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课件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课件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课件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程是学生们中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部分。在这

个学期里,学生们将接触到许多新的数学概念和技巧,为他们进

一步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下面将介绍几个重要的数学知识点,

以及它们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与应用。

一、平方根和立方根

在九年级上册数学课程中,学生们将学习求解平方根和立方根

的方法。平方根表示一个数的平方,记作√x,立方根则表示一个

数的立方,记作³√x。这些概念对于理解数学和解决实际问题非常

重要。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

这些概念。例如,可以通过给学生展示一块正方形土地,然后问

他们如何确定土地的边长,进而引导学生学习平方根的求解方法。类似地,立方根的教学也可以通过实际体验来进行,比如给学生

展示一个立方体,然后问他们如何计算立方体的体积。

二、利率和百分数

在九年级上册数学课程中,学生们将接触到利率和百分数的概念。了解利率和百分数对于学生们日后的理财和投资决策非常重要。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展示实际的银行利率表格或

商品折扣表格,引导学生理解利率和百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同时,老师还可以通过示范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利率和百分数

的转化和运用方法。例如,可以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计算银行存

款的利息,或计算购买商品打折后的价格。

三、平行线与相似三角形

平行线和相似三角形是九年级上册数学课程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展示平行线和相似三角形的几何图形,

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性质和关系。通过实际练习和几何推理,学生们将能够更好地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例如,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张包含平行线和相似三角形的图像,

让他们观察和分析,从而引发学生对平行线与相似三角形的思考

和讨论。

以上仅仅是九年级上册数学课程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的介绍,

实际上九年级上册的数学内容非常丰富多样。在教学中,老师不

仅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还要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

帮助他们建立扎实的数学基础。同时,学生们也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勤于思考和实践,以获得更好的数学学习效果。

总结起来,九年级上册数学课程内容的教学需要注重生活实际和数学应用的结合,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成果。希望学生们在九年级上册数学课程的学习中,能够掌握并运用这些重要的数学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课件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课件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程是学生们中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部分。在这 个学期里,学生们将接触到许多新的数学概念和技巧,为他们进 一步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下面将介绍几个重要的数学知识点, 以及它们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与应用。 一、平方根和立方根 在九年级上册数学课程中,学生们将学习求解平方根和立方根 的方法。平方根表示一个数的平方,记作√x,立方根则表示一个 数的立方,记作³√x。这些概念对于理解数学和解决实际问题非常 重要。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 这些概念。例如,可以通过给学生展示一块正方形土地,然后问 他们如何确定土地的边长,进而引导学生学习平方根的求解方法。类似地,立方根的教学也可以通过实际体验来进行,比如给学生 展示一个立方体,然后问他们如何计算立方体的体积。 二、利率和百分数

在九年级上册数学课程中,学生们将接触到利率和百分数的概念。了解利率和百分数对于学生们日后的理财和投资决策非常重要。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展示实际的银行利率表格或 商品折扣表格,引导学生理解利率和百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同时,老师还可以通过示范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利率和百分数 的转化和运用方法。例如,可以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计算银行存 款的利息,或计算购买商品打折后的价格。 三、平行线与相似三角形 平行线和相似三角形是九年级上册数学课程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展示平行线和相似三角形的几何图形, 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性质和关系。通过实际练习和几何推理,学生们将能够更好地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例如,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张包含平行线和相似三角形的图像, 让他们观察和分析,从而引发学生对平行线与相似三角形的思考 和讨论。 以上仅仅是九年级上册数学课程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的介绍, 实际上九年级上册的数学内容非常丰富多样。在教学中,老师不 仅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还要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

新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课件

新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课件 新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课件 介绍: 本课件是新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的完整课件,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本课件包括各章节的重点、难点、例题、练习题和思考题等,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有力辅助工具。 第一章:锐角三角函数 学习目标: 1、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意义。 2、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会使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 1、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使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1、对于锐角三角函数的理解和应用。 2、对于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记忆和应用。 例题:已知锐角α,求sinα、cosα、tanα的值。分析:根据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直接计算。 解答: sinα= ,cosα= ,tanα= 。 第二章:概率初步 学习目标: 1、理解概率的概念和意义。 2、掌握概率的基本计算方法。 3、会使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 1、概率的基本计算方法。 2、使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1、对于概率的理解和应用。

2、对于概率的加法和乘法法则的理解和应用。 例题:已知一个袋子中有3个红球、2个白球、1个黄球,求取出红球的概率。 分析:根据概率的基本计算方法计算。 解答:取出红球的概率为 = 。 第三章:数据集中趋势及人口数量变化的描述 学习目标: 1、理解数据集中趋势的意义。 2、掌握计算数据集中趋势的方法。 3、会使用数据集中趋势描述人口数量变化。 重点: 1、计算数据集中趋势的方法。 2、使用数据集中趋势描述人口数量变化。 难点: 1、对于数据集中趋势的理解和应用。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优质课件5篇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优质课件5篇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优质课件【篇1】 教学内容:P9-P10;练习一5、6、7、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短。 2、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准备: 毛线、纸条各11组;同桌准备长度不同的铅笔2支,长度不同的尺子2把等。 教学过程: 1、导入: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铅笔和尺子摆在桌面上,同桌两个一起看一看这些物体,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板书:长短) 2、比较长短: (1)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你通过什么方法?4人小组讨论。(指名发言) (2)总结方法:一般要把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3)谁能用刚才说的方法来比较这两张纸条的长短?(贴在黑板上,板书:长、短)(4)谁能比较两条毛线的长短?(指名学生上台演示) (5)自由练习:现在,我们来做个比较长短的活动,同桌2个人,想比什么就比什么,可以比比你们的学具、胳膊、手等等。 (6)抽样演示。 (7)练习5、6 3、比较高矮: (1)我们比较铅笔的长度,可以说这支铅笔长些、那只铅笔短些;如果我们比较两名同学的身高,应该怎么说?(引导学生说出“高矮”)(板书:高矮) (2)(请两位身高相差较大的同学站起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 (3)(请两位身高相差不大的同学站起来)能不能一眼看出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他们两个谁比较高?(小组讨论)

(4)小组汇报 (5)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排队的游戏,四人小组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队。 (6)练习一7、8、4、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比较长短、比较高矮的方法。其实除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方法之外,还有很多种方法,我希望同学们多动动脑筋,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优质课件【篇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对应思想。 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具、学具准备: 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若干;学生准备5个圆形、5个三角形、5个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从1数到10。 导入:昨天我们学习了数一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一比。(板书:比一比) 二、新课 (一)同样多 1、看图说话:教师贴出4个圆纸片,学生数一数有几个,再贴出4个三角形纸片,学生数一数有几个。看着这图,你能说一句话吗?那你是怎么知道它们同样多的呢?一个圆纸片对着一个三角形纸片,所以我们就说,圆纸片和三角形纸片同样多。 2、比一比:请伸出你的双手,我们用一个指头对着一个指头的方法来比较一下两只手上的手指头是否同样多(师生一起做,然后同桌互相做)。 3、动动手:教师在黑板上贴3个○(学生跟着在台下摆),要求对着○摆□,□要和○同样多。指名一人在黑板上摆,其余同学在下面摆,摆完后说说摆的方法。 4、同桌左边的同学摆任意个□,右边的同学摆△,使得□和△同样多。说说摆的方法。 5、找一找:在p 6、p7的图中找出同样多的东西。 (二)多些、少些:

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实验与探究 π的估计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视频

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实验与探究π的估计公开课优质课 课件教案视频 实验与探究:π的估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几何概率的含义,进一步培养随机性的概念。 2. 了解π的计算史,感受数学的文化和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3.通过随机大米散射试验,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感受概率的应用,实现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可行性。 4. 利用计算机模拟随机试验,用大量重复试验,求得对π更好的估计,让学生体会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越来越稳定于概率。 【教学重点】 用随机模拟试验估计π的值。 【教学难点】 如何用概率方法来估计π 【教学设计】 导语:我们知道,圆周率π是圆周长与其直径之比。它等于多少?它是无限不循环小数,3.14159只是开始,后面无穷无尽,永不重复,也就是说,在这串数字中包含每种可能的组

合:你的生日,保险箱的密码,你的电话号码……都在其中的某处可以找到。这一直是个谜。从古至今,圆周率π都散发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数学家、科学家、甚至文学家、普通百姓去投入研究。它是否也曾吸引过你的目光? 请思考:到目前为止,你有办法求出π的近似值吗? 1.追溯历史:了解圆周率π计算的前三个阶段:实验获取阶段、几何算法阶段、分析算法阶段,并引入课题。 2.引入新知: 问题1:如图1,在4×4的正方形网格中,随意向其投掷一枚飞镖,则飞镖落在网格中任何位置上的机会都相等。那么飞镖落到红色区域的概率是多少? 问题2:如果球如图2所示在地面上自由滚动,随机停留在一个方块砖上,那么它最终停留在红色区域的概率是多少? 问题3:如图3所示,在一张长方形的纸上做随机进针实验时,针卡在阴影区的概率是多少? 问题4:如图4所示的圆面图案是用相同半径的圆与圆弧构成的.若向圆面投掷飞镖,则飞镖落在黑色区域的概率是多少? 老师问:以上问题中,落在某个区域的概率是否与其所在位置有关? 3.形成概念: 问题5:以上四个实验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交流,教师适当引导,激发学生注意力。以上实验的共同特点如下:1 .在每个实验中,在图中任何

初三数学教学课件

初三数学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 素养教育目标 (一)学问教学点 1.使同学初步了解统计学问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内容.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当一组数据的数值较大时,会用简算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二)力量训练点 培育同学的观看力量、计算力量. (三)德育渗透点 1.培育同学仔细、急躁、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反地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渗透数学公式的简洁美和结构的严谨美,展现了寓浅显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 2.教学难点:平均数的简化计算. 3.教学疑点:平均数简化公式的应用,a如何选择. 4.解决方法:分清两个公式,公式②的运用要选择一个适当

的a.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与数据打交道,例如,电视台每天晚上都要预报其次天当地的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商店每天都要结算一下当天的营业额,每个班次的飞机都要统计一下乘客的'人数等.这些都涉及数据的计算问题.请同学们思索下面问题.(老师出示幻灯片)为了从甲乙两名同学中选拔一人参与射击竞赛,对他们的射击水平进行了测验.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甲7 8 6 8 6 5 9 10 7 4 乙9 5 7 8 7 6 8 6 7 7 1.怎样比较两个人的成果?2.应选哪一个人参与射击竞赛? 老师要引导同学观看,给同学充分的时间去思索,并可以分成小组争论解决方法. 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同学可能感到无从下手,部分同学可能想到去比较两组数据的平均,让同学动手详细算一下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结果它们相等在同学无法解决此问题的状况下,老师说明,这正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写出课题).这样做的目的是老师有意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念,这不仅能激发同学学习的乐观性和自觉性,引起同学对所学课程的留意,还能诱发同学探求新学问的深厚爱好.(二)整体感知 解决类似上述的问题要用到统计学的学问,统计学是一门讨论

2020版数学新三维北师大九年级上册(课件+闯关练+课时测):第五章 投影与视图 (6)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五章投影与视图 2 视图 第2课时三视图的综合应用 测试时间:2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6湖北黄石中考)某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可能是( ) A.长方体 B.圆锥 C.圆柱 D.球 答案 C 因为该几何体的主视图为矩形,所以排除B、D;因为该几何体的左视图为圆,所以排除A,故选C. 2.若将两个几何体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放置,则所构成的几何体的左视图可能是( ) 答案 C 3.如图所示是一个空心圆柱体,其主视图正确的是( ) 答案 B 从正面观察物体可以发现:它的主视图应为矩形,又因为该物体为空心圆柱体,所以中间的两条线在主视图中应为虚线.故选B. 4.(2016福建莆田中考)图中三视图对应的几何体是( )

答案 C 由主视图可以推出这个几何体是由上下两个大小不同的柱体组成的,由左视图推出这两个柱体的宽度相同,由俯视图推出上面的柱体是圆柱,底面圆的直径等于下面柱体的宽.由此可以判断对应的几何体是C.故选C. 5.如图是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那么这个几何体的展开图可以是( ) 答案 A 根据几何体的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是圆柱,圆柱的展开图是两个圆和一个矩形,故选A. 6.(2016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 ) A.4π B.3π C.2π+4 D.3π+4 答案 D 由该几何体的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为半个圆柱,高为2,底面半圆的直径为2,故表面积为2××π×12+2×2+×2π×2=3π+4,故选D.

7.一个正三棱柱的三视图如图所示,若这个正三棱柱的表面积为24+8,则a的值为( ) A.2+ B.2+ C. D.2 答案 D 由左视图知底面正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为2,∴正三角形的边长为4,∴两个正三角形的面积均为4,∵正三棱柱的表面积为24+8,∴24+8=(4+4+4)a+4×2,解得a=2.故选D. 二、填空题 8.下图是由几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的三视图,则搭成这个几何体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是. 答案 4 9.一般把物体从正面看到的视图叫主视图,从左面看到的视图叫左视图,从上面看到的视图叫俯视图,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侧面展开图的面积为. 答案6π cm2 解析由主视图和左视图为长方形可得此几何体为柱体,又俯视图为圆,故此几何体为圆柱, 故侧面积=π×2×3=6π(cm2).故答案为6π cm2. 三、解答题 10.5个棱长为1的正方体组成如图所示的几何体,画出该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 解析所画图形如图所示.

22.1 一元二次方程 课件(共18张PPT)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22.1 一元二次方程课件(共18张PPT) 华 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共18张PPT) 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 22.1 一元二次方程 学习目标 1.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重点) 2.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重点) 3. 经历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的过程.(难点) 导入新课 1. 你还记得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吗? 2. 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它的一般形式是怎样的? 一般形式:ax + b = 0 (a ≠ 0) 3. 我们知道了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你还记得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吗? 1.审; 2.设; 3.列; 4.解; 5.验; 6.答. 新课讲授 问题 1 绿苑小区在规划设计时,准备在两幢楼房之间,设置一块面积为900 平方米的矩形绿地,并且长比宽多10米,那么绿地的长和宽各为多少 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可以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设绿地的宽为x 米,不难列出方程 整理得 x +10x-900 =0. (1) x(x +10) = 900. 问题2 学校图书馆去年年底有图书5万册,预计到明年年底增加到7.2 万册。求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 分析:设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x. 已知去年年底的图书数是5 万册,则今年年底的图书数是5(1+x)万册. 同样,明年年底的图书数又是今年年底图书数的(1+x)倍,即5(1+x)(1+x) = 5(1+x) (万册). 可列得方程 5(1+x) = 7.2 整理可得 5x +10x-2.2=0 (2) 思考 问题1和问题2分别归结为解方程(1)和(2)。显然,这两个方程都不是一元一次方程。那么这两个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区别在哪里?它们又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区别:方程(1)和方程(2)中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是2, 而一元一次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是 1. 共同特点:①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都是整式方程。

九年级上数学定义公式(精选课件)

九年级上数学定义公式 第十一章三角形 1、三角形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 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3、判定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的简易方法:较小两边 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大边)。 4、三角形四心:(1)重心:三条中线交点;(2)垂心: 三条高的交点;(3)内心:三个角平分线的交点;(4)外心: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º。 6、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7、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8、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9、三角形的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10、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多边形。 11、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

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多边形一个顶点对角线为:(n-3)条多边形对角线总条数为:n(n-3)÷2 条...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12、正多边形定义: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 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13、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边形内角和等于(n—2)×180 º 14、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º.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1、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2、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3、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 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4、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 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5、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1)SSS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SA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等。 (3)ASA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九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课件-单元清五 检测内容:第二十四章

检测内容:第二十四章 得分________卷后分________评价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语句中不正确的有() ①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②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③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④长度相等的两条弧是等弧. A.3个B.2个C.1个D.0个 2.如图,已知⊙O是△ABD的外接圆,AB是⊙O的直径,CD是⊙O的弦,∠ABD=58°,则∠BCD等于() A.116°B.32°C.58°D.64° ,第2题图),第3题图),第 4题图),第5题图) 3.如图,AB是⊙O的直径,CD切⊙O于点C,若∠BCD=25°,则∠B等于() A.25°B.65°C.75°D.90° 4.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AB=AC=8,O为BC的中点,以点O为圆心作圆,使它与AB,AC都相切,切点分别为点D,E,则⊙O的半径为() A.8 B.6 C.5 D.4 5.如图,在⊙O中,AB,AC为互相垂直且相等的两条弦,OD⊥AB,OE⊥AC,垂足分别为点D,E,若AC=2 cm,则⊙O的半径为() A.1 cm B.2 cm C. 2 cm D.4 cm 6.已知正六边形的边心距为3,则它的周长是() A.6 B.12 C.6 3 D.12 3 7.如图,圆锥形的烟囱帽底面半径为15 cm,母线长为20 cm,制作这样一个烟囱帽所需要的铁皮面积至少是() A.1 500πcm2B.300πcm2C.600πcm2D.150πcm2 ,第7题图),第8题图)

,第9题图) ,第10题图) 8.(2016·台州)如图,在△ABC 中,AB =10,AC =8,BC =6,以边AB 的中点O 为圆心,作半圆与AC 相切,点P ,Q 分别是边BC 和半圆上的动点,连接PQ ,则PQ 长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和是( ) A .6 B .213+1 C .9 D . 322 9.如图,直线y =33x +3与x 轴,y 轴分别相交于A ,B 两点,圆心P 的坐标为(1,0),⊙P 与y 轴相切于点O ,若将⊙P 沿x 轴向左平移,当⊙P 与该直线相交时,横坐标为整数的点P 的个数是( )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10.如图,AB 是⊙O 的直径,点E 是BC 的中点,AB =4,∠BED =120°,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之和为( ) A .1 B .32 C . 3 D .2 3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2016·绍兴)如图①,小敏利用课余时间制作了一个脸盆架,图②是它的截面图,垂直放置的脸盆与架子的交点为A ,B ,AB =40 cm ,脸盆的最低点C 到AB 的距离为10 cm ,则该脸盆的半径为________cm . ,第11题图) ,第12题图) , 第13题图) ,第15题图) 12.如图,AB ,CD 是⊙O 的两条直径,E 为AD ︵上一点,∠D =55°,则 ∠E =________. 13.如图,△ABC 内接于⊙O ,∠A =45°,⊙O 的半径为2,则BC =________. 14.在⊙O 中,弦AB =83,半径为8,则弦AB 所对的圆周角是________. 15.如图,⊙M 与x 轴相交于点A(2,0),B(8,0),与y 轴相切于点C ,则圆心M 的坐标是________. 16.如图,直尺、三角尺都和圆O 相切,AB =8 cm ,则⊙O 的直径为________cm .

浙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完整课件

浙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完整课件 一、引言 随着数学教育的不断发展,浙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完整课件应运而生。这套课件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充分考虑了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旨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课程。 二、浙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完整课件的特点 1、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课件涵盖了九年级数学上册的全部内容,包括方程、不等式、函数、三角形、四边形等。各章节内容安排合理,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2、互动性强,趣味性强:课件中融入了大量的互动元素,如在线测试、模拟实验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同时,课件还提供了丰富的数学实例和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起来。 3、注重思维训练,提升解题能力:课件不仅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课件在设计上考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提供了基础内容和拓展内容两个板块。基础内容适合所有学生巩固基础,而拓展内容则适合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提高数学素养。 三、浙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完整课件的使用方法 1、结合教材使用:课件应与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相结合,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相应的课件板块进行学习。 2、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在使用课件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时间安排,合理分配学习时间,避免过度使用造成疲劳。 3、注重实践操作:课件中的互动元素和实验环节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4、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虽然课件具有很多优点,但传统教学方式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因此,在使用课件的同时,还要结合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互补。 5、教师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四、总结

九年级数学优秀课件5篇

九年级数学优秀课件5篇 九年级数学优秀课件篇1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2.进一步发展估算能力.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的过程,获得用图象法求方程近似根的体验. 2.利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这种求解方程的思路,体验数形结合思想.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进一步掌握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教学难点 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教学方法 学生合作交流学习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记作§2.8.2A) 第二张:(记作§2.8.2B) 第三张:(记作§2.8.2C)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 和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关系,懂得了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 点的横坐标,就是y=0时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于是,我们在不解方程的情况下,只要知道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可.但是在图象上我们很难准确地求出方程的解,所以要进行估算.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九年级数学优秀课件篇2 1.正确认识什么是中心对称、对称中心,理解关于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特点. 2.能根据中心对称的性质,作出一个图形关于某点成中心对称的对称图形. 重点 中心对称的概念及性质. 难点 中心对称性质的推导及理解. 复习引入 问题:作出下图的两个图形绕点O旋转180°后的图案,并回答下列的问 题: 1.以O为旋转中心,旋转180°后两个图形是否重合 2.各对应点绕O旋转180°后,这三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老师点评:可以发现,如图所示的两个图案绕O旋转180°后都是重合的, 即甲图与乙图重合,△OAB与△COD重合. 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 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探索新知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ABC,分两种情况作两个图形: (1)作△ABC一顶点为对称中心的对称图形;

九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课件-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单元清一 1.C 2.D 3.A 4.C 5.C 6.C 7.C 8.A 9.B 10.C 11.x 2+x -3=0 1 1 -3 -1±132 12.x +6=-5 13.2 14.0≤k ≤1且k ≠12 15.1或2 16.12,4 17.19或21或23 18.2 m 2 19.解:(1)x 1=2,x 2=-1 (2)x 1=-1+61 6,x 2=-1-61 6 (3)x 1=1,x 2=13 (4)x 1=-21,x 2=19 20.Δ=(4m +1)2-4(2m -1)=16m 2+5>0,∴方程总有实数根 21.解:设该种药品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是x ,由题意得:200(1-x)2=98,解得:x 1=1.7(不合题意,舍去),x 2=0.3=30%.即该种药品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是30% 22.(1)Δ=4-4(2k -4)=20-8k ,∵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Δ>0,即20-8k >0,∴k <52 (2)∵k 为正整数,∴0<k <52即k =1或2,x 1=-1+5-2k ,x 2=-1-5-2k ,∵方程的根为整数,∴5-2k 为完全平方数,当k =1时,5-2k =3,k =2时,5-2k =1,∴k =2 23.解:原方程可变形为:x 2-2(m +1)x +m 2=0,x 1,x 2是方程的两个根,∴Δ≥0,即:4(m +1)2-4m 2≥0,∴8m +4≥0,m ≥-12 .又x 1,x 2满足|x 1|=x 2,∴x 1=x 2或x 1=-x 2,即Δ=0或x 1+x 2=0,由Δ=0,即8m +4=0,得m =-12 .由x 1+x 2=0,即:2(m +1)=0,得m =-1(不合题意,舍去),∴m =-12 24.(1)y =-1 000x +9 000 (2)由题意可得1 000(10-5)(1+20%)=(-1 000x +9 000)(x -4),整理得x 2-13x +42=0,解得x 1=6,x 2=7(舍去),所以该种水果价格每千克应调低至6元 25.解:(1)S △PCQ =12t(8-2t),S △ABC =12×4×8=16,∴12 t(8-2t)=16×14,整理得t 2-4t +4=0,解得t 1=t 2=2.∴当t =2 s 时,△PCQ 的面积为△ABC 面积的14 (2)当S △PCQ =1 2S △ABC 时,t(8-2t)×12=16× 12 ,整理得t 2-4t +8=0,Δ=(-4)2-4×1×8=-16<0,∴此方程没有实数根,∴△PCQ 的面积不可能是△ABC 面积的一半 单元清二 1.C 2.D 3.C 4.A 5.D 6.C 7.D 8.A 9.D 10.D 11.(2,-7) >2 <2 12.② 13.-4 14.y =-(x -2)2+1 15.9 16.(1+2,2)或(1-2,2) 17.-10≤y <6 18.y =18x 2-14x +2或y =-18x 2+34 x +2 19.(1)Δ=36>0,∴抛物线与x 轴一定有两个交点 (2)S △ABP =27

九年级《二次函数》课件

九年级《二次函数》课件 九年级《二次函数》课件篇1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2.进一步发展估算能力.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的过程,获得用图象法求方程近似根的体验. 2.利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这种求解方程的思路,体验数形结合思想.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进一步掌握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教学难点 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教学方法 学生合作交流学习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记作§2.8.2A) 第二张:(记作§2.8.2B) 第三张:(记作§2.8.2C)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和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关系,懂得了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y=0时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于是,我们在不解方程的情况下,只要知道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可.但是在图象上我们很难准确地求出方程的解,所以要进行估算.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九年级《二次函数》课件篇2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h(h是实数)

九年级数学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知识点精讲 教案 课件

九年级数学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知识点精讲 正方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从定义可以看出,正方形也是从平行四边形进化来的,一组邻边相等,说明它也是菱形,有一个角是直角,说明它也是矩形,所以,同时满足菱形和矩形要求的四边形,就是正方形 正方形的性质

如上述对正方形定义的解读,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一切性质 性质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相等 性质2: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且相互垂直平分 性质3:既是中心对称图形,也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4条几种四边形之间的性质关系

正方形的判定 同矩形和菱形的判定一样,正方形的判定需要先证明四边形是矩形或菱形,再进一步证明正方形 几种四边形之间的判定关系 知识链接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典例分析 例: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F,G,H分别在它的四条边上,且AE=BF=CG=DH.四边形EFGH是什么特殊四边形?你是如何判断的? 【分析】是正方形.可通过证明△AEH,△DHG,△CGF,△BFE 全等,先得出四边形EFGH是菱形,再证明四边形EFGH中一个内角为90°,从而得出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的结论. 【解答】 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 证明:∵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B=BC=CD=AD, ∵AE=BF=CG=DH, ∴AH=DG=CF=BE.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B=∠C=∠D=90°. 在△AEH,△DHG,△CGF和△BFE中,

九年级数学 用频率估计概率 知识点精讲 教案 课件

九年级数学用频率估计概率知识点精讲用频率估计概率在随机事件中,一个随机事件发生与否事先无法预测,表面上看似无规律可循,但当我们做大量重复试验时,这个事件发生的频率呈现出稳定性,因此做了大量试验后,可以用一个事件发生的频率作为这个事件的概率的估计值。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稳定于某一个常数P,那么事件A发生的频率P(A)=p 。1、利用频率估计概率在同样条件下,做大量的重复试验,利用一个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逐渐稳定到某个常数,可以估计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 (1)频率=频数/总数,各小组的频数之和等于总数,各小组的频率之和等于1,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个小长方形的面积为各组频率。 (2)概率 ①如果用P表示一个事件A发生的概率,则0≤P(A)≤1; P(必然事件)=1;P(不可能事件)=0; ②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运用列举法(包括列表、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③大量的重复实验时频率可视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 2、在统计学中,常用较为简单的试验方法代替实际操作中复杂的试验来完成概率估计,这样的试验称为模拟实验。 3、随机数在随机事件中,需要用大量重复试验产生一串随机的数据来开展统计工作。把这些随机产生的数据称为随机数。

习题精析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装有只有颜色不同的黑、白两种球共40个,小颖做摸球实验,好将盒子里面的球搅匀后从中随机摸出一个球记下颜色,再把它放回盒子中,不断重复上述过程,下表是实验中的一组统计数据: 摸球的次数10020030050080010003000摸到白球的次数631241783024815991803摸到白球的频率mn0.630.620.5930.6040.6010.5990.601(1)请估计:当实验次数为5000次时,摸到白球的频率将会接近;(精确到0.1) (2)假如你摸一次,你摸到白球的概率为; (3)求不透明的盒子里黑、白两种颜色的球各有多少只? 解析: 试题分析: (1)求出所有试验得出来的频率的平均值即可;(2)摸一次的概率和大量实验得出来的概率相同;(3)根据频数=总数×频率进行计算即可. 试题解析: (1)摸到白球的频率=(0.63+0.62+0.593+0.604+0.601+0.599+0.601)÷7≈0.6,∴当实验次数为5000次时,摸到白球的频率将会接近0.6.(2)摸到白球的频率为0.6,∴假如你摸一次,你摸到白球的概率P(白球)=0.6.(3)∵白球的频率=0.6,∴白球个数=40×0.6=24,黑球=40-24=16.答:不透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对称图形_圆章末单元测试题二新版苏科版-经典通用课件材料

第二章对称图形—圆 1.如图,将Rt△ABC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得到Rt△AB1C1,暗影部分为线段BC扫过的区域,已知AB=4,BC=3,则暗影部分面积为() A.2π B. C. D.6 2.如图,Rt△ABC中,∠ACB=90°,AC=4,BC=6,以斜边AB上的一点O为圆心所作的半圆分别与AC、BC相切于点D、E,则AD为() A.2.5 B.1.6 C.1.5 D.1 3.如图,AB是⊙O的弦,半径OC⊥AB于点D,且AB=6cm,OD=4cm则DC的长为(). A.5cm B. 2.5cm C. 2cm D. 1cm 4.已知△ABC中,AB=AC,∠A=50°,⊙O是△ABC的外接圆,D是优弧BC上任一点(不与A、B、C重合),则∠ADB的度数是() A.50° B.65° C.65°或50° D.115°或65° 5.如图,在菱形ABCD中,∠DAB=60°,现把菱形ABCD绕点A逆时针方向旋转30°得到菱形AB′C′D′,若AB=4,则暗影部分的面积为()

A.4π﹣12+12 B.4π﹣8+12 C.4π﹣4 D.4π+12 6.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三点确定一个圆; B.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C.三角形的外心是它的三个角的角平分线的交点; D.等腰三角形的外心在顶角的角平分线上. 7.如图,圆0的弦AB的长为6cm,弦AB的弦心距OC为4cm,则圆0的半径为()A.4cm B.5cm C.8cm D.10cm 8.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圆有没有数条直径 B.连接圆上任意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弦 C.过圆心的线段是直径 D.能够完全重合的圆叫做等圆 9.如图, AB为☉O的直径,C为☉O外一点,过C作☉O的切线,切点为B,连接AC交☉O于D,∠C=38°.点E在AB右侧的半圆周上运动(不与A,B重合),则∠AED的大小是( ) A.19° B.38° C.52° D.76°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初三数学上)课件PPT配套教案-第1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矩形(提高阶段)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初三数学上)课件PPT配套教案 第1章特殊平行四边形矩形(提高阶段) 第1部分矩形 【学习目标】 1. 理解矩形的概念. 2. 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 【要点梳理】 要点一、矩形的定义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要点诠释:矩形定义的两个要素:①是平行四边形;②有一个角是直角.即矩形首先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增加一个角是直角这个特殊条件. 要点二、矩形的性质 矩形的性质包括四个方面: 1.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3.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4.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两条对称轴. 要点诠释:(1)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而也是中心对称图形.过中心的任意直线可将矩形分成完全全等的两部分. (2)矩形也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分别通过对边中点的直线).对称轴的交点就是对角线的交点(即对称中心). (3)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从而矩形的性质可以归结为从三个方面看:从边看,矩形对边平行且相等;从角 看,矩形四个角都是直角;从对角线看,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要点三、矩形的判定 矩形的判定有三种方法: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要点诠释: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加上“一个角是直角”或“对角线相等”都能判定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要点四、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的性质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推论:如果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要点诠释:(1)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的性质是矩形性质的推论.性质的前提是直角三角形,对一般三角形不可使用. (2)学过的直角三角形主要性质有:①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②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③直角三角形中30°所对的 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性质可以用来解决有关线段倍分的问题. 【典型例题】 类型一、矩形的性质 1、如图所示,已知四边形ABCD是矩形,△PBC和△QCD都是等边三角形,且点P在矩 形上方,点Q在矩形内.求证:(1)∠PBA=∠PCQ=30°;(2)PA=PQ. 【思路点拨】(1)矩形的四个内角都等于90°,利用条件△PBC和△QCD都是等边三角形,容易求得∠PBA和∠PCQ度数;(2)利用(1)的结论以及矩形的性质进一步证明△PAB≌△PQC(SAS),从而证得PA=PQ. 【答案与解析】 证明:(1)∵四边形ABCD是矩形, ∴∠ABC=∠BCD=90°. ∵△PBC和△QCD是等边三角形, ∴∠PBC=∠PCB=∠QCD=6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