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各国生物学家小传

世界各国生物学家小传

世界各国生物学家小传
世界各国生物学家小传

世界各国生物学家小传

-----有很多的微生物学家

阿尔贝尔 ARBER,Werener

阿尔贝尔 ARBER,Werener 1929.6.3—?。瑞士的分子生物学家。Zürich工科大学毕业后,在日内瓦大学生物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由于λ原噬菌体缺失变导的研究而获得了学位(1958)。其后,在南加州大学J.Bertani的研究室对P1噬菌体的细胞导入进行了研究。1960年归国后,在日内瓦大学对噬菌体感染系中有关寄主支配的限制与修饰进行了研究。已明确了限制是基于特异的核酸内切触对外来性DNA被分解后而产生的;修饰则是由于特异的甲基化酶的作用使核苷甲基化的结果。1971年任巴赛尔大学(Biozentrum)教授。此外尚有转位子和插入因子等的研究。1978年与D.Nath-ans.H.O.Smith共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鄂永昌)

埃尔利希 EHRLICH,Paul

埃尔利希 EHRLICH,Paul 1854.3.14—1915.8.20。德国医学家和细菌学家。生于西里西亚的斯踹伦(Strehlen)。曾在斯特拉斯堡学习过。1878年在柏林大学跟弗雷里希斯(F.vonFrerichs)从事实验病理学的研究。后来到柯赫(Koch)传染病研究所,并于1896年任血清研究所所长,进而于1899年任实验医疗研究所所长,1906年任化学疗法研究所所长。由于他提出精巧的染色法,对血球形态学作出了极为卓越的贡献,成为现代血液学的先驱。他发现了抗酸性菌染色法、吡咯化合物的埃尔利希反应(对二甲胺基苯(甲)醛的反应)及检验类胆红素(bilirubinoid)的重氮反应等进行了许多实验研究。从这些药理反应的化学中发展了所谓化学疗法,因而成为化学疗法的奠基者。他一方面对免疫学的抗原抗体反应,引入化学反应的量论方法,于1904—1905年建立了有名的侧链论(德Seitenkette-ntheorie),另一方面还把自体抗原对自本是没有免疫性,作为Horror autotoxicus的定律,从而奠定了免疫学的理论基础。从实际工作来说,他发明的锥体虫(Trypanosoma)病及螺旋体病(Trepone-ma)疗法(创制有机砷化合物的salvarsan—

“606”,1909—1910)、治疗血清的抗毒力检定法等都很重要的。另外他还进行了癌症的研究(埃尔利希腹水癌)。于1908年与梅契尼科夫(E.Metchni-kaff)一起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金。日本的志贺洁(赤痢杆菌的发现者)和秦佐八郎(“606”研究的协作者)等都是他的学生。(田明华译)

埃维利 AVERY, Oswald Theodore

埃维利 AVERY, Oswald Theodore 1877.10.21—1955.2.20。美国细菌学家。出生于加拿大Nova Scotia州Halifax,10岁时移居美国,1904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曾一度开业行医,后来于1907年入Brooklyn的 Hoagland研究所开始研究细菌,1913年转至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1945年因年老退休。但一直到1948年仍在该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他对肺炎双球菌的荚膜物质的免疫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已明确是多糖类,并在对它同病原性的关系探索中,发现肺炎双球菌的病源性的转化是基于可遗传的菌体因子的变异;进而与C.M.MacLeod、M.McCarty又共同证明形质转化的物质是脱氧核糖核酸(1944),这被评价为基因的实质是DNA的最早的发现。(鄂永昌译)

奥拉詹森 ORLA-JENSEN, Sigurd

奥拉詹森 ORLA-JENSEN, Sigurd 1870—1949。荷兰的细菌学家。哥本哈根皇家技术学院(Copenhagen Royal Technical College)的教授。他主张基于生理性质的细菌的“自然”分类,并把重视系统发生的新命名法引进了细菌分类学中, 1919年出版的《The lactic acidbacteria》被称为细菌分类学的经典著作。主要著作:《Die Ha-uptlinicndes natürlichen Bakterien-Systems》,1909。(田明华译)

巴尔逖摩 BALTIMORE,David

巴尔逖摩 BALTIMORE,David 1938.3.7—?。美国微生物学家。 1972年起任马萨诸塞州工科大学(MIT)教授,曾就学于Swarthm-ore大学、Rockefeller大学,经在MIT、Albert Einstein医科大学和Salk研究所工作后,又转回MIT工作。曾研究过病毒的缺失干涉粒子(DIpar-ticle)和病毒粒子内酶, 1970年用鼷鼠白血病病毒,研究确定了RNA依赖性DNA 聚合酶(同反转录酶)的存在,并与H. M.Temin- 水谷慧同时发表。 1975年与Temin、R.Dulbecco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为美国科学学会会员。(鄂永昌译)

巴斯德 PASTEUR,Louis

巴斯德 PASTEUR,Louis 1822.12.27—1895.9.28。法国化学家和微生物学家。就学于巴黎的Ecole Normale,毕业后任杜马斯(J.A.B.Dumas)的助手,经任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大学教授(1849)和里莱理科(Li-lle)大学教授(1854)后,任母校的教授(1857)。

此后又任索蓬(Sorbonne)大学教授(1867)及巴斯德(Pasteur)研究所所长(1881)。为近代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创始人。他从酒石酸盐旋光性(1848)的研究中,注意到微生物的作用而探索发酵的原因,特别是建立了灭菌技术,否定了自然发生论,证明发酵或腐败现象乃是微生物的作用。他的主要研究成就是:发现厌氧微生物和偏性厌氧生活;发明防止蚕的微粒子病和葡萄酒酸败的低温灭菌法(1866);利用鸡霍乱、炭疽

病和狂犬病(1885)病毒减弱现象,发明了弱毒性疫苗;建立了对感染病特异免疫性的一般法则等。(刘信译)

北里柴三郎

北里柴三郎1853.12.20—1931.6.13。日本细菌学家。生于熊本县,曾求学于熊本医学校,后入现在的东京大学医学系学习。毕业后到内务省卫生局工作,1885年留学德国从师于柯赫,1891年回国创立传染病研究所,并任该所所长。该研究所(私立,大日本卫生会)后改为国立研究所,1914年移交东京帝国大学管理时辞职,并重新组建里研究所。留学时期,继1889年发现破伤风菌后,他和贝林格(E.A.Von Behring)共同发现了破伤风抗毒血清(1890),这是一项首创血清学(现在所谓的免疫化学)的历史性成就。1894年曾赴香港调查鼠疫的流行情况,发现了鼠疫菌。其门下有志贺洁等学者。(刘信译

贝纳赛拉夫 BENACERRAF, Baruj

贝纳赛拉夫 BENACERRAF, Baruj 1920.10.29—?。出生于委内瑞拉,美国医学家。1943年取得美国公民权。1945年在维几尼亚医科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任纽约大学病理学副教授,在NIH的变态反应传染病部门任主任,1970年开始任哈佛大学比较病理学教授,为免疫反应基因发现者之一。六十年代前半期,对两个系统的土拨鼠(系统2和系统13)PolyLlysine抗原的免疫反应进行了比较,发现系统2具有较高的反应性,系统13无反应性,其反应性是由单一的对立显性基因所支配。以后用许多纯系小鼠及同族小鼠,发展了有关对各种抗原免疫反应性的研究,发现免疫反应基因含于支配主要组织适合性抗原的基因复合体(H-2)的Ⅰ领域。由于后来许多研究者的工作,已清楚在人和其它动物体上也基本如此,将七十年代的免疫学在遗传学的基础上推向高速发展。由于这些成就,1980年与J.Dausset,G.D.Snell共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李建之译)

倍林 BEHRING, Emil Adolph von

倍林 BEHRING, Emil Adolph von 1854.3.15—1917.3.31。德国细菌学、免疫学家。最初是军医,后在柏林当科克(R.Koch)的助手,1894年任哈雷大学卫生学教授,翌年转任马尔堡卫生研究所所长。曾与日本北里柴三郎等合作,将白喉杆菌及破伤风菌分别注射于不同动物体内,发现在血清中形成白喉杆菌及破伤风菌的抗毒素(1892),成为血清学及血清疗法的创始人。由于抗血清的发明,1901年获得首届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主要著作:《Gesammelte Abhandlungen zuratiologischenTherapie von ansteckenden Krankheiten》,1893;《Therapie der Infektionskrankheiten》,1899。(区伟乾译)

波特尔 PORTER,Rodney Robert

波特尔 PORTER,Rodney Robert 1917.10.8—?。英国生物化学家和免疫学家。曾学习于Liverpool大学和剑桥大学,也曾在NationalInstiute for MedicalRescarch作为成员工作过,之后,从1960年起任伦敦大学的St· Mary′ s HospitalMedical school的免疫学教授, 1967年以后为牛津大学生物化学教授。又自1964年起为皇家学会会员。五十年代后期,用蛋白分解酶的木瓜蛋白酶处理免疫球蛋白G (IgG),发现三个分解片段,其中两个为相同的Fab,与另一区段Fc结合,所以明确了IgG是2Fab+Fc构成的;同时也明确了与抗原间的结合的Fab,对补体结合或吞噬的助长效应等生物学活性是在Fc;以后他在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分析研究方面居于领先的地位。1972年与G.M.Edelman 共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鄂永昌译)

伯内特 BURNET, Frank Macfarlane

伯内特 BURNET, Frank Macfarlane 1899.9.3—?。澳大利亚医学家,在墨尔本大学取得医学学位(1923),后在伦敦大学留学。1944年起任墨尔本大学医学院教授。以流行性感冒= 病毒以及噬菌体的研究等作为病毒学家而颇具名声,但不久又转向免疫学的研究,提倡有关免疫抗体产生的无性繁殖系选择学说(1957),为现代免疫学开辟了革命的前景。1960年与P.B.Medawar一起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主要著作:《Clonal selection theo-ry of acquired immunity》,1959;《Princip- les of animal virology》,2版, 1960;《Cellu-lar immunology》, 1969;《Immunological sur- veillance,1970;《Genes, dreams and reali- ty, 1971:《Intrinsic mutagenesis: A geneticapproach to ageing,1974。(区伟乾译)

勃尔德 BORDET,Jules

勃尔德 BORDET,Jules 1870. 6. 13—1961. 4. 6。比利时细菌学家。布鲁塞尔(Bruxelles)大学毕业。1894 年入巴黎巴斯德研究所,任梅契尼可夫(E.Metchnikoff)的助手。1901年在布鲁塞尔设立巴斯德研究所。1907年任布鲁塞尔大学教授。他发现红血球凝聚反应和溶血反应,并阐明了它的机制。随后又发现包含在动物新鲜血清中的感应物质〔法,Substance sensibilisatrice,aléxine与埃里希(P.Ehrlich)命名的补体(Komple-ment)相同〕(1898)。1901年又和根哥(O.Gengou)一起发现了现在称作补体结合反应的血清学反应。另外和根哥一起发现了百日咳菌(Bordetelle pert-ussis)。他同埃利希就溶血反应的机制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1919年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刘信译)

布卢姆伯格 BLUMBERG,Baruch Sam-uel

布卢姆伯格 BLUMBERG,Baruch Sam-uel 1925.7.28—?。美国医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在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57)后,任国立关节炎和代谢疾病研究所研究员(1957—1964),后转入费城的癌症研究所任临床究所副所长。从事血清蛋白质的免疫遗传学研究,发现血清中

新的抗原抗体,由于此种抗原多见于澳大利亚当地人的血清中,所以命名为澳大利亚抗原(1965)。其后证明了抗原存在于B型肝炎病毒的表面,被认是病毒碎片的、直径22毫微米的粒子。他的发现推动了肝炎病毒研究的发展。1976年以发现澳大利亚抗原的功绩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主要著作:《Anew antigen inle-uchemia sera》, 1965。(区伟乾译)

德雷勒 D’HERELLE,Félix H ubert

德雷勒 D’HERELLE,Félix Hubert 1873.4.25—1940.2.22。加拿大出生的细菌学家。1902—1906年任瓜地马拉细菌研究所所长,此后赴墨西哥的梅里达(Merida),自1907年起在巴黎的巴斯德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28—1933年任耶鲁大学教授。1933年去苏联,任梯比利斯大学教授及该校传染病研究所所长。死于巴黎。他和图特(F.W.Twort)同以细菌噬菌体的发现而闻名(1917年)。主要著作:《Le bacteriophage,son róle dan sl’immunité》。(刘信译)

杜博斯 DUBOS,René Jule

杜博斯 DUBOS,René Jule 1901.2.20—?。在法国出生的美国细菌学家、环境医学家。早先求学于巴黎的国立农学院,1924年赴美,在拉特格斯大学随瓦克斯曼(S.Waksman)进行研究,并获得学位。1927年入洛克菲勒研究所,任环境医学部教授。从短芽孢杆菌分离出短杆菌素(1939)。这是从土壤微生物获得抗菌素的最早的成就之一。短杆菌素是混合物,此后又从其中分离到短杆菌肽丁等。其特点在于从微生物间的生态学上相互作用的观点,这一宽广的视野来观察抗菌素等物质。主要著作:《The bacterial cell》,1954;《Mi-rage of health》,1959;《Pasteur and modernscience》,1960;《The dreams of reason》,1963;《Man adapting》,1965;《Bacterialand mycotic infections of man》4版,1965,《Reason awake》,1970;《A god within》,1972;《Only one earth(与B.Ward合编)》,1972;《Choisir d’etre humain》,1974。(刘信译)

杜塞特 DAUSSET,Jean

杜塞特 DAUSSET,Jean 1916.10.19—?。法国医学家。巴黎大学医学系毕业,后经该大学Saint Louis医院和国立输血中心,从1968年起任巴黎大学免疫血液学教授,自1978年以来,一直任College de France 教授,在此期间曾临时兼任国立卫生研究所移植免疫遗传研究部部长。1958年他最先发现人的一种主要组织亲和性抗原(HLA),并命名为Mac (现在的HLA-A2);以后对HLA的对立性状进行分析。自1970年以来,免疫学在遗传学的基础上有了迅速的发展,但他的重要发现起着先导作用。对于他的功绩,1980年同B.Ben-acerraf、G.D.Snell一起被授与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鄂永昌译)

弗莱明 FLEMING,Alexander

弗莱明 FLEMING,Alexander 1881.8.6—1955.3.11。英国细菌学家。曾求学于伦敦圣玛丽医院附属医学校,在伦敦大学获得学位(1908)。后在圣玛丽医院疫苗研究所担任以调理素学说闻名的赖特(J.H Wright)的助手。他一生在此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28年住伦敦大学教授,并领导赖特-弗莱明微生物研究所。发现溶菌酶(1922,他认为作为感冒的后遗症分泌鼻涕是细菌抑制机制的主体)之后,在培养葡萄球菌的变异研究中,观察到细菌因混入霉菌而死亡,作为其活性物质而发现了青霉素(1929)。从此,人类进入了抗菌素治疗的时代。晚年再次进行噬菌现象的研究。1945年他和合作者牛津小组的弗洛里(H.W.Flory)、秦(E.B.Chain)一起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主要著作:《On the antibacterial action of cultures ofPenicillium》,1929。

盖奇杜塞克 GAJDUSEK, Daniel Carlton

盖奇杜塞克 GAJDUSEK, Daniel Carlton 1923.9.9—?。美国病毒学家,曾在哈佛大学学习,最初从事小儿科学,以后转到国立神经病和中风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alogicalDiseases and Strokes)工作,从而对未开化民族的病型产生了兴趣。1957年,他发现了新几内亚东部高地人福尔(Fore)族中被称为库鲁(Kuru)的一种神经病。当初曾认为致病原因是由于遗传、营养不良、中毒等,但也不完全排除感染所致的说法,于是,他在1964年将死者的脑乳剂接种在黑猩猩的脑内,从而证实了库鲁病可以在动物身上再现与传播。后又进一步于1970年证明了人的克罗伊茨费尔特、雅可布(Creutzfeld-Jakob)病,1974年证明了羊的蹭痒症(Scarpie)、水貂(mink)的脑病等呈现类似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的神经病,均可经灵长类传播,并属同种类型的病。其病因被认为是一种病毒,但又比已知的病毒小,而且缺少免疫反应,由此也可以说是裸露的核酸,但具体怎样尚未弄清。这种潜伏期极长的扩散性病毒病,人们称其为慢性病毒感染症(迟发性病毒感染症),盖奇杜塞克是其研究的中心人物。由于他对库鲁病的研究为慢性病毒感染的广泛研究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因而曾获得了1976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田明华译)

柯赫 KOCH, Robert

柯赫 KOCH, Robert 1843.12.11—1910.5.27。德国细菌学家。生于汉诺威的克劳斯塔,曾求于学于哥廷根。1872年任沃斯泰因地方卫生技师,1880年任德意志帝国卫生官,1885年任柏林大学教授,1891年任新设立的传染病研究所所长。此后去埃及、印度、非洲各地作研究考察。他在建立微生物病的病因理论,培养、染色等检查方法以及建立病原菌学技术等方面,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作为柯赫学派的核心人物,在细菌学史上形成了一个柯赫时代。特别值得提起的是,他研制成功了炭疽菌的纯培养法(平板培养法)和检测法(1876);发现了结核菌(1882)和霍乱菌;创制了结核菌素等。除此外,他在锥体虫(Trypanosoma)病、牛瘟,疟疾、伤寒等方面的研究也很有名。他最活跃的1880—1900年,曾是发现病原菌的黄金时代。1905年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刘信译)

科思 COHN, Ferdinand Julius

科思 COHN, Ferdinand Julius 1828.1.24—1898.6.25。德国植物学家、微生物学家。1859年任布雷斯劳(Breslau)大学教授。1866年创建植物生理学研究所,1872年任所长。他和巴斯德几乎在同一时期对细菌学作出很大贡献,柯赫即出自其门下。他的重要成就除细菌培养以外,还有孢子的发现及其研究,它阐明了热杀菌的不可靠的原因,起着使“自然发生说”最后破产的作用。另一方面他提出的,即如果植物体的原生质有坚固的细胞膜存在,则与动物的原生质(Sarcode)是相同的(1850)这一见解,也颇负盛名。主要著作:《Untersuchungen über die Entwicklungsgesc-hichte der mikroskopischen Algen und Pi-lze》,1854;《Grundlegende untersuchungenüker Biologie und Sgstematik der Bakferien》,1872—1875。(刘信译)

莱德伯格 LEDERBERG,Joshua

莱德伯格 LEDERBERG,Joshua 1925.5.23—?。美国微生物遗传学家。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动物学,接着在该大学及医学院学习医学,后又在耶鲁大学微生物系学习。毕业后任威斯康星大学副教授,1954年升为教授。1947年利用大肠杆菌发现了基因重组,1951年又和津德(N.Zinder)共同用鼠伤寒菌(沙门氏菌)发现了转型现象。他和比德尔(G.W.Beadle)、塔特姆(E.L.Tatum)一起获1958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刘信译)

里斯特 LISTER,Joseph

里斯特 LISTER,Joseph 1827.4.5—1912.2.10。另被称为Lister ofLyme Regis。英国外科医师。曾在伦敦求学,在爱丁堡从事医疗工作(1854),以后历任格拉斯哥(1860)、爱丁堡(1869)、伦敦(1877)各大学教授。他从巴斯德(L.Pasteur)关于发酵、腐败和化脓理论中得到启发而注意外科手术时细菌感染(化脓)的严重性,首创使用石碳酸消毒法,在外科技术上带来了革新(1867),但反对的也不少,约经30年才普及。(区伟乾译)

里歇 RICHET,Charles Robert

里歇 RICHET,Charles Robert 1850.8.26—1935.12.4。法国生理学家、血清学家。曾从师于马莱(E.J. Marey)、伯纳德(C.Bernard)等,1887年任巴黎大学教授,原先研究神经生理学及体温生理学,后来首创血清疗法而从事有关的研究,1890年第一次对人体施行血清注射。他发现注射抗原(异体血清)引起机体感受性增强状态,而命名为过敏性(1902),以此获得191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在1920年代还进行了腔肠动物刺丝胞毒素的生物作用等研究。主要著作《Propriétés chimi-ques et physiologiques du suc gastrique》,1879;《Physiologie》,1893—1902;《Dictio-nnaire de Physiologie》, 10卷,

卢沃夫 LWOFF,André Michael

卢沃夫 LWOFF,André Michael 1902. 5.8—?。法国微生物学家。生于Ainy-le-Chcteau(阿利埃),学完医学后,入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原生动物和细菌。二次大战后,开始了溶原菌的研究,阐明溶原菌并非一个集团,而是各个子代细菌细胞。并证明了溶原菌保持着前噬菌体,因偶然的或人为的诱发而从这一状态转向增殖状态,释放出感染性噬菌体。他是在这样一种思想指导下进行研究的,而这种原噬菌体(prophage)诱发现象,是一种遗传现象,与在该研究所由莫诺(J.Monod)等研究的适应酶相类似。这一研究阐明了表达遗传性状的遗传控制机制。由于这一研究成果,他和雅可布(F.Jacob)、莫诺(Monod)一起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主要著作:《Biological order》,1960。(刘信译)

鲁ROUX,Pierre Paul Emil

鲁ROUX,Pierre Paul Emil 1853.12.17—1933.11.3。法国细菌学家。在巴斯德研究所从事研究,1904年任该所所长。同巴斯德、梅契尼科夫合作进行了许多研究,主要成就是证明白喉菌体外毒素和抗破伤风血清的改良等。(刘信译)

尼科尔 NICOLIE,Charles Jean Henri

尼科尔 NICOLIE,Charles Jean Henri 1866.9.21—1936.2.28。法国细菌学家。曾就读于巴黎大学,1892年进入巴斯德研究所。先任鲁昂医学院教授,后任突尼斯的巴斯德研究所长(1903),法兰西学院教授(1932)。曾对黑热病及斑疗伤寒进行研究。获1928年度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主要著作:《Eléments de microbiologie générale》,1901;《Traite de technique,microbiologi-que′》,1902,《Naissance,vie et mort des mal-adies inlec tieuses,》,1931。(刘信译)

冉达斯 ENDERS John Franklin

冉达斯 ENDERS John Franklin 1897.2.10—?。美国微生物学者。曾就学于耶鲁(Yale)大学及哈佛(Harvard)大学,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工作。在Chipdren′s Hospital Medical Center研究过传染病。1956年成为该大学的教授,从1967年开始为名誉教授。1949年成功地使脊髓灰质炎过滤性病毒等在培养细胞中繁殖,发现了细胞致病效应(Cyto-pathic effect),成为近代过滤性病毒研究之开端,也是开发有效的脊髓灰质炎过滤性病毒疫苗的重要转机。1954年成功地分离出麻疹过滤性病毒。1954年与T.H.Weller及F.C.Robbins一起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为美国科学协会会员,英国及法国科学协会的外籍会员.(李建之译)

施耐尔 SNELL,George Davis

施耐尔 SNELL,George Davis 1903.12.19—?。为美国的免疫遗传学者。1930年在哈佛大学获得Sc.D学位。在两三个大学执教之后,在Jackson Laboratory及NIH等作研究工作。小白鼠的主要组织亲和性抗原(H-2)的存在最初虽是由P.A.Gorer(1936)年发现的,但Snell 继承下来并予以发展。50年代他发现H-2不是由单一基因,而是由带有多型性遗传的复合基因所支配;同时也开展了H-2 Congenic 小白鼠的研究,对H-2进行了细致的分析。70年代的免疫学由于应用了同族(Con -genic)小白鼠而得到飞速的进展,而他的研究起了奠基作用。1980年与B.Benacerraf,J.Dauset一起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李建之译)

特民 TEMIN,Howard Martin

特民 TEMIN,Howard Martin 1934.12.1—?。美国病毒学家。从1969年开始任威斯康星大学McArdle癌研究所教授。与曾在Swar-thmore 大学及California工业大学学习过的H.Rubin博士一起建立了对劳氏肉瘤病毒定量法,在1960年前后开始提出了属于RNA肿瘤病毒的劳氏肉瘤病毒在感染细胞内形成前病毒的学说。1964年发现了劳氏肉瘤病毒可被放线菌素D所抑制,提出了DNA前病毒学说。1970年在水谷慧的协助下,阐明了用含于病毒粒子的酶进行依赖RNA的DNA合成(逆转录酶的发现:与D.Baltimore同时发表)。1975年与Baltimore,R.Dulbecco一起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为美国科学协会会员。(李建之译)

图特TWORT,Frederick William

图特TWORT,Frederick William 1877.10.22—1950.3.20。英国细菌学家。在圣托马斯(st.Thomas)医院取得医师资格(1900),在该院、伦敦医院和伦敦大学布郎研究所工作(1909),后任伦敦大学教授(1931)。他和F.H.德雷勒(d'Herelle)同是作为细菌噬菌体的发现者而闻名于世(1915)。曾对役牛的Johne氏病进行了研究,并分离出了病原菌(一种分枝细菌,Johne'sbacillus)。噬菌体是在葡萄球菌中发现的,但他认为那是酶样的物质,并未搞清是生物性因子。(刘信译)

瓦克斯曼 WAKSMAN,Selman Abraham

瓦克斯曼 WAKSMAN,Selman Abraham 1888.7.22—1973.8.16。美国微生物学家。生于乌克兰的普里鲁卡。在奥德萨读完高级中学,于1910年赴美,1915年毕业于Rutgers College。1925年任该学院副教授,1931年升任教授,1949—1958年任微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曾和威斯康星大学的弗雷德(F.D.Fred)合作进行过研究,并和海滨实验所有协作关系。作为农学上的问题以土壤生态学研究为中心。对进行无机营养的产疏杆菌(1922)和微生物的纤维素分解(1940)进行了研究。此外,他还从放线菌中发现了链霉素(1944)等医用抗菌素,对抗菌素的利用和发展作出很大贡献(最早研究放线菌的抗菌原理者是莱斯克(R.Lieske)于1921年进行的)。1952年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两次访问日本。主要著作:《Principle of soil microbiology》,1927;《Microbial antagonisms

and antibiotic subs- tances》1945;《The Actinomycetes》,1950。(刘信译)

西莫威斯 SEMMELWEIS,Ignaz Philipp

西莫威斯 SEMMELWEIS,Ignaz Philipp 1818.7.1—1865.8.13。匈牙利产科医生。先在布达佩斯大学学法律,后在维也纳大学学习医学。1846年以后在维也纳大学产科工作。产褥热是一种败血症,他阐明了产褥热是由于接触产妇的医生的手及器械不清洁所致。通过实行消毒的办法已使产褥热的死亡率显著降低,使他的学说得到证实,但在当时却遭到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对。1854年他离开维也纳任布达佩斯大学产科教授。主要著作:《Die Atiologie,der Begriff und die Prophylaxis des Kind -bettfiebers》,1861。(杨相林译)

野口英世

野口英世1876.11.9—1928.5.21。细菌学家。生于福岛县。1896年在东京学医,翌年参加医生开业考试合格。1898年任传染病研究所助手,进行细菌学的研究。1900年赴美,在宾夕法厄亚大学任病理学助教(1901),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助手(1904),除研究蛇毒、血清反应以及俄洛耶热病原体的分离等外,最出色的成就是用进行性麻痹患者的脑切片标本证明了梅毒螺旋体,取得了确定梅毒病因理论的成就,1911年发表梅毒螺旋体培养成功的报告,但通过重复试验而末获得承认。1915年因对梅毒的研究而获得日本学士院恩赐奖。其后曾活跃地对黄热病、砂眼、脊髓灰质炎等病原体进行了研究,但在西非的阿克拉(Accra)(加纳)研究黄热病时受感染而死去。

主要著作:《Serum diagnosis of syphilisand lutin reaction》,1910;《Laboratory di-agnosis of syphilis》,1923。

(刘信译)

詹纳 JENNER,Edward

詹纳 JENNER,Edward 1749.5.17—1823.1.26。英国医师。生于格洛斯特夏(Gloucestershire)的伯克莱(Berkeley),他以布里斯托(Bristol)附近的一个外科见习生的身份到伦敦以享特(J.Hunter)为师(1770—1772),并在圣·乔治医院学习。1773年回到伯克莱从事医务工作。发明接种牛痘方法,为预防接种的创始人(1796)。主要著作:《An inquiry into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the Variolae Vaccinae》,1798。(区伟乾译)

志贺洁

志贺洁1871(明治3年).12.18—1957.1.25。日本细菌学家。出生于仙台市。1896年东京帝国大学医学系毕业,在传染病研究所从事细菌学研究。1898年他从患者粪便中,首次发现并分离出细菌性痢疾的病原体——赤痢菌[志贺菌(Shigella dysenteriae)]。1901年留学德国,在法兰克福a.M.的实验治疗研究所,随该所所长埃尔利希(P.Ehrlich)从事研究结核的化学疗法,创制出台盼红及其它化学治疗剂。归国后,在传染病研究所和北里研究所从事结核、麻疯病等的研究,后任京城(朝鲜汉城)帝国大学校长。(刘信译)

佐贝尔 ZOBELL,Claude Ephraim

佐贝尔 ZOBELL,Claude Ephraim 1904.8.22—?。美国海洋微生物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克利普斯(Scripps)海洋研究所副教授(1936—1948)、教授(1948—1972)。以其著作《Marine,microbiology》,1946奠下了海洋微生物学的基础。他的海洋细菌的界面利用学说(1936)及深海嗜压性细菌的发现(1949)颇为闻名。

论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

论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BC384—BC323)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学家和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被恩格斯称为古希腊学者中?最博学的人物?。他的代表作之一《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学和法学的奠基之作,在该书中,他关于法律问题的论述对西方法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城邦、政体与法律 亚里士多德的法律观与城邦观是连结在一起的。最好的城邦是行于中庸的城邦,最好的法律也应该是权衡中道的法律。法律?应该是促成全邦人民都能进于正义和善德的永久制度。?法律的作用与城邦的目的是同一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决定于政体,根据政体而制定。法律是政体宗旨的体现,政体的好坏决定了法律的好坏。他说:?符合于正宗政体所制定的法律就一定合乎正义,而符合于变态或乖戾的政体所制定的法律就不合乎正义。? 当亚里士多德把法律与城邦、政体的目的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把法律当作手段和工具。但是,这也体现了他对法律的目的的一种价值判断。法律的目的和国家的目的在一定意义上是同一的,但是法律与国家毕竟不是同一事物,它们的目的也有所不同。与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的目的是保护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秩序的实证观点相比,亚里士多德的法律目的论明显具有理想主义色彩。 二、正义论的法律观 正义与法律的关系是亚里士多德法律思想的核心。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概念与正义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而他的正义观念又与平等观念密不可分。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平等分为?数量相等?和?比值相等?。?‘数量相等’的意义是你所得到的相同事物在

数目和容量上与他人所得者相等,‘比值相等’的意义是根据各人的真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衡称的事物。?亚里士多德认为,?现在的人们大家都承认政治权利的分配应该按照各人的价值为之分配这个原则是合乎绝对的正义的。?可见,人人平等不是正义,不同的人应该享有不等的权利才是正义的。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分配正义(distributive justice)与矫正正义(corrective justice)的著名二分法。分配正义根据接受者的功绩来分发荣誉和奖励,矫正正义不考虑当事人的地位,只要一个人对另一个人造成了损害,就要从损害者所得好处中拿出一部分去弥补受损者,不管好人犯法还是坏人犯法,都应该受到惩罚。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自然正义(natural justice)与习惯正义(conventional justice)的划分。 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本身是正义的体现,?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而法律恰恰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法律的目的就是正义,法律?应该是促成全邦人民都能进于正义和善德的永久制度。?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法律就是没有人类感情偏见的、与所有美德共存的道德力量的外在表现。而判断良法恶法的根本标准就在于是否合乎正义。 可以说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论的法律观是法律伦理学的源头。他的老师柏拉图的正义观最早体现了道德和法律的不同特性,提出了道德正义高于法律正义,正义是指导立法的原则。亚里士多德也认为自然法高于人定法,但他不是简单的比较孰高孰低,而是把明确的把正义作为法律的目的,并进而把正义作为批判法律好坏的标准,明确指出了实行法治的前提在于法是良法。亚里士多德视正义为城邦的原则,由正义衍生法律,确定了法律以正义为价值目标。从亚里士多德正义论的法律观到西塞罗的自然法理论,再到古典自然法学派、新自然法学派,正义与法律的关系是西方法律思想史的一个基本问题。亚里士多德正义论的法律观之

名言警句——辞典

6 国家 (1)治国 6.021 天下犹人之体,腹心充实,四支虽病,终无大患 ○《三国志·魏书·杜畿传》 6.023 构大厦者先择匠而后简材,治国家者先择佐而后定民 构:架屋。简:通“柬”,选择。佐:辅助的人。○《意林》引《物理论》 6.024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房玄龄语 6.025 正其本者万事理,劳于永者逸于使 劳于永:为长远利益而操劳。逸:安心。使:经常忙碌。○唐·张九龄《对嗣鲁王道坚所举道侔伊吕科·第一道》 6.027 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 ○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公上疏言,~。其言切至。” (2)安危 6.171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居安:处于安全的境况。备:事先有准备。○《左传·襄公十一年》6.178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为wéi:做,防止。未有:没有发生之时。未乱:尚未发生动乱。 ○《老子》六十四章 6.182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 ○《管子·正世》 6.211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浚:开浚,疏通。○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魏徽上疏 6.244 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 召远:招徕远方的人。修:整治。近:指国内。闭:堵塞。○《管子·版法》 7 人民 (1)民本 7.001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惟:惟独,只有。邦:国。本:根本。○《尚书·五子之歌》 7.006 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 夫:发语词,无实义。别而听之:分别听信个人之辞。合而听之:全面听取。圣:无所不通。○《管子·君臣上》 7.010 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 为wéi:治理。正:使正当。○汉·王符《潜夫论·务本》 7.016 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 ○《三国志·吴书·骆统传》 7.029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 兴行:重德行。○明·王廷相《慎言·御民篇》 (2)民心 7.041 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 安土重zhòng迁:安居于本土,不愿轻易迁动。卒cù:同“猝”,突然。顺:顺其意。逆:背其意。○《三国志·魏书·袁涣传》 7.042 可怀以德,难屈以力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 内容概要: 【1】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人类善于和喜欢用感觉来感知和观察世界。 【2】人类和动物不同在于人类通过感觉产生记忆并从而积累经验,而经验通过总结推广会形成技术。 【3】经验是个别的具体的知识,而技术则是更抽象普遍的知识。技术由经验而来并且高于经验。 【4】经验高于感知,技术高于经验,无为的技术高于有为的技术,抽象理论高于实际技术。从而可以知道,智慧是关于抽象、普遍的原理和原因的知识,有智慧的人不仅 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5】原理越普遍、越基本就越接近智慧和真理,真正的智慧就是终极的原理,解释万物的原因。这也就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6】这种普遍的原理和学术是无用的,不能带来物质的好处和利益,这就是为学术而成立的唯一自由学术——哲学。 【7】哲学思考的是最深奥、最接近神的问题,因此哲学也就是最光荣和最神圣的学术,即使它和其他学术相比不切实用。 【8】哲学就是为了让我们通过思考了解从而知道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情,让我们解开对世界的疑惑。这是哲学这门学术的结果和目的。 感想和思考: 哲学是什么?在古希腊的语言中哲学的字面意义是“爱智慧”。那么智慧又是什么?是聪明吗?还是博学?在这篇文章中亚里士多德将这个问题一步步解构开来,剖析其中的内涵。 首先,人类的感知和思考体系是怎样的?亚里士多德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并归纳下结论说:人类像其他一些动物一样感知这个世界,我们看、听、闻、触摸,通过这些感觉的官能识知事物,而且可以产生相应的记忆,这是人类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人类还凭借记忆不断积累相关经验,某些事情的重复出现让我们从中得知了内在规律并获得经验;根据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又逐渐产生对某一类事物的普遍性判断——这比单纯的经验要更高一层——也就从而得到了知识和技术。技术和经验的最大差别在于普遍性,也就是将对单个事物的经验拓展开来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知识,从而可以对某些事情看得更加明白透彻——不仅知道规律,并且知道为什么会如此。 可以说,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对于我们如何认识世界的观点,可是这不是亚里士多德想要谈的主要问题,他想要说的是,怎样的学术是更接近真理更有意义的。他的认识论是为了引出什么才是智慧,从而知道什么才是最接近智慧的学术,也就是对“形而上学”进行定义。 从上面对人的认识的剖析中可以看出,记忆高于单纯的感官,经验高于单纯的记忆,技术高于单纯的经验,亚里士多德从而认为:知道更普遍规律的人更有智慧,为学术本身探求知识比思考实际应用的人更近于智慧。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关于智慧的诠释。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的比较阅读 知识讲解(1)(含答案)

中考总复习——文言文的比较阅读 责编:王军霞 考点透视 文言文的比较阅读是通过阅读提供的两篇文言文考查考生的文言文综合阅读能力和比较辨析能力。最近两年在很多省市的中考题中都出现这种题型,比较阅读也渐成规模。主要有课内两段的比较阅读、课外两段的比较阅读、一课内一课外的比较阅读,其中尤以一课内一课外的比较阅读较为常见,所以,考生在熟练阅读课内文言文的同时应重视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考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3)比较阅读材料内容、写法、结构及表达方式的异同;(4)领悟两个阅读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和情感的异同;(5)就比较阅读材料的内容谈自己的不同体验或自己从文中所受到的不同启示。 知识讲解 解读命题,点拨解题思路 文言文比较阅读的选文一般以“文段”形式出现,多以指向道德情感、突出人文性,尤其是爱国诚信、敬老爱幼、团结友善的文段为主,同时也有纯说明或写景的文段入选。多为两则,偶有三则。一般情况下,选取的文段之间一是必定存在着“联系点”,课外文段往往是课内文段的补充或延伸,在作者、文体、主题、题材、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顺序等要素中有一个或多个相同(相近)之处;二是存在“可比点”,或同中存异,或异中有同;三是难易度相当,均为浅易文言文。 中考命制“求同辨异”类题目,借以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命题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异中求同 要求考生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筛选和提炼,透过表象上的“异”寻求内质上的“同”,找到两篇文章的相似点。解题时先明确“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感悟“同工”之妙。解答“求同”类试题时,重在将两者做纵横双向比较,弄清两者为什么“同”,这是讲清原因;“同”在哪些方面?这是理清范围。 例: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义阳①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②。嗜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③,乃时吞纸以实腹④。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⑤,犹⑥不废业,卒成学士。 [注:]①益阳:地名。②后出扬都:后来到了扬都。③累日不爨(cuàn):连续几天不能生火做饭。 ④实腹:填充肚子。⑤哀声动邻:哀痛的喊声惊动了邻里。⑥犹:仍然。 题目: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题思路:由题干可知,两文在内容上有“相同之处”,由我们熟知的《送东阳马生序》,写宋濂家境的贫寒和少时求学的艰辛这一内容,可推知另一段文字的内容。为确保准确,还可以从这则课外文言中的“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等语句得到证实。 答案: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家境的贫寒和求学的艰辛。 二、同中求异 要求考生从现象上的“同”探究内质上的“异”,或是在内质“大同”的前提下寻找个性上、表现形式上的“异”,这类题目更能反映考生的探究能力。解题时首先认准“同”的是哪个方面,然后同中求异,找出相应的内容。解答“辨异”类试题时,重在对两者进行辨别、分析,要通过深入分析、多方比较,以彻底弄清两者因何而“异”,“异”在何处。 例:

名人名言(治国)

1、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管子治国》 2、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 ----《荀子大略》 3、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 ----明王廷相《慎言御民篇》 4、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 ----汉贾谊《新书大政上》 5、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管子治国》 6、贤圣之君,经济之士,必先富其国。 ----宋《李觏集富国策》 7、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贤君》 8、廉者必使民俭以丰财,才者必使民勤以厚利。举廉举才,必以丰财厚利为征。----清唐甄《潜书考功》 9、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含今,未之尝闻。 ----汉贾谊《新书无蓄》 10、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的东西。----《毛泽东选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1、下者尽力而无耗弊,上者量民而用有节,则民与国庶几乎俱富矣。----宋欧阳修《原弊》 12、不务先富民,而唯言益国,岂有民贫于下,而富国于上邪?----《南齐书武十七王传》 13、少数人有钱是假富,要多数人有钱才是真富。---《孙中山全集在广东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庆纪念会的演说》 14、天下之所恃以为安者,财也,兵也。----《明史》卷二一0《桑乔列传》 15、礼义生于富足,盗窃起于贫穷。----汉王符《潜夫论爱日》 16、圣人非不好利也,利在于利万人;非不好富也,富在于富天下。----唐白居易《策林不夺人利》 17、先饮食而后教诲;谓治人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18、社会主义是要富的,不是要穷的,是整理生产的,不是破坏生产的。----李大钊《社会主义释疑》 19、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20、养民以论功,足食心养民。----清唐甄《潜书考功》 21、益食而民不饥,益富而国家实。----《隋巢子》 22、积贮者,天下之大命。----《汉书食货志》 23、制之以财,用之以礼,丰年不奢,凶年不俭,素有蓄积,以储其后,此治人之道。 ----三国蜀诸葛亮《诸葛武候集便宜十六策治人》 24、虽官有百职,职有百务,要归于养民。上非是不以行赏,下非是不以效治。----清唐甄《潜书考功》 25、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唐吴兢《贞观致要》 26、帝王之道,莫尚乎安民。安民之术,在于丰财。----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杜恕传》 27、民以食为天----《汉书郦食其列传》 28、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汉刘向《说苑建本》 29、天下犹人之体,腹心充实,四支虽病,终无大患——《三国志?魏书?杜畿传》 30、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房玄龄语 31、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公上疏言,~。其言切至。” 32、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三国志?吴书?骆统传》 33、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兴行:重德行)—明?王廷相《慎言?御民篇》 34、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宽:为政宽大。信:建立威信。任:信服。)——宋?苏辙《新论下》

申论引用名言警句汇总与引用实例

申论引用名言警句汇总与引用实例 (1)治国 天下犹人之体,腹心充实,四支虽病,终无大患 ○《三国志?魏书?杜畿传》 构大厦者先择匠而后简材,治国家者先择佐而后定民 构:架屋。简:通“柬”,选择。佐:辅助的人。 ○《意林》引《物理论》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房玄龄语 正其本者万事理,劳于永者逸于使 劳于永:为长远利益而操劳。逸:安心。使:经常忙碌。○唐?张九龄《对嗣鲁王道坚所举道侔伊吕科?第一道》 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 ○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公上疏言,~。其言切至。” (2)安危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居安:处于安全的境况。备:事先有准备。 ○《左传?襄公十一年》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为wéi:做,防止。未有:没有发生之时。未乱:尚未发生动乱。 ○《老子》六十四章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 ○《管子?正世》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浚:开浚,疏通。○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魏徽上疏 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 召远:招徕远方的人。修:整治。近:指国内。闭:堵塞。 ○《管子?版法》 (3)民本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惟:惟独,只有。邦:国。本:根本。○《尚书?五子之歌》 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 夫:发语词,无实义。别而听之:分别听信个人之辞。合而听之:全面听取。圣:无所不通。○《管子?君臣上》 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为wéi:治理。正:使正当。○汉?王符《潜夫论?务本》 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 ○《三国志?吴书?骆统传》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 兴行:重德行。○明?王廷相《慎言?御民篇》 (4)民心 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

亚里士多德:当前分析的形而上学中的核心课题

当前分析的形而上学中的核心课题 一、历史与现状 在当代分析哲学发展初期,因为逻辑实证主义以及日常语言哲学都把取消形而上学作为它们事业的基石,并且其中领军的哲学家反复强调传统形而上学的无意义(meaningless),所以分析哲学常常被描述成是反形而上学的。这种描述在很大程度是不准确的,逻辑原子主义的罗素和早期维特根斯坦的形而上学倾向就非常明显,因为他们试图全面阐明现实的本体论结构。这个时期其它的分析哲学家也在不断地探讨传统的形而上学问题,只是他们用逻辑句法或者概念分析这样的术语来掩盖他们通常极端的反实在论?的形而上学立场。 但是的确在二十世纪三十及四十年代,当日常语言哲学和后期维特根斯坦如日中天的时候,在分析哲学中自称是一个形而上学家至少是一种不时尚的事情。这种对形而上学的偏见到六十年代初开始得到纠正。在这个转折过程中,奎因和斯特劳森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斯特劳森提出了“描述的形而上学”理论,它的目标是对我们在思考和谈论世界时所用的概念图式(conceptual scheme)的最一般的范畴和结构进行系统的刻画。而奎因却把本体论承诺和接受一种理论言谈(discourse)结合在了一起。

在奎因和斯特劳森之后,分析的形而上学哲学家中的代表人物是齐硕姆(Roderick Chisholm)和刘易斯(David Lewis)。他们俩都同意奎因的基本的本体论假设,即尽管本体论范畴的最终状态对我们来说是不透明的,但是我们仍然有希望做有意义的、甚至好的形而上学工作;因为我们关于终极本体论存在的可错的直觉可以通过我们的形而上学理论在其它我们了解更多的领域中的成功程度来得到约束和评估。然而奎因自己选择把本体论承诺完全和自然科学言谈捆绑在一起,在这一点上齐硕姆和刘易斯都以自己的方式和奎因分道扬镳。齐硕姆把意向的(心灵的)和内涵的(非外延的)概念作为他本体论承诺的一个最基本的部分。而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则把所有的可能世界的真实存在当作他本体论承诺的基础。 对目前活跃在分析的形而上学的第一线的新一代哲学家们来说,逻辑实证主义以及日常语言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攻击已经成为遥远的 过去,他们几乎不受这些历史事件的影响,他们正充满活力地从各个方面来探讨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问题。例如,对于我们在日常生活和科学实践中最常遇到的物质实体,他们在讨论关于这些物质实体的存在与同一性问题、共相(特性)与殊相(个体)问题以及抽象与虚构存在体的问题。从语义和逻辑命题出发,他们在讨论关于必然性和可能性的问题以及可能世界、本质等与模态理论相关的问题。同相对论、量子力学等最新科学理论相结合,他们在讨论空间、时间、时间中的物体存在以及因果等传统的形而上学问题。在由认知科学和其它相关学科刺激下而兴起的心灵哲学的框架中,他们在讨论伴随性和突现

2016部编新教材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练习 (一)〖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真的)然。 1.解释下列加点词。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讲论(讨论)差.可拟.(大体)(相比) 因(趁,乘)竞走 ..取之(争相)(跑) 2.翻译下列句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把它比作柳絮随风飘舞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看见路旁李树结了很多李子压得树枝都弯折了 3.甲文中的谢太傅给你何种印象?同样是少有才名,谢道韫与王戎有何区别?谢太傅:温和敦厚开明民主,注重后辈的教育,有方法,诗礼传家。 谢道韫: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之才女,聪颖优雅而有创意。王戎:聪颖,善于思考,逻辑推断能力强,有主见。 (二)〖甲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文〗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的兄瑾之长子也。恪父瑾面长似驴。翌日(第二天),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座欢笑。权乃以驴赐恪。 1.解释下列加点词: 期.日中(约定)太丘舍去 ..(舍弃)(离开)去后乃.至(才) 尊君在不.(通“否”)使.人牵一驴入(派,让)举.座欢笑(全,整个) 2.翻译下列句子: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不是人啊!与人相约一道出行,却扔下别人自己先走了。

论亚里士多德的两种美德

论亚里士多德的两种美德 摘要:美德,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长期沉淀下来的精神文明成果,人们对它有过许多的讨论,究竟美德是什么,从古到今的学者都有自己的解释,含义各不相同。本文就亚里士多德关于美德的含义、分类及其如何获得美德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和分析。 关键词:美德;亚里士多德;知德;行德 美德作为人们追求自身发展的价值指向,作为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规范与个人修养的最高价值目标,其在人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让人们了解美德的相关知识显得十分必要。要认识它,就得先从它的含义与评判标准着手。 一、美德的含义 古往今来,人们对美德具有非常多的研究,对它的含义也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在古希腊时期,美德的最初原义是特长、功能之意义。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既知识”。古希腊的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是寻找情感和行动既不过分又非不及的中道之品质。中世纪的托马斯继承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体系,把美德定义为好习惯,即美德具有理智好习惯——理智美德,也有意志好习惯——实践或道德美德。当代的麦金太尔在其《追寻美德》中也对美德有精湛的论述:麦金太尔对美德的说明指出:我对美德的论述有这样三个阶段:“首先, 将诸美德视为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所必要的诸品质;其次,将它们视为有助于整个人生的善的诸品质;再次,显示他们与一种只能在延续中的社会传统内部被阐明与拥有只对人来说的善的追求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美德就要被理解为这样一些性好,它们不仅能维系实践,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而且还会通过使我们能够克服我们所遇的那些伤害、危险、诱惑和迷乱而支持我们对善作某种相关的探寻,并且为我们提供越来越多的自我认识和越来越多的善的知识。”他还认为“美德就是一种获得性的人类品质,对它的拥有与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那些内在于实践的利益,而缺少了这种品质就会严重地妨碍我们获得任何诸如此类的利益。”麦金太尔对美德的定义与论述,对我们科学地把握美德的含义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在这里,我主要对亚里士多德的关于美德的两种分类进行分析。 二、亚里士多德关于美德的两种分类 亚里士多德反对苏格拉底把美德等同于知识的观点,他认为美德跟道德不一样,美德是静止的,主张有两种美德,一种是“理智的美德”,既知德;第二种是更重要的,是“道德的美德”,即德性。 所谓理智的美德,主要是指一种沉思的生活,就是理性将其发现真理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他以理性沉思活动本身作为目标,对思想加以思想,并从这种活动中获得悠闲自适而且持久不变的愉悦,这是一种最高的幸福。亚里士多德说:“哲学智慧的活动恰是被公认为所有美德的活动中最愉快的”,对于人,符合于理性的生活就是最好的和最愉快的,因为理性比任何其他的东西更加是人。因此这种生活也是最幸福的。”它包括实践的和理论的知识,以及科学研究的能力也就是人的才能。苏格拉底把知识和美德等同起来,认为“美德即知识”,无知识不能为善,罪恶出于愚昧,有善的知识就有德,无善的知识就无德。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理智对于人的美德是必要条件,但还必须要有实际的训练。智慧是灵魂的一种活动,实际上是能指导幸福的。智慧本身不是行为的德,但行为的德和它是相配合的,两者对于达到善都是必要的。心智方面的美德具有连续性,因为,比起干任何别的事情来,我们是更能持续不断地沉思真理了。 所谓道德的美德,是指通过理性控制感情和欲望而表现出来的德性,乃是牵涉到选择时的一种性格状况,一种中庸之道,即是说,一种相对于我们而言的中庸,它为一种合理原则所规定,这就是那具有时间智慧的人用来规定美德的原则。它乃是两种恶行——即由于过多和由于不足而引起的两种恶行——之间的中道。它是一种中道,又是由于在激情和行动两方面,恶行是少于应该做的,或者越出了正当的范围。而美德则既发现有选取了那中间的。因此,

名言警句—之古文篇

国家 ()治国 天下犹人之体,腹心充实,四支虽病,终无大患 ○《三国志·魏书·杜畿传》 构大厦者先择匠而后简材,治国家者先择佐而后定民 构:架屋。简:通“柬”,选择。佐:辅助的人。○《意林》引《物理论》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房玄龄语 正其本者万事理,劳于永者逸于使 劳于永:为长远利益而操劳。逸:安心。使:经常忙碌。○唐·张九龄《对嗣鲁王道坚所举道侔伊吕科·第一道》 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 ○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公上疏言,~。其言切至。” ()安危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居安:处于安全的境况。备:事先有准备。○《左传·襄公十一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为é:做,防止。未有:没有发生之时。未乱:尚未发生动乱。 ○《老子》六十四章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 ○《管子·正世》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浚:开浚,疏通。○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魏徽上疏 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 召远:招徕远方的人。修:整治。近:指国内。闭:堵塞。○《管子·版法》 人民 ()民本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惟:惟独,只有。邦:国。本:根本。○《尚书·五子之歌》 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 夫:发语词,无实义。别而听之:分别听信个人之辞。合而听之:全面听取。圣:无所不通。○《管子·君臣上》 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 为é:治理。正:使正当。○汉·王符《潜夫论·务本》 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 ○《三国志·吴书·骆统传》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 兴行:重德行。○明·王廷相《慎言·御民篇》 ()民心

文言文比较阅读附标准答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附标准答案

————————————————————————————————作者:————————————————————————————————日期: 2

厦门一中2013-2014学年八年级(下)半期考复习.文言文比较阅读 班级姓名座号 (一)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 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 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 映,有时见日。 (乙)与陈伯之书(节选)丘迟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生平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1、指出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下列句子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A.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C.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D.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乙文中的“将军”指代() A.廉颇 B.吴起 C.陈伯之 D.丘迟 4、翻译句子: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 5、找出乙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说说两篇文章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3

论亚里士多德法律思想的现实意义和现代价值

论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和现实意义 摘要: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唯一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是理智的化身,是人类的导师。他在逻辑学、物理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方面都有大量著述。他的思想成为人类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政治学》更是为为后世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法律思想,是后世研究古代法律文明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也对现代法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亚里士多德对法律本质的认识开后世社会契约论、自然法观的先河。他的“法治优于一人之治”的法治理念更是对现代的法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法治、“法治优于人治”、对中国法治建设的意义 第一,亚里士多德对法律本质的认识 亚里士多德对法律本质的认识可以说开后世社会契约论、自然法观的先河。探讨法律的本质,离不开对国家本质的认识,但亚里士多德与我们所奉行的马恩列斯经典学说不同,他认为国家是自然起源的,国家或城邦是从家庭经由村落共同体发展而来的,是家庭的外延,是一种为追求全民幸福的社会团体,国家之形成是出于人类本性的自然要求。亚里士多德将国家的产生归于一种超越个人、团体和阶级之上的自然演化的过程,是作为社会和政治动物的人的本性的必然结果。他说:“城邦出于自然的演化,而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种政治动物)。”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的开篇就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我们见到每一个城邦(城市)各是某一种类的社会团体,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其目的总是为了完成某些上善业——所有人类的每一种作为,在他们自己看来,其本意总是在求取某一善果。”城邦国家的建立是出于人类的自然需求,而法律则是这种需求的保障,因而,国家不能没有法律,而正义是治理国家的最基本的原则,是立法的最高依据。同时,亚里士多德又说:“自然正义在任何地方都具有相同的效力,并且不依赖于接受。”从其论述中可以看出,他把国家看成是基于人类滋生要求而结成的最高的社会团体,这种观点与后世的社会契约论可以说是大同小异,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卢梭的社会契约学说的源头即是亚里士多德之理论,只不过卢梭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又对其进行了文采飞扬、逻辑严密的发挥罢了。由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保障国家正常运转的法律,实际上被亚里士多德认为是正义的化身且不依赖于接受,这种法律观与西塞罗的永恒法思想,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的自然法思想亦是极其相近。 第二、法治的含义 对法治含义的界定是亚里士多德对法治理念的另一重大贡献。他在其名著《政治学》中明确提出:“我们应该注意到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实现法治。法治应该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这一论述成为关于“法治”的经典论述。 1、良法是法治的前提 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是正义(公正或理性)的体现,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法律是衡量是非曲直的“权衡”,遵从法律便是遵从正义,所以,衡量法律的良恶与否,其标准为是否合乎正义。因为人们可以遵从良法,亦可以遵从恶法,而遵从恶法不符合正义,也有违法治,遵从良法才符合法治。良法是法治的前提。同时,他还认为法律的良恶与政体有关,“法律的好与坏,公正与不公正,必然要与各种政体的情况相对应。有一点很明确,法律的制订必定会根据政体的需要。……正确的政体必然就会有公正的法律,蜕变了的政体必然有不公正的法律。”正确的政体制定的法律就是合乎正义的良法,人们应该遵从;蜕变了的政体制订的法律是不公正的恶法,恶法非法。这样,良法正是通过正确的政体制订出来,以“使人们能够有最善良的行为和最快乐的生活。” 2.法律至上是法治的根本。

古诗杜畿传翻译赏析

古诗杜畿传翻译赏析 文言文《杜畿传》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举孝廉,除汉中府丞。荀彧进之太祖,太祖以畿为司空司直。追拜畿为河东太守。 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乡邑父老自相责怒曰:“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自是少有辞讼。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农,家家丰实。畿乃曰:“民富矣,不可不教也。”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官,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 【注释】 畿:读作ī。 以:凭借。 独:任命。 顾:文言连词,但。 苦:苛刻。 进:推荐,举荐。 诣:到…去。

化:教化。 是时:当时。 举:推荐。 【翻译】 杜畿,字伯侯,是京兆杜陵人。幼年丧父,继母对他很苛刻,但他对待继母却很孝顺。被推举为孝廉,调任汉中府丞,荀彧将他推荐给太祖,他被太祖任命为河东太守。当时全国的郡县都动荡不安,民生凋敝,只有河东最先安定,耗损的财力最少。杜畿治理地方,崇尚宽厚仁惠,管理老百姓顺其自然。老百姓曾有打官司的,有的人把这事告诉杜畿,杜畿亲自见他们,给他们讲大道理,叫他们回去仔细想想,若还有想不通的,就叫他们再到府上来(再给他们讲)Org/b/19908。父老乡亲自然责斥他们说:“有这样好的官员,(我们)怎能不听从他的教诲呢?”从此以后很少有来打官司的。在他管辖的属县,所有的孝子、贞妇、顺孙,都免去他们的赋税徭役,随时慰问鼓励他们。逐渐地督促老百姓畜养牛、马,甚至养鸡鸭狗猪等,都有规定。百姓勤于农作,家家都比较富裕。杜畿于是说:“老百姓富起来了,不可不 教了。”于是在冬天整治军队讲授武功,又开设学堂,杜畿亲自讲学,郡中形成了良好的民风。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二十篇古诗文比较阅读题集锦与答案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区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对这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联概写诗人谪守巴蜀、受尽劫难的经历。 B、《酬乐天咏老见示》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谁都会顾及衰老,老了就没有人怜惜。 C:《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借沉舟、病树比喻自己的现状,虽有惆怅之感,却暗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酬乐天咏老见示》借桑榆比喻自己年岁已高,霞满天却暗含希望。 D: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在阅尽人世沧桑之后消极、失望、与世无争,想要安度晚年的愿望。 二、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阁夜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媞啊漄霜雪霁寒霄。 五更鼓角悲声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释: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季日短。景、日光。跃马:指公孙述。卧龙:指诸葛亮。公孙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这句是贤愚同尽之意。 对这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春望>颔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和思念亲人的深沉感情. B:《阁夜》颈联用野哭千家写出兵戈未息,战祸相残,痛苦不堪的情景。 C《春望》描写了京城破败萧条的景象,《阁夜》全诗写冬夜凄凉寒怆的景色。两首诗揭露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痛苦,抒发忧国思乡、念家悲己之情。 D、这两首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三、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2018高中历史第3课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练习含解析选修4

第 3 课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基础达标 1.古希腊三大思想家正确的师承关系是 A.柏拉图一一苏格拉底一一亚里士多德 B.亚里士多德一一苏格拉底一一柏拉图 C.柏拉图一一亚里士多德一一苏格拉底 D.苏格拉底一一柏拉图一一亚里士多德 解析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答案D 2.下列与亚里士多德有着直接关系的是()。 ()。 ① 吕克昂学园②“逍遥学派”③“中道”理论④“三段论”推理 A.①②③ C.①③④B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①②③④ 都是对亚里士多德的正确描述 答案D 3.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 A .设计了理想国()。 B.提出了中道”理论 C.探究了希腊城邦政体 D.提出了三段论

解析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把政体分为六种,探究了希腊城邦政体。 答案C 4.亚里士多德说:“一个人过度好胜就成了鲁莽,过度恐惧而畏缩不前就变成了怯懦。”这反映了他的 A.法治思想()。 B.中道”思想 C.乌托邦思想 D.唯心主义的理念论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是对古希腊传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与通常所说的折中调和主义有本质区别,闪耀着辩证法思想的火花。每种德行都是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道,而每个极端都是一种罪恶。这一点可以由考察各种不同的德行而得到证明。勇敢是懦怯与鲁莽之间的中道;磊落是放浪与猥琐之间的中道;不亢不卑是虚荣与卑贱之间的中道。机智是滑稽与粗鄙之间的中道;谦逊是羞涩与无耻之间的中道。 答案B 5 .大前提:柏拉图主张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小前提: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结论: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该推论 A.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 B.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都正确 C.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都错误 解析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对老师的思想主张并不盲从,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不是先天就有的。 答案C 6.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这句话表明他和柏拉图之

治国名言

治国名言 (1)治国 天下犹人之体,腹心充实,四支虽病,终无大患 ○《三国志·魏书·杜畿传》 构大厦者先择匠而后简材,治国家者先择佐而后定民 构:架屋。简:通“柬”,选择。佐:辅助的人。○《意林》引《物理论》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房玄龄语 正其本者万事理,劳于永者逸于使 劳于永:为长远利益而操劳。逸:安心。使:经常忙碌。○唐·张九龄《对嗣鲁王道坚所举道侔伊吕科·第一道》 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 ○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公上疏言,~。其言切至。” (2)安危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居安:处于安全的境况。备:事先有准备。○《左传·襄公十一年》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为wéi:做,防止。未有:没有发生之时。未乱:尚未发生动乱。 ○《老子》六十四章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 ○《管子·正世》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浚:开浚,疏通。○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魏徽上疏 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 召远:招徕远方的人。修:整治。近:指国内。闭:堵塞。○《管子·版法》 (3)民本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惟:惟独,只有。邦:国。本:根本。○《尚书·五子之歌》 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 夫:发语词,无实义。别而听之:分别听信个人之辞。合而听之:全面听取。圣:无所不通。○《管子·君臣上》 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 为wéi:治理。正:使正当。○汉·王符《潜夫论·务本》 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 ○《三国志·吴书·骆统传》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 兴行:重德行。○明·王廷相《慎言·御民篇》 (4)民心 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 安土重zhòng迁:安居于本土,不愿轻易迁动。卒cù:同“猝”,突然。顺:顺其意。逆:背其意。○《三国志·魏书·袁涣传》 可怀以德,难屈以力 怀:怀柔,感化;《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 宽:为政宽大。信:建立威信。任:信服。○宋·苏辙《新论下》 (5)爱民 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 达人:通达事理的人。○唐·王维《赠房卢氏琯》 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

八年级文言文比较阅读六篇(含答案)

八年级文言文比较阅读六篇 一、【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①。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于城西北隅,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氅②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但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王禹偁③《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有删节) 【注】①椽(chuán):装于屋顶以支撑屋顶盖材料的木杆。②氅:chǎng。③王禹偁(chēng),为人禀性刚直,不畏权势,因此多次得罪权要,一生屡遭贬谪,此文为其谪居黄州之作。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太守归而宾客从.也▲(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不可具.状▲(4)公退之暇,被.鹤氅衣▲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3分) A.①而.不知人之乐②烟云竹树而.已 B.①不以.物喜②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C.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竹工破之. D.①然.则何时而乐耶②子声丁丁然.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 (2)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 10.甲文是欧阳修贬谪滁州之作,乙文是王禹偁贬谪黄州之作,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快乐之情,但同中有异,选段甲主要通过议论,揭示全文主旨,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选段乙则主要采用描写手法,表达了作者▲生活态度。(2分) 答案: 7.(4分)(1)跟从、跟随;(2)以……为乐;(3)具体的、详尽地(4)同“披”,穿,披戴8.B 9.(4分)(1)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 (2) 夏天,降下骤雨最相适宜,会听到瀑布的声音;冬天飘着大雪最为适宜,(这时小楼)会听到碎玉落地般的声响。(宜:适宜、适合) 10.(2分)与民同乐;恬淡自适(闲适、悠然、淡泊名利)。 附译文:黄冈地区盛产竹子,大的像椽子那么粗。竹工破开它,刮去竹节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户户都这样,因为竹瓦既便宜又省工。在月城的西北角,盖了两间小竹楼,跟月波楼接通。(登上小楼)远望山色一览无余,(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夏天,降下骤雨最相适宜,会听到瀑布的声音;冬天飘着大雪最为适宜,(这时小楼)会听到碎玉落地般的声响。(这里)最适宜弹琴,琴声和谐流畅;最适宜吟诗,诗韵清新绝妙,最适宜下棋,棋声丁丁悦耳。这些乐趣,都是竹楼给予的。在办完公事后的闲暇时间,披着鸟羽编织的大氅,戴上华阳巾,手拿一卷《周易》,焚香默坐,排除世俗杂念。这时,水色山光之外,眼前只有风帆沙鸟、烟云竹树罢了。等到酒醒之后,茶尽烟消,送走夕阳,迎来皓月,这也正是谪居生活中的快乐之处啊! 二、【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