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浅议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浅议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浅议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浅议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摘要】:行政听证制度是随着我国传统管理模式的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新兴事物,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和政治文明进步的表现。行政听证的存在与发展及其地位举足轻重,它不仅直接影响着我国民主、公平、正义在社会中应当发挥的促进作用,也关系着国家行政机关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与政府向“服务型”的转变。因此,本文将对行政听证制度的起源与发展、行政听证制度的作用及其发展现状和展望进行略论。

【关键词】: 行政听证;民主;公正;法治

【Abstract】:The administrative hearing system is along with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mode of the change of the emergence of an emerging things, democracy in China is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of performance. The administrative hearing of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nd is very important, it not only directly affect China democracy, fair, justice in society shall be brought into play in promoting effect, also in relation to the state administrative organs in people mind the image and the government to "service-oriented" transformation. Therefore, the paper will be to administrative hearing system of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ve hearing system of function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for studying.

【Keyword】:Administrative Hearing; Democracy; Just; Rule of law

一、行政听证制度的由来和法理依据

所谓行政听证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在做出影响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决定前,由行政机关告知决定理由和听证权利,行政相对人向行政机关表达意见,提交证据,行政机关听取意见,接受证据并据此做出决定的法律制度。这一制度的源头我们可以追溯到英国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其中第39条规定:凡自由民除经其贵族依法判决或遵照国内法律规定之外,不得加以扣留、监禁、没收其财产,剥夺其法律保护权,或加以放逐、伤害、搜索或逮捕。这一规定受到了英国自然公正法律思想的影响。在美国,美国人依据三权分立的思想构建了自己的国家机关,使它们各自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达到权力制衡,但是司法监督只是一种事后监督,具有滞后性。在美国行政权的不断扩张,使他们感受到威胁,美

国人在英国的法律传统基础上逐步建立了“正当法律程序”原则,通过改造、发展英国实行的司法听证制度,并将其运用到行政程序中,从而逐步形成了现在所谓的行政听证制度。①

行政听证制度的设立主要受其自身的两大价值驱动:一是民主价值,即行政听证制度的本质追求的是人民当家做主成为“国家的主人”,要求政府对其采取的任何决定都必须公开化,即建立透明政府。人民不再是一切决定的被动承受者,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国家法制法规的制定与行政决策,能保证立法为民的民主思想确实贯彻,以及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唤起人们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热情;二是其反映的程序法治价值,即行政程序所包含的职能分离原则、回避原则、当事人在听证程序中法律地位平等等原则的确立,能够有效限制行政权力的扩大,充分保证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因此行政听证制度在多数国家得到接受,各国也相继制定了有关行政听证方面的法律,同时也成为检验一个国家法治水平高低的标志。

我国在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之际进行恰当的行政听证制度立法和法律移植,必须追根求源,基于国情,寻找符合我国法治理论的依据,将国外先进的制度和实践经验同我国经济政治制度相结合,发挥本土法治资源优势。只有这样,法律移植才能推进我国法治的进程。

二、目前我国行政听证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1996年制定的《行政处罚法》标志着我国第一次从外引入了正式听证制度,在我国行政程序立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至此之后,行政听证制度在发展中得到逐步完善,1997年通过的《价格法》、2000年通过的《立法法》、2003年通过的《行政许可法》,以及2011年的《行政强制法》等法律、法规对行政许可听证程序都做出了相关规定。可见行政听证制度在行政立法中涉及的领域逐步扩大,有利于社会监督行政执法,缩小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机关之间的力量悬殊。然而,从探索和实践中笔者深刻地感受到, 我国的听证制度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政听证相关立法滞后、不成体系

我国涉及到行政听证的立法大多散见于现行的《行政处罚法》《价格法》《行政许可法》和今年施行的《行政强制法》等几部法律中,只有这几部法律明文规定了听证程序,而且相关规定也很粗略,大多以实体内容为主。因而我国在行政听证程序方面的立法力度较其他部门法而言实在落后不少,目前既缺少全国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又没有单行的行政程序法律文件,关于行政听证的程序规定散落于各个单行法中,例如:《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了行政处罚的听

①杨海坤、刘洋林:《关于行政听证制度的讨论》,《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二期。

证范围与程序,对行政处罚听证的申请时间、申请方式、主持人回避等作出了具体规定。而关于应该以何种形式来举行听证,哪个机构来组织却没有丝毫提及,关于这些规定在《立法法》中均有详细规定。

这就造成了行政听证立法的杂乱无章、毫无体系的局面,纵使行政机关能够依“法”举行听证会,仍不能保证听证申请人、参加人以及自身适用的听证程序是否科学合理,因为关于某个听证的具体程序规定并不完整,不便于具体操作,必须参考其他法律关于听证的规定,这无疑阻碍了行政听证制度从理论到实践的现实转化,进而影响了行政程序的权威性。所以行政听证制度不仅本身需要立法,而且还需要大量体系化、明确化的相关制度予以保障,唯有此,行政听证立法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不是一个国家标榜法治化水平高低的“花瓶”。

(二)行政听证适用范围狭窄

首先,我国适用行政听证的具体行政行为范围过窄。例如:《行政处罚法》仅对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作出了听证规定。而对于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以及涉及到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都没有明确纳入听证范围之内,仅是《行政处罚法》第42条规定:“当事人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有异议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规定执行”,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2006年施行)中仅赋予相对人陈述和申辩的权利,对于听证只适用于“公安机关作出的吊销许可证以及处两千元以上罚款”这两种处罚。可见,公民在受到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时将无权要求举行听证会,而自由罚却比金钱罚给相对人造成的影响更严重。关于这一问题,全国人大法工委的解释是:“组织听证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处理,同时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一般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行为,就应当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办理。”①但笔者认为,按照依法行政和保障人权的要求,行政拘留理应纳入行政听证制度的范围。《行政处罚法》对听证范围的规定不仅与设立行政处罚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宗旨相违背,也不利于行政法公正价值的实现。除此之外,在其他具体法律文件中也难以看到较为完整的行政听证规定。

其次,适用行政听证的抽象行政行为范围过窄。目前,关于我国现有听证制度是否适用于抽象行政行为,学者们的观点并不统一。有的学者认为根据听证的相对人是否特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规定的听证制度属于抽象行政行为听证。②笔者认为,作为抽象行政行为应当适用听证,并且扩大适用范围。在具体行政行为发

①宋雅芳:《行政程序法专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79页。

②荆磊:《浅谈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不足与完善》,《青春岁月》,2008年第五期。

生之前,经过公众参与讨论和质询之后的决策,既可以充分听取和考虑各个利益群体的呼声与建议,满足形式上的民主;还可以提高可能遭受损失的利益群体对该法律法规的认同感,减少法律执行的阻碍,实现实质上的民主。

(三)行政听证参加人组成不合理、第三人参与程度不高

行政听证参加人是指权益直接或比较明显的受行政决定影响而参加听证程序的一方,具体包括:当事人及委托代理人、调查人员和其他利害关系人。至于可能出现的证人、鉴定人员和翻译人员则属于“其他参与人”。①我国行政听证参加人的组成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听证代表的产生不科学。例如《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第10 条规定:“听证会代表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聘请。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聘请的听证会代表可以采取自愿报名、单位推荐、委托有关社会团体选拔等方式产生。”这样的规定还未实施已经输掉了公众对它的信赖。因为由主管部门负责聘请听证会代表,极有可能会具有选择性的聘请对自己有利的人员,使听证会流于形式,浪费国家资源,丝毫没有公正与效率而言。譬如北京市召集的一次关于高等教育收费听证会,共有29名代表,其中政府代表13人,占44.82%;专家7人,占24.14%;群众代表9名,占31.03%。在这些群众代表中,有些也有一定的行政职务。真正的普通群众只有5人,占代表总数的25%。②可见听证代表的组成并不合理,高等教育收费听证会中应该至少分别有一名城市家长、农村家长、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参加,这些“普通群众”却只有5名,相反,政府代表名额却几乎是他们的三倍。这让我们疑惑:究竟谁是这场听证会的当事人与利害关系人?代表的又是谁的利益?

其次,听证会涉及的第三人参与度不高。这主要来自两方面原因:一是我国听证方面的立法并未明确规定将第三人纳入听证参加人的范围,而在实际听证会中大多有人员名额限制,加之我国法治水平不高,尤其是普通群众维权意识低下,或者根本就不知道何时何地举办听证会,因而利害关系人和旁听人员参与较少;二是由于大多听证组织机构不允许第三人参与听证会。例如在行政处罚案件中,听证会是在违法事实尚未被行政机关认定前举办的,如果允许第三人进入行政处罚听证程序,有可能在违法事实尚未确认的情况下,先行发生第三人要求利益保护问题。譬如在听证过程中因违法事实不成立而取消行政处罚建议时,则第三人有可能提出另一个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案件。③这样的结果是听证举办者所不愿看见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避免进入行政诉讼或行政复议,限制第三人参与

①刘勉义:《我国听证程序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第84页。

②李楠、李兆煦:《行政听证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政府法治信息网,

https://www.doczj.com/doc/8d1220663.html,/article/dfxx/dffzxx/ln/sys/200704/20070400053499.shtml,2007年4月11日。

③顾长浩:《中国听证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37页。

听证会成为大多听证举办方的选择,哪怕是忽略第三人的合法利益!

(四)行政听证主持人制度缺乏独立性和专业性

在我国,行政听证主持人制度主要存在两方面缺陷:一是,听证主持人大多数都是由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负责人指定,难以完全实现听证主持人独立性的要求。例如《行政处罚法》规定听证由行政机关指定的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但对于“非本案调查人员”为行政机关内部的那个机构人员未明确规定。实践中大致有四类情况:明确听证主持人由专职法制人员担任(65%)、仅规定听证由非本案调查人员担任(25%)、直接明确规定听证主持人具体人选(5%)、行政机关负责人指定(5%)。①这样的立法给下位法和执法人员较大的选择空间,因为它并没有排除案件调查机构内部人员成为听证主持人的可能,即便主持人并非该案件的直接参与人员,也难免使听证主持人产生先入为主和内心偏向的心理,很难达到听证的预期效果。

二是,行政听证主持人的任职条件和专业性未明确规定。未对听证主持人的资格与素质提出明确要求,行政机关内部还没有形成一支专业且固定的听证主持人队伍,多数听证主持人由政府法制机构工作人员担任,少数由独立于调查机构的其他机构工作人员担任, 个别行政机关是根据个案需要由行政首长专项委托非本案调查人员担任,难以确保主持人的公正性。②可以设想,一位来自同一行政主体的法制机构,甚至是同属该行政主体内部同一职能机构的工作人员担任听证会主持人,这如何能让当事人尊重听证的结果呢?

三、关于完善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行政听证制度立法

行政听证制度的立法,有集中化的立法模式和分散化的立法模式之分。行政听证制度的法律精神是公正、公开和公平等现代民主理念,分散式立法很难使行政听证的价值具有统一的精神,且分散式立法不可避免地造成各种法律之间的重复,不利于发挥一国法律体系内各种法律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作用。③因此,我国应采用集中化的立法模式,加强行政听证有法可依,提高其操作性。具体需做好两项工作:

首先,要建立统一的正当程序保护制度。实体公正是公众追求的结果和最终目的,而程序公正则是实现实体公正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当下我国行政听证的分散式立法造成行政听证的规定在某类法律文件中或重复或缺失,既浪费法律资源,又无体系。而听证参加人只有看到裁判者依循严格的程序才能使其对结果的

①顾长浩:《中国听证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33页。

②高秦伟:《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现状与完善》,《理论探索》,2002年2月。.

③王斌:《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缺陷及完善对策》,《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6卷。

公正充满信心。所以我国要尽快推动《行政程序法》的立法工作,将行政听证单独在某一章节列出,对不同种类的行政听证案件作出具体详细规定,以指导听证实践,保证各类听证能找到相对应的听证程序,提高其操作性。

其次,设立正式听证与非正式听证程序。英美德日等国家对行政听证程序的规定大致可区分为正式听证程序和非正式听证程序。前者是指在针对具体案件作出裁决时,举行审判型的听证会,给予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提出证据、反证、对质或质证的机会,然后根据听证笔录作出决定的程序;后者是指不举行审判型的听证会,单给利害关系人陈述意见的机会,以供作决定时参考,是一种决策机关不必基于听证记录作出决定的程序。①笔者认为二者各有利弊,应结合二者发挥互补优势。正式听证费时费力,但公正性更强一些,适用于对个人重大利益或在社会中有重大影响的行政案件。正式听证立法可借鉴我国司法审判中的普通程序:申请、受理、公告、听证、作出决定等,尤其在听证会上要赋予当事人更多的对质、提出证据等权利;而非正式听证则可参考我国司法审判的简易程序立法,适用于对稍小一些权益产生影响的事项,程序更为简便,可依当事人申请或行政机关决定并经相对人同意,组织临时小型(人数少,范围小)听证会,以便高效便捷解决行政纠纷。

(二)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听证范围

首先,本文前面已经论述了我国行政听证范围在适用具体行政行为的听证方面还有待拓展。笔者认为应当将所有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对相对人及利害关系人有不利影响的案件都纳入听证范围,并在《行政程序法》中详细规定。或许有人认为这样耗时耗力,不但不利于行政机关快速执法,处理违法犯罪分子,还容易使行政机关将大部分工作重心转移到听证上,影响行政机关工作的正常运行。笔者认为恰恰相反,前文中本人已建议我国在听证立法上区分正式与非正式听证,对于一些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对行政相对人利益影响较小的案件可以采用非正式听证,通过简易程序快速案结事了。而案情复杂,事实不清,证据不全的案件则适用正式听证。

其次,行政听证范围应当扩展到行政行为的所有领域,包括抽象行政行为,因为抽象行政行为本身具有反复适用性,对全体公民的影响比具体行政行为范围更广,时间更久。因而有必要将行政听证扩展到抽象行政行为领域,这是当下民主公平理念与社会法治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管理创新要逐步深入尝试的领域。在某一法律出台或政府作出行政决策前,举行听证会,既能集思广益,广泛听取来自不同阶层代表意见,促使决策的合理化;又能增强少部分利益受损方对该法律法规、政策的认同感,自觉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服从总的方针政策,保①刘勉义:《我国听证程序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第5~6页。

证法律的正常运行。当然,按照其他法律规定涉及到国家行为、外交行为、国家安全等重大公共利益的行为和个人隐私的行为,应作为特殊情况予以排除。

(三)明确行政听证参加人范围,改进听证参加人的遴选制度

首先要对行政听证申请人的范围进行明确规定,将行政听证申请人的范围扩展到一切利害关系人。在此不要担心“一切利害关系人”的范围过大,从而影响听证进程和质量,也不要担忧会影响到社会稳定与秩序!中国目前的法治水平还有待完善,公民法治意识尚待提高,在维权路上他们深知举步维艰,因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常有。同时对于涉及公共利益的听证,应注重参加人的性别、岗位、年龄、籍贯、学历水平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区分,针对不同类别听证会可设置“代表准入”规定,要考虑不同利益团体听证参加人在听证会成员中的平衡关系。比如高校教育收费听证会,必须有教育专家、高校教师、城乡大学生、家长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听取真实民意。不管是针对抽象行政行为还是具体行政行为的听证,都能取得良好的社会公众认同效果。

其次要明确听证参加人的参与途径,规范听证会的通知、公告形式。听证会中的直接相对人不管是依申请还是行政机关依职权组织的听证会,都应当得到行政机关的书面通知,而不是口头告知,这样当事人容易知晓听证会的组织方式、时间、地点和主持人等情况,方便其行使参与、及时提交证据、质证和提出主持人回避申请等权利。这不仅有利于减少行政机关与当事人之间不必要的争议,也有利于行政机关保留自己行政行为的必要证据。另外行政机关对其他参加人则有必要通过公告栏、广播、网络、电视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听证会的相关信息,保证利害关系人及时申请参与到听证会中维护自身权益。

(四)提高行政听证主持人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主持人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听证的进程和效果,因而要保证听证的质量、完善听证主持人制度,必须建立相对独立且素质高的行政听证主持人队伍。有学者认为听证主持人由政府法制机构的人员担任较为合适,这是因为:第一,政府法制机构独立于其他行政机关,不受其影响,可以公正独立地作出决定。这实现了听证职能分离,符合“任何人不得担任自己案件的法官”这一自然公正原则。第二,从中国的法治建设现状来看,随着中国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和政府法制机构力量的增强,政府法制机构都配备了有丰富法律知识的人员,他们不但有能力主持听证,而且,听证工作的专门化也有利于提高听证的质量。①笔者认为,要提高行政听证主持人的独立性与专业性,必须改革听证主持人任免制度,这方面可以参考我国法官的录用与陪审员参与审判制度,在各级司法机关设置专门管理听证会的机构,直接受同级法院和司法局领导,行政听证案件①黎明琳:《关于完善行政决策听证制度的思考》,《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9第7卷第6期。

由该专门机构指定听证员到听证场所主持或领导监督听证的进行。如此可保证听证主持人享有相对独立权,不受任何团体、行政机关的非法干预,有利于提高听证制度公正性。同时,为保证和提高听证主持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应该对听证主持人的资格加以严格限定:首先要熟悉听证相关法律制度,有一定从事法制工作的经验,且对具体涉及的听证领域有足够了解;其次听证主持人必须品德高尚、有公正心;最后可以适当考虑由各级司法部门在通过司法考试的法律工作者中培养一批听证主持人队伍。

(五)规范行政听证的程序

行政听证法律程序的复杂程度, 取决于行政行为的性质。笔者认为,可以将之分为依申请的听证程序和依职权的听证程序,然后再分别对其程序进行细化。这里可以借鉴《行政许可法》关于听证的类似规定;依职权的听证程序的设定目的是要实现社会公众的参与权,其适用的对象主要是公共利益事项。因此,其程序设计可以相对简便,只须公告、申请和听证三个大步骤。

依申请的听证程序主要适用于因具体行政行为而受影响的相对人或者利害

关系人权利义务的事项。应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一是告知。在法定期限内,以书面形式通知相对人与利害关系人有听证的权利;二是申请。相对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应当在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一定时期内,以书面形式向听证组织者提出申请;三是审查。听证组织者对申请人的主体资格、申请的期限、申请事项、管辖等事项进行审核;四是受理。听证组织者审查后根据情况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处理,符合条件的作出书面受理通知;对不符合条件的应以书面告知不予受理, 并说明理由;五是听证。听证组织者宣布听证纪律,当事人、第三人提出证据、申辩和质证, 制作听证笔录, 当事人、第三人确认、签字或者盖章。①

四、结语

《行政处罚法》中关于听证的规定标志着我国行政听证制度从无到有“零”的突破,《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对行政听证程序的规定,使我国在行政听证制度的法制建设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人权保障和民主发展的角度来看,行政听证发挥着重要作用---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利益、增强公众对政府决策的认同感、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促进我国民主、高效、廉洁政府改革目标的早日实现。纵然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中,行政听证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与某些西方国家相比,尚有不足之处:比如行政听证相关立法不成体系、适用范围狭窄、行政听证参加人制度不健全、行政听证主持人任职资格不明等,这些都还有待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理念逐步完善!

我们期待通过不断完善的行政听证制度促进我国行政程序更加民主化、现代①林敏:《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研究》,《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集》,2006年。

化,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中国在行政法领域的立法早日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参考文献:

[1]姜明安.行政执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杨海坤.中国行政法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0;

[4应松年.比较行政程序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5]王万华.行政程序法研究.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6]王克稳.略论行政听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7]杨惠基.听政程序理论与实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8]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9]刘勉义.我国听证程序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10]顾长浩.中国听证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11]宋雅芳.行政程序法专题研究[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12]黄致远.行政听政制度研究.武汉大学学报,2002(6);

[13]马怀德.论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中外法学,1998 ,(2);

[14]李素贞,黄凤兰.行政听证制度在我国的价值研究[J].河北法学,2002,(3);

[15] 高秦伟.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现状与完善.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16] 杨海坤,刘洋林.关于行政听证制度的讨论.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2018年论完善我国行政许可听证制度行政法论文(1)-易修改word范文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推荐下载使用!== 论完善我国行政许可听证制度行政法论文(1) [摘要]:行政许可听证制度作为行政程序中的核心要素,可以给相对人参与许可 决策的机会,保证许可客观、公平、公正。从听证制度的渊源和《行政许可法》立法宗旨角度分析,该法有关听证的规定存在着不足,应在扩大听证内容和听证参与人的范围,建立稳定、高效的听证主持人队伍,以及丰富听证形式等方面完善我国行政许可听证制度。[关键词] 行政许可听证制度职能分离听证制度是现代行政程序法中核心制度,为各国所广泛采用。我国1996年制定的《行政处罚法》率先在行政处罚领域规定了听证程序,这在我国行政程序立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之后,听证扩展适用至政府价格决策、城市规划、行政立法、行政裁决等领域。201X年1月12日国家计委主持举行的铁路价格听证会,由中央电视台向全国现场直播,使得听证会成为普通老百姓所熟知的话题。如今,听证制度又一次被引入到行政许可领域,从而使听证制度在我国适用范围日益扩大。行政许可听证是指行政许可机关在作出是否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之前,告知申请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听证权利,申请人或者利害关系人陈述意见、提供证据、申辩、质证以及行政许可机关听取意见、接纳证据并作出相应决定的程序法律制度。严格来说,听证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许可程序,它只是行政许可审查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程序。虽然并不是每项行政许可都必须要经过听证程序,但听证在一些重大的行政许可尤其是涉及利害关系人正当权益时的适用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常认为,行政许可中的听证程序体现了对许可申请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尊重,通过吸收申请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参与,既有利于保障其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的实现,也能够为行政许可机关作出正确的行政许可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增强行政许可决定的可接受性。我国《行政许可法》明确规定了行政许可听证制度。在第四节用了三条的篇幅规定了听证的提起、范围和程序,声明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不承担行政机关组织听证的费用,听证公开和根据听证笔录作出行政决定等一系列内容,但我们认为,该法有关听证的内容仍存在下列尚待完善之处。一、从深度和广度上扩大行政许可听证的适用范围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中听证制度的适用范围,行政许可法规定了行政机关应申请举行听证和依职权主动举行听证两类事项。对于许可机关应当主动举行听证的事项,行政许可法规定为“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应当听证的事项,或者行政机关认为需要听证的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听证事项”,从立法本意来看,是基于行政许可行为繁杂、听证事项难以概括,将主动听证事项范围留待单行法规定和许可机关自行决定,能够照顾到不同种类行政行为的特点,为听证的范围不断扩大留下充分空间。但在实践中由于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滞后常容易导致听证无法可依。而且就我国目前的状况而言,法律、法规、规章作上述规定的情形尚不多见,只有极少数做了类似规定。例如,根据《公共文

行政裁决的概念

行政裁决的概念、特征及种类 2010-11-11 14:08:23 来源:中国大律师评论:0点击:299 [提要]本主要介绍了行政裁决的概念、特征,以及根据我国目前法律法规,行政裁决的八个种类。 一、行政裁决的概念 行政裁决:是指行政机关或法定授权的组织,对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特定的民事纠纷(争议)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裁决的主题具有法定性。行政机关只有获得法律授权,才能对授权范围内的民事纠纷案件进行审查并裁决,没有法律授权,行政机关不能自行决定和裁决某些民事纠纷案件。 二、行政裁决的特征 1、行政裁决的主体是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机关。行政裁决是经法律法规授权的特定行政机关,而不是司法机关,但是并非任何一个行政机关都可以成为行政裁决的主体,只有那些对特定行政管理事项有管理职权的行政机关,经法律法规明确授权,才能对其管理职权有关的民事纠纷进行裁决,成为行政裁决的主体。如《商标法》、《专利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等对侵权赔偿争议和权属争议作出规定,授权有关行政机关对这些争议予以裁决。 2、行政裁决的民事纠纷与行政管理有关。当事人之间发生了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民事纠纷,是行政裁决的前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扩大,行政机关获得了对民事纠纷的裁决权。但行政机关参与民事纠纷的裁决并非涉及所有民事领域,只有在民事纠纷与行政管理密切相关的情况下,行政机关才对该民事纠纷进行裁决,以实现行政管理的目的。 3、行政裁决是依申请的行政行为。争议双方当事人在争议发生后,可以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在法定的期限内向特定的行政机关申请裁决。没有当事人的申请行为,行政机关不能自行启动裁决程序。 4、行政裁决具有准司法性。行政裁决是行政机关行使裁决权的活动,具有法律效力。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裁决时,是以第三者的身份居间裁决民事纠纷,有司法性质,同时又是以行政机关的身份裁决争议,具有行政性质。因此,行政裁决具有司法性和行政性,称为准司法性。 5、行政裁决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的授权针对特定的民事纠纷进行裁决,是对已经发生的民事纠纷依职权作出的法律结论。这种行政裁决具有具体行政行为的基本特征。行政相对人不服行政裁决而引起的纠纷属于行政纠纷。对此,除属于法定终局裁决的情形外,当事人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三、行政裁决的种类 根据我国目前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裁决的种类有:

我国行政程序立法模式选择

我国行政程序立法模式选择 民主政治要求政府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必须有规范政府行为的行政程序法。我国目前行政程序法的状况怎样?如何加强、完善我国行政程序立法?我国行政程序立法应选择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法体模式以及建立哪些基本制度?本文作者就这些问题阐述了有关看法和主张。 一、中国行政程序立法的现状 我国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行政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行政复议条例》、《行政监察条例》、《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一系列规范政府行为、控制滥用权力、保护公民权益的行政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使我国向法治国家的道路迈出了一大步。 我国行政法的立法虽然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但相对于我国经济、民事和刑事立法来说,仍落后不少,相对于世界法制发达国家的行政法立法来说,更是存在着差距。这种落后和差距的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我国行政程序立法很不发展,不仅缺少全国的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而且很少单行的专门行政程序法律文件,行政程序的规定仅散见于有关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之中。这些规定很不集中,很不统一。而且有的法律、法规有相应的行政程序规范,有的法律、法规则仅有行政实体规范而完全没有任何行政程序规范。在现行几百上千件有关行政管理的法律文件中,较集中规定了行政程序的法律文件仅有下述几件:(1)198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2)1987年4月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3)1988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行政区域边界争议处理条例》;(4)1990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法规、规章备案规定》;(5)1990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行政监察条例》;(6)1992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7)1994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修订);(8)1994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行政复议条例》(修订)。 分析我国整个现行行政立法和上述载有有关行政程序规范的各项法律文件,可以发现,目前我国行政立法,特别是行政程序立法,存在着下述问题:(一)重实体,轻程序。 现行行政立法多只注重解决行政管理的实体问题如行政机关的权限、职责,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行政行为的条件、标准等;而忽视对相应管理行为的

浅析我国行政赔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刘武波.doc

浅析我国行政赔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武波- 浅析我国行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武波李晓嵘 我国行政赔偿制度的建立,广泛借鉴参考了世界各国已有的行政赔偿制度,吸收了国内外有关赔偿法理论的优秀成果。但我国的行政赔偿制度毕竟建立不久,立法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粗疏的情况,主要的一点就是略嫌简略,操作性差。下面笔者就不揣浅陋,谈几点看法: 一、关于违法归责原则中的“违法”问题。根据我国国家赔偿法第二条的规定,我国行政赔偿责任采取违法原则。但什么是“违法”?赔偿法未作立法解释,理论界的认识也很不统一,造成实践中较大的任意性。然而,从确立行政赔偿制度的本意看,应当明确“违法”是指违反严格意义的法律,具体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与规章、地方性法规与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和我国承

认或参加的国际公约等。对此,有权机关应作明确解释。 二、关于职务行为的标准与范围问题。执行职务是产生行政赔偿的条件之一,但对“职务行为”的认定标准与范围,赔偿法未作立法解释,不利于实践中的操作。笔者认为在今后制定实施细则或司法解释中应明确规定职务行为的范围不仅包括构成职务行为本自的行为,还包括与职务行为有关连而不可分的行为,如为执行职务而采取不法手段的行为、利用职务之便为个人目的所为的行为以及执行职务时间或处所内所实施的行为。也就是说职务行为的标准应采取客观标准。 三、关于受害人及行政主体共同作用形成损害,行政机关应否赔偿问题。我国国家赔偿法规定了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共同致害赔偿责任问题,但对行政机关与受害人共同致害的行政机关应否负赔偿责任及如何赔偿未予规定,但实践中此种损害又确实存在,笔者认为,对此种损害,可参照我国《民法通则》中规定的“混合过错”情形处理。 四、关于返还财产应否包括孳息问题。我国国家赔偿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处罚款、罚金、追缴、没收财产或者违反国家规定征收财物、摊派费用的,返还财产。”此处“返还财产”是仅指原物,还是含孳息,从该条规定中无法判明其义。从原物与孳息的关系看,应包括孳息。具体作法可通过有权机关作扩大

浅谈我国行政裁决制度

浅谈我国行政裁决制度 论文摘要行政裁决愈来愈多的被应用到国家行政管理中,为了构建科学完善的行政裁决体系,本文从行政裁决定义、特点开始分析,总结了行政裁决的问题,探讨完善构建新型行政裁决法律理论,提出建设性的几点具体意见,希望进一步完善行政裁决的法律理论建设和实践操作制度。 论文关键词行政裁决行政管理行政机关 按照传统的行政权与司法权分立的原理,行政机关处理行政事务,司法机关处理民事纠纷,二者之间是互相独立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效率的追求促使传统的司法理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行政裁决具有技术性强、程序简化、操作快捷的优势,在高速运转的市场经济发展中,彰显了行政裁决的独特管理手段。所以,国家为了最大效能的实现管理职能,通过立法的形式赋予行政机关处理特定的民事纠纷的权力,行政裁决制度也就应运而生了。 关于行政裁决的理论在我国的研究还很薄弱,有关行政裁决的概念,性质,特征等基本问题还没有理论上的统一和完善,而相关的行政裁决法律制度也尚未行之有效的建立,致使行政裁决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当前行政裁决概念 (一)当前行政裁决的概念 行政裁决产生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由行政机关解决特定的民事领域纠纷。因而行政裁决是在不应损害当事人的自由意志(即纠纷之前的合意),或只能是涉及维权性很强个人不易得到救济的民事领域前提下,法定行政主体实践的一些列具体行政行为。 总之,行政裁决,是指“行政机关或法定授权的组织,依照法律授权,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与合同无关的民事纠纷(特定的民事纠纷)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二)当前行政裁决的性质 关于行政裁决的独特性质,目前理论界的研究主要包括: 1.行政裁决实施的主体是依法成立、授权委托成立的行政机关。只有合法的行政主体才能实施行政裁决行为,才能用行政裁决的管理方式履行行政职责。 2.行政裁决实施的基本前提是平等主体间民事纠纷与行政行为的实施有一定关系。行政主体实施的行政裁决以一定范围内的民事纠纷为特定条件,只有民事纠纷与行政行为有关的情况下,才能行使行政裁决行为。 3.行政裁决的首要程序是先行申请。在行政裁决的过程中,当事人的申请程序是裁决行为存在的必要程序和先决条件。如果在法律规定的时效内,当事人的民事纠纷未向行政裁决主体主动申请,行政裁决主体无法实施受理、裁决等行为。 4.行政裁决具有一定的司法特性。行政裁决是以中间人的身份出现的,在行政裁决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仲裁性,突出了绝对的法律效力。此外,这种行政裁决行为中有“不告不理” 等典型的司法程序,所以行政裁决具有司法性。 5.行政裁决行为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裁决对特定范围的民事纠纷进行仲裁,这种仲裁的行为是具体的、特定的;而且行政裁决内容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由此可见,行政裁决行为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试论我国行政赔偿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论文

试论我国行政赔偿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论文 试论我国行政赔偿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全文如下: 一、我国行政赔偿制度立法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行政赔偿制度已经日趋完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其内 容主要包括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赔偿范围、赔偿当事人、赔偿程序、赔偿方式等。 一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 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即判断行政主体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依据与标准,是司法 实务中处理案件的基本尺度。它对于确定行政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免责条件、举证责任 的负担、承担责任的程度、减轻责任的依据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国家赔偿法》第2条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 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该规定 表明,我国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是违法原则。违法原则是指行政机关的行为要不要赔偿, 以行为是否违反法律为标准。它不追究行政主体的主观状态,只考察行政机关的行为是否 与法律的规定一致,是否违反了法律的规定。这一原则既避免了过错原则操作不易的弊病,又克服了无过错原则赔偿过宽的缺点,操作方便,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原则。 二行政赔偿的范围 行政赔偿范围包括对侵犯人身权和侵犯财产权造成的损害予以赔偿。《国家赔偿法》 第3条规定,侵犯公民人身权的违法行为包括:①违法拘留或者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 行政强制措施的;②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③以殴打等暴力行 为或者唆使他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④违法使用武器、警械 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⑤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其他违法行为。 《国家赔偿法》第4条规定,侵犯财产权的违法行为包括:①违法实施罚款、吊销许 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的;②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 结等行政强制措施的;③违反国家规定征收财物、摊派费用的;④造成财产损害的其他违法 行为。 《国家赔偿法》第5条的规定,国家不承担行政赔偿的情形包括:①行政机关工作人 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个人行为,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实施的与其职权没有任何 关系,不是以行政机关的名义实施的行为。侵权责任的基本原则是谁造成损害,谁承担责任,因此,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后果,或行政工作 人员以普通公民的身份从事的民事活动行为而造成的损害后果,都应当由行为人个人承担。 ②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遭受的损害,是因自己制造假相、欺骗行政执法人员或自己伤害自己造成的,国家不负行政赔偿的责任。如某行政机关违法作出没收公民王某录像机的处罚决定,王某气愤至极而砸毁了自己的录

论我国的行政赔偿制度及其完善

论我国的行政赔偿制度及其完善 行政赔偿是国家赔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行政赔偿制度最初由1954年宪法确立,现行宪法再次规定,1989年《行政诉讼法》有所发展。1994年《国家赔偿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行政赔偿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行政赔偿制度的确立与实施将会从很大程序上更有效地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国家机关依法行政职权。本文拟就我国的行政赔偿有关内容作一简要论述。 一、行政赔偿制度的概述 (一)我国行政赔偿制度的确立及意义 行政赔偿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国家早在上世纪后期就确立了,有的国家迟至现在才开始创设,少数国家目前尚未建立。考察和总结一些较早建立行政赔偿制度的西方国家,一般认为,行政赔偿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否定阶段、相对肯定阶段与肯定阶段。我国1954年宪法第97条确认公民“由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现行 1982年宪法第41条第三款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这为我国行政赔偿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宪法依据。以后,1986年《治安管理处罚条例》、1987年《民法通则》、1989年《行政诉讼法》等一些单行法律法规相继规定了行政赔偿制度。1994年5月12日《国家赔偿法》的颁布则标志着我国全面确立了行政赔偿制度。行政赔偿制度的确立,对于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以及防腐倡廉,提高行政效率等都有重要的意义:第一,确立行政赔偿制度,有利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我国宪法确认了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如果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违法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失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依照有关行政赔偿制度的规定,要求有关行政机关进行赔偿,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二,确立行政赔偿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在十四提出要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整主要靠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对于政府大量的经济管理行为中发生的对各种经济实体的合法权益的侵害如果没有相应的国家赔偿制度来调整,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就没有法

烟草专卖行政处罚听证制度

烟草专卖行政处罚听证制度 第一条为规范烟草专卖行政处罚听证程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的听证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烟草专卖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各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或专职法制工作人员负责协调本机关的听证工作。听证由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指定的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 第三条听证参加人员包括听证主持人、记录人、案件调查人、申请人或者委托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 听证主持人由一至二人组成。 第四条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在作出下列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一)二万元以上的罚款; (二)没收二万元以上的违法所得; (三)没收违法收购的烟叶超过一千公斤; (四)没收违法运输的烟草专卖品价值二万元以上; (五)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关闭; (六)取消从事烟草专卖业务的资格; (七)需要听证的其他涉及当事人重大权益的案件。 第五条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告知后三日内向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听证申请,并签名或盖章。 当事人放弃听证要求的,应当书面载入案卷。 第六条当事人要求听证,可以书面提出听证要求。采用邮寄方式提出听证要求的,以寄出邮戳日期为准。若以口头提出听证要求的,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当场记录申请人基本情况、申请听证的主要理由以及申请时间等内容,并由当事人签字或者以其他方式确认。 当事人明确提出放弃听证权利的,超过期限未提出听证的,行政机关应记录在案,视为当事人放弃听证权利,即可依法做出行政处罚决定。 第七条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听证申请之日起三日内做出是否举行听证的决定。

行政裁决(1)

浅议行政裁决 李亚利 管理科学系 08公共事业管理班学号:081444021 摘要:行政裁决是当前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文章从行政裁决的基本理论开篇,探讨了行政裁决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又针对我国行政裁决制度现存的主要问题给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性意见,以期能找到完善我国行政裁决制度的方案和措施。 关键词:行政裁决;基本理论;合理性合法性;问题;完善方案 一、行政裁决的基本理论 (一)行政裁决的概念 在我国行政法领域,对行政裁决的概念,由于解释者的角度不同,于是在理论界产生了最广义、广义、狭义三种不同的解说,其外延与内涵也有较大区别。最广义说认为,行政裁决是指行政机关依照某种特定程序,对特定人的权利义务作出具有法律效力决定的活动,这种行政裁决除了解决民事纠纷、行政纠纷外,还直接运用准司法程序对相对人实施制裁,提供救济。广义说认为,行政裁决是指行政机关解决民事纠纷、行政争议的活动,它与行政立法、行政执法一起构成行政行为这一整体。狭义说认为行政裁决仅指行政机关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即行政裁决是行政主体依照法律授权,对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特定民事纠纷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目前,第三种学说已成为我国学界的主流,许多教材和法学著作都作出了与此基本相同的表述、笔者对这个定义也表示赞同,认为它比较准确地概括和说明了行政裁决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二) 行政裁决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1.政裁决的主体是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机关。行政裁决是经法律法规授权的特定行政机关,而不是司法机关,但是并非任何一个行政机关都可以成为行政裁决的主体,只有那些对特定行政管理事项有管理职权的行政机关,经法律法规明确授权,才能对其管理职权有关的民事纠纷进行裁决,成为行政裁决的主体。 2.政裁决的民事纠纷与行政管理有关。当事人之间发生了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民事纠纷,是行政裁决的前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扩大,行政机关获得了对民事纠纷的裁决权。但行政机关参与民事纠纷的裁决并非涉及所

3000字90浅析行政赔偿制度进程中的若干问题

3000字90浅析行政赔偿制度进程中的若干问题

浅析行政赔偿制度进程中的若干问题 【摘要】:建立完善的行政赔偿制度是我国完善法律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国家从人治走向法治的必经之路。完善这一制度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加强对国家公务人员的监督力度,国家法颁布十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行政赔偿制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随着近年来我国法治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对赔偿制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要完善国家行政赔偿制度。本文就我国行政赔偿制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对针对如何将行政赔偿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也对一些制度性的问题提出了长远的思考,其中提出的一些带有针对性的意见还希望能在完善我国行政赔偿制度的过程中尽些绵薄之力。 【关键词】:行政赔偿制度;行政赔偿范围;赔偿程序 行政赔偿制度是国家赔偿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我国行政赔偿制度的建立经过了漫长的路程,最早我国行政赔偿制度是通过宪法来确立的。1999年,我国行政赔偿制度全面建立起来。我国国家赔偿法实施十多年来,推进了我国的法治化进程,有利于加强行政权力的实施和和公务人员的监督力度,然而到现在我国的行政赔偿制度已经暴露了很多的弊端,本文通过各个角度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一步审视我国现有的制度,为完善这一制度而献计献策。 一、我国行政赔偿制度概述。 行政赔偿是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违法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国家负责向受害人赔偿的制度。行政赔偿是一种责任,行政赔偿源自于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违法行使职权而造成的损害,因此侵权的主体应当是行政主体。行政侵权主体与需要负责任的主体是相分离的,一般来说,行政侵权的主体是执行公务的公务人员,而责任的主体的是公务

执法听证制度

荥阳市环境保护局行政执法听证制度第一条为了规范行政听证活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推进依法行政,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行政听证,是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作出行政行为之前,公开听取、收集行政管理相对人以及其他公民、法人和组织对该行政行为意见的活动。行政听证包括:行政决策听证、行政处罚听证、行政许可听证、信访听证以及其他行政事项听证。 第三条行政听证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便民的原则。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以外,行政听证应当公开举行。 第四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或者行使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和信访机构具体负责相应行政听证的组织工作。 第五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应当对行政听证活动实施指导监督。 第六条听证参加人包括拟听证事项经办机构的工作人员、听证代表、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申请人、利害关系人、证人、鉴定人等。 前款所称经办机构,是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具体从事拟听证事项的机构。 第七条听证由听证主持人、听证员和记录员组织。 听证主持人由听证机关或者听证机构的有关负责人担任。听证员、记录员由听证主持人指定。法律、法规对听证主持人、听证员和记录员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八条听证主持人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一)指定听证员和记录员; (二)听取听证参加人的陈述;

(三)就听证的事实、理由、证据等询问听证参加人; (四)组织听证参加人进行辩论、质证; (五)要求听证参加人提供或者补充证据; (六)就听证中出现的程序问题作出决定; (七)决定中止听证和延期听证; (八)维持听证秩序,制止违反听证规则的行为。 第九条听证参加人应当遵守听证规则,如实提供与听证有关的材料以及事实、理由和依据,禁止扰乱听证秩序的行为。 第十条听证开始前,记录员应当查明听证参加人到场的情况,听证主持人应核对听证参加人的身份。 第十一条听证应当制作听证笔录。听证笔录应当载明下列主要内容: (一)听证事项及内容; (二)听证主持人、听证员、记录员的姓名、单位、职务; (三)听证参加人的姓名、单位及地址; (四)听证举行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五)听证参加人提出的意见或者建议以及事实、理由和依据; (六)听证参加人陈述、辩论或者质证的内容; (七)听证意见或者建议; (八)听证主持人认为应当记录的其他事项。听证笔录应当交有关听证参加人确认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有关听证参加人拒绝签字或盖章的,听证主持人应当在听证笔录上注

关于行政裁决工作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关于行政裁决工作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关于行政裁决工作的调研报告 行政裁决是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解决争议,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重要制度。为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关于完善我区行政裁决工作机制的要求,积极推进我区行政裁决制度建设,我办专门成立调研组,对行政裁决工作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调研组通过实地调研和书面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赴xx 省实地了解行政裁决制度建设有关情况,研究了xx、xx等外省行政裁决制度建设的有关件资料,同时向我区各设区的市和区直各部门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法制办公室关于调查统计行政裁决工作情况的通知》,全面了解我区行政裁决工作情况。在此基础上,调研组围绕行政裁决制度建立的目的、意义、框架和主要内容、行政裁决范围和原则、行政裁决程序、行政裁决工作机制的完善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区行政裁决制度建设的相关思路。 一、我国行政裁决制度建设和实施情况 (一)我国行政裁决制度建设现状 在国家层面,到目前为止,尚未出台统一的行政裁决制度,而只在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中作原则性规定,对行

政裁决的概念、性质、功能、范围等基本问题没有明确界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取得实施强制许可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付给专利权人合理的使用费,其数额由双方协商;双方不能达成协议的,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裁决。”《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根据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行政区划的勘定、调整或者征用土地的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行政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三条第二款规定:“人民法院认为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发布的规与国务院部、委制定、发布的规不一致的,以及国务院部、委制定、发布的规之间不一致的,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请国务院作出解释或者裁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五十六条规定:“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发生水事纠纷的,应当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裁决”,等等。这类法律规定有一个特点,就是明确用“裁决”表明行政裁决法律制度。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种法律规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规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

第十二章行政裁决和行政调解

第十二章行政裁决和行政调解 本章要点 本章分析了行政裁决和行政调解的具体内容,讨论了行政裁决和行政调解现实法律适用情况。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行政裁决的概念、特征及其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行政裁决的种类,行政裁决程序,行政裁决的法律救济;(2)行政调解的概念,行政调解的种类、行政调解程序,行政调解的法律救济。 第一节行政裁决 一、行政裁决的概念和特征 行政裁决可以从形式和实质两个角度来理解。形式上的行政裁决范围广泛,只要行政行为带有裁决的字样就是,这样会把行政机关解决行政主体之间关系的裁决也包括在内,所以在这里我们所说的是实质意义上的行政裁决。我们认为行政裁决是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律授权,对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特定的民事纠纷进行审查并做出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由行政机关裁决民事纠纷,是由我国法律列举规定的,不在列举事项范围内的,不得由行政主体作出裁决。行政裁决是现代社会关系复杂化和行政权日益扩大的产物。行政裁决制度对于消解民事纠纷,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行政管理秩序,减轻人民法院的审判压力都具有重要作用。行政裁决具有以下特征: 1、行政裁决的主体是法律授权的特定行政主体。行政裁决的主体是对与民事纠纷有关的行政事务具有管理职权的行政主体,同时必须经过法律专门授权才能成为行政裁决主体。行政主体在行政裁决中并不是纠纷的当事人。 2、行政裁决的对象是特定的民事纠纷。民事纠纷主要由司法裁决,适用民事诉讼程序。只有在法律明确规定时,行政主体才有权裁决民事纠纷,民事纠纷包括民事赔偿纠纷、民事补偿纠纷、有关财产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纠纷等。需要指出的是,行政主体对行政纠纷进行的裁决不是行政裁决。 3、行政裁决具有准司法性。行政裁决是行政主体以中立的第三者的身份对民事纠纷进行裁决。行政裁决一旦做出,不管此纠纷的当事人是否接受或同意裁决,都不影响行政裁决的成立和实施,从而不影响行政裁决应有的法律效力。 4、行政裁决是一种特殊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裁决是一种在法律特殊授权之后由行政主体行使的行政行为,同时行政裁决是对已发生的特定民事纠纷在行政上予以法律确认,使处于不确定状态的法律关系确定下来,其行为具有行政行为的性质和特征。所以行政裁决是一种特殊的具体行政行为。 在理解行政裁决时,需要把握行政裁决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1、行政裁决和行政审判 行政审判是指人民法院依法对行政案件进行受理、审理、裁判和执行司法活动。两者的

浅析我国行政赔偿制度的缺陷

浅析我国行政赔偿制度的缺陷 行政赔偿制度建立以来,对于制约、监督行政权力,保障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制度的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导致一些应由行政赔偿来调整的社会关系得不到合理合法的调整,一些案件无法可依,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完整、充分的救济和保障,也妨碍了行政赔偿制度功能的发挥。纵观我国行政赔偿制度法律的法律规定及其实际运作,其主要缺陷具体表现如下四个方面: 1.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过于单一 我国行政赔偿使用的是违法归责原则,其直接表现就是《国家赔偿法》第2条关于“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据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的规定,违法归责原则的弊端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违法认定标准的模糊性。理论上我国关于违法的种类包括没有事实根据和法律根据的行为;适用法律错误和违反法定程序;超越职权范围;滥用职权;不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职权等,这种“违法”认定标准的模糊性使得行政赔偿归责原则充满不确定性。 第二、违法原则无法解决行政裁量滥用以及共有公共设施设置、管理瑕疵致损等情况下的赔偿问题。我国违法原则与《行政诉讼法》中的合法性审查原则相一致,但由于损害往往还可以引起其他事由发生,因而单一的违法归责原则就难以适应丰富的行政法制发展实践的需要。 第三、违法原则无法解决共同侵权等情况下的责任分担问题。在行政赔偿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多个行政机关共同侵权的情况,此时单独依靠违法原则就无法分清各个机关应承担赔偿责任的大小。由于现行立法所确定的违法原则排除了过错因素因而使得不同的侵权机关之间、侵权机关与公务人员之间、侵权机关与受害人之间的责任分担问题无法获得有效解决,极有可能加重国家负担。 2.行政赔偿的范围过窄 根据我国《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侵犯相对人人身权或财产权,受害人有权取得赔偿的权利。这里的违法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既包括作为的违法行为,也包括不作为的违法行为;既包括具体的行政行为也包括某些事实行为。行政违法后能否寻求赔偿得不到法律支持的赔偿表现在: 第一、规范性文件违法造成的损害。行政规范文件在我国往往以行政机关发布的红头文件为表现形式。由于我国行政诉讼法没有将其纳入司法审查范围之内,然而,鉴于规范性文件所具有的普遍适用性,因而其可能造成的损害往往也更大。

论行政听证制度的缺陷和完善

论我国行政听证制度之缺陷与完善 摘要:随着社会法治化的不断深入和人们法治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政府的行为及政府的决策越来越关切,参与意识越来越强。特别是对于行政听证制度更是如此,因为行政听证制度主要涉及人民生活中较为具体的方面,对其权利与义务有较为实际的影响,特别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因而对行政听证制度的建立及完善有较为现实的要求。本文从行政听证这一制度着手研究,从历史现实及理论的角度分析其存在的必要性及重要性,结合西方听证法理渊源的合理内核,重点分析我国的行政听证制度的同时,从行政听证制度的含义、形式、内容、意义以及听证制度产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积极学习西方各国的成功经验,并将之改造成切合我国国情的相关制度设计,为构建一个完备的行政听证制度提出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听证制度缺陷完善 一、行政听证的概述 (一)行政听证制度的概念、渊源 行政听证制度是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决定之前,由行政机关告知决定理由和听证权利,行政相对人陈述意见、提供证据以及行政机关听取意见、接纳证据并作出相应决定等程序所构成的一种制度。 听证并非原生于行政法上的一种独特法律制度。听证作为一种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的法律制度,最早是以司法权运作的模式出现的。它源于英国普通法上自然公正原则之一,即“听取另一方证词”。20世纪之后,许多国家通过行政程序立法确立了行政法上的听证制度。(二)行政听证的形式 行政听证的形式可以分为正式的听证与非正式的听证。这一分类

可以使行政听证适应行政实践的多种需要。正式的听证形式一般都有法律的严格规定,而非正式的听证法律一般仅作原则性的规定,由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原则规定裁量决定是否以及如何启动。 1、正式听证。正式听证是借助于司法审判程序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听证形式,其内部结构为三角形程序模式。在这种程序模式中,听证主持人居于独立,行政机关调查人员和行政相对人各执一方,指控与抗辩交涉。这种模式讲究形式,按部就班,它可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且不适应效率的需求。因此,虽然正式的听证更有利于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但正式听证在许多国家立法中只是作为一种例外,适用法律明确规定的范围。《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等法律规定的听证是一种正式的听证。 2、非正式的听证。非正式听证程序是指不采用司法审判程序听取意见,且不以笔录作为裁决的唯一依据的一种程序模式。在非正式听证中,行政机关对如何进行听证具有较大的裁量权,它可以根据案件的需要决定程序的进展,或者终止、终结程序。 (三)行政听证的程序 行政听证程序是行政程序的核心。行政听证程序是否合理、正当决定了行政听证的质量。正式的行政听证的主要内容是: 1、通知。通知的基本内涵是指行政机关在举行听证之前,将有关听证的事项依法通知到有关当事人的一种行政行为。这里的通知是一种要式行为,除非法律另有规定,通知的目的在于让行政相对人了解与听证有关的事项,为其及时、有效的行使听证权利提供保障。

听证管理制度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听证制度 第一条为规范本局行政执法听证行为,保护行政管理相对人及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等规定,结合本局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局行政执法听证活动,适用本制度;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实施行政执法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承办科室提出意见,报分管领导审定同意后,由法规科负责具体承办听证事宜: (一)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听证的; (二)涉及重大公共利益,需要听证的; (三)涉及行政许可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申请听证的; (四)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当事人要求听证的。 第四条当事人提出听证申请的,应当向本局法规科提交听证申请。听证申请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听证申诉人的名称(姓名)、地址、法定代表人、委托代理人、联系方式等有关情况; (二)申请听证的具体情况; (三)申请听证的有关材料; (四)法律法规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五条举行听证应遵循合法、公正、公开、公平、及时和便民的原则,充分保障当事人陈述、申辩和质证的权利。除涉及国家涉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听证应当公开

进行。 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告知后三日内提出。 局法规科应当在听证会举行7日前将听证会的事项书面通知当事人、利害关系人。 通知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一)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名称或者姓名; (二)听证的主要事项; (三)听证会的时间、地点。 参加行政执法听证会的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人数较多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确定代表人。 第六条听证正式举行前,听证申请人可以撤回听证申请。撤回听证申请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 第七条根据本办法第三条第(二)项举行的听证,应当于听证的10个工作日前,在本局网站或者其他媒体上发布公告。需要送达的,应当在举行听证的7个工作日前,将听证通知书送达听证申请人。 公告、听证通知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听证事项; (二)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 (三)听证主持人的姓名; (四)告知报送参加听证人员名单、身份证明以及准备有关证据材料、通知证人等事项; (五)告知申请回避的权利以及回避的条件; (六)旁听席位数。 第八条听证代表按有关规定产生,一般由相关社会代表、政府有关部门代表、专家和学者代表组成。听证会代表为20人左右。

临海市行政裁决程序规定(试行)

临海市行政裁决程序规定(试行) (送审稿) 第一条为规范行政裁决行为,促进行政机关合法、公正、高效行使行政裁决职权,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裁决制度试点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行政裁决,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当事人申请,根据法律法规授权,居中对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民事纠纷进行裁决的行为。 涉及民事合同的纠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处理,不纳入行政裁决的范围。 第三条依法由市政府承担行政裁决职责的行政裁决事项委托所涉事项业务主管部门办理。依法由各单位承担行政裁决职责的行政裁决事项,由各单位明确内设行政裁决机构统一办理。 第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承担行政裁决职责的行政机关申请行政裁决: (一)土地权属争议; (二)林权争议; (三)采矿权权属争议; (四)水土流失纠纷; (五)水事纠纷; (六)渔港使用权争议;

(七)行政区域边界争议; (八)计量纠纷; (九)政府采购纠纷; (十一)法律法规规定由行政机关裁决的其他事项。 第五条依照本规定申请行政裁决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申请人。 与申请人产生特定民事纠纷的当事人为被申请人。 同申请行政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组织为第三人。 申请人、被申请人、第三人可以委托代理人代为参加行政裁决。委托他人代理的,必须向行政裁决机关提交由委托人出具的委托书。 第六条申请人申请行政裁决的,应当提供行政裁决申请书、相关证据材料和申请人身份证明材料。 申请书应当载明申请人的基本情况、行政裁决请求、申请行政裁决的主要事实、理由和时间。 第七条申请人申请行政裁决,可以口头申请,也可以书面 申请。口头申请的,行政裁决机关应当当场记录申请人的基本情况、行政裁决请求、申请行政裁决的主要事实、理由和时间,并由申请人签字或盖章。 第八条申请人申请自然资源权属争议、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和补偿争议、政府采购活动争议等方面和市政府承担行政裁决职责行政裁决事项的行政裁决,可以向承担行政裁决

行政裁决工作流程范文

行政裁决工作流程

行政强制拆迁申请书

行政强制拆迁事前听证会程序 听证会开始 依据吉林市人民政府162号令《吉林市城市房屋行政强制拆迁办法》第七条“市建设委员会在申请行政强制拆迁前,必须组织听证”的程序要求,今天召开江南2号地拆迁项目行政强制拆迁听证会。现在我宣布听证会正式开始。 听证主持人:市建委政策法规处副处长×××,即我本人; 听证员:市建委政策法规处××× 市建委拆迁办××× 听证记录员:市建委拆迁办××× 市建委法规处××× 当事人在听证中享有以下权利: 1、有对事实和证据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当事人可以出示有关证据,要求证人出席作证,可以要求质证;本听证会不因当事人举证、申辩、质证而作出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结论性意见; 2、当事人有放弃申辩和质证的权利。当事人放弃申辩和质证应向主持人声明。当事人未经主持人允许擅自退出听证的,视同放弃权利; 3、当事人对听证记录认为有遗漏或有差错,可以请求补充或改正,并可以注明意见; 4、当事人如认为听证人员及记录员与本次听证有直接利害

关系的,有权申请其回避。 ?拆迁人是否申请回避 ?拆迁单位是否申请回避 ?被拆迁人是否申请回避 当事人在听证中有下列义务: 1、有回答主持人询问和出示有关证据的义务; 2、发言应语言文明,尊重对方,不得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的言论; 3、对听证记录在确认没有遗漏或差错后,应签字或盖章。 听证的焦点问题是: (一)是否依法进行了调解,是否依法作出了行政裁决; (二)是否有提供安置用房、周转用房的权属证明或者补偿资金证明; (三)被拆迁人拒收房屋拆迁补偿安置资金的,是否有房屋拆迁补偿安置资金的提存证明; (四)是否提供了被拆迁房屋的证据保全公证书。 现就上述问题进行听证,如果当事人对行政裁决有异议,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本次听证会不涉及此项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