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管内皮抑素抑制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作用机制_马兴群

血管内皮抑素抑制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作用机制_马兴群

血管内皮抑素抑制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作用机制_马兴群
血管内皮抑素抑制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作用机制_马兴群

原发性肝癌淋巴结转移的治疗-论文

项目基金 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2012ZX10002016-014 作者简介 王健东1971-男山东济南博士研究方向为 肝胆肿瘤的基础与临床E-mail wang j iandong dr @https://www.doczj.com/doc/7215893067.html, 原发性肝癌淋巴结转移的治疗 王健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普外科上海200092 摘 要 原发性肝癌淋巴结转移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其预后与局部晚期IVA 期 肝癌相似但现有文献并 未给出肝脏区域淋巴结分类的准确定义亦缺乏不同部位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资料手术治疗肝癌淋巴结转移仍存 在争议手术技术的进步使手术安全性得到保障可以使部分患者生存期受益预防性淋巴结清扫可以切除影像学检查难以发现的微转移灶但迄今未发现具有指导意义的转移相关的标记物 右半肝肝癌的区域淋巴结清扫范围 主要包括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胰腺后方区域肝总动脉旁淋巴结直到腹腔干淋巴结左半肝肝癌需要重点清扫 胃左动脉淋巴结及网膜囊淋巴结 肝癌淋巴结转移对放疗敏感放疗剂量应控制在56Gy 以内 射频消融通过经 皮经肝的淋巴系统造影术局部化疗免疫治疗等是可以选择的综合治疗方法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淋巴结转移治疗 中图分类号 R6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8x 201303-0145-03 Combined ther apy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with lymph node metastasis W A NG ian-dong De partment of G eneral Surgery X inhua H ospital Shanghai iaotong Uniu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 a ct t he treatment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accompaning with lymph node metastasis is still one of the most challenge clinic task.It has similar prognosis with locally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VA .t he exact definition of regional lymph nodes related to liver is not provided in ready literatures.t he clinical data of different lymph node metastasis is poor.t 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liver cancer accompaning with lymph node metastasis is still controversial.Although survival time of some patients was able to benefit from resection without more mortality and modality the prophylactic lymph node dissection may remove micrometastases of lymph nodes which can t be detected through preoperative imaging examination.No critical tumor marker related to lymph node metastasis is found so far.t he extent of regional lymphadenectomy to right lobe hepatic cancer should include hepatoduodenal ligament peripancreatic periportal along the common hepatic artery and celiac lymph nodes.As to left lobe hepatic cancer left gastric artery and omental sac lymph nodes should be dissected.t he lymph node metastasis from liver cancer is sensitive to radiotherapy so the dose should be controlled within 56Gy.Radiofreguency ablation local chemotherapy with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lymphography and immunotherapy are some alternative therapies. Key wor ds Primary liver cancer Lymph node metastasis t herapy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发病率逐年增长已超过62.6万/年居于恶性肿瘤的第5位死亡接近60万/年位居肿瘤相关死 亡的第3位1 目前我国原发性肝癌发病人数约 占全球的55%在肿瘤相关死亡中仅次于肺癌位 居第二 2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难点在于容易复发 转移根治性切除后5年内仍有60%-70%的患者会出现转移及复发而腹腔淋巴结转移在肝外转移的发生率仅次于肺以肝门淋巴结转移最常见也可转移至胰周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偶尔累及锁骨上淋巴结颈部淋巴结等转移引起的淋巴结大多 5 41

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诊断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215893067.html, 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诊断 作者:文明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8年第02期 【摘要】目的: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诊断作分析。方法:研究中纳入经临床病理学 证实的颈部淋巴结患者120例为对象,将其各项临床数据详细整理后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淋巴结横径增加与内部回声不均匀时提示颈淋巴结转移,淋巴门存在血流信号时提示非转移性淋巴结肿大。结论:颈淋巴结是否转移判断时的超声指标为淋巴结横径增大、内部回声不均、有无淋巴门血流。 【关键词】颈部淋巴结;转移;超声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3-0-01 颈部淋巴结为出现在颏下三角中的淋巴,通常纳入颏部及口底、舌尖等部位,注下颌下淋巴结与颈内静脉二腹肌淋巴结等。临床上均见颈部淋巴结组织由鼻、鼻窦或者咽、喉以及口腔、面部等部位的淋巴回流,其恶性肿瘤转移情况的诊断尤为关键,与临床治疗时的方案选择密切相关。故本次研究旨在对颈部淋巴结转移超声诊断情况作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120例纳为对象:男性为87例、女性33例;年龄为18-65岁,均值为(38.15±5.93)岁;经临床病理学证 实为:转移淋巴结患者92例:原发肿瘤肺癌40例、甲状腺癌21例、鼻咽癌8例、喉癌3 例、淋巴瘤20例。非转移淋巴结患者28例:反应性增生10例、颈淋巴结炎18例。纳入患者病情均经临床病理学证实,患者及其家属对此次研究中内容均知晓,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心、肝、肾等其他重大脏器疾病,以及语言/听力/精神障碍不能配合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选飞利浦IU 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将线阵探头频率设置为7.5MHz;扫查最佳肿大淋巴结二维超声及彩色血流成像后作分布图,并将淋巴结扫查过程中的各方面数据详细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以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获各项临床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以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经超声扫查得出:淋巴结转移患者横径大于非转移患者,其中32例34.8%呈内部回声均匀状、60例65.2%为不均匀状,7例7.6%例存在淋巴门血流、85例92.2%无淋巴门血流,上述情况与非转移淋巴结患者比较存在差异,P

颈部淋巴结癌症转移过程

颈部淋巴结癌症转移过程 颈部淋巴结最常见的病变方式是肿大或诱发其他疾病,这看似是一种小毛病,但长期拖延病情不治疗的话就有可能会转移为肿瘤,称为颈部淋巴结癌症转移。那么,为了让大家都能对常见的颈部淋巴结疾病引起重视,现在就一起去看看颈部淋巴结转移过程是怎样的,以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症的严重后果。 淋巴结转移是肿瘤最常见的转移方式,是指浸润的肿 瘤细胞穿过淋巴管壁,脱落后随淋巴液被带到汇流区淋巴结,并且以此为中心生长出同样肿瘤的现象。 转移过程 淋巴结转移,一般是首先到达距肿瘤最近的一组淋巴 结(第一站),然后依次在距离较远者(第二站、第三站的,当瘤 细胞在每一站浸润生长的同时也向同组内邻近的淋巴结扩展。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部分患者,也可循短路绕过途径中的淋巴结

直接向较远一组淋巴结(第二站或第三站)转移。临床上称这种转移方式为跳跃式转移。如宫颈癌在盆腔腹膜后,纵隔淋巴结未发生转移的情况下,首先出现颈淋巴结转移。 另外还可出现逆淋巴汇流方向的转移,转移到离心侧的淋巴结,这可能是由于顺流方向的淋巴管已有阻塞的结果。如宫颈癌转移到腹膜内淋巴结,胃癌转移到髓窝淋巴结或腹膜内淋巴结。这些特点增加了肿瘤转移的复杂性,使临床上仍有部分患者颈部淋巴结己证实转移癌,却最终也找不到原发病灶者,这是临床上选择治疗方案时颇为特殊的问题,有时会因寻找原发灶而拖延治疗时间,从而影响了患者治疗的预后。 颈部淋巴结癌症转移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英文名: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tic carcinoma,颈部淋巴结转移癌(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tic carcinoma)约占颈部恶性肿瘤总数的3/4;在颈部肿块中发病率仅次于慢性淋巴结炎和甲状腺疾病。原发癌灶绝大部分(85%)在头颈部,尤以鼻咽癌和甲状腺癌的转移最为多见。锁骨上窝转移性肿瘤的原发癌灶多在胸腹部(包括肺、纵隔、乳房、胃肠道、胰腺等);但胃肠道、胰腺癌肿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经胸导管多发生在左锁骨上窝。

原发性肝癌伴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与CT评价

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CC)是我国居第三位的恶性肿瘤,每年患者达11万之多,预后甚差。国内外已有大量文献研究HCC的血行转移,但很少有文献研究HCC的局部淋巴结转移情况[1,2]。研究HCC是否发生局部淋巴结对TNM分期十分重要,对肿瘤治疗方式的选择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作用。本文收集我院1997年3月~2008年3月HCC伴淋巴结转移57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CT表现。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肝穿活检或随访证实的肝癌淋巴结转移患者共57例,男32例,女25例,年龄31~75岁,平均55.2岁。 1.2 CT扫描 采用Picker PQ-6000A型CT机。每例病例行平扫、动脉期扫描和门静脉期扫描(延迟时间为60s)。扫描层厚及重建层厚均为10mm。局部淋巴结转移:由3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盲法下回顾性阅片,记录局部肿大淋巴结的大小、强化特点及分布情况。综合目前国内外普遍观点,设定淋巴结的短径>1.0cm为淋巴结阳性的影像表现[3]。记录淋巴结转移部位、CT密度、强化情况等。 2 结果 本研究组HCC伴淋巴结转移患者共57例,占同期HCC的7.67%(57例/743例)。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右上腹或肝区疼痛不适,肝脾肿大,一般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泻、纳差,上腹部肿块,乏力,消瘦,黄疸,体重减轻和转氨酶异常等。HCC局 部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为局部淋巴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可为分离结节影、融合团块影(图1~3)。淋巴结中心出现坏死,CT上表现为低密度。未坏死的淋巴结呈均匀、轻度强化或不强化。淋巴结转移部位分布见表1。转移方式以多组淋巴结同时累及多见,跳跃式转移也不罕见。本研究病例3组以上淋巴结同时转移14例,2组同时发生转移11例。 3 讨论 HCC以血行转移最常见,肝癌细胞侵犯肝血窦,在肝门静脉和肝静脉内形成癌栓,并向肝内和肝外转移;其次为淋巴途径转移;种植性转移最少见。尽管HCC淋巴结转移临床上并不常见,但随着影像诊断和临床治疗肝癌方法的进步,患者生存期延长,肝癌出现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随之升高。Uka [4]对151例合并肝外转移的肝癌患者统计后发现,淋巴结转移占全部肝外转移的45%。文献报道HCC 发生上腹部淋巴结转移的概率差异很大。Araki等[5]报道为6.3%。Yuki等[6]报道为32.9%。本文出现淋巴结转移57例,占同期HCC7.67%,与Araki等的报道相似。 HCC并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见的临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HCC)伴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与CT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HCC伴淋巴结转移57例作为研究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CT表现。结果:HCC淋巴结转移CT表现为肝脏淋巴结引流区肿大的淋巴结,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转移部位以肝门、腹膜后最常见。结论:HCC淋巴结转移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增强CT有助于提高的诊断率。【关键词】原发性肝癌; 淋巴结转移; 临床表现; CT 【中图分类号】 R73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0959(2011)06-0939-02 Evaluation on Clinical Features and CT Image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 Lymph Nodes Metastasis Huang Jian-fen, Wang De-zhao, Zou Ai-chun, et al.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college,Guangzhou 51015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CT image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with lymph nodes metastasis. Methods:57 case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 lymph nodes metastasi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for clinical features and CT images. Results:Lymph nodes metastasis were more easily found in postperitoneal, not or a bit enhanced after contrast medicine injection. Conclusions:Enhanced CT images, not cinical manifestations, improves the diagnosis of HCC with lymph nodes metastasis.【KEY WORD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Lmph nodes metastasis; Cinical manifestations; CT 原发性肝癌伴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与CT评价 周鹏志1, 谭慧珍1, 黄越前1, 李博璋1, 江魁明2 (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消化科1 ,放射科 2 , 广州 510150) 图1~3:患者女,56岁,腹胀、纳差1年,发现右上腹包块2月。CT 增强扫描示:右肝巨块型肝癌,肝门区、腹腔干、腹主动脉旁广泛淋巴结转移并相互融合 表1 HCC淋巴结转移部位分布 分组 显示例数(比例%) 门腔间隙组 24(42.1)肝门组 17(29.8)腹主动脉旁组 15(26.3)腹腔干动脉旁组 6(10.5)肠系膜上动脉旁组 4(7.0)注:3组以上同时转移14例,2组同时转移11例 分组 显示例数(比例%)肝胃韧带组 2(3.5)膈脚后组 2(3.5)肝十二指肠韧带组 2(3.5)心包旁组 1(1.8)合 计 57(下转941页)

淋巴瘤影像鉴别

1. MRI对脑转移瘤和多发性恶性胶质瘤的鉴别诊断 脑转移瘤和恶性胶质瘤MRl的鉴别诊断要点有:①转移瘤患者年龄比胶质瘤大,常有原发瘤病史;②转移瘤易多发且位置表浅,瘤脑界面一般比胶质瘤清晰;③转移瘤单发时一,整个肿瘤均匀强化比胶质瘤多见,环状强化时转移瘤环壁相对规则;④胶质瘤多发时病灶相对集中。但这些征象缺乏特异性。 脑实质内转移瘤的临床及MRI的表现具有以下特点:脑转移瘤多见于中、老年人,肺癌是其最常见的原发肿瘤,其他原发肿瘤还包括消化道癌肿、乳腺癌等,脑转移瘤可发生于脑实质、脑膜及脑室,内其中以脑实质最为常见。脑实质转移瘤常位于皮髓质交界区,可多发也可单发。病灶一般体积较小,无包膜,血液供应丰富,易于发生坏死、囊变及出血。临床表现常随转移瘤所处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早期可无症状,随之可出现头痛、头晕、肢体无力、感觉异常以及颅内高压表现,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汇2一4J。MR嚷现为病灶多发,大脑半球或小脑内均可发生,病灶位于皮髓质交界区或皮质内,呈膨胀性生长,多呈圆形及类圆形,其外缘较光滑、清晰,呈圆形或类圆形,大小一般为2. O一3.ocm,瘤内呈不均匀略长、长或等Tl及长、略长或等TZ信号,均有占位效应及水肿,常有坏死、囊变或出血。当早期转移,病灶为单发时,肿瘤体积较小。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性明显或中等度强化。 胶质瘤在成人和儿童均可发生,成人以幕上多见,儿童位于幕下较多,但以20一40岁年龄组最常见。胶质瘤多单发,但多发病例也不少见。胶质瘤病灶多位于髓质或皮质下区,位置相对较深。病灶大小不一,一般发现时较大,肿瘤周围水肿相对较轻l5]。因为星形细胞瘤无包膜,一般呈浸润性生长,致使外壁毛糙不光整,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瘤体中心易发生囊变坏死,从而实质部呈一环状,不规则,环壁厚薄不均,内壁凹凸不平。 2.多发性硬化的MRI特征 MS的临床诊断要求具有不同部位神经损害反复发作的特征,即俗称的“2+2”(2个部位, 2次发作),这势必需要包括较长时间的病程随访。如何在首诊时将怀疑为MS的患者明确诊断或排除诊断是一项很有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工作。对于不具备典型临床特征,如首次发病或仅有1个部位损害的患者,影像学检查尤其是MRI 具有重要意义。MS典型的头颅MRI表现为多发的分布于大脑半球白质部分的病灶,大小不等,呈边缘整齐、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的T2WI高信号影。病灶也可见于内囊、皮质下、颞叶、脑桥与小脑等部位,严重者可见脑组织变性、萎缩[3]。本组MS患者头颅MRI的病灶分布大部分集中在侧脑室周围、额、顶叶深部白质,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有文献[4]报道MS颅内病灶也可累及灰质如丘脑和基底节,在本组患者中也有类似发现。Kidd[5]研究提出MS可有大量的皮质病灶,但常规MRI却几乎不能显示小病灶,其原因可能是病灶小,病灶与皮质缺乏对比,或与周围脑脊液产生部分容积效应所致,采用对比剂或Flair扫描可有利于显示皮质小病灶。最近的免疫组化研究[6]证实MS慢性病程患者中也有广泛的灰质脱髓鞘,而灰质病灶的病理改变与白质不同,灰质病灶的炎性表现少,巨嗜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少见,而轴突的横断和神经元的丢失却很显著。许多研究报道胼胝体为MS的好发部位,并有相对特征性的诊断征象。Alsia等[7]统计了42

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超声特征

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超声特征 【摘要】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特征性超声表现,多个指标综合判断可提高超声对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肿瘤转移;淋巴结;超声检查 甲状腺癌是较常见的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颈部淋巴结。超声检查作为甲状腺癌最常用的检查手段,若在术前能够提供患者颈部淋巴结有无转移,对术式选择,术中清扫淋巴结范围及术后生活质量好坏均有密切关系[1]。本研究对32例甲状腺癌患者45个淋巴结超声表现进行分析,探讨其超声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2004年3月至2009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甲状腺癌伴颈部淋巴结肿大的患者32例,男7例,女25例,年龄21~68岁,平均41岁。超声检查共发现颈部肿大淋巴结45个,单侧淋巴结肿大19例,双侧淋巴结肿大1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24例30个淋巴结为甲状腺癌转移,8例15个淋巴结为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直径为510 mm。 1.2 仪器与方法采用Hp Angilent影像之星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仪,探头频率为7.5 MHz。采用直接扫查法,记录肿大淋巴结的有无、大小、形态、有无融合、边界、内部回声、有无钙化或液化、血流信号等特征。 1.3 计数资料的比较用卡方检验,以P<0.05(双侧)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超声检查:32例甲状腺癌患者淋巴结的形态特征:(1)30个转移淋巴结中25个(83.3%)呈圆形或类圆形,长径/短径<2;5个(15.7%)呈椭圆形,长径/短径≥2,5个(16.7%)淋巴结呈融合状;(2)15个反应增生性淋巴结中12个(86.7%)呈椭圆形,长径/短径≥2;2个(13.3%)呈类圆形,长径/短径<2。淋巴结散在分布,无融合。 淋巴结边界及内部回声特征:①30个转移性淋巴结中25个(83.3%)边界不清,5个(13.6%)边界清。24个(80.0%)内部呈不均匀低回声,无正常淋巴门线状高回声,6个(20.0%)内部回声呈均匀低回声,可见淋巴门结构,17个(56.6%)淋巴结内见细小钙化灶,3个(10.0%)淋巴结内见液化;②15个反应增生性淋巴结中13个(86.7%)边界清晰,2个(13.3%)边界不清。14个(93.3%)内部呈均匀低回声,可见正常淋巴门结构,1个(6.6%)内部回声不均匀,淋巴门结构不清;所有非转移性淋巴结内均未见钙化或液化。 淋巴结内部血供特点:30个转移性淋巴结中19个有彩色多普勒超声记录,

原发性肝癌转移途径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也是相当高的,而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肿瘤是一种可以控制的疾病,但是由于肝癌早期症状不容易被发现,等到确诊时多数患者已经到了中晚期,所以病情不像早期那样容易控制了,中晚期患者还有可能发生肝癌的转移和复发,当癌细胞发生扩散、转移情况时,会严重影响到治疗的效果。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原发性肝癌转移的途径。 血行转移:这是最常见的转移。癌细胞在发展过程中极易侵犯肝静脉和门静脉,这种浸润在早期即可发生。癌肿的静脉浸润是转移的病理基础。癌栓从肝内小静脉形成后逐渐波及较大静脉,癌栓脱落后又可形成肝内多发性播散。门静脉主干癌形成占30%~60%。癌栓可在门静脉内沿血管生长,引起门脉阻塞,从而加重了门静脉高压,产生脾大、腹水、食管下端静脉曲张。癌栓脱落后可进入肺小静脉,形成肺的转移灶。 直接转移:腹膜转移在肝癌累积肝包膜时较为常见,癌细胞可直接浸润或脱落腹膜而引起种植性转移,引起腹膜的癌症及血性腹水。肝癌可直接浸润肝包膜引起疼痛,并在局部形成癌结节,结节破裂可造成严重出血。 肝门静脉转移:是肝门转移最主要的主要的途径,癌细胞沿着肝门静脉扩散,当肝门静脉经过第一肝门入肝,反复分支汇入到肝小叶的肝血窦,然后不断的在肝内蔓延转移。 淋巴转移:这也是肝癌转移的常见途径,主要累积肝门淋巴结,严重者可累积胰周、腹膜后、主动脉旁及锁骨上淋巴结,其中以肝门淋巴结最常见。胆管淋巴道转移较血清转移更为常见。 种植转移是肝癌的转移途径偶尔发生,如种植于腹膜后形成血性腹水,女性尚可有卵巢转移癌。 除肝内转移途径外,原发性肝癌还会发生其他的远处转移,如:邻近器官侵犯、种植性转移、直接浸润等途径转移。 通过上述的介绍,希望大家对原发性肝癌转移途径有一定的了解,当肝癌发生转移时多数表明肝癌病情已经进入中晚期,因此患者应及早到医院进行治疗,争取有效的控制病情、减轻症状,延长生命。

《甲状腺良性结节、微小癌及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热消融治疗专家共识及操作指南》要点

《甲状腺良性结节、微小癌及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热消融治疗专家共识 及操作指南》要点 近年来,甲状腺良性结节、甲状腺微小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借助影像技术引导的热消融(射频、微波、激光)治疗具有损伤小、恢复快、重复性较好、多数不影响美观且更好地保留了甲状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等特点,近年来在部分甲状腺良性结节、部分低危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及颈部转移性淋巴结非外科手术治疗中已有所开展,且备受关注。 第一部分专家共识 1 术前评估 甲状腺结节热消融治疗是一种体内原位灭活肿瘤以达到局部根治(热切除)的技术手段,因此其手术前的肿瘤学评估应作为治疗的前置条件。所有患者术前均需穿刺活检获得满意的病理结果,推荐采用细针穿刺抽吸活检(FNA)行细胞学检查,细胞病理学报告推荐采用Bethesda报告系统;也可应用粗针穿刺活检(CNB)行组织病理检查。良性结节是指FNA Bethesda类,对于符合消融条件的恶性结节也需FNA明确诊断,便于术前患者知情并做出选择。 1 适应证与禁忌证

2.1 甲状腺良性结节 2.1.1 适应证 需同时满足1~3条并满足第4条之一者。 超声提示良性,细针穿刺活检细胞学病理FNA-Bethesda 报告系统报告为类,或术前组织学活检病理证实为良性结节;患者无儿童期放射治疗史;患者充分知情情况下要求微创介入治疗,或拒绝外科手术及临床观察;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自主功能性结节引起甲亢症状的;(2)患者存在于结节明显相关的自觉症状(如异物感、颈部不适或疼痛等)或影响美观,要求治疗的;(3)手术后残留复发结节,或结节体积明显增大。 2.1.2 禁忌证 符合下列任意一条即排除。 巨大胸骨后甲状腺肿或大部分甲状腺结节位于胸骨后方(对无法耐受手术及麻醉者,可考虑粉刺消融或姑息性治疗);对侧声带功能障碍;严重凝血功能障碍;重要脏器功能不全。

第四篇第十五章原发性肝癌

第四篇消化系统疾病 第十五章原发性肝癌一、选择题 A1型题 1.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关系最密切的是:( 2.1.1)A A 肝炎后肝硬化 B 酒精性肝硬化 C 慢性胆道感染 D 肝脏血管瘤 E 血吸虫性肝纤维化 2.霉变谷物内主要致肝癌物质是:(2.1.1)D A 亚硝胺类 B 有机氯农药残留 C 黄曲霉菌 D 黄曲霉毒素B1 E 蓝绿藻藻类毒素 3.“小肝癌”一般是指单个癌结节直径小于:(1.1.1)D A 0.5cm B 1.0cm C 2.0cm D 3.0cm E 4.0cm 4.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类型是:(3.2.1) C A 结节型 B 巨块型 C 块状型 D 弥漫型 E 小肝癌 5.巨块型肝癌是指癌直径超过:(3.2.1)D A 3cm B 5cm C 8cm D 10cm E 15cm 6.90%以上原发性肝癌是来源于:(3.1.1)A A 肝细胞 B 胆管上皮细胞 C Kupffer细胞 D 肝窦上皮细胞 E 混合来源 7.原发性肝癌最主要的转移部位是:(3.2.1)A A 肝内 B 肺部 C 左锁骨上淋巴结

D 腹腔 E 骨骼 8.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肝外转移部位是:(3.2.1)B A 骨髂 B 肺 C 左锁骨上淋巴结 D 腹腔 E 脑内 9.原发性肝癌肝内转移时最易侵犯的部位是(3.2.1)A A 门静脉 B 肝静脉 C 肝动脉 D 肝内胆管 E 肝包膜 10.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淋巴转移部位是:(3.3.2)D A 胰旁淋巴结 B 脾门淋巴结 C 左锁骨上淋巴结 D 肝门淋巴结 E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11.大多数原发性肝癌病人的首发症状是:(3.2.1)A A 肝区疼痛 B 发热 C 黄疸 D 腹水 E 消瘦 12.有关原发性肝癌的描述哪项不正确:(4.2.1)D A 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 B 可以急腹症为首发表现 C 黄疸是III期表现 D 贫血是重要临床表现 E 右上腹吹风样血管杂音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13.哪项是小肝癌定位的最好方法:(4.3.1)B A B型彩色超声波 B 肝动脉碘油造影结合CT检 C CT检查 D 同位素扫描 E 腹腔镜检查+病理活检 14.诊断原发性肝癌特异性最强的肿瘤标志物是:(4.1.1)A A AFP B AKP C GGT-II D AIF E AP

超声对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区域及特点的评价

超声对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区域及特点的评价 发表时间:2017-11-01T15:05:05.5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30期作者:赵进娥 [导读] 甲状腺癌在甲状腺肿瘤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由于该病早期症状表现不明显,存在一定的隐匿性特点。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人民医院江苏连云港 222300)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在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区域以及特点评价中超声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13年6月-2016年9月期间接收的46例甲状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超声检查,回顾分析患者采用超声检查的相关资料。结果:在淋巴结转移区域方面,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低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在转移性淋巴结中L/T<2的比例方面,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在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区域以颈侧区为主,对于临床治疗可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超声;区域特点;评价分析 【中图分类号】R7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0-0170-02 甲状腺癌在甲状腺肿瘤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由于该病早期症状表现不明显,存在一定的隐匿性特点,而且瘤体生长速度较慢,当明确诊断后,大多数患者可出现淋巴结的转移,明确淋巴结的转移区域对于具体的手术治疗可提供重要依据。在具体诊断中,超声发挥着重要作用。我院对收治的46例甲状腺癌患者使用超声进行检查,能够较好的对淋巴结转移区域进行区分,相关内容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3年6月-2016年9月期间接收的46例甲状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中包含男性20例、女性26例,所有患者经过手术病理学检查证实确诊为甲状腺癌,患者年龄最小26岁,最大68岁,平均年龄(38.5±3.1)岁,询问病史后,患者病程3个月~2年、平均病程为(13.5±1.1)个月,其中40例为乳头状癌、6例为滤泡状癌。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相关禁忌症患者。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中采用的仪器为飞利浦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5~12MHz,指导患者在术中采用仰卧位,充分暴露检查部位,使用直接扫查法对患者的甲状腺峡部、右叶、左叶以及双侧颈部淋巴结进行检查。记录好肿瘤或者是淋巴结转移后使用超声检查的相关影像资料。明确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区域以及特点[1]。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中的观察指标主要有:(1)淋巴结总体转移情况;(2)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区域超声特点。 1.4 诊断标准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为:(1)使用超声对病灶区域实施扫查后的形态去确定为类圆形,也就是L/T<2;(2)使用超声检查后,存在明显的内部低回声,同时合并有伴囊性坏死、点状钙化或者是团状高回声;(3)淋巴结明显肿大,超声诊断后中央区淋巴结长径大于5mm,而颈侧区淋巴结长直径超过8mm;(4)超声检查后存在淋巴门偏心或者是消失[2]。 1.5 统计学分析 将本次研究中所需要的关键数据进行统一整理,所有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完成统计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使用率(%)表示,组间率比较使用卡方检验,差异明显且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检验标准为P<0.05。 2.结果 2.1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 本次研究中共整理甲状腺癌患者46例,使用超声检查后,有40例患者出现了淋巴结的转移,其中单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2例、单纯颈侧区淋巴结转移20例、颈侧区合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8例,总体淋巴结转移率为86.9%。后经过手术病理证实,共有39例患者出现了淋巴结转移,其中单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24例、单纯颈侧区淋巴结转移3例、颈侧区合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3例,总体淋巴结转移率为84.8%。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在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率方面,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低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超声诊断影像特点分析 本次研究中中央区超声检查共有病灶12,颈侧区共有病灶28,对应的超声影像资料表现特点比较见表1,在专业性淋巴结中L/T<2的比例方面,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据临床不完全统计,我国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为7.7/10万,吞咽困难,有疼痛感、咳血以及全身骨骼疼痛等均属于该病的典型症状[3]。随着疾病的发展,甲状腺癌可出现淋巴结转移,而在手术治疗过程中需要明确淋巴结的转移区域,这样可保证治疗效果[4]。 淋巴结转移区域的确定对于甲状腺癌的手术治疗方案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比如笔者对收治的右甲状腺癌伴右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在综合相关资料后对患者在全麻下实施右甲状腺全切+峡部切除+甲状腺左叶部分切除术+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患者术后治疗效果较好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明确淋巴结转移区域后对其实施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因而通过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检查,明确淋巴结转移区域对于手术治疗效果影响较大[5]。 本次研究中对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检查中采用了超声检查,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超声检查对于确定甲状腺癌淋巴结的转移区域具

颈部淋巴结分区

颈部淋巴结分区 Ⅰ区(Level Ⅰ):包括颏下及下颌下区的淋巴结群,又分为A(颏下)和B(下颌下)两区。 Ⅱ区(Level Ⅱ):前界为茎突舌骨肌,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上1/3,上界颅底,下界平舌骨下缘。以在该区中前上行向后下的副神经为界分为前下的A区和后上的B区。 Ⅲ区(Level Ⅲ):前界为胸骨舌骨肌外缘,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中1/3,下界为肩胛舌骨肌与颈内静脉交叉平面(环状软骨下缘水平)。 Ⅳ区(Level Ⅳ):为Ⅲ区向下的延续,下界为锁骨上缘,后界胸锁乳突肌后缘下1/3段。 Ⅴ区(Level Ⅴ):即颈后三角区及锁骨上区。前界邻接Ⅱ、Ⅲ、Ⅳ区后界,后界为斜方肌前缘。以环状软骨下缘平面分为上方的A区(颈后三角区)和下方的B区(锁骨上区)。包括颈深淋巴结副神经链和锁骨上淋巴结群。 Ⅵ区(Level Ⅵ):带状肌覆盖区域,上界为舌骨下缘,下界为胸骨上缘,两侧颈总动脉为两边界,包括内脏旁淋巴结群。 VII区(Level VII):为胸骨上缘至主动脉弓上缘的上纵隔区。 1.喉癌—颈淋巴结转移 喉癌颈淋巴结转移率在声门上型极高,声门型和声门下型转移不多,II、III、IV区多见2.喉咽癌—颈淋巴结转移 下咽癌是颈淋巴结转移率极高的肿瘤,转移多发生在II、III、IV区 3.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 鼻咽癌是颈淋巴结转移率极高的肿瘤,有报道近90%,常有双侧转移发生 4鼻腔、鼻窦—颈淋巴结转移 鼻腔、鼻窦癌早期转移不多,晚期颈淋巴结转移率较高,与病理类型有关,如恶黑近20%,常在I区 5甲状腺—颈淋巴结转移 甲状腺癌是一种淋巴转移率很高的恶性肿瘤,IV区和气管周围好发 6涏腺—颈淋巴结转移 7其他—颈淋巴结转移

颈部淋巴结分区示意图

Ⅰ区(LevelⅠ):包括颏下及下颌下区的淋巴结群,又分为A(颏下)和B(下颌下)两区。 Ⅱ区(LevelⅡ):前界为茎突舌骨肌,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上1/3,上界颅底,下界平舌骨下缘。主要包括颈深淋巴结群上组。以在该区中前上行向后下的副神经为界分为前下的A区和后上的B区。Ⅲ区(LevelⅢ):前界为胸骨舌骨肌外缘,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中1/3,下界为肩胛舌骨肌与颈内静脉交叉平面(环状软骨下缘水平),上接Ⅱ区,下接Ⅳ区。主要包括肩胛舌骨肌上腹以上的颈深淋巴结群中组。 Ⅳ区(LevelⅣ):为Ⅲ区向下的延续,下界为锁骨上缘,后界胸锁乳突肌后缘下1/3段。主要包括颈深淋巴结群下组。 Ⅴ区(LevelⅤ):即颈后三角区及锁骨上区。前界邻接Ⅱ、Ⅲ、Ⅳ区后界,后界为斜方肌前缘。以环状软骨下缘平面(即Ⅲ、Ⅳ区分界)分为上方的A区(颈后三角区)和下方的B区(锁骨上区)。包括颈深淋巴结副神经链和锁骨上淋巴结群。 Ⅵ区(LevelⅥ):带状肌覆盖区域,上界为舌骨下缘,下界为胸骨上缘,两侧颈总动脉为两边界,包括内脏旁淋巴结群。 VII区(LevelVII):为胸骨上缘至主动脉弓上缘的上纵隔区。 Ⅰ区:包括颏下区及颌下区淋巴结。 ⅠA:颏下区,无临床重要性。

ⅠB:颌下区,为口腔肿瘤转移所在。 Ⅱ区:颈内静脉淋巴结上区,即二腹肌下,相当于颅底至舌骨水平,前界为胸骨舌骨肌侧缘,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 ⅡA:颈内静脉淋巴结,为头颈肿瘤主要淋巴引流集中区域,是第1站前哨淋巴结。 ⅡB:位置在后上,被胸锁乳突肌覆盖,这部分淋巴结常常是鼻咽癌的转移处。外科颈清扫术后复发也常在此处。 Ⅲ区:颈内静脉淋巴结中区。从舌骨水平至肩胛舌骨肌与颈内静脉交叉处,前后界与Ⅱ区同。 Ⅳ区:颈内静脉淋巴结下区。从肩胛舌骨肌到锁骨上,前后界与Ⅱ区同。 Ⅴ区:包括枕后三角区淋巴结(或称副神经淋巴链)及锁骨上淋巴结。前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后界为斜方肌前缘,下界为锁骨。 ⅤA:脊副神经淋巴结 ⅤB:锁骨上淋巴结。 一般临床处理可以混合ⅤA和ⅤB,但深入讨论锁骨上淋巴结问题,应该分开。 Ⅵ区:内脏周围淋巴结(或称前区),包括环甲膜淋巴结、气管周围(喉返神经)淋巴结,甲状腺周围淋巴结。有人把咽后淋巴结也归属这一区。该区两侧界为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上界为舌骨,下界为胸骨上窝。 Ⅶ区:上纵隔淋巴结。咽喉癌、食管癌及甲状腺癌可以转移至此,故

淋巴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淋巴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一、概述 淋巴瘤(lyphoma)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淋巴瘤的确诊发病率为5.94/10万,2015年预计发病率约为6.89/10万。由于淋巴瘤病理类型复杂,治疗原则各有不同,为进一步提高淋巴瘤诊疗能力和规范化水平,配合抗肿瘤药品供应保障有关政策调整,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现对《中国恶性淋巴瘤诊疗规范(2015年版)》进行修订和更新。 二、淋巴瘤的诊断 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等进行诊断。 (一)临床表现 淋巴瘤的症状包括全身和局部症状。全身症状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皮肤瘙痒和乏力等。局部症状取决于病变不同的原发和受侵部位,淋巴瘤可以原发于身体的任何器官和组织,通常分为原发于淋巴结和淋巴结外两大类。最常见表现为无痛性的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如有以上述症状的患者在基层医院就诊时,应予以重视,并尽早转诊至上级医院或肿瘤专科医院。 (二)体格检查 应特别注意不同区域的淋巴结是否增大、肝脾的大小、伴随体征和一般状态等。 (三)实验室检查 应完成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

(lactate dehydrogenase,LDH)、β2微球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检测以及骨髓穿刺细胞学和活检等,还应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筛查在内的相关感染性筛查。对原发胃的黏膜相关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应常规进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染色检查;对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应进行外周血EB病毒DNA滴度检测。对于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受累风险的患者应进行腰穿,予以脑脊液生化、常规和细胞学等检查。 (四)影像学检查 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CT)、超声和内镜等。 1. CT:目前仍作为淋巴瘤分期、再分期、疗效评价和随诊的最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无碘对比剂禁忌证的患者,应尽可能采用增强CT扫描。 2. MRI:对于中枢神经系统、骨髓和肌肉部位的病变应首选MRI 检查;对于肝、脾、肾脏、子宫等实质器官病变可以选择或者首选MRI检查,尤其对于不宜行增强CT扫描者,或者作为CT发现可疑病变后的进一步检查。 3. PET-CT:目前是除惰性淋巴瘤外,淋巴瘤分期与再分期、疗效评价和预后预测的最佳检查方法。对于下列情况,有条件者推荐使用PET-CT:①PET-CT可作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