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算方法与运算器教案

运算方法与运算器教案

运算方法与运算器教案
运算方法与运算器教案

第二章运算方法和运算器

学习重点

●数据与文字的表示

●定点加法、减法运算

●定点运算器的组成

●浮点运算的步骤

2.1 数据与文字的表示方法

2.1.1 数据格式

计算机中使用的数据可分成两大类:

数值数据:数字数据的表示

(定点、浮点)

符号数据:非数字符号的表示

(ASCII、汉字、图形等)

数值数据的表示格式有定点数、浮点数两种

1.定点数的表示方法

小数点的位置固定不变,通常表示成纯小数或纯整数。

用n+1位字表示定点数X,

x= x n x n-1x n-2 (x1x0)

纯小数时表示范围:

0≤|X|≤1-2-n

纯整数时表示范围:

0≤|X|≤2n-1

2.浮点数的表示方法

任意进制数N表示:N=R e·M

M为尾数,数的精度;

e为指数(整数),数的范围;

R为基数,二进制为2,十进制为10;

浮点数由阶码、尾数及其符号位组成。

规格化:若不对浮点数的表示作出明确规定,同一个浮点数的表示就不是惟一的。例如:

0.01010010×211

0.001010010×2100

0.1010010×210

IEEE754标准

(规定了浮点数的表示格式,运算规则等)

规则规定了32位和64位两种基本格式

规则中,尾数用原码,指数用移码(便于对阶和比较),基数为2

尾数域的最高有效位为1,称为浮点数的规格化表示。

32位的浮点数

S数的符号位,1位,在最高位,“0”表示正数,“1”表示负数。

E是阶码,8位,采用移码表示。移码比较大小方便。

M是尾数,23位,在低位部分,采用纯小数表示。

规格化的浮点数尾数域最左位(最高有效位)总是1,故这一位经常不予存储,而认为隐藏在小数点的左边(1.M) 。

采用这种方式时,将浮点数的指数真值e变成阶码E时,应将指数e加上一个固定的偏移值127(01111111),即E=e+127。

一个规格化的32位浮点数x的真值表示为

x=(-1)S×(1.M)×2E-127

设e=E-127

x=(-1)S×(1.M)×2e

[例1]若浮点数x的754标准存储格式为()16,求其浮点数的十进制数值。

解:将16进制数展开后,可得二制数格式为

0 011 0110 0000 0000 0000 0000

S 阶码(8位) 尾数(23位)

指数e=阶码E-127=-01111111

=00000011=(3)10

包括隐藏位1的尾数

M=1.011 0110 0000 0000 0000 0000=1.011011

于是有

x=(-1)S×1.M×2e

=+(1.011011)×23

=+1011.011=(11.375)10

[例2]将数(20.59375)10转换成754标准的32位浮点数的二进制存储格式。

解:首先分别将整数和小数部分转换成二进制数:

20.59375=10100.10011

然后移动小数点,使其在第1,2位之间

10100.10011=1.0×24

e=4于是得到:E=e+127=4+127=131

S=0, E=131=, M=0

最后得到32位浮点数的二进制存储格式为:

00=(41A4C000)16

真值x为零表示:当阶码E为全0且尾数M也为全0时的值,结合符号位S为0或1,有正零和负零之分。

真值x为无穷大表示:当阶码E为全1且尾数M为全0时,结合符号位S为0或1,也有+∞和-∞之分。

这样在32位浮点数表示中,要除去E用全0和全1(255)表示零和无穷大的特殊情况,对于规格化浮点数,E的范围变为1到254,因为E=e+127,所以真正的指数值e则为-126到+127。因此32位浮点数表示的绝对值的范围是10-38~1038(以10的幂表示)。

64位的浮点数中符号位1位,阶码域11位,尾数域52位,指数偏移值是1023。因此规格化的64位浮点数x的真值为:

x=(-1)S×(1.M)×2E-1023

e=E-1023

浮点数所表示的范围远比定点数大。一台计算机中究竟采用定点表示还是浮点表示,要根据计算机的使用条件来确定。

一般在高档微机以上的计算机中同时采用定点、浮点表示,由使用者进行选择。而单片机中多采用定点表示。

机器码:机器中表示的数, 要解决在计算机内部数的正、负符号和小数点运算问题。

原码、反码、补码、移码

[例7]将十进制真值(-127,-1,0,+1,+127)列表表示成二进制数及原码、反码、补码、移码值。[例8]设机器字长16位,定点表示,尾数15位,数符1位,问:(1)定点原码整数表示时,最大正数是多少?最小负数是多少?(2)定点原码小数表示时,最大正数是多少?最小负数是多少?

定点原码整数表示

最大正数值=(215-1)10=(+32767)10

最小负数值=-(215-1)10=(-32767)10

定点原码小数表示

最大正数值=(1-2-15)10

=(+0.111...11)2

最小负数值=-(1-2-15)10

=(-0.111..11)2

数字编码输入的优点是无重码,且输入码与内部编码的转换比较方便,缺点是代码难以记忆。拼音码是以汉字拼音为基础的输入方法。使用简单方便,但汉字同音字太多,输入重码率很高,同音字选择影响了输入速度。

为了加快输入速度,在上述方法基础上,发展了词组输入、联想输入等多种快速输入方法。更理想的输入方式是利用语音或图象识别技术“自动”将拼音或文本输入到计算机内,并将其自动转换为机内代码表示。

目前这种理想已经成为现实,如语音输入、手写输入、OCR等。

汉字内码

汉字内码是用于汉字信息的存储、交换、检索等操作的机内代码,一般采用两个字节表示。

汉字机内代码中两个字节的最高位均规定为“1”。

(一级汉字3755个,二级汉字3008个)

注意:有些系统中字节的最高位用于奇偶校验,此情况下用三个字节表示汉字内码。

2.1.5 校验码

校验码(只介绍奇偶校验码)

引入:信息传输和处理过程中受到干扰和故障,容易出错。

解决方法:是在有效信息中加入一些冗余信息(校验位)

奇偶校验位定义

缺点

其它校验方法还有Hamming,CRC

2.2定点加法、减法运算

2.2.1 补码加减法

补码加法

公式:[x+y]补=[x]补+[y]补

补码减法

公式:[x-y]补=[x]补+[-y]补

该公式将减法转变为加法

如何求[-y]补?

y=0.0111 [y]补=0.0111

[-y]补=1.1001

例: x=-0.1011,y=0.0111,求x+y=?

解: [x]补=1.0101 [y]补=0.0111

[x+y]补=[x]补+[y]补

=1.0101+0.0111=1.1100

x+y=-0.0100

例: x=0.11011,y=-0.11111,求x-y=?

解: [x]补=0.11011 [y]补=1.00001

[-y]补=0.11111

[x-y]补=[x]补+[-y]补=1.11010

课堂练习

例: x=+0.1011, y=+0.1001,求[x+y]补=?

例: x=-0.1101,y=-0.1011,求[x+y ]补=?

2.2.2 溢出的检测

可能产生溢出的情况

两正数加,变负数,上溢

(大于机器所能表示的最大数)

两负数加,变正数,下溢

(小于机器所能表示的最小数)

双符号位法(参与加减运算的数采用变形补码表示)

S f1 S f2

0 0 正确(正数)

0 1 上溢

1 0 下溢

1 1 正确(负数)

S f1和S f2相同表示正确的符号,逻辑表达式为V=S f1⊕S f2,可以用异或门来实现单符号位法

Cf C0

0 0 正确

0 1 上溢

1 0 下溢

1 1 正确

V=Cf⊕C0 其中Cf为符号位产生的进位,C0为最高有效位产生

检验举例:

x=+0.1100, y=+0.1000,求x+y

x=-0.1100, y=-0.1000,求x+y

结果出现了01或10的情况就为溢出

基本的加法和减法器

全加器

半加器

全加器考虑低位进位Ci和向高位的进位Ci+1

半加器不考虑低位进位

图2.3行波进位的补码加法/减法器

2.3 定点乘法运算

乘法实现方法

●在现有的加法和减法器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线路及控制逻辑可以实现

●用LSI和VLSI工艺实现专用的乘法器

LSI (Large-scale integration大规模集成电路)

●编制子程序(单片机等低端机器)

2.3.1 原码并行乘法

人工算法与机器算法的同异性

由加法器完成乘法运算需要如下改进

?n位乘n位积可能为2n位.

?乘积的最后是所有部分积之和,有n个数相加,而FA只有两个输入端

方法一:硬件实现方法(串行的“加法和移位”),硬件结构简单,速度太慢(已经淘汰).

方法二:不带符号位的阵列乘法器

要实现n位×n位时,需要n(n-1)个全加器和n2个“与”门。

图2.4 m×n位不带符号的阵列乘法器逻辑图

带符号位的阵列乘法器

计算机中定点数通常用补码表示,而前面介绍的不带符号阵列乘法器是用原码计算乘法的,为了能进行补码乘法,需要在计算乘法之前和之后增加求补电路。

原理:算前求补→乘法器→算后求补

求补电路工作特点

E=0时,输入和输出相等

E=1时,则从数最右端往左边扫描,直到第一个1的时候,该位和右边各位保持不变0⊕A=A,左边各数值位按位取反1⊕A=A

[例17] 设x=+15,y=-13,用带求补器的原码阵列乘法器求出乘积x·y=?

[解:]

设最高位为符号位,则输入数据为

[x]原=01111[y]原=11101

符号位单独考虑,算前求补级后|x|=1111,|y|=1101

算后经求补级输出并加上乘积符号位1,则原码乘积值为1。换算成二进制数真值是

x·y=(-)2=(-195)10

十进制数验证:x×y=15×(-13)=-195相等。

2.4定点运算器的组成

2.4.1 多功能算术/逻辑运算单元(ALU)

一位全加器(FA)的逻辑表达式为

Fi=Xi⊕Yi⊕Cn+i (2.30)

Cn+i+1=XiYi+YiCn+i+Cn+iXi

4位ALU

图2.10ALU的逻辑结构原理框图

问题:片内是串行进位还是并行进位?

4位之间采用先行进位公式,根据式(2.30),每一位的进位公式可递推如下:

第0位向第1位的进位公式为

Cn+1=Y0+X0Cn

其中Cn是向第0位(末位)的进位。

第1位向第2位的进位公式为

Cn+2=Y1+X1Cn+1

=Y1+Y0X1+X0X1Cn

第2位向第3位的进位公式为

Cn+3=Y2+X2Cn+2

=Y2+Y1X1+Y0X1X2+X0X1X2Cn

第3位的进位输出(即整个4位运算进位输出)公式为Cn+4=Y3+X3Cn+3=Y3+Y2X3+Y1X2X3+Y0X1X2X3+X0X1X2X3Cn设G=Y3+Y2X3+Y1X2X3+Y0X1X2X3 P=X0X1X2X3

则Cn+4=G+PCn

这样,对一片ALU来说,可有三个进位输出。其中G称为进位发生输出,P称为进位传送输出。在电路中多加这两个进位输出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实现多片(组)ALU之间的先行进位,为此还需一个配合电路,称之为先行进位发生器(CLA)

74181ALU逻辑电路图(总体)

74181ALU逻辑电路图(总体)

表2.5 74181ALU算术/逻辑运算功能表

设计16位ALU

Cn+4=G0+P0Cn

Cn+8=G1+P1Cn+4

Cn+12=G2+P2Cn+8

Cn+16=G3+P3Cn+12

片内先行进位,片间串行进位

Cn+4=G0+P0Cn

Cn+8=G1+P1Cn+4=G1+G0P1+P0P1Cn

Cn+12=G2+P2Cn+8

=G2+G1P2+G0P1P2+P0P1P2Cn

Cn+16=G3+P3Cn+12

=G3+G2P3+G1P2P3+G0P1P2P3+P0P1P2P3Cn

=G*+P*Cn

G*为成组先行进位发生输出

P*为成组先行进位传送输出

成组先行进位部件CLA的逻辑图

16位先行进位ALU

图2.13用两个16位全先行进位部件级联组成的32位ALU

三态门组成的双向数据总线

2.5浮点运算方法和浮点运算器

2.5.1 浮点加法、减法运算

浮点加减运算

设有两个浮点数x和y,它们分别为

x=2Ex·Mx

y=2Ey·My

其中Ex和Ey分别为数x和y的阶码,Mx和My为数x和y的尾数。两浮点数进行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是

x±y=(Mx2Ex-Ey±My)2Ey,

设Ex≤Ey

浮点运算步骤如下:

(1)0操作数的检查,看有无简化操作的可能;

比较阶码大小并完成对阶(小阶向大阶对齐);

尾数进行加或减运算;

结果规格化并进行舍入处理。

1、单总线结构的运算器

2、双总线结构的运算器

3、三总线结构的运算器作业

P63: 4; 5; 6

运算方法和运算器习题参考答案

1. 写出下列各数的原码、反码、补码、移码表示(用8位二进制数)。其中MSB是最高位(又是符号位)LSB是最低位。如果是小数,小数点在MSB之后;如果是整数,小数点在LSB之后。 (1) -35/64 (2) 23/128 (3) -127 (4) 用小数表示-1 (5) 用整数表示-1 解:(1)先把十进制数-35/64写成二进制小数: (-35/64)10=(-100011/1000000)2=(-100011×2-110)2=(-0.100011)2 令x=-0.100011B ∴ [x]原=1.1000110 (注意位数为8位) [x]反=1.0111001 [x]补=1.0111010 [x]移=0.0111010 (2) 先把十进制数23/128写成二进制小数: (23/128)10=(10111/)2=(10111×2-111)2=(0.0001011)2 令x=0.0001011B ∴ [x]原=0.0001011 [x]反=0.0001011 [x]补=0.0001011 [x]移=1.0001011 (3) 先把十进制数-127写成二进制小数: (-127)10=(-1111111)2 令x= -1111111B ∴ [x]原=1.1111111 [x]反=1.0000000 [x]补=1.0000001 [x]移=1.0000001 (4) 令x=-1.000000B ∴ 原码、反码无法表示 [x]补=1.0000000 [x]移=0.0000000 (5) 令Y=-1=-0000001B ∴ [Y]原= [Y]反= [Y]补= [Y]移=01111111 2. 设[X]补= a0,a1,a2…a6 , 其中a i取0或1,若要x>-0.5,求a0,a1,a2,…,a6的取值。 解:a0= 1,a1= 0, a2,…,a6=1…1。 3. 有一个字长为32位的浮点数,阶码10位(包括1位阶符),用移码表示;尾数22位(包括1位尾符)用补码表示,基数R=2。请写出: (1) 最大数的二进制表示; (2) 最小数的二进制表示; (3) 规格化数所能表示的数的范围; (4) 最接近于零的正规格化数与负规格化数。 解:(1)11 0111111 (2)11 0000000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3篇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3篇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2020-05-15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3篇 引导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篇 1 本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以及运用这些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除法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因此,重点应放在对规律的探索方面,教学完本单元内容,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教学时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发现探索规律,并且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上课时有些思维敏捷的孩子会一下子发现规律,并脱口而出,于是,我就让这个学生来说说是怎么想的,给还处于懵懂的孩子一些提示,小结规律后,再通过学生自己写算式来验证发现的规律,这样就加深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当然,对那些“聪明”孩子的上课习惯还是要加强培养。 2、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在上课前,先让学生在家里算一算例题,找找规律,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提高课堂效率,也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时间发现规律。 3、克服思维惰性,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发现和总结出规律后,就可以进行简便计算,一些较难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很快得出答案,但有些孩子为了避免犯错,会回避用规律来进行计算,而是采用比较繁琐的列竖式。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课堂上对规律的感知还不够,要适当的给这部分孩子增加练习量,进一步感受规律,提高规律掌握的熟练度。另一种是,怕粗心犯错,对于这部分孩子则可让他们算完后,进行估算,这样有利于他们养成自觉检查的好习惯,通过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3章 运算器和运算方法

第三章运算方法和运算器3.1补码的移位运算 1、左移运算:各位依次左移,末位补0 对于算术左移,若没有改变符号位,左移相当于乘以2。 2、右移运算: 算术右移:符号位不变,各位(包括符号位)依次右移。(相当于除以2)逻辑右移:最高位补0,其余各位依次右移 例1:已知X=0.1011 ,Y=-0.0101 求 [0.5X]补;[0.25X]补; [-X]补;2[-X]补;[0.5Y]补;[0.25Y]补; [-Y]补;2[-Y]补[X]补=0.1011 [Y]补=1.1011 [0.5X]补=0.01011 [0.5Y]补=1.11011 [0.25X]补=0.001011 [0.25Y]补=1.111011 [-X]补=1.0101 [-Y]补=0.0101 2[-X]补=0.1010 (溢出) 2[-Y]补=0.1010 3.2定点加减法运算及其实现 3.2.1 补码加减法运算方法 由于计算机中的进行定点数的加减运算大都是采用补码。 (1)公式: [X+Y]补=[X]补+[Y]补 [X-Y]补=[X]补+[-Y]补(证明过程见教材P38) 例1 X=0.001010 Y=-0.100011 求[X-Y]补,[X+Y]补 解:[X]补=0.001010 [-Y]补=0.100011 则 [X-Y]补=[X]补+[-Y]补=0.001010 + 0.100011=0.101101 [X]补=0.001010 [Y]补=1.011101 则 [X+Y]补=[X]补+[Y]补=0.001010 + 1.011101=1.100111 例2:已知X=+0.25,Y=-0.625,求X+Y; X-Y写出计算的过程. 例3:已知X=25,Y=-9,求X+Y; X-Y写出计算的过程. 例4:已知X=-25,Y=-9,求X+Y; X-Y写出计算的过程.

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范文

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范文 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2020-04-15 数学教案 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范文1 教学目的: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会根据发现的规律写商。 2、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体验探究发现,比较、分析的学习方法。 3、体验数学知识的奥秘和魅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教学难点:发现规律。教学重点:运用规律进行计算。教学准备:每名学生自带一个计算器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 1、在黑板上写出“12345679”让学生读,读后你发现了什么? 2、介绍缺8数“12345679 ”,这个数非常神奇,现在很多人都在探究它。你们想不想来探究它? 3、先告诉老师在‘1——9’这九个数字中你最喜欢哪个数,老师将用算式算出一串你喜欢的数送给你,高兴吗? 12345679 ( ) 4、揭示课题很神奇吧,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探索,你会发现数学中还有许多这样有趣的现象。今天,我们还将利用计算器去探索更多的有趣的神奇的数学规律,有兴趣吗?(板书课题) 5、提出学习目标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会根据发现的规律写商。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10 1÷11 2÷11 3÷11 4÷11 5÷11 (1)学生独立操作。(用计数器计算)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充分让学生讨论,然后在全班交流)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3)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汇报结果,充分让学生说: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来写的商? ⑷再用计算器验证。 5、小结:一旦发现规律,就可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三、拓展延伸 1、数字宝塔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三章运算方法与运算器(含答案)

第三章运算方法与运算器 3.1定点数运算及溢出检测随堂测验 1、定点运算器可直接进行的运算是() (单选) A、十进制数加法运算 B、定点数运算 C、浮点数运算 D、定点数和浮点数运算 2、设计计算机字长为8位,两个十进制数X = -97 ,Y = 63, [x]补- [y]补的结果为()(单选) A、01100000 B、11011110 C、负溢出 D、正溢出 3、下列关于定点运算溢出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多选) A、补码数据表时,同号数相加可能发生溢出 B、补码数据表时,异号数相减可能发生溢出 C、参加运算的两个数,当作为有符号数和无符号数进行加法运算时,不可能两者都溢出 D、溢出检测既可用硬件实现,也可用软件实现 4、设X为被加(减)数,Y为加(减)数,S为运算结果,均采用补码数据表示,下列关于溢出电路设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多选) A、采用单符号位时,直接用X、Y和S的符号位就可设计溢出监测电路 B、采用双符号位时,可直接用S的双符号位设计溢出检测电路 C、采用单符号位时,可直接用X、Y最高有效数据位运算后的进位位和S的进位设计溢出监测电路 D、对无符号数的加/减运算,可利用运算器的进位信号设计溢出检测电路 3.2 定点数补码加、减运算器设计随堂测验 1、如图所示为基于FA的运算器:为了利用一位全加器FA并配合使用控制信号P,当P= 0/1时实现A、B两个数的加法/减法运算,图中空白方框处电路的逻辑功能应该是()(单选)

A、与门 B、或门 C、异或门 D、非门 2、如图所示为带溢出检测功能的运算器该电路完成的溢出检测功能是()(多选)

运算方法和运算器

第二章运算方法与运算器 2.1.1 数值数据在机内的表示 在选择计算机的数值数的表示方式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要表示的数的类型(小数、整数、实数和复数);(2)可能遇到的数值范围;(3)数值精确度;(4)数据存储和处理所需要的硬件代价。 2.1.1.1 定点数与浮点数 计算机处理的数值数据多数带有小数,小数点在计算机中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约定所有数值数据的小数点隐含在某一个固定位置上,称为定点表示法,简称定点数;另一种是小数点位置可以浮动,称为浮点表示法,简称浮点数。 1. 定点数表示法(fixed-point) 所谓定点格式,即约定机器中所有数据的小数点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在计算机中通常采用两种简单的约定:将小数点的位置固定在数据的最高位之前,或者是固定在最低位之后。一般常称前者为定点小数,后者为定点整数。 定点小数是纯小数,约定的小数点位置在符号位之后、有效数值部分最高位之前。 2. 浮点数表示法(floating-point number) 与科学计数法相似。 2.1.1.2 数的机器码表示 1. 原码表示法 原码表示法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方法,其符号位表示该数的符号,正用“0”表示,负用“1”表示;而数值部分仍保留着其真值的特征。 2. 补码表示法 由于计算机的运算受一定字长的限制,属于有模运算,所以,在计算机中可以使用补码进行计算。在定点小数机器中数最大不超过1,也就是负的小数对“1”的补码是等价的。但实际上,负数的符号位还有一个“1”,要把它看成数的一部分,所以要对2求补码,也就是以2为模数。 3. 反码表示方法

反码表示法中,符号的表示法与原码相同。正数的反码与正数的原码形式相同;负数的反码符号位为1,数值部分通过将负数原码的数值部分各位取反(0变1,1变0)得到。 4. 移码表示法 移码通常用于表示浮点数的阶码。 2.1.2 非数值数据在机内的表示 计算机中数据的概念是广义的,机内除了有数值的信息之外,还有数字、字母、通用符号、控制符号等字符信息有逻辑信息、图形、图像、语音等信息,这些信息进入计算机都转变成0、1表示的编码,所以称为非数值数据。 2.1.2.1 字符的表示方法 字符主要指数字、字母、通用符号、控制符号等,在机内它们都被变换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十进制编码形式。这些字符编码方式有很多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是美国国家信息交换标准代码(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简称ASCII 码。 2.1.2.2 汉字的表示方法 1. 汉字的输入码 目前,计算机一般是使用西文标准键盘输入的,为了能直接使用西文标准键盘输入汉字,必须给汉字设计相应的输入编码方法。其编码方案有很多种,主要的分为三类:数字编码、拼音码和字形编码。 2. 汉字的内码 3. 汉字字形码 2.2.1 补码加法运算 补码加法的公式是: [ x ]补+ [ y ]补= [ x + y ]补( mod 2 ) 含义是:两个数的补码之和等于两个数之和的补码。 2.2.2 补码减法运算 [x-y]补=[x]补-[y]补=[x]补+[-y]补( mod 2 )

运算方法和运算器练习题

运算方法和运算器练习题 一、填空题 1.补码加减法中,()作为数的一部分参加运算,()要丢掉。 2.为判断溢出,可采用双符号位补码,此时正数的符号用()表示,负数的符号用()表 示。 3.采用双符号位的方法进行溢出检测时,若运算结果中两个符号位(),则表明发生了溢 出。若结果的符号位为(),表示发生正溢出;若为(),表示发生负溢出。 4.采用单符号位进行溢出检测时,若加数与被加数符号相同,而运算结果的符号与操作数 的符号(),则表示溢出;当加数与被加数符号不同时,相加运算的结果()。 5.浮点加减运算在()情况下会发生溢出。 6.原码一位乘法中,符号位与数值位(),运算结果的符号位等于()。 7.一个浮点数,当其补码尾数右移一位时,为使其值不变,阶码应该()。 8.左规的规则为:尾数(),阶码()。 9.右规的规则是:尾数(),阶码()。 10.影响进位加法器速度的关键因素是(进位信号的传递问题)。 11.当运算结果的尾数部分不是()的形式时,则应进行规格化处理。当尾数符号位为() 或()时,需要右规;当运算结果的符号位和最高有效位为()或()时,需要左规。 12.(进位信号的产生与传递逻辑)称为进位链。 13.()称为进位产生函数,()称为进位传递函数。 14.ALU的基本逻辑结构是()加法器,它比行波进位加法器优越,具有先行进位逻辑,不 仅可以实现高速运算,还能完成逻辑运算。 二、选择题 1.两个补码数相加,采用1位符号位,当()时表示结果溢出。 A、符号位有进位 B、符号位进位和最高数位进位异或结果为0 C、符号位为1 D、符号位进位和最高数位进位异或结果为1 2.运算器的主要功能是进行() A、逻辑运算 B、算术运算 C、逻辑运算和算术运算 D、只作加法 3.运算器虽有许多部件组成,但核心部件是() A、数据总线 B、算术逻辑运算单元 C、多路开关 D、累加寄存器 4.在定点二进制运算中,减法运算一般通过()来实现。 A、原码运算的二进制减法器 B、补码运算的二进制减法器 C、补码运算的的十进制加法器 D、补码运算的的二进制加法器 5.在定点运算器中,无论采用双符号位还是单符号位,必须有(),它一般用()来实现。 A、译码电路,与非门 B、编码电路,或非门 C、溢出判断电路,异或门 D、移位电路,与或非门 6.ALU属于()部件。 A、运算器 B、控制器 C、存储器 D、寄存器 7.乘法器的硬件结构通常采用() A、串行加法器和串行移位器 B、并行加法器和串行左移 C、并行加法器和串行右移 D、串行加法器和串行右移 8.器件74SL181是4位的ALU芯片,使用它来构成一个16位的ALU,需要使用()片。 A、2 B、4 C、8 D、16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教学设计

第3单元小数除法 第9课时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利用计算器独立探索,发现规律,再通过观察来完成各题。 过程与方法:用先独立发现后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发现规律,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难点:发现商的规律。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使用计算器,小组合作。 任意给出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最大数和最小数,并用最大数减最小数,对所得结果的四个数字重复上述过程,你会发现什么呢? 2、小组汇报,展示过程,讨论发现。 3、采访学生,有什么感受。 师:仿佛掉进了数学黑洞,永远出不来,非常的神奇,今天,我们还将利用计算器去探索更多的有趣的神奇的数学规律,有兴趣吗?let’s go! 二、自主探究 出示P35例9独立操作。, 三、例题精讲 1,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①商是循环小数。②下一题结果是上一题的2倍。 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2、用计算器验证。 小结:一旦发现规律,就可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独立完成“做一做”,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校对。教师激励:肯定学生去探索规律和秘密的探索精神,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希

望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研究中去探索发现更多的规律。 四、练习设计 1、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460 × 0.008 = 46 × 0.08 = 4.6 × 0.8 = 0.46 × 8 = 0.046 × 80 = 0.0046 × 800 = 1122 ÷ 34 = 111222 ÷ 334 = 11112222 ÷ 3334 = 1111122222 ÷ 33334 = 11111112222222 ÷ 33333334 = 2、算一算,找规律: 46×96 = 69×64 = 14×82 = 28×41 = 26×93 = 39×62 = 3、明辨是非: (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积也 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3)因为75÷4=18……3,所以750÷40=18……3。()(4)两个数相除,被除数扩大3倍,除数缩小3倍,商扩大9倍。()(5)因为360÷15=24,所以3600÷15=240,360÷5=8。() 4、甲数÷乙数=2,如果甲数乘4,乙数乘4,那么商是()。 5、甲数×乙数=800,如果甲数乘2,乙数不变,那么积是()。 6、如果A÷B=60,那么(A×3)÷B=(); 如果A×B=300,那么(A×2)×(B×2)=();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4.2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材第42~45页) 1.使学生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并掌握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在使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拓展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学会与他人交流,逐步养成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和意识。同时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与创造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难点:探索与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课件、计算器。 师:同学们,今天我带来了我们的好朋友——计算器,我们已经在前面学会了使用计算器,谁能说说用计算器计算有哪些注意点? 生:注意看清楚数字和运算符号;注意运算顺序正确按键。 师:今天我们继续使用计算器,今天我们要用计算器干什么呢?过会儿你们就知道了。现在老师想和你们进行一场比赛,你们用计算器,我用口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请看题目。(课件出示:练习题目) 80×3=80×6=80×9=80×12=80×120= 师: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能算得这么快吗?老师之所以能这么快地口算,是因为我知道了乘法中一个很重要的数学规律,今天我们就借助计算器来探索规律。 【设计意图:借助一个小比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新课教学做好准备】 师:请同学们用计算器完成下面三道题的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3题)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得数;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在除法算式中,被除数是26640,除数是111,用计算器计算出26640÷111的商是多少? 生:商是240。 师:请大家注意,将下面两题分别和第一题比较,除数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它们之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借助计算器计算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时积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初步了解这一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难点: 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了解这一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 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用计算器计算。知道用计算器计算既快捷又准确。这节课我们借助计算器探索一条很重要的数学规律,那就是“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这条规律对于我们以后的学习十分有用,在探索过程中我们还能学到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我想你们一定会对这节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出示下表。 ┏━━━━━━┳━━━━━━━┳━━━━━┳━━━━━━━┓ ┃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积的变化┃ ┣━━━━━━╋━━━━━━━╋━━━━━╋━━━━━━━┫ ┃ 36 ┃ 30 ┃ 1080 ┃┃ ┣━━━━━━╋━━━━━━━╋━━━━━╋━━━━━━━┫ ┃ 36 ┃ 30×2 ┃┃ 1080×2 ┃ ┣━━━━━━╋━━━━━━━╋━━━━━╋━━━━━━━┫ ┃ 36 ┃ 30×10 ┃┃┃ ┣━━━━━━╋━━━━━━━╋━━━━━╋━━━━━━━┫ (1)指导填表。 谈话:请大家先看表的第一行,明白这四项内容的意思吗?第三栏积和第四栏积的变化有什么不同?(第三栏积要求填上计算所得的数,第四栏积的变化填写原来的积1080乘几)

大家再看第二行,用计算器算一下36×30是不是得1080。 再看第三行,先用计算器算出第二个因数,再计算出积。(指名报得数,教师填表) 提问:积的变化一栏要求填1080乘几,横线上的数应该怎样计算出来?(指名回答) 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因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2160,一个因数是1080,求另一个 因数,所以用除法计算)请算出结果填在横线上。再看第四行,请你们自己算出积,积的变化应该如何计算?如何填写?(1080×10) 第五行、第六行自己计算、填写。 (2)观察表格,初步发现规律。谈话:仔细观察表格的第一、二两栏,谁能说一下因 数的变化情况?再把第四栏与第二栏或第一栏对照,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 讨论后,指名发言。 2.举例验证。 (1)谈话: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 论,要再举一例子,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如果有一个例子出现了不同 的情况,就不能把这种发现当作规律,这就是研究数学问题应该持有的严谨的 态度。下面每人也像例题这样画个表,自己写出因数,设计因数的变化,用计 算器算出积,算出积的变化。把表填写完成后,再看看是否具有相同的变化规 律。 (2)学生各自制表、填写、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3)在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制表情况及从表中发现的规律,特别注意有没有 出现与规律不同的情况。如果有,在小组里重新计算核实。 (4)谈话:有没有发现与例题中发现的规律不同的情况? 3.总结规律。 谈话:刚才大家共同做了例题,又各自找出了例子,都出现了相同的情况,这样, 我们就可总结积的变化规律了。你认为可以怎样总结?先在小组里讨论,再指名汇 报。谈话:你们表达的意思都是对的,我们看看书上“小蘑菇”是怎样总结的? 指名读“小蘑菇”的话。 三、组织学习 1.做“想想做做”题。 (1)让学生各自在书上做题。 (2)指名报得数,共同订正。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与评析 执教扬州市沙口实验小学高峰龄评析扬州市广陵区教研室陈世文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P83~84)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借助计算器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等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规律 2、在探索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归纳、应用、贯通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获得探索经验。 3、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养成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计算器、作业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猜想 1、观察比较:13×7=91 13×14= 师:积变化了吗?变大了还是变小了?你能猜出现在的积是多少吗?怎么想的? 师:请同学们用计算器算一算,13×14的积是不是等于182. 2、初步猜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现在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2. 3、观察比较:13×7=91 13×7=91 39×7=13×28= 师:猜一猜现在的积可能会怎么变?你是怎么想的? 4、师:在一个因数不变的情况下,另一个因数乘2,现在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2;另一个因数乘3,积就是原来的积乘3;另一个因数乘4,积就是原来的积乘4。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刚才的猜想吗? 师:这个猜想是不是正确,我们可以举例验证。 【评析】首先使学生初步感觉到积是变化的,变化的条件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了。接着进一步通过三组题的观察比较,得出一个初步猜想,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现在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提出猜想,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猜想是要验证的,所以字体、然转入下一个教学板块——举例验证。教学中借助学生的直觉思维,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 二、举例验证 师:请同学们先想出两个因数,算出它们的积,如果数据过大,不能口算,我们怎

运算方法与运算器教案

第二章运算方法和运算器 学习重点 ●数据与文字的表示 ●定点加法、减法运算 ●定点运算器的组成 ●浮点运算的步骤 2.1 数据与文字的表示方法 2.1.1 数据格式 计算机中使用的数据可分成两大类: 数值数据:数字数据的表示 (定点、浮点) 符号数据:非数字符号的表示 (ASCII、汉字、图形等) 数值数据的表示格式有定点数、浮点数两种 1.定点数的表示方法 小数点的位置固定不变,通常表示成纯小数或纯整数。 用n+1位字表示定点数X, x= x n x n-1x n-2 (x1x0) 纯小数时表示范围: 0≤|X|≤1-2-n 纯整数时表示范围: 0≤|X|≤2n-1 2.浮点数的表示方法 任意进制数N表示:N=R e·M M为尾数,数的精度; e为指数(整数),数的范围; R为基数,二进制为2,十进制为10; 浮点数由阶码、尾数及其符号位组成。 规格化:若不对浮点数的表示作出明确规定,同一个浮点数的表示就不是惟一的。例如: 0.01010010×211 0.001010010×2100 0.1010010×210 IEEE754标准 (规定了浮点数的表示格式,运算规则等) 规则规定了32位和64位两种基本格式 规则中,尾数用原码,指数用移码(便于对阶和比较),基数为2 尾数域的最高有效位为1,称为浮点数的规格化表示。 32位的浮点数 S数的符号位,1位,在最高位,“0”表示正数,“1”表示负数。 E是阶码,8位,采用移码表示。移码比较大小方便。 M是尾数,23位,在低位部分,采用纯小数表示。 规格化的浮点数尾数域最左位(最高有效位)总是1,故这一位经常不予存储,而认为隐藏在小数点的左边(1.M) 。 采用这种方式时,将浮点数的指数真值e变成阶码E时,应将指数e加上一个固定的偏移值127(01111111),即E=e+127。

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优秀教案模板

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优秀教案模板通过学生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能借助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会根据发现的规律写商。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优秀教案模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优秀教案模板一 教学内容:用计算器探索规律P29 教学目标: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或计算机)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 1、使用计算器,小组合作 任意给出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数和最小数,并用数减最小数,对所得结果的四个数字重复上述过程,你会发现什么呢? 2、小组汇报,展示过程,讨论发现。 3、采访学生,有什么感受。 师:仿佛掉进了数学黑洞,永远出不来,非常的神奇,今天,我们还将利用计算器去探索更多的有趣的神奇的数学规律,有兴趣吗?let’sgo!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10独立操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①商是循环小数②下一题结果是上一题的2倍… 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2、用计算器验证。 小结:一旦发现规律,就可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独立完成“做一做”,你发现什么规律?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校对。 三、请学生总结,也可质疑。 教师激励:肯定学生去探索规律后的秘密的探索精神,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希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研究中去发现探索更多的规律。 四、独立练习P317-9 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优秀教案模板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在使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学会与他人交流,逐步养成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和意识。同时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与创造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文章内容由收 集! 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内容:课标苏教版第八册83-84 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能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体验“猜想- 验证”这一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科学的探究素质。3.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因数12121212120190120 因数2420400240200 积指名口答,并说说怎么想的。 二、猜想 已知36X 30=1080,如果其中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 数,得到的积有会什么变化?学生猜想。师引导说出需举例验证。 三、验证 1 .师引导运用表格来举例验证。 因数因数积积的变化36301080 指名举例,师板书,在此过程中指导填表:积怎样算,积的变化是什么,又怎么表示。师:观察整张表格,你发现了什么?符合猜想吗? 小结:在36X30=1080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 积也会乘这个数。

2.在其他乘法算式中是否也存在这样一个结论呢?再次猜想、验证。 学生任意举例填表。因数因数积积的变化展示作业纸,你发现了什么?符合猜想吗?小结:没有一个人举的例子不符合这个发现,说明在任何一个乘法算式中,存在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 四、应用 1 .用规律解释: (1 )口算:24X 30=?你是怎么算的?你能用刚才的规律解释吗? (2)笔算:250 X 1 5=?(简便算法)2.用规律计算:“想想做做” 1、2。 3.数学日记。4.自然界的计算专家。 五、总结师:你能总结一下今天学习的内容或学习的感受,为这节课 定个题目吗? 六、拓展(导入中的口算题) 因数12121212120190120 因数2420400240200 积244824048002400480024000 你还看到了什么?你想说点什么? 大家的表现让我想起这样一句话“仅仅拥有知识的人从石头里只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课题:第三单元:小数除法—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第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课型:新授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教学内容:教材P35例9及练习八第10~15题。 教学目标: 批注知识与技能:会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并有利 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 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能按规律直接填得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引导发现规律、描述规律的过程中,培 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美以及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并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 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 教学方法:计算、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 教学准备:师:计算器、多媒体。生: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比一比谁算得快。 32.47÷15= 63.79÷5.2= 学生自主计算并订正结果。 2.教师引入:在计算这些题目时,同学们是不是感到很麻烦?这 时我们可以使用计算器。用计算器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一些规律呢! (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35页例9例题。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订正答案: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师小结:这些都是循环小数。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你发现了哪些规律?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商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 2.引导学生按规律写结果:同学们,通过用计算器计算,观察计算结果,我们发现了规律。现在大家能不能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呢?(出示以下例题) 6÷11= 7÷11= 8÷11= 9÷1l= 学生汇报得出的结果。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的? (根据1÷11,2÷11……5÷11的结果得出的规律来写商的。)3.检验:同学们写出的规律对不对?用计算器来检验一下。 学生自主验证计算结果,与自己得出的结果作比较。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四个题,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有什么规律。 规律:第一个因数的整数部分与第二个因数的小数部分不变,第一个因数的小数部分与第二个因数的整数部分有变化而且数位相同。因数有几位数,积的整数部分就有几个2,小数部分就有几个1,再根据规律试着写出后两题的积。 2.完成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12题。 利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并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规律: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是9的几倍,积的整数部分就有5个几,小数部分万分位是O,其余的数都是9的那个倍数。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设计 课题:第三单元:小数除法—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教材P35例9及练习八第10~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并有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能按规律直接填得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引导发现规律、描述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美以及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并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 教学方法:计算、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 教学准备:师:计算器、多媒体。生: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比一比谁算得快。 32.47÷15= 63.79÷5.2= 学生自主计算并订正结果。

2.教师引入:在计算这些题目时,同学们是不是感到很麻烦?这时我们可以使用计算器。用计算器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一些规律呢!(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35页例9例题。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订正答案: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师小结:这些都是循环小数。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你发现了哪些规律?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商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 2.引导学生按规律写结果:同学们,通过用计算器计算,观察计算结果,我们发现了规律。现在大家能不能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呢?(出示以下例题) 6÷11= 7÷11= 8÷11= 9÷1l= 学生汇报得出的结果。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的? (根据1÷11,2÷11……5÷11的结果得出的规律来写商的。)3.检验:同学们写出的规律对不对?用计算器来检验一下。 学生自主验证计算结果,与自己得出的结果作比较。

计算机组成原理习题 第二章运算方法和运算器

第二章习题 一、填空题: 1.一个定点数由A.______和B.______两部分组成,根据小数点位置不同,定点数有 C.______和 D.______两种表示方法。 2.数的真值变成机器码可采用A. ______表示法,B. ______表示法,C.______表示法,移码表示法。 3.若[ x1 ]补 = 11001100, [x2 ]原 = 1.0110 ,则数x1和x2的十进制数真值分别是 A.______和 B.______。 4.移码表示法主要用于表示浮点数的A.______码,以利于比较两个B.______数的大小和进行C.______操作。 5.按IEEE754标准,一个浮点数由A.___, 阶码E, 尾数M三个域组成。其中阶码E 的值等于指数的B.___, 加上一个固定C.___。 6.若浮点数格式中阶码的基数已定,且尾数采用规格化表示法,则浮点数的表示范围取决于A. 的位数,而精度取决于B. 的位数。 二、选择题: 1.(2000)10化成十六进制数是______。 A.(7CD)16 B.(7D0)16 C.(7E0)16 D.(7FO)16 2.在小型或微型计算机里,普遍采用的字符编码是______。 A. BCD码 B. 16进制 C. 格雷码 D. ASCⅡ码 3.下列有关运算器的描述中,______是正确的。 A.只做算术运算,不做逻辑运算 B. 只做加法 C.能暂时存放运算结果 D. 既做算术运算,又做逻辑运算 4.某机字长32位。其中1位符号位,31位表示尾数。若用定点整数表示,则最大正 整数为______。 A. +(231-1) B. +(230-1) C. +(231+1) D. +(230+1) 5.至今为止,计算机中的所有信息仍以二进制方式表示的理由是______。 A.节约元件 B. 运算速度快 C. 物理器件性能决定 D. 信息处理方便 6.某机字长32位,其中1位符号位,31位表示尾数。若用定点整数表示,则最小负 整数为______。 A. -(231-1) B. -(230-1) C. -(231+1) D. -(230+1) 7.x=+0.1011, y=+0.0110,则用补码运算[x-y]补=______。 A. 0.0101 B. 0.0001 C. 1.1011 D. 1.1111 8.在定点二进制运算器中,减法运算一般通过______来实现。 A. 原码运算的二进制减法器 B. 补码运算的二进制减法器 C. 补码运算的十进制加发器 D. 补码运算的二进制加法器 9.某机字长32位。其中1位符号位,31位表示尾数。若用定点小数表示,则最大正 小数为______。 A. +(1-2-32) B. +(1-2-31) C. +(1-2-30) D.2-31-1 10.运算器的核心部分是______。 A. 数据总线 B. 多路开关 C. 算术逻辑运算单元 D. 累加寄存器

小学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并有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能按规律直接填得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引导发现规律、描述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美以及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并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2、本课的教学难点:发现规律。 三、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计算、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1.出示:比一比谁算得快。 32.47÷15=63.79÷5.2= 学生自主计算并订正结果。 2.教师引入:在计算这些题目时,同学们是不是感到很麻烦?这时我们可以使用计算器。用计算器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一些规律呢?

(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二)讲授新课 1.出示教材第35页例9例题。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订正答案: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4÷11=0.3636… 5÷11=0.4545… 师小结:这些都是循环小数。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你发现了哪些规律?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商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 2.引导学生按规律写结果:同学们,通过用计算器计算,观察计算结果,我们发现了规律。现在大家能不能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呢?(出示以下例题) 6÷11=7÷11=8÷11=9÷1l= 学生汇报得出的结果。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的? (根据1÷11,2÷11……5÷11的结果得出的规律来写商的。) 3.检验:同学们写出的规律对不对?用计算器来检验一下。 学生自主验证计算结果,与自己得出的结果作比较。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四个题,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有什么规律。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计算器能独立探索、发现规律,在观察中找到规律并应用。 2、经历观察、比较、综合、归纳等思维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结论的基本方法。 3、在独立思考和交流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意识。 4、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奥秘和魅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 教学重点: 运用计算器计算,发现算式的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每个学生准备一台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今天上课之前先做个游戏怎么样? 课件出示:我们用计算器来玩一个“猜数字”的游戏。从“1——9”这9个数字中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数字记在心里,但别说出来,接下来呢,在你的计算器上连输九次然后把它除以“12345679”,得到的结果告诉老师,我很快就能知道你最喜欢的数是几。比如你最喜欢“3”,就输入9个“3”,然后把它除以“12345679”。算完以后你只要把结果告诉我,我很快就能知道你最喜欢的数是几。同学们,相信吗?(很多学生对此持怀疑态度)不信的话,请你试一试。 当学生尝试过后,抽生谈体会。 学生:太神奇了! 教师:确实非常神奇,数学王国中,像这样神奇的事情还特别多,它们都有自己的规律,我们今天就要带着同学们去找找数学王国中的一些规律。好吗?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例10:先用计数器计算下面各题,然后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很有趣的规律。 1÷11=2÷11= 3÷11=4÷11=5÷11= (2)请大家先独立操作,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再在小组内说一说。(教师组织活动、讨论) (3)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6÷11= 7÷11= 8 ÷11= 9÷11= (4)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写的商?(商的规律是:都是循环小数;循环节是被除数的9倍) 三、实践应用 1. 不计算,运用规律直接填出得数,再用计算器验算。 6×0.7=4.2 6.6×6.7=44.2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