比情节较轻,但官吏接受贿赂侵犯了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将来也难免会徇私枉法。

(2)受所监临财物。监临官并不是因为公事而接受辖区内民众给的财物,这使得受财枉法与本罪区分开来。“一尺笞四十,一匹加一等;八匹徒一年,八匹加一等;五十匹流二千里。”而给

监临官送去财物的民众与监临官构成共同犯罪。

(3)事后受财,是指监临主司利用职务之便,为有事人谋取非法利益,约好事后接受其财物的

行为。这种犯罪一般很难在犯罪初期发现,侦查难度较高。

3.渎职罪

古代律法把官员没有依法恪尽职责的应当受到刑事处分的行为,都叫做失职行为。尽职尽

责是官员的本分,倘若失职,都应受到相应的处分。

唐代的失职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唐律疏议》把迟缓制书分为稽缓制书和稽缓官文书两类,两种的处罚略有不同。唐律规定“诸稽缓制书者一日笞五十,一日加一等,十日徒一年”;缮写公文如贴改挖补,也要

处刑,“诸制书有误,不即奏闻,辄改定者,杖八十”。

(2)凡是上奏的书信或奏事的文书,有错的给予处罚,但没有造成危害结果的除外;如果

这种错误没有及时纠正而造成不好的影响的,处罚相应的加重。

(3)如果辖区内遇到了自然灾害应报不报甚至谎报的,致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甚至遭到破坏的,都应该受到国家的惩戒。

(4)用职权、玩忽职守,妨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损害公众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活动客观公正性的信赖,致使国家与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二)特殊领域的职务犯罪

除一般领域的犯罪外,还有一些特殊领域的犯罪需要解释。根据犯罪的客体,特殊领域的

职务犯罪主要包括司法活动与军事活动方面的职务犯罪。

第一,军事活动方面的职务犯罪:军事是一个国家的国防,因此保证军中纪律是十分重要的。因而《唐律》对于军事活动中的职务犯罪主要有以下几种:擅自发兵;乏军兴;应发兵符

而不给;拷讯违律;主将临阵先退等。

第二,司法活动中的职务犯罪:司法在唐代律法中的地位极高,因此其中关于司法领域的

职务犯罪规定也十分详实,主要包括:将吏追捕逃犯逗留不行;受理越级告诉和应受理而不受理;拷讯违律;官员出入人罪;决罚不如法。

特殊领域的犯罪以专章规定,一定程度上对于该类犯罪起到了预防作用,同时也为后世法

律的传承起到了划分篇章之作用。

二、唐代职务犯罪立法的局限性

《唐律疏议》在惩治职务犯罪方面的规定十分详尽,而且其在律法上的成就也是十分瞩目的,但不得不承认其存在一定的立法和历史局限性。而针对其局限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面来进行总结。

(一)法律面前并非人人平等

在整个中国古代,受到儒家的影响,等级制度森严,无论是从立法还是执法上都不可能贯

彻人人平等这一原则。相反,《唐律疏议》在立法上严格按照封建等级进行了不同的处罚划分,针对同一种犯罪,不同的身份等级的人得到的处罚是不同的。例如,其中官吏之间上下发生冲

突相互殴打的情况下,处罚时上级官员的罪罚要比下级官员的轻。类似这样维护不同等级制度

的其他法条也大量存在,这样就导致职务犯罪现象不能完全杜绝,也使得治吏效果大打折扣。

(二)预防机制并不完美

在封建社会,统治者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集立法、行政、司法权于一身,其个人的意志

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司法上,管理的选拔与监管也不例外。因

此监察制度作为皇权的附属物,它对皇权有极大的依赖性,这也造就了监察制度的弊端。

而作为监察的官员,一方面,如果遇到明君,就可以顺利的将工作开展下去,并不担心会

受到权贵的报复,但倘若遇到的是昏君,官官相护,就会导致皇帝仍睁只眼闭只眼,那么大多

数官员也会选择视而不见,明哲保身。这就导致国家的监察制度形同虚设,整个官场都处于无

人监管的状态,也成了贪污腐败滋生的温床。

通过对史料的研读我们不难发现,各朝代对于官吏选拔也是十分重视的,为此也采取了不

同的措施。而到了唐朝,其考核虽然发展的较为成熟,但在执行过程中还是不能避免钻空子行

为的发生。而在考核的过程中,由于古代考核的直观性非常大,主考官的好恶从某种程度上也

决定人才选拔的质量。这就导致了监察制度的大面积失效,也进一步为官员渎职、贪污埋下了

疏于管理的祸根。

(三)君主专制的阻碍

如上文所言,在君主专制的情况下,可以说所有的法律都是由其一人制定,法律的颁行与

废止都也都在君主的一念之间。在唐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君主更是凌驾于法律之上,在

立法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大多律法也就难免面对朝令夕改的命运,多变的法律使管理在

法律的适用时产生了困惑甚至困难,少了公平的评判标准,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进行法律的实施,无疑会造成法条履行上的混乱,与此同时,难以避免的腐败或利用职务之便谋利的情况就会越

来越多。这对于职务犯罪的预防是十分不利的。

同时为了凸显皇权的独一无二,官员在日常政务活动中需要遵循的第一准则就是保证对皇

权的忠诚,接着才是保证自己的为官清廉。对于统治者来说,一个官员如果不按照自己的意愿

去行事,即使其政绩再好,再受人民爱戴,在君主眼里也不算一个好官;而一个官员事事都按

照皇帝的吩咐去做,即使其在为官时徇私枉法甚至堂屋腐败,皇帝也会给其一定的护身符以保

其官位。

最后,国家的发展程度以及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一定程度上与统治者息息相关,一个以身

作则,做事清明廉洁,刚正不阿的君主,其选用的官员必定与其有一定的相似性,这就保证了

吏治的清廉性;一个只知享受、不理朝政、昏庸无能的君主,其选用的官员中必定大部分都会

由于不受管束而贪赃枉法,这就导致国家吏治堪忧。

三、《唐律疏议》关于犯罪的规定对现代立法之启示

(一)建立严密的预防机制

我们在惩治犯罪行为的过程中,为做到有法可依,必须建立严密的预防机制。而其中的重

中之重就是对目前所有的关于职务犯罪的法律法规进行进一步的完善规整。只有这样才能对职

务犯罪现象有效的处理和防止再发生。而根据上文我们可以发现,在预防职务犯罪这一点上,《唐律疏议》中严密的规定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例如在受贿方面,《唐律疏议》中将其分

为事先和事后受财两种,而无论是先还是后,相关官吏都会受到一定的处罚,这比我们现代所

规定的受贿罪要严密的多。在我们的《刑法》中规定的受贿罪只把索取和收受贿赂明确列入,

其他的并没有涉及。另外在规定犯罪官吏主体的范围上也需要改善,这就使一些善于钻法律的

空子的官员利用这些立法漏洞大做文章。而今在国家大力整治官风的情况下,加强关于官员犯

罪方面的立法无疑是十分有利的,也是顺应时代发展之举。因此对《唐律疏议》中的相关规定

有所借鉴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有益的。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儒家思想在我国思想史上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在各个方面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法律制度也不例外。因此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律法中出现了不少独属于管理阶层的

特权,相应的,这些特权背后所不能涵盖的,官员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也就自然而然被律法所

忽视。而《唐律》在唐朝重视整治吏治的背景下,将这些关于官吏职务犯罪应当承担的刑罚做

出了相应的规范,为管理所独享的这些特权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但是唐朝毕竟是封建社会,在

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君主才是国家独一无二的存在,要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还是不太现实的。而在我们现代社会,无论是官吏还是老百姓,在法律面前都应当是平等的个体。王子犯法与庶

民同罪。因此这就说明我们在对诸如《唐律疏议》的古代律法的学习研究过程中,要秉承取其

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三)培养廉洁的官风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为保证官员的活动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正常进行,营造一个正直清

廉的官场环境无疑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是古代统治者大都意识到的问题,他们通过对大臣

进行廉政教育,来培养其应该做个好官的清廉思想和作风。唐太宗曾以著名的水能载舟、也能

覆舟的名言来警戒自己和诸位大臣,注重对官员的教化,从而形成了贞观之治的盛况。而我们

在学习唐太宗的经验的同时,要从教育和宣传来进一步加强对职务犯罪的防范。

在教育上,要从思通过正确的廉政思想的引导,并通过教育等手段使得部分官员摒弃已经

滋生的贪污腐败思想。同时对于公职人员的选拔方面,除了平常的应该具备的德智体等方面的

基本要求,还应该把廉洁与否这一选拔标准渗透到选拔的标准中去。

在宣传方面,要通过一些知识宣传手册以及其他的方式将职务犯罪的危害以及清廉的好处

进行宣传。让他们对我国刑法关于这方面的律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举出相关官员犯罪的事例

以及受到惩戒后悔过的态度,从而起到预防的作用。

(四)汲取经验,完善惩戒制度

在建立惩罚制度方面,一方面借鉴我国历史经验,移植外国有效制度。通过对《唐律疏议》中关于职务犯罪的条文进行梳理,汲取古代之精华,同时这些制度也是基于中华本土而建立和

发展的,法律继承需要在此处发挥重大作用。同时也要通过法律移植手段多借鉴西方发达国家

的规定,不断从合理性、科学性方面完善我国职务犯罪的规定。

另一方面,要大力结合实际,为惩戒体系输入新的血液。因为社会不断发展,法律一宣布

就意味着落后于实践,尤其是面临近年来洗钱、建立海外账户等手段隐秘性、贪污多发性的新

情况,必须通过结合当下实际和犯罪多发领域进行系统立法,并通过刑法修正案以上升为法律。

注释:

①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720.

②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917.

③《唐律疏议·职制律》第139条.

④唐律疏议·职制律.

⑤《唐律》137条.

参考文献:

(1)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M].中华书局,1983.

(2)钱大群,孙国祥.职务犯罪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彭炳金.唐代官吏职务犯罪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张明楷.刑法学[M].法律出版社,2003.

(5)杨荫楼.唐代的官吏腐败及其成因[J].齐鲁学刊,1997,(3).

(6)蔡东丽.论唐代惩治官吏犯赃的特点及借鉴意义[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51).

(7)钱大群.谈我国古代法律中官吏的受贿、贪污、盗窃罪[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责任编辑赛汉)

简述唐律疏议中的十恶罪名及其特点

简述唐律疏议中的十恶罪名及其特点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盛的时期,在唐朝中,唐律疏议曾经被广泛使用。《唐律》是中国古代的刑法,是唐朝统治者采取的治理制度,也是唐朝的法律科学体系的一部分。它由一系列的规范组成,以控制社会秩序,维持社会安宁和国家统治。《唐律疏议》是搜集唐朝时期法律规定的总结,也是唐朝时期执法者判刑参考的依据。它包括了十恶罪名,它们是:行窃、妨害民生、凶杀、阴司、搭窃、抢劫、伪证、贪污、非法拘留和谋害,下文将对这十恶罪名进行介绍,以及其特点。 首先,行窃是指盗窃。《唐律》规定,行窃指偷盗私人财物,或侵犯公共财物,行窃者将受到牢狱惩戒、劳役或死刑。例如,宋徽宗时期,唐律《明令》规定,犯有行窃罪行的罪犯,将被判处三年劳役。 其次,妨害民生是指伤害人民肉体健康和生命,损害公共财产的行为。《唐律》规定,妨害民生的行为将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如处以重刑或死刑。例如,宋徽宗时期,《新则》明令,犯有妨害民生罪行的罪犯,将受到死刑处罚。 再者,凶杀指容易致人死亡的犯有暴力行为。《唐律》规定,对凶杀犯有严厉的处罚,如重刑或死刑。例如,宋徽宗时期,《新则》明令规定,犯有谋杀罪行的罪犯,将受到死刑处罚。 第四,阴司指恶意攻击他人的行为。《唐律》规定,阴司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如处以重刑或死刑。例如,宋徽宗时期,《新则》明令规定,对于故意杀害他人的罪犯,将受到死刑处罚。

第五,搭窃指偷窃他人物品或无名物品的行为。《唐律》规定,搭窃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如处以重刑或死刑。例如,宋徽宗时期,《新则》明令规定,搭窃罪行的罪犯,将受到三年劳役或死刑的处罚。 第六,抢劫指暴力抢劫他人物品的行为。《唐律》规定,抢劫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如处以重刑或死刑。例如,宋徽宗时期,《新则》明令规定,犯有抢劫罪行的罪犯,将受到三年劳役或死刑的处罚。 第七,伪证指利用虚假证据诬告他人的行为。《唐律》规定,伪证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如处以重刑或死刑。例如,宋徽宗时期,《新则》明令规定,以伪证贴谴罪行的罪犯,将受到三年劳役或死刑的处罚。 第八,贪污指利用职权挪用公款的行为。《唐律》规定,贪污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如处以重刑或死刑。例如,宋徽宗时期,《新则》明令规定,犯有贪污罪行的罪犯,将受到三年劳役或死刑的处罚。 第九,非法拘留指擅自拘留他人的行为。《唐律》规定,非法拘留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如处以重刑或死刑。例如,宋徽宗时期,《新则》明令规定,犯有非法拘留罪行的罪犯,将受到三年劳役或死刑的处罚。 最后,谋害指企图谋杀他人的行为。《唐律》规定,谋害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如处以重刑或死刑。例如,宋徽宗时期,《新则》明令规定,犯有谋害罪行的罪犯,将受到死刑处罚。 综上所述,唐朝时期的刑法《唐律》规定了十种恶罪名,即行窃、

浅析《唐律疏议》

浅析《唐律疏议》 【摘要】纵观中国历史,唐代在中国封建发展壮大中历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唐律疏议》是中国传统法典的楷模与中华法系形成的标志,是古代中国法典中的集大成者。 【关键词】唐律疏议法律思想主要内容历史地位 《唐律疏议》原名律疏;又名唐律、唐律疏议、故唐律疏义,唐朝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编,亦为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共三十卷。《唐律疏议》又称《永徽律疏》,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一部极为重要的法典。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长孙无忌、李绩等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如将原《贞观律》名例篇中的“言理切害”,更为“情理切害”,并作郑重说明:“旧律云言理切害,今改为情理切害者,盖欲原其本情,广思慎罚故也。”最终,奏上新撰律12卷,是为《永徽律》。鉴于当时中央、地方在审判中对法律条文理解不一,每年科举考试中明法科考试也无统一的权威标准的情况,唐高宗在永徽三年下令召集律学通才和一些重要臣僚对《永徽律》进行逐条逐句的解释,“条义疏奏以闻”,继承汉晋以来,特别是晋代张斐、杜预注释律文的已有成果,历时1年,撰《律疏》30卷奏上,与《永徽律》合编在一起,于永徽四年十月经高宗批准,将疏议分附于律文之后颁行。计分12篇,共30卷,称为《永徽律疏》。至元代后,人们以疏文皆以“议律”字始,故又称为《唐律疏议》。由于疏议对全篇律文所作权威性的统一法律解释,给实际司法审判带来便利,以至《旧唐书·刑法志》说当时的“断狱者,皆引疏分析之”。疏议的作用至重,学者杨鸿烈在《中国法律发达史》一书中认为,“这部永徽律全得疏议才流传至今”。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第一部内容完整的法典,也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代表作,在世界法律史上有很高声誉和地位。下面就其法律思想、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来谈谈个人的看法。 首先,从法律思想上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一、“德礼为本,政教为用 唐代,统治阶级在认识上把礼义道德的作用和法律的作用,在儒家思想原则上统一起来,大大丰富了儒家礼法结合的思想,形成了完整的礼主刑辅、礼法结合的思想体系。 《唐律疏议》总结了历代关于德刑关系的理论,强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集中系统的体现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中的德主刑辅观。 礼法结合在《唐律疏议》中已达到十分完备的程度,这标志着中国古代礼治的法律化已接近完成。 二、封建纲常的法律化 (一)“君为臣纲”及其在唐律中的反映

小议《唐律疏议》中的特权制度

小议《唐律疏议》中的特权制度 《唐律疏议》是我国唐代时期的重要法典,时称《永徽律疏》,元代以后称为《唐律疏议》,是中国保存至今最早也是最完整的古代法典,被视为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 《唐律疏议》堪称中国律统时代法典编纂之集大成者,其中的很多法律制度思想,更是来自于刑书时代的商周时期,编撰者采用律文和疏议相结合的方式,并以问答的形式,辨异析疑,对于律文的内容叙述其源流,使唐律的内容详实丰富。《唐律疏议》总结了历代立法经验,是中国古代立法的最高水平。 《唐律疏议》主要以刑罚条文来规定社会秩序,以“十恶”为其罪名体系,以“五刑”为其刑罚体系,以十二个篇章分述不同类型的罪名,比如职司方面的《职制律》,财政婚姻方面的《户婚律》,还有军事方面的《擅兴律》等。这些篇章类似现在的刑法分则,而第一篇《名例律》则相当于现今的刑法总则,主要规定了《唐律疏议》的刑罚制度和基本原则。包括“十恶”和“五刑”的含义,以及故意犯罪、过失犯罪、共同犯罪、公罪、私罪等犯罪形态的规定,还有依人异制、原情定罪、据理用刑等定罪科刑方面的规则。依人异制是指定罪科刑时必须考虑犯罪人及其相对人之间的各种特定关系,对不同的犯罪人实施不同的刑罚。特权制度就属于依人异制的定罪科刑规则,《唐律疏议》的特权制度原则主要体现在《名例律》中,本文也主要以《名例律》中的内容来说明唐律中的特权制度。 特权,即特殊的与众不同的权利。法律中的特权制度,就是指用特别法律条文对少数特殊的人施以不同于常人的法律规则,一般是对这些特殊人群有利的规定,使其享有特别的权利与好处。像《唐律疏议》这种刑事类型的法典中的特权制度,其特别的好处就是免刑、减刑、刑罚从轻之类,《礼记》中所讲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就是一种刑罚方面的特权制度,唐朝时法律上的特权人群主要是官僚贵族,等级身份越高,享有的特权就越多。《唐律疏议》中的特权制度有议、请、减、赎、当等规则。 “八议”是《唐律疏议》中最主要的特权制度,八议规则渊源于《周礼》中所说的八辟丽邦法,“今之“八议”,周之“八辟”也。”之后在各朝代逐渐发展出了系统的法律特权制度。八议规则编入了《唐律疏议》的第七条,所谓八议,用注疏的话来说就是“犯法则在八议,轻重不在刑书也。其应议之人,或分液天潢,或宿侍旒?,或多才多艺,或立事立功,简在帝心,勋书王府。若犯死罪,议定奏裁,皆须取决宸衷,曹司不敢与夺。“以此八议之人犯死罪,皆先奏请,议其所犯,故曰“八议”。八议规则中的八种人均拥有着不同的身份,使其享有特殊权利。 八议中的第一种人是议亲,指皇帝国戚,谓皇帝袒免以上亲及太皇太后、皇太后缌麻以上亲,皇后小功以上亲。缌麻、小功都属于我国古代的服制,服制是计算亲等的标志,“太皇太后者,皇帝祖母也。皇太后者,皇帝母也。”所以议亲这条维护的是唐代统治集团的地位以及宗法等级伦理纲常。第二种人是议故,指长期侍奉皇帝,“特蒙接遇历久者“之人。第三种是议贤,是有大德行,贤人君子,言行可为法则者之人。第四种是议能,指具有能够整军旅,理政事,治国安邦的大才能之人。第五种是议功,谓有大功勋之人。第六种是议贵,指高级官僚,包括三品以上的职事官、二品以上的散官、一品勋官。唐代官员的品级有九品,依正、从、上、下分为九品三十级,正一品最高,从九品下最低。关于职事官与散官,“有执掌者为职事官,无执掌者为散官”。第七种人是议勤,指为国服过大勤劳的执政大臣等。最后一种是议宾,指前两个王朝君主的嫡系后裔,称为国宾。唐律第八条(议章)规定了八议者的特权:“诸八议者,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流罪以下,减一等。其犯十恶者,不用此律。“即八议者犯死罪时,司法机关应将其所犯罪行与“应议之状”上奏皇帝,经过大臣议定,最后由皇帝最终裁决,往往可以免除死刑。八议者若犯流罪以下,则减刑一等,但犯十恶者,不用此律。唐律的前五条便规定了五刑,笞、杖、徒、流、死共五刑二十等。八议者虽是拥有高度特权的人,但是若犯十恶大罪,就触及了统治者

法制史

名词解释: 1、刑事原则:1.体老恤友2.罪疑从赦3.区分故意与过失,罪犯与偶犯4. 上下比罪5.贵族特权 2、商秧具体措施:1.族刑连坐2.行刑重轻 3.不赦不宥4.刑用与轻过5.奖励告奸 3、债务契约:西周时期称为“责”严格意义上的债权、债务关系须有正式的债务契约。 4、婚姻制度:根据宗法制度,婚姻的目的在于延续宗法血脉,为明确嫡出庶出,西周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5、服制定罪就是按照五服所表示的亲属关系远近及尊卑,来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 6、官吏职务犯罪:(1)官吏在任不能忠于职守,无论是否造成不良后果,均构成犯罪。(2)官吏是否清廉,处理行政事务及审案断狱是否依照法律规定,事关行政机构在社会中的形象,并直接影响政权的统治效果。(3)各级监临官不得在所管辖之内从事普通的受赠、借贷及婚姻等行为,主动索取或强要财物的,加重处罚。 7、破坏家庭秩序罪:(1)唐律规定子孙必须服从祖父母、父母的教令,违者构成“违反教令”罪,(2)子孙对于年老的祖父母、父母,在生活上必须尽心供奉,否则构成供养有阙罪(3)子孙为官,必须为父、祖讳,不得在其名称与父、祖的姓名相同的官府、职务上任职,否则构成冒荣居官罪(4)若为贪官位而离家任职,则构成委亲之官罪。 8、三不去:1.经持舅姑之丧2.要时贱后贵3.有所受无所归 9、换推制:凡是主审官与当事人之间具有一定的利害关系,均属换推使用。1.亲属关系 2.师生3.曾为本部都督制史县令者4.此前有仇嫌关系 10、宋商事立法:1.扩大市场规模,促进商品流通。2.保护商人合法权益,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3.严格市场管理,保护产品质量。 11、依服制定罪:亲属间的犯罪,据五等丧服所规定的亲等来定罪量刑。尊长杀伤卑幼,关系愈近则定罪愈轻,反之加重。 12、象以典刑:让被惩罚者穿上有特殊标志的衣服或在身体上增加特殊的标记,使其区别于常人让被惩罚者感到羞耻和惭愧。 徒刑:是限制罪犯人身自由,并强制劳役的刑罚。 13、公室告与非公式告:法律问答记载贼杀伤盗他人为公室告,日照父母,父母单杀行路自己如且不为公室告。 14、读鞠和乞鞠:刑律规定审讯后需作出判决,并宣读判决书秦时称为独居。判决后当事人不服判决可要求重新审判秦时称为起居。 15、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16、上请,指一定范围内官僚贵族及其子孙犯罪,不交一般司法机关处理,而应斗请皇帝裁决的制度。 17、亲亲得相首匿:指汉代法律所规定的有血缘或姻亲关系的亲属之间,有罪应相互包庇隐瞒,不得向官府告发,对于此类容隐行为,法律也不追究其刑事责任的制度。 18、察举:由皇帝下诏责成中央和地方各级长官选贤举能,向朝廷推荐官吏叫察举 19、九品中正制:是三国曹魏时魏文帝于220年确立的一种选官制度,此后西晋、东晋等朝都实行 20、五经课试法:以儒家诗书礼义春秋五经为内容考取人才,汉代既已存在,曹魏文帝时根据汉代的制度设立五经课试法,即通过五经考试而证明其精通一经以上者才能授以相应的官位。为隋唐之后的科举取士奠定了基础。 21、八议:是指对八种权贵人物,在他们犯罪之后在审判上给予特殊照顾,所谓“大者必议,小者必赦”,官府不得专断 22、官当:即以官当罪,以官品或爵位折抵所犯的罪行

唐律中关于官吏犯罪的规定及其现代价值

唐律中关于官吏犯罪的规定及其现代价值 摘要:唐律中将贪污受贿归为赃罪,立法严密,惩罚严厉,对有效预防和打击贪赃腐败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具有官吏之赃罪重于平民之赃罪、贪赃即惩、法网严密、宽严相济等显著特点,表现出较高的立法水平,至今仍具有明显的现代价值,值得当代立法者学习、参考、借鉴。 关键字:唐律官吏赃罪贪污贿赂 贪污贿赂,古已有之,是几千年”官本位”、”权本位”社会的痼疾。贪官污吏的贪暴无度,常常会激化阶级矛盾,进而危害到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国家的稳定,因此惩治官吏贪污贿赂犯罪成为历代统治阶级打击的重点,并力图从制定和完善立法上来加以保证。 在乱世中夺得天下的李氏父子,亲身经历了隋朝贪赃成风而导致政权短祚、各地皆群起而反抗的残酷现实,因此从取得政权开始,就把预防和打击官吏贪赃腐败作为治吏的重中之重。作为我国历代封建法典之集大成者《唐律》对贪污贿赂罪进行了严密而科学的规定。《唐律》在吸收、总结了前代惩治官吏贪污、受贿犯罪的立法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首次将”赃罪”专门列出,后世各代的法律多有借鉴于此的,时至今日唐律赃罪仍有着显著的现代价值。 一、唐律中对官吏犯赃的规定 “赃”是指非法获得的财产,晋张斐在《晋律》注中说:”取非其物谓之盗,货财之利谓之赃。”《唐律·名例律》中指出:”在律,‘正赃’唯有六色:强盗、窃盗、枉法、不枉法、受所监临及坐赃。自外诸条,皆约此六赃为罪。”这六种赃罪中,除了强盗和盗窃外另外四种均是专门针对官吏经济犯罪所设,主体均是官吏。另外,窃盗罪中的监临主守自盗属于贪污犯罪,其犯罪主体也是官吏。《唐律》中的官吏赃罪范围很广,大体上包括以下几类犯罪。 (一)贪污 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

浅析唐律疏议中对职务犯罪的规定

浅析唐律疏议中对职务犯罪的规定 作者:付子豪王硕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 付子豪1,王硕2 (1.山东大学法学院,河南洛阳 250000;2.河南省内乡赤眉镇第一初级中学,河南南 阳 473000) 摘要:在“安人宁国”的治国方针的引导下,唐代的统治者集前朝之所长,制造了详尽规 范的律法。其中,《唐律疏议》作为我国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法典,是唐代法律之代表,不仅 对中国后世法律影响深远,而且使得东南亚等国家效仿我国法律的蓝本。因此,本文对《唐律 疏议》中有关职务犯罪的规定进行了概述,并且从中分析其利弊,使得在当下我们制定刑法修 正案时,能够对《唐律疏议》中关于职务犯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完善现代之律法。 关键词:唐律疏议;职务犯罪;中国刑法 中图分类号:D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128-03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贿赂犯罪、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犯罪和国家机关工作人 员的渎职犯罪、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该类犯罪的主体必须是 国家公职人员,非公职人员只能作为职务犯罪的共犯,不能作为独立犯罪主体出现。 《唐律疏议》通过对历代法典成就的吸收,不仅完善了其律法的内容,而且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立法技术。虽然这部法典并没有给职务犯罪以一准确定义,但是却存在大量的涉及官吏职 务犯罪的条款。纵观当今刑法学中,即上文所述的职务犯罪的定义与特征,这些规定都可以列 入职务犯罪的范畴。因此,在当今中国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反腐败作为这个阶段的长 期而重要的任务,职务犯罪案件呈现出高发态势,就有必要对于《唐律疏议》中的职务犯罪进 行进一步研究,这无疑对我们完善我国刑法、防止职务犯罪有着重大作用。 一、唐代官吏职务犯罪的惩防概述 《唐律疏议》共有12篇,在这其中,涉及职务犯罪的篇章主要有《卫禁》《职制》《擅兴》《捕亡》《断狱》等,还有部分散布在其他篇。这些规定几乎涵盖了政府公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因此,唐代惩治职务犯罪以唐律为主要依据。 学者专家根据不同的标准把唐律中的职务犯罪分为许多种类。其中较为普遍的分法是根据 犯罪的主体将其分为普通领域的职务犯罪和特殊领域的职务犯罪。 (一)普通领域的职务犯罪 1.贪污罪 如上篇所言,虽然《唐律疏议》中很多篇都涵盖了职务犯罪中的内容,但是其中并没有明 确的关于贪污罪的定义,但“取其非物谓之盗”,所以我们可以在“盗”罪中找到关于贪污罪 的相关规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监临主守官在其管辖区内侵吞了国家的财产或者违法盗取管辖区内百姓的财物,而这两种罪行的处罚是相同的。

唐律自首制度探究

唐律自首制度探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自首作为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的一种重要的考量刑罚制度,从其产生到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历史考察证明,我国古代唐律中的自首制度是比较完备的,对后世的影响也是相当巨大和深远的。本文拟就唐律自首的原则及形式分类、唐律自首的成立条件和唐律自首制度的特点等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力求有助于完善我国现行刑法中的自首制度并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鼓励和督促犯罪分子主动自首,改过自新。 一、唐律自首的原则及形式分类 我国古代自首制度经历了一个逐步建立不断完善的过程,到了唐朝才真正达到完备。《唐律疏议》的制定和颁布是一个里程碑事件,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法律条款较完备和社会司法影响深远的一部法典。在这部法典中详尽规定了自首条款,尤其以《名例律》为其主要法律条文的集成。唐律对自首制度的规定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采用了一般原则和具体规定相结合的立法体例,明确规定并细化了自首减免刑罚的

原则。《名例律》规定: 只有在所有犯罪没有被侦查和立案的情况下,自首者才能减免其罪。凡是自首的犯罪分子,按照唐律皆可以减免其刑罚。因此,唐律条款规定如果过去曾犯过罪,而且又不能主观自觉认罪、悔罪、改罪,就会铸成无法改变的犯罪铁案。如果罪犯能够主观自觉认识到其所犯的罪行,并且积极主动地投案自首,彻底交代自己所犯罪行,唐律给予罪犯宽大处理,并且可以获得无罪处罚的优待。这一条原则,对构成自首要件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它是基本的前提条件,其他有关自首认定条件都是以这一条件为前提和基础的。《名例律》还对自首形式进行了分类,它将自首分为“自首”、“捕首”、“自觉举”以及“露首”等四种。 1.“自首”。《名例律》规定犯罪分子犯罪以后主动到官府衙门坦白交代自己所犯下的罪行的,可以免除罪犯所应承担的罪责。自首又可以分为本人亲自到官府衙门自首或派遣他人代为自首,两者的效力是相同的。《唐律疏议》规定的“遣人代首”是指罪犯可以委托或指派自己的兄弟、子女、父母、妻子或家人亲戚、朋友、乡邻、同事代表自己向官府坦白交代自己所犯的罪行,求得从轻处罚。因此,唐《名例律》规定“‘若于法得相容隐者’,谓依下条‘同居及大功以上亲’等,

唐律疏议原文及翻译

唐律疏议原文及翻译 (原创版) 目录 一、唐律疏议简介 二、唐律疏议中的刑罚规定 三、唐律疏议中的罪名与体例 四、唐律疏议中的共犯处理 五、唐律疏议的现代意义 正文 唐律疏议是我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一部重要法典,对后世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唐律疏议的简介、刑罚规定、罪名与体例、共犯处理以及现代意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唐律疏议简介 唐律疏议,全名《大唐新语·律疏议》,是唐朝时期律令的疏议,由唐代法学家张九龄等人编撰。它是在《唐律》的基础上,对律文进行解释、补充和修订,使法律条文更加明确、具体和完善。唐律疏议对唐朝的法律制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唐律疏议中的刑罚规定 唐律疏议对刑罚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包括死刑、流刑、徒刑、杖刑、笞刑等。其中,死刑分为绞、斩、凌迟等不同方式;流刑是指将被判处刑罚的罪犯流放到边远地区进行改造;徒刑是指将被判处刑罚的罪犯关押在监狱内进行劳动改造;杖刑和笞刑则是对罪犯进行身体上的惩罚。这些刑罚规定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三、唐律疏议中的罪名与体例

唐律疏议中列举了五刑的各项罪名和体例。罪名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等,体例则是对罪名进行分类和解释。这些罪名和体例为法律的实施提供了明确的依据,对后世法律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唐律疏议中的共犯处理 唐律疏议对共犯的处理独具特色。共犯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行为。唐律疏议规定,共犯中只有最开始提议犯罪的人被定为主犯,其他人则根据其在犯罪中的作用被定为从犯,从犯罪轻一等。此外,如果家人共同犯罪,只判尊长的罪。这些规定为后世对共犯的处理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五、唐律疏议的现代意义 唐律疏议作为古代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法律制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它强调法律的公平、公正和人性化,提倡对罪犯进行教育、改造而非单纯的惩罚。这些理念为现代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之,唐律疏议是我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一部重要法典,对后世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律疏议的基本内容和篇章结构

唐律疏议的基本内容和篇章结构 1. 引言 唐律疏议是中国古代法律文献中的一部重要著作,编纂于唐代,是对《唐律》进行解释和补充的文集。本文将介绍唐律疏议的基本内容和篇章结构,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法律文献。 2. 唐律疏议的基本内容 唐律疏议主要包括对《唐律》中各个条款的解释、补充和修订。它对于《唐律》的规定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使得法律适用更加明确和具体。以下是唐律疏议的基本内容概述: 2.1 法条解释 唐律疏议对《唐律》中的法条进行了详细解释,包括法条背后的意图、适用范围、具体操作等方面。通过对法条的解释,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法条所涵盖的内容,并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正确运用。 2.2 法令补充 除了对现有法条进行解释外,唐律疏议还对一些法令进行了补充。它根据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司法实践的需要,对一些法令进行了修订或增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2.3 审判规程 唐律疏议还包括了关于审判规程的详细说明。它对司法程序中各个环节的规定进行解释和补充,明确了审判过程中各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司法公正和程序合法。 2.4 刑罚执行 唐律疏议也涉及到刑罚执行方面的内容。它对不同刑罚的执行方法、程序以及相关规定进行了详细说明,以保证刑罚执行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3. 唐律疏议的篇章结构 唐律疏议按照内容的不同分为多个篇章,每个篇章又分为若干条款。以下是唐律疏议主要篇章结构:

3.1 总则篇 总则篇是唐律疏议的开篇之作,主要阐述了《唐律》所依据的原则和立法目标。它对《唐律》的总体框架和基本原则进行了说明,为后续篇章的解释和补充奠定了基础。 3.2 刑法篇 刑法篇是唐律疏议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解释和补充了《唐律》中关于刑罚的规定。它详细说明了各种刑罚的适用条件、执行程序以及相关规定,确保刑罚适用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3.3 官制篇 官制篇主要涉及到官员任命、评定、考核等方面的规定。它对《唐律》中关于官员任命和管理的条款进行了解释,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了补充和修订,以确保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和高效管理。 3.4 民事篇 民事篇主要涉及到民事纠纷处理方面的内容。它对《唐律》中关于财产、婚姻、继承等方面的规定进行了详细解释,并在必要时进行了修订或增补,以保护个人权益和社会稳定。 3.5 土地篇 土地篇主要涉及到土地使用和管理方面的内容。它对《唐律》中关于土地承包、耕作和土地纠纷处理等方面的规定进行了解释和补充,以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3.6 盗贼篇 盗贼篇主要涉及到盗窃犯罪和治安管理方面的内容。它对《唐律》中关于盗窃罪的规定进行了详细解释,并提出了一些防范盗窃犯罪的措施和建议,以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 4. 总结 唐律疏议是对《唐律》进行解释和补充的重要法律文献。它包括了对法条解释、法令补充、审判规程以及刑罚执行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唐律疏议按照内容进行了分章节,其中包括总则篇、刑法篇、官制篇、民事篇、土地篇以及盗贼篇等。通过对唐律疏议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法律制度,并为现代法治建设提供借鉴与启示。

唐律疏议原文及翻译

唐律疏议原文及翻译 摘要: 一、唐律疏议简介 二、唐律疏议中的刑罚规定 三、唐律疏议中的罪名与体例 四、唐律疏议中的共犯处理 五、唐律疏议的现代意义 正文: 一、唐律疏议简介 《唐律疏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法典之一,全称为《大唐新语·律疏议》,是唐朝在律法研究与实践中的重要成果。它汇集了唐朝的律法、令、格、式等法律形式,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与论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二、唐律疏议中的刑罚规定 《唐律疏议》对刑罚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共分为五等:死刑、流刑、徒刑、杖刑和笞刑。其中,死刑分为绞、斩、凌迟等不同方式;流刑分为三等,即流二千里、流二千五百里和流三千里;徒刑则分为五等,分别为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和三年;杖刑和笞刑则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刑罚程度。这些刑罚规定在今天看来或许过于严苛,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却对维护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唐律疏议中的罪名与体例

《唐律疏议》中对罪名进行了详细的列举,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强盗、窃盗、诈骗、枉法、受贿等,共计二十余种。同时,对五刑的体例也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包括刑罚的适用对象、刑罚的执行方式等,为司法实践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四、唐律疏议中的共犯处理 《唐律疏议》对共犯的处理也颇有独到之处。例如,在家人共同犯罪的情况下,只追究尊长的责任;而对于侵占他人财物或损害他人身体的情况,则要按照主犯、从犯的顺序进行处罚。这种处理方式既体现了家族伦理,又维护了社会公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五、唐律疏议的现代意义 虽然《唐律疏议》诞生于千年之前,但它对现代法律制度仍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例如,它强调对罪名的明确规定,有助于司法机关准确定罪;对刑罚的严格规定,可以作为现代刑罚体系的参考;对共犯的处理方式,也可以为现代法律制度提供一定的借鉴。

唐律疏议中贪污罪的规定对我国现行法律的借鉴意义

唐律疏议中贪污罪的规定对我国现行法律的借鉴意义 摘要:唐代是中国发展的鼎盛时期之一,其法律也是中国古代法律之典范,其 内容详尽,体系完备,是我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法典。唐代在深刻的总 结了历代政权灭亡的教训及惩治官吏贪赃枉法经验的基础之上,制定了一系列有 关官吏犯罪的预防和惩罚机制法律,以实现对官吏的有效管理,很多条款对于历 朝历代乃至今日都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将唐律疏议中关于官员贪 污犯罪的规定与我国现行法律中贪污罪的规定进行对比,阐述唐律中的规定对现 行法律的借鉴意义,以实现古为今用。 关键词:唐律疏议;贪污罪;立法;预防和惩罚;现代法律 正文: 一、《唐律疏议》中关于贪污罪的概述 整饬吏治是历朝历代立法的重要内容。唐代的繁荣鼎盛离不开其关于惩治 和预防官吏职务性犯罪的一系列立法以及其“治吏不治民”的先进思想。在唐代不 仅仅对官吏实施职务性犯罪积极预防,对于违反法律的官吏也进行严厉的惩治, 以此来实现对各级官吏的有效管理。《唐律疏议》共有 12 篇,在这其中,涉及 职务犯罪的篇章主要有《卫禁》《职制》《擅兴》《捕亡》《断狱》等,还有部 分散布在其他篇。政府官员公务活动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涵盖其中。因此,唐代惩 治职务犯罪以唐律为主要依据。 专家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唐律中贪污罪进行分类,其中主流的分类标准将其 分为普通领域的职务犯罪和特殊领域的职务犯罪。本文主要分析的是普通领域的 贪污罪对现行法律的借鉴意义。 二、唐律中普通领域的贪污罪犯罪内容 现行《刑法》中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而在唐律中没有明确规定贪污罪 的概念,只是将其纳入了“盗”的范畴,“取其非物为之盗”官吏利用职权去取得不 属于自己的东西被视为盗。可见,唐律中规定的贪污行为与现行法律中规定的官 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各种方式获取不属于自己的财务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唐 律对于贪污的规定较现行法律的规定更为宽泛,如: 1.监临主首自盗。当地的官员侵占其所管辖地域中的公私财产则视为贪污。 2.欺诈官私取财。通过欺诈手段获得的公私财产视为贪污。 3.不应入驿而入驿。不应该在驿站内住宿休息而在驿站住宿休息的、可以在 驿站住宿休息但不应接收食物而接受食物的,都应当接受惩罚。 4.官吏私自使用官府役夫。官吏为了自己的私事儿私自使用所监管的正在服 役的劳动群众,视为盗窃罪,私自让他们出城的罪加一等。 由此可见,唐律中对于贪污罪的规定不仅包括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非法手段获取公共财物,还包括对官吏品级界限的规定、对役夫的管理制度等等。 三、唐律疏议中贪污罪的规定对现行法律的借鉴意义 1.进一步对法律规范进行完善,做到有法可依 唐代对于贪污罪律规定十分细致完善,这是值得现代的立法借鉴的。例如,我国现代刑法中规定的贪污罪对对象仅限于“财物”,而唐律中规定的贪污对象不

唐律疏议职制律译文

唐律疏议职制律译文 唐律疏议是唐代的一部重要法律文献,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职制律 的内容。职制律是指关于官员职务任免、晋升、考核等方面的法律规定。下面是对唐律疏议中关于职制律的一些译文。 第一条:凡官员任职,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和选拔。只有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人才能担任重要职务。 第二条:官员的任免应该公正、公平,不能因为个人关系或贿赂而 任用或免职。 第三条:官员的晋升应该根据其表现和能力来决定,不能因为身份 或背景而优先考虑。 第四条:官员在任期间应该尽职尽责,勤勉工作,为国家和人民做 出贡献。 第五条:官员应该遵守纪律,不得滥用职权,不得贪污受贿,不得 徇私舞弊。 第六条:官员应该保守国家机密,不得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与外国 敌对势力勾结。 第七条:官员应该尊重上级领导,服从命令,不得擅自行动或违抗 上级指示。 第八条:官员应该关心民生,积极为民服务,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

第九条:官员应该廉洁奉公,不得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不得收受贿赂。 第十条:官员应该注重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不断学习进取。 以上是对唐律疏议中关于职制律的一些译文。这些法律规定体现了唐代政府对官员的要求和期望,也为官员的任职和行为提供了明确的指导。这些规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政府的公正和高效运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利益。 唐律疏议是中国古代法律文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唐代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对唐律疏议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政府对官员的要求和管理方式,对于今天的政府管理和官员选拔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总之,唐律疏议中的职制律是唐代政府对官员任职和行为的规定,体现了政府对官员的要求和期望。这些规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政府的公正和高效运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利益。通过对唐律疏议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政府的管理方式,对于今天的政府管理和官员选拔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唐律疏议十二篇的主要内容

唐律疏议十二篇的主要内容 唐律疏议是唐代官方对《唐律》进行解释和阐述的一部重要法律评论著作。全书共分十二篇,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篇:疏议刑名义解。本篇主要围绕犯罪的刑名义解进行研究,明确了各种刑罚的定义和用途。 第二篇:疏议刑狱。本篇主要探讨了刑罚的实施和监狱管理的相关问题,包括刑罚的执行程序、狱中秩序等。 第三篇:疏议刑名罪状。本篇主要从刑事犯罪的名义和罪状的角度进行了解析,明确了各类犯罪的定义和区别。 第四篇:疏议盗贼。本篇主要论述了关于盗贼犯罪的相关法律规定,包括盗窃、抢劫等不同形式的盗贼罪行的定罪与惩处。 第五篇:疏议杀人。本篇主要研究了关于杀人犯罪的法律规定,包括故意杀人、过失杀人等不同情形下的定罪与量刑。 第六篇:疏议伤人。本篇主要讨论了伤人犯罪的法律规定,包括故意伤害、过失伤害等不同情形下的定罪与量刑。 第七篇:疏议婦女。本篇主要探讨了有关妇女犯罪的法律问题,包括妇女盗窃、妇女杀人等不同情形下的定罪与惩处。 第八篇:疏议奸淫。本篇主要研究了关于奸淫犯罪的法律规定,包

括奸污、乱伦等不同情形下的定罪与量刑。 第九篇:疏议贼盗。本篇主要论述了贼盗犯罪的法律规定,包括盗窃、抢劫、行窃等不同形式的贼盗罪行的定罪与惩处。 第十篇:疏议伪造。本篇主要研究了关于伪造犯罪的法律规定,包括伪造文书、伪造货币等不同情形下的定罪与量刑。 第十一篇:疏议偷盗。本篇主要探讨了偷盗犯罪的法律规定,包括盗窃、抢劫、行窃等不同形式的偷盗罪行的定罪与惩处。 第十二篇:疏议职务。本篇主要研究了关于职务犯罪的法律规定,包括贪污、受贿等不同情形下的定罪与量刑。 总的来说,唐律疏议十二篇主要涵盖了唐代刑法中各类犯罪行为的法律规定和相应的定罪与量刑标准。这些疏议的出现和发展,对于完善唐代刑法体系,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权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唐律疏议》中规定的五刑制度的具体内容

《唐律疏议》中规定的五刑制度的具体内容 《唐律疏议》是唐代法律的解释和补充,其中规定了五刑 制度的具体内容。五刑制度是指古代刑罚体系中的五种主 要刑罚,包括鞭刑、杖刑、徒刑、流刑和死刑。下面是 《唐律疏议》中规定的五刑制度的具体内容: 1. 鞭刑:鞭刑是用鞭子抽打犯人的刑罚。根据《唐律疏议》的规定,鞭刑可以分为轻鞭和重鞭两种。轻鞭一次抽打三 十下,重鞭一次抽打六十下。鞭刑一般适用于轻微的违法 行为,如盗窃、打骂他人等。 2. 杖刑:杖刑是用木棍或竹棍打击犯人的刑罚。根据《唐 律疏议》的规定,杖刑可以分为轻杖和重杖两种。轻杖一 次打击三十下,重杖一次打击六十下。杖刑一般适用于较 为严重的违法行为,如伤人、敲诈勒索等。 3. 徒刑:徒刑是指将犯人关押在监狱中进行劳动的刑罚。 根据《唐律疏议》的规定,徒刑可以分为轻徒和重徒两种。轻徒一般关押三个月,重徒关押六个月。徒刑一般适用于 一般的犯罪行为,如赌博、诽谤等。 4. 流刑:流刑是指将犯人流放到边远地区或他国进行劳动 或监禁的刑罚。根据《唐律疏议》的规定,流刑可以分为 轻流和重流两种。轻流一般流放到边远地区三年,重流流 放到边远地区五年。流刑一般适用于较为严重的犯罪行为,如杀人、叛乱等。 5. 死刑:死刑是指将犯人处以死刑的刑罚。根据《唐律疏

议》的规定,死刑可以分为十种,包括斩、剐、磔、刺、烧、溺、腰斩、凌迟、车裂和宫刑。不同的犯罪行为会被判以不同的死刑,如杀人、叛乱、贪污等。 需要注意的是,《唐律疏议》中的五刑制度并非固定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刑罚制度也有所调整和改变。以上是《唐律疏议》中规定的五刑制度的一般内容,具体的细节和实施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唐律》中主典职务犯罪与严惩措施

《唐律》中主典职务犯罪与严惩措施 摘要:主典是《唐律》官吏职务犯罪的特殊主体之一,也是唐代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中负责处理公文的胥吏,主要包括令史、书令史与府、佐、史等,在《唐律》中主典属于主守官。《唐律》中有一些职务犯罪以主典为特殊主体。主典作为主守官与监临官一样承担更为严厉的刑事责任。 关键词:《唐律》; 主典; 职务犯罪; Abstract:As the petty officials in charge of documents, the chief clerks were one of the special subjects of official duty crimes. The chief clerks included secretaries and archivists i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and were regarded as the custodial officials in the Tang Code. They were the special subjects of certain official duty crimes in the Tang Code. As the custodial officials, they should undertake relevant criminal responsibilities just as the supervisory officials did. Keyword:Tang Code; chief clerks; duty crimes; 主典是唐代胥吏阶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学术界对于唐代主典问题已有一些研究成果。李锦绣有《主典在唐前期财务行政中的作用》(《学人》第三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该文后来收入其专着《唐代财政史稿》上卷第二章《唐前期财政机构之间的关系》),该文详细论述了主典在唐前期财务行政中的作用。李蓉在《唐代的主典》(《三峡学刊》1995年第1期)中介绍了唐代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中的主典以及主典在行政事务中的作用。顾成瑞在《唐代典吏考》(《齐鲁学刊》2006年第1期)中根据新发现的《天圣令-杂令》考辨了唐代广义的典吏与狭义典吏称谓的区别:广义上的典吏指主典,是对主要从事文书起草、文案检请等工作有着各种名目的官府低级职员类属称谓;狭义的典吏指基层官府和新出使职官府相应职位中以典命名的职位,即职典。 学术界对于唐代职务犯罪的研究主要以正式官员为对象,对于胥吏职务犯罪的研究关注不够,特别是对于胥吏中主典的职务犯罪还未有专文论及,本文将对主典职务犯罪问题作一深入探讨。 一、唐代主典在胥吏中的特殊地位 唐代的官与吏有严格的区分,在《唐律》中正式的官称为"官人";"品官";或"流内官";。唐代的官包括《官品令》中流内九品文武职事官、散官、卫官与勋官。《唐律》规定,九品以上文武职事官、散官、卫官与勋官可以享有官当和赎刑的特权。在适用官当时,职事官、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