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大纲

《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大纲

《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大纲
《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大纲

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大纲2013 陈方舟编

【题型介绍】名词解释[5题15分]填空题[10题14分]选择题[10题10分]

简答题[5题25分]计算题[18分]论述题[18分]

【期中考试题】

1、从经济—环境大系统地角度,试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简述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

3、请你谈谈“经济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这一命题。

4、P66图7.6计算两期的净收益的当期值,从效率与公平的角度谈谈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5、环境影响分为4类,生产力、健康、舒适性和环境的存在价值,针对不同的影响,有哪

第1章引言:环境、发展与经济学

一、环境恶化的经济危害表现在:1.资源过度使用和浪费造成资源短缺;

2.稀缺资源未有效配置:用于低收益不可持续使用的用途而非高收益用途;

3.可再生资源一次性采光;

4.多用途资源为充分利用:多用途资源用于单一用途

5.资源保护投资不足;

二、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成本和收益、稀缺和价格、权利和义务、行为和结果的脱节或背离。这种脱离和背离是由于以下两者的结合:1.市场失灵2.政府失灵

第2章环境——经济大系统

一、传统的经济系统模型【图P9】

二、经济——环境大系统【图P10】

-环境经济学在传统经济系统的基础上将环境包容进来,把环境看作整个经济——环境大系的一部分。环境被看作可以提供各种服务的一种财产。环境向经济系统提供:

[1]原材料,生产过程将原材料转化为产品,最终供消费者消费;

[2]能源,能源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

[3]废弃物处理场所,自然环境是人类废弃物的处理场所,废弃物可以通过再循环重新投入生产和消费。

-热力学的两个定律的启示

第3章环境伦理观与价值观

一、绿色伦理观;二、环境价值论

第4章企业与消费者的经济行为【貌似老师没讲】

第5章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

一、市场如何作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利润最大化产出是由以下原则决定:

边际成本=边际收益=价格

二、市场失灵:由于现实经济难以满足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它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所以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的“市场失灵”。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

市场失灵的主要方面:

1.资源产权不安全或不明确

2.无市场、薄市场和市场竞争不足

-薄市场:由于某些原因,一些资源的市场上,买者和卖者的数量很少,从而他们之间的竞争很少,我们把这种市场叫做薄市场。

3.外部效应:企业或个人的行为对活动以外的企业或个人的影响,即对第三者的影响。

4.公共物品:又称共同消费物品,是指由外部效应的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5.交易费用:交易中取得信息、相互合作、讨价还价和执行合同的费用。

6.不确定性和短视计划

市场机制有效作用的前提是交易费用很小,若交易费用超过通过市场解决问题的收益,就不由市场解决,需要政府干预了。

有时,政府运用其权利,将外部效应内化的成本比市场的低,这是政府存在的必要性之一。第6章政府的作用和政府失灵

一、政府在环境保护上的作用

1.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1]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机会和理由: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2]政府干预成为必要,还需要两个条件:

第一,政府干预的效果须好于市场机制的效果;第二,政府干预的收益须大于其成本。

2.政府应有的作用:[1]全面制定法律,严格执行法律,透明公开政策,维护社会利益;

[2]治理腐败行为;[3]正视自身职权范围,改善约束自身行为,本分守法。

二、政府失灵:政府宏观调控的范围和力度不足或方式选择失当,不能够弥补“市场失灵”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政府没有有效地将产品和资源配置给政府的服务对象。

1.政府失灵的类型:

[1]政府扭曲市场机制:如对价格机制的破坏

[2]寻租:政府或官员有意为少数利益集团服务经常采取的一种形式,是指通过不正常手段无偿从别人处获得利益,而不是通过交换和生产来获取利润。寻租行为与盈利行为相对,常常与腐败联系在一起。

2.政府失灵的形式:

[1]政府公共工程项目政策失灵:修路影响森林

“挤出效应”:公共项目可能挤掉私人投资,在宏观经济学中被称为“挤出效应”。

[2]土地政策失灵:非法占用耕地[3]森林政策失灵[4]水资源政策失灵

[5]城市化和工业化政策失灵[6]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失灵[7]宏观政策失灵

第二篇环境评价

第7章成本效益分析

一、静态成本-效益分析

1.静态效率(static efficiency):在同一时点对若干资源配置方案进行选择的经济学标准。

2.资源的社会成本:社会存在某种活动时所承担的总成本。

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成本+使用者成本(MOC=MPC+MEC + MUC)

私人成本= 从事该项活动的当事人所承担的成本

00)1(11=-=-+--∑

=-n i t t t q Q r c bq a λ010.0124.080

24.0821=-+--=---λλq q 外部成本= 私人活动给他人造成了损失,但并不为私人所承担的成本

使用者成本=由于现在使用不可再生资源而牺牲将来使用的边际机会成本

二、动态成本-效益分析

1.动态效率:跨越时间的成本效益分析。不仅考虑成本效益,还要考虑时间对成本效益的影

响。 *最优动态配置——必须满足条件:

【例1】资源的需求曲线为P=8-0.4 q ,MPC=2,(1)20单位在两期配置,如果r = 0,则两

期的动态有效配置是多少?(2)两期的有效价格是多少?(3)每期的MUC 是多少?

【例2】如果上题的r = 0.10, MPC=4,则(1)两期的动态有效配置是多少?

(2)每期的MUC 是多少?

答案:1、略2、 q1+q2 = 20 得:q1=10.238,q2=9.762 λ=1.905

三、环境变动对福利的影响:计算复利变动的五种方法

1.消费者剩余;

2.补偿变化;

3.等价变化;

4.补偿剩余;

5.等价剩余

第8章 市场价值法

一、生产率变动法:利用生产率的变动来评价环境状况变动的影响的方法。

二、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

-疾病成本法:计算所有有疾病引起的成本,例如,医疗费用。

-人力资本法:用收入的损失估价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损失所产生的成本。

三、机会成本法:用所牺牲的替代用途的收入来估算将资源使用的成本。

四、预防性支出法:用人们为避免环境危害而做出的预防性支出作为环境危害的最小成本。

五、重置费用法和重新选址成本法——

-重置费用法:用由于环境危害而损坏的生产性物质资产的重新购置费用来估算消除这一环境危害所带来的效益。

-重新选址成本法:重置费用法的变种,用由于环境质量的变化而重新安置某一物质设备的地理位置的实际成本来估价环境保护的潜在效益。

第9章 替代市场价值法和假想市场法

一、替代市场价值法:使用替代物的市场价格来衡量没有市场价格的环境物品的价值。包括:

1.旅行费用法:用旅行费用作为替代物来衡量人们对旅游景点或其他娱乐物品的评价,分为: -单一地点旅行费用模型:分区旅行费用法;个人旅行费用法。

-多景点旅行费用模型

2.内涵资产定价法:利用物品特性的潜在价值去估价环境污染对房产价格的影响。

二、假想市场法:在替代市场难以找到的情况下,用人为地创造假象的市场来衡量环境质量及其变动的价值。该方法的主要代表是:

1.意见调查评估法:直接通过询问来得到人们对环境的评价。分为:

-直接询问支付意愿:投标博弈(单次投标博弈、重复投标博弈):调查对象说出对物品供应的不同水平的支付意愿或接受补偿的意愿。

比较博弈:调查对象在不同的物品组合之间进行选择,通过其选择来确定其对物品的评价。 -询问选择的数量:无费用选择法:通过询问个人在不同的无费用物品之间的选择来估价环境物品的价值; 优先性评价法:直接已完全竞争下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原理为基础。

第三篇自然资源管理

第10章可再生和非可再生资源:总论

第11章非再生资源:不能~;又称可耗竭资源,分为可回收的和不可回收的非再生资源。

一、分类标准:当前储藏量;潜在储藏量;总储量或资源禀赋。

二、供给阶段:勘探、开发和采集

三、霍特林定律基本思想:把埋藏在地下的资源看作是特殊形式的资本财产,即把全部资本财产分为资源和其他财产。若资源资本收益的增长率等于其他财产的利率,所有者就会对把资源保存在底下和开采出这两种选择没有偏好,此时,资源就会以最优路线来消耗。

四、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石油、天然气和煤【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1、卡特尔问题

2、价格管制:价格上限

3、国家安全问题

第12章可再生资源:可以用自然力自我保持或增加蕴藏量的自然资源,消耗速率低于再生速率的自然资源,及其存量可以持续地补充的资源。

一、可再生资源的配置和非再生资源的配置的区别:

1.可再生资源往往被社会占有,模型的优化目标为社会利益最大化,有社会效用函数导出社会需求曲线,用社会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围成的面积(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表示社会利益。

2.贴现率变为社会贴现率。

3.资源开采无终止时间限制。

4.增加了可再生资源自然增长率变量g。

二、渔业资源的经济分析:

1.静态有效的可持续捕捞量:经济上效率最高的可持续捕捞量。

*捕鱼模型P172

假设鱼群存量的增长与鱼群存量之间的关系可用Q=4p-0.1p2表示,式中q为鱼群存量增长量(吨),p表示鱼群存量(千吨)。每吨鱼的价格是100元,较小的鱼群存量的边际净收益为20p-400。

计算最大可持续捕捞量时鱼群的存量。如果把鱼群存量维持在这一水平,每年的捕捞量为多少?如果边际捕捞成本为MC=2(160 - p),求与有效可持续捕捞量对应的鱼群存量。

2.有关捕渔业的公共政策:200海里领海权与私有化;早期的管制;税收;可交易配额

三、森林资源的经济分析:何时砍伐最适宜

应在树木的净效益的现值最大时砍伐,而当延迟砍伐一年的边际收益等于其边际成本是净效益的现值最大。

第13章水资源保护

第14章生物多样性: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种类的数量的丰富程度和每一物种活动的丰富程度。从道德和经济角度都有其重要性。

-物种是有这一组共同基因的相对独立的可再生的生物群体。物种保护指维持自然界中物种的多样性。

-物种减少的原因:物种的公共产品性质、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经济发展本身。

-物种保护方法:建立物种保护区;可持续地使用物种。

第四篇污染控制

第15章污染控制总论

“三河三湖”:淮河、辽河、海河、太湖、滇池、巢湖。

一、最优外部效应:

最有经济活动水平:MNPB=MEC[边际私人净效益=边际外部成本]

在完全竞争下:MNPB=P-MPC[边际私人成本]

因此,P-MPC=MEC 或P=MPC+MEC

这里MPC+MEC为社会边际成本或边际社会机会成本

因此,当MNPB=MEC时,P=MSC

二、成本有效配置:只有当所有排污者的边际控制成本相等时,控制污染的总成本才会最小。

三、污染控制的三种思路

1.指令控制/直接管制方法:设定环境质量指标通过立法手段强制执行、

2.市场激励方法:利用修正的市场机制保护环境。(更有效)

3.科斯定理:完全不要政府干预,让市场来达到最优。

第16章直接控制与排污标准

一、污染控制的分类为:直接控制、利用经济手段的间接控制。

污染控制的政策工具分为:排污标准、排污费、排污权交易

二、排污标准: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污染直接控制方法,由管制部门制定并依法强制实施的每一污染源特定污染物排放的最高限度。

1.实施手段:法律手段、舆论监督。

2.我国最重要的污染控制方法:直接控制

3.存在的问题:政府和企业间信息不对称,排污标准很难达到最优排污量;

有多个污染源,政府对不同的污染源设立的统一排污标准不是最优的。

第17章排污收费【庇古税】

一、庇古税:指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对排污者所征的税,达到弥补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使二者相等的目的。实践中,又称“排污收费”

-最优庇古税:在最优污染水平等于边际外部成本MEC(边际污染损害)时的排污收费。[MNPB与MEC的交点确定的税]

二、用控制成本来确定庇古税——通过边际控制成本和边际外部成本确定庇古税

三、庇古税的优缺点

1.优点:比排污标准有优势——

[1]庇古税可以达到最优排污量,排污标准并不总是可以达到最优排污量;

[2]在同样达到最优排污量的情况下,庇古税的成本较低。

[3]有利于污染控制的技术创新

2.缺点:

[1]缺乏确定最优庇古税所必需的信息:A.边际外部成本确定困难;

B.政府的管制部门不便于了解企业的边际私人净效益曲线和边际控制成本曲线。

[2]排污收费的公平性(由谁付税?弹性问题)

四、庇古税的分担问题:由消费者和生产这分担,取决于供需曲线的相对斜率

1.需求曲线较陡,需求曲线弹性较小,价格升高时,消费者的购买量减少幅度小,此时,消费者负担大部分庇古税。

2.需求曲线较平,需求曲线弹性较大,价格升高时,消费者的购买量减少幅度大,此时,生产者者负担大部分庇古税。

第18章排污权交易

一、排污权交易:指管制当局制定总排污量上限,按此上限发放排污许可,排污许可可以在市场上买卖。排污权交易提供了激励机制来降低污染控制的成本。

二、排污权交易的优缺点:

1.优点:[1]成本最小:与其他污染控制制度相比

[2]价格可调控:管制当局可以通过发放或购买排污权创造市场,调控排污权价格

[3]与庇古税相比,排污权交易不需要事先一次性确定税额,也不用直接调整税额

[4]提高了企业投资污染控制设备的积极性:排污权避免了管制部门对控制成本估计错误从而造成企业不愿投资的问题

[5]给非排污者表达意见的机会。

2.缺点:[1]若拍卖分配,则双重付费:排污权交易的初始分配若采取拍卖的方式,则会产生与庇古税类似的双重付费的问题

[2]企业对排污权的垄断问题——可能会垄断产品市场

*交易费用排污权交易

两公司控制污染的边际成本分别为MC1=200 q1 ,MC2= 100q2 ,式中q1 、q2 分别为两公司减少的排污量。假设不进行任何污染控制,每个公司的排污量分别为20吨或共为40吨。(1)计算减少排污总量为21吨时的成本有效配置。

(2)如果给第一污染源9吨许可,第2污染源10吨许可,排污许可的市场价格是多少?在交易后每个污染源最终持有多少吨排污许可?交易后每个污染源用于购买排污权的净支出为多少?(3)假定该污染源出现了一种新的污染源,其固定的边际控制成本为1600元/吨。如果不进行任何控制,将排污10吨污染物。排污权将如何分配?每个企业将处理多少污染物?排污权价格将如何变化?交易将如何进行?

答案:解(2):根据(1)得q1 控制7吨,那么排放20-7=13吨

q2 控制14吨,那么排放20-14=6吨

给定q1 源9个许可,则需买入4个(13-9);给定q2源10个许可,则可以卖出4个(10-6)双方有激励交易,其市场价格为1400。

所以,交易后q1、q2最终持有许可分别为13个、6个

(3):若出现一个新的污染源q3,且有固定MC,则许可数量没有增加,污染源q3会花钱购买排污许可所以,200 q1=100q2=1600 得q1=8 q2=16 P=MC3=1600

第19章不确定性和控制手段的选择(自己看P253计算)第20章不完全竞争和污染控制

第21章污染控制的设计

一、污染控制工具的种类:

1.指令性控制手段:政府制定法律法规等……

2.经济激励手段:

[1]收费:排污费;使用这收费;产品收费;管理收费(行政性收费)。

[2]环境税收:二氧化硫税;碳税;燃料税;销售税。[3]排污权交易

[4]补贴:政府提供资金、贷款、减免税

[5]环境金融工具的使用:环境证券;环境基金;环境责任保险。

二、污染控制手段提供的激励机制:

1.直接改变产品价格或成本:产品收费

2.简介改变产品价格或成本:补贴、低息贷款(政府的金融、财务手段)

3.市场创建、市场发育和市场支持:排污权交易市场

三、污染控制手段的选择标准:1.经济效率2.低信息需要量 3.行政管理费用节约4.公平

5.可靠性

6.可行性

7.协调性

8.政治上的可接受性

第五篇环境问题

第22章环境与贸易:

一、问题一:国内环保成本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使用产生污染的便宜技术,不采取环保措施。

1.短期影响:增加产品的生产与出口;降低世界生产价格;

增加世界尤其是本国污染;不确定:就业与国际收支。

2.长期影响:以损害自身环境为代价就会成为世界肮脏产业的落脚点。

二、问题二:外部效应的国际传输

1.关税:当进口品对进口国产生外部效应时,关税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次优经济手段。

2.排污费和排污权交易

三、经济全球化下的污染转移类型

“pollution havens” hypothesis:严格的环境管理鼓励国内生产设备转移到低环境标准的国家,或者从这些国家进口

1.传统国际环境污染转移的类型

[1]无知型转移[2]欺骗型转移[3]理想交易型转移

2.当前转移的类型:[1]产业投资转移

[2]贸易转移:发达国家买进初级产品,将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转移到其他国家;

支付处理费输往发展中国家。

*“污染转移合理论”——1992年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世界发展报告》拉.萨莫斯认为:

-符合效率原则:不发达国家人均寿命和收入本来就低,由污染转移后导致的疾病或残废等产生的损失相比较也低

-经济性原则:未被污染的不发达国家环境容量要大些;穷国环境估价低

第23章收入分配与环境

一、不同收入阶层对环境质量的需求不同:社会上不同收入的人群对环境质量有着不同的需求,环境保护的成本在不同收入的人群之间的分配也是不同的。

二、环境质量消费的两种极端情况:

1.环境质量作为纯粹公共物品的情况:用手选择居住环境。一个地点只能有一个环境质量供大家消费,村民必须投票选择一个居中的环境质量,是穷人富人都不能完全满意。

2.居住地点可选择的情况:用脚选择居住环境。

三、环保项目效益的分配:分配在一般情况下对富人有利,应当对受害群体作出适当的补偿。第24章全球变暖:地球大气层平均温度的上升

一、全球变暖的原因:人类的行动引起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是主要原因。

二、全球变暖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

2.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臭氧层的减少

4.自然灾害和疾病的流行

5.巨额经济损失

三、全球变暖的策略

1.技术层面:减少能源的消费;发展新技术;停止森林的砍伐或降低砍伐速度;

2.社会层面:协调各国政策;

3.共同行动的协议:【京都议定书】: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会议制定了京都议定书,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条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

4.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手段:指令性控制;排污税;排污权交易;建立清洁发展机制。

第25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1.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主要由三方面决定K,L,A,

由生产函数表示: Y=A f (K ,L )

2.降低发展速度的因素:要素投入的减少;技术进步所受到的限制;

政府管制所造成的扭曲打击企业积极性;

二、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库兹涅茨曲线:20世纪50年,有库兹涅茨提出的一个假说,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先扩大再缩小,这一收入不平均和人均收入增长之间的倒U 形关系,称为库兹涅兹曲线。

1.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

2.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的影响因素

[1]规模效应: 经济活动的规模和水平;[2]结构效应: 经济结构;[3]技术效应: 技术水平;

[4]政府效应: 环境管制的方式与效果;[5]环境意识和环保支出:

3.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续)——前方的路

4.环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对就业影响:一方面,环保减少就业;另一方面,增加环保设备增加就业机会

[2]短期:环境保护增加 生产成本,可能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价格上升)有影响

[3]长期:促使企业购买效率更高的设备,提高生产率,增加竞争力。

三、可持续发展的再认识

1.可持续发展概念: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2.用资本存量来定义可持续发展:

[1]强可持续性:每一种自然资源的存量都不应减少;不重视价格的作用。

[2]弱可持续性:只要保持资本总量不减少,也就是说,可以用人造资本的增加来弥补自然资源的减少;考虑价格的作用。

四、可持续发展的衡量

1.现存的衡量尺度

衡量经济发展的尺度应当是福利(welfare )的改善和恶化。

(1)现存的衡量尺度为产量尺度,即产品和服务数量(GDP )

(2)不变价格GDP 和NDP ——消除价格上升的影响

(3)消费尺度——consumed by households,剔除政府支出、进出口。出口家庭没有享受

人均收入

0 图25.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 由好“好—坏—好”的 过程,这样形成倒U 型曲线。

“先污染后治理”过程

人均收入 0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环

染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水平通道

寻求一条水平通道

降低其弧度

人均实际消费——区别总量

2.替代的衡量尺度

(1) “-” 污染造成损失(2) “-” 耐用消费品折旧

(3) “-” 消费者支出

(4) +加上休闲和家庭产品----市场工资率度量休闲的价值

(5) +加入政府为私人提供服务

3.绿色国民帐户(绿色GDP)

原国内净产值NDP=C+ I +(X – M)

绿色国民帐户——减去环境损害的价值

EDP=C+(Ip+Inp- Inp.env)+(X – M)

Ip为产品资产的净积累;Inp为非产品资产的净积累;Inp.env为环境资产的耗减

4.人类发展指数(HDI):以上福利指标把重点放在平均水平上也不是令人满意的。为纠正这个问题,1990年,联合国发展规划署,提出人类发展指数(HDI)。即三部分构成:

(1)寿命;(2)知识;(3)收入。

五、环境管理政策

1. 国际合作:解决贫穷、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生物多样性丧失,需要国际合作

2.经济激励机制

(1)全成本定价:所有环境资源的使用者应支付全部成本,补偿损害成本,用价格信号反映稀缺的环境资源。全成本定价=MPC+MUC+MEC

(2)成本有效原则:排污权交易是一种成本较小的方式,并且提供了成本分摊的机会。(3)产权原则:产权明晰是市场效率的基础:如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4)持续性原则:代际公平公平——主动转移财富;立法保护;调整国民帐户

3. 政府管制

[1]目标确定:采取稳态经济方式(steady-state economy),即固定人口、物质财富,而不是价值。使其更新率=消耗率,流入=流出。稳态经济与零增长不是一回事。如技术进步,使用更少的能源,但受到服务却增长,而物质储存量、流量却没有变化。

[2]制度结构(institutional structure)

[3]固定的人口制度:采用人口信用证,富人可多生育,新加坡高智可多生育但违背伦理道德。

[4]存量与流量稳定:法定开采数量----配额

[5]确定存量与流量稳定在人口中公平分配:采用税率调节财富分配(富人与穷人之间)

六、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一)循环经济

1.背景:资源利用存在三方面问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

资源消耗增长快,供需矛盾突出;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资源再生(回收利用)比例较低

2.实质:[1]循环经济:传统生产方式:资源消耗—产品—废物

循环经济方式:资源消耗—产品—废物—再生资源

[2]技术特征:减量化Reduce —使GDP变轻,“物质瘦身”

简称“3R”再利用Reuse —延长产业链

资源再生化Recycle —回收率

3.模式(1)生态农业(2)生态工业园发展

(二)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

1.低碳经济途径:[1]提高能源效率

[2]发展低碳能源:风力发电;生物质能源、光伏发电、潮汐能、水电、核电;新能源汽车

[3]低碳经济模式:低碳生产;低碳消费:衣食住行;

衣:低碳服装。多穿衣,少空调。手洗代替机洗;食:低碳饮食。减少一次性餐具使用住:低碳建筑。低碳设计、低碳装修;行:低碳出行。

历史已经证明,教育程度越高,经济越发达,社会保障越健全,生育率就越低,也就越不需要强制手段控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呈现多元化,过去农村人口超生比较集中,这几年城市的违法生育则明显有增多的迹象,一些高收入者及公众人物超生就是典型的例子。但同样在城市,很多白领迫于生存压力成为“丁克族”,更不用说生二胎了。调节人们生育行为的主要因素已经从过去的计划生育政策变成了发展。这也表明,我们只有加大对公共卫生和教育的投资,大力发展经济和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既要控制人口数量又要防止人口结构老化的难题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

近代史重点整理 上编 1.中国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鸦片战争引发)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 2.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 近代中国人民两大历史任务:①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3.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了解): 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日《马关条约》(割地最多),割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赔款最多)。 4.反抗外来侵略: ①第一次自发反抗“三元里”抗英(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反侵略战争) ②义和团运动(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反侵略失败的原因P37 5.太平天国运动 ⑴代表人物:洪秀全 ⑵两大纲领: ①《天朝田亩制度》:进步性: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实际上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局限性: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②《资政新篇》: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探索,它不是农工实践的产物,而且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践。(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改革方案)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P47 ⑶历史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②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③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④有利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6.洋务运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⑴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⑵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⑶主要内容:①经济上,兴办近代企业 ②军事上,建立新式海陆军 ③文化上,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⑷评价: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转变,但是,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注定要失败。 ⑸失败原因:①具有封建性②对外国具有依赖性③管理具有腐朽性

(完整版)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 骨学 1.骨的分类、构造如何?骨髓、骨膜各有何作用? 答:●骨按形态可分为四类。①长骨:长管状,如肱骨。分一体两端,体又称骨干,内腔称髓腔,内有黄骨髓,两端称骺。②短骨:形似立方体,如腕骨。③扁骨:板状,如顶骨。④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椎骨。 ●骨的构造主要包括:①骨质,是骨的主要成分,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②骨膜,贴于骨表面, 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的功能。③骨髓,位于骨髓腔和骨松质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黄骨髓由红骨髓转化而来。 ●骨膜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的功能。 2.椎骨的一般形态如何?各部椎骨有何特征? 答:●椎骨由椎体和椎弓组成。椎体与椎弓围成椎孔;椎弓分椎弓根和椎弓板,椎弓板上发出七个突起:棘突一个,横突一对,上关节突一对,下关节突一对。 ●颈椎共7块,椎体较小,椎孔较大,横突上有孔,称横突孔。棘突大部分较短,末端分叉。第 一颈椎又名寰椎,无椎体;第二颈椎又名枢椎,有齿突;第七颈椎又名隆椎,棘突特长,末端不分叉。 ●胸椎共12块,椎体侧面上、下缘有上、下肋凹,横突末端有横突肋凹,棘突较长,斜向后下 方,呈叠瓦状排列。 ●腰椎共5块,椎体粗壮,椎孔呈卵圆形,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 ●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倒三角形。上缘中份向前的隆凸称岬,前面有四对骶前孔,后面 有四对骶后孔,骶骨内部有骶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的突起称骶角。 ●尾骨由3~4块尾椎长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离。 3.椎骨上可见哪些孔?岬、骶角的位置及意义如何? 答:●椎骨上可见椎孔(椎体与椎弓围成),椎间孔(相邻椎骨的椎上、椎下切迹围成),骶前孔(骶骨前面),骶后孔(骶骨后面),骶管裂孔(骶骨下端),横突孔(颈椎横突上)。 ●岬位于骶骨上缘中份,向前隆凸,临床上常作为测量骨盆大小的标志。 ●骶角位于骶管裂孔的两侧,向下突出,临床上常作为骶管麻醉的标志。 4.胸骨分几部?肋的概念?肋骨的形态如何? 答:●胸骨分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肋由肋骨和肋软骨组成,共12对。第1~7对肋与胸骨直接相连称真肋,第8~12对肋不直接与胸骨相连称假肋。 ●肋骨属扁骨,分体和前、后两端。后端膨大,称为肋头,肋头外侧稍细,称肋颈,肋颈外侧的 粗糙突起,称肋结节。肋体长而扁,内面下缘处有肋沟。第一肋骨扁、宽、短。 5.颅前、中、后窝各有哪些主要的孔、管、裂、门? 答:●颅前窝有筛孔;颅中窝有视神经管、颈动脉管内口、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破裂孔; 颅后窝有枕骨大孔、颈静脉孔、舌下神经管内口、内耳门。 6.鼻旁窦包括哪些?各开口于何处? 答:●鼻旁窦包括额窦,开口于中鼻道;上颌窦,开口于中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筛窦,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口腔组织病理学大纲

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大纲 (供七、五年制学生用)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口腔组织病理学(Oral Histology and Pathology) 课程号:50300540(7年制)50301140(5年制)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64 学分:4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联系医学基础和口腔专业知识的桥梁和纽带。它的内容包括了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的胚胎发生和组织形成,包括了口腔颌面部疾病的组织发生和临床病理表现。口腔组织病理学涉及面广、内容深刻,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一定的理解领会能力。针对口腔组织病理学的知识特点,和其在口腔医学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制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规划。首先本课程通过循序渐进的对牙齿的发生、组织特点以及颌面部组织的发生和组织特点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并且在每堂大课后均有同等学时的实验课程,通过大课多媒体系统和实验课显微图像互动教学系统相结合,促进和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所学的知识理论。长期以来,我们在大课讲授和实验课指导相辅中进行口腔组织病理学的教学工作,并且随着教学设备和方法的改进,这样的教学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认真执行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严肃态度、严格作风、严密方法),讲授与实验相结合,通过教学实验与课堂讨论深化对基本理论的认识,并结合科研适当介绍本学科国内外的发展动态与学术前沿。学生通过听课、实验室实习、电教图像观摩、自学、教师辅导、实验课和笔试考试等方式完成教学大纲内容。

三、教学内容 口腔组织胚胎学 一牙釉质、牙骨质 1目的要求: ①掌握牙釉质和牙骨质组织结构及理化特性 ②掌握釉质中有机物集中处的组织学现象 ③熟悉了解釉质的生活代谢及超微结构特征,了解牙骨质的生物学特性,釉牙骨质界和釉牙本质界 2讲课内容: ①釉质和牙骨质的理化性质 ②牙釉质和牙骨质的组织结构及有机物集中的组织学现象 ③牙釉质的增龄变化、临床应用;牙骨质生物学特性及釉牙骨质界、釉牙本质 界 3实验内容: ①牙齿纵磨片 ②牙齿横磨片 二牙本质、牙髓 1目的要求: ①掌握牙本质和牙髓的组织结构及前者的理化特性 ②掌握牙本质中钙化程度差异的组织学现象及反应性变化 ③了解牙本质的神经分布及感觉、熟悉牙髓的增龄变化 2讲课内容: ①牙本质的理化特性 ②牙本质牙髓的组织结构、功能及反应性变化;牙本质钙化差异的组织学现象 ③牙本质的神经分布和感觉 3实验内容: ①牙齿纵磨片 ②牙齿横磨片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 [来源: () | 作者:() | 时间:2010-10-24 | 浏览: 3296 人次 ]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版本)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1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制度化教育 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视与小学教育的制度。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1.古代社会 a。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书、数。 b。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五经》。 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书经》《诗经》《易经》《礼记》《春秋》考点:古希腊的两大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强悍的军人,强调军式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2.文艺复兴 3.近代教育 考点: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 世纪以后的教育 考点:二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群民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多元化 e。教育的现代化(简答)

(完整word版)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1840(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2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革命任务:反帝反封 4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先后经过了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探索救国活动。还有农民阶级的救国活动。 (1)地主阶级的活动:抵抗派林则徐,魏源等的师夷长技以制夷。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 洋务派李鸿章,曾国藩等的师夷长技以自强。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2)资产阶级的活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新文化运动 (3)无产阶级的活动: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救国活动。 (4)农民阶级的活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6历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4--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日本全面侵华(1937---1945)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第14、15页)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第6、7页)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 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通过条约内容来展现) 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

泌尿系统知识点归纳

泌尿生殖系统 大纲: A肾 1.掌握肾的形态、位置、毗邻及肾的大体结构 2.了解肾的被膜及肾的固定 3.了解肾的异常(蹄铁肾、单侧肾、不发育等)及其临床意义 B输尿管 1.掌握输尿管的形态、位置及其在盆部(特别是女性)的主要毗邻 2.掌握输尿管的狭窄,了解其临床意义 C膀胱 1.掌握膀胱的形态位置和分部 2.了解膀胱的年龄变化,膀胱与腹膜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膀胱壁的构造。掌握膀胱三角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D尿道 掌握女性尿道的毗邻、开口位置。 E男性内生殖 1.掌握睾丸的形态位置,了解睾丸和附睾的结构及其功能。 2.掌握输精管的行程、输精管的合成及开口 3.掌握精索的概念、位置和内容 4.了解精囊腺的形态、位置及机能。 5.掌握前列腺的形态、分叶、位置及毗邻 6.了解尿道球腺的位置及其开口位置 F男性外生殖器 1.了解阴囊的构造及机能 2.掌握阴茎的形态、分部及组成 3.掌握男性尿道的分部、各部的形态特点、三个狭窄以及两个弯曲的临床意义 G女性内生殖器 1.掌握卵巢的形态、位置及固定装置;了解卵巢的年龄变化 2.掌握输卵管的位置、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 3.掌握子宫的形态、位置和固定装置:了解子宫的构造和子宫的年龄变化 4.了解阴道的形态、位置和毗邻 H女性外生殖器 1.了解外生殖器的形态结构 2.了解乳房的形态和位置;掌握乳房的结构特点 I会阴 1.了解会阴的范围和界限 2.了解尿生殖膈、盆膈。坐骨直肠窝的位置、构成 要点: 1.肾门:肾的内侧缘中部凹陷,称肾门。它是肾的动脉、静脉、肾盂、神经和淋巴管出入 的部位。

2.肾蒂:肾门诸结构为结缔组织包裹称肾蒂,右肾蒂较左肾蒂短,是因为下腔静脉靠近右 肾的缘故 3.肾窦:由肾门伸入肾实质的凹陷称肾窦,为肾血管、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等所 占据。 4.肾的毗邻:左肾:前上部与胃底后面相邻,中部与胰尾和脾血管相接触下部邻接空肠和 结肠左曲; 右肾:前上部与肝相邻,下部与结肠右曲相接触,内侧缘邻接十二指肠降部5.肾区:又称脊肋角,肾门的体表投影点在竖脊肌外缘与第12肋的夹角处,称肾区。肾 病患者触压和叩击该处可引起疼痛。 6.肾段:每支肾段动脉分布到一定区域的肾实质,称为肾段 7.输尿管狭窄:输尿管全程有3处狭窄: ①上狭窄位于肾盂输尿管移行处;②中狭窄,位 于骨盆上口,输尿管跨过髂血管处;③下狭窄在输尿管的壁内部。狭窄处口径只有0.2~ 0.3cm。 8.输尿管的位置、形态及其主要毗邻:A约平第2腰椎上缘起自肾盂末端,终于膀胱 B全长分3部即输尿管腹部、输尿管盆部和输尿管壁内部 C输尿管腹部起自肾盂下端,经腰大肌前面下行至其中点附近,与睾丸血管(男性)或卵巢血管(女性)交叉,通常血管在其前方走行,达骨盆入口处。在此处,左输尿管越过左髂总动脉末端前方;右输尿管则经过右髂外动脉起始部的前方。输尿管盆部男性输尿管走向前、内、下方,经直肠前外侧壁与膀胱后壁之间下行,在输精管后外方与之交叉,从膀胱底外上角向内下穿入膀胱壁。两侧输尿管达膀胱后壁时相距约5cm。女性输尿管经子宫颈外侧约2.5cm处,从子宫动脉后下方绕过,行向下内至膀胱底穿入膀胱壁内。 9.膀胱的位置形态与分部:膀胱的形态,空虚的膀胱呈三棱锥体形,分尖、体、底和颈四 部。膀胱尖朝向前上方,由此沿腹前壁至脐之间有一皱襞为脐正中韧带。膀胱的后面朝向后下方,呈三角形,为膀胱底。膀胱尖与底之间为膀胱体。膀胱的最下部称膀胱颈,与男性的前列腺底和与女性的盆膈相接 10.膀胱三角:膀胱底内面,有一个呈三角形的区域,位于左、右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i之 间,此处膀胱粘膜与肌层紧密连接,缺少粘膜下层组织,无论膀胱扩张或收缩,始终保持平滑,称膀胱三角。膀胱三角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膀胱镜检查时应特别注意。 11.女性尿道特点:较男性尿道短、宽而直 13.睾丸的位置形态:于阴囊内,左、右各一,一般左侧略低于右侧。睾丸呈微扁的椭圆形, 表面光滑,分前、后缘,上、下端和内、外侧面。前缘游离;后缘有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并与附睾和输精管睾丸部相接触。上端被附睾头遮盖,下端游离。外侧面较隆凸,与阴囊壁相贴;内侧面较平坦,与阴囊中隔相依。 14.输精管的分部与临床要点:见表格 15.精索:是一对由腹股沟深环延至睾丸上端的柔软圆索状结构。它是由三层被膜(从内向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 pathology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各类适应及变性的概念及形态学特点(光镜及电镜特点)。 2、掌握坏死的概念以及各种坏死类型的形态学特点。 3、了解和掌握细胞损伤和适应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二)教学内容 1.细胞适应和细胞老化 (1)掌握肥大的概念,熟悉其类型。 (2)掌握增生的概念,熟悉其常见类型。 (3)掌握萎缩的概念和类型。 (4)掌握化生的概念和常见类型。 (5)熟悉老化的概念,了解老化的机制。 2. 细胞、组织的损伤 (1)熟悉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 (2)了解细胞、组织损伤的机制。 3. 细胞、组织的损伤的形态学改变 (1)变性 ①掌握细胞水肿的概念及病理变化。 ②掌握脂肪变性的概念、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 ③掌握玻璃样变的概念、类型,熟悉其病理变化。 ④掌握纤维素样变性的概念,了解其病理变化。 ⑤掌握病理性色素沉积的类别,熟悉脂褐素、含铁血黄素沉积的病理特点和形成过程。 ⑥掌握病理性钙化的概念,熟悉其类型。 (2)细胞死亡 ①掌握坏死的概念、病理变化和类型及各类型的病理变化。 ②熟悉坏死的结局。

③掌握凋亡与坏死的区别,熟悉凋亡的形态特点、发生机制及生物学意义。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和掌握再生概念、类型、调控及各组织细胞的再生能力。 2、掌握肉芽组织的概念、组成成分及作用。 3、掌握创伤愈合基本过程和类型。 (二)教学内容 1.再生 (1)掌握再生的概念、类别和各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其包含的细胞种类。 (2)熟悉上皮、毛细血管和外周神经的再生过程,了解其它组织的再生过程。 (3)熟悉修复的概念 2.细胞的生长和调控 了解再生的调控及生长因子和生长抑素的概念和作用。 3. 纤维性修复 (1)掌握肉芽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熟悉肉芽组织的结局。 (3)了解瘢痕组织的形态,了解其对机体的作用。 4. 创伤愈合 (1)掌握骨折愈合的过程。 (2)熟悉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 (3)了解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定义,它们的类型、病变特点、结 局及临床病理联系。 2、掌握血栓形成、栓塞、梗死之间的病理联系。 3、了解血栓形成、栓塞、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及临床表现。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 识点汇总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 识点汇总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 质(重点)一.选择题与填空题1.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2.西方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我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由于自然科学诸学科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部分科学知识进入了大学教学。 4.美国大学形成了研究性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等层次。 5.19世纪后半期,高 等教育的活动形式: 高等教育层次出现了 多样化,高等教育的 形式复杂化。 6.从高等教育的性质 看,高等教育是一种 专业教育。 7.高等教育作为一种 专业教育,既可以是 学术性专业教育,也 可以是职业性专业教 育。 8.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有谁来掌握取决于政 权的性质。 9.高等教育的根本任 务是培养人才。 10.中国古代就有“大 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 善”的教育目的,体 现了高等教育的政治 功能。 11.民主问题始终是教 育与政治间关系的核 心。 12.经济结构已经成为 确立高等教育结构和 结构内部调整的基本 依据。 13.舒尔茨推算出教育 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 增长的贡献是33%。 14.阿什比认为发生过 四次教育革命:第一 次是将教育的责任由 家庭转移到专门的机 构;第二次是将书写 文字作为教育工具; 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 明使教科书成为教学 基本依据;第四次是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

用。(总结为学校、文字、文本、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二、简答题 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包括四个方面: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2、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 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 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 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 的速度与规模, 4)经济结构的变 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 结构。 3、高等教育的经济功 能,包括三个方面: 1)高等教育促进 经济增长, 2)高等教育促进 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完 善, 3)高等教育可以 提高人们的收入。 4、大学职能的历史演 变: 1)18世纪以前确 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 职能(欧洲中世纪大 学), 2)19世纪初德国 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 的职能(1810年洪堡 柏林大学,还确立了 现代学位制度), 3)19世纪末美国 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 的职能(威斯康辛大 学,校长范*海 斯)。 5、现代大学的职能体 系: 1)培养专门人才 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 能, 2)发展科学是现 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3)社会服务是现 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三、论述题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重点(完美版)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梦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正常人体系统解剖学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P23 翼点:在颞窝的前下部,额、顶、颞、蝶骨连接成“H”形,称翼点。此处骨质薄弱,其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外伤或骨折时,易损伤该血管而引起颅内的硬膜外血肿。 P15 胸骨角:柄体相连处稍向前突,称为胸骨角,两侧连结第二肋。 P12 椎间孔: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根和血管通过。 P62 咽峡:腭垂、腭帆游离缘、左腭舌弓、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是口腔与咽的分界和通道。 P71 麦氏点:阑尾根部与盲肠的关系固定,其体表投影通常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又称麦氏点。患急性阑尾炎时,此点附近有明显牙痛等体征。(如何寻找阑尾:3条结肠带汇聚于阑尾根部,故沿结肠带寻找。) P75 胆囊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P77上呼吸道:临床上通常把鼻、咽、喉称上呼吸道。 P84 肋膈隐窝:肋胸膜和膈胸膜相互转折处称为肋膈隐窝。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胸膜腔积液常积聚于此处。 P92膀胱三角:在膀胱底内面,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膀胱三角。此处粘膜光滑无邹襞,是炎症、结核和肿瘤的好发部位。 P88 肾区:肾门在腰背部的体表投影在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所形成的夹角内,临床上称为省区,某些肾病患者,触压或叩击次区域可引起疼痛。 P103 阴道穹:呈穹窿状包绕子宫颈阴道部,形成二者间的环状间隙,称阴道穹,分前、后及两侧部,其中以阴道后穹最深,并与直肠子宫陷凹隔阴道壁紧密相连。临床可经阴道后穹穿刺或引流腹膜积液,以协助诊断和治疗。 P114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泡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P126颈动脉窦:颈动脉窦是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官腔稍膨大的部分。窦壁内有压力感受器,当血压增高时,窦壁扩张,刺激感受器,当血压增高时,窦壁扩张,刺激感受器,反射性的引起心跳减慢、血管扩张,使血压下降。 P140 静脉角:头臂静脉(无名静脉)由同侧的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汇合而成。汇合处的夹角称静脉角,为淋巴导管的注入部位。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 (供六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前言 病理学(Pathology)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病理学的任务是运用各种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规律,包括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转归和结局,从而阐明疾病的原理和本质,为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 本教学大纲的制定是根据本校六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学时,在2000年制定的教学大纲基础上修订而成。 教学内容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适当介绍国内外病理学新进展,反映现代科学水平,通过理论讲授与实验课实习,使学生掌握临床医学专业必需具备的病理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为今后的学习与实践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通过新进展及新技术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及趋势,以适应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 为方便学生学习,本大纲将教材内容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级要求。“掌握”即对教材内容必须要理解透彻,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熟悉”是指对教材的内容能理解清楚,记住其中的主要内容;“了解”是要求能理解教材中的内容,能记住内容的梗概。 理论教学部分 绪论 1.3. 目的要求: 了解病理学的概念、内容及基本任务。了解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常用的研究方法及发展史。 2.4. 教学内容: 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及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发展史。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1.目的要求: 掌握萎缩的概念和类型,掌握肥大的概念,熟悉其类型,掌握增生的概念,熟悉其常见类型,掌握化生的概念和常见类型。 熟悉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了解细胞、组织损伤的机制。 掌握变性的概念;掌握细胞水肿的概念及病理变化;掌握脂肪变性的概念、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掌握玻璃样变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掌握纤维素样坏死的概念及其病理变化;熟悉病理性色素沉积的类别及脂褐素、含铁血黄素沉积的病理特点和形成过程,熟悉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类型;了解淀粉样变性、粘液样变性的概念; 掌握坏死的概念、基本病变和类型及各类型的病理变化,熟悉坏死的结局,掌握凋亡的概念及其与坏死的区别,熟悉凋亡的形态特点,了解凋亡的机制及生物学意义 2.教学内容: (1)(3)细胞适应和细胞老化:萎缩、肥大、增生及化生。 (2)(4)细胞、组织的损伤:原因、机制、类型和形态学改变。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1.目的要求: 熟悉修复的概念;掌握再生的概念、类别和各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其包含的细胞种类;掌握上皮、毛细血管和外周神经的再生过程,了解其它组织的再生过程 了解细胞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细胞外基质在细胞再生过程中的作用。 熟悉纤维性修复的概念,掌握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征、作用及结局;掌握瘢痕组织的形态,熟悉其对机体的作用。 掌握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熟悉骨折愈合的过程;了解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教育学考试大纲大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现代教育制度得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得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得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得界限日益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教育改革与发展呈现哪些新特点 教育得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得现代化。 3、政治经济制度如何制约教育得?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得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得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得。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4、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得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得人才; (2)教育就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得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5、生产力对教育得决定作用(制约作用表现方面):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得规模与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得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得内容与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得发展水平。 6、科学技术对教育得影响(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1、科学技术能改变受教育者观念。 2、科学技术能影响受教育者得数量与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影响教育得内容、方法与手段. 7、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得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得再生产。 2、教育能推进科学得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得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得功能。 8、学校文化得特性 (1)学习文化就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就是一种整合性较强得文化; (3)学习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就是学校文化得缩影。校园文化有特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者统一就是校风。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绪论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 2、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3、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5、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6、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7、资本主义产生需要两大前提:一是少数人积累大量财富;二是,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变成自由出卖劳动力的生产者。 8、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标志着世界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9、中国近代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 10、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1、反侵略战争等的失败根本原因:a、社会制度腐败;b、经济技术落后。 12、两大任务:a、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b、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856年,俄国二战签订《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的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割让香港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给英国,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向俄国开放伊犁、喀什尔等商埠。 3、1864年,中俄签订《勘分西北边界约记》,割去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 4、1881年,中俄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协议书,割去中国西北7万平方公里领土。 5、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6、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等地留兵驻守。 7、1899年,义和团在山东兴起。 8、《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开放牛庄、登州、台湾、汉口、九江、南京等十个口岸。 9、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战争。 10、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组织翻译《地理大全》并编成《四洲志》。 1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2、严复翻译了《天演论》,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13、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 第二章对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 1、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天平天国。 2、《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3、洪仁轩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天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 骨学 1.骨的分类、构造如何骨髓、骨膜各有何作用 2. 答:●骨按形态可分为四类。①长骨:长管状,如肱骨。分一体两端,体又称骨干,内腔称髓腔,内有黄骨髓,两端称骺。②短骨:形似立方体,如腕骨。③扁骨:板状,如顶骨。④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椎骨。 ●骨的构造主要包括:①骨质,是骨的主要成分,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②骨膜, 贴于骨表面,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的功能。③骨髓,位于骨髓腔和骨松质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黄骨髓由红骨髓转化而来。 ●骨膜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的功能。 3.椎骨的一般形态如何各部椎骨有何特征 4. 答:●椎骨由椎体和椎弓组成。椎体与椎弓围成椎孔;椎弓分椎弓根和椎弓板,椎弓板上发出七个突起:棘突一个,横突一对,上关节突一对,下关节突一对。 ●颈椎共7块,椎体较小,椎孔较大,横突上有孔,称横突孔。棘突大部分较短, 末端分叉。第一颈椎又名寰椎,无椎体;第二颈椎又名枢椎,有齿突;第七颈椎又名隆椎,棘突特长,末端不分叉。 ●胸椎共12块,椎体侧面上、下缘有上、下肋凹,横突末端有横突肋凹,棘突较 长,斜向后下方,呈叠瓦状排列。 ●腰椎共5块,椎体粗壮,椎孔呈卵圆形,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 ●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倒三角形。上缘中份向前的隆凸称岬,前面有四对 骶前孔,后面有四对骶后孔,骶骨内部有骶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的突起称骶角。 ●尾骨由3~4块尾椎长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离。 5.椎骨上可见哪些孔岬、骶角的位置及意义如何 6. 答:●椎骨上可见椎孔(椎体与椎弓围成),椎间孔(相邻椎骨的椎上、椎下切迹围成),骶前孔(骶骨前面),骶后孔(骶骨后面),骶管裂孔(骶骨下端),横突孔(颈椎横突上)。 ●岬位于骶骨上缘中份,向前隆凸,临床上常作为测量骨盆大小的标志。 ●骶角位于骶管裂孔的两侧,向下突出,临床上常作为骶管麻醉的标志。 7.胸骨分几部肋的概念肋骨的形态如何 答:●胸骨分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肋由肋骨和肋软骨组成,共12对。第1~7对肋与胸骨直接相连称真肋,第8~12对肋不直接与胸骨相连称假肋。 ●肋骨属扁骨,分体和前、后两端。后端膨大,称为肋头,肋头外侧稍细,称肋 颈,肋颈外侧的粗糙突起,称肋结节。肋体长而扁,内面下缘处有肋沟。第一肋骨扁、宽、短。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临床医学、儿科医学专业使用) 冃u m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化规律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通过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以及这些变化与临床表现的联系,从而揭示疾病的本质,为临床正确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实践依据。因此,病理学被称为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 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病理学诊断又是诊断疾病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病理学也属于临床医学的一部分。许多疾病往往须借助病理学的研究、检查才能得出结论,如脱落细胞学检查、活体组织检查,尸体解剖检查以明确诊断和死亡原因,提高临床医疗水平。 本大纲内容力求体现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原则,目的是向学生传授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病变,为学生的后期临床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要

体现当今病理学的最新进展,适当地介绍一些新的尤其是分子病理学方面的理论, 强调临床和病理的结合。加强了病理学总论的讲授和减少了各论中学生在后期临床 课程学习中将重点介绍的疾病。 目录 绪论 ........................................... ...... (-1-)- 第一章 血液循环障碍 ................................... (T)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损伤与修复 (1) 第三章炎症 ........................................ ::……(-2) 第四章肿瘤总论、淋巴造血系统肿瘤??.: .................. (? 2)…… 第五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 : ............ (3) .... 第六章 呼吸系统疾病 (3) 第七章 消化系统疾病 (4) 第八章 泌尿系统疾病 ( 5) 第九章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 5) 第十章 神经系统疾病 ( 6) 第十二章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第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6)

个人整理的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1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制度化教育 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视与小学教育的制度。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1.古代社会 a。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书、数。b。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五经》。 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书经》《诗经》《易经》《礼记》《春秋》考点:古希腊的两大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强悍的军人,强调军式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2.文艺复兴 3.近代教育

中国近代史纲要选择题和重点知识点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考试要点资料整理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清朝唯一盛世时期是康乾盛世。 2、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本主义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爆发上。 3、所谓的殖民地是指商品倾销市场、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料的供应地和自由投资市场。 4、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有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5、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56年,英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了著名的“火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并签订《辛丑条约》 6、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是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的。 7、割占中国最多的帝国是俄国,赔款最多的是《辛丑条约》。 8、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各国开始大规模的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9、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阶级。中国民族资产的特性是革命性、软弱性或妥协性。 10、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广州三元里人民斗争。 11、鸦片战争战死虎门的将领是关天培,镇南关大捷的指挥大将是冯子材,甲午中日战争中战死的爱国将领有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刘步蟾。 12、要求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是美国,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13、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他编写了《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在综合了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对外政策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严复翻译了《天演论》。 1、简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是什么? P12-14 资本帝国主义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封建势力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封建剥削制度封建地主的徒弟所有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中国资本主义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和发展是及不平衡的;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2.如何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P12-14 半半社会含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际上是半殖民地半独立,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略称。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半殖民地的意思是国家有政府,但没有完全的主权,一些国家主权,比如我们国家的海关等被外国控制;半封建的意思是我们国家当时的经济特点是既有封建的小农经济也有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经济的意思。 3简述近代中国的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许多矛盾P16第二节】 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②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一是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二是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三是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线上。 4、简述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P17 ①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华名族始终面临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②两大历史任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其区别在于,前者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解决生产力问题。其联系在于,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