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合物结构鉴定地的题目及详解

化合物结构鉴定地的题目及详解

化合物结构鉴定地的题目及详解
化合物结构鉴定地的题目及详解

1、有一黄色针状结晶,请根据下列信息做答:

(1)该化合物易溶于10%NaHCO3水溶液(A),

FeCl3反应(+)(B),

HCl-Mg反应(+)(C),

-萘酚-浓硫酸反应(-)(D),

Gibbs: 反应:(+)(E);

氨性氯化锶反应(-)(F)。

ZrOCl2反应黄色, 加入枸橼酸, 黄色褪去(G)。

各性质说明什么问题?

(2)该化合物UV λmax (nm):

MeOH 267 340 (H)

NaOMe 267 401,429 (I)

AlCl3 270 395 (J)

AlCl3/HCl 270 395 (K)

NaOAc 279 312,378 (L)

各组数据说明什么问题?

(3)IR: 3200, 1660, 1610, 1500 cm-1

给出什么结构信息?

(4)1H-NMR (DMSO-d6): δ 7.20 (2H, d, J = 8.5 Hz), 6.53 (2H, d, J = 8.5 Hz), 6.38 (1H, d, J = 2.5 Hz), 6.30 (1H, s), 6.08 (1H, d, J = 2.5 Hz);归属各质子信号。

(5) MS: m/z: 270, 152, 118。解析各碎片离子信息。

(6)推断并画出化合物结构式

(7)化合物分子式

答案:

(1)化学反应A-G

易溶于10%NaHCO3水溶液(A),具有7,4’-OH

FeCl3反应(+)(B),具有酚羟基 HCl-Mg反应(+)(C),为黄酮类化合物

-萘酚-浓硫酸反应(-)(D), 不是苷类 Gibbs: 反应:(+)(E); 8位无取代氨性氯化锶反应(-)(F)。无邻二酚羟基

ZrOCl2反应黄色, 加入枸橼酸, 黄色褪去(G)。 5位有酚羟基(3位没有)

(2)UV位移 H-L

MeOH 267 340 (H):黄酮类化合物,267 nm为II带,340 nm为I带

NaOMe 267 401,429 (I):I带红移,有4’-OH

AlCl3 270 395 (J):与AlCl3/HCl同,示结果中无邻二酚羟基

AlCl3/HCl 270 395 (K):I带红移55nm,有5-OH

NaOAc 279 368 (L):II带红移12nm,有7-OH

(3)IR 解析3200 cm-1羟基, 1660 cm-1羰基, 1610, 1500 cm-1苯环

(4)1H-NMR信号全归属

1H-NMR (DMSO-d

6): δ 7.20 (2H, d,

J = 8.5 Hz, H=2’,6’), 6.53 (2H, d, J = 8.5 Hz, H-3’,5’), 6.38 (1H, d, J = 2.5 Hz, H-8), 6.30 (1H, s, H-3), 6.08 (1H, d, J = 2.5 Hz, H-6);

(5)MS解析

MS: m/z: 270(分子离子峰,M+), 152(A1+), 118(B1+)

或152(

O

O

H

+

) 118(CH

OH

+

(6)结构式

O

O

H

OH (7)分子式 C15H10O5

2、有一黄色针状结晶,mp285-6℃(Me

2CO),FeCl

3

反应(+),HCl-Mg反应(+),

Molish反应(—),ZrOCl

2反应黄色,加枸橼酸黄色消退,SrCl

2

反应(—)。EI-MS

给出分子量为284。其光谱数据如下,试推出该化合物的结构(简要写出推导过程),并将1H-NMR信号归属。

UV λmax nm:MeOH, 266.6, 271.0, 328.2;

+MeONa, 267.0(sh), 276.0, 365.0;

+NaOAc, 267.0(sh), 275.8, 293.8, 362.6;

+NaOAc/H

3BO

3

, 266.6, 271.6, 331.0;

+AlCl

3

, 266.6, 276.0, 302.0, 340.0;

+AlCl

3

/HCl, 266.6, 276.2, 301.6, 337.8.

1HNMR (DMSO-d

6

) δppm:12.91(1H, s, OH), 10.85(1H, s, OH), 8.03 (2H,d, J= 8.8Hz), 7.10(2H,d, J= 8.8Hz), 6.86(1H, s), 6.47(1H, d, J= 1.8Hz), 6.19(1H, d, J = 1.8Hz), 3.84(3H, s).

3、化合物A,mp:250~252℃,白色粉状结晶,Liebermann-Burchard反应紫红

色,IR V

max

(KBr) cm-1:3400(-OH),1640(>C=C<),890(δCH,β-吡喃糖甙),用反应薄层法全水解,检查糖为Glucose,苷元为原人参三醇(PPT)(分子量476),

经50%HAc部分水解未检出糖。FD-MS, M+638, EI-MS有m/z 620(M+-H

2

O)。13C-NMR 数据如下:

20(S)PPT 化合物A 20(S)PPT 化合物A 化合物A糖部分

甙元部分甙元部分

C-1 39.2 39.2 C-16 26.8 27.2 C-1′105.8

C-2 28.0 27.7 C-17 54.6 54.6 C-2′ 75.7

C-3 78.3 78.0 C-18 17.5 17.3 C-3′ 80.0

C-4 40.2 40.2 C-19 17.4 17.4 C-4′ 71.7

C-5 61.7 61.3 C-20 72.9 73.0 C-5′ 79.4

C-6 67.6 78.6 C-21 26.9 26.8 C-6′ 63.0

C-7 47.4 45.1 C-22 35.7 35.7

C-8 41.1 41.0 C-23 22.9 23.0

C-9 50.1 50.1 C-24 126.2 126.2

C-10 39.3 39.6 C-25 130.6 130.5

C-11 31.9 32.0 C-26 25.8 25.7

C-12 70.9 71.0 C-27 17.1 17.6

C-13 48.1 48.1 C-28 31.6 31.6

C-14 51.6 51.5 C-29 16.4 16.3

C-15 31.3 31.1 C-30 17.0 16.7

试写出化合物A的结构并说明推导过程。

答案:

2、

O

HO

OH

OMe

O

OH

3、

HO

HO

OH

O

O

4、有一黄色结晶(I),盐酸镁粉反应显红色,Molish反应阳性,FeCl3反应阳性,ZrOCl2

反应呈黄色,但加入枸橼酸后黄色褪去。IR γmax (KBr) cm-1: 3520, 3470, 1660, 1600, 1510, 1270, 1100~1000, 840. (I)的UV λ nm如下:

MeOH 252 267 (sh) 346

NaOMe 261 399

AlCl3 272 426

AlCl3/HCl 260 274 357 385

NaOAc 254 400

NaOAc/H3BO3 256 378

(I)的1H-NMR (DMSO-d6, TMS) δppm:

7.41(1H, d, J=8Hz), 6.92(1H, dd, J=8Hz, 3Hz), 6.70(1H, d, J=3Hz), 6.62(1H, d, J=2Hz),

6.43(1H, d, J=2Hz), 6.38(1H, s), 5.05(1H, d, J=7Hz),其余略。

(I)酸水解后检出D-葡萄糖和苷元,苷元的分子式为C15H10O6。FAB-MS示分子中含一分子葡

萄糖。

试回答下列各问:

(1)该化合物为根据

(2)是否有3-羟基根据

(3)苷键构型为根据

(4)是否有邻二羟基根据

(5)写出(I)的结构式,并在结构上注明氢谱质子信号的归属。

5、某化合物S为白色粉末,Liebermann-Burchard反应阳性,Molish反应阳性。其分子式为C42H66O14。酸水解检出甙元为齐墩果酸。糖为葡萄糖醛酸GlaUA及葡萄糖Glc (1:1)。碱水解检出葡萄糖。化合物S的13C-NMR化学位移值如下:

化合物S甙元的13C-NMR数据化合物S糖部分13C-NMR化学位移值

碳位齐墩果酸化合物S GlaUA

1 38.3 39.8 107.2

2 28.0 27.0 74.4

3 78.1 91.2 78.3

4 39.7 40.4 75.8

5 55.9 56.9 77.4

6 18.

7 19.5 172.4

7 33.3 34.2 Glc

8 40.1 40.8 97.4

9 48.2 49.0 74.2

10 37.1 37.9 78.8

11 23.6 24.3 71.1

12 123.0 124.1 79.5

13 144.3 145.2 62.8

14 42.3 43.2

15 28.4 29.3

16 23.9 24.7

17 47.2 48.4

18 41.9 42.8

19 46.4 47.4

20 30.9 31.8

21 34.2 35.0

22 32.7 33.5

23 28.3 29.2

24 17.2 18.0

25 15.7 16.6

26 17.7 18.5

27 26.3 27.0

28 180.1 178.8

29 33.3 34.3

30 23.8 24.7

(1)

(2)

(3) 写出该化合物完整结构式答案

有机化合物的鉴别

有机化学中常见有机物的鉴别方法 有机化合物的鉴别、分离和提纯是三个既有关联而又不相同的概念。分离和提纯的目的都是由混合物得到纯净物,但要求不同,处理方法也不同。分离是将混合物中的各个组分一一分开。在分离过程中常常将混合物中的某一组分通过化学反应转变成新的化合物,分离后还要将其还原为原来的化合物。提纯有两种情况,一是设法将杂质转化为所需的化合物,另一种情况是把杂质通过适当的化学反应转变为另外一种化合物将其分离(分离后的化合物不必再还原)。鉴别是根据化合物的不同性质来确定其含有什么官能团,是哪种化合物。如鉴别一组化合物,就是分别确定各是哪种化合物即可。 在做鉴别题时要注意,并不是化合物的所有化学性质都可以用于鉴别,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化学反应中有颜色变化。 (2)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明显的温度变化(放热或吸热)。 (3)反应产物有气体产生。 (4)反应产物有沉淀生成或反应过程中沉淀溶解、产物分层等。 化合物的鉴别是重点,为了帮助大家学习和记忆,将各类有机化合物的鉴别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典型例题进行解析。 一.各类化合物的鉴别方法 1.烯烃、二烯、炔烃(含有不饱和碳碳键): (1)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红棕色褪去。 (2)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褪去。 2.含有炔氢的炔烃(末端炔): (1)硝酸银的氨溶液,生成炔化银白色沉淀。 (2)氯化亚铜的氨溶液,生成炔化亚铜红色沉淀。 3.小环烃:三、四元脂环烃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三元环常温就能褪色,四元环需加热。),但不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4.卤代烃:硝酸银的醇溶液,生成卤化银沉淀;不同结构的卤代烃生成沉淀的速度不同,烯丙型和叔卤代烃卤代烃最快,仲卤代烃次之,伯卤代烃 需加热才出现沉淀。 5.醇: (1)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鉴别6个碳原子以下的醇)。 (2)用卢卡斯试剂鉴别伯、仲、叔醇。叔醇立刻变浑浊,仲醇放置后变浑浊,伯醇放置后也无变化。 6.酚或烯醇类化合物: (1)用三氯化铁溶液产生颜色(苯酚产生兰紫色)。

杂环化合物

第10章杂环化合物 §10.1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10.1.1 分类 1、按照环的多少分类 ?单杂环:常见的是五元杂环和六元杂环,环上的杂原子有一个或两个。 ?五元杂环: ?六元杂环: ?吡喃没有芳香性,生成盐后则具有芳香性。 ?稠杂环:由苯环与单杂环或两个以上单杂环稠合而成的。 10.1.2 命名 常见的基础杂环多数是具有芳香性的,命名时作为杂环化合物的母核。 1、音译法 中文名称采用音译法,用带口字旁的同音汉字表示。 对于无特定名称的杂环化合物,中国化学会1980年颁布的有机化学命名原则规定: 采用“杂”字作介词,把杂环看作是相应的碳环母核中碳原子被杂原子置换后的衍生物来命名。 ?国外现在采用的Hantzsch-Widman系统,规范了10元以下一般杂环的词尾词干的书写

格式。 ?为了正确表明取代基位置,需将杂环母核编号,编号规则主要有: (1)含一个杂环原子的单杂环,从杂原子开始编号。 有时也使用希腊字母,把靠近杂原子的位置叫做α位,其次是β位,再其次是γ位。 (2)含两个及以上相同杂环原子的单杂环,编号从连有氢原子的杂原子开始,并使另一杂原子所在位次保持最小。 (3)含两个及以上不同杂环原子的单杂环,编号从价数小杂原子开始,价数相同时则从原子序数小的开始。 ?因此,常见杂原子编号优先顺序为O、S、N。 ?一般常见的稠杂环有特定的编号,或是沿用习惯。 §10.2 五元杂环化合物 10.2.1 结构和物理性质 1、结构 这三种杂环上的原子都是sp2杂化,为平面结构。 ?每个碳原子垂直于环平面的p轨道有一个电子,杂原子垂直于环平面的p轨道有二个电子。

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

第一章 紫外光谱 一、简答 1.丙酮的羰基有几种类型的价电子。试绘出其能级图,并说明能产生何种电子跃迁?各种跃迁可在何区域波长处产生吸收? 2.指出下述各对化合物中,哪一个化合物能吸收波长较长的光线(只考虑π→π*跃迁)。 (2) (1) 及 NHR 3 CH CH OCH 3 CH 及CH 3 CH CH 2 3.与化合物(A )的电子光谱相比,解释化合物(B )与(C )的电子光谱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乙醇中)。 (C)(B) (A) 入max =420 εmax =18600 入max =438 εmax =22000 入max =475 εmax =320003 N N N NO HC 32(CH )2 N N N NO H C 32(CH )2 2 32(CH )(CH )23N N N NO 4.苯胺在λmax 处的εmax 为1430,现欲制备一苯胺水溶液,使其透光率为30%(1cm 比色池),试问制备100ml 该溶液需取多少克苯胺? 二、分析比较 1.指出下列两个化合物在近紫外区中的区别: CH CH 3 2 (A)(B) 2.某酮类化合物,当溶于极性溶剂中(如乙醇中)时,溶剂对n →π* 跃迁及π→π* 跃迁有何影响?用能级图表示。 3.试述对二烷基苯甲酸在下面一些溶剂中的紫外光谱的区别: λ乙醚 max =277nm εmax =20600 λEtOH max =307nm εmax =19000 N R R COOH

λHCl max =307nm εmax =970 三、试回答下列各问题 1.某酮类化合物λhexane max =305nm ,其 λEtOH max =307nm,试问,该吸收是由n→π*跃迁还是π→π* 跃 迁引起的? 2. 1,1二苯乙烯(A )在环己烷中的UV 光谱与蒽(B )的UV 光谱有相当大的区别。在浓硫酸中这两个化合物UV 光谱非常相似,见表1-5,而在稀硫酸中又与环己烷中的UV 光谱相同,试问在浓硫酸中这两个化合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表1-1 化合物(A )和(B )在不同溶剂中的λma 四.计算下述化合物的λmax : 1. 计算下列化合物的λmax : 2.计算全反式西红柿烯(结构如下)的λmax 及εmax : 3.计算一叶萩碱在乙醇中的λmax : N O O 4.计算下列化合物的λmax :

化合物结构鉴定地的题目及详解

1、有一黄色针状结晶,请根据下列信息做答: (1)该化合物易溶于10%NaHCO3水溶液(A), FeCl3反应(+)(B), HCl-Mg反应(+)(C), -萘酚-浓硫酸反应(-)(D), Gibbs: 反应:(+)(E); 氨性氯化锶反应(-)(F)。 ZrOCl2反应黄色, 加入枸橼酸, 黄色褪去(G)。 各性质说明什么问题? (2)该化合物UV λmax (nm): MeOH 267 340 (H) NaOMe 267 401,429 (I) AlCl3 270 395 (J) AlCl3/HCl 270 395 (K) NaOAc 279 312,378 (L) 各组数据说明什么问题? (3)IR: 3200, 1660, 1610, 1500 cm-1 给出什么结构信息? (4)1H-NMR (DMSO-d6): δ 7.20 (2H, d, J = 8.5 Hz), 6.53 (2H, d, J = 8.5 Hz), 6.38 (1H, d, J = 2.5 Hz), 6.30 (1H, s), 6.08 (1H, d, J = 2.5 Hz);归属各质子信号。 (5)MS: m/z: 270, 152, 118。解析各碎片离子信息。

(6)推断并画出化合物结构式 (7)化合物分子式 答案: (1)化学反应A-G 易溶于10%NaHCO3水溶液(A),具有7,4’-OH FeCl3反应(+)(B),具有酚羟基HCl-Mg反应(+)(C),为黄酮类化合物-萘酚-浓硫酸反应(-)(D), 不是苷类Gibbs: 反应:(+)(E); 8位无取代氨性氯化锶反应(-)(F)。无邻二酚羟基 ZrOCl2反应黄色, 加入枸橼酸, 黄色褪去(G)。5位有酚羟基(3位没有) (2)UV位移H-L MeOH 267 340 (H):黄酮类化合物,267 nm为II带,340 nm为I带NaOMe 267 401,429 (I):I带红移,有4’-OH AlCl3 270 395 (J):与AlCl3/HCl同,示结果中无邻二酚羟基 AlCl3/HCl 270 395 (K):I带红移55nm,有5-OH NaOAc 279 368 (L):II带红移12nm,有7-OH (3)IR 解析3200 cm-1羟基, 1660 cm-1羰基, 1610, 1500 cm-1苯环 (4)1H-NMR信号全归属

七元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学生讲义

七 一、二、心血反应三、1.所球形瓶 2.3. 薄用验 七元杂环化实验目的1、了解并2、了解七3、掌握薄4、掌握低5、理解通 实验原理苯并二氮血管和抗病应合成该类仪器与试所需仪器:形冷凝管,所需试剂:苯薄层色谱所验钞机替代化合物2,4 并掌握羟醛七元含氮杂薄层色谱板低熔点固体通过薄层色理 氮杂类化合毒药物。本类化合物。反 O Ph 试剂 三口圆底烧温度计,温苯甲醛,苯所需仪器:硅代);溶剂需4-二苯基-2醛缩合反应;杂环化合物的板(TLC )监体化合物的重色谱法和红外合物是一类本实验由苯反应式如下+Ph O +烧瓶(100 m 温度计套管苯乙酮,氢氧硅胶板一大需要甲醇、乙实验十一2,3-二氢 的合成; 监测反应的重结晶方法外光谱法分类重要的七甲醛和苯乙下: NH 2NH 2E mL& 250mL 管,电磁搅拌氧化钠,邻大块;展缸两乙酸乙酯、一 -1H -1,5-苯的原理及操作法 分析有机反应元杂环化合乙酮首先合成Ph EtOH L ),单口圆拌(或机械邻苯二胺、两个;点样二氯甲烷和 苯并二氮杂作; 应及反应机合物,常被成查尔酮,Ph O N H N Ph Ph 底烧瓶,恒械搅拌),布哌啶、乙醇管一盒;紫和石油醚。杂的合成机理的方法 被用作镇静剂再与邻苯二 恒压滴液漏斗布氏漏斗,抽醇 紫外灯一台 成 剂、二胺斗,抽滤(可

四、1)醛、温度半时至1向体重结2)3.54回流晶体洗脱六、实验步骤查尔酮的合在装有滴6.0 g(50 m 度在5±2o 时,体系开15-20 o C ,并体系中加入结晶,得到 2,4-二苯基在装有回4g(17 mmol 流4 h 后,得体, 过滤,滤脱)分离纯 注意事项1. 液体化称量,2. 制备查3. 查尔酮能够实4. 查尔酮和抽滤5. 做好实等均需6. 使用薄洗。 骤 合成 滴液漏斗和温mmol)苯乙酮C ,用滴液漏开始出现浑浊并继续搅拌入50mL 冷水浅黄色晶体基-2,3-二氢-1流冷凝管的l)查尔酮和得深红色溶滤饼用无水纯化, 得黄色项 化合物,通注意不要查尔酮的反酮熔点较低实现重结晶酮重结晶时滤瓶必须洗实验记录,如需及时记录薄层色谱板温度计的10酮和25mL 漏斗滴加1浊,然后浅拌反应0.5h 后水再过滤),体8.0~8.4 g 1H -1,5-苯并的100 mL 三和25mL 无水溶液,将反应水乙醇重结晶色晶体2.5g,通过量筒量取要溅洒样品。反应温度不宜低,重结晶时晶。冷却后,时,如果体系洗干净,贴滤如重结晶时录。 板时,不要蘸00 mL 三口乙醇,电磁12.5 mL 的浅黄色固体逐后,出现大,并用水洗g, 产率77~并二氮杂三口烧瓶中水乙醇,电磁应混合物浓晶或硅胶柱, 熔点128取体积来计 宜过高,过时易呈现熔若加入晶系比较浑浊滤纸时,需时该加入多蘸水;放展口烧瓶中,加磁搅拌,用10%NaOH 逐渐增多),大量浅黄色固洗涤至中性,~81%,熔点的合成 中,加入1.8磁搅拌,再浓缩至约20柱层析(乙酸-129℃, 产计算体积;固过高易生成副熔融状态,必晶种,会加速浊,则需要过需用水润湿才少溶剂等,展开剂(流动加入5.2 g(冰水浴冷却H 水溶液(,滴加完毕固体。过滤,得到的固点54-55℃84g(17 mm 再加入0.2 m 0 mL ,放入酸乙酯和石产率49%。固体化合物副产物。 必须加入溶速结晶的形过滤。过滤才能贴紧。每次TLC 动相)的展(50 mmol)苯 却至5o C ,控(当加入大约毕后,恢复温生成的固体固体用无水乙℃。 mol)邻苯二胺mL 哌啶,加入冰箱析出黄石油醚混合溶 物,则通过天溶剂到呈均相形成。 滤时,布氏漏 板的具体情展缸也不要用苯甲控制约一温度 体(可乙醇胺、 加热黄色溶剂天平相才漏斗情况用水

生物质谱 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普学课件

生物质谱 早期有机质谱主要用于测定普通的有机小分子,对多肽、蛋白质及其他生物大分子难测定。 因:1.分子量太大 2.气化高温分解。 80年代后,发明了快原子轰击电离(FAB),电喷雾电离(ESI)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生物大分子可转变成气相离子。产生了生物质谱。 Biomass Spectrometry 有机质谱及其联用技术在生物医药学中的应用 快原子轰击电离(FAB) 1981原理:在进样探头放样品,溶于底物(甘油或硫化甘油),惰性气体(Ar)电离后,加速,使之具有较高的动能,在原子枪(atom gun)内进行电荷 交换反应: Ar+(高动能的)+ Ar(热运动的)→Ar(高动能的)+ Ar+(热运动的) 高动能的Ar原子束再轰击样品分子使其离子化,样品离子进入质谱。 适用于难汽化,极性强的大分子。 注意:FAB质谱图中会出现基质分子产生的相应的峰及基质分子与样 品分子的结合峰。

电喷雾电离(ESI) 1984用于质谱 原理:样品溶液从毛细管出,电场、气流使成雾状带电液滴,蒸发, 液滴变小,离子从液滴出来,通过锥孔,透镜进质谱仪。 20世纪90年代中期,ESI出现纳喷雾离子源(nanoelectrospray ionization source),纳升流速,分析灵敏度提高,且少至0.5uL的样品溶液可得到30min稳 定喷雾,有充分机会进行质谱参数优化和许多串联质谱分析。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 MALDI可使热敏感或不挥发的化合物由固相直接得到离子。 1988原理:混合物(样品加基质)真空下受激光照,基质分子能有效的吸收激光的能量,成基质离子,碰撞样品,使样品分子解吸附进入气相并得 到电离,进质谱仪。 MALDI适用于生物大分子,如肽类,核酸类化合物。可得到分子离子 峰,无明显碎片峰。 1995Hillenkamp 用MALDI-TOF 测定短杆菌肽S合成酶,分子量为 512000u R. Nelson 用MALDI-TOF测定单克隆人体免疫球蛋白抗体,分子量为 982000u 以后R.D.Smith 用ESI/FT-ICR-MS测定DNA片段,分子量为1.1 10 8 u 应用范围: 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测定 肽序列分析(根据其质谱中的碎片离子来推导) 鉴别生物大分子的构象 蛋白质中二硫键、糖基化(glycosylation site)、磷酸化(phosphorylation) 连接点 用ESI观察非共价键相互作用的研究 I.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测定 用MALDI-TOF 测定,多数只得单电荷离子,质谱图中的谱峰与样品各组分的质量数由一一对应关系。所以MALDI-TOF-MS最适合分析多肽及蛋白质混合物。

难解结构的解析

倏忽在此真的要倏忽大家一把了,各位同仁请多多斧正.我的个性签名是:为了不打击自己,我只能说:像我这般聪明才智,不搞科研简直太浪费了,虽然目前毫无进展!自言自语:人生赖以生存的那把刀一定要磨得很锋利呀!我很生气,因为我已经不是3岁小孩了! 回应不少同行的要求, 现特将自己对稍难解的晶体结构解析的看法与经验 捧出与各位同行好友交流. 其实我是菜鸟,并没有自作多情地欲以高手自居,请各位别勿解 做晶体几年(?)来,我只是觉得科研气氛并不融洽也不健康 资源并不互补 我曾经在想:学一样东西到底有多难呢, 比如像我们做小晶体的,要学的东西不外乎就是磁性,荧光,拓扑,结构解析,吸附,铁电,非线性,量化. 这些很难么,其实并不难,只是很多人把其纸老虎化了 那么要想学会这些又有什么办法比较快呢 因为时间有限呀,要学会这么多东西,总得找到最优化的路径 (没有必要全部会学,学几样自己要用的,就可以了) 我也试着到网络上找资料, 基本上可以找到相关资料,认真研读这些资料自己也完全可以学会 但对大部分人来说这时间上耗不起 我觉得交流总结才是重要的,

那些会的人做个PPT,做个视频 不会的人就容易上手得多 可是很难找到相关的精品 不少人好不容易学会了,也是舍不得奉献于别人的 这也许叫着知识产权, 我不知道好不好,但至少对整体科学的发展是不好的 研究竞争的领域应该是急待开发的未知域,而不是靠前人创造的资料域 我很敬重那些不为一己之私,乐于奉献,乐于助人的同仁 如果方便的话, 我也会继续做些其他方面的视频与总结之类的资料与大家交流 目的就是节省大家学习的时间 结构解析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步骤在此不在述赘,以及解析后期即精修部分也略而不谈,因为大多用一些命令(如强制与限制等)查看相关软件资料(如Crystal structure refinement或XL命令说明)便可明白. 我就将自己处理难解结构的心得汇总一下,以资同仁借鉴. 结构解析关键的是解出主要结构,至于结构优美完备性方面就在于精修的功夫了,这些完全可以通过各种资料学习获得.比如某个原子温度因子不正常(投错了?占有率?无序?旁边有另一高Q峰否?空间群?无法克服的数据问题?^^^^^),残余峰高(总体高抑或个别高?还有原子

有机化合物鉴定与分析

第一章:紫外吸收光谱法 一、选择 1. 频率(MHz)为4.47×108的辐射,其波长数值为 (1)670.7nm (2)670.7μ(3)670.7cm (4)670.7m 2. 紫外-可见光谱的产生是由外层价电子能级跃迁所致,其能级差的大小决定了 (1)吸收峰的强度(2)吸收峰的数目 (3)吸收峰的位置(4)吸收峰的形状 3. 紫外光谱是带状光谱的原因是由于 (1)紫外光能量大(2)波长短(3)电子能级差大 (4)电子能级跃迁的同时伴随有振动及转动能级跃迁的原因 4. 化合物中,下面哪一种跃迁所需的能量最高 (1)ζ→ζ*(2)π→π*(3)n→ζ*(4)n→π* 5. π→π*跃迁的吸收峰在下列哪种溶剂中测量,其最大吸收波长最大 (1)水(2)甲醇(3)乙醇(4)正己烷 6. 下列化合物中,在近紫外区(200~400nm)无吸收的是 (1)(2)(3)(4) 7. 下列化合物,紫外吸收λmax值最大的是 (1)(2)(3)(4) 二、解答及解析题 1. 吸收光谱是怎样产生的?吸收带波长与吸收强度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 2. 紫外吸收光谱有哪些基本特征? 3. 为什么紫外吸收光谱是带状光谱? 4. 紫外吸收光谱能提供哪些分子结构信息?紫外光谱在结构分析中有什么用途又有何局限性? 5. 分子的价电子跃迁有哪些类型?哪几种类型的跃迁能在紫外吸收光谱中反映出来? 6. 影响紫外光谱吸收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7.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带有几种类型?它们与分子结构有什么关系? 8. 溶剂对紫外吸收光谱有什么影响?选择溶剂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9. 什么是发色基团?什么是助色基团?它们具有什么样结构或特征? 10.为什么助色基团取代基能使烯双键的n→π*跃迁波长红移?而使羰基n→π*跃迁波长蓝移? 11. 为什么共轭双键分子中双键数目愈多其π→π*跃迁吸收带波长愈长?请解释其因。 12. 芳环化合物都有B吸收带,但当化合物处于气态或在极性溶剂、非极性溶剂中时,B 吸收带的形状有明显的差别,解释其原因。 13. pH对某些化合物的吸收带有一定的影响,例如苯胺在酸性介质中它的K吸收带和B 吸收带发生蓝移,而苯酚在碱性介质中其K吸收带和B吸收带发生红移,为什么?羟酸在碱性介质中它的吸收带和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 14. 某些有机化合物,如稠环化合物大多数都呈棕色或棕黄色,许多天然有机化合物也具有颜色,为什么? 15. 六元杂环化合物与芳环化合物具有相似的紫外吸收光谱,请举几个例子比较之,并解释其原因。 16. 紫外光谱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化合物结构鉴定剖析

化合物结构鉴定紫外-可见光谱分析作业

1.说明纳米Ru、Rh、Ir 等十种纳米材料的紫外可见光谱(附图) 2.说明马尾紫、孔雀绿、多氯代酚、苏丹、peo-ppo-peo、pvp等十种有机物或聚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附图) 解答如下: 1(1)、纳米ZnS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紫外吸收光谱表征: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观察能级结构的变化,通过吸收峰位置变化可以考察能级的变化。由图5可知,硫化锌在200~340 nm波长范围内对紫外光有较强的吸收。 1(2)、NiFeAu纳米材料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紫外吸收光谱表征:

上图比较了相关纳米粒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b是NiFeAu纳米粒子分散在正己烷中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以看出NiFeAu纳米粒子在约557nm有一个较宽的吸收峰.对比用同样方法合成的NiFe图a在所测试的范围内无特征的吸收峰可以判断多功能性NiFeAu纳米粒子具有源于Au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的光学性质.与用同样方法合成的纳米Au粒径8nm在可见光区526nm有强的吸收峰相比图c NiFeAu纳米粒子的吸收峰形明显变宽并出现红移该观察说明除了粒径大小变化的因素Fe和Ni的存在影响了Au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也间接证明了NiFeAu纳米复合粒子的生成.Au的特征吸收峰的峰形和强度不同原因在于纳米粒子的组成发生了变化.根据纳米颗粒光学响应模型Mie理论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是由入射光频率和金属纳米颗粒中的自由电子的集体发生共振时产生的而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的共振条件对纳米颗粒周围的环境十分敏感纳米粒子的组成结构尺寸形状电解质或者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同特征吸收峰的强度和形状都会受到影响而不一样. 1(3)、TiO 纳米材料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2 紫外吸收光谱表征:

中药化学成分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方法和程序

中药化学成分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方法和程序 黄峰中药学 2110948107 摘要:中药化学成分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是深入探讨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构效关系、体内代谢以及进行结构改造、人工合成等的前提条件,本文主要对中药化学成分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的程序做一个综述,并对所涉及的色谱法、光谱法等在结构鉴定中的运用做一个具体探讨。 关键词:化学成分;结构鉴定;色谱法;光谱法 前言 中医药现代化是当今我国政府大力倡导和中医药领域各位同仁共同努力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尤其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要特征之一。中药中发挥各种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如其中的生理活性成分和有效成分)的认知不仅是阐明中药作用机制的基础,也是中医药能够走向世界的关键。 从中药中经过提取、分离、精制得到的有效成分,运用各种物理或化学的科学技术鉴定或测定其化学结构,才能为深入探讨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构效关系、体内代谢以及进行结构改造、人工合成等研制提供必要的依据。因此,研究清楚中药中的化学成分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步骤。 因此,研究清楚中药的化学成分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中药现代化的关建步骤。本文主要对中药化学成分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方法和程序做一个综述,以在这个基础上,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对中药未知化学成分单体化合物进行探索。 1 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的一般程序 1.1纯度检测 在进行有效成分的结构研究之前,必须对该成分的纯度进行检验,以确定其为单体化学成分,这是鉴定或测定化学结构的前提。一般常用各种色谱法进行纯度检测,此外,固体物质还可通过测定其熔点,考察其熔距的大小作为纯度的参考[1]。液体物质还可通过测定沸点、沸程、折光率及比重等判断其纯度[2]。对已知物质来说无论是固体还是液体物质,如其比旋度与文献数据相同,则表明其已是或接近纯品。 用于纯度检测的物理常数的测定包括熔点、沸点、比旋度、折光率和比重等的测定。固体纯物质的熔点,其熔距应在0.5度~1.0度的范围内,如熔距过大,

化合物结构分类及鉴定方法研究

化合物结构分类及鉴定方法研究--青岛科标生物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区别于单质)。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特性,既不同于它所含的元素或离子,亦不同于其他化合物,通常还具有一定的组成。化合物为由二种或二种以上不同元素所组成的纯净物。组成此化合物的不同原子间必以一定比例存在,换言之,化合物不论来源如何,其均有一定组成。分类 按组成分类:可以把化合物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含碳的化合物(但含碳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物)。仅含碳、氢两种元素的化合物叫做烃。如甲烷(CH4)是烷烃、乙烯(C2H4)是烯烃、乙炔(C2H2)是炔烃,苯(C6H6)是芳香烃。有机物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CO2、CO、H2CO3以及碳酸盐外)如CH4、C2H5OH、CH3COOH 都含有碳(C)元素。 无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为不含碳氢化合物,如H2O、KClO3、MnO2、KMnO4、NaOH等等,都是无机物。 按化学键分类 离子化合物:钠是金属元素,氯是非金属元素。钠和氯的单质都很容易跟别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它们互相起化学反应时,生成化合物氯化钠。 共价化合物: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氢气跟氯气化合可以生成氯化氢气体。配位化合物:由中心原子(或离子))和几个配体分子(或离子)以配位键相结合而形成的复杂分子或离子,通常称为配位单元。凡是含有配位单元的化合物都称做配位化合物,简称配合物,也叫络合物。配位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的一种。鉴定

化合物纯度的鉴定方法,从快速、便宜、简便的要求出发,主要来之于以下几点:TLC纯度的鉴定: 1 展开溶剂的选择,不只是至少需要3种不同极性展开系统展开,是首先要选择三种分子间作用力不同的溶剂系统,如氯仿\甲醇,环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醋酸\水,分别展开来确定组分是否为单一斑点。这样做的好处是很明显的,通过组份间的各种差别将组分分开,有可能几个相似组份在一种溶剂系统中是单一斑点,因为该溶剂系统与这几个组分的分子间力作用无显著的差别,不足以在TLC区分。而换了分子间作用力不同的另一溶剂系统,就有可能分开。这是用3种不同极性展开系统展开所不能达到的。 2 对于一种溶剂系统正如wxw0825所言,至少需要3种不同极性展开系统展开,其一种极性的展开系统将目标组分的Rf推至0.5,另两极性的展开系统将目标组分的Rf推至0.8,0.2。作用是检查有没有极性比目标组分更大或更小的杂质。 3 显色方法,光展开是不够的,还要用各种显色方法。一般一定要使用通用型显色剂,如10%硫酸,碘,因为每种显色剂(不论是通用型显色剂,还是专属显色剂在工作中都遇到他们都有一化合物不显色的时候),再根据组分可能含有混杂组份的情况,选用专属显色剂。只有在多个显色剂下均为单一斑点,这时才能下结论样品为薄层纯 熔程判断纯度: 原理很简单,纯化合物,熔程很短,1,2度。混合物熔点下降,熔程变长。HPLC的纯度鉴定: 对于HPLC因为常用的系统较少,加之其分离效果好,一般不要求选择三种分子间作用力不同的溶剂系统,只要求选这三种不同极性的溶剂系统,使目标峰在不

实验十四_未知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实验十四未知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实验目的 1、了解红外光谱法实验原理 2、掌握常规样品制样方法 3、了解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并掌握定性分析操作 4、掌握光谱解释的基本内容 实验原理 1、概述 红外光谱法是鉴别化合物和确定物质分子结构的常用手段之一。对单组分或混合物中的各组分也可以进行定量分析。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联用技术的发展,红外光谱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无机化学、化工、催化、石油、材料、生物、医药、环境等生产和科研领域。 2、方法原理 红外光谱分析方法主要是依据分子内部原子间的相对振动和分子的转动信息进行测定。所以该方法又称为“分子振动-转动光谱”,简称为“振-转光谱”。 双原子分子只有一种振动,可近似地看作分子中的原子以平衡点为中心,以很小的振幅作周期性振动。这种分子振动模型可用经典方法模拟为一个弹簧连接两个小球,小球质量用m1,m2表示,弹簧的振动频率可表示为: 多原子分子内的振动有多种。假设分子由n个原子组成,每个原子在空间都有3个自由度,整个分子就有3n个自由度。非线性分子有3个转动自由度和3个平动自由度,线性分子有2个转动自由度和3个平动自由度。因此就整个分子而言,非线性分子就有3n-6个基本振动方式,而线性分子有3n-5个基本振动方式。分子的振动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伸缩振动和变形(弯曲)振动。 伸缩振动变形振动

红外光谱法研究的是分子中原子的相对振动,也可归结为化学键的振动。不同的化学键或官能团,振动能级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所需要的能量不同,因此就需要吸收不同能量的红外光。当一定频率的红外光照射分子时,如果分子中某个基团的振动频率和红外光频率一致,二者就会产生共振,此时光的能量通过分子偶极距的变化而传递给分子,这个基团就吸收一定频率的红外光产生振动跃迁。如果红外光的振动频率和分子中各基团的振动频率不符合,该部分的红外光就不会被吸收。若用连续改变频率的红外光照射试样,由于试样对不同频率的红外光吸收与否,使通过试样的红外光在某些波长范围内变弱,在另一些波长范围内较强。将分子吸收红外光的情况用仪器记录下来,就得到样品的红外吸收光谱图。 苯酚的红外光谱图 红外光谱仪 1、仪器发展 红外光谱仪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以棱镜为色散元件的,使红外分析技术进入到实用阶段;第二代(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以光栅为色散元件。光栅的分辨能力比棱镜高,仪器的测试范围较第一代宽了许多;第三代(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了以迈克尔逊干涉取代分光系统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价格的大幅度降低及不受环境限制、性能稳定的干涉仪的使用,使价格便宜性能好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特点是:A、扫描速度快 B、光通量大,便于配置各种附件,检测透射比较低的样品 C、分辨率高 D、测定光谱范围宽,只要相应地改变光源、分束器和检测器的配置,就可以得到整个红外光区的谱图。 2.傅立叶红外光谱仪:

有机化合物的鉴别与分离

有机化合物的鉴别与分离 有机化合物的鉴别与分离是指利用不同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上的差异而导致的有机化合物性质上的差异来对不同的有机化合物进行区分的过程,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利用不同官能团化合物之间结构性质上差异对不同官能团化合物进行鉴别分离(例如苯酚、苯胺、苯甲酸的鉴别分离);二、利用相同官能团化合物之间局部结构和性质上的差异对同系物等进行鉴别分离(例如乙醇、异丙醇、叔丁醇的鉴别)。 对有机化合物进行鉴别和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离的要求不同。鉴别是利用不同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差异对具有不同结构组成的单一有机化合物进行区分;分离是指针对具有不同结构的有机混合物,利用各自性质上的差异,逐一从混合物中分离出单组分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的鉴别分离基础是利用不同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上的差异。因此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熟悉掌握不同结构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特点是解决有机化合物鉴别分离问题的关键。 根据教材体系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将《有机化学》分为上、下半册,按章节对有机化合物的特殊性质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于同学们巩固有机化学各章节基础知识,建立不同官能团化合物之间的联系,系统掌握有机化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同时,结合各章节内容,给同学们讲解一些有机化合物鉴别与分离的实例,以提高同学们综合运用有机化学知识的技能。

有机化学(下)鉴别分离相关知识点 第十章醇和醚 1. Lucas试剂(氯化锌/浓盐酸)与伯、仲、叔醇的反应速度不同。 各级醇反应活性次序为: 苄醇和烯丙醇?叔醇?仲醇?伯醇?甲醇 第十一章酚和醌 2. 苯酚的卤代反应---三溴苯酚白色沉淀,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和定量测定。 3. 酚类物质和氯化铁溶液的显色反应,用于酚羟基的检验。 4. 利用苯酚的弱酸性对酚进行分离提纯: 酸性:碳酸?苯酚?醇。酚(碱)→酚钠(二氧化碳)→酚。 5. 利用苯酚(碱)→酚钠(甲基化试剂、卤代烃)→酚醚(氢碘酸)→酚 和碘代烃的反应,对酚类物质进行分离提纯及酚羟基的保护。 第十二章醛和酮 6. 利用醛和酮与羰基化试剂(2,4-二硝基苯肼)生成不同颜色的腙对醛和 酮进行鉴别检验。 7. 利用醛和酮与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反应形成α-羟基磺酸钠白色沉淀(与 酸碱共热有还原为原来的醛和酮)来对醛、甲基酮、七元以下环酮进行鉴别与提纯。 8. 醛和酮都含有羰基,但醛基含有氢原子而易氧化。利用醛可与弱氧化剂 Tollens试剂(银镜反应)、Fehling试剂(红色氧化亚铜沉淀)反应来区分鉴别醛和酮(酮难于氧化)。

未知有机物配方成分分析

未知有机物配方成分分析【烃、烃的衍生物....】 产品概述 有机物是指含碳化合物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总称。未知有 机物成分分析是指科标分析针对客户不了解的有机物成分通过多种 分离技术,利用高科技分析仪器进行检测,而后将检测的结果通过 技术人员的逆向推导与分析检测手段和权威图谱数据库对比,帮其 分析出成分及含量的未知成分定性定量的分析。 未知有机物热门分析产品 木醇(甲醇)、酒精(乙醇)、甘醇(乙二醇)、甘油(丙三醇)、石炭酸(苯酚)、蚁酸(甲酸)、水杨醛(邻羟基苯甲醛)、肉桂醛(β-苯基丙烯醛)、巴豆醛(2-丁烯醛)、水杨酸(邻羟基苯甲酸)、氯仿(三氯甲烷)、草酸(乙二酸)、苦味酸(2,4,6-三硝基苯酚)、甘氨酸(α-氨基乙酸)、丙氨酸(α-氨基丙酸)、谷氨酸(α-氨基戊二酸)、D-葡萄糖 未知有机物检测分析服务范围 按碳的骨架:链状化合物环状化合物(脂环化合物、芳香化合物) 按组成元素:烃(如甲烷、乙烯、乙炔、苯)、烃的衍生物(如卤代烃、醇、氨基酸、核酸)按官能团:官能团、同系物、烃 按结构和性质:开链烃、脂肪烃、饱和烃、烷烃、不饱和烃、烯烃、二烯烃、炔烃、闭键烃、稠环芳香烃、杂环化合物、醇、芳香醇、酚、醚、芳香醛、羧酸、羧酸衍生物、酯、油脂、硝基化合物、胺、腈、重氮化合物、偶氮化合物、磺酸、氨基酸、肽、多肽、蛋白质、糖类、单糖、低聚糖、多聚糖、高分子化合物

主要分析项目 ◆定性定量分析◆未知物再利用◆无机物定性定量◆成分分析 ◆溶剂定性定量◆指定成分验证◆主成分定性定量◆配方还原 ◆指定成分定量◆主成分定性 各种分析检测未知有机物的作用 分析未知液体,粉末,颗粒。 帮客户诊断产品问题,分析原因。 分析样品中的有效成分及组成。 缩短研发周期,指导研发方向。 验证产品中是否含有某种物质。 产品出现问题,分析成分,了解问题根源,寻求产品改进。 分析工业生产中的副产物,判断是否有回收利用价值。 科标分析技术服务 科标分析以客观公正的检测为基础建立微量模块化的分析模式,通过成分分析技术对样品中的各个组分进行精确的定性定量分析,进而达到还原样品成分以及配方的目的。科标分析采用最先进的分析仪器、多年开发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和专家教授以及最权威全面的图谱数据库确保结果的客观准确,并对产品提出相应的建设性意见,使得客户在产品的开发中少走弯路,获得权威正确的帮助。 什么是科标分析:未知有机物成分分析技术! 科标分析是科标检测研究院旗下专注做分析的技术服务机构,其所创建的“光-色-热-质-元-化”联用的检测技术,在微量模块化方法学模拟技术中对产品的成分进行全方位的解析,填补了国内材料成分分析领域的多项空白。

有机化学中各类化合物的鉴别方法

有机化学中各类化合物的鉴别方法 1、烯烃、二烯、炔烃: (1)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红色腿去 (2)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腿去。 2、含有炔氢的炔烃: (1)硝酸银,生成炔化银白色沉淀 (2)氯化亚铜的氨溶液,生成炔化亚铜红色沉淀。 3、小环烃:三、四元脂环烃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腿色) 4、卤代烃:硝酸银的醇溶液,生成卤化银沉淀;不同结构的卤代烃生成沉淀的速度不同,叔卤代烃和烯丙式卤代烃最快,仲卤代烃次之,伯卤代烃需加热才出现沉淀。 5、醇: (1)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鉴别6个碳原子以下的醇); (2)用卢卡斯试剂鉴别伯、仲、叔醇,叔醇立刻变浑浊,仲醇放置后变浑浊,伯醇放置后也无变化。 6、酚或烯醇类化合物: (1)用三氯化铁溶液产生颜色(苯酚产生兰紫色)。 (2)苯酚与溴水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 7、羰基化合物: (1)鉴别所有的醛酮:2,4-二硝基苯肼,产生黄色或橙红色沉淀; (2)区别醛与酮用托伦试剂,醛能生成银镜,而酮不能; (3)区别芳香醛与脂肪醛或酮与脂肪醛,用斐林试剂,脂肪醛生成砖红色沉淀,而酮和芳香醛不能; (4)鉴别甲基酮和具有结构的醇,用碘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黄色的碘仿沉淀。 8、甲酸:用托伦试剂,甲酸能生成银镜,而其他酸不能。 9、胺:区别伯、仲、叔胺有两种方法 (1)用苯磺酰氯或对甲苯磺酰氯,在NaOH溶液中反应,伯胺生成的产物溶于NaOH;仲胺生成的产物不溶于NaOH溶液;叔胺不发生反应。

(2)用NaNO2+HCl: 脂肪胺:伯胺放出氮气,仲胺生成黄色油状物,叔胺不反应。 芳香胺:伯胺生成重氮盐,仲胺生成黄色油状物,叔胺生成绿色固体。10、糖: (1)单糖都能与托伦试剂和斐林试剂作用,产生银镜或砖红色沉淀; (2)葡萄糖与果糖:用溴水可区别葡萄糖与果糖,葡萄糖能使溴水褪色,而果糖不能。 (3)麦芽糖与蔗糖:用托伦试剂或斐林试剂,麦芽糖可生成银镜或砖红色沉淀,而蔗糖不能。 实例分析 例1、用化学方法鉴别丁烷、1-丁炔、2-丁炔。 分析:上面三种化合物中,丁烷为饱和烃,1-丁炔和2-丁炔为不饱和烃,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或高锰酸钾溶液可区别饱和烃和不饱和烃,1-丁炔具有炔氢而2-丁炔没有,可用硝酸银或氯化亚铜的氨溶液鉴别。 例2、用化学方法鉴别氯苄、1-氯丙烷和2-氯丙烷。 分析:上面三种化合物都是卤代烃,是同一类化合物,都能与硝酸银的醇溶液反应生成卤化银沉淀,但由于三种化合物的结构不同,分别为苄基、二级、一级卤代烃,它们在反应中的活性不同,因此,可根据其反应速度进行鉴别。 例3、用化学方法鉴别下列化合物 苯甲醛、丙醛、2-戊酮、3-戊酮、正丙醇、异丙醇、苯酚 分析:上面一组化合物中有醛、酮、醇、酚四类,醛和酮都是羰基化合物,因此,首先用鉴别羰基化合物的试剂将醛酮与醇酚区别,然后用托伦试剂区别醛与酮,用斐林试剂区别芳香醛与脂肪醛,用碘仿反应鉴别甲基酮;用三氯化铁的颜色反应区别酚与醇,用碘仿反应鉴别可氧化成甲基酮的醇。鉴别方法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将化合物各取少量分别放在7支试管中,各加入几滴2,4-二硝基苯肼试剂,有黄色沉淀生成的为羰基化合物,即苯甲醛、丙醛、2-戊酮、3-戊酮,无沉淀生成的是醇与酚。 (2)将4种羰基化合物各取少量分别放在4支试管中,各加入托伦试剂(氢

综合解析I 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普学课件

波谱综合解析的一般顺序 1.确定分子量和分子式。根据分子式计算化合物的不饱和度。 分子式的确定: a)质谱分子离子的同位素丰度计算 b)质谱高分辨精确质量测定 c)核磁共振氢谱推算简单分子的分子式 d)综合各谱信息 2.找出结构单元(基团),各谱中获得结构单元类型及数目的信息. 3.计算剩余基团 将分子式与已确定的所有结构单元的元素组成作一比较,计算出差值 4.将小的结构单元(基团)组合成较大的结构单元。 1H和13C谱的化学位移和耦合常数,找出相邻基团的重要线索,确定基团连接顺序。二维谱确定基团间的关联更为简便可靠。质谱碎片峰为重要的证据。 紫外光谱判断有无共轭体系。红外光谱某些基团的吸收位置可反映该基团与其它基团的相连接的关系。 5. 利用已确定的结构单元,组成该化合物的几种可能的结构。用波谱数据核对。 a)核对已找出的结构单元中的不饱和基团和分子的不饱和度是否相符 b)注意不饱和键和杂原子的位置 c)以推出的可能结构出发,对各种图谱进行指认 d)利用各种经验公式计算核磁共振的化学位移,耦合常数以及紫外吸收带 位置等,利用质谱碎裂机理推测碎裂途径及碎片质荷比。由计算值与实 测值比较的结果,确定可能的结构。 确定未知物所含官能团 1.取代苯环 氢谱:δ=6.5~8.0ppm 3J6~9 4J 1~3 5J 0~1 碳谱:δ=110~165ppm 质谱:存在m/z39、51、65、77序列,常可见91、92。分子离子峰较强 红外:~3030、~1600、~1500cm-1有吸收峰,苯环取代区670~910cm-1有吸收峰(苯环上取代类型特征)。 紫外:吸收位置视共轭体系的大小而定。吸收波长>250nm 单取代苯: 由苯环三类取代基的概念,并分析氢谱中的化学位移和耦合峰形,确 定单取代基类型 多取代苯: a)取代基数目:氢数目,被取代碳原子δ低场位移,DEPT谱等 b)取代基类型:

化合物结构鉴定之四大色谱发展总结

2016级化合物结构鉴定结课论文 姓名:徐俊 学号:104754160909 专业:环境工程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2016年12月20日

四谱技术的应用进展与讨论 摘要: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及质谱分析技术也在各国迅速地发展起来,其应用面涉及生命科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医药卫生、环境保护、食品化学、农业科学、石油化工等各个领域,特别是在生命科学探索、药物开发、毒物分析等研究中起着先导作用。本文简单介绍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及质谱的相关原理,并就这四种光谱分析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做了总结和讨论。 关键字: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联用 引言 红外光谱[1]是一种分子吸收光谱,它反映分子振动能级的跳跃情况,提供化合物具有何种官能团的信息。当样品中分子受到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照射时,某一波长红外光的频率若与分子中某种振动形式的固有频率相同,光子的能量可以传送给分子,如果分子对光子吸收而产生振动能级的跃迁,则相应频率的透射光强度减弱。以波数或波长为横坐标,吸收强度或透过率为纵坐标记录吸收曲线,就得到红外吸收光谱。 紫外光谱[2]原理是具有光学活性的化合物,在紫外—可见光区(200~800nm)范围内,吸收一定波长的光子后,其价电子在分子的电子能级之间跃迁,由此而产生的分子吸收光谱被称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简称紫外光谱。 核磁共振[3]原理是原子核在磁场中受到磁化,自旋角动量发生转动,当外加能量与原子核震动频率相同时,原子核吸收能量发生能级跃迁,同时释放出微弱

的能量,发射电信号,把这许多信号检出,并使之能进行空间分辨,就得到运动中原子核分布图像质谱。 质谱[4]是一种按质量大小规律(质核比)进行排列的图谱。原理是是将有机分子在真空中用电子轰击,给出不同质荷比的分子碎片,经质量分离器分离后,检测记录获得质荷比与丰度之间关系的质谱图,依据质谱图可获取化合物分子质量及结构信息。 1 红外光谱应用 1.1 在临床医学和药学方面的应用 除特殊情况外,鉴于每个化合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红外光谱,故红外光谱能为药品质量的监测提供了快速准确的方法[5]。如对药材天麻、阿胶以及西药红霉素等药物的研究[6]。红外光谱在临床疾病检测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吴汉福等7]用FTIR法对天然牛黄中胆红素钙的含量进行了定量测定。随着漫反射测试技术的出现,无损药物分析在近红外光谱分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1.2 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红外光谱已成功地用于农产品的品质分析,进而扩展到污染物的测定,如烟草、咖啡的分类、农产品产地来源鉴别,还用于检测可耕土壤的物理和化学变化[8]。在农业领域,近红外光谱可通过漫反射方法,检验种子或作物的质量。还能用于作物及饲料中的油脂、氨基酸、糖分、灰粉等含量的测定以及谷物中污染物的测定,近红外光谱还被用于烟草的分类、棉花纤维、饲料中蛋白及纤维素的测定,以及监测可耕土壤中的物理和化学变化[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