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返回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陕西省电子工业学校王粉利

【教学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学习辩证地看问题。

2.学习课文针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式,掌握作者论证的思路。

3.学习作者运用例证、引证阐述观点以及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4.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学会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反驳的方法。

2.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思路及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小组学习法、探讨比较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用幻灯片制作课件,并布置预习作业。)

一、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相关词语的音、形、义,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二、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如生平、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三、查找有关驳论文的相关资料。

四、查询有关读书的方法。

(以上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在泛读的基础上,了解文章大意,探讨作者论证思路。在精读的基础上,把握课文注重说理、深入分析的写作特点。

一、课文导入

释题导入式。老师提问不求甚解的含义。

明确: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作深入理解。(贬义)

师:本文的标题是“不求甚解”,可见作者提倡不求甚解。到底为什么呢?请大家进入课文。

展示教学目标(略)

展示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反驳的方法。

2.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思路及论证方法。

二、检查课前预习:

1.作者(个别提问)

邓拓(1912—1966),笔名马南邨,福建闽侯人,当代作家。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福建人民政府的反蒋爱国斗争。1937年到晋察冀边区,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建国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中

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马南邨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补充:《燕山夜话》是马南邨的杂文集。1961年作者应《北京晚报》的要求,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利用工作之余为《燕山夜话》撰写了152篇专稿。文章主要是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旗帜鲜明,能切中时弊;短小精炼,语言流畅。它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喜爱。

2.题解(师讲)

“不求甚解”本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分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现多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证,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文章反弹琵琶,新人耳目,在轻松愉快中使读者受到教育。就其根本思路来说,乃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就其立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

补充:驳论文(师讲,学生了解)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错误的反动的见解和主张。

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

3.字词

(1)字音。(师提问)

滞碍(zhì)死抠(kōu)豁然(h uò)

(2) 词义。(学生齐读)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作深入理解。

豁然贯通:形容(久思不解的问题)一下子明白过来,迎刃而解。

观其大略: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开卷有益:读书有益处,有收获。

三、授课内容

(一)快速阅读,观其大略。

1.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方法,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3)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小组讨论,明确:

(1)批驳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2) 原意:“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

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3)本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课件展示:竖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

(4)引证法。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例证法。以普列汉普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必须理解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

对比论证。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正反对比论证论点。

(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书要反复读。

2.总结本文结构(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展示结果)

提示:按三段论的模式,如下所示:

1.树立靶子,摆出错误的看法。

2.分析陶渊明读书态度,引出正确的观点。

3.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强调书必须反复读。

(二)仔细阅读,逐层分析

请根据以上论证思路,分析《不求甚解》的结构层次。

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首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次,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全面解释“不求甚解”,运用举例、作对比、引用等论证反复证明所述观点,强调书必须反复读。

(三)关于读书的方法

学生先展示,老师再介绍。

(1)名人的读书观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苏轼: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鲁迅的“随便翻翻”。鲁迅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拿来翻一下,或看序目,或读几页内容,不费力,不劳神,往往在看非看不可的书籍觉得疲劳后,拿来消遣。

本课中陶渊明与诸葛亮的读书法。(插入有关图片)

(2)几种常见的读书方法。

1.品读法。

2.摘读法。

3.圈点法。

不求甚解 优秀教学设计 教案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文常知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3.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4.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5.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6.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感知《谈读书》的内容;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朗读课文,体味文章的意蕴,感知文章的内涵。 怡情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 味同嚼蜡滞碍睾阐证吹毛求疵 四、讨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开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五、探究课文内涵: 1.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 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 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经验不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互相补充。 3.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明确: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全凭观察得之” 4.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义。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明确: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美。生动深刻,通俗易懂。 5.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另举一例。 明确:对比论证,正反全面,对比有力。 6.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②对不同的书,要不同的读。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7.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明确: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8.结合课文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 六、交流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趣闻和逸事: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见后补充)

【教育资料】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抓住主线以读促悟——《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教育资料】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抓住主线以读促悟——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一、抓住主线,理清脉络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初读全文,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此基础上再默读全文,抓住主线要求学生划出课文中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并以文章自然空行为标志划分段落,四人小组讨论段意,从而理清课文脉络。 二、以读促悟,重点深究 夜莺的歌声是课文的一条红线,抓住夜莺歌声的句子展开教学,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引导学生以读为主,以读促悟,重点深究夜莺歌声的含义成为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可从以下四个环节引导学生深究。 1、联系上下文,初闻歌声。学习课文第一段,让学生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教师出示: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鼓励学生质疑,学生问:沉寂什么意思?教师让学生联系上文读读,体会体会。学生从读中体会到战斗刚刚结束,树木、房屋被破坏,空旷的花园里空无一人,死一般的静寂。学生又问:这歌声有什么作用?教师不急于解答学生的疑惑,而是让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三到第十九自然段,两生上台演一演军官和小夜莺,从对话中去体会、去品味。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小夜莺把问话故意岔开,避免了正面回答,看似一副糊涂的样子,却有着格外清醒的头脑。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

野兽来了就都跑了。小夜莺巧妙的回答,既保护了群众,又痛骂了敌人。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小夜莺的乖巧、机智。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做到了口而诵,心而维,边朗读边揣摩,从中体会到这是有意吸引敌人的歌声。 2、自问自答,理解歌声。学习课文第二段,让学生继续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教师出示:小孩有时侯学夜莺唱,有时侯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的,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侯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教师大胆地放,引导学生自问自答,同桌练习一个问一个答,扩大了训练面,人人都得到了训练的机会,学生各有所得。在此基础上,教师充当向导的角色,引领学生比较: 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他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这两句话意思有什么不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3、比较异同,破译歌声。学习课文第三段,学生继续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四人小组讨论歌声的作用有何不同,破译歌声的含义。结合语境,让学生探究既然那歌声已经没有什么新鲜的意思了,为什么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通过朗读,学生感悟出小夜莺为了不引起敌人怀疑,发出信号后仍继续唱歌,同时也表达他临战前的兴奋。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优秀精品教案

学科:语文年级:九班级:姓名: 【课题】短文两篇 【文海拾贝】 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西汉·刘向)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歌德) 【教学目标】 1、学会并运用文中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点、难点、考点、易错点】 重点:学会并运用文中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难点: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考点:准确判断论证方法及作用 易错点:不能用规范性的语言答出论证方法及作用 【问题预设】 论证方法的判断及作用容易出现错误,答题考虑不全面。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课前三件事 旁边的垃圾,文具书籍整齐,课桌凳距离 【导入新课】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尙。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谈读书。 (过渡语)请同学们齐读教学目标(板书课题) (过渡语)下面请完成知识铺垫部分 【知识铺垫】 1、走近作者。 《谈读书》的作者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的体裁。 2、给下列粗体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藻()饰狡黠()狂wàng()自大 huò()然贯通傅cǎi()文cǎi() liàn()达提liàn()【操作步骤】学生自主学习-争抢演板—学生评改—点评—合作交流—问题展示-解答与

不求甚解教案不求甚解优秀教案内容

不求甚解教案不求甚解优秀教案内容 地区:湖北省 - 荆门市 - 钟祥市 学校:钟祥市第四中学 共1课时 不求甚解初中语文人教xx课标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要诀、不求甚解、咬文嚼字、开卷有益”等词的意思。2、熟读课文,知道作者是怎样水到渠成的确立自己的主张,达到反驳对方的目的。3、了解驳论文的特点,会写一般的小驳论文。 情感价值态度:学会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本文怎样反驳对方的。 2重点难点 引导理解本文的反驳方法 3教学过程3.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不求甚解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谈读书》,谁能说说文中哪种读书方法你最喜欢?其实,我们读书没有固定的方法,不能一概来论哪种方法好哪种不好,有时得根据文章内容、个人习惯来论。就像我们平时说话,有时得留余地,否则,别人有会找出漏洞反驳我们。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当代作家马南村的《不求甚解》,看看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不当说法。 活动2【讲授】不求甚解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本文是反驳哪种错误观点。 2、文中作者拿什么来反驳对方? 引导明确: 敌论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拿“读书”一事来反驳 (过渡)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现在,我们继续看课文 二、再读课文,明白作者怎样反驳 1、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 (1)课文说“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划线。 (2)“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好吗?课文是怎么样论说的? (3)文章说的哪些读书方法类似于“不求甚解”? 2、小组代表自由回答,老师指点明白: 涛渊明读书“不求甚解”,一是表谦虚,二是告诉人们读书不要固执,不要咬文嚼字,只顾局部,不看整体。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课文为了反驳对方,列举了正反两个例子:“普列汉诺夫因为读书不能做到不求甚解,所以曲解了 * 著作。”“诸葛亮能够不求甚

13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13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识字、学词、读文理文 教学难点:读文理文 教学创新点:边学边练,实时反馈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1.教师导入,学生齐读课题。 2.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全文一共多少个自然段(共37个)?朗读1-24,要求学生仔细倾听,注意生字的读音,教师用“颜色跟树叶差chà不多不知在削xiāo什么转zhuǎn眼间谁教jiāo你这样吹哨子的夜莺倒dào是只有我一个村子就着zháo火了俩liǎ人并排着走胳膊bo”反馈倾听的情况。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5-37,要求读正确、读流畅。 3.请1-2位中上生学生根据拼音读生字。 削xiāo喂wèi哨shào 挺tǐng斯sī甩shuǎi 踢tī枪qiāng防fáng 鬼guǐ汉hàn滚gǔn

毁huǐ惯guàn屑xiè 拧nǐng蘑mó呻shēn 吟yín宛wǎn 4.运用反复手法,训练进步生根据拼音识字。 5.组织学生标画重要词语。 垂头丧气沉寂 木屑盘问不慌不忙 杂草丛生蘑菇 埋伏聚精会神 模模糊糊以防万一 凝神鬼子汉子 兴致勃勃口哨 呻吟断断续续 烧毁 6.教师过渡,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在排版上的特点:24、34、35后边的空行,将课文分为四个部分,列出二、三、四部分的小标题,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敲定第一部分的小标题。 1-24带路(盘问) 25-34埋伏 35枪声 36-37歌声 7.学生教师指导和课件的帮助下,整体把握并反复表述课文的要内容并小练笔: 课文先写___________,然后写__________,接着写________,

《不求甚解》公开课导学案(九年级下册)

《不求甚解》学案2 九年级上册第16课《不求甚解》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把握文中所阐述的正确道理。 2.学习道理论证和正反论证方法。 3.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4.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资料链接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二、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要诀( ) 停滞( ) 咬文嚼字( ) 滥加粗暴( ) 2.结合注释,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要诀: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妙笔生花: 豁然贯通: 开卷有益: 3.作者一开头就提出了一般人常常认为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对此,作者又是怎样看得呢? 4.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讲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时,提到如果作者先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树靶子),然后加以论证,最终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更有力地表明正确的观点,我们称这种文章叫什么文章? 三、探究赏析 1.作者是怎么驳斥那个“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错误观点的呢?也就是说,作者是怎样来论证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2.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你能否谈谈你从这种论证上学习到什么写作方法。 3.什么是“不求甚解”?“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4.你能否谈谈你从这种论证上学习到什么写作方法。(让学生学会写作的方法) 方法链接:答案是多面的,如写作思路一定要清晰,要符合人的思维过程;如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举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文章更具说服力,权威性;再如论证一定要完整,语言表述一定要严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导语:本文中作者对“不求甚解”四个字赋予了两层含义:虚心;不固执一点,不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你能对这两层含义谈谈你个人的见解或看法吗?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教学流程: 一、导 1、“不求甚解”的字面含义是什么?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读书态度是否可取? 2、世人对于“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邓拓又对“不求甚解”发表了什么语出惊人的观点?正确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二、定 1、阅读课文,划出每段中最能反映该段中心观点的句

子。 (尤其注意从正面表观点的判断句) 2、本文属于何种实用文体?依据论证思路划分属于哪一小类 (驳论文) 3、驳论文是用文字和别人在思想上打仗。驳论分文“破”和“立”两个环节。前者是攻取别人的阵地,后者是牢牢守住已经占领的阵地。 本文哪些段落为“破”、哪些段落为“立”? (第一段到第四段为“破”第五到第六段为“立”) 三、破 1、世人眼中的“不求甚解”与“求甚解” 思考:(1)世人怎样理解“不求甚解”? (2)世人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如何? (3)世人用怎样的行动“求甚解”? 2、作者眼中的“不求甚解” 思考:(1)作者怎样理解“不求甚解”? (2)作者认为该怎样“不求甚解”? 3、作者是怎样反驳世人的理解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梳理第二、三段 (引经据典,正本清源,补全缺失要素,把握核心价值) 4、先破后立的议论思路有何益处?

八年级音乐《夜莺》教案

夜莺 教学目标: 1、了解雅尼及他的作品《夜莺》的音乐特点。 2、通过欣赏和参与音乐活动,获得情感体验。 3、感受中国古典音乐与现代电声音乐相结合的音乐魅力,学习电声乐队知识。 重点、难点:通过欣赏和参与音乐活动,获得情感体验。 教具:多媒体钢琴 一、电声乐队的概念及常见的形式: 师:非常好,老师相信你们的观察力一定不错,我们来听看一段视频,你们都看到了哪些乐器?生:回答(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有电吉他、电贝司、架子鼓、电子琴) 师:(幻灯片:出示四种乐器的图片)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四种乐器。 师:正是这四种乐器组成了一种乐队——电声乐队。(幻 灯片内容:) 师:那么你们知道还有哪些乐队组合吗? 生:臧天朔乐队 师:你还知道有哪些乐队呢? 生:花儿乐队、零点乐队。。。 师:噢,同学们知道的比老师还多。目前比较常见的电声 乐队有两类(幻灯片内容:第一类) 这是最基本的乐器配置,老师还给大家找了一个由这 (幻 几种乐器组成的乐队,大家来听一下它们的音响效果。 灯片播放音乐)(幻灯片内容:第二类) 让我们来听一下现场电声乐队的音响效果。 三、交流与欣赏作品《夜莺》 师:有一位音乐家,他喜欢将高雅的古典交响乐与绚丽的 现代电声乐巧妙地结合起来,创作出清新、浪漫、积极向 上的音乐作品,他便是——雅尼。 师:(幻灯片内容:雅尼,希腊血统的美国音乐家,被称 为“世界一流键盘奇才”,是一个用音乐讲述生活的人。 先后在希腊卫城、印度泰姬陵、中国紫禁城举行个人作品 音乐会,被誉为“雅尼三部曲”。)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欣赏他的一首充满中国古典音乐情调的现代电声音乐作品《夜莺》。 师:我们来听这首曲子的片段,夜莺的叫声是通过什么乐器来表现的呢? 生:笛子 师:笛子是我国的一种民族乐器,它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生:清脆、明亮、悠扬。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是《夜莺》的引子部分,全曲是由三部 分组成的(幻灯片内容:全曲结构) 师:用笛子演奏的引子部分节奏舒展、自由,在最后的延音 上,还加入了模拟夜莺歌唱的装饰音。 师:(幻灯片内容:第一部分谱例) 师:接下来,让我们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它由七个乐句组成,包含着两个音乐主题,请同学们边听边试着找出这两个音乐主题。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篇一:《不求甚解》 教案 一、教学目的: 教学设想: 1.一事一议,多从生活实际中的感受选定题目,切中人们的思想状况。从探讨作者论证思路入手,学习课文注重说理,深入分析的写 作特点。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人新课:我们学习了鲁迅的《拿来主义》,学会了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今天我们再来学两篇短小精 悍的杂文,看看这两位当代作家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二)作者简介: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 福建省闽侯县人,是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幼年酷爱 文学艺术,1930年加入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30年代就开始发表散文。1945年初在晋察冀边区主持编辑了 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建国后,曾经任《人民日报》总编辑。1958年秋,调任北京市委书记,主编理论刊物《前线》。60年代初以"马南村"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 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在"文革"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了所谓"三家村反党集团" 冤案,邓拓首当其冲,被诬为"三家村主将"而遭受残酷迫害,于 1966年5 月18日含冤去世。

在30年"笔走龙蛇"的生涯中,邓拓留下了大量散文瑰宝,以杂文的 成就最突出,仅代表作《燕山夜话》就发行数十万册。《燕山夜话》包括150多篇杂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知识丰富,不拘一格,做 到了于知识之中见思想,在议论之间藏情趣,熔百家典籍于一炉, 寓郑重严肃于愉悦,具有极强的战斗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被誉为 一部"小百科全书"。老舍先生读后,情不自禁地称赞作者是"大手笔 写小文章,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邓拓是一位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的利益至为关切的作家。本篇谈论 的是学习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 方法的合理性,以及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但角度与众不同,教育 性极强,对于今天有志于为祖国富强而学习读书的人,特别是青年人,无疑是极好的治学修养的教科书。 (三)解题:"不求甚解",本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 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现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 含贬义。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证,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文章反弹瑟琶,新人耳目,在轻松愉快中使读者受到教育。就其根本思路来说,乃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就其立 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 (四)1.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解释词语:

14.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导学案附答案

14.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教学目标】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第一课时《谈读书》 【资料链接】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怡.()情统筹.()藻.()饰狡黠.()诘.()难 要诀.()蒸馏.()劝诫.()滞.()碍吹毛求疵.() 咀嚼.()好.()读书味同嚼.()蜡 2.解释下列的词语。 ⑴狡黠⑵伦理 ⑶诘难⑷文采藻饰 ⑸傅彩⑹矫 ⑺学究⑻寻章摘句 ⑼滞碍⑽味同嚼蜡 ⑾要诀⑿吹毛求疵 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朗读指导: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⑵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 ⑶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⑷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中年级学生已有初步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应在指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上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相结合,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链接教材以外的丰富材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充分展开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情感价值取向上正确定位。-----“热爱祖国” 4.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情感碰撞的平台—讨论。在这里学生的思维情感得到充分的尊重,想法、意见得到尽情的流露。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都得到发展。 4.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独立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重难点: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突破方法: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同过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和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和勇敢。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 学法:质疑探究法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生字新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在惊心动魄的前苏联卫国战争年代,一个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孩子沉着、机智地与敌人斗志斗勇。这个小孩子被游击队员亲切地称为“小夜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夜莺的歌声》。(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先播放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片段) 2.出示图片,认识夜莺和杜鹃。 3.简介时代背景。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利用工具书,小组自学生字词。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运用驳论进行论述的方法。 2、正确理解马南邨版的“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 3、学习用批判的目光对待“一般人”的观点、主张。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明确其表达的中心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如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等),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通过层层论证树立自我的观点的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工作中,常常听到有同学在呼喊,上帝啊,赐给我有效的读书方法吧。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同学们会思考,我们是不是该改变一些读书的方法了呢?如果你有这样的困惑或者期待,那么今天我们不妨一起来了解一种读书方法,看看是否能受到启发。出示题目。 二、了解大意,找出主要观点。 初读课文,(一生朗读,其他人寻找作者的观点。朗读之后先正音,再评价。)问:马南邨版的“不求甚解”其含义有几层?一遍不够第二遍、第三遍。 明确:(态度)读书要谦虚; (方法)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从反面讲:不要自负、不死抠字句,不因小失大。 补充:了解大意,文中还有一种说法——观其大略。用我们的术语来说就是——整体把握。面对这样一篇议论性的文字,我们首先要把握的是——论点。也就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板书:论点——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 牛刀小试:PPT 三张 1、信息社会,资讯发达。特别是网络,当你点击,链接像个无底洞,让你沉溺其中。你怎样“不求甚解”?(浏览) A、迅速扫视,撷取重要信息。 B、根据一定的目的和需要,有所取舍。 2、迁移:面对议论文,观其大略首先是把握论点。记叙文,观其大略首先是把握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说明文,观其大略首先是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3、如要真正读懂,你可以在小说中读到形象背后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在散文中读到景与情、形与神的统一;在诗歌中融入那别样的意境。 三、反复阅读,理清论证思路 1、其想法跟一般人是否一致?回到开篇。明确文章的议论方式——驳论。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就是驳论。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教案 教学目的:了解陶渊明提出的“不求甚解”的含义,认真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张。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②理清本文的论证方式、论证思路,分析其驳论方法;③对比阅读,比较《谈读书》和《不求甚解》在内容、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方式和语言方面的异同。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明确本文的论证方式、内容,理清本文的思路,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对比阅读,把握《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短文在内容、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方式和语言方面的异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 学习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明确本文的内容; 2、对比阅读,把握《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短文的异同。 3、延伸拓展让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名人读书的名言和故事。 4、让学生结合两篇文章及自己的体会,用简练的文字自拟一条读书名言。 学习难点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文重点谈了读书的益处,那么,我们该怎样读书呢?读书,有千般乐趣,有万种读法。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下面,我们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

1、作者简介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邓子建、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福建福州人。1929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政法系。1931年转入上海法政学院经济系,从事中共地下活动。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2、复习议论文知识点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见解或主张。常见的有三种方式:直接批驳论点;通过批驳论据来批驳对方的论点;通过批驳对方论证来批驳对方的论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小组合作研读课文)默读课文。思考: 1、本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式?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运用了驳论的论证方式。 批驳的观点是: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是: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2、“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 明确:“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大意,不深入理解。 “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3、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第二段运用了道理论证。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有力地论证了陶渊明读书的本意是领会书中的要义,体会书中的乐趣,而不必在一字一句上过分下功夫。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第五段,运用了举例论证。举了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从反面有力地论证读书一定要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不求甚解 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 课型:新授 授课时数: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 2、读书要虚心领会作者的意思,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 3、学习作者运用喻证、引证阐述观点以及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喻证、引证阐述观点以及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程序与教学内容: 导入: 作者简介: 马南邨,即邓拓,1912年出生于一旧知识分子家庭。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晋察冀新华分社社长等,解放后先后任《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等职。邓拓毕生挥笔,热情讴歌党的事业所取得的每一个光辉胜利,对“左”“右”倾机会主义,特别是“左”倾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斗争。1961年,邓拓应《北京晚报》的要求,遵照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双百方针,以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等为宗旨,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在此之后,他又与吴晗、廖沫沙合作,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了《三家村札记》的专栏。这些杂文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切中时弊,妙趣横生,富有寓意,博得了广大

读者的欢迎和支持。当时全国许多报刊效仿这一做法,开设类似杂文专栏,为当时的文苑增添了生气。 新课: 理解原文出处: “不求甚解”一语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指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今多谓学习或工作态度的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不求甚解》一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正,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文章反弹琵琶,令人耳目一新,在轻松愉快中使读者受到教育,就其根本的思路来说,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就其立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结构安排: 第一部分(第1段),开宗明义,从“不求甚解”否定之否定入题。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于“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不作具体分析;用“一般”“常常有人”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人为数不少,并非偶然。“其实也不尽然”表明对今人否定之否定,然而语气委婉。“不尽然”是不把话说死。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要正面表明自己观点,“虽然不值得提倡”,但是也不应“盲目的反对”。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什么叫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2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小男孩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2.巩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训练要点。 3.了解课题与中心、内容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简介时代背景,导入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述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二、揭题、审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通过预习,请问:课文中真的是指夜莺鸟的叫声吗? “夜莺”指的是谁?(小男孩) “夜莺的歌声”什么意思?(小男孩模仿夜莺的叫声,给游击队传送情报。) 三、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写到夜莺歌声的句子。 2、出示句子。读句子,思考夜莺的歌声有什么作用? 四、理解课文 (一) 1、读“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歌声有什么作用? 2、从哪儿可看出小男孩是有意让敌人发现的呢?读第2、3自然段。 3、指名分角色读军官和孩子的对话,思考: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儿体会到的? 理解“刚刚一开火,……就都跑了。”“野兽”实际指什么? 4、再分角色齐读对话。 (二)过渡:由于孩子巧妙的回答了德国兵的盘问,德国兵觉得他只不过是

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路上,小男孩又唱起了夜莺的歌。 1、指名读句子“他有时候学……”,此时,他学夜莺唱是为了什么? (为了麻痹敌人,以便他后来用鸟叫向游击队传送情报时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2、他还用了哪些办法麻痹敌人?小组读第二部分。 (一甩一甩……答非所问……故意装做不懂事、天真贪玩,其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取得敌人的信任。) 3、齐读第二部分。 (三)夜莺是怎样向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呢? 1、小声自由地读课文第三部分,边读边思考,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2、读“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歌声的作用是什么?(传递情报) 3、从“如果我们……不要忘了……”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说明小夜莺的重要作用,他不止一次用这种方式同游击队联系,还说明游击队对他安全的关心。) 4、分角色齐读课文,体会歌声的作用。(适时加入口技鸟叫) 5、孩子的举动,以及巧妙地对付德国军官的问话,都体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害怕吗? 出示题目: 为什么小男孩能如此沉着、机智、勇敢呢?用上以下词语,说一段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憎恨临危不惧热爱应变自如祖国敌人毫无惧色坦然自若 (四) 1、指名读最后两部分。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执行新的任务) 3、齐读“从孩子的嘴里……”,这歌声有什么作用?与哪里相照应?读。 五、巩固,总结 1、找出文中其他相照应的地方。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篇一:《不求甚解》 教案 一、教学目的: 教学设想: 1.一事一议,多从生活实际中的感受选定题目,切中人们的思想状况。从探讨作者论证思路入手,学习课文注重说理,深入分析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人新课:我们学习了鲁迅的《拿来主义》,学会了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今天我们再来学两篇短小精悍的杂文,看看这两位当代作家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二)作者简介: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是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幼年酷爱文学艺术,1930 年加入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30 年代就开始发表散文。1945年初在晋察冀边区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建国后,曾经任《人民日报》总编辑。1958年秋,调任北京市委书记,主编理论刊物《前线》。60 年代初以"马南村" 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在" 文革" 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了所谓" 三家村反党集团" 冤案,邓拓首当其冲,被诬为" 三家村主将"而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 月18 日含冤去世。 在30年"笔走龙蛇"的生涯中,邓拓留下了大量散文瑰宝,以杂文的成就最突出,仅代表作《燕山夜话》就发行数十万册。《燕山夜话》包括150 多篇

杂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知识丰富,不拘一格,做到了于知识之中见思想,在议论之间藏情趣,熔百家典籍于一炉,寓郑重严肃于愉悦,具有极强的战斗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被誉为一部"小百科全书" 。老舍先生读后,情不自禁地称赞作者是"大手笔写小文章,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邓拓是一位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的利益至为关切的作家。本篇谈论的是学习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以及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但角度与众不同,教育性极强,对于今天有志于为祖国富强而学习读书的人,特别是青年人,无疑是极好的治学修养的教科书。 (三)解题:"不求甚解" ,本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现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证,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文章反弹瑟琶,新人耳目,在轻松愉快中使读者受到教育。就其根本思路来说,乃是对"不求甚解" 的否定之否定。就其立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 (四)1.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解释词语: 会意:会心咬文嚼字:指过分地斟酌字句。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死抠:kōu在字句上钻研或找错。豁然:一下子彻底晓悟;开阔;顿时通

不求甚解学案

《不求甚解》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了解驳论方式,学习文中论证方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 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爱读书,你一定有一些好的读书方法(或你知道前人的哪些读书法),请与大家交流一下。“不求甚解”是我们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学到的一句读书名言,这篇文章的作者以它为题,意在要真正理解陶渊明的本义。那么,“不求甚解”真正的含义什么呢我们一起从这篇文章中寻求答案吧。 二、资料助读 邓拓,(1912~1966福建闽侯(今福州)人。原名邓子健,笔名马南邨、向阳生等。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 《毛泽东选集》。 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 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指导。在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字里,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地影响。本文就是针对有一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作者的话》 我常常想到、看到、听到一些东西,觉得有了问题,随时就产生一个题目;每一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和观点,只能利用工作之余的一点时间,就自己现有的水平,有什么写什么;写的时候,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思维过

不求甚解 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 教学目标: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分析“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讨论交流阅读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课前热身: 1、同学们:下面老师,先请大家舒活舒活筋骨(小鸭体操) (二)导入新课 2、同学们:身体需要天天锻炼,知识需要日日积累,几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涓涓细流,也终将汇成大江、大河。几年在与书的交流中,你也肯定有了自己的方法,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说说:你是怎样读书的(你说、我说、他说) 3、你说、我说,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又是怎么说的(温故而知新) 4“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而字典中说:“不求甚解,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你对”不求甚解” 这种读书态度持什么看法呢?(自由论坛) 5、那么我们的作者的呢,引入课题(不求甚解) (三)作者简介 (四)独立思考 7、用自己的眼去发现,用自己的脑思考 请快速阅读课文,告诉大家你读到了什么(梳理课文) ?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有怎样的态度;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赞同提倡。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明确:“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书要反复读。 (五)(百家争鸣) 8、通过梳理我们把问题集中到了这里,结合课文我们再来谈谈 ①“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不求甚解》中说:“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 以只好说不求甚解。”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六)听听你的声音 调查:暑假中,许多家长反对孩子看电视,对这一现象你是怎么看的。(随机提问)本文作者又是如何来表达自己观点的?

夜莺之歌教案设计

夜莺之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感受“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形象,认识他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课文为什么以“夜莺之歌”为题? 3、了解文章前后照应等写法。 教学重点:感受“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形象,体会他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小夜莺的性格特点,体会他的内心,明确文章以“夜莺之歌”为题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测: 孩子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夜莺之歌》,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课文讲的是在前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被称作“夜莺”的孩子,把一支德国部队引进游击队的包围圈,使游击队全歼德军的故事) 小夜莺真了不起!那他是怎样与敌人巧妙周旋,为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学习新知 师:首先,来到苏联境内的那个小村庄。这是一张德军袭击村庄后的图片,街道两旁尽是黑色的瓦砾,烧焦的树木垂头丧气的弯着腰,看了这幅图,你想说写什么?生:(敌人的可恶、残忍) 师:是的,小夜莺也是怀着对敌人的憎恶之情,来完成这次任务的。(一)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夜莺的歌声在文中出现了几次,画出相关的句子,同桌可以相互交流。(师用课件出示句子)

(二)品味歌声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这五次歌声,品味歌声的内涵。 出示课件:默读课文,看看夜莺每次歌声的作用是什么,画出夜莺的表现,想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在旁边作批注。提示:可以抓住夜莺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细细品味。 1、第一次歌声: 战斗刚刚结束,一小队德国兵进了村庄,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小夜莺第一次歌声响起的作用是什么?(引诱敌人)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小夜莺是有意让敌人发现的呢?生:(从2、3自然段)“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就又响起来,越来越有劲。”怎么理解? (本来是寂静的村庄,一点声音也没有,突然传来嘹亮的夜莺的歌声,而且停一会儿,响一会儿,必然引起敌人的注意。 更何况是迷路的鬼子呢,急需找到人,所以很容易让敌人注意到他。) 师:嗯,你理解得真好,敌人到底上钩了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生:上钩了,从“士兵和中尉注意听着,看看周围的灌木丛,又望望道旁的白桦树。”可以看出敌人在寻找声音。 (1)从“注意听着”说明夜莺的歌声引起了敌人的注意了,他们听到了。 (2)从“看看、又望望”这两个词可以看出他们在寻找声音的来源。 (3)从“突然发现在很近很近的地方,有个孩子坐在河边……”可以看出他们找到了小夜莺。 师:这也是小夜莺的目的——有意让敌人发现。敌人寻着歌声看到了什么?生说师打出课件: (有个孩子坐在河边,耷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一件颜色跟树叶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