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何信恩小传

何信恩小传

何信恩小传

何信恩小传

何信恩:男,1949年生于绍兴。原杭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1968年起在街道、农村、学校工作20余年。业余时间致力于地方文史研究,尤以人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1976年起在大学学报发表论文。1988年起专职从事地方志编纂工作,历任《绍兴市志》副总纂、《浙江省人物志》编委、浙江省地方志学会副秘书长等职。曾两次受绍兴市人民政府表彰与奖励,并被评为浙江省优秀地方志、文史工作者。其任专职副总纂的《绍兴市志》(543万字)获全国一等奖。1996年调绍兴市政协工作,历任文史委副主任、市政协专职常委兼文史委主任。已出版《绍兴名人评述》、《绍兴文史漫笔》、《与鲁迅看社戏》、《与周作人乘乌篷船》、《绍兴名人传略》(教育家卷)、《爱乡楷模章传信》、《绍兴名士文化》、《绍兴名士丛谈》等专著8部。主编《修志文存》、《绍兴名人辞典》、《绍兴石文化》、《绍兴茶文化》、《绍兴旧影》、《辛亥革命与绍兴》、《诸暨乡情》、《越中名人谱》、《越中名人谱续编》及《绍兴文史资料》(11-23辑)、《绍兴文史资料集萃》(第一至五册)、《绍兴乡土语文读本》等文史类书籍50多部,约1500多万字。参编《文物之邦显辉煌》、《浙江省人物志》、《浙江乡村旅游志》、《中国文化世家》(吴越卷)、《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大全》、《江南文化看绍兴》等10多种著作。代表性论文有《鲁迅的世界和世界的鲁迅》、《绍兴历代人才考略》、《试论越国兴衰的原因》等。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终身研究员、浙江省创意纺织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浙江传媒学院特聘教授、浙江省越国文化研究会理事、西泠印社出版社绍兴办事处特邀编审、绍兴市鲁迅研究会副会长、绍兴市蔡元培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绍兴市乡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绍兴市酒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绍兴市周恩来研究会副会长、绍兴文理学院特约研究员、绍兴市政协文史委特聘委员、绍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理事、绍兴市地方志学会、秋瑾研究会、稽山中学顾问、《乡土绍兴》主编。

初中化学化学家法拉第1917_1867小传

法拉第(1917-1867) 小传 法拉第(1917-1867) 小传 法拉第 (1917-1867) 法拉第1791年9月22日生在一个手工工人家庭,家里人没有特别的文化,而且颇为贫穷。法拉第的父亲是一个铁匠。法拉第小时候受到的学校教育是很差的。十三岁时,他就到一家装订和出售书籍兼营文具生意的铺子里当了学徒。但与众不同的是他除了装订书籍外,还经常阅读它们。他的老板也鼓励他,有一位顾客还送给了他一些听伦敦皇家学院讲演的听讲证。1812年冬季一天,正当拿破仑的军队在俄罗斯平原上遭到溃败的时候,一位二十一岁的青年人来到了伦敦皇家学院,他要求和著名的院长戴维见面谈话。作为自荐书,他带来了一本簿子,里面是他听戴维讲演时记下的笔记。这本簿子装订得整齐美观,这位青年给戴维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戴维正好缺少一位助手,不久他就雇用了这位申请者。 当上了戴维的助手后,不久他就成为皇家学院的一员。1813年戴维夫妇决定去欧洲大陆游历,他们带着法拉第作为秘书。这次旅游进行了18个月,这对法拉第的教育起了重大作用。他见到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象安培、伏特、阿拉戈和盖?吕萨克等,其中几位学者立即发现了这位陪伴戴维的朴实年青人的才华。 法拉第的科学活动是惊人的。他从欧洲大陆旅游回来后,几年内都致力于化学分析,并在皇家学院担任助手工作,其中包括对戴维的重要协助。他在1816年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论述托斯卡纳生石灰的性质的。1860年前后,法拉第的研究活动结束时,他的实验笔记已达到一万六千多条,他仔细地依次编号,分订成许多卷,在这里法拉第快乐的显示了他过去当装订工时学会的高超技能。这些笔记以及其他在装订成书以前或以后的几百条笔记,都已编成书分卷出版,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电学实验研究》。 法拉第所研究的课题广泛多样,按编年顺序排列,有如下各方面:铁合金研究(1818-1824);氯和碳的化合物(1820);电磁转动(1821);气体液化(1823,1845);光学玻璃(1825-1831);苯的发明(1825);电磁感应现象(1831);不同来源的电的同一性(1832);电化学分解(1832年起);静电学,电介质(1835年起);气体放电(1835年);光、电和磁(1845年起);抗磁性(1845年起);"射线振动思想"(1846年起);重力和电(1849年起);时间和磁性(1857年起)。 在大约1830年以前,法拉第主要是一位化学家,但他曾在1821年第一次着手研究电和磁,可能由此而种下了种子,十年以后即有了伟大的发现。法拉第的第一个科学活动时期终止于1830年,那时他已成为很有成就的专业分析化学和实际顾问,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他的坚实的科学成就,已赢得了国际声誉。这些科学成就包括制备一些新的碳化合物,如由他命名的"高氯化碳"或现代命名的"六氯乙烷"CCI3.CC13和四氯乙烯CCI2:CC12,以及研究伦敦照明用的气体(法拉第的哥哥在该部门工作)。这种气体是用动物油加热而制成的,储存在圆柱形铁罐内,它往往在铁罐内残留下一种液体。法拉第非常仔细而巧妙地对这种残余液体进行了分析,发现它含有一种沸点固定在80℃的成分,它的大致组分为CH。这就是苯,它是有机化学的主要支柱之一。但是法拉第发现苯时,并没有认识到它在后来的重要性,当然也不了解它的奇异的分子结构。这些发明和发现表明,如果法拉第没有其他贡献,他也将被认为是杰出的化学家。 事实上,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他就已成功地液化了好几种气体。他最初所用的仪器非常简陋,只是一个弯成倒"V"字形的结实的玻璃管。他在玻璃管一端放入产生气体的物质,把另一端浸在致冷混合液体中。这时放出的气体使管内的压力增加。他就是采用这种简单技巧,液化了氯、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氨、氯化氢以及其他物质。

科学家传记读后1

科学家传记读后感 ——《爱因斯坦文集》读后感 爱因斯坦是一位科学巨人,又是一位纯朴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智慧如同他的科学成就一样,让我们充满无限的敬意。 爱因斯坦承认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的自然。但在这一点上,爱因斯坦却不否认数学是科学,他说:“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象在数学中就是那样。”尽管如此,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的共性却是明显的,他认为这就是“求真”或者说“追问是”。除了客观性以外,他还认为科学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科学本身没有感情愿望,没有善恶观念。“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决不会碰到像…你不可说谎?这样一类的句子。” 那么,科学与伦理毫不相关么?爱因斯坦认为并非如此。他首先承认“关于事实和关系的科学陈述,固然不能产生伦理的准则”,但伦理准则要表达清楚和贯彻贯一致,就离不开科学理性,特别是逻辑理性。在他看来,伦理准则不是直观的,也不是任意想象的,而是从一些隐含的前提中推论出来的。要推出有效,自然要讲逻辑。这些隐含的前提是“伦理公理”,它在某些方面像形式公理一样可以没有意义,但事实上却是人们经验的升华,是“经得住经验的考验的”。“伦理公理”的来源是“从我们天生的避免痛苦和灭亡的倾向,也是从个人所积累起来的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

《爱因斯坦文集》里充满各种各样的问题:科学的、一般认识论的、数学哲学的、科学哲学的、伦理学的、哲学观的、社会学的、政治的,等等。尽管这本文集对许多重要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严密的论证,但这不足以泯灭这部文集的价值,毕竟这只是一部随笔,而随笔的作用主要在于启发人;另外,毕竟——爱因斯坦是一位科学超人,是我们崇敬的“人化之神”,就像他说的人类不能没有宗教性的信仰一样。 1938年10月在纽约预计于第二年春季开幕的世界博览会工地上,把一些纪念品装在一只坚固的金属盒里,埋在地下,准备等到5 000年后(即6939年)让后代子孙把它掘出来打开。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写给五千年后子孙的一封信也被装进了该金属盒并埋在了地下。该信的内容如下:“我们这个时代产生了许多天才人物,他们的发明可以使我们的生活舒适得多。我们早已利用机器的力量横渡海洋,并且利用机械力量可以使人类从各种辛苦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最后解放出来。我们学会了飞行,我们用电磁波从地球的一个角落方便地同另一角落互通讯息。但是,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却完全是无组织的。人人都生活在恐惧的阴影里,生怕失业,遭受悲惨的贫困。而且,生活在不同的国家里的人民还不时互相残杀。由于这些原因,所有的人一想到将来,都不得不提心吊胆和极端痛苦。所有这一切,都是由于群众的才智和品格,较之那些对社会产生真正价值的少数人的才智和品格来,是无比的低下。我相信后代会以一种自豪的心情和正当的优越感来读这封信”。(引自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

化学史重点(完整版)

题型与分值 1、选择题(20分,2分/题) 2、填空题(25分,1分/空) 3、简答题(25分,5分/题) 4、论述题(30分,15分/题) 题目 一、选择题 1、【化学式P276-302化学家小传】 重点人物有:中国三个化学家(葛洪、李时珍、侯德榜)及中学化学出现较多的化学家(如:拉瓦锡、道尔顿等) 考察形式:①__门捷列夫_化学家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②为有机结构理论奠定坚实基础的是_凯库勒_化学家。 二、填空题 1、化学史的划分(三大时期分别从什么年代至什么年代)绪P5 划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从化学的萌芽至17世纪中期为古代化学时期;从17世纪中期—19世纪90年代中期为近代化学时期;从19世纪90年代末—20世纪以来为现代化学时期。 2、化学史上我国几位有代表性的化学家:葛洪、李时珍、侯德榜P276-302 3、古代化学的特点及代表国家绪P5~7 特点以实用为主。代表国家有中国、埃及。 4、陶瓷的生产条件及烧成温度P6 条件有:①瓷器只能瓷土(即高岭土)作胎②胎的表面必施有玻璃质釉③瓷器烧成温度至少要在1200℃左右,焙烧后胎体要达到烧结,器皿质地坚硬,敲之要能发出金石声,成品的吸水率。 5、古代中国炼丹术及阿拉伯炼金术是什么,有什么区别P21 区别在于:炼金术以乞求财富为目的,着眼于点石成金(故又称点金术),而炼丹术虽然也要炼制黄金、白银,但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财富,而是为了获得服之不死的金丹,乞求长生不老药。 6、原始化学的最后形式是什么? 答:医药化学和冶金化学P31 7、近代化学:19世纪,我国惊人的发现形成了物理化学中的什么分支(老师的原话。我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意思~>_<~)P104 答:化学热力学 8、索尔维制碱法、侯德榜制碱法的方法及方程式【很重要】P117 索尔维制碱法:用炼焦厂的粗氨水与石灰窑中的CO2气为原料制出了纯碱H2O+ CO2+NH3=NH4HCO3 NH4HCO3+NaCl= NaHCO3+NH4Cl 2 NaHCO3== Na2CO3+ CO2+ H2O 侯德榜制碱法:在氨的合成方面是采用半水煤气的转化来制备原料气氢和氮,并有副产品二氧化碳;在制碱方面,仍用氨碱法的制碱原理,但所用氨和二氧化碳是由合成氨系统提供,制碱过程中所生成的氯化铵,在冷冻后,以食盐使之析出。 NaCl+ NH3+ CO2+ H2O= NaHCO3+NH4Cl “三酸两碱”P114

中外化学学家小传:施陶丁格

中外化学学家小传:施陶丁格 什么是高分子呢?它是由许多结构相同的单体聚合而成的,分子量往往是几万、儿十万。结构的形状也很特别,如果说普通分子象个小球,那未高分子由于单体彼此连接成长链,就象一根有50米长的麻绳。有些高分子长链之间又有短链相结而成网状。又由于大分子与大分子之间存在引力,这些长链不但各自卷曲而且相互缠绕,形成了既有一定强度、又有不同程度弹性的固体。固为分子大,长链一头受热时,另一头还不热,故熔化前有个软化过程,这就使它具有良好的可塑性,正是这种内在结构,使它具有包括电绝缘在内的许多特性,成为新型的优质材料。人们对它们的组成、结构的认识和合成方法的掌握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实践的曲折过程。 1812年,化学家在用酸水解木屑、树皮、淀粉等植物的实验中得到了葡萄糖,证明淀粉、纤维素都由葡萄糖组成。1826年,法拉第通过元素分析发现橡胶的单体分子是C5H8,后来人们测出C5H8的结构是异戊二烯。就这样,人们逐步了解了构成某些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 1839年,有个名叫古德意尔的美国人,偶然发现天然橡胶与硫磺共热后明显地改变了性能,使它从硬度较低、遇热发粘软化、遇冷发脆断裂的不实用的性质,变为富有弹性、

可塑性的材料。这一发现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天然橡胶工业的建立。天然橡胶这一处理方法,在化学上叫作高分子的化学改性,在工业上叫作天然橡胶的硫化处理。 进一步试验,化学家们将纤维素进行化学改性获得了第一种人造塑料——赛璐珞和人造丝。1889年法国建成了最早的人造丝工厂,1900年英国建成了以木浆为原料的粘胶纤维工厂,天然高分子的化学改性,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1907年,美国化学家在研究苯酚和甲醛的反应中制得了最早的合成塑料——酚醛树脂,俗名电木。1909年德国化学家以热引发聚合异戊二烯获得成功。在这一实验启发下,德国化学家采用与异戊二烯结构相近的二甲基丁二烯为原料,在金属钠的催化下,合成了甲基橡胶,开创了合成橡胶的工业生产。 上述对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分析,天然高分子的化学改住的实践和在合成塑料、合成橡胶方面的探索,使人们深切地感到必须弄清高分子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及合成方法。对于这个基础理论问题人们所知甚少,这一理论发展的缓慢与高分子本身的复杂特性有关。化学家们一直搞不清它们的分子量究竟是多少,它为什么难于透过半透膜而有点象胶体,它为什么没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不易形成结晶?这些独特的性质以当时流行的化学观来看是很难理解的。 早在1861年,胶体化学的奠基人,英国化学家格雷阿姆曾将高分子与胶体进行比较,认为高分于是由一些小的结

怎样写小传

xx 小传,传记文的一种,是简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要写好小传,首先必须详细的占有材料。除占有书面材料外,还必须作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其次要严格的选择材料。选材原则是: 根据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 什么是xx 小传,即人物小传,是传记文的一种,是一种简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xx的分类 xx一般有两类: 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xx的内容和写作要求: 它只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写小传也要遵循传记的特点,要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 写前,必须详细的占有材料,如书面材料,调查的第一手资料等。写时,要严格选材,根据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如写牛顿一类科学家,应重点选择他们从事科学研究,在科学上作贡献的材料。如写自己同班同学的,应选择他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思想认识方面的材料。 动笔时,还要恰当的组织材料,一般以时间为线索,用顺叙手法写。在表达上以记叙为主,有时也可以适当的插入议论。 写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小传因篇幅所限,一般不能详尽的写出人物的一生,但也要大致介绍他(她)的生平经历,比较全面的展示他(她)的主要思想性格特征,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因此,在写作之前要做充分的调查了解,尽可能全面的搜集有关的资料。 1/ 2

2.要选取最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主要的思想性格特征,不能像履历表式的简单罗列。 可以适当穿插一点抒情和议论。 3.人物小传基本上采用客观叙述的方式,切忌作者主观色彩过强的大段评论。但同时,在记述过程中又不可避免的要显示出作者对人物思想品格、是非功过的态度和评价,因此,要努力保持全面、客观、公正的态度。 2/ 2

化 学 世 界 结 论 文--鲍林小传

化学世界论文 化 学 世 界 结 课 论 文 鲍 林 小 传 年 级: 2011级 学 号: 2011301601240 姓 名: 冯鹏 专 业: 测绘工程

二零一二年五月五日 前言 高中阶段,我学习的是理科,对化学也特别的感兴趣。化学学得也还不错,当时的化学老师对我也很关注,经常跟我讨论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还借我很多资料给我学习。在高二的时候我就自己看完了《大学化学》。后来更是去参加全国化学竞赛,并且到大学里面进行培训。现在我对化学的了解和兴趣,也许还赶不上我高中的时候。我现在没有选择化学作为专业,就是因为当时的竞赛和竞赛培训,使我对化学竞赛,乃至于化学,产生反感。我因为兴趣,去参加化学竞赛的培训,却发现所谓的竞赛培训就是把大学的知识全部教给你,让你去参加中学生的竞赛,而不是教你一些化学思维。这完全失去了竞赛的精神。并且化学竞赛的冠军,很多都出自那个培训班!后来高考复习就开始了,我也没有在花太多的精力在高考以外的化学内容上面。 到了大学,我没有选择化学作为专业,但是没有了高考与专业的压力,我选择上一些化学方面的选修课,来弥补这一缺憾。高中我学的大学化学,现在也忘得差不多了,什么路易斯酸,什么电子、电位、电负性、什么反应进程、反应机理、自由基,都已成为过去。但是对于两位著名的化学家,鲍林,我是非常的敬佩,所以选择他们作为化学选修课的结课论文。自己查了一些他们的资料,但是由于之前的知识确实生疏了,而且他们的理论深究起来也不是简单的事,有些地方不足之处,请老师纠正。

鲍林生平简介 诺贝尔化学奖(1954年);诺贝尔和平奖(1962年)得主莱纳斯·鲍林1901年出生于美国西部俄勒冈州,父亲是一位药剂师。鲍林从小就对父亲在药房里配制各种粉剂和药膏非常感兴趣,并常常到一个好朋友家中去看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后来,他从父亲的朋友那里得到了很多化学药品,自己做起了化学实验。 18岁时鲍林开始对价键的电子理论发生兴趣。1922年获得化学工程学士学位后,他意识到自己想当化学家而不是工程师,于是进入加州理工学院做研究生并兼任助教,并于1925年获得博士学位。1926年,他到慕尼黑,以博士后身份跟随德国理论物理大师索末菲工作了一年。第二年他回到加州理工学院任教。1963年后他在加州圣巴巴拉民主学院研究中心担任了四年的物理学和生物学教授。1969年——1973年,鲍林在斯坦福大学任教授。1973年以后,他担任了以其名字命名的科学和医学研究所的研究教授。 鲍林一生研究范围相当广,许多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如首先提出化学键可能有一种混合特性,即既含有共价性,又含有离子性;第一个提出“电负性”概念,并确定了元素的电负性值;把“共振”这个术语用于化学键理论;第一个提出蛋白质分子具有螺旋状结构等。 1929年,鲍林以离子的电荷和半径为基础,假设电荷的局部中和,提出了一系列简单的配位规则,利用其不仅能够理解,而且还常常能够预测硅酸盐和许多其它矿物的结构。这使整个化学领域有了一个理性的基础。

对数论有重大影响的一位名人小传 -------高斯小传

对数论有重大影响的一位名人小传-------高斯小传 高斯曾说过:“数学是科学的皇后。”可见他对数学的热爱与崇敬.爱因斯坦说:“高斯对于相对论的数学基础所做的贡献,其重要性是超越一切,无与伦比的。”可见高斯在数学上的成就非凡。 人物简介 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Johann Carl Friedrich Gauss)(1777年4月30日—1855年2月23日),生于不伦瑞克,卒于哥廷根,德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大地测量学家。高斯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数学家,并有数学王子的美誉。 生平经历 在成长过程中,幼年的高斯主要得力于母亲和舅舅:高斯的母亲罗捷雅、舅舅弗利德里希。他发现姐姐的儿子聪明伶利,因此他就把一部分精力花在这位小天才身上,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开发高斯的智力。若干年后,已成年并成就显赫的高斯回想起舅舅为他所做的一切,深感对他成才之重要,他想到舅舅多产的思想,不无伤感地说,舅舅去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天才"。正是由于弗利德里希慧眼识英才,经常劝导姐夫让孩子向学者方面发展,才使得高斯没有成为园丁或者泥瓦匠. 在数学史上,很少有人象高斯一样很幸运地有一位鼎力支持他成才的母亲. 罗捷雅真地希望儿子能干出一番伟大的事业,对高斯的才华极

为珍视。然而,她也不敢轻易地让儿子投入当时尚不能养家糊口的数学研究中。在高斯19岁那年,尽管他已做出了许多伟大的数学成就,但她仍向数学界的朋友W.波尔约(非欧几何创立者之一J.波尔约之父)问道:高斯将来会有出息吗?W.波尔约说她的儿子将是"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为此她激动得热泪盈眶。 1787年高斯10岁,他进入了学习数学的班次,数学教师是布特纳,他对高斯的成长也起了一定作用。 1788年,11岁的高斯进入了文科学校,他在新的学校里,所有的功课都极好,特别是古典文学、数学尤为突出。 1792年高斯进入布伦兹维克的卡罗琳学院继续学习。1795年,公爵又为他支付各种费用,送他入德国著名的哥丁根大学,这样就使得高斯得以按照自己的理想,勤奋地学习和开始进行创造性的研究。1799年,高斯完成了博士论文,回到家乡布伦兹维克,正当他为自己的前途、生计担忧而病倒时─虽然他的博士论文顺利通过了,已被授予博士学位,同时获得了讲师职位,但他没有能成功地吸引学生,因此只能回老家-又是公爵伸手救援他。 1804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从1807年到1855年逝世,一直担任格丁根大学教授兼格丁根天文台长。 主要贡献 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18岁的高斯发现了质数分布定理和最小二乘法。通过对足够多的测量数据的处理后,可以得到一个新的、概率性质的测量结果。在这些基础之上,高斯随后专注于曲面与曲线的计算,

化学趣史 玻璃小传

从前,有一个叫做腓尼基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地中海周边,那里的人熟谙航海术,拥有经 商的天赋。 有一天,一艘满载苏打的腓尼基商船在航行时遇到了风暴,为躲避风暴来到了一个小港湾。 小港湾里物资匮乏,水手们只好搬来苏打块作为支架,在沙滩上支起大锅做饭。简单的晚餐 过后, 众水手就开始围着火堆就寝了, 没有任何一部书籍记载了他们睡前是不是谈了些什么 高中男生寝室里经常会谈的那些不能让女楼长听见的话题, 总之他们躺下之后好像睡得不是 很老实,因为夜间居然有冒失的水手踢翻了苏打块,倒在了火堆上。 翌日,风也平了浪也静了,水手们收拾行囊继续开始说走就走的旅行,一位好奇的水手惊异 地发现,居然同时看到了两个日出,天上一个,熄灭的火堆旁还有一个,看上去碎碎的。众 人闻讯都聚到火堆边,寻到了一堆亮晶晶的石头。这些石头是那么奇特,如同宝石一般晶莹 剔透,一下子让腓尼基人兴奋了起来。这种可爱的石头便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玻璃,狡黠的腓 尼基人将这个过程进行研究, 发现只是将苏打和沙子混在一起加热就可以得到玻璃, 于是在 那个还没有诞生专利保护法的年代, 他们将配方作为一种秘密口耳相传, 由此生产玻璃并进 行贸易,在地中海地区发了大财,雄霸好几百年。 这个故事流传极为广泛。在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电视才刚刚普及,当时有一类给小 孩子们看的科普类动画, 其中就有这段发明玻璃的逸事。 笔者小时候也是颇受这个故事启发, 幼小的心灵里刻着这么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粘土灼烧得到陶瓷, 沙子灼烧得到玻璃。 为此, 曾经瞒着家里自己学会了使用火柴, 然后开始实验, 最后两个反应只成功了半个——第一个 得到了陶, 但怎么也烧不出碗和盘子的质感, 不过烧出的陶制球在很长时间里成为小伙伴们 的玩具,尤其装在弹弓里威力无穷,比起形状不规则的石子好用很多(现在想想当时没被作 死真是幸运) , 至于用沙子烧玻璃的实验, 火焰里的沙子根本纹丝不动, 实验结果惨不忍睹。 在完全不懂化学时做过的化学实验只有这两个, 直到多年以后才发现原来问题出在没有掌握 腓尼基人的配方,没有加入苏打——原来玻璃的化学成分是硅酸钠盐,沙子提供二氧化硅, 而苏打则是碳酸钠,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固体部分就是玻璃。当知道了这一 点之后,自以为是觉得既然已经深谙诀窍,也就没必要再去自己尝试了。 又过了多年,阅读某些书籍时看到,其实很多人都曾尝试过验证这个传说,结果都以失败告 终,看起来曾经的失败不是因为配方。如果这个传说是真的,那么可想而知腓尼基人是多么 幸运地获得了一次偶然的结果并将其发扬光大。 无论如何, 学术界都已对这个玻璃被如此发 明的说法产生了强烈的质疑。
烧制玻璃的诀窍

吉布斯小传

吉布斯人物小传 摘要:吉布斯一生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热力学与统计力学这两大领域,并且取得了重大的成绩。在学术研究,吉布斯立下了丰功伟绩,而在其他方面吉布斯也给历史留下了光辉而浓重的一笔。 关键词:约西亚·威拉德·吉布斯吉布斯自由能吉布斯相律美国物理化学家 约西亚·威拉德·吉布斯(Josiah Willard Gibbs,1839年2月11日-1903年4月28日),美国物理化学家、数学物理学家。他奠定了化学热力学的基础,提出了吉布斯自由能与吉布斯相律。他创立了向量分析并将其引入数学物理之中。 吉布斯,1839年2月11日生于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父亲是耶鲁大学古典文学系的教授,母亲来自著名的学者世家。 1854-1858年在耶鲁学院学习。学习期间,因拉丁语和数学成绩优异曾数度获奖。1863年获耶鲁学院哲学博士学位,留校任助教。1866-1868年在法、德两国听了不少著名学者的演讲。1869年回国后继续任教。1870年后任耶鲁学院的数学物理教授。曾获得锥鼗始已会的科普勒奖章。1903年4月28日在纽黑文逝世。 少年时的吉布斯体弱多病。他的童年到少年时期没有朋友,生病使他个性退缩,他也不会打球、社交,唯一的户外活动是到附近的小山,一个人慢慢独行。人们丝毫想不到,这样一个羸弱的人,竟会成为日后伟大的科学家。 也许,正是因为这长期的独处、观察,培养了他科学家缜密严谨的头脑。 尽管吉布斯经常缺课,但他的父母对他进行了“在家教育”。父亲教他拉丁文,母亲教他数学。母亲喜欢问他问题,然后不时地提示,带他一起观察、计算、思考,直到找到答案,这一独特的教学方式在不断开启他对数学的兴趣。 但在他进入耶鲁大学工程系不久,一场突如其来的灾祸,夺去了他父母与两个妹妹的生命。 他经常一个人长时间地安静祷告。孤独的思想与多病的身体、家庭的不幸没有使他倒下去。他学会更深地倚靠上帝,从痛苦的深渊中逐渐走出。如果他对生命绝望,也许在我们今天的课本上就看不到如此丰富的热力学内容了。 他优异的数学成绩使他在工程系驾轻就熟。1860年,美国开始建造横越大陆的铁轨。火车的启动与刹车掣轮都需要各式的齿轮带动,吉布斯发现在齿轮设计中运用几何学可以使齿轮间更紧密,转动时减少磨擦的阻力。这不仅可以减少燃料,也使火车在快速行进刹车时更安全。 1863年,他以《几何学研究设计火车齿轮》获得博士学位,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博士。

我的家庭三代史小传

西安翻译学院XI’AN FANYI UNIVERSITY 题目:我的家庭三代史小传 学生姓名:郭蕾 指导教师:杭洁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 2013年12月

我的家庭三代史小传 古老的城墙山河的风光,已被历史的车轮碾碎掉了原有的颜色。承德虽是山庄依旧长城绵延至今,但岁月的洗礼还是迎来了我的降生。我的家乡承德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近代史上二百年的陪都,汇集过各民族王公大臣的朝王之所。这里是人类进化、发展的转折区域。这一时期应称为燕山文化,与燕赵文化成为现河北的历史主体文化。而且我们的祖先即劳动、生息在这块土地上,我的家庭也是这样。 爷爷奶奶的一代:生活艰苦 爷爷说过,当时的年代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您吃了吗?”。民以食为天填饱肚子在几千年内成了大多数国人最基本的人生追求。爷爷奶奶当时的年代,生产力低下,靠天吃饭,赶上老天爷不高兴或者有个兵灾匪患什么的,老百姓就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能活下去不被饿死就是最大的幸运了。所以见面问一声“您吃了吗?”就没有丝毫的虚套在里面,而是发自灵魂深处的那一丝微弱的慰问与关怀。我们可以想象,那个年代的人们在说这普普通通的四个字时语气的真诚与虔诚,那里面又饱含着多少无奈与渴盼啊。爷爷小的时候家里不是很富裕,也不是特别贫困。爷爷说小时候闲暇之余,村里几个人一起约好一大早出发,步行上县城。2分钱买一根冰棍儿,7分钱买一个烤红薯,5分钱买一个烧饼,下午相约步行回家,等到家了,烧饼也就吃完了。那时候新年根本不像我们现在有大鱼大肉可以享受,过年的时候兜里能揣个五元钱就已经是很高兴的事情了。在那时,人们不是靠步行出门就是靠骑毛驴出行。 那时教育质量不是很高,能上得起学的人实在很少,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孩子都因家庭贫困而交不起学费,放下了笔杆拿起了锄头,透过额头的汗珠映着夕阳看到的是收获的丰年。所以国家教育投资极小,当然了物质世界都没满足还谈什么精神文化世界的构建。就像一帮茹毛饮血的野人,对他们讲什么文明。但有幸我的爷爷上过私塾,爷爷说他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小时候念过私塾。那个时代能学到知识已经相当不容易了。所以爷爷学

世界各国生物学家小传

世界各国生物学家小传 -----有很多的微生物学家 阿尔贝尔 ARBER,Werener 阿尔贝尔 ARBER,Werener 1929.6.3—?。瑞士的分子生物学家。Zürich工科大学毕业后,在日内瓦大学生物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由于λ原噬菌体缺失变导的研究而获得了学位(1958)。其后,在南加州大学J.Bertani的研究室对P1噬菌体的细胞导入进行了研究。1960年归国后,在日内瓦大学对噬菌体感染系中有关寄主支配的限制与修饰进行了研究。已明确了限制是基于特异的核酸内切触对外来性DNA被分解后而产生的;修饰则是由于特异的甲基化酶的作用使核苷甲基化的结果。1971年任巴赛尔大学(Biozentrum)教授。此外尚有转位子和插入因子等的研究。1978年与D.Nath-ans.H.O.Smith共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鄂永昌) 埃尔利希 EHRLICH,Paul 埃尔利希 EHRLICH,Paul 1854.3.14—1915.8.20。德国医学家和细菌学家。生于西里西亚的斯踹伦(Strehlen)。曾在斯特拉斯堡学习过。1878年在柏林大学跟弗雷里希斯(F.vonFrerichs)从事实验病理学的研究。后来到柯赫(Koch)传染病研究所,并于1896年任血清研究所所长,进而于1899年任实验医疗研究所所长,1906年任化学疗法研究所所长。由于他提出精巧的染色法,对血球形态学作出了极为卓越的贡献,成为现代血液学的先驱。他发现了抗酸性菌染色法、吡咯化合物的埃尔利希反应(对二甲胺基苯(甲)醛的反应)及检验类胆红素(bilirubinoid)的重氮反应等进行了许多实验研究。从这些药理反应的化学中发展了所谓化学疗法,因而成为化学疗法的奠基者。他一方面对免疫学的抗原抗体反应,引入化学反应的量论方法,于1904—1905年建立了有名的侧链论(德Seitenkette-ntheorie),另一方面还把自体抗原对自本是没有免疫性,作为Horror autotoxicus的定律,从而奠定了免疫学的理论基础。从实际工作来说,他发明的锥体虫(Trypanosoma)病及螺旋体病(Trepone-ma)疗法(创制有机砷化合物的salvarsan— “606”,1909—1910)、治疗血清的抗毒力检定法等都很重要的。另外他还进行了癌症的研究(埃尔利希腹水癌)。于1908年与梅契尼科夫(E.Metchni-kaff)一起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金。日本的志贺洁(赤痢杆菌的发现者)和秦佐八郎(“606”研究的协作者)等都是他的学生。(田明华译) 埃维利 AVERY, Oswald Theodore

中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小传

中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小传 侯德榜(1890-1974) 侯德榜,著名科学家,杰出的化工专家,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他于20年代突破氨碱法制碱技术的奥秘,主持建成亚洲第一座纯碱厂;30年代领导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兼产合成氨、硝酸、硫酸和硫酸铵的联合企业;四五十年代又发明了连续生产纯碱与氯化铵的联合制碱新工艺,以及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化肥新工艺,并使之在60年代实现了工业化和大面积推广。他还积极传播交流科学技术,培育了很多科技人才,为发展科学技术和化学工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侯德榜,名启荣,号致本,1890年8月9日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一个普

通农家。自幼半耕半读,勤奋好学,有“挂车攻读”美名。1903—1906年,得姑妈资助在福州英华书院学习。他目睹外国工头蛮横欺凌我码头工人,耳闻美国的旧金山种族主义者大规模迫害华侨、驱逐华工等令人发指的消息,使之产生了强烈的爱国心。他曾积极参加反帝爱国的罢课示威。1907—1910年,就读于上海闽皖铁路学院。毕业后,在英资津浦铁路当实习生。这期间,侯德榜进一步感受到帝国主义者凭技术经济优势对贫穷落后的中国和人民进行残酷剥削与压迫,立志要掌握科学技术,用科学和工业来拯救苦难的中国。1911年,侯德榜考入北平清华留美预备学堂,以10门功课1000分的优异成绩誉满清华园,1913年被保送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1917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再入普拉特专科学院学习制革,次年获制革化学师文凭。1918年又人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研究制革,1919年获硕士学位,1921年获博士学位。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侯德榜被接纳为美国SigmaXi科学会会员和美国PhiLambdaUpsilon化学会会员。侯德榜的博士论文《铁盐鞣革》,围绕铁盐的特性以大量数据深入论述了铁盐鞣制品易出现不耐温、粗糙、粒面发脆、易腐、易吸潮和起盐斑等缺点的主要原因和对策,很有创见。《美国制革化学师协会会刊》特予连载,全文发表,成为制革界至今广为引用的经典文献之一。 1921年,侯德榜接受永利制碱公司总经理范旭东的邀聘,离美回国,承担起续建碱厂的技术重任。在制碱技术和市场被外国公司严密垄断下,侯德榜带领广大职工长期艰苦努力,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于1926年取得成功,正常生产出优质纯碱。在总结亲身实践的基础上,侯德榜用英文

中国著名化学家

中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小传 发表日期:2007年4月17日出处:网络出处:邹枫点击:3026 中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小传 侯德榜(1890—1974) 侯德榜,著名科学家,杰出的化工专家,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他于20年代突破氨碱法制碱技术的奥秘,主持建成亚洲第一座纯碱厂;30年代领导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兼产合成氨、硝酸、硫酸和硫酸铵的联合企业;四五十年代又发明了连续生产纯碱与氯化铵的联合制碱新工艺,以及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化肥新工艺,并使之在60年代实现了工业化和大面积推广。他还积极传播交流科学技术,培育了很多科技人才,为发展科学技术和化学工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侯德榜,名启荣,号致本,1890年8月9日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一个普通农家。自幼半耕半读,勤奋好学,有“挂车攻读”美名。1903—1906年,得姑妈资助在福州英华书院学习。他目睹外国工头蛮

横欺凌我码头工人,耳闻美国的旧金山种族主义者大规模迫害华侨、驱逐华工等令人发指的消息,使之产生了强烈的爱国心。他曾积极参加反帝爱国的罢课示威。1907—1910年,就读于上海闽皖铁路学院。毕业后,在英资津浦铁路当实习生。这期间,侯德榜进一步感受到帝国主义者凭技术经济优势对贫穷落后的中国和人民进行残酷剥削与压迫,立志要掌握科学技术,用科学和工业来拯救苦难的中国。1911年,侯德榜考入北平清华留美预备学堂,以10门功课1000分的优异成绩誉满清华园,1913年被保送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1917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再入普拉特专科学院学习制革,次年获制革化学师文凭。1918年又人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研究制革,1919年获硕士学位,1921年获博士学位。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侯德榜被接纳为美国SigmaXi科学会会员和美国PhiLambdaUpsilon化学会会员。侯德榜的博士论文《铁盐鞣革》,围绕铁盐的特性以大量数据深入论述了铁盐鞣制品易出现不耐温、粗糙、粒面发脆、易腐、易吸潮和起盐斑等缺点的主要原因和对策,很有创见。《美国制革化学师协会会刊》特予连载,全文发表,成为制革界至今广为引用的经典文献之一。 1921年,侯德榜接受永利制碱公司总经理范旭东的邀聘,离美回国,承担起续建碱厂的技术重任。在制碱技术和市场被外国公司严密垄断下,侯德榜带领广大职工长期艰苦努力,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于1926年取得成功,正常生产出优质纯碱。在总结亲身实践的基础上,侯德榜用英文撰写了《纯碱制造》(Manu-factureofSoda)一书,1933年在纽约出版,在学术界和工业界产生了深远影响。1934年,永利公司为了“再展化工一翼”和生产化肥,决定建设兼产合成氨、硝酸、硫酸、硫酸铵的南京铔厂,任命侯德榜为厂长兼技师长(即总工程师),全面负责筹建。侯德榜深知筹建这个联合企业的复杂性,且生产中涉及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强腐蚀、催化反应等高难度技术,是当时化工高新技术之最;而国内基础薄弱,公司财力有限,工作难度极大。他很耽心“……万一功亏一篑,使国人从此不敢再谈化学工业,则吾等成为中国之罪人矣!”但抱着“只知责任所在,拼命为之而已”的决心,知难而上。他按照“优质、快速、廉价、爱国”的原则,决定从国外引进关键技术,招标委托部分重要的设计,选购设备,选聘外国专家……结果,仅用30个月,就于1937年1月建成了这座重化工联合企业,一次试车成功,正常投产,技术上达到了当时的国际水平。它给以后引进技术多快好省地建设工厂提供了好经验。这个厂,连同永利碱厂一起,奠定了我国基本化学工业的基础,也培养出了一大批化工科技人才。但不久,发生“七七事变”,日本侵略军逐渐逼向南京,曾先后3次以“工厂安全”相要挟,提出“合作”管理南京铔厂的要求。侯德榜和同仁们大义凛然,坚持“宁举丧,不受奠仪”,拒绝“合作”;同时,积极响应抗战,利用工厂设施,转产硝酸铵炸药和地雷壳等物资,支援前线。工厂被日本飞机3次轰炸,无法生产之后,侯德榜又组织职工紧急拆迁设备,并将人员和资料一同送往内地。

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

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 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10.21-1896.12.10)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瑞典 的斯德哥尔摩。母亲是以发现淋巴管(约1653年)而著名的瑞 典博物学家O.鲁德贝克的后裔。诺贝尔从父亲那里学习了工 程学基础,同父亲一样具有发明才能。诺贝尔于1842年随家离 开斯德哥尔摩同当时正在俄国圣彼得堡的父亲团聚。1850年离 开俄国赴巴黎学习化学,一年后又赴美国在J.埃里克森(铁 甲舰“蒙尼陀”号的建造者)的指导下工作了4年。返回圣彼 得堡后,在他父亲的工厂里工作,直到1859年该工厂破产为止。 诺贝尔重返瑞典后开始制造液体炸药硝化甘油。在这种炸 药投产后不久的1864年,工厂发生爆炸,诺贝尔最小的弟弟埃米尔和另外4人被炸死。由于危险太大,瑞典政府禁止重建这座工厂,被认为是“科学疯子”的诺贝尔,只好在湖面的一支船上进行实验。为了防止发生意外,诺贝尔将硝化甘油吸收在惰性物质中,诺贝尔称它为达纳炸药,并于1867年获得专利。1875年诺贝尔将火棉(纤维素六硝酸酯)与硝化甘油混合起来,得到胶状物质,称为炸胶,比达纳炸药有更强的爆炸力,于1876年获得专利,1887年诺贝尔发明了无烟炸药。 诺贝尔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设立物理、化学、生理与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即诺贝尔奖),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的圣雷莫逝世。诺贝尔一生未婚,没有子女。诺贝尔的墓碑是一座高约3米的灰色尖顶石碑,看上去很普通。石碑正面刻有“nobel”几个金字和诺贝尔的生卒年月,墓碑两侧刻有诺贝尔4位亲人的名字和生卒。墓碑右侧的地上,插着编号牌:170/1678。周围是10棵一人多高的柏树。

课外阅读-法拉第小传

法拉第小传 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在化学、电化学、电磁学等领域都做出过杰出贡献。他家境贫寒,未受过系统的正规教育,但却在众多领域中作出惊人成就,堪称刻苦勤奋、探索真理、不计个人名利的典范,对于青少年富有教育意义。 1、刻苦认真自学成才 迈克尔·法拉第,于1791年9月22日出生在萨里郡纽因顿的一个铁匠家庭。13岁就在一家书店当送报和装订书籍的学徒。他有强烈的求知欲,挤出一切休息时间“贪婪”地力图把他装订的一切书籍内容都从头读一遍。读后还临摹插图,工工整整地作读书笔记;用一些简单器皿照着书上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把自己的阁楼变成了小实验室。在这家书店呆了八年,他废寝忘食、如饥似渴地学习。他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时说:“我就是在工作之余,从这些书里开始找到我的哲学。这些书中有两种对我特别有帮助,一是《大英百科全书》,我从它第一次得到电的概念;另一是马塞夫人的《化学对话》,它给了我这门课的科学基础。” 在哥哥赞助下,1810年2月至1811年9月听他了十几次自然哲学的通俗讲演,每次听后都重新誊抄笔记,并画下仪器设备图。1812年2月至4月又连续听了汉弗莱·戴维4次讲座,从此燃起了进行科学研究的愿望。他曾致信皇家学院院长求助。失败后,他写信给戴维:“不管干什么都行,只要是为科学服务”。他还把他的装帧精美的听课笔记整理成《汉弗莱·戴维爵士讲演录》寄上。他对讲演内容还作了补充,书法娟秀,插图精美,显示出法拉第一丝不苟和对科学的热爱。经过戴维的推荐,1813年3月,24岁的法拉第担任了皇家学院助理实验员。后来戴维曾把他发现法拉第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功绩而引以为荣。 法拉第1813年随同戴维赴欧洲大陆作科学考察旅行,1815年回国后继续在皇家学院工作,长达50余年。1816年发表第一篇科学论文。他最初从事化学研究工作,也涉足合金钢、重玻璃的研制。在电磁学领域,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出色成绩。1824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825年接替戴维任皇家学院实验室主任,1833年任皇家学院化学教授。

关于诺贝尔的小传范文

篇一:《诺贝尔小传》 诺贝尔小传 诺贝尔是瑞典著名科学家。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瑞典斯德歌尔摩,1896年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逝世。{关于诺贝尔的小传}. 诺贝尔一生痴迷于炸药的研究。为了减轻工人的负担,他立志要发明炸药把大山辟开。首先发明了液体炸药,但液体炸药不能安全运输。在失去亲人的情况下,诺贝尔毫不气馁,发明了安全的固体炸药和引爆的雷管,为造福人类作出贡献。 临终前,诺贝尔把全部收入存入银行,设立诺贝尔奖,鼓励人们为造福人类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研究。 篇二:《诺贝尔小传》 1833年10月21日出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1850年至1852年期间,诺贝尔先后到欧美诸国进行广泛的旅游、学习,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年仅16岁的他已精通英语、德语、法语、瑞士语、瑞典语和俄语,为他今后的创造发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18310.21-189110),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 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男,1833年10月21日出生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受喜欢研究炸药的父亲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实验炸药,几乎是在轰隆轰隆的爆炸声过了童年。诺贝尔在瑞典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厂。诺贝尔一生的发明极多,获得的专利就有255种,其中仅炸药就达129种 篇三:《诺贝尔小传》{关于诺贝尔的小传}. 诺贝尔小传{关于诺贝尔的小传}. 诺贝尔(18310.21-189110)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他从小体弱多病,8岁才开始上小学,但他意志顽强,学习努力,不甘落后,成绩经常名列前茅。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忍受着疾病的折磨,但他在父亲永不停息的创造精神影响和引导下,走上了光辉灿烂的科学发明道路,死后遗产以他名义设立了“诺贝尔奖”,奖励给那些在前一年里曾赋予人类最大利益的人。 篇四:《诺贝尔小传_150字》 诺贝尔,生于1833年10月21日,卒于1896年12月10日,瑞典,世界着名化学家。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其中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在研制炸药过程中,诺贝尔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他毫不气馁,冒着生命

名人小传

学学写小传 泰戈尔小传 泰戈尔(1861~1941)Tagore,Rabindranath,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是向西方介绍印度文化和把西方文化介绍到印度的很有影响的人物。1861年5月7日生于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市,1941年8月7日卒于同地。 泰戈尔的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婆罗门种姓。祖父德瓦尔格纳特·泰戈尔和父亲戴本德拉纳特·泰戈尔都是社会活动家,支持社会改革。泰戈尔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校和孟加拉学院,但没有完成正规学习。他的知识得自父兄和家庭教师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努力者为多。他从13岁开始诗歌创作,14岁发表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 1878年,他遵父兄意愿赴英国留学,最初学习法律,后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1880年回国,专事文学创作。 1884年,离开城市到乡村去管理祖传田产。1901年,在孟加拉博尔普尔附近的圣地尼克坦创办学校,这所学校于1921年发展成为交流亚洲文化的国际大学。1905年后民族解放运动进入高潮,孟加拉和全印度人民都反对孟加拉分割的决定,形成轰轰烈烈反帝爱国运动。泰戈尔去加尔各答投身运动,义愤填膺,写出大量爱国诗篇。但不久同运动其他领袖发生意见分歧,他不赞成群众焚烧英国货物、辱骂英国人的“直接行动”,而主张多做“建设性”工作,如到农村去发展工业、消灭贫困愚昧等。他

于1907年退出运动回圣地尼克坦,过隐居生活,埋头创作。 1913年,他因英文版《吉檀迦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从此闻名世界文坛。加尔各答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英国政府封他为爵士。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先后10余次远涉重洋,访问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和平友谊,从事文化交流。 1919年,发生阿姆利则惨案,英国军队开枪打死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尔声明放弃爵士称号,以示抗议。1930年,他访问苏联,写有《俄国书简》。他谴责意大利法西斯侵略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支持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反对法西斯头子佛朗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写文章斥责希特勒的不义行径。他始终关心世界政治和人民命运,支持人类的正义事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