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及对策分析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及对策分析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及对策

分析

摘要:艺术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文化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该文从普通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现状出发,分析当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存在的问题,并从创新教学思维、优化师盗结构、革新课程体系

三个方面入手,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艺术教育;普通高校;课程设置;

一.艺术教育概述

艺术教育以教育为手段,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发展和传播美

术文化;以美术为媒介,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发展学

生的智力和创造性思维,追求一般的教育学功效。从概念中可知,艺术教育主要

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艺术教育,另一方面是普通艺术教育。普通高校的

公共艺术教育显然属于后者,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文化素质以及

创新能力。

二.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1.部分学生对美术的认知不够深入

一方面,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主要面向非美

术专业的学生。在选择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渴望学习美术知识,追求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但其中也有部分学生以积累学分或者以娱乐消遣

为目的。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对于美术类课程的学习,只需要交一篇论文就可

以轻松取得学分。这种片面的认知导致他们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缺乏足够的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认知存在一定误区。由于公共艺

术教育课程为公选课程,学生的美术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从未接受过美术基

础性教育,这导致其对艺术教育的认知存在一定误区,认为艺术教育只是单纯地

欣赏艺术作品或画几幅画。这难以实现艺术教育的目的,也丧失了艺术教育的意义。

2.师资队伍结构与教学内容不合理

首先,部分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是保证公共课

程质量的前提。但由于师资力量不足,部分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师由

专业的美术教师兼职担任。一些专业的美术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对专业技巧的相关

教学,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作为专业美术课程教授,忽视了公共美术课程的育人

理念。

其次,教学内容深度不足。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不仅注重对艺术创作技法、艺术风格演变历史的教学,而且关注对艺术作品文化内涵的教学。但部分教师在

实际教学中多以篇章或专题的形式开展相关教学,多注重对透视、色彩、构图等

专业知识的讲解,相对忽视对作品或作者的相关人文价值介绍,较少关注作品本

身的文化内涵,影响了教学的深度。最后,课程考核形式单一。目前,部分教师

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的考核采用让学生上交论文或课堂演讲汇报等形式,考核

形式单一,与艺术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的目标相悖。这样,学生难以真正理解艺术教育的内涵,难以达成预期

的学习目标。

3.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编排缺乏科学性

首先,课程开设类别单一。美术学科具有广泛性,按照具体门类可划分为剪

纸艺术、书法、素描、陶艺、服装设计、摄影等。然而,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方

面仅开设了书法教学与美术鉴赏课程等较为基本的课程,课程类别单一,难以较

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其次,部分高校的课程内容与高中美术课程存在重复或断层的问题。在教学

大纲的编排上,部分高校忽视了高中艺术教育的大纲内容,导致教学内容与高中

美术的教学内容存在重复,影响了一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一些高校的教学内容存在与高中美术教学脱节的问题,这提升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不利于艺术教育的开展。

最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缺乏整合性。美术这一学科具有综合性,与多个学科相关联,如哲学、史学、社会学等。但在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中,美术与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较少,更多的是根据美术这一学科细分后进行设计编排,课程内容往往仅涉及美术学科本身,如设计表现技巧、产品设计等。这不利于学生从宏观的角度理解美术的价值。

三.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路径与探究

1.创新教学思维,增强专业素养

一方面,教师应创新教学思维,完善教育方法。当今社会不断发展,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教育者培养出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水平成为教育者的迫切需求。如,在面对大班化百人教学的难题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教学法,根据适当的标准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如美术基础、主修专业、座位安排等,以小组竞争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团队荣誉感和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教师应以教育对象为基础,制订完善的课程学习目标与内容。教师需要根据公选课程的性质,结合学生的美术基础和兴趣点,有效甄选与整理教学资源。在传授学生美术技巧与理论基础的同时,教师需要注重实践教学,将教学场所拓展至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结合美术直观性的特点,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感受美术教学的魅力,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2.优化师资结构,完善考核体系

首先,优化师资结构。优秀的师资力量是保证艺术教育课程质量的前提。师资结构的优化,依赖于完善的师资引进计划。在公共美术课程师资引进阶段,高校应以专业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为标准,结合实际情况引入人才;在教师培养

阶段,高校需要确立完善的教师培育机制,针对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

可与知名美术工作室建立合作关系,采用暑期外派学习或者人才与资源共享等形式,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实现“专人做专事”,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其次,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同时也是促使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高校应当在每个学期针对教师的授

课情况,邀请学生进行评价,从教育方法、课程设计、专业程度、教学效果等维

度打分。整个评价过程采用匿名化方式进行,以确保评价的真实性、客观性,并

将结果反馈给教师。教师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寻求解决方法。

最后,强化课程考核体系,星化考核标准。对学生期末成绩的认定不单单取

决于最终论文的成绩,教师应当制定具体的考核标准,将学生的课堂互动情况、

上课出勤率、课堂汇报质量等纳入最终成绩的考核标准,并保留一定的变量因素。教师应设定合理的考核标准,结合学生期末考试的情况,得出学生的最终成绩。

3.革新课程体系,提升课程结构

首先,注重课程的多样性,增加美术公选课程的数量。美术通常包括建筑、

雕望、绘画、工艺美术、书法、篆刻等。针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数量较少的问题,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丰富美术课程类别,以满足学生不同形式的学习

需求,从不同的方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如,复旦大学

将公共艺术课程依照审美鉴赏、艺术理论、技能实践三大类别分类,每一个类别

开设7至8门课程。

其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应当基于高中美术课程内容进行,使学生了解

中外美术的发展简史、各艺术流派、代表艺术家的作品,同时使学生热爱优秀的

传统文化,尊重与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在大学美术公选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

内容编排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教学内容与高中美术课程之间的衔接,培育学生

更高层次的美术鉴赏能力与美术基础,避免重复教学或者断层问题的发生。

最后,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实现课程整合。对学生美术思维和艺术理念的培

养离不开多学科知识体系的支持。教师需要综合美术学科和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以专题、时间轴、案例分析等形式探讨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从

宏观角度理解美术的意义与价值,理解社会与美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对课程的纵向整合。

作者简介:

韩放(1996.5—),男,汉族,籍贯:辽宁省葫芦岛市,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油画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这些课程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其实际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改革措施建议。 首先,传统的公共艺术课程往往缺乏实践性。许多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实际上却缺乏与艺术实践结合的机会。学生需要亲身体验艺术的创造过程,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改革措施可以包括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例,如创意工作坊、艺术创作课程等,以提供更多的艺术实践机会。 其次,公共艺术课程的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许多课程侧重于西方传统艺术,忽视了其他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达方式。此外,公共艺术课程往往以讲座和理论知识为主,缺乏与学生互动和讨论的活动。改革措施可以包括引入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和文化背景,如东方艺术、民族艺术等。此外,教师可以采用互动的授课方式,如小组讨论、艺术项目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第三,评价方式相对单一。公共艺术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和论文为主,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文化修养。然而,艺术的价值在于启发个体的感知和审美情趣,传达个体的情感和思想。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艺术作品展览、演出、作品评论、实践报告等,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造能力。

最后,教师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某些高校在公共艺术课程的师资选择上存在问题,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为了改善这一状况,高校应提供艺术教育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招聘具有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专业人士,同时鼓励艺术教育教师参与艺术实践活动,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包括缺乏实践性、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评价方式单一以及教师师资力量不足。解决这些问题的改革措施应包括增加实践性课程、引入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和文化背景、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及提升教师师资力量等。这些改革措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具有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的艺术人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这些课程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革和优化。 首先,传统的公共艺术课程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艺术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单纯的理论学习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在公共艺术课程中增加更多的实践内容,鼓励学生亲身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开设创意工作坊、艺术创作课程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艺术的创造过程,从而加深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和洞察力。 其次,公共艺术课程的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现有课程普遍侧重于西方传统艺术,很少涉及其他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达方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对于多元文化艺术的认识和欣赏能力的培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引入多元化的艺术形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及对策分析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及对策 分析 摘要:艺术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文化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该文从普通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现状出发,分析当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存在的问题,并从创新教学思维、优化师盗结构、革新课程体系 三个方面入手,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艺术教育;普通高校;课程设置; 一.艺术教育概述 艺术教育以教育为手段,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发展和传播美 术文化;以美术为媒介,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发展学 生的智力和创造性思维,追求一般的教育学功效。从概念中可知,艺术教育主要 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艺术教育,另一方面是普通艺术教育。普通高校的 公共艺术教育显然属于后者,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文化素质以及 创新能力。 二.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1.部分学生对美术的认知不够深入 一方面,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主要面向非美 术专业的学生。在选择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渴望学习美术知识,追求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但其中也有部分学生以积累学分或者以娱乐消遣 为目的。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对于美术类课程的学习,只需要交一篇论文就可 以轻松取得学分。这种片面的认知导致他们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缺乏足够的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认知存在一定误区。由于公共艺 术教育课程为公选课程,学生的美术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从未接受过美术基 础性教育,这导致其对艺术教育的认知存在一定误区,认为艺术教育只是单纯地 欣赏艺术作品或画几幅画。这难以实现艺术教育的目的,也丧失了艺术教育的意义。 2.师资队伍结构与教学内容不合理 首先,部分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是保证公共课 程质量的前提。但由于师资力量不足,部分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师由 专业的美术教师兼职担任。一些专业的美术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对专业技巧的相关 教学,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作为专业美术课程教授,忽视了公共美术课程的育人 理念。 其次,教学内容深度不足。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不仅注重对艺术创作技法、艺术风格演变历史的教学,而且关注对艺术作品文化内涵的教学。但部分教师在 实际教学中多以篇章或专题的形式开展相关教学,多注重对透视、色彩、构图等 专业知识的讲解,相对忽视对作品或作者的相关人文价值介绍,较少关注作品本 身的文化内涵,影响了教学的深度。最后,课程考核形式单一。目前,部分教师 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的考核采用让学生上交论文或课堂演讲汇报等形式,考核 形式单一,与艺术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的目标相悖。这样,学生难以真正理解艺术教育的内涵,难以达成预期 的学习目标。 3.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编排缺乏科学性 首先,课程开设类别单一。美术学科具有广泛性,按照具体门类可划分为剪 纸艺术、书法、素描、陶艺、服装设计、摄影等。然而,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方 面仅开设了书法教学与美术鉴赏课程等较为基本的课程,课程类别单一,难以较 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其次,部分高校的课程内容与高中美术课程存在重复或断层的问题。在教学 大纲的编排上,部分高校忽视了高中艺术教育的大纲内容,导致教学内容与高中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 一、现状分析 1. 艺术课程设置不够完善 目前,一些高校的艺术课程设置相对滞后,缺乏多样性和前瞻性。很多学校只安排基 础的艺术素养课程,对于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并不够充分。这导致学生的 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2. 教学资源不足 与艺术专业相比,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缺乏高质量的教学设施、仪器 设备和艺术资源,制约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学校需要加大投入,提升艺术教学设施和 资源的质量,确保学生接受到全面的艺术教育。 3. 学生参与度低 一些学生对于艺术教育缺乏兴趣,参与度不高。这与社会对于学生的职业期望、就业 压力和个人价值观念有关。而部分学校在公共艺术教育中也缺乏引导和激励,导致学生对 艺术教育缺乏积极性。 4. 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一些学校在公共艺术教育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和多样性。这 种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的培养,难以满足当代社会对于艺术人 才的需求。 二、优化路径 针对现有问题,高校应当完善艺术课程设置,提升教学质量。除了基础的艺术素养课 程外,还需要增设更多的专业选修课程,涵盖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个艺术形式, 提供给学生更多样的学习选择。应该结合实际需求,增设一些与艺术相关的专业导向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高校需要加大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投入,提升教学资源的质量和覆盖面。建设艺术实践 基地和实验室,购置艺术作品和器材,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加强与社会 艺术资源的对接,引入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参与度。比如举办学生艺术作品展览、 组织艺术比赛和表演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艺术创作和表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

2023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及改革

2023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及改革 2023年,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高校 公共艺术教育正面临巨大的变革和挑战。作为高等教育体 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仅要满足学生的 知识需求,更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 公民。因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亟需改革,以下是 其中的一些方面: 首先,应当把学科与人文融合,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 创新,让学生能够在艺术教育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底蕴和 魅力。当前,许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强调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但在这个高科技时代,人文精神的缺失使得学生在工 作和生活中无法拥有真正的人文素养,也容易失去生命的 意义。因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该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建立专门的人文系列课程,加强文化内涵的传播和推广, 同时也要加强师资培训等方面。 其次,要结合社会需求,加大与企业合作的力度,增强 学生的实践能力。艺术本质是服务于人民的艺术,而现阶段,学生们的就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尤其如此。因此,应该把教育和实践更加贴近现实,让学 生能够有针对性地掌握实践技能和体验实践经验,提高实 践应用水平。此外,高校教育也可以考虑在课程设置中增 加专业性的课程,并加强与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的合作。 第三,要改善教学手段,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式。如今,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突破了时间和空 间的限制,让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更加创新了。高校公共 艺术教育也应该利用这些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模 式和手段,进一步加强学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艺术教育中来。这不仅可以提高 教学质量,也可以创造更具深度的学习体验。

当前大学艺术鉴赏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大学艺术鉴赏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肖银芬 【摘要】摘要:公共艺术鉴赏课程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改进美育教学和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举措。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加快,知识更新和知识老化周期大大缩短,教学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当前大学艺术鉴赏课教学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教师应当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充分尊重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教学成效。【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6(000)010 【总页数】2 【关键词】艺术教育鉴赏课教学改革大学生 一、当前大学艺术鉴赏课程存在的问题 从2006年教育部发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以来,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已成为国内普通高校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按照《指导方案》的规定,各高校普遍设置的公共艺术课程有《音乐鉴赏》、《美术鉴赏》、《舞蹈鉴赏》、《影视鉴赏》等八门限定性选修课。在校大学生至少选修其中一门,并通过考核,方可毕业。这是对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视,更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改进美育教学和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在从前高高在上的艺术品转变为人们娱乐、消遣或装点生活的“玩物”,各种文化现象眼花缭乱地充斥互联网和银屏,以及以商业和消费为导向的艺术产业化带来的艺术媚俗化等问题的当代,面向大学生开展艺术教育对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塑造健全人格具有重大的意义。

课程虽开起来了,但一些高校公共艺术课堂仍然采取“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学目的局限于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学习艺术理论知识。教学的中心内容是大量的中外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其中不乏难啃的大部头作品,总是多多益善,唯恐遗漏。课堂上,教师着力于选介作品,从体裁、形式到结构、内涵,津津乐道、侃侃而谈,把学生当做被动盛接知识的容器,课堂教学趋于知识化、理论化。用传统的作品展示和知识灌输替代素质教育,教师“教”得起劲,学生“学”的成效却不佳,素质教育的目的没有真正达到。 除此之外,目前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是教师对课程目标理解有所偏颇,把针对非艺术类大学生开展的公共艺术教育等同于专业学生的理论学习,教学内容过于艰深,学生跟不上教师讲课节奏,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二是大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积极关注社会新鲜事物,课堂里枯燥、陈旧的知识内容与实际生活缺少联系,引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三是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方式严重抑制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他们更愿意在活跃的气氛中自主探究学问,切实参与教学;四是师生在课堂里单一的互动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交流愿望和个性化学习需求,有时候也并不认同教师的见解,他们期待与教师像同学、朋友一样有更多的碰撞与交流。 二、大学生艺术鉴赏的常见类型 由于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层次的学生开课,学生的知识背景、鉴赏态度、人文素养、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是大学美育面临的最大困难和挑战。仅从艺术接受角度看,在当前我国高校艺术鉴赏课堂里,大学生艺术鉴赏呈现出常见的三种类型:被动的鉴赏、主动的鉴赏和随性的鉴赏。不同类型的学生

高校音乐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校音乐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音乐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逐渐凸显出来。当前高校音乐教育 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内容单一等。本文将对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 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为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一、高校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1. 教学资源不足 在当前的高校音乐教育中,教学资源的不足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一方面,教学场 地不足,导致学生无法进行音乐练习和演出;教学设备和器材的更新换代不够及时,影响 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2. 教学内容单一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教学内容的单一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现阶段,很多高校音 乐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着传统的音乐理论和技巧展开,而忽略了对音乐创作、表演等 方面的培养。 3. 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不匹配 当前,高校音乐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和社会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不匹配。部分高 校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与音乐行业的实际需求不相符,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适 应社会的需求。 二、高校音乐教育的对策研究 为了改善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教学资源不足问题,可以加强教学场地和设备的建设。可 以引入外部资源,例如与音乐厂商、音乐活动策划公司等合作,共同打造音乐教学基地, 并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和资金。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应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引入音乐创作、音乐表 演等课程,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高校可以与音乐行业合作,开设一些实践性的课程,让学生接触到实际的音乐创作和表演过程。 为了更好地适应音乐行业的需求,高校可以适当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音乐行 业当前的发展状况,设置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课程和培养方案。可以加强音乐产业相关的 教学内容,例如音乐商务管理、音乐制作等,让学生更好地适应音乐行业的实际需求。 三、结语

高校音乐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校音乐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一、引言 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美感和表现力。高校音乐教育作为培养音乐人才的重要环节,对于推动音乐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音乐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手段老旧、师资力量薄弱等,制约了音乐教育水平的提高。本文旨在对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高校音乐教育的改进和发展提供参考。 二、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1. 教学内容单一 目前,大部分高校音乐教育侧重于西方古典音乐的学习和传承,忽视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以及当代音乐形式的教学。这种单一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缺乏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也不能满足社会对于音乐人才多样化需求的要求。 2. 教学手段老旧 传统的音乐教学手段主要以课堂教学和书面习题为主,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的应用。这不仅使学生学习效果差,而且也制约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 师资力量薄弱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许多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和教学经验,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和创新意识,使得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音乐教师队伍中也存在着学历和职称不够,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 4. 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校音乐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以音乐理论、声乐或乐器演奏为主,忽视了音乐产业、文化市场、音乐教育心理学等相关课程的设置,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发展不够平衡。 三、对策研究 1. 加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高校音乐教育应该加强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当代音乐形式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通过举办音乐文化节、音乐会、专题讲座等活动,促进多样化音乐教育的推广和宣传。

2. 推进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的应用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应该注重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的应用,积极探索线上教学、音乐软件、虚拟乐团等现代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应该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创作、录音、表演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校应该加大对音乐教师的培训和聘用力度,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鼓励音乐教师参与科研活动和教学实践,提高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意识。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导言: 公共艺术是一种体现艺术与城市、社会相融合的形式,它通过雕塑、壁画、装置等多种媒介,将艺术作品与城市公共空间相结合,为人们创造美的环境。在当代中国,公共艺术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目前中国当代公共艺术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从现状、问题与对策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当前公共艺术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一、现状 1.1 公共艺术的发展历程 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197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对外开放,引进了西方的现代艺术形式,城市开始出现了一些艺术品和雕塑。以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共艺术也逐渐融入到城市规划和建设中。 1.2 公共艺术的类型 目前,中国的公共艺术主要包括雕塑、立体装置、壁画等形式。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代表形式之一,通过富有表现力的形象和造型来与观众产生互动;立体装置则常常利用环境、光线等元素进行创作,以其独特的空间感和动态感吸引人们的注意;壁画可以在城市建筑的外墙、地下通道等处进行创作,通过丰富多样的色彩和形象来增添城市的文化氛围。 二、问题 2.1 艺术品与环境融合不足 当前,一些城市在公共艺术创作时,往往只注重艺术品本身,忽视了与环境的融合。这导致了一些艺术品的格格不入,

与周围环境形成了矛盾。公共艺术应该更好地融入城市环境,与周围的建筑、景观形成有机的联系,使艺术品与环境相得益彰。 2.2 缺乏代表性和独特性 当前一些公共艺术作品缺乏代表性和独特性,很难激发人们对艺术的兴趣和关注。公共艺术创作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出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貌,使观众能够从中感受到城市的特色和文化内涵。 2.3 参与度不高 在许多城市,观众对公共艺术的参与度不高。一方面,一些公共艺术作品容易被人忽视,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一些公共艺术作品位置设置不当,不方便观看和欣赏。因此,要提高公共艺术的参与度,应该更好地选择艺术品的位置,并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和手段吸引观众的参与。 三、对策 3.1 注重艺术品与环境的融合 公共艺术的创作应该注重与环境的融合,与城市的特点和历史文化相呼应。在选址和创作时,要充分考虑周围环境的特点,使艺术品与环境相得益彰,同时也要创造适合观看和欣赏的环境条件。 3.2 加强公共艺术的策划与管理 公共艺术的创作应该更加注重策划与管理,通过完善的规划和管理手段,确保公共艺术的质量和效果。在策划和管理中要更加注重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联系,通过广泛征集意见、参与评选等方式增加公共艺术的参与度和代表性。 3.3 增强公共艺术的参与与教育 要提高公共艺术的参与度,需要加强观众的参与感和参与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公共艺术是指以公共空间为媒介,面向大众的艺术形式。它可以丰富城市景观,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促进社会文化发展。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公共艺术逐渐受到重视并得到广泛应用。然而,中国当代公共艺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改进。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公共艺术的规模与数量有限。虽然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北京等在公共艺术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对于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来说,公共艺术的规模和数量仍然较小。一些中小城市及农村地区的公共艺术建设非常有限甚至几乎没有,这导致了公共空间的单调和缺乏艺术氛围。 其次,公共艺术的审美层次有待提高。一些公共艺术作品仍然停留在传统的雕塑、壁画等方式上,形式单一且缺乏创意,难以吸引观众的眼球和积极参与感。此外,一些公共艺术作品的审美品味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缺乏整体性和和谐性。相比之下,国外一些先进的公共艺术作品更加注重与环境的融合,体现了创新和多样化的审美观念。 第三,公共艺术的参与度不高。目前,大部分公共艺术作品仍然是由政府或机构委托创作,缺乏群众的参与和互动。公众对于公共艺术的建设和管理参与度较低,导致公共艺术作品与社会需求和群众审美偏好的脱节。在互联网时代,应当积极利用社交媒体、在线投票和意见征集等方式,让公众能够参与公共艺术的创作和决策过程。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

改进: 首先,要加强公共艺术的规模与数量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公共艺术的支持和投入,增加公共艺术项目的建设规模。同时,要加强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公共艺术建设,使公共艺术不再局限于大城市,让更多地区的居民享受到公共艺术的魅力。 其次,要提升公共艺术的审美层次。鼓励艺术家创作具有创新性和多样性的作品,采用更多样的艺术形式和媒介,以吸引观众的兴趣和参与。同时,要加强艺术教育,提高公众的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让更多人能够理解和欣赏公共艺术。 第三,要提高公共艺术的参与度。政府和艺术机构应积极与公众对话,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同时,采取一些创新的方式,鼓励公众参与公共艺术的创作和管理,如设立公众艺术展览、举办公共艺术创作竞赛等。 总之,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加大公共艺术的规模与数量建设,提升公共艺术的审美层次以及增加公众的参与度,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为城市创造更美好的公共艺术空间 综上所述,为了让公众能够参与公共艺术的创作和决策过程,中国当代公共艺术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改进。首先,需要加强公共艺术的规模与数量建设,增加公共艺术项目的建设规模,并加强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公共艺术建设。其次,要提升公共艺术的审美层次,鼓励艺术家创作具有创新性和多样性的作品,并加强艺术教育,提高公众的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第三,要提高公共艺术的参与度,政府和艺术机构应与公众对话,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采取创新的方式鼓励公众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公共艺术是指以公共空间为载体,以艺术为媒介,为社会大众提供观览、参与和沟通的艺术形式。它既具有意义上的开放性,又承载着社会责任,是当代中国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中国当代公共艺术面临着一系列的现状和问题,需要实行相应的对策来推动其进步。 一、现状 1. 缺乏理论探究基础。虽然中国的公共艺术活动日益增多,但对于公共艺术的理论探究却相对薄弱。缺乏对公共艺术的深度沉思和理论积累,使得公共艺术缺乏规范性和总结性的指导原则,导致艺术创作和呈现的效果参差不齐。 2. 市场化倾向。当前社会,公共艺术往往被商业利益所 驱动,导致以商业标准审美的商业化作品在公共空间频繁出现。这种商业化导向的公共艺术往往缺乏创新性和艺术性,与大众的利益和审美需求脱节。 3. 缺乏参与和共享。公共艺术的本质是与大众共享,但 在中国,公共艺术往往只是艺术家和相关部门的单向展示,大众参与的机会较少。且由于缺乏对公共空间的直接参与和共同决策,容易导致艺术与社会环境脱节,无法满足大众的真实需求。 二、问题 1. 创作定位不明确。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创作定位不明确,缺乏统一的表达语言和审美标准。由于公共艺术项目浩繁,创作方向、目标和主题不一,艺术家和设计师缺乏相应的指导和依据,容易导致艺术作品形式盲目,内容空泛,无法达到艺

术和社会的有机结合。 3. 艺术导向偏低。公共艺术项目中,以功能性和装饰性为主的作品较多,艺术性较低。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公共艺术项目过于重视好用价值,而轻忽了艺术作品本身的独立性和审美价值,限制了公共艺术的进步空间和创作深度。 4. 融入生态环境的问题。在公共艺术中,融入生态环境的观念和实践不足,导致一些作品在投放之初可能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难以与四周环境协调,造成美学破坏和环境污染。 三、对策 1. 加强理论建设。加强对公共艺术的理论探究,总结国内外公共艺术成功阅历,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共艺术理论框架和指导原则。同时加强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交叉探究,探讨公共艺术与社会、文化、经济等领域的互相干系,为公共艺术创作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 2. 激发艺术创作活力。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鼓舞公共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和独立性,提议创新思维和创设力。加强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培训,提升他们在公共艺术创作中的专业水平宁审美能力,使艺术创作更贴近大众需求,同时也更具艺术性和非凡性。 3. 强化大众参与和共享。加强大众对公共艺术的参与和决策权,通过艺术家、设计师和大众的共同沟通和协商,形成艺术作品的共识。同时,建立公共艺术的互动平台和在线展示渠道,使大众能够更加便捷地参与公共艺术活动,从被动观看转变为乐观参与和沟通。 4. 加强社会环境整合。在公共艺术创作和推广过程中,要充分思量艺术品与环境的协调性,重视艺术品与四周环境互

大学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出路的论文

大学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出路的论文 大学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出路的论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渗透到我国的各个领域,大学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学府,也逐渐重视起艺术教育起来,但是目前艺术教育普及面临着艺术教育地位不高、教育体制不健全、政策针对性不强、缺乏制度保障、教师水平有限、教学质量不高等现象,本文主要分析大学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从而找出正确的出路。 关键词:艺术教育;素质教育;重视;制度保障;困境 1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公共艺术教育是由人文素质教育和高校教育改革两部分组成的,而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开发创新思维,提高心理素质,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又具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它以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主要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为了使学校重视艺术教育,我国先后出台了不少教育政策,要求抓好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全国学校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更是明确提出,要求全国普通高校全面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国家很重视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修养,这极大的促进了公共艺术教育的普及。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那时候艺术教育刚刚兴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院校开始陆续开设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使得公共艺术教育得到很好的发展,享誉全国乃至全世界,因为清华、北大等院校设立公共艺术教育的成功,使得很多学校都跟风设立公共艺术教育,其效果都很不尽人意,我国除了一些知名的高等院校外,其他院校的艺术教育仍然面临着许多困境,影响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普及[1]。 2大学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 2.1公共艺术教育地位不高 按理说,公共艺术教育是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重视。近年来,虽然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加强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的文件,使得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受到足够的重视并逐步得到改善,在

公共艺术教学定位与完善对策

公共艺术教学定位与完善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追求,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 式逐渐受到关注。公共艺术教育的定位与完善对策将对培养人们的审美情 趣和创新能力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将重点讨论公共艺术教学的定位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首先,公共艺术教学应当明确其定位,即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公众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提升人们的审美 情趣和创新能力。公共艺术教育的任务是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活动和教学 方式,打造艺术教育的绿色平台,为公众提供机会去感受、参与和实践艺术,促进公众对艺术的理解和享受。 其次,完善公共艺术教学的对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公共艺术教学需要专业的艺术教师来引导和指 导学生的学习。因此,应加强对公共艺术教师的培训和选拔,提高他们的 艺术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工作。 2.丰富艺术教育资源。公共艺术教育需要有丰富多样的艺术教育资源 来支持教学活动。政府和学校应增加对艺术教育的投入,建设艺术设施和 资源,提供各种艺术活动和展览,为学生和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艺术教育 资源。 3.拓宽教学内容和方式。公共艺术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 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加入更多的实践活动和创作体验,使学 生能够亲身参与和实践艺术。同时,教学方式也应多样化,采用互动式教 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加强与社会的互动与合作。公共艺术教育应与社会各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搭建平台,推动艺术教育与社会的互动与合作。例如,与艺术院校、艺术家、艺术机构和社区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为公众提供更多的艺术交流和展示的机会。 5.引导公众参与艺术活动。公共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公众提供艺术学习和欣赏的机会。因此,需要加强对公众的艺术教育宣传和引导,鼓励公众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培养公众的艺术兴趣和欣赏能力。 综上所述,公共艺术教育的定位与完善对策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明确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去完善教学工作,才能有效地提升公众的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希望本文的讨论能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有所启示。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供需分析与研究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供需分析与研究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在当今社会,艺术教育的意义日益凸显,成为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人们对艺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供需关系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供需关系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高校教育的发展方向,提升艺术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本文旨在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供需关系进行全面探讨,深入分析现状、需求和供给情况,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供需关系的研究,还可以为其他领域的教育供需关系提供借鉴和启示,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1.2 研究目的 研究的目的是深入探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供需关系,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寻找解决方案和对策。通过研究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了解学生和社会对艺术教育的需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艺术人才的培养和发展。研究也可以为教育决策者提供参考,指导高校在艺术教育方面的发展和改进,促进公共艺术教育的繁荣与发展。通过分析与研究,可以探讨公共艺术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升教育供

给与需求的匹配度,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高校艺术教育事 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意义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和 创造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融入 社会。通过学习艺术,学生能够感受美的力量,激发自己的创造潜能,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也是传承和弘扬 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在当今社会,艺术教育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成为教育体系中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供需关系对于更好地促 进教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文化底蕴的人 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通过深入研究供需关系,可以更 好地指导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和有效利用。 2. 正文 2.1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我国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发展。 随着社会对艺术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也逐渐成为 热门专业之一。目前,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了公共艺术教育相关专业,

国内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与启示

摘要:本文以国内三所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课程开设情况、师资队伍、学生态度等方面对公共艺术教育进行研究;并通过国外高校以伦敦大学、哈佛大学、东京大学为例,探讨借鉴西方艺术教育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本国艺术教育特色,为艺术教育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普通高校现狀启示 虽然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较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依然处于边缘化地位,即便在政策与制度的保障下,取得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的不可避免的问题与制约因素,本文将对国内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实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掌握其发展状况,为艺术教育研究提供参考。 一、国内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国内三所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课程开设情况、师资队伍、学生态度等方面对公共艺术教育进行研究。普通高等院校按照办学水平可分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一般本科大学,针对三类大学各选取一所进行分析,分别为清华大学、上海大学和东北石油大学。学生的年级分布从大一到大四,共发放问卷800份,其中清华大学260份,上海大学240份,东北石油大学300份,实际回收了721份,回收率为90.1%;

有效答卷675份,有效率为84.4%;清华大学发放的260份问卷中,有效问卷为218份;上海大学发放的240份问卷中,有效问卷为201份;东北石油大学发放的300份问卷中,有效问卷为256份。 据统计,大一的学生数为165人,占总人数的24.4%;大二的学生数为132人,占总人数的19.6%;大三的学生数为216人,占总人数的32%;大四的人数为162人,占总人数的24%。从总体上看,文科、理科、工科均有涉及,样本分布较为合理。 1.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开设情况 三所高校均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清华大学2015-2016学年度秋季学期文化素质课程分为八个课组,一共开设155门,其中艺术与审美课组开设37门,占总开设课程数的23.87%,文化素质课程还包括新生研讨课和为新雅书院单独开课,除此之外还开设全校任选课111门,其中艺术教育中心开设30门,占总开设课程数的27.03%,远远超出10%的标准;上海大学核心通识课程分为三个领域五大模块,其中艺术被列入人文类通识课的艺术修养与审美体验模块,共计25门,占总开设课程数的19.85%;东北石油大学2015-2016学年第2学期开设公共选修课53门,其中艺术类课程开设6门,占总开设课程数的11.3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