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唐长安到宋东京:里坊制和街市制

从唐长安到宋东京:里坊制和街市制

从唐长安到宋东京:里坊制和街市制
从唐长安到宋东京:里坊制和街市制

从唐长安到宋东京:里坊制和街市制

【摘要】唐长安城沿袭汉魏都城建置,推行封闭式的里坊制的城市管理,且达到了顶峰时期;随着社会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里坊制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到了北宋东京城,里坊制逐渐的被打破直至解体,为先进的开放式的街市制所取代,从而对城市建筑的形制、规划及时空布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唐长安城;宋东京城;里坊制;街市制;时空布局

引言

长安城是唐朝的首都,规模宏大,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唐长安城是在隋都大兴城的基础上修建而成的。唐长安城的规划总结了汉末邺城、北魏洛阳城和东魏邺城的经验,在方整对称的原则下,沿着南北轴线,将宫城和皇城置于全城的主要地位,并以纵横相交的棋盘形道路,将其余部分划为108个里坊及市,四周有坊墙,从而分区明确,街道整齐,充分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理想和要求。

东京是北宋的首都,也可以称得上当时的一个国际大都市。北宋东京城的前身是唐朝的汴州城,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皆在此建都。赵匡胤篡夺后周政权,建立北宋,亦把东京作为他的都城。北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城市结构发生了变化,官民住宅相间,临街设店,里坊制逐渐被打破直至取消,为街市制所取代。

从唐长安城到北宋东京城,从封闭式的里坊制到开放式的街市

制,无论在城市规划及管理方面,还是建筑构造及布局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笔者从空间布局和时间布局两个方面试论之。

1 空间布局

1.1 从坊、市分离到住宅、店铺相间

“坊”是居住区,“市”是商业区。“里坊制”起源于西周,是统治阶级为便于管理都城人民的要求而设立的。里,或称闾里,首见于《尚书酒诰》:“越百姓里居”。到西汉时,里坊制已趋成熟。当时的长安有160个闾里,“室居栉比,门巷修直”。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制度更加完善,如北魏洛阳的里坊划分和管理均已超过前代。隋唐长安的坊市制度沿袭汉魏以来体制,达到了鼎盛阶段。在城市结构上,里坊整齐划一,“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②到五代以后,坊市制度趋于崩溃,北宋东京城坊市制被彻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开放的街市制。

唐长安城有南北并列的十四条大街和东西平行的十一条大街,《长安志》载:“郭中南北十四街,东西十一街”,用这些街道将全长安城划分为108个里坊和东、西市。(图一)坊市周围都用高大的夯土墙包围,四向开门,实行的是传统的严格坊市分离制度,一般居民与中下级官僚均不得临街开门,实际上是一座座小城安放在大城之内,形成大城套小城的格局,是一种封建堡垒式的封闭型城市。东西两个市,每市约占两个坊的面积,这说明城市的交易区是非常狭小的,这是当时城市经济不甚发达的表现。

而北宋东京城则逐渐打破了唐长安城封闭的里坊制,坊墙被打

破,出现了繁华的大街小巷,首开我国古代开敞式城市的先河。(图二)宋代的东京,自后周世宗拓宽街道开始,临街的坊墙已被拆掉,允许人户临街修盖凉棚、起楼阁,实际上就是准许临街开店、面街而居。坊墙既已破坏,人户沿街贸易,坊、市分离的格局已逐渐结束,变为坊、市合一,交易区扩大到全城的各个角落,变成一个敞开型的封建商业城市。住宅和店铺、作坊建筑相间各街道。随着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多,商业和手工业的发达,商贩摊点到处拥挤不堪。值得一提的是一种叫“侵街”的现象比较普遍。“侵街”,简言之就是“侵占街道”。据《资治通鉴》卷二九二记载:“先是,大梁城中民侵街衢为舍,通大车者盖寡,上命悉直而广之,广者至三十步。”由此可见,开封旧城内民居侵街现象非常严重。“侵街”势头发展迅猛,且多权贵所为,给市政管理增加了难度。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二月,“京城衢巷狭隘,诏右侍閤门祇侯谢德权广之。德权即受诏,则先毁贵要邸舍,群议纷然。有诏止之,德权面请曰:‘今沮事者,皆权豪辈,吝屋室僦资耳,非有它也,臣死不敢奉诏。’上不得已,从之。德权因条上衢巷广袤及禁鼓昏晓之制,皆复长安旧制,乃诏开封府街司,约远近,置籍立表,令民今无得侵占”③。整顿先从权贵下手,拆除侵街房屋,恢复旧有的禁鼓昏晓制度,并树立表木,作为道路“红线”,严禁建筑越位。但是,在这之后,侵街行为并未结束。为此,宋政府多次下诏进行整治。如,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二月诏:“前诏开封府,毁撤京城民舍之侵街者,方属严冬,宣俟春月。”④仁宗天圣二年(1024)六月,“京

唐长安居民葬地分析

收稿日期:2011-06-12作者简介:惠瑛(1979 ),女,陕西渭南人,硕士研究生,宝鸡文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秦汉隋唐史。 2011年9月第30卷第9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ep.2011Vol.30No.9 唐长安居民葬地分析 惠 瑛 (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陕西宝鸡721013) 摘 要:唐长安周边地区长期以来发现的墓葬极其丰富,伴随出土的墓志资料也相当多。本文主要依据墓主 人住地与葬地明确的墓志资料,对唐代长安居民死后围绕长安城葬地的方位选择作一简要分析,并试析导致这种葬地选择的原因。 关键词:长安城;墓志;葬地中图分类号:K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 (2011)09-0113-04 现在的西安,唐代的都城,周边墓葬聚集极其丰 富,而且随着近些年西安周边考古的持续进行,发现的唐代墓葬数千座,结合考古发现的墓志以及前人研究、整理的文献墓志资料,这里对唐长安居民葬地做一简单分析。 一、根据发现的墓葬和出土的墓志资料,原陕西省博物馆馆长武伯伦先生早在1963年就对长安城郊的乡村里名进行了增补,此后,日本的爱宕元,杜文玉,尚民杰,程义等又对此有所补充和修订,本人2006年所著硕士论文对相关资料进行了进一步整理。程义在其博士毕业论文《关中唐代墓葬初步研 究》[1] 中通过对墓志资料和考古调查资料的整理,将唐长安周边地区的墓葬进行了划区研究。妹尾达 彦在《唐长安の都市生活ヒ墓域》[2] 一文中记了长安城郊外的墓域,以考古发掘的为准,有:西郊唐代 墓葬区,西南墓葬区,凤棲原秦汉唐明墓葬区,东郊唐代墓葬区,纺织城唐代墓葬区,新筑秦汉唐墓葬区,洪庆原汉唐墓葬区,各墓葬区发掘唐墓数千座。尤其是地处长安城东以及东南的近郊的龙首原 、白鹿原、铜人原、洪庆原、之南的凤栖原、少陵源、比原等地,分布更是集中,唐时也是理想的丧葬之地。 图(一):西安地区唐代墓葬分布图 [摘自(日)妹尾达彦 《唐长安の都市生活と墓域》]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布局差异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 在规划和布局上的差异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与自然结合以及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都城建设上。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成就了北京城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 汉长安城 汉长安城是以秦咸阳 改造重建而来的。故秦咸 阳幸存的建设基础自然对 汉长安空间产生影响。汉 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西北 方向,有渭河流经,为配 合地形及现状,长安城形 制是不规则的斗形,东垣 平直,其余三面墙随地形 河渠曲折,充分体现了设 计师巧用地形、不拘成规、 面对现实、因地制宜的观 念及强烈的现实主义精 神。西汉长安城的总体空 间结构布局显示,因其利 用秦代遗留的建设基础, 形成“前朝后市”的格 局。以市为主,结合手工 作坊和居住闾里等聚集在城北,成为集中的经济区;城南则以宫室以主,联系相关的官署、府库及贵族达官的“甲第”形成政治区。这实质上是继承战国综合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所形成的有组织的外廓空间结构。 长安城空间结构形态各异:宫室、市集、居住、手工作坊、礼制建筑等,这些分区在城市总体布局框架下形成。建章宫有架空复道与末央宫相通,打破了“择中立宫”的传统布局。城内五宫采用沿长安城中轴线—安门大街呈东西对列的形制来布置,与秦咸阳渭南诸宫沿中轴东西布列的方式相似。长安城实行“一城多市制”,聚集九市于城北,横门附近是长安城工商业重心,规模庞大,可渡渭河组织区域经济。长安城是按阶级,按职业组织聚居的。一般的居住地段称闾里,居住闾里的布局遵循“仕者近宫,工商近市”的传统来安排的,反映封建社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历史简介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简介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的分分合合不间断,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的朝代更替中,还夹带有春秋战国、楚汉争霸、三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时期。但是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又与其他时期有着严格的区别:这些朝代的中国大部分是处在统一的阶段。 秦朝,西元前221年由秦始皇建立,君主代表就是秦始皇,著名事件是“焚书坑儒”。创立过程简单来说就是灭六国,修灵渠,统一越族,统一西南,击退匈奴,夺取河套地区。朝代功绩是创立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从此在中央集权统治下货币统一土地私有,书同文、车同轨,修建长城抵御外敌。灭亡主要原因是秦朝的暴政统治。人民渴望和平稳定的生活,而秦国一直沿用“苛政”(有功重赏、有错重罚)。随着秦统治的扩大而秦政越来越苛刻,被压迫的人民,在忍无可忍的后决定揭竿起义,秦朝在起义反抗之下崩溃了。汉朝,西元前202年由汉高祖刘邦建立。创立过程从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楚汉之争开始,到刘邦的获胜并创立汉朝结束。君主代表为汉武帝,最著名事件让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朝代功绩主要集中在经济科技方面,开辟丝绸之路,东汉时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纸,张衡发明世界上第一台能够预报地震的“地动仪”,司马迁还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等等。灭亡的主要原因有①皇帝昏庸,苛捐杂税众多②政权旁落宦

官专权,政局混乱。 隋朝,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北周称帝,改国号为隋。589年灭了南朝陈,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正式确立隋朝。君主代表是隋文帝,著名事件是兴修了至今仍能使用的大运河。朝代功绩有①政治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②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③经济文化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增加政府收入,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繁重的无休止的兵役和徭役,导致劳动力空前缺乏,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阶级矛盾的激化,农民爆发起义。 唐朝,由李渊于618年建立。隋朝末期,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爆发隋末农民起义617年五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为帝,但是在618年李渊夺位称帝,定国号为唐,唐朝正式确立。君主代表是唐太宗,著名的“贞观之治”时期让世界记住了唐朝。朝代功绩发展完善和确立了后世运用的三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经济得以发展,繁荣了文化、美术、宗教领域,最瞩目的就是唐诗。灭亡最主要原因是君主昏庸无能,战事不断,经济衰退,藩镇割据,经过黄巢起义后,、唐朝的基础被打破,很快就灭亡了。 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赵匡胤首先行假途灭虢之计,灭亡了南平和楚,之后又灭亡后蜀、南汉、南唐三国,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公元960年正式确立。君主代表是宋徽宗,著名事件就是“靖康之耻”。

唐长安城规划特点

2.主要历代都城的规划特点 城市的形成就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与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与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中国战国时期的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隋唐长安城将宫室、坛庙与官署位于南北纵轴线的两侧,道路网划分为若干棋盘格,每一棋盘格称为坊,绕以坊城,自成一区。长安城就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就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与文化发展水平。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都就是仿长安城修建的。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与离宫别馆,使北京城为中国封建时代规划与建设的辉煌实例。 3里坊制与街巷制城市面貌的区别 街坊以道路划分,仍采取类似闾里的形式,称“里坊制”。唐长安城就是中国古代实行“里坊制”城市的典范。当时,全城划分为108个里坊(每个面积25~70公顷,大体相当于今天一个大型的居住小区)。这些里坊内部有井字形道路系统,四周围以高墙,坊墙不得随意开门开店,夜晚实行宵禁。坊内居民实行“连保制度”,以便于统治与管理。北宋东京(今开封)完全采取一种新的规划形制。商业、手工业与城镇中各种行业的发展与自古沿袭下来的“里坊制”规划形制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其焦点就是:商业市场的活动空间须要扩大与开放,而旧形制下市场过份集中且用地紧锢。这就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北宋东京的规划重新把宫城(大内)布置在城市中心,构成“大内—里城—罗城”三套城墙的格局,这主要就是防御上的考虑。形制上的最大突破,莫过于彻底废弃了“里坊制”,取消了坊墙,使街坊完全面向街道,沿街设置商店,并沿着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商业与各种行业的布置就是开放型的。它们分布在城市各条主要街道上,并按一定专业相对集中布置,“瓦子”则就是“娱乐区”。 里坊 胡同 宫殿 1.p明清故宫的布局特点及艺术成就 从布局来瞧采用了很严整的(整饬)布局.A突出了中轴的空间序列,其中轴线就是世界城市史上最长的一条中轴线.B采用了层层封闭的规划形象,层层分隔产生了深远的空间.C尺度的处理也很严谨,外朝空间就是内廷的四倍,比例为9:5,象征”九五之尊”.北京故宫的皇家建筑,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就是保存至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组。体现了一整套的礼制要求,运用了阴阳五行等象征手法,在雕刻,绘画,文学等其它的艺术手段上也有相当高的造诣。 2名词解释 东西堂制大朝居中,两侧为常朝。汉代开东西堂制之先河,晋、南北朝(北周出外)均行东西堂制。隋及以后均行三朝纵列之周制。

隋唐宋题库

中国古代史试题:隋唐宋部分 一、名词解释: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省六部制,隋唐科举制,《唐律疏议》,甘露之变,输籍定样,魏徵,禅宗,《大唐西域记》,羁縻州,《通典》,折冲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政事堂,《唐律疏议》,《姓氏录》,斜封官,节度使,安西四镇,昭武九姓,《通典》,传奇,《大衍历》,周世宗,陈桥兵变,主户客户,青苗法,猛安谋克,头下军州,澶渊之盟,二程,打草谷,更戍法,三冗,庆历新政,元佑更化,哲宗绍述,《资治通鉴》,纪事本末体,《洗冤集录》,鹅湖之会 二、简答题: 1、简述隋统一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2、简述隋代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的原因及表现。 3、简述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4、简评武则天。 5、简述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6、简述关陇贵族集团。 7、简述唐代官员的入仕途径。 8、简述隋唐五代民族关系的特点。 9、简述周世宗改革。 10、简述宋代商业的发展。 11、简述辽宋关系。 12、简评北宋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 13、唐代府兵制情况怎样,为什么被募兵制代替 三、论述题: 1、论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及其历史意义。 2、试论隋炀帝的功过。 3、试论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性质及危害。 4、试论唐中后期的宦官专权及其危害。 5、试论唐后期的藩镇割据及其影响。 6、试论两税法实施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 7、依据史实,论述唐与日本的友好往来及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8、试论唐宋变革。 9、试论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影响 10、试析北宋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11、试论北宋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及特点。 12、试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3、试述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理学的主要流派。 四、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面的史料,A、请指出史料说的是哪一位君主在位时的情况B、史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然天性沉猜,素无学术,好为小数,不达大体,故忠臣义士莫得尽心竭辞。其草创元勋及有功诸将,诛夷罪退,罕有存者。又不悦诗书,废除学校,唯妇言是用,废黜诸子。逮于暮年,持法尤峻,喜怒不常,过于杀戮。尝令左右送西域朝贡使出玉门关,其人所经之处,或受牧宰小物馈遗鹦鹉、麖皮、马鞭之属,上闻而大怒。又诣武库,见署中芜秽不治,于是执武库令及诸受遗者,出开远门外,亲自临决,死者数十人。又往往潜令人赂遗令史府史,有受者必死,无所宽贷。议者以此少之。(《隋书》卷2) 4、阅读下面的史料,请指出材料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中的什么问题你认为出现该问题 的原因何在 ?唐贞观中,桂阳令阮嵩,妻阎氏,极妒。嵩在厅会客饮,召女奴歌。阎被发跣足袒臂,拔刀至席。诸客惊散,嵩伏床下,女奴狼狈而奔。刺史崔邈为嵩作考词云:“妇强夫弱,内刚外柔。一妻不能禁止,百姓如何整肃妻既礼教不修,夫又精神何在考下。”省符,解见任。 ?出《朝野佥载》 7、阅读下面的史料,请指出其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 凡货贿之物,侈于用者,不可胜纪。丝布为衣,麻布为囊,毡帽为盖,革皮为带,内邱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国史补》卷下) 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全唐诗》卷418元稹《估客乐》) 9. 阅读下面三段史料,然后回答:1、材料一中的“筒”、“菜”,材料二中的“羔儿”,材料 三中的“假”各指何人2、简单说下北宋与南宋灭亡原因的相似之处 材料一:打破筒(童),泼了菜(蔡),便是人间好世界。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二 材料二:杀了穜蒿割了菜,吃了羔儿荷叶在。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九 材料三:满头青,都是假,这回来,不作耍。 ——[元]佚名《东南纪闻》卷一 12. 阅读下面两段史料,然后回答:1、回答南宋五大名窑的名称2、解释“南定”3、“雨过 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是指何窑出品 材料一: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以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纹取 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古代第CBD探秘唐长安城的东市与西市

现在各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CBD(核心商务区),可是你知道吗,在千年前的唐代长安城里,也存在着两个世界最顶级的商务区——唐长安城西市、唐长安城东市。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吧! 在唐代京都长安,有“东市”和“西市”两大市场,“东市”在今西安交通大学一带,“西市”在今劳动南路一带。“东市”主要服务于达官贵人等上层社会,而“西市”不仅是大众平民市场,更是包含大量西域、日本、韩国等国际客商在内的国际性大市场。唐代“西市”占地1600多亩,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有220多个行业,固定商铺4万多家,被誉为“金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贸中心。 长安城平面图 东西两市的区别 唐长安东西两市除所处位置上的不同之外,主要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经营商品的种类略有不同 东市和西市同是长安城工商业市场,但是由于其市场位置的不同,所经营的商品种类也略有区别。东市由于靠近三大内(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周围坊里多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第宅,故市中“四方珍奇,皆所积集”,市场经营的商品,多上等奢侈品,以满足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的需要。而西市则距三内较远,周围多平民百姓住宅,市场经营的商品,多是衣、烛、饼、药等日常生活品。 东市的商业不如西市繁荣 东市靠近三内,周围多是勋贵官僚第宅,而其商业反却不如西市繁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受到政治上的种种影响和限制。

墓地壁画 这是因为,唐统治者视商贾为“贱类”,以工商为未利,严禁百官入市。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十月、二年十二月,太宗多次颁布禁令:“五品以上,不得入市”,“禁五品以上过市”。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六月,德宗又下诏:“禁百官署邸贩鬻”。有故事说,武周时期官张衡,令史出身,位至四品,将入三品。一次退朝,就因为在路旁买一新熟蒸饼,于马上而食,结果遭御史弹劾,而未能升迁。武则天特为降敕:“流外出身,不许入三品”,“遂落甲”。(《朝野佥载》卷四)可见封建统治者既要依靠工商业满足其物质生活的享受,又自视清高,对工商业者卑视,加以种种的限制。据《长安志》载:“万年县户口,减于长安。又公卿以下居止,多在朱雀街东,第宅所占勋贵。由是商贾所凑,多归西京……自此之外,繁杂稍劣于西市矣。”而西市商业较东市繁荣,是长安城的主要工商业区和经济活动中心,因此又被称之为“金市”。 唐长安城东西两市的面积,各占南北两坊之地,平面形制均为南北略长、东西略短规则的纵长方形。 西市风采 两市之内,各有两条平行的东西大街和南北大街。四条主干大街在市的中央交叉成井字形,并且将整个市区划分成九个长方形。据考古探测,西市内四街宽约16—18米。其中南北向二街之间相距309米,东西向二街之间相距327米,二者大体相等。北街距市的北墙336米,东街距市的东墙293米。东市内四街宽度将近30米,较西市之街宽约一倍。 除市内主干四街之外,在两市的四周围墙内,还有沿墙平行的四条街道,顺墙街宽都在14米许。

隋唐长安研究文献目录稿

隋唐长安研究文献目录稿 荣新江王静编 小引:隋大兴城和唐长安城是隋唐帝国的都城,是隋唐帝国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方面的活动中心。长安作为当时国际的大都会,也是东西方各国、各族民众生活、学习、经商、娱乐的空间舞台,因此,对隋唐长安的研究,是隋唐史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长安的博大与牵涉的问题非常复杂,有关长安的研究虽然十分丰富,但非常分散。近二十年前,妹尾达彦先生已经编出很好的《唐代长安城关系论著目录稿》,并且做了分类。他的工作给予我们许多启发。我们在从事隋唐长安的研究过程中,陆续积累了一些有关的研究目录信息,本来只是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索引,但随着材料的增多,目录越编越长,也不时提供给其他学者使用,并且在我们的“《两京新记》读书班”的读书过程中,发挥过一定的作用。在一些学界同仁的鼓动下,我们把这个目录稿本略加整理,发表于此,目的是提供给大家一个工具,同时也希望能够把这个目录进一步完善。与二十多年前相比,有关长安的论著已增加了不知多少倍,故此我们不敢遽然分类编排,作为初稿,为便于学者增补自己的大作,采用以作者姓名的字母顺序排序,此实不得已而为之,亦故意而为之者。 此目只限专门研究长安的论著,兼收部分相关的研究论著;只限隋唐长安的研究论著,兼收研究后代但涉及到隋唐者。我们尽力据原发表书刊编目,并注各篇论文页码,然有些旧书及海外论著难以寻觅,而新书亦层出不穷,故有些论文页码暂付阙如。编者自知学力不逮,此稿体例、内容均不完善,敬请读者方家批评补正。(2003年10月16日) A Acker,W.R.B, Some T’ang and Pre-T’ang Texts on Chinese Painting, Leyden1954. 愛宕元,唐代两京乡·里·村考,《中国聚落史の研究》,东京刀水书房,1980,58-68。 ——,唐代两京乡里村考,《东洋史研究》40:3,1981,28-69;氏著《唐代地域社会史研究》,3—23。 ——,李健超译,唐代两京乡里村考,《西北历史资料》1982:2,26—81。 ——,唐宋时代の国都の时间と生活,《月刊百科》1:1,1983,18—21。 ——,五代·宋初における长安とその周边——广慈禅院庄地碑の分析を通して——,堀川哲男编《昭和五九年度科学研究费综合研究A研究成果报告书》,1985;氏著《唐代地域社会史研究》,95—132。 ——,唐代京兆府の户口推移,唐代史研究会编《律令制——中国·朝鲜の法と国家》,1986,

唐代的长安城

唐代的长安城 摘自《五千年中华文化大视野--魏晋风流》 袁行霈主编 唐代的都城长安,即今天的陕西西安。唐代的大诗人杜甫赞美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 确实,自西周开始,历经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和隋、唐,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先后有10个王朝在这里建都。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都曾经在这里上演。这里的山山水水、城镇乡村到处都留存着美妙的文物古迹,流传着令人神往的故事。 长安城所在的渭河盆地,南有属于秦岭山脉的太白山、终南山、骊山、华山等峰峦支脉,北有北山,西有高大的陇山,黄河从它身边流过。唐代诗人杜牧赞美这儿的优美风光“春光绣画秦川明”。 江山如画,我国古代人民用智慧的双手创造出了足以跟江山媲美的灿烂文化,唐代的长安就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一颗璀璨的宝石。

雄伟的古都 唐代的长安城是在一定的规划和设计下建筑起来的。它从隋文帝开皇二年开始修建,经过隋唐两代能工巧匠的辛勤劳动,才逐渐形成格局。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三月和十一月又修筑了长安城的外郭城,它把整个都城都包围起来。 在从西汉建都到隋朝近八百年时间内,历次战乱使长安屡遭毁坏,加上长安地势低洼,生活污水长期污染,当地水质产生盐碱化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宫室占皇城一半和没有城市建筑规划的长安,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发展的需要,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后,第二年就着手营建新城。隋朝创建长安城规划的宇文恺,唐朝领导修筑工程的工部尚书阎立德,都是当时最有经验的建筑工程师。阎立德的父亲阎毗是有名的工艺师。家学渊源,使阎立德的建筑技术也炉火纯青。《旧唐书》里曾称赞他“机巧有思”。 唐代的长安城可分作三部分:最北部的中央部分叫宫城,是皇帝、后妃和太子所住的地方;宫城的南边叫皇城,是政府官员们办公的地方;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把宫城和皇城包围着,是百姓或官僚的住宅区,也是长安城的商业区。整个长安城大体呈方形,周长约七 十里,城里有14条东西大街,11条南北大街,这些纵横交叉的大街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历史简介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简介班级:09级国贸7班姓名:周珂俊学号:109333070730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的分分合合不间断,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的朝代更替中,还夹带有春秋战国、楚汉争霸、三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时期。但是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又与其他时期有着严格的区别:这些朝代的中国大部分是处在统一的阶段。 秦朝,西元前221年由秦始皇建立,君主代表就是秦始皇,著名事件是“焚书坑儒”。创立过程简单来说就是灭六国,修灵渠,统一越族,统一西南,击退匈奴,夺取河套地区。朝代功绩是创立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从此在中央集权统治下货币统一土地私有,书同文、车同轨,修建长城抵御外敌。灭亡主要原因是秦朝的暴政统治。人民渴望和平稳定的生活,而秦国一直沿用“苛政”(有功重赏、有错重罚)。随着秦统治的扩大而秦政越来越苛刻,被压迫的人民,在忍无可忍的后决定揭竿起义,秦朝在起义反抗之下崩溃了。 汉朝,西元前202年由汉高祖刘邦建立。创立过程从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楚汉之争开始,到刘邦的获胜并创立汉朝结束。君主代表为汉武帝,最著名事件让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朝代功绩主要集中在经济科技方面,开辟丝绸之路,东汉时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纸,张衡发明世界上第一台能够预报地震的“地动仪”,司马迁还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等等。灭亡的主要原因有①皇帝昏庸,苛捐杂税众多②政权旁落宦官专权,政局混乱。 隋朝,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北周称帝,改国号为隋。589年灭了南朝陈,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正式确立隋朝。君主代表是隋文帝,著名事件是兴修了至今仍能使用的大运河。朝代功绩有①政治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②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 ③经济文化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增加政府收入,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繁重的无休止的兵役和徭役,导致劳动力空前缺乏,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阶级矛盾的激化,农民爆发起义。 唐朝,由李渊于618年建立。隋朝末期,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爆发隋末农民起义617年五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

唐长安平康坊内割宅之推测

唐长安平康坊内割宅之推测 【摘要】唐长安的城市用地被划分为里坊,然后划分成若干宅基地,可里坊内如何被分割为若干块宅基地分配给居民却一直不明。本文依据古代文献和图纸记录,参考日本平城京的宅地划分方法,从坊内建筑的时间、规模、位置上一步步地考证、清理、推测平康坊内的用地信息,尝试绘制出坊内宅地划分的格局。 【关键词】唐长安平康坊里坊割宅宅基地规模 Abstract:TangChang'ancitywasdividedinto108blocks(LiFang),thenintohouses.However,ithasbeena mysteryforalongtimethathowtheblocksbeingdividedintohouses.Basedonmanyhistoricalrecordsofres idencialinformationandtheland'sdivisionofHeijyokyo(present-dayNara)ofJapan,thispaperdiscussest hehouse-landscaleandtheland'sdivisionofPingkangFang,andattemptstodeduceareasonableland'sdivi sioninPingkangFang. KeyWords:TangChang'an,PingkangFangBlock,LiFang(Block),Land'sdivisionintohouses,House-la ndscale 中国汉唐时期的都城规划有“制里割宅”的思想。汉唐文献中反复提到了晁错的一段话:“臣闻古之徙远方以实广虚也,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制里割宅,通田作之道,正阡陌之界,……室屋完安,此所以使民乐其处而有长居之心也。”[1]反映出相地、营邑立城、制里割宅是中国汉唐时期城市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在“立城”之后先“制里”,即将城市用地划分为里坊,再“割宅”,即将里坊划分成若干宅基地分配给居民。这种城市用地划分方法在隋唐长安、洛阳的规划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形成了整饬的城市形象。里坊的划分方法通过比较详细的文献记载和以往研究已经比较清晰,里坊内如何分割为若干块宅基地却尚不清楚,于是本文尝试以平康坊为例,选择建筑信息密集的一段时期,从住宅基地规模入手,推测里坊内部割宅的格局,绘制出平康坊割宅的平面图。 平康坊是唐长安朱雀门东第三街从北数起的第一排里坊,也是靠近皇城的第一排里坊,位置比较突出。对于坊内的建筑,唐韦述的《两京新记》(此二书以下皆简称《记》)、宋敏求的《长安志》(以下简称《志》)之卷八、徐松《唐两京城坊考》(以下简称《考》)之卷三、及杨鸿年《隋唐两京坊里谱》(以下简称《谱》)等文献中作了较详之记录和考证。其中成书于开元十年(722年)的《记》为最原始的系统记录,也最接近原状,可惜原书已残,幸其信息多为成书于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的《志》所保存,故《志》的原真性在以上诸书中最值得参考。另外,还有吕大防《长安城图》之残片(以下简称“吕图”)对平康坊有较谨慎的描绘,此图是宋元丰三年(1080年)吕大防派刘景阳、吕大临、张佑“二寸折一里”考定测绘的,当时很可能以隋唐长安旧图、韦述《西京记》为蓝本,并根据遗迹和文献进行考定[2],也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志》中列出了平康坊内有南门之东的菩提寺,街之北阳化寺,西北隅隋太师申国公李穆宅,西门之南尚书左仆射河南郡公褚遂良宅,西南隅国子祭酒韦澄宅、兰陵公主宅、万安观(永穆公主宅、梁国公姚元崇宅、太平公主宅——安西都护郭虔,三宅合并为观),东南隅右相李林甫宅(李靖宅——陆颂——李令问——李林甫)、嘉猷观,南门之西刑部尚书王志宅,次北户部尚书崔泰之宅、侍中裴光庭宅、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张弘靖宅(崔融旧第),以及十二地进奏院等14项建筑。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布局差异教学文稿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布局 差异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 在规划和布局上的差异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与自然结合以及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都城建设上。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成就了北京城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 汉长安城 汉长安城是以秦咸阳 改造重建而来的。故秦咸 阳幸存的建设基础自然对 汉长安空间产生影响。汉 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西北 方向,有渭河流经,为配 合地形及现状,长安城形 制是不规则的斗形,东垣 平直,其余三面墙随地形

河渠曲折,充分体现了设计师巧用地形、不拘成规、面对现实、因地制宜的观念及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西汉长安城的总体空间结构布局显示,因其利用秦代遗留的建设基础,形成“前朝后市”的格局。以市为主,结合手工作坊和居住闾里等聚集在城北,成为集中的经济区;城南则以宫室以主,联系相关的官署、府库及贵族达官的“甲第”形成政治区。这实质上是继承战国综合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所形成的有组织的外廓空间结构。 长安城空间结构形态各异:宫室、市集、居住、手工作坊、礼制建筑等,这些分区在城市总体布局框架下形成。建章宫有架空复道与末央宫相通,打破了“择中立宫”的传统布局。城内五宫采用沿长安城中轴线—安门大街呈东西对列的形制来布置,与秦咸阳渭南诸宫沿中轴东西布列的方式相似。长安城实行“一城多市制”,聚集九市于城北,横门附近是长安城工商业重心,规模庞大,可渡渭河组织区域经济。长安城是按阶级,按职业组织聚居的。一般的居住地段称闾里,居住闾里的布局遵循“仕者近宫,工商近市”的传统来安排的,反映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权贵所居的府邸,多布置在城中及北邻宫地段。一般居民间里则集中在城的东北角,即宣平门大道以北地段,邻近东西二市处。 唐长安城 唐长安城处于关中腹 地,四面有险可依,易守 难攻,便于居高临下,控 制东部中原地区;城址正 处在函谷关东西交通大干

唐长安城高官住宅分布变迁之初步研究

唐長安城高官住宅分佈變遷之初步研究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 餘思彥 摘要:本文對唐長安城內三品以上高級官員的分析表明:靜態的看,高官住宅呈現近似的圈層結構;動態的看,經歷了單核心(高祖—睿宗)——擴大南移(玄宗)——去核心(肅宗—德宗)——雙核心(憲宗-文宗)——去核心(武宗以後)的發展軌跡。同居傾向、陽宅術的興盛、宅子他用等是影響高官擇宅的重要因素。 關鍵字:唐代長安高官住宅分佈變遷擇宅因素 自唐代韋述《兩京新記》以來,按街道和裏坊來組織描述住宅分佈的類型化記載不絕如縷[1],今人的增補考訂專著亦有三種[2],還有不少單篇論文的增補[3]和大量墓誌材料[4]可資利用。辛德勇先生的《隋唐兩京叢考》(三秦出版社1991年)對隋唐兩京裏坊的一些基本問題做了清晰的考辨。這些先行成果都為研究某類人物住宅分佈變遷及成因探討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官員[5]、公主及王爺[6]、宦官[7]、胡人[8]等各式人物都進入了研究視野。 各類人物的住宅分佈研究可以說是一種橫向研究,對於文獻記載最多的官員住宅分佈,卻不能忽略了縱的方向,即官員品級的影響。妹尾達彥先生在研究中注意到了官品對住宅分佈之影響,但亦未將之細化分級討論。專以某一官品官員住宅分佈為旨趣的研究始於史念海先生,他最早研究了朱雀大街兩側的三品以上高官宅第分佈[9],為進一步還原長安城的高官住宅分佈提供了啟示。官品是一個很好的切入

點,高官與律令的關係更密切,住宅形制要求也更高;又因高官地位崇高,史料記載較多,可以做到具體到人的考證。故本文以三品以上官員為主要對象,無疑能得到更為充分的討論。 官員作為國家的精英階層,與政局變動密切相關。理論上講,每次政治鬥爭中都會產生得勢者與失勢者,高官則是其中反映最靈敏者。本文試圖通過對高官宅第興替遷徙的分析,進一步探討高官擇宅的影響因素。 [1]北宋有宋敏求《長安志》,元代有駱天驤《類編長安志》,清代有徐松的集大成之作《唐兩京城坊考》。 [2]閻文儒、閻萬鈞的《兩京城坊考補》(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李健超的《增訂唐兩京城坊考》(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楊鴻年的《隋唐兩京坊裏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3]可參見何海燕《近二十餘年來中國漢唐城市地理研究概述》一文介紹,收入辛德勇等:《中日古代城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58-83頁。 [4]以周紹良等主編的《唐代墓誌彙編》及《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2001年);吳鋼主編的《全唐文補遺》第一至七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2000年)為大宗。 [5]以日人妹尾達彥之研究為代表,著有《唐代長安近郊の官人別莊》(唐代史研究會編《中國都市の歷史的性格》,刀水書房1988年,第125-136頁);《唐長安城の官人居住地》(《東洋史研究》第55卷第2號,1996年,第35-74頁);《唐長安城にぉける官人の居

隋大兴唐长安城址

隋大兴唐长安城址

————————————————————————————————作者:————————————————————————————————日期: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 隋唐两代的都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隋灭北周后,在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原一带营造新都,隋文帝杨坚命宰相高等总督其事,著名建筑家宇文恺负责规划设计和营造。于开皇二年(582)兴建,开皇三年即迁入新都宫城,定名大兴城。大兴城的面积达83.1平方公里,是现存明清之西安城的7倍。唐建国后,仍以大兴城为都城,改名为长安城,仅作了局部修建和扩充。唐长安城的经济、文化,以及对外贸易往来,较之隋代大有发展。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国际城市之一。唐末天元年(904)朱全忠迫昭宗迁都洛阳,并令拆长安宫室屋木自渭水浮入黄河运往洛阳。隋大兴、唐长安城作为国都320余年,至此全部废毁。 隋大兴唐长安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特别是长安城的形制,不但是中国中世纪城市的典型,也影响了邻近国家都城的形制。因此,对长安城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早在盛唐时期的韦述即著有《两京新记》,将长安城的规划和布局作了较详的叙述。其后北宋宋敏求所著《长安志》中,又作了补充和研究。北宋吕大防又作图刻石以期永垂后世。此图仅残存一部分,是至今保存的隋大兴唐长安城的最古老地图,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南宋的程大昌、赵彦卫等所著的《雍录》和《云麓漫钞》,对长安城也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元代李好文作有《长安志图》。清代学者徐松对长安城作了大量考证研究,著有《唐两京城坊考》。作为大唐帝国都城长安,对当时边疆地区的地方政权的都城建设极有影响,渤海上京龙泉府城(见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的规划,即仿效长安设计。邻国、特别是日本的平城京和平安京,不仅都城的形制和布局效仿长安,而且如太极殿、朱雀门、朱雀街等宫殿、门和街道的名称也是袭用长安城的(见平城京遗址)。因此,日本学者也关心长安城的研究。20世纪初,足立喜六曾对长安城进行了研究,著有《长安史迹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57年对城址进行了初步勘探;1957年以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隋大兴唐长安城进行了全面勘查和部分发掘。从而对城址的平面布局、坊市的形制、宫殿的分布及其建筑基部的结构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通过勘测所得的有关都城布局上的许多关键性的数值,为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建立了科学的基础。 隋大兴唐长安城是由外郭城、宫城、皇城和各坊、市等构成。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各坊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东西对称。整个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 [唐长安城平面复原图] 外郭城又名罗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1.7米,周长3 6.7公里。城墙遗迹保存在地面上的,仅北城玄武门附近和南城安化门处尚各有一小段,残高仅1~2米。其余则仅存城基部分。城墙全用版筑夯土,仅在城门处内外表面砌砖壁。墙宽一般在12米左右,有的仅存3~5米。据记载外郭城高一丈八尺(约 5米多)。城墙外侧有与城墙平行的城壕。 外郭城每面3个城门,除北面的芳林门(隋称华林门)、景耀门、光化门和西边的开远门已被现代建筑所压或破坏外,其他各门址均已探查清楚。城门的形制除明德门是

唐长安东西两市比较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59142423.html, 唐长安东\西两市比较研究 作者:芦蕊 来源:《北方经济》2011年第16期 摘要:东市与西市是唐长安最主要的、规模最大的两个市场。长安东、西两市作为唐代市场体制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承担着区域经济中心的职能。两市在最初设置时并无太大差异,然而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两市的空间布局和周边环境、市场繁荣程度以及商业功能方面产生了一定差异。 关键词:唐代长安东市西市 唐长安东、西两市在规划布局等方面基本无差别,但毕竟地理位置、社会环境等具体条件不同,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状态。对两市在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差异相关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从东、西两市的比较中进行探索。 一、东、西两市的空间布局与周边环境 唐长安是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全城共108坊。东市和西市位置是对称的,分别设在皇城以南东、西两侧。东、西市在最初的设计理念上并没有特殊的区别,二者位置对称,建制、规模也基本相同。两市的地理位置是取决于长安城的交通条件的,其北面紧临春明门至金光门东西向大街。这条街道宽约120米。春明门是长安到灞桥必经的地方,由灞桥经蓝田是趋向东南各地的大道。金光门是向西通往周至、户县等地的必经之地,出金光门再往西经眉县就是沿渭河谷地到大散关的大道,也是西域人来往长安必经之路。两市设在这条大街的南边,便于商人和货物的进出,更重要的是,由于两市位置适中,周围人口稠密,无论是住在长安城北部还是南部的居民,要到东、西二市去购物都比较方便。虽然两市的空间布局基本没有差异,但两市毕竟有各自的具体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市周边的环境都会随着市的发展而趋于不同。 首先,西市及周边诸坊外来族、流动人口较多,以致这里人口稠密,驱使从事小买卖的商贩都趋向西市,于是“商贾所凑,多归西市。”形成了人气极旺的市场氛围。这有很大原因是因为西市及其周边聚集了许多胡人、胡商。西域诸国与唐朝的来往相当密切。西域人往来大唐,无论是海路还是陆路都是十分方便的。唐人统称其为“胡人”,这其中有许多是来贸易的商人,他们被称为“商胡”、“胡商”、“藩客”等。长安两市聚集了很多胡商,尤以西市及其周边里坊居多。盖因为西市靠近唐长安的西大门——金光门,西域胡商来到长安后,首先的落脚之地就是距西门不远的西市,所以在西市及周围定居和活动的胡商远远多于东市。长安中轴线朱雀大街以西地区的胡寺数量之多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据史料记载,唐代长安与洛阳城里均有数座祆祠。长安城布政坊西南隅,醴泉坊西南隅,普宁坊西南隅,靖恭坊街西和崇化坊共5处。胡寺在街东、街西分布上的差异,以及从数量上来说,在东市周围少、西市周围多的情况说明了两点,一是外来商人,尤其是西域商人来到长安后,多在西市周围安家落户,从事经商、传教等

隋唐宋元时期

——隋唐宋元时期 【考标标准解读】 第五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识记: 1.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 2. 武则天时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他统治期间,任用贤能,重视农业发展,社会继续发展,为唐朝走向全盛奠定了基础(“武周政治”)。 3. 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任用贤才,整顿吏治,提倡节俭,重视农业发展,这一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空前繁荣,国力强盛,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4.科举制度: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开科举制的先河。隋炀帝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唐朝完善科举制,其常设科目是明经科(考试儒家经典)和进士科(考试诗赋和政论)。明太祖采用八股取士制度,科举考试的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20世纪初(1905年),清朝制订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度。 5. 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唐朝与吐蕃(西藏)的关系:①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②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使唐蕃“和同为一家”;③821年,唐蕃正式结盟,并建立了象征汉藏两族团结友好的唐蕃会盟碑。 6.唐朝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的史实:(1)唐太宗时期,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著《大唐西域记》。【玄奘西行出于宗教目的,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2)唐朝时期,中日往来频繁:①日本先后13次派出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科技文化带回日本,推动了日本的社会改革,促进了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唐玄宗时,僧人鉴真东渡日本,把佛教以及唐朝的建筑技术、医药知识、绘画等传给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遣唐使和鉴真东渡表明唐朝对外开放,向海外弘扬中国文化。】运用: 1.为什么说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或者说唐太宗有哪些历史功绩)? 要点:①认真总结隋亡教训,重视巩固封建统治的策略。②知人善任,重视纳谏。③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④沿用均田制,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⑤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族尊称为“天可汗”。⑥加强对西北的管理,设立安西都护府。⑦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善于吸收各国先进的文化技术。⑧唐太宗这些开明政策和措施,促成了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关系融洽,国力逐渐强盛的“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所以说,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2.阅读材料: “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请回答:①上述话是谁说的? 答:唐太宗。 ②“以史(古)为镜”、“以人为镜”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以史(古)为镜”指吸取隋亡教训;“以人为镜”指听取魏征的直谏。 ③“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什么意思? 答:统治者好比是船,人民就像是水,水能使船航行,也能把船打翻。表明了唐太宗看到了人民力量的伟大。 ④为此他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 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提倡节俭;减轻农民的负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唐长安城规划特点

2.主要历代都城的规划特点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中国战国时期的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隋唐长安城将宫室、坛庙和官署位于南北纵轴线的两侧,道路网划分为若干棋盘格,每一棋盘格称为坊,绕以坊城,自成一区。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都是仿长安城修建的。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城为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实例。 3里坊制与街巷制城市面貌的区别 街坊以道路划分,仍采取类似闾里的形式,称“里坊制”。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实行“里坊制”城市的典范。当时,全城划分为108个里坊(每个面积25~70公顷,大体相当于今天一个大型的居住小区)。这些里坊内部有井字形道路系统,四周围以高墙,坊墙不得随意开门开店,夜晚实行宵禁。坊内居民实行“连保制度”,以便于统治和管理。北宋东京(今开封)完全采取一种新的规划形制。商业、手工业和城镇中各种行业的发展与自古沿袭下来的“里坊制”规划形制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其焦点是:商业市场的活动空间须要扩大和开放,而旧形制下市场过份集中且用地紧锢。这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北宋东京的规划重新把宫城(大内)布置在城市中心,构成“大内—里城—罗城”三套城墙的格局,这主要是防御上的考虑。形制上的最大突破,莫过于彻底废弃了“里坊制”,取消了坊墙,使街坊完全面向街道,沿街设置商店,并沿着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商业和各种行业的布置是开放型的。它们分布在城市各条主要街道上,并按一定专业相对集中布置,“瓦子”则是“娱乐区”。 里坊 胡同 宫殿 1.p明清故宫的布局特点及艺术成就 从布局来看采用了很严整的(整饬)布局.A突出了中轴的空间序列,其中轴线是世界城市史上最长的一条中轴线.B采用了层层封闭的规划形象,层层分隔产生了深远的空间.C尺度的处理也很严谨,外朝空间是内廷的四倍,比例为9:5,象征”九五之尊”.北京故宫的皇家建筑,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是保存至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组。体现了一整套的礼制要求,运用了阴阳五行等象征手法,在雕刻,绘画,文学等其它的艺术手段上也有相当高的造诣。 2名词解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