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课堂教学案例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课堂教学案例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课堂教学案例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课堂教学案例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课堂教学案例

第四单元区域生活特色

第四课草原人家

深圳北环中学肖美芳

教材分析

不同区域的人们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他们的生活和生产各具特色,本子目通过对我国内蒙古大草原的描述来突出草原人家的特色,从而增加学生对这一类区域生活的了解,感受世界的广阔无垠,生活的丰富多彩,人与地的密切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内蒙古大草原的环境、生产、生活,体会牧民们如何利用自然条件安排生产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

(2)、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草原生活特色形成与环境、生产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区域生活特色形成的理解。

(3)、通过引导学生用漫画的形式表现蒙古环境问题,认识到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草原人家的生活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自然环境、生产活动与区域生活特色形成的关系。

教学关键:以“人”与“地”的关系为主轴。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直观教具演示法、社会调查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蒙古袍一件

学生准备:学生分为六个小组,一个小组访谈学生家长,介绍蒙古牧民的衣食住行和娱乐,其他五个小组每小组画一幅主题为“关注草原环境”的漫画。

一、导入新课

师:上课前,请大家来看一段很精彩的录像。

(学生欣赏录像)

师:这段录像反映的是哪个民族的风采?

生:蒙古族。

师:他们在做什么?

生:套马。

生:驯马。

师:套马是蒙古族的一手绝活。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蒙古族活跃的地方——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草原的风情。

(学生翻开课本84页)

师:在讲课前有一点要强调,内蒙古大草原自古以来生活着许多个游牧民族,草原文化是由多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但是,因为蒙古族是草原上最为典型的,所以

我们平常一提到内蒙古大草原一般讲蒙古族,今天,我们就以蒙古族作为典型案例来领略草原文化。

二、草原的自然环境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草原的自然环境,第二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现在我们运用第二单元所学的知识一起来解决一个问题。请大家一起来设计一段即兴的情景对话。

(教师多媒体展示情景“有一外国朋友,他在深圳旅游考察后要到内蒙古去,他想了解内蒙古的自然环境,今天他来到我们这里,同学们热情地解答了他的问题。”)

师:哪位同学能运用前面学的知识来扮演一下外国朋友。

生:Hello!我是美国来的,我来中国的目的是要到美丽的内蒙古游玩,但我对内蒙古不了解,请你们回答我几个问题,好吗?

生:好。

生:内蒙古属于什么气候?

生:内蒙古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生:内蒙古降水多不多?冷不冷?

生:内蒙古降水不多,冬冷夏热。

生:内蒙古临海吗?

生:内蒙古没有临海。

生:好了,我已经大概了解内蒙古的情况,我要走了,Bye-Bye!

师:刚才同学通过一段对话初步了解内蒙古的自然环境,讲到了它的地理位置、气候,以前老师已经讲过,我们了解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可以从地形、气候、资源、景观等入手。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几个知识点。

(教师多媒体展示《中国的政区图》)

师:刚才同学已经讲了,内蒙古没有临海,是我国的一个内陆地区,它的东部受季风影响,但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天漫长寒冷,夏天温热短暂。内蒙古东西跨度很大,这对它的降水也造成了影响。

(教师多媒体展示《内蒙古干湿状况图》)

师:大家观察一下,从这幅图中可以看出内蒙古降水分布有什么特点?

生:内蒙古降水分布不匀。

师:有什么规律吗?

生:西部多。

生:应该是东部多。

师:内蒙古降水不匀,而且由东往西不断减少。大家猜测一下,内蒙古水草丰美的草原应该位于东部还是西部?

生:东部。

师:大家知道有什么著名的草原吗?

生:呼仑贝尔草原。

师:还有吗?

(教师多媒体出示呼仑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的图片)

师:大家一起来欣赏两张图片,内蒙古东部最有名的草原是呼仑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而且,由于降水少,所以内蒙古水草丰美的草场往往分布在靠近湖泊和河流这样比较湿润的地方。

三、草原的生产活动

(教师体展示“草原的生产活动”)

师:刚才我们从总体上了解了内蒙古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草原的生产活动。大家翻开课本86页的阅读卡,它给我们介绍的是什么呢?

生:蒙古民歌。

师:蒙古民歌很多,它表达了蒙古人民对家园的热爱。一千多年前的一首《敕勒歌》流传至今。今天,我要让大家欣赏一首当代的蒙古民歌,不过,大家在欣赏时有一个任务,要注意一下歌声中表达了什么?

(教师多媒体播放蒙古民歌《乳香飘》)

师:我们所欣赏的是一首蒙古民歌的前半段,现在哪位同学来告诉我,你从歌声中听出什么来了?

生:听出草原上有很多挤奶为生的牧民。

生:听出他们生活得很开心,很喜悦,觉得在那里挺满足的。

师:刚才两位同学基本把这首民歌的感情表达出来了。从这首民歌,同学们可以看出人们在大草原上主要从事什么生产活动?

生:畜牧业。

教师板书:蒙古大草原

畜牧业生产为主

四、草原的生活特色

师:接下来进行本节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草原的生活特色。

(教师多媒体展示“情景:假如你是一名导演,现在要拍一部反映蒙古牧民生活的电影,你必须准备哪些道具来反映牧民的生活?”)

师:今天让大家来当一回导演。你会准备什么道具呢?

生:会准备蒙古族的衣服。

生:准备牛、羊、食品。

生:准备蒙古人用的东西、蒙古包。

师:准备蒙古袍、蒙古刀、马头琴、牛、羊、马、挤牛奶的桶等。

师:看来同学们对蒙古草原了解挺多的。今天,我们要请一个特殊的小组给大家做一次特殊的汇报。

(教师多媒体展示班里李烁宇同学爸爸的照片)

师:我们班李烁宇同学的故乡在内蒙古,这是李烁宇同学的爸爸,他在内蒙古生活了很多年,所以课前老师给李烁宇同学这一小组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任务,让他们对李烁宇同学的爸爸做一次访谈,了解内蒙古草原的衣食住行娱乐。李烁宇同学的爸爸是从事电脑行业的,他很热情,还协助同学做了Powerpoint,今天请这个小组的同学来给大家做汇报。大家掌声欢迎。

(学生鼓掌)

生:在周末的时候,我们去访问了李叔叔,获取了一些信息。

(学生多媒体展示内蒙古服饰的介绍)

生:在春天的时候牧民会头戴羊皮巾,身穿袍式衣服,脚穿羊皮鞋。夏天时,牧民则会身穿布短衫,脚穿草鞋。秋天时,牧民身穿布衣,脚穿布鞋。冬天的时候牧民有头戴大羊皮帽,身穿袍式皮衣,脚穿大皮靴。

(学生多媒体展示照片)生:这是李叔叔和朋友在内蒙古草原上照的照片,他们身上穿的是内蒙古的传统服装——蒙古袍。

(学生多媒体展示内蒙古饮食的介绍)

生:内蒙古的食品品种主要偏向于羊肉和奶制品,奶制品种类很多,有奶饼、奶酪、奶粉、奶茶粉等。内蒙古著名的菜点有:烤羊腿、全羊席、手抓羊肉、奶菜、马奶酒、哈达饼、蒙古馅饼等。这些都好吃,很诱人的。

(学生多媒体展示内蒙古饮食特点)

生:蒙古族人的饮食比较粗犷,以羊肉、奶、野菜及面食为主要的菜点原料。烹调方法相对比较简单,以烤最为著名。菜点崇尚丰满实在,注重原料的本味。(学生多媒体展示“猜猜这是什么内蒙古特色食品”,并相继出示四张图片。)(全班学生猜食品的名称)

(学生多媒体展示蒙古包的图片及介绍)

生:内蒙古的最具代表性的住宅是蒙古包,蒙古包的结构是:下面为圆柱,上面为圆锥,用毡子围成,冬天防风,夏天通风。蒙古包拆装方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就可以运走,两三个小时就能搭建起来。虽说蒙古包是内蒙古的一大特点,可是,由于牧民放牧方式已有所改变,由传统的游牧方式,正向定居轮牧方向发展。大部分牧民已经住上了砖房,所以现在蒙古包在内蒙古已经不怎么常见了。(学生多媒体展示马头琴的图片及介绍)

生:马头琴是蒙古人民最喜爱的民族乐器。

(学生多媒体展示那达慕大会的图片及介绍)

生:"那达慕"是蒙古语娱乐、游艺的意思。那达慕大会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也是蒙古族人民欢乐的节日。那达慕多在草绿花红、马壮羊肥的七、八月举行。蒙古族是个尚武的民族。把骑马、射箭、摔跤统称为"男儿三艺"。在那达慕大会上,这"男儿三艺"也就成为民族体育的主要项目。

师:大家对这个小组同学的劳动掌声鼓励一下。

(学生鼓掌)

师: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对蒙古的衣食住娱乐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现在我们来探究一下,草原生活特色的形成和草原的自然环境、草原的生产活动有没有关系?

教师板书:蒙古大草原

?草原的生特色

畜牧业生产为主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惊喜。

(教师拿出一件蒙古袍)

师:谁来穿它?

(一位学生穿蒙古袍)

(教师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蒙古袍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蒙古牧民选择它为日常起居的服装?”)

生:比较宽大,非常保暖。

生:穿戴很方便,衣服很宽松,骑在马上方便些。

生:这件衣服比较长,内蒙古是草原,蚊虫比较多,这样可以防止蚊虫。

生:衣服比较精致,镶有金边,颜色很鲜艳。

师:大家再观察一下它的领子、袖子和腰部。

生:领子比较高,袖子长,冬天保暖好。

生:夏天还可以防蚊虫。

生:大草原比较宽阔,风比较多,它比较长,领子高,可以防风。

生:它的腰部很宽,骑在马背上可以起固定作用。

师:大家再观察一下,这件衣服的袖子有什么特点?它象什么?

生:马蹄。

师:蒙古袍的袖子称为马蹄袖,它上部较宽,袖口收紧。

(教师多媒体展示对蒙古袍探究的小结)

师:刚才同学们讲了很多,我们现在来小结一下,蒙古袍袍身宽大、较长,是为了在马背上活动自如,还可以护住弯曲的膝盖不受风寒,冬天在里面加衬毛里或棉里,能抵御风寒;右边一般开襟,这样活动自如些;领高,不但保护脖子不受蚊虫叮咬,还能抵御风寒;袖子长,能保护手腕不受蚊虫叮咬,还使骑手持疆绳的手腕不会冻僵;腰带又宽又长,既能防寒,而且骑马时能保持腰部稳定垂直,减少腰部疲劳。整件衣服凝聚了草原人民的智慧以及对草原环境和生产的适应。(教师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为什么蒙古牧民选择蒙古包为住房?”)

师:刚才我们探究了蒙古的传统服装——蒙古袍,现在我们来探究蒙古的住房——蒙古包,前后四位同学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表意见,进行课堂交流)

生:因为蒙古包拆装比较方便,盖房子要压坏草地,牛还要吃草呢!蒙古包上面是圆锥,水和雪容易流下来。

生:因为以前牧民过着游牧生活,居住的地方不固定,说不定今天在这里,明天搬到别的地方去了,蒙古包安装很方便。

生:内蒙古风很大,圆形可以对风起缓冲作用。

生:它上面是圆锥形,也就是一个斜面,冬天不容易积雪,夏天不存雨水。生:它外面有毛毡,夏天可以取下来,冬天围上去,冬暖夏凉。

生:它下面是圆柱形,可以防风,蒙古包不容易被刮走。

生:蒙古包容易搬迁,不用打地基,不会破坏草原植被。

生:蒙古包外面那层毡是由质量很好的东西制成的,这样就不容易透风,还可以挡住外面的沙子。

师:刚才同学说外面那层毡用质量很好的东西制成,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生:羊毛。

师:动物的毛。

(教师多媒体展示对蒙古包探究的小结)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蒙古包是圆形的,对风势能起缓冲作用;毡顶是斜坡状,冬天不易积雪,夏天不存雨水;搭建蒙古包不用打地基,有利于保护草原植被拆搭、搬迁方便,适应传统牧民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便迁徙。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蒙古包为什么搭建和搬迁容易吗?

生:因为它是先搭个架子,然后再把毛毡披上去,要是搬迁的话,就把毛毡取下来,把架子拆开。

生:它里面的架子是用竹木编起来的,编好后再披上毛毡,所以比较方便。(教师多媒体展示“搭建蒙古包”的图片)

师:这是还没围上毛毡时的蒙古包的图片,整个蒙古包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围墙、天窗、连接围墙和天窗的椽子和门。每个部分之间用皮条或牛皮绳绑紧,要拆的时候就解开扣子,扣子一般都是活扣,很方便。蒙古包外面那层毛毡到冬天就围上去,夏天就取下来,这样保证了蒙古包冬暖夏凉,把两个很矛盾的问题解决了。刚才我们探究一个衣服的例子,探究一个住房的例子,大家认为区域生活特色的形成与生产和环境有没有关系呢?

生:有。

教师板书:蒙古大草原

草原的生特色

畜牧业生产为主

师:虽然还有其他因素,但是自然环境和生产是影响人们生活的两个重要因素。刚才我们探究了区域生活与环境、生产的关系。现在我们再来想一想,人们的生产生活会不会反过来影响自然环境呢?

(教师多媒体展示问题“情景:内蒙古自治区将举办主题为‘关注草原环境’的画展,如果你们小组要参加,你们将拿出什么样的作品呢?”)

师:课前我请同学们关注一下草原的环境问题,然后分组用漫画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现在请每个小组派出一位同学上来展示你们的作品,并解释漫画的含义以及你们为什么要这样画。

(一位学生用实物投影展示小组作品)

生:因为内蒙古树木砍伐严重,而且那里牛羊要吃草,养太多牛羊植被承受不了,很多地方植被破坏了,造成了沙尘暴。这幅画就是画沙尘暴袭击的情景,周围的树木要么被砍伐,要么快倒下了。

师:刚才这幅画表现了沙尘暴,大家平常有没有看过这方面的信息?

生:有。

师:但大家看一下,画中展现的是很多树木被砍伐引起沙尘暴,你们有没有不同看法?

生:内蒙古的沙尘暴主要是由于草和植被牛羊吃了或被破坏了而引起的,并不是树木砍伐太多。

师:主要原因应该是草原的植被遭到破坏,只表现出树木被砍伐欠妥。但是,同学的整个构思还是挺好的。

(一位学生用实物投影展示小组作品)

生:我给大家介绍我们组画的漫画,大家看第一幅画的是荒无人烟的沙漠,第二幅上出现了两只骆驼,他们是两兄弟,这是骆驼哥哥,它在抱怨这里的环境太差了。第三幅画的是骆驼哥哥实在忍不住了,叫它弟弟查一下这到底是什么地方,第四幅画的是经过查证后知道这里市内蒙古,哥哥感到很诧异,它们的祖先曾经到过内蒙古,在它们的印象中,内蒙古应该是水草肥美的地方,可现在内蒙古怎么变成这样子了。我们画这幅画是要大家重视内蒙古的环境保护,不然的话,有一天内蒙古会变成这样黄沙漫漫的。

师:我们的同学很有创意。

(一位学生用实物投影展示小组作品)

生:我们小组画的这幅画是表现内蒙古有人在挖发菜,因为发菜和发财是谐音,大面积的滥采,造成了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

(一位学生用实物投影展示小组作品)

生:大家从这幅画上可以看到很多羊,他们在说“我们还没吃饱”,可是画上的小草却在哀求“放我们一条生路吧!”从这幅画大家可以看出,内蒙古的羊群和草不协调,内蒙古由于过度放牧而导致了草原沙漠化,草地面积大量减少,我们画这幅画是要引起大家的重视,让大家好好保护内蒙古的草地,让我们祝愿内蒙古象过去一样美丽。

(一位学生用实物投影展示小组作品)

生:这是我们小组画的漫画,大家先看这一幅,画的是原来的内蒙古,非常美丽,

草很青,天也很蓝。大家再看这一幅,现在内蒙古变得很难看,由于内蒙古也发展了工业,许多工业废水流到河里,再加上大量牛羊啃食草地,草地被破坏了。我们画这幅画就是要大家保护内蒙古,让大家恢复以前的美丽。

师:刚才同学展示了小组的作品,很好。老师要给大家看的是关注草原环境的人拍的照片。

(教师展示一组反映内蒙古环境问题的图片)

师:内蒙古存在很多环境问题,如过度放牧、滥采滥挖、工业污染等,这影响的不仅仅是内蒙古,因为内蒙古是我们祖国北方的生态屏障,草原破坏了,不仅仅使内蒙古荒漠化,而且影响了整个北方地区。大家知道,北京这几年沙尘暴有增多的趋势,我这里选了一幅北京沙尘暴情景的图片,它说明内蒙古的环境问题已经达到警钟长鸣的程度。至于内蒙古的环境问题怎么治理,这不是我们在课堂上几句话所能解决的,希望同学们把对它的思考和关注延伸到课后。从学习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自然环境有没有影响?

生:有。

教师板书:蒙古大草原

草原的生特色

畜牧业生产为主

师:人类不能破坏环境,破坏了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五、课堂小结

师:最后,让我们一起领略前面所学习的内蒙古的美丽来结束我们本节课的

学习,老师还要跟你们分享一首我最喜欢的歌曲。

(教师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并展示一组反映内蒙古环境、生产、生活的图片)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遵循活动性、探究性、情景性等原则来进行。整节课有几个亮点:(1)、重视设计情景,在情景中提出问题,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又培养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草原的自然环境时要求学生设计情景对话,学习草原的生活特色时让学生当导演畅谈准备道具,学习草原环境问题时让学生假设是要参加内蒙古“关注环境问题”绘画展。(2)、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上做了尝试,让故乡在内蒙古的学生家长接受同学的访谈,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也有助于家长理解支持《历史与社会》的教学。(3)、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创新是民族发展的源泉,所有能创新的人首先必须具备的是刨根问底的思考习惯,所以本节课不只展示草原的生活特色,还运用典型的例子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草原生活特色形成与环境、生产的关系,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4)、重视学生个性的展现,对于内蒙古环境问题的处理,不是简单让学生查找资料进行介绍,而是让他们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分工合作的能力。(5)、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艺术,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如学习草原生产活动时选用了蒙古民歌《乳香飘》,在课堂小结时选用蒙古歌手腾格尔的《天堂》。(6)、借助直观教具蒙古袍,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本节课上完后,我统计发现学生单独回答问题的次数有36次,但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只有18人,这说明,虽然本节课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但学生参与回答问题的面还不够广,只占全班人数的45%。(全班共40人)所以,我感到: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参与性。记得有人说过,如果你每节课都能让所有同学站起来发表意见,你的教学肯定是成功的。虽然这

样的说法不一定严谨,但它起码说明了学生对教师教学很感兴趣,愿意参与进来。这样的目标虽然有些难以企及,但我想,这应该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之一。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 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担任了一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历史与社会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认识身边生活的环境的能力,注重对学生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的感情。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社区的划分,如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建设社区、为社区做贡献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如在教学《传媒与青少年》时,我把我们青少年对传媒的观点分为两派,由学生课后准备,课内讨论。在课堂上,虽然双方准备的都很充分,但还是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况。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课上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目录详细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4------8 1从社区看我家 2在社区中生活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9------15 1乡村聚落 2城市聚落 3往来在区域之间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6------22 1带着地图定向越野 2带着地图去旅行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第一课大洲与大洋 24------29 1人类的栖息地 2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第二课自然环境 30------41 1地形多样 2气象万千 3众多的河湖 4风光迥异 第三课世界大家庭 42------52 1人口与人种 2语言与宗教 3国家和地区 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53------56 1观察地球仪 2使用地球仪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家住平原 58------63 1稻作文化的印记 2用机械种庄稼 第二课与山为邻 64------69

1垂直的生计 2山地之间 第三课傍水而居 70------75 1耕海牧鱼 2水上都市 第四课草原人家 76------81 1逐水草而居 2现代化的牧场 第五课干旱的宝地 82------87 1石油宝库 2沙漠绿洲 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88------92 1确定区域的位置与范围 2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 3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 4感受区域的发展 第四单元文明中心-------城市 第一课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 94------96 第二课文化艺术之都:巴黎 97------100 第三课 IT新城:班加罗尔 101------103 第四课汽车城:蔚山 104------106 第五课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 107------109 综合探究四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110------113 1描述城市的位置和环境 2归纳城市的特色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作业本答案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第15课 【想一想】“推恩令”巧妙在哪里? “推恩令”巧妙在汉武帝不费一兵,不费寸土,就削弱了诸侯封国的势力,使之无力与中央对抗,而且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此不仅没有反对,还对皇帝感恩戴德。

【材料阅读】表明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第16课 【材料阅读】(1)同意第一种看法。因为长城的修筑是一种消极被动的防守,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闭关锁国的作用;同时长城把游牧区和农耕区隔开,阻碍了游牧民族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2)同意第二种看法。因为在西域中列置亭障,称为西汉在西域的政治军事据点,称为中原先进经济文化在西域的传播站;对匈奴的进攻起了屏护作用,保证了汉朝同西域的交通畅通,所以说具有关键意义。 【自我测评】 (1)沟通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 活。(2)促进了汉朝和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3)奠定了我国对西域管辖和开发的基础 第17课 【议一议】

(1)造纸术发明以前,世界各国的书写材料,有的坚硬,有的笨重,有的价格昂贵,都不是理想的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2)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特别是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使纸日益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3)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第18课 【说一说】秦始皇陵兵马俑再现了当年秦国军队统一六国的宏大场面和威武雄姿,生动地表现了秦始皇的煊赫军势,展现了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材料阅读】 《史记》由五部分组成:本纪12篇----记述帝王的事迹;世家30篇----记述诸侯的事迹;列传70篇----记述重要人物;表10篇----编排时间和事件;书8篇----记述典章制度。 第20课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套-自然环境第一课时.doc

“以自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教案课题自然环境第一课时授课时间10 、10总课时20 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学习中感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对地理问题 的好奇心与兴趣。 3、知识目标:结合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几种主要地形类型 的特点及重要地形单元的名称。 学习重难点1、重点:五种不同类型的地形特点。 2、难点:高原与平原的区别、丘陵和山脉的异同点及世界主 要地形的分布 . 教学过程设计(学教案)差异化教学

一、激趣导入 导入:【师】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有关“自然环境”的话题。 说到自然环境一般会与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动物等 联系起来。其实这些都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这节课我 们重点探究地形。图片展示 自学反馈:学生提出疑问面向后进生,学 生提出疑问。 二、学案设计自学教材25 页完成下面的表格 地形类海拔高度主要特征 型 山地 平原 高原 盆地 丘陵

生思考,并把知道的填在课本上。 三、反馈点拨: 自学反馈:学生提出疑问 教师点拨 画一画四人小组合作(用简单的线条来画一画) 小组成员上台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 地形多种多样: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 总结:地形多样 请学生观察图片并结合课文。分别选择五种地形中的一种, 介绍它的特点。给大家 2 分钟的时间 . 猜一猜五种地形类型展示图片 面向中等生 同桌互助 【承转】在《世界地形图》上找一些世界著名的山脉,高 原,平原。 PPT展示主要的山脉,高原,平原。学生相互评价,面向全体同学。 找一找:刚才同学们介绍了五种不同的地形特点, 也知道了世界的一些著名山脉平原高原, 并能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到.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我们中国的多样地形. 看图册26—— 27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期末测试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期末检测卷 (人教版 ) 试 题 卷 一、选择题(请认真思考,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每题 2 分,共 40分) 1.我们家乡嘉兴的地形类型是 A .平原 B 盆地 C .丘陵 D .山地 2.某公司为职员统一提供午餐,可萧强的饭菜很特别,在他的饭盒上总标着“清真”两字, 他吃的荤菜主要是羊肉、牛肉等,从来不吃猪肉。你认为萧强是哪个民族的人 3.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A .水稻 B .玉米 C .高粱 D .大豆 4.我国四个直辖市中,位于西部地区的是 A .天津 B .北京 C .重庆 5.请查阅地图,下列四个平原中位于西半球的是 A ?东欧平原 B ?东北平原 C .亚马孙平原 6.下列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是 A .美国 B .蒙古 C .日本 D .法国 7.一艘油轮正航行在这样一个地方:北侧是北半球,南侧是南半球,西侧是西半球,东侧 是东半球,该油轮所在的位置是 C . 180° E , 90° N D .经度 0°, 90° S 8.请查阅地图,北回归线由东往西经过我国的省区依次是 A .云南、广东、广西、台湾 B .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C .云南、广西、广东、台湾 9 .我国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河流是 10.下列河流中的下游被称为“地上河”的是 A .长江 B .珠江 11 .下列不属于文献资料的是 A .满族 B .藏族 C .回族 D .汉 族 D .上海 D .西西伯利亚平原 A . 20° W , 纬度 0 B . 160° E ,纬度 0 D .台湾、广西、广东、云南 A .长江 B .珠江 C .京杭运河 D .淮河 C .黄河 D .淮河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课的教学反思13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如何上好历史复习课?教研组研究后认为最起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不论是复习一章还是一册书都需要历史教师在众多的史实中找出一条主线来统领所授知识,理清线索,便于学生理解前后知识,并加深记忆。其次,复习课是对所学知识的整理和归纳,相对而言趣味性降低、知识性增加、能力要求提高,需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第三,通过讲练结合,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做题能力和归纳概况的能力。鉴于以上思考,我对九年级《第六单元复习》反思如下: 1、基础知识的归纳,积累。 对于复习课,学生对基础知识应该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复习课的第一步骤应该是对课堂基础知识进行归纳、积累。这一步体现在导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经过本节课堂复习,我认为这一步应该放到课前完成,上课的时候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完成。但作为小科目的历史学科来说,有一定难度,难以形成惯例。 2、重难点突破 在基础知识积累了的基础上,利用材料分析、小组合作探究、小活动等方式,强化理解记忆“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与“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深化对“改革”这一专题的理解认识,突破难点的认知门槛,认识到“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深化学生对改革专题的理解。 3、能力拓展,学以致用 认识到“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后再利用戊戌变法、俄国废除农奴制等检测学生对改革的掌握情况,并从中获得学生的反馈。对于基础的历史史实,学生是要死记硬背,但是,现在中考的题目更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的考查,对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等方面的能力的考查。因此,及时做题是最快最好检测学生的课堂知识掌握情况的方法。通过做题,拓展、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同时可以及时得到反馈,夯实基础,补救学生在知识上掌握不足的地方,落实学法指导。但在这一方面,我准备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也没有提供充足的史料,直接抛出“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的答案,以至于显得呆板生硬,学生也难以接受。 4、归纳总结,深化主题 对本课的知识体系用列表对比法、联系法、总结规律性的知识等进行进一步归纳出一些学法和历史规律等,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更完整的认识。 5、合理安排,堂堂清 本单元课容量大,理应把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放到课下完成,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时间安排当堂练习,争取做到复习完整,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6、复习课如何生动有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呢?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给了一个很好的建议:让复习课出新意。一新,思维模式、过程可以新奇,比如逆向思维;二新,例题新意,讲解可以多种方法;三新,知识新,如归纳概括一些规律,学习方法等等。用新意来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收获得快乐与成就。

初中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完整版)

差 七上第一单元教案集 第一课我家在哪里(第一课时) 从社区看我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平面图,初步掌握地图的三要素。 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3、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利用比例尺,计 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多种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首先祝贺你们升入了初中学习,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新同学,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是我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出发点。” 引出社区概念。(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相关的利益、共同 的生活空间──人类生活共同体。)社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每个社区有不同的位置和环 境。那么怎么让朋友们了解自已家的位置和环境呢?(一个好办法是画一幅社区平面图)新课教学: 一、从社区看我家 1、社区 出示图1-1和图1-2①,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小组仔细观察、讨论“这两幅图画得是同一地方吗?”找出它们的差异,并作好记录。看哪个小组观察得最仔细、 差异找得最多。(两图方向、符号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的异、图幅有大有小等)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完成图下第二小题,可以让一组同学扮演杜鹃,一组同学扮演王朋,分别向同学描述图中景物的相对位置,看看其他同学能否听明白。 这时教师作适当引导,自然地过渡到第三小题,怎样修改一下,使这两幅图趋于一致, 别人容易读懂?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 两图方向不同-------→要有统一的方向(方向)图幅有大有小-------→要有统一的大小(比例尺)地图的三要素 符号有异-------→要有统一的符号(图例和注记) 展示图1-3②,让学生仔细读图,并比较图1-3对图1-1和图1-3对图1-2,分别作了哪些改进?师生共同一边比较,一边阅读图旁对地图三要素的含义的注释,加深对地图三要素 的理解和认识。然后带领学生阅读“地图的语言”。 2.地图三要素 老师: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只有懂得了地图的语言才能正确地阅读地图,和地图对话。 介绍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结合地图,让学生懂得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有三种:指向标③、经纬网④和通常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⑤”,通过反复阅读地图,巩固记忆。 教师:让学生记住比例尺⑥有三种表示方法: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让学生看图操作,训练学生能三种方式互相转换;知道比例尺有大有小,知道用比例尺计算地图上任何两 地的距离。 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颜色和文字说明就是地图的图例⑦,它帮助我们识别地图上不同类型的信息,认识地图上的地理事物。让学生记住一些常见的图例,利用图册,反复 阅读各种地图,巩固学生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知识。 [活动:假如你是杜鹃或王朋,利用1-3图,向别人描述自己家的位置和周围环境] 小结:1、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评一个最佳小组合作奖。 尝试应用:1、画一幅自己学校或自己所在社区的平面图。 教后反思 设计教学情境,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生动化。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发现问题、自主分析归纳地图的三要素。在此基础上,讲述地图的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的概念,然后引导 学生练习使用地图语言去描述某地的位置,并进行比例尺的量算。最后鼓励学生尝试绘制自 家所在社区的平面图。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第二课时) 在社区中生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对生活的小区进行调查,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2.通过讨论、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对生活的环境产 生认同感、自豪感。

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doc

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 八年级下思想品德《隐私和隐私权》教学案例 一、案例主题与背景 当曲初屮思想品德教学在M试教育观念和氛则的影响下,存在着课堂设置单一、课堂教学高耗低效、教学模式与手段相对落后等现象,从而导致学生们对思想品德课堂失去了兴趣,许多学生不爱上思品课。而初屮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日标之一,是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牛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初屮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还处于发育成长的阶段,兴趣和情感的激发是支撑学习的主要动力。因此,丿应当根据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知特点,结合思想品德学科和政治法律知识的特点,创设最佳思品课堂教学情景,令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Z下,初小思想品徳这一-学科应史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教学情景创设将更注重在思政教学屮的运用,在新改过程小把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最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屮,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右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牛的心理机能能够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木次案例研究,旨在探讨情景创设法在思政教学中的作用和有效表现方式,并能从屮激发学生的情感,使思品教学更加有效、生动。 在案例研究过程屮,以多位教师集体备课和听课的硏究方式,探讨情景创设法在思品教学小的作用和情景创设法的肓效表现形式,力求在今后教学过程川将情景创设法应用到平时教学当中去,提高思品教学的高效,展现灵动的课堂效果。 二、案例描述 经过集体备课,八年级下思想品德《隐私与隐私权》课堂实录如下: 课前小游戏:真心话人冒险(师生之间相互问任何问题,必须如实冋答,拒绝冋答要接受惩罚)教师先让学生主动举手向老师提问,学生受约束不敢提问,教师请一位学生冋答。师:你身高是多少? 学生1: 167厘米,那老师你体重多少呢? 师:最近一次是92斤,不知道长胖了没有。 (此时学生主动举手人数开始多起來,游戏继续。)学生2:老师,你有没有男朋友? 师:这个我保密,你爸爸的T作是什么?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反思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反思 李文涓 如何面对《历史与社会》教学如此多变的课堂, 做到“活”中求“稳”,“稳”中求“活”,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通观全局,全面了解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拥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灵活的教育机智。宽容+微笑+沟通+理解+耐心+爱心……课堂教学将会充满持久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一、宽容与微笑,课堂教学会变得生机勃勃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思路,《历史与社会》对于每位学生和老师来说是新生事物。它拥有丰富多彩的栏目,如“大家谈”、“读与思”、“探究区”等等,它深深吸引着一颗颗好奇的心。教师要好好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请你试试看~”,“你一定行~”,“你真棒~”,“加把劲~”,“没关系,下次再努力~”……多给学生一点“鼓励”,多给学生一丝“微笑”,多给学生一点“面子”,多给学生一份“宽容”,课堂教学会变得生机勃勃。 二、理解与沟通,课堂教学会变得畅通无阻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师生之间的交往是实现师生互动,达到师生共识共进的重要条件。师生之间需要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理解,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充满自由欢快的气氛。师生之间如果能够实现平等对话,友好交流,将会使课堂教学畅通无阻,“稳步向前”~ 教师只有善待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学生才会理解老师、喜欢老师、尊重老师,才能做到教学双“活”,“稳”拿胜券。如果在实际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种种情绪,没能够很好地去了解学生,没能够与学生进行深入地沟通,自然也就难以设身处地得为学生着想,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了“阻塞”现象。因此平时注意课

前课后的“感情投资”,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师生之间的关系越趋融洽,教学活动越发顺利~ 三、耐心与爱心,课堂教学会变得迎刃而解 初中生受年龄及心理发展规律的影响,常常表现出复杂而易变的精神世界。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要善于发现学生微妙的变化,要用“耐心”去倾听学生的心声,要用“爱心”去浇灌学生的心田,使其在这变化多端的社会里健康成长。确实,教师在尝试创新教育、开放性课堂教育过程中,一味地追求“新”,追求“活”,往往顾此失彼,忽略个体差异,甚至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所以,教师要把握好教育尺度,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鼓励学生自主创新的同时,也要注意一些细小问题,如是否助长了某些学生的虚荣心和不健康的竞争心理,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形态等等。面对种种矛盾和问题,教师切忌“烦心”和“灰心”,应多一份“爱心”和“耐心”,只有这样,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在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面临种种挑战和不确定性因素,而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往往都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生观和成功观,通过不断地实践与反思,掌握良好的教育机智才能,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和当时的情境,随机应变地处理偶发事件,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又“活”又“稳”。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知识点精华_

1.社区是指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它有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以及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 2.社区的类型有:①功能社区:(围绕人的不同社会活动形成的区域。如:工业区、大学区高科技园区、农场、生活小区等。) ②自然社区:自然形成的社会生活区域。如:村落、城镇等。③行政社区:以行政管理范围来确定的区域。如:街道、乡、县、市、省、大洲3、北京的中关村是高科技园区;上海的南京路、深圳的华强北都属于商业区;明阳小区属于生活小区;王村属于农村社区。 4、社区的主要功能:政治功能:(选举、投票人大代表);经济功能:(开办商店、工厂、超市等);文化功能:(开办老年大学,开展文艺活动,兴建图书馆,兴建体育设施。)管理功能:(组织保安巡逻,调节邻居的纠纷,开展计划生育和流动人口管理等。) 5、社区交流:主要有物产(山东苹果买到广州)交流,还包括经济、文化(深圳少儿艺术团到香港表演)、信息(上网查阅信息)、技术(从德国引进冰箱生产技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的交流。 6、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的缩小程度)、图例(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和注记(地图上地理事物的文字说明和数字) 7、比例尺越大,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小,表示的地理事物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大,表示的地理事物越粗略。 8、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29%。 9、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是欧亚大陆,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世界上最大的群岛是马来群岛。 10、世界上的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依次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州。 11、洲界分界线:①非洲和亚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②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③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直布罗陀海峡,④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⑤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⑥南美洲和南极洲的分界线是德雷克海峡。 12、赤道穿过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亚洲等四个洲,其中非洲被赤道横穿大陆中部。 13、地球表面分为四个大洋,由大到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面积最大的是太平洋;轮廓呈“S”型的是大西洋;纬度位置最高,跨经度最广,面积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 14、马六甲海峡沟通了太平洋和印度洋;直布罗陀海峡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连接了地中海和大西洋;白令海峡在亚洲和北美洲之间,连接了太平洋和北冰洋;麦哲伦海峡位于南美洲南端,连接了太平洋和大西洋;巴拿马运河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苏伊士运河连接地中海和红海。霍尔木兹海峡位于波斯湾与阿拉伯海之间,被称为“世界油阀”。 15、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是亚洲的喜玛拉雅山脉,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完整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历史与社会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梳理 班级姓名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一、我的家在哪里 (一)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又叫做“缩尺”。(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1)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示形式: 线段式:例如,0 50 100千米 文字式: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 数字式:例如,1:5000000 (2)比例尺大小对地图的影响:同样大小的地图比例尺越大,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小,表示的地理事物越详细(大、小、详);比例尺越小,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大,表示的地理事物越粗略(小、大、粗)。注意单位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2、方向:地图上常用的定向方法有三种 一般定向法:是地图上普遍采用的方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还可确定其他四个方位) 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按照指向标定方向。(平移指向标) 经纬网定向法: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来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图例和注记: 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文字和数字说明。(熟悉P6页图1-6常见图例)(二)在社区中生活: 1、社区的主要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功能 2、社区的含义:社区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以及社区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是构成社区的几大要素。 二、乡村和城市 (一)乡村聚落: 1、聚落的含义:聚落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 2、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乡村人们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它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3、乡村聚落景观和生产活动差异的原因: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生产生活方式、历史文化环境等人文环境特点。(如:云南傣族的竹楼,防潮通风作用;沙特民居墙厚、窗小,适应昼夜温差大的条件) (二)城市聚落: 1、城市聚落: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行政管理中心。 2、城市聚落的由来:城市聚落是有乡村聚落发展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村落----市井----集市----城市的过程。

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分析06

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分析 我在执教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课时,在最后总结全文中我问学生道:“学完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A生说:“学习了明清两朝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时所持的不同态度,也就是明修长城清修庙,我觉得清朝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更胜一筹。” B生说:“我认识到了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生说:“我学习到了土尔扈特部不畏强暴、不畏艰险的英勇精神。” …… 学生们各抒己见,说得都很好。 突然,学生D站起来说:“我跟大家想法不一样,土尔扈特部在元末明初受准噶尔欺负时离开了中国,一百多年后,又因不堪忍受俄罗斯的重重压迫而回归中国,他们这是朝三暮四,是祖国的叛徒!如果俄罗斯对他们好一点呢,他们还会回来吗?” 听了D的发言后,很多同学都露出惊讶的表情,有的举手表示不同意,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窃窃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土尔扈特部东归的行为。当时,我也感到很惊讶,这样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但是很快我镇静下来,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表达自己见解的时候。于是,我做了个安静的手势,等学生们稍稍安静下来后,我说:“同学们,你如何看待土尔扈特部东归?大家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的说:“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反映了祖国儿女的思国之心,反映了祖国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亲自接见了他们说明伟大祖国对游子的无限关怀!” 马上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土尔扈特人思国?我看未必!他们回归祖国是迫不得以,是因为俄罗斯人压迫他们,他们实在没办法了才回来的,并不是他们发自内心自愿的!” 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为了生存,这很正常,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嘛。再说不管怎么样,他们毕竟回来了,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团结,维护了国家统一,浪子回头金不换!” 又有一生说:“如果可以这样朝三暮四,自由散漫地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那保不准什么时候他们有不顺心的又走了呢,甚至严重点闹独立呢?” ……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

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的四个“着力点” 课前的精心“预设”是为了在课堂中的有效“生成”,但课堂是一个动态交互发展的过程,“预设”往往会出现多种结果,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进行及时的记录、整理、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仅可以为以后的“再预设”提供帮助,而且可以为其他教师作借鉴,更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捷径。当然,教学反思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如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行为等,但找准反思的“着力点”,则更有助于反思的深入。本文以历史与社会学科为例,谈谈教学反思应找准的几个“着力点”。 一、反思成功之举──“预设”是怎样“生成”的 一堂课结束后,教师总会觉得有些地方上得比较顺手,达到了预期效果,引起了师生教学共鸣。教师要及时把这些与学生联系最密切、最投入或最能体现自己教学意图的“成功点”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反思:“预设”是怎样生成的?它体现了哪些新理念?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总结、思考:预设的目标是怎样得到有效落实的?如何恰当处理预设内容?采取了什么手段使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哪个教学环节生成效率最高?为什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在灵活调控课堂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 [案例]在讲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秦朝一统”一节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对秦建立的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秦始皇这个人物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呢?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有的说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量衡和文字、修筑万里长城等,功绩巨大;有的则立即反驳,秦始皇干了那么多残暴的坏事,修长城劳民伤财,还焚书坑儒,制定苛法严酷镇压人民等,是历史的罪人……经过激烈的争辩,学生们逐渐达成了共识,即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等,这方面的贡献是应当予以肯定的,当然他也有否定的一面。这时教师继续提问:我们知道对秦始皇应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那么我们又如何看待其他历史人物呢?如何评价身边的人?又如何看待自己?这样不仅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而且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实现了对秦建立的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等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其辩证的历史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课后,教师认真地作了反思,认识到:(1)看似死板的历史知识其实通过教学预设、运用某些教学策略是可以使其变为活生生的教育事实的,要努力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并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解释相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并形成一种能力;(2)学生用自己的见解可以领悟到的知识,才真正可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如果学生拥有了这样的知识,他们就会自己去把握历史的脉搏,评价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使课堂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 二、反思“败笔”之处──“预设”为什么“未生成”

精华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1 页共24 页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1、地图的语言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地图的方向的表示方法有一般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 经纬网定向法。其中最准确的是经纬网定向法、最常用的是一般定向法。 3、比例尺= 图上距离 / 实地距离。 4、比例尺的表示方法主要有线段式比例尺、数字式比例尺、 文字式比例尺。 5、种类:大比例尺(大于1:100000)、中比例尺、小比例尺(小于1:1000000) 6、图幅相同时,大比例尺地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小,内容较 详细;小比例尺地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大,内容较简略。 7、图例包括各种符号和颜色,注记指 各种文字、数字。 8、社区是一个社会生活的共同体,那里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

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往来。 9、社区功能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 管理功能。 10、社区类型有功能社区、自然社区和行政社区。 11、社区有不同的类型,但是不同类型的社区往往是相互联系 在一起的,一个人可以同时生活在不同类型的社区中。 12、不同区域之间为什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区域间有差异,正因为有差异才有交流的必要。一个区域的优势,可能正好能弥补另一个地方的劣势,因此,我们应该进行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促进不同区域的共同繁荣。 第2 页共24 页13、乡村聚落的景观特征 (1)平原的村落——规模大,房屋密集且较集中,呈团状分布; (2)山区的村落——规模小,房屋稀疏且分散,呈块状分布。 14、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各地区乡村聚落中的房屋建筑,因所处自然环境 的差异,以及人们生活习俗、历史文化等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1)地图语言 (2)在社区中生活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1)聚落 是指人类集中的居住地,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一般先有乡村,再有城市。 城市聚落: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的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城市一般人口数量大、密 度高、职业和需求异质性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乡村聚落:乡村聚落又称乡村居民点,是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主要形式的聚落,是指乡村地区人类 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即村落),包括所有的村庄和拥有少量工业企业及商业服务设施,但未达到建制镇标准的乡村集镇。 (2)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3)聚落形成的条件 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动植物资源丰富等。所以在平原地区,聚落数量多,规模大,呈团状分布。而在山区,聚落数量少、规模小,沿河谷呈带状分布。而沙漠地区和高寒地区很少或没有聚落。 (4)乡村聚落的房屋体现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 如云南傣族(热带季风气候)的高脚楼,通风防潮 西亚沙特阿拉伯(热带沙漠气候)的厚墙小窗房,抵制热浪侵袭; (5)乡村聚落按生产活动的不同,可分为农村、渔村、林场和牧村 (6)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也不同.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其实,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不仅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技术、信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稀疏,表示地势比较和缓,是缓坡;等高线密集,表示地势比较陡峭,是陡坡。 具体见书本P17 (2)分层设色地形图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其中,一般来说,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黄色代表丘陵,褐色代表高原,白色代表雪线以上。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完整版)

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不同区域的生活环境,有不同的特征,其中最显著的差异莫过于乡村和城市。所以,区域的特征和差异,就成为我们观察社会生活最基本的角度。 1.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 向法(最准确) 3.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缩尺。 公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表示方法: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 在相同图幅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地图表示实际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内容越粗略。即“大小详,小大略”。 4.图例和注记: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文字说明。 5.社区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的功能。 6.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地区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7.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平原地区村落规模大, 一般呈团状分布,山谷村落呈条带状分布。 8.由于所处自然条件的差异,乡村里的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各不相同,有农村、渔村、林 场和牧村等。 9.一般来说,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乡村聚落里逐渐出现了商 业,成为所在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居民中增加了许多从事农业以外职业的人,这样,城市聚落就出现了。 10.步入一些大城市会看到那里有规模宏大的公共建筑,密集分布的住宅楼群,纵横交错的 交通网络,人群熙攘的商业中心,错落有致的园林绿地,还有看不见的地下管道系统。 11.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里,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 等方面的工作。 12.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不仅 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13.地形图包括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 14.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能够直观地告诉我们地势的起伏状 况。平原一般用绿色表示,高原山地一般用褐色表示,海洋用蓝色表示,而且颜色越深,表示海洋深度越深。 15.地形剖面图可以帮助我们对某一地区沿剖面线地带的起伏状况有准确的了解。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1.人类生活的空间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其中,地形、气候、水文、动植物、土壤和 光照等构成了自然环境;人口、人种、语言、历史宗教和生产活动的等地球上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和现象构成了人文环境。自然条件和人文特色是认识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两个最基本的着眼点。 2.从太空看,海洋占据地球表面71%的面积,陆地占据29% 3.大陆和其附近岛屿合起来成为大洲,全球按照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 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4.海洋的主体部分是大洋,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按照面积大小依次是太平洋(最大、最深、最多岛 屿)、大西洋(“S”状)、印度洋(热带海洋)和北冰洋(最小、最北、最冷)。(掌握其特征)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 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授课过程 导入 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东西,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西游记视频展示)。刚才的镜头大家都很熟悉,对,是《西游记》。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同学一起把拍子打起来!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丝绸之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丝绸之路,那么今天的丝绸之路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领略一番丝路的风光。在欣赏的同时,想想丝路风光留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西域风情,荒漠……) 是啊!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 (一)丝绸之路的开辟 【问题】如此具有西域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开辟的呢?(汉,张骞)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他告别当时的汉武帝,一路西行,出使西域。现在就让驼铃声带领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吧!正是有张骞这样的先行者,才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线路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请看地图。 (二)丝绸之路的线路 这是一张丝绸之路的线路图,请找到丝路的起点。 【问题一】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什么地方?(长安)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 试卷总体难度适中,区分度比较明显。此次考试充分暴露了学生审题不仔细的缺点,加之学生基础不扎实,不能很好的利用开卷考试的优势有效利用手头资料,盲目自信。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生审题能力和读图能力的培养。 针对新课程背景下试题较为灵活这一特点,我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工作中有如下设想: 1、平时抓好培优转差,对学困生应多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情况,多鼓励,帮助他们理清知识点,让他们看到希望;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耐心的教给他们学习历史的方法;且建立帮扶对象,兵教兵,好带差。80分以上的作为培优对象,严格要求他们掌握好知识点,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历史的机会,自己给自己订一个可行的目标,并为之而努力。 2、多学习、多钻研。取他人之长,多听课,包括其它学科的,学习他们的长处,好的教学方法;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切实可行的教案。 3、教会学生学习历史,在书上作圈、画、勾、点、旁批,学会积极关注新闻、社会热点,把最新信息与课本联系起来,增加见识。 4、在自己平时读书过程中,有意识的收集资料,积累命题素材。这样,每次作业可以布置可供选作的自主命题。此题较为灵活,应多让学生见之,熟悉题型增强能力。 5、积极接受学生意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例如有学生提出多总结,多讲解题的思路。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是好的教学方法。课改,不是等改只能是努力的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扎扎实实的去努力,去尝试,去探索!, 6、后期加大力度进行强化训练,对每一课的知识点进行过关,要求优生的正确率达99%左右。 7、更加注重学以致用的原则,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

(完整word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期末试卷附答案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期末试卷附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每小题1分,共40分) 1、如果地图上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线,那么通常右边表示的方向是 A、东方 B、南方 C、西方 D、北方 2、在1:40000000的地图上,一厘米表示实地距离是 A、4千米 B、400千米 C、4000千米 D、40千米 3、某城市东门是店铺林立、商品丰富、人流繁多的地区,这里是 A、文教区 B、住宅区 C、商业区 D、工业区 4、一般地图上表示河流、湖泊的颜色是 A、黑色 B、蓝色 C、白色 D、红色 5、中国位于 A、亚洲东部 B、太平洋东岸 C、南半球 D、西半球 6、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政府已在那里设立了 A、直辖市 B、省 C、自治区 D、特别行政区 7、有关东西两半球界线的划分,正确的是 A.0°和180°经线圈B.20°W和160°E经线圈 C.20°E和160°W经线圈D.赤道 8、下列语句中描述气候的是 A、阳光灿烂 B、雨过天晴 C、风和日丽 D、四季如春 9、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叫 A.海湾B.海峡C.内海D.海洋 10、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大高原是 A、巴西高原 B、德干高原 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 11、下列气候类型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高山气候 D、季风气候 12、有关我国地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形复杂多样 B、山区面积广大 C、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D、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 13、我国著名的三峡水利工程在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珠江流域 D、淮河流域

14、下列少数民族与其主要分布的连线,正确的是 A、壮族——广东 B、维吾尔族——内蒙古 C、藏族——新疆 D、回族——宁夏 15、中国南方与北方的自然界线是 A、秦岭—淮河一线 B、黑河—腾冲一线 C、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D、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 16、“那达慕”盛会反映了哪个少数民族的风情 A、回族 B、蒙古族 C、藏族 D、傣族 17、“梯田是小伙子的脸”哪个少数民族的俗语 A、傣族 B、哈尼族 C、土家族 D、苗族 18、在新疆的绿洲上居住的人们利用的一种灌溉设施是 A、坎儿井 B、建造大型水塔 C、开凿运河 D、都江堰水利工程 19、“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主要反映了气候的 A、复杂性 B、多样性 C、突变性 D、垂直差异性 20、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主要要素有…… A、风力和降水 B、气温和气压 C、气温和降水 D、风力和气压 21、下列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是…… A、澳大利亚 B、加拿大 C、意大利 D、中国 22、美国纽约地理坐标是40°N、75°W,关于纽约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西半球 B、南半球、东半球 C、北半球、东半球 D、南半球、西半球 23、下列省级行政区,属于西部地区的是…………………… A、山西省 B、河南省 C、江西省 D、重庆市 24、关于哈萨克牧民科学利用天山牧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夏季分布在山谷间的牧场 B、春秋时节生活在高海拔地区 C、冬季主要在山麓地带 D、天山牧场可“四季放牧” 25、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是………………… A、阿根廷 B、蒙古 C、澳大利亚 D、中国 26、下列平原中,有稻作文化印记的是……………………………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西欧平原 C、亚马孙平原 D、华北平原 27、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带分布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