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案人教版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案人教版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案人教版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案人教版

自由组合定律教案

个人备课录 上课时间年月日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复备 教学目标1.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2.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F2中的性状分离比例 3.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4.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教方 学法 自 主 学 习 教材分析重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难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教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复习巩固】 孟德尔发现并总结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只研究了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但任何生物都不是只有一种性状,而是具有许多种性状,如豌豆在茎的高度上有高茎和矮茎;在种子的颜色上有黄色和绿色;在种子的形状上有圆粒和皱粒;在花的颜色上有红色和白色等等。那么,当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相对性状同时考虑时,它们又遵循怎样的遗传规律呢?孟德尔通过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总结出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阅读教材】 【学生活动】 活动1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学生活动:阅读并分析教材P9。 教师列出如下讨论题纲: (1)孟德尔以豌豆的哪两对相对性状进行 实验的? (2)F l代的表现型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3)F2代的表现型是什么?比值是多少?为什 么出现了两种新的性状? (4)分析每对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的分 离定律? 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并自由回答,教师不 忙于评判谁对谁错,出示挂图“黄色圆粒豌豆

和绿色皱粒豌豆的杂交试验”,对实验过程和 结果进行指导分析: (1)相对性状指同一生物同一性状的 不同表现类型,不能把黄与圆、绿与皱看 作相对性状。 (2)F l代全为黄色圆粒,说明黄色对绿 色为显性,圆粒对皱粒为显性。 (3)F2代有四种表现型:黄色圆粒、黄 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前后代比 较发现,出现了亲代不曾有的新性状--黄 色皱粒和绿色圆粒,这又恰恰是两亲本不 同性状的重新组合类型。这四种表现型比 为9∶3∶3∶l,恰是(3∶1)2的展开,表明 不同性状的组合是自由的、随机的。那么, 孟德尔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呢?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学生活动:阅读并分析教材P10。 教师列出如下讨论题纲: (1)孟德尔研究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 因是位于一对还是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2)孟德尔假设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两 纯种亲本的基因型是什么?推出F l代的基因型是什么? (3)F1代在产生配子时,两对等位基因如何分配到配子中?产生几种配子类型? (4)F2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各是什么?数量比为多少? 学生讨论、总结归纳并争先恐后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并鼓励。 教师强调: (1)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这两对相对性状是由 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 对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其中用Y表示黄色,y表示 绿色;R表示圆粒,r表示皱粒。因此,两亲本的基 因型分别为:YYRR和yyrr。 板图显示: 它们的配子分别是YR和yr,所以F l的基因型为YyRr,Y对y显性,R对r显性,所以F l代全部为黄色圆粒。 (2)F1代产生配子时,Y与y、R与r要分离,孟德尔认为与此同时,不同对的

第2节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自由组合”中的特殊比例---课中学案 姓名:班级:组别 一、9:3:3:1变式模型的构建 1、模型初构建 材料1、某种植物的花色(白色、红色、黄色、橙色)受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控制。基因A控制红色色素的合成,基因B控制黄色色素的形成,红色和黄色同时存在时表现为橙色。(注:默认白色色素为前体物质)。若用纯合的白花和纯合的橙花杂交,F 自交和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 材料2、某种植物的花色(白色、黄色、橙色)受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控制。基因A控制黄色色素1的合成,基因B控制黄色色素2的形成,当两种黄色物质同时存在时,表现为橙色。 2、模型再构建 规则: ⑴构建顺序:先将物理模型构建出来,再根据物理模型来算自交和测交后代比例。 ⑵每构建好一种物理模型后,请到讲台上向全班展示本小组的模型,再构建下一个模型。 提示材料: 1. 小鼠的体色有黑色、棕色、白化三种品系,受两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控制。A基因可以将白 色色素转化为棕色中间产物,B可将棕色色素转化为黑色色素。 2. 家蚕中有结黄茧和结白茧的两种品系,受两对基因I和i、Y和y控制。Y控制黄色色素的合成,但是 基因I的存在会抑制Y的表达。 3、9:3:3:1变式模型修订汇总

练一练:某水稻颖色有黄、白两种类型,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分别用E、e,F、f表示).科学家利用甲、 (1)两白颖亲本的基因型为:甲__ ____,乙__ ____. (2)杂交实验组合1的F2中,白颖的基因型有______种;杂交实验组合2的F2中,能稳定遗传的类型所占的比例是______. 二、9:3:3:1变式比例中的致死问题 材料3:雕鸮(鹰类)体色的绿色(A)对黄色(a)为显性,无条纹(B)对有条纹(b)为显性。以上性状分别由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有一对基因(A或a)具有纯合致死效应。已知绿色条纹雕鸮与黄色无纹雕鸮交配,F1为绿色无纹和黄色无纹,比例为1:1。当F1的绿色无纹雕鸮彼此杂交时,其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 三、课后延伸 材料4:某种植物为雌雄异株,它的子粒黄色(A)对白色(a)为显性,圆形(B)对长形(b)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已知含b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现有纯合的黄色圆形植株(雄株)与白色长形植株(雌株)杂交,得到子一代全是黄色圆形植株,子一代自由交配,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四、课后巩固训练 1. 两个肉鸭品种——连城白鸭和白改鸭,羽色均为白色。研究人员以下表所示外貌特征的连城白鸭和白改鸭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过程及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⑴表格所示亲本的外貌特征中有________对相对性状。F2中黑羽和灰羽:白羽约为________,因此鸭的羽 色遗传符合__________定律。 ⑵假设控制黑色素合成的基因用B、b表示(B基因控制黑色素的合成),但另一对等位基因R、r要影响B 基因的表达(R基因促进B基因的表达,r基因抑制B基因的表达),它们与鸭羽毛颜色的关系如右图所示。根据图示和上述杂交实验中F1和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推测两亲本鸭羽毛颜色的基因型为。 2、某种鼠中,黄鼠基因A对灰鼠基因a显性,短尾基因B对长尾基因b显性,且基因A或基因B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现有两只双杂合的黄色短尾鼠交配,理论上所生的子代表现型比例为:

3.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教学设计(1)(苏教版必修2)(1)

3.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理解应用孟德尔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及其解释和验证。 (2)理解并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在实践上的应用。 (3)知道基因型、表现型及与环境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1)通过配子形成与减数分裂的联系,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对遗传现象的分析和训练,掌握应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3)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试验结果一一假说一一试验验证一一理论。 (4)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初步掌握在遗传学中运用符号说明遗传规律的形式化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遗传现象,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逻辑推理精神。 (2)通过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3)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解决遗传学中的概率计算、遗传育种、家族遗传病分析等遗传学问题。 难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3)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解决遗传学问题。 三?教学方法 1. 化繁为简:通过染色体上标有有关基因的减数分裂图解,强调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 基因的自由组合。能用分离定律解答的尽量用分离定律解答; 2. 定点突破:要抓住隐性性状实施突破; 3. 掌握规律:熟悉各种比例关系,并整理归类,能进行比例的变换,如某个体占3/8,可直接变换为3: 3:1:1的比例关系。 四. 课前准备 1 ?学生的学习准备: ⑴复习回忆所学内容,如减数分裂、生殖、发育、基因及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等。 ⑵注意联系前面学过的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试验的过程及结果和解释,来理解两对相对 性状的试验。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题型(详细好用)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分析及相关结论 1.内容: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补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2.实验分析 P YYRR(黄圆)×yyrr(绿皱) ↓ F1YyRr(黄圆) ?↓ 配子 F2 3.相关结论:F2共有16种组合,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1)表现型(2)基因型 [易错警示](1)F2中亲本类型指实验所用的纯合显性和纯合隐性亲本即黄圆和绿皱,而不是直接产生F2的F1代,重组类型是指F2黄皱、绿圆。 (2)若亲本是黄皱(YYrr)和绿圆(yyRR),则F2中重组类型为绿皱(yyrr)和黄圆(Y_R_),所占比例为1/16+9/16=10/16;亲本类型为黄皱(Y_rr)和绿圆(yyR_),所占比例为3/16+3/16=6/16。 (3)F2表现型9∶3∶3∶1的比值可以变形为9∶7(3+3+1)、15(9+3+3)∶1、12(9+3)∶3∶1、 12(9+3)∶4(3+1)等。 4.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1)测交试验: P:YyRr ×yyrr 配子:YR :Yr :yR :yr yr 测交后代:YyRr :Yyrr :yyRr :yyrr 1 : 1 : 1 : 1 (2)测交试验证明:F1在形成配子时,不同对的基因是自由组合的。 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细胞学基础 1.实质:在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适用条件 (1)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2)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 (3)两对或两对以上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3.细胞学基础: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后期。 [易错警示](1)配子的随机结合不是基因的自由组 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 中,而不是受精作用时。 (2)自由组合强调的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 基因。一条染色体上的多个基因也称为非等位基 因,它们是不能自由组合的。 4.F1杂合子(YyRr)产生配子的情况 三、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题方法 思路: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 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如AaBb×Aabb可分解为如下两个分离定律:Aa×Aa;Bb×bb (一)配子类型数、配子间结合方式、基因型种类数、表现型种类数

最新自由组合定律教案

授课教师刘淑荣课题名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授课班级高三牧班授课时间一课时使用教材《畜禽繁育》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理解孟德尔对相对性状遗传试验的试验过程和试验结果。 2.理解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及杂交试验分析图解。 3.理解对自由组合现象的验证——测交试验及其图解。 4.理解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教学方法用直观教学、与学生讨论探究、归纳推理相结合。教具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教学难点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附:板书设计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1、试验过程 2、试验结果分析 (1)正交、反交,F1只表现黄色圆粒 (2)F2除出现性状分离,还出现性状重组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亲本基因型YYRR 黄圆yyrr绿皱 配子的组合方式16种 F1配子4种YR Yr Yr yr 比例 1 : 1 : 1 :1 F2基因型9种表现型4种 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测交证明了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正确性四、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教学过程精巧引入: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谚语“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是为什么呢?探求新知: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1、试验过程 P 黄色圆粒×绿色皱粒 F1黄色圆粒 F2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 籽粒数315 101 108 32 比例数9 : 3 : 3 : 1 2、试验结果分析 提问:通过试验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1)F1只表现黄色圆粒,说明黄色对绿色为显性,圆粒对皱粒为显性。 (2)F2除出现性状分离,还出现性状重组 提问:这一试验结果是否符合基因分离定律? 方法:从一对性状(粒色、粒形)入手,看实验结果是否符合分离规律:粒色:黄色: 315+101=416 绿色:108 +32=140 黄色:绿色接近于3:1 粒形:圆粒:315+108=423 皱粒:101 +32=133 圆粒:皱粒接近于3:1 (回答:由此可见,从一对性状的角度去衡量这一试验是符合分离定律的。)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讲述:孟德尔假设豌豆的粒色和粒形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即黄色和绿色分别由Y和y控制;圆粒和皱粒分别由R和r控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提问: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如何表示? (回答:纯种黄色圆粒的基因型为YYRR;纯种绿色皱粒的基因型为yyrr) X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知识讲解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学习目标】 1、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定律。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释和验证。 3、了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要点梳理】 要点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豌豆杂交中自由组合现象 思考: 为什么在F 2代中出现了与亲本不同的表型,且各种性状的分离比为9:3:3:1呢? 2.对性状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假设) (1)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2)F 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四种数量相等的配子 (3)受精时,4种类型的雌雄配子结合的几率相等 遗传图解: ① F 1: F 2: 1YY (黄) 2Yy (黄) 1yy (绿) 1RR (圆) 2Rr (圆) 1YYRR 2YyRR 2YYRr 4YyRr (黄圆) 1yyRR 2yyRr (绿圆) 1rr (皱) 1YYrr 2Yyrr (黄皱) 1yyrr (绿皱) F 2的性状分离比: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3∶1。 ②每对相对性状的结果分析 a .性状分离比:黄粒∶绿粒=3∶1;圆粒∶皱粒=3∶1。 b .结论: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两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是各自独立的。 ③两对相对性状的随机组合 亲本:YYRR (黄圆)×yyrr (绿皱) Rr × Rr →1RR:2 Rr:1rr × Yy →1YY:2 Yy:1yy

④F2的表现型与基因型的比例关系 双纯合子一纯一杂双杂合子合计黄圆(双显性)1/16YYRR 2/16YYRr、2/16YrRR 4/16YyRr 9/16Y_R_ 黄皱(单显性)1/16YYrr 2/16Yyrr 3/16Y_rr 绿圆(单显性)1/16yyRR 2/16yyRr 3/16yyR_ 绿皱(双隐性)1/16yyrr 1/16yyrr 合计4/16 8/16 4/16 1 F2中4种表现型,9种基因型分别为: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 (2)有关结论 ①F2共有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②双显性占9/16,单显性(绿圆、黄皱)各占3/16,双隐性占1/16。 ③纯合子占4/16(1/16YYRR+1/16YYrr+1/16yyRR+1/16yyrr),杂合子占:1 -4/16=12/16。 ④F2中双亲类型(9/16Y_R_+1/16yyrr)占10/16,重组类型占6/16(3/16Y_rr+3/16yyR_)。 思考:按照上述孟德尔的假设条件,所获得的各种性状及其比例是完全符合9:3:3:1的比例的,所以只需证明F1是双杂合体的假设成立,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3.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 实验方案:杂合体F1与隐性纯合体杂交 实验结果: 方式正交反交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36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案.doc

1.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问题 其过程为: P 黄圆×绿皱 ↓ F1黄圆 ↓? F29黄圆∶3黄皱∶3绿圆∶1绿皱 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 (1)配子的产生 ①假说:F1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②F1产生的配子 a.雄配子种类及比例:YR∶Yr∶yR∶yr=1∶1∶1∶1。 b.雌配子种类及比例:YR∶Yr∶yR∶yr=1∶1∶1∶1。 (2)配子的结合 ①假说: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②F1配子的结合方式有16种。 (3)遗传图解 3.设计测交方案及验证——演绎和推理 (1)方法:测交实验。 (2)遗传图解

4.自由组合定律——得出结论 (1)实质: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如图) (2)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3)范围:有性生殖的生物,真核细胞的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无性生殖和细胞质基因遗传时不遵循。 5.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关系及相关比例 6.用“先分解后组合”法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问题 (1)思路: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的问题。 (2)分类剖析 ①配子类型问题 a.多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数是每对基因产生相应配子种类数的乘积。 b.举例:AaBbCCDd产生的配子种类数 ② 求配子间结合方式的规律: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杂交,配子间结合方式种类数等于各亲本产生 配子种类数的乘积。 ③基因型问题 a.任何两种基因型的亲本杂交,产生的子代基因型的种类数等于亲本各对基因单独杂交所产生基因型种类数的乘积。 b.子代某一基因型的概率是亲本每对基因杂交所产生相应基因型概率的乘积。

自由组合定律说课稿(浙科版)

《自由组合定律》第一课时说课稿 安吉上墅私高陈昕 一、说教材 1.1教材的地位 自由组合定律是浙科版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知识是在第一节分离定律的基础上,研究两对相对性状杂交的实验。掌握好这一基本定律,对于深刻理解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孟德尔定律又是生物变异和进化的理论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孟德尔定律是学考中的重点考查内容,考查形式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本节内容需要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两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第二课时学习对自由组合现象的验证和模拟孟德尔的杂交试验。 1.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分析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并对其作出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能力目标:通过对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的分析,尝试用分离定律中的相关知识的去解释该现象,从而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再次体验科学家的科研过程,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培养理性的思维品质。 1.3重点难点 重点:对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释 难点:对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释 二、说学生 2.1知识储备 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经学习了分离定律,了解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能够正确理解遗传相关的生物学名词,比如相对性状、杂交、显性性状和隐形性状等。 具备了学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储备。 2.2情感态度 大多数学生对于生物学是很感兴趣的,通过对分离定律的学习,为本节内容做了很好地铺垫,更有利于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 三、说教法 由于自由组合定律的发现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本节课将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线,通过讲授、提问和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 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直观化,突破教学重难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案

第二节遗传的基本规律 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教学内容分析: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讲述的是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同样是从遗传性状研究出发来揭示遗传的规律。由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在基因分离定律的基础上讲述的,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在某种程度上是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和拓展,秉承了基因分离定律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由于孟德尔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涉及到两对相对性状,解释过程较为繁琐,同时,又与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的减数分裂过程密切相关,大大增加了教学难度,因此,在实施本小节内容的教学时,宜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化静态为动态,化无形为有形,重现试验过程,突破难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学习科学的实验方法、科学的思维过程、科学的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应用及解遗传题的技能、技巧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通过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掌握解遗传题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所学知识加以扩展、深化、综合和提高。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是在学习了基因分离定律基础上进行拓展,运用基因分离定律的研究思想和方法能进行一些探究活动,通过创设探究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性目标〕 1.准确描述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解释、进行验证,阐明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2.利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解答遗传学问题的技能技巧。 〔态度性目标〕 1.通过分析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体验孟德尔对科学研究坚持不懈的态度以及科学探索的精神。发现基因分离定律的过程,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借助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发现过程,确立科学发现的一般程序和科学思想方法,形成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的习惯,养成探索和创新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学设计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free combination law of ge ne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生物学又称生命科学、生物科学,是一门由经验主义出发,广泛的 研究生命的所有面向之自然科学,内容包括生命起源、演化、分布、构造、发育、功能、 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生物分类学等。本教案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 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 打印。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3)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2.解决方法 (1)强调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在 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 (2)通过染色体上标有有关基因的减数分裂图解,强调非 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3)画有关基因的细胞图。 (4)做运用自由组合定律的有关习题。

(5)通过正反实例来说明孟德尔取得成功的原因。 二.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难点 产生四种配子的原因。 2.解决方法 运用标有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磁性教具,演示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重组而自由组合的情况。 三.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疑点 (1)自由组合为什么要强调在非同源染色体上?在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如何遗传? (2)两对以上的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如何遗传? 2.解决方法 (1)画图表示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状况。强调它们之间由于在一条染色体上,往往连在一起遗传。 (2)通过一对到几对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遗传过程,分析配子、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孟德尔通过研究豌豆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考点: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1、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提出问题 其过程为: P 黄圆×绿皱 ↓ F1 黄圆 ↓? F2 9黄圆∶3黄皱∶3绿圆∶1绿皱 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和验证——提出假说,演绎推理 理论解释 (1)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自由组合,产生数量相等的4种配子 (2)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16种 (3)F2的基因型有9种,比例为4∶2∶2∶2∶2∶1∶1∶1∶1 遗传图解 验证(测交的遗传图解) 3、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时间、范围——得出结论 (1)实质: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如图) (2)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3)范围:有性生殖的生物,真核细胞的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无性生殖和细胞质基因

遗传时不遵循。 4、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和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实验方法的启示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①正确选材(豌豆);②对相对性状遗传的研究,从一对到多对; ③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的分析;④运用假说—演绎法(包括“提出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这一科学方法。 二、要点探究 1.能发生自由组合的图示为A,原因是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2.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3.假如F1的基因型如图A所示,总结相关种类和比例 (1)F1(AaBb)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4种,AB∶Ab∶aB∶ab=1∶1∶1∶1。 (2)F2的基因型有9种。 (3)F2的表现型种类和比例:4种,双显∶一显一隐∶一隐一显∶双隐=9∶3∶3∶1。 (4)F1测交后代的基因型种类和比例:4种,1∶1∶1∶1。 (5)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和比例:4种,1∶1∶1∶1。 4.假如图B不发生染色体的交叉互换,总结相关种类和比例 (1)F1(AaCc)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2种,AC∶ac=1∶1。 (2)F2的基因型有3种。 (3)F2的表现型种类及比例:2种,双显∶双隐=3∶1。 (4)F1测交后代的基因型种类及比例:2种,1∶1。 (5)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及比例:2种,1∶1。 5.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关系及相关比例图解 解读(1)在上述比例最能体现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分别是F1所产生

(浙江专版)201X年高中生物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第二节 自由组合定律学案 浙科版必修2

比例 9 ∶ 3 ∶ 3 ∶ 1 第二节自由组合定律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P 黄色圆形×绿色皱形 F 1 黄色圆形?? ? 粒色:黄色对绿色为显性 粒形:圆形对皱形为显性 ? F 2 黄色 绿色 黄色 绿色圆形 圆形 皱形 皱形 ????? ①每对性状都遵循分离定律, 即:黄色∶绿色=3∶1,圆形∶皱形=3∶1 ②两对性状自由组合,不同于亲本的重组类型是绿色圆形和黄色皱形 1.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无论正交、反交,F 1都是黄色圆形,F 2中出现黄色圆形、绿色圆形、黄色皱形和绿色皱形,这四种表现型比例接近于9∶3∶3∶1。 2.孟德尔在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中认为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F 1的基因型为YyRr 。F 1可以产生四种数量相等的配子。受精时,它们是随机结合的。 3.测交实验,即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yyrr)杂交,产生4种类型的后代:黄圆、黄皱、绿圆、绿皱。其比例接近于1∶1∶1∶1。 4.测交结果表明F 1在形成配子时,不同对的基因是自由组合的。 5.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F 1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基因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基因随机地进行自由组合。

1.母亲是卷发双眼皮,父亲是直发单眼皮,他们的孩子有可能是直发双眼皮吗? 提示:有可能。因为不同性状之间会发生重新组合。 2.什么是性状的重新组合? 提示:子二代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表现型的组合。如黄色皱形种子和绿色圆形种子。 3.在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中纯合的黄色圆形豌豆所占比例是多少?F2的绿色圆形豌豆中杂合子所占比例是多少?

通用版版高中生物第一章孟德尔定律微专题二自由组合定律的常规解题方法学案浙科版

学 习 资 料 汇编 微专题二 自由组合定律的常规解题方法 [学习目标] 1.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以繁化简。2.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一、科学思维:利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定律问题的解题思路 例1 基因型分别为ddEeFf 和DdEeff 的两种豌豆杂交,在三对等位基因各自独立遗传的条件下,回答下列问题: (1)该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表现型种类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该杂交后代中表现型为D 性状显性、E 性状显性、F 性状隐性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 (3)该杂交后代中基因型为ddeeff 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 (4)该杂交后代中,基因型不同于两亲本的个体占全部后代的比例为________。 答案 (1)12 8 (2)316 (3)116 (4)3 4 解析 (1)该杂交后代的基因型种类为2×3×2=12种,表现型种类为2×2×2=8种。(2)该杂交后代中表现型为D 显、E 显、F 隐的概率为12×34×12=3 16。(3)该杂交后代中基因型为 ddeeff 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2×14×12=1 16。(4)该杂交后代中基因型不同于亲本的比例=1- 亲本类型比例=1-(ddEeFf 比例+DdEeFf 比例)=1-(12×12×12+12×12×12)=1-14=3 4。 方法总结 1.方法概述 (1)拆分: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等位基因就可分解为几种分离定律问题。如AaBb×Aabb,可分解为如下两组:Aa×Aa,Bb×bb。 (2)综合:按分离定律进行逐一分析。最后,将获得的结果进行综合,得到正确答案。 2.由亲代计算子代基因型、表现型的概率 (1)配子种类数及概率的计算 如AaBbCc 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

高中生物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高中生物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2019年3月21日 (考试总分:108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填空题(本题共计 2 小题,共计 8 分) 1、(4分)果蝇体色黄色(A)对黑色(a)为显性,翅型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研究发现,用两种纯合果蝇杂交得到F1,F1中雌雄个体自由交配,F2中出现了5:3:3:1的特殊性状分离比。请回答以下问题。 (1)F2中出现了5:3:3:1的特殊性状分离比的原因可能是;①F2中有两种基因型的个体死亡,且致死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利用以上子代果蝇为材料,用最简便的方法设计一代杂交实验判断两种原因的正确性(写出简要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 2、(4分)某单子叶植物非糯性(B)对糯性(b)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二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二对同源染色体上。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色,糯性花粉遇碘液呈棕色。现提供以下四种纯合亲本如下表所示: (1)若通过花粉形状的鉴定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可选择亲本甲与亲本____杂交。 (2)若通过花粉粒颜色与形状的鉴定来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杂交时可选择的亲本组合有___________ ____。将杂交所得F1的花粉涂在载玻片上,加碘液染色,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统计花粉粒的数目,预期花粉粒的类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 (3)若花粉的花粉形状只由产生花粉粒的亲本基因型决定,则甲和丙杂交得到的F1植株产生的花粉粒经涂片染色后,预期花粉粒的类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1植株自交得F2,则F2产生的花粉粒经涂片染色后,预期花粉粒的类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单选题(本题共计 20 小题,共计 100 分) 3、(5分)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在正常情况下,基因型为YyRr的豌豆不能产生的配子是 A.YY B.YR C.Yr D.yR 4、(5分)纯种白色球状南瓜与黄色盘状南瓜杂交,F1全是白色盘状南瓜。F2中已有能稳定遗传的白色球状南瓜1001个,理论上F2中不能稳定遗传的黄色盘状南瓜有多少个(两对性状独立遗传) A.1001 B.4004 C.2002 D.3003 5、(5分)基因型为AaBbDdEeGgHhKk的个体自交,假定这7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下列有关其子代的叙述,正确的是 A.1对等位基因杂合、6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5/64 B.5对等位基因杂合、2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67/256 C.3对等位基因杂合、4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35/128 D.7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与7对等位基因杂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不同 6、(5分)两对基因(A、a和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与某植株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3:1,则该未知植株的基因型为 A.AaBB B.Aabb或aaBb C.aaBb D.Aabb 7、(5分)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则后代中 A.表现型2种,比例为3:1,基因型3种 B.表现型4种,比例为3:1:3:1,基因型6种 C.表现型4种,比例为9:3:3:1,基因型9种 D.表现型2种,比例为1:1,基因型3种 8、(5分)在完全显性的情况下,下列哪一组中两个基因型的个体具有相同的表现型 A.BbFF和BBFf B.bbFF和BbFf C.BBFF和Bbff D.BbFF和BBff 9、(5分)下图表示豌豆体细胞中的两对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已知A,a和B,b分别控制两对相对性状。从理论上分析,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甲、乙植株杂交后代表现型的比例是1:1:1:1 B.乙、丁植株杂交可用于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甲、丙植株杂交后代基因型的比例是1:1:1:1 D.在自然条件下能稳定遗传的植株是乙和丙 10、(5分)玉米花蕊的性别分化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显性基因B和D共同存在时,植株开两性花,表现为野生型;显性基因D存在而无显性基因B时,雄蕊会转化成雌蕊,成为表现型为双雌蕊的可育玉米;只要不存在显性基因D,玉米即表现为败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BDD和♂bbDD杂交,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野生型:双雌蕊=3:1 B.玉米的性别分化说明基因是相互独立互不影响的 C.基因型为BbDd的个体自花传粉,F1中可育个体所占的比例为3/4 D.可通过与基因型为bbdd的个体杂交,探究某一双雌蕊个体是否为纯合子 11、(5分)大豆的白花和紫花为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定显隐性关系的是 ①紫花×紫花→紫花 ②紫花×紫花→301紫花+110白花 ③紫花×白花→紫花 ④紫花×白花→98紫花+107白花 A.①和③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④ 12、(5分)某植物有白花和红花两种性状,由等位基因R/r、I/i控制,已知基因R控制红色素的合成,基因I 会抑制基因R的表达。某白花植株自交,F1中白花:红花=5:1;再让F1中的红花植株自交,后代中红花:白花=2:1。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基因R/r与I/i独立遗传B.基因R纯合的个体会致死

自由组合定律-教案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教学设计 授课内容:自由组合定律原理及其应用 授课班级:高三年级 教师:马青伟 授课日期:2016年10月9日 教材:高中生物必修二 --《遗传与进化》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孟德尔的2对相对性状遗传试验的过程及结果,描述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的遗传现象。 2)概括孟德尔杂交试验法的遗传研究程序,分析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2)能力目标: 1)在尝试用基因观点解释2对相对性状遗传表现的过程中,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2)结合对自由组合现象的理论解释,以及根据测交试验数据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培养抽象思维的能力。 3)尝试运用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控制性状遗传的假说,对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的遗传现象作出解释,用测交法对不同表现形式的不同对的遗传因子之间的遗传关系加以论证并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孟德尔,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进一步体验科学研究

的过程,体会孟德尔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态度。 5、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自由组合实验过程及其结果,阐明自由组合定律。(2)难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方法策略 (1)利用假说演绎法重述孟德尔实验; (2)本组教师搜集和整理孟德尔的研究背景资料,以及孟德尔定律应用的相关题目; (3)模拟实验的实验材料的准备。 3、课时安排:45-50分钟 4、教学过程 复习与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孟德尔分离定律,分离定律是进行有性生殖的多细胞真核生物的一对相对性状所遵循的遗传规律。但我们知道,孟德尔并非只研究了一对相对性状,并且在研究2对相对性状的过程中,又发现了另外一条遗传学规律——分离定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本节内容的高考考纲要求(ppt展示): 1.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II) 2.孟德尔成功的原因(II) 3.性状分离比9:3:3:1的变式类型及应用(II) 希望同学们能通过考纲要求,把握好本节重点内容,有侧重的对本节内容进行有效率的复习。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题型总结(附)-非常好用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题型总结(附答案)-非常好用一、题型 (一)配子类型数、配子间结合方式、基因型种类数、表现型种类数 1、配子类型的问题 示例 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 Aa Bb Cc ↓↓↓ 2 × 2 × 2 = 8种 总结:设某个体含有n对等位基因,则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n 2、配子间结合方式问题 示例 AaBbCc与AaBbCC杂交过程中,配子间的结合方式有多少种? 先求AaBbCc、AaBbCC各自产生多少种配子。 AaBbCc→8种配子、AaBbCC→4种配子。 再求两亲本配子间的结合方式。由于两性配子间的结合是随机的,因而AaBbCc与AaBbCC配子之间有8×4=32种结合方式。 3、基因型类型的问题 示例 AaBbCc与AaBBCc杂交,求其后代的基因型数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有3种基因型(1AA∶2Aa∶1aa) Bb×BB→后代有2种基因型(1BB∶1Bb) Cc×Cc→后代有3种基因型(1CC∶2Cc∶1cc) 因而AaBbCc×AaBBCc,后代中有3×2×3=18种基因型。 4、表现型类型的问题 示例 AaBbCc×AabbCc,其杂交后代可能的表现型数可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有2种表现型 Bb×bb→后代有2种表现型 Cc×Cc→后代有2种表现型 所以AaBbCc×AabbCc,后代中有2×2×2=8种表现型。 练习: 1、某种植物的基因型为AaBb,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去雄后授以aabb的花粉,试求: (1)后代个体有多少种基因型?4 (2)后代的基因型有哪些?AaBb、Aabb、aaBb、aabb 2、花生的种皮紫色(R)对红色(r)为显性,厚壳(T)对薄壳(t)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交配组合为TtRr×ttRr的后代表现型有( c ) A 1种 B 2种 C 4种 D 6种 (二)正推型和逆推型 1、正推型(根据亲本求子代的表现型、基因型及比例) 规律:某一具体子代基因型或表现型所占比例应等于按分离定律拆分,将各种性状及基因型所占比例分别求出后,再组合并乘积。 如A a B b×A a B B相交产生的子代中基因型a a B B所占比例

(完整word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练习题及答案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某一杂交组产生了四种后代,其理论比值3∶1∶3∶1,则这种杂交组合为( ) A.Ddtt×ddtt B.DDTt×Ddtt C.Ddtt×DdTt D.DDTt×ddtt 2.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的亲本杂交组合是( ) A.AaBB×Aabb B.AaBB×AaBb C.AAbb×aaBB D.AaBB×AABB 3.在显性完全的条件,下列各杂交组合中,后代与亲代具有相同表现型的是( ) A.BbSS×BbSs B.BBss×BBss C.BbSs×bbss D.BBss×bbSS 4.基因型为DdTt的个体与DDTt个体杂交,按自由组合规律遗传,子代基因型有( ) A.2种 B.4种 C.6种 D.8种 5.基因型AaBb的个体自交,按自由组合定律,其后代中纯合体的个体占( ) A.3/8 B.1/4 C.5/8 D.1/8 6.下列属于纯合体的是( ) A.AaBBCC B.Aabbcc C.aaBbCc D.AABbcc 7.减数分裂中,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 ) A.形成初级精(卵)母细胞过程中 B.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 C.形成次级精(卵)母细胞过程D.形成精细胞或卵细胞过程中 8.基因型为AaBB的父亲和基因型为Aabb的母亲,所生子女的基因型一定不可能是( ) A.AaBB B.AABb C.AaBb D.aaBb 9.下列基因型中,具有相同表现型的是( ) A.AABB和AaBB B.AABb和Aabb C.AaBb和aaBb D.AAbb和aaBb 10.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能产生多少种配子( ) A.数目相等的四种配子 B.数目两两相等的四种配子 C.数目相等的两种配子 D.以上三项都有可能 11.将基因型为AaBbCc和AABbCc的向日葵杂交,按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后代中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比例应为( ) A.1/8 B.1/6 C.1/32 D.1/64 12.黄色圆粒豌豆(YYRR)与绿色皱粒豌豆(yyrr)杂交,如果F 2有256株,从理论上推出其中的纯种应有( ) A.128 B.48 C.16 D.64 13.在完全显性且三对基因各自独立遗传的条件下,ddEeFF与DdEeff杂交,其子代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的个体占全部子代的( ) A.5/8 B.3/8 C.3/4 D.1/4 14.在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的实验中,F 2代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和重组型个体所占比率为( ) A.9/16和1/2 B.1/16和3/16 C.5/8和1/8 D.1/4和3/8 15.基因型为AaBb的水稻自交,其子代的表现型、基因型分别是( ) A.3种、9种 B.3种、16种C.4种、8种 D.4种、9种 16.个体aaBBCc与个体AABbCC杂交,后代个体的表现型有( ) A.8种 B.4种 C.1种 D.16种 17.下列①~⑨的基因型不同,在完全显性的条件下,表现型共有(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