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企业优势促未来生存战略精编

用企业优势促未来生存战略精编

用企业优势促未来生存战略精编
用企业优势促未来生存战略精编

用企业优势促未来生存

战略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用企业优势促未来生存战略

在不确定性时代,企业未来之路并非无规律可循。企业生存管理专家、企业未来生存管理理论创始人邓正红先生认为,世间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受规律所掌控的,只是有的时候我们的企业没有看到或忽略了这(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种发展变化的趋势。一方面,企业未来之路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另一方面,企业未来之路径也是根据自己的战略视线精心设计出来的。

邓正红企业未来生存管理理论指出,现企业的生存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势”因素在主导。“势”的内涵包括六个方面:一是趋势,它说明事物由现在迈向未来的一种可以把握的发展方向或者变化轨迹;二是态势,它说明事物由过去走到现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确定性状态;三是优势,它说明事物能够由(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过去走到现在,或者要由现在迈向未来,所依靠的是什么;四是择势,就是企业在把握未来趋势、过去态势、现在优势的前提下,选择适应形势的生存方法;五是定势,就是确定企

业未来生存的战略目标和企业生存境界;六是造势,着眼于企业未来生存发展,努力培育和塑造强势的企业文化。

邓正红认为,企业未来生存就是在一定“势”的前提下,对所处的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进行系统的审视和考察,以便发现机会和威胁,(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同时对自身拥有的资源和能力进行科学评估,以便识别优势和劣势,并在预测未来、适应变化和整合资源的基础上,使战略、环境、资源、文化四者之间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的生存状态。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成立以来,积极实施资源、市场、投资、科技和人才战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站到了新的发展起点上。中国石化的发展正处于再上新台阶的过程,面临的发展任务更加繁重。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中

国石化股份公司董事长苏树林说:“我们要履行好国有大企业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解决好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说到底要靠加快发展来创造良好的(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物质基础。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必须看到我们的优势、发挥我们的优势,认真谋划和完善公司的发展战略,用发展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用发展来战胜困难、创造财富,用发展来解决矛盾、促进稳定,不断开创持续有效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油气勘探开发的特有优势。中国石化是目前国内第二大油气生产商。既有以胜利油田为代表的东部老油田在石油地质研究、精细勘探开发技术、工程技术等方面几十年积累起来的优势,又有已融为一体的新星石油队伍在区域地质研究、盆地评价、预探发现等方面的国内一流人才和技术力量,勘探区域迅速扩大而且其中相当多的区域处于非常有利的部位,加上整个集团公司的投入优势、上下游一(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体化的优势,把这几方面有机融合起来,中石化上游的特有优势也就凸显出来了。

继续加强上游的队伍融合以及理论、技术、人才、装备等资源的共享,把这种融合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就能在油气勘探开发上取得更大的发现和突破。

二是炼油化工与销售的竞争优势。中国石化是目前世界第三大炼油商和第四大石化产品生产商,是国内最大的石油和石化产品分销商,在国内拥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并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集团内的炼化企业市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内涵和外延发展空间十分广阔;营销网络遍布主要市场区域,现代物(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流网络体系初具规模,公司商誉和品牌形象良好,具有较强的市场控制力和影响力;炼油化工技术、人才和管理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具有自主建设千万吨级炼油和百万吨级乙烯的技术研发和工程化能力;炼化企业三大集群初步形成,拥有镇海等10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和上海等5个百万吨级乙烯基地,炼化一体化优势明显;炼化产业供应链比较完善,产销结构比较合理。这些优势,是中国石化几十年积累形

成的,继续巩固和扩大,有利于增强炼油化工与销售业务的国际竞争力。

三是工程技术服务的配套优势。中国石化拥有与主业紧密关联、专业配套、实力较强的工程技术服务系统,在几十年的开发、建设和发展中,配备拥有了国内一流的工程装备和技术,特别是培育形成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工程技术服务队伍。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工程技术(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服务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石油工程系统在物化探、钻测录、井下作业、油建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技术,能够在山地、沙漠、海洋等各种环境下提供完整配套的工程技术服务。炼化工程系统在工程管理、设计、施工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这些优势是支撑中国石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是“走出去”的一体化优势。中国石化“走出去”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他们在“走出去”方面也有特有的优势,不仅可以依靠上游队伍直接到海外从事油气勘探开发,而且可以发挥原油天然气采购、炼(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油化工项目投资与建设的优势,争取获得更多更好的区块和项目。这种一体化优势进一步发挥好,可逐步形成海外投资、贸易和工程技术服务的一体化良性互动体系,推进“走出去”战略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成效。

五是国际贸易的优化保障优势。目前已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多元化原油进口渠道和网络体系,可以根据炼油装置特点优选采购合适的原油,具有较强的保障供应能力。他们还整合形成了统一的国际贸易体系和布局,形成了海外份额油专业化销售模式,培养造就了一支素质良好的外贸人才队伍,积累了运用(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国际规则进行市场化运作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国际市场运作能力。为加快发展国际贸易业务,并逐步完善贸易功能,做强做优主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同时,中石化在资本运作、金融服务等方面还有许多优势。特别是通过几十年的积累、创新和培养,企业管理、科技研发、人才(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队伍等具有较强的实力,能够为主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他们之所以强调这些优势,目的是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扬长避短,加快发展,促进中国石化早日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

按中国会计准则及制度,中国石化股份公司2006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人民币亿元,同比增长%,净利润人(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民币亿元,同比增长%;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公司2006年营业额、经营收入及其他收入为人民币亿元,同比增长%。公司股东应占利润为人民币亿元,同比增长%。

2006年,中国石化坚持“改革、调整、创新、发展”的方针,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资产质量不断提高,盈利能力不断增强,各项工作均取得良好成绩。通过多年努力,公司在海相勘探理论和实践上获得重(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大突破,在川东北地区发现了特大型海相气田,为公司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2006年,公司原油产量突破4000万吨,炼油能力位居世界第三位,乙烯产能位居世界第四位,成品油销售网络不断完善,自营加油站数量达到万座,位居世界第三位。

2006年,中国石化股份公司营业额及其他经营收入首次突破了一万亿元人民币,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石化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扩大资源,拓展市场,精心组织炼化生产,强化内部管理,充分发挥一体化优势。

在油气勘探和开采方面,公司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和优化勘探开发方案取得了较好成绩。通过深化海相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川东北天然气勘探继普光气田之后又有了重大发现,公司全面展开了“川气东送”工程前期工作。此外,东部老区、西部塔河等油气勘探也获得新的进展,为后继资源接替奠定了基(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础。在油气开发方面,加大滚动勘探及油藏评价力度,高效动用已探明储量;在高油价情况下,加大低品位储量动用,提高新区产能建设质量和效益,增加油气产量;注重老油田开发过程中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不断提高老区采收率。

加强炼油装置的运行管理,积极组织高负荷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密切跟踪国际原油市场变化,坚持原油资源多元化,努力降低原油采购成本;充分发挥新建原油码头、管

道等储运设施的作用,降低储运成本(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全年加工原油亿吨,同比增长%。在国际原油价格高位震荡、国内成品油价格继续从紧控制的背景下,公司努力通过增加高硫、高酸原油的加工量降低原油成本,继续着力于开拓其他精炼石油产品市场,扩大高附加值炼油产品销量。

充分发挥化工产品集中销售优势,统一市场运作,化工产品销量稳步提高。全年销售化工产品2956万吨,集中销售化工产品1958万吨,同比增长%。努力挖掘装置潜能,精心组织化工生产,确保重点化(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工装置的满负荷运行,主要化工产品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年生产乙烯万吨,同比增长%。化工业务全年经营收益人民币172亿元,同比增长%。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通过深化海相油气勘探理论与技术研究,勘探领域不断扩大。经过几年的努力,公司完成了相当于欧(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Ⅳ标准的成品油质量

升级技术储备,以自主技术为主的千万吨级的炼油、百万吨乙烯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公司2006年共申请专利842项,获得授权703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或国家技术发明奖9项。

中国石化作为世界级的一体化能源化工公司,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履行社会责任,长期致力于追求生产经营(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与健康、安全、环境(HSE)的协调发展,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在长周期、满负荷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安全平稳生产,环境保护持续改善;关爱职工健康,努力促进和谐发展。公司还积极救助灾区,赞助失学女童“春蕾”计划,赞助“健康快车”治疗边穷地区白内障患者等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

论人才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才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营企业自然也不例外。但是民企由于社会、历史和自身等诸多原因,人才流失现象相当严重。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失率接近50%,部分企业甚至更高。这表明,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对员工缺少凝聚力、感召力,员工对企业缺乏归属感、认同感。从宏观角度看,一定限度的人才流动是一件好事,但对于具体企业而言,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更为必要。频繁的人才流动,不利于工作的延续和事业的发展;同时,人才的流失意味着技术的扩散,企业机密的外泄,竞争对手实力的加强,市场的缩减等;另外,人才流失还会影响在职员工的稳定性和忠诚度。

目录 1.人力资源对民营企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5) 1.1民营企业和人才概念界定 (5) 1.2研究人才流失的重要性 (5) 1.2.1人才是企业知识资本的主要载体 (5) 1.2.2保留人才是提高顾客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6) 1.2.3人才流失会增加企业的成本 (6) 1.2.4人才流失会降低企业凝聚力和员工士气 (6) 2.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现状及特点 (6) 2.1企业中坚人员流动性强 (7) 2.2人才流失主要外流至竞争对手 (7) 2.3人才流失呈现“集体”意识 (8) 3.民营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8) 3.1民营企业与其人才资源对薪资等物质追求认识有落差 (8) 3.2民营企业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9) 3.2.1缺乏完善的人才培训制度..........................................V (9) 3.2.3缺乏科学的用人机制 (9) 3.2.4绩效考评管理不完善 (9) 3.2.5企业人才成长环境欠佳 (9) 3.3民营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缺失 (9) 3.3.1忽视企业文化的作用 (10) 3.3.2神话企业文化 (10) 3.3.3企业文化建设流于表象化 (10) 3.4民营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的缺陷 (10) 3.4.1经营者的管理风格欠佳 (10) 3.4.2家族式管理观念较重,人才配置不合理 (10) 3.4.3企业内部信息沟通存在缺陷 (10) 4.解决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的对策 (11) 4.1制度留人 (11) 4.1.1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和用人制度 (11) 4.1.2企业要加强对人才的教育培训制度 (11) 4.1.3建立和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 (11)

李江涛教授:企业生存发展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

企业生存发展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 导读:纵观当代中国企业的发展史,我们会看到,企业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一个时期的企业都带有那个时代的阶段性特征。具体到每个企业来说,企业的成长也具有阶段性。研究企业发展战略就是确定企业的发展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重点任务,明确每个阶段要占有的资源,然后根据不同的阶段制订不同的发展战略。 孔子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距。他的智慧在于他把自己的一生划分成了七个阶段,每个阶段做不同的事情,对自己提不同的要求。其实,企业发展的过程和人的成长过程有类似之处。首先,刚出生来要有立足之地;之后要成长,要做成点有价值的事;之后还要保持生命的长久。 企业从弱不禁风的幼苗成长为蓊蓊郁郁的大树,需要经历许多风吹雨打,这就是成长的阶段性。用成长思维来看,任何一个企业发展都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解决生存问题;第二个阶段解决发展问题;第三个阶段解决管理问题,寻求企业的长远发展。 企业的生存阶段需要具备三个条件:老板优秀,产品有特点,营销做到位。这样的企业才能创业之初找到立足之地。一个企业不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就不要研究战略,也不要研究管理,当务之急是研究产品怎么造出来,东西怎么卖出去。

生存问题解决了,企业才能进入发展阶段。在发展阶段,企业要建立绩效考核体系、目标分解体系、内部管理体系、流程体系,与只对应的是企业要建立内部的业务规划系统、绩效考核系统、薪酬系统、风险管理系统、组织架构系统、岗位系统等,解决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战略管理等问题。 各种体系建立起来了,企业的根基扎稳了,就会进入扩张阶段。扩张阶段要解决品牌怎么运作,资本怎么运作,商业模式怎么构建,企业文化怎么发挥作用等问题。其实,企业扩张期主要干四件事:树立品牌,然后和资本对接;构建商业模式,然后和企业文化对接。 经历这些阶段以后,企业发展就成熟了。这个时候怎么办?企业有了资本以后可以切入新的行业进行转型。像日本很多企业,比如松下早期叫照明厂,是做灯泡的;丰田最早是做纺织机的,最后都成功转型。这说明企业需要和时代接轨,适者生存,不懂得这一点就会被时代淘汰。 这种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看待企业的成长过程,看待企业成长中遇到的问题的思维方式,就是成长思维。成长思维决定着企业怎样成长。 任何一个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如下三个问题:第一,企业外部有没有发展机会?第二,企业内部有没有发展能力?第三,企业

战略牵引企业未来生存

当前,中国钢铁产业发展迅猛,钢铁市场博弈正由竞争走向竞合,再加之国内钢铁企业的结构调整、资产重组、产业优化升级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内钢铁企业将走向何方,正面临新的战略抉择。以往的激烈竞争主要集中在对低端市场份额的争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现在更多的是在高端市场上的竞合,彼此之间不仅互相学习、互相追赶,而且互相促进、互相合作、共存共赢。 在市场竞争国际化,国外大公司猛兽般地涌入的今天,如何在竞合的市场环境下实现战略转型,以宝钢、首钢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国(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有钢铁企业,从构建和谐竞争环境出发,在战略定向上体现了高度的“和而不同”。“和”者,就是和谐相处,联盟合作;“不同”者,就是从企业自身的资源状况和文化特质出发,走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战略之路。 一、和而不同:适合的才是正确的 “和”是讲竞合的市场环境,需要企业共同维护。“不同”则体现了企业的战略特色。宝钢和首钢是中国钢铁企业的典型代表,一南一北,一少一老,在战略上具有鲜明的比对性。宝钢战略风格是站得高看得远,首钢战略风格则是扎得下走得稳。 1.宝钢的外向型战略。 宝钢在中国钢铁行业中属于年轻的一代。从1985年9月投产至今,二十一年来,宝钢系统把握了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技术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了企业的快速成长,生产经营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现在宝钢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年产钢能力2000万吨左右,赢利水平居世界领(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先地位,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2004年12月6日,标准普尔评级公司宣布将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的信用评级从“BBB”调升至“BBB+”。公司信用评级的前期展望均为“稳定”。2005年7月,宝钢被《财富》杂志评为2004年度世界500强企业第309位,成为中国竞争性行业和制造业中首批蝉联世界500强的企业。 应该说,宝钢的成长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齐头并进的。较之国内其他的老钢企(如首钢),宝钢具有起点高、观念新、包袱小、实力强等竞争优势。宝钢未来的发展战略目标是成为世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安定团结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不断突现,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 一、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 一般来说,我国企业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资本市场募集资金以及非正规融资渠道进行融资。但是在上述融资渠道中,我国中小民营企业都遇到了种种障碍。 1. 中小民营企业在各大商业银行贷款困难 对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从各大商业银行获得贷款极其困难,据统计,2002年上半年从各家商业银行发放的短期贷款中,民营企业只占21%。中小民营企业获得贷款的比率更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1)政府部门对民营企业的偏见。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公有制经济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因此,政府部门受传统思想影响,对民营企业这种私有化的所有制经济保持了一定的戒备心理,使得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相关法律一直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中心,中小民营企业得不到国家政策上的支持以及法律上的保障,这种偏见影响各大商业银行向中小民营企业投放贷款。 (2)民营企业实力弱小。相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说,民营企业

的规模普遍较小,技术力量薄弱,资金有限,而且产权不明晰,各大商业银行认为,为民营企业贷款风险很大。因此,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审核异常严格。对于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由于自身负债率较高,用于抵押的资产较少,要想获得银行贷款是比较困难的。 (3)民营企业信用缺乏。民营企业自身的信用问题,也影响到他们从各大商业银行获得贷款。民营企业家以及高层管理者,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信用的重要性,甚至视信用为儿戏,导致了民营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用危机。银行向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需花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去考察其商业信用,这无疑影响了银行的贷款积极性。 2.中小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受限 通过股票市场募集资金是企业融资的另一重要手段。我国目前的股票市场是优先服务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据统计,我国上市公司中有70%是国有企业或者是国有控股企业,市值达到了90%以上,除去外资企业,我国民营企业上市的数量远远低于30%,市值不及10%。 中小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受限的主要原因在于:股票市场对企业进入的要求很高,而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少,达不到上市的要求,因而难以通过股票市场融资。虽然我国于2004年5月27日在深圳推出了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二板市场”,但是,真正能在“二板市场”募集资金的只是那些极具活力的高科技企业。因此,对于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而言,通过“二板市场”融资仍然是可望不可及。 3.中小民营企业的非正规融资渠道不畅

我国中小企业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中小企业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精华版) 2009年

目录 研究背景及方法 (1) 报告摘要 (2) 报告正文 (3) 1. 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整体阻碍 (3) 1) 五成以上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阻碍不大 (3) 2) 五成以上中小企业预测09年营业额将增加 (3) 3) 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 (4) 4) 金融危机对各行业的阻碍 (4) 5) 金融危机对不同营业额企业的阻碍 (5) 2. 金融危机对已开展搜索营销的中小企业推广方式的阻碍.. 6 1) 已开展搜索引擎营销的企业中,9成企业打算增加或保持 搜索引擎推广方式 (6) 2) 受金融危机阻碍专门大的企业中,8成企业打算增加或保 持搜索引擎推广方式 (6) 3) 打算增加搜索引擎营销投入的企业中,多数企业的投入增 幅较大 (7)

4) 受金融危机阻碍专门大的企业中,13.7%对搜索推广投入 增幅达51% (7)

?研究背景 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并形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和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给中国的中小企业带来了什么阻碍?面临金融危机,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将会如何样调整自己的市场营销投放打算? 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为几十万企业提供搜索营销服务的百度公司,对全国中小企业进行了一次大型调研活动,跟踪业界动态,描绘危机下的企业格局,揭示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下的生存现状和应对策略选择,形成了此报告,为宽敞中小企业的从业者、政策制定者、产业研究者以及其他关注经济进展和企业生存的组织和个人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

1. 分析方法 本次对中小企业的调查采纳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结合、线上与线下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严格把关,多次进行细致的人工筛选,保证其信度和效度。最后通过专业统计分析平台进行数据清理和分析,并依照数据结果和相关资料做出相应的推断和预测。 2. 样本讲明 本次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3554份,来自近三十个省市自治区,覆盖包括服务业、机械制造业、数码电子、化工制造、五金机电、零售、礼品工艺品、食品饮料在内的数十个行业,超过九成的被访者为企业营销业务的决策人,或有部分决策权者。

质量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本

质量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本 质量对于企业来讲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常新的话题,因为质量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的需求而赋予新的内容和标准,因此,企业要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确立自己保持活力的质量目标,只有质量这一企业之根,根深蒂固,才能让企业这棵大树枝繁叶茂,繁荣昌盛。 质量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如何让企业永远保持活力,决定性的因素就是产品质量,在同类产品中,产品科技含量愈高,质量愈佳,占有市场的份额就愈高,只有让企业成为市场中的佼佼者,企业才有生存和发展之本。如何让企业的产品质量保持最高水平,这是每个企业在不断追求和探寻的,综合产品产出的过程,影响产品质量的有两大因素:一是意识、二是科技。先说意识,意识的定义,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也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这里的意识专指质量意识,是指企业中每一名个体对质量这一客观世界的反映、感觉、思维,每个个体在企业中所处的位置不同,他所定义的质量意识也会不同,作为企业的高层,它的质量意识就是质量目标的制定,而中层是质量目标的贯彻,员工则是质量目标的实现。行为是意识的结果,而质量又是行为的结果。 产品质量之所以好,是因为只有百分之十靠技术,其余百分之九十靠的是态度,只有矢志不渝的质量意识,才会保证百分之百的一流质量。由此可见意识在企业生产中确保产品质量的重要性。质量目标的确立必须要高起点,只有高起点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才能长盛不

衰,要做就做最好,菲利普曾说过:将有良品率预订为百分之八十五,那么便表示自己容许百分之十五的错误存在,恰恰很多企业就是因为这百分之十五的错误存在,而使企业步入了滑铁卢的境地,“三株”“三鹿”均是活生生血的教训;松下幸之助:对产品质量来说不是一百分就是零分,正是有了百分之百的质量意识,当年面临巨大困难的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面对76台不合格的冰箱,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中的锤子,砸出了今天家电行业的佼佼者,用一流的质量,造就了一流的品牌,成就了一流的公司。 威廉·戴明说: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这就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掌控生产过程的每一环节,确保每一工序百分之百的正确,精心的态度,精细的过程,才能造就精品的结果。 在企业树立共同的质量意识形成共同的质量行为,在质量的控制过程中,必须以科技为动力,科技的进步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均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每一次的技术革命都促进了社会快速发展,作为企业,拥有的科学技术的水平就表明了所生产的产品的质量水平,从原始的生产手段到今天机械化、自动化,质量水平成跳跃式发展。从粗犷到精致,全是科技进步的结果。而今盐业企业到了生存与否的关键时刻,盐业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专营的温床即将成为历史,能否在这次变革的潮流中不被淹没,质量决定命运,要加快革新步伐,走精细化的路子,生产一流的产品,占领盐业市场的桥头堡。 科技进步贯穿产品控制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缺一不可,每一

中国现代中小型民营企业员工招聘现状

中国现代中小型民营企业员工招聘现状 绪论 招聘管理一直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模块,招聘作为引进人才的最主要途径,决定着未来企业发展的顺畅程度,以及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巩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技术的进步,新市场的出现,大大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实践。企业组织要实现长远的发展,做好员工的招聘工作是当前最首要的关键。随着人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也出现了不少招聘新方式,引发了一系列新的人才招聘变革。 不得不承认,招聘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一方面是优秀的人才较为短缺,即使在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企业所需的某些高级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也是很难寻的。另一方面,识人也是一项困难的工作,通常了解技术工人需要几小时到几天,而了解企业领导者或许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做出判断。因此,人力资源部能否招聘到合格的尤其是优秀的人才,成为衡量其工作成绩的主要依据。招聘又涉及到广告宣传、劳动关系的融洽程度以及与公众的广泛交流。所以,招聘又直接关系到企业树立组织形象的问题。 那么何种招聘方式是企业最佳的人才获取渠道,目前还没有定论。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的情况及实际需要,才能有效地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招聘方式。在这里,我也将根据企业具体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找相应的解决对策。一、人力资源招聘概述 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为企业获取合格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能否吸引并选拔到优秀的人才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人力资源的吸纳功能显得愈发重要,而这项功能正是通过招聘录用来实现

的。 (一)招聘的概念 招聘的概念:招聘是指在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导下,制定相应的职位空缺计划,寻找合适的人员来填补这些职位空缺的过程。 良好的招聘活动必须达到6R的基本目标,即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围、恰当的来源、恰当的信息、恰当的成本、恰当的人选。 (二)招聘的意义 1.招聘工作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吸纳到优秀的人力资源 2.招聘工作影响着人员流动 3.招聘工作影响着人力资源管理的费用 4.招聘工作还是企业进行对外宣传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招聘的原则 1.因事择人的原则。就是以事业的需要、岗位的空缺为出发点,根据岗位对任职者的资格要求来选用人员。 2.能级对应原则。由于人的知识、阅历、背景、性格、能力等各方面存在着差异,人力资源选择应量才录用,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要尽量选到最合适的。要做到人尽其才,用其所长。 3.德才兼备原则。在招聘选人中,必须对有才无德的人坚持不用。4.用人所长的原则。在招聘过程中,要克服求全责备的思想,树立主要看人的长处、优点的观念。知人善任,用人之长。 5.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可招可不招时,尽量不招;可多招可少招时,尽量少招。

我国中小企业现状分析-2016

中小企业现状分析 大多是私营企业,发展时间短、自有资产少、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而且资信水平较低,财务制度不健全、运作不规范,难以达到金融机构贷款要求,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惜贷”;二是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系统不健全。一方面,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以中小企业为受保主体的担保机构不多,另一方面,直接融资体系发展严重滞后,在发行股票和债券方面,中小企业大部分受规模小、知名度不高、信用等级较低等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上市条件,导致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银行贷款。 (二)中小企业“小,散,乱”,抗风险能力弱 一是小企业占有绝大多数,经营规模小,经营业绩不稳定。2008年,我省13万多家中小企业中,中型企业只有2793家,所占比例只有2%,98%的企业是小型企业。作为大型企业成长的摇篮,中型企业数量显然偏少,存在断层,同时从单位平均规模看,我省小型企业平均从业人员为33人,平均固定资产为289.5万元,平均营业收入为888.03万元,分别占全部企业平均水平的68.3%、45.8%、57.6%。由于规模小,业绩不稳定,亏损、倒闭、关停现象时有发生。二是产业集群化发展不够,分散化经营现象严重。我省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在园区外分散经营,主要靠单兵作战,没有充分利用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和园区的辐射作用。三是家族式企业多,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由于我省中小企业的主体是私营企业,家族式企业多,经营者素质和员工素质低的现象较为严重,管理方式大多脱胎于家族式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组织管理混乱落后的问题,从而导致企业运行不畅。 (三)中小企业以资源开发型、产品初加工型、服务低层次型为主,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虽然经过多年的调整和发展,我省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已有一定改善,但与市场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发展。首先,从三次产业结构看,我省中小企业依然是明显的“二、三、一”分布,其中二产业约占65%,服务业所占不到35%;其次,从占中小企业比重高达56.7%的工业内部看,资源开发型、产品初加工型、劳动密集型、能源消耗型产业仍然占较大比重,而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行业比重较低;第三,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中小企业仍然集中在传统和低层次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高端的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 (四)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而我省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功能不全,尚不能系统地提供技术支持、市场开拓、创业指导、管理咨询等多方面的社会化服务,致使中小企业发展受阻。另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些政策措施还没有完

新形势下的实体企业生存和发展

新形势下的实体企业生存和发展 新常态的下的实体企业面临着机遇和危机。 目前的经济形势对于实体企业而言不容乐观,在和企业同行的沟通中听到的最多的是困难,销售市场持续疲软,资金压力成了企业的常态,人工成本的持续坚挺。可以说很多的实体企业都在坚持,坚持的理由是:国家不可能没有实体企业,假如没有了实体企业什么互联网、资本运营、电商都成了空中楼阁。 如何应对面前的困境? 我们在坚持,经济危机只是一个过程,挺过去就好了…… 我们在寻找破解难题的方法,这是针对实体企业的一个考验,必须要适应新常态才能生存…… 放弃!一个小小的资本运营平台每年资本翻一番,两年翻五番;还是搞资本运营吧…… …… 这是我听到的最多的声音,作为一个实体企业人,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首先,实体企业的困境目前来讲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钢材、煤炭、石油、甚至是粮食的价格都在下滑,而我们的生活成本却没有下降,这是为什么? 这只能说是社会正在消化我们以前过剩的产能,导致上述结果的原因还是我们实体企业。以往的低门槛、低附加值、高能耗的行业模式和国人的从众心理是我们实体企业的最大弊端。当然政府的导向也

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家的思维我们不可能控制,国家的发展思路我们更不可能去影响。唯一能做到的是我们实体企业人的观念和意识的改变。变则通,通则不痛!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机遇和危机。 首先要转变观念,我们做的不仅要有好的产品还要有一个好的企业。最大幅度的降低政策风险,才能做好一个企业。现在对企业影响最大的是环保,不仅我们的产品要环保,我们的企业同样要环保。这已经是大势所趋,任何人都难以更改的。抱有侥幸心理的企业只能是一条死路。 实际上每个企业都不愿意承担政策风险,但是更不会拿本来很低的利润来避免政策的风险。因为一个作为一个实体企业其本质就是要创造价值,一旦企业不能再创造价值那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新常态下的实体企业只有一套路可以走:那就是必须符合政策还要能够创造价值!如何做到这一点只能靠自己意识形态的改变。大环境我们难以改变,小环境还不能改变吗?别人可以做到的,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别人没有做到的我们为什么不去探索去实施?别人做到了,你也做到了,你就盘活了;别人没有做到你做到了,你就赢了!新常态下的经济环境是一个重新洗牌的机遇,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一个过程。对于不同的人他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其次要放开,为什么我们国内的中小型企业短寿?最大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家族观念,我们过多的考虑怎样获得利润,和如何将企业永远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而很少考虑如何将企业沿袭下去,最好能永远的存在于社会上。这就是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差别。

企业发展生命周期理论

企业发展理论(三):生命周期理论 1.生命周期理论的流变 自197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拉芮·格雷纳(LarryE.Greiner)在《组织成长的演变和变革》一文中首次提出企业生命周期概念以来,来自生物学、心理动力学、经济学与管理科学等领域的学者和企业研究者,对企业生命周期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深入的研究。尼尔森(Nelson,1982)和温特(Winter,1984)等学者,从生物学的视角切入来研究企业的生命周期问题。他们认为,企业像生物有机体一样,有一个从诞生、成长、壮大、衰退、直至死亡的过程,要经历从生到死、由盛转衰的演化。企业具有和一般自然生物系统相似的三个生命特征,即新陈代谢性、自我复制性和突变性;企业成长通过类似生物进化的三种核心机制来推动,借助多样性、遗传性和选择性来完成。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市场环境为企业成长提供界限,这一界限与企业存活能力和增长率有密切的关系。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将遵循量变到质变的基本规律,在由一个生命阶段过渡至另一个生命阶段的转折点上,企业将面临独特的升级问题,质变前后企业将呈现非常不同的状态,质变后企业的功能和能力将发生显著的改变,同时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也会显著变更。 邱吉尔(Churchill,1983)、奎因(Quinn,1983)和艾迪斯(Ichak.Adizes,1989,1999)等人,将考察企业的重点放在企业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特征等问题上,并从企业的核心技术周期、企业家周期等多个角度认知企业的生命周期。他们认为,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具有若干阶段的连续过程,企业在各个阶段通常经历一段相当平静的稳定进化成长期,而结束于不同形式的管理危机。企业的核心技术周期、企业家周期等对企业生命周期有重要影响,这些周期的存在和共同叠加产生企业整体的生命周期。他们的核心思想是,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和行为方式,这些特征和方式可以通过灵活性和可控性两个指标来体现。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艾迪斯的分法。艾迪思将企业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十个时段。三阶段分别为“成长阶段”、“再生与成熟阶段”以及“老化阶段”。其中,成长阶段包括了孕育期、婴儿期和学步期三个时段;再生与成熟阶段包括了青春期、盛年期和稳定期三个时段;老化阶段则包括了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和死亡期四个时段(见图1)。 各种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共同点是,把企业看作一个活的生命体,即心智、躯体、精神一应俱全的生物法人,从企业生存发展的角度,深入考察企业从创立、成长到衰亡的全部过程,动态评价企业成长各阶段的特点及对策,探讨企业生命演进过程中呈现的阶段性及成长与老化衰亡的关键因素和深层原因,揭示企业持续成长的规律,寻求企业长寿之道和修炼途径。认识企业生命周期的规律,是为了认识了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征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知道如何避免或尽量减少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创业企业健康发展,以最佳姿态进入盛年期;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措施延长盛年期,延缓企业衰退期的到来,从而使企业获得高质量的生命。但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企业作为人工组织与自然界的生物在生命决定机制、进化机制上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其演变尽管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它不一定按照生物体的生命演变规律进行。比如,企业生命的发展有时可能倒退回某阶段,这种现象在生物界不会出现。二是企业作为一个同时具有生物特性和社会特性的开放复杂系统,其发展在各种因素交互影响下,表现为一个从孕育、创立、成长到成熟、变异的动

(价值管理)价值创造牵引企业未来生存

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将推动企业经营走向电子商务,使电子商务成为网络时代的商业方式和企业生存方式。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将改变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企业商务电子化后,信息交流十分便捷,部(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门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沟通成本大为降低,企业管理的许多中间层次不再重要;经济活动量大大增加,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不利于企业的快速反应,取而代之的将是扁平化、分布式的网络结构。 在空前加剧的全球化的竞争压力下,企业不仅需要合理规划和运用自身各项资源,还需将经营环境的各方面,如客户、供应商、分销商和分支机构等的经营资源通过网络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供应链,并准备及时地反映各方的动态信息,监控经营成本和资金流向,提高企业对市场反应的灵活性和财务(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效率。这就要求企业做到快速反馈全球市场的信息,在降低各类经营成本和缩短产品进入市场的周期间寻求平衡,提高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外部组织财务管理水平,提供更丰富的战略性资源信息、更强的经营分析和决策支持能力等。实际上企业真正需要的是计算机管理,而不仅仅是计算机处理。 网络经营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能使大企业变小、小企业变大。即所有企业在网上均表现为网址和虚拟环境。在传统的现实环境中,中小企业会受到经济规模和企业历史等条件的束缚,而在网上它们则更具自由度,可利用信息武装自己,缩小与大企业的差距。企业生存管理专家、企业未来生存管理思想创立者邓正红先生认为,在顾客面前,企业没有规模大小之分,唯有价值创造才是衡量企业生命力的标准,因此,企业只有通过为客户创造最大的价值才能保持自身的市场优势。就我国企业而言,不仅应继续巩固已有的市场优势和竞争地位,还应从产品品种,质量,服(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务等方面把品牌做得更强、更好,赢得客户的持久信赖。同时,从长远着眼,应有重点地向新兴市场进行战略性投资,把握新的价值增长点,增强发展后劲。企业要通过业务重组,强化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在产业链上形成独特的、持久的生存优势,才能保持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在强化核心业务和专业化分工,实现产品的高附加值化的基础上,要注意上中下游一体化协调发展,并向相关的业务领域拓展。 今天,Internet使世界变小,使企业变大,使信息成为生产力的主体,使企业自身价值与世界的进步融为一体。Internet将人类社会推向数字化时代,企业的业务领域、交易方式都将受到巨大的冲击和改良。新时代需要企业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实行实时的资源配置评价和管理、实时的资本运(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行评价和管理、实时的人力资源评价与管理、实时的产供销客户服务管理等等。企业激烈竞争的核心实质上已变成企业信息化进程好与坏、快与慢的竞争。而旧经济时代的商业规则和科层制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甚至成为未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桎梏。 当前社会从过去的以生产为导向的时代转变为以客户为导向的时代,企业的竞争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适应以客户、竞争和变化为特征的时代背景,以企业信息生态圈为基础的数字化管理模式,会帮助企业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业务流程重组。基于(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新模式

2016我国中小企业数量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2016我国中小企业数量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当前,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一支基础力量。我们要想大力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首先就得弄清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征,然后才能找出问题并予以解决。 一、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基本情况 1、根据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提供的估计数据,中国中小企业总数约在1000万家左右,在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部工业总量的60%、57%、40%、60%。中小流通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中小企业大约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近年来的出口总额中,有60%以上是中小企业提供的。

2、中小企业已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在九十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来自中小企业。1998年全国工业企业中,小型企业销售额增长率和工商税收增长率分别为10.27%和11.64%,均高于大中型企业。同年,私营中小企业户数同比上升25.10%,注册资本同比增长40.04%;总产值同比增长49.22%;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1.29%;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64.95%。 3、中小企业是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中小企业创业及管理成本低,市场的应变能力强,就业弹性高,具有大企业无可比拟的优势。1978~1996年,从农村转移出的2.3亿劳动力绝大多数在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中就业。全国工业就业职工1.5亿中,有1.1亿人分布在中小企业,约占总数的73%。特别是近年来中小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再就业的“蓄水池”作用更加明显。据统计,1998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610万人,有418万在非国有企业中再就业,占国企下岗职工总数的68.5%。 4、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是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近年来,科技型中小企业悄然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为技术进步中最活跃的创新主体。截至1998年底,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已逾7万户,占全国中小企业总数的15.22%;全年技工贸总收入超过6000亿元,占同口径销售收入总数的16.57%,1998年与1992年相比,科技型中小企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浅谈我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于如东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调查报告 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深入发展,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被完全推向市场,处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如何应对粮食市场的全面开放,如何在市场竞争中求得更好的生存,得到更快的发展,这是国有粮食人共同关心和急需探讨的课题。自3月23日开始,笔者借全国清仓查库契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资产现状、资产利用率、资产完好率、人员结构、年均销量、效益情况及各单位对企业改革的打算和建议等方面,对我县28家基层库站进行了全方位的摸底和调研。本报告试从我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所处的客观环境出发,就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作一探索。 一、如东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县粮食系统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粮食工作大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确保粮食安全为天职,不断加快粮食流通市场化、法治化、产业化进程,全县粮食经济得到了持续、稳步、健康发展。截止2009年3月底,全县共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5家(不含县粮食购销公司和潮桥国家粮食储备库),资产总值13098万元,有效仓容12万吨。从业人员86人,教育程度均为中级以下,平均年龄45岁以上。全年利润均在150万元左右,平均每个企业30万左右。全年共承担市县两级储备任务31500吨,年购销总量45万吨。职工年收入2万余元。县粮食局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系统法制宣传工作

先进单位、全省粮食系统先进集体、全省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先进单位等殊荣。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副局长张桂凤等领导在如东视察、调研时,对我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产业化经营等工作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如东国有粮企生存发展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突出创新、创优,在资源优势中迅速成长,并善于在成长中创造着新的优势,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但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化挑战,全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生存环境依然严峻,发展前景仍然不容乐观,需要审时度势、积极应对,实现科学发展。 1、积极的探索 为适应粮食购销市场化要求,全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将深化改革作为谋求生存发展的唯一路径,在粮食流通“计划主渠道”向“市场主渠道”转轨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轻装上阵。我县原有国有粮食企业30家,在职职工3035人,离退休职工1031人;累计粮食财务亏损挂账达8861.9多万元。面对沉重的历史包袱,粮食部门抢抓时机实施顺价销售,使“老粮”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协助审计部门,组织对购销企业新增财务挂账进行审计认定和全面清理,将政策性挂帐全部剥离到县局集中管理,卸掉了企业沉重的财务包袱。在“老人”方面,粮油工业企业共分流职工2400多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880名在职职工“全体起立”进入劳动力市场后重新进行了竞岗返聘。二是保放整合。在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方面,以是否有利于粮食经济发展、能否发挥主渠道作用为首要前提,实施“有退有进、保放结合”,保留了主产区的29个骨干经营网点和部分优良资产,放开了边远、

将企业未来生存融于现场管理中

企业现场管理的本质在于使内部资源、各生产要素得到最佳整合和配置,资源效用得到最充分发挥。邓正红企业未来生存管理理论认为,环境、资源、文化作为企业未来生存战略的三大要素,其战略的形成是从外到内,而战略的实施则遵循从内到外的程序。企业外部环境尽管越来越显示高度不确定性,但由文化主导的企业现场管理完全可以实现由不确定性到精确的管理。 所谓现场管理的不确定性,就是企业在现场方面的粗放管理,比如现场杂乱差、跑冒滴漏,资源浪费,效率低下,人员精神状态不佳,管理没有明确的理念,一切处于松散、失控状态。而这种不确定的现场管理,与企业未来生存管理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企业未来生存原理告诉我们,环境是企业生存(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的基础,资源是企业生存的保证,文化是企业生存的导向。从企业未来生存的现实立足看,不管是环境还是文化,最终的落脚点是资源保证,实现资源整合,形成独具优势的核心业务,将软实力与硬实力紧紧捏在一块,形成企业的核心生存力。正如德鲁克所言:“投入全部的资源,向一个方向冲刺,是创业家最高的策略”。“向一个方向冲刺”是企业战略牵引企业未来生存,战略的最高目的是形成企业持久的、牢不可破的核心生存力。 按照企业未来生存管理理论,其实,企业现场管理也是“时空心”的结合。在企业未来生存中,由时间产生的作用力称为时间力,时间力推动企业沿着未来生存轨迹持续发展;由空间产生的作用力称为空间力,推动企业按着未来生存战略整合资源;由心间产生的作用力称为心间力,推动企业循着(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未来生存规律形成习惯。现场管理的时间体现在工作效率上,现场管理的空间体现在资源效用上,现场管理的心间体现在综合效能上。精确的现场管理在工作效率、资源效用、综合效能方面都是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 目前广为企业采用的现场管理方法主要有三种,即5S活动、定置管理和目视管理。它们虽然名称不同,但基本思路和宗旨却是一样的,目的都在于通过优化现场环境的配置,达到为企业增产节约、提升质量的效果。按5S管理的要求,对留置现场上的其他物料要进行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

中国民营企业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 后民营企业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民营企业发展研究对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营企业从有到无,克服了先天不足和发展基础薄弱的缺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实践证明,发展民营经济是我国现有阶段汇集民间资本、促进就业、加快城镇化脚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拉动经济、推动中国经济起飞的重要力量。 但是民营经济在发展中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一系列的体制和制度上的阻碍,这是民营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得重要推动力量

2.民营经济产业的分布趋势 业,特别是高附加值农业和采掘业转移的倾向,但还未形成气候。第二产业中的民营经济成分增长速度虽不算低,但比重有所下降。这是由于中国经济从低收入迅速转向中等收入,发展阶段以及民营企业本身发展水平不高决定的。 第三产业中的民营经济发展速度仍然不高,注册资本金的比重也有所下降,但投资人数和雇工人数所占比重则有所上升。 因此民营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3.民营经济成为推动改革开放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一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不仅立足国内,而且已经走出国门。 民营企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融资困难是目前影响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结构失衡。目前我国民营经济过度依赖间接融资。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无法通过股票或者债券市场筹集资金。二是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大银行为了规避风险主要服务于大企业。地方小银行数量少,存贷业务比例也比较低。三是融资成本过高,当前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无论通过贷款还是民间借贷融资,都要付出过高的成本,成为民营企业融资的沉重负担。 财税政策有差异,税费负担过重 一是税种过多税率过高,导致企业负担过重。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内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由33%降到25%,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实行20%的优惠税率,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民营企业的税负,但企业所得税只是企业税费负担的一部分,中小企业的另一个税负是增值税,企业需要缴纳17%的增值税.02这对利润微薄的中小企业来说,其获取的利润根本抵不了增值税,增值税税率依然偏高。同时小企业大都属于小规模纳税人范畴,这导致一些小企业的实际税负高于一般纳税外费用支出税人。二是收费名目繁多,比较大,诸如城建费、教育附加费、防洪工程费、绿化费、环保费等,不胜枚举。据调查,有的民营企业每天要对付各种检查、摊派、罚款等事项,实际支出费用很多,而且收费缺乏明晰标准,随意性很大,民营企业的创业积极性受到打击。 政策支持不够,发展环境仍不够宽松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分析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分析 中国的民营中小企业差不多都是由个体户、夫妻店和家庭作坊演变而来。由于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总会有大量下岗和失业人员寻求创业的途径和机会,因此个人和家庭创业然后形成小企业将是中国长期而普遍的现象,研究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模式,以及政府需要为之提供的政策环境,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岗和失业人员本身处于弱势地位,我们不可能对其专业素质期望太高,也不能指望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能通过培训使其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家。因此,小企业成长需要政策和体制上的帮助。在小企业的发展中有必要克服当前流行的一个错误观点,即小企业做大了就是成功。报告认为,小企业是一种企业形态,有其自身的特性和生存规律,从国内外历史上看,家庭作坊也有百年老店,证明小企业有自己的成功之路。 小企业变成大企业只是一种变化,不能作为成功的标志,大企业也有倒闭的,企业的规模与其成功与否没有直接关系。 另外,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并不复杂,往往是由经营者直接面对员工、面对客户,所以经营者的素质就等于是企业的素质。小企业主未必都有作大的志向(尽管这种志向并不重要),但一定都有多盈利的愿望,政府的一切政策法规和支持措施应以帮助小企业盈利为出发点,抓住这个要 点,并以此为中心展开促进小企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就会形成小企业繁荣和成长的良好局面。政府不需要设定某种企业模式,也不需要设定企业成长的某种指标,政府的政策法规就是企业自我设计的重要参考因素。有时可以听到抱怨说小企业不注重品牌,不讲求信誉,报告认为不在乎自己形象的企业只能是少数,从一般经济理论分析可以看出,企业

的短期行为通常是由政府政策的短期行为引致,所以克服企业短期行为的最好办法是政府政策的长期稳定和前后一致。 应该说,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方向性政策中,不管是提供市场准入和提供资金扶持方面,都有很好的法律和法规环境。现在的问题是在个体实施这些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尚有一些体制上的不配套、程序设置上的不到位以及更重要的一点即政府工作人员观念转变未完成。以体制 为例,中国的金融体系原来完全服务于国有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在银行自身的商业化改造中,也是注重于银行自身风险的防范和提高盈利能力,还没有来的及改革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使之能够服务于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尽管在中央政府的指示下,各大银行均表示要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帮助,但完成整个面对小企业服务体系的设计和安排肯定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前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先生在十六大之前的一次讲话中明确了中国金融系统目前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完成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改革,预示着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所改善,但在现行体制下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还会再持续一段时间。 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小企业如何面对政府政策的变化和政府部门的管理。中小企业是中国新生的经济门类,政府的政策、法规和体制必然是随着小企业的成长壮大而不断地制定、修改、完善和调整,换句话说就是存在边制定边修改的情况,这就会给小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如上 述,小企业的特点就是人数比较少,不能象大企业那样可以设立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政府相应部门的联系和协调工作。因此,小企业在忙于自己生意的同时,就难于拿出许多时间奔波于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之中,而且即使这样,也未必跟得上一些政策法规的变化。这种情况一方面增加了小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