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由组合定律”教学设计

“自由组合定律”教学设计

“自由组合定律”教学设计
“自由组合定律”教学设计

“自由组合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分析孟德尔遗传阐明自由组合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2)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2.能力目标

(1)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2)尝试进行杂交实验的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验,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为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模块2《遗传与进化》第1章的教学内容。

1.教材内容的结构

杂交实验(二)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2.教材内容的特点

(1)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知规律的统一。

教材内容按照孟德尔的探索过程的顺序来构建框架体系。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削枝强干,重点突出,内容简洁流畅,便于学生沿孟德尔的探索过程进行思考和从实验中领悟科学的方法。

(2)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强调了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在呈现方式上,编者的主旨思想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突出科学史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让学生犹如亲历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浓郁的历史背景中获取科学知识和及领悟科学方法。

3.本节在高中生物新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高中生物新课程三个必修模块之一《遗传与进化》的第二部分,《遗传与进化》不仅从微观层面上阐述生命的延续性,而且立足于整个生物界,从宏观层面上阐述生命的发展过程、原因和结果。

4.本节与高中生物新课程必修模块2《遗传与进化》中的其他单元的联系

本节的内容都与其他单元有紧密的联系。本单元讲述的是140年前孟德尔对遗传现象的推测,以及根据推测总结出的遗传规律。但推测是否正确,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是什么?分子生物学基础是什么?需要后期的研究成果去验证、解释和发展。例如,必修模块2《遗传与进化》的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揭示的是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第3章(基因的本质)揭示的是遗传规律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第4章(基因的表达)揭示的是基因控制性状的机制;第5章(基因的突变及其他变异)是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学角度解释性状的变异;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讲述的是遗传规律的应用及其发展;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从群体的角度,讲述遗传和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总之,既然整册书是按照遗传学发展的历程来编写的,抓住这条主线,就可以像串珠一样找出各章之间的有机联系。

5.教学重点的把握、教学难点的预测

(1)教学重点。

①解释自由组合的现象,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②体验孟德尔实验的科学方法。

③自由组合定律的运用。

④分析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2)教学难点。

①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②假说—演绎法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的知识与本章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例如,在初中学习的“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知识,初步解决了基因与生物个体性状的关系问题;学习的“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知识,初步解决了控制相对性状的成对基因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为什么具有相对性状差异的双亲,后代会有复杂的表现等问题。再有,学生学习的必要的数学知识,如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有关二项式幂的知识也是学生学习本章必不可少的基础。

(四)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策略

(1)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质疑和推理来学习本节内容。

(2)遵循“学习—实践—创新”的思路,简介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过程,使学生明确孟德尔的成功离不开坚实的知识基础、持之以恒的实验探究以及科学创新的实验方法,也就是说孟德尔的科学发现不是偶然的。

(3)用科学方法教育统领教学的全过程。教材中关于自由组合发现过程的写法,体现了“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的科学研究一般过程。

(4)将模拟实验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有机结合,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5)适时地进行技能训练和课堂练习,夯实基础,注重能力。

2.教学设计思路

问题诱发

探究引领分析推理

提出假说设计验证

领悟假说—演绎法

归纳概述

建立模型技能(思维)训练

夯实基础

该教学设计思路体现了孟德尔科学发现的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知规律的高度统一,不仅让学生了解孟德尔科学发现相关生物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孟德尔实验的科学方法。

3.教学过程(教学实施的模块设计)

1.问题诱发,探究引领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达成目标备注(1)引导学生回顾分离规律内容

(2)设疑:

①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如高矮)对其他相对性状(如花色、种子粒色、粒形)有没有影响呢?

②农场里有“产奶多”品种的奶牛,也有“生长快”品种的奶牛,怎样才能得到“产奶多且生长快”的奶牛呢?

(3)图解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

设疑:

①F2中为什么出现新的性状组合?

②F2中9∶3∶3∶1与分离规律F2中3∶1有联系吗?(1)回顾分离规律内容

(2)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猜想和意见

(3)回顾遗传图解的绘制,思考教师所提的问题(1)温故知新

(2)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关注现实,关注身边生产和生活问题,增强探究愿望 板书(或课件)

孟氏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图解:

2.分析推理,提出假说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达成目标备注(1)引导学生分别统计粒形和粒色数据及其比例

(2)设疑:从数学角度分析,每一对相对性状粒形或粒色是否符合分离规律?对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的解释有什么启示

(3)一边绘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图解,一边引导学生说出各种组合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并观察找出其规律(1)统计数据

①粒形。圆:315+108=423 皱:101+32=133 圆∶皱≈3∶1

②粒色。黄:315+101=416 绿:108+32=140 黄∶绿≈3∶1

(2)根据数据分析教师的疑问

①每一对相对性状符合分离规律。

②决定不同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是相对独立的,可以完全分开。

③新产生的性状组合是自由组合而来的。

(3)随教师图解说出基因组合及其性状表现,善于发现数学规律:

①♀♂配子各4种及其比例为1∶1∶1∶1。

②组合是随机的,16种组合方式。

③遗传因子组合形式有9种。

④性状表现有4种及其比例为9∶3∶3∶1。

⑤(3∶1)2=9∶3∶3∶1。(1)学会运用数学工具解决思维疑问

(2)养成运用客观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培养观察概括能力

(4)培养分析数据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板书(或课件)

3.设计验证,再次领悟“假说—演绎法”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达成目标备注(1)引导学生回顾分离规律的验证和“假说—演绎法”

(2)设疑:

如果您是孟德尔,您该怎样验证两对性状遗传的假说?如果考虑三对以上性状同时遗传,能用归纳方法进行解释吗?为什么?(1)回顾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假说的验证,再次理解“假说—演绎法”

(2)设计测交实验预测其结果

(3)再次领略“假说—演绎法”的无穷魅力(1)温故知新,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2)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3)理性认识“假说—演绎法”在科学研究上的严谨性 两对相对性状的测交

对3对以上相对性状自由组合的解释,“归纳法”显得很繁琐,因为表现型是2n种,n值越大,后代表现型的可能性就越大,归纳的难度也就越大,“假说—演绎法”魅力也就越大

4.归纳概括,建立模型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达成目标备注(1)引导学生归纳自由组合定律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讲述“遗传因子”、“基因”等位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等概念及其关系

(1)归纳自由组合定律

(2)领会“孟氏规律的再发现”,建构现代遗传学相关概念和知识体系

(1)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发展观

(3)组织遗传规律的模型构建

①出示1对和2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表格让学生填写。

亲代遗传因子对数、F1配子种类、F2遗传因子种类现型、F2表现型分离比9∶3∶3∶1=(3∶1)2

②设疑:从上表可以得出什么规律,如果是3对,4对,一直到n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呢?(3)参与遗传规律的模型构建

①回顾填写。

②归纳出规律特征建构如下模型。n对2n3n2n(3∶1)n

(3)领略模型在科学探究中的方便、直观、快捷性

第四课时

5.思维训练,夯实基础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达成目标备注(1)组织探究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①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页“思考与讨论”。

②组织交流活动。

③帮助学生归纳、纠正和补充。(1)探究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①阅读教材,思考教材上提出的问题,与同学讨论。

②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③归纳形成知识体系。(1)培养学生阅读、思考、交流归纳等综合性能力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一)选材正确

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1.相对性状明显

2.自花传粉,闭花受精,自然状况下是纯种

3.花比较大,易于人工杂交操作,受其他花粉的干扰少。

(二)遵循了从简单(一对相对性状)到复杂(两对或以上相对性状)的科学认知规律

(三)遵循了“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巧妙运用了“假说—演绎法”的验证。

(四)运用了统计学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牛顿第一定律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物体的惯性并能解释生活现象 二、预习内容: 1.阅读44页,思考关闭的发动机的列车会停下来;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还有打出去的球也会停下来的真正原因。 找出关于“物体运动是否需要力”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伽利略的观点: 你支持谁的观点: 2、预习45页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思考 (1)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下滑,是为了使小车在三种不同材料的水平面上开始运动的_________相同,使实验起始条件相同。这里蕴含着研究方法。 (2)小车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 (3)使用三种不同材料的水平路面是为了让小车运动时受到的________不同。 3.预习45页牛顿第一定律说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这个定律是怎样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也叫什么定律? 4.预习48页何谓惯性?你知道哪些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危害的例子(每种至少举出2个例子) 三、在你预习的过程中,你还有哪些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请记录下来。(每人至少要提出一个问题) 课内探究学案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合作探究,自主研修: 探究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要求:请同学们按照探究要求,边实验,边记录数据到课本表格中,实验结束,自己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结论。 探究二:用手指向下猛击纸条,使纸条抽出,观察笔套状态,总结结论: 三、全班交流,精讲拓展 交流一:英国科学家牛顿最终概括出了“牛顿第一定律”,通过这一规律的得出,你知

道了哪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最新方法?你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知道的研究方法有哪些?交流二: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属性,根据你知道的惯性应用和危害的实例,说一说,生活中为防止由于惯性而造成交通事故,交通规则中都有哪些相应规定? 四、课堂小结,反思整合: (请同学们整理、反思刚才的学习内容,然后小组内交流完善。并提出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还有什么疑惑?) 五、达标测试,反馈提升: (请先独立完成以下题目,然后小组内交流,并提出存在疑问的题目) 1、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只有在静止时才具有惯性 B.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其惯性也越大 C.太空中的物体没有惯性 D.不论物体运动与否,受力与否, 物体都具有惯性 2、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牛顿第一定律反映了物体不受外力的作用时的运动规律 B.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C.在水平地面上滑动的木块最终停下来,是由于没有外力维持木块运动的结果 D.飞跑的运动员,由于受到障碍而被绊倒,这是因为他受到外力作用迫使他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3、火车在长直轨道上匀速行驶,坐在门窗密闭的车厢内的一人将手中的钥匙相对车竖直上抛,钥匙将落在 A.手的后方 B.手的前方 C.落在手中 D.无法确定 课后练习学案 1.交通事故中,有很多是因为行驶的车辆不能及时停下来造成的。为减小因惯性而出现的交通事故,相应制定的交通规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答出一条即可) 2.有一气球以10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到某一高度时,从气球里脱出一个物体,这个物体离开气球后将() A.继续上升一段距离,然后下降 B.立即下落 C.以原来速度一直上升 D.以上所说都不对 3.北京奥运,举世瞩目,下列有关奥运项目比赛的现象中,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 A.射到球门框架上的足球被反弹

自由组合定律教案

个人备课录 上课时间年月日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复备 教学目标1.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2.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F2中的性状分离比例 3.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4.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教方 学法 自 主 学 习 教材分析重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难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教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复习巩固】 孟德尔发现并总结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只研究了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但任何生物都不是只有一种性状,而是具有许多种性状,如豌豆在茎的高度上有高茎和矮茎;在种子的颜色上有黄色和绿色;在种子的形状上有圆粒和皱粒;在花的颜色上有红色和白色等等。那么,当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相对性状同时考虑时,它们又遵循怎样的遗传规律呢?孟德尔通过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总结出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阅读教材】 【学生活动】 活动1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学生活动:阅读并分析教材P9。 教师列出如下讨论题纲: (1)孟德尔以豌豆的哪两对相对性状进行 实验的? (2)F l代的表现型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3)F2代的表现型是什么?比值是多少?为什 么出现了两种新的性状? (4)分析每对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的分 离定律? 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并自由回答,教师不 忙于评判谁对谁错,出示挂图“黄色圆粒豌豆

和绿色皱粒豌豆的杂交试验”,对实验过程和 结果进行指导分析: (1)相对性状指同一生物同一性状的 不同表现类型,不能把黄与圆、绿与皱看 作相对性状。 (2)F l代全为黄色圆粒,说明黄色对绿 色为显性,圆粒对皱粒为显性。 (3)F2代有四种表现型:黄色圆粒、黄 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前后代比 较发现,出现了亲代不曾有的新性状--黄 色皱粒和绿色圆粒,这又恰恰是两亲本不 同性状的重新组合类型。这四种表现型比 为9∶3∶3∶l,恰是(3∶1)2的展开,表明 不同性状的组合是自由的、随机的。那么, 孟德尔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呢?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学生活动:阅读并分析教材P10。 教师列出如下讨论题纲: (1)孟德尔研究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 因是位于一对还是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2)孟德尔假设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两 纯种亲本的基因型是什么?推出F l代的基因型是什么? (3)F1代在产生配子时,两对等位基因如何分配到配子中?产生几种配子类型? (4)F2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各是什么?数量比为多少? 学生讨论、总结归纳并争先恐后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并鼓励。 教师强调: (1)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这两对相对性状是由 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 对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其中用Y表示黄色,y表示 绿色;R表示圆粒,r表示皱粒。因此,两亲本的基 因型分别为:YYRR和yyrr。 板图显示: 它们的配子分别是YR和yr,所以F l的基因型为YyRr,Y对y显性,R对r显性,所以F l代全部为黄色圆粒。 (2)F1代产生配子时,Y与y、R与r要分离,孟德尔认为与此同时,不同对的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学设计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学设计 纳雍四中能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识记:(1)两对相对性状与两对等位基因的关系; (2)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理解:(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3)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 1.通过配子形成与减数分裂的联系,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2.通过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及有关习题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遗传题的技能、技巧。 情感目标 1.通过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所揭示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 义实践观的教育。 2.养成实事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教学重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解决方法 (1)强调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产生四种配子的原因。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 (2)通过染色体上标有有关基因的减数分裂图解,强调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3)画有关基因的细胞图。 (4)做运用自由组合定律的有关习题。 教学难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解决方法 (1)运用有关的多媒体课件,演示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重组而自由组合的情况。 (2)画有关基因的细胞图。 (3)做运用自由组合定律的有关习题。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教师用直观教学、与学生讨论探究、归纳推理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 我们伟大的奥地利遗传学家、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通过苦苦8年的碗豆杂交实验的研究,发现了震惊世界的遗传两个定律,即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两大定律广泛用于农业、畜牧业、优生优育,现在培养出了高产的水稻、玉米等,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福音。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基因的分离定律。下面请同学们共同回忆以下几个问题: 提问: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什么? (回答:基因分离定律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于遗传给后代。)提问:请同学们分析孟德尔的另外两个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①豌豆粒色试验②豌豆粒形试验P黄色X绿色P圆形X皱形 ↓↓ F1黄色F1圆形 F2F2

《焦耳定律》教案

第4节焦耳定律 第1课时焦耳定律 出示目标 了解电流的热效应,会设计实验探究焦耳定律。 学习指导 焦耳定律 阅读课本第99、100、101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__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为内能__,这个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 2.__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__,这个规律叫做焦耳定律。 3.焦耳定律用公式表达为__Q=I2Rt__。 各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完成如下实验。 (1)两个透明容器中密封着等量的空气,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反映密闭空气温度的变化。将两容器中的电阻丝(左边电阻丝为5Ω,右边电阻丝为10Ω)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两端,比较两个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两个密闭容器中的电阻一样大,在其中一个容器的外部,将一个电 阻和这个容器内的电阻并联。在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观察两个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1)在电阻相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电阻的电流越大, 产生的热量越多。 (2)在电阻相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一个电阻的电流越大, 这个电阻产生的热量越多。 1.在“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应采用控制变量法。 2.利用空气受热膨胀,挤压液体使液面上升,来显示电流产生的热量的多少,运用了转换法。 3.实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 (1)问题与猜想: 请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的猜想。 提示:插座上接入大功率的用电器时,会发烫,甚至引发火灾。刚刚 工作的灯泡并不热,而过一会儿就烫手。 (2)制定计划:

①运用什么实验方法进行探究? ——控制变量法。在研究与某个因素的关系时,要保持其他因素一定。即探究电热与电阻的关系时,要保持电流和通电时间一定;在探究电热与 电流的关系时,要保持电阻和通电时间一定;在探究电热与通电时间的关 系时,要保持电阻和电流一定。 ②通过什么现象判断电热的多少? ——通过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判断电热的多少。这里采用了转换法。 ③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方案。 ④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实验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比较温度计的示数。实验中需要注意: A.烧瓶中装等质量的同种液体(最好是煤油,比热容小,温度变化明显);B.连接电路时,开关要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位于阻值最大处。 (3)收集证据: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适时指导。 (4)分析与结论: 在电流大小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条件下,电阻阻值大的容器内的液体温 度升得快; 在电阻阻值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条件下,电流大的容器内的液体温度升 得快; 在电阻阻值和电流大小相同的条件下,通电时间长的容器内的液体温 度升得快;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情感目标: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教学建议 本节课的重点是揭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法建议 1.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2.通过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 教学设计示例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教学用具: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机,实物投影,大倍投电视。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最新自由组合定律教案

授课教师刘淑荣课题名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授课班级高三牧班授课时间一课时使用教材《畜禽繁育》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理解孟德尔对相对性状遗传试验的试验过程和试验结果。 2.理解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及杂交试验分析图解。 3.理解对自由组合现象的验证——测交试验及其图解。 4.理解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教学方法用直观教学、与学生讨论探究、归纳推理相结合。教具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教学难点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附:板书设计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1、试验过程 2、试验结果分析 (1)正交、反交,F1只表现黄色圆粒 (2)F2除出现性状分离,还出现性状重组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亲本基因型YYRR 黄圆yyrr绿皱 配子的组合方式16种 F1配子4种YR Yr Yr yr 比例 1 : 1 : 1 :1 F2基因型9种表现型4种 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测交证明了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正确性四、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教学过程精巧引入: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谚语“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是为什么呢?探求新知: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1、试验过程 P 黄色圆粒×绿色皱粒 F1黄色圆粒 F2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 籽粒数315 101 108 32 比例数9 : 3 : 3 : 1 2、试验结果分析 提问:通过试验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1)F1只表现黄色圆粒,说明黄色对绿色为显性,圆粒对皱粒为显性。 (2)F2除出现性状分离,还出现性状重组 提问:这一试验结果是否符合基因分离定律? 方法:从一对性状(粒色、粒形)入手,看实验结果是否符合分离规律:粒色:黄色: 315+101=416 绿色:108 +32=140 黄色:绿色接近于3:1 粒形:圆粒:315+108=423 皱粒:101 +32=133 圆粒:皱粒接近于3:1 (回答:由此可见,从一对性状的角度去衡量这一试验是符合分离定律的。)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讲述:孟德尔假设豌豆的粒色和粒形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即黄色和绿色分别由Y和y控制;圆粒和皱粒分别由R和r控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提问: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如何表示? (回答:纯种黄色圆粒的基因型为YYRR;纯种绿色皱粒的基因型为yyrr) X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知识讲解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学习目标】 1、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定律。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释和验证。 3、了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要点梳理】 要点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豌豆杂交中自由组合现象 思考: 为什么在F 2代中出现了与亲本不同的表型,且各种性状的分离比为9:3:3:1呢? 2.对性状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假设) (1)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2)F 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四种数量相等的配子 (3)受精时,4种类型的雌雄配子结合的几率相等 遗传图解: ① F 1: F 2: 1YY (黄) 2Yy (黄) 1yy (绿) 1RR (圆) 2Rr (圆) 1YYRR 2YyRR 2YYRr 4YyRr (黄圆) 1yyRR 2yyRr (绿圆) 1rr (皱) 1YYrr 2Yyrr (黄皱) 1yyrr (绿皱) F 2的性状分离比: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3∶1。 ②每对相对性状的结果分析 a .性状分离比:黄粒∶绿粒=3∶1;圆粒∶皱粒=3∶1。 b .结论: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两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是各自独立的。 ③两对相对性状的随机组合 亲本:YYRR (黄圆)×yyrr (绿皱) Rr × Rr →1RR:2 Rr:1rr × Yy →1YY:2 Yy:1yy

④F2的表现型与基因型的比例关系 双纯合子一纯一杂双杂合子合计黄圆(双显性)1/16YYRR 2/16YYRr、2/16YrRR 4/16YyRr 9/16Y_R_ 黄皱(单显性)1/16YYrr 2/16Yyrr 3/16Y_rr 绿圆(单显性)1/16yyRR 2/16yyRr 3/16yyR_ 绿皱(双隐性)1/16yyrr 1/16yyrr 合计4/16 8/16 4/16 1 F2中4种表现型,9种基因型分别为: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 (2)有关结论 ①F2共有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②双显性占9/16,单显性(绿圆、黄皱)各占3/16,双隐性占1/16。 ③纯合子占4/16(1/16YYRR+1/16YYrr+1/16yyRR+1/16yyrr),杂合子占:1 -4/16=12/16。 ④F2中双亲类型(9/16Y_R_+1/16yyrr)占10/16,重组类型占6/16(3/16Y_rr+3/16yyR_)。 思考:按照上述孟德尔的假设条件,所获得的各种性状及其比例是完全符合9:3:3:1的比例的,所以只需证明F1是双杂合体的假设成立,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3.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 实验方案:杂合体F1与隐性纯合体杂交 实验结果: 方式正交反交

3.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教学设计(1)(苏教版必修2)(1)

3.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理解应用孟德尔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及其解释和验证。 (2)理解并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在实践上的应用。 (3)知道基因型、表现型及与环境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1)通过配子形成与减数分裂的联系,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对遗传现象的分析和训练,掌握应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3)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试验结果一一假说一一试验验证一一理论。 (4)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初步掌握在遗传学中运用符号说明遗传规律的形式化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遗传现象,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逻辑推理精神。 (2)通过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3)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解决遗传学中的概率计算、遗传育种、家族遗传病分析等遗传学问题。 难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3)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解决遗传学问题。 三?教学方法 1. 化繁为简:通过染色体上标有有关基因的减数分裂图解,强调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 基因的自由组合。能用分离定律解答的尽量用分离定律解答; 2. 定点突破:要抓住隐性性状实施突破; 3. 掌握规律:熟悉各种比例关系,并整理归类,能进行比例的变换,如某个体占3/8,可直接变换为3: 3:1:1的比例关系。 四. 课前准备 1 ?学生的学习准备: ⑴复习回忆所学内容,如减数分裂、生殖、发育、基因及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等。 ⑵注意联系前面学过的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试验的过程及结果和解释,来理解两对相对 性状的试验。

人教版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牛顿第一定律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2、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3、掌握惯性的概念,能应用惯性解释自然现象 4、培养学生正视直觉、剖析现象,究其本质,探索规律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让学生初步建立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观点,同时体会到人们认识世界的长 期性与艰苦性。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物理学中所体现出来的对称美。 过程和方法: 1、教师做好演示实验,以精彩的语言来描述人类对力和运动的研究进程激发学 生学习热情 2、观察、分析、推理教师的演示。 3、师生共同讨论总结牛顿第一定律,并分析其与惯性的不同。 [重难点] 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掌握惯性是物体的属性(重) 生活中形成的直觉所引起的不正确的认识及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难) 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的区别何在(疑点) 对策:通过演示实验、推理、同学讨论,克服直觉引起的误导,掌握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掌握惯性有关知识 [教具] 斜面(长木板和木块)和滑块(说明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的装置) 气垫导轨和滑块(说明物体在不受阻力下做匀速直线运动) 演示惯性的小车和木块 [教学过程]:

<引入> (教师)介绍本章的地位:在第一章我们学习了物体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的受力问题,这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所受的力为平衡力。这部分内容在物理学中叫做静力学。 第二章研究了物体在直线上的运动,包括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在变速运动中重点讨论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这部分在物理学中属于运动学。 在前边两章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在第三章里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这部分知识的基础是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这部分内容在物理学中属于动力学。 学习了动力学后,可以在知道物体受力情况后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在知道物体运动状态的情况下,可以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动力学的知识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如研究交通工具的速度问题,天体的运动问题等。我们从牛顿第一定律开始。 (教师)要研究月亮受到地球引力情况,我们能测量吗?回答是肯定不能,但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月亮的运动情况,再通过动力学关系来确定月亮的受力情况。我们开始学习牛顿定律,首先学习牛顿第一定律。 第一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对于力和运动的关系早在2000多年以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当时人们对运动和力的关系得认识提出了一个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 一、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多媒体)展示亚里士多德的头像和有关观点 展示他的贡献和缺点 贡献观点:有力则动,无力则止;促进了人类的思考 不足:不是事物本质规律的反映 二、伽利略的观点 (教师)这种观点同学已经知道它是错误的,而这种观点统治了人们的思想有两千年;它同同时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到了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指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他分析:运动的车停下来时由于摩擦力的原因,运动的车停下来是由于摩擦力的原因,运动的物体一旦具有某一速度,没有加速和减速的原

自由组合定律说课稿(浙科版)

《自由组合定律》第一课时说课稿 安吉上墅私高陈昕 一、说教材 1.1教材的地位 自由组合定律是浙科版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知识是在第一节分离定律的基础上,研究两对相对性状杂交的实验。掌握好这一基本定律,对于深刻理解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孟德尔定律又是生物变异和进化的理论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孟德尔定律是学考中的重点考查内容,考查形式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本节内容需要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两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第二课时学习对自由组合现象的验证和模拟孟德尔的杂交试验。 1.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分析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并对其作出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能力目标:通过对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的分析,尝试用分离定律中的相关知识的去解释该现象,从而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再次体验科学家的科研过程,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培养理性的思维品质。 1.3重点难点 重点:对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释 难点:对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释 二、说学生 2.1知识储备 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经学习了分离定律,了解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能够正确理解遗传相关的生物学名词,比如相对性状、杂交、显性性状和隐形性状等。 具备了学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储备。 2.2情感态度 大多数学生对于生物学是很感兴趣的,通过对分离定律的学习,为本节内容做了很好地铺垫,更有利于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 三、说教法 由于自由组合定律的发现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本节课将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线,通过讲授、提问和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 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直观化,突破教学重难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案

第二节遗传的基本规律 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教学内容分析: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讲述的是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同样是从遗传性状研究出发来揭示遗传的规律。由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在基因分离定律的基础上讲述的,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在某种程度上是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和拓展,秉承了基因分离定律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由于孟德尔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涉及到两对相对性状,解释过程较为繁琐,同时,又与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的减数分裂过程密切相关,大大增加了教学难度,因此,在实施本小节内容的教学时,宜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化静态为动态,化无形为有形,重现试验过程,突破难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学习科学的实验方法、科学的思维过程、科学的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应用及解遗传题的技能、技巧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通过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掌握解遗传题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所学知识加以扩展、深化、综合和提高。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是在学习了基因分离定律基础上进行拓展,运用基因分离定律的研究思想和方法能进行一些探究活动,通过创设探究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性目标〕 1.准确描述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解释、进行验证,阐明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2.利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解答遗传学问题的技能技巧。 〔态度性目标〕 1.通过分析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体验孟德尔对科学研究坚持不懈的态度以及科学探索的精神。发现基因分离定律的过程,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借助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发现过程,确立科学发现的一般程序和科学思想方法,形成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的习惯,养成探索和创新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学设计.docx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识记: (1)两对相对性状与两对等位基因的关系; (2)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理解: (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3)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 1.通过配子形成与减数分裂的联系,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2.通过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及有关习题训练,使学生掌 握应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遗传题的技能、技巧。 情感目标 1.通过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所揭示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学习,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 义实践观的教育。 2.养成实事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教学重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解决方法 (1)强调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产生四种配子的原因。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 (2)通过染色体上标有有关基因的减数分裂图解,强调非同源染色 体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3)画有关基因的细胞图。 (4)做运用自由组合定律的有关习题。 教学难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在实践 中的应用 解决方法 (1)运用有关的多媒体课件,演示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 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重组而自由组合的情况。 (2)画有关基因的细胞图。 (3)做运用自由组合定律的有关习题。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教师用直观教学、与学生讨论探究、归纳推理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 我们伟大的奥地利遗传学家、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通过苦苦 8 年 的碗豆杂交实验的研究,发现了震惊世界的遗传两个定律,即基因的 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两大定律广泛用于农业、畜牧业、优生优育,现在培养出了高产的水稻、玉米等,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福音。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基因的分离定律。下面 请同学们共同回忆以下几个问题: 提问: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什么? (回答:基因分离定律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 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 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 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于遗传给后代。)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孟德尔的另外两个一对相对性状 的遗传实验:① 豌豆粒色试验② 豌豆粒形试验

牛顿第一定律 教案及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讨论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让物体运动,如果没有力的作用,它就要停下来。”对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是不能接受的。知道“惯性”这个词,但并不理解她的物理含义。不少学生认为“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2.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并能用于分析简单的实际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初步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难点是纠正学生已有的错误观点,正确认识没有力物体还能运动,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1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8.1 牛顿第一定律 本章是在前面对力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和物体的受力情况间的关系,在物理学上把本章内容称为动力学,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也是整个经典物理理论的基础。 正确地理解惯性的概念,理解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熟练地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问题,是本章学习的重点,也为进一步学习今后的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 本章还涉及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方法,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中采用的理想实验法,摩擦力的研究中运用假设法,对这些方法要让学生认真体会、理解,以提高认知的境界。 本章要做好有关实验,在实验中体会物理学习的收获。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本章的学习就是对运动分析的基础。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整体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力学的第一原理,它破除了长达两千年以来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本身还包含着力、惯性和参考系的科学概念,是物理学理论的支柱和基石.在教学中,不能把它看作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它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发现和发展.本节课采用的理想实验法,在物理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教学重点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过程与方法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地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2.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木块、气垫导轨、滑块等. 知识准备:力的概念及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考点: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1、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提出问题 其过程为: P 黄圆×绿皱 ↓ F1 黄圆 ↓? F2 9黄圆∶3黄皱∶3绿圆∶1绿皱 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和验证——提出假说,演绎推理 理论解释 (1)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自由组合,产生数量相等的4种配子 (2)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16种 (3)F2的基因型有9种,比例为4∶2∶2∶2∶2∶1∶1∶1∶1 遗传图解 验证(测交的遗传图解) 3、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时间、范围——得出结论 (1)实质: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如图) (2)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3)范围:有性生殖的生物,真核细胞的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无性生殖和细胞质基因

遗传时不遵循。 4、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和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实验方法的启示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①正确选材(豌豆);②对相对性状遗传的研究,从一对到多对; ③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的分析;④运用假说—演绎法(包括“提出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这一科学方法。 二、要点探究 1.能发生自由组合的图示为A,原因是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2.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3.假如F1的基因型如图A所示,总结相关种类和比例 (1)F1(AaBb)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4种,AB∶Ab∶aB∶ab=1∶1∶1∶1。 (2)F2的基因型有9种。 (3)F2的表现型种类和比例:4种,双显∶一显一隐∶一隐一显∶双隐=9∶3∶3∶1。 (4)F1测交后代的基因型种类和比例:4种,1∶1∶1∶1。 (5)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和比例:4种,1∶1∶1∶1。 4.假如图B不发生染色体的交叉互换,总结相关种类和比例 (1)F1(AaCc)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2种,AC∶ac=1∶1。 (2)F2的基因型有3种。 (3)F2的表现型种类及比例:2种,双显∶双隐=3∶1。 (4)F1测交后代的基因型种类及比例:2种,1∶1。 (5)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及比例:2种,1∶1。 5.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关系及相关比例图解 解读(1)在上述比例最能体现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分别是F1所产生

(完整版)《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铅山县第一中学陈志峰 ★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中应联系生活、贴近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l、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的例子进一步体会,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这对以后研究问题,受力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 2、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是这节课的难点,通过举例反复体会。 ★学生分析 1、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样学生要正确认识它,也要克服日常经验带来的错误认识,所以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实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来澄清错误的认识。 2、惯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虽然学生在初中接触过,但仍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接受。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比如:小球、木块、毛巾、玻璃板等,来对比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现象明显,而且更容易推理。 2、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3、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4、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教学重点

(浙江专版)201X年高中生物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第二节 自由组合定律学案 浙科版必修2

比例 9 ∶ 3 ∶ 3 ∶ 1 第二节自由组合定律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P 黄色圆形×绿色皱形 F 1 黄色圆形?? ? 粒色:黄色对绿色为显性 粒形:圆形对皱形为显性 ? F 2 黄色 绿色 黄色 绿色圆形 圆形 皱形 皱形 ????? ①每对性状都遵循分离定律, 即:黄色∶绿色=3∶1,圆形∶皱形=3∶1 ②两对性状自由组合,不同于亲本的重组类型是绿色圆形和黄色皱形 1.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无论正交、反交,F 1都是黄色圆形,F 2中出现黄色圆形、绿色圆形、黄色皱形和绿色皱形,这四种表现型比例接近于9∶3∶3∶1。 2.孟德尔在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中认为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F 1的基因型为YyRr 。F 1可以产生四种数量相等的配子。受精时,它们是随机结合的。 3.测交实验,即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yyrr)杂交,产生4种类型的后代:黄圆、黄皱、绿圆、绿皱。其比例接近于1∶1∶1∶1。 4.测交结果表明F 1在形成配子时,不同对的基因是自由组合的。 5.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F 1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基因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基因随机地进行自由组合。

1.母亲是卷发双眼皮,父亲是直发单眼皮,他们的孩子有可能是直发双眼皮吗? 提示:有可能。因为不同性状之间会发生重新组合。 2.什么是性状的重新组合? 提示:子二代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表现型的组合。如黄色皱形种子和绿色圆形种子。 3.在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中纯合的黄色圆形豌豆所占比例是多少?F2的绿色圆形豌豆中杂合子所占比例是多少?

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过程与方法: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教学难点: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实验法、阅读法、归纳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前面一到二章我们学习了怎么样描述物体的运动,但没有进一步讨论物体为什么会做这样或那样的运动。那么,要知道这个问题就必须知道运动和力的关系。 在物理学中, 只研究物体怎样运动而不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做运动学。 只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做动力学。 教师:动力学知识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是很重要的,例如设计各种机器、控制交通工具的速度、研究天体的运动、计算人造卫星的轨道等等都离不开动力学知识。动力学的奠基人是英国的科学家牛顿,牛顿提出的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动力学的基础,第四章我们将要学的就是牛顿运动定律。 教师:同学们在骑车上学过程中,是怎样是自行车加速的?又是怎样使自行车减速的? 学生:用力踩脚踏板时可使自行车加速,刹车可使自行车减速。 教师:用力踩脚踏板时,实质是通过链条传动给车轮施加了动力的作用,那么刹车是车子减速的实质又是什么呢? 学生:刹车时的实质是通过橡皮对轮子施加了阻力的作用。 教师:通过这一生活常识可知:要使物体加速则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同样要使物体减速也要对其施加力的作用,那么力和物体的运动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二)新课教学 教师:首先我们来回顾下动力学的发展史 教师: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物体的受力及其运动关系的研究,但由于受生活中错误经验的影响,一直到伽利略时代才对其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下面请同学阅读课文的前7段内容,阅读过程中注意下列问题。 教师:投影问题:1、在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上有哪些代表人物? 2、他们各自的观点如何?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 教师活动:检查阅读情况 教师:好,下面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 学生:代表人物有: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