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6节_地球表面的七巧板

第6节_地球表面的七巧板

世界地图

难道仅仅是巧

合吗

?

地图上的发现

第6节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

魏格纳[德国](1880——1930)气象学家、

地球物理学家。

伟人故事:

1910年的一天,魏格纳正卧病在床,他望者墙上的地图,突然眼

睛一亮,他发现了什么?

魏格纳联想已有的知识,提出大胆

猜想,是否其他大陆也能拼合在一起呢?从此,他开始收集大量证据。于1915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大陆漂移说。为板块构造学说奠定了基础。

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认为:全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由于受到内力的作用,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样子。

20世纪60年代,人们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创立了一种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该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一些活动的构造带——海岭、岛弧、平移大断层等所割裂的若干板块。

全球岩石圈可划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

板块构造理论

生长边界:两个相互分离的板块之间的边界。大部分位于海洋中脊。

消亡边界:相互靠近或挤压的两个板块之间的边界。可发生在洋壳与洋壳之间,洋壳与陆壳之间,陆壳与陆壳之间。

震分

请同学们观察火山和地震的世界分布图,思考:

地球上的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

地方,因为板块之间会发生___________

。六大板块的交界碰撞和张裂

火山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形式之一,那么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板块的碰撞和张裂。

活动用两本书放在桌面上做一次碰撞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

隆起拉拉

当纸断裂时,在中间你观察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胶纸板

振动

台湾岛及海沟安第斯山脉秘鲁智利海沟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大陆板块大陆板块大陆板块大洋板块板块发生张裂会形成什么?裂谷和海洋

板块发生碰撞形成什么?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1、地球的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的;

2、六大板块是不断运动的,在板块与板块交

界的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也是火山、地震集中的地带,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3、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

碰撞

张裂形成山脉

形成裂谷和海洋

1.据测量,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现在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在升高,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练习

2、板块构造理论把地球的岩石圈分成( )A.五大板块B.六大板块C.七大板块D.八大板块

B

3、板块漂浮在( )A.软流层上 B.岩石圈上 C.岩石上 D.地壳上

4、板块中全部位于海洋的是( )A.印度洋板块 B.大西洋板块

C.太平洋板块

D.北冰洋板块A

C

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同步练习含解析完整版.docx

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 01知识管理 1.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大陆漂移说”:魏格纳提出,他认为地球的陆地________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海底扩张说”:在________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________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________不断地推开。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2.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地球的岩石圈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这些一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做________。它们是被________、________和巨大的________分割而成的。 构成:全球由________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运动:板块的________和________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板块的________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板块的________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02基础题 1.(台州中考)目前能较好地解释火山、地震等地壳变动现象的学说是() A.大爆炸宇宙论B.大陆漂移学说C.海底扩张学说D.板块构造学说 2.板块中几乎全是海洋的是() A.印度洋板块B.大西洋板块C.太平洋板块D.北冰洋板块 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处常形成() A.海沟B.岛弧C.巨大裂谷D.巨大山脉 4.(衢州中考)下列与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学说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全球由七大板块组成B.组成地球的板块会发生碰撞和张裂 C.火山喷发不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D.发生地震时应快速跑入面积较大的房间 5.(泰安中考)科学家通过测量发现,北京与华盛顿的距离每年以0.5~1.2厘米的速度互相靠近,有人推算出大约2亿年后,中美两国就会变成陆上邻国。这种现象的产生是() A.地球自转运动的结果B.地震和火山活动的结果 C.板块相互运动的结果D.海浪和风力作用的结果 6.(兰州中考)下列事实能证明海陆变迁的是() A.香港的填海造陆B.台湾海峡海底地层中有煤炭矿藏 C.潮涨潮落引起海岛面积的变化D.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 7.下列叙述中,不能够证明大陆漂移的是() A.各大陆有相似的自然风景 B.各相邻大陆的边缘大致吻合 C.调査发现,各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古地层相吻合 D.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在不断地、极其缓慢地变化着 8.(咸宁中考)看图,图中海牛、鸵鸟分布在大西洋的两岸,可能的原因是() A.海牛、鸵鸟具有远涉大洋的能力B.人类活动带到两洲 C.无法用大陆漂移假说来说明D.①①两洲原是一块大陆,后漂 移分离而成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地球表面的版块同步训练D卷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地球表面的版块同步训练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4题;共28分) 1. (2分)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与论证,找到了大陆漂移的证据。下列不能作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的是() A . 非洲和南美洲都有黑色人种 B . 非洲和南美洲古生物之间有亲缘关系 C . 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轮廓具有可拼性 D . 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分布有海牛、鸵鸟等相似的生物 2. (2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全球地壳分为六大板块 B . 两大板块碰撞一定形成山脉 C . 地球上的火山、地震多分布于板块的交界地带 D . 六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 3. (2分)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沧海桑田”不可能发生 B . 世界海陆分布今后不会再发生变化 C . 世界火山、地震与板块运动有关 D . 各个板块是始终静止不动的 4. (2分)应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下列地理现象正确的是() ①大西洋、北冰洋均由板块张裂而产生; ②台湾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而成;

③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古地中海一部分消失; ④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弧状岛链是新大洋地壳的诞生地.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5. (2分)根据大陆漂移学说理论,我们可以推测() A . 亚洲东部原来和美洲东部连在一起 B . 美洲东部原来和非洲西部连在一起 C . 美洲东部原来和非洲东部连在一起 D . 各大陆在漂移时的速度不同 6. (2分)下列事实中,可以作为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是() A . 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B . 世界陆地轮廓都比较破碎 C . 大西洋两岸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D . 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7. (2分)下列与地壳运动和板块学说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由七大板块拼合而成 B . 板块内部稳定,不可能再分成小块 C . 板块交界地带是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带 D . 板块都处于静止状态 8. (2分)海洋形成的原因是()

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教科版

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教学过程】 1、初步感知地形特征: (课件展示各地图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2、初步探索地形特点: 说说你喜欢的地方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3、进一步探究地形特点 (1)学生探究讨论(综合小结) (2)课件出示相应地形图片,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地貌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 4、了解家乡的地形。 (1)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2)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课件,学生分组讨论填表。

(3)汇报,小结,补充完成统计表 5、初步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这几张图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图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4)4小组观察地形图 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5)(示课件小结)中国地形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都存在,并重点说明我国各种地形的位置所在;地球地形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和比例,及陆地上各种地貌的组成说明。 6、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7、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

中国古典益智玩具—七巧板

中国古典益智玩具—七巧板 江西省新余四中付伟华 七巧板也称“七巧图”,是中国著名的拼图玩具。因设计科学,构思巧妙,变化无穷,能活跃形象思维,特别是启发儿童智慧,所以深受欢迎。传到国外后,风行世界,号称“东 方魔板”。 问题与情境 最初的“七巧板”,形制各异。到清代嘉庆年间有“养拙居士”在综全拼玩实践的基础上写成《七巧图》一书刊行后,其形制乃成定式,即大三角形两块、小三角形两块、中三角形和正方形、菱形中一块,合成一个正方形或一个长宽二比一的长方形。由于这种玩具简单到可以由小孩子自己用厚纸板制作,而玩起来的无穷趣味足以使成人为之着迷,所以流传极广,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的清朝宫廷玩具中,就有一副盛放在铜盒中的七巧板。在此同时,不少七巧板的玩家还编写专书,公布自己的拼图成果,今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里,就有清朝“桑下客”编的《七巧新谱》藏本。有趣的是,近百年来,西方各国亦都有专门研究七巧板的书籍问世。相传拿破仑在流放生活中,也曾以拼合七巧板作为消遣。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还组织了“智力七巧板”科普系列活动,2006年共有来自全国22个省52个地市和76个县区1700多位学生和科技辅导员参与到本项活动。 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现在也有“七巧板”的电脑游戏问世,在华军软件园里就有免费的“七巧板”游戏下载,下载地址是:https://www.doczj.com/doc/853921153.html,/soft/5798.htm 开眼界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会标

精彩纷呈的七巧板图案 一、动物类 鱼 兔 鸭子 二、人物运动类 跑步 走路 渔夫 三、机械工具类 飞机 船 自行车 四、几何图形类 长方形 正方形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 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在他30岁那年,有一天,他意外的从一张世界地图上面发现了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很相似,觉得很奇怪,是偶然的巧合,还是非洲大陆曾经与南美大陆是一个整体,后来因为其他原因破裂漂移分开的?魏格纳认为:全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海陆分布。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很大的震动。直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学等兴起和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的岩石圈好像是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这些一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做板块。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

最新精选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复习巩固第十八篇

最新精选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复习巩固第十八篇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图按照大陆漂移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③①④ D、④③②①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我国位于( )板块 A、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非洲板块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板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全球有五大板块 B、板块是地壳被构造带分割的较大的单元 C、板块漂移在软流层上运动 D、两个板块之间一定是海洋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根据大陆漂移学说理论,下图是哪个时代的地球海陆轮廓理论( )

A、2亿年前 B、1.35亿年前 C、6500万年前 D、现在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学等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又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西洋的形成是由于( ) A、地壳的凹陷 B、板块的挤压 C、板块的碰撞 D、板块的张裂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关于地球的有关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 B、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中最内层是地幔 C、火山爆发是引起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 D、地球的岩石圈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说明全球由七大板块组成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下列地区中,地壳比较稳定,不易发生火山和地震的是( ) A、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B、板块内部 C、日本 D、印度尼西亚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下列地区中,地壳比较稳定,不易发生火山和地震的是( ) A、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B、板块内部 C、日本 D、印度尼西亚 【答案】: 【解析】:

小学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

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设计:成大洲(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盘龙第一小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1、初步感知地形特征: (课件展示各地图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2、初步探索地形特点: 说说你喜欢的地方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3、进一步探究地形特点 (1)学生探究讨论(综合小结) (2)课件出示相应地形图片,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地貌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 4、了解家乡的地形。 (1)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2)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课件,学生分组讨论填表。

(3)汇报,小结,补充完成统计表 5、初步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这几张图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图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4)4小组观察地形图 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5)(示课件小结)中国地形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都存在,并重点说明我国各种地形的位置所在;地球地形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和比例,及陆地上各种地貌的组成说明。 6、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7、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学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学 案——板块 主备人:邓扬峰审核人: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 因 2、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 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理论 难点:火山和地震分布与板块的分布有什么关系 【自主学习】 1、1915年德国科学家_________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大陆漂移的证据,创立了大陆漂移说。20世纪60年代,人们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____________。 2、全球有________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___________,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碰撞形成了______________,板块的张裂形成了______________。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________________最主要原因。 【合作交流】 1、用透明纸在世界地图上描绘出非洲、南美洲的轮廓,然后将它们剪下进行拼合,你有 什么发现? 2、阅读书本137页图4-45,说说地球的岩石圈有哪几大板块构成? 3、阅读书本图4-45 ,然后联系世界上火山和地震的分布,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进 而说明板块的内部和交界处地壳活动情况? 4、活动:取两块板,把板拼合在一起,上面贴上一张纸,将两板向中间挤,看看纸张怎 样了?然后两个人朝不同的方向慢慢用力拉,最后纸将怎样,两板怎样了? 5、联系实际,说说喜马拉雅上是怎样形成的?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最符合“大陆漂移”的说法是( ) A.大陆像一块漂浮在水面上的木板,不断漂来漂去 B.许多小块的大陆不断漂移、碰撞,变成一整块大陆 C.陆地本是一个整体,后来分离漂移形成各小块大陆 D.全球由六大板块构成 2、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全球构造理论是____________,它较好地揭示了_____________的规律。 3、板块构造理论把地球的岩石圈分成( ) A.五大板块 B.六大板块 C.七大板块 D.八大板块 4、板块漂浮在( ) A.软流层上 B.岩石圈上 C.岩石上 D.地壳上 5、板块中全部位于海洋的是( ) A.印度洋板块 B.大西洋板块 C.太平洋板块 D.北冰洋板块 6、世界上最年轻和最雄伟的山脉是( ) A.阿尔卑斯山脉 B.天山 C.泰山 D.喜马拉雅山脉 7、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哪两大板块碰撞形成的( ) A.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 D.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 8、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位于( ) A.印度洋板块 B.非洲板块 C.亚欧板块 D.阿拉伯板块 9.下列不是由于板块碰撞形成的是( ) A.火山 B.化石 C.地震 D.大裂谷 10、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板块名称: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 (2)图中①和②或③和④两地距离在不断缩短的是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海仍在不断扩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阿富汗易发生地震,试分析原因。

2019-2020学年度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拔高训练十四

2019-2020学年度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拔高训练十四 第1题【单选题】 科学家通过测量发现,北京与华盛顿的距离每年以0.5~1.2厘米的速度互相靠近,有人推算出大约2亿年后,中美两国就会变成陆上邻国。这种现象的产生是( ) A、地球自转运动的结果 B、地震和火山活动的结果 C、板块相互运动的结果 D、海浪和风力作用的结果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永远在继续。下列对宇宙的认识与事实不符的是( ) A、地球的自转,使地球上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B、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C、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七大板块组成,相互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 D、霍金提出了黑洞理论和宇宙无边的设想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根据大陆漂移学说理论,我们可以推测( ) A、亚洲东部原来和美洲东部连在一起 B、美洲东部原来和非洲西部连在一起 C、美洲东部原来和非洲东部连在一起 D、各大陆在漂移时的速度不同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亚洲大陆属于( ) A、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美洲板块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陆漂移假说是由德国科学家莫霍提出来的 B、大陆漂移假说认为板块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 C、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稳定 D、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西洋在不断缩小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板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全球有五大板块 B、板块是地壳被构造带分割的较大的单元 C、板块漂移在软流层上运动 D、两个板块之间一定是海洋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图示板块边界处出现了( )

2020—2021年浙教版7年级上册第三章 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

2020—2021年浙教版7年级上册第三章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 一、单选题 1.(2018·嘉兴模拟)不同类型的实验活动有不同的作用,下列对右图两个实验活动的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甲常用于研究分子问隙 B. 乙常用于研究板块张裂 C. 甲为研究分子运动提供证据 D. 乙为研究板块碰撞提供证据 2.下列有关板块构造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六大板块中,唯一不与亚欧板块相接触的是南极洲板块 B. 六大板块中,几乎被海全覆盖的是太平洋板块 C.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大西洋的面积随着时间推移将减小 D. 喜马拉雅山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3.火山和地震大多发生在() A. 陆地的城市中 B. 沙漠或荒野中 C. 基本上都在海中 D. 地壳活动活跃的地带 4.(2016·杭州)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下列现象不属于该学说证据的是( ) A. 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 B. 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的大陆海岸线非常吻合 C. 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D. 喜马拉雅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5.安第斯山脉的形成是哪两个板块碰撞形成的结果() A. 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 B.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C. 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 D. 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 6.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亚洲大陆属于() A. 亚欧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C. 印度洋板块 D. 美洲板块 7.按照板块构造学说,板块相撞形成的地形是( ) A. 海沟、弧岛 B. 海岭、海岸山脉 C. 裂谷、海洋 D. 巨大的褶皱山脉 8.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结合如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七年级科学下册 《地球表面上的七巧板块》同步练习5 浙教版

4-6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 一.选择题 1.德国著名的科学家魏格纳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形成提出的学说是()A.升降学说B.板块构造学说C.大陆漂移学说D.海底扩张学说2.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主要是() 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②板块是不断运动的 ③相邻的板块往往向同一方向漂移④板块的内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西洋的形成是由于()A.板块的俯冲B.板块的挤压C.板块的碰撞D.板块的张裂 4.下列选项中,附近有世界最高大山脉的一组板块界线是()A.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B.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C.非洲板块—亚欧板块D.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 5.火山和地震最集中的地带是()A.板块内部地区B.高山地带C.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D.平原地带二.填空题 6.在板块的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在板块的地区,常形成山脉。7.板块学说认为,岩石圈被分裂成六大板块,分别是、、、、南极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它们是被、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这些板块“漂浮”在上移动。 8.板块的和是引起地壳变动最主要的原因。 三.简答题 9.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有何异同?板块构造学说在大陆漂移假说的基础上有什么发展? 10.读图回答相关的问题。 (1)世界上著名的两个火山地震带分布在:地带和地带。板块学说认为这两个地带都是地带。 (2)日本处在哪个火山地震带内?该火山地 震带,是在哪些板块的接触地带? (3)喜马拉雅山脉至今仍在不断上升,请你 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4-6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 一、CADDC 二、6、张裂,碰撞 7、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海岭,海沟,软 流层 8、碰撞,张裂 三、9、两种学说都证明了地壳的运动,不同的是板块学说认为:大陆和海底的板块都在软 流圈上“漂移”。板块学说更科学地解释了地表形态的形成以及地下矿藏形成的原因,还可以预测世界海陆分布的变化趋势。 10、(1)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板块与板块的交界 (2)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 (3)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板块在不断运动中,板块的碰撞使喜马拉雅山海拔不断升高。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浙教版

第6节地球表面的版块 一、前期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浙教版七年上册第三章第6节,属物质科学的范畴。教材先通过一个简单的活动让学生观察地球上大陆的形状特点,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以科学史为线索,依次展开关于地球表面板块三个理论的发展过程——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学说。在板块构造学说部分,教材设置了两个活动,辅助板块扩张、张裂对地形影响的教学。本节课是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构造、地壳活动之后,对于地球的进一步认识,学习本节内容能让学生了解地壳活动的本质原因。 (二)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已经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学生还不能区分假说和规律、理论的区别。另外,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较高,所以本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活动、模拟实验、讨论等,让学生从体验中深刻认识和理解地球表面的板块,从讨论中提高思维的灵活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观点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结合板块的张裂及碰撞运动理解板块运动造成的结果。 难点: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通过活动,逐步提升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建立科学假说的能力。 2.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的提出背景; 2.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3.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假说在科学发

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 一、背景和目标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一般用山地、平原等词汇概括和表达。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样的,因此高低起伏、崎岖不平。地球表面的地形也是在不断改变着的。 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教学活动从交流学生带来的有典型地形特点的风景照片开始,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地形,了解平原、山脉等常见地形的特点。还将通过观察地形图,让学生了解中国及世界地形的大致情况,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 知识与技能: ●感知地球表面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知道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二、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或地球仪。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展示动画(地貌、地形)或课件(导入地形、地形分析),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三、板书设计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教师要布置学生准备一些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要求学生弄清并注明地点和地形特点。对于一些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出过远门的学生,教师可让他们介绍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间接的信息和资料。 (二)认识各种各样的地形

1.通过图片认识各种各样的地形 出示课件: 世界各地的风景图片(雅丹地貌、海洋、高山、高原、峡谷等) 每个风景都有自己与众不同之处,你能给大家说说途中景色分别有哪些特点? 学生可能的回答: 喜马拉雅山脉: 富士山: 雅丹地貌: 沙漠: 高原: 峡谷: 华北平原: 小结:像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不同的地表具有不同的的形态,我们称它们为地形。 你还去过哪些地方,这个地方的地形具有什么特点? 小结:这些风景秀丽的地方代表着我们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形态的一部分,它们构成了地球表面的形态。 【设计意图】:通过大量的直观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如同身临其境般感受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同时向学生渗透一种学习方法、一种学习观念——学习就在身边。 2.通过观察中国地形图认识地形 A:学生交流看地形图的经验,或由教师讲解观察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的、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等。 B:认识地图上的地形: 学生可能观察的地形: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 000米~5 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 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平原、高原山脉、河流、沙漠的分布等等,鼓励学生能发现更多的信息。 【设计意图】:在图片中看到的地形是直观,数量是有限的。借助地图,孩子们先把图片中的直观地形,抽象为地形符号,在地图中找到,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进而进行拓展对多种多样的地形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使用工具的能力。 3.通过事例认识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阅读资料、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课件这些事实引起学生思考,希望他们能够发现地形地貌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分析地形产生的原因 一位同学提出一个问题:这么多的地形都是由于什么原因产生的呢? 学生交流,并将原因进行分类:地球内部的作用和地球外力的作用。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推理——引发地形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上 第三章 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 一、单选题 1.如图是六大板块示意图,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 ) A. 地球表面的陆地被海岭和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 B. 火山与地震带都分布在各大板块的中 C. 我们生活的杭州位于亚欧板块 D. 青藏高原是由亚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形成 2.科学假说是根据已获得的经验材料和已知的事实,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未知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 规律做出推测性的解释。“海底扩张说”的建立,所依据的事实是( ) A. 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的亲缘关系 B. 海底山脉岩石的年龄离大洋中脊越远越老 C. 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的大洋海陆线的吻合性 D. 一种叫舌羊齿的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岩层中被发现 3.下列证据不支持大陆漂移学说的是() A. 浙江和江苏两地有相同的物种(枇杷,杨梅) B. 可以按照地理界线拼合各大洲连续的煤层矿带 C. 南美洲和非洲有相似的物种(鸵鸟,海牛) D. 大西洋两岸地形的高度拟合 4.板块构造学说是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它 是海底扩张说的具体引伸。下列关于板块学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地壳被划分为六大板块 B. 六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 C. 两大板块碰撞一定形成山脉 D. 地球上的火山、地震现象主要发生在各大板块的内部 5.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学等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又在“大陆 漂移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西洋

的形成是由于() A. 地壳的凹陷 B. 板块的挤压 C. 板块的碰撞 D. 板块的张裂 6.日本火山和地震较多的原因是日本位于——的碰撞处() A. 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B. 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C.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D. 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 7.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我国位于( )板块 A. 亚欧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C. 印度洋板块 D. 非洲板块 8.板块构造学说认为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处常形成() A. 海沟 B. 岛弧 C. 巨大裂谷 D. 巨大山脉 9.板块中几乎全是海洋的是() A. 印度洋板块 B. 大西洋板块 C. 太平洋板块 D. 北冰洋板块 10.看图,图中海牛、鸵鸟分布在大西洋的两岸,可能的原因是() A. 海牛、鸵鸟具有远涉大洋的能力 B. 人类活动带到两洲 C. 无法用大陆漂移假说来说明 D. ①②两洲原是一块大陆,后漂移分离而成 二、填空题 11.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经许多科学家的努力,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立了________理论,认 为地壳的岩石圈分裂成________大板块,板块“漂浮“在________上慢慢地移动着。 12.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根据________和________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提出了________学说。 13.板块的碰撞形成了________,板块的张裂形成了________和________。 14.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________,那里热的________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 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 15.全球六大板块处在不断的 ________ 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 ________ ;板块与板 块 ________ 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三、解答题 16.在人类历史上,许多科学家为地球科学的发展付出了极大努力,做出了伟大贡献。

七年级教案-地球表面的板块

最新2020-2021学年秋季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第六节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学目标: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学说”的提出背景; 认识到假说的提出对科学发展的积极意义; 熟悉“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和各个板块,并能用其理论解释地球的一些现象。教学难点:板块边境线的确定哪个,及其处于的何种状态(消亡,生长); 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现象本质。 教学过程: 引入: 大陆漂移学说 出示世界地图,并请同学们观察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思考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在他30岁那年,有一天,他意外的从一张世界地图上面发现了: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是相对应的。并由此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大陆是漂移的,即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是连成一片的,后来经过分裂,漂移,直到现在的位置。从此以后,魏格纳就努力地寻找证据,经过多年努力,发现了地形、化石、生物等多方面的证据。1915年,“大陆漂移说”正式确立。 但由于魏格纳并没有对大陆漂移理论的动力来源做出科学的解释,当时科学界不接受他的假说。直到近半个世纪后,一些新证据被发现,科学家们才开始重视魏格纳的这一假说。海底扩张说 1960~1962 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海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试解释大西洋的扩张,描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一开始,美洲和非洲大陆连在一起,后泛大陆破裂,岩浆从地幔中不断涌出,洋壳上较老的岩石被不退推向两边,导致海洋面积不断夸大,两大陆分离开来。 局限:“海底扩张说”不能解释喜马拉雅山的不断长高。 板块构造学说 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等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六大板块示意图,全球有几大板块?分别是什么?它们是被什么分割而成的?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运动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挤压:阿尔卑斯山脉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喜马拉雅山脉 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东非大裂谷和红海 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挤压:安第斯山脉 两书本紧挨,然后缓慢用力推,观察到什么?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点: 1、地球的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的,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据测量,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现在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在升高,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你是否发现火山和地震的多发带和板块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六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

《3.6地球的板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是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构造、地壳活动之后对地球的进一步认识,学习本节内容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地壳活动的本质原因。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怎样假说的建立和和假说的意义,培养科学思维。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已经有一定的认知。学生不能区分假说和规律、理论的区别。另外,学生在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较高。所以,本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活动、模拟实验、讨论等让学生从体验中去深刻认识和理解,从讨论中提高思维的灵活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提出的背景,能阐述的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主要观点; 2.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建立科学假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大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假说在科学发张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与难点: 重点: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观点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结合板块的张裂及碰撞运动理解板块运 动造成的现象。 难点: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策略: 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 课前准备: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课件、世界地图、学生自制的轮廓和模型教与学互动设计: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

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 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 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 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N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地名地形特点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第三章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导学案

第三章第六节地球表面的板块导学案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 2、通过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科学假说在 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现的原因。 ★【重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 ★【温故知新】 1.全球七大洲是????????、????????、????????、????????、????????、????????、????????2.全球四大洋是????????、????????、????????、???????? 3.地球内部结构由内到外为????????、????????、???????? 4.世界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 设置情境你知道“为什么处于环太平洋的日本容易发生地震吗?”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一、大陆漂移说到海底扩张说 读图(3-51)P110: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南美洲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部分)竟如此对应。 阅读: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到海底扩张说完成下列内容: 1.发现现象:(先通过动手活动实验) 2.提出假说: 3.寻找证据:(如果你同意魏格纳的“假设”,请为他寻找足够的证据。) 证据一: 证据二: 证据三: 证据四:: 。。。。。。 4.检验假设,得出结论:“大陆漂移说”:全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5.思考与讨论:舌羊齿化石的分布能说明什么问题?(课本111页) 结论: 6.支持魏格纳假说的新证据:“海底扩张说”内容: (1)并解释大西洋的形成过程:(视频) (2)思考与讨论;“海底扩张说”解决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什么问题?还有什么不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