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学教学大纲(本科

病理学教学大纲(本科

《病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病理学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疾病的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等方面的改变,从而揭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通过对病理学的学习,医学生可以掌握疾病的原因、发生机制、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形态和机能的变化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从而为以后学习各临床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病理学也是一门高度实践性的学科,病理诊断以其客观性与准确性,被誉为临床诊断的“金标准”,不仅在临床诊断工作中不可缺少,而且它的研究方法与手段也是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逐步培养医学生的观察及分析思考能力,深化对各种疾病局部与整体、现象与本质、个性与共性的认识,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为后续各学科的学习及今后的科研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考核形式为闭卷。评分标准: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包括实验报告、平时测验、实习课考试等);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60%。

三、学时分配表

四、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绪论

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病理学的发展。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目的要求】

1. 掌握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的有关概念。掌握萎缩的概念、原因和类型。化生的概念、类型及意义。细胞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形态特点。坏死的概念、类型、病变特点及结局。凋亡的概念及形态改变。

2. 理解肥大、增生的概念和类型。

3. 了解损伤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教学内容】

1. 细胞适应、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的概念、种类和形态特点,病理学意义。

2. 细胞损伤和死亡的原因和机制。细胞、组织损伤在光学显微镜下和电镜下的形态表现。可逆性损伤的概念。细胞水肿和脂肪变的概念、形态变化和发生机理及病理学意义。细胞间质及纤维成分的病变,玻璃样变和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和病变特点,病理学意义。

3. 细胞及组织的死亡: 坏死的概念、类型、各型坏死的病理变化及坏死的结局。凋亡的概念及特点。

【授课学时】5学时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目的要求】

1. 掌握修复与再生的概念。各种细胞的再生潜能。肉芽组织的概

念和形态特征、作用及结局。掌握机化的概念。

2. 理解再生的方式。

3. 了解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教学内容】

1. 修复与再生的概念,再生的方式及各种细胞的再生潜能。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血管、结缔组织、上皮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再生的机理。影响再生的因素。

2. 肉芽组织的概念和形态特征及病理意义。瘢痕组织形态及作用。机化的概念。

3. 创伤愈合的类型和基本过程。

【授课学时】2学时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目的要求】

1. 掌握瘀血的概念、原因、所致病变和后果。

2. 掌握血栓形成的概念、形成条件、机理、形态、结局和血栓对机

体的影响。

3. 掌握栓塞的概念、栓子运行的途径,理解脂肪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的概念、形成机制及后果。

4. 掌握梗死的概念、形态、类型和后果。

5. 理解动脉性充血的概念、形态特点、类型和意义。

【教学内容】

1. 局部充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及后果。

2. 瘀血基本病变及后果。肝、肺淤血的病变。

3. 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血栓形成过程和形态。

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4.栓塞的概念和栓子的类型。血栓栓塞及其后果。

5.梗死的概念、原因和病变。

【授课学时】5学时

第四章炎症

【目的要求】

1. 掌握炎症的概念。掌握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局部表现和全身

反应。

2. 掌握渗出的概念。理解急性炎症时血流动力学变化和白细胞渗

出的过程和发生机制。掌握各类炎症的病变特点,特别是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和肉芽肿性炎。掌握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3. 理解炎症介质的概念、常见炎症介质及意义、炎症的生物学意义。

4. 了解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及其机理。

【教学内容】

1. 炎症的概念及意义,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2. 炎症的原因和分类。

3. 急性炎症、渗出、炎症介质

4. 急性炎症的常见类型: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

5. 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6. 慢性炎症的一般病理变化, 炎性肉芽肿的概念、类型及病变特

征,炎性息肉。

【授课学时】6学时

第五章肿瘤

【目的要求】

1. 掌握肿瘤的概念、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一般形态、

异型性、生长和扩散方式、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癌与肉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和分类。掌握原位癌及癌前病变的概念。

2. 理解上皮组织、间叶组织和其他人类肿瘤的常见类型及其形态特点、生物学特点。

3. 了解肿瘤的分级与分期、恶性肿瘤浸润及转移机制、神经外胚叶肿瘤。了解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

【教学内容】

1.肿瘤的概念。

2. 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结构,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及扩散,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3.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4.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5. 常见肿瘤举例:乳头状瘤、腺瘤, 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尿路上皮癌,腺癌,脂肪瘤,纤维瘤,脉管瘤,平滑肌瘤,纤维肉瘤,脂肪肉瘤、黑色素瘤及畸胎瘤的好发部位、形态特点及生长特性。常见的癌前病变及原位癌。癌与肉瘤的区别。

6. 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

【授课学时】10学时

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1. 掌握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病、风湿病、感

染性心内膜炎、心瓣膜病的病变特点、合并症、临床病理联系。

2. 理解以上各种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3. 了解主动脉、脑动脉、四肢动脉、肾动脉硬化的病变特点及临床表现。

【教学内容】

1. 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后果。

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类型及病变,心绞痛的发生机理及临

床表现,心肌梗死的发病机理、病变及后果。

3. 高血压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缓进型高血压病各期的病理变化及后

果,急进型高血压病的病变特点。

4. 风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各器官病变。

5.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6. 慢性心瓣膜病的发病机理、病理变化、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授课学时】6学时

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1. 掌握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硅肺、肺源性心脏病、肺炎等的病理

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2.理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硅肺、肺源性心脏病、肺炎等的病因、发病机理。

【教学内容】

1. 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间质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各期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合并症。

2.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3. 矽肺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各期病变特点及合并症。

4. 肺心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

【授课学时】6学时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1. 掌握胃炎、消化性溃疡、病毒性肝炎、肝硬变的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

联系。

2. 理解胃炎、消化性溃疡、病毒性肝炎、肝硬变的病因、发病机理。理

解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及传染途径、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

1. 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类型和病变变化。

2.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结局及合并症。

3. 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理变化、临床病理类型及临床病理联系。

4. 肝硬变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类型和病理变化、结局

【授课学时】6学时

第九章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1. 掌握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变化、组织类型与预后。掌握非霍奇金淋巴瘤

的共同特点。

2. 理解白血病的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

3. 了解非霍奇金淋巴瘤分类原则及各种类型的病理特点。恶性组织细胞增

生症的概念及病理改变。

【教学内容】

1. 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变化、组织类型。

2.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分类及其病理改变。

【授课学时】2学时

第十章免疫性疾病

【目的要求】

掌握AIDS的病理变化。

【教学内容】

AIDS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授课学时】1学时

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1. 掌握肾小球肾炎(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

炎、膜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2. 了解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IgA 肾病的病变特点、转归及主要临床表现。

【教学内容】

1.肾小球肾炎的分类、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临床表现。

2.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

3. 肾盂肾炎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理变化、并发症、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

【授课学时】6学时

第十二章生殖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1. 掌握慢性子宫颈炎的病理变化。掌握子宫颈癌的好发部位、常见病理

类型及发生发展过程。掌握并区分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2. 理解慢性子宫颈炎、葡萄胎的病因、发病机理。

【教学内容】

1. 慢性子宫颈炎的病理特点。

2. 子宫颈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扩散及临床病理联系。

3. 滋养层细胞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授课学时】4学时

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1. 掌握糖尿病时胰岛、血管、肾脏、视网膜的病变特点。

2. 掌握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及甲状腺功能低下

的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教学内容】

1. 甲状腺疾病: 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及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2. 胰岛疾病: 糖尿病分类、病因、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

【授课学时】2学时

第十四章神经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后遗症。

【教学内容】

1.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2.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结局和并发症。

【授课学时】2学时

第十五章传染病

【目的要求】

1. 掌握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及其转化规律,原发性与继发性肺结核病的

发生、发展过程及各型的病变特点。掌握伤寒、细菌性痢疾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掌握阿米巴病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2. 理解结核病、细菌性痢疾、伤寒、阿米巴病的病因、传染途径、发病机理。

3. 掌握淋病、梅毒的病因及基本病理变化。

【教学内容】

1. 传染病概述。

2. 结核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及其转化规律。

3. 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病的发生和发展,常见类型的病变特点及临床

病理联系。肺外器官(肠、腹膜、脑膜、泌尿生殖系统、骨及关节、淋巴结)结核病的病变特点。

4. 伤寒、细菌性痢疾的病因、发病机理、传染途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5. 阿米巴病的病因、传染途径、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6. 性传播性疾病:淋病、梅毒的病因、基本病理变化。

【授课学时】8学时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在学习《病理学》之前,应先学习《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寄生虫学》及《免疫学》等课程,后续课程为临床课程,如《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等。

六、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李玉林. 《病理学》第7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1月.

2.李甘地. 《病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1年9月.

3. Kumar V, Cotran RS, Robbins SL. Robbins Basic Pathology 7th edition.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年8月.

4. Essential Pathology 3rd ed. Emanuel Rubin.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2001年.

N2020008《病理学》教学大纲(56学时)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病理学课程编号: N2020008 英文名称: Pathology 课程性质: 必修课 总学时: 56 讲课学时:47 实验学时:9 学分:3.5 适用对象: 中医学、中医学(5+3一体化)、中医学(5+3一体化)修园班 先修课程: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主要侧重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 中医专业开设病理学课程,目的是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从现代医学角度对患病机体的病理变化有一个完整的动态认识,同时也可以为学生今后从事中医药学的诊疗和研究奠定必要的病理学基础知识和理论。 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形态结构、机能和代谢的改变和转归,从而认识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病理学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理论教学内容又分为总论和各论。总论主要学习不同疾病的共同的基本规律,各论主要学习各系统疾病的特殊规律。理论教学应重视病理形态变化与功能代谢、临床表现的联系,重视病变局部与整体的联系,适当联系疾病的防治,适当介绍国内外病理学新进展。实验教学要求学会观察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病理变化的方法,并能应用病理学知识综合分析病理学变化,能对所学疾病的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进行独立分析、作出初步结论。 病理学的教改基本要求是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目的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科学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绪论 【教学要求】 了解病理学的内容、任务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 1. 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2. 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3.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4. 病理学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5. 病理学的发展。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病理学是医学领域中的基础学科,它研究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及转归,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本课程旨在教授学生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1、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 3、熟悉常见疾病的病理诊断要点; 4、了解病理学的新进展和前沿知识。 三、课程内容 1、绪论:介绍病理学的定义、任务、内容及学习方法; 2、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阐述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发生机制;

3、损伤的修复:介绍损伤的修复方式及其机制; 4、血液循环障碍:阐述血液凝固、血栓形成、梗死等概念及发生机制; 5、炎症:介绍炎症的基本概念、类型、发生机制及炎症的结局; 6、肿瘤:阐述肿瘤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学特点及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7、心血管系统疾病:介绍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炎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 8、呼吸系统疾病:介绍肺炎、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 9、消化系统疾病:介绍胃炎、肝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 10、泌尿系统疾病:介绍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泌尿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 11、生殖系统疾病:介绍子宫颈癌、乳腺癌等生殖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

12、神经系统疾病:介绍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 四、课程安排 本课程总课时数为学时,其中理论授课学时,实验观察学时,病例讨论学时。建议在学期开设本课程,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观察等。通过这些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病理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本课程还将通过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等。其中,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实验报告占总成绩的%,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病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10版护理本科病理学教学大纲(定稿)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Pathology)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164048101、总学时90、周学时5.5、学分3.5、开课学期:第3学期。1.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2.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 适用于护理学专业本科。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表 (病理解剖学部分52学时) (病理生理学部分38学时)

3.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1)病理解剖学学习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系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 本技能,学会观察、描述病理的现象,并能根据病变的基本规律去分析病变,揭示病变的本质, 为防治疾病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2)病理生理学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理论学习,使学生认识疾病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的一般规律,理解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机能、代谢变化与临床表现间的内在联系,为今后的临床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模型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工作作风和严密的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4.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病理解剖学是一门介于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它以学生已学 的基础医学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等课程作为 学习病理解剖学的基础,而病理解剖学则是为学生日后学习临床护理学和临床医学打下必要的理 论基础。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重要医学基础学科。病理生理学的范畴非 常广泛,它与基础及临床各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是一门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歩宏(第2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7 病理学实习指导本教研室自编(2010版) 参考书: 董郡主编,《病理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98 李甘地主编,《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1 Cotran RS et al.《Robbins Pathokogic Basis of Disease (6th Edition) 》W.B.Saunders,1999 李玉林主编,《分子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1 吴人亮主编,《基础病理学》科学出版社2004 王恩华主编,《病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李玉林主编《病理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

护理专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课程总学时:120 (其中理论课90 学时,实验30 学时)学分:课程类别:必修课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面向专业:四年制本科护理专业 开课单位:基础医学部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本课程教学需要医学教育前期各个专业课程作为铺垫,同时又是多学科密切交叉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课程目标是为临床医学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它在基础医学与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各课程之间起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先修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学、免疫学等。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对人体正常结构、生理机能和调节的理解和掌握,对人体基本生化反应过程的理解和掌握。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理论、知识方面 1. 树立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新理念; 2. 掌握常见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3. 掌握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 4. 了解疾病过程中的共同病理变化; 5. 了解常见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学基础。 6. 了解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7. 了解病理临床联系; 8. 能够用病理学知识解释临床常用检验指标。 (二)能力、技能方面 1. 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 掌握观察、描绘大标本和切片的病理变化的方法; 3. 掌握病理生理学动物实验的操作方法; 4. 能用病理变化解释临床表现,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5. 能通过复制动物疾病模型学习观察病变表现的方法;

(完整版)《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 前言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任务是研究疾病病因和发病机理,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从而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病理学分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学两部分。病理解剖学着重从形态变化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病理生理学则着重从机能和代谢的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任何疾病都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机能、代谢的改变,因此二者之间互相关系,互相影响,不能截然分开。 学习病理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正确认识形态、机能和代谢变化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全身与局部变化的关系.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验。病理解剖学的实验内容,包括观察大体标本,组织切片等。病理生理学则安排一些必要的动物实验。在进行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观察,亲自操作,结合理论,独立思考,认真分析总结。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病理学要特别注意理论联系临床,加强临床症状与病变关系的理解,以提高学习效果。 病理学教学时数为45学时,其中总论25学时,各论19学时。 学时分配表 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病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2、了解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发展史和在医学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 病理学的任务和性质.病理学的研究方法。病理学的发展和在医学中的地位。 第一章疾病概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疾病、死亡的概念。 2、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 3、了解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教学内容] 疾病的概念,病因学概论及发病学概论。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目的要求] 1、掌握肉芽组织、瘢痕组织的概念、形态特征和在修复中的作用。 2、掌握创伤愈合的类型及特点 3、熟悉骨折愈合过程。 4、了解组织再生能力和再生过程以及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教学内容] 1、再生与修复的概念,再生的类型,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再生过程。 2、肉芽组织、瘢痕组织的概念和形态特征。 3、创伤愈合的类型和基本过程及骨折的愈合过程。 4、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目的要求] 1、掌握淤血的概念和肝淤血的基本病变、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的概念及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后果。血栓栓塞的影响及梗死的病理变化。 2、了解出血的概念、原因及机理。 [教学内容] 1、充血、淤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后果。 2、出血的概念、原因、类型和病理变化。 3、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和过程、血栓的类型、血栓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4、栓塞的概念、栓子的种类和运行途径,血栓栓塞及其后果。 5、梗死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结局。 第四章炎症 [目的要求] 1、掌握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急性炎症的类型、特征及结局;慢性炎症的类型及特征。 2、熟悉炎症介质的概念、主要类型及功能。 [教学内容] 1、炎症的概念及原因。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 一、前言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制和患病机体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变化的学科。病理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熟悉主要疾病的病理学知识,认识疾病的本质、了解其发生发展规律,为学习临床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病理学的基本内容分总论及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疾病的带有共性的各种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主要讲述人体各系统主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规律。讲授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适当介绍国内外医学的新成就,反映现代科学水平,注意机能与形态、基础与临床的结合,从培养目标出发,做到少而精,避免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病理学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及实习,实习包括观察大体标本、显微镜标本、见习病理尸检及课堂病例讨论等,通过实习达到巩固和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对病变的观察和描述能力等)。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绪论 掌握病理学的概念,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熟悉病理学在医学教育、临床医疗和科研中的地位。 了解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病理学研究方法和新技术)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掌握适应、损伤、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细胞、组织损伤的形态学变化,细胞变性和细胞内外物质蓄积的概念、类型及其形态学特征;坏死的概念、类型、形态学变化和结局,凋亡的概念和形态学特点。 熟悉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类型;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和发生机制;常见细胞变性和细胞内外物质。 了解常见细胞变性和细胞内外物质蓄积的发生机制;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细胞、组织损伤对机体的影响。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掌握再生与修复的概念;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点、功能和结局;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熟悉再生的方式,各种组织的再生(血管、纤维组织、上皮组织与神经组织的再生);骨折愈合过程。 了解影响再生的因素。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掌握充血、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的概念、原因及其基本病理过程、病理变化、发病机制和结局。 了解水肿、出血的基本概念、发病机制和结局。 第四章炎症 掌握炎症的概念、基本病变、经过和结局;炎症的常见类型:急性炎--浆液性、纤维素性、化脓性、出血性、卡他性,慢性炎--一般增生性炎、肉芽肿性炎;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 总学时:96(理论64学时实验32学时) 总学分:5 课程类别:必修 适用专业:本科护理学专业 预修要求: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任务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其任务是按照现代医学模式应用各种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为疾病诊断、治疗和临床护理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主要从形态学角度、病理生理学主要从功能和代谢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但二者存在有机联系,不能截然分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 1、用现代医学模式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解释疾病过程局部与整体、形态与功能、心理与生理、损伤与抗损伤的辩证关系,为临床工作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 3、掌握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熟悉常见病的形态、功能、代谢的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了解病因与发病机制。 4、学会病理标本、切片的观察方法及动物实验的基本方法,有较强的基本技能,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 本课程从理论教学到实验教学广泛采用了现代教育技术,灵活、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录像、动画,使教学形式活泼生动,教学内容更为形象直观,更具表现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采用讲授、讨论、自学、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对重要的概念和疾病以教师讲授为主,尽可能讲深、讲透;对相近疾病的病理变化特点让学生讨论并列表比较或自学;删去教材中临床已较少见的疾病,增加部分教材中没有但目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的病变。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定自学参考书并布置一些课后思考题,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定期开展形成性评价,如提问、实验报告等。改革考试题型,部分题型参照执业护师资格考试题型。 四、教学大纲的使用说明 1、本教学大纲适用于护理学专业(本科)。 2、各章重点是对本课程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内容,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通过深入细致地讲解使学生能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 3、各章难点是大多数学生不易接受的内容,要求教师慎重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或清晰的事例,使学生能够顺利接受这部分内容。 大纲正文 第一篇: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概述 第一章:绪论学时:0.5(理论:0.5学时实验0学时)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临床医学专业) 一、课程名称: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二、教学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 三、学分与学时: 4学分:总学时为70学时,其中理论课45学时,实验课25学时。 四、课程模块及课程属性: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必修考试课程。 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 病理生理学是从机能代谢的角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在医学教学中,它是一门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它的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 六、教学重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各章节内容的基本概念、发生机制、机能代谢变化。 七、主要先修课程: 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病理解剖学、药理学、免疫学、生物物理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 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疾病,作为研究疾病的基础课,它需要引导学生在了解正常人体知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学习基本病理过程及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的有关知识上来。从而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的本科医学生。 第一章绪论、疾病概论(3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与教学任务;

2.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和一般规律; 3.了解新的死亡(脑死亡)概念。 【主要内容】 一、绪论: 1.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教学任务。 2.病理生理学的学习内容及主要学习和研究方法。 3.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二、疾病概论: 1.疾病概念。 2.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一般规律和转归。 3.脑死亡的诊断标准和意义。 第二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3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低容量性低钠血症、高容量性低钠血症、水肿、水中毒的基本概念、发生原因、发生机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临床特征。 2、熟悉钾代谢障碍的分类、发生原因、发生机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临床特征。 3、了解镁和钙磷代谢障碍的发生原因、发生机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临床特征。 【主要内容】 1.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 2.低容量性低钠血症、高容量性低钠血症、水肿、水中毒的基本概念、发生原因、发生机制及机能代谢变化。 3.钾代谢障碍分类(低钾血症、高钾血症)、钾代谢障碍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 5、低镁血症和高镁血症的发生原因、发生机制,对机体的影响。

病理学教学大纲(本科

《病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病理学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疾病的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等方面的改变,从而揭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通过对病理学的学习,医学生可以掌握疾病的原因、发生机制、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形态和机能的变化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从而为以后学习各临床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病理学也是一门高度实践性的学科,病理诊断以其客观性与准确性,被誉为临床诊断的“金标准”,不仅在临床诊断工作中不可缺少,而且它的研究方法与手段也是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逐步培养医学生的观察及分析思考能力,深化对各种疾病局部与整体、现象与本质、个性与共性的认识,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为后续各学科的学习及今后的科研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考核形式为闭卷。评分标准: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包括实验报告、平时测验、实习课考试等);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60%。 三、学时分配表

四、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绪论 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病理学的发展。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目的要求】 1. 掌握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的有关概念。掌握萎缩的概念、原因和类型。化生的概念、类型及意义。细胞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形态特点。坏死的概念、类型、病变特点及结局。凋亡的概念及形态改变。 2. 理解肥大、增生的概念和类型。 3. 了解损伤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教学内容】 1. 细胞适应、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的概念、种类和形态特点,病理学意义。 2. 细胞损伤和死亡的原因和机制。细胞、组织损伤在光学显微镜下和电镜下的形态表现。可逆性损伤的概念。细胞水肿和脂肪变的概念、形态变化和发生机理及病理学意义。细胞间质及纤维成分的病变,玻璃样变和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和病变特点,病理学意义。 3. 细胞及组织的死亡: 坏死的概念、类型、各型坏死的病理变化及坏死的结局。凋亡的概念及特点。 【授课学时】5学时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目的要求】

《病理学》教学大纲

护理病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学分:5上课时数:56实验(上机)时数:24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原理和发展规律、揭示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学科。该学科已从单纯形态学向分子病理学、病理生物学及多种技术综合应用的方向发展。病理学与临床医学联系密切,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除侧重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外,它也是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病理学基本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也叫普通病理学,主要讲述疾病中带有共性的各种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也叫系统病理学,主要讲述人体各系统主要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病理学的教学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疾病的原因、发病机制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形态结构、机能和代谢变化,了解临床表现的病理学基础。教学内容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要求学生做到理论与实习、总论与各论、基础与临床、局部与整体、形态与机能、大体与镜观相联系,并用动态的观点分析、了解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加强病案讨论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注意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采取精讲、略讲和自学相结合的原则,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临床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 (各章、节主要内容,重点及学生所需掌握的程度。分别按下列层次撰写:掌握、理解、了解。) 绪论 教学内容与要求 理解:病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了解: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发展简史。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 教学内容与要求 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肝脂变、玻璃样变性的概念和病变。坏死的概念、 病变、类型及结局。再生的概念、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肉芽组织的结构、功能及瘢痕形成 过程。 理解:肠上皮化生、鳞状上皮化生的病变。细胞肿胀的病变,理解心肌、肾脂变的病变。理 解纤维素样变性及玻璃样变性的常见类型。.营养不良性钙化。细胞凋亡的概念、形态学特点。了解:萎缩常见类型,化生的常见类型及机制。上皮组织、血管、纤维组织的再生。含 铁血黄素、脂褐素、胆红素、黑色素的特点。坏疽的类型。自学:粘液样变性。 教学方法:视频讲解

《临床本科病理学》教学大纲

《临床本科病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学时:62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病理学是主要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的医学基础理论科学之一。它的任务是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变化。并结合机能和代谢变化,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认识疾病的本质。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病理学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在学习过程中除必须密切联系病理生理学外,尚须以基础医学中的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和寄生虫学等为其学习的基础,同时又为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和儿科学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所以病理学具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病理学的基本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疾病中带有共性的各种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主要讲述人体各系统主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规律。教学内容应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适当介绍国内、外医学的新成就,反映现代科学水平。但要注意从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出发,做到少而精。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作指导,批判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正确理解和处理机体与环境、内因与外因、局部与整体、机能与形态、损伤与抗损伤等辩证关系。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病理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临床医学,参加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以便为四个现代化服务。 病理学的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能。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科学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病理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观察、辩认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还应积极开展电化教学,加强病理尸检见习。适当开展临床病理讨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本大纲供五年制医学专业使用,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实习标本和学时分配,是根据国家教委下发的“病理学课程基本要求”结合我院的教学计划及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划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项要求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明确重点要求。 注:“”为重点掌握内容,“”为熟悉内容,“……”为了解内容,不划线为自学内容。 2、水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高血压病(病因和发病)等内容由病理生理学讲授。遗传病由生物教研室在遗传学中讲授。免疫病理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由免疫学讲授。 3、先天性心脏病过去一直由儿科教研室讲授,包虫病和血吸虫病主要由寄生虫学教研室讲授。 4、其他各个专业的本科与专科的病理学授课内容应根据学科性质和学时数的不同,首先必须完成掌握内容的讲授,熟悉内容和了解内容则根据学时数适当增减。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作指导,批判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正确理解和处理机体与环境、内因与外因、局部与整体、机能与形态、损伤与抗损伤等辩证关系。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病理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临床医学,参加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以便为四个

《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临床本科)

《病理学实验》大纲 课程编号:D0******* 课程中文名称:病理学实验 课程英文名称:Pathology 课程类别:课堂实践教学 总学时:实习36学时 总学分:2学分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本科) 一、实验教学目的和任务 病理学实习是病理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实习课观察大体标本、病理切片的形态变化等,使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内容,并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综合分析能力和基本的操作技能。 二、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熟悉实验设备,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学习作风;要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步骤等;要求学生实验前要认真准备,实验时勤于思考,勤于动手,仔细观察、实验中,如设备仪器出故障,应立即停止操作,报告指导教师处理;实验完毕,应将设备、工具等擦干净。注意把实验内容和所学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实验后,应对实验过程、结果进行必要的分析,并按时认真完成实验报告。成绩记入课程平时成绩。 三、实验教学内容 实习课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习教学内容】 实验一. 组织细胞的适应、损伤与修复(6学时) 大体标本与病例讨论(2学时) 大体标本:肝脂肪变性、肾或脾凝固性坏死(梗死)、结核干酪性坏死、肠或阑尾的湿性坏疽。肾盂或脑积水(压迫性萎缩)、高血压或心肌病的左心室向心性肥大。 病例讨论(CPC):临床病例1,尸检病例1。 病理组织切片实习(2学时) 组织切片:肾小管上皮或肝细胞水样变性、肝细胞脂肪变性,肾或脾的凝固性坏死(梗死)、结核干酪样坏死、支气管粘膜上皮鳞状化生或胃粘膜(上皮)化生、肉芽组织。 实验二. 局部血液体液循环障碍(2学时) 大体标本与病例讨论(2学时) 大体标本:慢性肺淤血、慢性肝淤血、静脉血栓、心瓣膜或心房(室)附壁血栓,脾或肾贫血性梗死,肺或肠出血性梗死。

病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病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021120、12021090 课程名称:病理学(pathology) 课程属性:必修课实验属性:独立设课 开课学期:4 学时:36 适用专业:临床本科、预防、麻醉专业学分:1.5/4.0 开课部门:医学院考核要求:考试 课程简介: 病理学也是一门高度实践性的学科,病理诊断以其客观性与准确性,被誉为临床诊断的“金标准”,不仅在临床诊断工作中不可缺少,而且它的研究方法与手段也是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逐步培养医学生的观察及分析思考能力,深化对各种疾病局部与整体、现象与本质、个性与共性的的认识,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为后续各学科的学习及今后的科研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实验内容及教学要求 实验项目1: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1、教学内容: (1)观看录像VCD(熟悉教学内容,为后续步骤提供依据) (2)大体标本 右肾肾盂积水:肾脏体积增大,表面凸凹不平,呈结节状,切面见肾盂肾盏明显扩张,肾实质萎缩变薄(正常厚度2cm~2.5cm),皮、髓质分界不清、肾锥体消失。 脂肪肝:肝脏体积增大,边缘圆钝,包膜紧张,表面及切面均为黄色,切面有油腻感。经苏丹Ⅲ染色呈砖红色。 脾包膜玻璃样变:脾包膜及肺胸膜增厚,灰白色,半透明状。 左侧睾丸萎缩:睾丸体积变小,包膜松弛。 左侧肾脏干酪样坏死:肾体积增大,表面呈不规则状。切面见肾实质有多个大小着有黄白色坏死物。 右足大趾干性坏疽:右足大趾远端呈黑色,组织干固,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 (3)切片标本:肝细胞脂肪变性、肉芽组织 学习方法:a、显微镜低倍镜观察,掌握整体组织结构特点; b、显微镜高倍镜观察,掌握细胞形态结构特点; c、印证诊断要点; 肝细胞脂肪变性:①肝小叶结构存在,大部分肝细胞体积增大,致肝索拥挤、紊乱,肝窦扭曲、狭窄甚至消失。②见大部分肝细胞胞浆内有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边缘清楚;有的空泡较大,将细胞核挤至细胞一侧。 肉芽组织:①肉芽组织中有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及多种多样的细胞。②新生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数量多,血管腔狭窄。血管之间有较多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呈梭形或不规则形,胞浆丰富、核椭圆形、染色浅淡,有的可见核仁,此外可见各种炎细胞。 d、绘图(肉芽组织) 绘图要求:(应包括以下内容,如果缺失将扣除相应分数) 实验目的(包括实验需要掌握及熟悉的内容) 绘图(用红蓝铅笔绘图,标出结构的名称;标明绘图日期) 诊断要点(要求写出诊断要点) 诊断(病理诊断) (4)病案讨论:根据提供的《病理学实验课病例讨论资料》中提供的相关病例,引导学生进行病案讨论,增强学生分析能力。 2、教学目标: (1)掌握细胞、组织适应性反应的常见类型,熟悉其形态特点。 (2)掌握变性、坏死的类型及形态变化,熟悉各种变性、坏死的相互关系及其后果。 3.掌握肉芽组织的形态特征及其在创伤愈合中的作用,熟悉创伤愈合与骨折愈合的类型及过程。 实验项目2: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福建医科大学教务处

福建医科大学成人教育《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2015级起) 为进一步适应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病理学系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结合成人教育的学习形式,对《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修订。本大纲供成人教育临床医学专业业余专升本使用,大纲总学时72学时,其中36学时为讲授内容,36学时为自学内容(在章节名称前标注)。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病理学学习的目的是通过上述内容的了解来认识和掌握疾病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理论基础。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病理学又是诊断疾病并为治疗提供依据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因此病理学也属于临床医学。 病理学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学习病理学,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疾病本质,学会观察和认识常见疾病的基本病变,学会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疾病现象,联系疾病防治问题,为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 教材选用李玉林主编的《病理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书选用王恩华主编的《病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全国高等学校规划教材)。 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及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一、计划学时数:3学时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及化生的基本概 念,掌握变性、坏死及凋亡的概念及病理变化。 三、教学内容: (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病理学的发展。 (二)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及其分类。 (三)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损伤的原因及发病机制 损伤的形式和形态学改变:变性的概念和常见类型:包括细胞水肿、脂肪变、 玻璃样变、淀粉样变、粘液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积、病理性钙化 细胞死亡:坏死的概念、病变、类型、结局 (四)细胞凋亡:凋亡的概念及与坏死的区别 (五)细胞老化(自学) 四、重点: 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变性的概念;细胞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病理性钙化;坏死的概念、病变、类型、结局。 五、难点: 凋亡的概念及与坏死的区别 六、思考题: 1、试述坏死的类型及各型的病变特点。 2、举例说明病理性萎缩的原因和种类。 3、举例说明各种类型的化生及其生物学意义。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使用) 一、课程的目的、性质与任务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发展规律、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功能和代谢变化的专业基础学科。病理生理学是临床医学及相关医学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也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病理过程的病理生理知识,为学习临床医学课程、认识及防治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本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与医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多门医学基础学科有关,学生在认真学习本学科的同时,还应复习有关临近学科的基本理论,通过科学的思维来正确认识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不断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病理生理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学生应该动手做实验,建立疾病的动物模型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提高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 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约占70%, “熟悉、了解”的内容约占25%,有5%左右的大纲外内容。 本大纲的参考教材是普通高等学校“十五”规划教材《病理生理学》第六版(金惠铭王建枝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三、课程基本内容、学时分配 病理生理学教学总时数为63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为45学时,实验学时为1 8学时),共分18章。本课程大体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从1章到2章,主要内容为总论;第二部分从3章到13章,主要内容为基本病理过程;第三部分从14章到18章,主要内容为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病理生理学实验 (Experiment of Pathophysiology) 课程代码:26410066 学分:0.5 学时:16 先修课程:解剖,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生理学、生物物理学、病理学和生物化学 适用专业:药物制剂、药学 教材:《机能学实验教程》金雯、李永金、许燕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是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它的任务是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它是一门与多科学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边缘科学,是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病理生理学实验是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熟悉实验装置的结构、性能和操作流程,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实验技能;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分析、编写实验报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见病理过程的病理生理学知识,为学习临床课程,认识及防止疾病奠定理论基础;本门学科与前期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生理学、生物物理学、药理学、病理学和生物化学等都有密切关系,与临床各科特别是内科、儿科、外科、妇产科等也有密切关系教学中要坚持以教师指导下自学为主的教学原则,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和自学能力,开拓学生思路,激发其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科学分析、综合和思维能力。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 病理生理实验目的:除验证课堂讲授的部分理论,加深理解外,更主要的是培养同学初步具有实验性研究疾病的技能,为今后临床医学研究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2: 1.态度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立志献身于医学事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培养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不能主观臆造实验数据,

病理学大纲蚌埠医学院

《病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使用) 第七版教材 蚌埠医学院 病理学教研室制定 二八年

蚌埠医学院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病理学 英文名称: 课程类型: 学科基础课程 总学时: 100学时理论课学时: 66 实验学时:34 适用对象: 临床医学本科 课程简介:病理学是研究疾病本质与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学科,它以正常形态学(解剖学与组织学、胚胎学)和病原生物学(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免疫学等学科为基础,用传统的和现代的科学方法与技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机制、患病时机体的形态变化与功能障碍、以及疾病的转归与结局,并联系临床表现,阐述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因而是医学教育中各专业的必修课程。 病理学基本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疾病过程中带有共性的各种基本病变,各论主要讲述人体各系统主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规律。教学内容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适当介绍国内外病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反映现代科学水平。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又基础医学通向临床学科的桥梁学科。 病理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了解来认识和掌握疾病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为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病理学的任务是通过总论和各论内容的学习,掌握两者之间的关系。总论中包括五章内容,是研究各种不同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而各论则是在总论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和阐述各种不同疾病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认识疾病的共同规律有利于认识疾病的特殊规律。 二、教学基本要求 病理学教学紧密联系培养目标,并从临床医学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临床专业的对知识的要求点不同,突击其专业的特色,选择讲授内容,决定深度广度。在教学过程中全面使用多媒体教学,以讲授法为主题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突出病理学专业的形态学特点,将图文并茂的课件展现出来,发挥形态学教学优势,对临床医学专业来说,涉及面广及专业性质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供本科各专业利用) 前言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进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在医学教学中,它是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它的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说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疾病,作为研究疾病的基础课,它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正常人体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疾病及患病机体的有关知识。 病理生理学要紧包括以下三部份内容:①病理生理学总论,又称疾病概论;②大体病理进程,或称典型病理进程;③病理生理各论,又称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本教学大纲规定了病理生理学教学的大体内容,所列内容一样来讲都是要求学生学习的;在"目的要求"中提示要求学生对教材"把握"、"熟悉"及"了解"的档次。 学生通过学习,应把握课程的大体理论,通过实验课应学会大体的实验方式和手腕,学会分析实验结果并作出科学的合乎逻辑的结论。通过教学培育学生逻辑推理、独立试探、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树立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辨证唯物的世界观。 理论课内容与要求 一、疾病概论(包括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病理生理学的任务(要紧研究方式及进展史);熟悉疾病发生的缘故和条件,疾病(发生)进展的一样规律和(大体)机制;把握疾病和脑死亡的概念。 内容: 病理生理学的任务、要紧研究方式和进展史。 疾病的概念、健康与疾病。 病因学:疾病发生的缘故和条件:生物性因素,理化因素,机体必需物质的缺乏或过量,遗传因素,先天因素,免疫因素,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发病学:疾病发生进展的一样规律:损伤与抗损伤,因果交替,局部和整体;疾病发生的大体机制: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组织细胞机制,分子机制。最近几年来受人关注的分子病理学和分子病。 疾病的通过和转归暗藏期、前驱期、临床病症明显期、转归期。脑死亡概念。 二、电解质代谢紊乱 目的要求: 了解正常水、钠代谢的平稳和调剂;熟悉水、钠代谢障碍的类型;把握常见水、钠代谢障碍的机制和特点,水肿的发病机制和钾的代谢障碍。 内容: 正常水、钠代谢体液的容量和散布,体液的电解质成份,体液的渗透压,水的生理功能和平稳,体液容量和渗透压的调剂。最近证明的阻碍水、钠代谢的重要体液因素:心房肽、水通道蛋白。 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低钠血症: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缘故和机制,对机体的阻碍;高容量低钠血症;等容量低钠血症;高钠血症;低容量性高钠血症:缘故和机制,对机体的阻碍;高容量性高钠血症;等容量性高钠血症。 水肿水肿的发病机制:血管内外液互换平稳失调,包括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淋巴回流受阻;体内外液体互换平稳失调,包括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加。水肿的特点及对机体的阻碍。 正常钾代谢及钾代谢障碍正常钾代谢:钾的体内散布:钾平稳的调剂:钾的跨细胞转移,肾对钾排泄的调剂。结肠的排钾功能;钾的生理功能。钾代谢障碍:低钾血症:缘故和机制,对机体的阻碍;高钾血症:缘故和机制,对机体的阻碍。 镁代谢及镁代谢障碍镁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低镁血症:缘故和机制,对机体的阻碍;高镁血症:缘故和机制,对机体的阻碍。 钙磷代谢和钙磷代谢障碍钙磷的正常代谢,钙磷代谢异样:低钙血症、高钙血症、低磷血症、高磷血症。 三、酸碱平稳紊乱 目的要求: 了解正常机体酸碱平稳及调剂,经常使用指标及意义:把握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病学及对机

病理学》教学大纲(72学时-广州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

《病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病理学 Pathology 课程编号:00410018 10410018 学时与学分:4/72学时 (其中实验学时:15学时) 先修课程:医学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等。适用专业(方向):针推专业七年制硕士、针推专业五年制本科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与转归,从而认识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根据国家教委制订的中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本门课程通过理论讲授和实验,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病理学基本知识,将患病机体的器官、组织的形态学改变与功能、代谢的动态变化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对患病机体的病理变化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同时适当联系祖国医学的有关理论,为学习临床医学、促进中西医结合、以及今后研究和发展祖国医药学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的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常见的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主要讲述心血管、呼吸、消化和泌尿系统发病过程中的规律性变化以及各种常见疾病的病理改变。 病理学的教学过程包括理论讲授和实验(动物实验、大体标本、切片标本、幻灯及录像等),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将病理学的理论知识与病理学实验及临床相关知识密切联系。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实排 绪言0.5学时 目的要求 【了解】了解病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其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 1.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病理学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3. 病理学的基本内容。 4.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