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及答案教学提纲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及答案教学提纲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及答案教学提纲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及答案教学提纲

《寡人之于国也》(必修)(2011.1.18)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3.初步了解孟子“仁政”(“王道”观)的具体内容。

相关链接

1.孟子和《孟子》

⑴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生于“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的战国年代,其主张不被诸侯采纳,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表述他的见解和主张。

⑵《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散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

2.时代背景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攻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崩乐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和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在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谁能问鼎天下?人口问题在权力的天平上是十分重要的砝码。在冷兵器时代,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谁就拥有大量的土地耕种者,谁就拥有大量兵源,谁就能够富国强兵。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致都城由安邑迁到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

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音要读准,句子读对,不加字、漏字。

2.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⑴弃甲曳.()兵⑵数.()罟.()不入wū()池

⑶涂.()有饿piǎo()⑷鸡豚.()狗彘.()之畜.()

⑸无.()失其时⑹谨庠.()序之教

⑺颁.()白者⑻申之以孝tì()之义

课堂探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孟子的梦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什么样的国家才是孟子理想中的“理想国”呢?他的梦想,和我们今天所努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有着怎么样的相似点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起来看一下孟子心中的理想国度。

二、检查预习

1.比赛读课文,评定哪一组读得准、对、流畅。

2.注音:

王好.()战弃甲曳.()兵不可胜.()食

数.()罟.()不入洿.()池衣帛.()

鸡豚.()狗彘.()之畜()谨庠.()序之教孝悌.()之义然而不王.()者涂有饿莩.()养生丧.( )死无憾

三、基础积累

1.学生通读,通译,老师点拨字词。

2.以训练式,完成分类归纳古汉语现象。

⑴通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无失其时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一词多义

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数罟不入洿池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系向牛头充炭直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发:

百发百中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主人忘归客不发

兵:

非我也,兵也

穷兵黩武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草木皆兵

胜:

驴不胜怒,蹄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3].找出下面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⑴或……或……

⑵直……耳,是……也

⑶是何异于……

⑷未之有也

四、文本解读

1.学生复述课文。

2.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五、总结

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二课时

一、检查导入

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词释义有误的一项()

A.王好.战,请以战喻(喜欢)

B.谨.庠序之教(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C.或.百步而后止(或者)

D.王道之始.也(开端)

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词释义有误的一项()

A.斧斤

..以时入山林(斧子一类的工具) B.数罟不入洿.池(洼地积水)

C.申之以孝.悌.之义(敬爱兄长)

D.尽心焉.耳矣(在那里)

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的三项是()

①谨庠序之教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百亩之田,勿夺其时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

B.①③⑤

C.③⑥⑦

D.②④⑤

二、基础积累

⑴一词多义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及答案资料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 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二、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创作背景: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题目是编者加的。“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学习过程: 一. 学生迅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二. (1)弃甲曳()兵 三. (2)涂()有饿piǎo () 四. (3)鸡豚()狗彘()之畜() 五. (4)数()罟()不入wū()池 六. (5)无()失其时 七. (6)谨庠()序之教 八.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新)高中语文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 【学习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导学过程】 预习案 1.关于孟子,你知道多少? 孟子,名轲,字子舆,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后世常以“”并称。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借助字典与课下注解,疏通文意,正确翻译课文。 4.课前检测: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王好( )战弃甲曳( )兵而走谷不可胜( )食也 数罟( )不入洿( )池养生丧( )死无憾 鸡豚( )狗彘( )之畜( ) 庠序() 孝悌()然而不王( )者涂有饿莩( ) 5.合作讨论归纳本文的文言现象 (1)通假字 ①直不百步耳() ②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①填然鼓之() ②树之以桑()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 ④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⑤王无罪岁() 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 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3)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判断句 固定句式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罢了,那还是……) ②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有的……) ③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探究案 1.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2.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学方案计划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作为儒家思想千年亚圣的孟子,他的言辞中更多体现着“经世济民”的社会立场。这篇文章闪烁着圣哲思想的光辉与仁爱的博大。教学这类文章一定要能让学人在文言的背后感受并体会到古圣人那颗炙热的心与照耀夜空的灵魂。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应该在教学“文”的过程中落实“文言”,把教学“文言”作为基础手段,把“文化”渗透作为终极关怀。“文言”与“文化”不可背道而驰,顾此失彼,断不可把“文言”与“文化”剥离为两张皮。二者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教学目标: 1.落实“加”“鼓”“直”“王”等文言实词与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 2.通过把握梁惠王与孟子对“民”认识的不同,基本把握孟子的经世济民思想。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略) 二、导入课文 直接导入,读课文标题。这不是一句完整的话,完整的是课文第一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这一句话,你读出了怎样的语气?

(从语气助词“也”以及句末连续运用的三个虚词“焉”“耳”“矣”中可以读出梁惠王:①充满疑问与遗憾;②自我满意感)梁惠王所做的一切最终结果如何呢?(民不加多)注意“加”是“更”的意思。 三、一读课文,辨“民”义(探讨梁惠王与孟子观点分歧的根本所在)1.理解梁惠王心中的“民” 讨论一:如果你是当时的“民”,你会依附于梁惠王吗?为什么呢?(明确:不会。因为: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意味着人民生活不安定;2,“王好战”,意味着社会动荡不安全;3,“狗彘食人食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这意味着社会不经困济贫,人民忧患不安心。)注意“检”通假“敛”,是“制止,约束”的意思,“发”是“打开”的意思。“非我也,岁也”是判断句。 讨论二:梁惠王喜欢的“民”一般属于哪一年龄层次的?为什么?(明确:梁惠王喜欢的是青壮年。因为他“好战”。“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这几句话值得我们思考。“河内”闹饥荒,把“民”移到“河东”,为什么还要把一些粮食移到“河内”呢?这说明“河内”还有一部分人需要粮食吃,他们会是哪一部分人呢?“王好战”,梁惠王自然看中的是青壮年,需要保存战斗实力也只能靠青壮年。青壮年需要移到粮食充足的地方,留在闹饥荒地方的只可能是老人和孩子。朱熹说:“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給其老稚之不能移者。”由此可以看出,梁惠王心中装的只是适合作战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教案 2012-02-21 17:57 1.《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三维目标】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掌握有关句式的特点; 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教学重点】 落实文言知识,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难点】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学法指导】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总体特点 【知识链接】 1、关于“四书五经” 儒家思想讲究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就是认识世界;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改造世界;诚心、正意、修身就是做人。儒家经典首推“四书五经”,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多存于其中。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 2、关于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主要主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公孙丑上》)。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滕文公上》)。 性善论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良能”。 后天教育至关重要孟轲认为人的本性虽然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还必须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尽量去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他主张只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内心的“善端”,就会通过对人性的了解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孟子“仁政”的思想。 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 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87年初春,75位诺贝尔获奖者齐聚巴黎,他们在一份会议宣言中写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其实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则是孟子,孟子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孔子的智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初步感受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介绍孟子及《孟子》 三、听课文录音,找出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明确:寡人之民不加多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我们以这三句话为界,把文章分为三部分。 四、文本分析 (一)第一部分 读一部分思考: 1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之加多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指导朗读: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察邻国之政”二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何也?”尽心了,但民不加多。读时应突出其困惑、不解。 2、梁惠王为政的具体做法以及效果?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二)第二部分 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打比方 2、分析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体现了孟子比喻的什么特点? 明确:五十步和百步只是数量上有所不同,本质是一样的。同理:如果说梁惠王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有关孟子及《孟子》的文学常识。 2.学习《孟子》善于比喻、排比说理和气势充沛的写作特色。 3.把握孟子“王道思想”的中心“仁政七条”。 【能力目标】 1.归纳“数、发、直、兵、胜”等实词的意义,掌握“直······耳”、 “是······也”、“是何异于······”等句式,提高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筛选并提取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观点 的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分析讨论“仁政七条”的现实意义,感受现在的美好生活,颂扬和谐社会的建设。

【教学重难点】 1.“兵、胜”文言实词,“衣、树”等词类活用,“直······耳”、“是何异于······”特殊句式的翻译,孟子的“仁政”思想。这是重点。 2.理解并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这是难点。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课本、教案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方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对唐诗宋词不陌生,但是你对先秦诸子百家又有多少了解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诸子百家里“儒家”一个重要人物的作品。这个人是谁呢?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你们来猜猜好吗? 有这么一个故事。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得很少,为什么呢?原来,他从外地购买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使沙丁鱼们有了恐惧感,动了起来,增强了活力。那么,同学们,这则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是谁的名言呢?孟子的!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进孟子,学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案 编写:丁素平审核:王秀婷 一、教学目标 1、解释并翻译文中的关键词句,疏通文意,背诵全文,积累文言基本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初步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 3、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难点:准确理解“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初步感知】 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孟子的文章,他的文章说理往往具有什么特点?(孟子的文章善用比喻和排比,说理形象生动而且很有气势,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孟子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意思是--我(梁惠王)对于治理国家。这篇文章是不是也具有孟子文章的一贯特点呢?它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议论的呢? 请同学朗读课文,注意正音,并重点思考文章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议论的。 【文章主要围绕“民不加多”展开论述。】 (复习诵读孟子的文章导入,唤起学生原有知识储备,这是建构新知识的基础,是此课教学的起点。) 二、研习文本 (一)研习:民不加多,何也? 假如时光倒流,我们又回到了孟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并且你就是当时的一个小民,你愿意往梁惠王那里跑吗?何也?请结合注释自读课文并思考。 【点拨明确】 1、少数人愿意往梁惠王处跑:梁惠王移民移粟,似乎比邻国之君更关心百姓的生死。 2、多数人不愿意往梁惠王处跑: (1)河内凶,移民、移粟。 凶,收成不好,荒年。为什么会有荒年?是天灾还是人祸?从后文“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看,不排除“人祸”的可能。 移民、移粟。“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给其老稚之不能移者。”人非“物”,安土重迁,岂能说移就移? (2)王好战。“民加多”不是梁惠王的真正目的,他的真正目的是成就霸业。想成就霸业,所以急需“民加多”以便帮助他去攻打他国。因此,梁惠王没有真正关心百姓的死活,他只是把百姓作为战争的工具,你若跑到他那里去,迟早是要被拉去打仗的。 (3)违农时,数罟入,斧斤入…… 孟子的言论是有针对性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入山林”判断,梁惠王平时的为政可能是不注意老百姓的生产的。可能会因战争、修城池、建筑宫殿等随时拉“民”去服劳役,从而影响农时:捕鱼,砍树等,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也没有注意可持续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铜仁一中语文组xx 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xx的xx思想 2、掌握文言文特殊字词和句式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词语、特殊句式和理解孟子仁政思想 教学过程: 导入:问学生的人生理想,有没有想从政的?管理一方之民或者天下最重要的是什么,由此引出新课。 一、xx己《xx》简介 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师从子思(孔子之孙孔伋)的学生。作《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民贵君轻”等,有“亚圣”之称,后人将其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孟子》,先秦诸子散文的杰出代表,内容包括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个性修养。与《论语》同事语录体散文。 3、xx的主要xx学说: 王道是的核心是仁义,以仁义为政就是仁政,即以仁义之心来爱民。 (1)邦国的主权在民,应由百姓决定立谁为君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民对不施xx的xx是可以不服从的 (4)轻徭薄赋 (5)反对不义之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熟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翻译,勾画出不懂得地方。 提示:特殊字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2、分角色朗读,熟悉内容,把握脉络 第一部分(1)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2-4)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5-7)阐述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措施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部分 1、问:课文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的?梁惠王提出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民不加多 梁惠王自认为“尽心于国”而提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的疑问。 2、问: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这么忧虑? 明确: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战争和统治者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争夺、吸引、控制人口,以发展生产力。增加人口,对时代前进和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3、问:梁惠王的治国之策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尽心、移民 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后文“五十步笑百步”作铺垫 (二)分析第二部分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教学参考 1206 0833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 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二、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知识链接】 一、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创作背景: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题目是编者加的。“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

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学习过程: 一、学生迅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义 二、通过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一共七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每段的内容是什么? (学法指导:本文通篇对话,要分层,就要大体了解每部分的内容,对课文了解后再去分层) 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 解释重点字词. 河()内凶()邻国之民不加()少 2. 翻译重点句子。(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全市公开课)(整理精校版)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全市公开课) 必修教案 0405 17:37 ::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简析: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的嘲弄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的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确实“率兽而食人”的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偶句,笔锋咄咄逼人。

高中语文必修3精品导学案3.8《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填然鼓之.(2)树之.以桑(3)王道之.始也。(4)未之.有也。 A.(1)与(2)不同,(3)与(4)相同。 B、(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C.(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D、(1)与(2)相同,(3)与(4)不同。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然”字。 A.填然.鼓之。B.太后曰:“然.。”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不以为然.。 3、对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则修文德以来之。(2)王好战,请以战喻。 (3)申之以孝悌之义。(4)以五十步笑百步。 A.(1)与(3)不同,(2)与(4)也不同。 B、(1)与(3)相同,(2)与(4)也相同。 C.(1)与(3)相同,(2)与(4)不同。 D、(1)与(3)不同,(2)与(4)相同。 4、下列各句中的“兵”字和“兵认既接”中“兵”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可汗大点兵。 B、纸上谈兵。 C、斩木为兵。 D、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 5、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 1

子合称为「孔孟」。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思想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有相同之处。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孟子的梦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什么样的国家才是孟子理想中的“理想国”呢?他的梦想,和我们今天所努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有着怎么样的相似点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起来看一下孟子心中的理想国度。先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的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三、熟读课文自主学习 1.第一遍学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 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3.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 () (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ū ()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 莩(3)tún zhì xù (4)cù gǔ洿(5)无wú通假字,同“毋”(6)xiáng(7)颁bān通假字,同“斑”(8)悌 4.学生各自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三、布置作业: 2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一、孟子与《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与《论语》相比,初具论说文的特征。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比喻来说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 二、背景简介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 334 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 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三、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 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二、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创作背景: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题目是编者加的。“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学习过程: 一. 学生迅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精品教案: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此文,进一步了解孟子及其“仁政”思想; 2、积累文言知识,背诵课文; 3、理解本文思想内容,掌握本文的艺术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同学间相互合作、问老师等方式,归纳 整理文言知识,疏通文意,读懂大意。 2、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汲取孟子思想精髓,学习本文论证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克服畏难情绪; 2、通过比较阅读,培养学生学会鉴别、学会审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文言文知识积累 2、孟子思想及散文艺术特色 三、课型讲读课 四、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设想(方法):自学法、讨论法、朗读法、比较阅读法 六、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单元四篇课文属于古代议论性散文。《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要求:①了解相关作家作品及重要的文学常识。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②学 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学会辩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③培养热爱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能从历史的角度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 取民族智慧;能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学情分析:《寡人之于国也》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是战国中期 儒家大师孟子的论说文,文章说理形象、论辩有力,且比较能够体现孟子的仁政

主张。在初中时,学生已经接触过他的《孟子两章》中的《得道才多助,失道寡 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文所表现的主要思想与本文基本一致。从文言 文教学的角度考虑,本文语言障碍较小,想让学生通过自学——结合注释、借助 辞书、同学合作、教师答疑等方式,自己归纳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文言知识,以达到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的目的。本课的重点放在对孟子思想 精髓的理解和孟子散文艺术特色的赏析上。具体方法是通过与孔子的思想及《论 语》的艺术特色进行比较阅读而获得。 第一课时 一、设臵情境,导入新课 2分钟 他,是第一个能够正视权贵的智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他的卓识;他力劝国君“与民同乐”“仁民爱物”“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他不忍看百姓“妻离子散”;他希望明君能够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深知“地利人和” 的至理;他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警示国君们要牢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今天,我们通过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再一次领会一下他的“仁政”主张,学习借鉴他高明的论辩艺术,品味他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 二、简介孟子及其政治主张——仁政(略) 3分钟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悟 3分钟 1、读音,停顿,语气语调 2、梁惠王主要与孟子探讨的问题是什么?孟子是否作了直接回答? 四、引导学生“读读--译译--论论” ㈠课前完成: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略) ㈡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梳理作者的思路,领会高明的论辨艺术。 1、梁惠王向孟子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你了解梁惠王提出这个问题的背景吗? 2、“何也?”以什么样的语气读?这一问中包含着梁惠王怎样的心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和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目标导学: 1.读准“数罟”“彘”“庠”“莩”等生僻字词的音,归纳“兵”“胜”等多义词的义项。 2.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3.掌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4.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世界观。 5.归纳多义词的义项,背诵课文。 预习案 知识: 1.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⑴孟子生平: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思想的一部著作。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⑵孟子的思想: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①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②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③“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 ⑶孟子的仁政思想: ①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 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②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完整版

《寡人之于国也》讲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2)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古汉语知识。 2、能力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理解文意,能够体会孟子的行文特色。 3、情感目标 (1)从孟子的言行之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 (2)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二、教学内容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行文思路; 3、重点字词以及语法知识的归纳; 4、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层层深入,分析孟子对治国得失的哲学思辩,站在现代的角度理解孟子的思想;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使文言文语感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活动方式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2、点拨教学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较艰深。为此,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教师须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避免学生囫囵吞枣。 3、讨论法。应与诵读同步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理清文章层次。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时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成为成语沿用至今。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文题)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1、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了解孟子。 2、教师适当补充: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地嘲讽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却“率兽而食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比、对偶句,笔锋咄咄逼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去深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其独特的行文风格吧。 (三)、熟读课文 1、教师泛读,学生注意听字音。 2、学生齐读全文。 3、教师纠正、强调易读错字音。 【易读错字音】 好hào战:喜好征战。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答案 【学习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水滴石穿?夯实基础】 1、关于孟子,你知道多少?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 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 后称为 亚圣”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 民本”仁政'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 仁” 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判断句 非我也,岁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固定句式 1.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是 罢了,那还是 ....... ) 2.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有的……) 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后世常以 孔孟”并称。 2、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 借助字典与注解,疏通文意,正确翻译课文。 4、 课前检测: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王好(h co )战 弃甲曳(y e )兵而走 数罟(c ug U ) 不入洿(w U ) 池 鸡豚(t tn ) 狗彘(zh I ) 之畜(x u ) 然而不王(w eng ) 者 5、 合作讨论归纳本文的文言现象 通假字 谷不可胜(sh aig 养生丧(s mg ) 庠序(xi mg ) 涂有饿莩(pi do )食也 死无憾 孝悌(t )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____ 1颁〗通斑”头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打鼓 (2)树之以桑 〖树〗种植 (3)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5)王无罪岁 动词作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形容词作动词 使动用法 特殊句式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谨庠序之教 (认真从事)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使 .. 迁移) 状语后置句 申之以孝悌之义 树之以桑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直不百步耳(通“只”,只是,不过 ) 2?王如知此,则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 毋”,不要 ) (4)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1罪〗归罪

《寡人之于国也》市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文言知识(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等) 2、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感受孟子以民为本、为民请愿的博大胸襟 教学重点: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感受孟子以民为本、为民请愿的博大胸襟 教学难点:梁惠王的形象,“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孟子表达民本思想的名句导入。 二、以读促悟 1、找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1—4段。 明确:想要朗读得生动,有角色感,需要把握角色性格及心理 2、梁惠王的形象分析 明确:梁惠王——治下饿殍遍野却自我感觉良好,自私又自负 3、分析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及孟子形象 明确:虽然梁惠王移民移粟,但这小恩小惠与邻国国君相比并无本质区别。 孟子——有智慧,胸有成竹 4、诵读指导: 明确:读出梁惠王的轻浮自负及孟子的气定神闲,胸有成竹 三、明王道,解仁政 1、总结孟子给出的“使民增多”的具体措施 2、小组探究: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的区别 明确:王道之始只是保民温饱,是生存底线;而王道之成还需让百姓吃好穿暖,接受教育 3、总结儒家的王道思想 明确:保民——富民——教民 虽然王道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但其核心却是“以民为本”。 PPT介绍当时背景: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 4、自由朗读5—7段,想象孟子谈及王道主张时的神态及语气

明确:自信、期待的神态,慷慨激昂的语调(语速应适当加快,情绪应饱满、自信) 四、联系现实,学以致用 圣人虽已逝,千载有余声。虽然孟子早已不在,但他的思想却一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请大家联系现实,看看孟子的思想能给今天的我们什么样的启迪。(孟子启示我们……) 结语:今天,我们看到了一位心忧黎民的长者,一位浩气长存的智者。虽然孟子的主张在当时被忽略被遗忘,虽然我们现在依然没有完全实现孟子当初的理想,但我们可以一起努力,一直努力,希望有朝一日,这个美好的愿望可以在我们手中、在你们手中实现。 教学反思: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寡人之于国也》是一篇语录体文章,非常适合朗读,因此我以读为线设计了此次教学。课中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如分角色朗读、教师示范朗读、个别朗读、齐读等,通过读的方式串联教学,让学生走进文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