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奥多.德莱赛作家简介

西奥多.德莱赛作家简介

西奥多.德莱赛作家简介
西奥多.德莱赛作家简介

作家简介:Writer, born in Terre Haute, Indiana, USA. Raised in poverty and in a German-speaking environment, he was a Catholic[?k?θ?lik] (天主教徒),he left home for Chicago at age 16. After a period of odd jobs

and a year at the University of Indiana, he became a Midwestern newspaper reporter and, in New York after 1894, a magazine feature writer. In 1892, married Sara. White , but their married life wasn’t happy, even They have been separated since 1909, they never officially divorced婚后生活并不快乐。尽管从1909年起两人一直分居,他们从未正式离婚。In 1910, he quit job and became a professional writer. In 1945, joined in the United States Communist party , and on December passed away .Sister Carrie (1900), his first and still highly regarded novel, was withheld from general distribution because of its supposed amorality, and its commercial failure plunged him into financial distress and mental breakdown (1904). He later re-established himself as a magazine editor and self-published a second, successful edition of Sister Carrie (1907). The success of the novel Jennie Gerhardt (1911) allowed him to write full time, and The Financier (1912) and The Titan (1914) followed. These novels were ungainly in style but ground-breaking in their naturalism and critique of American capitalist society. The withdrawal from distribution, on moral grounds, of his autobiographical novel, The Genius (1915), ignited a national anti-censorship campaign supported by most of the leading literary figures of the day. His next decade, marked by an energetic output of plays, stories, memoirs, and travel books, culminated in An American Tragedy (1925), a major popular success despite its bleak view of American values. He publicly supported left-wing causes through the 1930s and 1940s, and propounded Socialist ideas in his late works, joining the Communist Party shortly before his death. He had also returned to writing novels, two of which, The Bulwark (1946) and The Stoic (1947), were among his various works published posthumously. As insensitive in his treatment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as he was of many women in his life, he seems destined to survive as a major

American writer.

《嘉莉妹妹》是美国文学中的重要作品,是美国自然主义运动第一篇代表作,也是德莱塞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他在广阔的社会背上,描写了嘉莉对幸福生活追求的幻灭,揭露和批

判社会的黑暗,指出在美国靠诚实的劳动找不到出路,只有出卖灵魂,才能得到金钱和地位,

真正的幸福是不可能找到的

德莱塞最长小说《美国的悲剧》达到他艺术创作的高峰,它展示了对本世纪初美国人经历的深刻理解,无止境的欲望和普遍的幻灭感。作品通过描写穷教士子克莱特·格里菲斯为追逐金钱、地位而堕落为蓄意杀人犯的故事,揭示利己主义恶性膨胀的严重后果,更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美国生活方式对人性的毒害。这部作品的发表使他的声望盛极一时。

?Related Works

Novels

1900 Sister Carrie

1911 Jennie Gerhardt

1912 The Financier

1914 The Titan

1915 The Genius

1925 An American Tragedy

1946 Bulwark

1947 The Stoic

Autobiography

1913 A Traveler at Forty

1922 A Book About Myself

Stories

1918 Free

1927 Chains

1929 A Gallery of Women

Other

1916 Plays of the Natural and Supernatural

1918 The Hand of the Potter

1928 Dreiser Looks at Russia

1931 Tragic America

1941 America is Worth Saving

【作者介绍】

1945年12月28日,美国小说家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在加利福尼亚的好莱坞去世,终年七十四岁。德莱塞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和代表作家,被认为是同海明威、

福克纳并列的美国现代小说的三巨头之一。

德莱塞1871年8月27日出生在美国印第安那州的特雷霍特。青少年时期生活贫困,中学毕业后便自谋生计,他刷过碗,洗过衣服,做过检票员和家具店伙计等工作。这段经历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许多素材。1892年,德莱塞开始记者生涯,走访芝加哥和纽约等城市,广泛接触和了解了社会生活。1902年开始成为几家妇女杂志的主编,1910年后辞职,成为

职业作家。

德莱塞一生创造颇丰,主要有长篇小说有《嘉莉妹妹》(1900)、《珍妮姑娘》(1911)、《金融家》(1912 )、《巨人》(1914)、《天才》(1915)、《美国的悲剧》(1925)、《悲剧的美国》(1931)、《开端》(1931)、《堡垒》(1942)、《斯多葛》(1945)。

《嘉莉妹妹》是美国文学中的重要作品,是美国自然主义运动第一篇代表作,也是德莱塞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他在广阔的社会背上,描写了嘉莉对幸福生活追求的幻灭,揭露和批判社会的黑暗,指出在美国靠诚实的劳动找不到出路,只有出卖灵魂,才能得到金钱和

地位,真正的幸福是不可能找到的

1911年德莱塞又发表了《珍妮姑娘》,描写穷姑娘珍妮和富家子弟莱斯特相爱,后来孤独一生的惨状。作品对照鲜明,生动刻画了美国社会中的贫富悬殊,一边是贫困潦倒,一边是夜夜欢歌,这样的社会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德莱塞另一部长篇小说《天才》在1915年出版。主人公尤金·威特拉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他的作品反映了人民的现实生活,但是却得不到上社会的承认,于是被迫去迎合上层社会的趣味,最终获得了金钱和地位。但是,尤金·威特拉却堕落成了一个庸俗的市侩,

他的天才毁灭了。

德莱塞1912年发表的《金融家》、1914年发表的《巨人》和1945年发表的《斯多葛》组成了他的现实主义巨著《欲望三部曲》。其中心人物是金融巨头柯帕乌,在这三部曲中,描写了柯帕乌从南北战争开始,怎样从一个普通的经纪人发成百万富翁。作品从19世纪中叶写到20世纪初,从美洲大陆写到欧洲大陆,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里,生动而深刻地描绘

了美国的历史风貌。

德莱塞最长小说《美国的悲剧》达到他艺术创作的高峰,它展示了对本世纪初美国人经历的深刻理解,无止境的欲望和普遍的幻灭感。作品通过描写穷教士子克莱特·格里菲斯为追逐金钱、地位而堕落为蓄意杀人犯的故事,揭示利己主义恶性膨胀的严重后果,更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美国生活方式对人性的毒害。这部作品的发表使他的声望盛极一时。

1944年,德莱塞被美国文学艺术学会授予荣誉奖。《堡垒》(1946)和《斯多噶》(1947)两部长篇小说是在作家死后出版的。这两本书都反映了德莱塞晚年对宗教哲学的兴趣。1945年,他加入美国共产党。1945年12月28日,美国小说家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在加利福尼亚的好莱坞去世,终年七十四岁。

德莱赛是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小说创作倾向主要是作家内心冲突与客观社会现实结合的产物.他的小说打破了19世纪末期传统的小说观,开创了一种大胆面向生活,反映现实的小说形式,为美国小说创作开辟一条新路

美国20世纪文坛之魂-西奥多·德莱赛

毕业院校:印第安纳大学信仰:天主教主要成就:被美国文学艺术学会授予荣誉奖代表作品:《嘉莉妹妹》;《珍尼姑娘》;《金融家》政党:美国共产党Theodore Dreiser, the Soul of the 19th Century American Literature 人生经历

1871 年8月27 日,德莱塞作为十个中的第九个孩子出

西奥多·德莱塞作品

生在印第安那州一个贫穷的家庭.他父亲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 想建成自己的毛纺工厂, 却遭遇火灾. 父亲事业的失败为他带来了艰苦的童年.

他受的教育很不规律。

青年时代过着流浪的生涯,十六岁离家,不得不从事沉重的劳动,忍受失业的痛苦。终于在新闻界找到工作。曾长期从事这一职业。

1889 - 1890 他曾在过去的一位好心老师的帮助下读印第安那大学。

之后很多年中, 先后为《芝加哥寰球报》与《圣路易民主寰球》撰稿

1892 与密苏里州的小学教师萨拉·怀特成婚。婚后生活并不快乐。尽管从1909年起两人一直分居,他们从未正式离婚。

1894 移居纽约,开始他的出版业生涯.

1945 年12月8日,德莱塞去世。

相关评价

当时那个时代里,德莱塞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形象。这不仅仅因为他在1925年出版了让人读后悲伤至极的《美国的悲剧》。也是由于他的个性化的个人生活:对女性的渴望使他卷入种种风流韵事;在他的人生中,他成为共产党成员,也进入了好莱坞;二战中,德莱塞接触到一些重要人物,像爱玛·古德曼,记者门肯,及两位罗斯福总统。

那个年代造就了这个二十世纪杰出的描绘刺目的现实主题的作家的一生,而他复杂的生活历程无不在他的著作中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编辑本段

小说

Sister Carrie嘉莉妹妹(1900)" Old Rogaum and His T heresa "“ 老Rogaum 和他的特里萨”(1901)Jennie Gerhardt珍妮姑娘(1911)The Financier该融资(1912)The Titan土卫六(1914)The Lost Phoebe失落的菲比(1914)The "Genius"“天才”(1915)Plays of the Natural and Supernatural发挥自然和超自然(1916)Free and Other Stories自由和其他故事(1918)The Hand of the Potter对波特(1918 )Twelve Men12名男性(1919)An American Tragedy美国的悲剧(1925)Chains: Lesser Novels and Stories链条:小小说和故事(1927)A Gallery of Women (1929) The Bulwark亡灵壁垒(1946)The Stoic斯多葛派(1947)

仓央嘉措简介

谁,执我之手,敛我半世癫狂; 谁,吻我之眸,遮我半世流离; 谁,抚我之面,慰我半世哀伤; 谁,携我之心,融我半世冰霜; 谁,扶我之肩,驱我一世沉寂。 谁,唤我之心,掩我一生凌轹。 谁,弃我而去,留我一世独殇; 谁,可明我意,使我此生无憾; 谁,可助我臂,纵横万载无双; 谁,可倾我心,寸土恰似虚弥; 谁,可葬吾怆,笑天地虚妄,吾心狂。 伊,覆我之唇,祛我前世流离; 伊,揽我之怀,除我前世轻浮。 执子之手,陪你痴狂千生; 深吻子眸,伴你万世轮回。 执子之手,共你一世风霜; 吻子之眸,赠你一世深情。 我,牵尔玉手,收你此生所有; 我,抚尔秀颈,挡你此生风雨。 予,挽子青丝,挽子一世情思; 予,执子之手,共赴一世情长; 曾,以父之名,免你一生哀愁; 曾,怜子之情,祝你一生平安! 《那一世》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乞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日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你见或者不见我》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中国古代名家作者简介

1.《诗经》:又名“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 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被列为“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首。著名篇目有《关雎》《蒹葭》《氓》《硕鼠》《七月》等。 2.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 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他用楚辞形式写成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古传诵。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 3.孔子:名丘,字仲尼,世称“圣人”,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私学创办人。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言行思想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在《论语》20篇中。《论语》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是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主要作品为《孟 子》7篇,各篇取开头几字为篇名,该书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为“四书”之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即出自《孟子》。 5.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 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其中《兼爱》《非攻》等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公输》即选自《墨子》。 6.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道家 经典之一,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代表作《逍遥游》。 7.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子的弟子,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等均出自此书。。 8.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别称太史公。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 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裁。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陈涉世家》即选自《史记》。 9.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曹”(曹操、曹丕、 曹植)之首。代表作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10.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东晋著名诗人,我国 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饮酒》等。

中国现当代作家简介

中国著名作家简介 中国现代、当代作家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每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已》《药》《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1923年集成小说集《呐喊》,为革命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其后又发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说和《藤野先生》《范爱农》《野草》等著名散文。“四?一二”大屠杀后,定居上海,专门从事写作,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先后主编刊物和写作杂文《记念刘和珍君》《“友邦惊诧”论》等,此外还翻译果戈里、法捷耶夫等外国作家的作品。他是现代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建国后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1)作品集简况: ①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6) ②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篇》(1922-1935) ③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1928,原名《旧事重提》) ④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 ⑤杂文集十六部: 《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6)《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调集》(1922-1933)《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1934-1936)《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⑥翻译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原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等作品。 (2)鲁迅小说集所收作品 ①《呐喊》:《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免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②《彷徨》:《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涓生、子君》《弟兄》《离婚》。 ③《故事新编》:《序言》《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怀旧》。 周作人(1884-1967)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五四”运动时期提倡“人的文学”,三十年代和林语堂一起鼓吹“闲适幽默”小品,抗战时期曾任伪职,著有《自己的园地》及《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等。 柳亚子(1887-1958)江苏吴江人,现代著名诗人。工于旧诗,尤长于七言,诗词具有爱国精神,著有《磨剑室诗集、词集、文集》。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现代文学家、学者。首先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揭开了“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序幕;发表新诗集《尝试集》。对“五四”运动有一定贡献。主要作品有《胡适文存》等。 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一署郭鼎堂。四川乐山人,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叶圣陶(1894-198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他编过《小说月报》和《中学生》等刊物,1921年,他

外国著名作家简介全

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 1.欧美部分 《荷马史诗》即《伊得亚特》和《奥德赛》,是古希腊最著名的两部史诗。相传是盲诗人荷马所编。它以英雄人物为中心,采用英雄格(六音步扬抑抑格)诗体,风格崇高,规模宏伟,富于戏剧性,生活气息浓厚。 《荷马史诗》是人民群众思想、智慧和艺术才能的结晶,为欧洲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被誉为欧洲史诗典范,并为以后的文学艺术提供丰富素材,对欧洲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伊索寓言》古代希腊寓言的汇编。相传为伊索所作。它主要反映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总结他们的丰富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它的艺术性也较高,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语言精炼,寓意深刻,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它是欧洲最早的寓言集,在欧洲文学史上奠定了寓言创作的基础。后代作家经常引用它。或为重新创作的题材,或为抨击暴政,讽刺敌人的武器。 希腊神话它主要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类。神的故事包括开天辟地、神的产生、谱系以及人类起源等待。古希腊的神都自私、任性、爱享乐、爱虚荣、好争权夺利、嫉妒心和复仇心很强,可能是根据奴隶主贵族的形象来塑造的。英雄传说,内容是歌颂在同自然和社会斗争中建立过功勋的各氏族部落的英雄,他们体力过人,联盟机智,百折不挠,品德高尚,是古代劳动令人忧伤集体力量、智慧和高贵品质的化身。它为古希腊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欧洲文学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 希腊 I.宙斯(罗马神话称为朱庇特),希腊神话中最高的天神,掌管雷电云雨,是人和神的主宰。 2.阿波罗,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儿子,主管光明、青春、音乐、诗歌等,常以手持弓箭的又少年形象出现。 3.雅典那,希腊神话中智慧女神,雅典城邦的保护神。 4.潘多拉,希腊神话中的第一个女人。貌美性诈,私自打开宙斯送她的一只盒子,里面装的疾病、疯狂、罪恶、嫉妒等祸患,一齐飞出,只有希望留在盒底,人间因此充满灾难。"潘多拉的盒子"成为"祸灾的来源"的同义语。 5.普罗米修斯,希腊神话中造福人间的神。盗取天火带到人间,并传授给人类多种手艺,触怒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受神鹰啄食。是一个反抗强暴、不惜为人类牺牲一切的英雄。 6.斯芬克司,希腊神话中的狮身女怪。常叫过路行人猜谜,猜不出即将行人杀害;后因谜底被俄底浦斯道破,即自杀。后常喻"谜"一样的人物。埃及狮身人面像同名。 7.荷马,古希腊盲诗人。主要作品为《伊利亚特》为《伊利昂纪》《奥德赛》译为《奥德修纪》《伊》叙述十年特洛伊战争,《奥》写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希腊英雄奥德赛历险回乡的故事。马克思称赞它"显示出永久的魅力"。 英国 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他的主要成绩就是戏剧,其主要著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拜伦(1788-1824)英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重要作品有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东方叙事诗》和代表作讽刺诗体小说《唐璜》。他的创作对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有较大影响。 雪莱(1792-1822)英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是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抒情短诗《西风颂》和《致云雀》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萨克雷(1811-1863)英国作家,有著名长篇小说《名利扬》。 狄更斯,作家,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双城记》揭露资产阶级的贪婪、伪善和司法、行政机构的腐败。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德莱塞《嘉莉妹妹》中的城市、阶级与个体

德莱塞《嘉莉妹妹》中的城市、阶级与个体 摘要:美国现代小说先驱西奥多?德莱塞的《嘉莉妹妹》揭示了20世纪初美国城市的冷漠无情与残酷的阶级本性必然导致个体的精神危机与伦理失衡。在城市物质空间中,小说呈现的工厂街道、酒店餐厅、商场剧院、公寓会所等城市意象,不仅是人物活动的空间场所,更是人物生活遭际、社会地位的象征,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鲜明的阶级分层与贫富差距;人物的精神空间也随之失衡与异化,上层社会对下层社会充满排斥、轻视与鄙夷,下层社会则对上层社会表现出向往、敬畏与嫉妒交织的情感,体现出阶级之间难以跨越的鸿沟。城市空间对个体影响巨大,单纯质朴的打工妹嘉莉为物欲驱使而道德沦丧,异化成看似风光, 实则灵魂迷失的“空心人”;推销员杜洛埃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精明狡猾,爱慕虚荣。赫斯渥是典型的利己主义者,是美国生活方式的产物。美国城市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使个体在城市生活中迷失自我:个体的欲望无限膨胀,无休止地追求金钱、社会地位、爱情与性来满足自我,而传统的社会道德、家庭伦理和两性伦理却逐渐丧失。在《嘉莉妹妹》中,城市成为黑暗与不公、诱惑与堕落的象征,小说揭示了美国社会伦理道德的伪善性,阶级之间的对立、相差悬殊的物质差别最终导致了个人沦为阶级社会牺牲品的必然性。 关键词:德莱塞,《嘉莉妹妹》,城市,阶级,个体 一、引言 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1871-1945)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城市是一个永恒的创作题材,也是意蕴深刻的情结与背景。德莱塞敏锐捕捉到城市化这一现代性最重要的符号表征,在创作中率先呈现出工业化进程中美国城市生活的原生态,以文献记录般的逼真笔法凸现了工业化后的美国现实生活的残酷性,从而被誉为二十世纪美国城市小说的开拓者。德莱塞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嘉莉妹妹》(1900)开辟了美国城市小说的新纪元。当时的美国社会是一个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转型社会, 传统的农业社会在城市文明的召唤下迅速解体, 充满梦想与希望的大批的人们抱着改变命运的幻想涌入像芝加哥和纽约这样的大城市, 城市文明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价值观、伦理道德观以及生活方式。德莱塞用独特的视角描写城市生活, 分析男

德莱塞《嘉莉妹妹》读后感

德莱塞《嘉莉妹妹》读后感 刚刚看完《嘉莉妹妹》,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塞的作品。情难自禁的写下了一些文字:故事是这样的:18岁的嘉罗琳(嘉莉)离开自己的父母,到芝加哥找姐姐,想谋求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虽然之前曾经去过姐姐家一次,但毕竟对城市生活非常陌生。在火车上,被推销员德鲁埃认识,互相交换了在芝加哥的地址。 到达姐姐家后,找工作十分的不顺利,曾经在一个每周收入只有四块半的鞋厂工作,但是,在给姐姐交完每周四块钱的食宿费后,只有五角钱的使用空间,而这些,并没有阻挡住对城市灯红酒绿生活的向往,富人生活的诱惑始终在吸引着她,但是,出路在哪里呢? 由于工作的辛苦,淋雨病到后,这唯一的工作也就没有了。姐夫无法得到应得的食宿费补贴家用,让嘉罗琳产生回老家的念头。推销员德鲁埃在找到嘉莉后,了解她的情况,愿意资助她,又鼓起了她继续待在城市的念头。嘉莉给姐姐留了一张纸条后,就和德鲁埃一起在租住一个公寓里。 从此以后,嘉莉就在德鲁埃的影响下,开始去适应城市生活,去看演出、吃饭等,此时的她,认为有钱的日子真舒服,也感到非常的幸福。这是她到芝加哥之后第一次感到幸福,特别是透过阳台的窗户,看到路边走过的,曾和她在鞋店工作类似的女工时,她非常满足目前的物质生活。 通过德鲁埃,嘉莉也认识了酒店经理赫斯特伍德。相对对城市生活不太陌生的嘉莉发现,赫斯特伍德其实比德鲁埃更风趣幽默,更

善解人意。其实要知道,他们两人的区别,主要是由于工作的不同,人物性格也就不同,而这些,嘉莉她不知道。 在德鲁埃外出工作时,她发现自己和赫斯特伍德非常谈的来,频频的约会,心中会时不时地想起赫斯特伍德。但是,这种变化被德鲁埃发现后,告诉她,赫斯特伍德是有妻子和孩子的,嘉莉发觉自己受到了欺骗,准备疏远赫斯特伍德。 赫斯特伍德是有妻子和孩子,但是追逐物质享受和交际的妻子,没有和丈夫有过多的交流,赫斯特伍德和妻子的生活没有激情。嘉莉的纯洁让他心动,可是自己的资产都在妻子名下,钱的问题让赫斯特伍德非常尴尬。 为了和心动的人在一起,为了不受到妻子的讽刺挖苦,逃。赫斯特伍德一心想和嘉莉远离这个让他痛苦和烦闷的家,让嘉莉离开德鲁埃和自己在一起。一天营业结束后,赫斯特伍德拿了酒店的营业款10000美元,当夜找到嘉莉,欺骗她德鲁埃受伤把她拉上了开往蒙特里尔的火车。 虽然离开了芝加哥,但是,侦探的到来还是让赫斯特伍德交出了大部分公款,同时,为了避免遇到昔日的熟人,他们到达纽约。 纽约的生活水平,让赫斯特伍德认为必须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否则的话,留下的钱无法长久满足嘉莉日常的开销,毕竟嘉莉没有太多城市工作的经验,生活的压力目前不应该让她有。 赫斯特伍德把留下钱的一大部分与别人合伙开了一个酒店,他负责经营。工作忙碌的他,渐渐没有时间陪在嘉莉身边,嘉莉打发时

阿拉善盟概况

阿拉善盟概况 阿拉善盟(阿拉善系蒙古语,意为五彩斑斓之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东与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相连,南与宁夏毗邻,西与甘肃接壤,北与蒙古国交界,边境线长735公里。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05万人,有蒙、汉、回、藏等28个民族,是内蒙古自治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盟市。现辖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3个旗和2个自治区级开发区(阿拉善经济开发区、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24个苏木(镇)、191个嘎查(村)。盟府所在地巴彦浩特镇,为全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阿拉善神奇、美丽而富饶,被誉为“中国秘境”。 ——自然风光绮丽多彩。金色的巴丹吉林、乌兰布和、腾格里三大沙漠横贯全境,金秋胡杨枝叶婆娑、流光溢彩,褐色戈壁广袤无垠尤以额济纳旗马鬃山戈壁撼人心魄,绿色的贺兰山天然次森林和荒漠草原景色迷人、如诗如画,银色的吉兰泰、雅布赖等盐湖波光粼粼、银光闪烁,丹霞地貌色如渥丹、灿若明霞,风蚀岩石簇群形态万千、栩栩如生,阿拉善奇石质朴硕然、千奇百怪,最为珍贵的葡萄玛瑙流珠挂玉、硕果累累。苍茫戈壁,瀚海天域,大漠风光,使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 ——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西汉名将霍去病入居延收复河西。元代设亦集乃路总管府,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途经黑城朝觐元帝忽必烈。康熙年间,卫拉特和硕特部从新疆天山迁徙到阿拉善草原,土尔扈特部从伏尔加河万里东归到额济纳河流域。康熙36年(1697年)设阿拉善和硕特旗,雍正9年(1731年)设定远营(今巴彦浩特),乾隆18年(1753年)设额济纳旧土尔扈特特别旗。因稳定西部边疆屡建战功,两旗旗王被晋爵亲王,并且清皇室与阿拉善和硕特旗保持了长期的联姻关系。清朝和民国时期,两旗直属清政府理藩院和民国蒙藏委员会管辖。1949年阿拉善和硕特旗、额济纳土尔扈特旗和平解放,此后曾五次变更隶属关系,1979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80年5月1日成立阿拉善盟。 ——文化底蕴深厚。曼德拉山岩画、贺兰山岩画生动反映了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居延遗址出土的居延汉简与殷墟、甲骨文、敦煌遗书并称为二十世纪东方文明四大发现。黑城是“丝绸北道”上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曾在这里从事宗教活动,写下了许多经典诗文。阿旺丹德尔是阿拉善土生土长的著名学者和佛学大师,被国际学术界誉为蒙藏语法家、辞学家、翻译家、文学家和宗教哲学家,一生著有《详解蒙藏文文法通讲》等40余部著作。阿拉善长调、呼麦、民歌、蒙古族婚礼以及和硕特、土尔扈特蒙古族服饰等民族文化浓郁厚重。

美国文学

1.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of the American Indians(17世纪中期以前)Three Stages:Traditional Stage;Transitional stage; Modern Stage 2.Literature of Colonial Settlements(16世纪末-17世纪中) John Smith——first author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a) True Relation of Virginia(1608) 《关于弗吉尼亚的真实叙述》the first book b) A Map of Virginia with A Description of The County (1612) The Literature around the Revolution of Independence(17世纪中期-18世纪末) 1.Benjamin Franklin a)Poor Richard’s Almanac《穷查理历书》 b)The Autobiography《自传》——self-improvement 2.Thomas Paine 托马斯·潘恩——political pamphleteer; rhetorician(修辞学家) a) Common Sense 《常识》 b) The American Crisis《美国危机》——series of 16 pamphlets c) Rights of Men《人的权利》 d)The Age of Reason《理性的时代》 3.Philip Freneau 菲利普·弗伦诺——poet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The most outstanding poet in American of the 18th century satirist, polemicist(辩论家) a) The British Prison Ship 《英国囚船》 b) The Rising Glory of America《美国的荣耀蒸蒸日上》 c) The Indian Burying Ground《印第安人殡葬礼》 d) The Wild Honey Suckle《野金银花》 3.American Romanticism(18世纪末——19世纪中后期) 1.Washington Irving 华盛顿·欧文——The first prose stylist of American Romanticism; The first American achieve international literary reputation;“Father of American Literature” a) A History of New York《纽约史》 b) 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睡谷的传说》 c) The Sketch Book《见闻札记》——beginning of the American Romantic ism;first work won financial success d) Rip Van Winkle 《瑞普·凡·温克尔》——social conservation e) Tales of a Traveler《旅行者的故事》 f) The Alhambra《阿尔罕伯拉》 2.James Fenimore Copper 詹姆斯·菲尼摩尔·库珀 Three kinds of novels:novels about the revolutionary past, sea novels, and the American frontier novels. a) The Spy《间谍》 b) The Pilot《领航者》 c)The Pioneer《拓荒者》——The first true romance of the frontier in American Literature d) The Last of the Mohicans《最后的莫西干人》 e) The Prairie 《大草原》 f) The Pathfinder《探路者》 e) The Deerslayer《杀鹿者》 3.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亨利·沃慈沃斯·朗费罗——first American poet to be honored in the Poet’s Corner of Westminster Abbey

外国著名作家简介

外国着名作家简介 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 1.欧美部分 《荷马史诗》即《伊得亚特》和《奥德赛》,是古希腊最着名的两部史诗。相传是盲诗人荷马所编。它以英雄人物为中心,采用英雄格(六音步扬抑抑格)诗体,风格崇高,规模宏伟,富于戏剧性,生活气息浓厚。《荷马史诗》是人民群众思想、智慧和艺术才能的结晶,为欧洲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被誉为欧洲史诗典范,并为以后的文学艺术提供丰富素材,对欧洲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伊索寓言》古代希腊寓言的汇编。相传为伊索所作。它主要反映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总结他们的丰富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它的艺术性也较高,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语言精炼,寓意深刻,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它是欧洲最早的寓言集,在欧洲文学史上奠定了寓言创作的基础。后代作家经常引用它。或为重新创作的题材,或为抨击暴政,讽刺敌人的武器。 希腊神话它主要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类。神的故事包括开天辟地、神的产生、谱系以及人类起源等待。古希腊的神都自私、任性、爱享乐、爱虚荣、好争权夺利、嫉妒心和复仇心很强,可能是根据奴隶主贵族的形象来塑造的。英雄传说,内容是歌颂在同自然和社会斗争中建立过功勋的各氏族部落的英雄,他们体力过人,联盟机智,百折不挠,品德高尚,是古代劳动令人忧伤集体力量、智慧和高贵品质的化身。它为古希腊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欧洲文学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 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他的主要成绩就是戏剧,其主要着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拜伦(1788-1824)英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重要作品有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东方叙事诗》和代表作讽刺诗体小说《唐璜》。他的创作对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有较大影响。 雪莱(1792-1822)英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是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抒情短诗《西风颂》和《致云雀》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夏洛蒂·勃朗诗(1816-1855)英国作家,有着名长篇小说《简·爱》。 萨克雷(1811-1863)英国作家,有着名长篇小说《名利扬》。 狄更斯(1812-1870)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一生共写了十几部长篇小说,还有许多中短篇小说、杂文和戏剧等。《大卫·科波菲尔》是他的代表作。重要作品还有《艰难时世》《双城记》等。狄更斯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和生动的细节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的社会风貌。 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他的作品有《鲁滨孙漂流记》《辛格顿船长》《大疫年日记》等。《鲁滨

美国第26任总统 西奥多·罗斯福就职演说

就职演说 1905年3月4日* *西奥多·罗斯福于1901年9月第二十五任总统威廉·麦金莱遇刺身亡后继任总统,1904年正式当选总统。这里刊登的是他正式就职时发表的演说。 同胞们: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比我们更有理由感到欣慰,这样说决无炫耀我们自己的实力之意,而是满怀虔诚地向上帝表达感激之情,感谢他为我们创造条件,使我们能够获得如此巨大的物质财富和如此美好的幸福生活。我们作为一个民族,已经得到上帝许可,在这片新大陆上奠定我们国民生活的基础。我们是过去一切时代的继承者,但我们却几乎不必承受那些古老国家中由某种以往文明的传统势力所强加的惩罚。我们从未为生存所迫而与任何异族作战,但我们的生活却仍然一直在呼唤活力和奋斗,因为舍此我们那些更加雄健刚毅的美德就会丧失殆尽。在这样的条件下,倘若我们仍然遭到失败,那就是我们自己的过失;我们在过去已经获得的成功,以及我们确信未来将带给我们的胜利,不应在我们心里激起狂妄自大的情绪,而毋宁应使我们对生活赋予我们的一切,保持深刻而恒久的意识,使我们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责任,并以坚定不移的决心展示,一个处于自由政府之下的强大民族一定能够兴旺发达,无论在物质生活还是在精神生活方面都会如此。 赋予我们的东西既然很多,那么期望于我们的理所当然也就不少。我们对他人和对自己都负有种种责任,对此我们都不能逃避。我们已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我们在同世界上其他国家交往时,这一事实促使我们的行为举止必须像一个负有这种责任的民族。我们对其他所有的国家都应抱有真心实意的友好态度,而不问其国家的大小强弱。我们不仅应当用言辞而且应当用行动来显示,我们热切地期望本着公正和宽厚地承认其一切权利的精神对待他们,从而博得他们的好感。但公正和宽宏大量之于一个国家正如对个人一样,只有由强者而不是弱者表现出来才最有意义。我们从来都小心地避免损害他人,因而我们同样应当分毫不减地坚持自己不受虐待。我们盼望和平,但我们盼望的是正义的和平,是光明正大的和平。我们盼望和平,是因为我们认为和平乃是正确的,而绝非出于胆小怕事。任何处事果敢正当的弱国,绝对不应有畏惧我们的情由,我们也决不允许任何强国得以唯独挑选我们作为蛮横人侵的对象。 我们与世界其他强国的关系固然重要,但更具重要意义的是我们自己之间的各种关系。在过去的一又四分之一个世纪①里,美国的国民生活在财富、人口和国力各个方面均有极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每一个走向强盛的国家都曾遇到的各种问题,也不可避免地随之兴起。力量始终同时意味着责任和危险。我们的先辈曾经面临的某些危机,随着时光推移我们已不复可能再度遇到。但目前我们却面临其他一些危机,②它们的出现乃是先辈们无法预见的。现代生活既复杂而又紧张,最近半个世纪工业的超凡发展,带来种种巨大的变化,对此我们社会和政治肌体的每根神经末梢都有感觉。在民主共和制的形式下来管理一个大陆的事务,这是一个前人从未尝试过的巨大而艰难的实验。我们获得了惊人的物质财富,并且把我们的能量、自立能力和个人首创精神发展到很高的程度,这得益于一些条件,而这些条件同时也带来了与巨大的财富向工业中心集中密不可分的关切和焦虑。许多的事情都取决于我们实验的成功,因而它不仅关系到我们自己的幸福,而且关系到整个人类的幸福。如果我们遭到了失败,那么全世界自由的自治政府的根本将从基础上发生动摇,因此我们不仅对自己、对当今的世界,而且对那些尚未出生的子孙后代都负有重大的责任。我们决无正当的理由惧怕未来,但我们却有充分的理由认真地面对未来,既不隐瞒我们面前问题的严重性,也不害怕处理这些问题,而要用不屈不挠、毫不畏缩的意志来正确地加以解决。 ①指美国自1776年独立至1905年的一个多世纪的时间。

西奥多.德莱赛作家简介

作家简介:Writer, born in Terre Haute, Indiana, USA. Raised in poverty and in a German-speaking environment, he was a Catholic[?k?θ?lik] (天主教徒),he left home for Chicago at age 16. After a period of odd jobs and a year at the University of Indiana, he became a Midwestern newspaper reporter and, in New York after 1894, a magazine feature writer. In 1892, married Sara. White , but their married life wasn’t happy, even They have been separated since 1909, they never officially divorced婚后生活并不快乐。尽管从1909年起两人一直分居,他们从未正式离婚。In 1910, he quit job and became a professional writer. In 1945, joined in the United States Communist party , and on December passed away .Sister Carrie (1900), his first and still highly regarded novel, was withheld from general distribution because of its supposed amorality, and its commercial failure plunged him into financial distress and mental breakdown (1904). He later re-established himself as a magazine editor and self-published a second, successful edition of Sister Carrie (1907). The success of the novel Jennie Gerhardt (1911) allowed him to write full time, and The Financier (1912) and The Titan (1914) followed. These novels were ungainly in style but ground-breaking in their naturalism and critique of American capitalist society. The withdrawal from distribution, on moral grounds, of his autobiographical novel, The Genius (1915), ignited a national anti-censorship campaign supported by most of the leading literary figures of the day. His next decade, marked by an energetic output of plays, stories, memoirs, and travel books, culminated in An American Tragedy (1925), a major popular success despite its bleak view of American values. He publicly supported left-wing causes through the 1930s and 1940s, and propounded Socialist ideas in his late works, joining the Communist Party shortly before his death. He had also returned to writing novels, two of which, The Bulwark (1946) and The Stoic (1947), were among his various works published posthumously. As insensitive in his treatment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as he was of many women in his life, he seems destined to survive as a major American writer. 《嘉莉妹妹》是美国文学中的重要作品,是美国自然主义运动第一篇代表作,也是德莱塞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他在广阔的社会背上,描写了嘉莉对幸福生活追求的幻灭,揭露和批

(完整版)中国近代文学作家及作品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创造社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小说代表作有:《狂人日记》(1918年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药》、《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祝福》、《孤独者》、《伤逝》等。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抒情性散文集(散文诗集)有:《野草》。回忆性叙事散文集有:《朝花夕拾》。主要杂文集有:《热风》、《坟》、《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十四部。散文名篇有:《过客》、《秋夜》等。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创造社的现代浪漫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创作特别信守“自叙传”的写法,张扬主观情绪的抒发,善于坦露作品主人公及作家自身的内心世界,其小说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小说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1921年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收小说三篇:《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寒灰集》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等。散文集《闲书》、《屐痕处》、《日记九种》等;散文名篇有《一个人在途上》,《钓台的春昼》等。 叶绍钧(1894~1988),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小说代表作有短篇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散文集《脚步集》、《未厌居习作》、《四川集》等。他还创作了最早的现代儿童文学作品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文学研究会代表作家。1919年起,谢婉莹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问题小说”代表作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爱的哲学”的小说代表作《超人》、《烦闷》等。小诗集有《繁星》、《春水》,散文集有《往事》、《山中杂记》、《寄小读者》、《关于女人》等。 许地山(1893~1941),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著名现代作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和重要成员之一。许地山的创作既然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及时反映社会人生问题,同时又具有某种宗教色彩的倾向。他的作品从前期到后期有一个现实主义因素不断加强的过程。作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春桃》就是其现实主义因素得到加强的作品。此外,他还有短篇小说《在费总理的客厅里》、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危巢坠简》和散文集《空山灵雨》。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重要代表作家。“茅盾”是发表《幻灭》时起使用的笔名。小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虹》、《子夜》、《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短篇小说集《野蔷薇》,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散文代表作有《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小说大家。小说代表作有长篇《灭亡》及续篇《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短篇小说集《复仇》、《光明》、《神。鬼。人》等;散文集有《海行》、《旅途随笔》、《生之忏悔》、《点滴》、《随想录》等。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小说大家。小说代表作有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包括《惶恐》、《偷生》、《饥荒》三部)、《鼓书艺人》等;短篇《月牙儿》、《断魂枪》等。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福,又名平复,少雄。左翼文学的代表作家,“左联”五烈士之一。小说代表作有长篇《旧时代之死》,中篇《二月》,短篇《为奴隶的母亲》等。另有短篇小说集《疯人》、《希望》等。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独有风格的女作家。写作特点是小说散文

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简介

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简介 《神奇的故事》是根据民间故事和古希腊神话改写的童话集。 纳撒尼索·霍桑(1804~1864)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和心理小说的开创者。出生在新英格兰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自幼受清教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从1837年开始,他发表了几个短篇小说集。他的长篇小说《红字》(1850)是世界古典文学名著。《红字》是一个悲剧,霍桑写完后觉得很压抑,决定写一些欢快的作品,于是他写了四本儿童读物,其中两本就是后来很有名的《神奇的故事》和《福谷传奇》(1852)。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通过黑人吉姆和白人孩子哈克逃亡出走,在密西西比河上航行寻找自由州的故事,一方面描写两岸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另一方面歌颂两个主人公在逃亡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友谊。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原名塞缪尔·朗荷思·克利门斯。生于地方法官家庭,他十二岁丧父,之后便过着独立的劳动生活,做过印刷所学徒、送报人、排字工、水手等,他还曾去西部找矿几年,结果空手而归。后来他当上了弗吉尼亚州《事业报》与旧金山市《晨报》的记者,开始用“马克·吐温”这一笔名发表通讯和幽默小品。这期间的重要作品有《竞选州长》(1870)、《百万英镑》(1870)等。七十年代初,马克·吐温定居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此后,他写了一系列长篇小说,其中重要的有《汤姆·索亚历险记》

(1876)、《哈克贝利·芬历险记》(1884)、《王子与贫儿》(1881)、《傻瓜威尔逊》(1893)等。《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可以说是他最优秀的作品。 《白兔和他的敌人》选自一部美国童话《里马斯大叔讲的故事》,里马斯大叔讲的故事中,主角是兔子老弟。他在大森林中经常受到狐狸、狼、狗熊等动物的欺负和追捕,他们甚至要置他于死地而后快。但是兔子老弟聪明伶俐,总是用种种巧妙办法脱身,而且反过来给他们吃苦头。 乔尔·哈里斯(1848~1908),生长在美国南方,少年时当过印刷工人,受到一位新闻界人士的器重,被允许到他的大庄园图书馆里借阅书籍。在那里,哈里斯读了大量英国古典文学名著,努力学习写作,终于自学成才,从事报刊编辑工作,撰写文章。美国南方农场有许多黑人雇工,哈里斯小时候就听过老黑人讲故事,后来他把听到的故事写下来,还塑造了一位讲故事的善良可亲的老黑人,取名里马斯大叔,并把他写的童话称为里马斯大叔讲的故事。这些童话从1878年起在报上连续发表,随后结集出版,轰动一时。四十年代美国动画片大师迪斯尼把这些童话改编成动画片,那位蹦蹦跳跳的兔子老弟更是读者喜爱的童话人物了。 《秘密花园》讲述了一个孤苦无依的小女孩,她在自己的叔叔家发现了一个被关闭了多年的秘密花园,并因此重新找到了友谊和生活的乐趣,最后,她还帮助自己病卧在床的表兄站立了起来,恢复了继续生活的勇气。

西奥多 罗斯福——勤奋生活论Theodore Roosevelt-The Strenuous Life

Theodore Roosevelt 西奥多罗斯福 The Strenuous Life 勤奋生活论 April 10, 1899 1899年4月10日 Chicago 芝加哥 Gentlemen: In speaking to you, men of the greatest city of the West, men of the State which gave to the country Lincoln and Grant, men who preeminently and distinctly embody all that is most American in the American character, I wish to preach not the doctrine of ignoble ease but the doctrine of the strenuous life; the life of toil and effort; of lavor and strife, to preach that highest form of success which comes not to the man who desires mere easy peace but to the man who does not shrink from danger, from hardship, from bitter toil, and who out of these wins the splendid ultimate triumph. A life of slothful ease, a life of that peace wich springs merely from lack either of desire or of power to strive after great things, is as little worthy of a nation as of an individual. We do not admire theman of timid peace. We admire the man who embodies victorious efforts, the man who never wrongs his neighbor, who is prompt to help a friend, but who has those virile qualities necessary to win in the stern strife of actual life. It is hard to fail, but it is worse never to have tried to succeed. In this life we get nothing save by effort. Freedon from effort in the present merely means that there has been effort stored up in the past. A man can be freed from the necessity of workonly by the fact that he or his fathers before him have worked to good purpose. If the freedon thus purchased is used aright, and th man sill does actual work, though of a different kind, whether as a writer or a general, wheether in the field of politics or in the field of exploration and adventure, he shows he deserves his good fortune. But if he treats this period of freedon from the need of actual labor as a period, not of preparation, but of mere enjoyment, even though prehaps not of vicious enjoyment, he shows that he is simply a cumberer on the earth’s surface; and he surely unfits himself to hold his owen place with his fellows, if the need to do so should again arise. A mere life of ease is not in the end a very statisfactory life, and , above all, it is a life which ultimately unfits those who follow it for serious work in the word. As it is with the individual so it is with the nation. It is a base untruth to say that happy is the nation that has no history. Thrice happy is the nation that has a glorious history. Far vetter it is to dare mighty things, to win glorious triumphs, neither enjoy much nor suffer much because they live in the gray twilight that knows nither victory nor defeat. If in 1861 the men who loved the Union had believed thathpeace was the end of all things and war and strife a worst of all things, and had acted up to their belief, we would have saved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lives, we would have saved hundred of millions of dollars. Moreover, besides saving all the blood and treasure we then lavished, we would have prevented the heratbreak of many women, the dissolution of many homes; and we would have spared the country those months of gloom and shame when it seemed as if our armies marched only to defeat. We would have avoided all this suffering simply by shrinking from strife. And if we had thu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