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生理学,常考的57个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常考的57个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常考的57个名词

解释

我们专门花了些时间,重新梳理了运动生理学的名词解释。推荐正在体育考研、考编、专升本的体育生!感觉有用就收藏本文吧!

1.激素

是内分泌腺或器官组织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递送调节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2.第一信使

生物体内结合并激活受体的细胞外配体包括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淋巴因子、生长因子和化学诱导剂等物质,通常统称为第一信使。

3.第二信使

它是指第一信使作用于靶细胞后,刺激大脑浆中产生的信息分子,获得的信息经过增强、分化、整合、放大后传递给效应器产生效应,是细胞外信息与细胞内效应之间必不可少的中介。

4.应激反应

当机体突然受到创伤、手术、冷冻、饥饿、疼痛、感染、惊恐和剧烈运动等不同刺激时,均可出现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的急剧增高和糖皮质激素的大量分泌,将这种非特异反应称为"应激反应"。

5.体液免疫

以 B细胞产生抗体来达到保护目的的免疫机制。体液免疫的应答反应过程包括感应、增殖和分化、效应三个阶段。

6.血细胞比容

血液中血细胞的比例称为血细胞比容。

7.运动性贫血

由于运动训练引起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数和/或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水平的一种暂时性现象,称为运动性贫血。

8.碱储备

由于血浆中的 NaHCO3 是缓冲固定酸的主要物质,习惯上将血浆中的NaHCO3称为碱储备,通常以每 100ml 血浆中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储备量。

9.肺容积

肺气体的总体积称为肺容积,包括潮气量、吸气量、呼气量和残气量。

10.功能余气量

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体量称为功能余气量,功能余气量等于余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11.肺活量

最大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它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和。

12.解剖无效腔

在呼吸的过程中,留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前呼吸道的气体在每次吸气中都无法进行交换,这部分空腔称为解剖无效腔。

13.氧储备

正常情况下,02不仅维持身体的代谢消耗,还会在体内储存一小部分以备后用。

14.氧脉搏

人体从心脏每一次搏动输出的血容量中摄取的氧气量称为氧脉搏。

15.射血分数

心室每次射血时并未将充盈的血液全部射出,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16.心指数

按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17.心力储备

心输出量可以随着机体代谢水平的需要而增加,这称为心脏泵功能储备,简称心脏储备。

18.脉搏压

收缩压舒张压的差值称脉搏压,简称脉压。

19.重力性休克

当身体由卧位突然转为直立位时,可因大量血液淤滞于下肢静脉,导致回心血量大幅减少,引起脑部缺氧而发生头晕甚至晕厥,该现象称为重力性休克。

20.血液重新分配

运动时心输出量会大大增加,但它的增值并不是按比例分配在各个器官中,而是通过内在的调节机制,根据身体的需要重新分配各个器官的血流量。

21.运动员心脏

经过长运动锻炼的职业运动员,其心脏发生形态和功能上的改变,包括心脏肥大、心脏扩大、心律缓慢、心电图"缺血样"改变,停止运动后复原等。

22.运动性心脏肥大

长期运动或训练引起的以心腔扩大、心壁增厚为特征的心脏肥大,称为运动性心肌肥大,是运动员心脏的重要特征。

23.内环境

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又称为内环境,相对于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

24.稳态

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25.阈强度

当刺激持续时间和强度变化率固定时,引起组织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值。

26.动作电位

是指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来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短暂、可向周围扩散的电位波动。

27. 兴奋-收缩耦联

肌细胞兴奋过程是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而肌细胞的收缩过程是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它们有着不同的生理机制,肌肉收缩时必定存在某种中介过程把它们联系起来,这一中介过程称为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

28.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

不同形式的运动训练可以优先使主要运动肌肉中的某一类肌纤维肥大,称为选择性肌纤维肥大。

29.ATP稳态

细胞、组织乃至器官、系统在能量转换过程中维持其 ATP 恒定含量的现象称为 ATP 稳态。

30.磷酸原系统

由于 ATP 和 CP 均含高能磷酸键,因此将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酸原系统或ATP-CP 系统。

31.糖酵解系统

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无氧分解过程中再合成 ATP 的供能系统,由于这一系统供能时要生成乳酸,所以亦称之为乳酸能系统。

32.有氧氧化系统

是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氧供充足的情况下,彻底氧化成 H20 和 CO2 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供能系统,该系统是机体绝大多数细胞主要的能量获取方式。

33.基础代谢率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通常用每小时每平方米表面积的产热量来表示。

34.条件反射

它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是指人和动物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根据其生活环境,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一种反射活动。

35.本体感受器

位于肌肉、肌腱和关节中的肌梭、高尔基肌腱器官和关节感受器称为本体感受器。

36.肌梭

是骨骼肌中一种特殊的感受装置,位于肌肉的深部。主要由梭内肌、神经末梢、梭囊与微小血管构成。肌梭是感知骨骼肌的长度、运动方向、运动速度和速度变化率的一种本体感受器。

37.腱器官

位于骨骼肌和肌髓的连接部位,与骨骼肌呈串联式排列。腱器官是感知骨骼肌张力变化的一种本体感受器。

38.姿势反射

中枢神经系统可通过调节骨骼肌的紧张度或产生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改变躯体在空间的姿势,这种反射称为姿势反射。

39. 牵张反射

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扯的同一肌肉收缩,这种反射活动称为牵张反射。

40. 状态反射

当头部的空间位置发生变化,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躯干和四肢的肌张力就会反射性地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的状态反射。

41.重吸收

当滤液(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部分溶质全部或部分透过上皮细胞,回到肾小管和集合管周围的毛细血管血液中,称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42.运动性血尿

运动员或健康人运动后的一过性血尿,经检查无其他原因,称为运动性血尿。

43.力量素质

指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或对抗负荷的能力。

44.核心力量

是指最接近身体重心区域的力量,是整体发力的核心部位,主要由腰一骨盆一髓关节深浅层的稳定肌群和动力肌群组成。

45.无氧耐力

也称无氧能力,是指机体在无氧代谢供能(糖酵解)的情况下能够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46.最大摄氧量

运动时,随着需氧量的增加摄氧量也在增加,人体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当氧运输系统功能和肌肉利

用氧的能力达到最高水平时,每分钟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摄氧量

47.氧亏

在高强度、长持续时间的剧烈运动中,即使氧转运系统的功能已经达到最高水平,但摄氧量仍然不能满足需氧量的要求,导致体内缺氧。

48.运动后过量氧耗

运动结束后,肌肉活动虽然停止,但机体的摄氧量并不能立即恢复到运动前安静时的水平,机体的耗氧水平高于运动前耗氧水平,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

49.乳酸阈

当运动达到某强度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拐点即为乳酸无氧阈,简称乳酸阈;

50.个体乳酸阈

由于乳酸阈个体差异较大,其范围在 1.7-7.5mmol/L 不等,故针对个体所测得的乳酸阈又称为个体乳酸阈。

51.赛前状态

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和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变化称为赛前状态。赛前状态可以在比赛前几天、几小时或几分钟出现。

52.极点

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初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常常产

生一些特殊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剧增、肌肉酸软无力和动作迟缓不协调等,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等,这种机能状态称为" 极点"。

53.第二次呼吸

当"极点"出现后,如果依靠意志力或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54.运动性疲劳

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时,即称之为运动性疲劳。

55.超量恢复

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的一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超量恢复"。

56. 整理活动

是指在正式练习后所做的一些加速机体功能恢复的较轻松的身体练习。

57.重力性休克(以第19为主)

指短跑后立即静止不动引起的晕厥症状。由于运动突然停止,下肢的毛细血管和静脉失去了肌肉收缩时有节奏的挤压作用,血液本身的重力使大量血液积聚在下肢血管中,造成暂时性的脑贫血。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是一门研究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人体机能:是指人体整体及其各组成系统、器官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动现象 3、新陈代谢:生物体是在不断地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这是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 4、兴奋性:指组织细胞在受刺激时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5、阈刺激:刺激有强弱或大小的差别,凡能引起某种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弱(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刺激。 6、反应:生物体0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及外部的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称为反应。 7、适应性:机体长期处在某种环境变化时,会发生不断调整自身各部分间的关系,及相应的机能变化,使自身和环境间经常保持相对稳定。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能力称之为适应性。 8.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9.易化扩散: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10.主动转运: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某些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11.基强度:刺激的强度低于某一强度时,无论刺激的作用时间怎延引起组织兴奋,这个最低的或者最基本的阈强度称为基强度。 12.时值:两倍于基强度的刺激,刚刚能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 13.静息电位:在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即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14.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发生一次短暂而可逆的变化。 15. “全或无”现象:“全或无”现象:无论使用任何种性质的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它们在同一细胞所引起的动作电位的波形何变化过程是一样的,并在刺激强度超过阈值时,即使刺激强度再增加,动作电位幅度不变,这种现象称为“全或无”现象。 16.阈强度:通常把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何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兴奋的这个临界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17、强度—时间曲线:以刺激强度变化为纵坐标,刺激的作用时间为横坐标,将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相互关系,描绘在直角坐标系中,可得出一条曲线,称为强度—时间曲线 18、神经冲动:是指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 19、神经肌肉接头:是指运动神经末梢与骨骼肌相接近并进行信息传递的装置。 20、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用粗丝和细丝之间的相对运动解释肌肉收缩的学说。认为肌肉收缩时虽然外观上可以看到整个肌肉或肌纤维的缩短,但在肌细胞内并无肌丝或它们所含的分子结构的缩短或卷曲,而只是在每个肌小节内发生了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的滑行。 21、单收缩:是指整块肌肉或单个肌纤维接受一次短促的刺激后,先产生一次动作电位,及一次机械性收缩。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一切生物体存在德最基本特征是在不断地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新新的结构,这是生物体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 2.兴奋性: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3.反应:生物体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及外部的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称为反应 4.内环境:相对于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称为内环境 5.稳态: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维持不断变化的内环境理化性质并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6.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产生的应答性反应 7.体液调节: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进入血液后,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重要基本功能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8.自身调节: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可以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某些适应性反应,称为自身调节 9.反馈: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功能活动的改变又可通过回路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的信息,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的方式称为反馈 10.前馈:在调节系统中,干扰信息可以通过受控装置作用于控制

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称为前馈 第一章肌肉活动 1.兴奋是生物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受到足够强的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理功能加强的反应 2.横桥:在组装粗肌丝的肌球蛋白分子球状头部,有规则地突出在M线两侧的粗肌丝主干表面的突起部分,称为横桥 3.可兴奋细胞:在机体内神经、肌肉和内分泌腺细胞在刺激作用下能够产生可传播的动作电位,因此,这些细胞被称为可兴奋细胞 4.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收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由于这一电位差存在于安静的细胞膜的两侧,故又称为跨膜静息电位或膜电位 5.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来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短暂、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6.阈强度:固定刺激作用时间和时间-强度变化率,可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7.阈电位:能够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8.极化状态:细胞在安静状态时,膜电位处于正常数值的外正内负状态,称为极化状态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新陈代谢:一切生物体的最基本的特征是不断地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这是生物体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兴奋性:生物体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及外部的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成为反应。各种能引起细胞、组织或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成为刺激。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生殖:生物体上涨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和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称为生殖。 内环境:人体含有大量的液体称为体液,有一部分存在于细胞内,称为细胞内液,一部分存在于细胞外,包括存在于血液中的血浆和各种组织细胞间隙的组织液称为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又称为内环境,相对于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 稳态: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反馈: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功能活动的改变又可通过回路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信息,改变其调节的强度,称为反馈。 前馈:在调控统中,干扰信息可以直接通过受控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称为前馈。 第一章:肌肉活动 生物电:是细胞或组织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电现象,生物电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而又十分重要的生命活动现象,主要表现为安静时的静息电位和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动作电位。 刺激:泛指能够引起机体或细胞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 反应:机体或细胞受到刺激后发生的功能活动的变化。 阈值:当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变化率都固定时,引起组织发生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值。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小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大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阈刺激和阈上刺激称为有效刺激。 兴奋:是生物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受到足够的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理功能加强的反应。 兴奋性:是指机体感受刺激后发生兴奋反应的能力或特性,他是在新陈代谢基础上产生的,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它包括同化和异化过程。 4、兴奋性:是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5、应激性:是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6:适应性:是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7生理负荷:是指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在发挥本身所具有的生物学功能,保持一定生理机能活动水平的过程中,为克服各种加载的内、外阻力(负荷)所做生理“功” 8、糖酵解:指糖在人体组织中,不需耗氧而分解成乳酸;或是在人体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糖仍能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分解成乳酸,并释放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该过程因与酵母菌生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似故称为糖酵解(一系列酶促反应的过程)。 9、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其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10、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11、运动单位:是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运动性单位、紧张性运动单位) 12、肌丝滑行学说的过程: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即当肌肉收缩时,由z 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A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各z线互相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 13、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产生原因:静息电位是K离子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流,造成内负外正,这是基础,当K 离子的静移动两等于零时,其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这就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由于Na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比细胞内高的多,所以他一般向内扩散,但他由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控制,安静时关闭,受刺激时,通道激活钠离子内流,造成内正外负,出现电位变化,形成峰电位上升支,最后达到一个平衡点时,钠离子平衡电位。。 14、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动力性收缩(等动收缩、离心收缩、向心收缩)静力性收缩(等长收缩)。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向心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因而引起身体运动。离心收缩是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 15、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为该人的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力量/体重。 16、快肌(白肌):有氧能力低、无氧能力高、毛细血管密度低、收缩时间快、收缩力量大、运动模式速度类、非耐力运动员、疲劳快。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液态镶嵌模型:关于细胞膜结构的学说.其基本内容是:细胞膜的共同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由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移动称为单纯扩散.这是一种简单的物理扩散过程,比较肯定的有O2和CO2等. 易化扩散:是体内不溶于脂质或溶解度较小的物质,借助于某些膜蛋白质,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过程.易化扩散有载体易化扩散和通道易化扩散两种类型. 主动转运:是指在膜蛋白的参与下,细胞依靠本身的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或低电位一侧移向高浓度或高电位一侧的过程.主动转运可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不直接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能量,而是依靠另一物质浓度梯度的势能储备释放实现的跨膜物质主动转运过程,多见于小肠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和氨基酸的主动转运. 出胞:是指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通过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细胞排出的过程,也称胞吐. 入胞:细胞外某些物质团块等通过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进入细胞的过程称为入胞,也称胞吞. G蛋白:G蛋白是可与鸟苷酸结合的蛋白的总称.G蛋白连接膜受体和细胞内的效应器蛋白(酶或离子通道). G蛋白耦联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是最大的细胞表面受体家族.大约有100多种激素,神经递质和其他信息分子调节靶细胞功能是通过它介导的.G蛋白耦联受体在分子结构上属于同一个受体超家族,都是由一条多肽链组成,其中含有7次跨膜疏水区域,因此也称7次跨膜受体.当细胞外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后,可以触发受体蛋白的构象改变,受体再进一步调节G蛋白的活性,将细胞外的信号传递到细胞内. 第二信使:是指细胞外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目前,已知的第二信使物质主要有环一磷酸腺苷,三磷酸肌醇,二酰甘油和Ca2+等.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未受到刺激而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电位较膜外为负. 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一个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氧脉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得血量所摄取得氧量成为氧脉搏,可以用每分摄氧量除以心率来计算,氧脉搏越高说明心肺功能越好,效率越高。 2最大摄氧量:指人体进行大量肌肉群参加得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与肌肉利用率得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得氧量。 3最大通气量:以适宜得呼吸频率与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得每分通气量 4无氧功率:指机体在最短得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与速度得能力 5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得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6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条件代谢(糖与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得运动能力、 7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得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得能力、 8个体乳酸阈:个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得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得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个体乳酸阈

9真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小\运动时间较长得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需要得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与需氧量保持运动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 10假稳定状态:当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得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得需要、此时机体能够稳定工作得持续时间较短,很快进入疲劳状态、这种机能状态为假稳定状态、 11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得机能能力并不就是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就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渐提高得,这个机能水平逐渐提高得生理过程与机能状态叫做进入工作状态、12无氧阈: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运动中,由有氧代谢功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功能得临界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MG/分子/升时所对应得强度或功率来表示。超过时血乳酸将急剧下降、 13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产生得二氧化碳与所消耗得氧得容积之比。 14疲劳:机体不能将它得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特定运动强度,功能效率逐渐下降得现象叫疲劳. 15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承受一定时间得负荷后,机体得机能能力与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得水平上得生理过程. 16每搏输出量:指一分钟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得血量。 17心率储备:指单位时间内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得能力。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它包括同化和异化过程。 4、兴奋性:是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5、应激性:是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6:适应性:是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7生理负荷:是指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在发挥本身所具有的生物学功能,保持一定生理机能活动水平的过程中,为克服各种加载的内、外阻力(负荷)所做生理“功” 8、糖酵解:指糖在人体组织中,不需耗氧而分解成乳酸;或是在人体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糖仍能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分解成乳酸,并释放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该过程因与酵母菌生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似故称为糖酵解(一系列酶促反应的过程)。 9、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其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10、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11、运动单位:是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运动性单位、紧张性运动单位) 12、肌丝滑行学说的过程: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

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即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A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各z线互相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 13、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产生原因:静息电位是K离子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流,造成内负外正,这是基础,当K离子的静移动两等于零时,其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这就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由于Na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比细胞内高的多,所以他一般向内扩散,但他由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控制,安静时关闭,受刺激时,通道激活钠离子内流,造成内正外负,出现电位变化,形成峰电位上升支,最后达到一个平衡点时,钠离子平衡电位。。 14、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动力性收缩(等动收缩、离心收缩、向心收缩)静力性收缩(等长收缩)。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向心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因而引起身体运动。离心收缩是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 15、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为该人的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力量/体重。 16、快肌(白肌):有氧能力低、无氧能力高、毛细血管密度低、收缩时间快、收缩力量大、运动模式速度类、非耐力运动员、疲劳快。 17、慢肌(红肌):有氧能力高、无氧能力低、毛细血管密度高、收缩时间慢、收缩力量小、运动模式耐力类、耐力运动员、疲劳慢。 18、血液是一种粘滞的液体,由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含纤维球蛋白)组成。血清不含纤维球蛋 18、血红蛋白的功能Hb: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结合蛋白,由一分子的珠蛋白和四分子亚铁血红素组成,红细胞携带氧和二氧化碳是靠红细胞内的Hb来完成,与亚铁结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该现象称氧合作用,反之就是氧离作用。 19、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包括血浆和组织液。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0、酸碱度: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平均值为7.4,最大能力范围6.9-7.8。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1能量统一体:运动生理学把完成不同类型运动项目所需能量之间,以及各能量系统供应的途径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整体,称为能量统一体。 2 能量系统:是指提供ATP在合成的能量供应系统,依据不需氧和需氧方式的不同分为三个系统,即磷酸原系统、乳酸能系统和氧化系统。 3 磷酸原系统:是指A TP、ADP和磷酸肌酸(CP)组成的系统,由于它们都属高能磷酸化合物,故称为磷酸原系统(A TP—CP系统)。 4 乳酸能系统: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过程中(又称酵解),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5 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6 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7 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加的阻力,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 8单收缩:是指整块肌肉或单个肌纤维接受一次短促的刺激后,先产生一次动作电位,即一次机械性收缩。 9 强直收缩:是指每次刺激是时间间隔短于单收缩所持续的时间,肌肉是收缩将出现融合现象,即肌肉不能完全舒张,称为强直收缩。 10 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与它所支配的那些肌纤维组成一个运动单位。 11 牵张反射: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张,使其伸长时,能反射性的引起受牵扯的同一块的肌肉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12 肌紧张:肌紧张是维持姿势的基础,其反射活动的初级中枢在脊髓,在正常状况时它经常受到上位中枢的调控。13 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14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15 氧离曲线:表示血氧饱和度与氧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 16碱贮备:血液中缓冲酸的物质主要是NaHCO3,习惯上将血浆中的NaHCO3称为碱贮备。 17 碱储:NaHCO3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对固定酸的缓冲能力,故习惯上称为碱储备。 18 血红蛋白氧含量:每1L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称为血红蛋白氧含量。 19 渗透压:溶液促使水分子透过膜移动的力量即为渗透压或渗透吸水力。 20等渗溶液:以血浆正常渗透压为标准,与血浆正常渗透压很相似的溶液称等渗溶液。 21 fa强度: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兴奋临界刺激强度,称为fa强度。 22 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为肺活量。它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和。 23 通气|血流比值:每分肺泡通气量和肺血流量的比值,称通气|血流比值。 24 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实际进行气体交换的空气量。 25 血氧饱和度:血液中Hb与氧结合的程度,即血红蛋白氧含量与血红蛋白氧容量的百分比,其主要有氧分压所决定。 26 乳酸fa: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渐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的起点,称为乳酸fa。 27最大吸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吸氧量。 28 心动周期:心房和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心动周期。 29 心率:是指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 31血液循环:心脏和血管组成了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在其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的流动称血液循环。 2心力贮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增长的能力,称为心力贮备。 3 心指数:是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钟心输出量。 4 射血分数:是指每博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5 每分最大通气量:在递增负荷的运动中,每分通气量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通气量为每分最大通气量。 6酸碱平衡: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含量及比例,维持体液ph恒定,称为酸碱平衡。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氧脉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成为氧脉搏,可以用每分摄氧量除以心率来计算,氧脉搏越高说明心肺功能越好,效率越高. 2最大摄氧量:指人体进行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率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3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 4无氧功率:指机体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 5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6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条件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 7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8个体乳酸阈:个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个体乳酸阈 9真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小\运动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运动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 10假稳定状态:当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此时机体能够稳定工作的持续时间较短,很快进入疲劳状态.这种机能状态为假稳定状态. 11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渐提高的,这个机能水

平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叫做进入工作状态. 12无氧阈: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运动中,由有氧代谢功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功能的临界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MG/分子/升时所对应的强度或功率来表示.超过时血乳酸将急剧下降. 13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 14疲劳: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特定运动强度,功能效率逐渐下降的现象叫疲劳. 15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承受一定时间的负荷后,机体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的水平上的生理过程. 16每搏输出量:指一分钟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 17心率储备:指单位时间内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18心输出量:左心室在每分钟内射入主动脉的血量. 19运动性心脏肥大:指由于运动而引起的心脏适应性增大,形态上多以左心室增大,室壁增厚为特征,机能上表现为运动时能持续较厂时间高效率的工作.安静时出现节省化,心力储备增强. 20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21心音: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的收缩,启闭的机械震动 22心指数:以每一平方米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23身体素质:是人体以适应运动的需要所储备的身体能力要素. 24青春期高血压:青春期发育后,心脏发育速度增长快,心血管系统发育处于落后状态,同时由于性腺\甲状腺等分泌旺盛,引起血压升高,即青春期高血压. 25运动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运动电位. 26运动动力定性:大脑皮层运动中枢支配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排列组合,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有顺序地\有规律地和有严格时间间隔地交替发生形成一个系统,成为一定的形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大脑皮层机能的这种系统性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 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特意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 动的反响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它包含同化和 异化过程。 4、喜悦性:是在生物体内可喜悦组织拥有感觉刺激产生喜悦的特征。 5、应激性:是机体或全部活体组织对四周环境变化拥有发生反响的能力或特征。 6:适应性:是生物体所拥有的这类适应环境的能力。 7生理负荷:是指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在发挥自己所拥有的生物学功能,保持必定生理机能活动水平的过程中,为战胜各样加载的内、外阻力(负荷)所 做生理“功” 8、糖酵解:指糖在人体组织中,不需耗氧而分解成乳酸;或是在人体缺 氧或供氧不足的状况下,糖还能经过必定的化学变化,分解成乳酸,并开释出 一部分能量的过程,该过程因与酵母菌生醇发酵的过程基真相像故称为糖酵解(一系列酶促反响的过程)。 9、超量恢复:运动时耗费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单恢复到本来水平,甚至超出本来水平,这类现象称为“超量恢复”。其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本来水平。 0、牵张反射:当骨骼肌遇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缩短,这类反射称为牵张 反射 1、运动单位:是一个@ -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构成的最基本 的肌肉缩短单位(运动性单位、紧张性运动单位)

2、肌丝滑行学说的过程 :肌肉的缩短是因为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 滑行造成的 .即当肌肉缩短时 ,由 z 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 A 带中央滑动 ,结果相邻的各 z 线相互凑近 ,肌小节的长度变短 ,进而致使肌原纤维以致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 3、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产生原由:静息电位是K 离子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流,造成内负外正,这是基础,当 K 离子的静挪动两等于零时,其电位差值就 稳固在必定的水平,这就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因为Na 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比细胞内高的多,所以他一般向内扩散,但他由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控制, 寂静时封闭,受刺激时,通道激活钠离子内流,造成内正外负,出现电位变化, 形成峰电位上涨支,最后达到一个均衡点时,钠离子均衡电位。。 4、骨骼肌的缩短形式:动力性缩短(等动缩短、离心缩短、向心缩短)静 力性缩短(等长缩短)。向心缩短:肌肉缩短时,长度缩短的缩短。向心缩短 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凑近,因此惹起身体运动。离心缩短是肌肉在缩 短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缩短。 5、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为该人的绝对力量。 相对力量 =绝对力量 / 体重。 6、快肌(白肌):有氧能力低、无氧能力高、毛细血管密度低、缩短时间 快、缩短力量大、运动模式速度类、非耐力运动员、疲惫快。 7、慢肌(红肌):有氧能力高、无氧能力低、毛细血管密度高、缩短时间 慢、缩短力量小、运动模式耐力类、耐力运动员、疲惫慢。 8、血液是一种粘滞的液体,由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 浆(含纤维球蛋白)构成。血清不含纤维球蛋 8、血红蛋白的功能 Hb: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一种联合蛋白,由一分 子的珠蛋白和四分子亚铁血红素构成,红细胞携带氧和二氧化碳是靠红细胞内 的 Hb 来达成,与亚铁联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该现象称氧合作用,反之就是 氧离作用。

运动生理学 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15)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06)(07) 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09) 适应性:机体在环境变化的影响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模式,生物体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为适应性。(12)自稳态:正常机体主要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在不断变动的内外环境因素作用下能够维持各器官系统机能和代谢的正常进行,维持内环境 的相对的动态稳定性,这就是自稳调节控制下的“自稳态”,或称 内环境稳定(13)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11) 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05)(08) 等张收缩:长度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肌肉张力在肌肉开始缩短后即不再增加直到(08) 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10) 假性贫血:由于长时间系统训练造成的红细胞数量偏低或血红蛋白含量下降(04)(05) 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10)(15) 搏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07) 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集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称为泵功能贮备,或心力贮备。(14) 中心静脉压: 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04) 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09) 减压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通过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引起动脉血压下降(06) 基础心率:清晨起床前静卧时的心率(05) 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深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09) 牵张反射:当骨骼肌收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10)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毛细血管血流量的比值。通常正常人安静时通气/血流比值为0.84。 氧饱和度:Hb的氧含量所占Hb的氧容量的百分比称为Hb的氧饱和度。(05) 呼吸当量: 指每分钟的通气量与摄氧量的比值(04) 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 (03)(10)(13)(14) 氧热价:各种能源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时,每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热量(06)排泄: 物质经过血液循环运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04) 前庭机能稳定性: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05)

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

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 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 绪论 名词: 1,人体生理学: 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2、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它包括同化和异化过程兴奋性:是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5、应激性:是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6:适应性:是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生殖稳态4、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7、体液调节:由内分泌线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运输至靶器官,对其活动起到控制作用,这种形式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8、自身调节:是指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9、生物节律:生命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外,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成为生物的时间结构,或称为生物节律。 当前运动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如何用生理学观点指导运动实践) 填空: 1.生物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为(新陈代谢、应激性、兴奋性、适应性、生殖)五方面的基本特征. 2.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

3.(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特征(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物体的活动也将结束. 4.能引起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的各种环境变化称为(刺激性) 5.可兴奋组织有两种基本的生理活动过程,分别是(兴奋和抑制) 6.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_(应激性) 7.生物节律分近似(昼夜节律、亚日节律、超日节律) 判断: 1.人进入高原长期居住后,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显着增多。是人体对环境变化适应的结果。(对) 2.生殖是通过两性的交配实现的。(错) 3.细胞外液是人体生存的外环境(错) 4.神经调节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对) 5.神经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迅速而准确,体液调节的特点一般是比较缓慢,持久而弥散(对) 思考题: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 名词: 肌小节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运动单位:是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运动性单位、紧张性运动单位) 填空: 1.人体内的肌肉组织包括(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2.肌细胞(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3.人体的运动是以(骨骼)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来实现的。 4.每一横小管和来自两侧的终末池构成复合体,称_(三联管结构)。 5.一切活组织的细胞都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生物电)

体育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学》必背

体育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学》必背研究必备欢迎下载 体育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学》必背 一、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新陈代谢:机体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移。 3、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受其支配的肌肉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4、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5、兴奋:是指活组织在刺激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可传播的,同时有电活动变化的生理过程。 6、膜电位(跨膜电位):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称膜电位,膜电位包括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7、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刺激能产生可传播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8、体液:是体内所有液体的总称,包括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60~70%。9、人体内环境:人体的细胞是浸泡在细胞外液之中的,细胞外液就是细胞生活的环境,

为了区别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所以把细胞外液叫做人体的内环境。 10、红细胞的比容:人体内血细胞与血浆的容积比例称为比容,由于血细胞中红 细胞占绝大多数故称红细胞比容。 11、渗透压: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浓度低的溶液向浓度高的溶液一方扩散,这种 扩散的压力称渗透压,即渗透吸水力。 12、碱贮备:血浆中重要的缓冲物质是碳酸氢钠,它能缓冲酸性物质,所以用碳酸氢钠来表示体内缓冲酸的碱性物质贮备量叫碱贮备。 13、运动性贫血:由于激烈的运动训练,引起体内血液中红细胞数值和血红蛋白含量临时性明显下降,出现贫血现象,称为运动性贫血。 14、自动节律性:心肌具有自动地,按一定节律产生兴奋的能力。 15、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运动生理学复习

运动生理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时值:指以2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 2.静息电位:静息时细胞膜处于某种极化状态,表现为膜的两侧存在着一个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差。 3.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为动作电位。 4.稳态: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维持不断变化的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 5.兴奋性: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后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6.阈强度: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7.内环境:相对于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8.缓冲对:血液中有许多缓冲对酸碱的物质。 9.碱储备:血浆中的NaHCO3. 10.窦性心律: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性活

动。 11.每搏输出量:一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血分数 12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的百分比 13.每分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所输出的血量14心指数: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15心力储备:心输出量可以随着集体代谢需要而增加,具有一定的储备 16.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17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它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血液循环功能最终是通过微循环实现的 18一个运动单位:1个α神经与其支配的所有肌纤维的总和 19.肌量力量: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20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 21氧亏:人在进行运动时,摄氧量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加,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要的氧和摄氧量之间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名词解释 第一章 1.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称为兴奋性。 2.适应性:生物体长期生存在某一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之为适应性。 3.稳态:机体的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交换、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即为稳态。 4.体液调节:人体血液和其他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组织细胞产生的化学物质以及细胞代谢产物等可借助于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或某些器官、组织,从而引起某些特殊的反应。这种调解过程是通过体液的运输来实现的,因而称为体液调节。 5.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6.生物节律:生物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外,各种生理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称为生物的时间结构,或称生物节律。

第二章 1.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是肌纤维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称为肌小节。 2.横小管系统:是肌细胞膜从表面横向深入肌纤维内部的膜小管系统。 3.纵小管系统:即肌质网系统。细胞内肌质网常围绕每条肌原纤维,形成花边的网,其行走方向和肌纤维纵轴平行。 4.三联管:每一个横小管和来自两侧的终末池构成复合体,称为三联管结构。 5.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这种电位差存在于细胞膜两侧,所以又称跨膜电位,或简称膜电位。若以细胞膜外点位为0,膜内电位则为-70~-90mV(毫伏)。 6.动作点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点位变化称为动作点位。 7.兴奋—收缩耦联:通常把以肌细胞膜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8.单收缩:整块骨骼肌或单个肌细胞收到一次刺激时,先产生一次动作电位,紧接着出现一次机械收缩,称为单收缩。 9.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的收缩称为向心收缩,又称缩短收缩。 10.等张收缩:肌肉张力在肌肉开始缩短后即不再增加,直到收缩结束。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张收缩,有时称为动力性或时项性收缩。11.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外界的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LT

名词解释 绪论 1、新陈代谢:生物体是在不断地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这是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 2、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3、、兴奋性指组织细胞在受刺激时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4、稳态是一种复杂的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一方面是代谢过程使这种相对恒定遭到破坏,另一方面是通过调节使平衡恢复。 5、自身调节是指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6、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缺一不可的部分组成。 7、所谓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产生的应答性反应。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之上形成,是

人或高等动物在生活过程中根据个体所处的生活条件而建立起来的,所以是后天获得的,是一种高级神经活动。 8、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固定的反射,是一种较低级的活动,如声音所引起的朝向反射(头朝向声源方向)。 9、体液调节主要是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来完成的。这些激素分泌入血液后,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主要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基本功能。大多数激素通常是通过血液运输到距离较远的部位而起作用,故称为体液调节。 10、除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外,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以在局部组织液内扩散,改变附近的组织细胞的活动。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体液调节,称为局部体液调节。 11、在人体整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往往被调节的器官(效应器),在功能活动发生改变时,这一变化的信息又可以通过回路反映到调节系统,改变其调节的强度,形成一种调节回路。人们常常用反馈(Feedback)一词表示这种调节方式。

运动生理学常考的57个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常考的57个名词解释 1. 激素 是内分泌腺或器官组织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递送调节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2.第一信使 生物体内结合并激活受体的细胞外配体包括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淋巴因子、生长因子和化学诱导剂等物质,通常统称为第一信使。 3. 第二信使 指第一信使作用于靶细胞后刺激脑浆内产生的信息分子,将获得的信息增强、分化、整合、放大后传递给效应器产生效应,是胞外信息与细胞内效应之间必不可少的中介物。 4.应激反应 当机体突然受到创伤、手术、冷冻、饥饿、疼痛、感染、惊恐和剧烈运动等不同刺激时,均可出现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的急剧增高和糖皮质激素的大量分泌,将这种非特异反应称为"应激反应"。 5. 体液免疫 以B细胞产生抗体来达到保护目的的免疫机制。体液免疫的应答反应过程包括感应、增殖和分化、效应三个阶段。 6.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比例称为血细胞比容。

7. 运动性贫血 由于运动训练引起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数和/或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水平的一种暂时性现象,称为运动性贫血。 8.碱储备 由于血浆中的NaHCO3 是缓冲固定酸的主要物质,习惯上将血浆中的NaHCO3称为碱储备,通常以每100ml 血浆中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储备量。 所有运动鞋服,年底特价 下单请加V:tiyu006  9.肺容积 肺内气体的容积总量称为肺容积,包括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和余气量。 10.功能余气量 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体量称为功能余气量,功能余气量等于余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11. 肺活量 最大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它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和。 12. 解剖无效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