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奥多·德莱赛作品中的荒野意象

西奥多·德莱赛作品中的荒野意象

西奥多·德莱赛作品中的荒野意象
西奥多·德莱赛作品中的荒野意象

艺术作品中的意境和典型都是艺术创作的高层次形象

艺术作品中的意境和典型都是艺术创作的高层次形象,也是最富于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和境界。 毕加索曾说过:“艺术是时代的索引,任何一个时代的特殊感情都会诱导出与这些意境一致的艺术形式。”意境是人对自己,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一种主观态度和评价,它与人的需要、欲望和理想密切相关,具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性。意境在审美心理活动中,一方面,诱发各种心理因素积极参与创造活动,另一方面,融入其他各个环节的心理活动中,使整个创作活动都感染上意境的色彩。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端木蕻良《关山月的艺术》:“画梅花的,很少能闯出林和靖式的梅花品格,总是强调暗香疏影这般意境。” 意境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其美学思想贯穿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整个历史过程,并体现在每个具体的艺术领域。书法艺术的意境是书法艺术作品的灵魂,它使作品氤氲着灵虚之气,其特征表现为:语言寓意的模糊性、审美时空的无限性、格调审美的超逸性。简逸玄淡而饱蕴张力的线条,是意境创造的基础,旷达空灵的构图是意境创造的关键。书家具有与“道”冥合的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才能使作品意境天成,而达到天籁自鸣的自然之境。佛道哲学思想对意境论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道家所阐述的“道”的最高境界和玄妙的特征及“言不尽意”的思辨性,给文学艺术家审美创造以深刻的启迪,为意境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道家的哲学思想形成了中国的艺术精神,开辟了中国的审美之路。印度佛教的输入及中国禅宗哲学的兴起,对中国文学艺术理论的建构与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野,并直接导致了意境论的诞生。 意境论萌发于魏晋,形成于唐,宋至清代得到了发展和完善。意境论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它贯穿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整个历史过程,并体现在每个具体的艺术领域。书法艺术将其丰富的审美内涵熔铸在精湛的笔墨线条之中,使作品韵味无穷,意境深邃。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以艺术化了的汉字形象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的境界。书家将自己的诗意憧憬、情感意绪倾注在笔墨之中,通过线条的枯润浓淡和结体章法的虚实相生、起伏迭宕来表现自己的审美趣味及书法艺术的意境之美。书法艺术的意境美是书法作品的总体审美意向和审美氛围,氤氲荡漾着一股灵虚之气,是书法艺术的灵魂。它使作品超越有限的形质,而进入一种无限的境界之中。1.语言寓意的模糊性如孙过庭所说:“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2. 审美时空的无限性。 书法作品中的结体章法,是以笔墨点线巧妙地分割纸面的空白,使有墨处呈现出牵丝、仰俯、向背、疏密、长短、参差等变化之美;空白处浩渺无际,荡漾着一股灵虚之气,蕴涵着无穷的意象,这虚象即“象外之象”,使作品超越有限的形质,而进入一种无限的境界之中,它提供给欣赏者的是自由想象和驰骋情感的心理空间。

马尔克斯名言_范文

马尔克斯名言 本文是关于范文的马尔克斯名言,感谢您的阅读! 马尔克斯名言 1、诚实的生活方式其实是按照自己身体的意愿行事,饿的时候才吃饭,爱的时候不必撒谎,睡觉的时候也不用为了逃避可耻的爱情程式而装睡,自己终于成了整张床的主人,它的全部都归自己独享。 2、世俗的好处:安全感、和谐和幸福,这些东西一旦相加,或许看似爱情,也几乎等于爱情。但它们终究不是爱情。用一块没有泪水的海绵将有关他的记忆彻底抹掉,让他在她记忆中所占据的那块空间里长出一片罂粟花。 3、如果不能确知命运指派给我们怎样的角色和使命,我们就无法继续活下去。 4、实际上那是消遣性的信,她通过它们保持清火如炽,但自己却没有陷进去。而阿里萨却是在每一行字的情火中自焚。 5、无论帝国主义如何贪得无厌,政府压迫如何粗暴残忍,心底梦想如何难以启齿,我们都不会屈服。 6、她变得头脑清醒,自信笃定,不仅成了自己意志的主人,还重新变成只属于他一个人的处女。除了自己,她不再承认任何权威,除了自己的痴念,她不再受任何他物驱遣。 7、买下一张永久车票,登上一列永无终点的火车。 8、新鞋你要是不穿,永远不会合脚。 9、每一个生命都有灵魂,只是怎样唤醒他们。 10、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 11、当一个女人决定和一个男人睡觉时,就没有她跃不过去的围墙,没有她推不倒的堡垒,也没有她抛不下的道德顾虑,事实上没有能管得住她的上帝。谨慎做这样的决定。 12、一个人不是在该死的时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时候死。 13、人生就是一场体验,只经历,不占有。 14、安度晚年的秘诀,就是和孤独签订体面的协议。

德莱塞《嘉莉妹妹》中的城市、阶级与个体

德莱塞《嘉莉妹妹》中的城市、阶级与个体 摘要:美国现代小说先驱西奥多?德莱塞的《嘉莉妹妹》揭示了20世纪初美国城市的冷漠无情与残酷的阶级本性必然导致个体的精神危机与伦理失衡。在城市物质空间中,小说呈现的工厂街道、酒店餐厅、商场剧院、公寓会所等城市意象,不仅是人物活动的空间场所,更是人物生活遭际、社会地位的象征,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鲜明的阶级分层与贫富差距;人物的精神空间也随之失衡与异化,上层社会对下层社会充满排斥、轻视与鄙夷,下层社会则对上层社会表现出向往、敬畏与嫉妒交织的情感,体现出阶级之间难以跨越的鸿沟。城市空间对个体影响巨大,单纯质朴的打工妹嘉莉为物欲驱使而道德沦丧,异化成看似风光, 实则灵魂迷失的“空心人”;推销员杜洛埃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精明狡猾,爱慕虚荣。赫斯渥是典型的利己主义者,是美国生活方式的产物。美国城市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使个体在城市生活中迷失自我:个体的欲望无限膨胀,无休止地追求金钱、社会地位、爱情与性来满足自我,而传统的社会道德、家庭伦理和两性伦理却逐渐丧失。在《嘉莉妹妹》中,城市成为黑暗与不公、诱惑与堕落的象征,小说揭示了美国社会伦理道德的伪善性,阶级之间的对立、相差悬殊的物质差别最终导致了个人沦为阶级社会牺牲品的必然性。 关键词:德莱塞,《嘉莉妹妹》,城市,阶级,个体 一、引言 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1871-1945)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城市是一个永恒的创作题材,也是意蕴深刻的情结与背景。德莱塞敏锐捕捉到城市化这一现代性最重要的符号表征,在创作中率先呈现出工业化进程中美国城市生活的原生态,以文献记录般的逼真笔法凸现了工业化后的美国现实生活的残酷性,从而被誉为二十世纪美国城市小说的开拓者。德莱塞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嘉莉妹妹》(1900)开辟了美国城市小说的新纪元。当时的美国社会是一个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转型社会, 传统的农业社会在城市文明的召唤下迅速解体, 充满梦想与希望的大批的人们抱着改变命运的幻想涌入像芝加哥和纽约这样的大城市, 城市文明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价值观、伦理道德观以及生活方式。德莱塞用独特的视角描写城市生活, 分析男

诗歌鉴赏之意境

诗歌鉴赏之意境 教学目标:掌握解读意境的技巧。 教学重难点:掌握解读意境的技巧 一、谈谈意境 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意境: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词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由于意境一词较为复杂,故在高考中常用“氛围”(偏重外部环境)、“心境”(侧重内心世界)、“境界”(外部与内部的融合)等词语称呼。一般来说,诗的基础是意象,意象构成意境,意境表情达意。因此对诗歌意境的鉴赏应遵循意象(诗的基础)→意境(诗的画面)→诗情(诗的内涵)的思维流程进行。 提问方式: ①请概括诗中描绘的景象(画面)。 ②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③××(句、联、片、全篇)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该诗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提问变式: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③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二、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之时。 提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三语言力求诗意。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如宁静清幽、萧瑟冷寂、清新优美、生机勃勃、孤寂凄清、雄浑壮丽、沉郁忧愁、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阔等。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

庞德意象派诗歌的中国影子_李红丽

庞德意象派诗歌的中国影子 李红丽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是英美诗坛20世纪初叶现代诗歌最重要的代表。1912年,庞德和几个英美诗人在伦敦发起了“意象派运动”,成为英美现代诗歌的先驱。庞德长期热衷于中国古典哲学和诗歌的研究。他发现中国古诗和意象派诗歌主张十分吻合。中国古诗中的意象正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特征。意象派诗歌理论的核心就是意象,这与中国古诗中的意象可以说属于同一种审美范畴。作为意象派领军人物,庞德创作受中国古典诗歌影响巨大,处处可见中国诗歌的影子。 一.意象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词》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其后,王昌龄、何景明等都在自己的诗学著作中提到“意象”。他们的用法虽然各异,但都呈现为象,而非纯概念的说理。“象”指物象,是意象赖以生存的要素。物象是客观的,但它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并经诗人的审美删选和感情化合而成为诗中的意象。因此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形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的主观情感。 中国古典诗歌,由于其特别严谨的格律要求以及古汉语的特殊句法形态,往往略去了大部分的关联词、系词以及各种句法标记,几乎只剩下表达具体事物的词。这样,中国古诗词就取得了高度的意象密度。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同时,中国古诗强调含蓄美,诗中绝少西方诗歌中常有的抒情、议论。言不尽意、立象尽之。诗人要表达的情思与意蕴就通过高度凝练的意象表现出来了。 二.意象派的诞生 西方现代派的发端是顺应反传统的要求诞生的。20世纪初,西方政治、经济的大动荡带来了急剧的社会变化,对人们的思想领域造成巨大的冲击。当时的英美诗歌界沉闷而保守。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传统仍然根深蒂固。无论是英国的乔治派,还是美国的风雅派仍然盛行华而不实、凄婉哀艳的情调。时代呼唤着“一种明晰简约之作”,“一种刚健朴实之作”。意象派应运而生。 与传统诗歌不同,意象派反对诗人介入诗歌抒发感慨。1912年,春末夏初之际,庞德和其他意象派诗人提出了著名的意象派诗歌三原则。 1.直接处理无论主观还是客观的“事物”。强调直接描述表现的对象,不说教,不评论。 2.决不用任何无益于表达的词。即诗歌应尽可能简洁。另一位意象派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一语中的:“不管你写的是什么,删减、删减、再删减。” 前两项原则的核心范畴就是“意象”。庞德说,“一个意象是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即运用想象、比喻所构成的各种具体鲜明的可以感知的诗歌形象。意象派认为诗歌要直接表现主观事物,删除无助于表现

意境的主要内涵

意境的主要内涵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於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 明清两代,围绕意与境的关系问题又进行了广泛探讨。明代艺术理论家朱存爵提出了“急境融彻”的主张,清代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叶夔认为意与境并重,犟调“舒写胸臆”与“发挥景物”应该有机结合起来。近代文学家林纾和美学家王国维则犟调“意”的重要性。林纾认为“唯能立意,六能创建”;王国维认为创辞应服从於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 意境概念运用到绘画上,主要是在山水画得到迅速发展的五代和宋、元,但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受道家思想和玄学的影响,山水画创作已经从地图制作式的幼稚阶段,跨进了讲“实对”,重“写生”的时期,画家们开始注重了实境的描绘,并提出了“澄怀味象”、“得意忘象”的理论和艺术创作旨在“畅神”、“怡情”的思想。这种理论和实践是后来传统绘画犟调意境构成的先导,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提出了“立意”,五代山水画家荆浩提出了“真景”说,宋代画家郭熙提出了山水画创作“重意”问题,认为创作应当“意造”,鉴赏应当“以意穷之”,并第一次使用了与“意境”内涵相近的“境界”概念。宋、元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文人画家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尤其是苏轼在绘画上力倡诗画一体的艺术主张,以及元代画家倪瓒和钱选的“逸气”和“士气”说的提出,使传统绘画从侧重客观物象的描摹转向注重主观精神的表现,以情构境、托物言志的创作倾向促进了意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清代画家兼理论家笪重光在《画筌》一书使用了“意境”这一概念,并针对山水画创作提出了“实境”、“真境”和“神境”的理论,对绘画中意与境的涵意和相互关系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对绘画中的虚实、形神、情景等问题,亦即意境的表现问题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意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使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创作在审美意识上具备了二重结构: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一是主观精神的表现,而二者的有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为此,传说美术所犟调的意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体现。 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绘画是通过塑造直观的、具体的艺术形像构成意境的,为了克服造型艺术由於瞬间性和静态感而带来的局限,画家往往通过富有启导性和象徵性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显示时间的流程和空间的拓展。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虚

加西亚·马尔克斯简介

加西亚·马尔克斯简介 “不管走到哪,都要永远记住:过去是虚假的,往事是不能返回的,每一个消逝的春天都一去不复返了。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也只是过眼云烟”,这是来自世界名著《百年孤独》的经典语录。《百年孤独》的作者是加布里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昨天逝世,享年87岁,为了缅怀这个文学巨匠,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加西亚·马尔克斯简介。 加西亚·马尔克斯简介 加布里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27-)哥伦比亚魔幻文学作家,西班牙语小说家,诺贝尔奖得主,1927年3 月6日生于哥伦比亚阿拉卡塔卡,1940年迁居首都波哥大,1947年入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并开始文学创作,1948年因哥伦比亚内战中途辍学,不久进入报界,任《观察家报》记者;1955年因连载文章揭露被政府美化了的海难而被迫离开哥伦比亚,任《观察家报》驻欧洲记者;1960年任古巴拉丁通讯社记者,1961年至1967年移居墨西哥,从事文学、新闻和电影工作,之后主要居住在墨西哥和欧洲,继续其文学创作,期间作品《恶时辰》获1962年埃索奖;1969年作品《百年孤独》获意大利基安恰诺奖和法国最佳外国作品奖;197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教授称号;1972年获拉丁美洲文学最高奖——加列戈斯文学奖;1975年为抗议智利政变举行文学罢工,搁笔5年;1981年获法国政府颁荣誉军团勋章;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任法国西班牙语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同年哥伦比亚地震后回到祖国;1999年得淋巴癌后文学产量遽减,2006年1月宣布封笔。主要作品有:《第三次辞世》《枯枝败叶》《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格兰德大娘的葬礼》《蓝宝石般的眼睛》《恶时辰》《百年孤独》《家长的没落》《落难海员的故事》《难以置信的悲惨故事——纯真的埃伦蒂拉和残忍的祖母》《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番石榴飘香》《霍乱时期的爱情》《迷宫中的将军》《奇怪的朝圣者》《关于爱和其它恶魔》《绑架》《苦妓追忆录》《我不是来演讲的》等。 加西亚·马尔克斯简介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德莱塞《嘉莉妹妹》读后感

德莱塞《嘉莉妹妹》读后感 刚刚看完《嘉莉妹妹》,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塞的作品。情难自禁的写下了一些文字:故事是这样的:18岁的嘉罗琳(嘉莉)离开自己的父母,到芝加哥找姐姐,想谋求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虽然之前曾经去过姐姐家一次,但毕竟对城市生活非常陌生。在火车上,被推销员德鲁埃认识,互相交换了在芝加哥的地址。 到达姐姐家后,找工作十分的不顺利,曾经在一个每周收入只有四块半的鞋厂工作,但是,在给姐姐交完每周四块钱的食宿费后,只有五角钱的使用空间,而这些,并没有阻挡住对城市灯红酒绿生活的向往,富人生活的诱惑始终在吸引着她,但是,出路在哪里呢? 由于工作的辛苦,淋雨病到后,这唯一的工作也就没有了。姐夫无法得到应得的食宿费补贴家用,让嘉罗琳产生回老家的念头。推销员德鲁埃在找到嘉莉后,了解她的情况,愿意资助她,又鼓起了她继续待在城市的念头。嘉莉给姐姐留了一张纸条后,就和德鲁埃一起在租住一个公寓里。 从此以后,嘉莉就在德鲁埃的影响下,开始去适应城市生活,去看演出、吃饭等,此时的她,认为有钱的日子真舒服,也感到非常的幸福。这是她到芝加哥之后第一次感到幸福,特别是透过阳台的窗户,看到路边走过的,曾和她在鞋店工作类似的女工时,她非常满足目前的物质生活。 通过德鲁埃,嘉莉也认识了酒店经理赫斯特伍德。相对对城市生活不太陌生的嘉莉发现,赫斯特伍德其实比德鲁埃更风趣幽默,更

善解人意。其实要知道,他们两人的区别,主要是由于工作的不同,人物性格也就不同,而这些,嘉莉她不知道。 在德鲁埃外出工作时,她发现自己和赫斯特伍德非常谈的来,频频的约会,心中会时不时地想起赫斯特伍德。但是,这种变化被德鲁埃发现后,告诉她,赫斯特伍德是有妻子和孩子的,嘉莉发觉自己受到了欺骗,准备疏远赫斯特伍德。 赫斯特伍德是有妻子和孩子,但是追逐物质享受和交际的妻子,没有和丈夫有过多的交流,赫斯特伍德和妻子的生活没有激情。嘉莉的纯洁让他心动,可是自己的资产都在妻子名下,钱的问题让赫斯特伍德非常尴尬。 为了和心动的人在一起,为了不受到妻子的讽刺挖苦,逃。赫斯特伍德一心想和嘉莉远离这个让他痛苦和烦闷的家,让嘉莉离开德鲁埃和自己在一起。一天营业结束后,赫斯特伍德拿了酒店的营业款10000美元,当夜找到嘉莉,欺骗她德鲁埃受伤把她拉上了开往蒙特里尔的火车。 虽然离开了芝加哥,但是,侦探的到来还是让赫斯特伍德交出了大部分公款,同时,为了避免遇到昔日的熟人,他们到达纽约。 纽约的生活水平,让赫斯特伍德认为必须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否则的话,留下的钱无法长久满足嘉莉日常的开销,毕竟嘉莉没有太多城市工作的经验,生活的压力目前不应该让她有。 赫斯特伍德把留下钱的一大部分与别人合伙开了一个酒店,他负责经营。工作忙碌的他,渐渐没有时间陪在嘉莉身边,嘉莉打发时

意象派是20世纪初最早出现的现代诗歌流派

意象派是20世纪初最早出现的现代诗歌流派,1908~1909年形成于英国,后传入美苏。代表人物有:休姆、庞德、艾米和叶赛宁等。 意象派的产生最初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拨。 首先,在19世纪后期英国文坛,象征主义、唯美主义与浪漫主义结成一体,形成新浪漫主义。意象派是在其基础上演变而成的。 到20世纪初,传统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维多利亚诗风蜕化成无病呻吟、多愁善感和伦理说教,只是“对济慈和华兹华斯模仿的模仿”。庞德及其意象派提出“反常规”“革新”地进行诗歌创作的主张。 其次,20世纪初柏格森热流行,这是自叔本华以来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在文学界影响的延伸。意象派的开创者休姆就直接受教于柏格森。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生命哲学全盘为意象派所接受,成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和哲学基础。意象派诗特别强调意象和直觉的功能。同时,象征主义诗歌流派为意象派开创了新诗创作新路,尤其是诗的通感、色彩及音乐性,给意象派以极大的启发。 (由于意象派诗人大多经历了象征诗歌创作,所以理论界也有人将意象派看做象征主义的分支,实际上意象派和象征主义诗歌有极大的本质差异。意象派不满意象征主义要通过猜谜形式去寻找意象背后的隐喻暗示和象征意义,不满足于去寻找表象与思想之间的神秘关系,而要让诗意在表象的描述中,一刹那间地体现出来。主张用鲜明的形象去约束感情,不加说教、抽象抒情、说理。因此意象派诗短小、简练、形象鲜明。往往一首诗只有一个意象或几个意象。虽然,象征主义也用意象,两者都以意象为“客观对应物”,但象征主义把意象当做符号,注重联想、暗示、隐喻,使意象成为一种有待翻译的密码。意象派则是“从象征符号走向实在世界”,把重点放在诗的意象本身,即具象性上。让情感和思想融合在意象中,一瞬间中不假思索、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 从诗歌意象的内在形式看,意象派受日本俳句和中国古诗的影响。 意象派诗歌革新,首先是从模仿学习日本俳句开始的。日本“俳圣”松尾芭蕉(1644—1694)的短诗给他们以极大影响。 《古池塘》中“古池塘,青蛙跃入,水清响”, 青蛙暗示春天,古池塘象征永恒,青蛙跃入,悦耳的清响,又归于平静,具有宗教的空静哲理,此地有声胜无声,声响冲破了以前的凝固、寂静,传达出世界宇宙亘古不变的禅意。俳句中一瞬间对诗歌内涵的直觉读解令意象派诗人迷醉。 (日本古典俳句的最后一位诗人小林一茶,从小失去父母,四处流浪,他的诗歌具有一种幽默感、同情心,写弱小者中有一丝自嘲成分。如《小麻雀》中“到我这里来玩呀,没爹没娘的小麻雀”,意象简洁而含义丰富。麻雀是小动物,不如有利爪的鹰,会自己觅食,也不如家禽,不愁吃,有温饱。诗中得不到人世温暖,同病相怜之情瞬间体现了出来。他的仿陶渊明佳句“青蛙悠然见南山”,是说青蛙才是真正超脱的,没理性的,而陶渊明的超脱是痛苦的,见南山后回来也未必超脱。诗人以青蛙见南山来嘲讽自己,感叹人生。) 意象派诗人进一步发现日本俳句源于中国格律诗。在他们看来,中国诗是组合的图画。中国的古诗完全浸润在意象之中,是纯粹的意象组合, 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浅析列维坦风景画作品的意境及美感

XX民族师X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列维坦风景画作品的意境与美感 作者:王书娟 指导教师:孙石磊 所在系部:美术系 专业:美术学 年级班级:10级油画

完成时间:2014-04-25 X重声明 本人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教师孙石磊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如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X和侵权的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各种后果,直至法律责任,并愿意通过网络接受公众的监督。特此X重声明。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目录 标题1 中文摘要1 前言1 1列维坦的生活背景2 2列维坦风景油画的作品特点2 2.1列维坦早期作品的分析与研究 (2) 2.2从列维坦本身谈论列维坦作品的色彩特点3 2.2.1 列维坦的色彩天赋 (3) 2.2.2 西方画派对列维坦色彩运用的影响 (3) 2.3 列维坦作品的构成特点 (4) 2.3.1 列维坦作品的构图方式 (4) 2.3.2 列维坦作品的构成要素4 2.4 从技法方面讲列维坦作品的特征4 2.4.1 列维坦的创作方法4 2.4.2 列维坦的笔触用法4 3 列维坦风景画给人的意境与美感5 3.1 列维坦风景油画带给人美感的享受 (5) 3.2 列维坦风景油画对笔者绘画创作的启发 (5) 结论6 参考文献7 致谢8

外文页9

浅析列维坦风景画作品的意境与美感 摘要列维坦是十九世纪伟大的风景画家之一,他是一位具有简朴性和抒情性的俄罗斯贫民画家。他的作品大多描绘了俄罗斯乡村的风景,列维坦有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描绘大自然的画笔。19世纪俄罗斯的艺术是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这个时期大多数的西方艺术涌进俄罗斯,绘画艺术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力,好多画家开始接受、模仿西方各种流派的先进艺术风格。列维坦始终保持自己对大自然的理解和感受,创作心目中的对大自然感受和理解的作品。 关键词列维坦民族精神抒情艺术 前言 在当今的时代里,我们大家都有各自独特的审美观,在动荡的年代里,大家都没有放弃艺术。人们在不同的时期,追求艺术的形式有所不同,这就产生了新的艺术,令人耳目一新的、发展的艺术。风景画是各个时期不变的主题,无论中国还是在外国同样令人学习、描绘、追崇。现代许许多多数字艺术的产生逐步取代了手工艺术,大家不再单纯的运用原始的方法,生产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艺术品。用机器批量的生产,这样的艺术很美却也生硬,没有感情色彩。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中国现在的状况研究列维坦作品的艺术魅力,探讨列维坦作品的意境与美感。 俄罗斯是中国的边境国,中俄的交流是相当多的,由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油画受俄罗斯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古今中外许多的中国学子去俄罗斯留学,学习俄罗斯优秀的绘画技能。列维坦作为十九世纪四大风景画家之一,他的绘画作品代表当时的先进的艺术,研究列维坦的艺术作品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优秀的俄罗斯文化,体会他的绘

百年孤独马尔克斯读后感600字范文

百年孤独马尔克斯读后感600字范文 百年孤独读后感600字1 《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人,这本书是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南美著作。 我要诚实的说,这本书读起来对我的吸引性似乎不大,以至于读到快一半的时候并没有品读出任何好的东西,如果我非要给自己一个慰藉,那就是在这几天的沉寂氛围中获得了熏陶。似乎你不得不思索,读书除了启迪和思索外,有种无形的影响必然存在。 夜晚,突然间醒来,书中人物的心灵世界以一种无形的形式在我脑海来回回荡。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天马行空的思想,最终死在栗树下,乌尔苏拉为了显示晚年活力仍存隐瞒着自己的眼盲,奥利里亚诺?巴比伦拿着羊皮卷破译家族命运密码“家族的第一人被困在树上,最后一个正被蚂蚁吃掉”,奥利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制作小金鱼,蕾梅黛丝升空,还有最后一个猪尾巴男婴被蚂蚁吃掉和荒凉的布恩迪亚家族彻底在世界上消失。那时通过对这些情形的感应,对孤独有了这样的一个理解,孤独好似产生于人内心深处无法与人诉说的诡秘和羞于与人诉说的秘密,而这两种状态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你的行为,进而形成与外界难以交流或不屑交流的巨大隔阂。 布恩迪亚家族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独,他们倍受心灵的折磨,同时又独自享受着那份孤独。孤独是什么,也许是内心最深的秘密。孤独是这个世界上永远也根除不去的东西,它好似心灵的黑洞,甚至连自己都难以窥透。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独,都有那么一个时刻你不

想与任何人诉说你的煎熬,在折磨中忍受着孤独,你又喜欢躲在无人的角落默默享受着这份孤独。 人与人之间并不是一旦遇到悲凉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来安慰,因为你体会不到他的孤独,你那善意的劝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独的感伤,使他倍感孤独,适宜的离开也是一种默默的关怀。也许他需要一首悲伤的乐曲,也许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无非就是将他的孤独表达出来的艺术,而这期间只有他自己明白。 孤独希望与安静和黑暗为伍,但人却要面向阳光,否在会在无限的孤独里被黑洞吞噬。 百年孤独读后感600字2 每个人由于天生基因、后天经历的不一样,其眼里的世界都不尽相同。当一个人把自己眼里的世界,用无论音乐、绘画或者文学等任何形式表现出来时,其他人哪怕再客观,对作者了解再深入,也会根据认知力的局限的或受已有的观点和喜好的影响,对其产生形形色色有偏差的解读。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除了阅读《百年孤独》和准备写这篇文章前看了“百度百科”对这本书的说外,没有同作者更多的交集,也没有对作者生活的那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习俗有任何的了解。并且,我有我的个性和经历,我具有搞技术工作的人的理工科思维方式。因此,注定我的这篇文章,不乏个人的主观感受和看法。 这本书我连看了三遍。 第一遍,我被其天马行空怪诞离奇又顺理成章妙不可言的表述方式吸

美国文学

1.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of the American Indians(17世纪中期以前)Three Stages:Traditional Stage;Transitional stage; Modern Stage 2.Literature of Colonial Settlements(16世纪末-17世纪中) John Smith——first author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a) True Relation of Virginia(1608) 《关于弗吉尼亚的真实叙述》the first book b) A Map of Virginia with A Description of The County (1612) The Literature around the Revolution of Independence(17世纪中期-18世纪末) 1.Benjamin Franklin a)Poor Richard’s Almanac《穷查理历书》 b)The Autobiography《自传》——self-improvement 2.Thomas Paine 托马斯·潘恩——political pamphleteer; rhetorician(修辞学家) a) Common Sense 《常识》 b) The American Crisis《美国危机》——series of 16 pamphlets c) Rights of Men《人的权利》 d)The Age of Reason《理性的时代》 3.Philip Freneau 菲利普·弗伦诺——poet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The most outstanding poet in American of the 18th century satirist, polemicist(辩论家) a) The British Prison Ship 《英国囚船》 b) The Rising Glory of America《美国的荣耀蒸蒸日上》 c) The Indian Burying Ground《印第安人殡葬礼》 d) The Wild Honey Suckle《野金银花》 3.American Romanticism(18世纪末——19世纪中后期) 1.Washington Irving 华盛顿·欧文——The first prose stylist of American Romanticism; The first American achieve international literary reputation;“Father of American Literature” a) A History of New York《纽约史》 b) 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睡谷的传说》 c) The Sketch Book《见闻札记》——beginning of the American Romantic ism;first work won financial success d) Rip Van Winkle 《瑞普·凡·温克尔》——social conservation e) Tales of a Traveler《旅行者的故事》 f) The Alhambra《阿尔罕伯拉》 2.James Fenimore Copper 詹姆斯·菲尼摩尔·库珀 Three kinds of novels:novels about the revolutionary past, sea novels, and the American frontier novels. a) The Spy《间谍》 b) The Pilot《领航者》 c)The Pioneer《拓荒者》——The first true romance of the frontier in American Literature d) The Last of the Mohicans《最后的莫西干人》 e) The Prairie 《大草原》 f) The Pathfinder《探路者》 e) The Deerslayer《杀鹿者》 3.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亨利·沃慈沃斯·朗费罗——first American poet to be honored in the Poet’s Corner of Westminster Abbey

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

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 赵毅衡 意象派,是本世纪初由一些英美青年诗人组成的诗派,一九一O——一九二O年左右活动于伦敦。意象派历史不长,创作成果不大,却造成巨大的影响,尤其在美国,这影响至今没有消失。因此,意象派被称为“美国文学史上开拓出最大前景的文学运动”①,很多文学史著作把它作为英美现代诗歌的发轫。 意象主义,是这批青年诗人对后期浪漫主义(即所谓维多利亚诗风)统治英美诗坛感到不满,在多种国外影响之下开创出来的新诗路。他们反对诗歌中含混的抒情、陈腐的说教、抽象的感慨,强调诗人应当使用鲜明的意象——描写感觉上具体的对象——来表现诗意。 当然,诗歌一向都是使用意象的,但往往在一段具体描写之后就要引出抽象的、“提高一层次”的发挥。而意象派强调把诗人的感触和情绪全部隐藏到具体的意象背后。意象派把注意力集中在事物引起的感觉上,而不去探求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也不去阐发这联系的社会意义。但是,在诗歌艺术技巧上,意象派作了十分有意义的开拓工作。意象派所探索的,实际上是形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某些具体规律。因此,它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个诗派。东方诗歌(中国古典诗歌、日本古典诗歌)对意象派起了很大影响。日本文学界对意象主义及其日本渊源作了很多研究工作,而对意象派所受的中国诗歌影响我们至今没有加以研究。实际上,意象派受中国古典诗歌之惠远比受之于日本诗者更为重要。 开风气之先的是意象派前期主将埃兹拉·庞德。一九一五年他的《汉诗译卷》(Cathay)问世,这本仅有十五首李白和王维短诗译文的小册子,被认为是庞德对英语诗歌“最持久的贡献”②,是“英语诗歌经典作品”③,其中《河商之妻》(即李白《长干行》)、《南方人在北国》(即李白《古风第八》)等篇章脍炙人口,经常作为庞德本人的创作名篇而选入现代诗歌选本,美国现代文学史上也常要论及,从而使庞德从T.S.爱略特手中得到“为当代发明了中国诗的人”的美名、一个国家的现代文学受一本翻译诗集如此大的影响,这在世界范围内是很少见的事。 这本译诗触发起英美诗坛翻译、学习中国古典诗歌历久不衰的热潮。意象派后期挂帅人物、美国女诗人爱米·洛威尔邀人合译了中国古典诗歌一百五十首,于一九二O年出版《松花笺》(Fir—F1ower Tablets),爱米·洛威尔直到临死还在计划继续译中国诗。在庞德译诗出版后的五年之内出现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本,至少不下十种。文学史家惊叹,这些年月,中国诗简直“淹没了英美诗坛”。④ 意象派诗人之所以迷恋于中国古典诗歌,并非纯属猎奇,或给自己的诗添些异国风味,他们觉得中国古典诗歌与意象派的主张颇为吻合,可以引这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来为自己的主张作后盾。庞德说:“正是因为有些中国诗人,满足于把事物表现出来,而不加说教或评论,所以人们不辞繁难加以迻译。”⑤所以,意象派之与中国古典诗歌结合,是有一定姻缘的。“按中国风格写诗,是被当时追求美的直觉所引导的自由诗运动命中注定要探索的方向”。⑥而著名汉诗翻译家卫律(A ythur Waley)在一九一八年出版的《中国诗170首》甚至被文学史家认为是“至今尚有生命力的唯一意象派诗歌”。⑦ 意象派从中国古典诗歌学到的技巧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一、“全意象” 庞德对汉语文字学的无知引出非常有趣的结果。当时庞德对汉字可以说目不识丁,他是根据一个研究日本文学的“专家”费诺罗萨死后留下的对汉诗逐字注释的笔记进行翻译的。

论摄影艺术作品意境

论摄影艺术作品意境 关于摄影艺术作品意境,毕加索曾说过:“艺术是时代的索引,任何一个时代的特殊感情都会诱导出与这些意境一致的艺术形式。”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摄影艺术日新月异、空前发展,摄影文化的内涵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摄影已逐渐成为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意境的手段。 意境,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映,它不是对客观对象本身的反映,而是对对象与主体之间的某种关系的反映。具体地说,意境是人对自己,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一种主观态度和评价,它与人的需要、欲望和理想密切相关,具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性。意境在审美心理活动中,一方面,诱发各种心理因素积极参与创造活动,另一方面,融入其他各个环节的心理活动中,使整个创作活动都感染上意境的色彩。也即在摄影艺术创作中意境是形象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正是意境的诱发, 审美表象才升华为审美意象;在审美感知时,意境就会诱发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以及形成一定的意境体验。海伦曼泽说过:“视觉艺术的极致,在于利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难以具体化的感情。”同样,没有意境便没有摄影艺术,在整个摄影艺术中,意境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体验生活的意境注入 摄影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的突出特点是把摄影家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摄影创作之中,并且“ 物化”为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因此,摄影家的内在精神世界显得尤其重要和突出。故摄影家自身的感受、意境、思想、心境、愿望、志趣等因素,对于摄影创作活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摄影家必须具有超出常人的丰富意境。杜勃罗留波夫曾经说过,在思想家与艺术家之间,还有这种区别,后者的感受力要远比前者生动得多,强烈得多,他们两者都是根据他们的意识已经接触到的事实,来提炼自己的世界观的。可是一个感受力比较敏锐的人,一个有‘艺术家气质’的人,当他在周围的现实世界中,看到了某一事物的最初事实时,他就会发生强烈的感动。由此可见,作为摄影创作主体的摄影家,对待生活绝不能冷若冰霜,也不应象思想家、科学家那样冷静客观地对待事物。摄影家艺术修养的全过程,也是培养和陶冶自己深挚的艺术意境的过程。 艺术意境是伴随着体验生活能力、艺术构思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的提高而逐步丰富和深挚起来的,在摄影创作的全过程中始终充满着艺术意境,没有意境的艺术形象是苍白的、无力的、没有生气和神韵的。摄影作品之所以能以情动人,就在于摄影家在其中饱含着、凝聚着、燃烧着强烈的思想感情,艺术意境之所以成为艺术创作和艺术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也在于在艺术思维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渗透着、伴随着与之相应的艺术意境。因为艺术意境是摄影工作者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一种情绪体验,所以,只有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对生活认识深刻的摄影家,才会在摄影创作中产生深刻而真挚的意境;才会在生活对象面前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浮想联翩,夜不能寐”的艺术创作激情,才会在摄影作品中表现出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欧威特认为自己的摄影创作思想极为简单:“我力图使观众获得快乐,但我首先要求的是富有意境、具有人性的照片。

魔幻与现实交融——浅析马尔克斯小说中的场景描写

魔幻与现实交融——浅析马尔克斯小说中的场景描写我曾经一度认为魔幻与现实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无法在同一部作品中融合。然而正是由于马尔克斯这位作家和他的诸多作品,我才对所谓“魔幻现实主义”有了初步的了解。“魔幻现实主义”其实是一种写作手法,他所描绘的场景或许是魔幻的、离奇的甚至荒谬的,但联系现实则不难发现其均有所指,这一点在马尔克斯小说的场景描写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马尔克斯小说中的场景描写往往极具魔幻色彩。就以其作品《巨翅老人》为例,小说开头就描绘了一幅天气阴沉,水天苍茫的不寻常的景象:“苍天和大海连成一个灰茫茫的混合体,海滩的细沙在三月的夜晚曾象火星一样闪闪发光,而今却变成一片杂有臭贝壳的烂泥塘。连中午时的光线都显得那么暗淡,使得贝拉约扔完螃蟹回来时,费了很大力气才看清有个东西在院子深处蠕动,并发出阵阵呻吟。贝拉约一直走到很近的地方,方才看清那是一位十分年迈的老人,他嘴巴朝下伏卧在烂泥里,尽管死命地挣扎,依然不能站起,因为有张巨大的翅膀妨碍着他的活动。”除了这位老人之外,马尔克斯还创造出了更多奇怪的场面,譬如少女变成蜘蛛,又如病人伤口里长出向日葵等等,这些未必都是凭空杜撰的。天使虽有翅膀却难以起飞甚至被人贩卖,这或许象征了人间虚伪残酷的现实,同时这种“天使”的精神又暗喻了对未来的憧憬。这样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针对离奇场景的描绘往往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 现实性是马尔克斯小说中场景描写的另一特点。小说《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讲述的是主人公受一个孩子之托制作了精美的鸟笼,却因其父亲不肯出钱购买而又不认孩子伤心最终将鸟笼赠送给孩子的故事。结尾有这样一段场景描写:“差不多半夜了,巴尔塔萨还在灯火通明的台球房里,一步也动弹不得。他花了不少钱,只得留下手表抵押,保证次日还清欠款。过了一会儿,他劈腿坐在街上。清晨五点钟,赶去望弥撒的妇女们看见他还坐在那儿。”——从来没喝过酒的主人公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从场景描写的角度来看,小说由三个场景构成:首先是人们在主人公家赞赏鸟笼的精美,第二是主人公到买主家中送鸟笼,最后则是主人公在台球室醉酒。不难看出这样的叙述是从私人场景移换至公共场景,给人以现实感,表现了社会下层百姓的生活状态。可见马尔克斯的小说也不乏现实性的场景描写,而且往往都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现象或者社会问题,这也使这些作品更加饱满。 马尔克斯小说中的场景描写通常影射出人性的特点。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的开头便是关于火车和沿途的场景,无论是“震得发颤的橘红色岩石的隧道”“令人窒息的煤烟气”“光秃秃的空地”还是“狭窄的小道”或是“沾满尘土的棕榈树和玫瑰丛”,都一致地渲染着灰暗压抑的氛围,而后大篇幅火车上的场景描写同时也暗示着人物的心情——不是绝望和悲痛,而是沉重和安详。这种心境是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出发的,是一种超越道德的人性。作家余华曾这样评价这篇小说:“马尔克斯留下的疑问十分清晰,疑问后面的答案也是同样的清晰,让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感受到了,同时又觉得自己的感受还远远不够。”原本母亲的儿子是人们口中的“小偷”,而神父在她面前反而局促不安,这样的描写更是突出了人性的力量。马尔克斯的许多小说即是将这种令人震撼的人的精神注入一个个场景之中,揭示现实,反思社会,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总而言之,马尔克斯惯于将现实投放到虚幻的场景中,使其披上一层光怪陆离的魔幻外衣,这种将现实与幻境融为一体的描写即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精髓。这些场景描写在每一部小说中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譬如象征、隐喻、渲染气氛、揭示人物心理……这些一概是围绕“魔幻”展开,而又映射了“现实”。马尔克斯巧妙的场景描写无疑使其小说显得愈加生动而不浮夸,充实而不繁杂,深刻而不乏味,我想这便是人们热爱其作品的缘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