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瓷材料的化学稳定性很高

陶瓷材料的化学稳定性很高

陶瓷材料的化学稳定性很高
陶瓷材料的化学稳定性很高

陶瓷材料的化学稳定性很高

一、陶瓷概述二、陶瓷的基本性能三、陶瓷的加工工艺四、陶瓷设计案例一、陶瓷概述陶瓷的定义陶瓷的发展历史陶瓷的分类设计常用的陶瓷材料一、陶瓷概述

陶瓷材料是人类最早利用的非天然材料。

陶瓷的定义传统概念的陶瓷是指以黏土为主和其它天然矿物原料经过拣选、粉碎、混炼、成型、煅烧等工序而成的制品。

陶瓷材料由传统的黏土硅酸盐材料逐渐向碳化物、氮化物、硼化物过渡以获得更为优异的理化性能。

陶瓷的发展历史古代制陶技术的发展:“泥片贴筑法”、“泥条盘筑法”、“轮制成型”技术名称技术特征考古遗存东汉晚期成功生产出真正的瓷器制品青釉瓷和黑釉瓷宋代陶瓷造型简单、优美器型比例尺度恰当减一分则短增一分则长达到十分完美的地步。

宋代以高度发展的单色釉著称于世。

宋代五大名窑:官窑、定窑、哥窑、汝窑和钧窑被陶瓷界俗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汝窑三足尊鈞窑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托哥窑“青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出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青花把莲纹盘康熙郎窑红釉胆式瓶康熙珐琅彩花卉纹碗雍正粉彩团蝶纹碗乾隆粉彩镂空转颈瓶陶瓷分类设计常用的陶瓷材料传统陶瓷建筑陶瓷卫生陶瓷及卫浴产品美术陶瓷园林

陶瓷烹饪陶瓷特种陶瓷结构陶瓷功能陶瓷氧化硅轴承:耐磨、光滑氧化锆:刀具、活塞、轴承产品等二、陶瓷材料的基本性能光学性质力学性质热稳定性化学性质气孔率和吸水率光学性质①白度。

②透光度。

③光泽度。

力学性质陶瓷材料最突出的缺点是脆性。

在静态负荷下抗压强度很高但稍受外力冲击便发生脆裂。

热稳定性这是指陶瓷材料承受外界温度急剧变化而不破损的能力又称为抗热震性或耐温度急变性。

c~c化学性质陶瓷材料为良好的耐酸材料能耐无机酸和有机酸及盐的侵蚀但抵抗碱的侵蚀能力较弱。

气孔率和吸水率气孔率指陶瓷制品所含气孔的体积与制品总体积的百分比。

气孔率的高低和密度的大小是鉴别和区分各类陶瓷的重要标志。

吸水率则反映陶瓷制品烧结后的致密程度。

与金属材料相比较大多数陶瓷的硬度高性脆几乎没有塑性抗拉强度低抗压强度高。

陶瓷材料熔点高抗蠕变能力强热硬度可达C。

陶瓷材料的化学稳定性很高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能抵抗强腐蚀介质、高温的共同作用。

大多数陶瓷是电绝缘材料功能陶瓷材料具有光、电、磁、声等特殊性能。

三、陶瓷的加工工艺原料配制、坯料成型、上釉和窑炉烧结原料配制陶瓷原料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可塑性原料主要是指粘土类天然矿物包括高岭土及作为增塑剂的膨润土等它们在坯料中起塑化和粘结作用赋予坯料以塑性与注浆成形性能保证干坯强度及烧后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等。

另一类是无可塑性原料其中石英可降低坯料的粘性烧成时部分石英溶解在长石玻璃中提高液相粘度防止高温变形冷却后在瓷坯中起骨架作用防止坯体收缩时开裂变形能增加制品的密实性和强度。

原料制备要求:各组成成分充分混合均匀颗粒细度应达到规定技术要求尽可能无气泡。

成形将配制好的坯料制作成为预定的形状这个赋形工序即为成形。

最基本的成形方法可以分为三大类:可塑法、注浆法和干压法。

尤其以前两类最为普遍。

雕塑与印坯注浆成形坯体干燥成型后的各种坯体一般都含有较高的水分没有足够的强度来承受搬运或再加工过程中的压力与振动容易发生变形和损坏尤其是可塑法成型和注浆法成型后的坯体更是如此。

因此成型后的坯件必须进行干燥处理。

同时干燥处理也能提高坯体吸附釉彩的能力。

坯体干燥的方法有自然空气干燥、热空气干燥、辐射线干燥以及微波干燥。

坯胎装饰坯胎成型后需要进行装饰绘纹方法多种多样其技法有划花、刻花、贴、印花、剔花、镂空、彩绘、雕塑等。

上釉上釉是将装饰完毕的坯胎表面上覆盖一层釉料。

施釉的目的是在陶瓷坯体的表面上覆以适当厚度的硅酸质材料,并且在熔融后与坯体能密实的结合,这种类似玻璃质的保护层称之为釉。

釉的主要作用是:)釉可增加坯体的强度。

)防止多孔性的坯体内装液体的渗透。

)增加坏体表面的平滑性,易于清理。

)具有装饰性,可增加陶瓷的美观。

)具有酸碱的抗蚀性从制成品的种类分如陶器釉、炻器釉、瓷器釉等从釉的主要助熔剂分如石灰釉、灰釉、长石釉等从施釉方式分如生釉、食盐釉等从釉的起源、产地、研究者分如天目釉、布里斯脱釉等从釉的色泽分如铁红釉、青瓷釉等从釉的外观分如透明釉、失透釉、无光釉等。

釉的制备与分类窑炉烧结烧结也称烧成是坯体瓷化的工艺过程。

经成型、干燥和施釉后的半成品必须再经高温焙烧使坯体在高温下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使原来由矿物原料组成的生坯达到完全致密程度的瓷化状态成为具有一定性能的陶瓷制品。

包括低温蒸发、氧化分解和晶型转化、玻化成瓷和保温、冷却定型等四个阶段。

四、设计案例陶瓷把手陶瓷表链卫浴产品陶瓷装饰品成型工艺、

及其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玻璃一、玻璃概述二、玻璃的加工工艺三、玻璃材料在设计中的应用一、玻璃概述玻璃的组成玻璃的分类玻璃的特点玻璃的基本性能玻璃的主要用途玻璃的组成

玻璃的主要成分是SiO一般通过熔烧硅土(砂、石英或燧石)加上碱(苏打或钾碱、碳酸钾)而得到的其中碱是作为助熔剂也可以加入其他物质例如石灰(提高稳定性)、镁(去除杂质)、氧化铝(提高光洁度)或加入各种金属氧化物得到不同的颜色。

玻璃的分类极其特性类型特性用途①玻璃具有一系列独特的性质例如透光性好化学稳定性能好。

②玻璃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如可进行切、磨、钻等机械加工和化学处理等。

③制造玻璃所用原料在地壳上分布很广特别是Si蕴藏量极为丰富而且价格也较便宜。

玻璃材料的特点玻璃的基本性能①强度。

玻璃是一种脆性材料因此抗张强度较低而其抗压强度约为抗张强度的十几倍。

②硬度。

玻璃的硬度较大它比一般金属硬不能用普通刀具进行切割。

可以根据玻璃的硬度选择磨料、磨具和加工方法。

③光学特性。

玻璃具有高透明性具有吸收或透过紫外线、红外线、感光等重要光学性能。

④电学性能。

常温下玻璃是电的不良导体。

而温度升高时玻璃的导电性迅速提高熔融状态时变为良导体。

⑤热性质。

玻璃是热的不良导体一般承受不了温度的急剧变化。

制品越厚承受温度急剧变化的能力越差。

⑥化学稳定性。

玻璃的化学性质较稳定。

玻璃的耐酸腐蚀性较高而耐碱腐蚀性较差。

一般玻璃长期受大气和雨水的侵蚀会在表面产生磨损失去表面的光泽。

玻璃的熔制由一定质量比例的各种原料所组成的均匀配合料在高温下生成均匀而黏滞的硅酸盐熔体称为玻璃液。

成型操作须控制玻璃液的温度不同成分的玻璃其冷却制度(成型温度)是不同的。

二、玻璃的加工工艺玻璃的成型加工压制成型吹制成型拉制成型压延成型压制成型玻璃的二次加工①研磨:磨除玻璃制品表面缺陷或成型后残存的凸出部分。

②抛光:用抛光材料消除玻璃表面在研磨后仍残存的缺陷获得光滑平整的表面。

③磨边:磨出玻璃边缘棱角和磨去粗糙截面④喷砂:通过喷枪用压缩空气将磨料喷射到玻璃表面⑤车刻:用砂轮在玻璃制品表面刻磨

图案形成花纹。

⑥蚀刻:先在玻璃表面涂敷石蜡等保护层并在其上刻绘图案再利用化学物质(多用氢氟酸)的腐蚀作用蚀刻所露出的部分然后去除保护层即得到所需图案。

⑦彩饰:利用彩色釉料对玻璃表面进行装饰常见方法有以下几种。

描绘直接用笔蘸釉料进行涂绘。

喷花先制作所要图案的镂空型版将其紧贴在玻璃制品表面然后用喷枪喷出釉料。

贴花用彩色釉料在特殊纸上印刷所需图案再将花纸贴到制品表面。

印花采用丝网印刷用釉料在制品表面印出图案。

在进行完彩饰后还要进行烧制使釉料牢固地熔附在玻璃表面并且使彩釉表面平滑、光亮、色彩鲜艳而持久。

三、玻璃材料在设计中的运用玻璃艺术品器皿玻璃汽车玻璃钢化玻璃磨光玻璃有色讯号玻璃家具玻璃建筑玻璃光学玻璃镜头电子管荧光屏谢谢!

物理化学试题及答案

物理化学试题之一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将唯一的答案填进括号内) 1. 下列公式中只适用于理想气体的是1 A. ΔU=Q V B. W=nRTln(p 2/p 1)(用到了pv=nRT) C. ΔU=dT C m ,V T T 2 1? D. ΔH=ΔU+p ΔV 2. ΔH 是体系的什么 A. 反应热 B. 吸收的热量 C. 焓的变化 D. 生成热 3. 2000K 时反应CO(g)+1/2O 2(g)=CO 2(g)的K p 为 6.443,则在同温度下反应为2CO 2(g)=2CO(g)+O 2(g)的K p 应为 A. 1/6.443 B. (6.443)1/2 C. (1/6.443)2 D. 1/(6.443)1/2 4. 固态的NH 4HS 放入一抽空的容器中,并达到化学平衡,其组分数、独立组分数、相数及自由度分别是 A. 1,1,1,2 B. 1,1,3,0 C. 3,1,2,1 D. 3,2,2,2 5. 下列各量称做化学势的是 A. i j n ,V ,S i )n ( ≠?μ? B. i j n ,V ,T i )n p (≠?? C. i j n ,p ,T i )n (≠?μ? D. i j n ,V ,S i )n U (≠?? 6. A 和B 能形成理想溶液。已知在100℃时纯液体A 的饱和蒸汽压为133.3kPa, 纯液体B 的饱和蒸汽压为66.7 kPa, 当A 和B 的二元溶液中A 的摩尔分数为0.5时,与溶液平衡的蒸气中A 的摩尔分数是 A. 1 B. 0.75 C. 0.667 D. 0.5 7. 理想气体的真空自由膨胀,哪个函数不变? A. ΔS=0 B. V=0 C. ΔG=0 D. ΔH=0 7. D ( ) 8. A 、B 两组分的气液平衡T-x 图上,有一最低恒沸点,恒沸物组成为x A =0.7。现有一组成为x A =0.5的AB 液体混合物,将其精馏可得到 A. 纯A 和恒沸混合物 B. 纯B 和恒沸混合物 C. 只得恒沸混合物 D. 得纯A 和纯B 8. B

化学上的“活泼性”和“稳定性”

化学上的“活泼性”和“稳定性” 化学上常涉及“活泼性”和“稳定性”这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例如:“金属(或非金属)的活泼性”;“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酸的稳定性”等等。在必修课的学习中我们没有进行仔细区分,但是选修3关于共价键参数中给了一系列键能数据,特别是卤素单质的键能数据,不追究还真就糊涂了。 通常而言,很活泼的物质稳定性就差,很稳定的物质活泼性就差。但是“活泼性”和“稳定性”两者所研究的对象往往是有所区别的。“活泼性”通常是指物质的得或失电子的过程,例如:“碱金属是活泼的金属”,“卤素是活泼的非金属”。而稳定性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化学稳定性,;二是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通常是指物质因水解、氧化(或还原)而是否变质的化学过程。热稳定性是指物质在常温下或受热时是否分解的化学过程。以下就是一些物质热稳定性的判断规律: 1.一般而言单质的热稳定性与构成单质的化学键牢固程度正相关;而化学键牢固程度又与键能正相关。 具体来说:单质稳定是指分子内原子间的键能大,化学键不易断裂;活泼性是指分子发生化学反应的容易与否。不过单质的稳定性很少单独使用,而单质参与反应的过程实际分两个步骤,一是吸收键断裂所需的能量,将分子分解为原子(体现键能——稳定性),二是将不同原子重新结合形成新物质(体现非金属性)。由于一般反应中供应的能量都很大,很少存在能量不够一个分子反应的情况,当所供应的能量都足够的时候,毫无疑问由非金属性强弱决定反应的容易与否。例如:对于卤素来说,虽然其键能递减(除F2,因为F半径很小,斥力很大则使得键能反常减小),分子越来越不稳定,断裂成原子越来越容易。但是由于卤素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减弱,反应就越难,最终表现为化学性质越不活泼,与非金属性减弱相一致,而与稳定性无关。因此,氟氯溴碘单质反应剧烈程度下降。相反,对于N2,由于三键的存在,键能很大,一般不能满足断键的条件,即使氮电负性较大也不发生反应,所以N2的稳定性决定了不活泼性。 2.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键能越大,形成的气态氢化物就越稳定(最有规律也最常用)。同主族的非金属元素,从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同周期的非金属元素,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3.氢氧化物的热稳定性:金属性越强,碱的热稳定性越强(碱性越强,热稳定性越强)。 4.含氧酸的热稳定性:绝大多数含氧酸的热稳定性差,受热脱水生成对应的酸酐。一般地: ①常温下酸酐是稳定的气态氧化物,则对应的含氧酸往往极不稳定,常温下可发生分解。 ②常温下酸酐是稳定的固态氧化物,则对应的含氧酸较稳定,加热时才分解。 ③某些含氧酸分解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得不到对应的酸酐。例如硝酸、次氯酸。 5.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 ①酸不稳定,对应的盐也不稳定;酸较稳定,对应的盐也较稳定。例如硫酸盐和磷酸盐比较稳定。 ②同一种酸的盐,热稳定性顺序是正盐>酸式盐>酸。 ③同一酸根的盐的热稳定性顺序是碱金属盐>过渡金属盐>铵盐。 ④同一成酸元素,高价含氧酸比低价含氧酸稳定,相应含氧酸盐的稳定性顺序也是如此。

初中物理化学知识点总结.doc

化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之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 (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 (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方法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 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铵盐的不稳定性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铵盐的不稳定性 一、单选题 1.关于下列各装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装置①可用于分离I2与NH4Cl的混合物 B.装置②用于收集并测量Cu与浓硫酸反应产生的气体的体积 C.装置③用于制取氯气 D.装置④用于制取无水MgCl2 2.下列有关氮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①氮气与氧气在放电的条件下可直接生成NO2 ②铵盐都不稳定,受热分解都生成氨气 ③向Fe(NO3)2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的变化 ④实验室加热氯化铵固体的方法制备氨气 A.①③④B.①③C.①④D.①②③④3.对于铵盐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易溶于水②加热NH4Cl固体制取NH3③与碱混合后加热都有NH3放出 A.①②③B.①②C.①③D.②③ 4.侯氏制碱法原理是:NH3+H2O+CO2+NaCl=NaHCO3↓+NH4Cl析出碳酸氢钠,下列实验装置及原理设计说法不合理的是: A.用装置甲制取氨气时得到氨气很少,主要原因是分解得到NH3、HCl的遇冷会重新化合 B.用装置乙生成的CO2速率很慢,原因是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覆盖着大理石

的表面 C.用装置丙模拟侯氏制碱法,可以同时通入NH3、CO2,也可以先通氨气再通CO2 D.用装置丁分离得到产品NaHCO3,为得到干燥产品,也可采用减压过滤 5.下列不属于铵盐的共同性质的是() A.易溶于水B.与苛性钠共热产生NH3 C.都是晶体D.受热分解都产生NH3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有铵盐受热均可以分解,产物均有NH3 B.所有铵盐都易溶于水,所有铵盐中的N均呈-3价 C.NH4Cl溶液中加入NaOH浓溶液共热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OH-NH3↑+H2O D.NH4Cl和NaCl的固体混合物可用升华法分离 7.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图2所示装置除去Cl2中含有的少量HCl B.用图3 所示装置蒸干NH4Cl饱和溶液制备NH4Cl晶体 C.用图4 所示装置制取少量纯净的CO2气体 D.用图5 所示装置分离CCl4萃取碘水后已分层的有机层和水层 8.用浓氯化铵溶液处理过的舞台幕布不易着火。其原因是( ) ①幕布的着火点升高②幕布的质量增加 ③氯化铵分解吸收热量,降低了温度④氯化铵分解产生的气体隔绝了空气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9.在150℃时使NH4HCO3分解,将所产生的气体依次通过Na2O2和浓H2SO4,则Na2O2增重ag,浓H2SO4增重bg;若将上述气体先通过浓H2SO4,则使酸液增重dg,再通过Na2O2,则使之增重cg。设气体皆完全被吸收,a、b、c、d质量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d a c b B.b c a d C.a c b d D.d c b a 10.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物理化学名词解释

物理化学名词解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心有错别字呀,小帽) 两相界面可分为:气液;气固;液液;液固;固固; 比表面:(衡量多相分散体系的分散程度)就是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表面积 表面能:(比表面自由能):当温度,压强及组分恒定时,增加单位表面积所引起的吉布斯自由能的增量 表面张力(物理意义):是在与液面相切的方向垂直作用于单位长度线段上的收缩力(表面张力与比表面自由能在数值上相等,有相同的量纲,但物理意义不同,单位不同,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体系的表面特征) 备注:温度升高,物质的表面张力值下降。绝热条件下,扩展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温度必定下降 表面活性物质:只需少量这样的物质就可已显著的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 (饱和吸附时,表面层上吸附的分子式垂直于液面定向排列的) HLB(亲水亲油平衡值):表示表面活性物质的亲水性和亲油性的相对强弱;越大代表亲水性越强 CMC(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分子在溶液中以疏水基相互靠拢,形成疏水基朝内,亲水基指向水相的胶束;形成胶束的浓度称之为表面活性物质的临界胶束浓度 固体表面吸附的根本原因:很难通过降低表面积来降低表面能,只能通过降低界面张力的途径来降低表面能 吸附:固体暴露在气体或液体中时,气体或液体分子自动聚集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 吸附平衡:吸附和解吸是互逆的两个过程,当这两个过程速率相等时,达到吸附平衡(气固吸附只有正吸附没有负吸附;吸附是放热过程) 吸附量: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吸附平衡时,单位质量的吸附剂所吸附气体的体积或气体的物质的量 吸附热:是指吸附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吸附热越大,吸附越强 物理吸附:吸附分子和固体表面分子间作用力是分子间的引力(范德华力) 化学吸附:吸附分子和固体比较面间形成化学键 单分子层吸附理论:1.固体具有吸附能力是因为固体表面的原子力场没有饱和,有剩余价力(气体分子只有碰撞到尚未被吸附的空表表面上才能够发生吸附作用) 2.一吸附在固体表面上的分子,当其热运动的动能足以克服表面力场的 势垒时,又重新回到气相,即发生解吸 3.吸附是一个可逆过程 影响吸附的因素:1.极性的影响 2.溶质溶解度的影响(溶解度越小,说明溶质越容易被吸附) 3.温度的影响(吸附为放热过程,升温吸附下降) 润湿:当液体与固体接触时,液体能在固体表面上铺开(即原来的气固界面被液固界面替代的过程)分为:沾湿,浸湿,铺展 沾湿:是指将气液界面和气固界面转变成液固界面 浸湿:是指固体浸入到液体中的过程 铺展:是指液体在固体表面展开的过程 铺展系数(S):表示液体在固体表面铺展的能力(S=△G,当S<0,表示液体可以在固体表面自由铺展) 备注:非极性固体大多是憎水型固体,极性固体通常是亲水型固体

物理化学主要公式

物理化学主要公式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物理化学主要公式 第一章 气体的pVT 关系 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或 RT n V p pV ==)/(m 式中p ,V ,T 及n 单位分别为Pa ,m 3,K 及mol 。 m /V V n =称为气体的摩尔体积,其单位为m 3 · mol -1。 R = J · mol -1 · K -1,称为摩尔气体常数。 此式适用于理想气体,近似地适用于低压的真实气体。 2.气体混合物 (1) 组成 摩尔分数 y B (或x B ) = ∑A A B /n n 体积分数 /y B m,B B * =V ?∑*A V y A m ,A 式中∑A A n 为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A m,* V 表示在一定T ,p 下纯气体A 的摩尔体积。 ∑* A A m ,A V y 为在一定T ,p 下混合之前各纯组分体积的总和。 (2) 摩尔质量 式中 ∑=B B m m 为混合气体的总质量,∑=B B n n 为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上述各式适用于任意 的气体混合物。 (3) V V p p n n y ///B B B B * === 式中p B 为气体B ,在混合的T ,V 条件下,单独存在时所产生的压力,称为B 的分压力。* B V 为B 气体在混合气体的T ,p 下,单独存在时所占的体积。 3.道尔顿定律 p B = y B p ,∑=B B p p 上式适用于任意气体。对于理想气体 4.阿马加分体积定律 此式只适用于理想气体。 5.范德华方程

式中a 的单位为Pa · m 6 · mol -2,b 的单位为m 3 · mol -1,a 和b 皆为只与气体的种类有关的常数,称为范德华常数。 此式适用于最高压力为几个MPa 的中压范围内实际气体p ,V ,T ,n 的相互计算。 6.维里方程 及 ......)1(3'2''m ++++=p D p C p B RT pV 上式中的B ,C ,D,…..及B’,C’,D’….分别称为第二、第三、第四…维里系数,它们皆是与气体种类、温度有关的物理量。 适用的最高压力为1MPa 至2MPa ,高压下仍不能使用。 7.压缩因子的定义 Z 的量纲为一。压缩因子图可用于查找在任意条件下实际气体的压缩因子。但计算结果常产生较大的误差,只适用于近似计算。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1.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示式 或 'amb δδδd δdU Q W Q p V W =+=-+ 规定系统吸热为正,放热为负。系统得功为正,对环境作功为负。式中 p amb 为环境的压力,W ’为非体积功。上式适用于封闭体系的一切过程。 2. 焓的定义式 3. 焓变 (1) )(pV U H ?+?=? 式中)(pV ?为pV 乘积的增量,只有在恒压下)()(12V V p pV -=?在数值上等于体积功。 (2) 2 ,m 1d p H nC T ?=? 此式适用于理想气体单纯pVT 变化的一切过程,或真实气体的恒压变温过程,或纯的液体、固体物质压力变化不大的变温过程。 4. 热力学能(又称内能)变 此式适用于理想气体单纯pVT 变化的一切过程。 5. 恒容热和恒压热 6. 热容的定义式 (1)定压热容和定容热容 pV U H +=2,m 1 d V U nC T ?=?

化学镀镍的用途及其不稳定性分析

化学镀镍的用途及其不稳定性分析 化学镀镍层的结晶细致,孔隙率低,硬度高,镀层均匀,可焊性好,镀液溶镀能力好,化学稳定性高,因此,广泛应用于电子、航空、航天、机械、精密仪器、日用五金、电器和化学工业中。 非金属材料化学镀镍应用广泛,尤其是塑料制品经化学镀镍后即可按常规的电镀方法镀上所需的金属镀层,取得与金属一样的外观。塑料电镀产品已广泛用于电视机、收录机、电子元件、家用电器、日用工业品等。 化学镀镍应用在原子能工业方面,如生产核燃料系统中的零件和容器以及火箭、导弹、喷气式发动机的零部件上。 化工设备中压缩机等零部件要求防腐蚀、抗磨,应用化学镀镍层是非常有利的。 化学镀镍层还能改善铝、铜、不锈钢材料的焊接性能,减少转动部分的磨耗,减少不锈钢与钛合金的应力腐蚀。 对镀层尺寸要求精确的精密零件和几何形状复杂的零件,在深孔、盲孔、腔体的内表面应用化学镀镍,能得到与外表面同样厚度的镀层。 对要求高硬度、耐磨的零件,可用化学镀镍代替镀硬铬。 化学镀镍液不稳定性的原因 1.气体从镀液内部缓慢地放出镀液开始自行分解时,气体不仅在镀件的表面放出,而且在整个镀液中缓慢而均匀地放出。 2.气体析出速度加剧出现上述情况的镀液,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

措施,则气体的逸出速度会越来越快,会产生大量的气泡,使镀液呈泡沫状。 3.形成黑色镀层或沉积物当化学镀镍液出现许多泡沫,镀覆零件及器壁上就开始生成粗糙的黑色镀层,或在镀液中产生许多形状不规则的黑色粒状沉积物。 4.镀液颜色变淡镀液在自行分解过程中,镀液的颜色不断变淡,例如含氨碱性化学镀镍液中,当发生自行分解后,镀液的颜色由深蓝色变成蓝白色,与此同时还可嗅到一股刺鼻的氨味,待氨味消失时,化学镀镍液已完全分解了

物理化学的心得体会

物理化学心得体会 经过对物理化学的学习,感觉很系统,很科学,我对这门课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熟悉。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是:热力学、动力学、和电化学等,它是化学中的数学、哲学,学好它必须用心、用脑,无论是用眼睛看,用口读,或者用手抄写,都是作为辅助用脑的手段,关键还在于用脑子去想。 学习物理化学应该有自己的方法:一、勤于思考,十分重视教科书,把其原理、公式、概念、应用一一认真思考,不粗枝大叶,且眼手并用,不放过细节,如数学运算。对抽象的概念如熵领悟其物理意义,不妨采用形象化的理解。适当地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在交流中摒弃错误。二、勤于应用,在学习阶段要有意识地应用原理去解释客观事物,去做好每一道习题,与做物化实验一样,“应用”对加深对原理的理解有神奇的功效,有许多难点是通过解题才真正明白的。做习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对于典型的题做完后一定要总结和讨论,力求多一点“觉悟”。三、勤于对比与总结,这里有纵横二个方面,就纵向来说,一个概念原理总是经历提出、论证、应用、扩展等过程,并在课程中多次出现,进行总结定会给你豁然开朗的感觉。就横向来说,一定存在相关的原理,其间一定有内在的联系,如熵增原理、Gibbs自由能减少原理、平衡态稳定性等,通过对比对其相互关系、应用条件等定会有更深的理解,又如把许多相似的公式列出对比也能从相似与差别中感受其意义与功能。在课堂上做笔记,课下进行总结,并随时记下自己学习中的问题及感悟,书本上的、课堂上的物化都不属于自己,只有经历刻苦学习转化为自己的“觉悟”才是终身有用的。 第二、三章是热力学部分的核心与精华,在学习和领会本章内容中,有几个问题要作些说明以下几点:1. 热力学方法在由实践归纳得出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演绎推论的一种方法。热力学中的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也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拿第二定律来说,人们用各种方法制造第二类永动机,但都失败了,因而归纳出一般结论,第二类永动机是造不出来的,换句话说,功变为热是不可逆过程。第二定律抓住了所有宏观过程的本质,即不可逆性。热力学的整个体系,就是在几个基本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循环和可逆过程的帮助,由演绎得出的大量推论所构成。有些推论与基本定律一样具有普遍性,有些则结合了一定的条件,因而带有特殊性。例如从第二定律出发,根据可逆过程的特性,证明了卡诺定理,并得出热力学温标,然后导出了克劳修斯不等式,最终得出了熵和普遍的可逆性判据。以后又导出一些特殊条件下的可逆性判据。这个漫长的演绎推理过程,具有极强的逻辑性,是热力学

实验十二阿司匹林水溶液的稳定性预测

药剂学实验 目录 一、基本知识与技能 一)药剂学实验任务 二)药物剂型的分类 三)药剂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简介 二、验证性实验 实验一溶液型液体药剂的制备 实验二乳浊型液体药剂的制备及油类所需HLB值的测定实验三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及稳定性观察 实验四氯霉素眼药水的制备 实验五双氯酚酸钠缓释片的制备及一般质量评估 实验六双氯酚酸钠缓释片主药含量及释放度的测定 实验七软膏剂的制备及不同类型软膏基质体外释药实验实验八凝胶剂的制备 实验九阿司匹林水溶液的稳定性预测 实验十栓剂的制备 实验十一鱼肝油微型胶囊的制备 实验十二脂质体的制备 三、设计性实验 实验一包合物的制备 实验二不同软膏基质的制备及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实验三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四、综合性实验 实验一对乙酰氨基酚片剂的制备 实验二对乙酰水杨酸肠溶片的制备 实验三盐酸普鲁卡因注射剂的制备

基本知识与技能 一、药剂学实验任务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处方组成、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随着医学、药学及相邻学科的发展,药剂学的内容有很大的发展。 药剂学实验是一门应用及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药剂学实验是学习药剂学重要的一环。本着强调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宗旨,通过典型制剂的处方设计、工艺操作/质量评定等实验内容,使进入专业课程学习的药学各专业本科生,能够进一步掌握主要剂型的理论知识、处方设计原理、制备方法;掌握主要剂型的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及考核方法;熟悉不同剂型在体外释药及动物经皮吸收实验方法及其速度常数测定;了解常用制剂机械。培养学生独立进行试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参加制剂新品种、新剂型、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打下坚实基础,为将来从事制剂研究与生产提供一个实践基础 二、药物剂型的分类 (一)按物质形态分类 1.液体剂型通常是将药物溶解或分散在一定的溶媒中而制成。如:芳香水剂、溶液剂、注射剂、合剂、 洗剂、搽剂等。 2.固体剂型通常将药物和一定的辅料经过粉碎、过筛、混合、成型而制成,一般需要特殊的设备。如:散剂、丸剂、片剂、膜剂等。 3.半固体剂型将药物和一定的基质经熔化或研匀混合制成。如:软膏剂、糊剂、凝胶剂等。 4.气体剂型将药物溶解或分散在常压下沸点低于大气压的医用抛射剂(propellants)压入特殊的给药装置 制成,称为气雾剂。 (二)按分散系统分类 1.真溶液型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在一定的分散介质中,形成均匀分散体系。如:芳香水剂、溶液剂、糖浆剂、甘油剂、醑剂和注射剂等。 2.胶体溶液型以高分子分散在一定的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均匀分散体系,也称为高分子溶液。如:胶浆剂、火棉胶剂和涂膜剂等。 3.乳剂型油类药物或药物的油溶液以微小液滴状态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分散体系。如:口服乳剂、静脉注射脂肪乳剂、部分软膏剂、部分搽剂等。 4.混悬型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分散体系。如:合剂、混悬剂等。 5.气体分散型液体或固体药物以微滴或微粒状态分散在气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分散体系。如:气雾剂。 (三)按给药途径分类 按照给药途径分类,剂型通常可分成两大类,即经胃肠道给药剂型和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 1.经胃肠道给药剂型药物制剂经口服给药,经胃肠道吸收发挥作。如:口服溶液剂、乳剂、混悬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等。

物理化学主要公式

物理化学主要公式 第一章 气体的pVT 关系 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nRT RT M m pV ==)/( 或 RT n V p pV ==)/(m 式中p ,V ,T 及n 单位分别为Pa ,m 3,K 及mol 。 m /V V n =称为气体的摩尔体积,其单位为m 3 · mol -1。 R =8.314510 J · mol -1 · K -1,称为摩尔气体常数。 此式适用于理想气体,近似地适用于低压的真实气体。 2. 气体混合物 (1) 组成 摩尔分数 y B (或x B ) = ∑A A B /n n 体积分数 / y B m,B B * =V ?∑* A V y A m,A 式中∑A A n 为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A m,* V 表示在一定T ,p 下纯气体A 的摩尔体积。∑*A A m,A V y 为 在一定T ,p 下混合之前各纯组分体积的总和。 (2) 摩尔质量 ∑∑∑===B B B B B B B mix //n M n m M y M 式中 ∑=B B m m 为混合气体的总质量,∑=B B n n 为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上述各式适用于任意的 气体混合物。 (3) V V p p n n y ///B B B B * === 式中p B 为气体B ,在混合的T ,V 条件下,单独存在时所产生的压力,称为B 的分压力。* B V 为B 气体在混合气体的T ,p 下,单独存在时所占的体积。 3. 道尔顿定律

p B = y B p ,∑=B B p p 上式适用于任意气体。对于理想气体 V RT n p /B B = 4. 阿马加分体积定律 V RT n V /B B =* 此式只适用于理想气体。 5. 范德华方程 RT b V V a p =-+))(/(m 2m nRT nb V V an p =-+))(/(22 式中a 的单位为Pa · m 6 · mol -2,b 的单位为m 3 · mol -1,a 和b 皆为只与气体的种类有关的常数,称为范德华常数。 此式适用于最高压力为几个MPa 的中压范围内实际气体p ,V ,T ,n 的相互计算。 6. 维里方程 ......)///1(3m 2m m m ++++=V D V C V B RT pV 及 ......)1(3'2''m ++++=p D p C p B RT pV 上式中的B ,C ,D,…..及B‘,C‘,D‘….分别称为第二、第三、第四…维里系数,它们皆是与气体种类、温度有关的物理量。 适用的最高压力为1MPa 至2MPa ,高压下仍不能使用。 7. 压缩因子的定义 )/()/(m RT pV nRT pV Z == Z 的量纲为一。压缩因子图可用于查找在任意条件下实际气体的压缩因子。但计算结果常产生较大的误差,只适用于近似计算。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1.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示式

物理化学简答题大全(小抄版)

一隔板将一刚性容器分为左、右两室,左室气体的压力大于右室气体的压力。现将隔板抽去,左、右室气体的压力达到平衡。若以全部气体作为系统,则 U、Q、W 为正?为负?或为零? 答:因为容器时刚性的,在不考虑存在其他功德作用下系统对环境所作的功W 0 ;容器又是绝热的,系统和环境之间没有能量交换,因此Q=0,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 U = Q + W,系统的热力学能(热力学能)变化 U = 0。 3.若系统经下列变化过程,则 Q、W、Q + W 和U 各量是否完全确定?为什么?(1)使封闭系统由某一始态经过不同途径变到某一终态(2)若在绝热的条件下,使系统从某一始态变化到某一终态【答】(1)对一个物理化学过程的完整描述,包括过程的始态、终态和过程所经历的具体途径,因此仅仅给定过程的始、终态不能完整地说明该过程。Q、W 都是途径依赖(path-dependent)量,其数值依赖于过程的始态、终态和具体途径,只因为 Q + W = U,只要过程始、终态确定,则 U 确定,因此 Q + W 也确定。(2)在已经给定始、终态的情况下,又限定过程为绝热过程,Q = 0,Q 确定;W = U,W和 U 也确定。 4.试根据可逆过程的特征指出下列过程哪些是可逆过程? (1)在室温和大气压力(101.325 kPa)下,水蒸发为同温同压的水蒸气; (2)在 373.15 K 和大气压力(101.325 kPa)下,蒸发为同温同压的水蒸气; (3)摩擦生热; (4)用干电池使灯泡发光; (5)水在冰点时凝结成同温同压的冰; (6)在等温等压下将氮气和氧气混合。 【答】(1)不是可逆过程。(一级)可逆相变过程应该是在可逆温度和压力下的相变过程, 题设条件与之不符,室温下的可逆压力应该小于 101.325 kPa,当室温为 298 K 时,水的饱和蒸气压为 3168 Pa。(2)可能是可逆过程。(3)不是可逆过程。摩擦生热是能量耗散过程。(4)不是可逆过程。无穷小的电流不能将灯泡点亮。(5)可能是可逆过程。273 K、1 atm 下水可以可逆地形成冰。(6)可能是可逆过程。通过范霍夫平衡箱可以实现可逆混合。 7.夏天打开室内正在运行中的电冰箱的门,若紧密门窗(设门窗及墙壁均不传热),能否使室内温度降低?为什么?不能。电冰箱属于热机,当电冰箱正常工作时,通过消耗电功,Q1 的热量从冰箱内被取出排放到室内,其值为 Q2。根据能量守恒,有 Q 2=Q 1+W1;当打开电冰箱的门,两个热源(室内空气和冰箱内空气)联为一体,称为单一热源。以室内空气为体系其热力学能变化:U=-Q 1+Q 2=Q 1+ (Q 1+W )= W上式表示室内空气的热力学能变化等于电源的电功值,因此空气的温度升高。 2.当两个相的温度相同但压力不同时,两个相能达到平衡吗?如果两相的压力相同而温度 不同,两相能达到平衡吗? 【解】一般而言,当系统达到热力学平衡时,系统将同时满足热平衡、力平衡、相平衡和化学 平衡。具体到相平衡,其条件是各物质在两相中的化学势相同。影响化学势的因素有温度和压力,达到相平衡时一般温度和压力亦相等。如果温度相同,而压力不等同样有达到相平衡的可能,如渗透系统;同样地,在压力相同而温度不同的情况下,也应该有达到相平衡的可能性。 5.说明物系点和相点的区别,什么时候物系点和相点是统一的? 【解】物系点表示系统的组成,而相点表示系统相的组成。当系统是单相的时候,两者是重合的 7.如用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作萃取剂,最低的工作压力是多少?能在室温下进行此操作吗? 【解】二氧化碳的临界参数是 Tc = 31.26 C、pc = 7.2 MPa,因此最低压力是 7.2 MPa。因 为 Tc = 31.26 C 十分接近典型的室温值 25 C,因此 CO2 超临界流体萃取可以在近室温下操作。 8.在一高压容器中有足够量的水,向容器中充入氮气压力到 10 MPa,这时还能用 Clausius- Clapeyron 方程计算水的沸点吗? 【解】当压力达到 10 MPa 时,而水的临界压力为 22.129 MPa,几乎接近一般,此时水的体积 不能忽略,水蒸气也不能视为理想气体,所以不能用 Clausius-Clapeyron 方程计算水的沸点。 10. 氯仿和甲醇各 50%(质量百分数)的系统精馏后,能分离得到纯氯仿吗? 【解】氯仿和甲醇组成恒沸系统,恒沸组成为 wCH3OH = 12.6%,精馏能制得纯氯仿 13. 请用萃取的原理说明清洗玻璃仪器时,为什么用少量多次的方法?做萃取操作时,选择 萃取剂的原则是什么? 【解】多次萃取,使翠余相的组成(R1、R2、R3…)中 A的含量逐渐降低一致为零(R),若仅一次萃取,翠余相中的A 的含量为有限值。

化学药物(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研究 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原料药或制剂的稳定性是指其保持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特性的能力。稳定性研究是基于对原料药或制剂及其生产工艺的系统研究和理解,通过设计试验获得原料药或制剂的质量特性在各种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线照射等)的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据此为药品的处方、工艺、包装、贮藏条件和复验期/有效期的确定提供支持性信息。 稳定性研究始于药品研发的初期,并贯穿于药品研发的整个过程。本指导原则为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研究的一般性原则,其主要适用于新原料药、新制剂及仿制原料药、仿制制剂的上市申请(NDA/ANDA,New Drug Application/Abbreviated New Drug Application),其他如创新药(NCE,New Chemical Entity)的临床申请(IND,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Application)、上市后变更(Variation Application)申请等的稳定性研究,应遵循药物研发的规律,参照创新药不同临床阶段质量控制研究、上市后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具体要求进行。 本指导原则是基于目前认知的考虑,其他方法如经证明合理也可采用。 二、稳定性研究的基本思路 (一)稳定性研究的内容及试验设计 稳定性研究是原料药或制剂质量控制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通过设计一系列的试验来揭示原料药和制剂的稳定性特征。稳定性试验通常包括强制条件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等。强制条件试验主要是考察原料药或制剂对光、湿、热、酸、碱、氧化等的稳定性,了解其对光、湿、热、酸、碱、氧化等的敏感性,主要的降解途径及降解产物,并据此进一步验证所用分析方法的可行性、确定加速试验的放置条件及为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提供参考。加速试验是考察原料药或制剂在高于长期贮藏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稳定性,为处方工艺设计、偏离实际贮

傅献彩_物理化学主要公式及使用条件总结

第一章 气体的pVT 关系 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nRT RT M m pV ==)/( 或 RT n V p pV ==)/(m 式中p ,V ,T 及n 单位分别为Pa ,m 3,K 及mol 。 m /V V n =称为气体的摩尔体积,其单位为m 3 · mol -1。 R =8.314510 J · mol -1 · K -1,称为摩尔气体常数。 此式适用于理想气体,近似地适用于低压的真实气体。 2. 气体混合物 (1) 组成 摩尔分数 y B (或x B ) = ∑A A B /n n 体积分数 / y B m,B B * =V ?∑* A V y A m,A 式中∑A A n 为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A m,* V 表示在一定T ,p 下纯气体A 的摩尔体积。∑*A A m,A V y 为在一定T ,p 下混合之前各纯组分体积的总和。 (2) 摩尔质量 ∑∑∑===B B B B B B B mix //n M n m M y M 式中 ∑=B B m m 为混合气体的总质量,∑=B B n n 为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 上述各式适用于任意的气体混合物。 (3) V V p p n n y ///B B B B * === 式中pB 为气体B ,在混合的T ,V 条件下,单独存在时所产生的压力,称为B 的分压力。*B V 为B 气体在混合气体的T ,p 下,单独存在时所占的体积。 3. 道尔顿定律 p B = y B p ,∑=B B p p 适用于任意气体。 V RT n p /B B = 适用于理想气体 4. 阿马加分体积定律 V RT n V /B B =* 此式只适用于理想气体。 5. 范德华方程 RT b V V a p =-+))(/(m 2m n R T nb V V an p =-+))(/(22

物理化学性质

甲醇 MSDS 基本信息 中文名:甲醇;木酒精木精;木醇英文名: Methyl alcohol;Methanol 分子式:CH4O 分子量: 32.04 CAS号: 67-56-1 外观与性状:无色澄清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主要用途:主要用于制甲醛、香精、染料、医药、火药、防冻剂等。 物理化学性质 熔点: -97.8 沸点: 64.8 相对密度(水=1):0.79 相对密度(空气=1): 1.11 饱和蒸汽压(kPa):13.33/21.2℃ 溶解性:溶于水,可混溶于醇、醚等多数有机溶剂临界温度(℃):240 临界压力(MPa):7.95 燃烧热(kj/mol):727.0 甲醇由甲基和羟基组成的,具有醇所具有的化学性质。[3] 甲醇可以在纯氧中剧烈燃烧,生成水蒸气(I)和二氧化碳(IV)。另外,甲醇也和氟气会产生猛烈的反应。[4] 与水、乙醇、乙醚、苯、酮、卤代烃和许多其他有机溶剂相混溶,遇热、明火或氧化剂易 燃烧。燃烧反应式为: CH3OH + O2 → CO2 + H2O 具有饱和一元醇的通性,由于只有一个碳原子,因此有其特有的反应。例如:① 与氯化钙形成结晶状物质CaCl2·4CH3OH,与氧化钡形成B aO·2CH3OH的分子化合物并溶解于甲醇中;类似的化合物有MgCl2·6CH3OH、CuSO4·2CH3OH、CH3OK·CH3OH、AlCl3·4CH3OH、AlCl3·6CH3OH、AlCl3·10CH3OH等;② 与其他醇不同,由于-CH2OH基与氢结合,氧化时生成的甲酸进一步氧化为CO2;③ 甲醇与氯、溴不易发生反应,但易与其水溶液作用,最初生成二氯甲醚(CH2Cl)2O,因水的作用转变成HCHO与HCl;④ 与碱、石灰一起加热,产生氢气并生成甲酸钠;CH3OH+NaOH→HCOONa+2H2;⑤与锌粉一起蒸馏,发生分解,生成 CO和H2O。[2] 产品用途 1.基本有机原料之一。主要用于制造甲醛、醋酸、氯甲烷、甲胺和硫酸二甲酯等多种 有机产品。也是农药(杀虫剂、杀螨剂)、医药(磺胺类、合霉素等)的原料,合成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甲酯的原料之一。还是重要的溶剂,亦

2015版药典化学药物(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试验研究指导原则

2015版药典化学药物(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修订) 一、概述 原料药或制剂的稳定性是指其保持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特性的能力。稳定性研究是基于对原料药或制剂及其生产工艺的系统研究和理解,通过设计试验获得原料药或制剂的质量特性在各种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线照射等)的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据此为药品的处方、工艺、包装、贮藏条件和有效期/复检期的确定提供支持性信息。 稳定性研究始于药品研发的初期,并贯穿于药品研发的整个过程。本指导原则为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研究的一般性原则,其主要适用于新原料药、新制剂及仿制原料药、仿制制剂的上市申请(NDA/ANDA,New Drug Application/Abbreviated New Drug Application)。其他如创新药(NCE,New Chemical Entity)的临床申请(IND,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Application)、上市后变更申请(Variation Application)等的稳定性研究,应遵循药物研发的规律,参照创新药不同临床阶段质量控制研究、上市后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具体要求进行。 本指导原则是基于目前认知的考虑,其他方法如经证明合理也可采用。 二、稳定性研究的基本思路

(一)稳定性研究的内容及试验设计 稳定性研究是原料药或制剂质量控制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通过设计一系列的试验来揭示原料药和制剂的稳定性特征。稳定性试验通常包括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等。影响因素试验主要是考察原料药和制剂对光、湿、热、酸、碱、氧化等的稳定性,了解其对光、湿、热、酸、碱、氧化等的敏感性,主要的降解途径及降解产物,并据此为进一步验证所用分析方法的专属性、确定加速试验的放臵条件及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提供参考。加速试验是考察原料药或制剂在高于长期贮藏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稳定性,为处方工艺设计、偏离实际贮藏条件其是否依旧能保持质量稳定提供依据,并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是否需要进行中间条件下的稳定性试验及确定长期试验的放臵条件。长期试验则是考察原料药或制剂在拟定贮藏条件下的稳定性,为确认包装、贮藏条件及有效期/复检期提供数据支持。 对临用现配的制剂,或是多剂量包装开启后有一定的使用期限的制剂,还应根据其具体的临床使用情况,进行配伍稳定性试验或开启后使用的稳定性试验。 稳定性试验设计应围绕相应的试验目的进行。例如,影响因素试验的光照试验是要考察原料药或制剂对光的敏感性,通常应采用去除包装的样品进行试验;如试验结果显示其过度降解,首先要排除是否因光源照射时引起的周围环境温度升高造成的降解,故可增加避光的平行样品作对照,以消除光线照射之外其他

物理化学知识点(全)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内容摘要 ?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述 ?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简单变化中的应用 ?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相变化中的应用 ?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化学变化中的应用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述 U Q W ?=+ d U Q W δδ=+ 适用条件:封闭系统的任何热力学过程 说明:1、amb W p dV W '=-+? 2、U 是状态函数,是广度量 W 、Q 是途径函数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简单变化中的应用----常用公式及基础公式 2、基础公式 热容 C p .m =a+bT+cT 2 (附录八) ● 液固系统----Cp.m=Cv.m ● 理想气体----Cp.m-Cv.m=R ● 单原子: Cp.m=5R/2 ● 双原子: Cp.m=7R/2 ● Cp.m / Cv.m=γ 理想气体 ? 状态方程 pV=nRT

? 过程方程 恒温:1122p V p V = ? 恒压: 1122//V T V T = ? 恒容: 1122/ / p T p T = ? 绝热可逆: 1122 p V p V γγ= 111122 T p T p γγγγ--= 1111 22 TV T V γγ--= 三、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相变化中的应用----可逆相变化与不可逆相变化过程 1、 可逆相变化 Q p =n Δ 相变 H m W = -p ΔV 无气体存在: W = 0 有气体相,只需考虑气体,且视为理想气体 ΔU = n Δ 相变 H m - p ΔV 2、相变焓基础数据及相互关系 Δ 冷凝H m (T) = -Δ蒸发H m (T) Δ凝固H m (T) = -Δ熔化H m (T) Δ 凝华 H m (T) = -Δ 升华 H m (T) (有关手册提供的通常为可逆相变焓) 3、不可逆相变化 Δ 相变 H m (T 2) = Δ 相变 H m (T 1) +∫Σ(νB C p.m )dT 解题要点: 1.判断过程是否可逆; 2.过程设计,必须包含能获得摩尔相变焓的可逆相变化步骤; 3.除可逆相变化,其余步骤均为简单变化计算. 4.逐步计算后加和。 四、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化学变化中的应用 1、基础数据 标准摩尔生成焓 Δf H θm,B (T) (附录九) 标准摩尔燃烧焓 Δc H θ m.B (T)(附录十) 2、基本公式 ?反应进度 ξ=△ξ= △n B /νB = (n B -n B.0) /νB ?由标准摩尔生成焓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焓 Δr H θm.B (T)= ΣνB Δf H θ m.B (T) ?由标准摩尔燃烧焓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焓 Δr H θ m.B (T)=-Σ νB Δc H θ m.B (T) (摩尔焓---- ξ=1时的相应焓值) ?恒容反应热与恒压反应热的关系 Q p =Δr H Q v =Δr U Δr H =Δr U + RT ΣνB (g) ?Kirchhoff 公式 微分式 d Δr H θ m (T) / dT=Δr C p.m 积分式 Δr H θm (T 2) = Δr H θ m (T 1)+∫Σ(νB C p.m )dT 本章课后作业: 教材p.91-96(3、4、10、11、16、17、38、20、23、24、28、30、33、3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