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案设计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案设计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案设计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案设计

第二节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材分析】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孟德尔再次用此研究思路研究两对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第1课时,学生学习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以及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及验证。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在第二课时学习。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基因的分离定律,知道孟德尔是通过对一对等位基因所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的研究,揭示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因此,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2)解释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中,基因的自由组合现象

(3)理解对自由组合现象的验证

2、能力目标:

(1)运用“棋盘法”进行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分析

(2)通过自由组合规律在实践上的应用及有关习题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自由组合规律解遗传题的技能、技巧。

3、情感目标:

关注配子形成与减数分裂的联系,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及验证

(2)体会孟德尔的研究思路

【教学难点】

(1)分析F1代形成配子的种类及比例

(2)分析F2代的表现型、基因型的种类及比例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回顾,引出核心问题:

生:观看课件,回忆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的研究思路

师:提出核心问题:分析豌豆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现象

(二)解决问题——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活动

1、豌豆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现象

师:课件介绍孟德尔用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杂交试验的结果

2、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师:课件介绍孟德尔对遗传试验现象的解释

重点讲解:①、F1代(YyRr )形成的4种配子(YR 、Yr 、yR 、yr ),且比例为1:1:1:1;

课件:F1代(YyRr )产生的雌、雄配子结合几率均等,F2代有16种结合方式

在棋盘格中归纳:F2代的表现型、基因型的种类及比例。F2中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为两种亲本性状的重组类型,而F2的表现型比例表明不同性状的组合是自由的、随机的。 把两对性状用基因分离定律先一对一对进行单独分析,再把F2代的每一对表现型(或基因型)自由组合。

生:学会用分枝法解题,单独处理、彼此相乘。

3、对实验现象解释的验证

师:孟德尔的解释看起来与试验现象吻合,但是否正确还需验证,验证的方法——测交,即用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生:用刚才所学,写出遗传图解

(三)归纳提升——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师:1、引导学生反思:对基因自由组合现象的初步认识

2、再次对遗传试验现象中遗传规律的探究思路进行梳理强化

归纳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和实质

第二课时

(一) 比较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共同点:有性生殖、真核生物、核遗传、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1)医学上的应用

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两对或以上,两对或以重组 定 等位基因分离 一对,一对, 分离 测交后代基因型表现型 F 2表现型

与比例

F 2基因型 与比例 F 1配子 实质 基因与染色体 2种, 1:1 3种 1:2 :1 2n 种, (3:1)n 3n 种 (1:2 :1) n 2种,

3:1

各2种, 1:1 2n 种,

(1:1)

n 各2n 种 (1:1)n

(2)指导杂交育种

师:杂交育种:用杂交的方法,有目的地使生物不同品种间的基因重新组合,以便使不同亲本的优良基因组合到一起,从而创造出对人类有益的新品种。

(三)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减数分裂的结果上的分析:

(1)含有n 对等位基因的一个精原细胞,产生4 个精子,共2种类型。(不考虑交叉互换)

(2)含有n 对等位基因的一个卵原细胞,产生1 个卵细胞,共1种类型。(不考虑交叉互换

)

正常男女

聋哑男女

d

多指男女

P

多指聋哑男女

3 4

5 6 ppdd ppdd P_D_ P_dd ppD_

ppdd(只患聋哑病)的概率: P_D_(只患多指)的概率:

P_dd (两病都患)的概率: ppD_(正常)的概率: ppdd 或P_D_或P_dd (患病)的概率:

1/2 ×1/4=1/8

1/2 ×3/4=3/8 1/2 ×1/4=1/8 1/2 ×3/4=3/8 1- 3/8=5/8 F 1 AaRr

(有芒,抗病)

×

连续自交 …… aaRr(2/16)、aaRR (1/16)(无芒,抗病)

F 2 aaRR

(无芒,抗病) Fn ×

aarr (无芒,不抗病)

AARR

(有芒,抗病) × P

(3)每个体细胞中含有n对等位基因的一个生物体,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的种类为2n种。

(不考虑交叉互换)

说明:以上每对等位基因均独立遗传

【课堂小结】

(1)通过测交实验验证了F1是一个两对相对性状都是杂合的杂合子,因此与隐性个体杂交,后代四种表现,且比例为1:1:1:1。

(2)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总结出了自由组合定律,即具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分离,与非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3)孟德尔成功的原因,选材、实验方法、数据分析、大胆设想等。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1、F1产生雌、雄配子各4种,比例均为1:1:1:1

2、雌、雄配子的结合机会均等,共有16种结合方式

3、①F2中,表现型有4种,比例为9:3:3:1

(附板书)黄色—绿色:F1 自交F2:3/4黄色:1/4绿色

3/4圆粒9/16黄圆3/16绿圆

圆粒—皱粒:F1 自交F2:

1/4皱粒3/16黄皱1/16绿皱

②F2中,基因型有9种,比例为:

Y—y:F1 自交F2:1/4YY 2/4Yy 1/4yy

1/4RR 1/16YYRR 2/16YyRR 1/16yyRR R—r:F1 自交F2:2/4Rr 2/16YYRr 4/16YyRr 2/16yyRr

1/4rr 1/16YYrr 2/16Yyrr 1/16yyrr (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

【课后反思】

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容,尽管教材和教参都没有强调孟德尔的研究思路,但我认为,学生清楚此研究思路不仅对知识的掌握有帮助,更重要的是通过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学生可以逐步建立正确的生物观,从而对生物学科素养的形成有很大帮助。《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第一课时,教师备课时,不宜把知识的难度加得太深,要立足于教材,把重难点突破即可。与本节课相关的计算可放在之后的几节课。

学生在学到用棋盘格归纳孟德尔所解释的F1的配子种类及比例;F2的基因型、表现型的种类及比例时,通过分析往往知道F1在形成配子时,一对基因彼此分离,不同对基因自由组合,但对此的理解还很肤浅,并没有内化。通过教师的拓展,学生恍然大悟,上课时,有学生轻轻“哦”了一声,也有学生小声说:“原来如此”。看得出来,一经拓展,学生更易理解接受自由组合定律,更易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基因的分离定律教学设计

“基因的分离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孟德尔发现基因分离规律的实验过程以及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了解孟德尔对遗传学所做的贡献和孟德尔取得成功的原因;理解与遗传学实验相关的遗传学基本概念;理解对遗传学实验进行分析的基本思路;理解基因分离规律的内容、实质及实践意义;掌握运用基因分离规律分析遗传现象的方法和表述方式。 2.通过介绍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过程,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通过介绍测交及其意义,使学生理解对假设作出证明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意义,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使学生理解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和掌握运用基因分离规律分析遗传现象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介绍孟德尔所进行的植物遗传学实验过程和孟德尔取得成功的原因,引导学生努力探索、积极尝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通过使学生理解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以及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对学生进行内因与外因、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的观点教育;通过使学生理解基因分离规律的理论、实践意义,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和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分离规律是遗传的基本规律。 2.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基本规律,是建立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的。 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探究情境式与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背景呈现法、要点提示法、讨论探究法、实验探究法、媒体教学法、查阅资料法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主要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思维锻炼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式。 主要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进入教师创设的分离定律探究情境;(2)以分离定律情发现过程为主题境逐渐进入各小标题情境教学;(3)通过实验探究尝试训练学生思维技能;(4)小组合作探讨和实践完成教学目标;(5)让评价渗透到每一个情境教学中。 (一)情景导入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学设计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学设计 纳雍四中能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识记:(1)两对相对性状与两对等位基因的关系; (2)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理解:(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3)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 1.通过配子形成与减数分裂的联系,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2.通过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及有关习题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遗传题的技能、技巧。 情感目标 1.通过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所揭示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 义实践观的教育。 2.养成实事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教学重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解决方法 (1)强调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产生四种配子的原因。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 (2)通过染色体上标有有关基因的减数分裂图解,强调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3)画有关基因的细胞图。 (4)做运用自由组合定律的有关习题。 教学难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解决方法 (1)运用有关的多媒体课件,演示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重组而自由组合的情况。 (2)画有关基因的细胞图。 (3)做运用自由组合定律的有关习题。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教师用直观教学、与学生讨论探究、归纳推理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 我们伟大的奥地利遗传学家、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通过苦苦8年的碗豆杂交实验的研究,发现了震惊世界的遗传两个定律,即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两大定律广泛用于农业、畜牧业、优生优育,现在培养出了高产的水稻、玉米等,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福音。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基因的分离定律。下面请同学们共同回忆以下几个问题: 提问: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什么? (回答:基因分离定律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于遗传给后代。)提问:请同学们分析孟德尔的另外两个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①豌豆粒色试验②豌豆粒形试验P黄色X绿色P圆形X皱形 ↓↓ F1黄色F1圆形 F2F2

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

《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 年级组别高一生物组 审阅 (备课组长) 审阅 (学科校长) 主备人使用人授课时间 课题 苏教版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应用 第三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应用基因分离规律解释相关的遗传现象;分析常见遗传病的家族遗传系谱图;举例说明孟德尔遗传规律在育种和人类遗传病防治方面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说出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应用范围 应用基因分离规律解释相关的遗传现象 能够分析常见遗传病的家族遗传系谱图并计算概率过程与方法根据基因分离定律会计算常规的遗传学计算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近亲结婚的危害 教学 重点 基因分离定律在农业生产和医学上面的应用 教学 难点 根据基因分离定律会计算常规的遗传学计算题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边讲边练、合作探究 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过程及方 环节一明标自学 过程设计二次备课 【复习】 1、基因的分离定律实质、时期 2、纯合子与杂合子、显隐性的判断方法 3、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通过前面两课时我们学习了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那么请同学们 思考:孟德尔遗传规律适用范围和条件是什么?

法 教学过程及方法 环节二合作释疑环节三点拨拓展 (备注:合作释疑和点拨拓展可以按照顺序先后进行,也可以根据教学设计交叉进行设计) 过程设计二次备课 【点拨拓展】 一、孟德尔遗传规律适用范围和条件 (1)范围:以染色体为载体的细胞核的遗传 (2)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3)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遗传。 (4)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二、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 【合作释疑】 1、根据后代分离比确定双亲基因型(用B b表示)请同学们在独 立思考的前提下,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问题, 若后代性状分离比3:1,则双亲的基因型() 都是杂合体Bb 若后代性状分离比1:1,则双亲的基因型() 一定是测交类型:Bb×bb 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亲本可能为() 至少一亲本为显性纯合子BB 【当堂检测】.番茄的圆果与长果是一对相对性状(设基因为B或b), 下表是番茄的果形四个组合的遗传实验结果,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这对相对性状中属于显性性状的是,判断 显性性状的主要组合是。 (2)写出四个组合中各亲本的基因型:一; 二;三; 四。 (3)四个组合中属于测交的是组合,写出遗传图解。 组合亲本表现型 F1的表现和植株数目 圆果长果 一圆果×长果105 112 二圆果×长果207 0 三圆果×圆果316 108 四圆果×圆果268 0

自由组合定律教案

个人备课录 上课时间年月日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复备 教学目标1.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2.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F2中的性状分离比例 3.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4.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教方 学法 自 主 学 习 教材分析重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难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教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复习巩固】 孟德尔发现并总结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只研究了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但任何生物都不是只有一种性状,而是具有许多种性状,如豌豆在茎的高度上有高茎和矮茎;在种子的颜色上有黄色和绿色;在种子的形状上有圆粒和皱粒;在花的颜色上有红色和白色等等。那么,当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相对性状同时考虑时,它们又遵循怎样的遗传规律呢?孟德尔通过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总结出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阅读教材】 【学生活动】 活动1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学生活动:阅读并分析教材P9。 教师列出如下讨论题纲: (1)孟德尔以豌豆的哪两对相对性状进行 实验的? (2)F l代的表现型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3)F2代的表现型是什么?比值是多少?为什 么出现了两种新的性状? (4)分析每对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的分 离定律? 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并自由回答,教师不 忙于评判谁对谁错,出示挂图“黄色圆粒豌豆

和绿色皱粒豌豆的杂交试验”,对实验过程和 结果进行指导分析: (1)相对性状指同一生物同一性状的 不同表现类型,不能把黄与圆、绿与皱看 作相对性状。 (2)F l代全为黄色圆粒,说明黄色对绿 色为显性,圆粒对皱粒为显性。 (3)F2代有四种表现型:黄色圆粒、黄 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前后代比 较发现,出现了亲代不曾有的新性状--黄 色皱粒和绿色圆粒,这又恰恰是两亲本不 同性状的重新组合类型。这四种表现型比 为9∶3∶3∶l,恰是(3∶1)2的展开,表明 不同性状的组合是自由的、随机的。那么, 孟德尔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呢?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学生活动:阅读并分析教材P10。 教师列出如下讨论题纲: (1)孟德尔研究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 因是位于一对还是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2)孟德尔假设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两 纯种亲本的基因型是什么?推出F l代的基因型是什么? (3)F1代在产生配子时,两对等位基因如何分配到配子中?产生几种配子类型? (4)F2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各是什么?数量比为多少? 学生讨论、总结归纳并争先恐后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并鼓励。 教师强调: (1)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这两对相对性状是由 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 对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其中用Y表示黄色,y表示 绿色;R表示圆粒,r表示皱粒。因此,两亲本的基 因型分别为:YYRR和yyrr。 板图显示: 它们的配子分别是YR和yr,所以F l的基因型为YyRr,Y对y显性,R对r显性,所以F l代全部为黄色圆粒。 (2)F1代产生配子时,Y与y、R与r要分离,孟德尔认为与此同时,不同对的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题型(详细好用)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分析及相关结论 1.内容: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补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2.实验分析 P YYRR(黄圆)×yyrr(绿皱) ↓ F1YyRr(黄圆) ?↓ 配子 F2 3.相关结论:F2共有16种组合,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1)表现型(2)基因型 [易错警示](1)F2中亲本类型指实验所用的纯合显性和纯合隐性亲本即黄圆和绿皱,而不是直接产生F2的F1代,重组类型是指F2黄皱、绿圆。 (2)若亲本是黄皱(YYrr)和绿圆(yyRR),则F2中重组类型为绿皱(yyrr)和黄圆(Y_R_),所占比例为1/16+9/16=10/16;亲本类型为黄皱(Y_rr)和绿圆(yyR_),所占比例为3/16+3/16=6/16。 (3)F2表现型9∶3∶3∶1的比值可以变形为9∶7(3+3+1)、15(9+3+3)∶1、12(9+3)∶3∶1、 12(9+3)∶4(3+1)等。 4.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1)测交试验: P:YyRr ×yyrr 配子:YR :Yr :yR :yr yr 测交后代:YyRr :Yyrr :yyRr :yyrr 1 : 1 : 1 : 1 (2)测交试验证明:F1在形成配子时,不同对的基因是自由组合的。 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细胞学基础 1.实质:在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适用条件 (1)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2)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 (3)两对或两对以上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3.细胞学基础: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后期。 [易错警示](1)配子的随机结合不是基因的自由组 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 中,而不是受精作用时。 (2)自由组合强调的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 基因。一条染色体上的多个基因也称为非等位基 因,它们是不能自由组合的。 4.F1杂合子(YyRr)产生配子的情况 三、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题方法 思路: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 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如AaBb×Aabb可分解为如下两个分离定律:Aa×Aa;Bb×bb (一)配子类型数、配子间结合方式、基因型种类数、表现型种类数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知识讲解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学习目标】 1、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定律。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释和验证。 3、了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要点梳理】 要点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豌豆杂交中自由组合现象 思考: 为什么在F 2代中出现了与亲本不同的表型,且各种性状的分离比为9:3:3:1呢? 2.对性状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假设) (1)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2)F 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四种数量相等的配子 (3)受精时,4种类型的雌雄配子结合的几率相等 遗传图解: ① F 1: F 2: 1YY (黄) 2Yy (黄) 1yy (绿) 1RR (圆) 2Rr (圆) 1YYRR 2YyRR 2YYRr 4YyRr (黄圆) 1yyRR 2yyRr (绿圆) 1rr (皱) 1YYrr 2Yyrr (黄皱) 1yyrr (绿皱) F 2的性状分离比: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3∶1。 ②每对相对性状的结果分析 a .性状分离比:黄粒∶绿粒=3∶1;圆粒∶皱粒=3∶1。 b .结论: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两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是各自独立的。 ③两对相对性状的随机组合 亲本:YYRR (黄圆)×yyrr (绿皱) Rr × Rr →1RR:2 Rr:1rr × Yy →1YY:2 Yy:1yy

④F2的表现型与基因型的比例关系 双纯合子一纯一杂双杂合子合计黄圆(双显性)1/16YYRR 2/16YYRr、2/16YrRR 4/16YyRr 9/16Y_R_ 黄皱(单显性)1/16YYrr 2/16Yyrr 3/16Y_rr 绿圆(单显性)1/16yyRR 2/16yyRr 3/16yyR_ 绿皱(双隐性)1/16yyrr 1/16yyrr 合计4/16 8/16 4/16 1 F2中4种表现型,9种基因型分别为: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 (2)有关结论 ①F2共有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②双显性占9/16,单显性(绿圆、黄皱)各占3/16,双隐性占1/16。 ③纯合子占4/16(1/16YYRR+1/16YYrr+1/16yyRR+1/16yyrr),杂合子占:1 -4/16=12/16。 ④F2中双亲类型(9/16Y_R_+1/16yyrr)占10/16,重组类型占6/16(3/16Y_rr+3/16yyR_)。 思考:按照上述孟德尔的假设条件,所获得的各种性状及其比例是完全符合9:3:3:1的比例的,所以只需证明F1是双杂合体的假设成立,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3.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 实验方案:杂合体F1与隐性纯合体杂交 实验结果: 方式正交反交

孟德尔分离定律 教学设计

浙科版·生物学·必修一 §1.1 分离定律 课型:新授型 课时:一课时 年级:高二年级 一、教材分析 《分离定律》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孟德尔杂交实验的方法、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并归纳总结出分离定律的实质,本课时主要讲解孟德尔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分离定律是三大遗传定律的第一个定律,既需要运用前面所学的有关染色体和基因的知识,归纳总结出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又是后续自由组合定律教学的重要基础。在教材的内容的处理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正处于抽象思维逐步形成的形式运算阶段,具有较强的比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本章教学内容涉及前面相关的旧知识点较多,并且还提出了新的遗传研究方法和许多新概念,识记的内容多,知识面广,知识点分散、跨章节多,因此,学生的学习思路容易受到干扰,出现混乱。有些学生没有扎实的数学排列组合和概率的基础,抽象难懂的新知识会使他们在学习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合理引导。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孟德尔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3.阐明分离定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孟德尔杂交实验的分析,培养分析、总结、归纳的学习能力。

2.运用分离定律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 3.尝试用数理统计方法处理、归纳、比较、分析实验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讨论孟德尔遗传实验中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方式。 2.感悟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巧妙设计。 3.养成科学探究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孟德尔杂交实验的过程与结果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遗传图解的写法。 五、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约3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图片。 提问:前几天,我看到这样一则报道,一对黄皮肤黑头发的夫妇生了一个白皮肤白头发的儿子,这个新闻可信吗? 【学生活动】 预设:有人说可信,有人说不可信。 【教师活动】 讲述: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分离定律。 设计意图:从生活小事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考察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现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并能通过归纳或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同时也突出了生物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基本理念。

3.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教学设计(1)(苏教版必修2)(1)

3.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理解应用孟德尔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及其解释和验证。 (2)理解并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在实践上的应用。 (3)知道基因型、表现型及与环境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1)通过配子形成与减数分裂的联系,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对遗传现象的分析和训练,掌握应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3)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试验结果一一假说一一试验验证一一理论。 (4)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初步掌握在遗传学中运用符号说明遗传规律的形式化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遗传现象,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逻辑推理精神。 (2)通过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3)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解决遗传学中的概率计算、遗传育种、家族遗传病分析等遗传学问题。 难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3)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解决遗传学问题。 三?教学方法 1. 化繁为简:通过染色体上标有有关基因的减数分裂图解,强调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 基因的自由组合。能用分离定律解答的尽量用分离定律解答; 2. 定点突破:要抓住隐性性状实施突破; 3. 掌握规律:熟悉各种比例关系,并整理归类,能进行比例的变换,如某个体占3/8,可直接变换为3: 3:1:1的比例关系。 四. 课前准备 1 ?学生的学习准备: ⑴复习回忆所学内容,如减数分裂、生殖、发育、基因及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等。 ⑵注意联系前面学过的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试验的过程及结果和解释,来理解两对相对 性状的试验。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案

第二节遗传的基本规律 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教学内容分析: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讲述的是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同样是从遗传性状研究出发来揭示遗传的规律。由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在基因分离定律的基础上讲述的,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在某种程度上是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和拓展,秉承了基因分离定律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由于孟德尔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涉及到两对相对性状,解释过程较为繁琐,同时,又与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的减数分裂过程密切相关,大大增加了教学难度,因此,在实施本小节内容的教学时,宜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化静态为动态,化无形为有形,重现试验过程,突破难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学习科学的实验方法、科学的思维过程、科学的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应用及解遗传题的技能、技巧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通过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掌握解遗传题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所学知识加以扩展、深化、综合和提高。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是在学习了基因分离定律基础上进行拓展,运用基因分离定律的研究思想和方法能进行一些探究活动,通过创设探究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性目标〕 1.准确描述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解释、进行验证,阐明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2.利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解答遗传学问题的技能技巧。 〔态度性目标〕 1.通过分析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体验孟德尔对科学研究坚持不懈的态度以及科学探索的精神。发现基因分离定律的过程,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借助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发现过程,确立科学发现的一般程序和科学思想方法,形成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的习惯,养成探索和创新

基因分离定律 教案

基因的分离规律教案(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其解释和验证; 2.理解基因型、表现型及环境的关系; 3.掌握基因的分离规律; 4.了解显性的相对性; 5.了解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从分离规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规律的认识,训练学生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 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规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三)德育渗透点 除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外,着重在提高学科科学素质方面进行下列两点教育: 1.孟德尔从小喜欢自然科学,进行了整整8年的研究实验,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2.通过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 1.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实验结果──假说──实验验证──理论; 2.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初步掌握在遗传学中运用符号说明遗传规律的形式化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基因的分离规律

[解决办法] (1)着重理解等位基因的概念,因为这是分离规律包涵的基本概念。 (2)在分离现象的解释、测交的讲授中强调杂合体中等位基因随同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因而形成1:1的两种配子。 (3)应用分离规律做遗传习题。 (4)说明不完全显性遗传F2表现型之比为1:2:1,更证明分离规律的正确性和普遍适用性。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1)分离规律的实质。 (2)应用分离规律解释遗传问题。 [解决办法] (1)运用减数分裂图说明第一次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2)出示有染色体的遗传图解。 (3)应用遗传规律解题──典型引路,讲清思维方法。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疑点相对性状、杂交方法、人的高矮遗传。 [解决办法] 相对性状解释概念,举例说明,并口头测试。 杂交方法用挂图说明去雄与授粉。 人的高矮遗传说明是多基因的遗传。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法讲述、谈话、练习。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学设计.docx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识记: (1)两对相对性状与两对等位基因的关系; (2)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理解: (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3)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 1.通过配子形成与减数分裂的联系,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2.通过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及有关习题训练,使学生掌 握应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遗传题的技能、技巧。 情感目标 1.通过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所揭示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学习,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 义实践观的教育。 2.养成实事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教学重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解决方法 (1)强调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产生四种配子的原因。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 (2)通过染色体上标有有关基因的减数分裂图解,强调非同源染色 体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3)画有关基因的细胞图。 (4)做运用自由组合定律的有关习题。 教学难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在实践 中的应用 解决方法 (1)运用有关的多媒体课件,演示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 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重组而自由组合的情况。 (2)画有关基因的细胞图。 (3)做运用自由组合定律的有关习题。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教师用直观教学、与学生讨论探究、归纳推理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 我们伟大的奥地利遗传学家、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通过苦苦 8 年 的碗豆杂交实验的研究,发现了震惊世界的遗传两个定律,即基因的 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两大定律广泛用于农业、畜牧业、优生优育,现在培养出了高产的水稻、玉米等,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福音。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基因的分离定律。下面 请同学们共同回忆以下几个问题: 提问: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什么? (回答:基因分离定律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 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 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 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于遗传给后代。)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孟德尔的另外两个一对相对性状 的遗传实验:① 豌豆粒色试验② 豌豆粒形试验

(完整版)基因分离定律教学设计

《基因的分离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1理解应用孟德尔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及其解释和验证。 1.2理解并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在实践上的应用。 1.3知道基因型、表现型及与环境的关系。 2.能力目标 2.1通过分离定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定律的认识,训练学生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 2.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定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2.3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试验结果——假说——试验验证——理论。 2.4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初步掌握在遗传学中运用符号说明遗传规律的形式化方法。 3.情感目标 3.1孟德尔从小喜欢自然科学,进行了整整8年的研究试验,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3.2通过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2.教学难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3.教学疑点: 相对性状,杂交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教师活动: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那么基因在传种接代中有什么样的传递规律,得先了解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 教师活动:介绍孟德尔简历,豌豆杂交试验,揭示遗传学的经典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35年后三位植物学家分别用不同植物证实了孟德尔的发现后,被埋没的真理重新展现光辉。 孟德尔的研究方法:杂交实验法。此方法是研究遗传规律的基本方法。 什么是杂交试验法?显示《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对着图讲解父本、母本,如何去雄,如何传粉、受精,受精卵是第二代的起点,发育成胚直到豌豆种子。 孟德尔选用的实验材料——豌豆。自花传粉,也是闭花受粉。试验结果可靠又易于分析,这是他研究的特点,也是他研究成功的原因之一。 (一)基因的分离规律 讲述:由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此概念有三个要点: 同种生物——豌豆 同一性状——茎的高度 不同表现类型——高茎1.5-2.0m,矮茎0.3m左右。 教师活动:豌豆种子的圆滑和皱缩是不是相对性状?为什么? 学生活动:是。具备相对性状概念包含的三个要点:同一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种子的形状;不同类型——圆滑和皱缩。 师生交流:交待在遗传图解中常用符号: P——亲本♀——母本♂——父本×——杂交× ——目交(自花传粉,同种类型相交)——杂种子一代——杂种第二代 三.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1)试验过程 教师活动:出示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图,对着图讲述试验过程,注意如下几个概念: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在杂交实验中,把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那个亲本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如高茎;把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如矮茎。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最新自由组合定律教案

授课教师刘淑荣课题名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授课班级高三牧班授课时间一课时使用教材《畜禽繁育》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理解孟德尔对相对性状遗传试验的试验过程和试验结果。 2.理解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及杂交试验分析图解。 3.理解对自由组合现象的验证——测交试验及其图解。 4.理解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教学方法用直观教学、与学生讨论探究、归纳推理相结合。教具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教学难点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附:板书设计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1、试验过程 2、试验结果分析 (1)正交、反交,F1只表现黄色圆粒 (2)F2除出现性状分离,还出现性状重组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亲本基因型YYRR 黄圆yyrr绿皱 配子的组合方式16种 F1配子4种YR Yr Yr yr 比例 1 : 1 : 1 :1 F2基因型9种表现型4种 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测交证明了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正确性四、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教学过程精巧引入: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谚语“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是为什么呢?探求新知: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1、试验过程 P 黄色圆粒×绿色皱粒 F1黄色圆粒 F2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 籽粒数315 101 108 32 比例数9 : 3 : 3 : 1 2、试验结果分析 提问:通过试验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1)F1只表现黄色圆粒,说明黄色对绿色为显性,圆粒对皱粒为显性。 (2)F2除出现性状分离,还出现性状重组 提问:这一试验结果是否符合基因分离定律? 方法:从一对性状(粒色、粒形)入手,看实验结果是否符合分离规律:粒色:黄色: 315+101=416 绿色:108 +32=140 黄色:绿色接近于3:1 粒形:圆粒:315+108=423 皱粒:101 +32=133 圆粒:皱粒接近于3:1 (回答:由此可见,从一对性状的角度去衡量这一试验是符合分离定律的。)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讲述:孟德尔假设豌豆的粒色和粒形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即黄色和绿色分别由Y和y控制;圆粒和皱粒分别由R和r控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提问: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如何表示? (回答:纯种黄色圆粒的基因型为YYRR;纯种绿色皱粒的基因型为yyrr) X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考点: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1、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提出问题 其过程为: P 黄圆×绿皱 ↓ F1 黄圆 ↓? F2 9黄圆∶3黄皱∶3绿圆∶1绿皱 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和验证——提出假说,演绎推理 理论解释 (1)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自由组合,产生数量相等的4种配子 (2)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16种 (3)F2的基因型有9种,比例为4∶2∶2∶2∶2∶1∶1∶1∶1 遗传图解 验证(测交的遗传图解) 3、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时间、范围——得出结论 (1)实质: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如图) (2)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3)范围:有性生殖的生物,真核细胞的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无性生殖和细胞质基因

遗传时不遵循。 4、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和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实验方法的启示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①正确选材(豌豆);②对相对性状遗传的研究,从一对到多对; ③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的分析;④运用假说—演绎法(包括“提出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这一科学方法。 二、要点探究 1.能发生自由组合的图示为A,原因是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2.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3.假如F1的基因型如图A所示,总结相关种类和比例 (1)F1(AaBb)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4种,AB∶Ab∶aB∶ab=1∶1∶1∶1。 (2)F2的基因型有9种。 (3)F2的表现型种类和比例:4种,双显∶一显一隐∶一隐一显∶双隐=9∶3∶3∶1。 (4)F1测交后代的基因型种类和比例:4种,1∶1∶1∶1。 (5)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和比例:4种,1∶1∶1∶1。 4.假如图B不发生染色体的交叉互换,总结相关种类和比例 (1)F1(AaCc)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2种,AC∶ac=1∶1。 (2)F2的基因型有3种。 (3)F2的表现型种类及比例:2种,双显∶双隐=3∶1。 (4)F1测交后代的基因型种类及比例:2种,1∶1。 (5)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及比例:2种,1∶1。 5.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关系及相关比例图解 解读(1)在上述比例最能体现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分别是F1所产生

分离定律教学设计

《分离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根据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将学习的内容一步一步地呈现,使新知识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在每一步之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同时,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做出及时的反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根据认知主义的教学理论,发现学习法是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形式。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将教材中的活动充分展开,模拟科学家的探究实验,以一种更直观的形式展现实验的过程及实验的本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许多问题来引发思考,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大胆猜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前期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生物(必修)·遗传与进化》(浙江科技出版社)“第一章孟德尔定律”的“第一节分离定律”中的第一部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与第二部分“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教材先详细地介绍了孟德尔的单因子杂交实验,引发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思考,再通过文字描述来解释分离现象,然后以遗传图解来分析单因子杂交实验,加深学生对于分离定律的理解。孟德尔定律是高中生物学习的一个重难点,实践中遇到的遗传学问题要运用孟德尔定律来解释。本节内容是接下来学习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基础,也为后续学习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奠基。 (二)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金华二中高二(10)班的学生。该班的学生热爱自然,在生活中能够观察到同类生物形态、结构等的不同,并引发思考。在平时阅读科技杂志等过程中,初步了解了遗传学的相关知识,如基因、杂交等概念。学生在必修一中学习了分子与细胞的知识,这些知识相对比较具体,以记忆为主。而本节知识内容涉及隐性基因、基因型、基因分离等抽象概念,学生对这些内容理解会相对比较困难。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性状分离、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解释分离现象,初步掌握遗传图解的书写方法。

(完整word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练习题及答案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某一杂交组产生了四种后代,其理论比值3∶1∶3∶1,则这种杂交组合为( ) A.Ddtt×ddtt B.DDTt×Ddtt C.Ddtt×DdTt D.DDTt×ddtt 2.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的亲本杂交组合是( ) A.AaBB×Aabb B.AaBB×AaBb C.AAbb×aaBB D.AaBB×AABB 3.在显性完全的条件,下列各杂交组合中,后代与亲代具有相同表现型的是( ) A.BbSS×BbSs B.BBss×BBss C.BbSs×bbss D.BBss×bbSS 4.基因型为DdTt的个体与DDTt个体杂交,按自由组合规律遗传,子代基因型有( ) A.2种 B.4种 C.6种 D.8种 5.基因型AaBb的个体自交,按自由组合定律,其后代中纯合体的个体占( ) A.3/8 B.1/4 C.5/8 D.1/8 6.下列属于纯合体的是( ) A.AaBBCC B.Aabbcc C.aaBbCc D.AABbcc 7.减数分裂中,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 ) A.形成初级精(卵)母细胞过程中 B.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 C.形成次级精(卵)母细胞过程D.形成精细胞或卵细胞过程中 8.基因型为AaBB的父亲和基因型为Aabb的母亲,所生子女的基因型一定不可能是( ) A.AaBB B.AABb C.AaBb D.aaBb 9.下列基因型中,具有相同表现型的是( ) A.AABB和AaBB B.AABb和Aabb C.AaBb和aaBb D.AAbb和aaBb 10.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能产生多少种配子( ) A.数目相等的四种配子 B.数目两两相等的四种配子 C.数目相等的两种配子 D.以上三项都有可能 11.将基因型为AaBbCc和AABbCc的向日葵杂交,按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后代中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比例应为( ) A.1/8 B.1/6 C.1/32 D.1/64 12.黄色圆粒豌豆(YYRR)与绿色皱粒豌豆(yyrr)杂交,如果F 2有256株,从理论上推出其中的纯种应有( ) A.128 B.48 C.16 D.64 13.在完全显性且三对基因各自独立遗传的条件下,ddEeFF与DdEeff杂交,其子代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的个体占全部子代的( ) A.5/8 B.3/8 C.3/4 D.1/4 14.在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的实验中,F 2代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和重组型个体所占比率为( ) A.9/16和1/2 B.1/16和3/16 C.5/8和1/8 D.1/4和3/8 15.基因型为AaBb的水稻自交,其子代的表现型、基因型分别是( ) A.3种、9种 B.3种、16种C.4种、8种 D.4种、9种 16.个体aaBBCc与个体AABbCC杂交,后代个体的表现型有( ) A.8种 B.4种 C.1种 D.16种 17.下列①~⑨的基因型不同,在完全显性的条件下,表现型共有( )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题型总结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题型总结 一、自由组合定律内容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补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在减I后期,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 三、答题思路 (1)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 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如果遇到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相对性状的遗传题时,就可以把它分解为一对一对的相对性状来考虑,有几对基因就可以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 如AaBb×Aabb可分解为如下两个分离定律:Aa×Αa;Bb×bb ⑵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的不同类型的问题。 自由组合定律以分离定律为基础,因而可以用分离定律的知识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的问题。 三、题型 (一)配子类型数、配子间结合方式、基因型种类数、表现型种类数1、配子类型的问题 示例 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 Aa Bb Cc ↓↓↓ 2 × 2 × 2 = 8种 总结:设某个体含有n对等位基因,则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n 2、配子间结合方式问题 示例 AaBbCc与AaBbCC杂交过程中,配子间的结合方式有多少种? 先求AaBbCc、AaBbCC各自产生多少种配子。 AaBbCc→8种配子、AaBbCC→4种配子。 再求两亲本配子间的结合方式。由于两性配子间的结合是随机的,因而AaBbCc与AaBbCC配子之间有8×4=32种结合方式。 3、基因型类型的问题 示例 AaBbCc与AaBBCc杂交,求其后代的基因型数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有3种基因型(1AA∶2Aa∶1aa)

第二节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学案_苏教版_高中生物必修2

春学期阜宁中学高一年级生物教学案05 班级:学号:姓名: [课题]第二节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学习目标]阐明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重点]2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难点]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课堂导学] 一、2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及解释 (以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的杂交为例) 1.实验结果 (1)在选择的亲本中,2对相对性状分别为、。 F表现型:。 (2) 1 F中表现型有种,分别为、、、,(3) 2 数量比接近。 F中有2种亲本类型,为和,另2种为重组类型,即黄(4) 2 色皱粒和。 F统计结果的解释 2.孟德尔对 2 (1)2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关系:,即两对等位基因的分离是独立的; 不同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之间可以,即非等位基因间可以;1对相对性状的分离和不同相对性状之间的自由组合彼此是。 F产生的雌雄配子的种类:各有4种,它们是,其数量比接(2) 1 近。 (3)雌雄配子形成受精卵的组合数:。 二、对基因自由组合现象推断的验证实验 1.测交实验:若以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植株的杂交实验为例,测交时两亲本的类型分 别是和(隐性纯合子)。 2.实验结果 预期结果: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绿色皱粒=。 实验结果:和预期结果相同。 3.测交实验结果证明:位于的分离或组合互不干扰。

对象的非等位基因 内容位于的的分离或组合。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一个细胞中的,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1.亲本类型:具有3对相对性状的亲本。 2. 1 F的性状表现:都表现为。 3. 2 F的性状表现:发生了,数量比是,即表现型有8种,基因型有种。 [知识归类] 自由组合定律的有关问题 1.适用条件:真核生物有性生殖时细胞核的遗传。 2.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以两对等位基因为例) 3.个体产生配了各种类的计算方法 例如:某个体基因型为AaBbCCDdEeff,各对基因独立遗传,则此个体能产生多少种配子? 分析:(1)先确定是自由组合问题; (2)再按分离定律一对一对分析,最后连乘即可 能产生16种类型的配子。 即个体产生配子的类型为2n,n为等位基因的对数。 4.子代基因型种类的计算方法 例如:AaBbCcDD与AaBbCcdd杂交,后代基因型有多少种?(不同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A a×A a→后代有3种基因型(1AA:2Aa:1a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