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韩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研究

韩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研究

韩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研究
韩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研究

韩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研究

【摘要】韩国民主政治的演进经历了一个波浪式的发展过程,从简单地引入西方式的民主制度,经威权主义领导阶段,再向实质性的民主化转变。本文即论述韩国民主政治发展经历的两次转型、三个阶段,并探讨民主框架、威权主义、文化融合、市民社会等因素在这一过程中的产生的影响及意义。

【关键词】韩国民主政治政治发展

大韩民国政府于1948年8月15日正式宣告成立,当年12月,联合国承认韩国政府,称“大韩民国是在能够监督选举的地区上成立的合法政府”。政府成立之初,为保持政府运作畅顺,韩国即参照美国,建立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共和制政体,由国会行使立法权,法院行使司法权,政府行使行政权。其国家管理体制被称为“总统中心体制”。

虽然早早建立起民主政治体制的框架,并在二三十年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但韩国在政治民主化、现代化的道路上却历经挑战和坎坷,走过了独特的政治发展之路。

从1948年建国到1987年第六共和国宪法的确立,大韩民国共经历以5次大规模修宪为标志的六个阶段,它们分别被命名为大韩民国第一之第六共和国,期间两次重要政治转型分别发生在朴正熙领导的第三共和国时期及卢泰愚领导的第六共和国时期。第一次转型是1961年威权体制取代脆弱的民主政治体制,第二次转型是1987年威权体制被新的民主政治体制所取代。

可以说,韩国人民经过了长达40年的摸索和奋斗,在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后,终于成功推动了政治转型,确立了比较充分的民主宪政体制,和平地完成了政治民主化改革,创造了“韩国民主化奇迹”。

一.韩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大韩民国具有朝鲜李氏王朝数百年(1392~1910年)的集权官僚制度的传统,在建国前又经历了36年(1910~1945年)的日本殖民统治,民众对“民主”没有任何体验。且在1948~1952年期间,韩国不仅贫穷、落后,还陷入朝鲜战争。在这种落后与困难的条件下推行民主政治,很大程度上依赖美国的作用。韩国在建立伊始,经由美国直接干预和架构设计,仿照西方民主制度,建立本国政治制度。西式民主被“移植”到韩国,形成了民主的“韩国版本”。这是亨廷顿所说的“第二波民主化浪潮”扩展和波及韩国的结果。

(一)“民主试验”阶段:传统政治文化与西式民主的初步磨合

李承晚时期的韩国政治体制被称为“民主橱窗”。1948年7月20日,李承晚当选韩国第一任总统,8月15日大韩民国正式成立,第一共和国就此开始。由美国干预建立的“民主框架”具备民主政治诸要件,包括宪法、民选的政府、选举制度、政党与政党制度、选举产生的总统和国会。

在他执政期间一直将国内外政策的基调放在“反共”方面,韩美同盟是李承晚政府对韩国发展最重要的贡献。然而,李承晚并没有在韩国推行真正的“民主”,当时刚经历战乱、贫穷落后的韩国也缺乏民主政治的“土壤”,在文化方面“民主精神”仅为少数精英阶层所

熟知,民众政治素养较低。由此,韩国最初建立的民主政治很快转变为李承晚个人独裁的政治体制。李承晚借助冷战背景在反共背景下镇压异己,为争取终身执政、连任三届总统,其领导的政府瓦解着韩国民主程序,违规修改宪法、大选舞弊、操纵选举,他本人成为阻碍民主进程的专制者,最终引发反对党和广大民众强烈不满,1960年4月19日爆发的“4·19革命”结束了长达12年的李承晚政权。

不过,在此过程中“民主框架”被保留,李承晚的独裁政权仍然受到民主制度形式上的制约,他只能通过李承晚只能通过修改法律并通过民众投票的途径达到维护自己政治权力的目的。而在这一阶段,韩国政治文化得到较大发展,民众对民主政治的认同以及对自由民主的认识有很大提高,这一点通过“4·19革命”得到体现。

李承晚下台后,由张勉领导的第二共和国政府成立,通过颁布新宪法,内阁制取代总统制,民主党组阁,韩国迎来了所谓的“民主之春”。然而,这一“民主政府”新旧两派严重对立,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上处理无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经济动荡。民主化实际上没有与本国的传统及环境相结合,最终被以朴正熙为首的军人政权取代。

(二)“军人执政”阶段:民主收缩与威权体制下的经济腾飞

1961年5月,朴正熙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脆弱的第二共和国政府,建立军政主导的政治体制,至此,大韩民国第三共和国登上历史舞台。

在军政时期,朴正熙政府推行“经济第一主义”,全面推行社会改革,解散政党及社会团体,通过《不正当储蓄法》,设立“重建国民运动本部”,开展生活节约化、家族计画、扫除文盲等社会活动,同时着手闲置土地开发、实施经济发展计划,使得韩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实现“汉江奇迹”。直到现在,朴正熙的政策都被认为是客服绝对贫困的成功典型。

然而在政治方面,他将权利集中控制于以他为首的务实现代化派手中,民主进程收缩明显,尤其是取消了地方行政长官和地方议会的选举。但言论出版自由、三权分立、政党竞争等民主制度的基本要素在60年代并没有改变,连韩国的民主运动人士也承认60年代属于民主制度或者说是“半威权主义”制度。至60年代末,贫富差距问题逐渐显现、社会矛盾加深、国际形势发生重大改变、反对党易军突起,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朴正熙政府彻底转型为威权体制。1971年12月通过《国家保卫法》,宣布解散国会,在全国范围终止所有的未经政府允许的政治活动。1972年10月,经公投通过了《维新宪法》。1972至1987年之间的韩国政体被称为“威权主义”,其中包括70年代的维新体制时期和80年代的全斗焕总统时期。此威权政权在后期遭到民众的激烈反抗。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在民主制度大幅度收缩的“威权主义”时期,也没有形成完全的历史断裂,尤其是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竞争的机制得到保留。

为保住执政地位,朴正熙越加强硬地压制民主化要求,政府通过紧急措施,许多人因此被捕。以政治人物、知识分子、学生为中心的民主化运动,以劳动者和农民为中心的保卫生存权的运动愈演愈烈。最终转变为反政府示威运动。

1979年10月朴正熙遇刺身亡,全斗焕政府接任,虽然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经济增速,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不小成就,但由于其政权本质仍属于通过军事政变掌握权力的威权政权,经历1987年的“六月民主抗争”,最终为反对党和人民大众所推翻。

(三)“文人执政”阶段:从“文人政府”到“国民政府”的实质民主

1987年6月29日,执政党的总统候选人卢泰愚发表讲话,接受包括修改宪法、实行总统直选制等内容的八项民主化宣言。“六·二九宣言”标志着韩国政治转型的再次开启,这是由威权政治体制向新的民主政治体制转变,韩国的政治发展进入新阶段。

这一阶段的开始是由朝野两党协商主导的,威权政府一方是以全斗焕、卢泰愚为核心的

民主正义党,民主派一方是以金大中和金泳三为代表的反对党势力。双方就民主政治架构、选举制度等若干方面展开对话和博弈。1987年10月12日,国会通过新宪法修正案,10月27日经由全民投票公决后生效,新宪法降低了行政权,提升了立法权和司法权,第六共和国就此建立。

卢泰愚执政时期的“民主化”内容有:释放被关押的政治犯金大中并允许他参加总统竞选;1987年总统选举改为全民直选;90年代初实行地方议会选举;90年代中期实行地方行政长官的选举。

1993年,金泳三上台执政,开启“文人政府”。与军人政权不同的是,这种政治形式是以市民社会为基础的,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实现人民民主的政治形式。金泳三的上台,正式结束了韩国长达多年的军人政权。他提出培育“市民社会”,建立清明、开放的政治,并采取有力措施,修订选举法、政治资金法和信息公开法,这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在韩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但在政党政治方面,他没有实现韩国政党政治的制度化,党派斗争激化,政党腐败没有得到根治。

1998年,“韩国民主化的旗手”金大中就任韩国第15任总统,他是第一位以在野党候选人身份当选的总统,在野党首次在大选中击败执政党,意味着在野党所代表的市民社会力量的上升。韩国政党之间首次实现的和平政权轮替,将韩国民主政治转型推向深入。

金大中上台伊始,提出“第一次建国运动”的口号,呼吁全民奋起建设民主主义,完善市场经济,培养知识国家,创造新劳资文化,实现南北交流等等。在政治现代化方面,他领导政府重组政党,建立全国型政党,打破政党个人化和地域化格局;重组内阁,淡化党派色彩。以专业知识、改革魄力和创新精神为标准选拔了非政党人士进入内阁,改变了传统的“政党分肥”体制,也进一步弱化了政党之间争权夺利的基础。

金大中执政时期,由于在政党政治上的改革坚决果断,从根本上改变了韩国传统政党政治的格局,取而代之的是以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为基础的新型政党政治,并不断走向制度化。

至此,韩国民主政治渐趋稳定和巩固。

这一阶段,民主化进程十分平稳。这是由以往奠定的基础所决定的。除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等民主制度的形式在威权主义时期没有发生断裂外,这个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从今了民众,尤其是市民阶层的观念转变,民主文化深入人心,此外各政党在对基本经济制度认同上的不可调和的分歧也不复存在,为民主政治的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纵观这两次转型、三个阶段的历史,我们可以总结韩国政治民主化主要有四点进步表现:其一,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和平交接政权;其二,在政党民主化运作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其三,成功推行了军队的改革;其四,惩治了韩国政坛上长期存在的腐败现象。

二.“民主框架”在韩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价值体现

李承晚独裁时期,美国干预建立的“民主框架”基本沦为形式,但这并不能否定这一框架在50年代“民主政治”建设中的意义。引进自由民主政治的框架是民主政治建设的第一步,框架的及早奠定就实际缩短了之后民主政治的发展时间。李承晚的“独裁”实际上与历史上的封建王权是不一样的,它要受到民主制形式的制约。此外,民主框架也在精神层面对民众产生影响,民主政治的文化正是在这一“外壳”下逐渐衍生的。

而在朴正熙领导的军人政权、威权政权时期,“民主框架”仍多少得以保留,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等民主制度虽然在效用上大打折扣,但形式得以坚持。这使得民主政治的演进历史并没有完全断裂,为第二次政治转型及第三阶段的民主政治发展稳定奠定基础。

总结以上,韩国在独立后不久就奠定了民主政治的框架,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在韩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三个阶段中,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矛盾冲突,这个过程也是本土社会因素、文化因素与民主政治框架相互调适的过程。在经济高增长和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的时期,民主的幅度有所收缩,但其基本框架没有发生历史断裂,从而使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连续性。通过有伸有缩的发展过程,各种不利于民主政治发展的本土因素均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

相比其他“后发型民主”国家,韩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可以认为是较为成功的。三.韩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威权主义的触发因素及意义

朴正熙执政中后期的韩国政治模式被认为是典型的“威权政治”。这一政治制度的突出表现是现代家族统治及精英政治,本质上是一种与现代民主主义对立的制度理念。

然而在韩国民主政治的中间阶段,却经历了向威权主义的转型,并在政治模式下实现了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

究其转型原因,我们发现,在第二共和国后期,进一步扩大民主并不是恰当的选择:民众对经济停滞、社会贫困、官场腐败等的忍受能力已经达到了极限,需要一个强势政府来解决这些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的重新整合成为政府首要完成的任务。

对朴正熙政府而言,担心民主政治的政党纷争给政府的决策带来困难,在“经济第一主义”的引导下,一党独大制是其理想的政治模式。

威权体制建立原因,总结如下:第一,韩国在独立初期,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威权政权成为应对社会动荡和经济落后等问题的一剂良药;第二,韩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生产力低下,加之国家高度垄断了社会的主要资源,因此很难形成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一个与政府讨价还价的“公民社会”;第三,迫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压力,韩国的国家权力机构一味地向强化总统权力的方向发展,政策主要由总统及其秘书班子制订议会在大多数时候,有名无实。

当然,在这一阶段,威权体制的作用也是明显的:第一,政府对国家机器的控制得到加强,社会的稳定得到维护;第二,军事力量控制与思想文化控制刚柔并济,使统治得到强化;第三,推行“经济发展第一主义”,由政府主导实现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第四,保留了民主的基本框架,为之后民主政治的回归发展奠定基础。

四.韩国政治民主化历程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

历史上,韩国有悠久的王朝中央集权的政治传统,它主要特征有:君主独裁、高度中央集权政府、威权型官僚文化以及健全的等级制社会秩序。在这一传统中,儒教文化给予了深远的影响,其传统政治概念主要基于儒家的社会政治学说。而自1910年开始的36年日本殖民统治,则使得日本殖民文化也逐渐渗透至韩国,日本社会风俗、武士道精神与儒家文化产生了结合,共同作用于韩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然而,二战后,韩国的独立于建国离不开美国的支持,作为条件,它全面接受来自美国的价值体系,尤其是政治价值体系,受到来自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冲击。从这个意义上说,韩国现代政治发展历程也是西方民主政治体制、政治文化的移植过程,是西方价值体系与本土传统政治文化激烈碰撞、又相互渗透的过程。以“忠”、“孝”为核心的精英主义的统治方式,在韩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演化产生了威权政治。也是在威权政权时期,儒教传统的平等

观念与自由经济的制度发生融合,从而使自由经济的体制在韩国社会扎根。伴随着自由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壮大,民主政治的文化逐渐深入人心,这一思想作用于政治,则终于引发了威权体制的崩溃,韩国政治再次回归民主的正常化发展。

可以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的碰撞融合一直伴随着韩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五.市民社会的发展对韩国民主政治的推动作用

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成功完成政治转型的国家中,韩国的市民社会获得较大的发展,市民组织在韩国被称为“第三种权力”,在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并为民主政治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韩国战后在美国的主导下被强行移植了现代民主制度,但是由于没有现代民主赖以生存的环境,未能在李承晚执政时期取得理想效果,被朴正熙军政府的威权政权所取代。在上文中,我们也提到,“威权体制”建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当时的环境下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一个与政府讨价还价的“公民社会”。而在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民主制度重新回归,这一系政治转型没有重蹈覆辙,很重要的原因即是韩国市民社会的形成为民主政治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其具体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其一,市民社会孕育和传播了与民主政治相契合的政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众传统的政治认知和政治信念,为韩国民主政治发展奠定了社会文化基础;其二,市民社会为政治民主发展提供了合格的政治参与主体,是韩国民主政治不断推进的社会内在动力;其三,市民社会还是韩国政治民主深入发展得以顺利进行的稳定器,其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制约国家政治权力的社会力量,避免了矛盾激化带来的政治、社会动荡。

总体而言,市民社会对韩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的影响是较为积极的。

【参考文献】

[1]尹保云. 韩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J]. 当代韩国,2006,04:32-36.

[2]李敦球. 韩国民主政治的变迁与走向[J]. 国际论坛,2000,02:68-76.

[3]张英姣,杨鲁慧. 韩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特征及启示[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02:119-123.

[4]杨鲁慧,马迎凤. 论市民社会与韩国民主政治发展[J]. 黄海学术论坛,2011,02:164-177.

[5]龚克瑜,《演讲与超越:当代韩国政治》,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

[6]常士訚,《比较政治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年。

建国后中国政治发展历程

简述建国后中国政治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政治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建国后的30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这两个30年始终围绕着一条主线展开,即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国后的30年中,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没有形成一个官僚特权阶层,保证其在动机上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以来的30 年中,中国共产党继续加强执政党建设,提出依法治国,循序渐进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政治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建国后的30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尽管这两个30年的背景和内容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其在深层次上有着明显的一致性和继承性。认真总结和研究两个30年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完善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一、建国后30 年中国的政治发展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政治发展道路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1. 构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制度框架既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又保证了国家的统一领导。 2. 在执政党的建设上取得了系统的理论成果和经验。中国共产党将其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并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形成了

比较系统的自律机制,主要内容有:定期进行“整党”、“整风”运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长抓不懈;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批判等级、特权观念,实行干群平等,对各级干部的生活待遇作出严格的规定。这些都有效地遏制了官僚主义和腐败的滋生蔓延。 3. 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由此提出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矛盾的概念,并阐明了两类矛盾的性质和解决方法。敌我矛盾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也就是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 4. 建立了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层民主制度——城市居民委员会制度。城市居民委员会是一种群众性自治组织,是人民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一种形式,它调动了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保证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基层的稳定。 5. 发展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并将这一原则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的组织原则,它规定了领导和群众、上级和下级、部分和整体、组织和个人的正确关系。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 年里,我国在政治发展上取得的最主要成果,就是由于中共坚持自身建设,使中共内部没有形成一个官僚特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点总结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经历了三个阶段: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王权;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1)背景:A.历史传统:13世纪<<大宪章》的签署给王权设定了界限,并形成了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B.政治前提:1688年的光荣革命解决了王权与议会的权力之争。 (2)制定: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1.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制定 (1)内容: 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影响: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是英国统治方式从人治到法治,英国社会进入长期稳定 发展的时期。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 时间: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 (2)“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首相承担了实际行 政职责。1721年,沃波尔成为第一任内阁首相 (3)运行机制: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内阁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了 对政府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 举 (4)19世纪中期随着选举权的扩大和两党制的形成,议会选举由个人竞争扩大为两党间的角逐,大选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3.1832年议会改革 (1)改革原因:““光荣革命”后,英国的议会基本掌握在资产阶级化得贵族手中,随着工业革 命深入和经济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迅速壮大,改革议会的呼声 日渐高涨 (2)改革结果和作用:工业资产阶级获更多议席,加强了在议会中作用,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发展为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虽然保留君主.,但由议会掌权。 ①国王是世袭产生,是国家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②议会具有立法权③内阁行使行政权,内阁的领袖就是首相。 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一二三 一条主线:议会的发展演变 两个趋势:国王权利逐渐削弱,议会权利不断增强 三个转移:A.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B.行政权力有国王转移到内阁; C.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二.北美大陆的新体制

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一、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一)雅典的民主专制制度 1、产生条件: (1)是由希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造成的 (2)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2、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1)梭伦改革 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内容: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等级越高,权力越大;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作用:进一步打击了氏族制度残余,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 时间:公元前六世纪末 内容: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设立五百人议事会;成立十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作用: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3)伯利克里改革 时间:公元前五世纪 内容:公民参政范围扩大;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扩大;陪审法庭成为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发放工资和津贴,鼓励低等级公民参政;发放“观

剧津贴”。 3、雅典民主制度的衰落: ①希腊的奴隶制既是城邦繁荣的基础,也是它没落衰亡的根源。 ②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最终突破了只适应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 (根本原因) ③城邦的内部混乱和城邦间的长期混战。(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马其顿王 国亚历山大征服希腊。) 4、主要特点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权力制约法律至上公民意识 5、评价: 积极作用:(1)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城邦民主制度,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权利和责任感,从而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2)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产生了诸多文化巨匠。 局限性:真正能够享受民主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妇女无政治权利可言;广大的奴隶受到压迫;公民权对居留在雅典的外邦人来说也是遥不可及。 6、实质: 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奴隶主贵族少数人的民主,对奴隶而言是实行专政。 二、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罗马法的形成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在意大利半岛上建立起来。当时的罗马只有习惯法

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一、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一)雅典的民主专制制度 1、产生条件: (1)是由希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造成的 (2)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2、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1)梭伦改革 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内容: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等级越高,权力越大;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作用:进一步打击了氏族制度残余,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 时间:公元前六世纪末 内容: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设立五百人议事会;成立十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作用: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3)伯利克里改革 时间:公元前五世纪

内容:公民参政范围扩大;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扩大;陪审法庭成为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发放工资和津贴,鼓励低等级公民参政;发放“观剧津贴”。 3、雅典民主制度的衰落: ①希腊的奴隶制既是城邦繁荣的基础,也是它没落衰亡的根源。 ②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最终突破了只适应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 (根本原因) ③城邦的内部混乱和城邦间的长期混战。(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马其顿王 国亚历山大征服希腊。) 4、主要特点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权力制约法律至上公民意识 5、评价: 积极作用:(1)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城邦民主制度,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权利和责任感,从而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2)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产生了诸多文化巨匠。 局限性:真正能够享受民主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妇女无政治权利可言;广大的奴隶受到压迫;公民权对居留在雅典的外邦人来说也是遥不可及。 6、实质: 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奴隶主贵族少数人的民主,对奴隶而言是实行专政。 二、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罗马法的形成

民主政治的发展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摘要:政治民族化是现代国家的基本政治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 主义法制,是党的坚定不移的方针。他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本路线上中,也明确地把民主和富强、文明一起共同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党和国家的大势 所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政治参与、宪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密不可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 设的集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氛围,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关键词: 正文:社会主义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我们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就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障人民的利益,保障党和国家的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民利益上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以法律形式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民主确立下来,从而在民主的范围内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在近些年中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政治参与,宪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突显其价值,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就是一定的政治主体从事政治的活动。普通的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的以自身利益为指导,影响政府的决定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其目的是使自身的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得到最大的满足。政治参与是一种公共权力,是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体现。将政治参与与社会主义民主结合起来,是一项惠民惠国的政策。既能保障人民的权力,调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又能集中人民力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将党和国家的活动纳入人民监督的范围内,保证行政的合理有序性。 1、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政治参与不是只有社会主义民主所特有的活动,它是一切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完善政治参与是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政治参与是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实际经验来说,对于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其他人权和基本自由的有效享有,每个人都有参与他或她的国家的政府是一个关键因素。”①联合国决议表明:政治参与是固有的人权,并且是民主国家的“一个关键因素”。 我国的政治参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深化发展,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离不开公民政治参与的自由和畅通。发展政治参与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现代化建设,与时俱进,促进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2、社会主义民主本质上最有利于政治参与。 社会主义民主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最高权力主体是人民,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政治参与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人民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地位的崇高。人民的政治参与具有多方面原因: ⑴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活动影响社会。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参与政治活动的主要方式,人民群众可以通过这个方式,将自己的利益向政府反映,使人民的利益能够得到最大的满足; ⑵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人民能够直接表达自己政治意愿的制度,人民选取人民代表,集中自己的政治诉求向政府反映,从而也就实现了政治参与的过程; ⑶依法治国的方略为人民的政治参与提供法律保障。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

专题五 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专题五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一、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直接民主专制制度 1、产生条件: (1)是由希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造成的 (2)小国寡民的产物:①城邦狭小,公民能够直接参与城邦政治,追求民主权利;②新兴工商业者阶层的成熟,对追求民主权力的渴望增强。 2、存在时间: 公元前8—前6世纪 3、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1)梭伦改革 ●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内容:①按财产多寡,把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等级越高,权力越大;②公民大会 为最高权力机关,各个等级均可参加;③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④建立公民陪审法庭;⑤废除债奴制 ●作用:进一步打击了氏族制度残余,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 ●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内容:①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②设 立五百人议事会;③成立十将军委员会;④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作用: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3)伯利克里改革 ●时间:公元前5世纪 ●内容:①公民参政范围扩大;②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扩大;③陪审法庭成为最高法 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④发放工资和津贴,鼓励低等级公民参政;⑤发放“观剧津贴”。 ●作用:雅典民主制度进入“黄金时代”。 4、雅典民主制度的衰落: ①希腊的奴隶制既是城邦繁荣的基础,也是它没落衰亡的根源。 ②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最终突破了只适应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根本原 因) ③城邦的内部混乱和城邦间的长期混战。(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马其顿王国亚历山 大征服希腊。) 5、主要特点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权力制约、法律至上、公民意识)。 6、评价: 积极作用:(1)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城邦民主制度,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权利和责任感,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最初的基础;(2)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产生了诸多文化巨匠。 局限性:真正能够享受民主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妇女无政治权利可言;广大的奴隶受到压迫;公民权对居留在雅典的外邦人来说也是遥不可及。 7、实质: 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奴隶主贵族少数人的民主,对奴隶而言是实行专政。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练习题

必修一专题七 1、在《英国人和天主教的恩恩怨怨(下)》里我们提到过,查理二世的弟弟詹姆斯二世是一个天主教徒,并公然拒绝宣誓信仰英国国教,在反天主教情绪高涨的当时引起众多英国民众的不满。而查理二世并没有合法的子嗣,这意味着这个千夫所指的天主教徒将继承英国王位。不仅英国民众对此感到不满,英格兰议会中也起了巨大的争议。议会最终由于该问题被撕裂成了两派别,一派以沙夫兹伯里伯爵为首,反对约克公爵继承王位,受到清教徒的支持;另一派持相反意见,以丹比伯爵为首,并得到查理二世的支持。以上材料说明() A.两党创立源自于王位继承问题 B. 两党存在根本利益分歧 C.两党建立推动了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 D. 英国民主政治正式确立 2、1888年,法国陆军部长布朗热利用群众对政府的不满,积极宣传修改宪法及解散议会的主张,力图建立军事独裁统治。这些主张得到反政府各派支持,全国掀起了崇拜布朗热的浪潮。这反映当时法国 A. 共和政体违背民意 B. 专制思想仍有社会基础 C. 社会主义运动高涨 D. 民主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3、德意志帝国议会名义上是人民议会,由所有年满25岁以上的男性公民普遍投票选出,但其实它对国家军事、外交政策什么影响力也没有,也没有监督权,只是一个“公民权利”的装饰品!以上材料说明 A. 帝国议会形同虚设 B. 德意志仍旧是君主专制国家 C. 德意志民主政治落后 D. 帝国议会没有任何权力 4、1832年的英国议会改革,一方面,通过给予资产阶级和上层中产阶级选举权,赢得了新兴社会阶层的忠诚;另一方面,成功地抵制了来自中下阶层的压力,令工人阶级的激进运动陷入孤立境地。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A. 民主政治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B. 工人的经济状况发生根本改变 C. 工业革命的完成助推社会进步 D. 社会阶层裂痕进一步拉大 5、“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冶,英国在政治上 A. 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 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C. 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 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6、1878年,德国宰相俾斯麦提交的一项议案遭到帝国议会的否决。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新一届帝国议会投票通过了该议案,经皇帝批准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点汇总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点总结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经历了三个阶段: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王权;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1)背景:A.历史传统:13世纪<<大宪章》的签署给王权设定了界限,并形成了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B.政治前提:1688年的光荣革命解决了王权与议会的权力之争。 (2)制定: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1.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制定 (1)内容: 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影响: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是英国统治方式从人治到法治,英国社会进入长期稳定 发展的时期。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 时间: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 (2)“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首相承担了实际行 政职责。1721年,沃波尔成为第一任内阁首相 (3)运行机制: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内阁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了 对政府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 举 (4)19世纪中期随着选举权的扩大和两党制的形成,议会选举由个人竞争扩大为两党间的角逐,大选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3.1832年议会改革 (1)改革原因:““光荣革命”后,英国的议会基本掌握在资产阶级化得贵族手中,随着工业革 命深入和经济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迅速壮大,改革议会的呼声 日渐高涨 (2)改革结果和作用:工业资产阶级获更多议席,加强了在议会中作用,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发展为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虽然保留君主.,但由议会掌权。 ①国王是世袭产生,是国家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②议会具有立法权③内阁行使行政权,内阁的领袖就是首相。 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一二三 一条主线:议会的发展演变 两个趋势:国王权利逐渐削弱,议会权利不断增强 三个转移:A.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B.行政权力有国王转移到内阁; C.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 民民主

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

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率先发起了革命性变革,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席卷全国。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户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亿万农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关注村中事务的管理,迫切希望用政治上的民主权利来保障经济上的自主权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广西罗城县、宜山县(现已改为宜州市)的一些乡村,村民群众自发选举建立了村民委员会。这一新生事物立即得到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与充分肯定。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要把“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生活中逐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作为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之一。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对发展基层民主的选择给予了进一步肯定,指出:“社会主义民主要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各个企业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发展基层社会生活的群众自治。” 1982年12月修改《宪法》时,全国人大第一次把农民创造的“村

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这种组织形式写进了宪法,并明确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 此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对我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尤其是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深刻阐述,逐步明确了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路径和优先发展基层群众自治的要求。 党的十三大提出,要促进“基层民主生活的制度化”。 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切实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作用”。 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健全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党的十六大提出,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并明确把基层民主概括为农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三个方面。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四项重要制度之一,进一步提出要把发展基层民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经过二十八年的革命斗争,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初步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政治制度等民主政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民主政治制度,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从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来看,近代以来,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到国家事务中,民主权力不断扩大。而我国的每一次民主政治改革其根本目的都是保证人民民主权力得到更加充分的运用。 从理论层面看,我们党在九十多年的历史中,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每一次飞越,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当家作主是充分实现人民利益的最佳途径。 从制度层面看,我国的各项政治制能够充分反映群众愿望,维护、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些政治制度都服务于人民有效行使国家权力,参与国家事务,服务于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了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离开人民当家作主,不受人民监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就会脱离正确方向。因此说,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试题汇编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试题汇编 (2016新课标1,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A. 议会无权制裁国王 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2016浙江21).20世纪初,英国首相阿斯奎斯说:“我们现在有一个牢固确立了两百年的传统,即归根到底,王位的占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议并据此行事。”这一传统的确立,使一个以小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欧洲各国效仿的对象。各国效仿的理由是 A.英国经济上的成就得益于其制度设计 B.殖民主义深刻影响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C.英国“光荣革命”宣告了欧洲新社会政治制度的诞生 D.英国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的理论基础 (2015课标Ⅰ,33)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2013课标Ⅰ,27)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2013·江苏单科·16)“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2012北京文综,21)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却未明确规定。结合所学,国王仍保留的权力是 A.筹集税款B.干预立法C.招募军队D.任命大臣 (2012海南单科,11)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 C.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2014课标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知识结构: [课标要求]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4)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 (一)“光荣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 第一阶段:1640年革命爆发,此后,一度建立共和国。 第二阶段: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国王查理二世实行反对英国国教和恢复天主教的宗教政策,违背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意愿,丧失了人心。 第三阶段:“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二)限制王权的法案(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发展过程:确立) 1、限制王权法案制定的条件 “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当时的有利形势,尽量扩大自己的政治、经济势力,利用他们所控制的议会,通过一系列的法案来限制王权。 2、限制王权的法案: (1)《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 (2)《王位继承法》的内容 3、限制王权法案制定的结果 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三)小密室的演变 1、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发展过程:发展) 内阁起源于“光荣革命”前的枢密院。乔治一世时,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并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阁的先例。到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 2、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 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首相有控制内阁决定的发言权;一切内阁成员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联合起来集体负责;内阁必须得到下院议员的支持,一旦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就要辞职以向议会谢罪,或解散议会而提前大选,由新选出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 3、内阁制的作用 内阁制的建立使英国的立法机关得以控制行政,但又不降低后者的行政效率,从而有力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四)议会选举规则的制定 1、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发展过程:完善) (1)原因 a.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激起工业资产阶级的不满 b.欧洲大陆革命潮流的冲击 c.英国群众斗争的高涨 d.工业资产阶级为谋取参政权进行积极斗争

必修1专题7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9546145498

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完善 第1课时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1. 历史学家汤恩比认为,英国是近代代议制民主的先驱。这是因为英国“光荣革命”后产生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 ) A. 第一部成文宪法 B. 多党制的议会 C. 总统制 D. 君主立宪政体 解析:D 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宣告完成,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君主立宪政体得以确立。 2. (2009·江都模拟)《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得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为( ) A. 国家权力的重心决定性地自国王转至议会 B. 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 C. 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的转变 D.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解析:A 抓住时间“1688年”,光荣革命后确立君主立宪制,议会逐渐掌握了实权。 3. (原创题)2007年6月27日,戈登·布朗出任英国第52任首相。关于他的身份,说法正确的是( ) A. 国王任命的贵族领袖 B. 国王任命的多数党领袖 C. 上院议长 D. 皇室成员 解析:B 英国首相首先是下院的多数党领袖,然后再由国王任命为首相。[来源:Z_xx_https://www.doczj.com/doc/7b17355353.html,] 4. (2009·淮安模拟)伏尔泰在《以英国人的口吻》中写道:“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引文所反映的政治体制是( ) A. 君主制 B. 共和制 C. 贵族制 D. 君主立宪制 解析:D 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抓住“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可以看出是典型的君主立宪制,故D正确。[来源:学§科§网Z§X§X§K] 5. 下列对英国责任内阁首相表述正确的是( ) A. 首相由国王任命,也可以被国王罢免 B. 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C. 由上议院大选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 D. 首相的权力表现为任免高级文官、制定宪法 解析:B 英国首相由议会下院大选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国王在形式上进行任命,但国王无权罢免。首相无权制定宪法,所以A、C、D不正确。 6. (2009·南通模拟)18世纪英国的内阁制与同时期中国的内阁制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 A. 组织形式 B. 内阁与君主的关系 C. 社会性质 D. 民主化的程度 解析:C 英国内阁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政治制度,而同时期中国的内阁制是封建制度,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7. (2010·徐州模拟)英国是历史上最早实行议会君主制政体的典型国家,这种政体不同于议会共和制的特点是( )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点总结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点总结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点总结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经历了三个阶段: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 制王权;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 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 政治权利。 (1)背景:A.历史传统:13世纪<<大宪章》的签 署给王权设定了界限,并形成了召开议会决定重 大事宜的制度。 B.政治前提:1688年的光荣革命解决 了王权与议会的权力之争。 (2)制定: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1.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制定 (1)内容: 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 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2)影响: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是英国统治 方 式 从 人 治

到 法 治 , 英 国 社 会 进 入 长 期 稳 定 发 展 的 时 期 。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 时间: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

(2)“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 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 首,首相承担了实际 行政职责。1721年, 沃波尔成为第一任内 阁首相 (3)运行机制: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内阁成 员与首相在政治上 共进退;如果议会通 过了对政府不信任 案,内阁就要下台, 或者宣布解散议会 重新进行选举 (4)19世纪中期随着选举权的扩大和两党制的形成,议会选举由个人竞争扩大为两党间的角逐,大选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3.1832年议会改革 (1)改革原因:““光荣革命”后,英国的议会基 本掌握在资产阶级 化得贵族手中,随着 工业革命深入和经

2018年高考历史考点押题强化训练卷:西方民主政治的演进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最新学习文档

西方民主政治的演进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李剑鸣《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指出美国共和政体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其具体表现不包括() A.国会成为间接民主的代议制机构 B.赋予了总统独立行使行政权的权力 C.构建了“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 D.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联邦制 【答案】D 2.余英时认为:“……英国自从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后,再没有别的暴力革命。美国除内战外,后来也没有再发生大的流血革命。”英美之所以能够避免暴力革命,是因为() A.民主体制的建立与完善B.专制制度的推翻 C.人民对暴力革命的反感D.人民对民主的向往 【答案】A 3.1862年《纽约晚邮报》写道:“在美国政府行政系统,总统大胆地乐于承担一切责任,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大家共同负责的想法。从最上边发号施令,要下边行动,有时内阁官员对这些号令并不同意。”出现上述情况是由于() A.美国总统的工作作风专横 B.美国总统具有强烈责任心 C.美国内阁实行共同负责制 D.美国总统拥有最高行政权 【答案】D 4.1937年,罗斯福以压倒性优势连任美国总统。他乘胜而进,提出改组法院以便在最高法院增加自己的同盟军,但令人意外的是超过50%的人民表示反对。这主要体现了美国宪法的哪一原则() A.联邦制原则B.人民主权原则 C.三权分立原则D.自由平等原则 【答案】C 5.下表反映了英国部分年份经济主要部门的收入变化(单位:万英镑),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A.工业革命完成,阶级矛盾趋于缓和 B.地主阶级消亡,王权开始受到削弱 C.资产阶级壮大,责任制内阁出现 D.社会结构变动,议会改革势在必行 【答案】D 6.“‘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作‘旧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议会复杂的程序是他们相互制约的工具。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下列对“旧制度”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旧制度”体现了王在法下原则 B.“旧制度”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 C.“旧制度”保障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D.“旧制度”下国王最终“统而不治” 【答案】B 7.麦考莱在其著作《英国史》中称赞“光荣革命”是最后一次革命。这是因为“光荣革命”后的英国() A.结束了王权专制 B.解决了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改革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 【答案】D 8.作为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件,理应含有某种不同于旧时代的新内容。然而,《权利法案》却并非如此。事实上,议会所获得的立法、财政、监督行政权14世纪时已获得了,议员在议会中的言论自由、不受迫害等权利在15世纪后也已经逐渐得到公认。该内容反映了17世纪英国革命的政治目的是() A.为了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B.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C.为确立新兴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D.为确定和维护传统之权利与自由 【答案】D 9.《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中记载:“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其中“政治制度的改变”是指() A.启蒙运动 B.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一、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一)雅典的民主专制制度 1、产生条件: (1)是由希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造成的 (2)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2、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1)梭伦改革 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内容: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等级越高,权力越大;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作用:进一步打击了氏族制度残余,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 时间:公元前六世纪末 内容: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设立五百人议事会;成立十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作用: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3)伯利克里改革 时间:公元前五世纪 内容:公民参政范围扩大;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扩大;陪审法庭成为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发放工资和津贴,鼓励低等级公民参政;发放“观剧津贴”。 3、雅典民主制度的衰落: ①希腊的奴隶制既是城邦繁荣的基础,也是它没落衰亡的根源。 ②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最终突破了只适应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根 本原因) ③城邦的内部混乱和城邦间的长期混战。(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马其顿王国亚 历山大征服希腊。) 4、主要特点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权力制约法律至上公民意识 5、评价: 积极作用:(1)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城邦民主制度,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权利和责任感,从而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2)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产生了诸多文化巨匠。 局限性:真正能够享受民主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妇女无政治权利可言;广大的奴隶受到压迫;公民权对居留在雅典的外邦人来说也是遥不可及。 6、实质: 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奴隶主贵族少数人的民主,对奴隶而言是实行专政。 二、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罗马法的形成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在意大利半岛上建立起来。当时的罗马只有习惯法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学生用)

课题: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执教者张瑾时间 2014年11月28 日 高考考纲(2014年) 1.1688年“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的颁布;责任制内阁的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英 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 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1787年宪法的颁布;美国的联邦制以及共和政体的确立; 3. 德国的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及其历史影响 4. 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征;.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民主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难点 1. 通过概念阐释理解民主政治。 2. 阅读材料正确认识各国的民主政治。 3. 政治妥协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确立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 二自学提纲 1.1688年“光荣革命”(背景、内涵、实质、影响、涉及的重要人物) 2.《权利法案》的颁布(背景、内容、意义) 3.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内阁的形成、与议会的关系,内阁成员的关系、意义) 4.1832年议会改革(背景、主要内容、结果、意义) 5.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4点) 6.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邦联条例》;美国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各个方面面临的窘境及影响) 7.1787年宪法的颁布(背景(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理论来源、时间、地点、内容、评价) 8.美国的联邦制以及共和政体的确立 9.德国的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背景、时间、方式(三次王朝战争) ) 10.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及其历史影响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影响) 11.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征(4点) 12.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民主政治发展中的作用(3点)

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

专题二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 一、概念 所谓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由自己的同意所选举出来的代表负责制定法律和管理公共事务的一种民主政治形式,从本质上来说它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物。相对于雅典的直接民主它也称间接民主。代议制最初是由中世纪欧洲君主和贵族发明的,到近代才实现与民主政治的结合。 问题:为什么近现代社会要采用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形式 1、长期以来,自由和民主一直是人类追求的政治理想 2、随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封建专制受到越来越多的揭露和批评。 3、近现代社会的发展难以实行直接民主,而代议制民主既要求政府对民众负责,实现了人民的权利,又保证了效率。 二、代议制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1、经济基础:14-16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历史渊源:古希腊罗马的民主法治制度为西方近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提供了广泛的依据和范本。 3、思想基础:人文主义和启蒙思想为代议制民主提供丰富而坚实的理论基础。 A、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解放了民众的思想,为民主政治提供最初的依据;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纠正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偏差,确立了人的理性主题地位。 B、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为代议制民主提供了更为现实的依据和具体的政治方案。 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政治的目的是自由”、洛克的分权学说、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伏尔泰的“开明君主”政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4、政治基础: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专制斗争的不断胜利为代议制民主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A、英国资产阶级依据传统、借助宗教改革与封建专制进行了长期反复的较量,最终取得光荣革命的胜利。 B、法国资产阶级在三次人民起义的推动下推翻封建君主制度,并经过长期的内部斗争最终确立共和制。 C、北美人民在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的领导下推翻英国殖民统治,为代议制民主制度的建立扫除障碍。 D、德意志通过王朝战争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日本通过实施明治维新为代议制奠定了基础。 5、法律保障 代议制民主制度本质上是法制制度。因而,西方大国在迈上代议制道路之时,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文献,确定和保障了代议制制度的实施。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权利法案》、《三年法案》、《王位继承法》,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确立了限制王权和议会至上两大原则,使英国朝着君主立宪的方向法制。 B、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初就颁布《人权宣言》,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基本原则,用人权和法治取代王权、神权和特权;1791年颁布了法国第一部宪法,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之后资产阶级内部为君主制和共和制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最终于1875年在人民群众的拥护下通过了《法兰西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C、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体现了平等与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人民革命等民主思想,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共和国的原则;而1787年宪法的颁布正式确立了总统制、联邦制、共和制相结合的国家制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