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预防

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预防

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预防

1. 引言

1.1 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预防

仔猪副伤寒是一种由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感染仔猪,但也可能传播给其他动物和人类。疾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粪口传播

和食物、饮水传播。仔猪副伤寒对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

此诊断和预防仔猪副伤寒至关重要。

在诊断方面,病原学特点是首要考虑的因素。仔猪副伤寒的病原

菌呈现出一定的耐药性,对抗生素的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临床症

状包括高烧、腹泻、食欲不振等,但这些症状并不具有特异性,因此

需要结合实验室诊断来进行确诊。

实验室诊断是诊断仔猪副伤寒的关键,包括病原菌的培养、PCR

检测等方法。预防措施主要包括环境卫生的管理、食品安全等方面的

控制,同时还可以通过疫苗接种等方式进行免疫防治。

结论是加强管理措施、注意环境卫生以及定期检查是预防仔猪副

伤寒的关键措施,只有通过全面的防控措施,才能有效地遏制仔猪副

伤寒的传播,保障养猪业的发展和动物健康。

2. 正文

2.1 病原学特点

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产生的一种传染病。这种疾病主要通过

消化道感染引起,而且在仔猪的胃部和小肠中较为常见。沙门氏菌在

环境中可以存活一段时间,特别是在潮湿和温暖的环境下更容易生长

繁殖。仔猪在感染沙门氏菌后,会出现病变并对猪群产生极大的危

害。

值得注意的是,仔猪副伤寒的病原体沙门氏菌对环境适应性较强,可以在各种环境中生存。沙门氏菌具有较强的毒力,能够在宿主体内

迅速繁殖,导致严重的感染。对于仔猪副伤寒的预防和控制必须高度

重视。

在疫苗预防方面,需要根据当地疫情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接种计划,确保及时接种。定期对养殖场环境进行清洁消毒,防止沙门氏菌

的传播。定期检查仔猪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

行治疗和隔离,是预防仔猪副伤寒的重要措施。

2.2 临床症状

仔猪副伤寒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发热、粪便稀软或

水样便、呼吸急促、精神萎靡、鼻和眼睛流出黏液等症状。在疾病初期,仔猪可能会出现呕吐、腹泻、脱水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

导致仔猪死亡。

除了上述常见的临床症状外,仔猪副伤寒还可能引起关节炎、肝

脏损伤、心包炎等并发症。关节炎表现为肿胀、压痛、关节功能受限

等症状,肝脏损伤可导致黄疸、肝功能异常等表现,而心包炎则表现为呼吸困难、体温升高等症状。

在诊断仔猪副伤寒时,兽医师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病史、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判断。及时发现病例、早期干预和治疗是预防仔猪副伤寒的关键措施之一。通过加强对仔猪的健康监测和提高养殖管理水平,可以有效减少仔猪副伤寒的发生率,保障养殖业的生产安全和经济效益。

2.3 实验室诊断

仔猪副伤寒的实验室诊断主要通过病原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来确认。首先是病原学检测,可通过细菌培养和鉴定来检测病原体。在实验室中,可以从疑似感染的仔猪体液或组织中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通过培养基的选择和培养条件的调节,促进仔猪副伤寒菌的生长。通过对细菌形态、生理生化等特性的观察和鉴定,可以确认病原体的种类。

免疫学方法也是实验室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血清学检测,可以检测仔猪体内相应抗体的水平,从而了解是否存在感染以及感染的程度。常用的方法包括血清凝集试验、间接ELISA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中,通过扩增病原体的核酸序列来确认感染情况。

实验室诊断在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帮

助兽医及时准确地确定病例,从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和预防措施,

保障仔猪的健康。

2.4 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是预防仔猪副伤寒的关键措施之一。保持动物舍环境清

洁卫生十分重要,定期清理粪便,保持干燥通风,可有效减少细菌滋

生的机会。建立科学的饲养管理制度,定期消毒,保证饲料水源的卫生。加强饲料的卫生控制,确保饲料的质量安全。充分重视生态环境,加强卫生隔离措施,避免病原细菌的传播。定期检查仔猪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预防疫情的发生。合理使用疫苗进行防治,提高

仔猪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少疫情的发生。预防措施旨在保持动物健康,减少疾病传播,提高养殖效益。加强管理措施、注意环境卫生,定期

检查是预防仔猪副伤寒的重要手段。

2.5 免疫防治

免疫防治是预防和控制仔猪副伤寒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仔猪

进行免疫程序,可以有效降低疫病的发生率和传播速度。

1. 疫苗接种:仔猪副伤寒疫苗是预防疾病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定

期对仔猪进行疫苗接种,可以提高其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率。疫

苗接种应当按照时间表进行,以确保免疫效果的最大化。

2. 环境卫生: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和卫生也是免疫防治的重要措

施之一。定期清理和消毒养殖场和器具,减少病原体的存活和传播,

有助于降低仔猪接触病原体的机会。

3. 饲料管理:合理的饲料管理也可以提高仔猪的免疫力。保证仔

猪的饲料营养均衡、清洁卫生,有助于提高其免疫系统的功能,降低

患病的风险。

免疫防治是预防和控制仔猪副伤寒的关键措施之一。充分认识其

重要性,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疫病的发生率,提高养殖效益。免疫防治在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预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结论

3.1 加强管理措施

加强管理措施是预防仔猪副伤寒的关键之一。要加强对养殖场环

境的管理,保持场所清洁整洁,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工作,减少病原

体的传播。要加强对仔猪的管理,及时对患病仔猪进行隔离,避免疾

病的传播,保持仔猪的健康状态。定期检查仔猪的健康状况,及时发

现问题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扩散。要配合兽医开展疫病防控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和管理方案,提高仔猪的免疫力,减少疾病

的发生。通过加强管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仔猪副伤寒的发生,保障

仔猪的健康和生长发育。在日常管理中,养殖户们一定要重视管理工作,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确保仔猪的健康生长。

3.2 注意环境卫生

注意环境卫生是预防仔猪副伤寒的重要措施之一。保持仔猪养殖

场的环境清洁卫生,是防止病原菌传播的关键。首先应定期清理和消

毒养殖场内的饮水设施、饲料槽和猪舍,确保无病害源存在。其次要

及时清除粪便和废料,减少病原菌的滋生。保持猪舍通风良好,避免

空气污浊,有利于猪只的健康成长。定期对饮水进行检测,保证饮水

质量符合要求,防止因水质问题引发疾病传播。在养殖场的管理中,

环境卫生不仅关系到仔猪的健康,也关系到整个养殖场的经济效益。

注意环境卫生是保障养殖场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之一。只有通过

持续不断的细致管理,保持环境清洁卫生,才能有效预防仔猪副伤寒

的发生,确保猪只的健康成长。

3.3 定期检查

定期检查是预防仔猪副伤寒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定期的检查可

以及时发现患病仔猪并对其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疾病传播。定期检查

还可以帮助养殖户了解养猪场的健康状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疫病发生的风险。

定期检查的内容包括检查仔猪的饮食情况、粪便状态、体温、呼吸、体重等指标,观察是否出现异常症状。定期检查还应包括对养猪

场的卫生情况、饲料质量、环境条件等方面的检查,确保养猪场的卫

生环境符合要求。

定期检查的频率可以根据养猪场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建议每周

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定期检查也要与兽医进行沟通,及时了解最新的疫情动态和预防措施,以确保养猪场的健康管理

工作得到有效实施。通过定期检查,养殖户可以有效预防仔猪副伤寒等疾病的发生,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仔猪副伤寒

猪副伤寒主要是由猪霍乱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急性病例为败血症变化,慢性病例为大肠坏死性炎症及肺炎。本病多发生于2-4月龄仔猪。成年猪很少见到。 本病在我国各地的猪场都有发生,特别是在饲养卫生条件不好的猪场,经常有本病发生,给养殖业造成很大损失。 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特点本病多发生于2-4月龄小猪,地方流行或散发,流行缓慢;常在寒冷气候多变及阴雨连绵季节发生;环境卫生差;有降低仔猪抵抗力的致病诱因存在。 2、临诊症状初期急性发生时,与猪瘟相似,需结合其它资料综合判断。典型的症状是持续下痢,呈慢性经过,部分仔猪还有肺炎症状。 3、病理变化大肠粘膜有典型的坏死和溃疡。或粘膜呈弥漫性坏死;肠壁变厚,失去弹性;肝、淋巴结等干酪样坏死。 4、细菌分离急性病例可从实质器官分离出病原菌,慢性病例不易成功。如已分离到沙门氏菌,必须综合其它症状、病理及流行特点进行分析,排除混合感染,综合判断。 防治方法 1、本病是由于仔猪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不良促进发生和传播的,因此,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是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首先应该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增强仔猪抵抗力,饲管用具和食槽经常洗刷,圈舍要清洁,经常保持干燥,勤换垫草,及时清除粪便。仔猪提前补料,防止乱吃脏物。断乳仔猪根据体质强弱大小,分槽饲喂。给以优质而易消化的多样化饲料,适当补充物质,防止突然更换饲料。 2、在本病常发地区,可对1月龄以上或断奶仔猪,用仔猪副伤寒冻干弱毒菌苗预防,用20%氢氧化铝稀释,肌肉注射1ml;免疫期9个月;口服时,按瓶签说明,服前用冷开水稀释成每头分5-10ml,掺入料中喂服。 3、发病后的措施 (1)隔离病猪,及时。呋喃唑酮(痢特灵)、氯霉素、磺胺类药物,均可用于。无论采用何法,都必须坚持改善饲养管理及卫生条件相结合,才能收到满意效果。 (2)圈舍要定期清扫、消毒,特别是饲槽要经常刷洗干净。粪便堆积发酵后利用。 (3)根据发病当时疫情的具本情况,必要时,对假定健康猪可在饲料中加入痢特灵或抗生素饲料进行预防。 (4)死猪应深埋,切不可食用,防止人发生中毒事故。

仔猪副伤寒的防治

仔猪副伤寒的防治技术 罗德钦 (金沙县龙坝乡畜牧兽医站) 仔猪副伤寒是一种危及仔猪生命的疾病,也是近年来我省我县高发的一种疾病,死亡率极高,为此我查阅相关资料和自己所了解情况,就此病的相关防治进行一些探讨,就该病的防治做如下分析: 一、病原:猪霍乱沙门氏菌、猪伤寒沙门氏菌、鼠疫沙门氏菌。 二、流行特点: (1)主要发生于2--4月龄的仔猪,6月龄以上的猪发病较少。 (2)常呈散发性,有时呈地方流行,若猪场,常局限于某一圈仔猪。 (3)一般经消化道感染,在阴雨连绵的季节较多。 (4)在某些传染病流行时常有本病的发生。 三、主要症状:潜伏期3-30天,除了流行初期个别病猪体温升高至40.5--41.5以肠炎表现为主,短期便秘后,出现持续下痢,粪恶臭,呈粥状,淡黄色,有时混有血液和假膜。病猪堆叠或钻入垫草。有脓性眼屎、耳根、大腿内侧胸前等皮肤出现红色斑,病程长者,皮肤有痂样湿疹,继发肺炎则有咳嗽和呼吸困难。评衰弱,消瘦经1--3天衰竭而死。不死的生长发育不良而成为僵猪。 四、主要病变:

(1)脾、淋巴结肿大; (2)结肠、盲肠及回肠后段有糠麸样溃疡; (3)肝有灰黄色坏死小块。 五、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 (2)接种仔猪副伤寒弱毒苗,每头1毫升或仔猪副伤寒氢氧化铝菌苗饲喂或同土霉素等抗生素饲料添加剂作为预防药。 六、治疗:(1)抗生素,首选药,氯霉素和土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也有效,30—50mg/kg体重每月一次肌注,连续使体温下降后2--3天;磺胺类药物加TMP(甲氧苄嘧啶)20--40mg 每日2 次。(3)氨苄青霉素加大黄藤素混合交巢穴注射,每日2次。

猪沙门氏菌病的病因 猪沙门氏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 养猪技术

猪沙门氏菌病的病因猪沙门氏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养猪技术 猪沙门氏菌病也叫做仔猪副伤寒,是一种条件性传染病,猪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仔猪的一种传染病。急性者以败血症,慢性者以坏死性肠炎,有时以卡他性或于酪性肺炎为特征。急性型出现败血症变化,慢性型出现肺炎及大肠坏死性炎。主要是2~4月龄断奶仔猪非常容易发生,且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多种因素都能够引起发病,如气候骤变、饲养管理不当、卫生条件不良等,必须加以防控。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猪沙门氏菌病的病因猪沙门氏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1、流行病学猪沙门氏菌病主要是2-4月龄的仔猪比较容易发生,成年猪较少会出现发病,而哺乳仔猪通常不会发生该病,也不会感染病菌,这可能是由于其通过吮乳获得足够的母源抗体而导致。该病的传染源是病猪和带菌猪,尤其是猪霍乱沙门氏菌主要是经由猪来进行传播,而鼠伤寒沙门氏菌具有非常多的传染来源,普遍认为生存在猪场中的啮齿类动物老鼠能够传播该病。病猪和带菌猪能够经由粪便排出病原菌,导致环境、水源及饲料发生污染,进而通过消化道导致其他健康猪发生感染。尤其是鼠伤寒沙门氏菌,能够在猪淋巴组织、消化道以及胆囊内潜藏,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刺激而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菌就会大量繁殖,从而引起内源性感染。2、临床症状急性型。主要是断乳后的仔猪容易发生,表现出败血症,往往突然发生死亡。如果仔细观察,可发现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升高超过41℃。病程持续稍长时,会表现出呼吸困难、腹泻以及腹痛的症

状,且耳根、腹下和胸前出现紫斑,大部分发生死亡。病程一般可持续1-4天不等。亚急性或者慢性型。这是该病的常见类型,感染后具有较轻的症状。病猪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精神萎靡,体质渐进性消瘦,生长发育停滞,贫血。长时间发生腹泻,排出黄绿色或者灰白色水样粪便,散发恶臭味,并含有大量的纤维状分泌物或者坏死组织碎片。后躯被灰褐色粪便粘污,被毛粗乱,皮肤出现痂状湿疹。病程一般持续数星期,腹泻时发时停,最终发生死亡或者变成僵猪[养 殖:https://www.doczj.com/doc/1619319000.html,/]。3、实验室诊断涂片镜检。在无菌条件下,采集病死猪的肝脏、脾脏组织进行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能够看到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细菌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肝脏、脾脏于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接种,放在37℃条件下进行24 h培养。结果发现,在普通营琼脂平板上虽然能够长出细菌,但长势较差;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长出较多细小的圆形菌落,呈无色透明状,表面光滑。挑取麦康凯琼脂平板上长出的菌落,以穿刺的形式在三糖铁琼脂斜面上接种,放在37℃条件下进行24 h培养,发现培养基斜面变成红色,而底部呈黄色。4、防控措施免疫接种。目前,防治猪沙门氏菌病的疫苗种类较多,如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多价副伤寒死菌苗和单价灭活苗等。一般来说,最好使用当地或者本群分离得到的菌株制成的单价灭活疫苗,具有最好的免疫效果,而一般的单价灭活苗和多价灭活疫苗具有较差的效果。对于容易发生该病的地区,仔猪可在15 - 20日龄进行首免,经过3-4星期再进行1次免疫。对于大于1月龄的哺乳或者断奶仔猪,可选择使用仔猪副伤寒

猪的副伤寒

猪的副伤寒 病原猪副伤寒沙门氏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有多种菌型,有的菌株能产生 肠毒素。本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对外界不良因素的抵抗力不强。易于分离培养。在干燥的垫草中可存活8―20周,在潮湿温暖处可存活4―5周。对热和常用 消毒药敏感。对多种抗菌药物敏感,但易产生耐药菌株。 流行特点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猪和各种带菌动物,包括鼠等。它们通过粪便 等排泄物或分泌物、乳汁及其产品向环境中排放大量病菌,严重污染水源、饲料、土壤等传播媒介,后被易感猪或其他动物经消化道摄入感染发病。其中以1-4月龄的仔猪易感,尤以断奶前后为高发期。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猪在多雨潮湿季节多发,尤其是农户散养的猪体质较 差时更为明显。强烈应激也可诱发本病。常继发他疾病,如猪瘟、蓝耳病等。 临床症状 1.急性败血型体温突然升高至41―42℃,精神沉郁,厌食,后期拉稀,呼吸 困难,耳根、胸前和腹部皮肤有紫红色斑点。一般在2―4天内死亡。病死率较高。 2.慢性型体温40.5―41.5℃,沉郁,怕冷。眼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眼睛睁 不开。食欲不振,初便秘,后腹泻,粪便灰绿色,恶臭,粪便中杂有坏死组织碎片。部分猪只腹部皮肤可见弥散性湿疹,揭掉浆性覆盖物可见绿豆大小浅表溃疡。后因脱水、消瘦、衰竭而死,病程2―3周。耐过猪只变成僵猪,时有复发。 剖检病变急性病例可见脾肿大,发蓝,坚韧。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切面似大 理石样。胃肠黏膜可见急性卡他性、出血性的炎症,全身黏膜有出血斑点。有时可见肝实质有针尖大小的黄白色坏死点。 慢性病例可见病猪消瘦,皮肤有绿豆大小的痂样皮疹。盲肠、结肠甚至回肠后 段肠壁增厚,黏膜肿胀,黏膜上出现堤状溃疡灶并覆盖一层糠麸样坏死伪膜,肝有黄色坏死小点。

仔猪副伤寒症状及防治方法.doc

仔猪副伤寒症状及防治方法 概述:仔猪副伤寒(Swineparatyphoid)是由沙门氏菌属中的致病性细菌引起仔猪的传染病。急性病例为败血症变化,慢性病例为大肠坏死性炎症及肺炎。本病大多发生于1~4月龄仔猪,成年猪很少发病,多为隐性带菌。我国各地的猪场及养猪单位都有发生,特别是在饲养环境卫生条件不好的猪场,经常有本病发生,给养猪业造成很大的损失。一、临床症状 1.急性(败血型)发病初期多为急性经过,病猪体温升高到41℃左右,食欲不振或废绝,精神萎靡,喜藏于垫草内,寒战。常互相挤压、堆叠在一起,有的达3~4层;鼻盘发干,眼结膜发红,有黏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泻,排出淡黄色恶臭的稀粪,有时不见腹泻。在发病的2~3天,在鼻端、耳、颈、腹及四肢内侧皮肤上出现紫色斑。此时病猪迅速衰竭,行走不稳,弓背弯腰,毛焦肷吊,呼吸困难,衰竭而死亡,病期为2~5天,死亡居多。 2.慢性为最常见的病型,由急性转来或一开始即呈慢性经过。其病状与急性相似,只不过症状不明显或缓和些,据观察,最主要的特征症状是下痢,而且形式多样。粪便呈粥状或水样,为灰白、淡黄、黄绿、灰绿或污黑色,恶臭,常混有黏液,甚至黏膜或血液。严重时,肛门失禁,在吃食、躺卧或起立和行走时都可出现下痢,粪便自然下流,使尾部及整个后躯沾污,有的咳嗽时,呈喷射状排出稀粪水。有时病猪下痢与便秘交替流行。有的病猪还发生肺炎,有咳嗽和呼吸加快症状。

一般来说,慢性病猪体温稍高或正常,有食欲,饲喂时,到槽前吃几口就离去,后期废绝,也有的病猪死前还吃,喜喝脏水。由于持续下痢,病猪日渐消瘦、衰弱,被毛粗乱无光,行走摇晃,眼眶下陷,在后期时,极度瘦削,弓背,腹部收缩,紧贴背脊下,筋骨毕露,体瘦如柴,真所谓“皮包骨”,最后极度衰竭而死。不死的病猪生长发育停滞,成为僵猪。 二、治疗方法 治疗仔猪副伤寒首选氯霉素,其内服剂量为每天按仔猪每公斤体重50毫克~100毫克,分2次~3次内服;肌肉注射剂量为每天按仔猪每公斤体重10毫克~30毫克,分2次~3次注射,连续用药4~5天;病情较重的患猪,可连续用药7天~8天。另外,土霉素、复方新诺明、新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对该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对发病仔猪也可选用中药治疗,中药方剂为:败酱草40克,薏苡仁30克,金银花20克,丹参、苦参、土茯苓各18克,地丁15克,丹皮10克,广木香6克,煎水给仔猪内服,每天早晚各内服一次,连续内服3天~5天。 三、预防措施 1、仔猪圈舍注意保暖,保持清洁干燥。食槽要干净,及时清粪。 2、加强饲养管理,初生仔猪早吃初乳,提早引料补料,仔猪断奶分群时,不要换舍。 3、仔猪断奶前后,可口服弱毒冻干苗预防。 4、仔猪发病后,及时隔离治疗,猪舍彻底消毒;对尚未发病的仔

最新育肥猪沙门氏菌病的流行与防治【动植物养殖】

育肥猪沙门氏菌病的流行与防治 猪沙门氏菌病,又名仔猪副伤寒,是由致病性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临 诊上急性型表现为败血症,慢性型在大肠发生弥漫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和慢性腹泻。 1.病原:猪沙门氏菌病病原主要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鼠伤寒 沙门氏菌、德尔培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等也可引起本病。猪霍乱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具有产生毒素的能力。毒素有耐热能力,75℃经1小时仍有毒力。细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因素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外界条件下可以生存数周或数月。对于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一般常用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均能达到消毒目的。 2.流行病学: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但小猪较成年者易感。本病常发生于6 月龄以下的仔猪,以1~4月龄者发生较多。感染的母猪多数发生流产。病猪和带 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猪在多雨潮湿季节发病较多。本病在猪群内发生后, 一般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饲养管理较好而又无不良因素刺激的猪群,很少发病,即使发病,亦多呈散发性;反之,则疾病常成为地方流行性。环境污秽、潮湿,棚舍拥挤,粪便堆积;饲料和饮水供应不良;长途运输中气候恶劣、疲劳和饥饿、内寄生虫和病毒感染;分娩、手术;母畜缺奶;新引进家畜未实行隔离检疫等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3.防治:预防本病应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诱因,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 卫生。采用添加抗生素的饲料添加剂,不仅有预防作用,还可促进畜禽的生长发育,但应注意地区抗药菌株的出现,如发现对某种药物产生抗药性时,应改用药。目前国内已研制出用于猪的副伤寒疫苗,必要时可选择使用。 本病的治疗,可选用经药敏试验有效的抗生素,如土霉素等,并辅以对症治疗。磺胺类(磺胺嘧啶和磺胺二甲基嘧啶)药物色有疗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猪副伤寒病检测标准

猪副伤寒病检测标准 猪副伤寒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属于副伤寒杆菌引起的病原。该病的主要致病菌为副伤寒杆菌的血清型5、6、7,病菌 可在猪、人、鸡、狗等多种动物中传播。猪副伤寒病对猪群的危害性很大,因此对该疾病的检测至关重要。 猪副伤寒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厌食、呕吐、腹泻、呼吸急促、咳嗽、鼻流涕、眼结膜充血、皮肤黏膜发绀等。如果猪身体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进行病原检测,以便早期进行治疗。 猪副伤寒病主要靠血清学检验方法进行检测。血清学检验分为 2种:直接血清学检验和间接血清学检验。 直接血清学检验:指在临床病例中从患者的血液、骨髓等标本中,直接检测副伤寒杆菌抗原或特异性抗体,目前这种方法已经被淘汰,不再使用。 间接血清学检验:该方法是现代医学检测副伤寒病最为常见的方法,它是利用特异性抗体对副伤寒杆菌进行检测,其中包括常用的血凝试验、间接血凝法、抗体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荧光抗体(IFA)检测等方法。其中, ELISA是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 ELISA检测方法:ELISA检测方法是利用高度特异性的抗原- 抗体反应来检测病原体。ELISA检测方法相对比较简单,可 以减少相应移液的操作,检测结果精度高。同时,ELISA检

测还具有时间和成本的优势,这意味着可以检测大量的猪副伤寒病样本。 ELISA检测具有以下几个步骤:1.制备反应载体:制备特异性的抗原,用于酶标板(内含捕获抗体)或固相膜上,接着加入可能包含的阳性和阴性标本。2.洗涤:反应载体与标本充分接触后,需要洗涤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并保留特异性结合的抗原-抗体复合物。3.标本添加:标本(血清、血浆或简单的样本)被添加到反应载体和洗涤器表面,以便观测和分析。4.酶活化:使用氢氧化物盐酸等酶活化剂将特定酶物质添加到复合物中,以观察其光反应。5.显色:在样本成像之前,显色剂会被添加到ELISA反应体系中。6.加入切光:加入切光后,ELISA反应体系就可以被完全显现出来了,进而进行检测副伤寒病的结果。 总之,ELISA检测方法是一种高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很高的检测猪副伤寒病的方法,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普遍使用。在猪副伤寒病的检测中,我们需要进行多次的检测,以便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除了ELISA检测方法,猪副伤寒病的检测还包括细菌分离和PCR技术检测。 细菌分离:细菌分离常使用的方法是从猪体内的血液、脾脏、肝脏、淋巴结、肠道和肝胆系统等中取出组织进行分离。分离方法主要包括常规培养、血平板、巴克霉素琼脂糖稀释培养和筛选培养。在分离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消毒和无菌技术的操作,以确保分离得到的菌株纯净和有效。

猪沙门氏菌病

猪沙门氏菌病 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仔猪的一种传染病。急 性者以败血症,慢性者以坏死性肠炎,有时以卡他性或于酪性肺炎为特征。 1病原学 病原主要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德尔俾沙门 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等也常引起本病。 沙门氏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钝圆、卵圆形小杆菌,不形成芽胞,有鞭毛,能运动。 本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环境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在水中能存活2~3周,在粪便中能存活1~2个月,在冰冻的土壤中可存活过冬,在潮湿温暖处虽只能存 活4~6周,但在干燥处则可保持8~20周的活力。该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 60℃15分钟即可被杀灭。对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也不强,常规消毒药及其常 用浓度均能达到消毒的目的。 2流行病学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可从粪、尿、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和羊水 排菌。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交配或人工授精也可感染。在子宫内也可能感染。另据报道,健康畜带菌(特别是鼠伤寒沙门氏菌)相当普遍,当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以及动物抵抗力下降时,常导致内源性感染。 本病主要侵害6月龄以下仔猪,尤以1~4月龄仔猪多发。6月龄以上仔猪很 少发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阴雨潮湿季节多发。 3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数天,或长达数月,与猪体抵抗力及细菌的数量、毒力有关。 临床上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型。

急性型:又称败血型,多发生于断乳前后的仔猪,常突然死亡。病程稍长者, 表现体温升高(41~42℃),腹痛,下痢,呼吸困难,耳根、胸前和腹下皮肤有紫斑,多以死亡告终。病程1~4天。 亚急性和慢性型:为常见病型。表现体温升高,眼结膜发炎,有脓性分泌物。 初便秘后腹泻,排灰白色或黄绿色恶臭粪便。病猪消瘦,皮肤有痂状湿疹。病程持续可达数周,终至死亡或成为僵猪。 4病理变化 急性型:急性型以败血症变化为特征。尸体膘度正常,耳、腹、胁等部皮肤有 时可见淤血或出血,并有黄疸。全身浆膜、(喉头、膀胱等)黏膜有出血斑。脾肿大,坚硬似橡皮,切面呈蓝紫色。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全身其他淋巴结也不同程度肿大,切面呈大理石样。肝、肾肿大、充血和出血,胃肠黏膜卡他性炎症。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以坏死性肠炎为特征,多见盲肠、结肠,有时波及回肠后段。肠黏膜上覆有一层灰黄色腐乳状物,强行剥离则露出红色、边缘不整的溃疡面。如滤泡周围黏膜坏死,常形成同心轮状溃疡面。肠系膜淋巴索状肿,有的干酪样坏死。脾稍肿大,肝有可见灰黄色坏死灶。有时肺发生慢性卡他性炎症,并有黄色干酪样结节。 5诊断 5.1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5.2实验室诊断 病原检查:病原分离鉴定(预增菌和增菌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培养,用特异 抗血清进行平板凝集试验和生化试验鉴定)。 血清学检查: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样品采集:采取病畜的脾、肝、心血或骨髓样品。

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预防

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预防 副伤寒是一种由沙门菌属(Salmonella)细菌引起的疾病,通常分为两种类型:甲型副伤寒和乙型副伤寒。甲型副伤寒多见于家禽和家畜,而乙型副伤寒则主要感染猪只。本文将重点介绍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预防。 一、诊断 1. 临床症状 仔猪副伤寒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发热、厌食、腹泻、呕吐、抽搐、无力、贫血等,严重的感染还会导致死亡。仔猪副伤寒病猪的粪便检测常呈阳性,发病率高,死亡率也较高。 2. 病原学检测 对可疑感染的仔猪进行病原学检测是诊断副伤寒的重要方法。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细菌培养、PCR检测等,这些方法可以从粪便、血液或组织样本中检测出副伤寒病原菌,确诊疾病。 通过血清学检测,可以检测受感染仔猪的体液中是否含有副伤寒的抗体,从而确定是否感染了该病原菌。 病理学检测是通过解剖受感染仔猪的尸体,观察其内部器官的病变情况,这对于确定仔猪死亡的原因和病变程度非常重要。 二、预防 1. 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副伤寒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市面上有针对副伤寒的疫苗,可以有效地预防仔猪副伤寒的发生。疫苗接种需要从仔猪出生后定期进行,以建立免疫保护屏障。 2. 环境卫生控制 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是预防副伤寒另一个重要的措施。包括定期清洁圈舍、更换饲料和水源、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避免粪便污染等。一个清洁卫生的饲养环境可以有效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感染。 3. 饲料和水的卫生管理 保证仔猪的饲料和饮水卫生也是预防副伤寒的关键。定期清洁和消毒饲料和水槽,避免因为饲料和水受到污染而引起细菌感染。

4. 疫病监测 定期对仔猪进行疫病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疑似病例,可以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发展。监测结果也可以为疾病的防控提供参考和指导。 5. 合理饲养管理 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提高仔猪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疾病的风险。包括定期清洁、消毒 饲料槽和喂食器具,控制饲养密度,保证饲料营养均衡等。 6. 临床用药 在临床出现疫情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饲料添加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和控制。但应该 遵循兽医处方,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周期,避免过度用药和滥用抗生素,引发耐药性细菌 的产生。 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只有通过早期发现和干预,才能减少疫 情的发生和影响。养猪户应该关注动物的健康状况,保持良好的卫生和饲养管理,及时接 种疫苗,以减少副伤寒的发生。政府和兽医部门应该加强对仔猪副伤寒的监测和防控工作,为养猪业的健康和发展提供保障。

仔猪副伤寒有几种类型

仔猪副伤寒有几种类型 仔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此病在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尤其要注意两个时间段,寒冷的冬季和潮湿多雨的夏季,这两个时段是发病高峰期。 仔猪伤寒病主要发生于4月龄之内的仔猪,尤其是多见于刚断奶的仔猪,此病潜伏期长,发病缓慢,据研究发现,此病从菌体感染仔猪机体到病症发生**短需要2天,**长达一个月之久,仔猪副伤寒致死率在20%左右,给养猪业带来严重威胁和损失,此病一般主要由两种类型。 一、急性病 急性病一般与败血症并发,多发生与断奶前后的仔猪,发病初期**明显的就是体温明显升高,飙升达到41以上,其他表现有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喜欢藏于垫草内,寒战。发病初期是便秘,后期伴随腹泻,排除淡黄色恶臭稀粪,在头部和四肢内侧会出现紫色斑。病猪在病痛折磨下会迅速消瘦,行走不稳,呼吸困难,衰竭而亡。 此病的特点是发病率低,病程较短,一般3、4天就会出现症状,但是急性病的死亡率很高。 二、慢性病 慢性病为本病的常见病型,感染后症状较轻,体温稍许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生长停滞,常堆叠在一起,病初便秘后期下痢,排灰白或黄绿色稀粪,带有血液或粘液,具腥臭味,严重时,肛门失禁,在吃食、躺卧、起立或行走时都可出现拉稀,使尾部及整个后躯沾污。由于持续下痢,病猪日渐消瘦、衰弱,被毛粗乱无光,行走摇晃,**后极度衰竭而亡。有些病猪咳嗽。病程有半月或更

长,腹泻时发时停,病死率在25%-50%之间,病猪即使恢复也将发育停滞成为僵猪,仍可带菌并且排菌几个月。 仔猪副伤寒的类型有上述两种,一种急性的致死率非常高,但是慢性的病也是危害巨大,基本感染此病后,即使有慢性病恢复也是难以成长,所以多养猪业的危害很深。

仔猪副伤寒的诊治-2019年精选文档

仔猪副伤寒的诊治 仔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是由致病性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染病,本病多发生在1~3月龄的仔猪,3月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生此病。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但冬春季节发病较多,一般呈散发或地方流行。饲养管理不当、圈舍潮湿、拥挤、饲料或饮水供给不良、断奶过早、突然更换饲料、气候突变等因素都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该病的传染主要是通过消化道,幼猪吃食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后引发该病的扩散。 1发病情况 2005年10月,我镇某养猪场购回仔猪60头,在65日龄左右分圈饲养。饲喂1周后,猪突然发病,几天之内,发病率达40%,发病3d就有5头仔猪死亡。 2临床症状 发病起于1号圈舍,很快就波及2号圈舍。主要表现为顽固下痢,开始粪便带有黄白黏液,后来变成水样,粪便成黄绿色,灰褐色,酱油样并混有血液、腥臭,附在肛门周围。部分病猪初期发生呕吐,食欲减少或废绝,饮水增加,喜欢堆在一起,体温41.5~41.8℃。眼睑肿大,眼黏膜充血(呈花斑状),有的发生溃疡,有分泌物,有2头失明。尿黄色混浊,有白色沉淀,呼吸困难,有的咳嗽,迅速消瘦,皮肤苍白,被毛粗乱。后期出现败血症变化,在耳、四肢内侧、臀部、腹下及唇部皮肤出现紫红色

斑块,走路摇摆,拱背或卧地不起,发抖,叫声嘶哑,最后衰竭而死亡。 3剖检变化 剖检几头病死猪,尸表皮肤有时可见小痂状皮疹。肺充血、出血,并有水肿;脾肿大、出血,色暗呈蓝紫色;大肠壁增厚,黏膜发炎,表面粗糙,有大小不一、边缘不齐的坏死灶;胃底出血;肝有黄色或灰白色的点状坏死;肾也有不同程度的肿大,肾髓质出血、充血。 4诊断 问诊得之,只对仔猪注射过猪瘟、猪丹毒疫苗,采死畜实质器官送区实验室做细菌分离培养24h后,判断为沙门氏菌阳性。依据以上情况,综合诊断该病为仔猪副伤寒病。 5病因分析 (1)没有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仔猪是从农村乡镇猪市收购而来,猪群生长状况、免疫情况参差不齐,有些猪未注射仔猪副伤寒疫苗;并且没有采取隔离、消毒等防疫措施,带进病原。 (2)仔猪经过长途运输、饥饿、疲劳、驱赶等各种应激反应,再加上饲喂不及时,日喂量不足等,猪抵抗力降低,从而暴发本病。 (3)饲养管理粗放,圈舍简陋,卫生条件差,并且圈舍拥挤,阴暗潮湿;防疫措施不力,消毒不严,病猪没有及时隔离,通过饮水、用具等很快波及全群。

冬季猪病防治

猪冬春季节易流行几种疾病的防治 一、猪副伤寒 (一)、症状:仔猪副伤寒是由猪霍乱沙门氏杆菌与伤寒杆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主要侵害2-4月龄猪。急性型体温41-42℃,呕吐和腹泻,粪 便黄绿色,恶臭;腹部皮肤、耳、嘴、尾、四肢末端发红或蓝紫色。 慢性病例进行性消瘦,下痢,粪便褐色或灰绿色,呈糊状,恶臭。皮 肤有痂样湿疹病死率25-30%。 (二)、防治: 1、预防:用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苗35日龄初免,55日龄二免,接种前 后7天禁用抗生素。 2、治疗方案: (1)肿痢康+肠炎先锋,分边注射,一日一次,连用2-3次。。 (2)大群混饲:康农500克+高利500克/吨料,连喂一星期; (3)如有脱水情况请注意对猪进行补液。 二、猪流感 (一)、症状:是由A型猪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的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是突然发病,迅速传播全群,病猪出现阵咳或

犬坐姿势,结膜发炎,流眼泪、鼻涕。本病常迸发猪副嗜血杆菌和巴 氏杆菌感染加重病情,有时外观症状有酷似蓝耳病的地方。 (二)、防治:本病无特效药治疗,应以预防为主。 1、超强头孢+热毒冰针二号,合注,每日2次,连用3天。 2、全体猪只用五毒败灭散+蓝环清,混料,连喂5-7天,控制病情,防 止继发感染。 三、传染性胸膜肺炎 (一)、症状:由胸膜性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具有典型的肺炎和胸膜炎症状与病变,体温41.5℃以上,精神沉郁,呼吸困难, 张嘴伸舌,常站立或犬坐势,口鼻流泡沫分泌物,耳鼻及四肢皮肤呈 蓝色,特急性的1-2天死亡,较缓的度过4天以上转为慢性,体温不 高,生长迟缓。本病容易与猪蓝耳病、伪狂犬、支原体肺炎、猪肺疫、猪副嗜血杆菌等病原继发或混合感染。 (二)、治疗方案: 1、强效咳喘宁注射液,二天一次,连用2次。 2、金氟安注射液,一天一次,连用2-3次。 3、氟尼奇+丁胺卡那,肌注,一天一次,连用2-3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