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历史与社会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梳理

班级姓名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一、我的家在哪里

(一)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又叫做“缩尺”。(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1)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示形式:

线段式:例如,0 50 100千米

文字式: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

数字式:例如,1:5000000

(2)比例尺大小对地图的影响:同样大小的地图比例尺越大,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小,表示的地理事物越详细(大、小、详);比例尺越小,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大,表示的地理事物越粗略(小、大、粗)。注意单位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2、方向:地图上常用的定向方法有三种

一般定向法:是地图上普遍采用的方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还可确定其他四个方位)

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按照指向标定方向。(平移指向标)

经纬网定向法: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来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图例和注记:

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文字和数字说明。(熟悉P6页图1-6常见图例)(二)在社区中生活:

1、社区的主要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功能

2、社区的含义:社区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以及社区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是构成社区的几大要素。

二、乡村和城市

(一)乡村聚落:

1、聚落的含义:聚落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

2、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乡村人们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它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3、乡村聚落景观和生产活动差异的原因: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生产生活方式、历史文化环境等人文环境特点。(如:云南傣族的竹楼,防潮通风作用;沙特民居墙厚、窗小,适应昼夜温差大的条件)

(二)城市聚落:

1、城市聚落: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行政管理中心。

2、城市聚落的由来:城市聚落是有乡村聚落发展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村落----市井----集市----城市的过程。

3、城市聚落的景观:一般有公共建筑、住宅楼群、交通网络、商业中心、园林绿化以及地下管道系统等。

4、城市聚落的功能差异:任何城市的功能都不是单一的,汇集了多功能。(如以政治活动为主(首都);以商业、经济活动为主;以历史文化和文艺特色为主)一般城市聚落内部也有不同特色的功能。(如:高科技园区、商业区、生活小区等)

5、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差异:

聚落类型乡村聚落城市聚落

聚落规模小大

主要产业(经济结构)农、林、牧、副、渔业工、商、服务业等非农业

建筑景观低矮稀疏高大密集

人口密度稀疏稠密

人际关系密切、血缘关系地域、产业关系

公共设施少、落后多、齐全

交通方式落后发达

(三)往来在区域之间:

1、区域间发生联系的原因:不同区域,由于受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区域发展需要的影响,需要发生联系。

2、原则:因地制宜、优势互补

3、交流与合作:物产、经济、文化、信息、技术、人才等各方面

三、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海拔及相对高度:某点到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绝对高度,即海拔。地面

某地高出另一地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

2、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海拔相同的点的连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

地图。(注:同一等高线上海拔相等;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相同;

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3、山体不同形态等高线是不一样的:

4、提示:这里山脊和山谷都是上山的路线,山脊一般通向山顶,是登山路线,

也是分水岭;山谷一般通向鞍部,是翻山路线,是汇水区域,通常是小溪源头和河流源地。

5、分层设色地形图(一目了然看地形):

褐色越深,海拔越高,绿色越深,海拔越低,黄色区域一般海拔在500米以上,

绿色区域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

6、地形剖面图(直观看出高低起伏)

7、交通方式的优劣:

水路运输:运量大、运费低、速度慢,受水文和气象等自然因素影响大。

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受自然条件影响小,造价高,不适合短途运输。

航空运输:速度快、运量小、运费高,投资大。

公路运输:机动灵活、速度较快,装卸方便,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适合短途运输,运量小,运费不便宜。

管道运输:气体不挥发,液体不泄露,损耗小,连续性强,运量大,投资大,灵活性差。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一、大洲和大洋

(一)人类的栖息地

1、海陆分布: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海洋:71%。陆地:29%)因此被称为“水球”或“蓝色的星球”。

2、陆地:陆地分为大陆和岛屿,大陆是指面积广大的陆地(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岛屿是指面积较小,四面环水的陆地(最大的岛屿:格陵

兰岛,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组成了大洲。

3、七大洲从大到小排序及分布: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

极洲、欧洲、大洋洲。(海拔最高、

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南

极洲,最大的亚洲,最小的是大洋

洲)

4、各洲分界线:

(1)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乌

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

黑海——土耳其海峡

(2)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3)亚、北美分界线:白令海峡

(4)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二)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1、四大洋:太平洋(最大的大洋)、大西洋(呈“S”形)、印

度洋,北冰洋(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海是大洋

的边缘部分,海峡是沟通海洋的狭窄通道。

2、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1)为人类提供了空间资源(海峡、运河和港口,促进物

资交流)

(2)为人类提供了淡水资源(水循环)

(3)为人类提供渔盐资源。(盐类和鱼类)

(4)为人类提供了矿产资源(石油和锰结核等)

(5)为人类提供了能量资源(海水运动)

(6)为人类提供了旅游资源(珍惜独特的生物、多姿多彩的景观)

3、运河和海峡是海洋运输中的重要通道,是海上的交通要道,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自然环境

(一)地形多样

1、不同地形的特征:

类型平原山地高原丘陵盆地海拔一般低于200米超过500米超过500米低于500米不一定

起伏状况平坦(低平)起伏大,坡度陡(高陡)主体平坦,边缘部分陡峭

(高平)

起伏小,坡度和缓

(低缓)

中间低,四周高

2、知道世界主要地形单元的分布:

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世界最长山脉)、阿尔卑斯山脉、阿特拉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高原:巴西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伊朗高原、青藏高原(世界最高高原)

平原: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平原)、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盆地:刚果盆地(世界最大盆地)

3、地形特点的描述:一个地区的地形特点一般从海拔、地面起伏、地形的种类和分布等方面来描述。

4、亚洲地形的特点及对河流走向的影响:

(1)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地表起伏很大,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它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2)影响:河流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二)气象万千

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天气气候

概念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区别短时间;时刻变化长时间;变化不大

联系两者都是指大气的状况,气候是对长时间天气的综合

2、气候的基本特点是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三个因素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

3、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气候图见课本P34)

4、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气温及降水柱图:

注:判读规律:①根据7月温度判断南北半球:7月温度高为北半球,7月温度低则为南半球。

②根据最冷月气温判断气候带:以“温”定“带”,主要看最冷月温度。热带>15℃;亚热带0℃-15℃之间;温带<0℃;寒带最热月<5℃。

③根据降水量判断气候类型:以“水”定“型”

④几种易混淆的气候类型比较:

A.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同:全年各月均高温,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异:降水量多少不同: 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多,有突变现象,热带草原气候降水量相对较少,有渐变现象。)

B.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同: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异:最冷月均温亚热带季风气候在0℃以上,温带季风气候在0℃以下;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长,温带季风气候雨季短。)

C.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异:最冷月均温不同,温带海洋性气候在0℃以上,温带大陆性气候在0℃以下。降水季节分配不同,温带海洋性气候各月降水分配较均匀,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

D.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同: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异:地中海气候冬暖夏凉,冬季温暖湿润,夏季干燥少雨;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5、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气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例如,生活在热带的人们,一年四季只穿单衣;生活在寒带的人们,一年四季都穿厚厚的衣服;生活在温带的人们,穿衣服的多少要随季节变化。

(2)气候也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其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显著。农作物的生长,都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水分,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条件不同,所以,同一种农作物,在有的地区生长良好,在有的地区却不能生长。(3)有时候,气候发生异常变化,例如,气温异常升高或降低,降水异常增多或减少,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从而产生灾害。

6、风光迥异:不同的地形,不同的植物,不同的动物构成了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多样的地形和多种气候是景观特色形成的主要原因。

7、各种气候特点:

1、河流:河流被称为大地的动脉;分为常年河(分布在湿润地区,水量丰富,常年不断,如尼罗河);

时令河(又称季节河,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水源不足,在枯水季节,河水断流;丰水季节,形成水流,如塔里木河);人工运河(人工开凿的河流,如苏伊士运河)

2、世界主要河流特点及分布:尼罗河——世界第一长河;亚马孙河——世界第一大河

多瑙河——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黄河——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刚果河——非洲第二长河,世界第二大河3、世界主要湖泊及分布:湖泊被称为大地的明珠。

里海——最大的咸水湖;苏必利尔湖——最大的淡水湖;贝加尔湖——最深的湖泊;

死海——海拔最低的湖泊;纳木错——海拔最高的湖泊

4、亚洲的主要河流(见P38页图)

5、亚洲河流与地形的关系: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的特征决定了亚洲河流多发源于中部,随地势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分别向东、向南、向北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6、河流、湖泊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1)为人们提供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

(2)形成了平坦的平原,带来肥沃的土壤

(3)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资源(修建水电站,还能蓄水防洪,调节气候)

(4)提供了便利的运输通道,利于发展航运

(5)提供了丰富的生物、矿产资源(渔盐之利)

(6)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发展旅游业,供人们休闲娱乐。

三、世界大家庭

(一)人口与人种

1、世界人口:世界人口总数已达70亿。常用人口密度来表示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总人口/总面积,即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2、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人口分布与地形、气候等有关系。

人口稠密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南北美洲东部。(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位于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带)人口稀疏区:在严寒的苔原带、冰原带,广大的严寒带针叶林带,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带,干旱的沙漠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稀少。(寒、热、高、干地区)

3、不同的人种特征及分布

分布特点:三种人种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分布,又有小范围的零星分布,其次还有各人种混居区。

(注:世界各色人种都是平等的,并无高低优劣之分,都是世界大家庭的主人。他们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创造了独特的文化。)

(二)语言和宗教

1、主要语言的分布(见P45页教材)

①汉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②英语:应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2、三大宗教都起源于亚洲,但现在的分布如下

(三)国家和地区

1、国家:国旗和国歌是一个国家的象征,目前取得独立,拥有主权的近200个国家,记住面积居世界前6位的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2、地区:没有获得独立,有领土争议。(克什米尔地区)

3、领土:国界线和领海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4、国界线:国界线是人为划分的,依山而定(如:法国与西班牙),沿河而行(如老挝与泰国),经纬线划分(如美国与加拿大)

5、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划分依据是经济发展水平,两类国家应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南北对话)

6、国家之间应该怎样加强合作与交流:任何国家都应该在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下,共同为维护世界的繁荣与稳定,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四)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1、地球仪(见教材上P53页图,经线,纬线图,半球图)

纬线(纬度)经线(经度)

定义

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围绕地

球仪一周的圆圈

连接南北两极,并与赤道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状圆或点半圆,两条相对应经线组成一个圆

长度

1.赤道最长,极点最短为0,度数越大,

纬线越短;2.同纬度的纬线等长

等长

指示方向东西方向(横向)南北方向(纵向)

0度线赤道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度数范围0~90(南北纬)0~180(东西经)

判读规律

北纬(N):向北越来越大

南纬(S):向南越来越大

判定:自北向南,纬度减小的是北纬N,

增大的是南纬S

东经(E):向东越来越大

西经(W):向西越来越大

判定:自西向东变大的是东经E,减小的是西经W

特殊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西经20度经线、东经160度线、180度经线划分界线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N;赤道以南为南半

球S;0—30度为低纬度;30-60度为中

纬度;60-90度为高纬度;回归线和极

圈是五带的分界线

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二妞六姨分东西,小小为东,大大为西)

2、经纬网:准确描述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例如北京:北纬40度,东经116度(见教材P54页)注意: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其他地点位置的描述都由一经一纬组成,且要注明东西经南北纬(0度纬线、经线、180度经线不需要代号)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一、家住平原

1、平原:平坦起伏小,大多由河流冲积而成,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有的一马平川,有的水网密布,有的覆盖着茂密的森林。

2、湄公河平原与美国中部大平原的比较:

湄公河平原(传统农业) 美国中部大平原(商品性农业)

自然

环境

(1)地理位置: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

(2)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

(3)地形和土壤: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4)水文:水网密布,湄公河自北向南穿过平原,

灌溉发达。

(1)地理位置:位于北美洲中部。

(2)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

(3)地形和土壤:地势平坦。土地面积广,土壤

肥沃。

(4)水文:密西西比河贯穿平原中部,灌溉方便

3、商品性农业的必备条件:农业区地广人稀,使用大型机械化作业,效率高,产量大,仓储条件好,交通发达

二、与山为邻

1、山区:地表崎岖不平,土壤不够肥沃,交通相对困难,人们生存条件相对困难、艰苦

三、傍水而居

(一)耕海牧鱼——海洋渔业生产(以日本为例)

1、日本的自然环境:是一个地域狭小、人口众多的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多火山、地震。

(1)地理位置: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岸,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

(2)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岛多(自北向南为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另有3900多小岛)(3)气候: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其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降水充沛。

(4)自然资源状况:自然资源匮乏,渔业资源丰富。

2、日本渔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2)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北海道附近、处于寒暖流交汇处,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

(3)强大的工业对日本的渔业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造船业、先进的纺织工业)

(4)先进的电子工业,为远洋捕捞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和装备

3、鱼对日本人们的生活、生产和文化的影响

(1)促进了日本制造业的发展,如造船厂、渔网厂、制冰厂、冷冻库、水产加工厂等;

(2)促进了日本经济贸易的发展,鱼市繁荣;

(3)影响着日本人的饮食习惯,鱼虾等水产品是日本人的日常美食;

(4)影响着日本的文化活动,渔民们不仅每年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丰收,还有一些与鱼有关的文字、艺术谚语、节日(如“男孩节”上悬挂鲤鱼旗)

4、日本渔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1)日本渔业发展面临的问题:①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重视,使日本捕鱼的范围大大缩小;②石油危机造成油价上涨,利润越来越少;③日本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污染了沿海的水质;

④填海造陆和经济发展破坏了鱼类生长和繁殖的场所。

(2)解决日本渔业发展问题的对策:①实施海洋渔业资源管理法,设定禁渔期;②制定海洋环保法规,严禁废水的排放;③大力发展人工养殖,建设“海洋牧场”。

(二)水上都市——以威尼斯为例

1、因水而生

(1)威尼斯城的位置特征:欧洲南部,意大利东北部,濒临亚得里亚海。

(2)建城原因:威尼斯属于海边的岛屿地带,地势低洼。威尼斯人在祖先选择在此修建城市主要是为了利用有利地形躲避外地,便于防守。

(3)城市特色:主建于海边浅水滩上,由铁路、公路、桥与陆地相连。由118个小岛组成,并以 177条水道、401座桥梁连成一体,以舟相通,有“水上都市”、“百岛城”、“桥城”之称。

2、因水而兴

(1)威尼斯濒临地中海,10—14世纪是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通道,曾一度成为世界的门户、欧洲的中心、地中海的霸主。

(2)15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威尼斯的贸易霸主地位衰落,但威尼斯美丽的自然风景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使它成为欧洲最吸引人的旅游胜地,旅游业使威尼斯继续保持着繁荣。

3、因水而美:在威尼斯,水为道路舟为车(交通船、汽艇、贡朵拉),沐浴在海风中的古老建筑以其无穷的魅力让人怀旧,让人遐想,此番美景吸引了各国游人。

4、因水而忧:威尼斯的“三忧”:地面下沉,海水倒灌与水位上涨,环境污染。

四、草原人家

(一)逐水草而居——非洲热带草原

1、非洲热带草原的分布:分布在非洲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呈马蹄形包围热带雨林,地跨赤道,南部半球大致对称分布。

2、非洲热带草原的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3、热带草原的降水对景观的影响:草原上的降水有着明显的季节差异,每到雨季,降水充沛,植物繁盛,郁郁葱葱;每到旱季,降水稀少,草木稀疏,草原一片枯黄。

4、马赛人“逐水草而居”的原因:热带草原气候一年之内有明显的干湿两季,这是马赛人“逐水草而居”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南北半球的旱雨季时间正好相反,这为马赛人“逐水草而居”提供了可能。

5、马赛人独特的生活方式:

(1)衣:穿红色的披风,是为了赶走狮子等野生动物,可以防身并保护他们赖以生存的牛群;

(2)食:牛是主要的食物来源(肉、奶、血);

(3)住:简陋的茅草房;

(4)行:带着牛羊步行;

(5)风俗:牛的数量是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养育牛群的草原是马赛人心目中的神灵。

(二)现代化的牧场——澳大利亚牧场

1、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位于南半球的大洋洲,是世界上唯一占据整个大陆的国家。

2、澳大利亚的地形: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地势上总体较平坦。

3、澳大利亚的气候:气候比较干热,降水量从北、东、南三面向西

部沿海和内陆减少。(能根据澳大利亚气候分布情况填图)

4、澳大利亚牧羊带与气候的关系:牧羊带与降水带基本吻合,大致

呈半环状分布。主要畜种是美利奴羊。

5、澳大利亚的牧业分布特点:集中分布在中部和西南部的草原上,

牧场规模很大,一般可以达到几千公顷。

6、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原因:澳大利亚是世界

上放养绵羊数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澳大利亚地广人稀,“羊比

人多”。

7、澳大利亚畜牧业最突出的特点及原因:

①特点机械化、规模大。

②原因:澳大利亚草原平坦辽阔,适宜大面积、大规模发展畜牧业;地广人稀,人口少,劳动力短缺;是一个发达国家,拥有现代化的工业。

8、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借鉴:引进优质、适合当地环境的畜种;发展现代化牧场;科学放牧

五、干旱的宝地

(一)石油宝库——波斯湾地区

1、波斯湾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位于亚洲西部,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的连接地带,

濒临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素有“五海三洲”之称。

(2)地形:波斯湾地区地形主要为高原,也有部分平原,沙漠广布。

(3)气候: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大部分地区全年降水稀少、炎热

干燥。

(4)水文:西北边有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阿拉伯半岛地表没有一条常年有水的河流。

2、波斯湾地区的石油资源

(1)波斯湾地区的国家:海湾四周,自东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围绕着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简称阿联酋)和阿曼8个国家。(中东地区24个国家,西亚19个国家)(2)波斯湾地区的主要产油国: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伊拉克、阿联酋等。

(3)波斯湾的石油资源:波斯湾地区是世界上石油资源储量最大的地区,被誉为“世界石油的宝库”。

3、波斯湾地区的石油输出

(1)波斯湾地区国家的石油主要输出路线:

①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美国、西欧;

②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美国、西欧;

③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日本。

(2)波斯湾地区石油大量输出的原因:①储量大、产量大,各产油国都属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太发达,工业化水平低,石油消费量少,有大量剩余。②便利的交通为石油输出提供了保障。③大量的石油能输出为这些国家带来巨额财富

(3)石油输出带来的变化:人均国民收入高,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利用石油财富发展现代化的工农业,建设沙漠城市;

4、西亚地区由于领土之争、宗教之争、石油之争、水源之争以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动荡不断。

(二)沙漠绿洲

1、以色列的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以色列地处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南角。

(2)气候:北部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高温干旱)。以色列降水北多南少。

(3)地形:以色列地形多样,以山地和高原为主。

(4)水文:主要河流——约旦河,境内河流较少,水资源短缺。

(5)自然资源:以色列水资源匮乏,耕地面积有限,沙漠面积占国土面积近2/3,使得农业发展受到缺水、土地贫瘠、降水少但蒸发量大等因素的限制。

2、以色列的绿洲农业

(1)以色列人充分利用有限水资源的措施:

①保护有限的水资源不受污染;②海水淡化,发展淡化技术;

③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北水南调;④科学用水,水资源循环使用;

⑤科技兴农,节水农业——喷、滴灌技术;

⑥政府对水资源实施严格监管,公民节水意识强

(2)以色列人对作物品种的选择策略:

①尽量避免种植高耗水作物,努力开发节水作物,如大量种植耐旱、耐热、耐碱,且果实产量高、营养价值高,有“沙漠面包”之称的枣椰树;

②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种植附加值高的作物并进行反季节生产。(欧洲人的“大花园”“大菜篮”)(3)其他干旱地区可借鉴的举措:

①采用滴灌、喷灌等技术,科技兴农;②加强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

③完善并落实水资源使用制度;④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选择种植合适的农作物。

六、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

(一)确定区域的位置和范围:

1、经纬度位置:南非位于22°S—35°S;17°E—33°E之间,位于南半球、

东半球,大部分位于低纬度,属于南温带。

2、相对位置:

(1)大洲、大洋位置:南非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

处于印度洋和大西洋交汇处。

(2)其它的相对位置:南端的好望角临近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交汇处,是沟通

亚洲和欧洲的海上必经之地。

(二)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

1、地形特点:南非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沿海有狭窄的平原,海岸线比较

平直,地势东高西低。

2、河流特征:南非主要的河流有自西往东流的林波波河、自东向西的奥兰治

河。

3、气候特征:南非的气候类型多样,气温普遍较高,大部分地区比较干燥。

4、自然资源特征:

(1)南非的生物资源丰富,境内的克鲁格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园。

(2)南非的矿产资源储量大、种类丰富,现已探明储量并开采的矿产有70余种,是世界五大矿产国之一。(三)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

1、南非是一个多种族聚居的国家,不同的种族和文化,既有融合也有碰撞。

2、南非是一个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国家

3、南非是一个有深刻殖民烙印的国家,也是实行过种族隔离政策的国家。

(四)感受区域的发展

1、经济发展:南非依靠自然条件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例如,充分利用其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采矿业和制造业;利用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发展旅游业。(目前是金砖五国之一)

2、政治发展:南非国旗的不同颜色代表着不同种族之间的融合与团结,南非从“黑白南非”走向“彩虹南非”。

3、文化发展:举办南非世界杯,向世人展示了不同风格的南非文化特色。

第四单元文明中心——城市

一、美国的政治心脏:华盛顿

(一)华盛顿的自然条件(要能结合第三单元美国内容复习)

1、地理位置:美国东海岸,大西洋西岸

2、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一年四季降水稀少。)

3、地形:位于大西洋沿岸平原,地势平坦。

4、水文条件:波托马克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市区。

(二)华盛顿的城市布局

1、城市布局特点:以国会大厦为中心,分为西北、东北、西南和

东南四个区,道路从国会大厦向四面八方辐射出去。

2、城市建筑或机构特点:华盛顿最主要的建筑或机构(如国会大

厦、白宫、五角大楼、众多的博物馆、美术馆、高校等)都突出了

它是美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三)华盛顿的城市特色——美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1、华盛顿作为美国政治中心的表现:

(1)白宫(总统府)、国会和最高法院以及绝大多数政府机构都设在这里;

(2)这里最大的建筑群是“联邦三角”——联邦政府办公大楼、国家美术馆、国家档案馆;

(3)这里最大的建筑是五角大楼,它是美国的国防部。

2、华盛顿作为美国文化中心的表现:

(1)美国著名的文化机构,如肯尼迪艺术中心都设在这里;

(2)很多著名的博物馆,如国家档案馆、美国国家艺术博物馆、国家自然史博物馆、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等也都设在这里;

(3)这里有乔治敦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和东南大学等9所高等院校;

(4)这里有创建于1800年的国家图书馆(国会图书馆),它是驰名世界的文化设施。

二、文化艺术之都:巴黎

(一)巴黎的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欧洲大陆西部,法国北部,法国首都。

2、气候条件: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四季降水均

匀,较湿润)。

3、地形:巴黎盆地。

4、水文条件:塞纳河穿城而过。

(二)巴黎的城市布局:集中在塞纳河两岸

(三)巴黎的城市特色——文化艺术之都

1、典雅优美的建筑艺术: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古典艺术的宝库)、巴

黎圣母院等

2、富丽堂皇的博物馆文化:卢浮宫、奥赛博物馆(近代艺术的殿堂)、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现代艺术的象征)等

3、鲜活的街头文化艺术:书香浓郁的街头旧书摊、露天画廊、情调别致的

咖啡馆等

4、巴黎人对美的独特鉴赏力:巴黎人对艺术的热爱、欣赏、接纳、传承,

使各种艺术流派在巴黎生根发芽。

三、IT新城:班加罗尔

(一)班加罗尔的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位于印度半岛南部

2、气候条件: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旱雨季明显,雨季降水量大。

但由于海拔较高(900多米),年平均气温20℃左右,气候宜人、宜居。

3、地形:位于德干高原

(二)班加罗尔的城市特色——IT新城

1、印度是举世公认的计算机软件超级大国,班加罗尔更是被誉为“亚洲的硅谷”,是全球著名的信息技术中心。是印度众多软件园中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一个。

(三)班加罗尔的信息产业

1、班加罗尔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的表现:现代化的办公设计和环境;全球化的信息技术服务;众多的从业人员;国际企业进驻多。

2、班加罗尔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的原因:班加罗尔拥有优越的宜居环境,深厚的文化积淀(数字、语言),强大的政府政策支持和产业结群效应,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系统的教育、人才培养计划。

3、班加罗尔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的影响

(1)促进了班加罗尔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印度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2)改变了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

(3)“班加罗尔”成为信息产业的代名词

四、汽车城:蔚山

(一)蔚山的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地处韩国东南部沿海,隔日本海与日本相望

2、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

3、水文条件:太和江横穿

(二)蔚山的城市特色——韩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世界著名的汽车城

1、拥有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基地

2、拥有世界最大的造船厂

3、拥有韩国最大的石油化工企业

(三)蔚山汽车产业的发展

1、蔚山发展汽车工业的优势

(1)交通便利:沿海港口,交通条件优越,便于生产原料运进和产品输出;

(2)丰富的水资源:太和江横穿蔚山市区,便利的工业用水;

(3)优越的政策条件:1962 蔚山被指定为第一个特定工业区。

(4)雄厚的工业基础:钢铁、造船、石化等行业领先发展,汽车零配件业发达,方便汽车产业原材料的采购;(5)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生产、科研、教学协调发展,提高高素质劳动力,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

2、蔚山汽车工业在韩国的地位

(1)韩国的汽车制造中心:世界最大规模的单一汽车工厂;

(2)韩国的汽车交易中心:韩国最大的汽车生产集散地;

(3)韩国的汽车研发中心:首个燃料电池和电动汽车研究基地,积极打造“绿色汽车城”

五、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

(一)巴西利亚的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南美洲,巴西中部

2、地形:位于巴西高原,地势平坦。

3、气候条件:热带草原气候

4、水文条件:帕拉诺阿湖环绕,水源充足

(二)巴西迁都巴西利亚的原因

1、里约热内卢“城市病”严重;(交通拥堵、治安混乱、环境差、就业

困难……)

2、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上,地域宽广,环境优美,有利于新城市的发展;

3、迁都能够加强对广大内地的管理和开发,促进内地的发展,同时也可以缓解东部沿海城市的压力。

(三)巴西利亚的城市特色——城市规划的典范

1、城市的宏观布局:具有高度的完整性,像一架巨大的喷气式飞机

2、城市的细节设计:依地形设计城市景观

3、城市建筑风格:许多建筑都有一定的寓意(议会及参众两院建筑)

4、巴西利亚城市建设的布局经验:

①种植树林,绿化到位②建筑多样,布局合理③功能分区,有效管理④道路完善,交通便捷

六、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

(一)位置与环境

1、地理位置:莫斯科位于俄罗斯西部,属于俄罗斯的欧洲部分。

2、自然环境

(1)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一年四季降水较少。

(2)地形:位于东欧平原,平缓略有起伏。

(3)水资源:莫斯科河从城市流过,通过运河沟通了伏尔加河,有“五海港口”

之称,可直通波罗的海、黑海、里海、亚速海和北海。

(二)城市特色

1、城市布局:莫斯科红场是莫斯科城市的中心,莫斯科的外形像一个车轮,

呈环状向四周辐射。

2、城市建筑:塔楼、宫殿、教堂组成建筑群,装饰繁琐、色彩艳丽、洋葱式

屋顶。

3、城市工业:莫斯科是俄罗斯最大的工业中心,主要有汽车、车床、电机、电子等工业。

4、城市文化:市内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众多,反映了莫斯科人在文化生活方面崇尚艺术、酷爱学习、享受生活等特点。

5、城市交通:交通极为便利,地铁是莫斯科的灵魂和心脏。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目录详细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4------8 1从社区看我家 2在社区中生活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9------15 1乡村聚落 2城市聚落 3往来在区域之间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6------22 1带着地图定向越野 2带着地图去旅行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第一课大洲与大洋 24------29 1人类的栖息地 2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第二课自然环境 30------41 1地形多样 2气象万千 3众多的河湖 4风光迥异 第三课世界大家庭 42------52 1人口与人种 2语言与宗教 3国家和地区 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53------56 1观察地球仪 2使用地球仪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家住平原 58------63 1稻作文化的印记 2用机械种庄稼 第二课与山为邻 64------69

1垂直的生计 2山地之间 第三课傍水而居 70------75 1耕海牧鱼 2水上都市 第四课草原人家 76------81 1逐水草而居 2现代化的牧场 第五课干旱的宝地 82------87 1石油宝库 2沙漠绿洲 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88------92 1确定区域的位置与范围 2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 3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 4感受区域的发展 第四单元文明中心-------城市 第一课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 94------96 第二课文化艺术之都:巴黎 97------100 第三课 IT新城:班加罗尔 101------103 第四课汽车城:蔚山 104------106 第五课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 107------109 综合探究四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110------113 1描述城市的位置和环境 2归纳城市的特色

2018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早期的人类——北京人 一、元谋人 1、我国最早的人类 2、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3、地点:云南元谋县 4、生产生活: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人与动物最主要的区别的 是能否会使用工具) 二、北京人 1、时间:距今约70万——20万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 3、生产生活:能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并且还会长 期保存火;使用简单的语言;过群居生活。 4、北京人的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 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 1、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雷电起火,堆积物高温起火。 2、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内容我们都是怎样认识到的? 通过考古学家考古,对远古人类遗址的残留物或骨化石进行鉴定、分析得到的。 3、人类是由古代(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 的根本区别。 1 梁程安整理东津一中2017年9月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约6000年 2、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 3、住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优点:防风沙,抵挡风雨,可取暖) 4、农业:以粟为主 5、手工业:制造彩陶、纺织、制衣 6、畜牧业:猪、狗等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时间:距今7000年左右 2、地点:长江流域,浙江余姚 3、住所:干栏式房屋(优点:防潮通风,防蛇虫鼠疫,防洪水猛兽) 4、农业:以水稻为主的水田农业,以骨耜耕种。 5、手工业:陶器,简单玉器,原始乐器骨哨,象牙雕刻 6、畜牧业:猪、狗、水牛。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发现我国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2、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3、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黄河、长江流域。 4、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 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5、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 始农业兴起发展的重要标志。 2 梁程安整理东津一中2017年9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作业本答案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第15课 【想一想】“推恩令”巧妙在哪里? “推恩令”巧妙在汉武帝不费一兵,不费寸土,就削弱了诸侯封国的势力,使之无力与中央对抗,而且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此不仅没有反对,还对皇帝感恩戴德。

【材料阅读】表明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第16课 【材料阅读】(1)同意第一种看法。因为长城的修筑是一种消极被动的防守,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闭关锁国的作用;同时长城把游牧区和农耕区隔开,阻碍了游牧民族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2)同意第二种看法。因为在西域中列置亭障,称为西汉在西域的政治军事据点,称为中原先进经济文化在西域的传播站;对匈奴的进攻起了屏护作用,保证了汉朝同西域的交通畅通,所以说具有关键意义。 【自我测评】 (1)沟通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 活。(2)促进了汉朝和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3)奠定了我国对西域管辖和开发的基础 第17课 【议一议】

(1)造纸术发明以前,世界各国的书写材料,有的坚硬,有的笨重,有的价格昂贵,都不是理想的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2)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特别是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使纸日益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3)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第18课 【说一说】秦始皇陵兵马俑再现了当年秦国军队统一六国的宏大场面和威武雄姿,生动地表现了秦始皇的煊赫军势,展现了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材料阅读】 《史记》由五部分组成:本纪12篇----记述帝王的事迹;世家30篇----记述诸侯的事迹;列传70篇----记述重要人物;表10篇----编排时间和事件;书8篇----记述典章制度。 第20课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期末测试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期末检测卷 (人教版 ) 试 题 卷 一、选择题(请认真思考,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每题 2 分,共 40分) 1.我们家乡嘉兴的地形类型是 A .平原 B 盆地 C .丘陵 D .山地 2.某公司为职员统一提供午餐,可萧强的饭菜很特别,在他的饭盒上总标着“清真”两字, 他吃的荤菜主要是羊肉、牛肉等,从来不吃猪肉。你认为萧强是哪个民族的人 3.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A .水稻 B .玉米 C .高粱 D .大豆 4.我国四个直辖市中,位于西部地区的是 A .天津 B .北京 C .重庆 5.请查阅地图,下列四个平原中位于西半球的是 A ?东欧平原 B ?东北平原 C .亚马孙平原 6.下列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是 A .美国 B .蒙古 C .日本 D .法国 7.一艘油轮正航行在这样一个地方:北侧是北半球,南侧是南半球,西侧是西半球,东侧 是东半球,该油轮所在的位置是 C . 180° E , 90° N D .经度 0°, 90° S 8.请查阅地图,北回归线由东往西经过我国的省区依次是 A .云南、广东、广西、台湾 B .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C .云南、广西、广东、台湾 9 .我国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河流是 10.下列河流中的下游被称为“地上河”的是 A .长江 B .珠江 11 .下列不属于文献资料的是 A .满族 B .藏族 C .回族 D .汉 族 D .上海 D .西西伯利亚平原 A . 20° W , 纬度 0 B . 160° E ,纬度 0 D .台湾、广西、广东、云南 A .长江 B .珠江 C .京杭运河 D .淮河 C .黄河 D .淮河

初中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完整版)

差 七上第一单元教案集 第一课我家在哪里(第一课时) 从社区看我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平面图,初步掌握地图的三要素。 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3、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利用比例尺,计 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多种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首先祝贺你们升入了初中学习,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新同学,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是我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出发点。” 引出社区概念。(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相关的利益、共同 的生活空间──人类生活共同体。)社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每个社区有不同的位置和环 境。那么怎么让朋友们了解自已家的位置和环境呢?(一个好办法是画一幅社区平面图)新课教学: 一、从社区看我家 1、社区 出示图1-1和图1-2①,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小组仔细观察、讨论“这两幅图画得是同一地方吗?”找出它们的差异,并作好记录。看哪个小组观察得最仔细、 差异找得最多。(两图方向、符号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的异、图幅有大有小等)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完成图下第二小题,可以让一组同学扮演杜鹃,一组同学扮演王朋,分别向同学描述图中景物的相对位置,看看其他同学能否听明白。 这时教师作适当引导,自然地过渡到第三小题,怎样修改一下,使这两幅图趋于一致, 别人容易读懂?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 两图方向不同-------→要有统一的方向(方向)图幅有大有小-------→要有统一的大小(比例尺)地图的三要素 符号有异-------→要有统一的符号(图例和注记) 展示图1-3②,让学生仔细读图,并比较图1-3对图1-1和图1-3对图1-2,分别作了哪些改进?师生共同一边比较,一边阅读图旁对地图三要素的含义的注释,加深对地图三要素 的理解和认识。然后带领学生阅读“地图的语言”。 2.地图三要素 老师: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只有懂得了地图的语言才能正确地阅读地图,和地图对话。 介绍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结合地图,让学生懂得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有三种:指向标③、经纬网④和通常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⑤”,通过反复阅读地图,巩固记忆。 教师:让学生记住比例尺⑥有三种表示方法: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让学生看图操作,训练学生能三种方式互相转换;知道比例尺有大有小,知道用比例尺计算地图上任何两 地的距离。 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颜色和文字说明就是地图的图例⑦,它帮助我们识别地图上不同类型的信息,认识地图上的地理事物。让学生记住一些常见的图例,利用图册,反复 阅读各种地图,巩固学生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知识。 [活动:假如你是杜鹃或王朋,利用1-3图,向别人描述自己家的位置和周围环境] 小结:1、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评一个最佳小组合作奖。 尝试应用:1、画一幅自己学校或自己所在社区的平面图。 教后反思 设计教学情境,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生动化。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发现问题、自主分析归纳地图的三要素。在此基础上,讲述地图的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的概念,然后引导 学生练习使用地图语言去描述某地的位置,并进行比例尺的量算。最后鼓励学生尝试绘制自 家所在社区的平面图。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第二课时) 在社区中生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对生活的小区进行调查,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2.通过讨论、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对生活的环境产 生认同感、自豪感。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一、朝代篇历史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 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二、政治制度篇 1、禅让制:尧舜禹时期,以民主推举的方式选出部落联盟首领,历史上称为:“禅让制”。 2、世袭制:禹死后,启继承了他的位置,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目的),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依据),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作用)。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义务)。西周、西 汉、西晋实行过分封制。 4、中央集权制度:为加强对全国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最高统治者为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三、民族交流篇 1、秦与匈奴: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2、张骞通西域 (1)西域指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 (2)两次通西域 3、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天新疆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4、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汉光武帝时期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因此从东汉开始,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主要包括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 四、改革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

第一课 从太空看地球,蓝色的海洋约占据地球表面71%的面积。那些被海洋环抱的黄色区域是陆地,陆地仅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因此,人们把地球称为“蓝色的星球”。 陆地可以分为大陆和岛屿。 全球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最大的洲是亚洲,最小的洲是大洋洲。 半岛: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 海峡:海峡是沟通两个海域的狭窄水道。 洲与洲之间的界线是人为划分的,有的借助了高大的山脉,有的借助了河流或湖泊,还有的借助了狭窄的海峡或运河。

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 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格陵兰岛:格陵兰岛是世界最大的岛屿。 麦哲伦海峡:由世界第一位环游世界一周的麦哲伦发现的。 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要道,是亚、非、澳、欧沿岸国家往来的重要海上通道,许多发达国家进口的石油和战略物资,都要经过这里运输。 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半岛是世界最大的半岛。 马来群岛:马来群岛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群岛。 第一位环游世界一周的是麦哲伦。 世界最重要的海峡:马六甲海峡(东南亚),土耳其海峡(亚洲),直布罗陀海峡(欧非),莫桑比克海峡(非洲),白令海峡(亚美)。

大洋 人类尽管生活在陆地上,却也海洋息息相关。海洋的主体部分是洋,海是海洋的 边缘部分。 地球表面的海洋被划分为四个大洋,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最大的洋是太平洋,最小的洋是北冰洋。 海洋对人类的作用: 1、提供淡水资源 2、渔盐之利、能量之源 3、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4、空间之源。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知识点精华_

1.社区是指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它有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以及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 2.社区的类型有:①功能社区:(围绕人的不同社会活动形成的区域。如:工业区、大学区高科技园区、农场、生活小区等。) ②自然社区:自然形成的社会生活区域。如:村落、城镇等。③行政社区:以行政管理范围来确定的区域。如:街道、乡、县、市、省、大洲3、北京的中关村是高科技园区;上海的南京路、深圳的华强北都属于商业区;明阳小区属于生活小区;王村属于农村社区。 4、社区的主要功能:政治功能:(选举、投票人大代表);经济功能:(开办商店、工厂、超市等);文化功能:(开办老年大学,开展文艺活动,兴建图书馆,兴建体育设施。)管理功能:(组织保安巡逻,调节邻居的纠纷,开展计划生育和流动人口管理等。) 5、社区交流:主要有物产(山东苹果买到广州)交流,还包括经济、文化(深圳少儿艺术团到香港表演)、信息(上网查阅信息)、技术(从德国引进冰箱生产技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的交流。 6、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的缩小程度)、图例(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和注记(地图上地理事物的文字说明和数字) 7、比例尺越大,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小,表示的地理事物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大,表示的地理事物越粗略。 8、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29%。 9、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是欧亚大陆,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世界上最大的群岛是马来群岛。 10、世界上的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依次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州。 11、洲界分界线:①非洲和亚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②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③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直布罗陀海峡,④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⑤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⑥南美洲和南极洲的分界线是德雷克海峡。 12、赤道穿过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亚洲等四个洲,其中非洲被赤道横穿大陆中部。 13、地球表面分为四个大洋,由大到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面积最大的是太平洋;轮廓呈“S”型的是大西洋;纬度位置最高,跨经度最广,面积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 14、马六甲海峡沟通了太平洋和印度洋;直布罗陀海峡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连接了地中海和大西洋;白令海峡在亚洲和北美洲之间,连接了太平洋和北冰洋;麦哲伦海峡位于南美洲南端,连接了太平洋和大西洋;巴拿马运河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苏伊士运河连接地中海和红海。霍尔木兹海峡位于波斯湾与阿拉伯海之间,被称为“世界油阀”。 15、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是亚洲的喜玛拉雅山脉,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部编版2018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复习资料 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楚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生产工具的革新:原始社会初期(打制石器)——原始社会中期(磨制石器)——原始社会后期(铜器)——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发展达到鼎盛)——春秋后期(出现铁农具、牛耕)——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使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2.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3、云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区别 代表文化距今时间地点用火工具制造地位 元谋人约170万年云南元谋县 知道用火粗糙的石器 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 早的古人类 北京人约70-20万 年 北京周口店 龙骨山 学会使用和长期保 存火种(天然火) 打制石器 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 之一 山顶洞人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 龙骨山 人工取火 开始掌握磨光和 打孔技术、骨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1.能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木结构水井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原始居民。 2、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区别。 原始居民距今 时间 地区 农 业 家畜业 房屋 样式 生产 工具 手工业 河姆渡人 约 7000 年 浙江余姚河 姆渡村 (长江流域) 水 稻 饲养猪 狗水牛 干栏式骨耜 制作黑陶、玉器和乐器骨哨、使 用天然漆、雕刻技术 半坡人 约 6000 年 陕西西安东 部半坡村 (黄河流域) 粟 饲养猪 狗等 半地 穴式 石器、 角器、 骨器等 制作彩陶、乐器、纺织、制衣等 3、原始农业的发展: (1)时间:9000-7000年前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和淮河流域 (3)变化: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翻土耕种,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4)兴起和发展的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5)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3课远古的传说 1.距今大约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有炎帝和黄帝。 2.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大战蚩尤,为日后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著名战役是涿鹿之战。 3.炎黄部落联盟后逐渐形成华夏族,“人文初祖”指的是炎帝和黄帝,海内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 4.炎帝的发明:教民开垦耕种,种植水稻,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民通商

(完整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历史与社会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梳理 班级姓名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一、我的家在哪里 (一)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又叫做“缩尺”。(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1)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示形式: 线段式:例如,0 50 100千米 文字式: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 数字式:例如,1:5000000 (2)比例尺大小对地图的影响:同样大小的地图比例尺越大,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小,表示的地理事物越详细(大、小、详);比例尺越小,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大,表示的地理事物越粗略(小、大、粗)。注意单位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2、方向:地图上常用的定向方法有三种 一般定向法:是地图上普遍采用的方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还可确定其他四个方位) 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按照指向标定方向。(平移指向标) 经纬网定向法: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来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图例和注记: 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文字和数字说明。(熟悉P6页图1-6常见图例)(二)在社区中生活: 1、社区的主要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功能 2、社区的含义:社区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以及社区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是构成社区的几大要素。 二、乡村和城市 (一)乡村聚落: 1、聚落的含义:聚落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 2、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乡村人们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它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3、乡村聚落景观和生产活动差异的原因: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生产生活方式、历史文化环境等人文环境特点。(如:云南傣族的竹楼,防潮通风作用;沙特民居墙厚、窗小,适应昼夜温差大的条件) (二)城市聚落: 1、城市聚落: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行政管理中心。 2、城市聚落的由来:城市聚落是有乡村聚落发展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村落----市井----集市----城市的过程。

精华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1 页共24 页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1、地图的语言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地图的方向的表示方法有一般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 经纬网定向法。其中最准确的是经纬网定向法、最常用的是一般定向法。 3、比例尺= 图上距离 / 实地距离。 4、比例尺的表示方法主要有线段式比例尺、数字式比例尺、 文字式比例尺。 5、种类:大比例尺(大于1:100000)、中比例尺、小比例尺(小于1:1000000) 6、图幅相同时,大比例尺地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小,内容较 详细;小比例尺地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大,内容较简略。 7、图例包括各种符号和颜色,注记指 各种文字、数字。 8、社区是一个社会生活的共同体,那里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

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往来。 9、社区功能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 管理功能。 10、社区类型有功能社区、自然社区和行政社区。 11、社区有不同的类型,但是不同类型的社区往往是相互联系 在一起的,一个人可以同时生活在不同类型的社区中。 12、不同区域之间为什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区域间有差异,正因为有差异才有交流的必要。一个区域的优势,可能正好能弥补另一个地方的劣势,因此,我们应该进行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促进不同区域的共同繁荣。 第2 页共24 页13、乡村聚落的景观特征 (1)平原的村落——规模大,房屋密集且较集中,呈团状分布; (2)山区的村落——规模小,房屋稀疏且分散,呈块状分布。 14、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各地区乡村聚落中的房屋建筑,因所处自然环境 的差异,以及人们生活习俗、历史文化等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

中国历史 上册 第一单元中国文明起源 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西楚)、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清(根据都城的所在地,先西后东、先北后南) 一、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元谋人:距今一百七十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2、北京人(北京周口店):1929年发现,使用石块敲打的粗糙石器,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群居生活。 3、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距今三万年使用磨光和钻孔的打制石器,掌握人工取火,制造骨针。形成血缘关系的氏族。 二、原始的农耕生活 1、河姆渡文化(长江中下游、浙江) ①距今7千年,②使用磨制石器,③用耒耜耕地,④培育了水稻。⑤居住干栏式房子(地上打桩,然后盖房)。⑥制作陶制的蒸煮器 2、半坡文化(黄河流域、西安) ①距今5、6千年的农耕部落,②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③培育了粟(小米),④居住半地穴式房子,⑤制作彩陶 3、大汶口(黄河流域、山东) ①距今4、5千年,②制作黑陶、白陶,③从墓葬的预期和日常器物陪葬多少可以看出

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出现。④出现了殉人现象。 4、红山(辽河流域、内蒙古) 三、华夏之祖 1、炎黄战蚩尤 黄帝和炎帝通过涿鹿一战打败蚩尤, 2、黄帝——人文初祖 黄帝造船、车、造房、织布(黄帝名轩辕氏,说明它是一个造车或者驾车的高手)嫘祖:养蚕、缫丝 仓颉:造字 3、尧舜禹“禅让”:禅让是部落联盟首领征询其他首领的意见,选出继承人,让出联盟首领地位的方法。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四、夏、商、西周的兴亡 1、夏朝的兴衰 夏:公元前2070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父位,废除禅让制,建立世袭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建立商朝。因为水患,商朝几次迁都。公元前1046牧野之战,纣王失败,自焚而死。 夏桀、商纣都是因为暴政、修宫殿大量征发百姓劳役而亡国。 3、西周分封制 ①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努力,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②诸侯服从周天子命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1)地图语言 (2)在社区中生活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1)聚落 是指人类集中的居住地,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一般先有乡村,再有城市。 城市聚落: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的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城市一般人口数量大、密 度高、职业和需求异质性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乡村聚落:乡村聚落又称乡村居民点,是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主要形式的聚落,是指乡村地区人类 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即村落),包括所有的村庄和拥有少量工业企业及商业服务设施,但未达到建制镇标准的乡村集镇。 (2)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3)聚落形成的条件 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动植物资源丰富等。所以在平原地区,聚落数量多,规模大,呈团状分布。而在山区,聚落数量少、规模小,沿河谷呈带状分布。而沙漠地区和高寒地区很少或没有聚落。 (4)乡村聚落的房屋体现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 如云南傣族(热带季风气候)的高脚楼,通风防潮 西亚沙特阿拉伯(热带沙漠气候)的厚墙小窗房,抵制热浪侵袭; (5)乡村聚落按生产活动的不同,可分为农村、渔村、林场和牧村 (6)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也不同.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其实,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不仅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技术、信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稀疏,表示地势比较和缓,是缓坡;等高线密集,表示地势比较陡峭,是陡坡。 具体见书本P17 (2)分层设色地形图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其中,一般来说,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黄色代表丘陵,褐色代表高原,白色代表雪线以上。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梳理 班级姓名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一、我的家在哪里 (一)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又叫做“缩尺”。(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1)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示形式: 线段式:例如,0 50 100千米 文字式: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 数字式:例如,1:5000000 (2)比例尺大小对地图的影响:同样大小的地图比例尺越大,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小,表示的地理事物越详细(大、小、详);比例尺越小,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大,表示的地理事物越粗略(小、大、粗)。注意单位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2、方向:地图上常用的定向方法有三种 一般定向法:是地图上普遍采用的方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还可确定其他四个方位) 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按照指向标定方向。(平移指向标) 经纬网定向法: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来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图例和注记: 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文字和数字说明。(熟悉P6页图1-6常见图例)(二)在社区中生活: 1、社区的主要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功能 2、社区的含义:社区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以及社区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是构成社区的几大要素。 二、乡村和城市 (一)乡村聚落: 1、聚落的含义:聚落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 2、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乡村人们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它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3、乡村聚落景观和生产活动差异的原因: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生产生活方式、历史文化环境等人文环境特点。(如:云南傣族的竹楼,防潮通风作用;沙特民居墙厚、窗小,适应昼夜温差大的条件) (二)城市聚落: 1、城市聚落: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行政管理中心。 2、城市聚落的由来:城市聚落是有乡村聚落发展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村落----市井----集市----城市的过程。 3、城市聚落的景观:一般有公共建筑、住宅楼群、交通网络、商业中心、园林绿化以及地下管道系统等。 4、城市聚落的功能差异:任何城市的功能都不是单一的,汇集了多功能。(如以政治活动为主(首都);以商业、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完美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中国历史第一册 第1课祖国境内的原始居民 【知识要点】 【难点解析】 1、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雷电起火,堆积物高温起火。 2、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内容我们都是怎样认识到的? 通过考古学家考古,对远古人类遗址的残留物或骨化石进行鉴定、分析得到的。 【重点考点】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 3、(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还会制作骨针。 4、(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5、人类是由古代(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6、简答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①.北京人的模样保留猿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则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②.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石器,山顶洞人则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③.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而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 ④.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则生活在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里。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知识要点】 [难点解析]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 河姆渡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作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2、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

大汶口时期,农耕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财富增多,氏族首领凭借权力拥有较多财富,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重点考点] 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定居)生活。 2、河姆渡居民居于(长江)流域,受湿润气候影响,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居于(黄河)流域,属内陆地带,干旱地区,受气候影响,居民多住(半地穴)式房屋。 3、河姆渡居民开始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开始种(粟)。 4、列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贡献(之最)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3)我国是世界上很早就种植蔬菜的国家。 第3课华夏之祖 【知识要点] 1、炎黄战蚩尤----涿鹿之战 2、华夏民族的形成 (1)黄帝和炎帝部落结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后人称自已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3、“人文初祖”-----黄帝 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相传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乐谱。 4、“禅让”制度---推举部落联盟首领做继承人的做法。 5、夏朝的建立----我国历史第一个王朝(奴隶制王朝) (1)时间: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从部落联盟首领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3)标志: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难点解析} 1、你觉得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尧生活简朴、克已爱人,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与人民同甘共苦、无私奉献。 2、世袭制与禅让制有何区别? 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推举联盟首领的办法,开始于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时。王位世袭制是指一个家族世世代继承王位或帝位,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它的确立是我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变革。 [重点考点】 1.炎黄战蚩尤的战役是(涿鹿之战)。 2.(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 3.我国历史第一个王朝是(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是(禹)。 4.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是(夏朝的建立). 5.尧舜禹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是(禅让制)。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知识要点] 一、夏、商、西周三朝更替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完整版)

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不同区域的生活环境,有不同的特征,其中最显著的差异莫过于乡村和城市。所以,区域的特征和差异,就成为我们观察社会生活最基本的角度。 1.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 向法(最准确) 3.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缩尺。 公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表示方法: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 在相同图幅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地图表示实际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内容越粗略。即“大小详,小大略”。 4.图例和注记: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文字说明。 5.社区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的功能。 6.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地区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7.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平原地区村落规模大, 一般呈团状分布,山谷村落呈条带状分布。 8.由于所处自然条件的差异,乡村里的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各不相同,有农村、渔村、林 场和牧村等。 9.一般来说,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乡村聚落里逐渐出现了商 业,成为所在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居民中增加了许多从事农业以外职业的人,这样,城市聚落就出现了。 10.步入一些大城市会看到那里有规模宏大的公共建筑,密集分布的住宅楼群,纵横交错的 交通网络,人群熙攘的商业中心,错落有致的园林绿地,还有看不见的地下管道系统。 11.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里,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 等方面的工作。 12.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不仅 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13.地形图包括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 14.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能够直观地告诉我们地势的起伏状 况。平原一般用绿色表示,高原山地一般用褐色表示,海洋用蓝色表示,而且颜色越深,表示海洋深度越深。 15.地形剖面图可以帮助我们对某一地区沿剖面线地带的起伏状况有准确的了解。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1.人类生活的空间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其中,地形、气候、水文、动植物、土壤和 光照等构成了自然环境;人口、人种、语言、历史宗教和生产活动的等地球上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和现象构成了人文环境。自然条件和人文特色是认识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两个最基本的着眼点。 2.从太空看,海洋占据地球表面71%的面积,陆地占据29% 3.大陆和其附近岛屿合起来成为大洲,全球按照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 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4.海洋的主体部分是大洋,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按照面积大小依次是太平洋(最大、最深、最多岛 屿)、大西洋(“S”状)、印度洋(热带海洋)和北冰洋(最小、最北、最冷)。(掌握其特征)

最新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期中复习资料(人教版)名师优秀教案

2013年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期中复习资料(人教版)精品文档 2013年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期中复习资料(人教 版) 莲山课 件 m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期中复习 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 1、地图的语言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地图的方向的表示方法有一般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其中最准确的是经纬网定向法、最常用的是一般定向法。 3、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4、比例尺的表示方法主要有线段式比例尺、数字式比例尺、文字式比例尺。 5、种类:大比例尺(大于1:100000)、中比例尺、小比例尺(小于1:1000000) 6、图幅相同时,大比例尺地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小,内容较详细;小比例尺地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大,内容较简略。 7、图例包括各种符号和颜色,注记指各种文字、数字。 8、社区是一个社会生活的共同体,那里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 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往来。 9、社区功能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管理功能。 1 / 27 精品文档

10、社区类型有功能社区、自然社区和行政社区。 11、社区有不同的类型,但是不同类型的社区往往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可以同时生活在不同类型的社区中。 12、不同区域之间为什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区域间有差异,正因为有差异才有交流的必要。一个区域的优势,可能正好能弥补另一个地方的劣势,因此,我们应该进行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促进不同区域的共同繁荣。 13、乡村聚落的景观特征 (1)平原的村落——规模大,房屋密集且较集中,呈团状分布; (2)山区的村落——规模小,房屋稀疏且分散,呈块状分布。 14、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各地区乡村聚落中的房屋建筑,因所处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人们生活习俗、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外观及建筑材料上各有特色。 (1)中国云南的傣族民居,以竹木为主材搭建而成,往往悬离地面,目的是为了-减轻潮湿的程度。 (2)沙特阿拉伯的乡村,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以适应那里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 (3)中国陕北黄土高原的乡村民居要数窑洞最有特色。 15、乡村人们的生活 2 / 27 精品文档 由于所处自然条件的差异,乡村里的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各不相同,人们的生活也各具特色。A农村B渔村c林场D牧村 16、城市聚落的景观特征、功能 城市功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科研、对外交流等功能 实际上,任何一座城市的功能都不是单一的,而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 17、城市居民的生活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东西方的造人传说 西方:上帝创造了亚当、夏娃;东方:女娲(wa)抟(tuan)土造人。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会不会制造工具。 3、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4、远古人类表格: 氏族: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 火的作用: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还用火照明、防寒。 思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从外貌、使用工具、生活方式分析)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1、认识书P8页上的地图 2、表格: 第3课华夏之祖 1、涿鹿之战:据今四五千年,黄帝联合炎帝战败善于使用铜作武器的蚩尤。 2、汉族的由来:炎帝、黄帝的部落联盟——华夏族——汉族。 3、人文初祖——黄帝(轩辕)时期的发明: 黄帝——建造宫室、制衣裳、挖井、分明舟车 嫘祖——养蚕缫丝 仓颉——造字

伶伦——编乐谱 4、禅让制: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 单元小结: 本单元从远古人类讲起,到后来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人口集中的地方出现的农耕,到第三课黄河流域出现的几个重要的部落首领如:黄帝,注意时间上的联系。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朝代---------------------都城--------------------兴衰过程---------------------------善用人才 夏(1) 阳城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世袭制(2) 启 公元前1600年在桀统治时灭亡(4) -------------------------------------------------------------------------------------------------------------- 商殷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伊尹 盘庚(迁都) 牧野之战 公元前1046年在纣统治时灭亡(4) ---------------------------------------------------------------------------------------------------------------------- 周文王姜尚 西周镐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建立 (3) 公元前771年在幽统治时灭亡(4) -------------------------------------------------------------------------------------------------------------------- (1) 夏朝建立的意义:标志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奴隶社会的开始。 (2) 世袭制的意义:“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 a/西周的分封制 ①原因:为了巩固统治。 ②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b/西周的等级制 ①原因:随分封制的产生而产生。 ②内容:书P24“金字塔结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4)国家灭亡的感想:暴政可以亡国,统治者应以人民为重,实行仁政,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商朝时期的青铜器代表作品: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三星堆”文化: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