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三种体外固定方式的比较研究共3篇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三种体外固定方式的比较研究共3篇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三种体外固定方式的比较研究共3篇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三种体外固定方式的

比较研究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三种体外固定方式的比

较研究

中心静脉导管(CVC)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可以实现对静

脉系统的快速输液、输血、营养支持及持续监测等功能,是一

种重要的中心静脉途径。PICC作为一种新型的CVC,凭借其较

少的并发症、插管操作简单快捷以及对患者的创面影响小等优点,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和运用。

PICC的安全稳定与病人的舒适和有效固定密切相关。近年来PICC的三种体外固定方式巩固了PICC的稳定性和修复时间,

分别是利用外固定套、胶贴固定和带有保护套的三钩固定法。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三种固定方式的比较研究来探讨哪种方式最

好地满足患者的安全稳定、舒适感和临床护理的需求。

一、利用外固定套固定的PICC

外固定套是医用胶带、硅胶或绒布等材料设置的一种支架,可

以缠绕在PICC上。上下一段外侧固定胶布或盖帽以防止衣物、床上用品等的摩擦和绣球,从而保持PICC通畅和固定。由于

易于操作和快速固定,目前该固定方式在临床中较为常用。

在该固定方式下,PICC的刺入部位被完全暴露,易于维护,而且病人在进行日常活动时可以轻松转动手臂,舒适性较高,缺点是:这种固定方式容易过紧,造成局部皮肤受压、挫伤、皮肤屏障受损;如果固定松动,会影响PICC的安全,使管路暴露于刺入部位之外,使患者容易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另外,固定带的绷紧程度应该适中,过紧会引起肢体水肿、获取血流和灌注压的障碍等。

二、胶贴固定的PICC

胶贴固定即用细胶带或医用胶贴将PICC固定在公共位置,使其保持不动。这种固定方式的好处是操作简单,能够更全面地固定于周围,不易松动,如按照合适的方法进行固定,可美化PICC固定状态,在观察取核时方便。

因此胶贴固定是适用于PICC长时间留置的患者。但固定材料对皮肤损伤较大,如果胶贴用量不足或固定松动,也容易让PICC移动和病人感到不舒服。由于这种固定方式不利于皮肤通气和皮肤伤口的消毒和修复,所以使用张力致密的胶带修复PICC的时间则不宜过长。

三、带有保护套的三钩固定法

三钩固定法是采用圆形三钩器表面保持一定距离,在PICC上带有保护套,以固定PICC。该方法由于保护套的作用,使得钩形器的切口形状是圆的。这样有助于减轻对导管的压力,有

效地防止治疗导管的压力,一定程度上能改善三钩固定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对静脉之机能的损害,减少刺痛。

通过比较三种固定方式,可以发现带有保护套的三钩固定法,安全可靠且舒适度高,病人的生活活动不受到任何限制,不会受到外力的干扰和摆动,提高了PICC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的

舒适度和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PICC的体外固定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必须根据医

生的建议、医护人员实施方式和患者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选择。对于固定方式合适,不会对PICC造成不好影响的患者,应力

求让患者感觉舒适、安全,并且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和疗效

在PICC置管治疗过程中,体外固定方式是非常关键的。经过

比较,胶贴固定、绷带固定和带有保护套的三钩固定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因此需要个性化选择。其中,带有保护套的三钩固定法是最为安全可靠且舒适度高的方法,能够提高PICC在

长时间使用过程中的舒适度和使用寿命。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需要确保固定牢固、舒适并且不会对患者带来不良影响,以确保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三种体外固定方式的

比较研究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三种体外固定方式的比较研究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是临床上非常常用的一种血管路经,用于输注药物、营养支持、血流动力

学监测以及血液透析等治疗操作。而PICC导管是CVC的一种

延伸,它将导管从颈部以外的静脉通道方法肘部或手部的静脉,通过胸脏的大静脉,直至达到上的腔下静脉或右心房入口处。相比较于CVC,PICC导管具有许多优势,如插管简便、痛苦少、风险小等。而医护人员通过对PICC导管进行适当的固定,可

以减小导管的外移、脱落等意外情况的发生。固定方式不同可能会影响到导管的使用效果。因此本篇文章将从三种固定方式的角度对PICC导管进行比较研究。

I. 缠绕固定法

这种固定方式的原理是在插入导管时,将一条特殊的胶质缠绕成整齐的圈绕过导管以及患者的上臂,然后在导管和患者的皮肤上分别用带状胶布或透明敷料把导管固定住。这种固定方式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可以提供足够的固定力,以防止导管在使用中移位或脱落。但是,这种方法需要技巧和经验,并且常常在患者皮肤下方形成皮下止血带,导致皮肤受到损伤的风险。且皮下止血带过紧容易引起四肢水肿,给患者带来不适,且需要常规松紧治疗,增加了患者的负担。

II. 挂钩固定法

这种固定方式利用了挂钩提供的支撑力,将导管固定在患者的上臂上。这种方法适用于对患者皮肤敏感的病人和需要利用该部位进行治疗的情况,如换药等。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对患者的皮肤创伤,但需要保证挂钩固定得稳固,否则容易造成导管滑动甚至掉落,影响治疗效果。

III. 贴心固定法

这种固定方式是在导管固定区域采用黏性贴心材料,如医用透明贴,把导管胶质附在患者的皮肤上。这种固定方式较为牢固且相对减少了皮肤受到损伤。但是这种固定方式要求导管要留有足够的长度,以便导管在皮肤上更有粘性。

总的来说,不同的固定方式各自具有其优缺点。临床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选择恰当的固定方式。从固定力和皮肤损伤的情况来看,贴近固定法较为理想,但需要导管留有足够长度。而挂钩固定法虽然在保护皮肤方面适用性较广,但它对导管的支撑力较低。缠绕固定法是常用的方法,但常常在皮肤下方形成皮下止血带,造成患者不适。因此,医生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合的固定方式,以确保PICC的固定牢靠,减少导管的意外移位和意外掉落

综合来看,PICC的固定方式选择应当考虑到固定力、皮肤损伤和患者的舒适度。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可以选用缠绕固定法、挂钩固定法和贴心固定法中的一种。医生在选择和实施固定方式时应当注意细节,确保PICC的固定牢靠,减少导管的意外移位和意外掉落,从而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三种体外固定方式的

比较研究3

经外周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一项临床广泛应用的技术。在手术室需要长时间、大量输液或化疗时,PICC可以有效地方便

输液导管的置入和使用。然而,在使用PICC时,并非只有一

种固定方式,本文将对比研究三种体外固定方式。

第一种,经皮固定法:在PICC置入后,在导管的皮肤穿刺点

周围贴敷医用透明胶带进行固定。这种固定方式是最常用的方式。

第二种,设备辅助固定法:在PICC置入后,通过一个小外套管,将导管通过导管保持器的弹簧夹固定住。这种方法需要辅助设备,能确保导管的固定性。

第三种,头盖骨贴合固定法:在PICC置入后,在导管穿刺点

附近将导管通过导管保持器的立体结构缠绕,然后再利用头盖骨的特殊结构将导管固定在头盖骨上。这种方法对于对皮肤要求比较高或肌肉丰满的病人,会更加适用。

比较三种固定方式,经皮固定法最为普遍。它相对简单、经济,同时不需要特殊设备或辅助用品,因此便于使用。与其他两种相比,设备辅助固定法可以更好地确保导管的稳定性,有效地减少导管在移动时产生的疼痛和削弱。头盖骨贴合固定法则在导管穿刺点上方固定,可以更好地克服皮肤易于张力的场合。但这种方法需要更高的技能水平和更长的操作时间。此外,这种方法虽然品质更好,但成本也更高。

在使用PICC过程中,固定方式影响导管的舒适度和耐久性。

有些研究表明,正确的固定可以延长PICC的使用寿命,并减

少感染和其他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对于不同类型的固定方式,

尚无统一的规定。基于固定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可以灵活选择并结合不同的固定方法。

总之,PICC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在选择并确定固定方法时,应该根据个体化的需求、疾病特征、固定是否牢固以及固定过程的耗时等因素进行权衡。固定要保证导管的稳定性,防止滑动和松弛,同时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PICC治疗中,正确的固定是确保导管舒适、安全并有良好耐久性的关键。穿刺点附近将导管通过导管保持器的立体结构缠绕、经皮固定法、设备辅助固定法和头盖骨贴合固定法是常用的固定方法。每种方法具有其优缺点,应根据个体化需求和固定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进行权衡选择。固定要保证导管的稳定性,防止滑动和松弛,并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操作及护理

经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新的静脉输液技术。留置时间长,并发症 少,可避免反复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减少某些药物渗出所致的静脉炎、静脉硬化,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PICC成本高,如置管失败,或置管后护理不当,会给患者造成躯体痛苦及经济损失,因此如何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及其维护质量,减少并发症,是PICC专科护士研究重点。现将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1 PICC置管 1.1置管前宣教与患者及家属讲解置管的优势、操作过程、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费用情况,使患者及家属对置管心中有数,消除紧张心理,配合置管,并签署PICC置管同意书。 1.2合理选择穿刺部位首选贵要静脉,其直、短且静脉瓣少。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左侧的静脉路径较右侧长、弯曲,插管时难度较大且容易损伤血管内膜,故穿刺最好选择右侧肢体。最佳穿刺点为肘窝下两横指处,穿刺点过高可能损伤神经及淋巴管,穿刺点过低则血管相对较细,易引起血流障碍和机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 1.3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治疗需要,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接触导管前尽量将手套上的滑石粉冲洗干净。 1.4置管注意事项置管前将患者床头抬高15度。当导管送至腋静脉时需要让患者头部转向置管侧,下颌尽量贴近肩峰,低于置管侧锁骨下窝,或让助手协助用手压迫置管侧的颈静脉,防止导管向上进入颈静脉。选择贵要静脉置管时,手臂外展90度为宜,选择头静脉置管时,手臂外展与身体角度小于30度,摆放体位合适,可减少导管异位几率。穿刺时严禁来回探测血管,以免对血管内膜造成机械性损伤。 1.5避免PICC尖端异位导管进入静脉后不能准确进入上腔静脉的中下1/3处,即导管异位。导管异位会引起血液不畅,并发深静脉血栓;导管尖端进入右心房会引起心律失常、损伤心肌或瓣膜,甚至发生心包填塞。为此,PICC置管后我科均进行DR胸片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一旦发现PICC尖端异位,立即处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2 PICC置管后护理 2.1敷料的选择及更换穿刺部位可覆盖无菌纱布或无菌透明敷料,棉质敷贴优于透明敷贴。管置后24小时更换敷料。之后纱布敷料每72小时更换一次,透明敷料每7天更换 一次。汗液浸湿敷料后需及时更换。 更换敷料时,从下往上揭除,如敷料上粘有输液胶布时,应先用75%酒精沾湿胶布,使其于导管分离,防止揭敷料和胶布时导管脱出。 2.2穿刺点出血置管中拔出插管鞘时,立即按压止血,按压时间根据患者的凝血情况

食管癌围手术期应用3种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分析

食管癌围手术期应用3种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分析 通过对颈外静脉、股静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进行比较,探讨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中心静脉置管的最佳途径。方法对3种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共264例进行分析,分别比较穿刺总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过程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颈外静脉、股静脉、PICC置管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85.33%、86.95%、92.59%,总的成功率分别为96.15%、95.83%、90.00%,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穿刺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77%、10.42%、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69%、70.83%、28.33%;,颈外静脉组明显低于另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穿刺途径均穿刺成功率高,穿刺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但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颈外静脉组明显低于另外2组,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静脉通道应首选颈外静脉置管。 静脉通道是各种药物进入患者体内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食管癌患者,营养状况差,术前术后均需营养支持治疗,术后禁食需要大量补液,血管难以穿刺,为了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减少护士的工作量,保证治疗的顺利完成,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中心静脉置管。四川省肿瘤医院胸一病区2006-07/2010-05采用3种不同穿刺途径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共264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64例患者中,男性220例,女性44例;年龄49~84岁,平均年龄6 2.43岁。均经组织学及消化内镜确诊为食管癌,行上腹右或左胸食管癌两切口手术患者。患者均为自愿选择3种不同穿刺方法。 1.2 方法 1.2.1 穿刺材料204例颈外静脉及股静脉置管患者均选用德国Mono公司生产的V330中心静脉导管,导管型号为16G,管腔内径为1.7mm,长度为20cm,另备医院供应室自备的静脉穿刺包1个。60例PICC置管患者均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安全型外用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套装,导管型号为16G,管腔内径1.8 mm,长度60cm。 1.2.2 穿刺方法(1)颈外静脉穿刺方法:患者去枕平卧,选择颈外静脉较充盈的一侧,头偏向对侧,肩部垫高15°,暴露颈外静脉,颈外静脉充盈不佳者可由助手在锁骨下静脉三角处用手指按压使其充盈,常规消毒皮肤,选穿刺点。用5ml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0. 5~1ml做局麻,术者持穿刺针与皮肤呈15°~30°角进行穿刺,见回血后,再进针0. 5cm,检查回血,通畅后插入导丝,退出穿刺针,将中心静脉导管经导丝缓缓送入,根据患者体型和穿刺点的高低,插入12~19cm,拔出导丝,接注射器抽回血,证实无误后推注生理盐水5ml,连接肝素帽,消毒穿刺点,用无菌粘敷贴覆盖固定穿刺处及导管,连接输液器。(2)股静脉穿刺方法:采用高位置管法:穿刺点为腹股沟韧带中、内1 /3交界股动脉搏动点内侧0. 5cm。常规消毒皮肤后,在穿刺点做局部浸润麻醉,操作者左手的示指、中指、无名指并排按压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右手持穿刺针于穿刺点皮肤呈40°~60°角进皮后与股动脉平行缓慢进针5~7cm时缓慢退针,同时回抽穿刺针活塞,见回血后,左手固定穿刺针,右手将导丝沿穿刺针送入约30cm,退出穿刺针, 将中心静脉导管经导丝缓缓送入股静脉约15~20cm,拔出导丝, 接注射器抽回血,证实无误后推注生理盐水5ml,连接肝素帽,消毒穿刺点,用无菌粘敷贴覆盖固定穿刺处及导管,连接输液器。(3)PICC置管方法:患者平卧,手臂外展与躯干成90°,测量置管长度(上腔静脉测量法: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量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三肋间隙;锁骨下静脉测量法: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量至胸骨切迹,再减去2cm),测量上臂臂围,碘伏消毒3遍,预冲导管,修剪导管,结扎止血带,让助手在消毒区外扎止血带,嘱患者握拳,使静脉膨胀,局部麻醉;穿刺者一手固定皮肤,另一手以15~30°角进针行静脉穿刺,见回血,减少穿刺角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术 定义:经上肢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下肢静脉(新生儿)等到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连接处的中心静脉导管。 特点:避免颈部及胸部穿刺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如气胸、血胸;减少频繁穿刺的痛苦;保护外周静脉;可在患者床旁插管;保留时间长,可留置1年;感染发病率小于3%;适合长期输液者。 适用范围:1.有缺乏外周血管通道倾向者;2.需长期静脉输液、反复输血或血制品的患者; 3.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如化疗等; 4.输注高渗性或粘稠性液体,如胃肠外营养液、脂肪乳等; 5.如家庭病床患者等。 禁用范围:1.缺乏外周静脉通道(无合适穿刺血管);2.穿刺部位有感染或损伤;3.插管途径有放疗史、血栓形成史、外伤史、血管外科手术史;4.接受乳腺癌根治术和腋下淋巴结清扫的术后患侧;5.上腔静脉压近综合征。 护理要点: 1.血管的选择:首选贵要静脉(管径粗、解剖结构直、位置较深);次选肘正中静脉;末选头静脉(表浅、暴露良好、管径细、有分支、静脉瓣相对较多) 2.穿刺点选择:肘下两横指处进针最佳。 3.导管的选择:成人通常选择4Fr;儿童3Fr;婴儿1.9Fr 4.测量导管长度:患者平卧,手臂外展与躯体成角90°;测量自穿刺点起至右胸锁关节,然后向下至第3肋间止;测量长度:头静脉在长于贵要静脉,左臂应长于右臂。 5.穿刺部位消毒: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上下直径20cm,两侧至臂缘;消毒剂及消毒方法:乙醇和碘伏:先用乙醇清洁脱脂,再用碘伏消毒;碘酒和乙醇:先用碘酒消毒,再用乙脱碘;氯已定:上下摩擦消毒30s。 6.操作注意事项 (1)了解静脉走向,避免在疤痕及静脉瓣处穿刺 (2)做好解释工作,确保穿刺时的静脉的最佳状态 (3)进针角度为20~30°,见回血后降低角度进针0.5 cm,再送套管鞘 (4)送套管鞘后嘱患者松拳,松止血带,操作者中指按压套管鞘尖端后再退出针芯 (5)送管将至颈部时嘱患者扭转头部,正确方法为患者面转向术肢方向,下颌尽量向下压,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PICC)是指经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肱静脉,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 【护理常规】 (1)心理护理:讲解PICC导管优缺点,置管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置管的目的和方法等,让患者充分了解 PICC相关知识,解除其疑虑,配合治疗。 (2)术前准备:评估血管,签署置管协议书,置管物品准备。 2.置管术后护理常规 (1)术后肢体活动:术侧肢体可适当活动,但不可进行引体向上、负重等剧烈体育运动。穿刺点在肘下者 24h 内尽量避免屈肘运动,嘱患者常做术侧握拳运动以利于术肢血供。 (2)术后观察要点 ①穿刺点:有无发红肿、渗血、渗液情况,置管术后24~48h 更换贴膜。 ②导管:有无移位,是否脱出或进入体内。 ③贴膜:有无潮湿、脱落、污染。 (3)管路护理:PICC导管每周维护1~2次,护士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正压接头及敷贴每周更换1~2次;导管固定器每2周更换1次;对贴膜过敏的患者改用安普贴;使用导管前后,用10ml以上注

射器抽取0.9%氯化钠溶液10~20ml以脉冲方式进行冲、封管;如需同时输入多种黏附性强、大分子的药液,应每4小时冲管1次,使导管保持通畅。 (4)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①导管阻塞:当导管发生堵塞时,先回抽,小的血凝块可抽出使导管通畅,若回抽困难,可使用尿激酶进行溶栓,严禁将血块推入血管。 ②局部感染:导管的维护与使用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加强换药;细菌培养。 ③深静脉血栓:以临床症状和患者的全身状况为依据选择拔除导管、抗凝治疗或溶栓治疗;抬高患侧肢体使肢体肿胀减轻;不要对患肢进行按摩,以免栓子脱落。 ④机械性静脉炎:抬高患肢,避免剧烈运动;热湿敷每次 20min (每日4次);使用赛肤润按摩 PICC穿刺点上方皮肤,每日4次。 ⑤导管脱出:固定导管的贴膜、固定器如有松动、潮湿应及时更换;体外导管摆放S形或U 形弯曲以增加导管进出的阻力,有效预防导管脱出;导管一旦脱出,立即妥善固定,拍摄胸部X 线正位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健康教育】 1.运动与休息:PICC患者可以从事一般性日常工作、家务劳动、体育锻炼,但应避免使用术侧手臂提重物、做引体向上等大幅度动作。 2.PICC带管出院的患者每周到医院 PICC护理专家门诊进行导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三种体外固定方式的比较研究共3篇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三种体外固定方式的比较研究共3篇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三种体外固定方式的 比较研究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三种体外固定方式的比 较研究 中心静脉导管(CVC)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可以实现对静 脉系统的快速输液、输血、营养支持及持续监测等功能,是一 种重要的中心静脉途径。PICC作为一种新型的CVC,凭借其较 少的并发症、插管操作简单快捷以及对患者的创面影响小等优点,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和运用。 PICC的安全稳定与病人的舒适和有效固定密切相关。近年来PICC的三种体外固定方式巩固了PICC的稳定性和修复时间, 分别是利用外固定套、胶贴固定和带有保护套的三钩固定法。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三种固定方式的比较研究来探讨哪种方式最 好地满足患者的安全稳定、舒适感和临床护理的需求。 一、利用外固定套固定的PICC 外固定套是医用胶带、硅胶或绒布等材料设置的一种支架,可 以缠绕在PICC上。上下一段外侧固定胶布或盖帽以防止衣物、床上用品等的摩擦和绣球,从而保持PICC通畅和固定。由于 易于操作和快速固定,目前该固定方式在临床中较为常用。

在该固定方式下,PICC的刺入部位被完全暴露,易于维护,而且病人在进行日常活动时可以轻松转动手臂,舒适性较高,缺点是:这种固定方式容易过紧,造成局部皮肤受压、挫伤、皮肤屏障受损;如果固定松动,会影响PICC的安全,使管路暴露于刺入部位之外,使患者容易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另外,固定带的绷紧程度应该适中,过紧会引起肢体水肿、获取血流和灌注压的障碍等。 二、胶贴固定的PICC 胶贴固定即用细胶带或医用胶贴将PICC固定在公共位置,使其保持不动。这种固定方式的好处是操作简单,能够更全面地固定于周围,不易松动,如按照合适的方法进行固定,可美化PICC固定状态,在观察取核时方便。 因此胶贴固定是适用于PICC长时间留置的患者。但固定材料对皮肤损伤较大,如果胶贴用量不足或固定松动,也容易让PICC移动和病人感到不舒服。由于这种固定方式不利于皮肤通气和皮肤伤口的消毒和修复,所以使用张力致密的胶带修复PICC的时间则不宜过长。 三、带有保护套的三钩固定法 三钩固定法是采用圆形三钩器表面保持一定距离,在PICC上带有保护套,以固定PICC。该方法由于保护套的作用,使得钩形器的切口形状是圆的。这样有助于减轻对导管的压力,有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方法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方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侯小娟李琳宋茜文君 【关键词】静脉高营养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静脉高营养;护理 1 对象和方法 1999-06/1999-~12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导管对10例患者行PICC.①物品准备:穿刺包1个,手套2付,100mL肝素盐水1瓶. ②穿刺部位:常选择肘部头静脉,贵要静脉或正中静脉为插管部位. ③操作步骤:按Abi-Nader介绍的方法[1],在预先选择好的部位,先测量置入导管的长度,上臂外展角度90°,由穿刺点至锁骨头距离,消毒范围由上臂中段到前臂中段,据测得的静脉长度剪去多余导管,扎止血带,插入引导套管,拔出针芯后插入选择好的导管,插至预定的长度,拔出引导套管和金属导丝,抽回血,再用肝素盐水10mL (生理盐水100mL+1mL肝素)冲洗导管,用碘酒消毒穿刺部位,涂上皮肤保护剂,透明粘膜覆盖穿刺点,再用胶布固定圆盘.④注意事项:

剪去多余导管后撤导丝时应比所测得的静脉长度多退1cm可将导丝头埋于套管内,防止导丝将血管刺破;进针角度30°~60°为宜,进针速度适宜,过快易穿透,过慢易从针眼处出血;当导管全部送入后再退出外套管,否则不易将导管全部送入;导管尖端到达肩部时,让患者头转向穿刺侧手臂,下颌靠近肩部,则导管容易进入上腔静脉;送导管时速度不宜过快,应一手固定外套管,另一手拿镊子缓慢送入导管;遇到阻力时不要用力送导管,可适当拔出,再重新放入. 2 护理 操作前应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此方法的必要性、安全性、方便性,以取得配合;严格无菌操作;置管术后次日常规消毒,待干后再用碘酒消毒穿刺点,更换贴膜;使用BD公司生产的IV3000型透明贴膜,透气性好,无需每日更换,一般每周更换1~2次,在胶布上注明更换日期;每日抽回血弃掉,用肝素盐水冲洗导管1次,防止血栓脱落或导管阻塞,封管时应为正压封管,所用空针为10mL以上的空针,容量较小的注射器能产生足以使导管破裂的压力;输血、血浆、白蛋白后用等渗盐水冲洗导管;采血后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每日测量置管侧上臂臂围并记录,观察有无外渗. 3 讨论 PICC是将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由肘窝静脉沿血管送入上腔静脉(SVC)的一种方法,已发展成为一种方便、有效、安全的置管技术。美国中心静脉插管感染率0.18%,国内台湾地区为1.1%,而蒋朱

PICC导管与CVC导管在测定中心静脉压中的对比研究

PICC导管与CVC导管在测定中心静脉压中的对比研究 摘要】目的:对比PICC导管与CVC导管在测定中心静脉压的效果。方法:选取PICC、CVC住院患者共108例,其中对照组54例为PICC住院者,观察组54例为CVC住院患者,按置管方式不同分组,对比两组中心静脉压测定值。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测得的中心静脉压值基本相同,两组数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VC、PICC导管置入患者体内,测量得到的中心静脉压值无明显差异,两种 方法测量一致性好。 【关键词】PICC导管;CVC导管;中心静脉压 右心房接收上下腔静脉血液,此过程中产生的压力称之为中心静脉压(CVP),能充分反映出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常在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用到,意义重大。中 心静脉插管(CVC)、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临床上常见的两种 置管方式[1]。对患者CVP进行监测,能准确评估出患者心肌循环容量、最大承受 压力,此种监测方式在医院外科中较为常见,其循环功能监测是一项重要护理措 施[2]。插入中心静脉导管质量决定监测质量,鉴于此本研究重点探讨PICC、CVC 导管测量值有无差异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10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4例进行研究,按照置管方式不同分组,所有患者均在2016年2月-2019年2月来院治疗。观察组男30例,女24例,年龄38~68岁,平均(58.43±1.25)岁;对照组男29例,女25例,年龄39~69岁,平均(60.13±1.12)岁。两组临床症状、身体素质及年龄等资料具有同质性 (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置入CVC导管,全长16cm,选取ARROW型导管,由美国研制,型号16G。 观察组置入PICC导管,全长60cm,选取单腔耐高压导管,由德国研制,型 号4F。端头呈现开放式,属于三向瓣膜式导管,在无压力状态下,瓣膜闭合,施 加压力后端头张开开始工作。 置管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中心静脉压,作检测前准备:对导管末端位置进行检查,采用X射线扫描,确保导管在上腔静脉中下1/3处,然后测量CVP。 CVC/PICC导管前端、三通前端相连,将测压管连接在三通侧孔上,液位器、三通 尾端连接。准备有刻度标尺,将测压管固定在其上,取平卧位开始检测,步骤如下:右心房水平对应刻度0,转动打开输液通路,通入平衡液完成排气、排液动作,完成一个循环后关闭通路,将中心静脉、测压管连通,观察测压管液面,直 至其不再下降读数。继续循环上述动作,读数。 1.3 观察指标 多次测量两组患者中心静脉压值,计算静脉压平均值并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选取SPSS20.0分析,(±s)为计量资料,行t、检验的为计数资料。P<0.05 表示差异明显。 2 结果 2.1两组测量得到的中心静脉压对比 观察组、对照组测得的中心静脉压值基本相同,两组数值无明显差异(P>0.05)。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比较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VPA)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比较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应用植入式输液港与PICC导管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0年12月我科收治60例肿瘤化疗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并分别采用PICC导管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对两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置管时间比观察组置管成功率高,对照组置管维护操作时间比观察组长,观察组置管后生活质量评价比对照组高,两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相比于PICC置管,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可提高置管效果,延长置管时间,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符合临床需求,值得推广。 【关键词】乳腺癌;肿瘤化疗;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 乳腺癌在2020年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中国年癌症死亡人数突破300万,取代了肺癌,并且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患病趋势。静脉化疗是对乳腺癌患者进行治疗的有效和常用方案,近年来,临床上广泛采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和PICC置管的主要静脉输液方式进行化疗。两者均依赖静脉高流速,可迅速将化疗药物通过静脉传播到血液中,无需反复穿刺,可以有效的减少化疗药物对静脉血管的损伤,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肿瘤术后化疗的患者中[1]。本文选择我科收治的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60例作为实验对象,分析乳腺癌患者化疗期间应用PICC或VPA的临床效果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20年5月~2020年11月我科收治的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60例作 为实验对象,随机平分为对照组(30例),年龄34-80岁。和观察组(30例),年龄40-85岁。两组资料比较,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存在对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选择PICC置管方案,PICC置管通常在患者肘窝部的贵要静脉,肘正 中静脉,头静脉中任选一条,导管直接插入到上腔静脉。需要选择弹性及显露性 好的血管。穿刺时,患者取仰卧位,用皮尺测量患者从穿刺部位至上腔静脉的长度,一般为45~48cm。置管成功后进行X线射片,确定在上腔静脉后即可输液, 待输液完毕应用稀释后的肝素生理盐水实施封管,之后每周需要进行封管维护 一次;观察组选择实施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成人首选锁骨下静脉,其次是颈 内静脉。常规进行局麻和消毒,在超声辅助下对穿刺部位进行定位,常规插入导丝,之后拔出穿刺针,导管于导丝辅助下置入血管,并对锁骨下的皮下组织进行 钝性分离,使之建立皮下隧道与囊袋,再以隧道针把导管由穿刺点植入囊袋中, 同时和注射底座进行妥善连接,之后对注射底座进行固定,对切口处进行缝合。 输液接头进行妥善连接,待输液结束,用生理盐水进行冲管,之后应用肝素盐水 进行封管操作。 1.3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的置管情况,包括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置管的维护操作时间频率; 利用我科自制的置管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患者对置管治疗满意程度。调查问卷 分值为0~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对置管满意度越高。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各选择(x±s)、(%)对计量资料、计数资料进行表示,并各行进行t检验、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2 结果

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临床护理应用中的对比分析

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与经外周置入中 心静脉导管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临床护理 应用中的对比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临床护理应用中的对比。方法抽取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间在我院接受化疗的乳腺癌患者40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成两组,一组为接受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的VPA组,一组为接受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PICC组,两组各有患者20例,对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并发症发生率,VP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ICC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评分,VPA组明显优于PICC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乳腺癌;化疗 据临床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乳腺癌的发病几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已经成为危害女性健康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而化疗是多类肿瘤疾病除手术治疗外,最为常见的方式之一,且治疗效果显著,但是由于治疗周期较长,药物还伴有外渗的可能性,从而易增加患者的痛苦和恐惧[1],降低生活质量,因此,为了保证化疗方案的顺利实施,则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深静脉导管,来规避药物外渗,减少血管内膜的损伤,保护外周静脉血管,降低患者的痛苦程度。有研究表明[2],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VPA)是近年来乳腺癌化疗患者常用的可长期留置的深静脉导管,为了探究二者的差异性以及临床干预价值,本文进行如下的研究。 1一般资料与方法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一、定义 经外周静脉留置套管针,操作容易,但保留时间短。经中心静脉置导管能确保静脉通路长时间开放,但操作复杂,易出现并发症。临床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以上不足,是一种有效的建立长期静脉通路的方法。 二、适应证 ①需长期输液、化疗、频繁留取标本的患者。 ②输液困难,如严重烧伤患者。 ③输刺激性或高浓度药物,如完全胃肠外营养。 三、操作步骤 使用带有外套管的导管作插管。 (1)穿刺点一般选择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 (2)用物输液盘、深静脉穿刺包、PICC导管1根、穿刺套管针、生理盐水250ml、5ml无菌针筒1支。 ①患者仰卧,右臂外展与身体呈90°。 ②测量穿刺点一般为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至右锁骨头,再往下至第3肋间隙的距离,此为导管插入的长度。若为左侧穿刺,置管长度须另加两乳头间距。

③根据患者的年龄及体重,选择适当型号的导管。 ④穿刺部位局部常规消毒,扎止血带,铺消毒洞巾。 ⑤冲洗并检查导管及套管针是否完好。 ⑥术者戴无菌手套,持套管针行静脉穿刺,穿刺时针的斜面应朝下,以免刺破血管壁,见回血后低角度略向前进,以确保导管尖端进入血管后松开止血带,然后撤离针芯,左手固定外套管,右手退出穿刺针芯。 ⑦用镊子夹住导管前端向近心方向送入导管,须注意轻夹,以防损伤导管,当导管进入10~15cm时退出外套管,并撕开外套管。 ⑧插入导管至右肩处,嘱患者头部转向术者,下颏抵住右肩,以免导管误入颈静脉。继续插导管直至预定的位置,并适当固定。 ⑨必要时行X线摄片确定导管位置。 四、并发症 ①导管错位、导管阻塞、导管折断、意外脱出。 ②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败血症。 五、护理要点 ①换药:穿刺后第1个24小时更换敷料1次,以后每周常规更换敷料3次。操作时应注意沿导管的方向向上揭去敷料,以防导管拔出。

PICC置管后的安全管理和护理研究-护理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PICC置管后的安全管理和护理研究-护理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自上世纪90 年代后期被引入中国后迅速发展,广泛应用于临床,主要用于危重患者、烧伤患者、老年患者、颅脑损伤患者及婴幼儿患者等,因其具有操作简单、穿刺成功率高、带管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PICC 患者日益增多。PICC 为抗生素、肿瘤化疗、完全胃肠外营养等需要长期维持静脉通路的患者提供一个安全有效的途径,可以保护浅表血管网和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虽然PICC 具有诸多优点,但由于留置时间较长,所以,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特别是治疗间歇期(出院)患者导管的安全管理成为了突出的问题。 1、PICC 置管后的安全管理

置管前要评估患者病情、年龄、血管条件、意识状态、治疗需求、心理反应及合作程度,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置管目的、意义和可能存在的风险等情况,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1 治疗期间的护理:PICC 置管后的护理与导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导管有效留置时间息息相关。 1.1.1 提高护理质量:护理人员对工作认真负责,心理素质高,严格无菌操作,细心观察,精心护理,严格执行导管护理规范。熟练掌握操作流程、护理常规、敷贴更换方法及要求、冲管封管的方法及要求、常见问题的处理及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处理方法等,随时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指导其掌握维护导管的知识,为患者治疗间歇期导管的安全管理奠定基础。 1.1.2 数据信息管理:建立数据库,将PICC 资料录入计算机,以动态了解PICC 护理质量,及时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经验,最终达到持续改进工作的目的,为护理研究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PICC与CVC在神经外科患者应用中的效果对比分析

PICC与CVC在神经外科患者应用中的效果对比分析 目的:比较经锁骨下静脉导入中心静脉导管(cvc)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神经外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科收治的61例颅腦疾病患者,观察组(30例)实行PICC,对照组(31例)实行cvc,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所需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延长(P<0.05),而观察组导管滞留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总并发症发生率在PICC与CV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操作方法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阻塞、导管脱出及导管异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出血、气胸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而静脉炎及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差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与CVC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各有利弊,在不同病人及不同治疗阶段有一定针对性。 标签:神经外科;CVC;PICC;效果 随着社会及医学的发展,颅脑疾患病人逐年增多,大多数患者均需较长时间的补液,特别是早期肠外营养和甘露醇的使用,患者常常会承受静脉炎等痛苦。因此PICC及传统的CVC是较好的选择,但两者在临床应用时也各有优劣,现就两种置管方式在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比较,对两种置管方式在神经外科领域的使用进行系统评估。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回顾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颅脑疾病患者61例,其中30例实施PICC男19 例,女11例,年龄16-72岁,平均(47±15.37),APACHE Ⅱ评分2-25分,平均(1 2.3±5.01),留置过程中谵妄评估量表(CAM-ICU-RASS)0-4分,平均(1.56±1.16);31例实施PICC,男22 例,女9例,年龄18-71岁,平均(4 3.9±1 4.70),APACHEⅡ评分3-26分,平均(1 5.26±5.37),留置过程中谵妄评估量表(CAM-ICU-RASS)0-4分,平均(1.74±1.12)。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1.2 方法 1.2.1 材料PICC导管1套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导管型号为7617405,4F,导管总长为65cm。CVC导管1套新乡市驼人集团生产,导管型号为16G,导管总长为20cm。 1.2.2 操作方法观察组实行PICC置管(塞丁格法),患者取平卧位,手臂外展90°,从穿刺点沿静脉走向量至右胸锁关节再加3cm,即为导管的插入长度。穿刺部位安尔碘消毒,铺无菌洞巾,选择好的静脉进行穿刺,成功后缓慢送管,余lOcm再次抽回血,冲管,退出并撕裂穿刺鞘,将导管送至0刻度;移去导引

PICC导管固定方法的探讨

PICC导管固定方法的探讨 摘要】目的改进PICC 固定方法,以降低导管移位发生率。方法随机选取106例PICC置管后的患者,采用导管固定方法为:将体外导管呈“S”型放置,用无菌透明胶布固定导管圆盘部分,并外贴透明敷料,再交叉固定导管和透明敷料,记录胶 贴标注穿刺者姓名、日期及臂围贴于透明敷贴上缘。结果本组导管向血管内移位 0例,发生率为零,导管向穿刺点外移位2例,发生率为1.89%,导管断裂0例。结论改进后的导管固定方法,明显减少了PICC导管移位和折管断裂的发生率, 保证了管道的正常使用及病人的安全。 【关键词】PICC 固定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5-0320-02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 I C C)是指经贵要静脉、头静脉、肘 正中静脉,下肢的隐静脉(新生儿)等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 脉下1/3处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连接处的中心静脉导管[1]。它不仅可以满足患者 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及长期补液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可避免药物对外周静脉的损伤 和局部组织的剌激,保护外周血管。P I CC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也存在一 些并发症和危险[2],而导管移位和裂管的危险同样给病人带来躯体痛苦及精神负担,且易被医护人员忽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导管固定的方法与导管移位和导管断 裂的不良事件发生有直接关联[3]。我科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改进导管的 外固定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06例PICC置管患者,其中男性69例,女性37例,年龄43-87岁,平均年龄59.2岁。肺癌49例、乳腺癌23例、胃癌11例、脑梗塞8 例、矽肺6、肝癌5例、食管癌2例、结肠癌2例。穿刺血管中贵要静脉52例 正中静脉21例头静脉22例,肘下尺侧静脉11例。导管留置时间为22~360天。患者均需要化疗或长期补液。 1.2 材料选用美国BD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安全型PICC导管(5Fr或4Fr)。 固定材料均用3M公司生产的10 cm×12 cm的无菌贴膜覆盖。 1.3P I C C置管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外展手臂90°。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锁 骨头下缘距离+右侧4 cm或左侧7 cm为置管长度,患者均测量2次,取其平均值,自肘窝上方10c m处测量上臂围。打开置管包,带无菌手套,建立无菌区, 消毒皮肤:75%酒精棉签消毒3遍,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位中心,上下直径20c m,两侧至臂缘;酒精待干后,碘伏消毒3遍。消毒要求为顺时针一遍,逆时针一遍,顺时针一遍。脱手套,穿无菌衣,戴新的无菌手套,铺孔巾及治疗巾。预冲正压 接头、导管,润滑亲水性导丝并修剪导管。实施穿刺:绷紧皮肤,以15-300进针,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进针0.5 cm -1cm,是导管尖端进入静脉,固定钢针,将导管 鞘送入静脉。固定好导入鞘,将导管自导入鞘内缓慢、均速送入,当导管送至 15c m-20c m时,嘱患者向穿刺侧转头并将下颌贴肩,导管到达预定长度时,撤 出外鞘、导丝,连接正压接头,冲管并正压封管,移去孔巾,清洁穿刺点周围皮肤。 1.4 导管固定方法将体外导管呈“S”型放置,用无菌透明胶布固定导管圆盘部分,胶布下缘对其圆盘下缘,在穿刺点上方放置小纱布,注意不要盖住穿刺点, 外贴透明敷料,敷料下缘与圆盘下缘平齐,按压导管边缘及透明敷料周边使粘贴

ICU 危重患者CVC 及PICC 导管的留置选择及护理研究新进展

ICU 危重患者CVC 及PICC 导管的留置选择及护理研究新进展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PICC 及CVC 导管的对比研究,然后提出对留置导管进行 有效的导管护理,可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保证留置导管在危重患者中 的有效应用,为危重患者的有效治疗与护理带来方便,可有效提高危重患者的抢 救成功率。 【关键词】ICU;危重患者;留置导管;CVC; PICCICU 是危重患者集中救治的场所,由于疾病救治的需要,危重患者常需 留置各种导管,血管内置管在 ICU 已广泛应用,但是血管导管相关感染(CRBSI) 的发生几率却居高不下,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方面。因此,杜绝血管导管相关 感染是ICU 质量管理的重要课题。 1 PICC 及CVC 导管的对比研究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PICC)及经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venouscatheter,CVC)是较好的选择,但两者在临床应用时也各有优劣,现就两种置管方式在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及主要并发症发 生率等方面进行比较。 1.1 PICC 与CVC 置管成功率及操作时间比较PICC 所选血管范围多,均是在可 见或在可触及下穿刺,无需局麻,操作较简单、创伤小,可避免局部动脉损伤及血、气胸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但由于送管路径长,在送管过程中可能遇到静脉 瓣或血管走向异位不能顺利到达上腔静脉,这就需要常规进行拍胸片确定导管位置,也因此置管时间较CVC 长。 1.2 PICC 组与CVC 组主要并发症比较1. 2.1 PICC 与CVC 在置管后24-48 h 均可 出现穿刺点局部少量出血。导致出血的原因:病人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较低、 穿刺时直刺血管、穿刺后压迫方法不正确、穿刺后过度活动。因此,穿刺前充分 评估病人病情,掌握置管技术及适应证,穿刺后24h内适当限制活动,可在穿刺 点予以消毒纱布覆盖后加压固定。同时加强穿刺点局部的观察,做好交接班,如 遇出血较多,应及时给予换药处理。 1.2.2 锁骨下静脉位置较深,穿刺不当易发生动脉的损伤,甚至引起血气胸, 而PICC 穿刺点在外周表浅静脉,发生动脉损伤的几率相对较小。 1.2.3 由于PICC 在血管内走行较长,对血管壁的刺激较大,故易于发生静脉炎。PICC 静脉炎主要表现为置管早期沿血管走行皮肤发红,皮下组织发硬,并感 上臂疼痛,但经过局部硫酸镁湿热敷,抬高患肢及微波照射(每日照射2 次)后 症状好转,不影响PICC 留置。 1.2.4 感染是CVC 的主要并发症之一,CVC 发生穿刺口局部感染,经缩短换药 时间,穿刺口抗生素外涂后局部症状好转,经拔管及抗炎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 静脉导管细菌学培养均显示有细菌感染。这些均考虑可能与不同部位菌落数不同(颈部微生物多于上肢)且头颈部出汗较多,消毒不彻底有关。PICC 则由于穿刺 点位置表浅,护理操作简单易行。 1.2.5 PICC 因其管径比CVC 小、流速比CVC 慢,堵管的几率较CVC 高。在日 常维护中每次输液前应给予生理盐水20 ml 脉冲式冲管,避免导管内纤维蛋白的 沉积;输液中应加强巡视,及时更换输液,使用高粘度大分子药物如甘露醇、脂 肪乳剂、血液制品及自PICC 管采血后应及时冲管,若使用大静脉营养袋,应每 4h 冲管一次;输液后应采用生理盐水20 ml 脉冲正压封管预防导管阻塞。并且做 好出院前宣教,指导病人按时来院换药冲管。

PICC固定袖套的运用与创新

PICC固定袖套的运用与创新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新的固定方式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PICC置管患者111例作为研究对象作为A组(实验组),使用我们自行研制的保护袖套对置管部位实行固定、保护;另选100例作为B 组,采用常规的医用胶带对置管部位进行固定,并观察两组采用不同固定方式后护理过程出现的出血、皮疹及滑脱现象。结果采用自行研制的保护袖套对置管部位实行固定后,其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24 h穿刺点出血率、皮疹、滑脱及2 w 内静脉炎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行研制的保护袖套对置管部位实行固定保护后,使PICC并发症明显下降,效果明显,患者感觉良好,适用在临床护理中应用推广。 标签:PICC;固定袖套;临床运用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指经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等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它不仅可以满足患者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及长期补液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可避免药物对外周静脉的损伤和局部组织的剌激,保护外周血管[1]。PICC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体外段的固定方式通常采用医用胶带。采用此方法不仅容易滑落,且因PICC导管长时间留置,反复换药,部分患者穿刺点周围皮肤易出血潮红,瘙痒,湿疹样小水泡性过敏性皮炎,不仅影响留置的时间,还影响病人的治疗和生活质量[2]。2015年7月开始,在广泛开展临床试验的基础上,我们自行研制了PICC保护袖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7月~2016年5月PICC置管患者120例作为实验组,其中男46例,女65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47.6岁;另选11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52例,女58例,年龄33~71岁,平均年龄46.2岁。导管留置时间为150 d~300 d,患者均需要化疗或长期补液。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疾病方面比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置管方法①对照组: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操作者戴无菌手套持导管置入,并用常规透明胶带直接覆盖穿刺点后固定;②实验组: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后,操作者戴无菌手套持导管置入,PICC置管后,使用我们自行研制的保护袖套对置管部位实行固定、保护。 1.3方法评价观察并记录两组24 h穿刺点出血率、皮疹、滑脱及两周内静脉炎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处理,数值变量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个均数比较采用F分析,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ICC输液接头研究进展

PICC输液接头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主要以PICC不同输液接头的种类与使用、不同输液密闭接头的特点、维护等进行综述,目的是探讨PICC输液接头的临床上应用。 关键词:PICC;输液接头;静脉导管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l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肱静脉等)穿刺置入,导管尖端送达上腔 静脉的导管,主要用于中长期化学治疗、肠外营养输注或抗菌治疗[1]。研究表明[2],输液接头的准确使用及保障比较欠缺,不同种类输液接头的合理选择与准确 使用及护理会有可能伤害到病人的安全,为了使病人安全得到保证,更好地引导 临床的医务工作者准确挑选与使用补液接头,现对临床上 PICC与不同输液接头使用与保护的现状及研究综述如下。 1 输液接头的种类与使用 1.1肝素帽 肝素帽的主要结构是缩紧座和胶片,目前在临床上一般与动静脉留置针配套,适合用在时间较短(72〜96 h)的外周静脉留置针放置,但静脉补液后需要注射 器将肝素钠穿越肝素帽胶片流入留置针后才能进行封管操作。肝素帽在补液过程 中须用头皮针重复戳穿肝素帽,微粒脱落跻身入血流循环后易发生潜在的相关感染,如静脉炎和导管相关血流的感染(CRBSI)都与细菌定植有关,在静脉补液后需按时用肝素液冲管,使得护理人员的劳动时间更加延长。虽然有用差别浓度的 肝素液封管[3],但还是发生管腔内各种程度的回血和梗塞,所以尚未达到最理想 的临床效果[4]。 1.2 无针输液接头 无针输液接头是不需要扎针就可以重复向补液管路运送或抽吸补液的输液接 头类型,在临床上操作容易便利,对带有 PICC、CVC、输液港等举行中或长期静 脉诊疗的病人很适合[5]。按设计可以将无针输液接头分为简单和复杂的无针接头;按功能分为可分为负压、正压和无压力,无压力接头是最新的接头产品[6]。无针 机器阀正压接头、无针机械阀非正压接头和分隔膜无针密闭式输液接头是无针密 闭输液接头的3种类型,其中被广泛使用的是无针机械阀正压接头和分隔膜无针 密闭式输液接头。因为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可以幸免肝素帽在穿刺后生出的颗粒等 进入管路,达到维护病人静脉血脉的效果,也会减少传染病的交叉感染,使针刺 伤的危害降低[7]。展望到2018年中国补液接头年使用量将到达6.47亿个,无针 补液接头用量将达3.24亿个[8]。 1.2.1 无针机械阀正压接头 其中有不同种内在机械装配设计的机器阀正压接头,在采用时不需要扎针和 肝素液封管。在不同年龄的患者输液、输血等治疗中可用无针机器阀正压接头可 联合浅静脉留置针和 CVC,十分适合凝血机制差的病人,无针机器阀正压接头流 量大,可用以透析治疗或紧迫加压输液。无针机器阀正压接头多数都会有阴性端 和阳性端,阴性端与输液器或注射器连接,阳性端和病人体内导管相连接。输液 完毕后只需要拔下补液器或注射器。无针机械阀正压接头内没有抗凝剂,但补液 结束时,输液器与接头分离的刹时可以产生连续正压(体外测验为0.29 kPa)[9],操作简单、可以有效降低发生回血堵管的现象,延伸置管的时间,避免扎针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