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冯梦龙与晚明世风_冯梦龙思想探寻之一

冯梦龙与晚明世风_冯梦龙思想探寻之一

冯梦龙与晚明世风_冯梦龙思想探寻之一
冯梦龙与晚明世风_冯梦龙思想探寻之一

第23卷第1期零陵学院学报 Vol. 23 No.1 2002年9月 Journal of Lingling University Sep. 2002

冯梦龙与晚明世风

——冯梦龙思想探寻之一

人 弋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200234 ) 

摘 要:这里展露的是冯梦龙个性放诞的一面:以妓女为友,以冶游为乐,尽情享受生活,游戏人生;对爱情的追求专一而执着,在世风日下的晚明社会里,用自己的行动演绎出一曲悠长而凄清的动人悲歌。 

关键词:冯梦龙;畸人;晋人风度;狎妓*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697(2002)01-0040-04

“早岁才华众所惊”(文从简《冯犹龙》)的冯梦龙并不是一个死肯经书、专在八股文里耗费青春的腐儒诸生,在他的周围聚集着大批风流倜傥、才华横溢,不受封建礼教束缚的才子,明季文苑传,吴中自祝允明、唐寅辈,才情轻艳,倾动流辈,放诞不羁,每出于名教之外。”(赵翼《廿二史札记?明中叶放诞之习》),罗汝芳“以传注为支离,以经书为糟粕,以躬行实践为迂腐,以纲纪法度为桎梏。逾闲荡检,反道乱德。莫此为甚”(《明史》卷224《杨时乔传》);梁辰鱼“斗酒清夜歌,白发拥吴姬”( 钱谦益《列朝诗集》丁集卷八引王伯稠诗);屠隆人青浦县令时饮酒赋诗,以仙令自许,后因与西宁侯宋世恩夫妇因纵淫而罢归,归乡纵情诗酒,以卖文为生,每在剧场阑入群优中作技( 参见〈明史〉卷288《屠隆传》及沈德潜《顾曲杂言》);袁于令少年时因与人争妓,竟至除名学籍,清初任荆州太守,府中惟闻棋声、曲声、牌声,后年逾七旬,还喜谈闺中事(参见《顾丹五笔记》,董含《三冈识略》);张岱自称“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琅擐文集》卷五《自作墓志名》);甚至当时在长洲县做知县的江盈科于自己的文集《雪涛阁外集》里公然写道:“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妓,妓不如偷,偷得着不如偷不着。”冯梦龙在此批道:“此语非深于情者不能道。”(见《挂枝儿?私部一卷?耐心》);他相从过密的朋友都以个性独特、畅述人生相标榜,我们举两位为例。 

董遐周,据有关资料记载,董遐周出生于明万历十四丙戌(1586),卒于崇祯元年戊辰(1628)享年不过四十余岁。浙江乌程人,名斯张,字然明,号遐周,别号借庵,又

l 收稿日期:2002-07-23 

l 作者简介:人弋,湖南邵阳人,上海师大博士,现从事冯梦龙专题研究。因“清羸善病”,故更自号瘦居士,出身仕宦家庭,祖父董份,嘉靖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赐一品服……支从二品”。父亲董道醇,万历进士,董斯张生活在这样的书香门第家学渊源,为他的学习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他才华横世,“绝世聪明”,诸多著述,“俱为文人珍重”,但秉性“独行孤啸”,落落寡合,“于生计最拙,独耽于书”,因此尽管出生于官宦人家,科举上很不得志。和冯梦龙一样,以廪贡生终此一生。从有关资料看,冯、董二人过从甚密,结为社友,赋诗填词,饮酒唱酬,“结社联吟,力扶诗教”。董遐周在其著述中还谈及: 

予入吴饮若木斋头酒次,语若木曰:“兄所居葑门,今俗讹为‘傅’音何也?若木曰:“葑门,《谷风》葑菲之葑……” 

文中提到的若木,即“吴下三冯”的老大,即冯梦龙的胞兄冯梦桂,是吴中小有名气的画家。董遐周曾有诗多首赠冯氏昆仲,如七律《雨中卧病村居寄冯大若木》,后两联云:“不寒中妇频相询,问药山童答有余。与汝为邻常作别,风前却见寄来书。”又如五律组诗《赠别冯大若木二首》有句云:“笑谈无俗调,慷慨或情痴。兹别纵非远,怀君安可支。”(其一)“可以接魂梦,犹然非别离,茫茫太湖水,无复西流时。”(其二)在另一首《〈偕冯犹龙登吴山〉》的七律中,写景抒情,忆及两人在“春晖骀荡”的季节同登吴山、放眼远眺的情景:“湖影正当岩际落,江声初到树边分。野田鸟雀翻斜照,城郭人烟混白云。”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透过这些诗篇,约略可以知道两人的交游情况。 

毛允遂,《黎里志》对毛允遂的家庭出身和生平为人有较详细的记载。他名以遂,字允遂。早年入太学受业于沈琦,少年时代,即学弄柔翰,才思敏捷。兄允奎、允享皆有文才,兄弟三人,当时被称为“三株树”。允遂居季,较两兄更有才气,万历二十八年(1600)允奎中举人,三十二年,允享中进士。兄弟俩相继步入仕途,“连翩脱颍去”,独允遂以经生老,“久赴棘闱不售”。于是,他绝意仕进,每以遨游山水、“放情诗酒”为人生一大乐事。毛允遂去世时,冯梦龙曾作《挽毛允遂》诗以表纪念。诗云: 

三凤才无忝,孤云意独闲。 

濡毫成急就,落简必函关。 

兴寄杯中圣,名留湖山上。 

40

疑君尸解去,应有鹤飞还。[1] 

据沈璟为毛允遂《蚕花馆诗集》写的序中描述,毛允遂仪表潇洒,性格豪放,豪于饮,“终日浮白,不见其乱”,大有当年嵇康、阮籍风致。他和包括与自己遭遇类似的冯梦龙在内的吴下名流才士,“放浪烟水,结社莺湖,……分题酬唱,品略风物,居然坛 ?,以寄其不可一世之怀。”(《黎里志》卷十五《艺文》)每与朋友们聚会,抵掌议论,豪气勃发,“时出俊语雅谑,四座绝倒”(同上)。冯梦龙或在他们的艺术作品里游弋,或与他们唱和中陶冶。总之,冯梦龙的生活习性和价值观念明显地具有晚明、尤其吴中文人的文化心态和时代精神。 

冯梦龙的友人称他为“畸人”、“狂士”, 董斯张说:“虎阜之阳,雀市之侧,其中有畸士焉。”(董斯张:《宛转歌序》),王挺的《挽冯梦龙》说:“学道毋太拘,自古称狂士。风云绝等夷,东南有冯子。”冯梦龙也自称“海内畸士”(《警世通言?序》),在《智囊补?自序》中这样介绍自己:“冯子名梦龙,字犹龙,东吴之畸人也”。“畸人”是当时对具有异端思想、叛逆行为的人的一种称谓。故汤显祖称李贽为“畸人”,冯梦龙称汤显祖为“畸人” 。这类人的最大特点就是放荡不羁,不受礼法的约束。所谓“魏晋风度”即指此。 

 冯梦龙曾把世人分为“至人”、“下愚”、“常人”、“畸人”四种,指出他们的不同特点是:“至人无梦,其情忘,其魂寂;下愚亦无梦,其情蠢,其魂枯;常人多梦,其情杂,其魂荡;畸人亦梦,其情专,其魂清。”(《情史?卷九情幻类》)冯梦龙把人如此分类,肯定也有自我认同的成分。四种人的价值在冯梦龙的眼里判然有别。他特别反对那种死守礼法而不会半点变动的人,他用语激烈:“天下事被豪爽人决裂者尚少,被迂腐人耽误者最多,何也?豪爽人纵有疏略,譬诸铅刀虽钝,尚赖一割;迂腐,则尘饭土羹而已。而彼且自以为有学、有守、有识、有体,背之者为邪,反之者为谤,养成一个怯病天下,以至于不可复而犹不悟。”(《古今谭概?迂腐部第一》)在《古今谭概?迂腐部第一》中讲了很多有关此类人物闹出的笑话,试举一例,以推其余: 程颐为讲官,一日讲罢未退,上偶起,凭槛戏折柳枝。颐进曰:“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摧折。”上掷枝于地,不乐而罢。(《谏折柳》) 

冯梦龙为此相当感慨:“遇了孟夫子,好货好色,都自不妨;遇了程夫子,柳条也动一些不得。苦哉!苦哉!”我们知道,程颐、程颢两兄弟是宋明理学的奠基者和开创者,迂腐到连生活中一点微小之事都以理相格,不说高高在上的皇帝,就是一般的平民百姓,也难以忍受这份拘束。当然,冯梦龙不会象阮籍、嵇康、李贽等人那样完全超脱了礼法的束缚,他甚至表现出极大的矛盾和冲突(另文详论),但对那种扼杀人的个性和生命力的条条框框的厌弃却是明确的,表现在行动上,“笑骂成文章,烨然散霞绮。放浪忘形骸,觞咏托心理。石上听新歌,当堤侯月起。逍遥艳冶场,游戏烟花里。本以娱老年,岂为有生累。予爱先生狂,先生忘予鄙。从此时过从,扣门辄倒屣”(王挺《挽冯犹龙》)。冯梦龙体味人生三味,在这种放任自由的空间寻觅到人生真义。钱谦益说他有“晋人风度”(钱谦益《冯二丈犹龙七十寿诗》),是对他这种人生态度的积极肯定。 

冯梦龙在编纂的《挂枝儿》中有一段少年时代狎妓生活的记载: 

每见青楼中,凡爱人私饷,皆以为固然。或酷用或转赠,若不甚惜。至自己偶以一扇一帨赠人,故作珍秘,岁月之余,犹询存否?而痴儿亦遂珍之,秘之,什袭藏之。甚则人已去而物存,有恋恋似有余香者,真可笑已!余少时从狎游,得所转赠诗帨甚多。夫赠诗以帨,本冀留诸箧中,永以为好也。而岂意其旋作长条赠人乎?然则汗巾子套子耳,虽扯破可矣。 

冯梦龙追欢买笑,生性风流,是与他不羁的性格、浪漫的情怀、绝伦的才华紧密相连的。他很会享受生活,赌博、行酒令可入行家行列,这不是无稽之谈,有他现存的著述为证,《酒令》、《牌谱》、《牌经》、《马吊脚例》和《折梅笺》等都是有关这类生活游戏的专著。据禇人获《坚瓠》记载,马吊这种赌博形式从冯梦龙才开始出现。他说:“古惟扯张斗虎,至冯梦龙始为马吊。”酌元亨主人接受了他这种说法,在其小说《照世杯》描述道:“穆文光端立而听,听那先生开讲:‘我方才将那龙子犹十三篇条分缕析,句解明白,你们想已得其大概。只是制马吊的来历,运动马吊的学问,与那后世马吊的流弊,我却也揭点一番’”。马吊是一种游戏。玩这种游戏的人,一般与轻浮联在一起的,很容易令人想起那些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的轻狂行为。冯梦龙擅长此道,尽管不能与之相提并论,但至少已不是一个在封建礼教和科举制熏陶出来的正统文人所为,其行为和生活方式已经世俗化,在世俗中寻找一种人生坐标,在世俗中实现某种人生价值。《坚瓠》还记有冯梦龙一桩逸事,云: 

冯犹龙先生偶与诸少年会饮。少年自恃英俊,傲气凌人,犹龙觉之。掷色,每人请量,俱云不饮。犹龙饮大胱曰:“取全色。”连饮数胱曰:“全色难得,改五子一色。”又饮数胱曰:“诸兄俱不饮,学生已醉,请用饭。。”而别。诸少年衔恨,策曰:“做就险令二联。俟某做东,犹龙居第三位,出以难之,令要花名、人名、回文,曰:“十姐妹,十姐妹,二八佳人多姐妹,多姐妹,十姐妹。”过盆曰:“佛见笑,佛见笑,二八佳人开口笑,开口笑,佛见笑。”过犹龙,犹龙曰:“月月红,月月红,二八佳人经水通,经水通,月月红,”诸少年为自毙,俱三大胱,收令亦无。犹龙曰:“学生代收之。”曰:“并头莲,并头莲,二八佳人共枕眠,共枕眠,并头莲。” 

尽管它的真实性被人们怀疑,但我们只要联系冯梦龙的作品以及在作品里表现的思想观念,褚人获的描述也并不是空中来穴,凭空加在冯梦龙头上的有损其人格的不实之词。其实,冯梦龙经常行走于烟花巷里,混迹在歌妓舞女之中,与一班文友经常一起吟风弄月,臧否人物,畅论古今,也沉

41

湎声色,饮酒唱和,忘怀所以之时,难免有庸俗的一面。他可以放荡,但绝不玩弄感情;他可以口无忌惮,但绝不放肆而下流。这就是真实的冯梦龙。 

冯梦龙爱过一个叫侯慧卿的妓女,并有白头偕老的海誓山盟,以致使他铭心刻骨,誓死以情相守[2]。但是,好景不长,侯慧卿遇到了一个颇似盐商孙富那样的对手[3],而冯梦龙却没有李甲那样的好运气,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心上人被人夺走而无力做出任何努力。无助、无奈,冯梦龙感到一介书生的贫弱,一种无形的压力在冲击他的心扉,他失魂落魄,忍受着生离死别般的痛苦,只好把自己的满腔迷茫和痛苦书诸笔端:“离情惨,何曾惯者,特受这个磨折!终不然我做代缺的情郎,你做过路的妻妾,批颊”;侯慧卿的移情别嫁,太出人意料,冯梦龙全身心的情感投入,而今却是一场春梦。青楼依旧,佳人不再。满心的离愁转而变为一腔愤激和埋怨:“早知这般冤债,谁肯惹?被人骂作后生无藉。青楼里少甚调风和弄月?直恁蠢魂灵,依依恋着传舍。”理智告诉他,爱情尽管很神圣,但在现实面前又是那样脆弱,想起离别时节,“他去时节也无牵扯,那其间酥麻我半截。自没个只字儿伤犯,也何曾敢眼角差撇。蔷薇花臭味终向野,越说起薄情难赦。不信你自看作寻常侠邪,把绝调的琵琶轻易埋灭。”尽管这样,冯梦龙还是痴心一片,“将此情诉知贤姐姐,从别后我消瘦些?”“将此情诉知贤姐姐,从别后你可也消瘦些?”他以虔诚般的态度期望着爱情,经营着爱情,这期间,他把爱情看成了自己的整个的精神支柱。支柱一倒,整个精神堡垒全部塌瘫了似的,请听他在《怨离诗》三十首末章中的倾诉: 

诗狂酒癖总休论,病里时时昼掩门。 

最是一年凄切处,鸳鸯冢上欲招魂。 

文人故作姿态的情况是常有的事,但他的好友董斯张说“子犹自失慧卿,遂绝青楼之好”的话应该是真的。一年以后,冯梦龙还没有从这次失恋中拔出脚来,还在幽幽的抒怀:“蒲休剪,黎莫煎,这些时,不下咽。书斋强自闲消遣,偶尔阅本离骚传,吊屈原。天不可问,我偏要问问天!”(《商调?黄莺儿?端二忆别》)在这首散曲前有一序,其回肠百折的情怀已经溢满字里行间。序曰: 

五月端二,即去年失慧卿之日也。日远日疏,即欲与去年之别,亦不可得,伤心哉!行吟小斋,忽成商调,安得大喉咙人,顺风唱入玉耳耶?噫!年年有端二,岁岁无慧卿,何必人言愁,我始欲愁也。 

冯梦龙对与侯慧卿的爱情是严肃认真的,看不出有半点轻薄的举动。 

那么是什么让冯梦龙这样痴心如故?侯慧卿美貌绝伦的外表固然让人赏心悦目,但更吸引冯梦龙的,还是侯慧卿练达的人生阅历和从容的处世态度,在妓院侯慧卿的住处,两人曾有一段对话,可以帮助我们破译这一秘密: 尝向名妓侯慧卿云:“卿辈阅人多矣,方寸得无乱乎?”曰:“不也。我曹胸中,自有考案一张,……何乱之有?” 

妓院是藏污纳垢的地方,上自王公大臣,下到地痞无赖,要与这些人周旋,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超人的智慧,是很难抵挡这些人的肆无忌惮的践踏和摧残的。可能侯慧卿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捍卫了自己的人格。这种人格力量有一种醉人的神力,冯梦龙有所闻,有所感,才有上面的疑惑。冯梦龙此时可能与侯慧卿相识还不久,很可能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嫖客,对侯慧卿这样薄命下贱女子,只是怀有一种深深的同情和怜惜。现在与侯慧卿的一番对话,使冯梦龙对她的了解更加深了,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随着时间的流逝,冯梦龙对侯慧卿的感情又上升一个层次,以致发展到寸步不离、难分难舍的地步,很明显,他们相爱了。爱得那样热烈,那样痴情,我们在冯梦龙的作品中仿佛都能找到它的影子。可是,侯慧卿终究还是抵住不了金钱的诱惑,狠心地离他而去了。 

冯梦龙对女性的这种怜惜和尊敬,还表现在他与其他妓女的交往上。他对这些身处下层的薄命女子予以人世间最珍贵的情谊,像对待侯慧卿一样,理解她们,怜爱她们,体贴她们,以致使她们个个成了冯梦龙的红颜知己。她们的悲苦喜欢向冯梦龙倾诉,她们的欢乐喜悦与冯梦龙分享。冯梦龙永远忘不了与冯喜生话别的那个夜晚,淡淡的月色如一层轻纱,他们拥炉而坐,话语不多,字字却在翻检着过去幸福的时光。他们不忍别又不得不别,感谢冯梦龙给我们留下的那感人的一幕: 

(冯喜生)将适人之前一夕,招余话别。夜半,余且去,问喜曰:“子尚有不了语否?”喜曰:“儿犹记[打枣竿]及[吴歌]各一,所未语若者,独此耳。”因为余歌之。[打枣竿]即此,其吴歌云:“……”呜呼,人面桃花,已成梦境,每阅二词,依稀绕梁声在耳畔也。佳人难再,千古同怜,伤哉!(《送别》第二首尾批) 

“女为阅己者容”, 冯喜生知道冯梦龙喜欢民歌简直到了痴的程度,特以冯梦龙正在广泛搜集的[打枣竿]和[吴歌]作为赠与冯梦龙最后的礼物,其深情厚意也就不言自明了,让冯梦龙铭刻于心而成永远的珍藏。相似的情况也发生在“能为新声,兼喜清讴”的“琵琶妇阿圆”(《挂枝儿》卷三)和“腔甚奇妙”的 “旧院董四”身上(《挂枝儿》卷八)。我们完全可以说,冯梦龙编纂的两本民歌集《挂枝儿》、《山歌》得以顺利问世,也与这些下层女子的密切合作分不开的。我想,冯梦龙热衷与妓女交朋友,除了以上的原因外,欲从她们身上获取大量的俚曲民歌资料,因为这些女子最擅长俚曲民歌,她们是保存这些民歌的宝库。冯梦龙在《挂枝儿》、《山歌》的详细记载就是明证。 

冯梦龙的友人中,相当一部分沉湎风月,且多情善感,风流成性。其中有痴情如己者,如无涯氏与名妓王冬生“一见成契,将有久邀”,“而冬迫于家累,比再访,已鬻为越中苏小矣”。无涯氏的遭遇,冯梦龙从心底里同情,当即作散曲《送友访妓》赠无涯氏,支持他寻找王冬生,了却那份情债;也有负心背盟者,冯梦龙坚决站在弱者一边,为她们讨

42

回公道。如东山刘生与妓女白小樊相善,曾密订婚约,后来刘生负约,抛弃了白小樊,冯梦龙为此创作散曲《青楼怨》,并以此生发成《双雄记》,“以白小樊为黄素娘,刘生为刘双,卒以感动刘生为小樊脱籍”。冯梦龙说:“余少负情痴,遇朋侪必倾赤相与,吉凶同患。闻人有奇穷奇枉,虽不相识,求为之地,或力所不及,则嗟叹累日,中夜展转不寐。见一有情人,辄欲下拜,或无情者,志言相忤,必委屈以情导之,万万不从乃已。尝戏言:我死后不能忘情世人,必当作佛度世,其佛号当云‘多情欢喜如来’。”此言不虚,这正是冯梦龙人生旅程的真实写照。他的怜香惜玉完全出于一片真情实意,与他笔下的李甲之流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正因为如此,冯梦龙热衷于为妓女作传,现在可以举出的有《张润传》、《爱生传》、《万生传》等。《三言》创作或编纂以妓女为题材的篇什就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赵春旺重兴曹家庄》、《卖油郎独占花魁》等;《情史》也是赞扬备至,歌颂其发自内心的一片浓情和为人舍生忘死的一腔豪气。 

冯梦龙胸怀坦荡,笑对人世的风云变幻、冷暖丑恶。他每到一处,笑声粲然而郁云顿开,给人们带来精神愉悦的同时,也有意无意传播了追求自由、追求个性的种子。他组织的韵社成员在他的感染下“争以笑尚”,一致“推社长子犹为笑宗焉”(韵社第五人《题古今笑》)。冯梦龙为什么采取这种在当时被视为粗俗、不登大雅之堂的形式“自娱”、娱人呢?他在《古今笑自序》里说: 

人但知天下事不认真做不得,而不知人心风俗皆以太认真而至于太坏。何以故?胥庭之世,标枝野鹿,其人安所得真而认之?尧舜无所用其让,汤武无所用其争,孔墨无所用其教,管商无所用其术,苏张无所用其辩,蹻跖无所用其贼,如此,虽亿万世而泰阶不歌可矣。后世凡认真者,无非认作一件美事。既有一美,便有一不美者为之对,而况所谓美者,又未必真美乎!姑且言之,即如富贵一节,锦褥飘花,本非实在。而每见世俗辈,平心自反,庸碌犹人,才顶却进贤冠,便尔面目顿改,肺肠俱变,目阎夫媚子又从而逢其不德。此无他,彼自以为真富贵,而旁观者亦遂以彼为真富贵。孰知荧光石火,不足当高人一笑也。一笑而富贵假,而骄吝忮求之路绝;一笑而功名假,而贪妒毁誉之路绝;一笑而道德亦假,而标榜猖狂之路绝;推之,一笑而子孙眷属皆假而经营顾虑之路绝;一笑而山河大地皆假,而背叛侵凌之路绝。即挽半世而胥庭之,何不可哉!则又安见夫认真之必是而取笑之必非乎?非谓认真不如取笑也,古往今来原无真可认也。无真可认,吾但有笑而已矣;无真可认而强欲认真,吾益有笑而已矣。野蕈有一种曰“笑矣乎”,误食者,辄笑不止。人以为毒,吾愿人人得“笑矣乎”而食之,大家笑过日子,岂不太平无事亿万世?于是集《古今笑》三十六卷。 

我之所以把冯梦龙这段序文全部抄录下来,是因为可以从中挖掘出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先让我们翻翻这部书吧!《迂腐部》、《怪诞部》、《痴绝部》、《专愚部》、《谬误部》、《无术部》、《苦海部》、《不韵部》、《癖嗜部》、《越情部》、《佻达部》、《矜嫚部》、《贫俭部》、《汰侈部》、《贪秽部》、《鸷忍部》、《容悦部》、《颜甲部》、《闺戒部》、《委蜕部》、《橘知部》、《(缳原字人部)弄部》、《机警部》、《酬嘲部》、《塞语部》、《雅浪部》、《文戏部》、《巧言部》、《谈资部》、《微词部》、《口碑部》、《灵迹部》、《荒唐部》、《妖异部》、《非族部》、《杂志部》,洋洋洒洒三十六部,几乎囊括了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冯梦龙的多愁善感不只是追求一己之儿女情长,他的放荡不羁不只是在歌馆舞榭中醉生梦死,在这里看似俏皮轻松,说说笑笑,一副玩世不恭的狂者模样,实则在探求一种相当严肃的社会命运,用清醒的眼睛审视这浊乱世界的芸芸众生、千奇百怪;他用笑声去揭开盛载虚伪和贪鄙的酱缸,用笑声轻轻涂抹愚昧给人们带来的阴影和灾难。与他用通俗的小说形式“警人”、“警世”殊途而同归。 

冯梦龙的种种“不轨”行为招来了不少非议,尤其他编纂的《挂枝儿》小曲和《叶子新斗谱》刊行后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当时形容为“浮薄子弟,靡然倾听,致有覆家破产者。其父兄群起攻讦之,事不可解。”(钮锈《 熊襄愍公集?英雄举动》)对这点,我们要做辨证的分析,有些心术不正的卑鄙之人,本来心存觊觎之邪念,这些具有启蒙思想的声音恰恰成了他们践踏人性、危害社会的一种舆论工具。但更多的青年男女朦胧地意识到:情,实实在在的存在于异性之间,以前或忽略了,或连想都感羞耻,认为是一种不洁的行为。现在孜孜于此,他们惊奇地发现,那片天空却是如此美丽、自由、幸福而令人神往。为此,私奔的有了,偷情的有了,自由恋爱已成为一种时尚。原来至少在表面上还是规规矩矩、道貌岸然代之以家庭秩序的失衡、夫妻关系的反目。在市民的眼里这已是伤风败俗、家门不幸之极。严重至此,冯梦龙群起而攻,已成必然。最后,冯梦龙只好乞援于熊廷弼,才了结了这场风波。 

 

注释: 

[1] 杨晓东说在从事苏州地区乡镇志的整理、校点工作时,意外地发现冯梦龙的这首佚诗。此诗刊于吴江县七大名镇之一黎里镇的方志上,见其论文《冯梦龙交游探微》,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1990年第1期; 

[2] 《太霞新奏》刊刻于天启七年(1627),所以容肇祖推断:“则冯梦龙昵侯慧卿事,必在他五十二岁以前,或为他的少壮时的轶事可知。”然而这件事最早在《挂枝儿》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据我考证,《挂枝儿》刊刻的年代在万历四十一至四十八年间,即冯梦龙四十几岁的某个时间,他与侯慧卿相爱之事,必定在这段时间或更早,详见拙作《〈挂枝儿〉、〈山歌〉成书时间考述》,载《文教资料》2000年第3期; 

[3] 从冯梦龙的散曲《怨离词》“漫道书中自有千钟粟,比着商人终是佘”句推测,冯梦龙因经济拮据,无法满足侯慧卿的高昂的日常开支而鸳鸯分飞的。 

43

冯梦龙与晚明世风_冯梦龙思想探寻之一

第23卷第1期零陵学院学报 Vol. 23 No.1 2002年9月 Journal of Lingling University Sep. 2002 冯梦龙与晚明世风 ——冯梦龙思想探寻之一 人 弋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200234 )  摘 要:这里展露的是冯梦龙个性放诞的一面:以妓女为友,以冶游为乐,尽情享受生活,游戏人生;对爱情的追求专一而执着,在世风日下的晚明社会里,用自己的行动演绎出一曲悠长而凄清的动人悲歌。  关键词:冯梦龙;畸人;晋人风度;狎妓*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697(2002)01-0040-04 “早岁才华众所惊”(文从简《冯犹龙》)的冯梦龙并不是一个死肯经书、专在八股文里耗费青春的腐儒诸生,在他的周围聚集着大批风流倜傥、才华横溢,不受封建礼教束缚的才子,明季文苑传,吴中自祝允明、唐寅辈,才情轻艳,倾动流辈,放诞不羁,每出于名教之外。”(赵翼《廿二史札记?明中叶放诞之习》),罗汝芳“以传注为支离,以经书为糟粕,以躬行实践为迂腐,以纲纪法度为桎梏。逾闲荡检,反道乱德。莫此为甚”(《明史》卷224《杨时乔传》);梁辰鱼“斗酒清夜歌,白发拥吴姬”( 钱谦益《列朝诗集》丁集卷八引王伯稠诗);屠隆人青浦县令时饮酒赋诗,以仙令自许,后因与西宁侯宋世恩夫妇因纵淫而罢归,归乡纵情诗酒,以卖文为生,每在剧场阑入群优中作技( 参见〈明史〉卷288《屠隆传》及沈德潜《顾曲杂言》);袁于令少年时因与人争妓,竟至除名学籍,清初任荆州太守,府中惟闻棋声、曲声、牌声,后年逾七旬,还喜谈闺中事(参见《顾丹五笔记》,董含《三冈识略》);张岱自称“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琅擐文集》卷五《自作墓志名》);甚至当时在长洲县做知县的江盈科于自己的文集《雪涛阁外集》里公然写道:“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妓,妓不如偷,偷得着不如偷不着。”冯梦龙在此批道:“此语非深于情者不能道。”(见《挂枝儿?私部一卷?耐心》);他相从过密的朋友都以个性独特、畅述人生相标榜,我们举两位为例。  董遐周,据有关资料记载,董遐周出生于明万历十四丙戌(1586),卒于崇祯元年戊辰(1628)享年不过四十余岁。浙江乌程人,名斯张,字然明,号遐周,别号借庵,又 l 收稿日期:2002-07-23  l 作者简介:人弋,湖南邵阳人,上海师大博士,现从事冯梦龙专题研究。因“清羸善病”,故更自号瘦居士,出身仕宦家庭,祖父董份,嘉靖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赐一品服……支从二品”。父亲董道醇,万历进士,董斯张生活在这样的书香门第家学渊源,为他的学习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他才华横世,“绝世聪明”,诸多著述,“俱为文人珍重”,但秉性“独行孤啸”,落落寡合,“于生计最拙,独耽于书”,因此尽管出生于官宦人家,科举上很不得志。和冯梦龙一样,以廪贡生终此一生。从有关资料看,冯、董二人过从甚密,结为社友,赋诗填词,饮酒唱酬,“结社联吟,力扶诗教”。董遐周在其著述中还谈及:  予入吴饮若木斋头酒次,语若木曰:“兄所居葑门,今俗讹为‘傅’音何也?若木曰:“葑门,《谷风》葑菲之葑……”  文中提到的若木,即“吴下三冯”的老大,即冯梦龙的胞兄冯梦桂,是吴中小有名气的画家。董遐周曾有诗多首赠冯氏昆仲,如七律《雨中卧病村居寄冯大若木》,后两联云:“不寒中妇频相询,问药山童答有余。与汝为邻常作别,风前却见寄来书。”又如五律组诗《赠别冯大若木二首》有句云:“笑谈无俗调,慷慨或情痴。兹别纵非远,怀君安可支。”(其一)“可以接魂梦,犹然非别离,茫茫太湖水,无复西流时。”(其二)在另一首《〈偕冯犹龙登吴山〉》的七律中,写景抒情,忆及两人在“春晖骀荡”的季节同登吴山、放眼远眺的情景:“湖影正当岩际落,江声初到树边分。野田鸟雀翻斜照,城郭人烟混白云。”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透过这些诗篇,约略可以知道两人的交游情况。  毛允遂,《黎里志》对毛允遂的家庭出身和生平为人有较详细的记载。他名以遂,字允遂。早年入太学受业于沈琦,少年时代,即学弄柔翰,才思敏捷。兄允奎、允享皆有文才,兄弟三人,当时被称为“三株树”。允遂居季,较两兄更有才气,万历二十八年(1600)允奎中举人,三十二年,允享中进士。兄弟俩相继步入仕途,“连翩脱颍去”,独允遂以经生老,“久赴棘闱不售”。于是,他绝意仕进,每以遨游山水、“放情诗酒”为人生一大乐事。毛允遂去世时,冯梦龙曾作《挽毛允遂》诗以表纪念。诗云:  三凤才无忝,孤云意独闲。  濡毫成急就,落简必函关。  兴寄杯中圣,名留湖山上。  40

【课外阅读】冯梦龙的文学思想

【课外阅读】冯梦龙的文学思想 综合冯梦龙的小说创作,他的文学主张主要有下面三点。 第一,冯梦龙在文学上主张“情真”。他重感情,认为情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东西,甚至提出要设立一种“情教”,用它取代其它的宗教。他曾自负的说“子犹诸曲,绝无文采,然有一字过人,曰真”。(《有怀》评),又在《叙山歌》中说山歌“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落实到小说中,他在《警世通言序》中说小说要做到“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在他的有关小说的眉批里,常可看到“叙别致凄婉如真”,“话得真切动人”,“口气逼真”,“真真”等。情真、事真、理真是冯梦龙在各种文学形式中反复提到的,是他追求的总目标,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第二,他虽然不反对文言小说,他的《情史》便收集了很多文言作品,但他更强调文学作品的通俗性,作品通俗易懂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在《古今小说序》中就: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试令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下拜,再欲决脰,再欲捐金;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噫,不通俗而能之乎?又在《醒世但言序》说:“尚理或病于艰深,修词或伤于藻绘,则不足以触里耳,而振恒心”。这里,“文心”指的是文人典雅的作品,“里耳”是闾巷平民的感受,只有通俗的作品,才能得到闾里小民的欣赏。 第三,冯梦龙主张文学有教化作用,而且主张把社会教化的内容和通俗易懂的形式结合起来。他在《警世通言序》中举了里巷小儿听《三国》故事受小说人物影响的例子:里中儿代庖而创其指,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顷从玄妙观听《三国志》来,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若,我何痛为?”这个例子生动的说明通俗小说的巨大影响力,确不是被奉为经典的《孝经》、《论语》这类书所能达至的。所以冯梦龙希望借着这些通俗作品去达到教化的目的。“三言”就是他的突践,他解释“三言”的命名: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者,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醒世恒言序》)明白的昭示这套书的目的是“导愚”、“适俗”和“习之不厌,传之可久”。

从三言中的女性意识看冯梦龙的妇女观

从三言中的女性意识看冯梦龙的妇女观 绪论 林丹娅在《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中有这样一番见解: 自从父氏社会成为人类社会基本结构形态以来,父权宗法制君临天下的统治地位,在漫长的历史文明进程中,造就了以男性话语为中心的文化形态。男性执文化霸权之牛耳,男性意识与男性创造的上帝神话一样无所不在——它通过社会化与教化的途径,直接侵蚀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心理甚至生理,使之成为每一个人生存的提示、暗示、甚至压抑,造成并最终沉淀为社会每一分子似乎是“自然” 的、与生俱来的人性意识。男性视角、男性观点、男性声音成为普遍性,而女性视角、女性观点、女性声音被排斥、被抹去、被忽略、被成为特殊性。[1] 阐述了身为女性的命运,并非从来如此,而是根据男性所制造的蓝图加以描绘而形成,她认为父权宗法制度剥夺了女性的话语权,让她们完全丧失了言语和思想的自由表达。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女性也曾有过相当辉煌的历史,在母系社会,女性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威望;随着父权制的产生,女性逐渐沦为男性的附属品,男尊女卑成为两性之间的主旋律;步入封建社会之后,压迫进一步加强,最终产生了程朱理学式的道德教条,给这一时期的女性们戴上了沉重的锁链。 在欣赏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发现,除了作品中本身的人物的声音外,背后还隐藏着作者的声音、观点。三言“篇篇有据,无一篇凭空创作,也无一篇不经过冯梦龙润色加工。”[2]虽非冯梦龙直接创作,但是冯梦龙“在题材的选择,篇目的增删以及字句的斟酌上都体现出运思和匠心”,[3]符合冯梦龙的审美眼光,由此编著而成的文

学作品,包含了作者本身发出的声音,能够体现出他的性别观念。依此我们可以认为,“三言”能够体现冯梦龙对女性角色的认知。《喻世明言》第二十八卷《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中,冯梦龙曾这样写道: 暇日攀今吊古,从来几个男儿,履危临难有神机,不被他人算计?男子尽多慌错,妇人反有权奇。若还智量胜蛾眉,便带头巾何愧?[4] 在关键时刻女性能够给予男性一定的助力,可见,冯梦龙认为女性的能力并不输男性。但在《醒世恒言》第十一卷《苏小妹三难新郎》中,又有这样一段描述:所以男子主四方之事,女子主一室之事。主四方之事的,顶冠束带,谓之丈夫;出将入相,无所不为,须要通古博今,达权知变。主一室之事的,三绺梳头,两截穿衣。一日之计,止无过饔飨井臼;终身之计,止无过生男育女。[5] 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出,在冯梦龙的性别观念中,男女两性间的社会地位并非是平等的,男性可以一舒心中抱负,做一番大事业,女性却只能依附于男性的而存在,安于一室之内,她的所有才能唯有在男性的所构建的生存环境内才能得以发挥。 有关“三言”女性意识的研究的论述,如陈果的《“三言”性别话语研究——以话本小说的文献比勘为基础》,全书分为五章,将性别理论贯穿于“三言”的研究中,以文献比勘的方法,通过“三言”中“规范性性别话语”和“非规范性性别话语”的博弈,分析“三言”中作者的性别意识和观念。杨云芝的《“三言”中的性别意识》通过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分角度阐述了“三言”性别观念中的矛盾。闫焱的《从“三言”看明代小说中进步的女性意识》从婚姻自主,贞操观念的淡薄,独立性的方面,反映了“三言”在女性塑造方面的先进性。张荣的《<三言>中的进步女性意识》从社会制度、传统观念、婚姻的自主性、女性的自立自强等角度分析“三言”的进步观念。王花的《从“三言”故事中的夫妻离合看明末社会的婚恋伦理观》从夫妻离合的角度分

著名作家及代表作品

古今中外作家作品介绍 中国文学 古代文学 《尚书》——《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305篇,分风、雅、颂,多用赋、比、兴——《伐檀》《硕鼠》——现实主义 《道德经》(《老子》)——老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道家创始人 《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共20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儒家经典之一 《左传》(《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左丘明——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优秀的散文著作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共21卷,分八个部分,有《春秋外传》之称《战国策》——国别体史书——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 《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大师——记录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共7篇,261章 《庄子》——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庄子,名周,战国时期思想家,与老子同为道家学派创始人,史称“老庄”——《养生主》 《楚辞》——屈原,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刘向编纂——《离骚》《九歌》《九章》(包括宋玉) 《荀子》——荀子,名况,时人尊称荀卿,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集大成者——《劝学》 《韩非子》——韩非,战国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孤愤》《五蠹》《说难》《吕氏春秋》(《吕览》)——吕不韦集合门客编写而成——杂家代表作 贾谊(史称“贾长沙”“贾太傅”,时称“贾生”)——西汉政论家、文学家——《吊屈原赋》《过秦论》《论积贮疏》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班固,字孟坚——东汉史学家、辞赋家——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曹操,字孟德——三国政治家、军事家、诗人——《龟虽寿》《观沧海》——“建安风骨”曹植——三国诗人——《洛神赋》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政治家、军事家——《出师表》 陈寿,字承祚——西晋史学家——《三国志》 干宝,字令升——东晋史学家、文学家——《搜神记》——志怪小说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饮酒》——第一位田园诗人 范晔,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后汉书》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世说新语》——志人小说 刘勰,字彦和——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文心雕龙》——第一部完整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 萧统,字德施——南朝梁文学家——《昭明文选》——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 王勃,字子安——唐初文学家——《滕王阁序》《王子安集》——“初唐四杰”之一(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论冯梦龙的_情教_说

·中国文言小说研究· 文章编号:1002-3712(2008)04-0153-08 论冯梦龙的“情教”说 沈天水 (华东政法大学文学与法研究所,上海200042) 摘要:明末通俗文学一代宗师冯梦龙倡立的“情教”说把明中叶以来重情尚真的思潮推向了顶峰,他欲以“情教”来取代“礼教”,开创一种全新的伦理纲常,与明代官方哲学程朱理学分庭抗礼,因而“情教”说具有引领时代风气之先的革命性意义。“情教”说实质上代表着冯梦龙一种全新的哲学观与世界观,他用毕生精力加工整理和创作的大量通俗文学作品正是对这一哲学观与世界观的诠释。 关键词:情教;男女之情;情真;伦理纲常 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 明中叶文坛上,自李卓吾、汤显祖起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重情尚真的思潮,其影响所及,从诗文到戏曲、小说创作无不以标榜重情尚真为风气之先,就如李开先在《市井艳词序》中所称:“语意则直出肺肝,不加雕刻,俱男女相与之情,虽君臣友朋,亦多有托此者,以其情尤足感人也。”[1]在这一重情尚真的时代浪潮中,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的是明末通俗文学一代宗师冯梦龙,他以他独创的“情教”说把重情尚真思潮推向了时代的顶峰。他通过对大量通俗文学作品的搜集与整理、加工与创作,把他独创的“情教” 收稿日期:2008-07-23 作者简介:沈天水(1950-),男,浙江慈溪人,上海华东政法大学文学与法研究所副教授。 153

系统化、形象化,欲使之成为一种新的思想道德规范,影响并推动整个社会朝着他预想的方向发展。 冯梦龙倡立“情教”说的根本目的是想以“情教”取代“礼教”的地位,创立一种全新的伦理纲常。他把“情”放到了与“理”相对立的位置上,把“情”看作是先于理、高于理的一种超自然的力量, “自来忠孝节烈之事,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人的天性。他明确指出: 从道理上作者必勉强,从至情上出者必真切。夫妇其最近者也,无情之夫,必不能为义夫;无情之妇,必不能为节妇。世儒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2]这在统治阶级倡导以理学治天下,“存天理,去人欲”的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明代,冯梦龙所倡导的“情教”说作为一种新的思想道德规范,无疑具有号召张扬人性,反对程朱理学,引领时代风气之先的革命性意义。 一 冯梦龙化了大量心血搜集整理的文言小说《情史》可以看作是一部诠释“情教”的教科书,他在该书的序言中以“情痴”自许,称自己:“见一有情人,辄欲下拜;或无情者,志言相忤,必委曲以情导之,万万不从乃已。尝戏言:我死后不能忘情世人,必当作佛度世,其佛号当云‘多情欢喜如来’。”[2]在这一段文字中他透露了他想把“情教”塑造成一种新的宗教,他自封为“多情欢喜如来”佛,他毕生的理想就是作佛度世,“无情化有,私情化公,庶乡国天下,蔼然以情相与,于浇俗冀有更焉。”[2]冯梦龙还为他的“情教” —《情偈》,云: 编著了一篇纲领性的宣言—— “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四大皆幻设,惟情不虚假。有情疏者亲,无情亲者疏。无情与有情,相去不可量。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子有情于父,臣有情于君。推之种种相,俱作如是观。万物如散钱,一情为线索。散钱就索穿,天涯成眷属。若有贼害等,则自伤其情。如睹春花发,齐生欢喜意。盗贼必不作,奸宄154

冯梦龙的10个经典传世名句名言

冯梦龙的10个经典传世名句名言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 冯梦龙出身士大夫家庭,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三言与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中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1. 一事真,百事真。语出冯梦龙《醒世恒言》。一件事属实,其余的事也不会虚假。 2.含容终有益,任意是生灾。语出冯梦龙《醒世恒言》。含忍宽容的人终究有好处,放纵肆意的人一定会招来灾祸。 3.吏肃惟遵法,官清不爱钱。语出冯梦龙《喻世明言·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吏治严肃,官吏就会只知有法;官员有清廉之德,就不会起爱财之心。此言治官要严厉,做官要清廉。

4.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语出冯梦龙《警世通言》。知心的话只与知心人说,不是知心朋友就不与他谈。 5.合意客来心不厌,知音人听话偏长。语出冯梦龙《警世通言》。与知心的朋友相处不会厌烦,不觉话多。 6.一操一纵,度越意表;寻常所惊,豪杰所了。语出冯梦龙《智囊全集》。上等智慧的人对事情的一操一纵,往往出人意料;平常人感到惊讶的,豪杰之士却很明了。 7.天下无废人,所以朝廷无废事,非大识见人不及此。语出冯梦龙《智囊全集》。如果天下没有被废弃的人,朝廷就不会有荒废的事情。不是非常有见识的人,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8.罚必则令行,令行则主尊,世袓所以能定四方之难也。语出冯梦龙《智囊全集》。赏罚分明,军令才能够推行;军令畅行无阻,主上的威严方能体现。刘秀正因如此才能平定四方的战乱。 9.因材任能,盗皆作使。俗儒以“鸡鸣狗盗之雄”笑田文,不知尔时舍鸡鸣狗盗都用不着也。语出冯梦龙《智囊全集》。量才而用,强盗都可以成为使者。那些迂腐的儒士用养了一群“鸡鸣狗盗之徒”来奚落田文,却不知在当时除了鸡鸣狗盗之徒,其他人都派不上用场。

2016年辽宁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明代文学七)

2016年辽宁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明代文学七) 2016年辽宁教招大部分考试科目为教育基础知识,具体考试内容需要看考试公告,查看最新辽宁教师招聘考试资讯。辽宁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辽宁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明代拟话本小说】 1、拟话本:从明代开始随着小说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印刷手段的进步,使话本小说的性质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这就是“拟话本”。 拟话本的体制,它和话本的区别不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题目。故事的主要标志,一般是主人公的名字,早期话本题目只有三四个字;(2)篇首。话本小说常用一首诗或词作为开头,点明主题、概括大意;(3)入话。入话是篇首诗词之后加上一番解释,引出正文;(4)头回。入话之后再插入一段故事;(5)正话。故事主体;(6)篇尾。往往有诗词或题目。 拟话本主要从历史旧籍中挖掘材料加以改制,因而市民生活气息淡化,情节上也开始趋于复杂,也具有雅俗共赏的性质。 代表拟话本小说最高成就的是冯梦龙的《三言》和凌蒙初的《二拍》。 2、三言:明代作家冯梦龙编撰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包括《喻世明言》(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其中包括作者整理的宋元话本,其余为明代作品,包括冯梦龙本人的作品。 《三言》主要描写的是市民生活的生动画面,即将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的主要表现对象,主要表现的思想有:对“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反动;以个性自由为基础的爱情观念;市民眼中的社会黑暗面。 3、简述《三言》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冯梦龙的文学思想 冯梦龙受到明末先进思潮代表人物李贽及公安派的影响,是明末宣传进步的社会文学思潮的健将之一,在《三言》中体现了他的一些文学思想:

冯梦龙编辑理念探析-123

冯梦龙编辑理念探析 摘要:冯梦龙编辑思想的宏观架构由三个方面构成;“导恿”是冯梦龙编 辑图书的宗旨与目的,“适俗”则是其所采用的必然策略与图书得以传播的必要手段;“传之而可久”的传世意识则构成高品质图书得以形成的内在驱动力,三个方面互为依托、相辅相成。 关键词:三言;导恿;适俗;传之而可久 冯梦龙是晚明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致力于通俗文学的搜集、编订、出版的编辑家。他曾鼓励书坊重价购刻《金瓶梅》,增补改编长篇小说《平妖传》、《新列国志》。他创作过戏曲《双雄记》、《万事足》,并改编过他人多种剧本,合而称为《墨憨斋定本传奇》。他编辑刊印民间歌摇集《挂枝儿》和《山歌》,编纂《太平广记钞》、《古今谭概》、《智囊》、《情史》等等。而这其中,流传最广、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数“三言”的编撰。以“三言”的编撰为切入点,我们可以把握冯梦龙编辑思想的宏观架构,这便是《醒世恒言序》所言:“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 一“导愚”——鲜明的编辑宗旨 明代中后期,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长,出现了封建统治的危机。旧有的道德体系面临瓦解,礼俗风习较之传统大有变异,消费意识日趋膨胀,奢靡之风日益弥漫,思想情感日渐解放。处于当下的冯梦龙具有独特的社会角色,一方面他是生活在市民之中具有市民意识的市民文人;另一方面他更是受儒家思想熏陶具有传统意识的传统文人,其内心深处始终把儒家经世济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放在第一位,诚如《中兴实录叙》所言:“余草莽老臣,抚心世道非一日矣。”这一点始终深刻影响着冯梦龙对编辑文化功能的认识并且进而决定着他的编辑活动。 中国古代早期编辑家、儒家思想的代表孔丘,其编辑思想的核心即是“垂世立教”,即通过编辑著作,从而为世人垂范,为社会立教。对冯梦龙而言,他同样是以弘道精神,形成了自己编纂“三言”的一家之说。从“三言”的命名与序言来看,冯梦龙将编辑小说看作一种传播之道,强调小说的社会功能。在他看来,小说与《六经》、《国史》、佛道二教一样,皆是可以向人们灌输忠孝节义思想的工具,他说,“崇儒之代,不废二教,亦谓导愚适俗,或有籍焉。以二教为儒之辅可也,以《明言》、《通言》、《恒言》为六经、国史之辅,不亦可乎!,,(《醒世恒言序》)“推此说孝而孝,说忠而忠,说节义而节 义,触性性通,导情情出”(《警世通言序》)。 基于对编辑文化功能的认识,冯梦龙确定了自己的编辑宗旨。这一点在《醒世恒言序》中表达最为清晰: 六经国史而外,凡著述皆小说也。而尚理或病于艰深,修辞或伤于藻绘,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简答

西昆体的特点:取材博赡,学李商隐近体律诗,讲究声律文采,长处是文辞密丽,气象典雅,创纯宋人诗歌,短处是雕琢不自然,堆砌少意味。讲究修辞的昆体功夫,对宋诗发展影响很大,宋人作诗注重修辞,可以说从昆体始。资书以为诗,诗中大量用典,以学问为诗,也是宋诗突特点,是宋诗自成特色的第一步。黄庭坚主张用昆体功夫,创老杜混成意境。弊端是过份依奈修辞而缺乏感觉。这是也是依靠修辞的非诗之诗在宋代大量产生的原因。 王安石的文论与散文:论文主张适用为本,把文章看成政治服务的工具。其政论文在八大家中是突出的,不论长短都结构严谨,语言朴素简洁而说理透彻,概括性强。小品文尤脍炙人口,富有感情。散文以议论说理见长,如《伤仲永》这样的短文都放过发议论机会,给人一种形象不够,感染力弱的感觉。驾驭语言能力强,词简而意无不到,不用比喻也说理透彻。王安石的诗歌艺术:少年以意气自许,不复更为涵蓄,晚年深婉不迫。王荆公体、半山诗,半山绝句,指晚年诗歌创作面言。王荆公体的特点:重炼意、重修辞,用事、造语、炼字方面煞费苦心,主要载体是晚期绝句。从直截刻露到深婉不迫发展,既体现了宋诗风貌的部份特征,又有向唐诗复归的倾向。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短处是好求工而伤于巧。有深硬奇崛处,实江西派先驱。受韩愈以文为诗的影响,早年扩大了古诗的散文化、议论化倾向,对宋调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宋诗人中较早学习杜甫而有成就的一个。因本于唐音而带宋调,对宋诗发展起了不小影响。 苏轼散文成就:宋代古文家里,最重视文的一位,鄙视千人一律的程式文字,主张创作要求物之妙,使了然于心者,了然于手与口,了然的标准是随物赋形,能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行文,比韩愈平易,比欧阳修条畅,在散文创作和题材内容方面作了新的探索与开拓。 1、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说理,颇具文学价质。 2、记叙文:山水游记、亭台堂阁记为代表,是苏文中文学价值最高、最具独创性的作品。是柳宗元之后大量写山水游记作家,议论成份比重较大 3、小品文:最能反映真性情、真思想。总的艺术特色:1、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率真之美,自由挥洒,行云流水,散行单句为主,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2、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3、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主,富于想像。 苏诗艺术特色:在宋代诗歌发展中的地位,苏轼不亚于唐代的李白、杜甫,尽管苏诗也接受了李杜和其他唐代诗人影响,但在开拓诗境和表现手法能与唐人争胜。一是以文为诗,本非诗的创作正道,可苏轼才力横绝,无施不可。二是以才学为诗,体现好议论,善于使事用典。《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辛词的艺术成就:1、词体的解放和词境的开拓:把苏轼已解放的词体和开拓的词境,进一步解放开拓,以文为词。继存了苏轼以诗为词的创新,使词与乐分离后,仍作为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新体格律诗存在,这是苏辛词并称的一个原因,区别是苏是文人词,辛是英雄词,把词从写儿女柔情的藩篱中解放出来,引向比东坡词更广阔的天地,具有英雄豪气。2、风格:豪放为主线,又不失温婉。3、语言艺术:义论纵横,使事用典,吸收民间语言口语化、通俗化。 吴文英:梦窗词特点:讲究用事和修饰,目的是求雅,求意深长之味,男子世俗的性爱心理进入雅丽的境界,不失柔婉之意。由于过份注重格律和修辞,求雅忌露,有晦涩的一面。讲究字面的章法绵密方面,是周邦彦继承者。

认识冯梦龙

认知一代文学巨匠冯梦龙 ——对研究冯梦龙作品推进搜集、设立纪念馆的建议 一、认知冯梦龙 冯梦龙字犹龙。今苏州人,生于1574年(明神宗、万历甲戌二年)。死于1646年(南明唐王隆武丙戌二年)。是明代杰出的俗文学泰斗。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集大成者。市民文学的先驱。他曾以“龙子犹”、“墨憨斋主人”、“吴下词奴”……14个笔名,整理、编纂、创作、出版了近3000万字的话本小说、历史小说、笔记小说、民歌、散曲、戏剧等作品。直至当今,在架的《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古今概谈》、《笑府》、《智囊》、《情史》、《山歌》、《挂枝儿》…各类图书,超过1500万字,为历代文人所遗存的文字数量之最。其作品流布地区极广。各类译文遍及五洲,改编成电影、电视10多部,故有“海水流到哪里,哪里就有冯氏之作”。调查表明:凡我国稍有文化者,无不读过冯作。 冯梦龙死于明末天下大乱。清人入关后,其主要作品屡遭尽毁。散失殆尽、流失海外。在以后长达300年的时间内,冯梦龙的名字几乎湮没于世。1920年鲁迅仅见到《醒世恒言》一种(日本藏本国内尚未正式出版),便于北大课堂讲授《中国小说史略》时欣然指出:“在小说史上,实是大事。”足见鲁迅对冯梦龙《醒世恒言》的高度重视与评价。 “五四”运动后,冯梦龙作品逐步引起重视并公开出版。继而涌

现出容肇祖、赵景深、孙楷弟、杨荫深一批冯梦龙的专家学者。开了研究冯梦龙其人和作品的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的17年间,在“古为今用、推成出新”方针的指引下,作为弘扬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冯梦龙作品出版和研究取得了新进展。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重排出版了《三言》普及本。中华书局出版了《挂枝儿》、《山歌》……,其时研究冯梦龙作品的专家更为活跃。其中尤以路工、谭正壁、胡士荣、王古鲁发表和提供了大量研究冯梦龙的基础材料。开始触及到如何认识冯梦龙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研究冯梦龙蔚然成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学艺术在实事求是方针的指引下,重又激发了盎然生机,李厚泽等文艺理论家,以唯物主义的态度,历史地全面的看待当时明朝中叶后我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和新兴的市民阶层;看待当时带有启蒙性质的新思潮的出现;看待当时大量出版的通俗小说、戏曲、民歌等俗文学作品(其发源地在苏州),从而也才有可能正确评价冯梦龙对中国俗文学所作出的贡献与价值。自1981年起,全国20多家出版社,一时以出冯梦龙作品为己任。从而冯作得到了广泛地普及。 1982年福建寿县几经辗转获得了从日本上野图书馆保留的冯梦龙《寿宁待志》孤本胶卷本。继而由福建人民出版社于1983年出版。福建省委指定为“干部必读”,人手一册(可见这位知县不寻常)。1984

1158中国古代散文与小说研究西南大学网教19秋作业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课程代码:1158 学年学季:20192 单项选择题 1、《三国演义》“毛本”,其中“毛”的意思是.毛泽东评点本 .《三国演义》草稿本 .大毛公本 .毛纶、毛宗岗父子评点本 2、被称为一部“名士底教科书”的志人小说是.《三国演义》 .《世说新语》 .《金瓶梅》 .《史记》 3、被毛纶、毛宗岗父子称为“第一才子书”的是.《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金瓶梅》 4、“《史记》三家注”中,唐朝司马贞撰写的是.《史记索引》 .《史记集解》 .《史记正义》

.《史记索隐》 5、宣称“我欲立情教,教诲汝众生”(《情史序》)的明代作家是.施耐庵 .冯梦龙 .汤显祖 .凌濛初 6、《红楼梦》“脂评本”的回目共有 .120 .75 .100 .80 7、杜光庭的豪侠小说塑造的“风尘三侠”分别是 .聂隐娘、红线女、昆仑奴 .昆仑奴、红绡、郭子仪 .红拂、红线女、红绡 .李靖、红拂、虬髯客 8、金圣叹将《水浒传》繁本中的120回“腰斩”,最后的回目是.100会 .70回 .60回 .80回 9、金圣叹删节评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的回目数是

.100回 .80回 .70回 .120回 10、我国文学史上为普通平民百姓立传的第一人是.柳宗元 .韩愈 .欧阳修 .王安石 11、《史记》的原名叫 .《太史令》 .《大史记》 .《太史公书》 .《史记》 12、《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的刻本是 .《新刻按鉴通俗演义全像三国志传》 .嘉靖本 .《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 .《新刻按鉴全像批评三国志传》 13、号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的明代作家是 .王世贞 .冯梦龙

历史趣谈:冯梦龙的作品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与东周列国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冯梦龙的作品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与东周列国志 导语:冯梦龙作品: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署龙子犹,别号墨憨斋主人、茂苑野史、绿天馆主人等。原籍属今之苏州市。冯梦龙生在这座文化 冯梦龙作品: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署龙子犹,别号墨憨斋主人、茂苑野史、绿天馆主人等。原籍属今之苏州市。冯梦龙生在这座文化名城中一个书香之家,又恰逢资本主义萌芽蓬勃出土之际,传统的孕育、时代的感召,把他这位天才造就成为中国古代通俗文学事业的第一功臣。 《东周列国志》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这部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 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为明代长篇白话历史演义小说。当周宣王轻易见杀,当褒姒巧遇得活,《东周列国志》拉开了它那长达数百年史事的序幕。这是古今中外时间跨越最长,人物最多的一部小说,描写春秋战国时代“列国”故事。关于“列国”故事的平话,最早产生在元代。 《东周列国志》写的是西周末年(公元前789年),至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内容相当丰富复杂。《东周列国志》所叙述的历史,正是这样一个时代,所有的故事,都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展开的。其中叙写的事实,取材于《战国策》《左传》《国语》《史记》四部史书,将分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穿插编排,冶为一炉,成为一部结构完整的历史演义。秦汉前的一些史家为了某种原则立场,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评价,有时会隐而不言,把意思深藏在记述的文字中,没有一定见地的人,很难发觉,更谈不上理解了。这部书的通俗之处,正是将那暗礁 生活常识分享

冯梦龙矛盾思想及其表征探析

[摘要]冯梦龙“情教”思想,实际是情教与名教的矛盾思想。他试图苦心营建“情教”理想来取代传统“名教”思想,将自己以情施教的思想体系贯彻在以名为教的社会现实中。冯梦龙情教与名教思想的矛盾,是二者在逻辑起点上的对立和逻辑终点上的同旨,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其婚恋观、妇女观、忠孝观和释道观四个方面。 [关键词]冯梦龙;矛盾思想;内涵;表征[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09)01-0072-05 [收稿日期]2009-02-14 [作者简介]霍省瑞(1981-),女,陕西绥德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8级博士研究生。 冯梦龙矛盾思想及其表征探析 霍省瑞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2009年第1期总第65期 No.1.2009Total No.65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晚明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对人生与社会曾有焦灼的思考,提出“我欲立情教[1]”的大胆主张,并欲“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2],显露出离经叛道的狂士锐气。于是,研究者多取其“情教”思想加以阐释,且评价较高,甚至说它反封建、反圣学,具有启蒙思想的性质[3]。事实上,冯梦龙以情施教的同时,不离名教的道德说教,浓浓的人性情感与明白无误的劝诫意图始终难解难分。冯梦龙“情教”思想,实际是情教与名教的矛盾思想。 一、“情教”与“名教”的界定 “情教”一词,冯梦龙首次提出。何谓“情教”?在诸多研究冯梦龙思想的学术讨论中争议颇多。方胜提出,“情教”就是冯梦龙的“教化”论[4]。游友基更细致地解释“情教观”的内容,就是用文艺等各种手段宣传情,推行社会教育[5]。傅承洲则认为“冯梦龙提出的‘情教’就是一种以情为教义的宗教”,并将其与释道并称[6]。实际上,冯梦龙在《情史》[5]序及该书的系列评语中,对其进行了集中表述。“教诲诸众生”已表明“情教”思想的宗旨,进一步则表述为“于是乎无情化有,私情化公,庶乡国天下,蔼然以情相与,于浇俗冀有更焉”[7]。可见,冯梦龙试图将世间万般“情” 作为教化众生的基点,同时又将之作为施教的主要内容、基本手段,他努力通过情感而施行道德教化,用情感去感化人,以期将人类世界变成井然有序的人间天堂。简言之,“情教”就是冯梦龙以情施教的教化理论。 “名教”一词,从现存史料看,最早见于《管子·山至数》:“昔者周人有天下,诸侯宾服,名教通于天下。”[8]嵇康《释私论》又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9]。此后,被许多史籍文献广泛使用,冯梦龙也喊出“发名教之伪药”的时代宣言。何为“名教”?古今学者亦对其多加阐释。东晋袁宏《后汉纪》指出:“夫君臣父子,名教之本也。……故尊卑永固,而不逾名教。”[10]南朝郑鲜之亦说:“名教大极,忠孝而已。”[11]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明确谈到:“故名教者,依魏晋人解释,以名为教,即以官长君臣之义为教,亦即入世求仕者所宜奉行者也。其主张与崇尚自然即避世不仕者适相违反,此两者之不同,明白已甚。”[12]唐长孺《魏晋玄学之形成及其发展》又认为:“所谓名教乃是因名立教,其中包括政治制度、人才配合以及礼乐教化等等。”[13]以上诸种阐释总体上体现了一种倾向性,即将“名教”与“儒家”相等同,前者似乎成了后者的代名词。冯梦龙试图突破的“名教”,亦是以名为教,不出忠孝节义等儒家所宣扬的伦理规范和道德

冯梦龙-智囊全集之译文摘录

冯梦龙说:真正的智慧并非有一套固定不变的原则可依循,而是对应着不同的现实难局,有恰如其分的不同对策。所以愚昧的人,偶尔也会出现深具智慧的反应;倒是聪明的人往往因为太紧守着某些原则,遂做出错误的判断来。 因此,真正的大智慧其实是“无心”的,不会被既有的原则、经验和思考方式所局限,所以能充分灵活、充分弹性的深入变动诡谲的难局里,洞见常人所不能见的问题核心,察知常人所不能知的长远发展,而其拟定的对策,也往往出乎常人的想象,甚至乍看起来是违反常识的,惟有等到问题完全解决,才能看清这样深远通透的智慧来。 这样不拘原则的上上智慧,虽是不科学,然而多知道一些这类的智慧事迹,却也能有效增加我们应对问题的能力。 “见大”、“远犹”、“通简”、“迎刃”,而总其名为“上智”。 见大卷一 一 太公望(吕尚,为周文王师)封于齐,齐国有一个名叫华士的人,他认为不臣服于天子,不结交诸侯是正当的事情,人们称赞他很贤明。太公望派人请他三次都不肯到,就命人杀了他。周公(姬旦,周武王之弟,辅佐称王为政)问说:“他是齐国的一位高士,怎么杀了他呢?”太公望说:“不臣服天子,不结交诸侯的人,我太公望还能将他臣服、与之结交吗?凡国君无法臣服、不得结交的人,就是上天要遗弃的人。昭他三次而不来,则是叛逆之民。如果表扬他,使他称为全国民众效法的对象,那要我这个当国君的何用?” 孔子的学生曾受少正卯(春秋时鲁大夫)言论的诱惑,数度离开学堂,使学堂由满座称为空虚。孔子作大司寇(掌管刑狱的官)的时候,就判处少正卯死刑,在宫门外杀了他。自贡向孔子进言道:“少正卯是路过的名人,老师您杀了他,会不会不恰当啊?” 孔子说:“人有五种罪恶,而盗窃比较起来还稍好一点:第一种是心思通达而阴险,第二种是行为乖僻而固执不改,第三种是言辞虚伪而能动人心,第四种是记取非义、多而广博,第五种是顺应错误而认为理所当然。(画尽奸雄的隐密)一般人要是有这五种罪恶之一,就不免被君子所杀;而少正卯同时具备五种恶行,正是小人中的奸雄,不可不杀。” 冯评:小人没有过人的才能。就不足以乱国。假使有才能的小人肯受君子指挥,未尝对国家没有好处,而君子也不一定摒弃他们。可是少正卯煽动迷惑孔子的弟子,几乎要压过孔子,还能和他同朝公事吗?孔子狠心下手,不只是为了阻止当时以口才便捷扰乱政局的状况,也为后世以学术原因杀人树立了榜样。 夸夸其谈的人徒具虚名而无实用;少正卯则好像很有用、实际上不可用。徒有口才而心术不正的小人,贤明的君主就应该杀了他。名人隐士,只有大圣人才能认识到其该杀的理由。唐朝萧瑶痴迷拜佛,太宗命令他出家。玄宗开元六年,河南参军献诗陈情,玄宗下诏:“看诗中的意思是在推崇道教。这种思想不切合时代的要求,当依其个人的喜好,免去官职作道士吧!”这种做法和圣人的行事正相吻合。假使痴迷佛、道的人都让他们出家做和尚道士,那么士大夫以邪说异端攻击正道的事情就可以平息了。 二诸葛亮 有人批评诸葛亮吝于宽赦他人的罪行。诸葛亮回答说:“治理天下应本着公正、仁德之心,不该随意施舍不恰当的恩惠。所以匡衡、吴汉就不认为无故赦罪是件好事。先帝也曾说过:我曾与陈元方、郑康成交往,从他们的言谈中,可洞悉天下兴衰之乱的道理,但他们从没谈及赦罪也是治国之道;又如刘景升父子(即刘表、刘琮)年年都大赦人犯,但对治理国

中国古代重要的作家及其作品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中的《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被选入教材。 2、《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其中的《烛之武退秦师》被选入教材。 3、《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前990)到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闸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勾践灭吴》是从中节选而来。 4、《战国策)是记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历史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其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被选入教材。 5、《论语>是记录春秋末年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从记录的称呼和口气看,是孔门弟子(包括再传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全书共20篇,一篇包括若干章,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论语》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其中的《季氏将伐颛臾》被选入教材。 6、《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盂轲及其弟子编成。《孟子)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寡人之于国也》《齐桓晋文之事》《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等被选入教材。 孟子(前372鞠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具有“不忍人”之心,能够“忧民之忧”“与民同乐”,施行仁政。 7、《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约前369--前286)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l篇。《逍遥游》(节选)被选入教材。 8、《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作章句(对古书的分析解释)。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因此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曾任左徒、三闾大夫。屈原的《离骚》(节选)被选入教材。 9、《荀子》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约前313一前238)所著,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劝学》被选入教材。 10、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著有《新书》,其中的《过秦论》被选入教材。 1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部书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这部书在体列上分为本记(帝王的传记,十二篇)、世家(世袭封国的诸侯)传记(三十篇)、列传(天子、王侯以外的人物传记,七十篇),以八书记制度沿革,立十表以通史事的脉络,计一百三十篇。《史记》既是一部历史巨著,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史记》作出的崇高评价。其中的《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等被选入教材。 《史记》作者司马迁(约前145一?),字子长,汉代人,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报任安书》也被选入了教材。 12、《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第一句作题目。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