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探究

初中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探究

初中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探究
初中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探究

初中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探究

作者:未知来源:互联网更新:2010-1-6 阅读:栏目:物理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探究

文章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8516923548.html, 摘自:《4川省蒲江中学》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常遇到家长这样说:我的孩子,小学成绩很优秀,为啥到了初中特别是初2增开设物理后,就老是回家说:“好难学”。这种学生在小学阶段是个优秀生,对学习功课感到比较轻松,可是进入初中后,尤其是从初2年级开设物理课开始,情况就逐渐不同

了,“难”的感觉开始产生,学生普遍觉得学习功课越来越有压力。这种现象的产生许多方面的原因。例如对物理语言的认识和熟练过程快慢、小学的教学方法和初中物理的教学方法的区别等等。小学阶段的功课,不管是课本的设计,还是教法的设计上,多采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玩中学”的方法。让学生感到很切实际的轻松自然,也就乐于学了。到了初中物理课中的许多知识开始变的抽象起来。再也不象小学课本那样直观易懂,学习时精力易分散,学生感到了学习的压力,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压力长久得不到缓解,就会产生懒学,厌学情绪。所以,9义教材中物理课本增加了许多插图、小实验和问号设计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1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这是1种很好的探索。

我认为,要让学生不再感到“难”学,除了书本的改革外,最重要的主要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否接受教师的知识、技能,以及接受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时的注意方向和学习态度。情境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的1种教学模式,又称为实例教学。情景教育本身就是1种特殊的现实,受教育接受教育的过程则主要是1种主动的对教育情景的反映过程,教学情景是改变学生注意方向和学习态度的1种

外部的积极手段。

教学情景创设不仅要完成旧的教学模式中的引入课的任务,更主要的是要调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伴随学习兴趣形成的,在情感状态中反映出来的。因而教学的技巧就是要巧妙创设情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1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使学生能长期保持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到轻松愉快,对所学的知识能举1反3,灵活应用。变“难”学为“好”学“想”学。

创教学情景的关键在于找准切入点。也就是要找准最易引起学生好奇,学生最感心趣的问题,找准了切入点,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心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动机,我在物理教学中常用的创设情景的方法主要有:

1、创设问题的情景

宋朝教育家张载说过:“学则须疑”,带着疑问去学习,“疑”是学习的开端、思维动

例如:讲杠杆时,创设如下教学情景:根据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我独自1人能把和我1样重的大石头撬起吗?这时学生会回答“能”,那就请个同学模拟1下教师用硬棒撬动大石头的情境。然后再问:老师能不能用1根硬棒把地球托起来呢?这时学生就会产生很大的疑虑,地球那么大,怎么撬得起呢?这时要肯定地告诉学生:只要条件许可,1定能。学生就会想:刑老师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呢?这时再引如课题:杠杆。

创设问题情景时应注意要以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否者难以引起学生的心趣。

2、运用实验创设情景

这种方法较为直观,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心趣。例如在讲述初中物态变化中的汽化现象时,教师可用手沾水在黑板上写字,过1会儿字迹没有了;讲压强时,请同学们把铅笔拿出来,把尖端和平端分别抵在两个手指间,用力挤压,两手指疼痛程度不同,使他们联想到压力产生的作

用效果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后,再由老师讲解,这样就比刚上课就直入主题好多了;讲浮力时,先用弹称称出重力相等的铁块和铁盒的重力,并强调它们的重力相等,都是铁做的。然后先把铁块放入水中,结果铁块下沉,再问:若把铁盒放入水中会怎样?学生会产生争议,然后再做实验,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实现使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

机。

运用实验创设情景应注意,实验应简单精练,直接。有新奇感。实验过繁,反而会使学生不知师所云。

3、通过“表演”来实现创设情景

教师们之间经常这样戏谈:“戏演完了”(下课了)。同年级,同科教师之间会说:“今天唱哪台戏“(今天上哪节内容)。可见教师的表情、态势、语言等都可以配合实验或问题创设情景。着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教授关于上课的艺术也说过:“上课象演戏1样,要进入角色”。可见师生之间的交流还可以通过“表演”来实现。例如:“当同学回答正确时,送上1很赞美的话,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的微笑和“请坐下,下次努力”会帮助同学消除紧张,鼓励他积极思考。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讲述和恰当的手势及其身体语言,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讲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时,就用手在讲台上推粉笔盒前进,用手托着粉笔左右水平移动;教师从讲台上下来又上去,等等边做动作,边配合手势和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情景创设教育对于减轻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压力,变“难”学为“想”学、“好”学,不失为1个好办法。

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

作者:未知来源:互联网更新:2009-11-16 阅读:栏目:物理论文

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

来源自3 e d u 教育网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教学中以实验教学为突破口,通过实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提供事

实根据,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

能力、实验能力、表达和理解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不是作为一种艰苦任务要学生去负担,而是要使人愉快,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巧妙地设计与教学内容紧贴的实验,对建立、验证物理概念和规律,帮助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讲“动量定理”一节时,我先设计做一个高空掉蛋实验,桌上放一盘子,上铺海绵一块,手拿一鸡蛋离盘二尺,让鸡蛋落到海绵上,在

学生的惊呼中却看到鸡蛋安然无恙,再把鸡蛋敲破,让其中流质流人盘中。再问,如果拿掉海绵,鸡蛋会破吗?再演示,比较两种结果,让学生分析原因,使学生对物理学习感兴趣,学起来会轻

松愉快,积极主动,注意力高度集中。

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所以观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课本中的各种实验是最直观的感性材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种认识是物理概念的基础。学生应从观察中发现规律,进行思考,使观察的过程不断深化,从而抓住物理现象变化的主要特征及条件。另外,我在做实验前,首先告诉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a.明确观察的对象,b.综

合运用感官并借助仪器考察研究对象,c.以科学理论判断和解释观察结果。多次演示实验

教学,学生就能逐步养成科学的观察习惯,并且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

培养和提高。

三、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物理实验大多是动态过程,考虑到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学生必须具有充分的想象空间,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实验中动态过程的每个环节去引发学生的想象力。

四、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我把一些演示实验教给学生做,效果甚好。演示前先提出学习要求,并交待清楚演示的注意事项,学生做实验时,教师在旁边点拨,下面的同学也跃跃欲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为了让全班学生都能动手做实验,创造条件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通过学生边学边实验,主动地去做、想,然后得出结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实验能力有了很大的

进步。

五、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严谨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表象,对学生进行物理语言的训练,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光沿直线传播”一实验,学生回答现象时,说“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是不正确。物理严谨的表达应该是“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我及时加以更正。再如:讲到测光传播的速度时,一些学生回答:“光的传播速度为3×108米/秒”这也是不正确的,结论显然没有用正确的物理语言来表达,应该说“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米/秒”通过多次纠正和训练,学生在做好实验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物理语言的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准

确、全面地解释物理现象和规律。

六、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理解能力较薄弱,课本中有许多知识使他们难以理解,要帮助学生理

解这些问题,物理实验可视为一种有效手段。如在“研究电磁铁”的实验中,其“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不好理解,因此,在做实验时,我提出以下问题:①让电流通、断看看是否有磁性?②调节电流的大小观察磁性的强弱;③取外形相同但匝数不同的螺线管观察磁性的强弱;④插入与取出铁芯比较磁性的强弱。然后逐一实验,让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下来。另外,还将电流的方向进行改变,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电磁铁极性的变化等。只有这样,在经常性的物理实验中去理解知识,并不断训练将书本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才能提

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总之,实验教学要善于从各个环节和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逐步取得探索物理知识的主动权,掌握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探求物理规律,学习研究方法,为今后系统地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开展物理小实验的探讨

作者:未知来源:互联网更新:2009-11-16 阅读:栏目:物理论文

开展物理小实验的探讨

文章来源自3 e d u 教育网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感性材料,对学生正确地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有关实验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要通过这些实验学习基本的操作技能,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及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而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新课程的实施,中学物理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课内小实验和课外试验,其中课内小实验和课外实验都属于小实验,它们

都有操作简单、贴近生活、突出问题和就地取材的特点,这更能体现新课程理念中的学生自

主学习、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试验和勤于思考的思想。下面笔者就从这两方面对中学物理小实验进行探讨。

1、新课程理念下,开展物理小实验的意义和作用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教授E·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提出了4R观点,即让课程具有丰富性(rich)、回归性(recursive)、关联性(relational)和严密性(rigorous)。其宗旨是激活学生的思维,把握整体的世界,注重生活的关照,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因此,在物理中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是必要的,新课程要求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而探究式教学

中的实验特别是小实验的开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1新课程理念下,开展课内小实验的意义和作用

所谓边学边实验(课内小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进行试验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内小实验与演示实验相比,课内小实验更突出让学生手脑并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人人动手,在操作和观察中积极思考,主动获取物理知识,提高实验技能;与学生分组实验相比,课内小实验能更好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配合教学内容进行随堂试验。课内小实验能让学生更容易抓住试验本质,消除许多学生对实验的神秘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都能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而且还能消除学生对物理知识的遥远距离感,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训练科学方法。这与新课程理念中在课程事实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是相对应的。

1.2新课程理念下,开展课外实验的意义和作用

课外实验是指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和要求(或提示),用一些身边简单易得的器材或自己动手制作的简单装置,在课外独立或合作完成的实验。课外实验是课堂实验的有效补充,与课堂教学密切联系,使课堂教学得到不断的延伸和补充,大大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表面上跟生活经验有矛盾的知识的认识。可以

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活跃学生的思维。另外开展课外实验活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因此,开展课外实验是必要的也是符合时

代要求的。

2、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小实验的实施

随着课程理念的不断发展,物理小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教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2.1课内小实验的实施

在物理教材中有很多经典实验,经典实验在揭示物理现象形成物理规律时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经典实验也有其局限性,它缺乏直观性与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密,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个小实验作为补充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为了让学生首次亲眼看到真空中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一样这一重要演示实验---钱毛管实验,这对于验证亚里士多德“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快”这一结论的错误性和帮助学生理解伽利略落体运动的规律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观看过演示实验之后很多学生由于前概念的影响,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在演示钱毛管实验的同时,让学生拿两张纸,一张揉成一团,一张展开,让它们同时下落,进行观察,从而得出物理下落快慢与质量无关这一结论。

物理中还有很多重点难点问题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教师可以增加适当的小实验来帮助学生学习。例如:在讲摩擦力这一节时,很多学生认为摩擦力都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全是阻力。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课内小实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把几支圆杆铅笔平行地放在桌面上,再把两本书放在铅笔上(如图1所示),

用手向前推上面的一本书,你会发现,下面的一本书也会跟着一起前进。显然,以地面为参照物,对下面这本书来说,它受到上面的书本它的摩擦力就是一种动力。

物理中还有很多知识是很抽象的,教师可以通过小实验,用奇异的物理现象激起学生的学

习动机和兴趣。例如:表面张力比较抽象,可以让学生亲手在课堂做小实验—不沉的针—水的表面张力。取一干净烧杯,将烧杯加水至接近满水,将针(或大头针)置于滤纸上,慢慢地将滤纸平放于水面上,使滤纸浮在水上,不久使滤纸浮在水上,不久之后浸湿的滤纸开始下沉,结果发现针漂浮在水上(如图2所示),

将肥皂水缓缓加入,结果针下沉。课内小实验可以调节物理教学,符合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训练为主线、调节为关键、能力为目标的原则,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但是,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有些简单易做的小实验老师可以让学生课外做,让学生做完后写心得体会以达到教学目的。利用身边简单易得的器材或自己动手制作的简单装置可以完成的实验,教师可以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实验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

巩固。例如:在解决有关摩擦力的问题时,学生普遍认为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比较困难。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难以想象两个相对静止而又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接触面间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下面的实验帮助学生找到一种方法。将一只鞋刷刷毛向下地放在糙的平面上,用手水平地推鞋刷,观察一下刷毛向什么方向弯曲;也可以用两只鞋刷,使刷毛相对地放在一起,推其中的一只鞋刷,在不产生持续滑动的情况下,观察刷毛的形状有什么变化。从这些观察中,学生可以判断各自所受的静摩擦力的方(如图3所示)。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观察有关的物理现象和实际运用情况,例如:挂在壁墙上的挂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这是由于秒针在“9”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还有从高处落下的薄纸片,即使无风,纸片下落的路线也是曲折多变的。这是由于纸片各部分凸凹不同,形状各异,因而在下落过程中,其表面各处的气流速度不同,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致使纸片上各处受空气作用力不均匀,且随纸片运动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纸片不断翻滚,曲折下落等等。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动手制作简单的仪器,培养学生的

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例如:自动上坡的圆木杆: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实验,看似滚动体会自动上坡,实质上滚动体质心下降,一部分重力势能转变成了动能。让学生准备3支铅笔、橡皮筋、小球、圆木杆。①用橡皮筋将两支铅笔的一端扎紧,另一端拉开适当的距离后搁在第三支铅笔上,构成一个木支架,宽端略高于窄端。②将圆木杆放在木支架的宽端,可见圆木杆自动滚下,说明木支架宽端略高于窄端。③将小球放在木支架窄端,可见小球朝高端滚去。(如图4所示)

3、结束语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在实际的工作中培养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的能力,真正使我们物理课堂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而课内小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可以让学生的实践活动量得到保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和加强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掌握课堂提问艺术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以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在旧的观念中认为:提问是老师的事,而学生只管一个字:答。但我认为:提问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更是学生的事。学生可以问课本,问同学,问老师……

教师恰到好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检查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还能调节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感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等。

学生恰到好处的提问,能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认识自己学习上的优点和缺点,达到发扬优点,纠正缺点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思路和方向。应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找“问题”,到实验中找“问题”,到想象中找“问题”,还可以通过比较找“问题”,到书本中找“问题”到老师中找“问题”,到作业中找“问题”……

既然课堂上的提问如此重要和有用,下面我就分别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和如何培养学生

提问能力谈一点看法。

(一)教学的实践证明:讲课中的提问艺术,是一个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一堂课的成败关键。所以,教师掌握好课堂提问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中不时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常常能营造成一种积极的、热烈的、竞争的课堂气氛,一个个闪烁着奥秘神光的问号会转化为学生的智慧火花,创造出灵感,那么,教学效果就不言

而喻了。下面就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作一点讨论。

1、直中有曲,激发思维

直问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曲问曲径通出,发人深思;直中有曲,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直截了当的提问,其目的在于直接寻求答案,例如讲物体的颜色,提出“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总是蔚蓝的?”这就是需要直接寻求答案的,而所谓曲问,就是“问在此而意在彼”,它是一种迂回的方式。例如,在讲声音时,问:“平时人们会看到狗突然警觉地竖起耳朵,这是为什么?”这样,问在“狗”,而意在“声”。这种迂回的方式,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学生信服,记得深刻。有时虚提一问,无须正面回答,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探索;有的问题和答案都很简单,但释疑之后又能引发更深的疑问,这样,逐步增加问题的难度,引导学生一级一级地上阶梯,逐渐登高眺远,能培养学生穷理求是的钻研精神。比如:“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垂直于磁场方向上运动时,电流表有什么现象?这现象说明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这样逐级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推向一个高潮,有时学生答错了,教师不必直接指出,只需从反面提出一问,使学生猛然醒悟,

这样学生对正确的结论印象更深。

连续或重叠的提问叫重问,这类问题的内容较窄,但它生动活泼。重问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从窄到宽。比如,在讲保温瓶保温的原理时,先提出:瓶塞用软木造的目的是为什么?瓶胆为什么用玻璃做成而且要做成夹层,夹层还要抽真空,镀银有何用?等到一系列的问题决了,学生自

然明白了保温瓶保温的原理。这类问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和推理能力。一类是由宽到窄,比如在讲电磁感应中,可先结合实验,笼统地提出电磁感应现象的内容是什么?然后逐步分析:(1)闭合电路(2)一部分导体(3)在磁场中(4)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这样,宽问引路,窄问搭桥,既有利地突破难关,又能培养学生具体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明暗相间,产生悬念

暗问是一种内在的控制法,它使用的一般是陈述法,有些句子还闪射出结论的光芒,但能使学生产生的悬连成一片念。比如:“使用电风扇没有降低空气的温度,人为什么感到凉快?”学生会疑惑:“真的会降低空气的温度吗?温度没有降低又为什么会凉快呢?”悬念一旦产生,就会导致思维的飞跃、想象力发展由再造想象上升为创造思维,何愁问题不解决!

明显的提问也能使学生产生悬念,比如讲大气压时得出:“用吸管饮饮料时,饮料真的从嘴吸上来的吗?”这本身就是一个悬念:“明明是用嘴吸上来的,怎么能说不是?”释疑后,学生又会产生悬念,大气压是怎样把饮料吸上来的?有时学生急于知道答案,教师却不急,甚至有时准备多个答案,使学生暂时处于一种莫衷一是的境地,直到问题解决了,学生才舒一口气,把悬着的心放下来。教师又来一问……就这样在设悬念和释疑的矛盾中愉快地上完一节物理课,甚至临下课时再来一问,可以起到“且听下回分解”的作用。这就把学生的兴趣,由课堂内引申到课堂外,由书本转向了生活。学生听这样的课,就觉得是一种艺术享受,精神愉快,“六感”投入,教学效果岂有不佳之理!

3、实实虚虚,一张一驰

提问既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又能调节课堂气氛。实践证明:得法的提问能紧紧地钳制学生的思维。上课开始时,学生的注意力较分散,教师用生动的提问能很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学生注意力因高度集中而疲劳时,教师用巧妙的提问把它分开,这样虚虚实实调节学生的情绪,从而使上课疏密相间,张驰结合,保持学生持久的听课兴趣和活跃气氛,有利于取得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佳效果。

教师提问的方式还很多,提问的艺术也不仅仅如此,总之,提问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实质,

要问得贴切,要有开发性、开导性,切忌滥问;要把握最好时机,问得恰到好处,释疑火候要适宜;要掌握好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使“问”有所得,“答”有所得,这样才能问出艺术水平,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极大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

(二)教学过程是必须提问的

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师要提问,还要教会学生提问。李政道教授在科技大学对少年班讲课时曾说过:“最重要的是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要满足自己问,学生答,比这重要的事情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聪明才智,敢于提出问题的气魄和胆略,这是一切科学工作者、企业家以及无论哪一方面的优秀人才都必须具

备的素质。

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素质,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对于同一事物,要求学生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去观察、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牧师烟瘾很大,有一次。他问上司,祈祷的时候可不可以吸烟?上司说不行。牧师的一个聪明的朋友替他出了一个点子,下次你可以这样问:吸烟的时候可不可以祈祷?结果他得到了肯定的回答。问法不同,答案截然不同。这并不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笑话。再看一个类似的例子,古巴比人哈莫比(Hammurabi)在处理水落石出问题上,他不是问怎样得到水,而是问怎样让水来到人的身边,结果产生了运河。变换了不同的问法,得到不同的结果:导致历史上的重大发明。

不要责备学生提出的问题离奇古怪,荒诞不经。恰恰相反,要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异想天开。即使问得毫无道理,也要加以鼓励,切勿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在讲摩擦力时,

浅议教学的切入点展开探究式的学习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更新:2010-5-13 栏目:物理论文

【热点导读】: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与策略物理教学中学

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浅议教学的切入点展开探究式的学习

精品源自高考试题

新课程改革已进入第四年了,我作为一位青年物理教师,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经历者,而且是最终的实施者,怎样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我们青年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我想在思想上,要正确认识和理解新课程,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最终目标,在行动上要抛开自身受旧教育体制的影响,大胆以新课标要求自己,指导自己进行教学。基于“构建主义”教育方式和物理学本身的特点,我想教学中要把握好切入点,展开教学,定会事半功倍。下面就我教学中摸索出的三个切入点与大家探讨探讨:

激发广泛的兴趣,使学生想学

物理研究的对象是源于生活的,许多物理现象时刻都在我们身边发生,学生对它们都抱有一定的好奇心,但由于初中学生自身的特点,这种好奇心是随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变换而变换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要从自然界中许多的现象中,提取出我们要研究的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并在课堂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还原或再现出来,以大量的感观现象为基础,让学生进行观察,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有了对事物的兴趣,这就有了良好的开端。如在《探究电磁铁》时,学生已经有了“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着磁场”的知识,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课。课前,做两个相同的螺线管,在其中一个中放一个铁芯,构成一个电磁铁,教学时将它们串联在一起,分别放在两个暗箱里,让学生观察它们通电后吸引铁钉情况,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它们吸引铁钉的情况是不同的,学生此时便急于想知道暗箱内的物体,教师不要打开,可让学生先猜猜,在学生激烈的猜想后,让学生打开暗箱看看(再观察),会发现一个是螺线管,另一个是相同的螺线管+铁芯的装置,后者吸引铁钉能力强。通过上面巧妙设计的

实验,使学生经历了观察--猜猜(猜想)--看看(再观察)的活动过程,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对“电

磁铁”的好奇心,既引入了电磁铁,也为电磁铁进一步的探究创造了情景。

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使学生能学

有一句名言,告诉人们习惯是多么的重要:“播下一粒种子,收获一片希望;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性格;形成一种性格,决定一种命运。”因此物理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习惯包含两方面的培养:一方面是广泛的学习行为的培养,如养成准时开展学习任务和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习惯的培养等,这里就不多展开。另一方面是学科方面能力习惯的培养,这是我谈的重点。初中物理学科能力方面要求不是太高,重点是要学生参与其中,体验探究的过程,从中逐渐体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好的科学习惯并掌握一些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从以下四个阶段着手:

一、在探究实验的初始阶段,能对众多的感性材料进行简单的分类,找出其共有的特征和变化规律,进一步能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些共有的疑问,就达到了初中能力的要求。如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事先安排了以下活动:学生弹钢尺;学生用手触摸声带,感觉发声与不发声的情况;学生击鼓,请学生观察击鼓时,鼓皮上乒乓球跳动的情况;教师弹吉他或音叉,请学生触摸发声时与不发声时音叉和琴弦的情况;在这大量活动之后,让学生就看到的和听

到的谈谈,找出其中的共同点和之间的联系,就是圆满的完成了探究活动。教师在施教时,不仅要多创造这样情景而且要给足学生相互讨论的时间,鼓励他们自己讲,教师千万不能越俎代

庖。

二、在探究实验的实施阶段,我明确要求学生做到三点:“①没有明确实验目的,不设计实验;

②没有设计好实验方案,不进行实验;③没有实验结果和数据,不进行分析和归纳。”我想这三点是一个科学习惯,既能培养初中生对科学研究的严肃性,又能加强科学探究的条理性。通过实践,杜绝了一部分学生实验混乱的状态,保证了实验的顺利完成,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

三、在探究实验分析和归纳阶段,是最能培养学生能力的地方。在现有初中学生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还欠缺的情况下,实施这一过程,尤其是在初始阶段是有很大难度的。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从心理上让学生克服畏惧,在行动上能够敢于表达,因此有必要给学生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复杂的问题都是有多个简单的问题构成的,复杂的现象是由多个简单现象组成的”,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大多数学生都能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思考,争想欲试。在学生初涉分析和归纳阶段,教师进一步的引导还是不可缺。

⑴要求学生从像的共同特征分析,可以依据不同特征分成不同类别:

从像的整体特征可分三种情况①与②倒立、缩小、实像,③与④倒立、放大、实像,⑤与⑥正立、放大、虚像;

从像的正倒特征可分两种情况①、②、③与④倒立、⑤与⑥正立

从像的大小特征可分两种情况①与②缩小,③、④、⑤与⑥放大

从像的虚实特征可分两种情况①、②、③与④实像,⑤与⑥虚像

⑵再依不同的分类,对每种情况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就容易找出其本质特征和规律,当以后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掌握这一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后,再放手,教师逐渐过渡到不做任何提示与暗示,让学生独立完成分析和归纳。

四、在探究的评价和交流阶段,这一阶段是在新课程改革下不容忽略的阶段,正是这一阶段能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在《探究水的沸腾》现象后,学生经过交流会发现实验时水的沸点并不是100℃,而且不同组别之间的沸点值也不相同,这就给学生带来了困惑,有了这样的困惑,就可以引导学生课后进行自主探究,这就延展了探究空间,这样自然会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使学生爱学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一改过去“一考定终身”的局面,显得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性,更显

得其评价的科学性,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践中我采取了四个方面相结合,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

课堂表现由于受以前教育方式的影响,学生已习惯于单纯的接受知识不善于积极提问发言,有时即使有疑问,也不愿在课堂上提出,致使课堂氛围沉闷,因此设置此评价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多提问题,多分析问题。在我所教的班级实施以来,多数学生一改以往闷声不响的状态,积极发言,班级的课堂氛围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科学探究的评价以实验参与程度和实验报告为主要方式,探究的过程是学生技能培养的主要依托点,实验探究主要经历以下过程: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归纳→评估和交流,过程不同阶段培养不同能力,如观察能力、思维的发散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有了基础能力,才能有创新的源泉。

课外活动的完成《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许多课外活动就是课堂内的延伸。如电学中要学生自制水果电池,热学中烧水的纸锅,光学中的小孔成像等都是易上手又有趣的小实验,即能深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极大促进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当然物理课外活动不宜过多,以免过多占用学生课外时间。

基本技能的检测以实验+试卷形式,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和技能的水平情况,也以此进行查缺补漏,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考察实验,是评价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科学素质的最好手段;试卷考察,主要是基础理论知识,两者组合既能夯实双基,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

质。

上面的三个教学切入点,仅是我个人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的体会,这些方法也不断在我的教学中被实践的,通过新的教育方式,学生切实体会到物理现象的趣味性和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学生学习物理的负担比以前大量减少,绝大多数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激发了一部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当然新课程改革还需

进一步深化,物理探究式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课时和实验器材得到必要的满足,将更有助于物理探究的展开,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

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初中一线的物理教学工作者,在近几年的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对新课改的理念有着深切的体会,其中感受最深的就是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课堂设计——情景创设,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做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并通过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一.为什么要在初中物理复习课(综合试题)中创设情景 1.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是相同的,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要素:情景、问题、资料、方法、检验。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物理情景是物理教学中一个必要的要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达到“以乐促智、以事喻理”的目的,使教与学有机的结合。 2.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认为,学生的学习不仅要重视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而且要调动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把有意认知和无意认知统一起来,使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又精神放松、轻松愉快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更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里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这一点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尤为强烈。因此,在教学中由教师创设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过程的教学情境,由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主体探究。这样突出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满足了学生探索、研究、发现的心里需求。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享受、体验成功,发现了自己的力量,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使学与教有效的结合。 3.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正确的教学方法通常起始于学生感兴趣或熟悉的问题和现象,而不是从那些超出了他们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知识范畴的抽象概念。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过程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自主经历某种有价值的学习活动(例如观察、实验、解释、分析、概括、交流等),并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规律形成的过程的体验,“用知识武装头脑”,从而使学生在物理课上形成很强的“主人翁” 意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这是每位物理教师的职责。 4.综合试题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要求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由此综合试题具有文字多(抽象),涉及的知识点多,与数学学科结合紧密,解题难度大。由于各方面能力要求高,因此在综合试题的复习课上呈现的状态是:教师卖劲的讲,学生费劲的听,课堂气氛沉闷,导致学生遇到综合试题时:拿到试题后读不懂题——情景无法再现;解题无从下手——规律、公式不知如何应用,没有解题技巧;盲目主观臆断——思维定式。 二.如何在初中物理复习课中创设情景----综合试题中情景再现 1.综合试题中情景再现的对策

初中物理教学情境的创设与思考

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阳朔县外语实验中学管德禧 物理教学情境是指在物理教学中,作用于学习主体,使之产生一定情感反应并激活物理情境思维的环境。物理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只是在课堂教学的开始,而是充满课堂教学的整个时空,只要有学习活动的进行,就有相应的教学情境。可以是现实场景或生活材料,也可以是科学问题或实践活动,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各种方式适时创设有效的物理情境,就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使认知活动达到最优化,课堂效益达到最大化。本文通过《大气压强》的教学,谈谈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物理教学中,从上课开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新课的引入至关重要。考虑到初中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特点,我通过演示新、奇、趣,甚至险的实验来引入新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探索物理知识创设良好的情境。如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先做了一个小实验:“同学们,老师手上有两支试管,一大一小。在大试管中装满水,小试管插入大试管中一点,若到置,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感到好笑,认为肯定是小试管掉下来。此时,老师做出一个接小试管的姿势,但结果是,水流出来的同时,小试管向上进入了大试管中。这一现象立即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和质疑:为什么水压在小试管上,小试管不会掉下反而上去呢?这一情境在教材内容和学习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也使学生认识到了原有观念的错误,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动摇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主动地调整、重组认知结构,使学生进人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当然,在情境的创设中,还可以用一些故事、图片、漫画、先进的多媒体等来引入新课。不管以什么方式引入,都要注意情境的趣味性、冲突性。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引入新课后,如果教师把学生当作“容器”,满堂“灌”,即使新课的引入

小学语文创设情境的方法

小学语文创设情境的方法 所谓教学情境就是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氛围。“情”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之间的感情交流。“境”是教学环境,既指物理环境,如教室中的布置与陈设;也指教学双方的关系。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境统一和谐方为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是极为重要的,那么如何创设情境让语文教学渐入佳境呢? 一、巧设导语、创设情境。 成功地上好一节课跟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巧设导语是至关重要的。导语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它像一座桥,架在理解课文内容与获得知识的必经之路上,这座桥架稳了,架宽了,学生就可以轻松愉快的到达彼岸。导语的设计有多种,可以利用语言、故事、歌曲、影片等方式进行。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经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学课文内容导入,这样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2、利用名诗名句导入。 3、利用歌曲导入。 4、故事导入。 二、结合文本环境,创设生活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

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文本与学生脱节,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优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有真切的感受,以便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其求知的欲望。 四、结合文章旨意,创设冲突情境,让学生有感而发。 认知冲突的产生,能够迅速激活学生思维,进行积极思考。在教学中可以试着把对立的观点意见提出来争论,让学生在冲突中产生积极的思维,并提供表达感受的机会,进而使之得到人格的熏陶。在《最后一课》的教学结尾时,我对学生们说道:“有人认为小弗郎士的可贵在于在命运大转折的时刻终于明白了学习是与侵略者作斗争的武器。而有的人却认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等到做了亡国奴的这一天才明白这些道理有什么用啊?”学生听了都深有感触,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争论,学生对“爱国”这一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五、创设障碍情境,引导学生循序渐进。 从心理学上讲,学生最大的学习动机就是成功动机。因此创设障碍情境,要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实践中只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两方面把握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很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六、运用文本,创设角色情境,体味人物的形象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是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的愉快教学。教师应该熟悉情境教育的教学模式,熟练而恰当地运用各种情境创设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归纳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归纳 发表时间:2016-09-07T09:55:56.387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6期(上)作者:唐波 [导读] 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在物理学上称作转换法。 (平昌县第二中学平昌 636400) 若教师在指导学生研究抽象物理现象、概念或规律时注意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尝试运用相应的科学方法去认识和理解,不仅会大大提高学生对这些物理现象、概念或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习惯,提高科学素质会大有裨益,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知识学习、培养能力和提高科学素质的目的。 下面,笔者介绍研究物理现象常用的几种科学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转换法 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我们往往要抛开事物本身,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在物理学上称作转换法。它是帮助我们认识抽象物理现象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如:我们在认识和研究“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理论时,由于分子是微观的,不能直接用肉眼看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能直接观察或感觉到的扩散现象去认识和理解它;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电流的效应来判断它在存在;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小磁针指向或偏转以及与其它一些磁场的效应来判断它的存在;同理,在研究物体是否带电,我们也不能直接看到物体是否带电,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验电器上锡箔片的开合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在研究空气的存在和大气压强时,我们可以通过感觉空气的流动及现实生活中对大气压强的各种应用来证明空气和大气压强的存在。 随便说一下,很多仪器的制造也利用了转换法。如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温度转换成液柱的升降制成了温度计。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液体压强转换成两液面的高度差制成了压强计等。 二、类比法 类比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可以推出与其类似事物也具有这种属性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认识和研究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时,将它与生活中熟悉且有共同特点的现象进行灵活、合理的类比,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如在认识电流、电压的概念、研究电源的作用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等概念或规律时,与水流水压模拟实验、抽水机的作用和水渠对水流的影响等物理现象进行类比,会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抽象的物理概念或规律产生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 三、理想化法 理想化法是指根据所研究问题(一般都十分复杂,涉及诸多因素)的需要和具体情况,确定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保留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排除无关干扰,从而简明扼要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理想化法是一种科学抽象,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理想化方法包括理想实验法和理想模型法。 1、理想实验。理想实验又叫做假想实验或思想上的实验,它是人们在思想中塑造的一种理想实验,是逻辑推理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实际中并不能进行。理想实验在物理学的理论研究中有重要的作用。伽里略论证惯性定律所设想的实验——在无磨擦情况下,从斜槽滚下的小球将以恒定的速度在无限长的水平面上永远不停地运动下去,就是物理学史上著名的理想实验。再如将一只闹钟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当罩内空气被抽走时,钟声变小,由此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显然上述实验是人们在思维中进行的理想过程,与实际实验相比,理想实验能更大程度地突出实验中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得出更本质的结论。 2、理想模型。理想模型可分为对象模型、条件模型和过程模型三类。 对象模型—用来代替研究对象实体的理想化模型叫做对象模型。如视为点光源较小发光体,表示光的直线传播的光线,描述磁场的磁感线,描述力的图示、示意图等都属于对象模型。另外,推导液体压强公式时选取的“液柱”、分析连通器原理和托里拆利实验原理使取的“液片”也属于对象模型。 条件模型—把研究对象所处的外部条件理想化建立的模型叫做条件模型。如光滑表面、轻杆、轻绳、均匀介质都属于条件模型。电学实验中把电压表变成内阻是无穷大的理想电压表,电流表变成内阻等于0的理想电流表等也属于条件模型。 过程模型—实际的物理过程都是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忽略次要因素的作用,只考虑主要因素引起的变化过程叫做过程模型. 例如:在空气中自由下落的物体,空气阻力的作用与重力相比较忽略不计时,可抽象为自由落体运动,另外匀速直线运动也属于过程模型。 四、等效替代法 在物理学中,我们研究某物体或物理现象的作用效果时,有时为了使问题简化,常用一个物理量来代替其他所有物理量,但不会改变物理效果。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给问题的阐释或解答带来极大方便,我们称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等效替代法.如用合力替代各个分力,用总电阻替代串联、并联的部分电阻,用浮力替代液体对物体的各个方向的压力等。 五、控制变量法 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来比较、研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很多物理实验都用到了这种方法。如通过导体的电流I受导体的电阻R和它两端电压U的影响,在研究电流I与电阻R 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压U不变;在研究电流I与电压U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阻R不变。 六、归纳推理,又称归纳法 从一般性较小的前提出发,推出一般性较大的结论的推理方法叫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中,归纳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物理概念、定律及规律的获得都是借助了归纳法的力量,由实验(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归纳获得的。因而归纳法的教学是中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上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几种研究方法。在指导学生研究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时,潜移默化地渗透科学研究方法,长此以往不但加深对物理现象、概念或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培养学生了科学思维习惯,提高了科学素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终身受益。

语文教学情境创设和情景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语文教学情境创设和情景教学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理论依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由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在教学中永远居于主导和中心地位,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任务是接受知识,形成认知结构。《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知识”。那么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如今,学生的知识构建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建构获得的。而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好像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于是逢课必是从情境引入,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本末倒置,导致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甚至干扰和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引发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我们的教

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面对丰富的新课程资源,更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从而搭建知识桥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者主动探受刺激、积极参与意义建构和积极思维的过程。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对学习主体学生的尊重,使教学活动成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建构适当的问题情境,注重现有教学内容的调整,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1、研究目标:

如何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如何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标准下,随着教育观点的转变和更新,我们的教育逐渐从单一的知识传播转向全面素质的教育。这就促使课堂教学过程要改革、要创新,即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水平上,使课堂的效率更高、教学过程更加优化。那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做呢? 一、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如讲“物体的沉浮条件”,教师可先做一演示实验:将一木块浸没水中,将一铁块浸没水中,将一石腊浸在没水和酒精混合液中,并提出物体沉浮条件是什么。三种情景摆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迅速进入课题思考。每一部分设计都要努力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努力体现新教材的意图,创设愉悦情境,引发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提倡手法多样性,注重学生的个人体验。 学生的情感态度体现在课堂学习的全过程。一堂好课不但仅是让学生学会某个知识点、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更应该是一个创新的思维起点,一根创新神经的启动。好的教学的标志是:能够促动有效学习的实行。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的兴趣,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协助。教学中不应该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要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要过早地将概念“符号化”,要延长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非正式定义”阶段;教学中不追求“统一化”和“最佳化”,而理应致力于“多样化”、“合理化”,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

初中物理课创设物理情境的几种类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516923548.html, 初中物理课创设物理情境的几种类型 作者:黄立强 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5年第04期 我们伟大的物理大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阶段,学生还不能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的角度来要求自己的情况下,我们因努力从兴趣上做足文章。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的长久的有趣呢?我想人人都有各自的一套方法,本人是从创设物理情境出发的。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为了方便与记忆和说明,把物理情境分为下面几种类型: 一、生活经验型 这类物理情境很好地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体现生活处处是物理,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根据学生日常接触到或已积累的生活经验来创设物理情境,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的思考。比如我在上“光的反射”这一节内容时,就于下面的情境为设:一个初春的月晚,一阵大雨过后,月光明媚,小东和小明(上课时最好用本班学生的真实姓名,本人认为这样可适当地提高学生兴趣)两人迎着月光相约来到村外散步,边走边谈,回家时两人的裤子都被路上的积水弄湿弄脏。请问,如果你是小东或小明,你如何判断路上哪里有积水,使自己不至于踩到呢?接着学生就议论纷纷,有的说凭着对路较熟;有的说出去时迎着月光,路面上较亮的地方有积水,回来时却是较暗的地方有积水;有的说……。于是我们就可借助学生的回答,稍作提示:积水的地方可看作镜面,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课本,并对刚才的回答做出分析,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程。课后证明了这节课是相当成功的!如果你的学校有条件用上多媒体,我建议你多发点时间,把上述的情境编成课件效果会更好!类似的生活题材还有讲压强时可以用多媒体放映“从自行车、摩托车、小轿车、客车、货车”让学生观察车轮的变化的情境来导入。这样既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对人类科技发展的认识,很好地体现“STS”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作用。 二、神秘故事型 这类情境往往是结合侦探小说来完成,创设时应最大限度地使故事的情节能给学生带来一种神秘感,给学生一种莫大兴趣,并能以物理知识很好的联系起来。比如我在上凸透镜这一节时,根据一道题目,编造了如下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村里的一间旧砖瓦屋里面的稻草发生火灾,并累及隔壁且烧伤了人,隔壁以为是人为,因此报了警。后来经过多方取证和调查排除了人为等许多因素,警方一时无法破案。时隔几天,有一位警员再次来到现场,突然发现屋顶上有一破洞且留有烧焦的薄膜,又联想到案发前两天刚下过雨,且这几天阳光灿烂,他大胆地猜测可能与这有关,后来经过多方详细调查,终于他的猜想被证明是正确的。此时同学们已完全被这一结果所迷惑,并急于想知道为什么?于是人就先让一些同学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本人上课时,没有学生能说出答案,且纷纷急于要我讲出结果,于是我抓住这有利的时机,稍作提示:火灾前屋顶的小洞是用一透明的薄膜盖住,下雨后薄膜上积水,这就相当一个凸透镜,现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发表时间:2019-08-22T15:24:55.943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8月16期作者:黄和掌 [导读] 本文针对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问题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提供一些思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黄和掌(广西隆安县隆安中学物理组广西隆安 532700)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情境教学备受人们的关注,一线教师也在不断地探索、尝试着将情境教学运用到课堂中。本文针对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问题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提供一些思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物理;教学;情境创设学 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8-127-01 一、高中物理情境教学的意义 物理情境教学的主要目的是:①通过学生对物理情境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②通过引导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物理情境提出相关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③通过启发学生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开放型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通过引导和激励让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物理应用的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中生的思维和认识总体来说倾向于直观性和形象化,充分利用直观性和形象化的方法进行物理的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学习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情境)下进行的。只有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相关知识、经验及表象的重组,从而使学生自觉地利用已掌握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当前所学习到的新知识,达到对新知识的建构。因此,创设物理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恰当的物理情境的创设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合适物理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提高思维能力的同时,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二、物理情境实施的原则 (1)围绕特定的物理知识点,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物理情境创设应该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有利于学生掌握有关的物理知识和物理思想方法,有助于理解物理知识的本质。 (2)情境创设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物理思维的发展特点。物理情境的创设应该与学生的物理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应该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3)情境创设要具有科学性、探究性、发展性和趣味性。也就是说所创情境的内容、结构与表述要科学。情境材料或活动应该富有探究性,利于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活动:在内容与问题的信息量上应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广泛的思考。 (4)情境创设要尽可能地真实,贴近学生的实际。物理情境的创设应该尽量源于学生的生活,不要脱离学生的实际。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不容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并且在解释物理情境的相关知识上花费的时间过多。 (5)情境创设要激发认知冲突。创设物理情境应该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需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从而导致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产生问题意识。 (6)情境创设要注重教学的实效。创设物理情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切忌哗众取宠,不讲实效。 三、创设物理情境的方法 1.通过师生互动游戏创设物理情境 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游戏或模拟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游戏创设的情境保证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寓教于乐、寓乐于教。 2.通过讲故事创设物理情境 通过给学生讲一些生动的寓言故事或名人故事等,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物理课本中《物体的运动》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刻舟求剑》的故事:有一次,有一个楚国人坐船过江,船走到江心时一不小心,他失手将心爱的宝剑掉进了水里。本来好心的船夫愿意帮着他捞剑,可是这个楚国人却不慌不忙,用一把小刀将掉剑的位置刻在船身上,并且说:“不用了,等到船靠岸以后再从这里捞吧!”船靠岸后,他才让船夫从他刻了记号的地方下水,替他打捞宝剑。于是学生的大脑中便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他能捞到剑吗?(肯定不能),他为什么捞不到宝剑呢?(学生带着疑问,然后教师便可引入物体运动的概念了。) 3.通过实验创设物理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生对于生动形象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的这一优势以及学生对实验非常感兴趣的心理,精心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验,并且在演示过程中激发学生提出物理问题。通过物理实验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更加有吸引力,更加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利用物理实验来创设情境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 4.通过多媒体创设物理情境 物理学科所研究的对象大多是微观的、细小的;或者是宏观的、庞大的。对于这些微观或很庞大的抽象物的理现象和规律,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的支持,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大量丰富、生动形象的信息。根据教学设计的要求,经过图形动画文字、声音影像等处理,以一种逼真模拟的方式,将静态变为动态,对微观或者宏观庞大的物理过程进行模拟,创设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实现新一层次知识的自我建构。 5.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创设物理情境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利用学生平时经常会见到一些现象来创设物理情境。利用这些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 小结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位身处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应该不懈追求的目标。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推进,教师已经由新课程理念的

浅议初中物理课堂中的情境教学

浅议初中物理课堂中的情境教学 发表时间:2013-05-28T09:49:37.96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3年7月总第139期供稿作者:邢龙社[导读] 总之,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项有效教学策略。邢龙社山西省晋城市阳城三中048100 摘要:作者针对初中物理课堂中的情境教学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物理情境的实施原则,并对初中物理情境教学的实施策略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情境教学 当今社会,国际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能力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提问,缺少情景创设,导致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不能发现问题中所包含的正确规律,而无法用己具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长期以往,会扼杀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究其原因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在对学生情境学习指导和情境教学模式的深入,只是让学生停留在学徒制的模仿中,学生只是学到了知识的表象,而没有认知到知识的本质。所以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情境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 一、初中物理情境教学的实施策略 1.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师生关系的构建是教学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活动,但教学者一方是构建的主体,良好的师生关系发展模式是:师对生:熟悉——和睦——理解——信赖——睿智。相应的,生对师:接近——安定——共鸣——信赖——觉悟、决心。这一模式说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创设理解、信任、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气氛,使教师所教的内容更易为学生接受;有利于师生交流,产生共鸣,从而使教师的知识向学生迁移,用师情融生情,用师魂铸生魂,使教学由客观的认识活动上升为主观的同化活动,继而再上升为师生共同创造,具有生成新智慧的真正属于每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潜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开发。 2.创设实验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初中学生的认识往往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物理事实出发,建立概念,这是一个抽象概括过程,物理学上的所有概念几乎都是这样形成的。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的发现和确立都有坚实的实验基础。做好实验就弥补了只见“理”不见“物”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思维作为学习过程中智力活动的核心,其发生和发展一般要经过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三个阶段,其中动作思维是以个体探索外界物体的动作为前提条件的。因此,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从而满足感知的第一阶段的要求,这为经验的获得和理论的理解、升华及新理论的内化创造了条件。 3.创设探索验证情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需要学生从情景中认识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资料、实验验证、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这些都必须内化成学生的自身经验体系。此外,探索验证过程创设类似科学家的研究情境,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以假设为基本方法,以质疑验证为基本手段,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网络,直至问题的最后解决,其中既有形象思维、动作思维,又有抽象思维;既有聚合式思维,又有发散式思维,可以让学生在学到物理基础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受到科学作风的熏陶,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科学能力。 4.通过多媒体创设物理情境,使抽象的物理概念更直观 物理学所研究的对象很多是微观的、细小的,也有很多是宏观的、庞大的。对于这些微观或很庞大的抽象物理现象和规律,在现代化教学媒体的支持下,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了大量丰富、生动形象的信息。根据教学设计的要求,经过图形动画文字、声音等处理,以一种逼真模拟的方式,将静态变动态,将微观或宏观庞大的物理过程进行模拟,创设思维情境,启迪学生思维,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实现新一层次知识的自我建构。 5.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创设物理情境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较紧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精选、精讲一些与物理有关的信息,而更多的信息、更多的物理知识则可以通过学生阅读教科书和其他补充材料(包括视听材料),去收集各种形式的信息。也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准备一些相关的小课程让学生去调查研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起学生回忆平时经常会见到一些现象来创设物理情境。 还可以利用生活资源进行物理实验。只要我们在生活和教学中,时刻做有心人,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实践,发挥聪明才智,常见的生活资源便可变废为宝,让生活资源成为课程资源。其方法是:一、看见一个生活物品,就立即想,这个物品能做什么实验,它有什么特殊的功能,联想它在自己教学实验中的用处;二、课本中或是探究过程中的实验,思考要用什么日常生活资源,能否可使实验效果明显、可见度大、具有奇异性、成功率高或能否设计出另一个巧妙的方案等。 二、结论 总之,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项有效教学策略。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该认真而深入地分析大纲和教材内容,潜心研究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恰当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目的。

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发表时间:2011-11-07T15:01:42.900Z 来源:《学习方法报·理化教研周刊》2011年第8期供稿作者:赵艳平 [导读] 用生动的故事引入新课,使学生精力高度集中,情绪高昂,例如,讲“重核裂变”时,介绍我国科学家邓稼先研制两弹的故事。 陕西省榆林市第八中学赵艳平 适当的教学情境设计可以使一堂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要求:如何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才能更有效的提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记忆呢?结合物理学科特点,以及我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一、以灵活多变的引课方式创设教学情境 课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授课内容,选择适当的引课方式,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利用历史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用生动的故事引入新课,使学生精力高度集中,情绪高昂,例如,讲“重核裂变”时,介绍我国科学家邓稼先研制两弹的故事。学生听后兴趣盎然,产生了探求“为什么”的欲望,点燃了求知的火花。又如,在进行“阿基米德原理”这一内容教学之前,可以先介绍阿基米德本人的生平事迹,再以故事形式介绍阿基米德在洗澡过程中忽得灵感,领悟并最后研究得到这一原理的本质。通过丰富多彩的历史背景,使教学更具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内容的记忆也更深刻。 2. 利用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将学生带入求知的情景中。例如,讲“透镜”时提问:近视眼配戴的镜片和远视眼配戴的镜片有什么区别?患近视或远视的病人配戴相应的眼镜后为什么能提高视力?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聚精会神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又如,“既然浮力大小跟物体质量有关,为什么小小的石块放入水中会下沉,而万吨巨轮却能安全在海面上航行呢”?从而使学生能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教师再适时展开对比性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加以说明解释,这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要远比未作任何提问、直接进行实验的效果要好得多。 3. 利用改错创设教学情境 在习题课引入时,抓住物理学习中妨碍学习概念形成和规律运用的常错问题,编制改错题并由此促使学生顿悟,激起学习兴趣。例如,学生对温度、热量、内能的认识有以下错觉:认为“热的物体热量多,物体质量越大热量越多,内能越大的物体热量越多……影响了正确概念的形成。通过辨别改错,让学生激烈辩论,从而弄清原因,理解透彻。学生的疑难得到解决,对后面的学习就充满信心。 4. 利用演示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以感知为基础的,对不同的物理教学过程都可以设计一些新颖的演示实验。例如,在研究“玻——马定律”中,先演示U形管两边带颜色的水等高后,提升或下降U形管自由端,两边便不再等高。这样的引入增加了听课的乐趣,学生急于知道其中的奥妙,引起了学习的浓厚兴趣,课堂自然就生动活泼。 二、教师以课堂教学艺术创设教学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1. 利用生动风趣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里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会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快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效应。教学生动风趣,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例如,在讲“重力势能”时,可向学生说,当天花板上有一根鸡毛向你头顶上落下时,你将怎样?学生肯定会说:“这有什么可怕的”。如再问,若你头顶上的电风扇落下呢?学生肯定会下意识地手盖头顶说:“那还不赶快跑”。从而说明物体的重力势能与质量有关。 2. 利用课堂形式多样化创设教学情境 实验课可奖励提前完成实验的学生再选做一个或几个实验,鼓励学生动手和观察。对有些教学内容的讲解可由封闭式课堂变为开放式课堂。新授课不局限一种授课模式,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教具、挂图,鼓励学生动手、讨论、争辩、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敢于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对于习题课,可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剖析思路,类比归纳,总结规律。课堂具有浓厚的民主气氛,可消除学生对物理的畏难情绪,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利用丰富的情感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授课时的语言、声调、动作要富有感染力。准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形容的描绘、柔和的声调、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有机融为一体,使学生在40分钟内不仅学到物理知识,还有一种美的享受。 教学一方面是进行认知性学习,另一方面是情感的交流,两者结合得好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的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神情显露及时调控,通过眼神、表情、语言、手势等,对每个学生都赏识和鼓励,使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因材施教,善待学生,从学生内心激发热爱物理课和物理教师的情感,形成巨大的“向师力”,让这种学习兴趣转变为自觉学习,自我发展的行动。 4. 利用创造成功创设教学情境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其实,中学生感到学物理难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影响更大。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的层次与梯度,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的内容与对象时,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以免有些学生答不出产生自卑感。在每单元授课完后,要认真进行单元归类复习,精心设计测试题,对于较难的题目可进行一些暗示,对差生甚至不惜“漏题”,使他们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很大的比重,创设情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生活体验、质疑问难、背景介绍、作品形象、体裁特点、多媒体等方法来创设情境,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情境创设兴趣措施 语文教学是中学教学的重点,语文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必须以人为本,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人为本”关键在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走入文本,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走入文本,众说纷纭。创设情境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一、情境教学的概念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共鸣,潜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的理解教学内容。它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学生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 二、情境创设的措施

根据教学需要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始,它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效率。一个精彩的开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拉近教师、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从而让他们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好奇、求知的情感。那么怎样才能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关键在于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善于创设各种情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情境有以下几个途径: 1.通过学生生活体验创设情境 认知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构成一种认知的预结构,教师应该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课堂导入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沟通,可以水到渠成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入课文中,激发他们探究未知领域的兴趣。 2.通过学生质疑问难创设情境 一般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不了,或个别同学的突然发现,这些都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时地创设一些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 我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在学校组织的一次物理教学观摩上,我执教的是《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这次活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程教学资源丰富,课件制作手段先进,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到位;还有精彩的点评。为我们基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范例,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点看法: 一,物理语言的科学性。物理是一门严瑾的科学,物理教学中的每一句话都不能随意,有时会给学生造成误解或科学性的错误。 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演示调光台灯的调节,问: 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电路中的电流大小由什么决定?新课阶段,根据学生的回答要求学生猜想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到底有怎么样的关系?做出猜想后,用投影片打出思考,要求学生先确定研究的方法,再选择实验器材,最后考虑实验步骤。实验分析后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这是根据新课程理念而设计的有节规律探究课。在本课设计时,教师将演示实验变成了学生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教师通过引导和学生的异质互补,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本课改变了以往物理课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主动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节课中,教师还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节课还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做适当的提示,联系之前学过的内容,猜想可能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又猜想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最后总结出猜想。这个环节从创设情境到提出问题到猜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探索动机。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摘要: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6B-0063-01 教师要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内容。如果语文教师独具匠心地根据授课内容设计入情、入境、入眼、入心的情境,就能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殿堂自由飞翔。创设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乐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积极作用。笔者认为,语文教师精研教学环节,因时,因地,因人,创设不同情境语文教学会事半功倍。 一、创设语言情境,交汇情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要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进入教师的教学情境,需要教师抓住导入环节,利用引人入胜的语言情境,用教师的情感描述感染学生,用深情吸引学生。例如教学《怀念母亲》一课,重点

在于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作者的情感相互激荡产生共鸣。于是,笔者设计了一段深情的导语:“假如,假如有一天母亲离开了我们,再也不能喊你的乳名叫你起床,为你准备早餐。假如,假如你又遭遇了一些挫折,痛苦的你该向谁倾诉,在谁的怀抱里求得安慰?这世上,比天大的爱,叫母爱,这一路,最悲痛的事,是母亲的永远离开。生我养我的是母亲,还有脚下的这方故土,当我们长大,或许会漂洋过海离开祖国,离开扎根于此的故土,那是怎样的一种似浮萍般的孤寂缠绕心头,那无依无靠的灵魂终日游游荡荡无可皈依。是的,正是因为今天要学习季羡林的文学作品《怀念母亲》,勾起了我想到有一天离开母亲的酸楚和无法想象的悲痛,由不得说出了自己对母亲的不舍,和藏在心中这化不开的情结。”发自肺腑的开场白,令学生们一个个凝神屏气,因为对母亲的深深之爱,学生的心弦瞬间被拨动,拉近了与作者的心灵距离,这一巧妙的语言情境强有力地推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创设多媒体情境,激发情感 目前,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现代教育,成为课堂教学一种主要手段。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制作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动感画面让学生情随境转,学习兴趣大增,乐趣无限,成为教学的助推器和学生求知欲望的催化剂。诗歌《欢庆》一课,色彩明快,激情饱满,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通过多媒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