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必修3精品导学案3.8《寡人之于国也》

高中语文必修3精品导学案3.8《寡人之于国也》

高中语文必修3精品导学案3.8《寡人之于国也》
高中语文必修3精品导学案3.8《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填然鼓之.(2)树之.以桑(3)王道之.始也。(4)未之.有也。

A.(1)与(2)不同,(3)与(4)相同。

B、(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C.(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D、(1)与(2)相同,(3)与(4)不同。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然”字。

A.填然.鼓之。B.太后曰:“然.。”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不以为然.。

3、对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则修文德以来之。(2)王好战,请以战喻。

(3)申之以孝悌之义。(4)以五十步笑百步。

A.(1)与(3)不同,(2)与(4)也不同。

B、(1)与(3)相同,(2)与(4)也相同。

C.(1)与(3)相同,(2)与(4)不同。

D、(1)与(3)不同,(2)与(4)相同。

4、下列各句中的“兵”字和“兵认既接”中“兵”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可汗大点兵。 B、纸上谈兵。 C、斩木为兵。 D、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

5、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

1

子合称为「孔孟」。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思想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有相同之处。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孟子的梦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什么样的国家才是孟子理想中的“理想国”呢?他的梦想,和我们今天所努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有着怎么样的相似点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起来看一下孟子心中的理想国度。先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的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三、熟读课文自主学习

1.第一遍学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 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3.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 ()

(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ū ()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 莩(3)tún zhì xù (4)cù gǔ洿(5)无wú通假字,同“毋”(6)xiáng(7)颁bān通假字,同“斑”(8)悌

4.学生各自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三、布置作业:

2

掌握相关字词,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相关段落。

3

第二课时

一、前置测评,检查学生对本文重点字词的掌握。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字词与比喻论证的使用。

自主学习诵读第1——4段分析下列问题

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

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

(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提示:“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合作探究

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 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比较了什么? 小组讨论比喻论证的好处。

((提示: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比较了“五十步”和“百步”。)

“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小结:由上述分析可知,梁惠王的“尽心”——移民移粟不解决根本问题。很自然的引出孟子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施仁政。只有施仁政,才能做到“天下之民至焉”。精讲点拨诵读第5段,思考以下问题

一、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二、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反思总结与拓展:

2004—2009年,中央已连续出台6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强农惠农政策密度之大、力度之大、突破之大,前所未有。在这种情况下,第七个一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传递出什么政策信息?这和孟子的“民本思想”有什么联系?这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什么密切的联系?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1、课前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把握本文中的几个重点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句式。重点翻译几个文言句子。

2、查阅相关材料,结合课下注释,了解孟子的相关知识,知道孟子“民本”思想。

预习内容:

1、实词预习

A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无失其时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B特殊词义

5

(1)河内凶

(2)邻国之民不加少

(3)直不百步耳

(4)数罟不入洿池

C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

(2)树之以桑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4)然而不王者

2、虚词预习

(1)弃甲曳兵而走

(2)或百步而后止

(3)然而不王者

(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5)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1)则移其民于河东

(2)移其粟于河内

(3)无失其时

(1)寡人之于国也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6

(1)寡人之于国也

(2)察邻国之政

(3)填然鼓之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5)王道之始也

(6)鸡豚狗彘秩畜

(7)申之以孝悌之义

(8)未之有也

3、文言句式

判断句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非我也,岁也

疑问句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4、句子翻译

(1)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预习存疑:

7

1、阅读本文,将自己不是很理解的字词、句子划下来,准备在上课的时候重点解决。

结合相关的材料,认真领会本文,重点解决重点问题。

8

当堂检测,巩固新知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矣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三、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划横线词语古今意义各有什么不同。

1、河东凶亦然

2、非我也,兵也

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四、文句翻译

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也

9

4、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五、问答题深化探究

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你是怎样看的?

六、阅读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填然鼓之”一句中“填”是拟声词,“鼓”为击鼓,与“一鼓作气”中的用法相同吗?属哪种活用?“之”是代词吗?

2、“兵刃既接”“兵”是“士兵”的意思吗?

3、“弃甲曳兵而走”。其中“曳”怎么解释?“走”与现代汉语的意义一致吗?

4、这段文字中,含有一个成语,请找出来写在下面。

5、“是亦走也”这句话是陈述句还是判断句?

6、作者用比喻说理有什么效果?

10

寡人之于国也课后练习与提高

一、给加点字注音:

移其粟.()于河内弃甲曳.()兵数.()罟.()

不入洿.()池不可胜.()食衣.()帛.()

然而不王.()者谨庠.()序之教

二、释词、句:

河内凶:察邻国之政: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弃甲曳

兵:

或百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

直不百步耳:不违农

时:

数罟:谷不可胜食也:

养生丧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树之以桑:无失其

时:

申之以孝悌之义:黎

民: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斧斤以时入山

林: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11

三、翻译句子(指明句式):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2.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3.王好战,请以战喻。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6.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四、文学常识:

1.《论语》是一部记录言行的体散文集,由记载。

2. 、、、

合称为“四书”。

3. 是记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4.出自《寡人之于国也》的两个成语

是、。

五、课文默写:

1. ,谷不可胜食

也。,鱼鳖不可胜食

也。,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2. ,,五十者可以衣帛

矣,,

,七十者可以食肉

矣。,

12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

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3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导学案答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答案 1、诵读欣赏,范读正音: 青荇(xìng)长篙(gāo)漫溯(sù)笙(shēng)箫 三、整体感知: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纵观全文哪两个小节读起来最相似?在结构上构成什么样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首尾呼应(回环往复)在一唱三叹、反复回旋中,强化了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情绪始终缭绕在心头,创造了深邃意境。 四、具体赏析 1、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1)云彩,这是诗人作别的对象。一般离别诗作别的都是人,这首诗作别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2)金柳,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金色的柳枝随风轻摆的样子很像新娘美好的姿态,有谁愿意离开自己新婚的妻子呢?这里,用新娘比喻金柳,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欢喜和浓烈的温柔之爱。同时比喻修辞的运用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3)“榆阴下潭水”——“天上虹”,.喻手法的运用。第二个比喻是将“清澈的潭水”比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只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 (4)“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头”“荡漾”。表达出自己的无限喜爱之情。 (5)青荇,“油油的”写出“软泥上的青荇”光润的样子、和悦的样子,营造出“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似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的意境。 “招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等同于“逍遥”,有“自由自在”之意!它不仅写出了“青荇”自由自在地摇动的情态,也体现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之情。不能换成“轻摇”,因为轻摇,即轻轻地摇动,这只是对青荇情态的客观描述。(学生也可理解出“招引”之意,自圆其说即可) (6)“柔波”、“水草”,重点在“甘心”一词,表达了诗人对康河融为一体,愿意永远留在康河,表达出了对康河的永久眷恋之情。 (7)“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满载一船星辉”——画面感、色彩感十足!想象的魅力! (8)“笙箫”,笙箫在此是一个偏义词,重在萧。此处不宜换成别的乐器。萧是一种悲剧色彩较浓的乐器。而且它体现的往往是精神境界的凄苦、深沉、厚重、兼有悲凉,常用来表现离别之苦,相思之苦。在这里,萧的这种独特的悲剧性正好与诗人此时的心境相吻合,能恰到好处的体现出诗人因不得不离开

(新)高中语文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 【学习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导学过程】 预习案 1.关于孟子,你知道多少? 孟子,名轲,字子舆,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后世常以“”并称。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借助字典与课下注解,疏通文意,正确翻译课文。 4.课前检测: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王好( )战弃甲曳( )兵而走谷不可胜( )食也 数罟( )不入洿( )池养生丧( )死无憾 鸡豚( )狗彘( )之畜( ) 庠序() 孝悌()然而不王( )者涂有饿莩( ) 5.合作讨论归纳本文的文言现象 (1)通假字 ①直不百步耳() ②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①填然鼓之() ②树之以桑()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 ④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⑤王无罪岁() 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 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3)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判断句 固定句式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罢了,那还是……) ②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有的……) ③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探究案 1.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2.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教案 2012-02-21 17:57 1.《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三维目标】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掌握有关句式的特点; 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教学重点】 落实文言知识,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难点】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学法指导】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总体特点 【知识链接】 1、关于“四书五经” 儒家思想讲究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就是认识世界;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改造世界;诚心、正意、修身就是做人。儒家经典首推“四书五经”,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多存于其中。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 2、关于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主要主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公孙丑上》)。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滕文公上》)。 性善论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良能”。 后天教育至关重要孟轲认为人的本性虽然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还必须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尽量去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他主张只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内心的“善端”,就会通过对人性的了解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

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及答案

必修一第一单元导学及练习案 现代诗歌 第一课时·预习《沁园春·长沙》(兼及《浪淘沙·北戴河》《七律·长征》《采桑子·重阳》)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格律诗的一些基本规则:压韵、对仗、平仄、粘对等等。 2、了解“沁园春”“浪淘沙”“采桑子”三种词牌的固定格律。 3、识记重点字词及典故的读音和解释,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的意象。 4、深情顶礼一代伟人的博大情怀,感悟主席心忧天下的豪情壮志。 【重点难点】 1、重点——字词典故和格律; 2、难点——意象把握、情怀解读。 【教学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1页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③峥嵘岁月图:抓住“忆”字。(提问:思考什么叫“书生意气”?) 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粪土当年万户侯”,怎样的情怀啊?试回想一下《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的思想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成了最美的意象。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有时潇洒地抽烟,轻易不朗诵, 抬头望断南飞雁,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五、阅读下列诗句(提问:比较本词中的秋景,看看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 ①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③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④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红楼梦》 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2页 六、掌握格律诗的一些规则(重点。律诗排序必用到这一知识点!) 补充:平仄(“天子圣哲”)、对仗、三“粘”四“对”、压韵、起承转合、用典孤平、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及答案资料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 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二、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创作背景: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题目是编者加的。“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学习过程: 一. 学生迅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二. (1)弃甲曳()兵 三. (2)涂()有饿piǎo () 四. (3)鸡豚()狗彘()之畜() 五. (4)数()罟()不入wū()池 六. (5)无()失其时 七. (6)谨庠()序之教 八.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2.1《烛之武退秦师》精品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左传》的知识。 2、背诵课文,并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目标重难点】 重点:目标2、3 难点:目标3 【学法指导】 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亦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而且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史散文的典范。它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 2、写作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疑问: 二、检查预习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史书,《左传》是“十三经”之一,它和《》、《》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被称作“春秋三传”。 2、请几位同学分段读全文,师生共同纠正错音。 3、听写部分字词(写在小作业本上) 三、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3政治和法治8.2法治政府导学案

政治必修三学案17 8.2法治政府 制作:郭静审核:陈小琳课时:1 使用时间:领导签字: 法治政府的内涵、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和措施。 【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法治政府的内涵 1.内涵:法治政府就是________、权责法定、________、公开公正、廉洁高效、_________的政府。 (1)职能科学的政府 政府部门之间、上下级政府之间关系的配置必须_________。宏观调控、________、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都是法治政府必须承担的基本职能。 (2)权责法定的政府 如果政府权力没有严格的_______,就会出现权力行使的错位、缺位和越位等现象。因此,需要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_________,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 (3)执法严明的政府 执法严明重在________、执法必严、_______,要求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从事执法活动。只有执法严明,才能保证政府有效履行职能,服务社会公众,确保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4)公正公开的政府 全面推进________,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通过公开公正执法,能够增强政府________和执行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_______、参与权、表达权和_______。(5)廉洁高效的政府 政府必须______,不得利用公权力谋求私人或团体利益;政府必须________,通过优化流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和水平。 (6)守法诚信的政府 政府要带头_______、严格依法办事,做到诚实守信,不能朝令夕改、言而无信。要建立健全________机制,准确记录并客观评价各级人民政府和公务员对职权范围内行政事项以及行政服务质量承诺、期限承诺和保障承诺的履行情况。 知识点二:建设法治政府 1.措施: (1)就要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________,让政府用_______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确保行政权在法治框架内运行。 (2)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坚持________、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___________,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教学参考 1206 0833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 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二、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知识链接】 一、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创作背景: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题目是编者加的。“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

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学习过程: 一、学生迅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义 二、通过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一共七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每段的内容是什么? (学法指导:本文通篇对话,要分层,就要大体了解每部分的内容,对课文了解后再去分层) 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 解释重点字词. 河()内凶()邻国之民不加()少 2. 翻译重点句子。(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

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导学案 (教师版)

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导学案(教师版) 学案博苑 2014-09-08 1947 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全诗巧妙的构思,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2.情感与价值观层面:领会诗人的惜别深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 2.通过品味语言,分析情感是难点。 【知识链接】 1、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国最黑暗的时代。但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的追求与渴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诗集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2、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3、学法指导

1.反复朗读直至成诵,有助于把握在本诗中情感的换。 2.从分析语言入手,学会咀嚼语言,分析不同词语呈现出的不同意味。 3.运用“三美”理论体会本诗,从韵律、形式、意境体会的感情。 【学习过程】 学点一 反复朗读直至成诵,试着标出本文的韵脚与节奏,体会它的音乐美。 学点二 2.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青荇()榆阴()沉淀()长篙() 漫溯()满载()斑斓()笙箫() 现在“荫”只读去声!阴只读阴平! “荫”做且仅作动词讲,即 1。没有阳光2。遮蔽3。受爵4。庇护 阴就多了,形容词、名词。但文学不能简单!!! 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荫”通读去声,“树荫”、“林荫道”应作“树阴、绿阴道”。但在一些固定格式(如绿树成荫)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中,原读阴平,表示,“树荫“义的“荫“仔细观赏保持不变。 学点三 3.请用斜线标注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②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高一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统编版)9.1 科学立法(导学案)

9.1 《科学立法》导学案 【预习案】 一、科学立法 (一)内涵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科学立法。科学立法就是要尊重和体现( ),不断提高法律的()。 (二)我国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 1.():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2.():制定和修改其他法律 3.():制定行政法规 4.():制定部门规章 5.():制定地方性法规 6.():制定地方政府规章 7.():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三)坚持科学立法的标准 1.科学立法体现(),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 具体要求:立法要符合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历史传统,要与( )相适应,制定出适合中国的良法。 2.科学立法符合()。 具体要求:要立(),立(),完善(),使每项立法都能科学合理地规范(),规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使法律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3.立法必须遭循(),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 具体要求:要明确划分(),形成符合国家发展目标的法律体系。 (四)怎么样坚持科学立法 1.科学立法要做到()。 在我国,()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所有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都应当按照法定职权、依据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

2.科学立法要()。 要健全(),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3.科学立法要()。 应在立法中客观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并加以合理的确认和保护,做到 ()。立法还要科学合理地配置(),根据国家治理需求,授予国家机关必要的权力,并对其加以制约,明确权力行使不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讲授案】 总议题:国家治理的深刻革命 议题一:科学立法巩固法治根基 议题二:严格执法建设法治政府 议题三:公正司法守卫公平正义 议题四:全民守法倡导社会新风 议题一:科学立法巩固法治根基 基础过关:科学立法知多少? 结合预习,快速浏览教材,自行梳理: Ⅰ科学立法的内涵? Ⅱ我国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有哪些? (提示:本问题比较简单,请同学们提前在教材上圈画知识点。) 材料: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一新时期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十六字方针。从“有法可依”到“科学立法”,这一变化被形象地称为依法治国“升级”到了2.0版。 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莫于川表示,在“依法治国1.0”时代,中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完善。现在,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中国的立法工作进入精细化阶段,从“增量”转向“提质”。 材料: 2019年3月1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请审议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草案。

高中语文必修3精品导学案3.8《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填然鼓之.(2)树之.以桑(3)王道之.始也。(4)未之.有也。 A.(1)与(2)不同,(3)与(4)相同。 B、(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C.(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D、(1)与(2)相同,(3)与(4)不同。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然”字。 A.填然.鼓之。B.太后曰:“然.。”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不以为然.。 3、对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则修文德以来之。(2)王好战,请以战喻。 (3)申之以孝悌之义。(4)以五十步笑百步。 A.(1)与(3)不同,(2)与(4)也不同。 B、(1)与(3)相同,(2)与(4)也相同。 C.(1)与(3)相同,(2)与(4)不同。 D、(1)与(3)不同,(2)与(4)相同。 4、下列各句中的“兵”字和“兵认既接”中“兵”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可汗大点兵。 B、纸上谈兵。 C、斩木为兵。 D、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 5、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 1

子合称为「孔孟」。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思想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有相同之处。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孟子的梦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什么样的国家才是孟子理想中的“理想国”呢?他的梦想,和我们今天所努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有着怎么样的相似点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起来看一下孟子心中的理想国度。先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的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三、熟读课文自主学习 1.第一遍学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 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3.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 () (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ū ()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 莩(3)tún zhì xù (4)cù gǔ洿(5)无wú通假字,同“毋”(6)xiáng(7)颁bān通假字,同“斑”(8)悌 4.学生各自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三、布置作业: 2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一、孟子与《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与《论语》相比,初具论说文的特征。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比喻来说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 二、背景简介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 334 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 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三、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导学案(2)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课标要求】 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就和农历。 【学习目标】 1. 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与文化: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范缜与《神灭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2. 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综合归纳能力;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学习,培养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 3. 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当代青年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学习重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与《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学习难点】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自主探究】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 2. 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的主要资料来源是:①整理古书记载的农业知识;②采集民间歌谣谚语; ③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④自己在实践中的证明和丰富前人的经验。 3. 简述《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主要内容:《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 历史意义:《齐民要术》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4. 三国时期魏国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祖冲之利用刘徽的方法,才取得圆周率计算成果。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 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二、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创作背景: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题目是编者加的。“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学习过程: 一. 学生迅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学案解析

3 大堰河—我的保姆 1 一中朱学莉 《大堰河_____我的保姆》导学案 高一语文编写:朱学莉审核:一中语文组 课时目标: 1.感知大堰河的形象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2.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学习劳动人民无私的奉献精神。 课时重点 1.大堰河的人物形象。 2.排比句式和重叠反复的手法 课时难点 大堰河形象在当代的意义。 学法指导 朗读法·点拨法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1932年回国,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因从事爱国运动被捕,在狱中开始诗歌创作。其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礼赞》、《古罗马的大斗技场》。 2.写作背景 艾青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据说艾青出生后算命先生说他命中“克”双亲。于是,他被送到本村一个贫苦农妇“大堰河”家中抚养。艾青在“大堰河”家里住了五年,到了读书的年龄才回到父母家里。亲生父母对他非常冷漠,他幼小的心中得不到一丝家庭的温暖。艾青后来说他“从小就等于没有父母”,只有“大堰河”这个贫苦善良的农村妇女深爱着他,给了他温暖的母爱,他们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情缘。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规国民党反动派关进监狱。次年1月的一天,牢房的窗外飘起了大雪。艾青看到雪,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长眠于地下的保姆,便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 3.文题释义 大堰河是个童养媳,她的名字就是她出生的那个村庄的名字。她的村庄叫大叶荷,大堰河是谐音。大叶荷这个村子很小,大堰河从小做童养媳,度过了劳碌悲苦的一生,死时也只有一口很简陋的棺木。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新学案 (十八) 法治社会

课后层级训练(十八)法治社会 1.近来,一篇《法治社会不容“微博先审判”》的文章引发关注,该文针对网络上一些民众对关注度较高的案件进行围观施压的做法提出委婉的批评,强调法治的程序性,提醒公众不能用偏激的观点去施压,甚至“绑架”法律的正当程序。该文的主旨强调() A.公民权利不能凌驾于法律正当程序之上 B.公民应珍惜和正确对待最基本政治权利 C.要充分发挥新闻监督这一有效手段作用 D.应适当削弱公民对司法机关监督的权利 解析:选A材料强调法治的程序性,提醒公众不能用偏激的观点去施压,甚至“绑架”法律的正当程序,A项符合题意;我国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是选举权与被选举权,B项与材料无关;C项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削弱公民对司法机关监督的权利”这一说法错误。 2.为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我国制定实施了野生动物保护法,然而,十余年来非法捕猎珍稀动物的事件时有发生。这启示我们() A.人类应尊重和保护自然,不得伤害自然界的任何动物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违法行为都应承担刑事责任 C.依法治国就是国家制定法律,每个公民遵守法律 D.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法律素养 解析:选D A项说法错误;一般违法但不构成犯罪的行为是不承担刑事责任的,B项错误;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C项错误,D项正确且符合题意,当选。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集中一年时间在全区广泛开展“深化‘法律六进’推进依法治国”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活动的开展有利于() ①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②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 ③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④司法体制和维护权益机制不断完善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选A材料关键信息是“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①②③符合活动的意义;司法体制和维护权益机制不是依靠该活动解决的,④与题意不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和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目标导学: 1.读准“数罟”“彘”“庠”“莩”等生僻字词的音,归纳“兵”“胜”等多义词的义项。 2.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3.掌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4.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世界观。 5.归纳多义词的义项,背诵课文。 预习案 知识: 1.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⑴孟子生平: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思想的一部著作。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⑵孟子的思想: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①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②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③“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 ⑶孟子的仁政思想: ①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 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②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20北师大版语文必修一第13课遥远的自然word导学案-精品

2020北师大版语文必修一第13课遥远的自然 word导学案-精品 基础自主学案 一、字音辨识 操纵(zònɡ)侍候(shì)草坪(pínɡ) 梦寐以求(mèi) 泯灭(mǐn) 迄今(qì) 悄然(qiǎo) 万籁俱寂(lài) 二、词语释义 ①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 ②闲适:清闲安逸;优游自在。 ③大汗淋漓:形容因运动或体力劳动等导致浑身出了很多汗。 ④千篇一律:本指诗文公式化,后亦泛指事物形式陈旧呆板。 ⑤万古长存:(指某种好的精神或品德)永远存在。 ⑥生生不息:不断地生长、繁殖。 ⑦昙花一现:指美好的事物出现的时间很短。 ⑧梦寐以求: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 ⑨转瞬即逝:形容一眨眼就消失了。 ⑩离乡背井: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11微不足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迄今为止:____________________ ○13遥不可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12目前为止,到现在。 13指很远很远。非常遥远、难以得到的东西。 三、文学常识 走近作者 韩少功(1953—),笔名少功、艄公等。湖南人。当代_____。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执笔含有大量史料的传记《任弼时》(与甘征文合作)。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引起各方争论。他是1985年倡导___________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逢的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四、经典语段 他们的精神突围,总是有地平线之外某些自然之境在遥遥接应。赤壁之于苏东坡,草原之于契诃夫,向日葵之于凡·高,黄河之于冼星海,无疑都有精神接纳的意义。正是在这里,宗教和艺术显示了与一般实用学问的差别,显示了自己的重要特征。它们追问着文明的终极价值,它们对精神的关切,使它们更愿意在自然界伸展自己的根系。(《遥远的自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