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沙门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沙门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沙门氏菌

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一、生物学特性

(一)种类和细菌分型

沙门菌属(Salmonella lignieres)是一群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内的生化特性和抗原结构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沙门菌属细菌的血清型已达2500多种。根据DNA同源性,沙门菌属可分为两个种,即肠道沙门菌和邦戈沙门菌。肠道沙门菌又分为6个亚种,而能感染人类的沙门菌血清型约有1400多种,都在第一亚种,即肠道沙门菌肠道亚种中。沙门菌属中的少数血清型如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原称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原称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是人的病原菌,对人类有直接的致病作用,引起肠热症。沙门菌具有复杂的抗原结构,主要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少数菌中尚有一种表面(Vi)抗原,即英膜抗原。

1.O抗原O抗原存在于菌体细胞壁的最外层,化学成分为类脂一多糖一多肽复合物,由多糖决定其特异性,以阿拉伯数字顺序排列。每个沙门菌血清型含一种或多种O抗原。把含有相同抗原组分的归为一个群(组),这样可将本菌属中许多血清型细菌分为若干个菌群。菌群分别以A、B、C……Z群,再以O51~O65等表示,作为定群分类的依据。引起人类疾病的沙门菌血清型大多数在A~E群。

O抗原耐热、醇和酸,经100~121℃加热2.5h、用乙醇或盐酸处理而不失去抗原性,因此,菌体抗原已经被公认为沙门菌血清型分型的基础。

2.H抗原H抗原存在于鞭毛之中,为蛋白质,由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及空间构型决定其特异性。不耐热,经加热和用乙醇及碱处理后其易变性。H抗原分为第I相和第Ⅱ相两种,第I相为特异相,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a、b、e、h等;第Ⅱ相为非特异相,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1、2、5等,但也有少数菌含有第I相中的抗原e、n、x等成分。一个菌株同时有第I相和第Ⅱ相H抗原的称为双相菌。H抗原常有两相的变异。每一组沙门菌根据H抗原不同,可进一步将组内沙门菌分成不同菌型。

3.Vi抗原为O抗原表面的荚膜抗原。Vi抗原不稳定,经60℃加热处理、石炭酸处理或传代培养后易消失。Vi抗原存在于菌表面,可阻止O抗原与其相应抗体的凝集反应。要进行O凝集反应,必须先洗掉Vi抗原。

(二)来源

1885年,沙门氏等在霍乱流行时分离到猪霍乱沙门氏菌,故定名为沙门氏菌属。沙门氏菌属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的对人和动物都致病。沙门氏菌病是指由各种类型沙门氏菌所引起的对人类、家畜,以及野生禽兽致病的不同形式的总称。摄人感染沙门氏菌的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了的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

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中国内陆地区的食物中毒也以沙门氏菌为首位。

(三)传染性

沙门氏菌病是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畜共患病之一,它们除可感染人外,还可感染很多动物,包括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及昆虫。人畜感染后可呈无症状带菌状态,也可表现为由明显的临床症状,沙门菌直接侵犯肠内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经淋巴管可达肠膜淋巴结及其淋巴组织,并大量繁殖,可发生类伤寒型。细菌偶可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菌血症、败血症及局部化脓性感染灶。恢复期,患者和无症状的带菌者也是常见的传染源。被沙门菌污染的食品、水是食品中毒、败血症的传染源,伤寒、副伤寒带菌者或患者是伤寒、副伤寒唯一的传染源。

(四)传播途径

蛋、家禽和肉类产品是沙门氏菌病的主要传播媒介,通过粪一口途径感染人体。水源被污染是本病最重要的传播途径,常可引起暴发流行。食物被污染是传播伤寒的主要途径,有时可引起食物型的暴发流行。目常生活的密切接触是伤寒散发流行的传播途径。苍蝇和蟑螂等媒介可机械性携带伤寒杆菌,从而引起散发流行。恢复期,患者和无症状的带菌者也是常见的传染源。水源污染常造成暴发流行,污水灌溉、生熟不分是散发或家庭集团内流行最常见的原因。人与人的直接传播常以护理人员的手、医疗器械为媒介,是医院内感染或幼托机构中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五)易感性

人群对沙门氏菌普遍易感,感染的程度与菌种毒力及宿主免疫状态有关。一般幼儿和老年人,以及慢性疾病患者感染严重,尤其是一岁以内婴幼儿,由于其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所以易被感染。而老年人和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淋巴瘤、肝硬化等的患者,发病率高,症状严重。未患过伤寒和未接触过菌苗的个体,均易感。伤寒发病后可获得较稳固的免疫力,第二次发病少见。伤寒和副伤寒之间没有交叉免疫。

(六)潜伏期

由沙门氏菌引起的肠热症的潜伏期通常为2周,由沙门菌引起的胃肠炎的潜伏期为8~48h。

(七)剂量一效应关系

沙门氏商经日进入人体,其后果与机体抵坑力,吞噬细菌的数量、血清型及其侵袭力有关。感染主要取决于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和食用者的身体状况,受威胁最大的是小孩、老年人及免疫缺陷个体。沙门菌感染须经口进入足够量的细菌,才能克服机体防护屏障,如肠道正常菌群、胃酸的作用、局部肠道免疫等,只有到达并定位于小肠,才能引发疾病。根据志愿者研究结果,大多血清型,半数感染量在10^5~10^8个菌体之间,伤寒沙门菌可少至10^3个菌体,成人的致病菌量可高达10万个菌体以上,甚至10亿个菌体,而儿童和有原发病史

者所需菌量则少得多。吞入大量的活菌,可引起显性感染,菌量很少时常呈暂时的带菌状态。但在暴发流行时的自然感染中,感染剂量一般都低于10^3个菌体,有时甚至少于100个细菌。

(八)致病性

1.致病物质

(1)内毒素沙门菌有较强的内毒素,沙门菌死亡后释放出的内毒素可导致宿主体温升高、白细胞数下降,大剂量时导致中毒症状和休克。沙门菌具有的一种耐酸应答基因,可使其在胃和吞噬体的酸性环境下得到保护。氧化酶、超氧化物和其他因子也可保护细菌不能被胞内杀菌因素杀伤。伤寒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在宿主体内可形成Vi抗原。Vi抗原具有微荚膜功能,能抵抗和防御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杀伤,并阻挡抗体、补体等破坏菌体。

(2)侵袭力沙门菌的毒株有一定的侵袭力,能侵袭小肠黏膜。

(3)肠毒素个别菌型如鼠伤寒沙门菌尚能产生肠毒素,其性质类似肠毒性大肠杆菌产生的肠毒素。

2.所致疾病人类沙门菌感染引起4种类型的疾病。

(1)肠热症包括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伤寒,以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希氏沙门菌引起的副伤寒。伤寒和副伤寒的致病机制和临床症状基本相似,只是副伤寒的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本病的潜伏期为7-20d,伤寒的病程可达一个月,副伤寒病程稍短,目前,所见肠热症的临床表现常以轻型和不典型为主。伤寒与副伤寒的鉴别诊断有赖于细菌检验。病后约有2/3的伤寒病人,可发展成慢性带菌者。

(2)胃肠炎(食物中毒)是最常见的沙门菌感染,约占70%。由摄入大量(>10^8个菌体)被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污染的食物引起,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烧等症状,病程一般于2~3d自愈,重者可持续几个星期。

(3)败血症病菌以猪霍乱沙门菌、希氏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常见。患者多见于儿童和免疫力低下的成人。经口感染后,病菌早期即侵人血循环。败血症症状严重,有高热、寒战、厌食和贫血等,但肠道症状常常较少。有10%的病人,因细菌的血流播散,可出现局部化脓性感染,如脑膜炎、骨髓炎、胆囊炎、心内膜炎、关节炎等。一般可从血液中分离出病原菌。

(4)无症状带菌指在症状消失后1年或更长的时间内仍可在患者粪便中检出有相应沙门菌。约有1%~5%伤寒或副伤寒患者可转变为无症状带菌者。这些菌留在胆囊中,有时也可在尿道中,成为人类伤寒和副伤寒病原菌的储存场所和重要传染源。年龄和性别与无症状带菌关系密切。20岁以下者,无症状带菌率常小于1%,而50岁以上者,可达10%以上。女性转变为无症状带菌状态的概率是男性的2倍。其他沙门菌感染患者的情况为:50%患者在5周内停止排菌;90%在感染后9周培养阴性;转变为无症状带菌者的很少,不到1%。故在人类的感染中,其不是主要的传染源。

(九)变异性

沙门氏菌存在多种变异性,有S-R变异、H-O变异、V-W变异和相位变异。S-R变异,指菌落光滑型经人工培养传代后逐渐变成粗糙型。此时,菌体表面的特异多糖抗原丧失,在生理盐水中可出现自凝。H-O变异,指有鞭毛的沙门氏菌失去鞭毛的变异。相位变异,具有双相H抗原(第I相为特异相,第Ⅱ相为非特异相)的沙门菌变成只有其中某一相H抗原的单相菌,称为相位变异。V-W变异,是失去全部Vi抗原的变异。

(十)环境中的稳定性

沙门菌属在外界的生活力较强,在普通水中虽不易繁殖,但可生存2~3周。在粪便中可存活1~2个月。在牛乳和肉类食品中,存活数月,在食盐含量为10%~15%的腌肉中亦可存活2~3个月。

最常见的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门氏菌有鼠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这种细菌在外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强,在水、牛乳及肉类食品中能生存几个月,其繁殖的最适温度为37℃。乳和乳制品中的沙门氏菌经巴氏消毒或煮沸后会迅速死亡。

(十一)药物敏感性

沙门氏菌对氯霉素、氨苄西林和复方新诺明照感,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已成为主要的致病沙门氏菌,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头孢一代,头孢二代的耐药性较高,分别为88.7%、45.5%、88%、35.3%。这些抗生素已不适宜作为伤寒的治疗药物。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虽对沙门氏菌有良好敏感性,但由于其不易渗入细胞内,故不可单独用来治疗沙门氏菌感染。喹诺酮类抗生素由良好的细胞渗透性、抗菌谱广、敏感率高,可作为治疗沙门氏菌属的首选药物。

(十二)消毒剂敏感性

5%石炭酸溶液及70%酒精或1:500升汞5min可灭活,PH为4.5时细菌死亡。根据文献报道,对沙门氏菌,以含75-125mg/L有效氯消毒液作用15min,可100%杀灭。

(十三)物理灭活

沙门菌对热抵抗力不强,在60℃15min可被杀死。

(十四)在宿主体外存活

沙门菌属不耐高温和干燥,在水、牛乳或肉类食品中能存活一年以上,在水中能生存2~3周,在粪便中可生存1~2个月,在冰中能生存3个月。

沙门氏菌能在简单的培养基上生长,含有煌绿或亚硒酸盐的可抑制大肠杆菌生长而起增菌作用。沙门氏菌生长的最佳温度为35℃~37℃,最佳PH值为6.5-7.5。

(十五)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沙门氏菌在自然界有广泛的宿主,少数沙门氏菌对宿主有选择性,绝大多数对人和动物均适应,可寄居在用乳类、,爬行类、鸟类、昆虫及人的胃肠道中。家养和野生动物的感染率在1%~20%以上,故各种家禽,家畜在喂养、屠宰、运输、包装等加工处理过程中均有污

染的机会。

(十六)预防和治疗方案

加强饮食卫生、防止污染的食品及水源经口感染、携带者积极治疗、皮下注射死菌苗或口服减毒活菌苗是预防沙门菌属细菌传染的几个主要措施。临床治疗是根据体外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保持水及电解质的平衡,积极处理并发症,如肠出血、肠穿孔、胆囊炎、心肌炎等。对于伤寒沙门菌感染,可选择的抗生素有氯霉素、氟喹诺酮类、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和三代头孢等。

(1)从早期发现、早期隔离和早期彻底治疗(规范的抗菌治疗)的病人中,查出带菌者。带菌期间不能从事饮食行业的工作,并严格遵循卫生注意事项。

(2)做好水源和食品的卫生管理,防止被沙门菌感染的人和动物的粪便污染。感染动物的肉类、蛋等制品要彻底烹饪。

(3)保护易感人群。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也是目前控制人沙门菌病的有效措施。

二、实验密相关活动风险评估与控制

(一)实验室感染性因子性因子的种类、来源和危害

1.感染性因子的种类沙门菌可产生内毒素、侵袭力、肠毒素等多种致病因子。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和本院实验室检测能力范围,本实验室可能的感染因子为沙门菌病原体本身。

2.感染性因子的来源

(1)用于沙门氏菌检测的食品、水样、医院消杀产品、医院污水、不明原因腹泻采集的粪便、食品加工环节涂抹物、血液等样本

(2)样本采集和检测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实验场所。

(3)实验室操作中可能产生的含病原菌的气溶胶。

(4)实验相关过程产生的废养物

3.感染因子造成的危害

(1)被污染的实验器材、器皿等对实验室环境造成污染。

(2)实验室含有病原菌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

(3)实验人员被锐器刺伤造成的皮肤黏膜等暴露后感染。

(4)实验室检测活动工作中,各种原因导致的液体飞溅或微滴溅出及气溶胶对实验室环境造成污染。

(二)实验活动风险识别与风险控制

1.实验方法

(1)主要风险点识别未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检测;使用新的或变更过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前,未经技术确认,可能存在安全风险。

(2)风险控制措施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检测,并经过充分验证的实验方法。

2.样品采集

(1)食品、水样、医院消杀产品、医院污水等样品采集

①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采样剪刀或镊子、密闭盛样容器等。

②主要风险点识别食品、水样、医院消杀产品、医院污水等样品中可能存在感染性病原体,采样人员采样不规范、盛装容器密合不严、玻璃容器意外破损等,可导致样品溅洒、溢出、渗漏而污染环境;同时,玻璃容器意外破损和剪刀、镊子的使用不当,存在意外刺伤或划伤采样人员的风险。

③风险控制措施食品、水样、医院消杀产品、医院污水等样品的采集容器必须防水、防漏,容器外面要包裹足量的吸收性材料,以便容器打破或泄漏时,能吸收溢出的所有液体。在使用剪刀、镊子、玻璃容器等锐器时必须规范操作,做好防护,防止刺伤或划伤。

(2)粪便、食品加工环节涂抹物、剩余食物等采集

①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PV螺旋盖采便盒(管)、玻璃试管或培养皿、采样棉签等。

②主要风险点识别疑似食物中毒粪便、剩余食物、食品加工环节涂抹物等样品中可能存在大量感染性病原体,采集过程存在样本溅出并形成小颗粒气溶胶;工作人员采样不规范、个人防护不到位,导致环境污染和人员感染。

③风险控制措施采样人员应戴手套、口罩,采样时动作轻柔,采样容器尽量使用外螺旋盖塑料管;发生污染时应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3)血液的采集

毒棉签及一次性利器盒。

①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一次性采血针和真空采血管、消毒棉签及一次性利器盒。

②主要风险点识别血液样品可能存在感染性病原体,采血管密封盖意外脱落或采血针内残器血滴落,造成血样溅洒从而污染人员或环境;采血针头存在意外刺伤或划伤采样人员的风险。

③风险控制措施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和真空采血管,采样人员经过正规采血培训,并熟练掌握采血技巧。采血前做好个人防护(防护服、乳胶手套、口罩);认真、仔细、谨慎操作,抽血后的针头直接放入利器盒内,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或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采好血后直立于试管架中,防止倒翻;消毒棉签等污染物放入医疗废弃物专用袋中,统一进行消毒处理。

3.样品的包装和运送

(1)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真空密封采血管、外螺旋盖玻璃瓶、PV螺旋盖采样罐(管)主容器、95千帕样品运输罐、B类标本运输箱(UN3373冷藏箱)和运送车辆。

(2)主要风险点识别盛样容器不坚固、密合不严,有可能发生样品溅洒、溢出、渗漏;样本运输包装不符合生物安全要求,可能导致样品的侧翻、渗漏,从而造成污染扩散。

(3)风险控制措施盛装样品容器必须坚固,不易破碎,尽可能选用塑料制品。采样后必须检查容器的密合性。样品严格按照3层要求包装和运送,由采样人员专车运回实验室。

4.样品接收和前处理

(1)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剪刀、镊子、振荡器、均质器、均质袋,离心机、生物安全柜和洁净工作台等。

(2)主要风险点识别样品管理员未按实验室《样品管理程序》要求接收样品;样品前处理时打开感染性样本包装的动作过猛,会造成样品侧翻;对食品等固形物样品进行剪切时,操作不做发生手剪伤;均质器均质样本时发生均质袋破裂,离心操作时离心管破裂等意外情况。

(3)风险控制措施

①样品接收必须在专用的区域进行,合同评审人员和收样人员严格按照《样品管理程

序》要求交接样品,不得擅自打开样品包装,收样后及时洗手。

②开始检测前,对盛装感染性材料样品的容器,必须在生物安全柜中缓慢打开,食品和水样在洁净工作室内打开,开启的容器管口不能对着操作者。

③对食品等固体物样品取样,要小心使用剪刀和镊子,尽可能剪取食物可食部分,以防止样品均质时坚硬物质刺破均质袋,造成样液溅洒。对含有感染性样品进行离心振荡时,必须将离心盖封严实,并关上离心机盖。

④实验室应配备应急药箱,发生手剪伤等意外事件时应立即进行消毒包扎处理。

⑤当发生离心管或均质袋意外破裂、溅出时,及时对所有涉及污染的部位进行消毒处

理,同时按《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室意外事故的处置”章节处置。

5.样本检测过程

(1)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培养箱、水浴箱、微生物膜过滤系统、细菌鉴定和药敏测试仪(A TB仪)、全自动快速致病菌检测仪(mini VIDAS)、PCR仪、核酸提取仪、凝胶成像仪、生物安全柜、金属浴、振荡器、离心机及离心管、吸管和试管、移液器及吸头、接种环、培养皿、无水乙醇、溴化乙啶等。

(2)主要风险点识别

①对食品、水样、粪便、呕吐物、剩余食物等样品进行沙门菌分离鉴定、生化试验、药敏试验等实验活动均涉及活菌操作,在检测过程中移液、混匀震荡、水样过滤、划线分离、涂片染色、离心等操作都可产生气溶胶。虽然沙门菌不通过呼吸道感染,但由于样品可能含有其他未知的病原体,因此也不应忽视。

②实验过程中玻璃器材意外破碎或渗漏、离心操作时离心管意外破裂等事故。可造成液体溅出从而污染设备表面或工作台面等环境,间接污染操作者皮肤、黏膜。通过类一口途径食入一定量的沙门菌可引起食物中毒。

③提取核酸时使用的无水乙醇属易燃易爆物质,溴化乙啶具有强烈的致癌性。

(3)风险控制措施

①检测人员在实验前应按照二级生物安全防护要求做好自身防护措施,进行食品样本制

备和均质、水样等样品抽滤、浓缩等操作,必须在洁净实验室内进行且动作要轻缓。涉及感染性活菌实验操作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实验结束后对桌面、台面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②必须使用移液器或吸球移取样液,旋盖和移液操作的动作要轻缓,所有吸管应用棉塞,移液头尽可能使用带滤芯的,以减少对移液器或吸球的污染。

③使用直径2~3mm且完全封闭、手柄的长度小于6cm的接种环分离细菌,尽可能使用封闭式微型电加热器消毒接种环,避免在酒精灯的明火上加热从而避免的感染性物质爆溅。

④尽可能以塑料器皿代替玻璃器皿。若必须使用玻璃器皿,则只能用实验室级玻璃(硼硅酸盐),且任何破碎或有裂纹的器皿都应丢弃。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玻璃碎片等锐器。严禁用带有注射针头的注射器吸液,更不可当吸管用,用过的锐器应直接放入利器盒,消毒后废弃。

③分子生物学检测实验中使用的无水乙醇属易燃易爆物质,应放置在通风柜远离热源;溴化乙啶属有毒物质,需专人专管。

③在任何可能导致潜在的传染性物质溅出的操作过程中,应保护好面部、眼睛和嘴;发生液体凝出、溢出等事故,或明显暴露于传染源时,应立即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及时处理并对事故的发生与处理作记录,必要时进行适当的医学评估、观察和治疗,并保留书面记录。

6.菌株使用、保存和运输

(1)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接种针、菌株保存管、振荡器、生物安全柜、移液器、95千帕样品运输罐、B类标本运输箱(UN3373冷藏箱)和运送车辆。

(2)主要风险点识别

①工作人员的阳性菌株保菌操作不规范,个人防护不到位、半固体或磁珠管等保存容器意外破损、磁珠掉落等会导致病原菌污染实验室环境和实验人员。

②沙门菌使用和保存未按照《菌(毒)种管理规程》要求实施管理,存在菌株被恶意使用及污染环境等生物安全隐患。

③上送沙门菌阳性菌株等运输过程中,如果使用不合格包装进行运输,容器密封不严,或运输工具无安全保障,则可能导致运输过程中包装容器意外破损,从而产生病原体的扩散,甚至样本丢失的隐患。

(3)风险控制措施

①沙门菌分离纯化及保菌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②沙门菌标准菌株的使用、保存严格按照《菌(毒)种管理规程》要求进行操作,实行双人双锁保管,严防菌株被恶意使用而造成生物危害。

③沙门菌阳性菌株上送应严格执行规范的3层运输包装,携带“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许可证”,由专车运送,并由专业人员全程护送。

7.实验室的清洁和消毒

(1)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70%~75%的酒精、84消毒液。

(2)主要风险点识别工作完毕后,若不及时对工作台面、生物安全柜进行消毒,则有可能会对下次的操作人员造成污染或感染。

(3)风险控制措施工作完华后,及时对检测所涉及的工作台面、地面和生物安全柜进行消毒,使用100倍84消毒液擦拭,用消毒液清洁后要干燥20min以上。生物安全柜用70%~75%的酒精擦拭消毒。

8.废弃物处理

(1)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医疗废弃物专用袋、硬质耐高压且防渗漏的垃圾桶、高压灭菌器。

(2)主要风险点识别

①样品采集和试验检测过程产生的感染性废弃物,如食品、水样等样品;食品加工环节

涂抹物、粪便、呕吐物等标本、病原菌的培养基、阳性菌株等所有实验过程涉及的用品,释放前未按照更规范要求处理,导致病原体外泄从而污染环境或人员。

②样品采集和实验检测过程产生的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损伤性废奔物,如一次性使用采

血用具、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瓿、培养皿等未按照规范要求处理,存在意外刺伤或划伤工作人员的隐患。

(3)风险控制措施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应遵循《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容器和警示标志标准》等相关法规要求,分类收集,规范处置。所有损伤性废弃物必须放置于有警示标识的硬质、防漏、防锐器刺破的专用利器盒中:所有感染性废弃物必须放置于有警示标识的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中;使用高效消毒液浸泡或高温高压灭菌后集中处理后,集中存放至我院指定的医疗废弃室,由有资质的医疗废弃物处理单位上门收集并集中处置。同时,做好废弃物处置交接记录,所有相关记录应定期整理归档。

(三)实验过程中其他风险识别和控制

1.电力

(1)主要风险点识别沙门菌的分离和鉴定对温度有明确要求,实验过程中突然间隙断电或电力供应不稳定会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带来一定的影响。实验室没有布置双路供电或者相关仪器未配备不间断电源,一旦电力供应发生故障,就会导致设备突然停止工作,存在实验活动被迫终止等所带来的相关安全风险。

(2)预防控制措施尽可能在实验室布置双路供电,若客观条件受限制,则对沙门菌检测所用关键仪器需配备不间断电源。

2.电气操作

(1)主要风险点识别实验室活动涉及的电气操作,包括实验室工作区内电气设备的启动、关用、安装和维修;设备层内UPS、空调机组等电气设备的启动、关闭和维修等。这些电气操作的过程可能存在触电、电击、造成电气故障等风险。

(2)预防控制措施

①电气设备的设计及制造符合相关安全标准的要求。实验室工作区内若有380V电源插座,

则需明确标识,并由有资质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②新的、改装过的或修理过的电气设备在未经专业人员(如有资质的电工)完成电气安

全测试和设备符合安全使用要求之前,不允许使用。

③电气设备使用人员接受正确操作的培训,操作方式不降低电气安全性。电器设备使用

人员要定期检查设备中可能引起电气故障的破损。只有专业人员可从事电气设备和电路工作。禁止未经授权的工作。

④采取措施对设备去污染,以降低维护人员感染的风险。

3.实验室给排水设施设备

(1)主要风险点识别实验室含有给排水的设施设备,包括位于工作区和洗消区的高压灭菌器和洗涤池。当水管道意外破裂、排水管道阻塞时,可抗导致感染性材料溢出,有污染实验人员和环境的风险。

(2)预防控制措施实验室产生所有染菌物及器具,必须先经高压灭菌或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洗涤,洗消产生的污水集中排入我院污水池进行消毒处理,严禁直接排放。每月对我院污水处理池进行粪大肠菌群、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的监测。按照GB18466中6.1污水取样与监测要求执行。

4.实验室设施设备管道

(1)主要风险点识别实验室设施设备管道穿越维护结构的部位可能存在密封不严的问题,当感染性材料溢出时,有污染环境的风险。

(2)预防控制措施所有管道穿越维护结构的部位应严格密封,定期进行检查检测,避免感染性材料外溢从而污染环境。

5.主要检测仪器设备

(1)细菌鉴定和药敏测试仪(A TB仪)、核酸提取仪、PCR仪、全自动快速致病菌检测仪(mini VIDAS)、凝胶成像仪等设备

①主要风险点识别对可疑沙门菌鉴定时,要用到ATB仪或mini VIDAS进行生化鉴定及药敏试验,或用PCR仪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这些设备使用时,如果不按操作规程进行,则会导致病原体溅出、渗漏而污染实验环境。

②预防控制措施严格按ATB仪,mini VIDAS、核酸提取仪、PCR仪、凝胶成像仪等设备操作规程操作和维护,每次使用完毕后对设备箱体及可能污染的实验环境进行消毒。

(2)离心机

①主要风险点识别在分离血清、浓缩菌液、核酸提取过程中会使用到离心机,离心过

程中可能存在离心管破裂、离心管盖脱落、离心转子和离心腔被污染的风险。

②预防控制措施离心式配备耐离心压力的且带螺旋管盖的离心管,离心前做好平衡,

选择正确的离心速度和离心力。规范正确操作,定期维护,确保离心机性能正常,每次做好使用记录,定期进行功能检查。

6.生物安全设施设备

(1)生物安全柜

①主要风险点识别若不按照安全柜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维护与检测,则其防护屏障效果会明显降低,甚至消失,失去安全防护效果;若长时间使用或未及时更换HEPA过滤膜,则会使其功能丧失,从而造成工作窗口气流速度降低或流向紊乱;使用后若进行不彻底消毒处理,将会对间接接触的清洁、使用人员造成污染。

②预防控制措施正确选配生物安全柜,操作人员应接受相关的操作、维护培训,日常操作和维护严格按照设备操作规程或使用说明书进行。每年请有检测资质的服务机构对生物安全柜进行风速、气流、尘埃粒子、紫外线强度等关键要素检测,确保其正常性能。一旦生物安全柜使用造成污染,就对其及时进行消毒。

(2)高压灭菌器

①主要风险点识别对沙门菌检测过程中被病原菌污染的玻璃、耐高压的实验器材及实验废弃物要进行高压灭菌消毒才可移出实验室。在高压消毒时如果没有按照压力灭菌器的操作规程或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和维护,则可能使其灭菌效果明显降低,甚至失效,失去去污染与无害化的作用。

②预防控制措施采用下排式高压灭菌器,防止气溶胶污染。操作人员持证上岗,规范正确操作,定期维护,确保高压灭菌器正常性能,定期检定、核查,做好使用记录。持证上岗。日常进行灭菌效果检测,以保证灭菌质量。

(3)个人防护用品

①主要风险点识别进行沙门菌大量活菌操作时,个人防护不到位易造成实验人员感染;个人防护用品若穿戴不规范、大小不合适或使用过期的防护用品等,则将会导致防护效果失效或降低,从而可能造成人员感染或环境污染。

②预防控制措施选择正规、符合质量要求的防护用品,使用前进行必要的培训,按照

规定的程序正确使用、脱卸。及时更换受污染的和破损的防护装备,避免使用破损、缺陷、过期的产品。

(4)应急救治设施和用品

①主要风险点识别实验室若没有配备洗眼器、应急药箱等必要的应急设施和物品,

或配备的急救用品种类不全、不合适或过期,则导致急用时无法发挥作用。

②预防控制措施在实验室内正确配备洗眼器,确保其功能正常。配备的75%乙醇、

碘附或其他消毒剂、创可贴等急救物品与实验活动相适应并在有效期内使用,由专人负责管理,定期进行维护、清理和更新。

(5)消毒灭菌剂

①主要风险点识别消毒剂产品无生产许可证、过期、配制方法或浓度不正确、种类

选择不合理,将会导致消毒效果降低、生物灭活能力降低或对物品腐蚀性增加、对皮肤造成刺激等问题。

②预防控制措施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按

照规定的消毒方法、消毒时间、消毒浓度(剂量)进行消毒,避免使用过期产品;消毒过程中消毒人员应做好必要的个体防护,防止发生意外。根据沙门菌特点,选用70%~75%酒精和稀释84消毒液(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作为实验室常用消毒剂。

7.管理体系的风险

(1)主要风险点识别管理体系(包括应急预案)是否健全和完善,是否符合实际管理要求,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操作规程是否科学和具有可操作性,是能否确保生物安全的主要因素。如果组织结构不健全、设置不合理,体系文件与实际工作不匹配,以及部门职责不清或衔接不当等都可能带来安全风险。

(2)预防轻制措施定期开展对管理体系的评审,发现问题及时修订并完善,以确保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

(四)工作人员的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措施

1.人员数量和素质

(1)人员数量

①主要风险点识别人员过少会因缺少相互提示监督或因工作量增大而导致操作过程

中工作失误增加,风险增加。

②预防控制措施采样和检测人员的数量应与工作量相匹配,尽量有2名工作人员同

时进行采样和检测工作。

(2)人员结构

①主要风险点识别新进人员没有高资历人员带教操作,不能很好应对意外事件,风

险增加。实验人员不熟悉试验检测方法及操作规范,在进行实验前未进行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无法保证工作质量和安全。

②预防控制措施实验室检测人员的年龄和资历结构应配备合理,新进人员应由高资

历人员带教或监督操作。

(3)职业操守

①主要风险点识别沙门菌检测存在一定的生物安全风险,若责任心不强的人员参加

该项工作,则产生生物危害而危及人员安全、环境安全与社会安定的可能性较大。

②预防控制措施加强职业道德驾驭,培养工作责任心。

2.健康管理

(1)主要风险点识别健康状况主要包括生理、心理素质与免疫状态。若实验室检测相关人员出现呼吸道或者消化道感染症状、机体免疫力低下等其他不适合工作的状况,职业暴

露风险增加。

(2)预防控制措施建立健康申报制度,遇到其他不适合工作的情况,则及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并暂停工作;若遇接触物的传染性大,应加强感染防护。

3.人员资质

(1)主要风险点识别检测人员不具备卫生检测相关学历教育背景,不熟悉检测方法及操作规范,就无法保证工作质量和安全。

(2)预防控制措施检测人员必须由检验或相关专业毕业,经过上岗培训和考核合格,持证上岗。上岗培训内容至少应包括病原菌检测相关基础理论、相关检测技术及管理要求、实验操作步骤、检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能独立熟练地操作,了解相关技术、质量控制及生物安全要求的新进展,并经我院技术委员会组织技术人员上岗考核,持证上岗。

4.生物安全培训要求

(1)主要风险点识别检测人员、辅助人员、后勤保障人员、进修实习人员上岗前没有接受严格的生物安全,以及相关生物安全设备操作的技术培训,易导致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2)预防控制措施检测人员、辅助人员、后勤保障人员每年参加本院组织的生物安全知识或生物安全操作技术培训、考核。上岗前,熟练掌握生物安全仪器设备、设施操作技术,具备相关的安全防护能力。进修实习人员参与实验活动前必须进行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在带教老师的监督下工作。

5.应急事件处理能力

(1)主要风险点识别实验人员上岗前没有接受实验室意外事故处理、职业暴露后预防等突发事件处置的培训,一旦发生意外事件,就不能有效地进行早期处理和控制生物安全事件。

(2)预防控制措施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实验室意外事故和职业是疾病报告制度》和《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中规定的要求进行应急事件的处置,强化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能力,规范工作中职业暴露后现场急救处理的预防办法。

(五)实验室非常规活动中的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措施

1.主要实验室非常规活动

(1)实验室外专业人员对实验室设施设备的维护、维修、检定/校准、检测验证(如主要设施设备的检测验证)和更换(如高效过滤器等的更换)等。

(2)实验室后勤保障人员对实验室及公共环境的保洁、实验器材的清洗消毒。

(3)实验室外人员参观实验室和上级部门对实验室的检查。

(4)任何其他人员需要进入实验室从事实验活动以外的行为。

2.主要风险点识别

(1)上述人员进入实验室从事相关活动,特别是不慎打翻、打破标本管或损坏仪器零部件等情况,可能会引起实验室感染。

(2)实验室运行过程中某些人员需要进人实验室参观,存在影响实验活动正常运行或者导致相关或不相关的设施设备损坏的风险。

3.预防控制措施

(1)实行人员准入、登记制度。进修实习人员进入实验室从事检测活动前,必须先进行生物安全和实验室规章制度的培训。若我院实验室外专业人员和实验室后勤保障人员确实需要进入实验室进行相关活动,或上级部门需要进入实验室进行检查,应有我院实验室人员协助和陪同。

(2)实验室外专业人员和实验室后勤保障人员必须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应对其进行生物安全培训,提供安全指南,实验室人员应协助、指导和规范进入人员在实验室内的活动并对其安全行为进行监督,进入人员必须遵守实验室的各项管理规定,以确保人员和环境安全。

(3)进入人员未经许可绝对不能私自动用实验室内有标志的危险品(除非经过授权),绝不能将未经消毒处理的物品拿出实验区。

(4)在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设施、设备维护维修过程中,若发生意外事件,则应立即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实验室负责人根据造成的事故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按专业技术要求进行设施、设备的维护维修时,不能私自动用其他设施设备,若导致相关或不相关的设施设备损坏时,应及时报告。

(5)当需要更换HEPA过滤膜或高效过滤器时,应先对高效过滤器、HEPA过滤膜等作原位消毒后,专业人员才能进行更换。

(6)为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禁止未穿防护服的人员随意进出实验室的防护区域。同时,也禁止穿防护服的人员走出实验室的防护区域。

(7)对实验室的设施、设备进行维护工作时,动作轻柔,避免产生气溶胶。

(8)离开实验室前,必须正确洗手。

(六)被误用和恶意使用的风险与预防控制措施

1.主要风险点识别阳性标本未明确标识,未严格实行双人双锁管理,实验活动结束后不及时消毒操作场所,工作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可能误用标本、实验材料和设施设备等,导致人员感染和实验室环境污染、人员受伤或设施设备损坏等事故。

2.预防控制措施

(1)实行严格的人员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

(2)所有获得批准进入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必须严格按规程操作实验材料和设施设备,以及从事其他一切实验活动,不得私自动用实验室内任何不熟悉物品。

(3)发生事故时补习及时报告并作必要的的处理和记录。

(4)实验所用材料和试剂等必须有明确的标识。

(5)阳性标本实施严格双人双锁管理,上送的阳性样本必须经我院盖章批准,携带“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许可证”,由专车运送,并由专业人员全程护送。

(七)相关实验室已发生的事故分析和从中得到的启示

沙门菌曾是全球最常见的实验室感染之一,特别是伤寒沙门菌的实验室感染。1969年、1976年分别为296例、256例,占实验室感染比例的10.0%和6.5%,主要原因是实验室人员在进行采样、检验、废弃物处置等工作过程中,个人防护不到位或操作失误导致感染。因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相关规定,做好个人防护,降低和规避职业暴露风险。

三、实验室理化因素风险评估及安全防护措施

(一)紫外线

1.主要风险点识别洁净实验室内传递窗、生物安全柜均使用在紫外线灯进行物体表面消毒。紫外线波长为250~280nm,主要影响眼镜和皮肤,引起急性角膜炎和结膜炎、慢性白内障等眼疾病,还可诱发皮肤癌。紫外线灯开启时,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入可受到伤害。

2.安全防护措施在实验室工作时应避免紫外线直接照射人体,特别是眼部。生物安全柜表面应张贴紫外线危害的标识,提醒实验人员小心紫外线危害。在进行紫外线消毒时,实验人员应尽量远离消毒区域。故基本可以规避紫外线对人体的危害。

(二)辐射

1.主要风险点识别实验室筹建选址时未对周围辐射源进行排查,使用含辐射的一起未进行严格管理,存在辐射源或辐射事故间接导致病原微生物屏障系统破坏的隐患。

2.安全防护措施实验室筹建选址时,对周边建筑群的辐射源进行严格排查,实验室不使用有辐射源的仪器设备,辐射造成的风险基本不予考虑。

(三)84消毒液

1.主要风险点识别84消毒液属于含氯消毒剂,有效氯的含量为4.55%~5.55%,次氯酸钠为主要杀菌因子。含氯的消毒液会残留在空气中不会发,长期使用会是人感到头疼、恶心,刺激黏膜,对于有体质过敏的人,还容易已发过敏、哮喘疾病等。高浓度的含氯消毒剂对人的呼吸道黏膜和皮肤有明显的刺激作用,使人流泪、咳嗽,并刺激皮肤和黏膜,严重者可发生氯气中毒。急性中毒这出现躁动、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因窒息而死。

2.安全防护措施按照使用说明,根据消毒对象不同而配制不同的稀释倍数,避免使用不必要的高浓度的消毒液,稀释和使用时戴好手套,消毒后可及时开窗通风,基本可规避消毒液对人体的危害。

(四)其他

1.主要风险点识别实验室内的照明和声音(生物安全柜等)有可能因强光和噪声对人员造成损害。

2.安全防护措施对实验室的照明和声音等参数进行检测,确保合格,避免强光和噪声对人员的损害。

四、实验意火灾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措施

1.主要风险点识别

(1)超负荷用电,电线过长。

(2)电器和电源老化、电器保养不良,例如电线的绝缘层破旧或损坏。

(3)用火不当等引发火灾。

(4)仪器设备在不使用时未关闭电源。

(5)使用的仪器设备不是专为实验室环境设计。

(6)易燃、易爆品处理、保存不当。

(7)不相容化学品没有正确隔离。

(8)在易燃物品和蒸汽附近有能产生火花的设备。

(9)通风系统不当或不充分。

2.预防控制措施实验室采取以下预防控制措施避免火灾发生,保证发生火灾后实验人员能够安全撤离实验室。

(1)定期检查电器插座、电线绝缘层是否完好,保证用电负荷,对易燃、易爆等危险品进行有效区域隔离。

(2)实验室配备灭火器。放置在易取的地点,摆放部位张贴灭火器标识。该灭火器用于扑灭可控制的火灾,帮助人员撤离火场;对灭火器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有效使用。(3)实验室需装设应急灯,所有出口都有黑暗中可见的“紧急出口”标识;当出现紧急状况时,实验室所有出口的锁必须处于开启状态,出口设计应保证不经过高危险区域就能逃脱,所有出口都能通向一个开放空间。

(4)走廊、流通区域不得放置障碍物,不受人员流动和灭火设备移动的影响。

(5)在实验室工作区显著位置张贴火警电话标识。实验室每年对工作人员进行消防知识培训,包括消防器材的使用、火灾发生时的应急行动等。

五、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安全防护措施

自然灾害可能导致的实验室紧急状况主要包括水灾和地震等。

(一)水灾

1.风险点识别水灾可能导致实验室维护结构和设施损坏,实验室内感染性材料随水外溢。

2.安全防护措施

(1)在安全手册中制订《实验室紧急事件应急预案》,并对所有实验查人员进行培训。

(2)实验查一旦发生水灾报警时,应立刻停上工作。首先,考虑实验室内感染性物质和人员的转移。实验室负责人、院长根据条件及时采取对策,第一时间联系相关消防人员。消防人员应有防护措施,并在收到训练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进入实验室完成菌毒种和人员的安全转移工作

(二)地震

1主要风险点识别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会导致实验室维护结构和设施损坏,存在人员伤害和实验室感染性材料外溢的风险。

2.安全防护措施实验室应采取措施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保证灾害发生后能够安全撤离实验室,减少对人员和环境的影响。发生地震后,首先,设立距实验室维护结构20m范围内的封锁区。其次,对封锁区进行消毒,然后由专业人员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对实验内部环境边消毒边清理,清理到样品保存地点。如果保藏样品的容器没有被破坏,可把他安全转移到其他安全的实验室存放。如果保藏样品的容器已被破坏和发生外溢,应立即用可靠方法进行彻底消毒灭菌。处理现场的人需要由生物安全委员会评估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级别,再决定是否用药及确定预防性用药方案。

六、生物安全及其他紧急事件(事故)处理预案

(一)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事故)处理措施

(1)当生物安全柜或洁净实验室出现持续正压时,室内人员应立即停止操作,通知运行保障人员采取措施恢复负压。则如果不能及时恢复和保持负压,则应停止实验,按规程退出。发生此类事故或发生意外停电,造成具有传染性物质暴露潜在危险的事故和污染时,工作人员除了采取紧急措施外,立即报告实验室安全负责人,组织对实验室进行终末消毒。

(2)对于离心过程中离心管破裂,应马上关闭电源,让离心机停止工作,并静止30min,然后缓慢打开离心机盖,将离心杯平稳地拿到生物安全柜中。如果发生泄漏,用1%的次氯酸钠消毒液灌入离心杯腔体重消毒30min,然后弃去消毒液和离心管碎片,将离心被清洗后擦干。

(3)发生污染物泼溅或溢出时,立即用清洁布或吸水纸覆盖污染出,并倒上稀释的84消毒液,作用至少30min,方可清理全部污染物,用消毒剂擦拭污染区域。所有这些操作过程中都应戴手套。如发生大范围污染物扩散事故时,应立即通知实验室主管领导和安全负责人到达事故现场。待其查清情况,确定消毒方案,组织对实验室进行终末消毒。

(二)其他紧急事件(事故)处理措施

在制订的应急预案中应包括消防人员和其他紧急救助人员。应事先告知他们哪些实验室有潜在的感染性物质,让他们熟悉实验室的布局和设备。实验室人员要熟悉紧急撤离的情况及紧急撤离的路线标识。在实验室发生不可控制的火灾、水灾、爆炸或其他危险情况时,为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要进行紧急撤离。所有实验室人员须了解紧急撤离的行动计划、撤离路线和紧急撤离的集合地点。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紧急撤离演习,包括急救设备使用和采取相应

急救措施。

(三)生物安全及其他紧急事件(事故)报告和记录

(1)发生生物安全及其他紧急事件时,在紧急处理的同时必须向我院主管领导和生物安全委员会报告。

(2)对于生物安全事件必须进行登记,记录发生的时间、地点、详细经过及处理方法等。

七、生物安全和生物安全保障风险管理

(一)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依据标准

风险评估所依据的数据及拟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安全操作规程等均应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机构或行业权威机构发布的指南、标准等为依据。

(二)危险发生的概率评估(见表1)

(三)风险评估人员

风险评估由院长组织检验科、质量管理科及其他熟悉沙门菌检验相关风险的专业人员进行风险评估并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形成的风险评估报告经我院生物安全委员会审核,请省市熟悉相关病原微生物特征、实验设施设备、操作规程及个体防护设备的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评估和讨论,不断修订完善。

(四)风险评估报告

风险评估报告应是实验室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制订安全操作规

程的依据。在记录风险评估的过程中,风险评估报告应注明评估时间、编审人员和所依据的法规、标准、研究报告、权威资料、数据等。

(五)需重新进行风险评估的情况

(1)生物安全实验室改造前(或新建造前)和正式启用前。

(2)当收集到的资料表明沙门菌的致病性、毒力或传染方式发生变化时,应对其背景资料及时变更,并对其实验操作的安全性进行重新评估。

(3)开展新的实验活动(增加新的项目),应对该项目的实验活动进行再评估。

(4)生物安全实验室操作人员在进行实验活动中,发现有原评估报告中未涉及的隐患存在,或者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存在生物安全问题,应进行再评估。

(5)在实验活动中发现阳性标本泄漏或人员感染等意外事件或事故时,应立即进行再评估。(6)当评估过的实验活动(包括相关的设施、设备、人员、活动范围、管理等)发生改变,或操作超出常规量、从事某些特殊活动时,应该事先或重新进行风险评估。

(7)相关政策、法规、标准等发生变化时需要风险再评估。

(六)对风险、需求、资源、可行性、适用性等的综合评估

我院已对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所涉及的所有活动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风险评估,并根据风险的内容已逐项制定了可行的、适用的防控措施。评估报告不仅适用于实验室设施设备的

常规运行期间,而且适用于实验室设施设备进行清洁、维护或关停期间。

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实验活动中未涉及化学、物理、辐射等相关检测和研究内容,因此,不存在相应的风险。实验室所在的地理位置海拔较高,建筑材料可抗六级地震,能够抵抗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

八、评估结论

(一)危害等级

根据原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规定,沙门菌危害程度为第三类、危险度等级为Ⅱ级。

(二)实验活动及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原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规定动物感染实验在ABSL-2实验室进行,大量活菌操作、样本检测在BSL-2实验室进行,非感染性材料的实验在BSL-1实验室进行。根据上述原则,本院病原做生物实验室,主要进行样本的病原菌分离培养、纯化、涂片、显微观察、药物敏感性试验、生化血清学鉴定、毒力基因检测等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为BSL-2。在实验室操作时,应穿戴防护服、口罩、工作帽、一次性手套、覆盖脚背的工作鞋。如果接触物的传染性大,应戴双层手套以加强防护。

本实验室沙门菌检测所依据的方法分别为GB4789.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WS/T13(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271《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伤寒、副伤寒防治手册》(第2版)、WS280《伤寒和副伤寒诊断标准》、GB18466《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这些均为现行有效标准,在项目开展时均经过技术确认,实验方法的风险很小。

(三)人员健康及素质

工作人员在上岗前均经充分的生物安全和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具有省卫生厅组织的生物安全培训考核合格证和上岗证,并定期参加省、市疾控我院组织的相关检测技术培训,每年参加本院组织的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培训和考核,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

(四)防治原则

沙门菌经粪一口途径感染人体,一般不通过呼吸道途径传播,在对沙门菌进行实验操作时不会因气溶胶的直接吸入造成人员感染。在实验室检测活动工作中,各种原因导致的液体飞溅或微滴溅出,从而污染器物表面或地面等。意外食入感染和锐器刺伤造成的皮肤黏膜感染是两种较可能的实验室获得性感染方式。规范操作及做好个人防护,可有效预防实验室感染。

(五)应急预案和职业暴露措施要求

一旦发生职业暴露或其他安全事故时,在紧急处理的同时应立即向主管领导报告,启动应急预案。尽快进行职业暴露后预防,包括医治、对暴露级别的评估、对暴露源的评估、预防性用药、报告等,做好暴露后预防的监测等。

沙门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沙门氏菌 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一、生物学特性 (一)种类和细菌分型 沙门菌属(Salmonella lignieres)是一群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内的生化特性和抗原结构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沙门菌属细菌的血清型已达2500多种。根据DNA同源性,沙门菌属可分为两个种,即肠道沙门菌和邦戈沙门菌。肠道沙门菌又分为6个亚种,而能感染人类的沙门菌血清型约有1400多种,都在第一亚种,即肠道沙门菌肠道亚种中。沙门菌属中的少数血清型如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原称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原称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是人的病原菌,对人类有直接的致病作用,引起肠热症。沙门菌具有复杂的抗原结构,主要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少数菌中尚有一种表面(Vi)抗原,即英膜抗原。 1.O抗原O抗原存在于菌体细胞壁的最外层,化学成分为类脂一多糖一多肽复合物,由多糖决定其特异性,以阿拉伯数字顺序排列。每个沙门菌血清型含一种或多种O抗原。把含有相同抗原组分的归为一个群(组),这样可将本菌属中许多血清型细菌分为若干个菌群。菌群分别以A、B、C……Z群,再以O51~O65等表示,作为定群分类的依据。引起人类疾病的沙门菌血清型大多数在A~E群。 O抗原耐热、醇和酸,经100~121℃加热2.5h、用乙醇或盐酸处理而不失去抗原性,因此,菌体抗原已经被公认为沙门菌血清型分型的基础。 2.H抗原H抗原存在于鞭毛之中,为蛋白质,由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及空间构型决定其特异性。不耐热,经加热和用乙醇及碱处理后其易变性。H抗原分为第I相和第Ⅱ相两种,第I相为特异相,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a、b、e、h等;第Ⅱ相为非特异相,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1、2、5等,但也有少数菌含有第I相中的抗原e、n、x等成分。一个菌株同时有第I相和第Ⅱ相H抗原的称为双相菌。H抗原常有两相的变异。每一组沙门菌根据H抗原不同,可进一步将组内沙门菌分成不同菌型。 3.Vi抗原为O抗原表面的荚膜抗原。Vi抗原不稳定,经60℃加热处理、石炭酸处理或传代培养后易消失。Vi抗原存在于菌表面,可阻止O抗原与其相应抗体的凝集反应。要进行O凝集反应,必须先洗掉Vi抗原。 (二)来源 1885年,沙门氏等在霍乱流行时分离到猪霍乱沙门氏菌,故定名为沙门氏菌属。沙门氏菌属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的对人和动物都致病。沙门氏菌病是指由各种类型沙门氏菌所引起的对人类、家畜,以及野生禽兽致病的不同形式的总称。摄人感染沙门氏菌的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了的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

沙门氏菌危害评估报告

宁城县中蒙医院 SOP文件 沙门氏菌危害评估报告 一.危害程度分类 沙门氏杆菌,在卫生部公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将其列为第二类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为Ⅱ级)属中性致病性微生物、是人类伤寒的致病菌,沙门氏菌属由考夫曼沙门氏菌、萨拉姆沙门氏菌、亚利桑那沙门氏菌、豪顿沙门氏菌、邦戈尔沙门氏五个亚属组成,2000个血清变型。临床样本的沙门氏菌分离培养,药物敏感性实验,生化鉴定、免疫学实验、涂片镜检等活动均在本实验室进行。二.背景资料 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短小,无芽胞,无荚膜,周鞭毛,有菌毛,能运动。本菌为兼性厌氧菌,最适生长温度37度,最适PH6.8-7.8,在营养琼脂生形成中等大小,半透明的粗糙型菌落,在自然条件下,沙门氏菌广泛存在,尤其不干净的、变质的食物,人食用后易引起肠热症,沙门氏菌对理化的抵抗力较其他肠杆菌科细菌低,1%碳酸15-30分钟和加热56-60度,10分钟既能被杀死,对酸较敏感。 沙门氏菌的致病作用主要是侵袭力和内毒素、肠毒素,个别菌株能产生外毒素。肠热症、胃肠炎(食物中毒)、败血症等疾病主要为食入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所引起,要求在实验室内不得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储存食品和饮料,严禁将实验材料置于口内、严禁添标

签,按要求洗手,沙门氏菌的天然宿主主要为人和其他动物,病人为主要传染源。一般市县传染病医院均能治疗。 三.实验室实验活动及其危险性与预防措施 用显微镜观察培养物,粪便等样品时,避免用于直接接触、在沙门氏菌的传代药物敏感实验、生化分型等操作时,严格操作规程,在工作台面放置浸有消毒剂的布,使用后将其高压灭菌,避免感染性物质的扩散。拟手取的防护措施有,标本的操作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尽可能采用塑料器皿 1在工作台面应当放置一块浸有消毒液的布或吸有消毒液的纸,使用后将其高压灭菌或按感染性废物处理。避免感染性物质的扩散。 2 为了避免转移物质洒落,微生物接种环的直径应为2~3mm并完全封闭,手柄的长度应小于6cm以减小振动,或者采用一次性灭菌棉签。 3 用封闭式微型电加热器消毒接种环能够避免在本生灯的明火上加热所引起的感染性物质爆溅。最好使用不需要再进行消毒的一次性接种环。 4 样品容器尽可能使用塑料制品。样品容器应当坚固,正确地用盖子或塞子盖好后应无泄漏。在容器外部不能有残留物。 5 样品接种后将其固定在架子上,尽可能使容器保持直立。 6 沙门氏菌接种培养操作严格按《沙门氏菌接种培养操作细则》进行。 四、实验室实验活动危害评估

(完整word版)沙门氏菌的危害程度评估报告

沙门氏菌的危害程度评估报告 一、生物学特性 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是一大群形态、生化性状及抗原构造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胞,无荚膜,多数细菌有周身鞭毛和菌毛,有动力。在普通培养基上呈中等大小、表面光滑的菌落,无色半透明。不分解乳糖、蔗糖和水杨酸,能分解葡萄糖和甘露醇。吲哚、尿素分解试验及V-P试验均为阴性。 沙门氏菌能在简单的培养基上生长,含有煌绿或亚硒酸盐的培养基可抑制大肠杆菌生长而起增菌作用。沙门氏菌生长的最佳温度为35℃~37℃,最佳pH 值为6.5~7.5。 二、危害程度分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该菌危害程度为第三类。 三、致病性和感染剂量 本病任何年龄均可罹患,但年幼(尤以1岁左右者)、年老、有慢性消耗性疾病者及近期内服用过抗菌药物者易感性增高。常由于食物污染而暴发大或小的流行,往往同席多人或在集体食堂中多人发病。沙门氏菌感染剂量为15-20个菌,死亡率达1-4%。成人的致病菌量需高达10万以上,甚至10亿,而儿童和有原发病史者所需菌量则少得多。吞入大量的活菌,可引起显性感染,菌量很少时常呈暂时的带菌状态。 四、暴露的潜在后果 暴露后可能引起感染,菌量大时可使实验人员显性感染,菌量很少时常呈暂时的带菌状态。被感不染后,成为传染源,可能对周围及环境造成污染,应及时得到控制。 五、感染途径 通过污染食品和水源经口传播,无其它感染途径。 六、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沙门氏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温度7~45℃的条件下均可生长,以35~37℃最为适宜,但对高热、直接阳光照射及常用消毒药均敏感,60℃时15分钟可将其杀灭。本属细菌抵抗力不强,60℃30分钟、5%石炭酸溶液及70%酒精5分钟均可将其杀死。在水中能生存2~3周,在粪便中可生存1~2个月,在冰中能生存3个月。对氯霉素、氨苄青霉素和复方新诺明敏感。 七、浓度和浓缩标本的容量 一般样本检测。

沙门氏菌方法验证报告

沙门氏菌方法验证报告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它可以引起人体的食物中毒和感染。因此,在食品加工和生产过程中,需要对沙门氏菌进行检测和验证。本文将介绍沙门氏菌方法验证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验证所使用的方法是否能够准确地检测出样品中的沙门氏菌,并确定该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 1. 沙门氏菌标准品 2. 无菌生理盐水 3. 培养基:XLD培养基、SS培养基、EB培养基 4. 灭菌好的试管、移液管、显微镜等实验器材 三、实验步骤

1. 准备样品:从食品中取出适量样品,加入适量无菌生理盐水,混合 均匀。 2. 检测方法: (1) XLD培养基法:将混合好的样品涂布在XLD培养基上,放置在37℃恒温箱中培养24小时。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红色或黑色小斑点形成。 (2) SS培养基法:将混合好的样品涂布在SS培养基上,放置在37℃ 恒温箱中培养24小时。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黑色小斑点形成。 (3) EB培养基法:将混合好的样品涂布在EB培养基上,放置在37℃ 恒温箱中培养24小时。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蓝色或绿色小斑点形成。 3. 结果判断: (1) XLD培养基法:如果在XLD培养基上出现红色或黑色小斑点,则 说明样品中存在沙门氏菌。 (2) SS培养基法:如果在SS培养基上出现黑色小斑点,则说明样品中存在沙门氏菌。

(3) EB培养基法:如果在EB培养基上出现蓝色或绿色小斑点,则说明样品中存在沙门氏菌。 四、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验证,三种方法均能够准确地检测出样品中的沙门氏菌,并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其中,XLD和EB两种方法对沙门氏菌的检测效果更为明显,能够更快地形成小斑点,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更为常用。 五、实验结论 本实验采用的三种方法均可用于沙门氏菌的检测和验证,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样品类型和检测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测。同时,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应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并使用标准品进行对照验证。

XX市XX检验科生医院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XX市XX检验科生医院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按照检验科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持,生物安全委员会成员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进行了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 一、科室基本情况 1. 专业组: 根据检验科的实际情况,按照生物安全二级防护实验室的要求划分实验室区域:临床血液学实验室、临床体液学实验室;临床化学实验室;临床免疫学实验室;临床PCR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采血室、标本接收室。 2. 实验室的环境布局及平面图(见环境分布图) 清洁区:包括会议室、办公室、休息室、浴室2个、男女更衣室、管理室、库房。 半污染区:洗刷室、试剂库、中间通道。 污染区:临床血液学实验室、临床体液学实验室;临床化学实验室;临床免疫学实验室;临床PCR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采血室、标本接收室、洗涤室。 3. 任务:承担临床检验、教学及科研。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 (一)对生物源危害风险评估 临床实验室生物源危害主要是由微生物,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在实验室内做试验、研究等操作时,实验人员需要处理大量的病源微生物,很容易引起污染。根据生物污染的对象,为空气污染、水污染、人体污染、物体表面污染等种类。 1.对空气的污染:根据污染空间,可分为实验室内环境空气污染、实验室外环境空气污染。许多操作可产生气溶胶,是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粒子一般为0.001-100um的固体,液体微子粒子形成胶溶状态分散体系当气溶胶不能安全有效地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便导致实验室内空气污染。下述操作可能产生气溶胶:使用涡旋震荡器、用力拍干反应板超声波处理、试液开封、开启冰箱和离心机及舍弃离心后的上清液时、另外动物接种从动物体内采血、清洗注射器、调整液量也可产生。 2.对水的污染:实验中会产生大量污水,医院污水尤其是传染病医院,综合医院传染病房的污水,有大量的有机悬浮物和固体残渣,还不同程度的含有多种细菌、病毒和寄生虫虫卵。这种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池塘或直接灌溉,可污染环境和水源。当人们接触成食用污染水时,可能使人致病或引起传染病的流行。 3.对人体的感染:人是实验室污染最容易侵袭的对象。其污染途径包括接触污染物或吸入病源微生物气溶胶。原因有几下几种: (1)实验室事故引起的污染,通过器械、破碎且污染的玻璃器皿、针头刺破伤而发生。 (2)气溶胶引起的感染,通过呼入被污染的气溶胶而感染。 (3)其他工作区与生活区相混,下班或餐前不洗手而感染。 4.对物体表面的污染: 实验人员的皮肤、鞋底、感染性物溢出或溅出后处理不当可造成墙壁、地面、台面、仪器和其他等物体表面的污染。 (二)对化学源危害风险评估 主要指临床实验室的操作过程中所使用的危险性化学品引起的危害,包括:易燃、易暴、易腐蚀、化学品等。在临床实验中对危险化学品的存放,处理、应用、处置应符合化学实验室行为标准,并有明显标识。

实验室风险评估报告

实验室风险评估报告 一、引言 实验室风险评估是为了识别和评估实验室环境中的潜在危(wei)险和风险,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和健康。本报告旨在详细描述实验室风险评估的结果,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二、实验室概述 本实验室位于某大学的科学楼,主要用于生物学实验研究。实验室面积为200平方米,共有10个工作台,每一个工作台上配备有必要的实验设备和器材。实验室内进行的实验涉及生物安全级别2(BSL-2)的微生物实验。 三、风险评估方法 本次风险评估采用了系统的方法,包括实地考察、文件分析和工作人员访谈。评估的重点是实验室的物理安全、生物安全、化学品管理、紧急情况响应和职业健康等方面。 四、风险评估结果 根据评估的结果,我们发现以下几个主要的风险点: 1. 实验室物理安全风险 实验室内存在一些物理安全隐患,如工作台上的电源线杂乱、地面上的杂物堆放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绊倒、火灾等意外事件发生。 2. 生物安全风险

实验室内进行的微生物实验涉及到一些病原微生物,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虽然实验室已经按照规定建立了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并配备了相应的生物安全柜,但仍存在一定的生物安全风险。 3. 化学品管理风险 实验室内存放了大量的化学品,如酸、碱、溶剂等。然而,我们发现实验室的 化学品存放管理不规范,存在化学品混放、过期化学品未及时处理等问题,这可能导致化学品泄露、燃烧等危(wei)险。 4. 紧急情况响应风险 实验室缺乏完善的紧急情况响应计划,工作人员对紧急情况的处理能力和知识 也有待提高。这可能导致在火灾、泄露等紧急情况下无法迅速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 5. 职业健康风险 实验室内噪音、振动、化学品等因素可能对工作人员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此外,长期的实验工作可能导致工作人员浮现疲劳和工作压力过大等问题。 五、建议和措施 基于以上风险评估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 1. 实验室物理安全 (1)清理工作台上的电源线,确保电源线整齐有序; (2)及时清理地面上的杂物,保持通道畅通; (3)安装紧急照明设备,以备停电时使用。 2. 生物安全 (1)加强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培训,提高其对微生物实验的安全意识;

沙门氏菌检测实验报告

沙门氏菌检测实验报告 沙门氏菌检测实验报告 一、引言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可以引起人类和动物的食物中毒。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及时检测沙门氏菌的存在非常重要。本实验旨在通过检测食品样品中的沙门氏菌,探究食品安全的保障措施。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 食品样品:我们选取了市场上常见的鸡蛋作为实验样品。 - 培养基:使用含有沙门氏菌生长所需营养物质的培养基。 - 实验器材:培养皿、移液管、显微镜等。 2. 实验方法: - 样品处理:将鸡蛋表面消毒后,取一部分样品涂抹在培养皿上。 - 培养:将培养皿置于恒温培养箱中,以适宜的温度孵育。 - 观察:观察培养皿上是否有沙门氏菌的生长。 - 显微镜观察:将培养皿中的细菌取出,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特征。 三、实验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们观察到培养皿上出现了一些类似沙门氏菌的菌落。为了确认这些菌落是否真的是沙门氏菌,我们进行了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这些菌落具有沙门氏菌的典型形态特征,包括短而粗的杆状细胞和鞭毛等。 四、讨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检测出了食品样品中的沙门氏菌。这一结果表明,市

场上的鸡蛋存在沙门氏菌的污染风险。沙门氏菌是一种能够在人体内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菌,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食品安全。 目前,食品安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为了减少沙门氏菌的污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食品生产环节的卫生管理,包括饲养环境的清洁和规范、饲料的质量监控等。 2. 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教育大众正确处理和烹饪食品的方法,避免生食或未煮熟的食物。 3. 增加食品检测的频率和范围,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问题的食品。 综上所述,沙门氏菌检测实验的结果表明鸡蛋存在沙门氏菌的污染风险。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我们需要加强对食品生产环节的管理和监督,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并加强食品检测的力度。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健康。

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在伊红美蓝培养基的实验报告

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在伊红美蓝培养基的实验报告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三课:微生物的分类以及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细菌。其中有一个叫做大肠杆菌的微生物,是个好奇心很强而且非常淘气的孩子。它可不愿意听课,一会儿吃口香糖,一会儿去啃铅笔,真让人担心这么下去,它就会变成铅笔,吞进肚里,那可就麻烦啦!所以,为了保护它不要被饿死或渴死,我便给他取名叫“细菌”。说起来,细菌还真能干呢!只要把它丢进水里,没过多久,你再仔细观察,你准会发现,水面上漂浮着许多细菌的尸体。如果你用手去捞,也总能捞出几十个。据科学家研究表明,像铅笔头一样大小的细菌在自然界最少有两万亿种之多,占地球已知生物的五千分之一。大肠杆菌与细菌一样都属于细胞型微生物,只不过由于形状不同,导致对身体产生危害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它对人体造成的损伤主要是破坏肠壁,引起痢疾,导致腹痛、呕吐甚至休克等症状;同时它也经常作为传染源,通过污染食品而使人得病。 大肠杆菌的培养,在高中阶段要求掌握。但是对于大肠杆菌的毒性机理,包括它与其它细菌间的关系却涉及较少。本次实验则要求我们能够通过研究找出杀灭细菌的特定药剂。正因为如此,才能在无菌操作环境下,让同学们亲自动手尝试完成此实验。根据资料显示:在环境卫生条件良好的实验室,以除去菌落的生长和繁殖外,其余操作均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 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在伊红美蓝培养基的实验报告小组成员:我姓张,是高二(5)班的学生。我的任务是制备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

的生长曲线,结果我利用以前学过的大肠杆菌培养基和沙门氏菌培养基合在一起制备大肠杆菌的生长曲线,再根据实验数据画图并记录。首先我准备好实验材料:试管3支,培养基6支,培养箱1台,倒置显微镜1架,解剖盘1块,滤纸若干,碘液1瓶,显微镜油镜2瓶,酒精灯1盏,接种针若干。 首先将24只平皿分别放入4号恒温培养箱内预热到37℃±1℃并调整至相应的恒温度。同时还要选择适宜的无菌工具,最后戴好无菌手套。把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沙门氏菌与大肠杆菌混合物在倒置显微镜下进行接种,同时用吸管取10毫升营养琼脂稀释液分别滴入3支平皿,加盖摇匀。然后在4号培养箱内置于25℃±1℃培养48小时后进行观察。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 本文旨在对XXX(以下简称我公司)QC微生物实验室 进行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以保障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减少职业暴露风险,并降低环境污染。评估依据包括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动物致病的微生物。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和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国家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第一类和第二类病原微生物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根据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和国家标准,分为一级至四级实验室。 我公司QC微生物实验室属于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布局 包括培养室、清洗间、灭菌间、准备间、培养基存放间、细菌内毒素室、微生物限度检测室和阳性菌检测室。实验室存在的病原微生物包括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沙门氏菌、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实验室从事菌种的复苏、传代、保存、培养使用及灭活等相关活动,因此

评估重点关注仪器设备、操作环境、标准规范等是否符合法规要求,达到保护操作人员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4.1 病原微生物的特征 4.1.1 大肠埃希氏菌 大肠埃希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短小,有鞭毛和菌毛,部分菌株有荚膜。该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其是在不干净的、变质的食物中,人食用后易引起腹泻,因此被视为食品和水源卫生监督的指示菌。大肠埃希氏菌是人类腹泻、肠炎、感染等疾病的致病菌之一,其致病作用主要包括侵袭力、内毒素和肠毒素。由此引起的疾病为腹泻和肠外感染。 4.1.2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没有芽胞和鞭毛,大多数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阳性。该菌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可以在空气、水、灰尘以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找到。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化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可以引起局部化脓感染、肺炎、伪

沙门氏菌的实验报告

沙门氏菌的实验报告 沙门氏菌的实验报告 引言: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尤其是在动物体内。它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为了更好地了解沙门氏菌的特性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实验一:沙门氏菌的分离与培养 我们从市场购买了一份新鲜鸡蛋,并在实验室中进行了分离与培养的操作。首先,我们将鸡蛋表面进行消毒处理,然后用无菌的工具将鸡蛋壳上的细菌刮取到培养基上。接着,我们将培养基置于恒温箱中,控制温度和湿度,以促进沙门氏菌的生长。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们成功地分离出了纯净的沙门氏菌菌落。 实验二:沙门氏菌的形态观察 为了观察沙门氏菌的形态特征,我们使用了光学显微镜对其进行了观察。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沙门氏菌呈杆状或球状,大小约为0.5至1.5微米。沙门氏菌具有鞭毛,使其能够在液体中快速移动。此外,我们还观察到沙门氏菌菌落呈灰白色或淡黄色,有时会形成粘液。 实验三:沙门氏菌的生长条件 为了确定沙门氏菌的适宜生长条件,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首先,我们将沙门氏菌接种于不同温度的培养基上,发现其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37摄氏度。此外,我们还研究了沙门氏菌在不同pH值下的生长情况,结果显示其最适宜生长的pH值为6.5至7.5。这些实验结果为控制沙门氏菌的生长提供了重要的

参考。 实验四:沙门氏菌的致病机制 为了研究沙门氏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来探索其致病 机制。首先,我们将沙门氏菌接种于小鼠体内,并观察其对小鼠的影响。结果 显示,被感染的小鼠出现了食欲不振、腹泻和发热等症状。进一步的实验表明,沙门氏菌通过侵入人体细胞并释放毒素来引起病症。这些实验结果为预防和治 疗沙门氏菌感染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实验五:沙门氏菌的控制方法 为了控制沙门氏菌的传播和感染,我们进行了一些实验来研究其控制方法。首先,我们发现煮沸可以有效地杀死沙门氏菌,因此在食物加工过程中要确保充 分的加热。此外,我们还研究了一些抗生素对沙门氏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 某些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抑制其生长。然而,由于沙门氏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逐 渐增加,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的控制方法。 结论: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我们对沙门氏菌的特性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 了解。沙门氏菌是一种具有致病性的细菌,其致病机制复杂且多样。为了预防 和控制沙门氏菌感染,我们需要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提高公众的卫生意识,并 不断研究和开发新的控制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保护人类健康。

食品致病菌检测实验室风险评估报告模板

食品致病菌检测实验室风险评估报告模板 食品致病菌检测实验室风险评估报告模板 导语: 食品安全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因为食品中可能存在各种致病菌,如 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它们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为了 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食品致病菌检测实验室的建立和运行至关 重要。本文将介绍食品致病菌检测实验室风险评估报告的模板,并着 重探讨其中的深度和广度。 一、背景介绍 在介绍食品致病菌检测实验室风险评估报告模板之前,我们首先来了 解一下该实验室的背景信息。食品致病菌检测实验室是为了检测食品 中是否存在致病菌而设立的实验室,一方面可以帮助食品生产厂商确 保产品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该实验室通常 由一支专业的团队组成,他们会采取一系列标准化的检测方法来检测 食品中的致病菌,并输出实验室报告。 二、食品致病菌检测实验室风险评估报告模板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食品致病菌检测实验室风险评估报告的模板。该模板可以把食品致病菌检测实验室的风险因素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估,

帮助实验室发现并解决潜在的问题。以下是模板的主要部分: 1. 实验室概况 报告应该包含实验室的概况信息,如实验室的名称、位置、面积、设备和人员配置等。这些信息对于评估实验室的规模和能力至关重要。 2. 风险识别和评估 接下来,报告应该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来对实验室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深度评估主要关注实验室的内部操作和管理流程,如样品接收、检测方法、设备维护等;广度评估则侧重于实验室外部的环境因素,如供应链安全、样品保存和运输等。这两方面的评估将全面了解实验室的风险状况。 3. 风险等级划分 在识别和评估完实验室的风险后,报告应该根据风险的严重程度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这有助于实验室能够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管理和操作流程。 4. 风险控制与改进方案 为了降低风险并提高实验室的安全性,报告应该提供针对每个风险等级的控制与改进方案。这些方案可以包括改进设备、培训人员、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等。

微生物实验室病原微生物评估报告

微生物实验室 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 山丹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目录 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15) 淋病奈瑟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26) 结核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3) 蜡样芽胞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42) 假结核棒状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49) 志贺氏菌属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51) 阴沟肠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60)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62)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68) 嗜水气单胞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75) 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79) 沙门氏菌属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87) 诺卡菌属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96) 脑膜炎奈瑟氏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102) 流感嗜血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109) 黄杆菌属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117) 红斑丹毒丝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122) 肺炎链球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127) 肺炎克雷伯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132) 大肠埃希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137) 产单核李斯特菌的危害评估报告 (145) 不动杆菌的危害评估报告 (150) 变形杆菌属、摩根氏菌属和普雷威登氏菌属细菌的危害评估报告 (155) 迟钝爱德华氏杆菌的危害评估报告 (159) 溶血性链球菌评估报告 (161)

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为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被危害性生物及物品所侵害,保证危害性物品不外泄,对实验室工作环境进行评估,以鉴定生物安全防护等级,保证生物安全。 一、危害程度分类及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评估 本检验科是为医院诊断、预防、治疗人体疾病或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为目的,对来自人体的材料进行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微生物、临床免疫学、临床血液、细胞遗传学等检验的实验室。生物源危害主要是由各种检验标本中的微生物,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具有潜在危险性,可能引起实验室感染;检验科微生物室还进行一定数量的各种条件致病性细菌及真菌的分离培养工作,工作过程存在病原微生物对实验人员、环境污染的风险;除之以外实验室还存在触电、火灾、化学品腐蚀、偷盗等危险。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本检验科不涉及《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高致病性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高致病性微生物的菌、毒种的保藏,实验室采用一定防护措施就能控制感染或防范灾害,或者对相应病原体存在有效的免疫方法。评估我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水平按二级实验室(BSL-2)生物安全要求。 二、实验人员和实验室安全防护的一般要求 1.吸烟危害评估及防护

(风险管理)畜产品中沙门氏菌的风险评估

畜产品中沙门氏菌的风险评估 沙门氏菌(Salmonella)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有极大危害的一类致病菌。由它引起的疾病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伤寒和副伤寒,另一类是急性肠胃炎。沙门氏菌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菌。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1985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由沙门氏菌引起的已确诊的患病人数显著增加,在一些欧洲国家已增加5倍。在我国内陆地区,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屡居首位。据资料统计,在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有70%~80%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一2,而在引起沙门氏菌中毒的食品中,约90%是肉、蛋、奶等畜产品。肉、蛋、奶等畜产品中含有多种丰富的营养成分,非常适宜于沙门氏菌的生长繁殖,人们一旦摄入了含有大量沙门氏菌(105~106个/g)的畜产品。就会引起细菌性感染,进而在毒素的作用下发生食物中毒。由此可见,沙门氏菌的污染已对食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鉴于沙门氏菌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危害,目前世界各国政府已开始进行食品中沙门氏菌的风险评估工作,但大部分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作者拟对畜产品中的沙门氏菌进行风险评估,为今后开展其他食品、微生物的风险评估工作提供依据。 1 危害识别 1.1生物学性状 1.1.1形态与染色 沙门氏菌为一群革兰氏阴性,无芽孢的杆菌,长1~3.5μm,宽0.5~0.8 μm。除禽雏沙门氏菌及无动力的变种外,都具有周身鞭毛,能

运动。 1.1.2沙门氏菌的培养 一般沙门氏菌易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发育良好。但也有少数菌型,如甲型副伤寒、羊流产、猪伤寒、仙台、鸡雏沙门氏菌等,在普通琼脂上发育较差。大多数沙门氏菌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经18~24 h 培养后,其菌落大小一般为2~3μm。光滑型菌落圆形,半透明,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粗糙型者,边缘不整齐,表面干燥,无光泽。在肉汤培养基内,光滑型呈均匀浑浊生长;粗糙型者可形成沉淀,上部澄清。 1.1.3生化反应 在肠杆菌科细菌分类鉴定中,生化特性检查有着重要的意义。绝大多数菌株能有规律地发酵葡萄糖并产生气体,但偶而亦有不产气者。该属细菌不能发酵侧金盏花醇、蔗糖,不产生吲哚,不分解尿素,不形成乙酰甲基甲醇。 1.2 流行病学 1.2.1 胃肠炎 这是沙门氏菌感染中最常见的一型,约占病例的70%。潜伏期一般为4~24 h,发病大多急剧,有畏寒、发热,多伴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继以腹泻。亦有偶带脓血或呈血性便者。吐泻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偶有呈霍乱样的爆发性胃肠炎者,呕吐,腹泻剧烈,体温在病初上升后即下降,脉弱而速,尿少或尿闭等,如抢救不及时,可引起死亡。病例长短不一,一般为3~6 d,重

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2017年版本

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2017年版本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 文件编号: 第1版 编制:陈志雄 审核:林峰 批准:黄棉汝 生效日期:2017年 7月 1日

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2017年版本目录

修订页

风疹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一、生物学特性 (一)种类和病毒分型 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RV)为披膜病毒科风疹病毒属的唯一成员,是风疹的病原体。风疹病毒为单正链RNA病毒,直径约60nm,有包膜,核衣壳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基因组全长9.7kb,含2个ORF。酶切后形成三种结构蛋白,即衣壳蛋白C、包膜蛋白(E1和E2)。风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有多个基因型。截至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全球曾经或正在流行传播的风疹病毒划分为两个进化枝(Cladel和Clade2),共13个基因型,包括9个已经确定的基因型(1B、1C、1D、1E、1F、1G、2A、2B和2C)和4个暂定基因型(la、lh、li和lj)。而我国的风疹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有4种基因型(1E、1F、2A和2B)曾在我国流行,其中1F基因型目前只在中国发现。 (二)来源 风疹又名德国麻疹,由风疹病毒所引起。之所以常被称为德国麻疹,是因为此疾病最先于十八世纪中期,由德国医生确诊。风疹病毒能在细胞内增殖,1962年首次被分离成功。 (三)传染源 人是风疹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因此,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四)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为其主要传播途径,而垂直传播的危害是最严重的. (五)易感性 未主动或被动免疫过,体内无风疹病毒抗体的人均极为易感。 (六)潜伏期

风疹病毒潜伏期一般情况下为10〜20d。 (七)剂量—效应关系 目前尚未见有风疹病毒对人准确感染剂量的报导,风疹病毒的感染主要与暴露途径和感染方式密切相关。 (八)致病性 风疹是病毒性传染病,感染后全身症状轻微,并发症少见。从接触感染到症状出现,要经过14〜21d.病初1〜2d的症状很轻,可有低热或中度发热,轻微咳嗽、乏力、胃口不好、咽痛和眼发红等轻度上呼吸道症状.病人口腔黏膜光滑,无充血及黏膜斑,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伴轻度压痛。通常于发热1〜2d后出现皮疹,皮疹先从面颈部开始,24h蔓延到全身。皮疹初为稀疏的红色斑丘疹,之后面部及四肢皮疹可以融合,类似风疹。出疹第二天开始,面部及四肢皮疹可变成针尖样红点,如猩红热样皮疹。皮疹一般在3d内迅速消退,留下较浅的色素沉着.在出疹期,体温不再上升,病儿常无疾病感觉,饮食、嬉戏如常。但对于孕妇来说,风疹病毒的侵入会导致胎儿畸形、早产或胎儿死亡,应引起重视。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后,一部分人的症状较轻微,但也有一些孕妇会出现典型症状.怀孕3个月以内的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后,风疹病毒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胎儿畸形。孕妇感染风疹病毒的时间越早,致畸的可能性越大。血清学研究表明,感染过风疹病毒的育龄妇女即使再被感染,怀孕后也不会对胎儿造成危害.但是,约有10%的育龄妇女属于风疹易感者,如果她们在怀孕的头3个月内是初次感染风疹病毒,那么胎儿致畸率高达80%以上。这是因为3个月以内的胎儿尚不具备合成干扰素的能力,难以抵制风疹病毒的感染,以致风疹病毒大量繁殖,阻滞细胞分裂,妨碍组织的分化,从而形成畸形,如兔唇、腭裂、小头、白内障、先天性聋哑、骨发育障碍等。 (九)变异性

实验室风险评估报告(金坛区疾控中心)

实验室风险评估报告(金坛区疾控中心) 适用于处理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或者不具有明显病原性的微生物,实验室内部没有特殊要求。 2)XXX:二级生物安全水平,适用于处理第二类和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内部有一定的生物安全措施,如通风系统、生物安全柜等。 3)XXX:三级生物安全水平,适用于处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内部有更加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如空气压差控制、防护服等。 4)BSL-4最高级实验室:四级生物安全水平,适用于处理 极具传染性和致死性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内部采取最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如全封闭、负压隔离等。 六、实验室风险评估 本次实验室风险评估主要针对常州市金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和PCR实验 室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实验室的生物危害等级、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等级、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和技能等方面。评估结果将为实验室改进生物安全管理提供参考和指导。

七、评估结果 经过实地勘查和资料收集,本次评估得出以下结论: 1)实验室的生物危害等级主要为第二类和第三类,不存在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2)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等级为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3)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较为完善,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实验室内部环境卫生管理、实验室安全设施的维护和更新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4)实验室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和技能普遍较高,但仍需要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综上所述,常州市金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和PCR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总体较为合格,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完善制度,确保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水平达到最高标准。 2.XXX是二级生物安全水平实验室,主要用于处理中等风险的微生物。在这种实验室中,实验人员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护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免受微生物的污染。这些措施包括穿戴适当的防护服、手套和面罩,以及使用合适的工具和设备来处理微生物样本。

实验室风险评估报告(金坛区疾控中心)

实验室风险评估报告常州市金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一、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江苏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定(试行)》、《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及GB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和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以下简称CNAS)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规则和相关政策的规定。 二、目的 为加强病原体微生物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保护实验室人员和公众健康。 三、评价范围 常州市金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和PCR实验室) 四、实验室简介 常州市金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由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艾滋病初筛实验室、PCR实验室、千级净化实验室、寄生虫病诊断实验室和三个常规微生物实验室组成,承担着辖区内生活饮用水、涉水产品、公共场所、医院消毒监测、托幼机构卫生监测、食品及相关产品的常规微生物学检测、辖区内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标本的病原学检测、肠道传染病相关致病因子监测、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相关标本以及HIV相关标本的筛查等检验检测工作。多年来实验室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为社会提供及时和可靠的检测数据。

五、生物危害等级及生物实验室等级 1实验室生物危害识别 参照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分类和管理要求,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1)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 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2)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 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3)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 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4)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 的微生物。 备注: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2生物实验室可以分为以下4级: 1)BSL-1基础实验室:一级生物安全水平 2)BSL-2基础实验室:二级生物安全水平 3)BSL-3防护实验室:三级生物安全水平 4)BSL-4最高防护实验室:四级生物安全水平 3生物危害风险评估的内容

XXX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XXX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报告:XXX生物安全风险评估 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我们按照检验科制定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持,生物安全委员会成员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进行了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 一、科室基本情况 1.专业组: 根据检验科的实际情况,按照生物安全二级防护实验室的要求划分实验室区域:临床血液学实验室、临床体液学实验室、临床化学实验室、临床免疫学实验室、临床PCR实验室、微 生物实验室、采血室、标本接收室。 2.实验室的环境布局及平面图(见环境分布图)

清洁区:包括会议室、办公室、休息室、浴室2个、男女更衣室、管理室、库房。 半污染区:洗刷室、试剂库、中间通道。 污染区:临床血液学实验室、临床体液学实验室、临床化学实验室、临床免疫学实验室、临床PCR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采血室、标本接收室、洗涤室。 3.任务:承担临床检验、教学及科研。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 一)对生物源危害风险评估 临床实验室生物源危害主要是由微生物,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在实验室内做试验、研究等操作时,实验人员需要处理大量的病源微生物,很容易引起污染。根据生物污染的对象,为空气污染、水污染、人体污染、物体表面污染等种类。 1.对空气的污染:

根据污染空间,可分为实验室内环境空气污染、实验室外环境空气污染。许多操作可产生气溶胶,是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粒子一般为0.001-100um的固体,液体微子粒子形成胶溶状态 分散体系。当气溶胶不能安全有效地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便导致实验室内空气污染。下述操作可能产生气溶胶:使用涡旋震荡器、用力拍干反应板超声波处理、试液开封、开启冰箱和离心机及舍弃离心后的上清液时、另外动物接种从动物体内采血、清洗注射器、调整液量也可产生。 2.对水的污染: 实验中会产生大量污水,医院污水尤其是传染病医院,综合医院传染病房的污水,有大量的有机悬浮物和固体残渣,还不同程度的含有多种细菌、病毒和寄生虫虫卵。这种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池塘或直接灌溉,可污染环境和水源。当人们接触成食用污染水时,可能使人致病或引起传染病的流行。 3.实验室污染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有两种途径:接触污染物 和吸入病原微生物气溶胶。污染的原因包括实验室事故、器械、玻璃器皿、针头等的破碎和污染以及工作区与生活区的混合。为了预防感染,实验人员需要注意防护和卫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