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音乐与欧洲音乐的对比

中国音乐与欧洲音乐的对比

摘要

音乐从来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慰藉,音乐能够开启人们的心门,用真心去体验这个世界事事非非,人类的美妙生活来自优美动听的音乐中,而这些美妙动听的音乐何尝不是来自我们身边呢.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古国当然不会缺少音乐的存在,是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简单来说中国的音乐源于中国的文化,发展于中国的社会,又借鉴了西方国家的音乐,发展至今天。而西方音乐又是怎样的产生和发展呢,同样要追溯他们的历史,而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种类的音乐,由此,我们就可以通过音乐来了解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关键词】:节奏组合形式民间乐曲西洋音乐节奏形式节奏概念音乐理论节奏单位轻重律多声部器乐曲

在曲调中占有统治地位的节奏,是纯形式的结构因素,也是曲式的结构因素,具有丰富的表情意义。它是去掉写作技巧的重要方面。

一、节奏型

曲调中的各种节奏有着孤固定的节奏组织形态,和相对独立的表现作用。为了便于记忆与学习,我们将各种节奏型限定在1/4拍里,以图表形式列举其式样,并指出其一般组织特点。

在实际运用中,常将原型扩大或缩小。这里所说的“扩大”、“缩小”是与图表中一拍“节奏型”比较二言,在具体的曲调中不作这种称呼。也就是说,曲调中凡以某种节奏型的组织特点组织的节奏,均属于这一类型。

二、句法的节奏组合

(一)概念

句法的节奏组合,就是将单一的或联合的节奏型组合成具有一定句法结构的、有起有落的借走形式。一个具有某种句法结构特征的节奏组合,我们称它为“节奏组合单位”。曲调句法结构中的各个部分有固定的名称,如:乐句、乐节、乐汇等。

各种独立的或联合的节奏型是句法节奏组合中的较小部分,有的自身已具有一定的句式特征。它们在一个节奏组合单位里相当于起和中间过程,或者已具有了起落的全过程。清晰明确的句法节奏组合(这一点在歌曲形式的节奏组织中很重要)要求节奏型本身或在节奏型之后有一个落点。落点以及组合单位简单的构成方法是:在已具有起和中间过程的单一或联合节奏型之后加一个和长音。

节奏组合单位是完整曲调结构中的各个部分,这些部分既相互关联,又有不同程度的分离性。

根据前后节奏单位之间的分离间隔部位的因素与音乐术语中称作“句逗”的概念相同,我们归纳出:

1、前落在较长的音上,长音之后是句逗。

2、前落与后起之间有休止符间隔。

3、节奏型或节奏单位的重复之间形成句逗。较短小的节奏型及其重复的各部分句逗感有时明显,有时不明显,常常是大的组合单位中的较小单位。

构成节奏组合单位时,合于心理感受的起落过程与平衡包含着形成单位中、单位与单位之间各种成分的相互联系。这些成分的相互联系建立在可感知的对比、对偶的一些因素基础上。如:小节的强拍与若拍;重音与轻音;长音与短音;不稳定与稳定;两小节的前后小节、四小节的前两小节与后两小节、其他偶数小节的前后均分;一种节奏型与另一种节奏型;单位中节奏组织的松与紧等等。这些对比、对偶因素无时不在左右着句法节奏组合单位的形成以及句与句、段与段的形成。这对于我们目前要学习的句法节奏组合有着重要的意义。

构成节奏组合单位时需注意:

第一,自觉感受对比、对偶因素的作用。在这里,尤其应注意节拍、节奏重音,它在节奏组合以及单位中发挥着主要的平衡与支点的作用。一般在顺节拍强弱循环的节奏组合单位中至少含一个节拍重音,有时是复拍子的次强拍重音。

第二,一个小的组合单位是在一个小节或跨小节范围,由小节的强至若拍或弱至强拍的节奏进行构成的。它是一种乐汇或小于乐汇的结构,其句逗可能明显也可能不明显。

第三,两小节、四小节的节奏组合是我们学习和掌握的重点。句法的节奏组合单位主要指的是两小节至四小节的结构与长度。在曲调结构划分上,中等速度的两小节为典型的“乐节”结构;四小节为典型的“乐句”结构。快速度节拍循环时,四小节为一个乐节;八小节为一个乐句。

四小节以及多余四小节的节奏组合单位,常常是两个或若干节奏型的联合。其中,经常是一个节奏型的落点,同时又称为另一个节奏型的起点;或者是几个较短弱拍罗音节奏单位的紧接形成。

(二)构成方法及其类型

1、起于弱小节(弱起式节奏型、弱起前缀),落至强拍或强拍之后再延续(同音或不同音均可)至相对的弱拍上。

2、起于强拍,落至弱拍。一种小单位的节奏组合经常作为大组合单位的“部分”出现。

3、从强拍到强拍(包括次强拍),结束在强拍音上,或再延续到相对的弱拍音上。含两个强拍音的一小节(复拍子)和两小节节奏组合,一般感觉是前一个重音比后一个重音要强调一些。因此两小节的组合可划分为强小节和弱小节。

4、从强拍起,由切分音或同音连线(延留),使下一强拍重音落空,这是一个不稳定的过程。之后,可落至相对的弱拍上,

组合中有一个重音起支点作用;或者隔小节再找到一个新的节奏支点(重音),使组合单位(句式)扩大。

从弱拍起,是下一强拍中医落空,会形成暂时无节拍重音支撑的不稳定节奏运动。在这类组合中,如果在小节某个弱拍上有音(通过拍子的节奏细分,拍上的音位“次级重音”),也能起一定的节奏支点作用。这比郑小姐完全没有重音和次级重音的节奏运动小节)相对稳定一些。在这种节奏组合中,为得到变化中的平衡的句式结构,需在适当的部位找同节拍重音支点。

5、起于前拍的单音并延续若干小节,在节奏上只为一个“单元”,至相当于强弱拍节奏组合中的强部分,在乐曲中常作为特殊的“引句”或段尾相对独立的结束句。构成句法的节奏组合单位时,在其长音之后接一个和与它对应、平衡的长音或若干音,这是强至强拍单位节奏组合的扩大形式。起为长音,落的过程形式多样。

6、节奏型的强拍紧接——起于强拍或弱拍,然后形成强-弱循环不停地连贯节奏运动,到适当的小节收尾,形成明显的句逗。

7、节奏型的弱拍紧接——起于强拍或弱拍。前节奏型或较小节奏组合单位落于小节或拍子的相对弱的部分,后一个节奏型或单位在其后以弱起形式紧接。这种组合形式与上述1、2、3比较,个小的组合单位落音短,最后用稳定、明显的句逗使各校单位统一成一个较大的整体。

8、用切分音节奏型。人为重音与非常规句型节奏组合,使句中或句之间产生强烈的逆节拍强弱循环的。短暂的“变拍子”节奏组合。运用中,人为地、有目的地这样组合,会产生与谱面记谱节拍一集节奏型特征相悖的情况。记谱时可改变拍号也可不改变拍号。

音乐,从广义上来说,我觉得应该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从这种意义说,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的审美经验,由于滋生土壤(错综复杂的文化)的差异,它显然有别于西方古典音乐(主要是交响乐)。关于这点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例子中得到验证:

一曲《高山流水》旋律古朴、典雅、优美、深沉;节奏平稳、舒展;音调缠绵、柔婉秀娟;体现出阴柔美。

一曲《命运交响乐》节奏明快、急促、音域宽广,曲调明朗、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体现出阳刚美。

因此推广到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你会发现以上不只是两首乐曲风格的差异,更是东西方文化背景差异在音乐审美观点和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体现。

说到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

方面来看:

技术层面上西方古典音乐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而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两者技术方面的最大不同在于音色与演奏方法。

艺术层面上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求悟性慧根,因此比较主观。

西方古典音乐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中国传统音乐境界的表现特点与西方古典音乐不同,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而中国传统音乐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主客统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和合”精神的“幽美”。

归根究底,艺术方面上的最大不同在于审美取向和价值观。

因而,也就不奇怪——西方人爱玩交响乐,台上的乐手和乐器越多越显得气派;中国人不这样也能取得同样的艺术效果,一把琵

琶就能弹出悲壮的垓下之围,一架古筝就能奏出连海之春江潮水,一只古埙就能吹出千古兴衰之幽思。

总之,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音乐创作手法及审美观的差异: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将是二者今后发展繁荣的必经之路!

论从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对比中看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论从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对比中看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共性和个性

中国素号“礼乐之邦”。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的音乐文化。中国的远古时期就有吹奏乐器,到商周时期出现编钟,敲打乐器,秦汉时期出现乐府诗,这些都是中国音乐,这些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出现和发展,直至隋唐的到来,中国音乐又有了新的改变,唐代是中国历史时期经济生活发展鼎盛的朝代,在唐代,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丝绸,瓷器,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中国音乐又发生了质的飞跃,唐太宗奉行开放政策,不断吸收他方文化,加上魏晋以来已经孕育着的各族音乐文化融合打基础,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这时中国音乐开始从尊崇乐器向歌舞音乐转变。中国音乐的古乐埙、缶、筑、排箫、箜篌、古琴、瑟等,乐曲一般缓慢悠扬,它主要是为了适合宫廷生活或

宗教的需要。到汉朝和唐朝以后,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和国外的交流频繁,西方主要是伊斯兰教世界和印度的音乐和乐器大量流入,汉代和唐代的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勇于吸收外地文化,源于外国的乐器如笛子、筚篥、琵琶、胡琴等大量为中国音乐采纳,并被中国人改良发展,逐渐替代了中国原来的本土乐器。现在再来说说西方的音乐历史。现在所提及的西方音乐实际上是从十六世纪末开始,由其是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这一期间,音乐史上称为巴洛克时期。西方古典音乐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音乐是以七弦琴作为音乐的标志。西方音乐的发展一共分为八个阶段分别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音乐、中世纪时期的音乐、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音乐、浪漫音乐、现代音乐、新世纪音乐。19世纪末,中国被迫开放南方沿海,开始接触西方音乐和乐器,广东音乐首当其冲,首先吸收西方和声方法,创造了新乐器扬琴和木琴,发展了乐队合奏的音乐,至今广东音乐仍然有其独特的魅力,是中西结合比较成功的典范。其实我们一直都在说着中西方音乐是怎么怎么的不同,譬如近代音乐的摇滚乐,西方的摇滚乐,它产生的背景是美国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开始稳定,美国的青少年不在追随父辈们多愁善感的流行音乐,开始追求属于自己的不受压抑的音乐,用强劲的音乐来表达内心的不羁。而中国的摇滚乐呢,最具代表的应说中国摇滚乐第一人崔健,他创作的第一张摇滚乐专辑一无所有开创

了中国

的摇滚乐先河。中国的摇滚乐不仅仅是西方的那种通过金属音、重鼓点、RAP、来表达内心,其中更加入了温婉的民谣情歌,使其更加的中国风。通过中西方摇滚乐的对比可以看出其实中西方文化的共通之处,这些音乐所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外乎这么几种,音乐来自生活。近代的音乐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中国民谣乐。宗教的、爱情的、战争的、工作的,也有饮酒、舞蹈作乐、祭典等等这一系列都体现了人们内心最真挚的情感,和强烈的民族气质和色彩。中国的民谣通常是缠绵悱恻的,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广受追捧的,而传唱度最广泛的当属校园民谣,校园民谣先在台湾兴起,因在校学生想要唱出属于自己的歌,从那时起台湾民谣就一发不可收拾的风靡起来,之后传来至大陆,一直流行

-3-

至今,最为追捧的有《童年》《同桌的你》、《外婆的澎湖湾》《乡间小路》《白桦树》《光辉岁月》等等。还有许多的我们不知道名字,但是却熟悉旋律,我们欣赏的是歌曲本身的旋律,和为我们带来的感动。与中国民谣相对应的西方民谣也有属于它们自己的特点,它们多为歌颂战争中勇敢的战士,生活中坚强的人民。还有就是通过民谣来表达它们的内心世界,通过西方民谣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西方国家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是他们情感表达的最好方式。说了这么多关于中国与西方的音乐,其实我想表达就是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其实共通的,不是有那么一句话么“音

乐无国界”,这句话对中西方音乐的好的诠释。但是通过中西方音乐的对比我们能看的文化共性还是不少的,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或是意大利,热情是不可或缺的。对色彩的认识,对问题的看法,对未来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这些都是文化的共性。不过我还要说的就是通过音乐我们也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的个性,中国的文化历史是悠久的,它蕴含的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含蓄内敛是中国特有的;而西方文化呢,确实热情奔放的,它们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喜欢直来直往,崇尚自由,善于发现自己,这是中西方文化所特有的。其实通过音乐中国的内敛,西方的奔放早已融合,不分彼此,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生活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一切都在不停的进步,创新,在创新的同时我们同样要注意的是保持原有的文化,真正的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我们徜徉在无国界的音乐海洋中去感受音乐为我们带来的精神愉悦!

歌唱是用人声嗓音发出的音乐音响来表现人类感情的艺术。其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将声乐作品转化为现实的音响,从而实现其审美价值。所谓艺术,其本质就是情感的表达与传递,感情对于艺术尤如血液对于人体一样,它使艺术作品具有生命力。歌唱者通过正确娴熟的演唱技术把乐谱上的符号形式及内心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充满生命律动的音响,通过准确完美的艺术展现,使歌曲充满生命力和感染力。

法国著名歌唱家亨利·费尔迪南·曼什坦说过:“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只有当声音和感情同样完美时,歌唱才可以被称为艺术。”声

乐是歌唱者将歌曲作品呈现给听众并供听众感受的艺术,歌者的歌声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听得到、看得见的艺术形式,并影响和感染听众,在这一过程中情感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同样一首作品由不同的演唱者演唱,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艺术形象,出现不同的艺术效果,有的演唱者能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情感和意境,使声与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有的演唱者则过多地强调演唱技巧,忽视了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在演唱过程中缺乏情感和韵味,失去了艺术感染力,无法引起听众的共鸣;有的歌者虽然很“投入”,但由于偏离了作品的主题,不符合歌曲的内容和情绪,对歌曲的表现不着边际甚至歪曲,这样更起不到感染听众的作用。以上种种现象都是由于演唱技巧与情感表现没有能够有机结合造成的。可见情感的表达在声乐演唱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同行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教学和演唱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于演唱中如何完美地表达情感,收到较好的演唱效果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歌曲情感表达的基础——“二度创作”

声乐作品是语言和音乐的结合,诗人与作曲家只是共同完成了一首声乐作品,而只有当歌唱者将声乐作品进行演唱之后,歌唱才能成为完整的艺术。优秀的歌唱家的演唱之所以能使广大听众为之倾倒,受到公众的喜爱,除了他们具有美妙的嗓音和高超的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歌声准确生动的表达了声乐作品中的情感,从而引发了

听众内心的情感共鸣。可见对声乐作品进行科学、合理的“二度创作”是极其重要的。

对声乐初学者来讲,先以技术为重,兼顾情感。但对于一位专业演唱者、歌唱家来讲,情感和技巧是缺一不可的。没有技术就不能很好的把握和处理歌曲,没有情感就不能表达歌曲的真正内涵,不能打动人,反而会让人感到乏味。正所谓:技术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技术的延伸。许多著名声乐教育家常说:“以情带声”,这简单的四个字将情感表现的重要性概括得淋漓尽致。俄罗斯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平说过:“对于一个真正的歌唱家来说,仅仅掌握歌唱技术是不够的,还应该用声音表现出各种音乐情节,表现出人物的各种心情,发出为表现一定情感所需要的音调。”[1]我国自传统的歌唱理论《乐记》开始,就总结了“声”与“情”的关系,“情动于中,故形于声”。[2]甚至连唐代诗人白居易也说:“乐者发于声,声者发于情”。[3]可见,声乐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果,取决于演唱者的情感表现,但要达到声情并茂、以声传情却很不容易。所以连诗人白居易也不得不感叹:“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4]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充分认识情感表现在歌唱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某些初学声乐演唱的学生,忽视情感表现在歌唱中的重要性,片面地追求“技术”,虽然对掌握歌唱技巧有益,但忽略情感表现的歌唱,其技巧就变得机械、木呐。音乐其实不是抽象的,它蕴含的感情是很丰富的。从创作角度看来,创作和表演音乐常常可以集于一身,且可以同时进行。作者是带着情感来创作的,是融入意境和题材的,而作为演绎者就有责任把

作品的情感表现出来。

演唱是以声音来表现感情的,它通过声音作用于人的听觉而唤起人们内心的情感。人们听到不同的声音引起的情感也有所不同,是喜、怒、哀、乐、爱、恨等感情的交加。演唱本身没有视觉形象,但它能通过听觉作用而唤起听众的想象力,从而在听众内心形成虚幻的视觉形象。例如:冼星海的经典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怨》,从第四届金钟奖开幕式演出排练起,到现在为止,这首曲子起码听过百次之多。这首作品几乎是每个声乐学习者开口即唱的声乐作品,它之所以能这样的深入人心,就是因为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歌曲从创作、演唱到欣赏都离不开感情,是词曲作者动心,演唱者唱心和观众感心的艺术加工过程。歌唱者通过歌唱及表演来将作品中的每一个音符表达出来,也是一个理解情感—获得情感—表达情感的过程。在对歌曲的创作背景、旋律歌词和内容情感了解的基础上,充分将自身的演唱个性发挥出来,使演唱更具感染力。由于每部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不同,从而体现在演唱者的演唱状态、演唱形式、风格、表情以及肢体语言上都会有所差异,对歌唱者的情绪的感染就会有所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自然就会不同。例如演唱《半个月亮爬上来》时,我们就要把声音控制在轻柔的半声上来演唱,从而体现静静夜色的美和纯洁爱情的美。而唱《恨是高山仇是海》时,就要把音量放大,声音唱的坚实有力,体现仇恨、愤怒的情绪。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唱作品时,必

须注意不同的情感表达需要运用不同的声音,体现不同的风格。另外,在一部作品中的即使人物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演唱者的性格、阅历、知识层次以及感情认识的程度等各方面的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会不同,想象的场景也会不同,相同作品中的人物和情感也会给人以不同的感觉,从而表达出来的情感艺术也是不同的。例如,在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中,理发师费加罗的角色法国男中音弗朗西斯.勒鲁扮演过,我国的歌唱家廖昌永也扮演过,但是由于他们的演唱技巧和风格的不同,所受的文化和时代环境的不同,使得他们塑造了两个具有鲜明个性的费加罗。富有个性化的声乐演唱,使得同一作品人物的每一次出现都会具有不同的魅力,带给人以不同的体验。

利用声音的刚与柔,强与弱,亮与暗以及收与放来表达所塑不同情绪,准确的表达出歌曲作品的内容和思想艺术风格,是对歌曲作品在艺术上的第二次创作,当然歌曲演唱中的激情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真正掌握和应用情感与音乐思想的处理相结合的方法,我想歌唱艺术所提倡的最高境界就会体现到位!所以在演唱一首作品时,歌唱者要了解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时代背景,将自己放入作品所表达的氛围中,深入体验作品的感情,使情感能够准确的表现出原作的意图。“在演唱时要想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歌唱者在对作品二度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借情”或“移情”的手段来开拓思维和想象,“借情”或“移情”就是打动自己的方法。如在演唱歌剧《伤逝》、《不幸的人生》时,要把自己当成歌曲中人,仿佛身处那个时代和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将观众引导到歌曲所渲染的情境、意境之中,达到

情感共鸣的境界。

二、正确呼吸、声音强弱是情感表达的方法

在演唱时,从调整歌唱呼吸的方法或呼吸动作人手,是获得歌唱情感的主要渠道。呼吸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歌唱的技巧强调“声情并茂”,而“声”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在于气息的运用正确与否,因而呼吸本身也就是音乐表现的一部分,所以在演唱和训练时应当按歌曲的感情需要进行呼吸。

这就要求歌唱者在平常的训练中从吸气入手,努力做出与歌曲所要表现的内容相同或相似的表情和情感动作。由于吸气的过程会强化人的情感意识,因此,吸气动作不仅带动着口腔、胸腔和头腔等歌唱部位的打开和兴奋,激发了人的歌唱欲望,而且还会极大地触动歌唱者的情绪记忆和情感体验,唤起了歌唱者的情感动作和表情动作,为歌唱情感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种带有感情的吸气是通畅的。气不像是吸进去的,而是自然地流进去的,放进去的。如唱抒情歌时,美的感情会使你不由自主地会像“闻花”一样吸气,唱喜悦欢快的歌时,你会像发现新鲜事那样让你用“惊讶”的状态吸气,唱悲伤的歌时,你会情不自禁地用“哭泣”的状态去呼吸等。这些富于感情的吸气无论其深度和长度都已具备了歌唱气息的需要,可以在演唱时充分自如地表达情感。

在训练和演唱时,歌唱者对所演唱的作品进行合理的再创造,将吸气

训练与作品的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并通过音色来表现等方式,注意声音的强弱对比,这样可以使听众的情绪随着歌曲起伏变化。这里的强和弱并没有一个绝对的说法,二者是相对而言的。演唱者需要有微妙、灵敏的感觉,对音色的力度有细腻的分析和表达。具体到作品中,由强及弱或由弱及强都需要有对比的力度效果。这些力度的变化关系演唱者要经常加以练习,控制好力度的运用对一首歌曲的表现至关重要。掌握这一技巧,会使我们更好的、更细腻的表达作品内容。例如唱无伴奏歌曲《半个月亮爬上来》时,就要把声音控制在轻柔的半声上来演唱,从而体现静静夜色的美;而唱《保卫黄河》时,则要把音量放大,声音唱的坚实有力,表现出那种英勇无畏的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唱作品时,必须注意不同的情感表达需要运用不同的声音,体现其不同的风格。

三、个性特点是情感表达的形式

由于每个演唱者的兴趣爱好不同,所以演唱的特点也不尽相同。有的委婉深情,有的质朴深沉;有的纤细优美,有的刚健豪放;这不仅仅是因为每个人的先天条件不同,主要是每个人对歌曲的理解不同。声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门类,是人类用以抒发情感、交流情感的一种自然而普遍的形式,它是一门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艺术,通过悦耳的声音和清晰的语言来表达内心丰富的感受。“情乃歌之魂”,在声乐艺术中起主导和统帅作用的是情感,它是声音的灵魂和砥柱。歌曲从创

作、演唱到欣赏都离不开感情,是词曲作者动心,演唱者唱心和观众感心的艺术加工过程。

每首歌曲都有其本身的创作背景,其中包括作者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以此来描绘理想中的情景。这一切是一个整体,表演者要用自己的感受、天赋与歌唱技巧把作者的意图完整的表达出来。情感的发挥是歌唱者的再创作能力的体现,因为他要求歌唱者在正确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引发情思,充分发挥想象力,然后通过歌唱和表演将作品完美的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演唱者要将自身完全投入到角色当中,用角色的眼睛看,用角色的耳朵去听,用角色的心灵去感受,唱出真情实感。

四、文化修养是情感表达的内涵

演唱者不应该只重视演唱水平的提高,还应该在拓展自身素质上多下功夫。声乐表演艺术是文学、艺术、历史、审美等多种文化的积淀,是词曲作者和演唱者思想感情的外延和表达,是演唱者综合素质的体现。每一位演唱者都应大量地博览群书,精读力作,努力缩小知识的盲区。演唱者必须要深入生活,因为艺术作品的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想准确的表现出来,只有深入其中,才能拓展视野,巩固知识,积累经验,为作品的表达作铺垫。声乐情感的运用和表达是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并在反复的表演和实践中加深对情感内涵的理解。它既要求我们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又要求我们用自己个性化的风

格去表达自己,感染观众。声乐艺术又不同于其他的艺术门类,即由于它自身就是一具乐器,所以它能给人以更直接的影响,更易于感人。声乐情感的抒发是“诗情”和“曲情”的统一体,并通过声腔美的声情创作,将蕴含在“声情”中的“诗情”和“曲情”圆满的表达给观众,只有当与欣赏者产生了情感共鸣才算真正达到了声乐表演的美的效果。它的美既是直观的、表面的,也是内在的、深入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提高综合素质,努力探索和挖掘。正如查理·潘才拉说:“歌唱必须触及灵魂,我们要把整个的生命和爱这双重的灵感,通过我们的演唱而再现。”

声乐演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的魅力正是由于作曲者的心灵之作与演唱者的自我情感体验相契合达到的。演唱中,声音固然重要,但是没有融入感情的歌曲就像一盘色、香俱全的菜肴,看起来十分诱人,而吃起来却索然无味。在表达情感时,也应多几分理智,理解情感,感受情感,然后去恰当地表现情感。演唱者不但要在歌唱过程中将技术与激情有效地结合,产生出优美的声音,更需要注意在诠释曲目时能准确运用这种结合,在整体歌唱发声状态基本的范围内作某些音色、气息等的调整,形成符合情感表达需要的声音质量,符合表达某个作品的要求,让作品充满灵性,达到情感与作品风格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李秋华、西方音乐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P35。

[2]、刘悦、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指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P113。

[3]、【英】斯坦利著、谢力听等译、古典音乐:伟大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P29。

[4]、许钟荣、古典音乐400年、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P67。

西方与东方音乐的对比

音乐是世界上一种普遍存在且人人喜欢的艺术形式。然而,不同地区和文化的 音乐风格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尤其是西方音乐与东方音乐,它们在音乐形式、 节奏、调式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不同。 首先,西方音乐和东方音乐在音乐形式上有很大区别。西方音乐的形式通常是 以歌曲为主,歌曲中常常会有明显的副歌和重复部分,使得曲调易于被人记住。此外,西方音乐也以情感表达为主要特点,歌词经常涉及个人的爱情、欢乐或 悲伤等情绪。相反地,东方音乐倾向于更加抽象,往往没有明确的歌词,而是 用乐器来表达情感。而且,东方音乐通常以器乐演奏为主,通常被认为具有较 强的审美效果和精神意义。 其次,在节奏和节拍方面,西方音乐和东方音乐也有显著的差异。西方音乐的 节奏明快且强烈,常常打动人心并激发人们的情感。节拍也相对较快,使得人 们容易跟随音乐的节奏跳舞或尽情欢乐。然而,东方音乐则更注重缓慢和沉静,节奏相对较慢,起伏徐缓,使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美。它倾向于通过音乐的轻 快和转折带来情绪上的转变,而不是节奏的强调。 另外,西方音乐和东方音乐的调式也存在差异。西方音乐使用的是十二平均律 体系,即把音符划分为12个半音,使得音乐旋律更丰富多样。这种体系可以产生丰富的和声效果,使得西方音乐更具和谐感。相比之下,东方音乐更倾向于 五声音阶(黄钟、太簇、夹钟、松徽、南吕),更加简洁而朴素,没有西方音 乐那样复杂多变的和声结构。 此外,西方音乐和东方音乐的文化背景也不同。西方音乐在欧美文化的影响下 发展,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创作,具有强烈的个体表达和民主精神。相对而言,东方音乐更加注重传统和社会集体,它常常被用作祭祀、庆典或需求与宗教仪 式相关的场合。因此,东方音乐更注重集体参与和集体感受。 总体而言,在西方音乐和东方音乐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它们在音乐形式、节奏 和调式、文化背景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并不意味着哪种音乐风格 更好,而是反映了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对音乐的不同理解和表达方式。无论是 西方音乐还是东方音乐,它们都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美感,都值得我们去欣赏 和珍视。

中西方音乐的区别与联系知识分享

中西方音乐的区别与 联系

论中西方古典音乐的区别与联系 摘要:中国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显著差异,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截然不同,故孕育出来的音乐固然有显著差异。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交融,中西方音乐的联系又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将从中西方古典音乐的音韵,作品目的,特点,演奏方式等等多个方面叙述东西方音乐的异同。而对中国古典音乐将作重点论述。 关键字:中国音乐,西方音乐,异同,演奏方式,乐曲特点。 1.中西方的差异 1.1音列 中国古典音乐是基于五声音阶体系的。中国音乐起源早,在上古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开始制作乐器。中国不是没有七音,从出土的文物可以知道,在商朝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七声音阶,但是,人们的审美取向使得中国古典基本上只是用五声音阶。五声阶名宫、商、角、徵、羽(加变徵,变宫为七音)在周朝已经确立,对应于现代七音体系里分别是Do Re Mi Sol La,并且成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 对于西方古典音乐,现在所指的主要是从16世纪末开始往后到19世纪末在西方主要是欧洲流行的音乐。西方音乐在音列上是7音体系即现代通用唱名的Do Re Mi Fa Sol La Si。 中国古典音乐之所以要基于宫商角徵羽五音,也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古书里,五音为正声,万代不易,且与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道有密切联

系,且在人体上还对应于人的五脏。同时,中国音乐强调“中和之美”,重在和谐、自然,不追求强烈,古人重视音乐的重要性,认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而五音是中正之音,可平衡人的身心,故五音是中国音乐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1.2乐曲特点 1.2.1中西方音乐都经历有从独奏到合奏、由单声部到和声的发展过程,但是在中国古典音乐中,独奏的地位更高,和西方音乐相比,对和声的重视程度则低得多。 在中国,音乐往往是陶冶人的性情,修养身心的手段之一,往往采取个人独奏方式,注重的是对个人情感的表达,相对主观。古琴就是一个典例,其在中国古典音乐上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古代文人和名门闺秀修身所要掌握的个人技能琴棋书画之一。另外,而合奏则往往出现在宫廷等达官贵人的大型娱乐演出中,相对影响范围不很广。 而西方音乐从单声部发展到重奏,再发展到合奏后,和声的地位从此不可撼动。西方音乐注重的是美学及功能性,重视对他人的感染力,相对较为客观。而合奏则以其宏大的气势和丰富的乐声满足了这一需求。 因此有人形容西方音乐像一堵厚重的墙壁,上面轮廓如同旋律,砖石如同墙体。即使轮廓平直只要有和声也是墙。而中国音乐则不同,好像用线条画出的中国画,如果没有轮廓(旋律)则不成其为音乐,但和声是可有可无的。所以从未接触中国音乐的西方人听中国音乐“如同飘在空中的线”,而从未接触西方音乐的中国人则觉得西方音乐如同“混杂的噪声”。

中西音乐差异

中西音乐差异 机电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B0801

中西音乐差异 中西音乐之渊源各异,除了因民族性所产生的色彩差异之外,主要表现于中国音乐注重的是情韵,而西洋音乐注重的是和谐。东方音乐注重音调,西方音乐注重节奏。中国音乐发展自然过渡,一脉相承,西方音乐发展则呈块状结构和阶段性特征;中国音乐体现为单纯的模线性织体思维,以线条为主,而西方音乐则倾向于横交叉的立体状织体思维,更讲究和声;中国音乐语言偏重心理,略于形式,极富变量,为开放性结构,而西方音乐形式严谨,结构具有封闭性特征。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是根植于文化之上的,如果没有某一个地区的文化作为基础,音乐要产生也许很难,而由于地区与文化的差异性,音乐注定是不可能一样的。 比如在功能张力方面,西方的音乐重娱人、重技巧、重新旧之分,而中国的音乐更加重自娱、重情味、重雅俗之分。 在美感形态方面,西方音乐追求主题的深刻、表现的强度和音响效果的绵密厚实,而中国音乐则追求韵味的深邃、表现的力度和音响效果的虚淡与空灵、余韵悠长。 在表现形式方面,西方音乐注重乐音的固定、织体的网状结构、节奏的整齐规则,而中国的音乐则注重乐音的变化、织体的单线延伸和节奏的灵活只有等。 上面对于东西方音乐差异的总结,主要是针对古典音乐来说的,因为现代由于社会融合,在快速消费的今天,我们接收的更多的是流行音乐,而不管是东方的音乐还是西方的音乐都趋向于流行,流行就意味着脱离了某个固定的区域,呈现的是全世界的融合,如由西方传过来的摇滚,在东方音乐人的手中,加入东方元素,就有了东式摇滚。而中英文歌曲的翻唱更是多了,所以有时候都不知道这首歌到底是原作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但是对于听古典音乐,好像特别容易区分,虽然不知道其中有什么曲式曲调的区别,但是曲子中所流露的感情,即使是我不了解中西方的音乐结构,我也能区分的出来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总的来说,中西音乐有如下差别: 第一,审美的差异。 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

中国音乐与欧洲音乐的对比

摘要 音乐从来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慰藉,音乐能够开启人们的心门,用真心去体验这个世界事事非非,人类的美妙生活来自优美动听的音乐中,而这些美妙动听的音乐何尝不是来自我们身边呢.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古国当然不会缺少音乐的存在,是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简单来说中国的音乐源于中国的文化,发展于中国的社会,又借鉴了西方国家的音乐,发展至今天。而西方音乐又是怎样的产生和发展呢,同样要追溯他们的历史,而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种类的音乐,由此,我们就可以通过音乐来了解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关键词】:节奏组合形式民间乐曲西洋音乐节奏形式节奏概念音乐理论节奏单位轻重律多声部器乐曲 在曲调中占有统治地位的节奏,是纯形式的结构因素,也是曲式的结构因素,具有丰富的表情意义。它是去掉写作技巧的重要方面。 一、节奏型 曲调中的各种节奏有着孤固定的节奏组织形态,和相对独立的表现作用。为了便于记忆与学习,我们将各种节奏型限定在1/4拍里,以图表形式列举其式样,并指出其一般组织特点。

在实际运用中,常将原型扩大或缩小。这里所说的“扩大”、“缩小”是与图表中一拍“节奏型”比较二言,在具体的曲调中不作这种称呼。也就是说,曲调中凡以某种节奏型的组织特点组织的节奏,均属于这一类型。 二、句法的节奏组合 (一)概念 句法的节奏组合,就是将单一的或联合的节奏型组合成具有一定句法结构的、有起有落的借走形式。一个具有某种句法结构特征的节奏组合,我们称它为“节奏组合单位”。曲调句法结构中的各个部分有固定的名称,如:乐句、乐节、乐汇等。 各种独立的或联合的节奏型是句法节奏组合中的较小部分,有的自身已具有一定的句式特征。它们在一个节奏组合单位里相当于起和中间过程,或者已具有了起落的全过程。清晰明确的句法节奏组合(这一点在歌曲形式的节奏组织中很重要)要求节奏型本身或在节奏型之后有一个落点。落点以及组合单位简单的构成方法是:在已具有起和中间过程的单一或联合节奏型之后加一个和长音。 节奏组合单位是完整曲调结构中的各个部分,这些部分既相互关联,又有不同程度的分离性。 根据前后节奏单位之间的分离间隔部位的因素与音乐术语中称作“句逗”的概念相同,我们归纳出: 1、前落在较长的音上,长音之后是句逗。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 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 中国传统 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 礼仪之美; 道家的自然, 天人合一; 佛家的空灵, 悟性, 禅意等, 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 所以多讲 求和谐、 幽美、深沉,旷达等。 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 突出“情” 和“景”的交融。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音乐如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随着民族、地域的差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就像不同语言之间语法、 词汇的诸多差异。 中西方音乐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 这与中西方 的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 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 分。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 电视剧 《宰相刘罗锅》 中有这么一个镜头, 有一个西洋管弦乐团在乾清宫里为乾隆皇帝 演奏音乐, 欢快轻松、 富有节奏性而且略感俏皮的音乐让乾隆帝和满朝文武都非常放松, 的大臣还用手在身上打出拍子, 皇帝一旁的总管太监也居然悠然自得地跟着节奏抖动, 回味着,突然乾隆帝感到有些失态, 于是正襟危坐,清清嗓子,给西洋乐人一个大跌眼镜的 评价 ,“尔等西洋乐器,只不过是小打小闹罢了,难以登上大雅之堂,远不可与我泱泱中华 之乐同日而语! ”随即,命早已铺开阵势的宫廷乐队,开始奏乐,随后传出了悠远、飘渺的 中国宫廷音乐,西洋乐人既惊讶于东方音乐的宏大场面,也对东方的音乐深感摸不着头脑。 究其原因,首先是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 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 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 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 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 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 其次,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 :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 较易失传。 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 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 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 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 的是线条的艺术;西方的绘画讲究的是面,立体,光影的艺术。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神 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就如中国的绘画注重写意,似与不似之间;西方的 绘画注重写实,表现盛大的场面。再 而就 连乾隆帝本人也是双目略闭、颔首微笑, 曲奏罢, 所有人都难以一下子回过神儿来,还在 在审美追求上,

中西方音乐比较概论

音乐如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随着民族、地域的差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就像不同语言之间语法、词汇的诸多差异。中西方音乐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这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 一、中西方音乐的比较 从音乐的类型来说,在20世纪以前的中国汉族文化中,音乐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不同的层次:“官方”巩固其中心地位的政治性利益的“雅乐”;出于民间、融于民俗、流传于广大民众之间的所谓“俗乐”,受汉族各地人民的语音语调、性格气质和风土人情的影响,表现出鲜活灵动的特征:中国特有的“文人音乐”,以古琴音乐为典型代表,讲究“中正平和”,追求“静远淡虚”的境界,其精神内涵表现出高度个人化的意识倾向。 从语言方面来看,音乐的语言特点,恩格斯说过,你只有将本民族语言同其他的语言进行比较,你才能真正懂得自己的语言。近年来,民族音乐学通过语言学的方法开始注意到在各种文化的音乐中,在不同的程度上他们之间所体现的差异与其语言结构有着很大的关系,他们有着各自的音乐语法结构。与西方音乐相比,中国音乐就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语法、句法等结构。 1、中西音乐调式的差异专业术语:“西方音乐体系调式构成的基础是四音音列。包含两个全音音程和一个半音音程,有 3 种不同样式的四音音列。“而中国音乐的调式构成的本质和特征是五声性,其构成的核心是三音小组。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相反的倾向:疏旷、单纯、简洁和明快。西方追求细致、缜密,中国人则追求简朴、单纯,是因为这两种倾向各有其不同的文化本体,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张力。 2、中西音乐织体的差异专业术语:西方音乐体系在处理多声部关系时,倾向于纵向的立体思维,即特别注重主调旋律与其它声部的和声关系。与之不同,中国音乐体系在织体思维方面则表现为横线性,即注重各声部旋律自身的横向性线型展开。 3、中西音乐节奏的差异专业术语:西方音乐的节奏感特别强,因为它是强弱拍的极有规则的重复更替。中国音乐也运用“功能性均分律动”,也有均匀、规则的强弱拍安排,但中国音乐常常又加入其它的变化性节奏,使乐曲的节奏更自由,更富变化。中国音乐中的节奏是随着音乐表现的需要由创作者自主决定的,在创作之前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一定要往上套。 二、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 1、中西方由于音乐地域、民族以及时代的差异,所以中国音乐美学和西方音乐美学也存在着差异。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源头是儒道两家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皆由春秋前萌芽状态的诸多音乐美学观点发展而来。中国两千多年的音乐美学发展史,一直都是以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为主流。既追求音乐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从音乐作品特点的比较,中西方因思维方式不同,在音乐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简而言之,中国为“一曲多用——重再创;西方为专曲专用——重原创。”“一曲多用”是以尊重原有作品的风格和原有欣赏习惯为价值取向的,创作中仅将某“基本曲调”稍加变化,可赋予该曲以新的内涵。“专曲专用”则以作品的个性为追求目标,无论在作品的形式上还是在创作技法上,均以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为原则。 3、从音乐作品的创作方式上看,中国与西方的创作也有所不同。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创作方式,具有集体性,一二度创作的一体性等特点。西方音乐作品属于作曲家个体劳动而为,体现出浓厚的个性特征。同时,在一二度创作上呈分离状,即作曲家的创作仅仅是完成乐谱而已。 从审美观念来观察中西方音乐我们发现,中国音乐讲究作品的意境、气韵,强调创作的神妙,风骨,注重表现的含蓄、婉转,喜好艺术形式的中和适度。而西方音乐一开始就带有浓重的宗教气息和道德教化色彩,表现形式较为固定,常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神圣感。随着其自身的发展,西方音乐逐步加入上生活气息和现实性,对感情的表达直白、激烈,具有强烈的情感表现能力。到了20世纪,西方光怪陆离的音乐现象已很难被人理解和接受。但是,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将中国诗歌文学、中国民歌与欧洲传统技法、中国传统音乐技法,现代创作技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民

《中西方音乐差异比较[5篇范文]》

《中西方音乐差异比较[5篇范文]》 计算机***********胡丽萍 中西方音乐差异比较 音乐,无论是哪个国家的音乐,都是一门很深的艺术。从广义上来说,音乐是文化的延伸,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音乐如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随着民族、地域的差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就像不同语言之间语法、词汇的诸多差异。中西方音乐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这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 首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体现在乐器上的差异。西方乐器的制作材料是以金属和各种标准化了的木料为主,特别是吹奏乐器,几乎全部是用金属或金属加胶木(或各种天然硬木,如乌木、红木等)等制成。诸如管、号、笛,大部分都为金属质地,小部分是由胶木或天然硬木为体。金属又可以根据人的需要随意组合不同的合金,十分有利于标准化和规格化。与之相反,中国乐器的制作则以天然材料为主。除了在特殊场合使用的旋律编钟和非旋律性的打击乐器,如锣、铃、铛、钹等外,在实际日常音乐活动中占绝对优势的如萧、笛、笙、瑟、筝、阮、三弦、琵琶,以及二胡、板胡等拉弦乐器,都是用木、竹、皮、石等天然材料制成。天然材料的使用意味着对自然属性的尊重,而自然本身的多样化和独特性又意味着人们无法对它们作质料上的标准化、统一化工作。于是,用自然材料制成的中国乐器就特别注重

音色的独特个性。再从发声原理上看,中西乐器也有着微妙但很重要的不同。西方乐器为了获得音色上的共性,除了要求制作材料标准化、统一化外还要减少材料在乐器发音中的作用,尽量不让或少让器体参与发声时的振动。西方乐器,尤其是吹奏乐器,均以空气振动为主,以器体振动为辅。这样,西方乐器在获取共性音色的道路上,又排除了以上材料差异带来的障碍。因此,乐器的不同,使得音乐的风格完全不同。 再者,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体现在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如在听《梅花三弄》时,你首先能感受到的是景,然后通过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

在音乐领域,中国和西方的流行音乐有何不同?

在音乐领域,中国和西方的流行音乐有何不同?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和欣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 音乐,其中包括中国和西方各国的流行音乐。虽然许多人可能已经听 过中国和西方的流行音乐,但是,这两者之间有哪些重要的不同点呢?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个问题进行详细的科普。 一、音乐风格 中国和西方的流行音乐在音乐风格上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流行音乐 通常是文艺型的,注重表达情感和感悟,其中包括许多抒情歌曲和民 族风格的音乐。而西方的流行音乐则更多地注重节奏和跳舞,通常采 用现代的电子乐器等技术手段,代表了时尚与前卫的音乐风格。 二、歌词 歌词是音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们反映了音乐的主题和意图。 在中国的流行音乐中,歌词往往比较含蓄,不会明确地表达太多的感 觉或想法,但通常可以通过隐喻和比喻来传达情感。然而,在西方的 流行音乐中,歌词往往更直白,更加直接地表达歌手的情感和立场。 三、文化背景 中国和西方的文化背景也造成了两者的流行音乐风格上的巨大不同。

中国的流行音乐受到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化的影响,注重历史、承袭和文化价值。然而,西方的流行音乐则更为注重个人价值和自我表达。在西方,音乐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演变。 四、市场竞争 市场竞争也是中国和西方流行音乐的重要差别。在西方,流行音乐市场十分竞争,有越来越多的独立音乐家和音乐公司加入其中,创造出更多的风格和创新的音乐风格。但是,在中国,流行音乐市场尚不够成熟,竞争比西方要少,导致许多音乐人难以脱颖而出,也无法突出他们的音乐风格。 五、音乐视频 随着网络和移动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许多音乐人把他们的音乐与视频相结合,这进一步扩展了流行音乐的影响。在西方,许多音乐人拍摄的音乐视频使用的是大制作、特殊效果和高科技手段来推广他们的创意,加强了音乐视觉化效果。而在中国,音乐视频往往使用的是更加简单的形式,但却更加地注重节日氛围和家庭感。 综上所述,中国和西方的流行音乐在音乐风格、歌词、文化背景、市场竞争、音乐视频等方面都有其重要的不同点。这些差异是由各种历

中西音乐文化差异

中西音乐文化差异 中西音乐文化是两个不同的音乐体系,各有不同的传统,音乐表现方式和审美观念。 中西方文化的根源与发展不同,因此音乐文化存在差异。 首先,中西音乐在音乐形式上的差异很大。西方音乐更强调乐器的独奏表现,而中式 音乐则将各种乐器合奏,以实现和谐美妙的效果。同时,中方音乐注重旋律和节奏,而西 方音乐则更偏重和声和节奏。另外,中方音乐常常使用经典的旋律主题,而西方音乐则常 常运用各种变化和不同的和弦进行。 其次,文化差异对音乐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方文化强调的是中庸之道,注重平衡、和谐与协调,这种思想在中式音乐中得到了有效体现。另一方面,西方文化则更追求 个性和个人表达,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上表现得更为突出,追求着音乐的革新。也正因如此,西方音乐注重的是音乐的独创性和超越性,以及音乐表达方式的直接性和情感上的冲击 力。 第三,在音乐中呈现的艺术形态上,中西二者的音乐文化差异也很大。对于中国人来说,音乐往往意味着舞蹈和戏曲表演,是一种多元化的艺术形式。而西方音乐则往往是独 立的音乐演奏,也包括了肖像、景观等形式。 最后,在音乐精神上,中西方文化差异也十分明显。虽然中方音乐和西方音乐底蕴各 不相同,但都强调音乐的情感色彩。中方音乐致力于表达深沉内敛的情感,而西方音乐则 更善于表达声情并茂的音乐情感,包括了狂欢、狂热等极度情感。同时,西方音乐也倾向 于在音乐中表现对人类大自然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总之,中西音乐文化差异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中西 方音乐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发掘并理解这些文化差异,无疑将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世界音乐 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同时也丰富了全球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区别

西方古典音乐 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差异

目录: 1.西方古典音乐 1.1西方古典音乐的定义 1.2古典音乐的感受 2.中国民族音乐 2.1中国民族音乐的定义 3.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 乐的差异

1.西方古典音乐 1.1西方古典音乐的定义 古典音乐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术语,广义的西洋古典音乐是指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并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或者指植根于西方传统礼拜式音乐和世俗音乐,其范围涵盖了约公元9世纪至今的全部时期。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在地理上,这些音乐主要创作于欧洲和美洲,这是相对于非西方音乐而言的。另外,西洋古典音乐主要以乐谱记录和传播,和大多数民间音乐口传心授的模式不同。 亦有人认为“古典”是对应于“流行”而言的,因为这些音乐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能够引起不同时代听众的共鸣,故认为应当称之为“经典”(classic)的音乐。 但如果细究古典一词,本意可以理解为古代留传下来堪称经典的音乐作品(古代+经典),但是一般来说,古典音乐是具有规则性本质的音乐,具有平衡、明晰的特点,注重形式的美感,被认为具有持久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在一个特定的时代流行。这也体现于“古典”(classical)与“经典”(classic)的不同。 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本来是专指德奥在1750—1830年间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音乐,即所谓“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或翻译为“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这就是狭义的古典音乐。 从这个狭义的古典音乐概念出发,我们可以向前追溯到巴赫、韩德尔,乃至更早的宗教音乐(含天主教即罗马公教,东正教,基督新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正文: 一:引言 中西方音乐文化是世界上两种不同的音乐传统,它们在艺术表达方式、创作理念和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本文将详细探讨中西方音乐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 二:历史与发展 1. 中西方音乐起源及演变:介绍了中国和欧洲各自独特而复杂的音乐起源以及对于当今现代声学体系产生影响。 2. 传承与保护:比较了中西两个地区对于传统民族音乐遗产保护和推广工作开展情况,并阐述了其中涉及到政策法规等因素。 三:艺术形式与风格 1. 音调系统:解释并比较中国十二平均律制度(五声)和欧洲半全唱名制度(七个基础调),包括相应标记符号使用方法。 2. 曲式结构:概述东亚曲牌体系如诸多小仓篁山子、“四大京剧”;同时列出典型交响曼陀架模板——奏鸣曼陀架。

3. 节奏与节拍:比较中西方音乐的基本节奏模式和常用的节拍类型,包含不同文化对于强调重点、速度感等因素考虑。 四:创作理念与审美观 1. 中西方音乐哲学差异:介绍了中国古代“雅俗共赏”、“道法 自然”的思想以及欧洲启蒙时期后形成的个人主义艺术追求。 2. 音色表达方式:分析中西两种传统器乐演奏技巧(如二胡vs 小提琴),并探讨其在情感表达上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区别。 五:社会影响与应用领域 1. 教育体系建设:阐述东亚地区将民族音乐纳入课程教材,并推 动国内外交流合作;同时指出欧洲各国注重发展多元化艺术教育系统。 2. 文化输出与接收: 通过世界范围内大型活动或者其他渠道向全 球宣扬当地独有之声韵风貌。 六:结论 以上是关于中西方音乐文化差异详尽而深入剖析,通过对比分析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以及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本文旨在促进不同 地域和民族之间音乐交流与合作,并推动世界各国多元而繁荣发展。 附件:

欧洲和中国的音乐文化有何不同?

欧洲和中国的音乐文化有何不同? 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文化有着不同的特点,欧洲和中国的音乐文化也不例外。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欧洲和中国的音乐文化有哪些不同。 一、音乐类型 欧洲音乐文化包含了传统的古典音乐、现代流行音乐等多种类型。其中,古典音乐被广泛地认为是欧洲音乐文化的代表。在欧洲,古典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自中世纪开始形成。而现代流行音乐包含了摇滚、流行、爵士等多种类型,是欧洲音乐文化中极为活跃的一部分。 而中国音乐文化则包含了中国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间音乐等多种类型。中国古典音乐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自秦汉时期开始形成,深受文人士大夫的喜爱。而中国流行音乐则在20世纪初期开始形成,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同时吸收中华民族音乐的元素。 二、乐器的使用 在欧洲的古典音乐中,交响乐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乐器组合形式。交响乐团通常包含了铜管乐器、木管乐器、弦乐器和打击乐器等。在演奏古典音乐时,交响乐团被广泛地使用。

而在中国的古典音乐中,传统乐器如琵琶、二胡、笛子等被广泛地使用。这些传统乐器因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成为了中国古典 音乐中非常重要的乐器。 三、音乐表现 欧洲音乐注重的是乐曲的具体形式、和声以及曲式结构等。而中国音 乐则注重的是音乐的情感表达和意境。中国古典音乐注重的是音乐与 文学、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通过音乐的表现力来展示视觉的 美感。 同时,在欧洲音乐中,歌曲的歌词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中国 音乐中,很多乐曲并不需要歌曲的伴奏或歌词。 四、音乐节日 在欧洲,除了圣诞节外,音乐节日通常没有特别的名字。而在中国, 有很多音乐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通常伴随着 一些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音乐活动。 五、音乐教育 在欧洲,古典音乐教育是非常普及的。从小学到大学,欧洲学生都会 学习古典音乐,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理论和乐器演奏技巧。而在中国,

浅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浅谈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浅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摘要: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音乐也同样如此,中西方音乐也是各有千秋、互 存不同。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积累的丰富的经验,由于地区的差异,明显有别于西方古典音乐。本文通过对中西方音乐的风格特征的论述,对比了两种音乐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方音乐风格差异 一、前言 音乐是民族情感的血脉,是文化意志的灵魂。俗话说的好,民族的才是最美的。和语言一样,音乐有着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差异,由于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导致中西方音乐上巨大的不同。探讨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对于我们正确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及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吸取精华,去除糟粕,建立现代音乐美学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中西方音乐的风格特征 1.中国音乐的风格特征 中国音乐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国音乐的风格特征首先表现在音乐的线条方面,中国音乐是以线状为主的音乐思维方式,以表现曲调为主。其次表现在音乐的和谐方面,我国音乐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种集体潜意识,因而和谐美成为我国音乐的重要特征之一,结构上讲究均衡、对称、平稳,以达到内与外的有机统一。再次表现在音乐的意境上,包括对虚与实的追求和讲究传神。 2.西方音乐的风格特征 西方音乐史大概分为古希腊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罗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从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促成了教会调式理论记谱方式的早期探索,以圣咏为基础发展出继叙咏、附加段、以及影响深远的复调音乐,圭多发明唱名法,总结出四线谱来看,西方音乐的发展,离不开理性精神。西方人追求个性解放,把它视为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在音乐艺术中,这种建立在个性解放基础上的情感表现获得了广阔的天地,排斥过渡的情感表现,要求冷静约束,反对膨胀的主观意识,提倡客观稳定,与中国音乐强调“和”不同,西方音乐强调的是矛盾冲突。

英国和中国的音乐文化有何异同?

英国和中国的音乐文化有何异同?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不同国家的音乐文化在传承和发展方面均有着独特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英国和中国的音乐文化,它们之间有何异同。 一、音乐流派: 英国和中国的音乐流派存在明显差异。英国是世界著名的流行音乐发源地之一,从摇滚、流行、嘻哈到电子音乐,一直占据着国际音乐市场的重要位置。而中国则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度,其传统音乐更多的是受到民间文化和宫廷乐舞的影响,如京剧、昆曲、民乐等。尽管如此,随着中国对于西方文化的接触和影响,洋流行音乐也得到了不少的青睐。 二、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在英国和中国有着明显的不同。英国是一个文化艺术大国,音乐教育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从幼儿园到大学,英国的音乐课程一直在优化和提升以满足学生的需求。相比之下,中国的音乐教育却一直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对民众早期音乐素养重视程度不够,因此音乐教育是否为深入开展还需要更多的文化氛围来支持。 三、社会价值观:

两国的音乐文化在社会价值观上也存在差异。英国的音乐产业被视为 一种文化创意产业,赋予了艺术家更多的自由和尊重。在这个行业里,音乐家受到大众的追捧和礼遇,价值观更开放。而在中国社会,尤其 是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下,音乐家和艺术家在一些场合仍然不被重视,还存在着保守和陈旧的思想,不利于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四、音乐市场: 音乐市场上英国和中国也存在巨大差异。英国音乐市场稳定成熟,音 乐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贡献巨大。相比而言,中国的音乐市场还相对不 太成熟,产品多为流行音乐和影视歌曲,音乐产业的内涵和深度有待 进一步挖掘和开拓。 总之,英国和中国的音乐文化各自拥有独特的特色。通过探讨两国在 音乐流派、音乐教育、社会价值观和音乐市场等方面差异,我们可以 更深入地了解两种音乐文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为 世界音乐文化的多元化与发展做出贡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