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冯梦龙

认识冯梦龙

认识冯梦龙
认识冯梦龙

认知一代文学巨匠冯梦龙

——对研究冯梦龙作品推进搜集、设立纪念馆的建议

一、认知冯梦龙

冯梦龙字犹龙。今苏州人,生于1574年(明神宗、万历甲戌二年)。死于1646年(南明唐王隆武丙戌二年)。是明代杰出的俗文学泰斗。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集大成者。市民文学的先驱。他曾以“龙子犹”、“墨憨斋主人”、“吴下词奴”……14个笔名,整理、编纂、创作、出版了近3000万字的话本小说、历史小说、笔记小说、民歌、散曲、戏剧等作品。直至当今,在架的《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古今概谈》、《笑府》、《智囊》、《情史》、《山歌》、《挂枝儿》…各类图书,超过1500万字,为历代文人所遗存的文字数量之最。其作品流布地区极广。各类译文遍及五洲,改编成电影、电视10多部,故有“海水流到哪里,哪里就有冯氏之作”。调查表明:凡我国稍有文化者,无不读过冯作。

冯梦龙死于明末天下大乱。清人入关后,其主要作品屡遭尽毁。散失殆尽、流失海外。在以后长达300年的时间内,冯梦龙的名字几乎湮没于世。1920年鲁迅仅见到《醒世恒言》一种(日本藏本国内尚未正式出版),便于北大课堂讲授《中国小说史略》时欣然指出:“在小说史上,实是大事。”足见鲁迅对冯梦龙《醒世恒言》的高度重视与评价。

“五四”运动后,冯梦龙作品逐步引起重视并公开出版。继而涌

现出容肇祖、赵景深、孙楷弟、杨荫深一批冯梦龙的专家学者。开了研究冯梦龙其人和作品的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的17年间,在“古为今用、推成出新”方针的指引下,作为弘扬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冯梦龙作品出版和研究取得了新进展。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重排出版了《三言》普及本。中华书局出版了《挂枝儿》、《山歌》……,其时研究冯梦龙作品的专家更为活跃。其中尤以路工、谭正壁、胡士荣、王古鲁发表和提供了大量研究冯梦龙的基础材料。开始触及到如何认识冯梦龙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研究冯梦龙蔚然成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学艺术在实事求是方针的指引下,重又激发了盎然生机,李厚泽等文艺理论家,以唯物主义的态度,历史地全面的看待当时明朝中叶后我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和新兴的市民阶层;看待当时带有启蒙性质的新思潮的出现;看待当时大量出版的通俗小说、戏曲、民歌等俗文学作品(其发源地在苏州),从而也才有可能正确评价冯梦龙对中国俗文学所作出的贡献与价值。自1981年起,全国20多家出版社,一时以出冯梦龙作品为己任。从而冯作得到了广泛地普及。

1982年福建寿县几经辗转获得了从日本上野图书馆保留的冯梦龙《寿宁待志》孤本胶卷本。继而由福建人民出版社于1983年出版。福建省委指定为“干部必读”,人手一册(可见这位知县不寻常)。1984

年11月9日,中国作协福建分会在福州召开“冯梦龙诞辰四百一十周年暨冯梦龙入闽任寿宁知县三百五十周年纪念会”。王凌作了题为《冯梦龙研究应该有一大突破》的发言。

1985年10月,由中国俗文学学会、福建省文联、福建人民出版社联合召开了全国首次冯梦龙学术讨论会,地址宁德,与会五十多位专家,内有来自日本的学者。

1997年5月,作为冯梦龙的故乡,在马汉民(中国俗文学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的积极推动下,由中国俗文学学会、苏州市文联、上海古籍出版社召开了第二届“全国冯梦龙学术研究会”,与会中外专家70人。

1991年1月2日起,《人民日报》海外版以三个月时间的连载版面,刊载了马汉民撰写的传记《冯梦龙》。1992年苏州市文艺工作者于竹辉饭店召开新年团拜会时,市委副书记周治华讲话中提及此作,指出“马汉民同志为苏州争光争荣”。是年中宣部于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毛主席延安《讲话》,特邀马汉民参加。

1991年10月,在苏州召开第三次冯梦龙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80多人。

通过三次大型学术讨论,构成了一支中外研究“冯学”的理论队伍,遍及全国各大院校和文学研究部门,研究成果卓有成效,对冯梦龙生平和思想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性进展。出现了系列文章和第一份年谱。为“知人论世”提供了可靠的条件。不少文章对冯梦龙的政治

思想、哲学思想、文学思想、美学思想,“情真说”、“情欲观”、妇女观、民俗观、智慧观,进行了分别研究。对冯梦龙各类作品进行了分别研究,提出了见解。如“三言对文学提供了哪些新东西”。冯梦龙研究、方兴未艾。在国内和日本的学术刊物上,都能经常看到有关研究冯氏的专论。

三、还冯梦龙一个公正

冯梦龙的作品(以“三言”为代表),不同于《水浒》、《三国》、《金瓶梅》,他第一次把手工业者、小贩、中小商人及其家庭主妇为主的城市平民,作为正面人物写入作品,成为中世纪晚期我国市民的百科全书,诚然“前无古人”。再把“三言”同欧洲文学史、世界文学史评价甚高的《十日谈》、《坎特伯爵故事集》相比较,便不难看出它们之间在成就和缺点方面均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从苏州这片热土上,生长出一棵文学上的参天大树。他所生长的环境今犹在。他的辉煌卓越的文学成就,却历来褒贬不一,迄今仍无确切的评价。如《辞海冯梦龙条》认为他“所编造的作品中,有少数能对礼教的某些方面持轻视态度,但多数则宣扬封建思想。且往往流于秽褒”。这显然是不公正的。

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苏州市市委副书记周治华在1987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冯梦龙学术讨论会上指出:“今后,我们必须在唯物史观的指引下,努力提高科学性,争取在研究上有所突破,为了提高科学性,首先必须把冯梦龙所写的作品放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进行全

面分析。冯梦龙所处时期,不仅是李自成起义、明朝灭亡、清兵入关的激烈动荡时期;更是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解体,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城市平民勃起的重大转折时期,新思想、新观念伴随新人、新生活不断涌现,但由于转折刚刚开始,新旧犬牙交错的复杂现象尤为突出,冯梦龙正像一切杰出的文学家一样,他的作品是时代的镜子,深刻的反映了这一时期市民生活和思想的全面丰富性和复杂性。由于类似这个时期的时代条件,在以后的中国历史上并没有重复出现,所以反映这一特定时代的冯梦龙作品就显得特别珍贵。清乾隆年间,画师徐扬,用画笔绘制了一幅《姑苏繁华图》,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苏州社会生活现状。而冯梦龙的笔,却记载下明末时期苏州多层面的民众在生产、生活的社会现象。为研究苏州提供了活化石一般的研究资料。希望学术界的同志共同努力,早日还一个真正的冯梦龙的形象给中外读者和后人。这是我们的责任。”

四、研究冯梦龙作品的意义

1、冯梦龙酷爱民族民间文化,对农耕社会流布于民间的歌谣进行了广泛搜集、忠实整理(不当之处进行加注)、编选出版。并有理论上的建树,为前无古人之举。仅《挂技儿》、《山歌》即保存下699首那个年代的原生态作品,使我们看到了那个时期人们的审美取向,生活情趣、感情状态、人际关系和民俗事象……这一巨大的文化财富,为后人所享用不尽。

2、冯梦龙提倡文学为大多数“里耳”服务。冯氏在《喻世明言〃序》

中指出:“……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又:“试今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嘉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捉刀,顽钝者汗下,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斯之捷也,噫!不通俗而能之乎?”对说书人的艺术感染力。作了淋漓尽致的阐明,引出了作品为多数人服务的重要性。只有通俗,作品远比《孝经》、《论语》圣人之经典更为感人“之捷之深”。冯梦龙的文艺观,是值得注意的,他所提倡的是新文化——为市民阶层出作品、说书,实为新主张、新方向。是对封建文化专制的反叛。

3、冯梦龙宣扬实用,推崇智、强调学。冯氏搜尽历代史经传,集有关“智”的故事两千多个,汇成洋洋大观的《智囊》在《自叙》中说:

“人有智如水,地无水为焦土,人无智为行尸。”

这一落地有声的结论:“人无智为行尸”,是当时市民阶层兴起时期,社会关系骤变,人们渴望求智。冯又《自叙》说:

“智用于人,犹水行于地;地势坳则水满之,人事坳则智满之。”

《智囊》用历史上智与愚的故事,分清得失的原因,从而使求知者在故事中得到教益。冯梦龙还说:“智犹水,然藏于地,性;凿而出之者,学。”“具有天才的人,要学习,才有智。”“善用之,鸣吠之长可以逃死,不善用之,则马服之书无以救败。”反复说明学以致用,拳拳之心,可见对求知智负责任的精神。《智囊》一书久为日本翻译,

成为商人必读之本。

4、冯梦龙《三言》创作手法的传承与延伸。继《三言》后苏州于上世纪20年代后又涌现出一批俗文学作家,他们继承和借鉴了冯梦龙反映市民生活,描写市民生活的作品,即便曾研究过冯梦龙的范烟桥以及周瘦鹃,亦走上了俗文学的创作道路,他们偏侧于男女言情,后被称之为“鸳鸯蝴蝶派”。即便陆文夫的作品,亦不失这一文脉的传承。特点为人物形象明显,文字通俗易懂,情节简单而故事跌宕。艺术感染力强。以为人民大众所接受为宗旨。

五、对冯梦龙研究、纪念的几项建议

生长在封建社会的冯梦龙,建立了明确的艺术观,作品服务于“里耳”(人民大众),这是对上层文化专政的逆反,故而他数以千万言的作品得到永生。对这位开市民先河,作卓越贡献的俗文学作家,作为他的故乡的后来人,责无旁贷地对冯梦龙的平生和艺术伟业作出公允的结论。并对其忠诚于民族文化,辛勤创作,遗下大量文化财富的精神,予以弘扬。以激励后来人引此为榜样。为此,拟做以下几方面工作:

1、设立冯梦龙纪念馆

①征集有关冯梦龙历史资料及研究论文,建立资料库。

②全国各地出版社几乎均出过冯梦龙的著作,搜集各种版本(含日本国),以便集于一堂展出。

③冯作戏曲本广为上演、汇集各类戏曲、戏剧剧本、电影及音响

光盘。

2、推进冯梦龙研究进程

①掌握国内外研究冯梦龙学者的信息,保持通联;

②于适当时期召开第四次冯梦龙学术讨论会;

③邀请专家对冯梦龙故居进行考证认定。

3、汇编《冯梦龙研究论文集》、《冯梦龙的传说故事》

①组建苏州市冯梦龙研究,以协调冯梦龙研究长期有效的开展;

②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关注和支持下顺利地开展工作,并给予

建馆拨款。

③有关具体运作,可以由苏州市文联、沧浪区区政府责任进行。

深信,增强对冯梦龙的研究,符合苏州文化兴市、文化强市的战略要求,崇文精神将得到发扬光大,增进苏州文化辐射的知名度。

当我们正处在现代化提速的年代,经济在腾飞,先进文化正在蓬勃发展,对苏州历史人物,特别功垂千古的人物,给予怀念,对他们的成果给予研究,对延续一道涌动的文脉,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以上仅为个人管见。

马汉民

于2007年12月20日

冯梦龙的现象(札记)

中国文坛上下数千年,文学巨匠寥若辰星。纵观中国文学史以及作品遗存和流布范围,推进文学发展进程的名士,当以十五世纪的冯梦龙为杰出代表之一。他提倡和建立了市民文学,适应了对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社会所需。把文艺方向指定在民众的基点上。所撰的文章,以人本观念为主体,扬善抑恶……。各类文字数千万言,时越四百年,迄今仍烩炙人口。这位与莎士比亚同期成长的东方作家,在封建社会中受尽鄙视.作品屡屡遭禁。可是,他作品的巨大生命力,始终保存在民间。面对苏州出生的这位才子、巨匠,理应得到褒奖、歌颂。上世纪90年代末期,本人以传记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以三个月的连载,介绍了冯梦龙其人。表明了我们的国家对冯梦龙的肯定。继而《冯梦龙》单行本由燕山出版社出版发行。1983年,鉴于本人系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发起了“冯梦龙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中外专家近百人。引起学术界的极大重视,冯梦龙一生厄运连连,但文学成果辉煌前无古人,是苏州这片土文化热土上生长起的一棵参天大树,值得大书特书。值得我们的民族为他骄傲,引他为荣,更可敬可尊。

一、冯梦龙的作品何其多

冯梦龙是位特殊人物,对中国文学作品作出特殊贡献。

他谙熟科举制度下学子必攻的“经”文,撰写下《春秋衡库》、《鳞经指月》、《春秋别本大全》、《四书指目》、《春秋定指参考》五种。没有学富五车的功力,焉能指导应试。为仕途铺砌捷经。分明是不可

忽视的学者。著作具有极大的指导价值,否则决不可能印出五本巨制——为上层文化服务。可是他自己却没有选择仕途。

冯梦龙把服务视野投向广大民众。明未独特的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推动了社会进步,苏州工商业繁荣、大量的作坊,劳动人群的增多,他们需要最起码的文化生活,冯梦龙顺应这潮流,应运而生地提供了适宜于市民需要的作品。他是位极其偏执的人,与“上层”文人走着截然不同的道路。反映市民生活,以市民为描写对象。这与历代文学作品以帝王将相、佳人才子这主体的模式大相径庭,彻底改观。

话本:脱胎于说书人说书的形式,开一代小说先河短篇的有《喻世明言》、《警世通信》、《醒世衡言》。值得注意他使用文学这一载体,劝人从善、为好、追求教化讲史类:《历史演义》、《新列国志》、《平妖传》、《盘古至唐虞传》、《有夏志传》、《两汉志传》、《古今烈女演义》六种。明王朝国运不济,江河日下,书生意气的冯梦龙,杞人忧国,寄希望于唤醒皇上,乃至平头百姓,以国家为重,收敛起无利国家的作为,守护王朝。可见他的用心良苦,努力抵制清入关。

民歌,应该说他所搜集的《山歌》、《挂枝儿》是《乐府》在吴下的继续,这位高人,对民间山歌极其忠诚,原生态的记录、加注,刊布发行,他是位识宝人,而且珍爱民间口头作品,具有保护的积极意义。能对下里巴人的东西如此钟爱、肯于投入,为我国历史上文人之最。这些作品,现在可以认定,是那个年代留下的一面映出社会现象的明镜。

以笔记小说的形式,写下了不少“闲书”,《智囊》、《古今谈概》、《情史》、《笑府》、《燕居笔记》均洋洋大观,每部60万言以上,智、笑、情迄今仍是畅销图书。可见其观念像青山一样不老。

传记类,冯梦龙对此下过大功夫,从作品命题中,可以看出,不无怪怪之嫌。作品有《双雄记》、《万事足》。《新灌园》、《酒家佣》、《女丈夫》、《量江记》、《精宗旗》、《梦磊记》、《酒雪堂》、《西楼楚江情》、《三会亲风梦》、《邯郸记》、《杀狗记》、《三报恩》、《人兽类》、《永团圆》、《一棒雪》、《占花魁》、《双丸记》共十九种之多。文中主人公几乎为平头百姓。

冯梦龙多才多艺,散曲、诗歌、曲谱亦颇有建树。《太霞新奏》、《宛转歌》、《七乐斋稿》、《最娱情》、《椭胸集》、《墨憨词谱》六种。他改笔名为“墨憨”,可见他已认定自己为大众文学进入了痴迷状态,乃至比痴迷更深——神经失常的夯大。表现在他所用的笔名上、词奴、墨憨……。

冯梦龙的晚年。国运不济,明王朝危楼欲坠,他身心疲惫,为挽救大明,到处呼号奔走,矢志复明灭清,作品倾向明朗,有:《王阳明出身靖难录》、《甲申纪事》、《中兴实录》、《中兴伟略》。大诉“亡国”之恨。

其它:《寿宁量志》——(改革开放初期,福建省委将此印发至各级干部,效学冯梦龙县令的风范)。《折梅笺》、《楚辞释解评林》、《牌经》、《吊马脚例》。

1960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影印出版的《墨憨斋定本传奇》,收冯梦龙创作及改定别人作品的有十二种,这里不于例举。

二、冯梦龙的命运轨迹

冯梦龙活到73岁。可以估摸他的创作时间为50年,五十年中他曾颠沛流离,穷极潦倒,逼走江湖,去麻城当了一名小小的司书为生,后又至寿宁当了一任远在天边国角、极度贫困地区的县令,撰写大批的文章,刊布了近2000万字,创造中国文人书面文学,保存传世的文字最多记录。

对文学各个门类的精通,必须具备多种要素,熟知接受他作品的对象,是广大基层民众,理解他们的审美观,与他们的生活同呼吸,感情融洽。“智、情、笑”三书中,总结了人们以智慧去丰富自己的生活,不是干平乎地得过且过。当然也怦击了社会时弊。诉述了世态的炎凉。冯梦龙用一副慧眼洞察生活,有“闻声挥笔”的灵气,一旦动笔,便尽情挥洒,痛快淋漓也一呵而成。“即兴”灵感上的火花,稍纵即逝。冯梦龙把握得很好,决不放过点滴感觉到的东西,持之以恒。数十年如一日,实为难能可贵。

冯梦龙,风流倜傥,与琵琶阿圆长期胶合在一起,专事为歌女写新词,那时称“时调”,子夜歌的曲调今何在?那时很时尚。不比当代流行歌曲逊色。这一时段,也正是昆剧的形成之时,一为高雅的阳春白雪:一为下里巴人的通俗文化,而冯梦龙所作,则是俗中寓雅,雅中寓俗。实为大雅大俗,倍受群众青睐。从而使他的作品具有强大的

生命力,经久不衰,得能流传百世,要达此目的,他的思想观、艺术观的形成——一个大家的成长道路,是值得探索和解剖的。

我国几百年出了这样一位大才子。是在什么环境中成长?在唯有科举才能走上仕途的封建制度年代。他是个叛逆者,许多作品都冲破了封建桎梏,了不起对儒家学说挑战,处处散放着人性的光环,抑恶扬善,催人奋进,足一名鼓舞人们追求新生活,策励人们个性解放的地道号手,他能立足在那个时代,阻力、障碍是不可想见的。

我们将冯梦龙(今天的学者)誉为中国俗文学的泰斗。他的作品传布全球,这位苏州人对中国文学的贡献,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他与莎士比亚生长在同一时代,东四方何其坚也。恰恰这位中国人,迄今仍未能让世人所知,了解。不是冯梦龙一个人,他代表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世界文明所作出的贡献,他的功绩,远远超过汤显祖。

三、被湮没的晨星——冯梦龙

都说苏州文人辈出。明代尤其显著,画家有唐祝文仇、唐伯虎所谓风流,便不风流,是《三笑》弹词将他描绘成一个风流人物。而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沈周(石田)却被忽视了。唐伯虎的画诚然超群脱俗,但与冯梦龙相比,其社会意义有着巨大的差距,作品传布的普及力(影响)相对小得多了。

目前国内研究冯梦龙的学者近百人,他们将此学称之谓“冯学”,组建有冯梦龙研究学会,召开过大型研讨会两次,国外的冯学研究者不泛其人。日本人偏多,列为科研项目,这一课题,将会深刻地研究

和出现空前的势头。

冯梦龙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比如:他抵制过佛教,尔后却又祟尚佛教;他反对和抗拒过走仕途之路:后又去当了寿宁县宁,这些过程,都有着极大的思想斗争和观念的转换。他县官看得很重要,每个县官将每一个县都管理好,国家便长治久安了,一本《寿宁县志》道破了他为官的心声。

冯梦龙是位有理想、有抱负优秀的中华儿女,是国民中脊梁式的人物。他爱憎分明,鞭挞假丑恶,颂扬真善美,作品中重点描写基层人民的生活,反映他们的疾苦,一篇《占花魁》反射了他对劳苦者的同情与关爱。

四、想及中的冯梦龙

冯梦龙产生乱世背井的大文豪,一个对封建文化道叛经离的人,在文化围剿的夹缝中,异军突起的开辟了市民文学的道路,立通俗的为大众所接受、所服务的宗旨,不遗余力地尽情躬耕。而其创作源泉,则取之于民间和汲取历史事件(古为今用)通过文学手段,给予详尽地阐述,力求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故事亦把握跌宕有致,一波三折的情节线。每篇主题明确,内容引人入胜,事件既在情理之中,又能出乎意料之外,适应人们的欣赏观,其文,不做作,不用冷僻字、不用古典,力求使人看懂。注意方言的使用,增进了浓郁的地方风情,读来更为贴切民众生活。这些特点,终于使冯作成为传吐经典,回望千古文坛,似冯梦龙这般忠诚于追求美、创造美的文人尚无先例。

写冯梦龙必先研究其人。他知识广博,从属于双栖作家,不仅形象思维活跃:逻辑思维亦有不同凡响。他在《山歌》的序言中,井道出了民间歌谣深层次的科学结论。在他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可见除了通读古今优秀作品外,更多的是源于生活,不知是否与长期寄迹青楼有无干系。

“青楼”后来成对妓院的泛称。

也许在明朝的“青楼”与一般妓院有所区别。

是时,文人雅士有“出局”。高档妓艺以“书寓”挂牌。如董小宛之流,卖艺不卖身。她们一般皆为才女,善琴棋书画、吹打弹唱;善应酬交际,更善亲手烹饪佳肴、制作街坊上少见的精制点心。当然,她们的姿态容美丽端庄。她们是时代的产物,是伴随经济文化发展应运而生的。这类女人唯有苏州、扬州、杭州独多,不是没有缘故的“书寓”。成为社交场所、传递着各种信息,作为交通(大运河)枢纽的苏州,形形色色的人来自四面八方,历朝历代的名人、文人。未到过苏州的很少,形成了文化交流的中心,苏州“时调”的兴起以及菜肴的精细……,均离不开艺妓为文化人、商贾、官僚服务的初衷,博取客人欢心,挽留住客人、宾客如归,连冯梦龙这样的人也流连忘返。可见其魅力的所在。这一文化现象,逐渐向民间倾斜。从而推进了苏州饮食……走向精细化。乃致影响了苏州人性格的演变。环境是冯梦龙成长的摇篮。

冯梦龙说:

不经一冬宅徹骨/那有春来百花香

人间唯有真情在。

这逢千古事,肩挑重担。

道出了他自身的刻苦磨砺。带着真情去撰写文章,对文学满怀高度的责任感。

冯梦龙的作品,得以传世至今的已接近2000万字,在那个年代,刻印决非易事,全仗手工雕刻木版而后印刷。印一本书,则是一大工程,可见是时吴地印刷业的昌盛。当然,未能进入刻印的作品还很多,有则故事讲述冯梦龙猎厅书一一《金瓶梅》的故事,并反映了冯梦龙整理、出版了此书,只消一读《金瓶梅》,便可领略此作决非齐鲁之士手笔,内中使用了众多的吴方言,涉及苏州之处颇多、苏州丝绸,乃至金砖。故事反映的是宋朝年代的事件,却反常的写进了明朝的苏州巨富沈万山,堪称怪事。

从冯梦龙平生交往的人员中,当以熊良弼为最。这位满腹经纶的朝廷命官一一巡差。在苏州领略了冯的才华,收为门生。冯潦倒后专程去拜访。熊临别时赠其一只大冬瓜,一无车辆可代步,冯只能负重而行,其实此为冯师对其考验。已与船家约定;“见冯负瓜登舟,将此信面交,无瓜则将此信交还与本官”。

硕大的冬瓜,一无抓手,提不得,掮不得,背不得,只能似小孩一般搂在怀中前进。路人之洒笑。冯则不弃,老师之心意也,尽管累不堪言,仍将冬瓜带上了舟船,船家伏他一信,信上指明,此件投金陵一

处,冯依此照办,金陵的那位人士,付其银两300两,大大解决了冯的困窘生活状况。若无对熊师的诚信,其300两则失之交臂,可见冯梦龙人格所在。

冯梦龙发端于苍龙巷的故事多多,卖油郎的原形为他家挑水的苦力,后被引伸为独占花魁女。他的邻居,为朱进士,朱进士女儿愁嫁,门第不相当,高不成低不就,万想不到她却看中了穷困的丧妻书生冯梦龙,其父朱进士,历来视冯梦龙为不耻之类,仅仗雕虫小技而己,何况冯梦龙从不买他的仗。袁县令派绿呢小轿送冯回家,狭巷中与朱进士的大轿相遇,理当刚进入深巷的大轿退让,朱则偏执地拘礼,非无名小辈退出巷子,让其通过,冯梦龙那肯从命,因执起来,决不让步,朱小姐就看中了冯的骨气,乃至越过高墙,前来造访冯梦龙,朱进士拒绝这门亲了,挚支人抵制,小姐与冯生则爱得死去活来,名门闺秀,为举行洞房婚礼,真的比平头百姓还要简化,可称陋简不堪,但两人爱心有加,高兴便是最宏大的婚礼,小中见大,可见一斑。

冯梦龙的儿子冯?,张显了他对儿子所持的态度,子不教父之过,重在培育,边旁为火,百炼方能成钢。用心何其良苦。

冯梦龙为官,上任第一令为“禁止溺婴”,鉴于寿宁光棍汉忒多;连他带去的女佣——半老徐娘也被人抢去为妻,可见社会动乱之本源,此举收到百姓拥护,他写进县志的有:对于所来寿宁公干的上司,不迎不送,不馈赠礼品,创举,什么官员也不敢如此.决不如此的举动,他公然这般的做了,他把老百姓的饮水问题视做大事,引水入城,

为解决实际问题,民本观念强烈至极。

上面提过的熊良弼,后为朝廷派往关外指挥军队与女真族交战,失处、兵败,竟为皇上以失职罪问斩:“传首五边”,这对冯梦龙门打击很大,为此更对满人刻骨憎恨,故甲申后他竭尽力量鼓吹抗法复明,而在苏州发生的“五人义”事件,他不仅同情而且给予支持与直接参与,表明了他对贪赃官的切齿痛恨,并未以维护统治者而失去立场,与大众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甘冒叛逆之罪,实为可敬可尊。

五、有待发扬的冯梦龙精神

冯梦龙是近400年前的古人,他是那个年代的激进人士,高举着反礼教的义旗,为民代言,怦击社会时弊,鼓吹个性解放,是文学家,社会学家,同样是历史学家,他把自己的思想、憎恨丑恶。这些有价值的理念,直至当代,仍具有着深度的现实意义。所以他的作品得能干古传承,从他作品的审美观审视,完全建立在人民大众的审美观念上,—贯始终,亦为历代车载斗量的文人所望尘莫及,例如他所创造的杜十娘、卖油郎、花魁……人物形象,得能家喻户晓,故事烩炙人口,确是他匠心独运于锤百炼的成果。

冯梦龙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

冯梦龙解释了中华才人涌现的轨迹。

冯梦龙的成长,是一个出色而又无与伦比的人生命运的奇迹。

冯梦龙的作品,提供了认知冯梦龙的教材。从中透出了他毕生的追求与交织的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这为完整地塑造冯梦龙的形象,

提供了珍贵的无经穷尽的第一手资料,取之不竭,用之不完。

2007年11月12日于葫芦街

冯梦龙与晚明世风_冯梦龙思想探寻之一

第23卷第1期零陵学院学报 Vol. 23 No.1 2002年9月 Journal of Lingling University Sep. 2002 冯梦龙与晚明世风 ——冯梦龙思想探寻之一 人 弋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200234 )  摘 要:这里展露的是冯梦龙个性放诞的一面:以妓女为友,以冶游为乐,尽情享受生活,游戏人生;对爱情的追求专一而执着,在世风日下的晚明社会里,用自己的行动演绎出一曲悠长而凄清的动人悲歌。  关键词:冯梦龙;畸人;晋人风度;狎妓*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697(2002)01-0040-04 “早岁才华众所惊”(文从简《冯犹龙》)的冯梦龙并不是一个死肯经书、专在八股文里耗费青春的腐儒诸生,在他的周围聚集着大批风流倜傥、才华横溢,不受封建礼教束缚的才子,明季文苑传,吴中自祝允明、唐寅辈,才情轻艳,倾动流辈,放诞不羁,每出于名教之外。”(赵翼《廿二史札记?明中叶放诞之习》),罗汝芳“以传注为支离,以经书为糟粕,以躬行实践为迂腐,以纲纪法度为桎梏。逾闲荡检,反道乱德。莫此为甚”(《明史》卷224《杨时乔传》);梁辰鱼“斗酒清夜歌,白发拥吴姬”( 钱谦益《列朝诗集》丁集卷八引王伯稠诗);屠隆人青浦县令时饮酒赋诗,以仙令自许,后因与西宁侯宋世恩夫妇因纵淫而罢归,归乡纵情诗酒,以卖文为生,每在剧场阑入群优中作技( 参见〈明史〉卷288《屠隆传》及沈德潜《顾曲杂言》);袁于令少年时因与人争妓,竟至除名学籍,清初任荆州太守,府中惟闻棋声、曲声、牌声,后年逾七旬,还喜谈闺中事(参见《顾丹五笔记》,董含《三冈识略》);张岱自称“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琅擐文集》卷五《自作墓志名》);甚至当时在长洲县做知县的江盈科于自己的文集《雪涛阁外集》里公然写道:“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妓,妓不如偷,偷得着不如偷不着。”冯梦龙在此批道:“此语非深于情者不能道。”(见《挂枝儿?私部一卷?耐心》);他相从过密的朋友都以个性独特、畅述人生相标榜,我们举两位为例。  董遐周,据有关资料记载,董遐周出生于明万历十四丙戌(1586),卒于崇祯元年戊辰(1628)享年不过四十余岁。浙江乌程人,名斯张,字然明,号遐周,别号借庵,又 l 收稿日期:2002-07-23  l 作者简介:人弋,湖南邵阳人,上海师大博士,现从事冯梦龙专题研究。因“清羸善病”,故更自号瘦居士,出身仕宦家庭,祖父董份,嘉靖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赐一品服……支从二品”。父亲董道醇,万历进士,董斯张生活在这样的书香门第家学渊源,为他的学习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他才华横世,“绝世聪明”,诸多著述,“俱为文人珍重”,但秉性“独行孤啸”,落落寡合,“于生计最拙,独耽于书”,因此尽管出生于官宦人家,科举上很不得志。和冯梦龙一样,以廪贡生终此一生。从有关资料看,冯、董二人过从甚密,结为社友,赋诗填词,饮酒唱酬,“结社联吟,力扶诗教”。董遐周在其著述中还谈及:  予入吴饮若木斋头酒次,语若木曰:“兄所居葑门,今俗讹为‘傅’音何也?若木曰:“葑门,《谷风》葑菲之葑……”  文中提到的若木,即“吴下三冯”的老大,即冯梦龙的胞兄冯梦桂,是吴中小有名气的画家。董遐周曾有诗多首赠冯氏昆仲,如七律《雨中卧病村居寄冯大若木》,后两联云:“不寒中妇频相询,问药山童答有余。与汝为邻常作别,风前却见寄来书。”又如五律组诗《赠别冯大若木二首》有句云:“笑谈无俗调,慷慨或情痴。兹别纵非远,怀君安可支。”(其一)“可以接魂梦,犹然非别离,茫茫太湖水,无复西流时。”(其二)在另一首《〈偕冯犹龙登吴山〉》的七律中,写景抒情,忆及两人在“春晖骀荡”的季节同登吴山、放眼远眺的情景:“湖影正当岩际落,江声初到树边分。野田鸟雀翻斜照,城郭人烟混白云。”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透过这些诗篇,约略可以知道两人的交游情况。  毛允遂,《黎里志》对毛允遂的家庭出身和生平为人有较详细的记载。他名以遂,字允遂。早年入太学受业于沈琦,少年时代,即学弄柔翰,才思敏捷。兄允奎、允享皆有文才,兄弟三人,当时被称为“三株树”。允遂居季,较两兄更有才气,万历二十八年(1600)允奎中举人,三十二年,允享中进士。兄弟俩相继步入仕途,“连翩脱颍去”,独允遂以经生老,“久赴棘闱不售”。于是,他绝意仕进,每以遨游山水、“放情诗酒”为人生一大乐事。毛允遂去世时,冯梦龙曾作《挽毛允遂》诗以表纪念。诗云:  三凤才无忝,孤云意独闲。  濡毫成急就,落简必函关。  兴寄杯中圣,名留湖山上。  40

【课外阅读】冯梦龙的文学思想

【课外阅读】冯梦龙的文学思想 综合冯梦龙的小说创作,他的文学主张主要有下面三点。 第一,冯梦龙在文学上主张“情真”。他重感情,认为情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东西,甚至提出要设立一种“情教”,用它取代其它的宗教。他曾自负的说“子犹诸曲,绝无文采,然有一字过人,曰真”。(《有怀》评),又在《叙山歌》中说山歌“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落实到小说中,他在《警世通言序》中说小说要做到“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在他的有关小说的眉批里,常可看到“叙别致凄婉如真”,“话得真切动人”,“口气逼真”,“真真”等。情真、事真、理真是冯梦龙在各种文学形式中反复提到的,是他追求的总目标,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第二,他虽然不反对文言小说,他的《情史》便收集了很多文言作品,但他更强调文学作品的通俗性,作品通俗易懂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在《古今小说序》中就: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试令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下拜,再欲决脰,再欲捐金;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噫,不通俗而能之乎?又在《醒世但言序》说:“尚理或病于艰深,修词或伤于藻绘,则不足以触里耳,而振恒心”。这里,“文心”指的是文人典雅的作品,“里耳”是闾巷平民的感受,只有通俗的作品,才能得到闾里小民的欣赏。 第三,冯梦龙主张文学有教化作用,而且主张把社会教化的内容和通俗易懂的形式结合起来。他在《警世通言序》中举了里巷小儿听《三国》故事受小说人物影响的例子:里中儿代庖而创其指,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顷从玄妙观听《三国志》来,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若,我何痛为?”这个例子生动的说明通俗小说的巨大影响力,确不是被奉为经典的《孝经》、《论语》这类书所能达至的。所以冯梦龙希望借着这些通俗作品去达到教化的目的。“三言”就是他的突践,他解释“三言”的命名: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者,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醒世恒言序》)明白的昭示这套书的目的是“导愚”、“适俗”和“习之不厌,传之可久”。

从三言中的女性意识看冯梦龙的妇女观

从三言中的女性意识看冯梦龙的妇女观 绪论 林丹娅在《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中有这样一番见解: 自从父氏社会成为人类社会基本结构形态以来,父权宗法制君临天下的统治地位,在漫长的历史文明进程中,造就了以男性话语为中心的文化形态。男性执文化霸权之牛耳,男性意识与男性创造的上帝神话一样无所不在——它通过社会化与教化的途径,直接侵蚀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心理甚至生理,使之成为每一个人生存的提示、暗示、甚至压抑,造成并最终沉淀为社会每一分子似乎是“自然” 的、与生俱来的人性意识。男性视角、男性观点、男性声音成为普遍性,而女性视角、女性观点、女性声音被排斥、被抹去、被忽略、被成为特殊性。[1] 阐述了身为女性的命运,并非从来如此,而是根据男性所制造的蓝图加以描绘而形成,她认为父权宗法制度剥夺了女性的话语权,让她们完全丧失了言语和思想的自由表达。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女性也曾有过相当辉煌的历史,在母系社会,女性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威望;随着父权制的产生,女性逐渐沦为男性的附属品,男尊女卑成为两性之间的主旋律;步入封建社会之后,压迫进一步加强,最终产生了程朱理学式的道德教条,给这一时期的女性们戴上了沉重的锁链。 在欣赏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发现,除了作品中本身的人物的声音外,背后还隐藏着作者的声音、观点。三言“篇篇有据,无一篇凭空创作,也无一篇不经过冯梦龙润色加工。”[2]虽非冯梦龙直接创作,但是冯梦龙“在题材的选择,篇目的增删以及字句的斟酌上都体现出运思和匠心”,[3]符合冯梦龙的审美眼光,由此编著而成的文

学作品,包含了作者本身发出的声音,能够体现出他的性别观念。依此我们可以认为,“三言”能够体现冯梦龙对女性角色的认知。《喻世明言》第二十八卷《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中,冯梦龙曾这样写道: 暇日攀今吊古,从来几个男儿,履危临难有神机,不被他人算计?男子尽多慌错,妇人反有权奇。若还智量胜蛾眉,便带头巾何愧?[4] 在关键时刻女性能够给予男性一定的助力,可见,冯梦龙认为女性的能力并不输男性。但在《醒世恒言》第十一卷《苏小妹三难新郎》中,又有这样一段描述:所以男子主四方之事,女子主一室之事。主四方之事的,顶冠束带,谓之丈夫;出将入相,无所不为,须要通古博今,达权知变。主一室之事的,三绺梳头,两截穿衣。一日之计,止无过饔飨井臼;终身之计,止无过生男育女。[5] 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出,在冯梦龙的性别观念中,男女两性间的社会地位并非是平等的,男性可以一舒心中抱负,做一番大事业,女性却只能依附于男性的而存在,安于一室之内,她的所有才能唯有在男性的所构建的生存环境内才能得以发挥。 有关“三言”女性意识的研究的论述,如陈果的《“三言”性别话语研究——以话本小说的文献比勘为基础》,全书分为五章,将性别理论贯穿于“三言”的研究中,以文献比勘的方法,通过“三言”中“规范性性别话语”和“非规范性性别话语”的博弈,分析“三言”中作者的性别意识和观念。杨云芝的《“三言”中的性别意识》通过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分角度阐述了“三言”性别观念中的矛盾。闫焱的《从“三言”看明代小说中进步的女性意识》从婚姻自主,贞操观念的淡薄,独立性的方面,反映了“三言”在女性塑造方面的先进性。张荣的《<三言>中的进步女性意识》从社会制度、传统观念、婚姻的自主性、女性的自立自强等角度分析“三言”的进步观念。王花的《从“三言”故事中的夫妻离合看明末社会的婚恋伦理观》从夫妻离合的角度分

著名作家及代表作品

古今中外作家作品介绍 中国文学 古代文学 《尚书》——《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305篇,分风、雅、颂,多用赋、比、兴——《伐檀》《硕鼠》——现实主义 《道德经》(《老子》)——老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道家创始人 《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共20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儒家经典之一 《左传》(《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左丘明——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优秀的散文著作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共21卷,分八个部分,有《春秋外传》之称《战国策》——国别体史书——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 《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大师——记录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共7篇,261章 《庄子》——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庄子,名周,战国时期思想家,与老子同为道家学派创始人,史称“老庄”——《养生主》 《楚辞》——屈原,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刘向编纂——《离骚》《九歌》《九章》(包括宋玉) 《荀子》——荀子,名况,时人尊称荀卿,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集大成者——《劝学》 《韩非子》——韩非,战国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孤愤》《五蠹》《说难》《吕氏春秋》(《吕览》)——吕不韦集合门客编写而成——杂家代表作 贾谊(史称“贾长沙”“贾太傅”,时称“贾生”)——西汉政论家、文学家——《吊屈原赋》《过秦论》《论积贮疏》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班固,字孟坚——东汉史学家、辞赋家——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曹操,字孟德——三国政治家、军事家、诗人——《龟虽寿》《观沧海》——“建安风骨”曹植——三国诗人——《洛神赋》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政治家、军事家——《出师表》 陈寿,字承祚——西晋史学家——《三国志》 干宝,字令升——东晋史学家、文学家——《搜神记》——志怪小说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饮酒》——第一位田园诗人 范晔,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后汉书》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世说新语》——志人小说 刘勰,字彦和——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文心雕龙》——第一部完整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 萧统,字德施——南朝梁文学家——《昭明文选》——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 王勃,字子安——唐初文学家——《滕王阁序》《王子安集》——“初唐四杰”之一(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论冯梦龙的_情教_说

·中国文言小说研究· 文章编号:1002-3712(2008)04-0153-08 论冯梦龙的“情教”说 沈天水 (华东政法大学文学与法研究所,上海200042) 摘要:明末通俗文学一代宗师冯梦龙倡立的“情教”说把明中叶以来重情尚真的思潮推向了顶峰,他欲以“情教”来取代“礼教”,开创一种全新的伦理纲常,与明代官方哲学程朱理学分庭抗礼,因而“情教”说具有引领时代风气之先的革命性意义。“情教”说实质上代表着冯梦龙一种全新的哲学观与世界观,他用毕生精力加工整理和创作的大量通俗文学作品正是对这一哲学观与世界观的诠释。 关键词:情教;男女之情;情真;伦理纲常 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 明中叶文坛上,自李卓吾、汤显祖起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重情尚真的思潮,其影响所及,从诗文到戏曲、小说创作无不以标榜重情尚真为风气之先,就如李开先在《市井艳词序》中所称:“语意则直出肺肝,不加雕刻,俱男女相与之情,虽君臣友朋,亦多有托此者,以其情尤足感人也。”[1]在这一重情尚真的时代浪潮中,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的是明末通俗文学一代宗师冯梦龙,他以他独创的“情教”说把重情尚真思潮推向了时代的顶峰。他通过对大量通俗文学作品的搜集与整理、加工与创作,把他独创的“情教” 收稿日期:2008-07-23 作者简介:沈天水(1950-),男,浙江慈溪人,上海华东政法大学文学与法研究所副教授。 153

系统化、形象化,欲使之成为一种新的思想道德规范,影响并推动整个社会朝着他预想的方向发展。 冯梦龙倡立“情教”说的根本目的是想以“情教”取代“礼教”的地位,创立一种全新的伦理纲常。他把“情”放到了与“理”相对立的位置上,把“情”看作是先于理、高于理的一种超自然的力量, “自来忠孝节烈之事,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人的天性。他明确指出: 从道理上作者必勉强,从至情上出者必真切。夫妇其最近者也,无情之夫,必不能为义夫;无情之妇,必不能为节妇。世儒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2]这在统治阶级倡导以理学治天下,“存天理,去人欲”的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明代,冯梦龙所倡导的“情教”说作为一种新的思想道德规范,无疑具有号召张扬人性,反对程朱理学,引领时代风气之先的革命性意义。 一 冯梦龙化了大量心血搜集整理的文言小说《情史》可以看作是一部诠释“情教”的教科书,他在该书的序言中以“情痴”自许,称自己:“见一有情人,辄欲下拜;或无情者,志言相忤,必委曲以情导之,万万不从乃已。尝戏言:我死后不能忘情世人,必当作佛度世,其佛号当云‘多情欢喜如来’。”[2]在这一段文字中他透露了他想把“情教”塑造成一种新的宗教,他自封为“多情欢喜如来”佛,他毕生的理想就是作佛度世,“无情化有,私情化公,庶乡国天下,蔼然以情相与,于浇俗冀有更焉。”[2]冯梦龙还为他的“情教” —《情偈》,云: 编著了一篇纲领性的宣言—— “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四大皆幻设,惟情不虚假。有情疏者亲,无情亲者疏。无情与有情,相去不可量。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子有情于父,臣有情于君。推之种种相,俱作如是观。万物如散钱,一情为线索。散钱就索穿,天涯成眷属。若有贼害等,则自伤其情。如睹春花发,齐生欢喜意。盗贼必不作,奸宄154

冯梦龙的10个经典传世名句名言

冯梦龙的10个经典传世名句名言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 冯梦龙出身士大夫家庭,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三言与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中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1. 一事真,百事真。语出冯梦龙《醒世恒言》。一件事属实,其余的事也不会虚假。 2.含容终有益,任意是生灾。语出冯梦龙《醒世恒言》。含忍宽容的人终究有好处,放纵肆意的人一定会招来灾祸。 3.吏肃惟遵法,官清不爱钱。语出冯梦龙《喻世明言·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吏治严肃,官吏就会只知有法;官员有清廉之德,就不会起爱财之心。此言治官要严厉,做官要清廉。

4.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语出冯梦龙《警世通言》。知心的话只与知心人说,不是知心朋友就不与他谈。 5.合意客来心不厌,知音人听话偏长。语出冯梦龙《警世通言》。与知心的朋友相处不会厌烦,不觉话多。 6.一操一纵,度越意表;寻常所惊,豪杰所了。语出冯梦龙《智囊全集》。上等智慧的人对事情的一操一纵,往往出人意料;平常人感到惊讶的,豪杰之士却很明了。 7.天下无废人,所以朝廷无废事,非大识见人不及此。语出冯梦龙《智囊全集》。如果天下没有被废弃的人,朝廷就不会有荒废的事情。不是非常有见识的人,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8.罚必则令行,令行则主尊,世袓所以能定四方之难也。语出冯梦龙《智囊全集》。赏罚分明,军令才能够推行;军令畅行无阻,主上的威严方能体现。刘秀正因如此才能平定四方的战乱。 9.因材任能,盗皆作使。俗儒以“鸡鸣狗盗之雄”笑田文,不知尔时舍鸡鸣狗盗都用不着也。语出冯梦龙《智囊全集》。量才而用,强盗都可以成为使者。那些迂腐的儒士用养了一群“鸡鸣狗盗之徒”来奚落田文,却不知在当时除了鸡鸣狗盗之徒,其他人都派不上用场。

认识冯梦龙

认知一代文学巨匠冯梦龙 ——对研究冯梦龙作品推进搜集、设立纪念馆的建议 一、认知冯梦龙 冯梦龙字犹龙。今苏州人,生于1574年(明神宗、万历甲戌二年)。死于1646年(南明唐王隆武丙戌二年)。是明代杰出的俗文学泰斗。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集大成者。市民文学的先驱。他曾以“龙子犹”、“墨憨斋主人”、“吴下词奴”……14个笔名,整理、编纂、创作、出版了近3000万字的话本小说、历史小说、笔记小说、民歌、散曲、戏剧等作品。直至当今,在架的《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古今概谈》、《笑府》、《智囊》、《情史》、《山歌》、《挂枝儿》…各类图书,超过1500万字,为历代文人所遗存的文字数量之最。其作品流布地区极广。各类译文遍及五洲,改编成电影、电视10多部,故有“海水流到哪里,哪里就有冯氏之作”。调查表明:凡我国稍有文化者,无不读过冯作。 冯梦龙死于明末天下大乱。清人入关后,其主要作品屡遭尽毁。散失殆尽、流失海外。在以后长达300年的时间内,冯梦龙的名字几乎湮没于世。1920年鲁迅仅见到《醒世恒言》一种(日本藏本国内尚未正式出版),便于北大课堂讲授《中国小说史略》时欣然指出:“在小说史上,实是大事。”足见鲁迅对冯梦龙《醒世恒言》的高度重视与评价。 “五四”运动后,冯梦龙作品逐步引起重视并公开出版。继而涌

现出容肇祖、赵景深、孙楷弟、杨荫深一批冯梦龙的专家学者。开了研究冯梦龙其人和作品的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的17年间,在“古为今用、推成出新”方针的指引下,作为弘扬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冯梦龙作品出版和研究取得了新进展。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重排出版了《三言》普及本。中华书局出版了《挂枝儿》、《山歌》……,其时研究冯梦龙作品的专家更为活跃。其中尤以路工、谭正壁、胡士荣、王古鲁发表和提供了大量研究冯梦龙的基础材料。开始触及到如何认识冯梦龙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研究冯梦龙蔚然成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学艺术在实事求是方针的指引下,重又激发了盎然生机,李厚泽等文艺理论家,以唯物主义的态度,历史地全面的看待当时明朝中叶后我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和新兴的市民阶层;看待当时带有启蒙性质的新思潮的出现;看待当时大量出版的通俗小说、戏曲、民歌等俗文学作品(其发源地在苏州),从而也才有可能正确评价冯梦龙对中国俗文学所作出的贡献与价值。自1981年起,全国20多家出版社,一时以出冯梦龙作品为己任。从而冯作得到了广泛地普及。 1982年福建寿县几经辗转获得了从日本上野图书馆保留的冯梦龙《寿宁待志》孤本胶卷本。继而由福建人民出版社于1983年出版。福建省委指定为“干部必读”,人手一册(可见这位知县不寻常)。1984

冯梦龙编辑理念探析.

冯梦龙编辑理念探析 摘要:冯梦龙编辑思想的宏观架构由三个方面构成;“导恿”是冯梦龙编辑图书的宗旨与目的,“适俗”则是其所采用的必然策略与图书得以传播的必要手段;“传之而可久”的传世意识则构成高品质图书得以形成的内在驱动力,三个方面互为依托、相辅相成。 关键词:三言;导恿;适俗;传之而可久 冯梦龙是晚明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致力于通俗文学的搜集、编订、出版的编辑家。他曾鼓励书坊重价购刻《金瓶梅》,增补改编长篇小说《平妖传》、《新列国志》。他创作过戏曲《双雄记》、《万事足》,并改编过他人多种剧本,合而称为《墨憨斋定本传奇》。他编辑刊印民间歌谣集《挂枝儿》和《山歌》,编纂《太平广记钞》、《古今谭概》、《智囊》、《情史》等等。而这其中,流传最广、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数“三言”的编撰。以“三言”的编撰为切入点,我们可以把握冯梦龙编辑思想的宏观架构,这便是《醒世恒言序》所言:“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 一“导愚”——鲜明的编辑宗旨 明代中后期,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长,出现了封建统治的危机。旧有的道德体系面临瓦解,礼俗风习较之传统大有变异,消费意识日趋膨胀,奢靡之风日益弥漫,思想情感日渐解放。处于当下的冯梦龙具有独特的社会角色,一方面他是生活在市民之中具有市民意识的市民文人;另一方面他更是受儒家思想熏陶具有传统意识的传统文人,其内心深处始终把儒家经世济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放在第一位,诚如《中兴实录叙》所言:“余草莽老臣,抚心世道非一日矣。”这一点始终深刻影响着冯梦龙对编辑文化功能的认识并且进而决定着他的编辑活动。 中国古代早期编辑家、儒家思想的代表孔丘,其编辑思想的核心即是“垂世立教”,即通过编辑著作,从而为世人垂范,为社会立教。对冯梦龙而言,他同样是以弘道精神,形成了自己编纂“三言”的一家之说。从“三言”的命名与序言来看,冯梦龙将编辑小说看作一种传播之道,强调小说的社会功能。在他看来,小说与《六经》、《国史》、佛道二教一样,皆是可以向人们灌输

历史趣谈:冯梦龙的作品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与东周列国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冯梦龙的作品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与东周列国志 导语:冯梦龙作品: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署龙子犹,别号墨憨斋主人、茂苑野史、绿天馆主人等。原籍属今之苏州市。冯梦龙生在这座文化 冯梦龙作品: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署龙子犹,别号墨憨斋主人、茂苑野史、绿天馆主人等。原籍属今之苏州市。冯梦龙生在这座文化名城中一个书香之家,又恰逢资本主义萌芽蓬勃出土之际,传统的孕育、时代的感召,把他这位天才造就成为中国古代通俗文学事业的第一功臣。 《东周列国志》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这部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 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为明代长篇白话历史演义小说。当周宣王轻易见杀,当褒姒巧遇得活,《东周列国志》拉开了它那长达数百年史事的序幕。这是古今中外时间跨越最长,人物最多的一部小说,描写春秋战国时代“列国”故事。关于“列国”故事的平话,最早产生在元代。 《东周列国志》写的是西周末年(公元前789年),至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内容相当丰富复杂。《东周列国志》所叙述的历史,正是这样一个时代,所有的故事,都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展开的。其中叙写的事实,取材于《战国策》《左传》《国语》《史记》四部史书,将分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穿插编排,冶为一炉,成为一部结构完整的历史演义。秦汉前的一些史家为了某种原则立场,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评价,有时会隐而不言,把意思深藏在记述的文字中,没有一定见地的人,很难发觉,更谈不上理解了。这部书的通俗之处,正是将那暗礁 生活常识分享

冯梦龙-智囊全集之译文摘录

冯梦龙说:真正的智慧并非有一套固定不变的原则可依循,而是对应着不同的现实难局,有恰如其分的不同对策。所以愚昧的人,偶尔也会出现深具智慧的反应;倒是聪明的人往往因为太紧守着某些原则,遂做出错误的判断来。 因此,真正的大智慧其实是“无心”的,不会被既有的原则、经验和思考方式所局限,所以能充分灵活、充分弹性的深入变动诡谲的难局里,洞见常人所不能见的问题核心,察知常人所不能知的长远发展,而其拟定的对策,也往往出乎常人的想象,甚至乍看起来是违反常识的,惟有等到问题完全解决,才能看清这样深远通透的智慧来。 这样不拘原则的上上智慧,虽是不科学,然而多知道一些这类的智慧事迹,却也能有效增加我们应对问题的能力。 “见大”、“远犹”、“通简”、“迎刃”,而总其名为“上智”。 见大卷一 一 太公望(吕尚,为周文王师)封于齐,齐国有一个名叫华士的人,他认为不臣服于天子,不结交诸侯是正当的事情,人们称赞他很贤明。太公望派人请他三次都不肯到,就命人杀了他。周公(姬旦,周武王之弟,辅佐称王为政)问说:“他是齐国的一位高士,怎么杀了他呢?”太公望说:“不臣服天子,不结交诸侯的人,我太公望还能将他臣服、与之结交吗?凡国君无法臣服、不得结交的人,就是上天要遗弃的人。昭他三次而不来,则是叛逆之民。如果表扬他,使他称为全国民众效法的对象,那要我这个当国君的何用?” 孔子的学生曾受少正卯(春秋时鲁大夫)言论的诱惑,数度离开学堂,使学堂由满座称为空虚。孔子作大司寇(掌管刑狱的官)的时候,就判处少正卯死刑,在宫门外杀了他。自贡向孔子进言道:“少正卯是路过的名人,老师您杀了他,会不会不恰当啊?” 孔子说:“人有五种罪恶,而盗窃比较起来还稍好一点:第一种是心思通达而阴险,第二种是行为乖僻而固执不改,第三种是言辞虚伪而能动人心,第四种是记取非义、多而广博,第五种是顺应错误而认为理所当然。(画尽奸雄的隐密)一般人要是有这五种罪恶之一,就不免被君子所杀;而少正卯同时具备五种恶行,正是小人中的奸雄,不可不杀。” 冯评:小人没有过人的才能。就不足以乱国。假使有才能的小人肯受君子指挥,未尝对国家没有好处,而君子也不一定摒弃他们。可是少正卯煽动迷惑孔子的弟子,几乎要压过孔子,还能和他同朝公事吗?孔子狠心下手,不只是为了阻止当时以口才便捷扰乱政局的状况,也为后世以学术原因杀人树立了榜样。 夸夸其谈的人徒具虚名而无实用;少正卯则好像很有用、实际上不可用。徒有口才而心术不正的小人,贤明的君主就应该杀了他。名人隐士,只有大圣人才能认识到其该杀的理由。唐朝萧瑶痴迷拜佛,太宗命令他出家。玄宗开元六年,河南参军献诗陈情,玄宗下诏:“看诗中的意思是在推崇道教。这种思想不切合时代的要求,当依其个人的喜好,免去官职作道士吧!”这种做法和圣人的行事正相吻合。假使痴迷佛、道的人都让他们出家做和尚道士,那么士大夫以邪说异端攻击正道的事情就可以平息了。 二诸葛亮 有人批评诸葛亮吝于宽赦他人的罪行。诸葛亮回答说:“治理天下应本着公正、仁德之心,不该随意施舍不恰当的恩惠。所以匡衡、吴汉就不认为无故赦罪是件好事。先帝也曾说过:我曾与陈元方、郑康成交往,从他们的言谈中,可洞悉天下兴衰之乱的道理,但他们从没谈及赦罪也是治国之道;又如刘景升父子(即刘表、刘琮)年年都大赦人犯,但对治理国

中国古代重要的作家及其作品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中的《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被选入教材。 2、《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其中的《烛之武退秦师》被选入教材。 3、《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前990)到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闸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勾践灭吴》是从中节选而来。 4、《战国策)是记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历史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其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被选入教材。 5、《论语>是记录春秋末年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从记录的称呼和口气看,是孔门弟子(包括再传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全书共20篇,一篇包括若干章,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论语》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其中的《季氏将伐颛臾》被选入教材。 6、《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盂轲及其弟子编成。《孟子)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寡人之于国也》《齐桓晋文之事》《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等被选入教材。 孟子(前372鞠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具有“不忍人”之心,能够“忧民之忧”“与民同乐”,施行仁政。 7、《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约前369--前286)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l篇。《逍遥游》(节选)被选入教材。 8、《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作章句(对古书的分析解释)。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因此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曾任左徒、三闾大夫。屈原的《离骚》(节选)被选入教材。 9、《荀子》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约前313一前238)所著,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劝学》被选入教材。 10、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著有《新书》,其中的《过秦论》被选入教材。 1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部书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这部书在体列上分为本记(帝王的传记,十二篇)、世家(世袭封国的诸侯)传记(三十篇)、列传(天子、王侯以外的人物传记,七十篇),以八书记制度沿革,立十表以通史事的脉络,计一百三十篇。《史记》既是一部历史巨著,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史记》作出的崇高评价。其中的《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等被选入教材。 《史记》作者司马迁(约前145一?),字子长,汉代人,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报任安书》也被选入了教材。 12、《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第一句作题目。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

【课外阅读】冯梦龙的三言

【课外阅读】冯梦龙的三言 三言由来 "三言"及其他小说"三言",所收录的作品,有宋元旧篇,也有明代新作和冯梦龙拟作,但已难以一一分辨清楚。无论是宋元旧篇,还是明代新作,都程度不等地经过冯梦龙增删和润饰。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之民的生活。"三言"即表现了资本主义萌牙时期的新思想,又存留有消极、腐朽、庸俗的旧意识。这种进步和落后交织在一起的现象,正是新兴市民文学的基本特征。在艺术表现方面,"三言"中的那些优秀作品,既重视故事完整,情节曲折和细节丰富,又调动了多种表现手段,刻画人物性格。正如《今古奇观序》中所称:"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可谓钦异拔新,洞心□目。"这标志着中国短篇白话小说的民族风格和特点已经形成。"三言"是一个时代的文学,它的刊行,不仅使许多宋元旧篇免于湮没,而且推动了短篇白话小说的发展和繁荣,影响深远。 三言特色 “三言”中每个短篇小说集各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其中明代拟话本约有七、八十篇。“三言”的内容很复杂,在那些优秀的拟话本中,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通过动人的爱情故事,描写了被压迫妇女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抨击了封建制度对妇女的压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其中最优秀的一篇,也是明代拟话本中成就最高的作品。小说塑造了一个光辉的女性形象——杜十娘。她是京城的“教坊名姬”,为了摆脱非人的境遇,她迫切要求“从良”。当她一旦相信李甲的爱情后,便与贪酷的鸨母展开了种种斗争,终于凭借自己的机智,跳出了火坑。但在她和李甲一起回家的途中,李甲竟在金钱引诱和个人利害考虑下,把她出卖给富商孙富。十娘愤恨填鹰,在痛骂李甲之后,就抱持宝匣,投身于滚滚波涛之中,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控诉了这个罪恶的社会,维持了她对爱情的理想。小说写十娘投江之后,旁观的人皆咬牙切齿,争欲拳殴李甲和孙富,反映了人民对这些纨绔子弟和市侩的憎恨;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鲜明爱憎。《卖油郎独占花魁》是一篇富有时代特色的爱情作品。小说写卖油郎秦重被花魁娘子莘瑶琴的美丽所吸引。他凭自己辛苦经营积蓄起来的一笔钱想去亲近她。莘瑶琴起初因为他不是“有名称的子弟”,“甚是不悦”。由于秦重对她格外体贴、诚恳,她才觉得“难得这好人,又忠厚、又老实”。但等级地位观念,

冯梦龙简介_冯梦龙古诗词作品名言_古诗大全

冯梦龙简介_冯梦龙古诗词作品名言_古诗大全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汉族,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冯梦龙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古今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三言与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二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 冯梦龙代表作: 《智囊》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其全诗文如下: 《智囊》全文: 冯子曰:人有智犹地有水,地无水为焦土,人无智为行尸。智用于人,犹水行于地,地势坳则水满之,人事坳则智满之。周览古今成败得失之林,蔑不由此。何以明之?昔者梁、纣愚而汤、武智;六国愚而秦智;楚愚而汉智;隋愚而唐智;宋愚而元智;元愚而圣祖智。举大则细可见,斯《智囊》所为述也。或难之曰:智莫大于舜,而困于顽嚣;亦莫大于孔,而厄于陈蔡;西邻之子,六艺娴习,怀璞不售,鹑衣彀食,东邻之子,纥字未识,坐享素封,仆从盈百,又安在乎愚失而智得?冯子笑曰:子不见夫凿井者乎?冬裸而夏裘,绳以入,畚以出,其平地获泉者,智也,菲夫土究而石见,则变也。有种世衡者,屑石出泉,润及万家。是故愚人见石,智者见泉,变能穷智,智复不

穷于变。使智非舜、孔,方且灰于廪、泥于井、俘于陈若蔡,何暇琴于床而弦于野?子且未知圣人之智之妙用,而又何以窥吾囊?或又曰:舜、孔之事则诚然矣。然而“智囊”者,固大夫错所以膏焚于汉市也,子何取焉?冯子曰:不不!错不死于智,死于愚,方其坐而谈兵,人主动色,迨七国事起,乃欲使天子将而已居守,一为不智,谗兴身灭。虽然,错愚于卫身,而智于筹国,故身死数千年,人犹痛之,列于名臣。(左车右免)斗宵之流,卫身偏智,筹国偏愚,以此较彼,谁妍 谁媸?且“智囊”之名,子知其一,未知二也。前乎错,有樗里子焉;后乎错,有鲁匡、支谦、杜预、桓范、王俭焉;其在皇明,杨文襄公并擅此号。数君子者,迹不一轨,亦多有成功竖勋、身荣道泰。子舍其利而惩其害,是犹睹一人之溺,而废舟揖之用,夫亦愈不智矣!或又曰:子之述《智囊》,将令人学智也。智由性生乎,由纸上乎?冯 子曰:吾向者固言之:智犹水,然藏于地中者,性;凿而出之者,学。井涧之用,与江河参。吾忧夫人性之锢于土石,而以纸上言为之畚锸,庶于应世有廖尔。或又曰:仆闻“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子之品智,神奸巨猾,或登上乘,鸡鸣狗盗,亦备奇闻,囊且秽矣,何以训世?冯子曰:吾品智非品人也。不唯其人唯其事,不唯其事唯其智,虽好猾盗贼,谁非吾药笼中硝、戟?吾一以为蛛网而推之可渔,一以为蚕茧而推之可室。譬之谷王,众水同归,岂其择流而受!或无以难,遂书其语于篇首。冯子名梦龙,字犹龙,东吴之畸人也。 《情史》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其全诗文如下:

论冯梦龙之情教思想

论冯梦龙之情教思想 李双华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Ξ 摘 要:冯梦龙以其情教论在晚明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冯梦龙建立了“情”的本体论,但他在以情反理的过程中,并没有超越传统的思维模式。尊情思想没有发展成维护个人权益的理论。“情”本体论的建立也不是要根本否定旧道德,而是要为现存道德建立更牢固的基础,以此去拯救世道人心。情教说和晚明情学思潮都未能超越儒家伦理观念。 关键词:冯梦龙;情教论;本体论;人性论;儒家伦理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751(2003)0120074204 On the Thought of Emotional Education of Feng Meng -long LI Shuang 2hua (School o f Literature ,Nanjing Normal Univer sity ,Nanjing 210009,China ) Abstract :The thoery of em otional education by Feng Meng 2long took an im portant position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late M ing Dynasty.Feng Meng -long established the ontology of ”em otion ”,but in the process of a struggle against reas on with em otion ,he did not surpass the tradi 2tional thinking m ode.His thought of em otion did not develop into a theory of defending one ’s own rights.The ontology of em otion was not es 2tablished to entirely deny the old m orals but to lay a stronger base for the present m orality in order to enlighten the people in the w orld.H owev 2er ,neither the theory of em otional education nor the in fluential learning thoughts in the late M ing Dynasty surpassed the ethical ideology of C on fucianism. K ey w ords :Feng Meng 2long ;theory of em otional education ;ontology ;theory of humanity ;ethics of C on fucian 冯梦龙是明代著名的通俗文学家,是晚明尊情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他提出的“情教说”不仅是他从事文学活动的理论基础,也是晚明尊情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他编纂的文学作品有较多的反对封建礼教的内容,“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对“情”的推崇登峰造极,自称“多情欢喜如来”,并立志为情作史。为此,人们往往将冯梦龙视为反礼教的旗手,将其列入进步文学家之列。然而深入观察又会发现,冯氏的情教论时时伴随着封建礼教的内容,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忠孝节义的说教俯拾即是。这使喜欢划营垒,区分左中右的人感到困惑和难堪,只得用“时代局限”这个万能膏药帖上了事。这其实是自欺欺人。我们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思想现实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 特点,探寻情教思想的真实内涵。 冯梦龙情教说的起点是以男女性爱。“三言”中就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涉及到情爱。戏剧集《墨憨斋定本传奇》中爱情内容则占了一半,散曲集《太霞新奏》和民歌集《挂枝儿》、《山歌》几乎全部是这方面的内容。如此热衷于此类题材,当然有反对理学禁锢,释放人欲的意味,但冯梦龙重视男女性爱却有着更深的用意。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常常将两性关系看成是宇宙间自然力量的体现。《周易》云:“天 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1](P67) 男女亲和,乃自然之理,是宇宙生命运动的必然趋势。它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转移。冯梦龙正是以此为根据展开其情学架构的。他重视男女之情不是或不仅是为了提倡恋爱自由,而是因为“情始于男女”,男女之情 — 47—Ξ收稿日期:2001209210 作者简介:李双华(19572),男,江苏邳县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工业大学讲师,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研究。 第26卷第1期2003年1月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N ormal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 V ol.26 N o.1 Jan. 2003

论冯梦龙“三言”中的美男子形象

论冯梦龙“三言”中的美男子形象 汉语言文学(双专业)宜小白 [摘要]冯梦龙的“三言”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涉及明代社会各类各阶层的不同群体。其中对“美男子形象”的描写,就占了很大的篇幅。本文把“三言”中描写的美男子形象作为研究对象,归纳美男子的类型及特点,从作者的思想、文学的因袭及当时的社会风气这三个方面来阐述“三言”出现众多“美男子形象”的原因,并揭示其蕴含的社会意蕴。 [关键词]冯梦龙,“三言”,美男子,原因 on the characters of handsome males in “T hree Books of story collections” Primary Education QIU Li-yin Abstract:Feng Menglong shapes many characters in his “Three Books of story collections”, ranging people from different groups in Ming. The length of description of “characters of handsome males” is long.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aracters of handsome males in the “Three Books of Story Collections” and concludes the styl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males. Then reasons why “characters of handsome males” are so popular in the three boo ks are discussed from the mind of the author, the traditions of literature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 Finally the significances of these characters are revealed. Key words;Feng Menglong ,Three Books of Story Collections, handsome males, reasons 绪论 “三言”是明末的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的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三本书的简称。在“三言”中,作者塑造了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涉及到“美男子”形象的有三十六篇之多。本文主要采用作品研读法和研究比较法,以“三言”中的美男子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三言”中的美男子类型及特点,从作者的主观追求、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文学的因袭三方面去探讨这些美男子产生的原因,并揭示这类形象存在的更深层次的意蕴。 一“三言”中美男子形象的研究综述 “三言”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涉及到明代社会各个阶层的不同人物。学者对 “三言”人物形象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女性和商人的形象上研究上,而对“三言”中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