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音乐比较概论

中西方音乐比较概论

音乐如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随着民族、地域的差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就像不同语言之间语法、词汇的诸多差异。中西方音乐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这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

一、中西方音乐的比较

从音乐的类型来说,在20世纪以前的中国汉族文化中,音乐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不同的层次:“官方”巩固其中心地位的政治性利益的“雅乐”;出于民间、融于民俗、流传于广大民众之间的所谓“俗乐”,受汉族各地人民的语音语调、性格气质和风土人情的影响,表现出鲜活灵动的特征:中国特有的“文人音乐”,以古琴音乐为典型代表,讲究“中正平和”,追求“静远淡虚”的境界,其精神内涵表现出高度个人化的意识倾向。

从语言方面来看,音乐的语言特点,恩格斯说过,你只有将本民族语言同其他的语言进行比较,你才能真正懂得自己的语言。近年来,民族音乐学通过语言学的方法开始注意到在各种文化的音乐中,在不同的程度上他们之间所体现的差异与其语言结构有着很大的关系,他们有着各自的音乐语法结构。与西方音乐相比,中国音乐就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语法、句法等结构。

1、中西音乐调式的差异专业术语:“西方音乐体系调式构成的基础是四音音列。包含两个全音音程和一个半音音程,有 3 种不同样式的四音音列。“而中国音乐的调式构成的本质和特征是五声性,其构成的核心是三音小组。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相反的倾向:疏旷、单纯、简洁和明快。西方追求细致、缜密,中国人则追求简朴、单纯,是因为这两种倾向各有其不同的文化本体,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张力。

2、中西音乐织体的差异专业术语:西方音乐体系在处理多声部关系时,倾向于纵向的立体思维,即特别注重主调旋律与其它声部的和声关系。与之不同,中国音乐体系在织体思维方面则表现为横线性,即注重各声部旋律自身的横向性线型展开。

3、中西音乐节奏的差异专业术语:西方音乐的节奏感特别强,因为它是强弱拍的极有规则的重复更替。中国音乐也运用“功能性均分律动”,也有均匀、规则的强弱拍安排,但中国音乐常常又加入其它的变化性节奏,使乐曲的节奏更自由,更富变化。中国音乐中的节奏是随着音乐表现的需要由创作者自主决定的,在创作之前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一定要往上套。

二、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

1、中西方由于音乐地域、民族以及时代的差异,所以中国音乐美学和西方音乐美学也存在着差异。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源头是儒道两家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皆由春秋前萌芽状态的诸多音乐美学观点发展而来。中国两千多年的音乐美学发展史,一直都是以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为主流。既追求音乐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从音乐作品特点的比较,中西方因思维方式不同,在音乐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简而言之,中国为“一曲多用——重再创;西方为专曲专用——重原创。”“一曲多用”是以尊重原有作品的风格和原有欣赏习惯为价值取向的,创作中仅将某“基本曲调”稍加变化,可赋予该曲以新的内涵。“专曲专用”则以作品的个性为追求目标,无论在作品的形式上还是在创作技法上,均以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为原则。

3、从音乐作品的创作方式上看,中国与西方的创作也有所不同。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创作方式,具有集体性,一二度创作的一体性等特点。西方音乐作品属于作曲家个体劳动而为,体现出浓厚的个性特征。同时,在一二度创作上呈分离状,即作曲家的创作仅仅是完成乐谱而已。

从审美观念来观察中西方音乐我们发现,中国音乐讲究作品的意境、气韵,强调创作的神妙,风骨,注重表现的含蓄、婉转,喜好艺术形式的中和适度。而西方音乐一开始就带有浓重的宗教气息和道德教化色彩,表现形式较为固定,常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神圣感。随着其自身的发展,西方音乐逐步加入上生活气息和现实性,对感情的表达直白、激烈,具有强烈的情感表现能力。到了20世纪,西方光怪陆离的音乐现象已很难被人理解和接受。但是,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将中国诗歌文学、中国民歌与欧洲传统技法、中国传统音乐技法,现代创作技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民

族特色和风格的艺术歌曲。欧洲艺术世界此时受到东方文化的滋润并逐步渗透到欧洲的文化情趣和生活之中,而欧洲作曲家对中国音乐的兴趣,也开始从异国情调与题材上表现了出来。打开了西方人的文化视野,掀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

总之,随着文化发展的日益国际化,多元化,追求多层次、高品位的精神享受已成为社会时尚,具备时尚品位、典雅风范的艺术歌曲其审美价值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使得艺术歌曲在人们精神享受空间中得到了空前繁荣。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音乐创作手法及审美观的差异,我国艺术歌曲创作是在与欧洲文化的不断碰撞中交融,借鉴西方音乐精髓的同时,充分肯定其本土性,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逐步的借鉴、进步。

三由比较及思考

总体说来,西方人的思维具有分析性,他们的音乐是通过将音乐的音域发展最大化、音响最复杂化来表现世界。中国人的思维具有综合性,在一个小音域的范围内展示世界。

中西音乐对比

中西音乐对比 中西音乐对比 一、引言 在全球范围内,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 乐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东方音乐与西方音乐作为两个重要的音 乐体系,具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本文将从乐器、调性、节奏、曲式等方面对中西音乐进行对比探讨。 二、乐器比较 1.中方乐器:中方乐器以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为主要代表。其中,二胡、琵琶、古筝是最具代表性的弦乐器,能够通过指 法和弓法表达出富有感染力的音乐情感。笛子、箫子代表了中方管 乐器,能够演奏出柔和悠扬的音色。鼓、钹等打击乐器则能够打出 有力而有节奏感的声音。 2.西方乐器:西方乐器以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键盘 乐器为主要代表。其中,小提琴、大提琴、钢琴是最具代表性的弦 乐器,能够演绎出丰富多变的音响效果。长笛、单簧管、萨克斯等 木管乐器,喇叭、长号等铜管乐器则拥有清澈明亮的音色。钢琴、 电子琴等键盘乐器则能够同时演奏多个音符。

3.中西乐器比较:中方乐器注重音色的表现,侧重于演奏技巧和乐曲特色的传递;而西方乐器则更注重音乐的和声效果,秉承对个体乐器的精细处理和演奏技巧的追求。 三、调性对比 1.中方调性:传统的中方音乐以五声音阶为基础,每个音之间的距离基本保持相等,形成了独特的音韵体系。中方调性常常富有内敛和稳重的特点,能够表达出沉思和思考的情感。 2.西方调性:西方音乐以七声音阶为基础,每个音之间的距离不固定,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乐语言。西方调性常常充满活力和变化,能够表达出欢乐、激动和动感的情感。 四、节奏对比 1.中方节奏:中方音乐通常以较为缓慢的节奏为主,强调的是整体的平衡和谐。中方音乐注重对每个音符的准确演奏,强调节拍的精准和韵律的稳定。 2.西方节奏:西方音乐以较为明确的、明快的节奏为主,注重韵律上的变化和层次感。西方音乐鼓励演奏者自由演绎,注重表达个体的情感和创造力。 五、曲式对比

中国音乐与欧洲音乐的对比

摘要 音乐从来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慰藉,音乐能够开启人们的心门,用真心去体验这个世界事事非非,人类的美妙生活来自优美动听的音乐中,而这些美妙动听的音乐何尝不是来自我们身边呢.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古国当然不会缺少音乐的存在,是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简单来说中国的音乐源于中国的文化,发展于中国的社会,又借鉴了西方国家的音乐,发展至今天。而西方音乐又是怎样的产生和发展呢,同样要追溯他们的历史,而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种类的音乐,由此,我们就可以通过音乐来了解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关键词】:节奏组合形式民间乐曲西洋音乐节奏形式节奏概念音乐理论节奏单位轻重律多声部器乐曲 在曲调中占有统治地位的节奏,是纯形式的结构因素,也是曲式的结构因素,具有丰富的表情意义。它是去掉写作技巧的重要方面。 一、节奏型 曲调中的各种节奏有着孤固定的节奏组织形态,和相对独立的表现作用。为了便于记忆与学习,我们将各种节奏型限定在1/4拍里,以图表形式列举其式样,并指出其一般组织特点。

在实际运用中,常将原型扩大或缩小。这里所说的“扩大”、“缩小”是与图表中一拍“节奏型”比较二言,在具体的曲调中不作这种称呼。也就是说,曲调中凡以某种节奏型的组织特点组织的节奏,均属于这一类型。 二、句法的节奏组合 (一)概念 句法的节奏组合,就是将单一的或联合的节奏型组合成具有一定句法结构的、有起有落的借走形式。一个具有某种句法结构特征的节奏组合,我们称它为“节奏组合单位”。曲调句法结构中的各个部分有固定的名称,如:乐句、乐节、乐汇等。 各种独立的或联合的节奏型是句法节奏组合中的较小部分,有的自身已具有一定的句式特征。它们在一个节奏组合单位里相当于起和中间过程,或者已具有了起落的全过程。清晰明确的句法节奏组合(这一点在歌曲形式的节奏组织中很重要)要求节奏型本身或在节奏型之后有一个落点。落点以及组合单位简单的构成方法是:在已具有起和中间过程的单一或联合节奏型之后加一个和长音。 节奏组合单位是完整曲调结构中的各个部分,这些部分既相互关联,又有不同程度的分离性。 根据前后节奏单位之间的分离间隔部位的因素与音乐术语中称作“句逗”的概念相同,我们归纳出: 1、前落在较长的音上,长音之后是句逗。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 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 中国传统 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 礼仪之美; 道家的自然, 天人合一; 佛家的空灵, 悟性, 禅意等, 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 所以多讲 求和谐、 幽美、深沉,旷达等。 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 突出“情” 和“景”的交融。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音乐如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随着民族、地域的差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就像不同语言之间语法、 词汇的诸多差异。 中西方音乐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 这与中西方 的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 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 分。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 电视剧 《宰相刘罗锅》 中有这么一个镜头, 有一个西洋管弦乐团在乾清宫里为乾隆皇帝 演奏音乐, 欢快轻松、 富有节奏性而且略感俏皮的音乐让乾隆帝和满朝文武都非常放松, 的大臣还用手在身上打出拍子, 皇帝一旁的总管太监也居然悠然自得地跟着节奏抖动, 回味着,突然乾隆帝感到有些失态, 于是正襟危坐,清清嗓子,给西洋乐人一个大跌眼镜的 评价 ,“尔等西洋乐器,只不过是小打小闹罢了,难以登上大雅之堂,远不可与我泱泱中华 之乐同日而语! ”随即,命早已铺开阵势的宫廷乐队,开始奏乐,随后传出了悠远、飘渺的 中国宫廷音乐,西洋乐人既惊讶于东方音乐的宏大场面,也对东方的音乐深感摸不着头脑。 究其原因,首先是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 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 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 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 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 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 其次,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 :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 较易失传。 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 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 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 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 的是线条的艺术;西方的绘画讲究的是面,立体,光影的艺术。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神 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就如中国的绘画注重写意,似与不似之间;西方的 绘画注重写实,表现盛大的场面。再 而就 连乾隆帝本人也是双目略闭、颔首微笑, 曲奏罢, 所有人都难以一下子回过神儿来,还在 在审美追求上,

中西方音乐差异

东西方音乐最大的不同就是音列的不同 调东方音乐主要是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清音多。西方音乐主要是用的大小是七声,1、2、3、4、5、6、7,其中4、7是两个半音,所以出现浊音。 东方音乐和西方音乐是两个大的概念范畴,东方音乐包括很多国家的音乐,不仅仅是中国还有好多别的东方国家的音乐,不同国家的音乐由于调式构成的不同,在听觉上有很不同的地域特色;西方音乐也包含了很多国家的音乐,来自德奥、法国等不同国度的音乐各有不同。别说是东西方有差别,就是同一个国家不同省份、不同少数民族的音乐有时也大相径庭,这也就是风格的不同。所以,不是一两句话能说的清楚的。不过大致的说,中国传统音乐主要以五声调式为基础,西方以大小调为基础,中国传统音乐比较质朴。西方音乐色彩变幻多,不过都不是绝对的,不同国度也有相似的音乐。音乐是在世界各地是相通的,是无国界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 古典音乐差异 技术层面上西方古典音乐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而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两者技术方面的最大不同在于音色与演奏方法。 艺术层面上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求悟性慧根,因此比较主观。 西方古典音乐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中国传统音乐境界的表现特点与西方古典音乐不同,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而中国传统音乐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主客统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和合”精神的“幽美”。 一般说来,西方国家的古典传统交响乐最能反映西方人的思维方程式,西方的交响乐的声乐波是以数种不同的音色为进阶,分成数段展开,溶入模拟生物的自然成音,精细起伏的器乐声能把听众能从纷乱糟杂的现时中理出一丝的头续,从而让人的思维渐进的趋向于理性。如果用声乐波来说的话,西方的这类交响乐的声波递进与人的大脑神精思维进度有着相似的脉动。所以从这个方面讲,西方音乐大师的交响乐或多或少的影响着西方人的思维定性。我们暂时把西方的乐波称为“辅助思维脉动乐波”。 国内目前传统的声乐艺术流行的似乎只有一些戏曲乐。通过仔仔细细的分析这些传统戏曲的声乐,发现我们的戏乐声停留在一种感触的平面,不管是从戏曲的演唱风格还是戏曲声乐的波谱来看,我们传统的戏曲声乐总是平和的跳跃式,以曲线辐度做渐进式的跳跃,这类声乐最大的特性是与人的隐层情感神经思维有着相似的脉动性。所以我们在观看戏曲、听戏乐的时候,很容易触动我们的非理性情感神经。当然,这种非理性情感神经受到戏曲声乐波的触动,自然就能唤醒人的情感记忆,久而久之,就会让人的理性思维神经处于一种抑制冬眠状态。我们姑且把我们传统戏曲的声乐波称为“触动感性思维脉动乐波”。 流行音乐差异

中西方音乐比较概论

音乐如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随着民族、地域的差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就像不同语言之间语法、词汇的诸多差异。中西方音乐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这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 一、中西方音乐的比较 从音乐的类型来说,在20世纪以前的中国汉族文化中,音乐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不同的层次:“官方”巩固其中心地位的政治性利益的“雅乐”;出于民间、融于民俗、流传于广大民众之间的所谓“俗乐”,受汉族各地人民的语音语调、性格气质和风土人情的影响,表现出鲜活灵动的特征:中国特有的“文人音乐”,以古琴音乐为典型代表,讲究“中正平和”,追求“静远淡虚”的境界,其精神内涵表现出高度个人化的意识倾向。 从语言方面来看,音乐的语言特点,恩格斯说过,你只有将本民族语言同其他的语言进行比较,你才能真正懂得自己的语言。近年来,民族音乐学通过语言学的方法开始注意到在各种文化的音乐中,在不同的程度上他们之间所体现的差异与其语言结构有着很大的关系,他们有着各自的音乐语法结构。与西方音乐相比,中国音乐就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语法、句法等结构。 1、中西音乐调式的差异专业术语:“西方音乐体系调式构成的基础是四音音列。包含两个全音音程和一个半音音程,有 3 种不同样式的四音音列。“而中国音乐的调式构成的本质和特征是五声性,其构成的核心是三音小组。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相反的倾向:疏旷、单纯、简洁和明快。西方追求细致、缜密,中国人则追求简朴、单纯,是因为这两种倾向各有其不同的文化本体,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张力。 2、中西音乐织体的差异专业术语:西方音乐体系在处理多声部关系时,倾向于纵向的立体思维,即特别注重主调旋律与其它声部的和声关系。与之不同,中国音乐体系在织体思维方面则表现为横线性,即注重各声部旋律自身的横向性线型展开。 3、中西音乐节奏的差异专业术语:西方音乐的节奏感特别强,因为它是强弱拍的极有规则的重复更替。中国音乐也运用“功能性均分律动”,也有均匀、规则的强弱拍安排,但中国音乐常常又加入其它的变化性节奏,使乐曲的节奏更自由,更富变化。中国音乐中的节奏是随着音乐表现的需要由创作者自主决定的,在创作之前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一定要往上套。 二、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 1、中西方由于音乐地域、民族以及时代的差异,所以中国音乐美学和西方音乐美学也存在着差异。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源头是儒道两家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皆由春秋前萌芽状态的诸多音乐美学观点发展而来。中国两千多年的音乐美学发展史,一直都是以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为主流。既追求音乐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从音乐作品特点的比较,中西方因思维方式不同,在音乐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简而言之,中国为“一曲多用——重再创;西方为专曲专用——重原创。”“一曲多用”是以尊重原有作品的风格和原有欣赏习惯为价值取向的,创作中仅将某“基本曲调”稍加变化,可赋予该曲以新的内涵。“专曲专用”则以作品的个性为追求目标,无论在作品的形式上还是在创作技法上,均以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为原则。 3、从音乐作品的创作方式上看,中国与西方的创作也有所不同。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创作方式,具有集体性,一二度创作的一体性等特点。西方音乐作品属于作曲家个体劳动而为,体现出浓厚的个性特征。同时,在一二度创作上呈分离状,即作曲家的创作仅仅是完成乐谱而已。 从审美观念来观察中西方音乐我们发现,中国音乐讲究作品的意境、气韵,强调创作的神妙,风骨,注重表现的含蓄、婉转,喜好艺术形式的中和适度。而西方音乐一开始就带有浓重的宗教气息和道德教化色彩,表现形式较为固定,常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神圣感。随着其自身的发展,西方音乐逐步加入上生活气息和现实性,对感情的表达直白、激烈,具有强烈的情感表现能力。到了20世纪,西方光怪陆离的音乐现象已很难被人理解和接受。但是,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将中国诗歌文学、中国民歌与欧洲传统技法、中国传统音乐技法,现代创作技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民

浅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浅谈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浅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摘要: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音乐也同样如此,中西方音乐也是各有千秋、互 存不同。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积累的丰富的经验,由于地区的差异,明显有别于西方古典音乐。本文通过对中西方音乐的风格特征的论述,对比了两种音乐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方音乐风格差异 一、前言 音乐是民族情感的血脉,是文化意志的灵魂。俗话说的好,民族的才是最美的。和语言一样,音乐有着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差异,由于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导致中西方音乐上巨大的不同。探讨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对于我们正确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及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吸取精华,去除糟粕,建立现代音乐美学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中西方音乐的风格特征 1.中国音乐的风格特征 中国音乐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国音乐的风格特征首先表现在音乐的线条方面,中国音乐是以线状为主的音乐思维方式,以表现曲调为主。其次表现在音乐的和谐方面,我国音乐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种集体潜意识,因而和谐美成为我国音乐的重要特征之一,结构上讲究均衡、对称、平稳,以达到内与外的有机统一。再次表现在音乐的意境上,包括对虚与实的追求和讲究传神。 2.西方音乐的风格特征

西方音乐史大概分为古希腊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罗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从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促成了教会调式理论记谱方式的早期探索,以圣咏为基础发展出继叙咏、附加段、以及影响深远的复调音乐,圭多发明唱名法,总结出四线谱来看,西方音乐的发展,离不开理性精神。西方人追求个性解放,把它视为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在音乐艺术中,这种建立在个性解放基础上的情感表现获得了广阔的天地,排斥过渡的情感表现,要求冷静约束,反对膨胀的主观意识,提倡客观稳定,与中国音乐强调“和”不同,西方音乐强调的是矛盾冲突。 三、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差异 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有着不同的深度,西方音乐的深度主要表现为深刻,而中国音乐则表现为深邃。西乐的深刻主要是指音乐思维中所体现出的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情感,是就音乐所表现的主题而言的;中乐的深邃则主要是指音乐思维中所体现出的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一种领悟,是就音乐所特有韵味而言。西乐的深刻是静态的、固定的、明晰的,是可以诉诸理性观念的;中乐的深邃是动态的、游移不定的、含蓄神秘的,它不可以诉诸理性观念,而只能借助于悟性直觉,是主题之外的审美特质。 在审美的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崇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对比。在西方人看来,这个世界是可以被了解的,因此审美的任务是帮助人们认知客观世界,所以西方艺术重再现和重摹仿。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西方人大不相同,中国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知的,所有的事物处于变化之中,既不可能又无必要描述客观事物,艺术倾向于重表现、重象征。 从体裁上看,西方有大量的无标题音乐,也就是所谓的早期的绝对音乐和纯音乐。比方说西方交响乐作品,交响乐、协奏曲、奏鸣曲、组曲、变奏曲等等,它本身就是一种作品的名称,所以在西方音乐当中存在着许许多多脱离具体作品标题的一种题材。中国音乐从古代到现代,绝大多数的音乐都带有文学性标题,没有形成一种纯音乐的题材,所以和西方的纯音乐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有着不同的力度。中乐以深度胜,深而有力,属于阴柔之力;西乐以强度胜,强而有力,属于阳刚之力。从音响上说,西方音乐追求音响的厚实、丰满和立体感,追求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中国音乐不仅不追求音响的效果,而且还尽量地避免它。在乐曲的织体上,西方不太使用复调音乐,而多用主调式的结构,追求旋律进行时的纵横交错网状铺叠的立体效果;中国音乐的织体是作横向线形的延伸、展开,旋律抑扬起伏,能无声进入人的心里,起到西方音乐无法达到的效果。 乐器发展的差异也造成了中西音乐的不同。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中国民族乐器比如说琵琶、扬琴、箫、笙、唢呐多以“丝”“竹”为材,故称丝竹之乐,具有柔、细、清的音乐特征;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

《中西方音乐差异比较[5篇范文]》

《中西方音乐差异比较[5篇范文]》 计算机***********胡丽萍 中西方音乐差异比较 音乐,无论是哪个国家的音乐,都是一门很深的艺术。从广义上来说,音乐是文化的延伸,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音乐如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随着民族、地域的差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就像不同语言之间语法、词汇的诸多差异。中西方音乐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这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 首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体现在乐器上的差异。西方乐器的制作材料是以金属和各种标准化了的木料为主,特别是吹奏乐器,几乎全部是用金属或金属加胶木(或各种天然硬木,如乌木、红木等)等制成。诸如管、号、笛,大部分都为金属质地,小部分是由胶木或天然硬木为体。金属又可以根据人的需要随意组合不同的合金,十分有利于标准化和规格化。与之相反,中国乐器的制作则以天然材料为主。除了在特殊场合使用的旋律编钟和非旋律性的打击乐器,如锣、铃、铛、钹等外,在实际日常音乐活动中占绝对优势的如萧、笛、笙、瑟、筝、阮、三弦、琵琶,以及二胡、板胡等拉弦乐器,都是用木、竹、皮、石等天然材料制成。天然材料的使用意味着对自然属性的尊重,而自然本身的多样化和独特性又意味着人们无法对它们作质料上的标准化、统一化工作。于是,用自然材料制成的中国乐器就特别注重

音色的独特个性。再从发声原理上看,中西乐器也有着微妙但很重要的不同。西方乐器为了获得音色上的共性,除了要求制作材料标准化、统一化外还要减少材料在乐器发音中的作用,尽量不让或少让器体参与发声时的振动。西方乐器,尤其是吹奏乐器,均以空气振动为主,以器体振动为辅。这样,西方乐器在获取共性音色的道路上,又排除了以上材料差异带来的障碍。因此,乐器的不同,使得音乐的风格完全不同。 再者,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体现在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如在听《梅花三弄》时,你首先能感受到的是景,然后通过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

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

159891 音乐论文 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 从人类音乐的发展历程来看,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都经理了漫长的过程,受不同的历史背景、区域文化及审美取向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音乐既体现出相同点,同时又存在差异性。随着经济的发展,中西方音乐趋于融合,音乐艺术也突破了国别的限制,逐渐成为人类共享的财富,艺术也走向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路,基于此,对中西音乐美学进行对比研究是有必要的。 1、中西音乐结构及形态差异差异 1.1音乐语言的结构形式 中国音乐语言,在形式上比较简略,而偏重的是心理。谱本的形式比较多样,一个谱本可以有不同的演奏法或记谱法,乐句化比较自由,表演者可以随机变化,节奏弹性非常大,音乐语法结构相对开放。而西方音乐语言在形式上相对较为严谨,具有清晰的音乐材料主题句和和声调性的逻辑关系,唱法严格按照句法结构,音乐语法结构较为封闭。就音乐语言的操作而言,中国音乐以口传心授

为主,西方则注重对原作的解释。因此,在音乐流派及风格的体现上,中国音乐的分类概念更加明晰,而西方音乐则体现出同构记谱艺术对作曲家流派的区分。 1.2调式差异 西方音乐调式由四音音列构成,不同样式的三种四音音列构成十二个调式,至文艺复兴时期,发展为大调和小调,二者的相互渗透又演变为和声大调及和声小调。而中国音乐调式由五声调式构成,简单明快,体现主国人追求简洁、以少胜多、删繁就简的心理;而西方国家则追求精密、细致的特点。 1.3旋律与和声的发展差异 对于中国音乐而言,旋律比较单一,属于单调音乐。这种风格在西方音乐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也同样如此,直到十七世纪,西方音乐呈现出多声部演奏加和声的音乐形式,这也使得和声在音乐发展中具有了重要的意义。但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对和声的应用非常少,尽管经常配合复杂的打击乐演奏,但是没有形成西方音乐的规模与和声效果。 1.4节奏形式差异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比较略论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比较略论 摘要: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决定了中西方具有不同的音乐美学。比较两者,便于我们了解各自的特色,发现长处与短处,从而更清醒地建立新的音乐美学体系。通过比较,可以看出: 中国的传统音乐美学要求“雅乐”与“美政”相结合,成为“礼乐”,西方的音乐美学则与自然科学联系紧密,强调音乐的数理性; 中国音乐以“虚”为美,擅长深度表现,西方音乐则以“实”为美,擅长力度表现; 中国音乐讲求乐器音色的个性,抒发自然性,西方音乐则淡化乐器音色的个性,掩饰自然性。 关键词: 音乐美学; 比较音乐学; 传统音乐; 中西文化; 比较 一、中西方对音乐本质认识之比较 音乐是以在时间中运动的有旋律、成体系的乐音表现主体的各种感受与思想想象。所有艺术中,音乐的抒情性最强烈,主观性最为突出。因而,音乐最具有不确定性,对于音乐的理解具有复杂性。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音乐本质的认识必然不尽相同。较之于现代音乐,传统音乐对于音乐本质的思考更为集中。在中国,先秦时期反映音乐本质的思想最具代表性; 在西方,古希腊时期探讨音乐本质的理论最突出。大量的文献资料说明: 中国古代思想家更多地把音乐本质与礼教系统、政治文化相联系,这些思想家大多数是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他们自始至终关注的是乐与礼、声与度、情与理、欲与道、德与政、善与美、古与今的关系; 然而,西方思想家则更多地将音乐本质和自然科学相关联,所以不乏数学家、物理学家等自然科学家对音乐进行研究。 1.中国: 音乐本质与政治礼法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儒家思想为典范,重伦理,讲教化,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影响深远。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和音乐美学思想正是根植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土壤之中。在中国的音乐乐章表现中,对政治理想的寄寓,对政治诉求的表达是最重要的。儒家把音乐视为教化大众的工具,认为音乐可以规范道德、净化心灵、自省人生、完善人格,音乐的首要功能就是社会教育,所以必然服务于政治礼法,形成礼乐系统。在我国最 重要的音乐美学文献《乐记》中,有这样一段论述音乐本源的话: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音乐既然发源于声音,其源泉是人的心声,是人的思想感情被外界事物的感动。这样的“物动心态”说,是原始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基于这样的观点,《乐记》论述了音乐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进而提出了音乐艺术的美学标准: “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意思是说,作品的思想主旨反映作者的人品道德,是首要的,而表现技艺是次要的。只有先有好的品行修养,才能完成作品的创作事业。这种判断作品成败的审美标准,到今天还普遍适用。简言之就是要求创作者“德艺双馨”。概括地说,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以“和”为中心,认为音乐是一种和谐的有规律的成篇章的“和声谐律”。中国传统音乐在内容上追求“善”,在形式上崇尚“和”,这一切都是为了“寓教于乐”,使音乐起到服务政治、教化社会的作用,将音乐变成政治礼教的载体。而音乐本身的艺术性则居于次要的、从属的地位,音乐家也被认为是“贱工”、“艺伶”,不被器重。用今天的眼光看,中国传统音乐美学虽然强化了音乐的社会效益,却异化了音乐本身的艺术性 2.西方: 音乐与自然科学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音乐的本源。因而,“数”的关系是音乐的基本法则,决定着音乐的美与和谐。这一切是他从铁匠铺的打铁声音中总结出来的。他仔细地辨听铁锤打击铁砧的声音,辨认出了四度、五度、八度三种音高,猜想是由于铁锤重量不等导致了声音不同。这种猜想,他通过称量不同重量的铁锤获得了证实。此后,他又做了不同长度的弦的振动实验,发现了弦长与和谐音的关系,进一步发现,谐声是由长度成整数比的绷紧程度相同的弦发出的,每一根弦上发出的和谐音都可表示为整数比,按照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比较分析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比较分析 音乐,是人们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 乐文化,不仅在形式上有所差异,更体现了其所处的历史、文化、社会以及心理等方面的特点。本文将从音乐的历史渊源、音乐形式、音乐风格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探索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异同。 一、历史渊源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至远古时代。西方音乐主 要源自希腊罗马时期,而中式音乐则以古代的《诗经》为源头, 历经战国、秦汉等时期的发展。在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中,中西 方音乐趋于融合、交融。 二、音乐形式 中式音乐注重传承历史,太极、八卦等传统乐曲仍广泛传唱。 而在西方,交响乐、歌剧等曲种比较兴盛,以奥地利、德国、意 大利等国家最为著名。除此之外,还有爵士乐、摇滚乐、布鲁斯 等类型的音乐形式,其音乐风格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和发展。

三、音乐风格 中式音乐强调音乐与文学、绘画的结合,重视意境和意象的表达。其音乐风格凝聚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浓厚文化底蕴,调式属于 五声音阶,注重韵律、抑扬顿挫等方面的表现。而西方音乐则比 较注重音乐技巧及演奏表现,著名的音乐家有贝多芬、莫扎特等。其音乐风格多样,有深沉雄浑的交响乐,也有轻松欢快的民间歌 谣等。在现代,爵士乐、摇滚乐等音乐形式盛行起来,注重原创 性和表演效果。 四、音乐文化思维 中式音乐文化思维强调“天人合一”、“和谐思维”,注重音、律、气、度、色五个方面的表现,追求精神上的净化和文化上的永恒。西方音乐文化思维更注重情感表现和个人自我表达,尤以布鲁斯、爵士等“自由曲风”更为突出。这种音乐文化思维出现的主要原因 之一,是个人主义的文化背景导致。 五、音乐表现技巧

中西音乐的比较

中西音乐的比较 从中西多声部音乐的比较谈起 樊祖荫潢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第I期 提到:不少文章都说西方是多声思维、复音 音乐,中国是单声思维、单声音乐;有的甚至说,中国音乐之所以落后,原因就在于此。上述说法不仅过于笼统,而且也有其片面性,这是对基木情况不甚了解,并在不同层面上进行非对应性比较的结果。 不同民族的音乐,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各有所长;从文化价值上说,无所谓“落后”与“先进” 。诚然,如果从思维方式与音乐构成的角度类比,西 方专业音乐在多声思维与多声技法的运用方面, 确实是比中国要发达和丰富。众所周知,西方专 业音乐中高度发展的多声思维及技法,是从九世 纪末教会音乐中的“奥尔加农”开始萌芽,并经

历了好几个发展时期不断成熟和丰富起来的。 中国的民间音乐,长期以来也一直被说成是单声性,但早在1911年,德国音乐家艾?费歇尔在莱比锡出版的《中国音乐研究》一书中,就描述过汉族器乐中的民间多声,并附有谱例。特别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音乐家们不断地深入到民间,更发现了在诸多的民族中流传着大量的多声部民歌。据目前统计,仅就存在着具有稳定形态的多声部民歌的民族而言,就有二十三个之多。中国民间音乐不仅有支声性的类型,也有主调型、复调型以及各种综合类型(包括奥尔加农式的),而且其中还有不少为世界音乐文献所罕见的构成方式。 那么,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多思维与多声技法为什么一直停留在民间自发的阶段上,而没能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呢全沈知自先生生前曾写过《和声在中国已往不能发展的原因》一文(后载于《音乐艺木》1982年第2期),对此作过分析。其中他对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与音乐的关系和中国长期的封建制度阻碍多声音乐发展的阐析尤为精辟,当然,我们还可进一步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音乐的关系,以及中西方不同的审美选择、传统思维方式及其艺术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结论: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扩大,我国每年有许多音乐团体(包括民间合唱团)到国外演出; 我国音乐家

浅析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论文

浅析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论文 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对其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西方,由于实证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影响,促使西方学者形成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和西方哲学、美学的实证论特点。在东方,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习惯决定了中国古代先哲奉行既对立又统一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在否定中包含着对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浅析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全文如下: 摘要:音乐可以超越国界和种族,它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尽管中西方音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生存土壤和文化环境,但却有着各自的魅力。本文从几个角度对中西方音乐的异同进行分析,阐明了其共性与差异。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文化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音乐文化的交融是必然趋势,中西音乐文化只有相互借鉴,互相吸收精华,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音乐是人类文化长河中孕育出来的珍宝,由于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得体现在音乐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态势的发展下,我们应该充分了解我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联系与区别,并相互借鉴吸收,这对于彼此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西方音乐的相同之处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可以穿越国界、种族、时空,进入并渗透到每一个人的心里。诚然,不同国家的音乐渗透出了其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但相同的是它们都是人类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它传递着人类喜怒哀乐的情感。对于一些音乐形式也许我们听不懂它的语言,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它表达的情感,而这可以改善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性情,鼓舞人的进取精神。所以无论是我们中国的民族音乐还是西方的交响音乐,都是情感的外化,每首优秀的音乐作品都以它特有的方式给人以力量,这点正是中西方音乐的共性所在。

中西音乐文化差异

中西音乐文化差异 中西音乐文化是两个不同的音乐体系,各有不同的传统,音乐表现方式和审美观念。 中西方文化的根源与发展不同,因此音乐文化存在差异。 首先,中西音乐在音乐形式上的差异很大。西方音乐更强调乐器的独奏表现,而中式 音乐则将各种乐器合奏,以实现和谐美妙的效果。同时,中方音乐注重旋律和节奏,而西 方音乐则更偏重和声和节奏。另外,中方音乐常常使用经典的旋律主题,而西方音乐则常 常运用各种变化和不同的和弦进行。 其次,文化差异对音乐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方文化强调的是中庸之道,注重平衡、和谐与协调,这种思想在中式音乐中得到了有效体现。另一方面,西方文化则更追求 个性和个人表达,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上表现得更为突出,追求着音乐的革新。也正因如此,西方音乐注重的是音乐的独创性和超越性,以及音乐表达方式的直接性和情感上的冲击 力。 第三,在音乐中呈现的艺术形态上,中西二者的音乐文化差异也很大。对于中国人来说,音乐往往意味着舞蹈和戏曲表演,是一种多元化的艺术形式。而西方音乐则往往是独 立的音乐演奏,也包括了肖像、景观等形式。 最后,在音乐精神上,中西方文化差异也十分明显。虽然中方音乐和西方音乐底蕴各 不相同,但都强调音乐的情感色彩。中方音乐致力于表达深沉内敛的情感,而西方音乐则 更善于表达声情并茂的音乐情感,包括了狂欢、狂热等极度情感。同时,西方音乐也倾向 于在音乐中表现对人类大自然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总之,中西音乐文化差异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中西 方音乐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发掘并理解这些文化差异,无疑将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世界音乐 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同时也丰富了全球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关于中西音乐文化的比较

关于中西音乐文化的比较 一、中西音乐文化调式的比较 中国音乐调式在早期主要是由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中的各音作为主音构成不同的调式,调式名称则是以阶名命名(例如:以“宫”作为主音则称为宫调式,以“商”作为主音则称为商调式,以“角”作为主音则称为角调式,以此类推)。五声音阶的核心特点是没有出现过小二度关系,且相邻两音的距离也都是大二度或小三度。 西方音乐调式在早期一共由四个正调式和四个副调式组成,随着音乐文化的逐步发展,16世纪音乐家格拉雷安在八个调式的基础上又加了四个调式,最终构成十二个调式(伊奥尼亚调式、多利亚调式、弗利几亚调式、利底亚调式、米索利底亚调式、艾奥里亚调式、洛克里亚调式)。 中国音乐调式风格比较简单、质朴,西方音乐调式风格则相对复杂、丰富。根据不同音乐风格的需求就会用到不一样的调式音乐,并非简单质朴就不好,复杂丰富就一定是好的。例如江苏民歌《茉莉花》中仅用了五个音符作曲,但却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歌的特点。 二、中西音乐文化曲式结构的比较 中西音乐都是由长期传承下来的,曲式结构发展的过程也是经历了上千年的不断完善,从单一到丰富,都受着各自传统思维方式的支配和约束。 从中国音乐文化早期来讲,中国早期音乐是以19世纪至20世纪的戏曲京剧、器乐、说唱弹词等曲式结构为代表,从而达到音乐的一个巅峰。西方音乐的曲式结构则是按乐派划分,在19世纪至20世纪的浪漫乐派和民族乐派就已经达到音乐的一个巅峰。 中国曲式结构类型大致划分如下:单曲体(板式体)、一段体(单一板式)、二段体(复合板式)、联曲体、首尾体、复曲体、变奏体、循环体、混合体、板式体加入曲牌、曲联体加入板式。

西方曲式结构类型大致划分如下:单乐段、复乐段、单二部、单三部、复三部曲式、回旋奏鸣曲、奏鸣曲。 三、中西音乐文化节奏的比较 节奏是指音乐在进行中出现有规律的长短关系和强弱关系,是旋律在音乐进行时的自身律动。自身律动分为“均分律动”和“非均分律动”。均分律动也可分为“功能性均分律动”和“非功能性均分律动”。功能性均分律动指的是从始至终有明显强弱规律交替循环,非功能性均分律动指的是虽有强弱拍出现,但却不受小节线限制的音乐。 在中国音乐中,大多是采用“非功能性均分律动”,在均匀有规律的基础上加上一些变化节奏,使得整个音乐风格更加地自由随性。而西方音乐在音乐节奏上很是严谨,在音乐中则是运用“功能性均分律动”,强弱节拍的交替既明显又均匀有规律,音乐风格也相对严肃、庄重。 四、中西音乐文化创作的比较 中国音乐风格的形成基本上属于地区性音乐风格的文化自主体系,属于东方音乐文化体系。西方音乐风格的形成从文艺复兴开始基本上属于作曲家音乐风格的文化自主体系。这两种音乐风格体系内部有着不同的创作方式或“作曲”的不同约定,是两种文化类型中不同的音乐结构行为方式的表现。 中国音乐的创作主要是重复和装饰音的变奏,旋律大多为单声部。西方音乐的创作手法则以装饰音变奏、展开、对比、重复、派生为主,注重旋律各声部的和声关系。 中国九一八事件东北三省沦陷,张寒晖创作歌曲《松花江上》,充分体现了当时人民面对战争悲愤的心情和爱国情怀,后被作曲家崔世光改为钢琴独奏曲。旋律从引子慢慢进入,用慢板奏出主旋律,描绘战争前人们过着安定幸福的生活,到第二部则是通过高声部大胆地突出强劲有力的和弦,低声部的八度和十六分音符的交替进行,来描绘人们在战争时的悲痛心情。 1831年9月,波兰音乐家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在华沙起

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区别

西方古典音乐 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差异

目录: 1.西方古典音乐 1.1西方古典音乐的定义 1.2古典音乐的感受 2.中国民族音乐 2.1中国民族音乐的定义 3.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 乐的差异

1.西方古典音乐 1.1西方古典音乐的定义 古典音乐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术语,广义的西洋古典音乐是指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并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或者指植根于西方传统礼拜式音乐和世俗音乐,其范围涵盖了约公元9世纪至今的全部时期。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在地理上,这些音乐主要创作于欧洲和美洲,这是相对于非西方音乐而言的。另外,西洋古典音乐主要以乐谱记录和传播,和大多数民间音乐口传心授的模式不同。 亦有人认为“古典”是对应于“流行”而言的,因为这些音乐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能够引起不同时代听众的共鸣,故认为应当称之为“经典”(classic)的音乐。 但如果细究古典一词,本意可以理解为古代留传下来堪称经典的音乐作品(古代+经典),但是一般来说,古典音乐是具有规则性本质的音乐,具有平衡、明晰的特点,注重形式的美感,被认为具有持久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在一个特定的时代流行。这也体现于“古典”(classical)与“经典”(classic)的不同。 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本来是专指德奥在1750—1830年间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音乐,即所谓“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或翻译为“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这就是狭义的古典音乐。 从这个狭义的古典音乐概念出发,我们可以向前追溯到巴赫、韩德尔,乃至更早的宗教音乐(含天主教即罗马公教,东正教,基督新

中西方音乐文化特点浅析

中西方音乐文化特点浅析 中西方音乐文化特点浅析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基本的艺术之一,它随着时代的演进和地域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点。中西方音乐文化,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音乐文化形态,它们在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弦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下面我们就来浅析一下它们的不同之处。 一、音乐的节奏 中西方音乐在节奏方面的差异非常明显。西方音乐非常注重拍子的节奏性,一般都是以4/4、3/4、6/8等拍子为主,而中西 方音乐则非常注重音乐的韵律感,一般都是以“yinyue/信口唱”为主,其具体表现形式是没有严格的拍子,并且重心常常处于每个音符的上下行结构之中,给人一种流畅、自如、柔美的感觉。这正是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区别所在,西方音乐讲究节奏的规矩和定位,遵循着时序性的谱表和时间点的套路走向,而东方音乐则更注重声音的移动和音感的周期性均衡,更注重音乐的平衡感、和谐感,因此让人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能够感觉到身心愉悦、轻松自在。在这个过程中,音乐成为了表达人类不同情感的语言,同时也代表着文化背景的传承和融合。 二、音乐的旋律 不同的音乐文化会对音乐的旋律有不同的影响。中西方音乐在旋律方面的差异也非常明显,西方音乐旋律特点主要体现在它

的曲式、旋律、节奏等方面,曲式以变化多样、创新、富有现代感为主,旋律以和谐、平稳、感性为主,节奏感强烈、较为刚健。而中式音乐在旋律方面则体现了其内敛、沉着、悠远的民族特色,其旋律以古朴、含蓄、节制为主,其节奏则十分灵敏、生动,体现了东方人赋有相对平衡、精细、耐力的文化特质。 三、和弦的表现 和弦在音乐中的好坏与美丑有很大的关联,西方的和弦体系是弦乐器的结构决定的,厚重而且庄重,而东方的和弦则是另外一种风格,是以气息为主的,采用的是附和式和弦,其和弦所含有的音符数目相对较少,音符分布的时间比较回旋往复,在空间形式上呈现出一条线的形态,这与西方的和弦所呈现出的多条线、多层次有明显的区别。 四、乐器的选择 中西方音乐在乐器的选用上也有区别。西方音乐中,以管弦乐团为例,打击乐、铜管乐器和木管乐器等为主,而且所选乐器要求数量多、音品高,如鼓、大钹、小号、法国号、长笛等。而东方音乐选择的乐器则以铜器、篮子、竹器、弦乐、管乐、打击乐为主,如晨钟、鐘磬、编钟、骨笛、huqin、三味線等乐器,其中比较特别的是弦乐中的胡琴,因胡琴的音色柔和、声音悠扬、细腻而广泛受到民间的喜爱,是东方音乐中的代表乐器之一。

最新-我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异同对比 精品

我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异同对比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造就出风格迥异的音乐形式和审美情趣,但是在这些不同的乐器表达和音律构造的缝隙中,人们也能从中感受到异曲同工的妙处。 鉴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方音乐之间的异同之处,旨在为研究本课题的学者提供理论参考。 中国民族音乐;西方音乐;异同;对比一、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方音乐的差异之处一文化背景的差异。 我国民族音乐长期以来尊奉的是儒道思想。 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国家,生产力在遥远的古代相对比较低下,所以很大程度上依赖着大自然的馈赠,这就使得人们几千年以来都把同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根植于思想观念中,而重视家族亲情和伦理道德的思想在我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也比较盛行。 而西方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是在古希腊,那个时候的古希腊正是海洋贸易兴起和实现城邦制的时期,西方人在长期的交易和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了征服自然的想法和观念。 除此之外,因为西方国家遵循城邦制的治理原则,他们把人分为了奴隶主和奴隶等不同的等级,不管是人与人还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西方人的观念中都是主客的关系,不存在平等和和谐的说法。 二演奏乐器的差异。 我国的民族音乐用得非常多的器材都是来自于自然,例如笙箫、二胡以及笛子等乐器,它们的构成非常单一和环保,也正是因为构成简单,所以一定程度上完成不了和声的演奏内容,但是其特有的音色更能表现出我国古典音乐的静谧幽远之感,给人一种独特的听觉享受。 而西方音乐中的乐器一般是使用金属材料来进行丰富和细致的构造,也正是因为工序复杂,所以在音色和和声的表现方面更加具体和生动,能够瞬间把人们带入音乐所表现的情境之中,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三音乐创作的差异。 与我国的民族音乐关注音乐所要表达的美好意境和和谐思想不同,西方音乐更多地把焦点聚集在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之中,所以我国的民族音乐把线条当作主要创作思想,而西方音乐更加注重音乐的逻辑结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