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学课程财政学(15992)课程教学大纲(徐崇波)2.1 大纲

财政学课程财政学(15992)课程教学大纲(徐崇波)2.1 大纲

财政学课程财政学(15992)课程教学大纲(徐崇波)2.1 大纲
财政学课程财政学(15992)课程教学大纲(徐崇波)2.1 大纲

《财政学》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5992

制定单位: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财政系

制定人(执笔人):舒成

审核人:程岚

制定(或修订)时间: 2015.9

江西财经大学教务处

《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总述

本课程大纲是以2015年全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编制的。

二、教学时数分配

三、单元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内容设置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财政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并简要介绍财政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重点难点】财政学的定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中国财政学的理论发展。

【学时分配】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财政现象及财政的定义

一、财政现象

二、财政的定义

第二节财政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二、财政学的研究内容

三、财政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中国财政理论发展简介

一、古代的财政思想

二、建国以来的财政理论

第二章政府活动的经济基础与规模

【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帕累托效率的含义及其实现条件;掌握公平的涵义及评判标准;掌握市场失灵的各种类型;掌握政府失灵的原因及其矫正方法。

【重点难点】帕累托效率;公平;市场失灵;政府失灵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效率与公平

一、效率(Efficiency)

二、公平

三、公平与效率协调

第二节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一、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

二、政府干预

三、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第三节政府活动的范围、规模与目标

一、政府活动的范围

二、政府活动的规模和目标

第三章财政职能

【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和实现机制;掌握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和实现机制;掌握经济稳定职能的含义和实现机制。

【重点难点】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职能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资源配置职能

一、财政职能的内涵

二、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

三、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

四、资源配置职能的手段和机制

第二节收入分配职能

一、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

二、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

三、收入分配职能的手段和机制

第三节经济稳定职能

一、经济稳定职能的含义

二、经济稳定职能的主要内容

三、经济稳定职能的手段和机制

第四章公共品及其供需均衡

【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公共品、混合公共品的定义、内涵;掌握公共品与私人产品的区别;掌握纯公共品与混合公共品的均衡分析;掌握公共品的提供机制。

【重点难点】公共品;混合公共品;私人产品;纯公共品;混合公共品;公共品的提供机制【学时分配】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公共品的定义与特征

一、公共品

二、公共品的分类

第二节纯公共品的供需均衡

一、庇古模型

二、鲍温模型

三、林达尔均衡模型

四、纯公共品的一般均衡分析

第三节混合公共品供需均衡

一、俱乐部产品的基本特征和均衡

二、公共资源的特征和均衡

第四节公共品的提供方式

一、政府提供

二、市场提供

三、自愿提供

四、公共品提供机制的边界

第五章外部性及其矫正

【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外部性的涵义及分类;能熟练分析外部性存在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掌握矫正外部性的政策手段。

【重点难点】外部性;外部性存在对资源配置的影响;矫正外部性的政策手段

【学时分配】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外部性的涵义、类别及本质

一、外部性的涵义

二、外部性的类别

三、外部性的本质

第二节外部性的经济影响

一、负外部性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影响

二、正外部性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影响

第三节外部性矫正的现有手段及其比较

一、市场机制对外部性的矫正

二、政府对外部性的矫正

三、政府与市场对外部性矫正的协同作用

第六章公共选择理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公共选择理论的涵义及其发展历程;了解个人公共物品偏好的影响因素、显示机制及显示难题;了解一致同意规则和多数票规则下政治均衡;了解政党、官僚、利益集团和寻租理论。

【重点难点】个人公共物品偏好;公共物品显示难题;一致同意规则;多数票规则;政治均衡;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一、什么是公共选择理论

二、公共选择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三、公共选择理论的思想溯源

四、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学派及代表人物

第二节个人公共物品偏好的表露机制

一、个人公共物品偏好的影响因素

二、个人公共物品偏好的显示难题

三、个人公共物品偏好的显示机制

第三节政治均衡与投票规则

一、政治均衡

二、投票规则

第四节政党、利益集团、官僚及寻租

一、政党与选民

二、利益集团

三、官僚

四、寻租

第七章财政支出一般理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财政支出的原则及分类;了解世界各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变化趋势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掌握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趋势;了解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特点;掌握影响财政支出结构的主要因素;掌握几种有代表性的关于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理论解释模型。

【重点难点】财政支出的原则及分类;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趋势;关于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理论解释模型。

【学时分配】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财政支出原则与分类

一、财政支出的原则

二、财政支出分类

第二节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

一、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二、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第三节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理论解释

一、瓦格纳法则

二、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三、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

四、鲍莫尔法则

五、收入再分配论

第八章购买性支出

【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的变动趋势及其原因;了解我国教育、科技支出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了解我国医疗卫生支出情况;了解政府投资性支出的一般概况。

【重点难点】购买性支出;消耗性支出;投资性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教育支出;科技支出;医疗卫生支出

【学时分配】自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

一、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的定义

二、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的性质

三、我国行政管理支出规模

四、我国国防支出规模

第二节教育支出和科技支出

一、教育和科技产品的性质

二、教育支出的变动趋势分析

第三节医疗卫生支出

一、医疗卫生支出的定义及性质

二、我国医疗卫生支出的变动分析

第四节投资性支出

一、政府投资的必要性及特点

二、基础设施的政府投资

三、基础设施投资的改革

第九章转移性支出

【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社会保障支出基本概念、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筹资模式和资金来源以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改革情况;了解财政补贴基本概念、主要分类、正面和负面的经济效应,以及我国在此方面的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初步设想;了

解税收支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分类。

【重点难点】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税收支出

【学时分配】自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保障支出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筹资模式和资金来源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改革

第二节财政补贴

一、财政补贴的概念和特征

二、财政补贴的种类

三、财政补贴的经济影响

四、我国财政补贴改革

第三节税收支出

一、税收支出的性质

二、税收支出的主要工具

第十章财政收入一般理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财政收入的含义、财政收入的效应及财政收入的类别;掌握财政收入规模的衡量方法;了解财政收入的结构;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重点难点】财政收入;财政集中率;财政收入结构;受益原则;支付能力原则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财政收入的原则与类别

一、财政收入的含义

二、财政收入的效应

三、财政收入的原则

四、财政收入分类

第二节财政收入规模、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一、财政收入规模

二、财政收入结构

三、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第十一章税收原理

【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税收的定义、起源及其发展;了解课税原则及最适课税理论;会借

助无差异曲线等工具分析税收对经济的影响效应;掌握税负转嫁与归宿的涵义,会应用局部均衡法分析税负归宿;掌握税收制度构成要素的主要内容;了解税收制度的发展情况。【重点难点】税收;最适课税;税收效应;税负转嫁;税收制度

【学时分配】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税收的基本概念

一、税收的定义与特征

二、税收的起源与发展

三、税收产生和存在的理论观点

第二节课税原则与最适课税

一、课税原则

二、最适课税理论

第三节税收的经济效应

一、税收与生产活动

二、税收与消费选择

三、税收与私人储蓄

四、税收与私人投资

五、税收与劳动供给

第四节税负转嫁与税收归宿的均衡分析

一、税负转嫁与归宿

二、税收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第五节税收制度构成要素与税收分类

一、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

二、税收的分类

第六节税收制度的发展

一、简单的直接税税制

二、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

三、现代直接税税制

四、中国税收制度的发展

第十二章政府收费与公共定价

本章不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学生有兴趣可以自学。

第十三章公债

【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公债的概念、特点与功能;掌握公债的经济效应分析;掌握债务负担率、债务依存度等公债风险指标;了解公债规模的影响因素;了解公债运行过程。

【重点难点】公债;公债的挤出效应;公债负担率;或有债务与隐性债务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公债基础理论

一、公债的定义与特点

二、公债的分类

三、公债的功能

四、李嘉图等价定理

五、公债的挤出效应

六、公债的其他经济效应

第二节公债风险管理

一、公债规模

二、影响公债规模的因素

三、公债的风险问题

四、公债风险管理改革

第三节公债运行管理

一、公债的发行管理

二、公债的流通管理

三、公债资金的使用与偿还管理

第十四章政府预算及其管理

【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政府预算的概念、基本特征、组成;全面了解政府预算程序及相关法律规定;把握中国预算管理改革的方向。

【重点难点】政府预算;预算效率;部门预算;政府采购;绩效预算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政府预算概述

一、政府预算的含义

二、政府预算组织体系

第二节政府预算的编制、执行与决算

一、政府预算的编制与审批

二、政府预算的执行与调整

三、国家决算

第三节预算效率与中国预算管理改革

一、政府预算效率

二、中国预算管理改革

第十五章政府间财政关系及其财政管理体制

【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政府间职能的划分依据和各级政府间划分的基本内容;认识财政分权的原因及其存在的弊端;把握分级财政的构成内容;掌握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的目标及经济效应分析;了解我国政府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及其运行状况;理解政府间财政竞争的内涵、构成。

【重点难点】财政分权;政府转移支付;财政竞争;税收竞争;财政管理体制;分税制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财政分权与政府间财政关系

一、财政分权

二、政府间财政关系

第二节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

一、转移支付的含义及意义

二、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原因和目标

三、转移支付的类型及效应分析

第三节财政管理体制及其在中国的运行发展

一、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及其实质

二、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历史变迁

三、现行的分税制体制

第四节政府间的财政竞争

一、财政竞争的概念及基本内容

二、我国政府间财政竞争的特殊性分析

三、提高我国地方财政竞争效率的对策思路

第十六章财政政策

【教学目标与要求】理解财政政策的含义和了解财政政策理论的发展和演变;掌握财政政策的类型和手段;掌握借助宏观经济分析工具分析财政政策作用机理和效力;理解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调节宏观经济的必要性和不同的“松”、“紧”搭配;了解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掌握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成功经验;能够运用宏观财政理论和方法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

【重点难点】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器;财政

政策传导机制;财政政策乘数;挤出效应;货币政策;“双松”模式;“双紧”模式;“松”“紧”搭配模式;积极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

【学时分配】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财政政策的基本概念

一、财政政策的内涵

二、财政政策目标

三、财政政策的类型

四、财政政策的工具

第二节财政政策的传导与宏观经济

一、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

二、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

三、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第三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一、货币政策概述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差异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协性

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模式

第四节中国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一、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

二、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

第十七章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财政问题本章不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学生有兴趣可以自学。

教学大纲(金融市场学)

《金融市场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码: 2.课程中文名称:《金融市场学》 3.课程英文名称:finance market 4.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5.学时:周学时:3 总学时54 6.总学分:3 7.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等 8.适用专业:、财务管理及财经类专业(不含金融、证券期货)本科学生 9.开课单位:经济系证券期货教研室 10.授课教师:刘宏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阐述和分析构成金融市场的几大基本要素人手,进而阐述金融市场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金融市场体系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功能;在了解和把握金融市场整体发展脉络、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对构成金融市场体系的几个主要子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金融期货市场及投资基金市场等,进行分别具体的介绍和阐述;最后,对国际和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行展望。 本课程在方法论上,遵循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规律,先阐述和分析构成金融市场整体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单个要素;然后再将其融为一个整体,阐述和分析金融市场的整体结构、整体运行机制和总体功能;进而又分别阐述和分析构成金融市场体系的不同的单个子市场;最后从整体上展望金融市场发展的—般趋势。 本课程从体系结构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第一章——金融市场总论;第二部分主要包括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第三部分主要包括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和第十二章——金融市场体系中的几个主要子市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是第三部分。 本课程要求单设试验课程,试验内容包括证券、期货、外汇模拟交易,课时为18学时。

2018年度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

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 考试大纲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理解和掌握公共财政占财政职能、财政支出理论与内容、税收理论、货物和劳务税制度、所得税制度、其他税收制度、税务管理、纳税检查、公债、政府预算理论与管理制度、政府间财政关系、国有资产管理、财政平衡和.财政政策等相关的原理、方法、技术、规范(规定)等,以及是否具有从事财政税收专业实务工作的能力。 考试内容与要求 1.公共政与财政职能。理解公共物品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分析市场失灵的表现,理解公共.财政存在的前提,理解财政职能的基本理论,分析财政职能的内容。 2.财政支出理论与内容。理解财政支出的分类,分析财政支出的经济影响,理解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分析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趋势,辨析财政支出效益的特点,分析财政支出效益,分析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具体内容。 3.税收理论。理解税收的基本原理,分析税收的原则,理解税法与税制,分析税收负担,理解国际税收理论,解决国际重复征税的问題。4.货物和劳务税制度。理解增值税的各项规定,计算增值税应纳税额,分析增值税的征收管理规定,理解消费税的各项规定,计算消费

税应纳税额,理解关税的各项规定,计算关税应纳税额。 5.所得税制度。理解企业所得税制度的各项规定,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实施资产的税务处理,分析征收管理方法,理解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各项规定,计算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 6.其他税收制度。理解财产税制、资源税制、行为目的税制等各税种及其基本规定,计算各项税收应纳税額。 7.税务管理。理解税务基楚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内容,实施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发票管理,进行纳税申报,理解税收征收管理的内容,进行税收征收管理,理解税收控制管理,进行经济税源调查分析与报告。 8.纳税检查。理解纳税检查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的检查。 9.公债。理解公债理论,分析公债制度中发行、偿还、发行管理杈限、收入使用权限、持有者、流通等方面的规定,分析公债市场的原理与功能,理解政府直接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的原理。 10.政府预算理论与管理制度。理解政府预算的基本理论、基本特征和研究视角,分析政府意识到决策程序及模式,理解政府预算的原则与政策,理解政府预算的编制、执行及审批监督制度,进行政府预算的绩效管理。 11.政府间财政关系。理解政府间财政关系划分的基本理论,分析政府间收支划分的制度安排,理解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分析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内容。

《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公共艺术设计》课程编码: 学时:60学时学分:4学分 开课学期:第3学期 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环境艺术方向) 先修课程:《装饰基础》《三大构成》《素描》《色彩》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讲授公共艺术品(环境中的雕塑与壁画)的设计与制作,使学生了解雕塑与壁画的基本特征,及在建筑空间和环境中的作用,使学生具有设计创新能力和公共艺术品鉴赏与应用能力,并掌握雕塑与壁画的设计与制作方法,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综合设计能力。 二、基本要求: 能较好理解并运用雕塑与壁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雕塑与壁画设计与制作的基本过程、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和相互过程;理解壁画、雕塑和公共环境空间的和谐关系。 三、教学内容: 雕塑部分: (一)装饰雕塑发展简史 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及先秦文明 3.封建社会秦汉艺术至晚清 4.现代装饰雕塑 (二)装饰雕塑的类型特征 1.空间状态类之——装饰性圆雕 1.1圆雕的特征(理解) 1.2圆雕技法(掌握) 2.空间状态类之——装饰性浮雕 2.1浮雕的特征(理解) 2.2浅浮雕特征(理解) 2.3浮雕技法(掌握)

3.从属物象类 3.1装饰雕塑(掌握) 3.2器物装饰雕塑(掌握) (三)装饰雕塑的材质肌理 1.天然材料 1.1材质的优点及局限(理解) 1.2材质的优点及局限(理解) 1.3石材质的优点及局限(理解) 2.人造材料 2.1机非金属材料:陶瓷、玻璃、水泥(理解)2.2金属材料:铜、铁(铸造/锻造)(理解) 2.3有机高分子材料:塑料、玻璃钢(理解)(四)装饰雕塑的设计与制作 1.装饰雕塑的构思及草图设计(掌握) (五)装饰雕塑与内外环境空间的和谐关系(理解)壁画部分: (一)装饰壁画的装饰规律与形式法则 1.装饰规律 1.1归纳与概括(掌握) 1.2夸张与变形(掌握) 1.3平面与立体(掌握) 1.4分解与构成(掌握) 1.5对比与统一(掌握) 2.形式法则 2.1均齐(掌握) 2.2平衡(掌握) 2.3节奏(掌握) 2.4韵律(掌握) (二)装饰壁画的构图 1.格律体构图(理解) 2.平视体构图(理解) 3.立视体构图(理解) 4.自由体构图(理解) (三)壁画的色彩与环境的统一

《财政与税收》教学大纲

《财政与税收》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总学时:72学时,其中面授24学时,自学48学时 适用专业:经管类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财政与税收是金融学、经济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该课程是将财政学与税收学的有关知识与国家财政与税收政策、企业的具体业务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既有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与政策分析,又有实际的业务知识,是一门实用性、政策性较强,对从事实际经济活动有重要使用价值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家财政与税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制度,充分认识国家财政、税收与企业的关系,以及在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的重要性,掌握财政与税收的基本业务实践操作技能。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财政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主要税种的计算,以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好地理解国家的财政政策和税收制度,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有关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对具体问题的分析。 2.掌握主要税种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在讲授的基础上,引入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等方法。 4.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录像、英特网等手段。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讲授要运用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而且注重课堂讲授的理论的循序渐进,注意与经济学基础知识的结合和运用,尽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授课时结合相关内容引入案例分析,课后适当布置作业,以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大纲的使用说明 本课程与财税政策、法规和制度密切相关,因此在使用本大纲时,应结合现行财税政策、法规和制度,对有关内容作较为切合实际的说明。 大纲正文 财政篇 第一章总论学时:12学时(面授4学时,自学8学时)本章讲授要点: 1.财政及产生与发展

《财政学》习题答案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三、简答题 1、简述公共需求的特征。 2、简述财政是如何产生的。 3、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 四、论述题 1、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依据。 2、试述财政的三大职能。 参考答案 三、简答题 1、(1)公共需求满足的受益外在性;(2)公共需求的整体性;(3)公共需求一般通过公共机制来满足。 2、(1)财政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2)为了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国家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这就产生了财政这一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3、(1)垄断(2)不能有效解决外在性问题;(3)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4)市场信息不充分;(5)收入分配不公平;(6)宏观经济波动 四、论述题 1、(1)背景:在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西方经济学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经济自由思想转入低潮,市场失灵理论以及以此为依据的政府干预理论成为主流理论。出现这种转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西方国家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第三,政府计划体制的成就。 (2)依据:市场失败理论,其核心是对市场缺陷的分析。由于在某种状态下,市场在合理配置资源方面会失败,政府政策的基本作用就是针对这种现实的失败或可能出现的失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是政府进行经济干预的逻辑起点。但市场失败仅仅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2、(1)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使各种资源都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财政配置资源职能的主要内容有:(1)预算安排;(2)制度安排,包括环境性制度,制约性制度和引导性制度。 (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A、通过税收对收入水平进行调节,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B、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改善低收入阶层居民、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及其子女的生活、保健或教育状况,提高或维持其实际收入与福利水平,维护社会的安定。C、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国家兴建公共福利设施、开展社会服务以及举办种种福利事业,增进社会成员利益,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广大群众提供生活质量保障,这也使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增加,个人收入差距缩小。D、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实际上,打破人口流动壁垒,使劳动者可以通过“以足投票”获得最大效用,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劳动积极性,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有效途径。 (3)经济稳定职能。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是指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与增长的职责与功能,而这一功能的产生是基于市场机制自身调节功能的失败。A、通

财政学考试复习大纲

自学考试《财政学》课程代码00060考试复习大纲 第一章财政的概念与财政的职能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 1.市场失灵及其主要表现 市场失灵:纯粹市场机制的现实调节结果不能达到理想状态。 条件性市场缺陷包括:竞争失灵、外部效应、信息不充分、交易成本和偏好不合理。 原生性市场缺陷包括: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 2.公共物品及其特征 公共物品是指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纯粹公共物品的根本特征是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在效用不可分割性基础上,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 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双重属性的物品被称为混合物品,也称准公共物品或半公共物品。物品按照属性可以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类,它们的生产和提供组合方式由四个要素构成。 3.政府与公共财政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凭借自己的特有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活动及其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其目的是为国民大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物品。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为目的的财政模式。 公共财政与计划财政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表现为:服务内容不同、集中程度不同、法制化程度不同和管理机制不同。 4.公平与效率的权衡 公平是指社会收入分配结果处在全体社会成员都比较满意的状态。 公平的评价指标有两种:(1)贫困指数(2)基尼系数 效率是指现有经济资源的使用结果可以给国民带来最大限度的满足。 第二节财政的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是财政客观具有矫正资源配置结构,实现资源结构合理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获得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能力。 资源配置职能的内容: 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 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调节全社会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资源配置职能的实现途径: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有两种作用方式。一种是直接式,;另一种在间接方式。 2.收入分配职能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 收入分配职能的内容: 建立完善的税收制度,加强税收调节;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税收、公共支出和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工具的运用; 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 3.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内容包括: 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供求总量的平衡; 调节社会供求结构平衡。 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实现途径: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主要通过两个方式得以实现,一是“自动稳定器”,二是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美术)

高中艺术欣赏课(美术)教学大纲(初审稿) 说明 (一)高中艺术欣赏课占用必修课时间授课,总学时为68课时(注),音乐、美术各占34时。课程均应列入课表,不得任意挪为它用。 (二)音乐欣赏课、美术欣赏课原则上高一、高二分段进行。也可阶段交叉或间周轮换上课。授课形式以常规教学班为单位进行,必要时也可合班上课。 (三)高中学校应配备专职音乐、美术教师,有困难的学校可外请教师代课。 (四)教材应根据本大纲的要求编写。大纲中规定的必选作品应全部编入教材:音乐欣赏课的参考作品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掌握,并适当补充民族、民间作品。音乐欣赏课教材必须包括教科书、教师用书、音响资料,美术欣赏课教材必须包括教科书、教师用书、幻灯图书资料。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塑造完美的人格,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艺术欣赏课分为音乐欣赏课和美术欣赏课,是普通高中一、二年级的必修课。 音乐欣赏课(略) 美术欣赏课 一、教学目的 1.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2.突出艺术学科的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美术教育之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3.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美术知识,掌握必要的美术欣赏方法,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二、教学内容 (一)美术欣赏基础知识(30%) 1.美术欣赏的目的、意义与方法; 2.美术的社会功能; 3.美术的分类及其主要艺术特征; 4.美术创作的主要艺术语言与创作方法

《Public Finance》双语课程教学大纲

《Public Finance》(双语)课程教学大纲 (2003年制订,2006年修订) 课程编号:110110 中文名:公共财政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前置课:西方经济学、财政学、大学英语 后置课: 学分:3学分 课时:51课时 主讲教师:任巧玲、郭晔、毛翠英等 选定教材:Harvey S. Rosen: Public Finance, New York: McGraw-Hill, 2002(节选). 课程概述: 本课程为财政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本大纲适用于财政学本科专业。当前,我国的公共财政体制正在进一步地发展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了解和有效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财政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状况十分必要。而在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相应课程,正体现出与这一现实要求的协调一致。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财政学的定义及其主要思想;公共品的定义及其提供等问题;外部性的本质及其影响和对策;公共选择的各种机制的讨论与评估;赤字融资及其相关问题等。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重点掌握西方财政学体系中的基本理论观点,也可以了解到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财政运行的一般情况;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具体现实条件中思考运用所学到的相应观点和知识;同时,使学生掌握财政学方面术语的英语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 本课程作为一门双语教学课程,使用的是英文教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内容讲解采用中英文结合方式,英语使用程度需要参考学生的整体接受程度。为强化相关理论知识及其实践运用,本课程根据教学内容进程及其侧重点设置了讨论课时段。同时,本课程大量借助多媒体手段使讲解更加清楚。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Chapter 1 Introduction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财政学的内涵及其主要功能,并以此为基础把握两种主要的财政思想。本章重点为财政学的基本涵义。 教学内容: 1.1Introduction of Public Finance Public finance, also known as public sector economics or public economics, focuses on the taxing and spending activities of government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distribution of income. 1.2 Public Finance and Ideology 1. Organic view of government Society is conceived of as a natural organism.Each individual is a part of this organism,and the government can be thought of as its heart. The individual has significance only as part of the community,and the good of the individual is defined with respect to the good of the whole. Thus,the community is stressed above the individual. 2. Mechanistic view of government Government is not an organic part of society. Rather, it is a contrivance created by individuals to better achieve their individual goals.The individual rather than the group is at center stage. 思考题: 1. How is public finance defined? 2. What are the ideological views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state?

财政学复习资料(陈共八版)

第一章 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为了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财政的基本特征: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收支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产品:概念:公共消费性质的商品或服务。特征:边际生产成本和拥挤成本为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分类:1.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国防和灯塔等,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2.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即超过一定的临界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会消失,拥挤就会出现。准公共物品可以分为两类:a.公益物品,如义务教育、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b.公共事业物品,也称自然垄断产品。如电信、电力、自来水、管道、煤气等。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通常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 市场失灵的表现:1.市场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使市场失灵。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典型例子是“那公共物品”。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益配置。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的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5.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这事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 政府干预的手段:1.政府的宏观调控2.立法和行政手段3.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4. 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财政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职能。(1)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2)收入分配的机制和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和界限;2.是规范工资制度; 3.是加强税收调节; 4.是通过转移性支出,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经济分类(按产生收益的时间):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净贷款。 财政支出的按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财政学复习大纲

●财政学复习大纲 ●考试题型: ?名词解释单选简答问答 ●名词解释: ●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公共需要: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 ●非竞争性: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 的边际成本为零 ●非排他性: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 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免费搭车:消费者不自愿消费,而是期望他人购买自己从中受益 ●公共提供:指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 公众提供产品的经济行为.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 GDP 增长率之比。弹性(系 数)大于 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 增长速度。公式:Eg=△G(﹪)/△GDP(﹪) ●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 GDP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 GDP 每增加一个单位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分,或财政支出增长额的比例。 公式为:MGP=△G/△GDP ●购买性支出:政府如同其他经济主体一样,在从事等价交换的活动,我们称 此类支出为购买性支出。它所体现的是政府市场性再分配活动转移性支出:与购买性支出不同,他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献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 移给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型再分配活动。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主要用于保障机关事业单位正常运转,支持各机关单位

履行职能,保障各机关部门的项目支出需要,以及支持地方落实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退役金等 ●医疗卫生支出:财政用于医疗、卫生、保健方面的支出。 ●基础设施: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决定着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 活动的发展水平。 ●BOT投资方式:build-operate-transfe,指政府将一些拟建的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招 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组建项目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由项目经营公司通过经营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并赢利,协议期满,项目产权收回政府。吸引私人投资者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者对发电厂高速公路能源开发等基础设施进行投资。 ●财政的投融资:以特定的财政资金,对指定的特别会计、政府关系机关和各 种特殊法人进行投机和借贷,以促进社会资本的形成。 ●财政补贴: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机结构 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税收的强制性: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利,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 人都不得违抗 ●税收的固定性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利,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 人都不得违抗 ●税收的无偿性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 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起征点与免征额起征点是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 免征额是指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直接税与间接税凡是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归属于间接税;凡是税负不能 转嫁的税种,归属于直接税 ●税负前转又称顺转,指纳税人通过抬高销售价格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 ●税负后转又称逆转,指在纳税人无法实现前转时,通过压低进货的价格以 转嫁税负的方式 ●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是纳税 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影视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影视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学时数:48 学分数:3分 一、课程的性质:《影视鉴赏》是一门美育课程,属于素质教育课范畴。 二、课程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们了解或掌握影视艺术的基本知识、影视艺术的历史发展及其审美鉴赏方法等,丰富学生们的美育知识,提高学员们对影视作品的审美感受力及鉴赏能力,为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出一份力。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既要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及衔接关系,又要注意在全面教学的基础上有所侧重。 2、除按规定统一在课堂上观看中外经典电影外,学员应尽可能多看中外优秀影视作品尤其是电影作品。 3、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辅导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多采用启发式、多组织课堂讨论,以搞出本课程的教学特色。 四、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及学时分配:

四、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 在备课中,熟悉教材内容,明确各章节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明确重点章节和重点内容,安排好授课计划。根据学生实际,精选习题和设计练习,目的是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善于运用现代教学设备,努力提高教学效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适当布置思考题,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在考试测验中,试题选择注重有代表性、典型性、具有客观实际性,并且难度适当的论述题。 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作为一门美育课,本课程与艺术欣赏课程是点与面的关系。艺术修养为本课程提供了艺术特征、鉴赏方法等,加深了学员们对本课程的理解;美学原理为分析影视艺术现象及作品等提供观点与方法上的参考,使本课程更加具有科学性和理论性;艺术欣赏为本课程的学习作一个全面的铺垫。 六、教学参考书: 1、文字主教材:李含侠主编《影视鉴赏》 2、文字辅助教材:杨晓林主编《影视鉴赏》

财政学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1、课程名称:财政学(Public Finance) 2、课程编号:02582010 3、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4、学时:80 学分:4 5、参考教材:刘怡著财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开课对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学生 7、先修课程:经济学原理,高等数学 8、内容提要:财政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对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宏观经济稳定产生影响的经济学分支。本课程以中国公共财政的制度创新为背景,结合国际视觉,将财政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与财政发展的实践经验相结合,重点讨论财政学的福利经济学基础、公共部门存在的理由、预算方案的公共选择、公共产品理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公共支出增长与控制、税收基本理论与税收制度以及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协调等内容。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财政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内容主要是由福利经济学基础、公共部门存在的理由、预算方案的公共选择、公共产品理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公共支出增长与控制、税收基本理论与税收制度以及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协调等部分构成。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财政学”的整个体系结构,较为系统地掌握财政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好基础。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讲导论 一、学习目标 (1)概括性的了解政府收支活动和财政次级 (2)了解财政学学科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二、学习内容 (一)政府财政收支活动概览 1、收支规模及构成 2、财政级次 (二)财政学的形成和发展 1、早期财政思想 2、财政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3、现代财政理论 三、建议学时:5 第二讲公共部门存在的理由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帕累托效率标准的含义及实现条件; (2)掌握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定律; (3)理解对可供选择的资源配置方案进行排序时考虑公平问题的理由

财政学复习内容

2018年下学期财政学复习内容 1、财政就是政府收支及其治理 2、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财政活动属于分配范畴;从政治学角度考察,财 政属于国家治理范畴;财政学是经济学和政治学(含法学)的集合体 3、财政产生的条件(前提)是什么? 4、财政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5、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支柱 6、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凭借政治权力,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参与社会产 品分配所形成的政府经济活动。 7、财政的职能有哪些? 8、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有哪些? 9、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0、政府干预的渠道和手段有哪些? 11、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有哪些? 12、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3、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两个领域:市场领域也称为私经济领域或竞争性领域, 政府经济领域,也称公经济领域或非竞争性 14、下列物品哪些是纯公共物品、哪些是混合品? 港珠澳大桥、天津港、北斗导航卫星、北京奥运会场馆、辽宁舰、逸夫 学校、长沙彭立珊专线公共汽车。 15、预算法是财政的基本大法,被称为“经济宪法” 16、我国新预算法是哪一年颁布实施的? 17、什么叫政府预算?

18、我国政府预算由哪几部分构成? 19、预算编制原则有哪些? 20、公共预算收入有哪些? 21、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全国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政 府预算由五级预算组成 22、什么叫复式预算、零基预算? 23、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准公共物品可以采用 公共提供方式或市场提供方式,也可以采用混合提供方式 24、什么叫公共定价?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有哪些? 25、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哪些? 26、衡量财政活动规模有哪两种指标? 27、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28、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公共财政支出规模变化呈“V”型态势 29、财政支出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逐步上升,但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高度时, 则呈现相对稳定的趋势。 30、“三公”经费是指哪些? 31、国防、行政管理是纯公共服务,所有经费必须全部由政府提供 32、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等属于准公共服务,其支出提供方式应该多 样化 33、论述政府投资的特殊性 34、基础设施建设有哪些? 35、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有哪些? 36、什么叫PPP模式? 37、我国于2006年取消农牧业税

财政学教学大纲

《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 学分:2学分 总学时:32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正确认识财政与经济的辩征关系,深刻领会财政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加强财税工作对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掌握财政基础理论,把握财政的规律性;弄清并把握财政分配的基本范畴及其与之相关的基本政策手段;熟悉财政、税收、预算、国债、投资、补贴等财政制度的基本业务知识和技能。 理论授课学时:32学时 实验实训学时:0学时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考核方式:考试 一、教学内容 序号章讲授实验(训)合计 1 第一章导论 4 0 4 2 第二章财政基本理论 4 0 4 3 第三章财政支出8 0 8 4 第四章财政收入8 0 8 5 第五章政府预算 4 0 4 6 第六章政府宏观调控 4 0 4 合计32 0 32 第一章导论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公共财政的含义特征,理解公共财政的分析方法论。了解财政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公共财政的含义特征、财政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理解:公共财政的分析方法论; 掌握:财政概念及基本特征 3、本章教学重点:财政学的研究方法,公共财政; 4、本章教学难点:财政概念及基本特征。 5、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基础概念 (一)财政的概念 (二)财政的本质 第二节财政的产生 (一)财政的起源 (二)财政的发展 第二章财政基本理论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财政范畴及财政构成要素、财政的三大职能,理解市场与财政的关系,明确市场失灵领域恰是政府活动的有效区域,从而全面理解财政这一范畴的深刻内涵。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公共财政的必要性; 理解:市场与财政的关系、财政的构成要素; 掌握:财政的三大职能、市场失灵与政府财政的关系。 3、本章教学重点:市场效率与失灵,政府效率与失效,公共财政的必要性; 4、本章教学难点: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稳定增长职能。。 5、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公共品的提供、生产和定价 (一)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二)公共生产 (三)公共定价 第二节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和评价 (一)财政支出的效率 (二)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第三节财政的法制化、民主化和财政监督 (一)公共选择理论简介 (二)我国财政决策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第三章财政支出学时数:8 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公共产品原理,财政支出的分类,掌握财政支出的规模及增长趋势,财政的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的主要内容。掌握财政支出效益的特点及评价方法。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财政支出的结构与规模; 理解:公共产品原理,财政支出的分类; 掌握:财政支出的规模及增长趋势,财政的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3、本章教学重点:财政支出规模分析,财政支出结构分析,财政支出效益分析; 4、本章教学难点:公共消费支出,公共投资支出,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 5、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经常性财政支出 (一)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 (二)教育、科学技术与医疗支出 (三)社会保险支出 第二节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 (一)财政支出分类 (二)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三)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第三节财政支出规模结构及效益评价 (一)财政支出的意义及分类 (二)财政支出效益评价 第四章财政收入学时数:8

财政学相关概念

导论 1.财政分配关系: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财政活动只能存在于分配环节之中,因而财政体现着一种分配关系,也就是说,财政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 2.财政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任务,在财政方面制定的处理各种财政活动的规则和秩序,是对财政关系的强制规定,它是根据统治阶级利益处理财政活动关系的准绳。 3.财政制度:是根据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的财政工作的依据和规范,即规范财政活动关系的具体形式。 4.实证分析法:就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描述事物,说明研究对象“是什么”,它着重刻画经济现象的来龙去脉,概括出若干可以通过经验证明正确或不正确的基本结论。 5.规范分析法:即确定若干准则,并据以判断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状态是否符合这些准则,如果有偏离,应当如何调整。它要回答的问题是“应当是什么”。 1.财政: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及财产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活动,或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包括组织收支活动、调节控制活动和监督管理活动等。 2.社会总产品: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由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C+V+M)。 3.国民收入: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由物质生产部门新创造出来的那部分价值(V+M)。 4.财政本质:财政本质从自然属性这一层次来看,就是指财政与信用、价格、工资、财务等的质的差异,或者指财政在同一社会或不同社会的共性;就社会属性这一层次来看,除了财政的共性特征之外,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财政,还具有社会(制度)特征,即在不同性质的社会中,财政还有着特殊的差异。 5.社会主义财政本质:基于社会主义财政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基础上的,体现着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整体与局部、长远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可以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来概括。 6.经济:就是指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社会再生产过程。 7.价格分配:是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从而引起价格背离价值的一种分配。 8.信贷分配:主要是一种资金使用权的调节分配,即在所有权与使用权分配的基础上,利用信贷活动,以保证所有权不变为条件,把分散闲置的货币资金集中起来,再通过对使用权的调节分配,以调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余缺的一种活动。 1.市场失灵:指由于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经济学假定的市场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所需的前提与条件,因而一些问题不能依靠市场解决或市场解决不好。 2.帕累托最优:指在既定前提下,一旦资源配置达到使一个人的效用或福利的改善必然造成另一个人的效用或福利受损害时状态。 3.外部性:指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它企业或其他个人强加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但并没有因此而获得收益或提供补偿。 4.道德风险: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中级经济师-财政税收考试大纲

《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考试大纲 一、公共财政与财政职能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公共产品与公共财政理论、财政的职能等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财政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公共产品与公共财政理论 公共产品的概念和特征,公共财政存在的原因,我国公共财政理论和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 (二)财政的职能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概念、必要性,财政资源配置的方式,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社会公平的准则,社会不公平的原因,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二、财政支出理论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财政支出分类、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效益、西方财政支出理论,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财政支出的分析 财政支出的各种分类方法、各种分类依据。 (二)财政支出的经济影响 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对流通、生产、分配领域和国民经济运行的不同影响。

(三)财政支出的规模 财政支出的规模的衡量指标,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趋势,西方财政经济理论界对财政支出规模趋势的分析,我国财政支出规模指标的发展,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情况,我国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下降的原因。 (四)财政支出的效益分析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意义、特点,衡量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和适用的领域,成本——效益分析法等方法的具体内容。 三、财政支出的内容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我国财政支出的内容,包括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购买性支出 行政管理费支出、国防支出、文教科学卫生等事业支出的内容,财政投资性支出的意义。 (二)转移性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财政寂贴支出的内容和改革方向,税收支出的概念、分类、形式,税收支出的预算控制。 四、税收理论 考试目的

新媒体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新媒体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美术学(综合美术)本科专业选修课程课程以培养美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新媒体艺术涉及交互性、网络和计算,并且比起物质本身,它更重过程,新媒体艺术作品,很难用传统艺术博物馆的介质、地理和年表类别进行分类,融合时代和社会的综合性艺术,是当下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反映。新媒体艺术的实践方式与哲学、生活美学、物理力学、化学、生物学、光学、数码科技等有着紧密的联系。本课程从新媒体艺术的欣赏方式、传授模式、创作目的、艺术媒介及空间与运作机制等诸多方面展开全面的论述;详解新媒体艺术特征的开放、体验、虚拟、超时空等个性要素,将艺术带入了与公共对话的领域,使受众的个性体验在公共性的基石下拓展了更大的自由文化空间。它既赋予了个体不同的体验感受,亦重构了公众的知觉经验与时空观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及了解更多的媒介去进行自身的实验性创作脉络。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新媒体基础理论和新媒体创作理念及技法,以锻炼学生们的实践创作技能。熟练、灵活的掌握自己所选择的新媒介创作手法。同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使他们了解科技发展与应用,使学生能把新媒体技术应用到所学专业中去,扩展自己的思维模式,能够更广阔自由的进行艺术创作,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要求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每个部分先从理论和实例讲解入手,再由学生进行实践。经由培养学生对新媒体艺术的了解,包含技术和理念两方面,以发掘兴趣点为桥梁,去扩宽自身的创作范围和找寻新的切入点,它对于艺术创作尤其重要,是新的艺术创作表达手法,并理解“公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