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求甚解 优秀教案

不求甚解 优秀教案

不求甚解 优秀教案
不求甚解 优秀教案

不求甚解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词的读音、词义。

2.把握课文的内容,理清思路,掌握论证方法及作用。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课文的内容,理清思路,掌握论证方法及作用。

难点:把握课文的内容,理清思路,掌握论证方法及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书有千般乐趣,万种读法。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全新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那么这种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请大家带着思考来学习《不求甚解》这篇课文。

二、讲授新课

1.作者简介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月含冤去世。

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2.知识链接

(1)议论文的概念:议论文是一种以(议论)为表达方式,运用逻辑思维评事论理的文章体裁。

(2)议论文的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

(3)议论文的分类:从论证方式看,议论文又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4)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5)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4.文体链接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通过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的丰富多彩。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

5.听读课文,注音

蒸馏(liú)劝诫(jiè)

滞(zhì)碍咀嚼(jué)

味同嚼蜡(jiáo)

好读书(hào)读好书(hǎo)

6.解释词语

(1)豁然贯通:豁然:开阔通达的样子;贯:贯穿;通:通晓。一下子就彻底明白;通晓了。

(2)开卷有益:读书有好处。

(3)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4)吹毛求疵: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对方的观点是什么??(或者“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3.《不求甚解》一文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又是如何驳或者立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驳论文。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论倒敌论。

四、文本深探究

1.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讲透?

(1)。正面阐释陶渊明的本义。

(2)。通过具体事例来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这一些字句的“甚解”,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2.作者所选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从态度上说明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从方法上说明引陆家山的话:进一步证明三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今或古,或正或误,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恰到好处。选例典型,论说周到。

3.《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含义:

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

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4.作者是怎样理解不求甚解的?

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当然,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可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其结果仍然要读懂才行。

5.《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两篇短文都是议论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是谈读书的;在写法上有所不同,一是立论、随笔;一是驳论、杂文。《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归纳论的方法,论述了读书的真正目的,以及读书的正确方法、读书的重要作用。论述全面,观点新颖,语言精辟,对我们的读书、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不求甚解》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批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从而在读书的方法上给读者一些深层次的启发。

五、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找出文中的论证方法并分析作用。

(1)运用道理论证。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2)运用举例论证。

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

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3)运用对比论证。

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

六、课堂练习

1.“不求甚解”一语,出自(朝代)的《》。原意属褒义。

今指含贬义。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论述,提倡读书要。

答案: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死抠字眼儿

学习或工作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

多次反复,虚心领会

2.依照下面的例句,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出你对书的认识。

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就象是交了一个益友。”

书是钥匙——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撕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书是——我说:“

答案:

书是解药——我说:“书籍是一切痛苦的解药

七、拓展提高

结合语境仿写句子,使语意连贯。

勤学苦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不是这样吗?有勤,才有了孔子“韦编三绝”的佳话,也才有了世界文化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美誉;,,;,,。

答案示例:

有勤,才有了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壮举,也才有了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名著《红楼梦》;有勤,才有了祖逖“闻鸡起舞”的美谈,也才有了雄才大展、北伐报国的伟业。

八、布置作业

1.积累词义、识记文学常识。

2.写两条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课堂小结】

通过对两篇短文的学习,我们对读书有了一定的认识:读书要仔细推敲、认真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对不同的书,要用不同的读书方法;要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热爱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吧!

【板书】

一、提出批驳的观点

二、分析“不求甚解”含义

三、得出正确观点:读书要虚心,重要书反复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不求甚解》阅读训练(含答案)

阅读训练 一. 学校积极参加“书香校园”系列活动。下面是“经典阅读”活动的倡议书,请阅读后认真完成第(1) — (3) 题。 ①人生的高度取决于阅读积淀的厚度。②与书籍相伴的人生.一定有生机,有价值;书香飘溢的校园,一定有活力,有内涵。③今年,我校的“书香校园”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被评为全市“书香校园”示范学校。④为了进一步引导全校师生吸收经典著作的营养,提升人生境界为宗旨,学校决定开展“经典阅读”活动。 本期“经典阅读”活动推荐的名著是:《童年》(高尔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 、《名人传》(罗曼?罗兰)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 。 阅读经典吧,经典著作会像雨露一样,滋润你干渴的心田,绽放你理想的花朵;。 1. 标序号的四句话有两个病句,请找出并提出修改意见(不必抄录原句) 。 第句,修改意见: 第句,修改意见: 2. 仿照画线部分补写语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要求:语意连贯,结构基本相同,修辞手法一致。 3.为配合“经典阅读”活动的开展,校刊《萌芽》将开辟专栏绍这四部名著,请为 二.阅读《善读可医愚》,完成以下问题。 ①关于读书的话题,前人已讲过许多。几乎人人都能讲出一套为什么要读书的道理。近来又出现一种的“读书无用论”,说什么“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诚然,互联网可以给人很多信息和知识,也可以达到实用的目的。但我认为不能全代替读书。为什么要读书?我想起了我国汉代大学者刘向的一句话。他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认为,这话切中要害,颇有深意。刘向是位大学者,也是位大编辑家。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四世孙。他一辈子的主要工作是当编辑,读书。应该说,刘向读了很多书,对读书的意义和作用有深刻领悟,他关于读书的警语是有很

不求甚解 优秀教学设计 教案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文常知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3.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4.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5.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6.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感知《谈读书》的内容;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朗读课文,体味文章的意蕴,感知文章的内涵。 怡情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 味同嚼蜡滞碍睾阐证吹毛求疵 四、讨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开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五、探究课文内涵: 1.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 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 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经验不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互相补充。 3.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明确: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全凭观察得之” 4.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义。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明确: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美。生动深刻,通俗易懂。 5.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另举一例。 明确:对比论证,正反全面,对比有力。 6.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②对不同的书,要不同的读。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7.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明确: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8.结合课文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 六、交流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趣闻和逸事: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见后补充)

《谈读书》《不求甚解》学案

15 .《短文两篇》学案 主备人:李隽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背诵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2、积累、感受、体验语言音韵美和形式美,学会读书。 3、掌握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 《谈读书》这篇随笔在写作方法上具备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避免望文生义片面理解。 2、探讨《不求甚解》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 【学法导引】 1、《谈读书》文中有不少文言词句,借助诵读,扫除文字障碍,并摘录文中的名言警句,学会运用。 2、《不求甚解》是一篇采用驳论手法的杂文,可以通过编列课文结构提纲的方法,体会作者在批驳中阐明自己观点的思路,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由于两篇短文思想内容上都是谈读书的,写法上一是立论,一是驳论,学习时,可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辨明二者异同,以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导学】 1、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怡情()诘难()()滞碍()吹毛求疵() 狡黠()咀嚼()()死抠()豁然()迂腐() 3、解释词义: 味同嚼蜡:吹毛求疵: 寻章摘句:不求甚解: 咬文嚼字:豁然贯通:

《不求甚解》公开课导学案(九年级下册)

《不求甚解》学案2 九年级上册第16课《不求甚解》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把握文中所阐述的正确道理。 2.学习道理论证和正反论证方法。 3.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4.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资料链接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二、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要诀( ) 停滞( ) 咬文嚼字( ) 滥加粗暴( ) 2.结合注释,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要诀: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妙笔生花: 豁然贯通: 开卷有益: 3.作者一开头就提出了一般人常常认为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对此,作者又是怎样看得呢? 4.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讲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时,提到如果作者先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树靶子),然后加以论证,最终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更有力地表明正确的观点,我们称这种文章叫什么文章? 三、探究赏析 1.作者是怎么驳斥那个“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错误观点的呢?也就是说,作者是怎样来论证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2.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你能否谈谈你从这种论证上学习到什么写作方法。 3.什么是“不求甚解”?“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4.你能否谈谈你从这种论证上学习到什么写作方法。(让学生学会写作的方法) 方法链接:答案是多面的,如写作思路一定要清晰,要符合人的思维过程;如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举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文章更具说服力,权威性;再如论证一定要完整,语言表述一定要严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优秀精品教案

学科:语文年级:九班级:姓名: 【课题】短文两篇 【文海拾贝】 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西汉·刘向)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歌德) 【教学目标】 1、学会并运用文中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点、难点、考点、易错点】 重点:学会并运用文中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难点: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考点:准确判断论证方法及作用 易错点:不能用规范性的语言答出论证方法及作用 【问题预设】 论证方法的判断及作用容易出现错误,答题考虑不全面。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课前三件事 旁边的垃圾,文具书籍整齐,课桌凳距离 【导入新课】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尙。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谈读书。 (过渡语)请同学们齐读教学目标(板书课题) (过渡语)下面请完成知识铺垫部分 【知识铺垫】 1、走近作者。 《谈读书》的作者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的体裁。 2、给下列粗体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藻()饰狡黠()狂wàng()自大 huò()然贯通傅cǎi()文cǎi() liàn()达提liàn()【操作步骤】学生自主学习-争抢演板—学生评改—点评—合作交流—问题展示-解答与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第13课《不求甚解》学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 13.《短文两篇》学案 第二课时 班级姓名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和驳论的方法。 3.掌握好的读书方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指导 1.勾画相关资料,了解重要作者及驳论文知识。 2.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请同学们10分钟完自主成下列内容,6分钟进行自学检测并交流。 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等。 驳论文知识简介: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驳论文批驳的方式有两种: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直接批驳的具体方法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驳论文在驳倒错误的观点后,还要树立起自己的正面观点,这叫间接批驳。驳论文往往是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 (二)自学检测 1.填空。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 .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驳论文批驳的方式有两种: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直接批驳的具体方法有、、。 2.(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不求甚解阅读题及答案

不求甚解阅读题及答案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 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 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 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 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 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 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 解了。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 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此外,还告诉我们读 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 好好体会。 ⑤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 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 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 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 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选自《燕山夜话》,有删改 15.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述思路。3分 16.阅读第④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4分 17.第⑤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18.你是否赞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观?为什么?2分 15.首先提出本段的观点: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然后通过正反对比来论述好读书 的益处正反对比内容也可以分开论述;最后用陶渊明的事例进一步论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 意这一观点。

不求甚解教案不求甚解优秀教案内容

不求甚解教案不求甚解优秀教案内容 地区:湖北省 - 荆门市 - 钟祥市 学校:钟祥市第四中学 共1课时 不求甚解初中语文人教xx课标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要诀、不求甚解、咬文嚼字、开卷有益”等词的意思。2、熟读课文,知道作者是怎样水到渠成的确立自己的主张,达到反驳对方的目的。3、了解驳论文的特点,会写一般的小驳论文。 情感价值态度:学会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本文怎样反驳对方的。 2重点难点 引导理解本文的反驳方法 3教学过程3.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不求甚解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谈读书》,谁能说说文中哪种读书方法你最喜欢?其实,我们读书没有固定的方法,不能一概来论哪种方法好哪种不好,有时得根据文章内容、个人习惯来论。就像我们平时说话,有时得留余地,否则,别人有会找出漏洞反驳我们。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当代作家马南村的《不求甚解》,看看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不当说法。 活动2【讲授】不求甚解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本文是反驳哪种错误观点。 2、文中作者拿什么来反驳对方? 引导明确: 敌论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拿“读书”一事来反驳 (过渡)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现在,我们继续看课文 二、再读课文,明白作者怎样反驳 1、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 (1)课文说“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划线。 (2)“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好吗?课文是怎么样论说的? (3)文章说的哪些读书方法类似于“不求甚解”? 2、小组代表自由回答,老师指点明白: 涛渊明读书“不求甚解”,一是表谦虚,二是告诉人们读书不要固执,不要咬文嚼字,只顾局部,不看整体。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课文为了反驳对方,列举了正反两个例子:“普列汉诺夫因为读书不能做到不求甚解,所以曲解了 * 著作。”“诸葛亮能够不求甚

《不求甚解》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21-23题。(14分) 不求甚解(节选) 马南邨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 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 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 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 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 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 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 了解问题更全面。 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 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⑧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 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⑨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 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链接一:为学读书,须具耐心,细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链接二: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朱熹《童蒙须知》21. 请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观点,并阐释其具体内容。(4分)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导语:本文中作者对“不求甚解”四个字赋予了两层含义:虚心;不固执一点,不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你能对这两层含义谈谈你个人的见解或看法吗?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教学流程: 一、导 1、“不求甚解”的字面含义是什么?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读书态度是否可取? 2、世人对于“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邓拓又对“不求甚解”发表了什么语出惊人的观点?正确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二、定 1、阅读课文,划出每段中最能反映该段中心观点的句

子。 (尤其注意从正面表观点的判断句) 2、本文属于何种实用文体?依据论证思路划分属于哪一小类 (驳论文) 3、驳论文是用文字和别人在思想上打仗。驳论分文“破”和“立”两个环节。前者是攻取别人的阵地,后者是牢牢守住已经占领的阵地。 本文哪些段落为“破”、哪些段落为“立”? (第一段到第四段为“破”第五到第六段为“立”) 三、破 1、世人眼中的“不求甚解”与“求甚解” 思考:(1)世人怎样理解“不求甚解”? (2)世人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如何? (3)世人用怎样的行动“求甚解”? 2、作者眼中的“不求甚解” 思考:(1)作者怎样理解“不求甚解”? (2)作者认为该怎样“不求甚解”? 3、作者是怎样反驳世人的理解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梳理第二、三段 (引经据典,正本清源,补全缺失要素,把握核心价值) 4、先破后立的议论思路有何益处?

22《五柳先生传》导学案第2课时

第二课时 组名:姓名:学习评价: 一、导入新课:以抽问作答的方式复习课文重点文言词汇和句意 二、合作探究★步骤一【整体把握】:请各小组长指导各组同学感情朗读课文,并做好展示准备 1、初步理解,请用课文语句作答(1)、“五柳先生”的字号来源于: (2)、“五柳先生”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 (3)、“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 (4)、“五柳先生”的生活境况是: (5)、赞语中哪句话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6)、读“”,我们看到一个自别于名门望族、不慕荣利或淡泊宁静的五柳先生。(7)、读“”,我们看到一个恬淡自足的五柳先生。 (8)、读“”,我们看到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或胸襟开阔,意存高远五柳(9)、读“”,我们看到一个率真放达的或开朗乐观的五柳先生。(10)、读“”,我们看到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11)、读“”,我们看到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 2、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 主要方面相关内容 籍贯姓字 思想性格 乐趣爱好 生活状况 人物形象 ★步骤二【重点把握】:请各小组长指导各组同学再次感情朗读课文,并做好展示准备 1、文章的结构模式有什么特点本文第1、2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2、第1段第一句话讲了什么 3、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 4、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5.“嗜酒”说明了什么喝酒为什么要“期在必醉” 6、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 7.作者常写文章,目的是什么 8.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生活条件如此恶劣,作者为何还能“晏如也”这种精 神值得提倡吗 9、怎样理解“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10.何为“赞”赞语中的那一句话和“传”中的语句照应对作者的这种性格,该怎样看待 赞: “不戚戚于贫贱”照应;“不汲汲于富贵”照应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照应 11、“赞”与前文有何关系这种仿史传的写法有何好处 12、你认为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作评价)

《不求甚解》拓展阅读练习

《不求甚解》拓展阅读练习 一、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这样的话:人如果能重走生活的道路,也许早就成为天才了,此话说得既深刻又实在。我们每个人回首往事,都有过教训和遗憾,或多或少走过弯路,付出过代价。“如果那就”但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时间的一维性决定了它一去不回。吃后悔药是没有用的,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态度应该是:往者可鉴,来者可追,“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名言警语都是激励年轻人应勤奋好学、奠定一生事业的基础,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也确有一些人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如受社会、家庭、环境等等因素影响,个人才能的早期表现得不到发展,从而失去了黄金时期。那么是不是就该空留浩叹、灰心丧气呢?西汉经学家刘向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日本学者佐藤一斋对这段话有新的理解和发展。他说:“少小而学,及壮有为;壮年而学,及老不衰;老年而学,及死不朽。”不管什么人,只要肯学习,总会有成果,廉洁像春种秋收,总会有收获一样。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无论何等之老人,学其所不知者,绝非耻辱之事。”在这方面,历史上的许多名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留下了佳话。东汉的马援,小时候并不聪明,也耽误了些光阴,以致与别人相比差距甚大,“见之自失”。马援的哥哥安慰他说:有人是“小器速成”,你是“大器晚成”,要发奋努力,不要自卑。于是马援努力学习,以后成了一代名将,屡建奇功。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发愤为学”,开始时文才并不高明,连考几科都落选了,但他并不泄气,“悉焚常所为之,闭户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后来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明朝的李贽,从小家境贫寒,青年时代在颠pèi 流离中度过,立志著书时已54岁了。他的名著《焚书》是在64岁时完成的。近代画坛巨匠齐白石30岁才开始学画。后来成了fēi声海内外的大画家,这些名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不认为学习已经晚了,而是从“今”开始,发奋努力,寄希望于未来,终成大业。 认为“学习晚了”是因为我们有个根深蒂固的想法,以为年龄增大免不了脑子衰退。其实,如今研究发现老人的脑仍然功能惊人。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德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篇一:《不求甚解》 教案 一、教学目的: 教学设想: 1.一事一议,多从生活实际中的感受选定题目,切中人们的思想状况。从探讨作者论证思路入手,学习课文注重说理,深入分析的写 作特点。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人新课:我们学习了鲁迅的《拿来主义》,学会了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今天我们再来学两篇短小精 悍的杂文,看看这两位当代作家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二)作者简介: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 福建省闽侯县人,是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幼年酷爱 文学艺术,1930年加入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30年代就开始发表散文。1945年初在晋察冀边区主持编辑了 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建国后,曾经任《人民日报》总编辑。1958年秋,调任北京市委书记,主编理论刊物《前线》。60年代初以"马南村"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 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在"文革"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了所谓"三家村反党集团" 冤案,邓拓首当其冲,被诬为"三家村主将"而遭受残酷迫害,于 1966年5 月18日含冤去世。

在30年"笔走龙蛇"的生涯中,邓拓留下了大量散文瑰宝,以杂文的 成就最突出,仅代表作《燕山夜话》就发行数十万册。《燕山夜话》包括150多篇杂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知识丰富,不拘一格,做 到了于知识之中见思想,在议论之间藏情趣,熔百家典籍于一炉, 寓郑重严肃于愉悦,具有极强的战斗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被誉为 一部"小百科全书"。老舍先生读后,情不自禁地称赞作者是"大手笔 写小文章,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邓拓是一位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的利益至为关切的作家。本篇谈论 的是学习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 方法的合理性,以及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但角度与众不同,教育 性极强,对于今天有志于为祖国富强而学习读书的人,特别是青年人,无疑是极好的治学修养的教科书。 (三)解题:"不求甚解",本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 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现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 含贬义。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证,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文章反弹瑟琶,新人耳目,在轻松愉快中使读者受到教育。就其根本思路来说,乃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就其立 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 (四)1.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解释词语:

14.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导学案附答案

14.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教学目标】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第一课时《谈读书》 【资料链接】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怡.()情统筹.()藻.()饰狡黠.()诘.()难 要诀.()蒸馏.()劝诫.()滞.()碍吹毛求疵.() 咀嚼.()好.()读书味同嚼.()蜡 2.解释下列的词语。 ⑴狡黠⑵伦理 ⑶诘难⑷文采藻饰 ⑸傅彩⑹矫 ⑺学究⑻寻章摘句 ⑼滞碍⑽味同嚼蜡 ⑾要诀⑿吹毛求疵 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朗读指导: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⑵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 ⑶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⑷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谈读书》紧紧扣住“读书”这个话题,分别从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不求甚解》则是从批驳别人的观点开始,接着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和会意,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学情分析: 关于读书问题,古今中外有很多人议论过,但常谈常新。《短文两篇》都是谈读书,但见解独到。读《谈读书》如同沐浴在智慧的阳光下,读《不求甚解》如同聆听长者的谆谆教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理解、积累“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咬文嚼字、豁然开朗、开卷有益”等词语。 2. 积累记诵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3. 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4. 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1. 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2. 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情感与价值观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辩证地看问题。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感知《谈读书》的内容;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一、激趣导入: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尙。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走近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词语 1、藻饰:修饰文辞。 2、狡黠:狡诈。 3、诘难:诘间,为难。 4、滞碍:不通畅。 5、味同嚼蜡:形容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6、吹毛求疵: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四、讨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五、合作探究、弄懂课文内涵: 1.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 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 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经验不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互相补充。 3.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明确: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全凭观察得之” 4. 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义。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完整word版)不求甚解公开课教学

《不求甚解》公开课教案 实习教师:刘燕授课班级:九年级93班 教学目标: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提纲。 3、对驳论文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提纲 教学难点:1、理清文章结构; 2、学写驳论文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故事导入:有一个老太太做寿,满堂儿孙、亲戚朋友都纷纷送礼、问候。但有位客人没有买礼物,觉得不好意思,就提议做一首诗来祝贺。众人都很高兴,客人便吟诵起来:“这个婆娘不是人!”大家听了很震惊,都斥责这个人胡言乱语。客人说:“别急,请听下一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好!好!众人转过了神,夸赞起来。 客人又道:“儿孙个个都是贼!”这下老太太的儿孙可不干了,围过来要揍他。客人又说:“别忙——盗得仙桃庆寿辰!”儿孙一听又乐了。众人都赞扬这首诗做得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只看到第一句或者第三句就认为是在骂人,便会误解。只有四句一起看,才发现是赞美的诗歌。所以我们看问题不能一叶障目,不能只根据只言片语就妄加判断,要纵观全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不求甚解》就是批驳根据只言片语就妄加判断,忽视了整体的课文。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19页。 二、解题、作者介绍、文体知识 1、解题:不求:不追求。甚解:比较深刻的理解。(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 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2、作者介绍:马南邨,原名邓拓(邓子健)(1912—1966)笔名叫马南邨,福建闽侯 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治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 家。在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3、文体知识: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杂 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和某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 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这篇文章作者就针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提出了自己的观 点。 4、驳论文:是指先提出对方错误的观点,加以直接批驳(驳论点)。或者间接批驳(驳 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以便驳倒对方错 误的论点。 三、字音字词 1、字音 马南邨(cūn)王粲(càn)咬文嚼字(jiáo) 2、字义 (1)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指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2)咬文嚼字: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后题及答案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后题及答案 《短文两篇》研讨与练习说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一、你读了近十年书,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已经有了一些认识。熟读这两篇短文,在关于读书的这些问题上,你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体验学习这两篇短文,把两篇短文中的精华化为自己的东西。 不妨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在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上,都值得一谈。 二、揣摩《谈读书》中的下边两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把握《谈读书》一文中的某些观点,以及了解作者是怎样论证观点的。推而广之,期望学生能掌握或者了解两篇短文的所有观点和证明观点的方法。 1、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2、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用比喻证明观点。 三、《不求甚解》中说:“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然而也有相反的看法:“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顺着作者思路,就能把握文意。对这两种意见,你是怎么看的?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先介绍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充分准备后,才有可能讨论得起来。

叶圣陶先生在《读〈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强调阅读就是顺着作者思路,进入作者胸境。这样甚解可致,原意也不难重逢了。 叶老批评陶渊明“疏狂不可循”,是因为他推崇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理论。他说过,阅读是通过文字这道桥梁,与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叶老认为,文本意义是确定的,它先于阅读已潜藏在文本之中,就像矿藏埋于地下,苹果核包在苹果里头,只要用适当的方法(工具)取出即可。由此可见,叶老批评陶渊明,是儒道两种阅读方法之争,也是阅读理论中的作者理论与读者理论之争。 四、把《谈读书》中的名言警句摘抄下来,并选出你最喜欢的一条作为论点,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议论文。 《谈读书》中名言警句迭出,让学生积累下来,好处多多。这些名言警句一般都没有进行论证,但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学生不难找出一条来试着论证一下。教师可适当进行指导。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运用驳论进行论述的方法。 2、正确理解马南邨版的“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 3、学习用批判的目光对待“一般人”的观点、主张。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明确其表达的中心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如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等),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通过层层论证树立自我的观点的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工作中,常常听到有同学在呼喊,上帝啊,赐给我有效的读书方法吧。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同学们会思考,我们是不是该改变一些读书的方法了呢?如果你有这样的困惑或者期待,那么今天我们不妨一起来了解一种读书方法,看看是否能受到启发。出示题目。 二、了解大意,找出主要观点。 初读课文,(一生朗读,其他人寻找作者的观点。朗读之后先正音,再评价。)问:马南邨版的“不求甚解”其含义有几层?一遍不够第二遍、第三遍。 明确:(态度)读书要谦虚; (方法)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从反面讲:不要自负、不死抠字句,不因小失大。 补充:了解大意,文中还有一种说法——观其大略。用我们的术语来说就是——整体把握。面对这样一篇议论性的文字,我们首先要把握的是——论点。也就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板书:论点——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 牛刀小试:PPT 三张 1、信息社会,资讯发达。特别是网络,当你点击,链接像个无底洞,让你沉溺其中。你怎样“不求甚解”?(浏览) A、迅速扫视,撷取重要信息。 B、根据一定的目的和需要,有所取舍。 2、迁移:面对议论文,观其大略首先是把握论点。记叙文,观其大略首先是把握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说明文,观其大略首先是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3、如要真正读懂,你可以在小说中读到形象背后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在散文中读到景与情、形与神的统一;在诗歌中融入那别样的意境。 三、反复阅读,理清论证思路 1、其想法跟一般人是否一致?回到开篇。明确文章的议论方式——驳论。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就是驳论。

不求甚解导学案教师版

《不求甚解》(共1课时) 制作人:王玉晓修改人:王玉晓 【学习目标】 1、简介作者。 2、学习本文反驳的方法——驳论点; 3、说出“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本文反驳的方法——驳论点; 2、说出“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学习方法】 【学习过程】 激情导入 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 自主学习 一、作者简介: 邓拓(1912—1966),笔名马南邦,福建闽侯人。当代作家,1966年在文革中迫害致死。重要作品为《燕山夜话》。《燕山夜话》是马南邦的杂文集。1961年作者《北京晚报》要求,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利用工作之余为《燕山夜话》撰写的152篇专稿,主要是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旗帜鲜明,议论风生,也能切中时弊;短小精炼,语言流畅。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和喜爱。 二、快速阅读《不求甚解》,并思考 (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 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2)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3)作者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1、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引证法。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例证法。以普列汉普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须理解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 2、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辨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 口述新的立意。 见风使舵 班门弄斧 滥竽充数 (提示: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3、 找出文中所举的例子,并说说他们在文中的作用。 举列宁批评普罗汉诺夫曲解马克思著作证明读书要虚心;举诸葛亮读书要观其大略证明读书的方法要正确;举陆象山的语录证明读书未晓处且放过,不能因小失大。 试结合陶渊明、诸葛亮、陆象山三位古人的话来谈谈自己在读书中一些体会。(不少于200字) 合作探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