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冯梦龙———闽东史上最具知名度的文人知县

冯梦龙———闽东史上最具知名度的文人知县

冯梦龙———闽东史上最具知名度的文人知县
冯梦龙———闽东史上最具知名度的文人知县

冯梦龙———闽东史上最具知名度的文人知县

冯梦龙(1574~1646年),明代知名通俗文学家、戏曲家,字号较多,以“墨憨子”最为可爱。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人(今苏州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世家。其一生励志攻读经书,满腹经纶。其著作“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明言》,代表了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其虽有进仕之心,科举官场却是屡屡不得意,至56岁时才补了一名贡生,崇祯七年(1634年)八月十一日年已61岁的冯梦龙被选任为寿宁知县。崇祯十一年,终因官运没路,归隐乡里。冯梦龙与寿宁的关系,在其所著的《寿宁待志》中有大量篇幅的记载。任职期间,其“政简刑清,首尚文学”,办了多件好事实事,为他的生平写下了颇有光彩的一页。自20世纪以来,随着通俗文学日益受到世人的重视,冯梦龙的影响也日盛,甚至远及国外。对而于整个闽东而言,冯梦龙未必是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知县,却是至今最具知名度的文人知县,且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无疑具有重要地位。虽已进入盛夏时节,山城寿宁却仍清爽宜人,无怪乎被人誉为“避暑山庄”。夕阳下,站在为明代历史文化名人———寿宁知县冯梦龙而仿古复

建的“戴清亭”前,聆听着当地市民讲述关于冯梦龙与寿宁的点滴往事,思绪仿佛随着阵阵清风飘向远古年代,一位有

血有肉的“花甲县令”慢慢浮现于脑海……“提起冯梦龙

在寿宁,不能不提《寿宁待志》。”得知记者要了解有关冯梦龙在寿宁的事迹,寿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安脱口而出。

明崇祯七年(1634年)八月十一日,年已61岁的冯梦龙从繁华富庶的苏南到偏远贫穷的山区寿宁赴任知县,他抱着“一念为民之心”,开始了四年短暂的从政之路。

“他是一位忠于封建王朝而又想关心民生疾苦,热心功名而又力图廉洁奉公,做个正直文人兼清官的人物形象。”这是许多从事过对冯梦龙生平和学术研究工作的学者的一

致观点。而这些都能从《寿宁待志》中得到佐证。

据介绍,《寿宁待志》系冯梦龙作于崇祯十年(1637年)春季,其内容除记载他在寿宁的政事活动和对社会的思考以及寿宁县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与风土人情外,还以大量篇幅记录他宦游寿宁时的施政设想和治理活动。它既是饶有地方色彩的志书,又是冯梦龙在任寿宁知县政治实践的总结。

冯梦龙根据寿宁“岭峻溪深,民贫俗俭”的特点,主张“险其走集,可使无寇;宽其赋役,可使无饥;省其谳牍,可使无讼”,简政轻刑,与民休养,采取恩威并施的治理手段。

当时,寿宁溺女陋习日盛,为此冯梦龙下令严禁溺女,并捐俸奖赏收养弃婴之家,使此风得到有效遏制。《寿宁待志》中就收录了《禁溺女告示》一文,全文通俗明了,无文

牍味,是篇独出心裁的文告,读来脍炙人口,传诵不衰,时至今日仍富有现实意义。如责问溺女的父母那一段是这样写的:“为父者你自想,若不收女,你妻从何而来?为母者你想,若不收女,你身从何而活?况且生男未必孝顺,生女未必忤逆……”如此直白的告示,很容易被老百姓所接受,因而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三百多年前,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一个县官能出面发布这样的告示,实属难能可贵。”采访中,许多受访者都深有同感。

据悉,当时,寿宁人民负担最重的,是十年一次的大造黄册和新旧官员的迎送费用。目睹此弊,冯梦龙上条陈,建议简便造黄册之法,规定迎新送旧费用,除此不得再索分毫等。这些建议虽仍然是为统治者的利益着想,但他还是看出了百姓的苦难。

县城中心处蟾溪“仙宫廊桥”下,冯梦龙当年为了预防蟾溪水患所修的东坝,至今还在发挥作用,并被当地政府列为文物单位加以保护。

年为预防蟾溪水患所修的东坝

冯梦龙因为敬佩过去的县令戴镗,而在县衙修建了“戴清亭”,并附诗一首云:“县在翠微处,浮家似锦棚。三峰南入幕,万树北遮城。地僻人难到,山多云易生。老梅标冷

趣,我与尔同清。”这首诗实际上是冯梦龙的自我表白,希望自己也能像戴镗一样,做一个清明廉洁的良吏。

满腹经纶怀才不遇宦寿四年成仕途生涯顶点

“冯梦龙是个怀才不遇的人,虽励志攻读经书,满腹经纶,然而科场失意、官运不达。”寿宁县文化馆副馆长龚迪发深深为之惋惜。

据史料记载,冯梦龙少年时即有才情,博学多识,为同辈所钦服。为人旷达,治学不拘一格,行动也每每不受名教束缚。冯氏兄弟三人被称为“吴下三冯”,其兄梦桂是画家,其弟梦熊是太学生,作品均已不传。冯梦龙自己的诗集今也不存,但值得庆幸的是由他编纂的三十种著作得以传世,为我国文化宝库留下了一批不朽的珍宝。有学者指出,冯梦龙一生之所以涉及面广,著作众多,这除了和他本人的志趣和才华有关外,也和他一生的经历密不可分。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与封建社会的许多读书人一样,把主要精力放在诵读经史以应科举上。他曾在《磷经指月》一书的《发凡》中回忆道:“不佞童年受经,逢人问道,四方之秘复,尽得疏观;廿载之苦心,亦多研悟。”

纵览他的一生,虽有经世治国之志,但他不愿受封建道德约束的狂放,他对“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李卓吾的推崇,他与歌儿妓女的厮混,他对俚词小说的喜爱……都被理学家们认为是品行有污、疏放不羁,而难以容忍。因而,他

只得长期沉沦下层,或舌耕授徒糊口,或为书贾编辑养家。直到崇祯三年(1630年),他57岁时,才补为贡生,次年破例授丹徒训导,崇祯七年升任寿宁知县。崇祯十一年秩满离任,归隐乡里。崇祯十七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明王朝,冯梦龙站在封建正统立场悲痛欲绝,他怀着中兴希望编了《甲申纪事》一书。清兵南下,他怀念故国,辗转于浙闽之间,刊行《中兴伟略》诸书,宣传抗清。隆武二年即清顺治三年(1646年)春忧愤而死,又有说是被清兵所杀。

至此,满怀经世治国之志的冯梦龙,短短的四年宦寿经历成了他一生仕途生涯的顶点。

“明代文学是以小说,戏曲和民间歌曲的繁荣为特色的。小说、戏曲方面,颇有一些大作家,但在小说、戏曲、民间歌曲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贡献的,有明一代唯冯梦龙一人而已。”这是一位资深学者在多方考证后,作出的结论。

冯梦龙生平酷爱李卓吾文学主张,奉为蓍蔡,深受其影响。他明确地指出:“世儒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情史》卷一《总评》)凡事从道理上去做的必勉强,只有出自至情者才真切。于是公开主张“乡国天下,蔼然以情相与”(《情史序》),反对用存天理、去人欲的理学传统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冯梦龙就是在这种进步的文学思想指导下从事各项文学活动的。在通俗小说方面,冯梦龙也是积极倡导者。当时冯梦龙已意识到通俗文学在广大没

有文化的市民和农民中间具有广泛而深刻的艺术影响,他提倡通俗文学,就是为使小说从单纯地供少数“文心”者思辨、阅读和消闲中解脱出来,而去适应广大“里耳”者的审美趣味。冯梦龙收藏了很多古今通俗小说。在天启年间,择其可以“嘉惠里耳者”百二十篇,分三次刊行。此即为人们所共知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三言”代表了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其所收录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之民的生活。如《施润泽滩阙遇友》、《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等。在这些作品里,强调人的感情和人的价值应该受到尊重。所宣扬的道德标准、婚姻原则,与封建名教、传统观念是相违悖的。冯梦龙作为戏曲家,主要活动是更定传奇,修订词谱,以及在戏曲创作和表演上提出主张。冯梦龙在万历四十年(1612年)前后曾编印过两部民间歌曲集《挂枝儿》和《山歌》,收录了盛行于吴中的民间歌曲800多首。这些作品,多半是田夫野趣矢口寄兴所为、荐绅学士不道、诗坛不刊的“私情之谱”。

【专家点评】

李安,寿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多年从事历史文人冯梦龙相关史料的搜集、研究、整理及宣传工作。李安:曾经,冯梦龙“生前不为人所重,身后不为人所闻”。历代史志中只略提他的诗文经学才华和宦寿政绩,根本不提他的通俗文学创作与整理的成就。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收罗、整理通俗文学的人日渐增多,他始以“三言”等著称于世。他一生著述无数,至今尚传三十余种,是有明一代在小说、戏曲、民歌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唯一文学家,尤其他的“三言”代表了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20世纪以来,随着通俗文学日益受到世人的重视,冯梦龙的影响也日盛,甚至远及国外。同时,20多年来,寿宁在关于冯梦龙的多方面也都做了不少工作,比如承办首届“全国冯梦龙学术研讨会”,筹办县文化馆“冯梦龙纪念室”等。仕途功名是冯梦龙的理想追求,对于冯梦龙来说,这四年宦寿经历虽只是做个七品芝麻官,却是他仕途生涯的顶点,无疑具有特殊意义。而对于寿宁,乃至整个闽东而言,冯梦龙未必是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知县,却是至今最具知名度的文人知县,且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无疑具有重要地位。

从三言中的女性意识看冯梦龙的妇女观

从三言中的女性意识看冯梦龙的妇女观 绪论 林丹娅在《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中有这样一番见解: 自从父氏社会成为人类社会基本结构形态以来,父权宗法制君临天下的统治地位,在漫长的历史文明进程中,造就了以男性话语为中心的文化形态。男性执文化霸权之牛耳,男性意识与男性创造的上帝神话一样无所不在——它通过社会化与教化的途径,直接侵蚀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心理甚至生理,使之成为每一个人生存的提示、暗示、甚至压抑,造成并最终沉淀为社会每一分子似乎是“自然” 的、与生俱来的人性意识。男性视角、男性观点、男性声音成为普遍性,而女性视角、女性观点、女性声音被排斥、被抹去、被忽略、被成为特殊性。[1] 阐述了身为女性的命运,并非从来如此,而是根据男性所制造的蓝图加以描绘而形成,她认为父权宗法制度剥夺了女性的话语权,让她们完全丧失了言语和思想的自由表达。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女性也曾有过相当辉煌的历史,在母系社会,女性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威望;随着父权制的产生,女性逐渐沦为男性的附属品,男尊女卑成为两性之间的主旋律;步入封建社会之后,压迫进一步加强,最终产生了程朱理学式的道德教条,给这一时期的女性们戴上了沉重的锁链。 在欣赏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发现,除了作品中本身的人物的声音外,背后还隐藏着作者的声音、观点。三言“篇篇有据,无一篇凭空创作,也无一篇不经过冯梦龙润色加工。”[2]虽非冯梦龙直接创作,但是冯梦龙“在题材的选择,篇目的增删以及字句的斟酌上都体现出运思和匠心”,[3]符合冯梦龙的审美眼光,由此编著而成的文

学作品,包含了作者本身发出的声音,能够体现出他的性别观念。依此我们可以认为,“三言”能够体现冯梦龙对女性角色的认知。《喻世明言》第二十八卷《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中,冯梦龙曾这样写道: 暇日攀今吊古,从来几个男儿,履危临难有神机,不被他人算计?男子尽多慌错,妇人反有权奇。若还智量胜蛾眉,便带头巾何愧?[4] 在关键时刻女性能够给予男性一定的助力,可见,冯梦龙认为女性的能力并不输男性。但在《醒世恒言》第十一卷《苏小妹三难新郎》中,又有这样一段描述:所以男子主四方之事,女子主一室之事。主四方之事的,顶冠束带,谓之丈夫;出将入相,无所不为,须要通古博今,达权知变。主一室之事的,三绺梳头,两截穿衣。一日之计,止无过饔飨井臼;终身之计,止无过生男育女。[5] 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出,在冯梦龙的性别观念中,男女两性间的社会地位并非是平等的,男性可以一舒心中抱负,做一番大事业,女性却只能依附于男性的而存在,安于一室之内,她的所有才能唯有在男性的所构建的生存环境内才能得以发挥。 有关“三言”女性意识的研究的论述,如陈果的《“三言”性别话语研究——以话本小说的文献比勘为基础》,全书分为五章,将性别理论贯穿于“三言”的研究中,以文献比勘的方法,通过“三言”中“规范性性别话语”和“非规范性性别话语”的博弈,分析“三言”中作者的性别意识和观念。杨云芝的《“三言”中的性别意识》通过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分角度阐述了“三言”性别观念中的矛盾。闫焱的《从“三言”看明代小说中进步的女性意识》从婚姻自主,贞操观念的淡薄,独立性的方面,反映了“三言”在女性塑造方面的先进性。张荣的《<三言>中的进步女性意识》从社会制度、传统观念、婚姻的自主性、女性的自立自强等角度分析“三言”的进步观念。王花的《从“三言”故事中的夫妻离合看明末社会的婚恋伦理观》从夫妻离合的角度分

【课外阅读】冯梦龙的文学思想

【课外阅读】冯梦龙的文学思想 综合冯梦龙的小说创作,他的文学主张主要有下面三点。 第一,冯梦龙在文学上主张“情真”。他重感情,认为情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东西,甚至提出要设立一种“情教”,用它取代其它的宗教。他曾自负的说“子犹诸曲,绝无文采,然有一字过人,曰真”。(《有怀》评),又在《叙山歌》中说山歌“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落实到小说中,他在《警世通言序》中说小说要做到“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在他的有关小说的眉批里,常可看到“叙别致凄婉如真”,“话得真切动人”,“口气逼真”,“真真”等。情真、事真、理真是冯梦龙在各种文学形式中反复提到的,是他追求的总目标,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第二,他虽然不反对文言小说,他的《情史》便收集了很多文言作品,但他更强调文学作品的通俗性,作品通俗易懂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在《古今小说序》中就: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试令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下拜,再欲决脰,再欲捐金;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噫,不通俗而能之乎?又在《醒世但言序》说:“尚理或病于艰深,修词或伤于藻绘,则不足以触里耳,而振恒心”。这里,“文心”指的是文人典雅的作品,“里耳”是闾巷平民的感受,只有通俗的作品,才能得到闾里小民的欣赏。 第三,冯梦龙主张文学有教化作用,而且主张把社会教化的内容和通俗易懂的形式结合起来。他在《警世通言序》中举了里巷小儿听《三国》故事受小说人物影响的例子:里中儿代庖而创其指,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顷从玄妙观听《三国志》来,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若,我何痛为?”这个例子生动的说明通俗小说的巨大影响力,确不是被奉为经典的《孝经》、《论语》这类书所能达至的。所以冯梦龙希望借着这些通俗作品去达到教化的目的。“三言”就是他的突践,他解释“三言”的命名: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者,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醒世恒言序》)明白的昭示这套书的目的是“导愚”、“适俗”和“习之不厌,传之可久”。

《三言》三“话”东坡共6页文档

《三言》三“话”东坡 冯梦龙的《三言》中记载了与东坡相关的故事有四则,分别是《喻世明言》中的《明悟禅师赶五戒》、《警世通言》中的《王安石三难苏学士》、《醒世恒言》中的《苏小妹三难新郎》和《佛印禅师四调琴娘》。四则故事刻画的东坡形象既取材于历史事实中的东坡原型,又吸取了前代笔记、话本、小说中东坡之形象,同时又有著者本人之再创造。本文将从这四则故事中三位主人公的视角对东坡形象进行分析、归类,探讨东坡形象的多样化特征。 一、多面佛印“话”东坡 《明悟禅师赶五戒》《佛印禅师四调琴娘》的主人公皆为苏轼和佛印禅师。二则故事中佛印形象多样化,但却“殊途同归”。《明悟禅师赶五戒》中佛印在未被钦度之前便是潜心修佛之人。“你平昔最喜佛事,今日朝廷请下三十六处名僧,建下祈场,诵经设醮,你不去随喜,却不挫过?”苏轼的这段邀请足可见佛事是佛印一直的喜好。但《佛印禅师四调琴娘》中的佛印在未钦度之前是热衷求取功名之人。“那谢端卿的学问与东坡肩上肩下,他为应举到京,指望一举成名,建功立业,如何肯做和尚?”从这句话可见其志向所在。二则故事中佛印形象明显差异颇大,那么多面佛印眼中的苏轼是否也是多面的? 《明悟禅师赶五戒》中,苏轼与佛印为前世今生之关系。佛印一直追随东坡以求渡化东坡。二人今世成为莫逆之交,常一同闲讲。“每常二人相会,瑞卿便劝子瞻学佛,子瞻便劝瑞卿做官。瑞卿道:‘你那做官,是不了之事,不如学佛三生结果。’子瞻道:‘你那学佛,是无影之谈,不

如做官,实在事业。’终日议论,各不相胜。”佛印眼中的东坡是充斥着立“三不朽“之志的文人士大夫形象,求取功名才为现实之道。当然,佛印对东坡的耳提面命也最终起了作用,东坡在饱经宦海浮沉之后,也终于悟出佛印之所言:“今日我苏轼枉了能言快语,又向哪处伸冤?岂不苦哉!记得佛印时常劝我戒杀持斋,又劝我弃官修行,今日看来,他的说话,句句都是,悔不从其言也!”佛印一方面对苏轼热衷于功名的态度嗤之以鼻;另一方面,又因为前世之缘以及苏轼本身所具有的佛性慧根,对苏轼不断教诲,最终使东坡逐渐悔悟,通晓佛理,最终羽化大罗仙,成为旷达之士。这则故事中的佛印一直以正面身份出现,对于佛法的坚决来自三世的坚持。诚然也正是这种陪伴使东坡感化。 《佛印禅师四调琴娘》中,佛印是故事的主人公。其内容是通过苏轼托琴娘以美色诱惑佛印以使其破戒而未得逞之故事体现出佛印禅师佛法 之坚决。东坡的无心插柳使得佛印被钦度为僧,最初是违背了佛印之初衷的。东坡为此耿耿于怀:“其时佛印游方转来,仍旧在相国寺拄锡,年历尚壮。东坡一见,想起初年批剃之事,遂劝佛印:‘若肯还俗出仕,下官当力荐清职。’佛印哪里肯依。东坡遂嘲之曰:‘不毒不秃,不秃不毒。转毒转秃,转秃转毒。’佛印笑而不答。”佛印对东坡的“笑而不答”,一是对东坡的固执予以否定;二是对于深谙佛法的佛印来说,这种“笑”意味着东坡以后的生活轨迹和最终归宿。东坡为劝佛印还俗费劲心力,最终想以琴娘之美色迫使佛印破戒。佛印对东坡的种种做法都是一笑置之,大概是因东坡皆是出于善意的缘故。佛印也最终抵制了诱惑,东坡亦知佛印佛法之高深,不再进行无味的劝解,反而是佛印最终对东坡的点化,使

认识冯梦龙

认知一代文学巨匠冯梦龙 ——对研究冯梦龙作品推进搜集、设立纪念馆的建议 一、认知冯梦龙 冯梦龙字犹龙。今苏州人,生于1574年(明神宗、万历甲戌二年)。死于1646年(南明唐王隆武丙戌二年)。是明代杰出的俗文学泰斗。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集大成者。市民文学的先驱。他曾以“龙子犹”、“墨憨斋主人”、“吴下词奴”……14个笔名,整理、编纂、创作、出版了近3000万字的话本小说、历史小说、笔记小说、民歌、散曲、戏剧等作品。直至当今,在架的《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古今概谈》、《笑府》、《智囊》、《情史》、《山歌》、《挂枝儿》…各类图书,超过1500万字,为历代文人所遗存的文字数量之最。其作品流布地区极广。各类译文遍及五洲,改编成电影、电视10多部,故有“海水流到哪里,哪里就有冯氏之作”。调查表明:凡我国稍有文化者,无不读过冯作。 冯梦龙死于明末天下大乱。清人入关后,其主要作品屡遭尽毁。散失殆尽、流失海外。在以后长达300年的时间内,冯梦龙的名字几乎湮没于世。1920年鲁迅仅见到《醒世恒言》一种(日本藏本国内尚未正式出版),便于北大课堂讲授《中国小说史略》时欣然指出:“在小说史上,实是大事。”足见鲁迅对冯梦龙《醒世恒言》的高度重视与评价。 “五四”运动后,冯梦龙作品逐步引起重视并公开出版。继而涌

现出容肇祖、赵景深、孙楷弟、杨荫深一批冯梦龙的专家学者。开了研究冯梦龙其人和作品的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的17年间,在“古为今用、推成出新”方针的指引下,作为弘扬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冯梦龙作品出版和研究取得了新进展。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重排出版了《三言》普及本。中华书局出版了《挂枝儿》、《山歌》……,其时研究冯梦龙作品的专家更为活跃。其中尤以路工、谭正壁、胡士荣、王古鲁发表和提供了大量研究冯梦龙的基础材料。开始触及到如何认识冯梦龙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研究冯梦龙蔚然成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学艺术在实事求是方针的指引下,重又激发了盎然生机,李厚泽等文艺理论家,以唯物主义的态度,历史地全面的看待当时明朝中叶后我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和新兴的市民阶层;看待当时带有启蒙性质的新思潮的出现;看待当时大量出版的通俗小说、戏曲、民歌等俗文学作品(其发源地在苏州),从而也才有可能正确评价冯梦龙对中国俗文学所作出的贡献与价值。自1981年起,全国20多家出版社,一时以出冯梦龙作品为己任。从而冯作得到了广泛地普及。 1982年福建寿县几经辗转获得了从日本上野图书馆保留的冯梦龙《寿宁待志》孤本胶卷本。继而由福建人民出版社于1983年出版。福建省委指定为“干部必读”,人手一册(可见这位知县不寻常)。1984

关于近十年来《 三言》《 二拍》 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三言》、《二拍》研究综述 王敏 明末冯梦龙编纂的《三言》和凌蒙初创作的《二拍》当推中国白话短篇小说之翘楚。建国以来,不少学者对它们进行了多方面多导次的研究。王立言、人民的《“三言”“二拍”研究综述(1949 —1989) 》(《中国文学研究》1993 年1 期) 提供了建国后四十年的研究情况。 90 年代以来,关于《三言》《二拍》的研究文章有60 余篇,它们或就已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或以新眼光发现新问题,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在本文中,笔者将对这些研究成果略作概述,以使读者对此有整体的认识。 一、关于《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 (一) 婚恋问题:《三言》《二拍》中,此类题材的作品占其总数的二分之一强。这一问题也是多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热点。90 年代以来,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又有许多学者致力于新境界的开辟。刘敬圻《婚恋观念的嬗变及其启示》(《北方论丛》1994 年2 期) 考察了那些表现传统礼地观念已发生裂变的作品,并把其中的婚恋现象分为“传统模式”和“非传统模式”,指出:它们“一方面是对现存婚恋关系的合理调整和热心疗救,一方面是对某种新婚恋模式(以人的自身价值为唯一纽带的婚恋模式) 的痴心构想与积极探求。”王平《双重超越:聊斋与三言二拍之比较》(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 年2 期) 一文指出:《三言》《二拍》中婚恋爱情小说的主人公,“追求自由爱情,婚姻自主是对封建礼教的背叛,是民主精神的体现。”而作品中露骨的色情描写,又损伤了其美学价值。刘、王二先生之文,各有千秋,前者立足于个体价值来考察婚恋模式,比后者只注重民主精神以反封建的思想更深刻,因为个体价值是民主精神的核心原因。然而王文正确评价了色情描写,显示出内容的广泛。 (二) 女性形象问题:近年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是研究中的新视角,重要的文章有:黄焕新《从“三言”“二拍”看作者的妇女观》(《天中学刊) 1995 年增刊) 和王引薄《试论“三言”中的妇女主题》(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1 年2期) 。后者从社会历史的维度,考察了妇女题材的小说,提出了全新的观点。文章指出:《三言》“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广大妇女的生活和心态”,肯定妇女对自主婚姻的执着追求,“显示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动觉醒,带有新生产关系萌芽时期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这种评价把女性性别的特殊性视作人类的一种个性,以个性从共性中脱离来阐释妇女解放的历史必然,显示出思维的精密。 (三) 商人形象与商业活动:《三言》《二拍》中不少篇章把商人和商务作为描写对象。以前的论文笼统认为:它们“表达了市民作为一个阶级要求改善自己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心声。”90 年代以来,研究者对此问题涉及较多且有了新突破。王枝忠《凌蒙初的新贡献——“二拍”平议》(《东岳论丛》1994 年6 期) 经以比较见长,认为:《三言》中的商人形象大都是小商贩,《二拍》中则出现了大商巨贾且被作为正面描写的对象。文章还指出,《三言》《二拍》中关于发迹变泰的描写,又有很大不同。《三言》中,“发迹变泰的主人公大都为文士与武夫,而且一般都是社会政治地位的改变,即由贱变贵。”而在《二拍》中,“否极泰来者基本上都换成了商家贾客,并且是以经济方面的变迁为特征,也就是由贫转富。”由追逐政治地位到追求经济势力,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晋云《“三言”与明代商人的思想意识》(《社会科学研究》1991 年4 期) 着重分析了明代商人的思想观念,指出:《三言》中的经商观念,最突出的是“治生论”。“经商治生不仅是立身之本,也是立德之本”。其中的贡道,超越了传统的经商观念,是‘创业垂统’与‘建立功名于天

【课外阅读】冯梦龙的三言

【课外阅读】冯梦龙的三言 三言由来 "三言"及其他小说"三言",所收录的作品,有宋元旧篇,也有明代新作和冯梦龙拟作,但已难以一一分辨清楚。无论是宋元旧篇,还是明代新作,都程度不等地经过冯梦龙增删和润饰。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之民的生活。"三言"即表现了资本主义萌牙时期的新思想,又存留有消极、腐朽、庸俗的旧意识。这种进步和落后交织在一起的现象,正是新兴市民文学的基本特征。在艺术表现方面,"三言"中的那些优秀作品,既重视故事完整,情节曲折和细节丰富,又调动了多种表现手段,刻画人物性格。正如《今古奇观序》中所称:"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可谓钦异拔新,洞心□目。"这标志着中国短篇白话小说的民族风格和特点已经形成。"三言"是一个时代的文学,它的刊行,不仅使许多宋元旧篇免于湮没,而且推动了短篇白话小说的发展和繁荣,影响深远。 三言特色 “三言”中每个短篇小说集各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其中明代拟话本约有七、八十篇。“三言”的内容很复杂,在那些优秀的拟话本中,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通过动人的爱情故事,描写了被压迫妇女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抨击了封建制度对妇女的压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其中最优秀的一篇,也是明代拟话本中成就最高的作品。小说塑造了一个光辉的女性形象——杜十娘。她是京城的“教坊名姬”,为了摆脱非人的境遇,她迫切要求“从良”。当她一旦相信李甲的爱情后,便与贪酷的鸨母展开了种种斗争,终于凭借自己的机智,跳出了火坑。但在她和李甲一起回家的途中,李甲竟在金钱引诱和个人利害考虑下,把她出卖给富商孙富。十娘愤恨填鹰,在痛骂李甲之后,就抱持宝匣,投身于滚滚波涛之中,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控诉了这个罪恶的社会,维持了她对爱情的理想。小说写十娘投江之后,旁观的人皆咬牙切齿,争欲拳殴李甲和孙富,反映了人民对这些纨绔子弟和市侩的憎恨;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鲜明爱憎。《卖油郎独占花魁》是一篇富有时代特色的爱情作品。小说写卖油郎秦重被花魁娘子莘瑶琴的美丽所吸引。他凭自己辛苦经营积蓄起来的一笔钱想去亲近她。莘瑶琴起初因为他不是“有名称的子弟”,“甚是不悦”。由于秦重对她格外体贴、诚恳,她才觉得“难得这好人,又忠厚、又老实”。但等级地位观念,

冯梦龙简介_冯梦龙古诗词作品名言_古诗大全

冯梦龙简介_冯梦龙古诗词作品名言_古诗大全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汉族,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冯梦龙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古今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三言与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二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 冯梦龙代表作: 《智囊》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其全诗文如下: 《智囊》全文: 冯子曰:人有智犹地有水,地无水为焦土,人无智为行尸。智用于人,犹水行于地,地势坳则水满之,人事坳则智满之。周览古今成败得失之林,蔑不由此。何以明之?昔者梁、纣愚而汤、武智;六国愚而秦智;楚愚而汉智;隋愚而唐智;宋愚而元智;元愚而圣祖智。举大则细可见,斯《智囊》所为述也。或难之曰:智莫大于舜,而困于顽嚣;亦莫大于孔,而厄于陈蔡;西邻之子,六艺娴习,怀璞不售,鹑衣彀食,东邻之子,纥字未识,坐享素封,仆从盈百,又安在乎愚失而智得?冯子笑曰:子不见夫凿井者乎?冬裸而夏裘,绳以入,畚以出,其平地获泉者,智也,菲夫土究而石见,则变也。有种世衡者,屑石出泉,润及万家。是故愚人见石,智者见泉,变能穷智,智复不

穷于变。使智非舜、孔,方且灰于廪、泥于井、俘于陈若蔡,何暇琴于床而弦于野?子且未知圣人之智之妙用,而又何以窥吾囊?或又曰:舜、孔之事则诚然矣。然而“智囊”者,固大夫错所以膏焚于汉市也,子何取焉?冯子曰:不不!错不死于智,死于愚,方其坐而谈兵,人主动色,迨七国事起,乃欲使天子将而已居守,一为不智,谗兴身灭。虽然,错愚于卫身,而智于筹国,故身死数千年,人犹痛之,列于名臣。(左车右免)斗宵之流,卫身偏智,筹国偏愚,以此较彼,谁妍 谁媸?且“智囊”之名,子知其一,未知二也。前乎错,有樗里子焉;后乎错,有鲁匡、支谦、杜预、桓范、王俭焉;其在皇明,杨文襄公并擅此号。数君子者,迹不一轨,亦多有成功竖勋、身荣道泰。子舍其利而惩其害,是犹睹一人之溺,而废舟揖之用,夫亦愈不智矣!或又曰:子之述《智囊》,将令人学智也。智由性生乎,由纸上乎?冯 子曰:吾向者固言之:智犹水,然藏于地中者,性;凿而出之者,学。井涧之用,与江河参。吾忧夫人性之锢于土石,而以纸上言为之畚锸,庶于应世有廖尔。或又曰:仆闻“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子之品智,神奸巨猾,或登上乘,鸡鸣狗盗,亦备奇闻,囊且秽矣,何以训世?冯子曰:吾品智非品人也。不唯其人唯其事,不唯其事唯其智,虽好猾盗贼,谁非吾药笼中硝、戟?吾一以为蛛网而推之可渔,一以为蚕茧而推之可室。譬之谷王,众水同归,岂其择流而受!或无以难,遂书其语于篇首。冯子名梦龙,字犹龙,东吴之畸人也。 《情史》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其全诗文如下:

论冯梦龙“三言”中的美男子形象

论冯梦龙“三言”中的美男子形象 汉语言文学(双专业)宜小白 [摘要]冯梦龙的“三言”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涉及明代社会各类各阶层的不同群体。其中对“美男子形象”的描写,就占了很大的篇幅。本文把“三言”中描写的美男子形象作为研究对象,归纳美男子的类型及特点,从作者的思想、文学的因袭及当时的社会风气这三个方面来阐述“三言”出现众多“美男子形象”的原因,并揭示其蕴含的社会意蕴。 [关键词]冯梦龙,“三言”,美男子,原因 on the characters of handsome males in “T hree Books of story collections” Primary Education QIU Li-yin Abstract:Feng Menglong shapes many characters in his “Three Books of story collections”, ranging people from different groups in Ming. The length of description of “characters of handsome males” is long.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aracters of handsome males in the “Three Books of Story Collections” and concludes the styl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males. Then reasons why “characters of handsome males” are so popular in the three boo ks are discussed from the mind of the author, the traditions of literature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 Finally the significances of these characters are revealed. Key words;Feng Menglong ,Three Books of Story Collections, handsome males, reasons 绪论 “三言”是明末的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的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三本书的简称。在“三言”中,作者塑造了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涉及到“美男子”形象的有三十六篇之多。本文主要采用作品研读法和研究比较法,以“三言”中的美男子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三言”中的美男子类型及特点,从作者的主观追求、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文学的因袭三方面去探讨这些美男子产生的原因,并揭示这类形象存在的更深层次的意蕴。 一“三言”中美男子形象的研究综述 “三言”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涉及到明代社会各个阶层的不同人物。学者对 “三言”人物形象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女性和商人的形象上研究上,而对“三言”中的

三言 明代 冯梦龙 的短篇小说集

三言明代冯梦龙的短篇小说集。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二拍中国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凌濛初。与“三言”合称“三言二拍”。 吴江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今江苏吴江)人沈璟。 临川派,明代传奇文学流派。其领袖人物是汤显祖。因汤显祖的祖籍是临川(今江西抚州)。骈文古代汉族以两两字句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以意逆志: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出自《孟子·万章上》。 《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作者曹丕。 《诗品》,古代汉族诗歌美学著作。钟嵘著。强调内容:赋比兴并用。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代表人物商鞅、韩非、秦始皇。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时期鲁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倡导:仁义礼智信。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发扬、完善并推广孔子思想和儒学。 庄子,姓庄,名周。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基督教是信仰神的宗教,发源于中东巴勒斯坦地区。三大流派天主教、基督新教、东正教。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石鼓文,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石鼓文为四言诗,为我国最古老的石刻文字。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 楷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这种字体,就是现在汉字手写正体字。行书,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六分半书”指(郑板桥)所创书法字体,世人亦称“板桥体”。【他以隶书笔法形体掺入行楷,创出这种介于楷隶之间,而隶多于楷的字体。由于隶书又称“八分”,因此郑燮戏称这非隶非楷的书体为“六分半书”】 北宋四家代表人物为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都是大书法家。 帛书中国古代写在绢帛上的文书。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 敦煌文化艺术又称莫高窟文化。它保存了公元四世纪到十世纪的洞窟735个,彩塑三千余身等。 敦煌石窟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是世界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1]。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代表人物:郑板桥。 雕版印刷是中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工的。活字印刷“四大发明”之一,曾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活字印刷是一种印刷方法,通过使用移动的金属或胶泥字块,来取代传统的抄写,毕昇发明的. 指南针,主要是一根磁针,磁针在天然磁场的作用下自由转动并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利用这一性能辨别方向。用于航海、军事等。指南针由司南、罗盘和磁针组成。 造纸术,纸是汉族劳动人民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西汉时期发明,东汉人蔡伦改进。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在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进行有规律的燃烧,同生成大量高温燃气的物质。成为了人类文明重要发明之一。

论冯梦龙“三言”的中和之美

内容摘要:冯梦龙以近古新兴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构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又以吸纳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兼容和消化主情思潮,此种独特的思想形式直接促成了“三言”在艺术形式上呈现出中和之美。主要体现在:“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情感形式和中和的叙事结构形式两方面,之所以如此,是冯梦龙企图通过儒雅与情俗之间的调适,来达到其“情教”的目的。 关键词:三言中和之美儒雅情俗调适 在明代中后期,通俗小说的创作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中冯梦龙的“三言”就是它们的杰出代表。从表面上看,“三言”主要是对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进行编辑,但实际上,冯梦龙在对其进行编辑的同时,进行了一定的修订。编辑与修订便是冯梦龙的文本重构。从“三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冯梦龙的思想极为复杂,但是,我们仍可以从中分辨出其思想的总体结构形式,这便是:以近古新兴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构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又以吸纳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兼容和消化主情思潮。“三言”即是冯梦龙那种思想形式下的独具特色的小说艺术形式,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儒雅与世俗互摄互涵的中和审美形式,这具体体现在“三言”的审美情感形式,叙事结构模式等诸方面。 一、在儒雅与情俗之间进行调适的冯梦龙 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长,明代中晚期出现了封建统治的危机,具体表现在以道德信条为基础的国家统治机器迅速显出它的脆弱性。旧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实质上已不可避免地面临瓦解。在这种供广大听众消闲取乐的世俗小说由宋元时的涓涓细流发展成为江湖河海,由口头的说唱文学发展成为正式的书面语言。 冯梦龙毕生所从事的通俗文学的整理与编辑工作,是与当时文艺环境分不开的,当时的主情思潮弥漫文坛,这一点对冯梦龙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但我们不难发现他的文艺思想及审美倾向由有着自己的特色。即是他在对通俗文艺的整理与编辑的创作中本着坚持发扬儒学的基本精神,并包容其它文化思想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冯梦龙所提倡宣扬的儒学精神是先秦的儒学精神,这里也包含了一些释、道思想,而不是宋明之际提倡宣扬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 宋明理学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最高原则,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准确的说是封建等级制度及与其想适应的封建伦常的总称。二程说:“上下之分,尊卑义也,理之当也”,①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②这样理学禁锢下的人的感性的枷锁的时候,个体感性的高扬就成为必然。冯梦龙所提倡宣扬的先秦儒学就成为他高扬个体感性的一种方式。先秦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其道德伦理的核心是“仁”学,“仁”学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本主义的人学,认所谓“爱人”、“爱众”为指归。而“爱人”、“爱众”就是尊重人的感性存在。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③子曰:“……汛爱众,而亲仁”④这也就是《孟子?离娄下》所说的“仁者爱人”,以及《礼记??中庸》说的“仁者,人也”孔子之所以重视“仁学”就因为在他看来,只有仁人才能推行礼制,不然“人而不仁,如礼何”⑤这与冯梦龙的文艺思想有着共同之处。冯梦龙就是借“三言”等通俗文学的创作让死气沉沉的晚明儒学生动起来,活泼起来。 明正统文艺只讲理性,不讲情,似乎与伦理哲学,经学和史学等在理论上没有了区别,从而受到情真意切,不与诗文争名的中下层文艺的挑战,于是当时中晚明民俗文艺思潮兴起,大批进步文人学士激烈抨击正统诗论批评中的假道学,而通过儒学伦理文化批评的方式,重构以“情教”为中心的道德批评格局,发展民艺价值观和忧患政治人生观的统一。冯梦龙也是

《三言》名著导读

《三言》名著导读 作者简介:“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为明代冯梦龙。又和“二拍”合称“三言二拍”。三言的作者是冯梦龙,他少年时即有才情。博学多识,为同辈所钦服。为人旷达,治学不拘一格,行动也每每不受名教束缚。曾与文震孟、姚希孟、钱谦益等结社作文。在嘉定侯氏西堂读书时,与侯峒曾兄弟及其他名士,卷帙过从,往还。熊廷弼督学南京时,曾把冯梦龙视为隽才宿学,予以甄拔。但他自早年进学之后,屡考科举不中,久困诸生间,落魄奔走,曾以坐馆教书为生。万历末,冯梦龙应麻城田姓邀请,去讲授《春秋》。天启元年,冯梦龙宦游在外,次年因言论得罪上司,归居乡里。天启六年,阉党逮捕周顺昌,冯梦龙也在被迫害之列。就在缇骑横行时,冯梦龙发愤著书,完成《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编纂工作。 内容简介:这里选几个有代表性的故事说一下。 《杨思温燕山逢故夫》是个悲剧。爱情的离合悲欢被嵌入国破家亡的大框架中。杨思温只是陪衬人物,他因靖康事变,流落燕山,而对燕山元宵灯市,“情绪索然”初露悲剧倪端。遇见嫂子郑义娘,后者的遭遇加深了悲剧性。韩思厚出使金国,在秦楼题写吊妻词。杨韩晤面义娘丈夫韩思厚叙

说与义娘生死离别境况,追寻义娘遗骨,得遇义娘鬼魂。义娘说:“太平之世,人鬼相分,今日之世,人鬼相杂。”愈见悲凉,但夫妇相见,相约决不辜负对方。悲中透出几分喜气。义娘虽死,而鬼魂时隐时现。以喜淡化悲剧性。韩背叛义娘,娶妻刘氏,义娘遭遇更令人同情,悲剧性得到强化。但紧接着魂附刘氏,揪骂韩思厚,在悲剧中掺入喜剧因素。最后义娘鬼魂把韩郑二人拽入水中,则稍快人心。无论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还是小说中的悲剧气氛,都未达到惨痛的地步,读者的心理也趋于平衡。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王娇鸾百年长恨》都是爱情悲剧,前者写李甲与杜十娘的相爱过程,颇具喜剧色彩,直到高潮李甲才露嫌弃之心,且将她卖给孙富,杜十娘怒斥孙、李,抱匣沉江而死,悲剧始得完成,整篇小说悲愤而不低沉,女主人公虽沉江身亡,却在道义上获得胜利,李甲郁成狂疾,孙富奄奄而终,反面人物得到应有下场。悲剧性得到缓解中和。后者写王娇鸾与周廷章相爱,诗词酬答,全无一点悲剧痕迹。近结尾处,周廷章变心,王娇鸾自缢,悲剧仿佛在刹那间形成,由原初的郎情妾意突变为负心他求。但最终一顿乱棒打死周廷章,正义战胜了邪恶,悲剧性又得以缓解。 《陈御史巧勘金钗钿》、《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苏小妹三难新郎》《唐解元一笑姻缘》都属于幽默喜剧。讽刺喜剧仅《桂员外途穷忏悔》,《滕大

明代小说“三言”中媒婆形象三议

【摘要】明代小说作品中出现众多的媒婆形象,以冯梦龙“三言”中的媒婆形象最具代表性。“三言”作者眼中的媒婆大多能说会道,精通世事。历代作品中的媒婆,她们在提供满足男女生理需要的服务中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忽略了道德伦理的要求。媒婆文化由来已久,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古典小说中的媒婆形象逐渐淡出作家的作品,但这一类人物的存在依然会引起后来人的思考。 【关键词】三言;媒婆;媒婆形象 明代小说中出现了许多的“三姑六婆”。“三姑六婆”最早出现于元人陶宗仪《辍耕录·十卷》:“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六婆者,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也。”《现代汉语词典》:“三姑六婆,比喻不务正业的各种市井女性。”(本文中“媒婆”泛指以做媒为主要职业或者是职业兼有做媒性质的女性)。明代小说中众多的媒婆形象形成了具有研究价值的“媒婆文化”。媒婆生活在市井之中,以赚取金钱为目的从事各种服务,她们取悦公子少爷、妇人小姐,或使男女成双成对,或撮合男女通奸。对于她们,历来评点不一,或褒或贬,但不能否认,她们在败坏社会伦理道德时又填补了传统生活方式的不足。 一、一议——媒婆文化 中国文化中“媒”字由来已久。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媒,谋也,谋合二姓也。’‘妁,酌也,斟酌二姓也。’”“媒灼”即谋合二姓以成婚。我国古代社会中媒人分为官媒和私媒,官媒主要是指为官府当差,以做媒为职业;私媒是指游走于民间,有自己主要的职业,兼做媒人。古代社会,男女都可以充当媒人,但多数都是女人,这些女人大多年过半百,花容失色,靠做媒谋生,所以称之为“媒婆”。 媒人自古以来在社会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最早的《诗经·卫风·氓》中“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正反映了一个年轻女人拒绝心爱男子的理由即没有找到合适的正当的媒人。《诗经·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日得止,曷又极止?”中“薪”代指婚姻之事,其中就说出了要是娶妻怎么办,没有媒人是不能成全的。由此可以看出媒人的重要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古以来便是封建社会不能撼动的准则,它来源于西周时期的一种婚姻制度。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社会,男女没有爱情自由,父母和媒人全权包办的婚姻,是幸或不幸就取决于命运。 媒婆形象绝非明清小说中才出现,早在唐代小说中就出现了“媒婆”这一形象。元稹《莺莺传》中的丫鬟红娘在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中扮演着媒婆的角色,虽着墨不多,但她的机灵、圆滑给人留下来深刻的印象。明代小说“三言”中描写了众多的媒婆形象,他们大多属于私媒,在以卖珍珠、花粉赚钱的同时帮人做媒,而更多的媒婆还是人贩子、接生婆。因此,他们又被称为“牙婆”、“虔婆”。例如《卖油郎独占花魁》(《醒世恒言·卷三》)中的虔婆刘四妈,《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喻世明言·卷一》)中的牙婆薛婆,《陆五汉硬留合色鞋》(《醒世恒言》·卷十六)中的媒婆陆婆。与“三言”同时代的小说“二拍”或者《金瓶梅》、《水浒传》中都出现了众多的媒婆形象。如《姚滴珠避羞惹羞,郑月娥将错就错》(《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中的王婆,《金瓶梅》中的王婆、薛婆、文嫂、冯妈妈。《水浒传》中的王婆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在西门庆与潘金莲的奸情中,王婆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人物也成为作品刻画的经典人物形象之一。 “媒婆文化”是中国古代众多文化中的一种。古代社会,往往将媒婆称为“马六泊”,原因在于,“马”隐指女子,“入马”指男女勾搭成奸。“六泊”是“伯乐”的谐音,伯乐善于识别优良的马匹。而“六泊”即是善于使男女勾搭成对的一种人。所以将“媒婆”称为“马六泊”,含有贬低和斥责之意。媒婆能够自由穿行于大街小巷,根本原因在于她们有一套自己的谋生手段。这些未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妇人,几十年的生活实践,练成了她们独特的处事态度,因此形成独特的“媒婆文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