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民主政治演变概述

西方民主政治演变概述

西方民主政治演变概述
西方民主政治演变概述

西方民主政治演变概述

汉川高中李克志整编

说西方民主政治,得从古典民主政治说起

一,苏格拉底

苏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最大弊端是外行治国, 他反对抽签选举官员,认为此法愚不可及:“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式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即使掌握在人民大众手里的权力也需要接受某种制约。苏的殉难直接证明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荒谬。

二,柏拉图

其《理想国》基本否定了民主制,但他反对的并非是自由平等原则本身,而是这些原则的滥用。它是吸收了君主制和民主制的“第三种形式”的混合国家制度。

三,亚里士多德

亚对其师学说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他克服了其师重君主轻民主的偏颇,强调民众的集体智慧。主张建立一种能使穷人和富人利益兼顾的共和政体。即中产阶级(重装步兵)掌权的政体。中产阶级不会像富人只会统治而不会服从,也不像穷人只会服从而不会统治。他说“人是政治的动物。”

四,波里比乌斯

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前200-前120)。其《通史》通过对罗马政制的分析,初步提出了国家权力中的分权和制衡原则。他说罗马政体是典范:执政官、元老院和人民(大会)三大权力机构并存,它们有各自的职责范围。执政官是国家最高行政首脑、军队总司令;元老院掌国家财政、外交事务和审理重大案件;人民(大会)在名义上拥有国家最高主权,有权通过或否决所提交的议案、决定战争与和平、批准条约的签定、选举高级行政长官、对判重刑的公民上诉案件进行终审判决、审查高级行政长官的述职等。它们间是彼此协作和互相制约的关系。

五,罗马的西塞罗(前106-前43)

他是波氏的追随者,他坚决维护人民大众的参政权利,但反对把实际决策权交人民大众,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最高权力赋予人民,实际权力掌握在元老院手中。”平等的口号下,仍然是实际的不平等。他的思想有明显的“精英政治”的印记,他拥护的实际是贵族共和制。远没有摆脱与现代民主观念格格不入的个人“身份意识。”他认为“平等本身就是不平等”。

六,基督教的突破之功

现代民主政治的两大前提:个人和民族两个层面上的自由意识的觉醒。其中个人层面的更具基础意义。

个人意识觉醒,基督教有突破之功。这是因为:希伯来文明有强烈的宗教意识,它仰望苍天,渴望灵魂的救赎,以“他世”取向为特征;希腊文明则没有真正的宗教意识,它俯瞰大地,热衷于探索人生奥秘,带有深切的“此世”关怀。两希文明合流联姻引发的重要后果就是基督教的兴起。基督教从希腊那里学会了对理性的尊重,通过运用理性来理解上帝可以增进对上帝的信仰。它还吸取了大量的思想要素,其中有民主主义的政治文化。正因为其海纳百川的世界主义胸怀,兼顾贫富的共和主义倾向,灵活务实的现实主义态度,罗马帝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他具有其它宗教的关爱——普天下皆兄弟,“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

们也要怎样待人”上帝虽然无所不能,但从不剥夺人们的自由,因为他要人们作他的孩子而不是奴仆。基督教又从希伯来文化中学到他世的取向,有了个人得救的宗教关怀,而希腊文化的此世取向缺乏对个人的真正关心和尊重,亦即缺乏个人自由意识。古希腊真正关心的,从来就是城邦的自由而不是个人的自由。城邦的重要性远高于个人的重要性,个人的价值取向主要取决于他对城邦的贡献,每个个人都必须以城邦公民作为自己的第一身份(其实也是唯一的身份),都必须绝对服从城邦的利益,随时准备为城邦牺牲自己的一切。个人完全被政治化的情况下,是不会有真正的个人自由可言的。但基督教的成功传播使人们逐渐产生这样的一些疑虑:此世未必真实,他世未必虚幻;尘世也许只是瞬间,而彼岸才是永恒;城邦的安危固然重要,但个人身后灵魂的居所呢?如果信仰可使灵魂得救,那么又何必将此身仅与城邦捆在一起,当一辈子的“政治动物”?个人就这样多了一重基督教徒的身份,而不再只是“城邦公民”了。这说明希腊罗马原来的一元化(政治化)的社会生活走向二元化了,即呈现出此世关怀与他世关怀并存的局面。个人与政治间关系的松动,实际是个人自由意识开始萌生的标志:人们第一次朦胧意识到,一个人一辈子只为城邦这个集体活着未免太亏,个人多少还应该有一点自己的生活。这就是基督教破天荒的拓荒之功。

七,文艺复兴的贡献

基督教虽有突破之功,但他不是有意而为,有意而为的是漫长岁月的极力压制个性自由,直至文艺复兴,西欧才盼来了个性解放的第二个突破,由此开始了个人自由意识的真正觉醒。

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的最伟大贡献,是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它大致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个人自主自立的强调,二是对私人生活的尊重,三是对个人全面发展的追求。个人主义是一柄双刃剑----既能为福社会,也能为害社会,关键是要有一个度,并应协调以一定程度的集体主义。但是,就当时西欧而言,个人主义的危害性显然还没有踪影,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却是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正当性)的问题,一旦解决,以往一直受到严重抑制的个人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由此看来,个人自由意识的觉醒和现代民主政治的确有着不可分割的因果关系。

八,但丁——现代主权国家观念的萌发

在中世纪,现代意义的民族观念,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民族的认同中心——封建王权的权威总也树不起来。因罗马教会把西欧变成了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宗教统一体,所有教徒以罗马教会为首要效忠对象,各民族世俗统治者的权威只能是一个附属性的存在,它实际受罗马教廷的干涉和控制,在包括教职任命,王室婚姻等等上不能自主,加之封建割据普遍存在,领主根本不听中央号令。这使得西欧历史上缺乏君主专制主义的强劲传统。对现代民主政治有相当意义。但也阻碍民主政治的必要背景——统一民族国家的诞生,从而延缓社会转型的进程。尽管强大的王权将来注定要成为政治民主化的否定物,但为了政治民主化的最后成功,首先还须肯定它的正当性——也就是说,为了最终实现民族的自由,首先必须实现王权的自由:而认识到王权自由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实际上也是民族自由意识觉醒的开始。

导致民族觉醒的根本动因是工商业的发展,作为工商业的主要从业者,一般希望有一个和平安定的国内市场,也希望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作为他们进行国际商业竞争的坚强后盾。为此,他们很自然地充当各国国王强化王权、实现国家统一的同盟者。

最早思考这个问题的是著名的人文主义者但丁(1265--1321)他的名著《论君主制》的

中心论点是:实现人的尘世幸福的前提是和平,但没有国家统一作保障和平是不可设想的,而要国家统一,权力就必须集中到君主手中。这样,他就从人的尘世幸福这一人文主义的理想出发,首先明确提出了国家必须统一,王权必须强化这个时代的重大命题。

九,马尔西略的的世俗政权独立论

继但丁之后,帕多瓦的马尔西略(约275--1342)就世俗政权对于教权的独立性问题做出了更系统的论证。他在《和平的保卫者》中说,教会认定教会是一种能够行使任何“强制性权力”的机构,是对教会性质的误读,是对基督教义的背叛。在他看来,教会不仅没有对任何人实施强制的权力,而且在财产上也受尘世统治者的支配。非但教权不能干预俗权,相反,教会的人事权也须由俗权定夺。他的理论对教权至上做出了毁灭性的批判。马尔西略还明确宣布了他的“人民主权”思想。他认为,国家权威含立法权和执行权两部分。立法权高于执行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威,执行权(政府)只是立法机关者的代理人和执行者。立法者就是全体公民。马尔西略的国家理论,实际上是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的先导。

十,马基雅维利(1469--1527)提出了一套功利主义的国家理论

一,他从“人性恶”的基点出发,说国家的目的就是限制人的贪欲,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二,一个国家选择那种政体,要依据国情,像意大利充满内忧外患,还是以君主制为好,应由铁腕人物的君主一统天下,建立秩序;三,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统治者应兼有狮子和狐狸两种品性,无须有道德上的顾虑。这种世俗化的政治观已经是一种真正现代的政治观了。

十一,马丁.路德的政治观

他鼓吹“唯信称义”、俗权至上、“君权神授因而必须得到无条件的服从”的思想,从而在理论上为西欧绝对君主制铺平了道路——无怪乎有人感叹:“假如没有路德,就根本不会有路易十四。”

十二,加尔文教对路德教非主流成分的发展

他们宣称:如果统治者是暴君或压迫者,那他们就不是上帝任命的,因此我们在拒绝和反抗这样的统治者时,并不是在反抗上帝的意志。后来,加尔文教就演变成一种反对专制王权的革命意识形态,成为西欧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但加尔文教始终也没悟出这样一个基本的道理,即现代国家必须是世俗化的国家,政治社会必须只为世俗政治的目的而存在。

十三,法国的让.博丹(1530——1596)的现代国家理论

历史需要更完善的主权国家观念。胡格诺战争长达36年,给法国造成巨大破坏。引起博丹等一些有识之士的忧虑和深思,他们认识到:为了民族国家利益、国家强盛,必须坚决淡化在国家问题上的宗教情感,以世俗王权为中心实现国家的统一。国君必须摆脱任何特定宗教信仰的义务,决不应为宗教事务进行战争。在西欧,他第一次明确提出国家权力世俗化的主张,由此也成为首次出现的真正的关于现代国家的理论。

博丹和马基雅维利都是用人的眼光而不是用神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克服了宗教改革派政治伦理特有的宗教意识。但马氏是以国家利益的角度,博氏是以法学的角度来看君主绝对权力的,故博氏学说更受资产阶级欢迎。

从15——18世纪这四百多年是西欧国家绝对君主制的成长期,欧洲的主权民族国家群在这时期形成。它意味着现代国际社会的诞生,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进入了它的实质性阶

段。

就现代民主政治而言民族与民族间的矛盾最具首要意义,因为绝对君主制的固有弊端就是通过这种矛盾最先暴露出来的,由此引发了限制和反对绝对王权的一些最初的改制思考和革命实践,而后来的各种现代民主政治的创制和试验只不过是这些思考和实践的逻辑发展。

十四,格老秀斯的《战争和平法》

17——18世纪是绝对王权国家间战争最频繁的年代,三十年战争(1618-1648)最惨烈,激发了有关自然法的一些创造性的思考。这种思考不仅产生了一套旨在限制国际战争破坏性的现代国际法体系,同时也为现代民主政治奠定了一块极重要的理论基石。

在格看来人类有普遍适用的伦理法则——理性和良知(这是斯多噶派的自然法理论),要约束国家间的战争暴行,除了以人类社会普遍有效的自然法为理论依据外,别无它途。他依据传统自然法,又吸收了神学自然法(尊重神圣法则、人类自爱自重法则、家庭法则、社会道德法则、承认自由平等法则等等)进行了世俗化改造,从而实现了自然法理论的现代化,之后又强化了它的神圣性和权威性。他说,自然法是人类理性或本性的体现,是判断社会是非曲直的标准,是真正的理性的命令,此法万世不易。他将自然法则归纳为五点:第一,不得侵犯他人财产;第二,不属于自己的财物应归还原主;第三,应当赔偿由自己的过错所造成的损失;第四,应当守信守约;第五,违法犯罪应当受惩。他还系统论述了宗教宽容思想,认为不存在任何把一种宗教信仰强加于人的正当理由。古代万民法的主体是个人,近代国际法的主体是有主权的国家,这一转折是以格为标志的。这一套现代自然法理论,成为现代民主政治最重要的理论基石之一。它反映了人类,尤其是新兴资产阶级渴望和平的愿望。

十五,英国革命的贡献

尼德兰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学的作用并不大,虽成立了共和国,但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还是老式的“三级会议”,根本没想到去设计一套能够保障个人自由的政治制度。教会势力太强,且缺乏宽容意识。相比而言英国更成功,因为它第一次在一个国家内部完成了对绝对王权的民主化改造。英国革命的典型性首先表现在它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周期:共和——独裁——复辟——立宪;其次实现了对王权的限制,其中有国王不得和罗马天主教徒结婚,王位不得传给天主教徒,国王不得赦免任何有罪的人等等;其三,议会内部权力的分割和制衡;革命后的危险是议会专权——如果它不受任何限制而成为某种“绝对权力”,结果对于国家也是非常危险的——这是苏格拉底早就发现的一条真理。幸运的是英国在发展中形成了有两个重要的传统特质——两院制和两党制。传统是上院可以否决下院通过的法律,下院有征税计划的最终批准权,这种制度一直维持,暗含分权制衡的意味。而美国的两院没有贵贱分野的意思,只是对“无法完全信任的立法权力”实施某种分割的需要。总之,两院的分裂,也体现了对立法权力的一种分割、削势或限制,这对于防止议会专权是有积极意义的。两党制是英国对现代民主政治创制事业的另一重大贡献。其虽发生在复辟时期,但仍与革命精神密切相关。两派对垒,发展为谁在议会下院中占多数谁就有权组阁执政的制度。英美政治文化两党制传统由此滥觞。两党制传统的基本特点是“和平竞争、轮渡坐庄。”其四,对个人的自由权利表示了相当程度的承认的尊重。1695年,英国永久性地废除了书报检查制度,从法律上保障了言论出版自由,这个伟大的创举不仅有力地伸张了个人的自由权力,而且自然也会通过舆论监督的力量大幅度地促进议会政治的理性化。复辟期间,英国还通过“人身保

护法”,规定在逮捕人之前应先公布其罪状,被捕者有权要求立刻依法审讯,上院曾力图阻挠这项立法,但下院不屈不挠,终于三读通过。

英国革命是伟大的,它创造的一套法律制度,实际上已初步搭好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大体框架。但这个框架的严重缺陷也明显的,那就是人民受财产资格的限制还没有获得参政权,英国革命建立的政治体制实际上是一种贵族民主制,或者说是一种贵族共和制。

英国政治革命的同时,科学革命在英国也达到了高潮。其集大成者牛顿于1687年发表了划时代的伟大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两大革命由此构成了一幅17世纪的“双元革命”奇观,与18世纪的“双元革命”——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交相辉映。如果说18世纪的双元革命的综合效果是启动了整个欧洲乃至全球的现代化,那么17世纪双元革命的综合效果是启动了启蒙运动。

十六,启蒙运动的业绩

牛顿以他对支配天地万物的寥寥数条规律的精美绝伦的概括,彰显了人的理性的伟大,暴露了宗教非理性主义的荒谬。人们也从对牛顿和自然规律的崇拜发展为一种探询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的热情,也就是说科学革命是通过牛顿来影响启蒙运动的,牛顿可谓是启蒙运动学的第一位精神导师。

英国的启蒙运动的的第一位大师是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他第一次提出了“人人生而平等”这一具有现代意义的平等观。也是自然法的一项原则。他认为宗教是无知和恐惧的产物,但宗教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君主的权力是社会契约的产物,但人们一旦将权力交给君主,就必须绝对服从。第二位大师是洛克。他认为公民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而政府的职责就是保卫这些权利,如果政府不能履行这些职责,人们就有权推翻它重订社会契约。洛克还提出了“多数原则”,认为多数人的同意即可被视为全体人民的同意,政府可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管理国家——正是这一看法,奠定了现代民主代议制的基础。洛克针对霍布斯的君主主权论,响亮地提出了他的“人民主权”的主张。洛克提出了著名的“主权有限论”,为了保障个人的各项自由权利主权要受到一些必要的限制,如何限制呢?首先,人民有革命权,即人民在政府不能保障其自由的时候可以推翻它,就是一种限制的方式。其次,对君主的主权进行分割,将它划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三个部分,让三者互相牵制,以杜绝权力的滥用和专制现象的发生。这种三权分立的思想,后来经孟德斯鸠进一步发展(主要是把对外权换作司法权),成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又一块极其重要的基石。洛克的思想是他在“光荣革命”的酝酿时期表达出来的,具有为清教徒发动的英国革命辩护的性质。洛克为欧洲的立宪语言创造了前提条件,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先驱之一。

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主战场。其中三位斗士最引人注目,那就是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启蒙运动直接促发和指导了两次伟大的革命事件—--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正是这两个革命,把从英国革命正式开始的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大幅度地推向了深广,并最终完成了现代民主政治基本形态的构筑。

启蒙运动从中华儒家文明那里找到了支持。在启蒙思想家中。出现了一股“中国热”。伏尔泰是个典型的中国迷,这位睥睨一切传统权威的批判家,对中国的传统权威孔子却非但不敢小觑,反而推崇至极。他把孔子的画像挂在家里的礼拜堂朝夕膜拜,并以儒家思想为武器,抨击欧洲基督教的一神专制。在他的心目中,奉行儒家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

那里有真正的宗教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喇嘛教都可以自由传道,大家相安无事,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显然他看到了中国有一种欧洲现实中难得见到的宗教宽容。其它的思想家还歌颂中国的科举制,说中国一切官职均经考试获得,把文人奉为贵族,看到这样的国家,他们叹为观止,心驰神往。这是因为中国思想里有一种人本主义的伦理学,伏尔泰认为中国和斯多噶派的伦理学一样纯粹,一样严格,也一样合乎人情。孔子和西方贤哲一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并“提倡不念旧恶、不忘善行、友爱、谦恭”;“孔门弟子彼此亲如手足”。显然,这就是“博爱”的本义,因而也就和“自由”与“平等”的信条息息相通了。启蒙家们了解到的不是真正的儒家文化,至少不是儒家的全部。事实上儒家文化在他们那里是在很大程度上被不切实际地理想化了。也有孟德斯鸠和卢梭毫不客气地批判中华文明的专制、愚昧。

十七,美国早期民主化的成就

美国革命有特色,它的斗争对象不是封建性质的绝对王权,而是一个新兴的、已经具有了民主化的取向和发展趋势的资产阶级国家。从这个意义看,美国革命实际是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运动内部的一场冲突。同时也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次具有突破意义的提升或深化。美国革命本来就胚胎于英国民主政治体制本身所固有的一种非民主的、甚至是反民主的缺陷引发的一个后果。七年战争后,英国向北美转嫁困难:开征新税和限制殖民地的外贸。进而引发了一场更高的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英国在痛失北美后,还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现代民主化改革方面遮蔽了作为首创者的母国的光荣。

美国民主大约源于三要素:一是英国特有的地方自治传统,二是富含民主精神的清教教义,三是新英格兰地区特殊的环境。北美人接受了比当时大部分欧洲人更熟悉的权利观念和真正自由的原则。人民主权说、地方自治已深深扎根于英国人的习惯中,来到北美南方的英国人素质比较差,大都出身于有劣迹的家庭,是一些脾气暴躁喜好闹事的流氓淘金者,后来也来了些讲道德的人,但他们仍属于英国下层阶级,再后来是引进了蓄奴制。而到北美北方落户的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讲道德守秩序的清教徒,不贵不贱不贫不富,是基本上平等的自由人,他们到新大陆,根本不是为了淘金发财,而是为了他们极为珍贵的、不惜为之牺牲一切的宗教理想。这种清教教义,既是宗教学说,也是一种政治理论。五月花号公约就是这些理想的生动写照。到了殖民地,他们有了高度的自治权,自己任命官员,缔结和约和宣战,自定公安条例,自己立法,人民参与公务,自由投票决定税额,为行政官员定责任,陪审团参加审判,个人自由,好像他们只臣服于上帝。那里有殖民地议会,也有上下两院,下院由直接选举产生,上院由总督及其助手组成,但没有什么贵族色彩,事实上,这种议会体制已经预示了后来美国议会民主的基本模式。

独立后的美国民主政治带有一种可贵的特色,那就是“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的并重。所谓原则民主,是把民主当作自由和平等这两大人类核心价值的体现而加以赞美的态度。而程序民主,是把民主当作治理的最好手段予以认同的态度。后者更多地关心如何实现人民大众对政治决策过程的实际参与,富于务实的精神,美国的开国者们,以他们过人的才智把两者巧妙地联系起来并双双落到了实处,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史上留下了一块不朽的丰碑。《独立宣言》集中体现了对原则民主的认同,《联邦宪法》主要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

平衡机制”,亦即通过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分权以及联邦政府内部的分权,来实现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全面平衡,以防止任何一个政治势力单独控制全国的政治生活。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分权,有效地防止了中央权力的专制化,也防止了地方割据。联邦政府内部的分权,道理还是波里比乌斯的那一套混合政治的理论,然而实质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三个层次的分权制衡是由对立法权的再分割(即分为参众两院)。由于任何立法必须经过两院批准才能生效,故参院和众院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美国把国会分为两院根源是英国的两院,也反映人民对民主(实际是直接民主)的不放心。但和英国不同的是,两院在美国人的心目中已不再是贵族政治的体现(因为在美国,每个人都必须劳动,以劳动为生,基本上没有寄生的贵族阶层),而只是“人民的一种双重代表制”;参院(上院)也不再有任何“贵族院”的色彩,而只是“人民的另一种代表方式”;之所以还必须实行两院制,纯粹是因为人们对于立法权“无法完全相信”的缘故。

在美国,民主的一个最具根本性的特征就是对于选举问题的极端重视,被人们认为是人民大众参与政治决策过程的必由之路,是程序民主。原则民主和程序民主并重是对于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学者们一般以“三大妥协”来概括费城制宪会议,这就是大州和小州就国会代表权的妥协,北方和南方就税收和代表权上如何计算奴隶人数的妥协,以及北方与南方就管理对外贸易和征税达成的妥协。其实其它妥协还有不少,至少应包括两院制和总统选举法等问题上的妥协。事实上,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

十八,法国革命民主的成就和教训

法国革命是世界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块划时代的里程碑,是全球性的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法国的民主政治,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对于人类社会的政治民主化事业都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完全抛弃宗教外衣的人民主权说来自英国的洛克,但人民主权观念被确立、占主导,却是启蒙运动的功劳——而且主要是卢梭的功劳。法国大革命的激进性很大程度上是和卢梭人民主权理论的激进性联系在一起的。正是由于尽可能忠实地贯彻了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法国革命才走了一条与英美革命迥异的道路而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革命。但卢梭的因素是第二位的,法国并非一开始就是采用激进的,第一位的是来自封建阶级方面的阻力太强。这种阻力有国内国际两个方面,其直接后果是促成了革命的一步步激进化。由于法兰西阶级斗争的不可调和性,使卢梭的人民主权观念在法国革命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弘扬。这可以从三个方面看:首先,1789年8月26日通过了《人权宣言》。它和美国独立宣言在精神上并无二致,美国的主旨是说明美国独立的理由,并不在于对人权和人民主权的刻意的宣扬;而法国则主要阐明人所天然拥有的一切基本权利,包括自由、平等、财产、安全、法律保护和思想自由等等。《宣言》用的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神圣的话来道出人民主权的绝对性,它是要以绝对的人民主权来取代绝对的君主主权。其次,卢梭极力提倡人民主权统一不可分割,人民整体的政治参与。第三,通过对“平等”价值的执着追求,革命彻底捣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为人民主权的充分实现开辟了广阔的通道。为了民主,甚至不惜牺牲部分自由权(财产权),如雅各宾派对财产的一系列干预;为了平等,以至后来连反民主的独裁者也不得不通过公民投票之类的程式攫取权力,似乎不披上民主的外衣就无法实现稳定的专制——这种

以“全民批准的个人独裁”为特征的始作俑者是拿破仑。法国革命者追求平等的超常努力,还使法国大革命成为许多现代政治思潮的总源头。主要有欧陆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甚至还包括了女权主义等等,它们以承认人民主权为共同特征,从不同侧面对现代民主运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法国革命的教训

法国革命的主要贡献是解决了英美革命所没有解决的现代民主政治的普遍适用性问题,从而开启了政治民主化的世界潮流。但不免引起了一些问题。其一,卢梭心目中最理想的政治制度是直接民主,这就自然有点模仿古典民主,古典民主的弊端——缺乏对民众权力的制约和个人自由意识。法国革命最终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代价之一,是使革命带有和民主格格不入的“专制”气质:议会专制、群众专政(雨果说,群众走进议会的景象是最令人惊奇的景象之一)。因它会压制辩论,影响议事。议会在群众集会和请愿压力下往往不得不随波逐流。代价之二,个人自由在法国革命时代受到严重压抑。在激进年代,公民美德实际是爱国,是大公无私,革命作为一种新的宗教枷锁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已无法区分,把公共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公而忘私,一切都成为政治,简朴劳动成了爱国主义的表现,贪图享受是缺乏公民责任心,不戴三色帽的人被认为有反革命倾向,甚至在政治上持不冷不热的逍遥态度也会招致可怕的猜忌,这种爱国主义终于成为个人自由的枷锁。法国革命的种种失误,从反面证实了英国的代议制原则和美国的分权制衡原则的价值。

综观英法美三国革命,我们可以对它们各自的特点做出这样的认定:英国革命突出了自由而忽略了平等,法国革命突出了平等而忽略了自由,而美国革命的经验,则显示了这两个价值中和、结合起来的重要性。

西方文明概述

西方文明概述 一、概述: 西方文明是强调个人实现的物质文明,中国文明是和西方文明相异的,这是西方人的第一感觉。很多非西方的古老文明,如埃及、印度、波斯,和中国都是不一样的,他们都是从上古时代,就和西方文明糅合在一起。例如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但埃及并不是到近代才和西方发生关系。埃及和西方从上古就已经纠缠在一起,这是因为西方文明发源地是在地中海一带,埃及、非洲原来都和西方文明糅合在一起。 西方文明指的是西欧、北美的现代文化,包括西方世界中共同的标准、价值观、风俗等。与西方这个词相对应的是东正教、亚洲或者伊斯兰国家,或者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也曾被对应于前苏联共产主义国家。 西方文化的概念通常与西方世界传统定义相关联。根据此定义,西方文化是文学、科学、音乐以及哲学原理的合集,并且有别于其它主要文明。适用于受西欧移民或殖民影响强烈的国家,并不仅限于西欧。这些传统大都在被列入西方经典。西方文化被用于许多方面,不管实际使用正确与否,包括美国文化、唯物主义、工业主义、资本主义、商业主义、性的享乐主义、帝国主义、现代主义,乃至解说西方文明。 二、起源: 西方文化常被认为起源于古希腊、罗马帝国、天主教、基督新教,这些被统称为犹太教-基督教文化。然而西方文化也根源于日尔曼人、斯拉夫人以及凯尔特人的流行文化,这些文化是形成欧洲中世纪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重要的传统: 包括: 经院哲学、天主教、新教、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启蒙时代、世俗化、科学方法 四、历史: 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攻陷希腊后,吸收了古希腊的科学、哲学、民主、建筑、文学以及艺术,并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发展。 在接下来的500年中,尽管罗马帝国拒绝古代雅典很前卫的民主理念,但却将希腊语、拉丁语随着罗马法传遍了欧洲。罗马文化融合了日耳曼、斯拉夫以及凯尔特文化,但随着罗马的衰落,希腊与罗马(Greco-Roman)的许多艺术、文学以及科学都消失或被取代了。 随着罗马基督教地位的提高,圣经成为西方文艺中的核心部分,几乎影响到了西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点总结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经历了三个阶段: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王权;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1)背景:A.历史传统:13世纪<<大宪章》的签署给王权设定了界限,并形成了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B.政治前提:1688年的光荣革命解决了王权与议会的权力之争。 (2)制定: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1.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制定 (1)内容: 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影响: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是英国统治方式从人治到法治,英国社会进入长期稳定 发展的时期。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 时间: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 (2)“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首相承担了实际行 政职责。1721年,沃波尔成为第一任内阁首相 (3)运行机制: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内阁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了 对政府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 举 (4)19世纪中期随着选举权的扩大和两党制的形成,议会选举由个人竞争扩大为两党间的角逐,大选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3.1832年议会改革 (1)改革原因:““光荣革命”后,英国的议会基本掌握在资产阶级化得贵族手中,随着工业革 命深入和经济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迅速壮大,改革议会的呼声 日渐高涨 (2)改革结果和作用:工业资产阶级获更多议席,加强了在议会中作用,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发展为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虽然保留君主.,但由议会掌权。 ①国王是世袭产生,是国家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②议会具有立法权③内阁行使行政权,内阁的领袖就是首相。 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一二三 一条主线:议会的发展演变 两个趋势:国王权利逐渐削弱,议会权利不断增强 三个转移:A.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B.行政权力有国王转移到内阁; C.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二.北美大陆的新体制

中西方文化起源比较

内蒙古财经大学 中西方文化起源比较 赵赫132062141 13级金融一班(原13级市场营销一班) 2014-12-12

中西方文化起源比较 赵赫 (内蒙古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摘要:来自于不同文化间的比较,尤其是本国和其他国家文化 之间的比较可以发现,文化的起源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虽然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有很多共同之处,但它们在道德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礼仪、关系、个体精神等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当我们在制定决策时或者在跨文化交流的时候,应该时刻记得文化差异,这样才能使文化发展更加主动灵活。 关键词:比较,起源,文化 一、引言 从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就像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线,各自前进、各自发展,但是伴随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迈开资本主义扩张的步伐,中西方文化开始有了拐点,文化的交融伴随着战争的枪炮声,伴随着侵略的文化同化手段,被迫进行交融。时至今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交通方式极大便捷,互联网领域急速拓宽等因素使得全球各地的信息传播极快,真正使世界各地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且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然而,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源自于不同的文化系统,两种文化真正交融交流之前,它们就已各自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行为系统,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念,

也许这种独特性预示着今后的文化交流暗伏着冲突。中西文化的这种相交汇流,并不意味着在融合两种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出了另一种新的文化,两种文化仍然保留着自己的鲜明个性,交而不融,汇而不合,或者,如果一定要说这是一种合流的话,这也是一种泾渭分明的合流。 二、大河文明与海洋文化 2.1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特点包括:幅员辽阔、腹地纵深,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580条),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79条),拥有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和雄厚的发展潜能,可以自我调节与更新,这些因素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延续与完整;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世界 屋脊高原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疆域的五分之一。塞外的荒漠、北部的草原、中西部沟壕纵深的黄土高原、广阔无边的东部平原、四面环山的大盆地、1.8万公里的海岸线、西高东低走势;温暖湿润的气候,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复杂而多样的气候,几乎囊括世界上大多数的气候类型;半封闭的边缘地形,与西方世界相对隔绝,太平洋无法像地中海那样成为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中西方文化交往与沟通存在艰难,这既使中华文化保留了自成一体的延续性,但又造成了保守意识、盲目自尊的大国心态。 2.2西方文化的自然基础特点包括:独特的地理位置,西、南、北三面环海,东接亚洲,就像黑格尔的预言,“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的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底无限

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一、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一)雅典的民主专制制度 1、产生条件: (1)是由希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造成的 (2)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2、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1)梭伦改革 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内容: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等级越高,权力越大;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作用:进一步打击了氏族制度残余,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 时间:公元前六世纪末 内容: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设立五百人议事会;成立十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作用: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3)伯利克里改革 时间:公元前五世纪

内容:公民参政范围扩大;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扩大;陪审法庭成为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发放工资和津贴,鼓励低等级公民参政;发放“观剧津贴”。 3、雅典民主制度的衰落: ①希腊的奴隶制既是城邦繁荣的基础,也是它没落衰亡的根源。 ②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最终突破了只适应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 (根本原因) ③城邦的内部混乱和城邦间的长期混战。(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马其顿王 国亚历山大征服希腊。) 4、主要特点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权力制约法律至上公民意识 5、评价: 积极作用:(1)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城邦民主制度,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权利和责任感,从而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2)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产生了诸多文化巨匠。 局限性:真正能够享受民主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妇女无政治权利可言;广大的奴隶受到压迫;公民权对居留在雅典的外邦人来说也是遥不可及。 6、实质: 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奴隶主贵族少数人的民主,对奴隶而言是实行专政。 二、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罗马法的形成

民主政治的发展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摘要:政治民族化是现代国家的基本政治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 主义法制,是党的坚定不移的方针。他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本路线上中,也明确地把民主和富强、文明一起共同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党和国家的大势 所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政治参与、宪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密不可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 设的集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氛围,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关键词: 正文:社会主义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我们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就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障人民的利益,保障党和国家的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民利益上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以法律形式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民主确立下来,从而在民主的范围内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在近些年中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政治参与,宪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突显其价值,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就是一定的政治主体从事政治的活动。普通的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的以自身利益为指导,影响政府的决定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其目的是使自身的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得到最大的满足。政治参与是一种公共权力,是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体现。将政治参与与社会主义民主结合起来,是一项惠民惠国的政策。既能保障人民的权力,调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又能集中人民力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将党和国家的活动纳入人民监督的范围内,保证行政的合理有序性。 1、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政治参与不是只有社会主义民主所特有的活动,它是一切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完善政治参与是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政治参与是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实际经验来说,对于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其他人权和基本自由的有效享有,每个人都有参与他或她的国家的政府是一个关键因素。”①联合国决议表明:政治参与是固有的人权,并且是民主国家的“一个关键因素”。 我国的政治参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深化发展,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离不开公民政治参与的自由和畅通。发展政治参与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现代化建设,与时俱进,促进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2、社会主义民主本质上最有利于政治参与。 社会主义民主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最高权力主体是人民,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政治参与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人民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地位的崇高。人民的政治参与具有多方面原因: ⑴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活动影响社会。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参与政治活动的主要方式,人民群众可以通过这个方式,将自己的利益向政府反映,使人民的利益能够得到最大的满足; ⑵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人民能够直接表达自己政治意愿的制度,人民选取人民代表,集中自己的政治诉求向政府反映,从而也就实现了政治参与的过程; ⑶依法治国的方略为人民的政治参与提供法律保障。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

西方文化的起源

西方文化的起源,粗略来说就是三种文明与文化的交汇,这三种文化就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日耳曼精神,基督教文明。这三条支流汇聚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融合,一直到今天,发展成了现代发达的西方文明。我们这里谈西方人的感情风景,我就试着给大家剖析一下这三种文明与文化对现代西方人的感情方式与心理的影响。 对希腊与罗马文化大家就算不了解,也至少听说过金苹果战争与特洛伊木马的故事,在那种文化里,为一个美女发动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就是一件值得她们大书特书的英雄事迹(而在中国文化里,周幽王为美女搞了一次小规模军事演习,就被后人骂死了)。在希腊与罗马神话里,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每天正事不干,男男女女追逐打闹,谈情说爱,主神宙斯(朱庇特)的更就是老色狼一条,背着自己的老婆,搞大了无数美女的肚子。这种感情文化,到了罗马帝国时代,更就是使男女关系之混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一个埃及艳后就能勾引那么罗马帝国的掌权派型男,要不就是她后来年老色衰,对罗马年轻一代帅哥元首屋大维失去吸引力,罗马帝国搞不好就毁在这个女人手里了。有一个名叫《Caligula》(罗马帝国艳情史)的电影我想很多朋友也就是知道的,瞧瞧那里就是怎么描写罗马宫廷生活的淫乱与堕落的吧。即使到了现在,一提起罗马人著名的“澡堂子”,人们就马上会联想到纵欲与淫乱。 日耳曼精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希腊罗马文化的一个反物质,日耳曼人性格粗犷豪放,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坦率直爽,作战勇猛。而在感情方面,日耳曼人对现代西方社会也有着很大的贡献,尊重妇女就是日耳曼人的传统美德,一夫一妻制就是日耳曼人在野蛮时代就遵从的准则,而且恪守从一而终。即便就是当时文化先进的罗马人,在记录野蛮的日耳曼人的书中(《日耳曼尼亚志》——塔西陀)也表达出了她们对这个蛮族这种尊重妇女的风俗的敬意。日耳曼神话中更多的就是关于众神杀人越货,喝酒打仗的描写,很少有卿卿我我的内容。所以最后在历史上,日耳曼蛮族摧毁了西罗马帝国其实也不就是一件很难理解的事情。 关于基督文明,大家了解的相对多一些,基督教讲“爱”,讲“善”,讲“平等”,在对感情方面,虽然在《旧约》中有很多关于乱伦的记载,但那就是因为远古时代人丁稀少所致,其实基督教还就是崇尚纯洁的男欢女爱的,读一读《旧约•雅歌》中记载的所罗门之歌,满篇都就是男的想女的呀,女的想男的这些东西,就就是西方的《诗经》嘛。某种程度上来说,基督教又就是日耳曼精神的反物质。日耳曼人不讲什么“爱您的敌人”,日耳曼的天神一下凡,拿着大锤子就往所有的敌人的脑袋上砸,砸死敌人以后还顺手抢走人家的财物与老婆,而基督文明宣扬羔羊主义,敌人抽您左脸,您笑嘻嘻地再献上右脸。可就是哪想到,最后历史发展的结果,就是基督教横扫欧洲,并对日耳曼的传统文化进行了一次“焚书坑儒”,导致在今天的欧洲已经很难找到当年关于南日耳曼传统与信仰的任何大型的文献与记录了。 而有意思的就是,基督教统治欧洲几百年以后,一群知识分子抱着当年希腊与罗马文化时代留下来的书籍,搞起了古文化复辟,她们拥戴起不做大哥好多年的希腊罗马文化,去死磕顽固的中世纪天主教教廷,历史上称为“文艺复兴”,欧洲人运用希腊罗马文化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大大削弱了天主教教廷对整个欧洲的专制统治,并以此为契机,发展出了启蒙思想,促进了科技的进步,通过科技的进步又开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练习题

必修一专题七 1、在《英国人和天主教的恩恩怨怨(下)》里我们提到过,查理二世的弟弟詹姆斯二世是一个天主教徒,并公然拒绝宣誓信仰英国国教,在反天主教情绪高涨的当时引起众多英国民众的不满。而查理二世并没有合法的子嗣,这意味着这个千夫所指的天主教徒将继承英国王位。不仅英国民众对此感到不满,英格兰议会中也起了巨大的争议。议会最终由于该问题被撕裂成了两派别,一派以沙夫兹伯里伯爵为首,反对约克公爵继承王位,受到清教徒的支持;另一派持相反意见,以丹比伯爵为首,并得到查理二世的支持。以上材料说明() A.两党创立源自于王位继承问题 B. 两党存在根本利益分歧 C.两党建立推动了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 D. 英国民主政治正式确立 2、1888年,法国陆军部长布朗热利用群众对政府的不满,积极宣传修改宪法及解散议会的主张,力图建立军事独裁统治。这些主张得到反政府各派支持,全国掀起了崇拜布朗热的浪潮。这反映当时法国 A. 共和政体违背民意 B. 专制思想仍有社会基础 C. 社会主义运动高涨 D. 民主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3、德意志帝国议会名义上是人民议会,由所有年满25岁以上的男性公民普遍投票选出,但其实它对国家军事、外交政策什么影响力也没有,也没有监督权,只是一个“公民权利”的装饰品!以上材料说明 A. 帝国议会形同虚设 B. 德意志仍旧是君主专制国家 C. 德意志民主政治落后 D. 帝国议会没有任何权力 4、1832年的英国议会改革,一方面,通过给予资产阶级和上层中产阶级选举权,赢得了新兴社会阶层的忠诚;另一方面,成功地抵制了来自中下阶层的压力,令工人阶级的激进运动陷入孤立境地。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A. 民主政治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B. 工人的经济状况发生根本改变 C. 工业革命的完成助推社会进步 D. 社会阶层裂痕进一步拉大 5、“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冶,英国在政治上 A. 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 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C. 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 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6、1878年,德国宰相俾斯麦提交的一项议案遭到帝国议会的否决。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新一届帝国议会投票通过了该议案,经皇帝批准

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

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率先发起了革命性变革,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席卷全国。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户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亿万农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关注村中事务的管理,迫切希望用政治上的民主权利来保障经济上的自主权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广西罗城县、宜山县(现已改为宜州市)的一些乡村,村民群众自发选举建立了村民委员会。这一新生事物立即得到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与充分肯定。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要把“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生活中逐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作为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之一。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对发展基层民主的选择给予了进一步肯定,指出:“社会主义民主要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各个企业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发展基层社会生活的群众自治。” 1982年12月修改《宪法》时,全国人大第一次把农民创造的“村

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这种组织形式写进了宪法,并明确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 此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对我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尤其是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深刻阐述,逐步明确了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路径和优先发展基层群众自治的要求。 党的十三大提出,要促进“基层民主生活的制度化”。 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切实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作用”。 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健全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党的十六大提出,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并明确把基层民主概括为农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三个方面。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四项重要制度之一,进一步提出要把发展基层民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西方文化历史的简介

一,“西方”和“西方文明”的概论 中国近代史上产生的许多新词汇,大多与两个人相关,一个是严复,一个就是梁启超。如果说严复创造的许多新词汇后来还基本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话,那么,梁启超在清朝末期创造出的许多新词汇,语义则往往是飘忽不确定的。梁启超早在30岁之前就因为参与变法运动而闻名中外,他当时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召感力是十分大的。但是,他这样的年纪,常常使他自我把握不准一些词汇的语义内涵,这,可以通过他的许多著作看得很清楚,大概也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吧,通过梁启超的创造而后来在中国社会中广泛流行的许多新词汇,曾经给中国思想文化界造成过许多麻烦,这一点,现在的人们应该高度注意到。 “西方”一词在中国语境中本是个纯粹的地理概念,并不指国家文明文化。19世纪末期,张之洞等人将欧洲地区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文化称之为“西学”,大意是指“西边国家的文化”的意思。 1896年,23岁的梁启超开始在《时务报》上发表长篇连载时评《变法通议》,当时,他将我们现在所说的欧洲定名为“泰西”,“泰西诸国并立,大小以数十计,狡焉思启,互相猜忌,稍不自振,则灭亡随之矣。”(梁启超:《变法通议·论不变法之害》)。但是,他又在该文中说:“然则吾所谓新法者,皆非西人所故有,而实为西人所改造,改而施之西方,与改而施之东方,其情形不殊,盖无疑矣。”(同上),他这里说的“西方”,同样是指的欧洲国家的意思,这样,“泰西”和“西方”的指意就重复了。后来,人们在传播梁启超思想的时候,慢慢的约定俗成,就将“西方”指意成为了“欧美国家文明”。这就是说,我们现在从文明文化角度所说的“西方”,是由梁启超最先创造的。 也许令许多人所想不到的是,现在中国文化人经常挂在嘴里的“西方文明”,无论在中国词典里还是外国词典里,都是没有的,这个组合词汇至今尚还“年轻”! 我们中国人现在常常说的“西方文明”,主要产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这与当时中国留学日本的人员受到日本明治维新的精神领袖人物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影响相关。日本的“文明(ぶんみぃ)”一词,是直接从中国《易经》里取出来的汉字,仿汉语发音,意思也与中国易经中说的“文明”涵义相近。但是,中国历史上很少使用“文明”一词,而福泽谕吉在他的著作中使用的“文明”一词,则主要是指与一种文化相应的历史社会形态,当时一些留学日本的中国人将“文明”词汇引入进了中国,这真可谓是“出口转内销”。之所以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热衷于谈论“西方文明”,这和当时社会上的文化人普遍关注和比较中国与欧美国家的文明文化的异同性质问题直接相关。但是,当时人们常说的“西方文明”,却与西语中的occident(欧美国家)还不是一回事情,却与外国人说的hesperiacivilization (西方的文明,意指希腊语境中的“罗马社会,此语境产生在公元前3世纪的希腊化时代)很相似。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些崇拜西方的中国人接受了一些妄自尊大的西方学者的思想价值观,所以,他们往往认为“西方文明”这个词汇指意着人类的“先进文明文化”内涵,这就如同德国哈拉尔德·米勒说的那样:什么是“西方文明”?对于一些具有冷战思维的西方人来说,这个答案是清楚的,“…西方文明?的特征在他们的眼中,就是人权、市场经济、现代化技术、典型的民主制度、公民权。…西方文明?所代表的是文化的多元性、政教分离、自由和宽容。……但是,现代所谓标准的西方民族国家,原先其实也是个人化的武力垄断,直到后来才变成现行的民主政体。”(哈拉尔德·米勒:《文明的共存·文明是谁—从“西方文明”的起源说起》新华出版社)。这就是说,将“西方文明”指意成为“先进、政教分离、民主、人权、现代化技术”等这样的概念,这纯粹是一些具有典型的冷战和霸权思想的西方人的思想,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明文化”的概念,这,是今人所应该弄清楚的!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试题汇编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试题汇编 (2016新课标1,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A. 议会无权制裁国王 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2016浙江21).20世纪初,英国首相阿斯奎斯说:“我们现在有一个牢固确立了两百年的传统,即归根到底,王位的占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议并据此行事。”这一传统的确立,使一个以小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欧洲各国效仿的对象。各国效仿的理由是 A.英国经济上的成就得益于其制度设计 B.殖民主义深刻影响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C.英国“光荣革命”宣告了欧洲新社会政治制度的诞生 D.英国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的理论基础 (2015课标Ⅰ,33)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2013课标Ⅰ,27)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2013·江苏单科·16)“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2012北京文综,21)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却未明确规定。结合所学,国王仍保留的权力是 A.筹集税款B.干预立法C.招募军队D.任命大臣 (2012海南单科,11)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 C.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2014课标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知识结构: [课标要求]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4)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 (一)“光荣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 第一阶段:1640年革命爆发,此后,一度建立共和国。 第二阶段: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国王查理二世实行反对英国国教和恢复天主教的宗教政策,违背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意愿,丧失了人心。 第三阶段:“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二)限制王权的法案(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发展过程:确立) 1、限制王权法案制定的条件 “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当时的有利形势,尽量扩大自己的政治、经济势力,利用他们所控制的议会,通过一系列的法案来限制王权。 2、限制王权的法案: (1)《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 (2)《王位继承法》的内容 3、限制王权法案制定的结果 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三)小密室的演变 1、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发展过程:发展) 内阁起源于“光荣革命”前的枢密院。乔治一世时,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并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阁的先例。到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 2、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 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首相有控制内阁决定的发言权;一切内阁成员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联合起来集体负责;内阁必须得到下院议员的支持,一旦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就要辞职以向议会谢罪,或解散议会而提前大选,由新选出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 3、内阁制的作用 内阁制的建立使英国的立法机关得以控制行政,但又不降低后者的行政效率,从而有力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四)议会选举规则的制定 1、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发展过程:完善) (1)原因 a.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激起工业资产阶级的不满 b.欧洲大陆革命潮流的冲击 c.英国群众斗争的高涨 d.工业资产阶级为谋取参政权进行积极斗争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点汇总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点总结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经历了三个阶段: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王权;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1)背景:A.历史传统:13世纪<<大宪章》的签署给王权设定了界限,并形成了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B.政治前提:1688年的光荣革命解决了王权与议会的权力之争。 (2)制定: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1.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制定 (1)内容: 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影响: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是英国统治方式从人治到法治,英国社会进入长期稳定 发展的时期。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 时间: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 (2)“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首相承担了实际行 政职责。1721年,沃波尔成为第一任内阁首相 (3)运行机制: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内阁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了 对政府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 举 (4)19世纪中期随着选举权的扩大和两党制的形成,议会选举由个人竞争扩大为两党间的角逐,大选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3.1832年议会改革 (1)改革原因:““光荣革命”后,英国的议会基本掌握在资产阶级化得贵族手中,随着工业革 命深入和经济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迅速壮大,改革议会的呼声 日渐高涨 (2)改革结果和作用:工业资产阶级获更多议席,加强了在议会中作用,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发展为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虽然保留君主.,但由议会掌权。 ①国王是世袭产生,是国家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②议会具有立法权③内阁行使行政权,内阁的领袖就是首相。 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一二三 一条主线:议会的发展演变 两个趋势:国王权利逐渐削弱,议会权利不断增强 三个转移:A.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B.行政权力有国王转移到内阁; C.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 民民主

必修1专题7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9546145498

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完善 第1课时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1. 历史学家汤恩比认为,英国是近代代议制民主的先驱。这是因为英国“光荣革命”后产生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 ) A. 第一部成文宪法 B. 多党制的议会 C. 总统制 D. 君主立宪政体 解析:D 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宣告完成,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君主立宪政体得以确立。 2. (2009·江都模拟)《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得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为( ) A. 国家权力的重心决定性地自国王转至议会 B. 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 C. 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的转变 D.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解析:A 抓住时间“1688年”,光荣革命后确立君主立宪制,议会逐渐掌握了实权。 3. (原创题)2007年6月27日,戈登·布朗出任英国第52任首相。关于他的身份,说法正确的是( ) A. 国王任命的贵族领袖 B. 国王任命的多数党领袖 C. 上院议长 D. 皇室成员 解析:B 英国首相首先是下院的多数党领袖,然后再由国王任命为首相。[来源:Z_xx_https://www.doczj.com/doc/8918816019.html,] 4. (2009·淮安模拟)伏尔泰在《以英国人的口吻》中写道:“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引文所反映的政治体制是( ) A. 君主制 B. 共和制 C. 贵族制 D. 君主立宪制 解析:D 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抓住“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可以看出是典型的君主立宪制,故D正确。[来源:学§科§网Z§X§X§K] 5. 下列对英国责任内阁首相表述正确的是( ) A. 首相由国王任命,也可以被国王罢免 B. 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C. 由上议院大选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 D. 首相的权力表现为任免高级文官、制定宪法 解析:B 英国首相由议会下院大选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国王在形式上进行任命,但国王无权罢免。首相无权制定宪法,所以A、C、D不正确。 6. (2009·南通模拟)18世纪英国的内阁制与同时期中国的内阁制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 A. 组织形式 B. 内阁与君主的关系 C. 社会性质 D. 民主化的程度 解析:C 英国内阁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政治制度,而同时期中国的内阁制是封建制度,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7. (2010·徐州模拟)英国是历史上最早实行议会君主制政体的典型国家,这种政体不同于议会共和制的特点是( )

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经过二十八年的革命斗争,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初步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政治制度等民主政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民主政治制度,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从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来看,近代以来,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到国家事务中,民主权力不断扩大。而我国的每一次民主政治改革其根本目的都是保证人民民主权力得到更加充分的运用。 从理论层面看,我们党在九十多年的历史中,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每一次飞越,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当家作主是充分实现人民利益的最佳途径。 从制度层面看,我国的各项政治制能够充分反映群众愿望,维护、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些政治制度都服务于人民有效行使国家权力,参与国家事务,服务于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了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离开人民当家作主,不受人民监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就会脱离正确方向。因此说,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19世纪末期德国政治体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共和之路举步维艰 B.议会粉饰君主专制 C.国家权力间制约与平衡 D.虚位君主统而不治 2. 1883—1889年,德国颁布疾病保障、意外工伤保险等社会立法条例,1887—1889年,英国政府参与议会会议次数占全部会议次数的84.5%,1885—1889年,美国克利夫兰否决国会议案324项目。这些现象 A.表明早在19世纪末期福利制度在西方国家已经形成 B.体现了19世纪末资本主义行政权力日益增长的趋势 C.说明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行政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 D.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期已大规模应用 3. 据布鲁姆菲尔德《非凡的人》的调查报告显示:英国从罗伯特·沃波尔以来的36任首相中,有爵位的大贵族有26人,中产阶级(包括教师、律师、医生、商人)5人,富裕乡绅5人。材料说明此时英国 A.《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B.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了 C.封建地主政治势力强大 D.社会上层发挥政治作用 4. 1688年11月荷兰执政威廉率领远征军登陆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出逃。议会通过了詹姆士二世“退位”的决议,正式立威廉为国王,玛丽为女王。此举意味着英国 A.国王彻底丧失统治权 B.法权至上时代来临 C.责任内阁制正式确立 D.君主制度从此结束 5. 近代早期英国政府常常为战争债务所困扰。光荣革命后百年,英国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政府财政却从未崩溃,而且民众对购买国债欣喜若狂。这主要得益于 A.宪政制度确立了政府的信用 B.殖民掠夺扩张积累大量财富 C.工业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D.议会改革使民众获得酱选权 6. 1689年1月召开的英国“民会国会”以詹姆士“已经退位”和“王位虚悬”为由,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前者为国王,后者为女王。议会的这一做法A.冲击了传统的“王权神授”观念 B.使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C.意在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解决了英国国王与议会间的矛盾 7. 有学者评论某个国家“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进步方式,用和平变革的方式实现社会进步。这种模式,成为它给后世留下的最独特的遗产。随之一个人统治一个国家的时代在这个岛国永远地结束了”。这个国家采取的“和平变革方式”是 A.光荣革命 B.一票共和 C.制宪会议 D.炉边谈话 8. 1951年议会选举,保守党战胜工党,其领袖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在白金汉宫接受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任命;因身体原因,1955年4月5日下午4点半,他到白金汉宫正式向女王递交了辞呈。6日下午,丘吉尔迁出了唐宁街。这表明 A.成为保守党领袖才能任首相 B.首相任免要依法履行程序 C.新首相需要对英国国王负责 D.国王有任免首相的决定权 9. 沃波尔担任财政大臣期间,领导着全体内阁成员实行一致的政策,并坚持让不服从他领导的阁员离职。然而,在他任职时,他并未组织过内阁,也没有在下议院领导过一个多数派。这说明当时 A.国王开始逐渐统而不治 B.帝国议会的作用很小 C.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 D.责任内阁制有待完善 10. 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这是英国首相辞职的先例。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据此,对英国政治制度表述最准确的是 A.确立议会权力的至高无上 B.代议制最终完善的标志 C.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D.责任内阁制特点的体现 11. 近代早期英国书报审查制度产生于都铎王朝君权极为强大的时期,经历早期斯图亚特王朝的完善、英国大革命时期的转折,最终在1695年,英国革命派永久性废除了书报检查制度,从法律上保障了言论出版自由,这一举措产生的政治影响是A.提供了议会政治完善的条件 B.实现了英国社会的自由平等 C.推动了英国启蒙运动的兴起 D.最早确立了言论自由的观念 12.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状况,经济持续增长,中等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对现存的政治制度形成重大的压力。中等阶级要求变革,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不相称,希望在“有产”的同时也要“有权”。于是,英国A.发生了“光荣革命” B.颁布了《权利法案》 C.形成了责任内阁制度 D.改革了议会选举制度 13. 英国内阁权力的发展是缓慢的、渐进式和积累式的,而这几乎完全是自然的,并非是按预定的、经审慎拟定的计划进行的。这一现象说明英国 A.国王作为国家元首却缺乏实权 B.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制尚不成熟C.政治保守主义的色彩较为浓厚 D.政党交替执政难以形成凝聚力 14. 有学者认为,英国“光荣革命”并非想象中那么平和,成千上万民众发动起的暴力行动和他们对詹姆士二世的反叛浪潮迅速波及英伦三岛,这是革命得以成功的保证。这实际上说明“光荣革命” A.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B.使议会成为唯一权力机构 C.暴力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 D.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5. 1820年,美国民主派领袖杰斐逊说:“就我所知,社会最高权力的最可靠掌管人只能是人民自己,美国总统制为君主制的‘新版”’,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美国总统制共和制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B.美国体制由“邦联”到“联邦”,中央权力被削弱 C.美国实行的是间接民主,总统是国家权力核心 D.美国实行的是直接民主,总统只是国家象征 16. 约翰·亚当斯在谈及对美国革命的内涵和意义的看法时认为,革命并不等于独立战争,“人民在原则、意见、观点和感情方面的剧烈变化,乃是真正的美国革命”。

西方文明的起源与特质

2004年第1期 第7卷(总22期)西安联合大学学报Journal of Xi ’an United University Vol.7 No.1Feb.2004文章编号:10082777X (2004)0120038204 收稿日期:2003-06-08 作者简介:汪国风(1938—  ),男,江苏仪征人,天津画院一级画师。西方文明的起源与特质汪国风 (天津画院,天津300040)摘 要:长期以来,东西方的学者习惯于将古希腊文明视为西方文化的源头。其实,真正的源头应 是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但它并非原生文明,而是在埃及农业文明与西亚商业文明的影响下发展 起来的次生文明。而西方文明则是一种在游牧文化骑马民族的反复冲击下,主要继承和发扬了游牧文 化集贸易、掠夺、殖民于一体的骑马民族传统,由原始狩猎文化、游牧文化、商品文化、农耕文化杂交而成 的海洋文明。 关键词:骑马民族;海上骑马民族;海洋文明 中图分类号:C951 文献标识码:A 11骑马民族的反复冲击 从人种和语言上划分,最原始的游牧民族主要有三大支:印欧语系的高加索人、阿尔泰语系的蒙古利亚人和闪含语 系的闪米特人。游牧民族形成以后,便主要生存于广袤的欧亚内大陆和西南亚的干旱地区。他们以“落” (二三户为一落)的方式,散布在茫茫的大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漂泊不定,全部财产可以随身带走的简朴生活,而且还必须按季节在冬季和夏季的牧场之间不断地游动,游牧距离常在1000公里以上。只有在冬季或发生天灾人祸之时,才聚成“部”,“部”的大小不一,少则数十数百户,多则成千上万户。由此也就形成了与有根的农耕文化截然不同的轻土重财、游荡成性、四海为家、随遇而安等的无根特质。 由于放牧主要靠个人的能力与智慧,独自面对大自然的肆虐,鹰、狼一类食肉猛兽的袭击或邻人的劫掠,便锻炼出他们强壮的体魄,彪悍的性格和天马行空、独立不羁的英雄精神,形成游牧文化的又一特质──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强权思想,以及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体私有观念和相应的个体私有制度。 在农耕社会通过一系列兼并战争形成国家,而分散的、与世隔绝的游牧民族,却始终处于没有文字和历史、没有什么年代变化和地域差别的单一同质状态。直到他们终于面对农耕文明积累起来的丰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时,才痛感自己的寒酸与落伍。加之周期性旱灾的胁迫,便使他们如影随形一般地与农耕文明形成了不解之缘。大约从公元前三千纪中叶,由于发生了世界性超大规模旱灾,便进一步致使游牧民族化为江上波夫所谓的“骑马民族”,开始进行以农耕社会为目标的大迁徙和大掠夺。 游牧民族所发动的掠夺战争,从时间上说要比农耕社会的兼并战争要晚。就其性质而言,则是一种集贸易、掠夺和殖民三位于一体的、基于天时和力量对比的随机性外拓型战争。具体地说,就是:在风调雨顺或农耕社会相对强盛之时,他们大抵安于相互间的和平共处与“双边贸易”,至多进行一些随机的局部性骚扰;一旦发生天灾人祸或农耕社会相对衰败之时,他们便会毫不犹豫地扑向农耕社会,不断地进行掠夺和殖民。既然战争的主旨在于掠夺和殖民,他们便如蝗群般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因而胜负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往往不是将帅的谋略,而是勇士们的彪悍、勇敢、机敏和相互间的默契配合。为了造就这样的勇士和调动他们的战斗积极性,军事集团的首领们又实行以敌人的首级论功行赏、战利品归个人所有、把战死者尸体运回便可尽得死者的财产,以及偷一罚十、一夫多妻和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剩余等一系列鼓励强权的政策,进一步将他们塑造成以“男人的天堂在马背上和女人的胸脯上”一类格言为人生观,拿杀人放火当家常便饭,视马革裹尸为寿终正寝的亡命徒。 由这样的亡命徒构成的、建立在个体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军事集团,很难形成农耕社会那种精神和伦理的权威。为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