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垂钓古诗赏析

小儿垂钓古诗赏析

小儿垂钓古诗赏析
小儿垂钓古诗赏析

小儿垂钓古诗赏析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①稚子②学垂纶③,侧坐莓④苔⑤草映身。

路人借问⑥遥招手,怕得鱼惊⑦不应⑧人。

【注释】

①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②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③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④莓:一种小草。

⑤苔:苔藓植物。

⑥借问:向人打听。

⑦鱼惊:鱼儿受到惊吓(而逃跑。)

⑧应:回应。

【译文】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回应路人。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此

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

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音乐教案-小儿垂钓

篇一:三年级音乐上册《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三年级音乐上册《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三年级音乐上册《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小儿垂钓》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用轮唱和轮读的方式来歌唱处理。 教学难点、重点 1、有感情的歌唱,控制好音色和气息。 2、二声部合唱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吟诗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首有趣的古诗。(出示《小儿垂钓》) 1、自由朗读。 2、指名读。 师:谁来念一念,或者拍一拍朗读的节奏? 3、尝试用轻巧活泼的声音齐读古诗。 4、师示范读,找不同。 师:我也来读一读,仔细听一听,说一说我读的有什么不同? (1)感受四三拍。 (2)节奏的变化。 (3)认识休止符。 师:这就是四分休止符,停多长时间呢? (4)找一找歌曲中的“四分休止符”。 (5)诵读三、四两句。 6、完整的跟音乐诵读。 二、唱诗 1、听范唱,并熟悉歌曲的演唱顺序。 2、用三拍子的声势的韵律表现歌曲。 3、默唱,画旋律线。 4、用柯尔文手势模唱歌谱。 5、用lu哼唱旋律 6、跟琴完整的演唱。 7、唱好休止符,感受休止符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 8、跟音乐完整的演唱。 三、表现 1、露一手。 2、《小儿垂钓》的合唱版,说一说其中的表现形式。 3、设计多种表现形式。 4、综合表现古诗(演、唱、读、奏)。 篇二:小儿垂钓教案(赛课)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学习生字“稚、侧”,理解“蓬头、垂纶、侧坐、遥招手、不应人”的意思。 3、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钓鱼时的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难点及重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导入揭题

小学古诗: 《小儿垂钓》

小学古诗:《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 唐代: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着大人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注释 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应:回应,答应,理睬。 鉴赏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 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 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 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 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 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能够想 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 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但能够知道小儿选择钓鱼 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 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但仅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 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 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 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 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 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 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 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不过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 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 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 一些专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创作背景

大班古诗教案小儿垂钓_1563

大班古诗教案小儿垂钓 大班古诗教案小儿垂钓 时间:07-25 :垂钓大班古诗小儿教案幼儿园古诗小儿垂钓小儿垂钓教案幼儿园幼儿大班画牙齿教案 篇一:古诗词教案-小儿垂钓小儿垂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疏通古诗,释词明意。2、引导多元理解和深度理解,品词析句,感受形象,体味意境。3、诵读古诗,传情达意,陶冶情趣。教材学情简析这首诗就是以儿童的生活为描绘对象,学生对钓鱼的生活体验也是比较丰富的,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明了诗意,感悟形象,丰富意境,发现作者的匠心独运。重点难点辨析精妙词语,感悟小孩形象和作者匠心。

教具准备课件师生活动环节一、引入古诗,整体感知。1、谈钓鱼,引入古诗。师:同学们,钓过鱼吗?第一次钓鱼是在什么时候?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或教师谈自己的钓鱼感受:①享受和乐趣,②成就和满足。)师: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首诗,这首诗是诗人专门为我们写的,用短短的28个字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天真可爱的小男孩的形象。听老师朗诵一下,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谁在干什么? 2、揭课题,了解作者。师: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事情,用四个字概括就是…… ①板书课题“小儿垂钓”。注意“垂”字的笔顺。②了解作者胡令能。(呈示课件)胡令能虽然传世的作品不多,只有四篇,但是个个都是精品,反映了他是位很有才华的诗人。 3、学质疑,阅读期待。学习最可贵的品质是学会疑问,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学习的收获就越大。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教师重点罗列。)二、带着问题,引导发现。1、归纳问题。比如,外貌?哪儿钓?怎样钓?钓到了吗?发生了什么?……(简单板书)师:这些问题有的有的可以从古诗中找到答案,有的找不到答案,能找到的我们一起来发现,不能找到的要通过我们的想象来解决。(板书:疑问+发现+想象=智慧。)首先,我们必须把诗歌读懂,读懂了,这些问题自然就能解决了。2、读正确,注意节奏。(呈示课件)3、自由读,尝试理解。(蓬头:头发蓬乱;稚子:小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莓苔:这里泛指野草;映:掩映、遮掩;借问:向人打听;遥:远远地;怕得:生怕,唯恐;应:理睬,应答。…… ) 4、试着联结成完整的诗意。(一个头发蓬乱的小男孩在河边学钓鱼,

《小儿垂钓》语文教案

《小儿垂钓》语文教案 《小儿垂钓》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儿垂钓》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儿垂钓》语文教案1 师:小孩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这么大的声响会把鱼儿吓跑的。 生: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俺就捉不到鱼了。 生:俺应该做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再叫喊了。 师:假如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请同学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 生:(做摆手的动作)让行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不要打扰俺钓鱼。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近说话,这样就不会影响俺钓鱼了。 师: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生:那个小孩做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 生:俺也认为这样。小小朋友愿意回答行人的问题,只不过不想惊吓鱼儿,所以让行人走近说话。 生:俺想那个小孩应该先摆手让行人不要大声叫喊,再招手让他过来轻声说话。这样既协助了他人,又不会把鱼儿吓跑。 师:大家说得非常对。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协助他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同学们也愿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评析] 小朋友的灵魂嫩如面粉团,不当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纹就印在他的灵魂深处。随着他的年龄增加,那指纹就发展成脑组织纹路,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因

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从细微之处塑造儿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这位教师正是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动身,让同学进行发散思维,同时结合行为规范的准则,引导同学养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好品质。 《小儿垂钓》语文教案2 教学目的: 1.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2.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 1.导入诗题 2.理解诗题 (二)理解诗句 1.朗读全诗 2.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 3.释词解句 (三)总结练习 1.指导朗读、背诵。 2.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 3.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 1.形近字组词 钓()稚()遥() 钩()准()摇() 2.多音字组词 3.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关于《小儿垂钓》读后感作文精选五篇

小学关于《小儿垂钓》读后感作文精选五篇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创作的一首诗。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关于《小儿垂钓》读后感作文精选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关于《小儿垂钓》读后感作文精选五篇(一)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作,诗写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儿在水边学钓的情景,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别有情趣。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他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

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小学关于《小儿垂钓》读后感作文精选五篇(二)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全诗从形神两方面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垂钓小儿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小儿垂钓》公开课教案

《小儿垂钓》公开课教案 设计理念: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怎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进入古诗那优美的意境呢?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思路:淡化诗意,品析诗句,反复诵读,领悟诗情。着力体现三个方面; 一、淡化诗意,品析诵读,领悟诗情 教学中,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即可,教师不应当把教参或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要让他们通过体会这些词语,并且有感情地诵读才会和作者产生共鸣。达到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才能使学生领略古诗词独特的魅力。 二、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要让学生体会这妙不可言的意境是个难点。教师深情并茂的范读、生动的课件、诵读时的古乐,都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进入古诗意境所作的努力。 三、拓展学习,培养诗趣 古诗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通过古诗拓展,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打开新的视窗。让学生了解我们今天所学的诗仅是古诗沧海中的一粟,作为炎黄子孙应当更广泛地从民族文化

中汲取养料,从而开阔视野,体会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目标: 1、认识蓬、侧、苔、借4个生字。 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今天哪,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渔光村看一看。 2、教师配乐动情地描述:这儿有一条消澈的小河,小河的周围草木茂盛,石头上长满了青苔。河里的小鱼可多了.它们快活地游来游去。几条小鱼高兴地蹦出了水面,正热情地欢迎咱们呢! 二、小组台作、自主识字 1、瞧,它们还带来了汉字朋友呢!

古诗《小儿垂钓》扩写

古诗《小儿垂钓》扩写 导读:篇一:古诗《小儿垂钓》扩写 一天早晨,9岁的小牛娃一起床,脸都没顾得上洗,头也没梳,就急急忙忙地拿起头天晚上准备好的钓鱼工具,向河边飞快地跑去。 小牛娃高兴地来到了河边一看,河水很深、很绿,上面还有美丽的荷花呢! 小牛娃侧着身子,坐在了莓苔上。河边的草很高,把他的身子遮住了,只露出了一个小脑袋。 小牛娃在鱼钓上装好鱼饵,把鱼钓向河里一甩,只见鱼钓“刷”地一下沉入河中,鱼漂静静地浮在水面上。小牛娃目不转睛地盯着鱼漂。可是鱼漂一动不动。小牛娃把鱼钓提起来,又放了一些鱼饵,再甩出去。 过了一会儿,鱼漂还是一动不动,于是他又提起鱼竿,在鱼钓上又放了一些鱼饵,再把鱼钓甩出去,静静地等啊等。不一会,只见鱼漂在水面上动了一下,他全神贯注地盯着鱼漂。正在这时,一位过路人向他喊道:“小孩子,去张大人家怎么走啊?”小牛娃急忙向他摇了摇手,意思是说:别大声说话,我正在钓鱼。这时,小牛娃把鱼竿猛地向上一挑,一条大鲤鱼被钓了上来。 他把鱼放到鱼篓里,收拾好鱼具,高高兴兴地向那个问路人走去,一边走,一边说:“是去张大人家吗?我知道,跟我走吧。” 篇二:古诗《小儿垂钓》扩写

在一个万里无云的上午,有一个小孩出来钓鱼。 他蹦蹦跳跳的来到一片树林。他左瞧瞧,右望望,东看看,西张张。终于找到了一块“风水宝地”——池塘。池塘旁有许多的芦苇,还有一块大石头,石头上长满了苔藓。这 里十分隐蔽。连鱼儿都难以察觉,他装好鱼饵,拿起鱼竿,高高举起,,用力向前一抛,湖面上顿时荡漾起圆晕。他侧着身子,坐在石头上,专心致志地钓起鱼来。 这时有位路人走来。他迷了路,想回城里。可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路。这时,他眼前一亮:前面有个小孩! 他问道:“小朋友,知道从这儿怎么去城里吗?”小孩吃了一惊,心想:他若再喊,鱼会吓跑的!于是便摆摆手。示意不要打扰他钓鱼。路人却以为他没听见,便再次大声喊:“小孩,从这怎么去城里?”小孩急了,他再次摆摆手,还指了指手里的鱼竿。 路人恍然大悟,低声问道:“请小朋友指个路,好吗?”说完,还特意双手抱拳,表示请教。小孩朝远处一指。路人明白了,告别小孩,心里还称赞:这小孩真专心。接下来他上路了。小孩松了一口气,继续钓鱼。过一会儿,就钓了许多鱼。满载而归。 篇三:古诗《小儿垂钓》扩写 一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小草轻轻摇晃,柳树抽出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这么好的天气,人们怎么会不到外面游玩呢?人们有的去购物,

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 教学目的: 1. 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2. 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3.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 1. 导入诗题 2. 理解诗题 (二)理解诗句 1. 朗读全诗 2. 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 (三)总结练习 1. 指导朗读、背诵。 2. 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 3. 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 1. 形近字组词 钓()稚()遥() 钩()准()摇() 2. 多音字组词 3. 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 背诵《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案例: 师:小孩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这么大的声响会把鱼儿吓跑的。 生: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我就捉不到鱼了。 生:我应该做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再叫喊了。

师: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 生:(做摆手的动作)让行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不要打扰我钓鱼。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近说话,这样就不会影响我钓鱼了。 师: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生:那个小孩做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 生:我也认为这样。小孩子愿意回答行人的问题,只不过不想惊吓鱼儿,所以让行人走 近说话。 生:我想那个小孩应该先摆手让行人不要大声叫喊,再招手让他过来轻声说话。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不会把鱼儿吓跑。 师:大家说得非常对。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同学们也愿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评析] 孩子的灵魂嫩如面粉团,不当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纹就印在他的灵魂深处。随着他的年龄增长,那指纹就发展成脑组织纹路,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从细微之处塑造儿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这位教师正是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出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同时结合行为规范的准则,引导学生养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好品质。

《童年的水墨画》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3

三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8.《童年的水墨画》人教(部编版)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导学目标】 1.写染、碎等10个生字。指导写好碎的“十”字部分、爽的笔顺。 2.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4.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导学重点】 (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导学难点】 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导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诗歌。 【导学时数】1课时 导学过程: ) 一、预习反馈 (一)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 1.生书空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随机指导“墨”的写法。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课堂探究 (一)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请你打开课本,结合注音,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

地方多读几遍。请3名学生接读课文,每人一节。师随机正音。 预设点: 》 1.染,出示演变过程,字本义:用取自草木的色汁浸泡丝帛绢布,使之着色。读句子,于文中识字,组词:染绿、耳濡目染。 2.碎:造字本义:岩石经过多次爆破最后形成的小石块。形近字:翠、醉 (二)复习生字,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自由练读。 2.生字组词,巩固识字。 3.指导书写“碎”。提示最后一笔出头,但不要写到从字上。 指导书写“爽”。注意笔顺,长横要像房顶一样盖住下面部分。 (三)本课包括三首小诗,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板书)看到这三个题目,你能发现什么学生随便发言。师:是的,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 (四)学习《溪边》 1.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个别读。 3.默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那些不懂的 4.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不懂得 预设1: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大多数学生同样不明白。 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 生:老师: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一个小孩在这里钓鱼。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好最后一句话。 预设2:生:老师,我不明白“溪水给人影染绿了”这句话。平时我们的人影都是黑色的,为什么这里溪水给人影染

古诗《小儿垂钓》诗句解析

古诗《小儿垂钓》诗句解析 《小儿垂钓》 胡令能(唐)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蓬头稚子学垂纶: 蓬,谓草草而乱也。蓬头,乃喻于其行之粗野、朴实,亦谓其思想之强矫糅、粗糙而天真也,谓于求学修为之初。 稚子,谓于童真,与蓬头合而独明其天真无邪。 学,削、雪、靴,此字乃题眼。“人之初,性本善。”学令人有知有识,只是学也令人自拘自束,如何才能得知与识,有教养,有文化却又不乏天真呢??! 垂,乃喻垂范。纶,乃定人纶分。垂纶治鱼,天垂范治愚!于吾等观之,小儿无知。于古圣先贤观之,吾等如小儿无知!吾等之学议于垂范事,于古圣眼中则如于此蓬头稚子。 侧坐莓苔草映身: 侧坐,乃倾身,过于关注垂中事,太在乎得失,失于自在,此乃喻初学者不能驭物反为物所驭也!如于学礼,不能用礼反为礼所用而自束也!如于骑车,不会骑车反为车所绊也。 莓,喻晦。苔,喻胎。莓苔,(莓苔,滑)喻谓自身之不

先正,不能正人也,自身之坐不稳安得钓大鱼!此可于《大学》之谓“正心、诚意”明之,成一切事,先以修身为本!本立自得道生也! 草乃随风倒,是无定也。草映身,此处再以草喻其身,是谓其不务本也,逐末焉可得?! 路人借问遥招手: 路人借问,当以仁礼接之,如何不接?为其童稚天真,礼法尊卑尽忘也。路人可得入乡随俗、因人化宜?若得,此乃大礼也! 小儿以其童真之不失而无视于人礼,本可嘉。然却是为了入于钓理(礼),可曾自省其过犯在不知大理?!大礼如于其应路人者,乃居于本真天性(天性为本)也。耐何贪钓鱼之利而自迷失本真!若明自我本真,是得钓大鱼之至理也,是如于路人之知大礼,不以明礼自居君子,而能同化于此小儿也。 小儿为利而不惜践礼(如于世之无知猖狂也),世人为尊卑贵贱而动失命(如于俗之居智慧者也),均大失于天真本伦也,何者能知自省而省至道之所在?! 怕得鱼惊不应人: 鱼为饵损命,小儿为钓罪人,世人为路失仁。 饵,为利,乃为生活奔波之喻谓也。钓,为趣,乃为一时喜好、贪图享乐也。路,为道,是有为法于大道也,刻意

《小儿垂钓》教案

《小儿垂钓》教案 【《小儿垂钓》教案(一)】 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蓬头、垂纶、侧坐、遥招手、不应人”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钓鱼时的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及重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怎么钓的?好玩吗?(钓鱼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2、,钓鱼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诗人笔下的小孩儿钓鱼可是另有一番趣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小儿垂钓》。 (课件出示:小儿垂钓)跟老师一起读一读。 3、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来和老师一起来写一写,同学们先认真观察看看老师是怎么写的,再动笔写一写,看看谁写得最美。 “垂”字的横画比较多,中间这一横字得稍微长一点,字要站稳了,咱们一起来书空一下。

“钓”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字里面有个点。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它吗?在练习本上写两个。 写字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握笔姿势,拇指和十指捏住笔杆,中指轻轻的靠着,坐姿要端正,先看清楚字的写法,再工工整整的写下来。 4、释题:“垂钓”就是钓鱼的意思,那“小儿垂钓”的意思就是小孩子钓鱼。 5、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他曾是一位手工匠却写出了千古流传的诗歌,真了不起呀!让我们带着敬意读读他的名字。 二、初读识句 1、这首小诗呀就写在书上86页,同学们赶紧翻开书第18课,听老师读读,要求听准字音。同学们勾出诗中的生字,再自己把小诗拼读两遍,遇到勾画出的生字再多读一读。 2、在这首诗歌里藏着这样几个汉字朋友呢!(出示生字“稚、侧、纶、莓..(指名读、领读、齐读)/其中还有两个生字读音相同,你们发现了吗?齐读、自读,选一个你喜欢的词语造句) 3、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你还能读准这些字吗?开火车认读生字。你们读得真准! 4、我们不光要会读,还要会写。先来看看老师怎么写,

小儿垂钓

方法指导课《20 古诗两首》 (第5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读出两首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背诵《池上》。 2.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能够抓住“偷采、一道开”体会池上小儿的可爱。 3.学习运用“整体构图、细化景物”的学习方法,想象《池上》所描绘的情景。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能够抓住“偷采、一道开”体会池上小儿的可爱。 2.学习运用“整体构图、细化景物”的学习方法,想象《池上》所描绘的情景。 难点: 学习运用“整体构图、细化景物”的学习方法,想象《池上》所描绘的情景。 三、前置学习活动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古诗,整体把握 (一)读出两首古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1. 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21课《古诗两首》,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是否能够读得正确、流利? 2.指导朗读 ①朗读古诗,读出节奏美。 A.指名读。 师随机指导:这位同学把每个字音都读得很准确,光会读正确还不算会读,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大家看,这两首诗的节奏会一样吗?为什么? 预设:两首诗的节奏不一样,因为第一首是一行五个字的诗,第二首是一行七个字的诗;《池上》这首诗叫五言诗,《小儿垂钓》就叫七言诗。 (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讲解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知识。) 师:五言绝句与七言绝句分别要读出什么节奏来呢?大家练习读一读。 (学生各自练习朗读。)

B .现在谁根据提示再来读读这两首诗,注意读出节奏美。 ② 朗读古诗,读出韵律美 这两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你知道为什么吗?大家画出每行最后一个字,读一读他们的韵母,你有什么发现? 这就是诗的韵律美,请同学们关注这些字,读出诗的韵律美。 (学生练习读,感受诗的韵律美。) (二)合作学习,感知诗意,提炼主题。 1.交流预习所得,解决自主学习中的困惑。 通过自主预习,你能知道这两首诗的意思吗?现在就把你知道的说给同位听听,不知道的小组内问一问,实在解决不了的用“?”标出来,一会儿我们一起解决。 交流汇报:哪些词句是你们小组解决不了的? 预设: ① 解:懂得、明白。 师:我们读过的《桂花雨》这篇课文里有这么一句诗: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这里的“解”是什么意思?( 知道)是啊!咱们学习可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② 一道:一路。文中指浮萍被小船分开后难以合拢的景象。 ③ 遥:远远地。 ④ 应:答应,理睬。 (引导学生运用查资料、联系生活、课本插图、结合语境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谁能连起来说一说《池上》这首诗的意思? (先组织一下语言,自己练习说一说。) 运用同样的方法说一说《小儿垂钓》这首诗的意思。 3.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师引导学生分别从时间、地点、人物、做了什么事来说。)

古诗小儿垂钓优质教案.

古诗小儿垂钓优质教案 2018-02-09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正确诵读古诗,学会认读古诗中的五个生字。 2基本懂得古诗的意思,能想象出诗句所描绘的情境。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会诗句中蕴涵的童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基本懂得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出诗句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句中蕴涵的童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唐朝的众多诗人当中,有一位叫胡令能的大诗人特别富有传奇色彩。胡令能原本是个加工镜子和铁器的工匠。有一天,在睡觉的时候,他梦见一个神仙把他的肚子剖开,放了本书在里面,醒来以后,胡令能就变得很会作诗了。而在他的诗中,咱们今天要学的这首《小儿垂钓》是最为有名的。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1听老师读这首诗,注意听清字音。 2请大家各自试着读一读,在拼音的帮助下把字音读准。 3和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读音,一起想办法记住这五个生字。 4集体认读生字,给大家说说你的识记好方法。 5各自练读古诗,练好了就读给大家听一听。

三自主学习,读中感悟。 1熟读诗句,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做上记号。提出问题。 2联系解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纶:钓鱼用的丝线。 垂纶:钓鱼。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映:遮住 借问:向人打听。应:理睬。 3探究与争论: “招手”一词历来有两种理解,一种意见认为,“招手”指摆手,意思是:呀,别过来,别吓跑了我的小鱼儿!另一种意见认为,“招手”就是招手,意思是:嘘,别出声,凑过来,我指给你看!数百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你赞同哪一种意见呢? 4朗读背诵古诗 作者只用了短短四句话二十八个字把一位垂钓孩子的外貌、姿势、环境、神情勾勒得生动传神,跃然纸上。让我们把自己当作这个垂钓的孩子,带上动作来朗诵这首诗吧! 四拓展积累 略 [古诗小儿垂钓优质教案]

小儿垂钓 教案

《小儿垂钓》教案设计 一、前文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钓鱼吗? 常常是跟谁去钓鱼?今天,有一位 唐朝诗人想带我们去水边认识一位小朋友。你们知道这位诗人 是谁吗?(学生齐答:胡令能)作者简介,出示课件,找学生 读,注意表扬语。 唐朝诗人,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出示图片)谁能告诉我,他在干什么?(学生答:钓鱼)那么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出示课题、齐读课题、理解课题:你们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小儿:小孩儿垂钓:钓鱼。 指导垂、钓 (1)“垂”字的“横”比较多,写的时候也有讲究:中间这一横写得稍微长一些,字就站稳了;睡,锤 (2)“钓”字这里面是一个点儿。垂钓就是钓鱼的意思,鱼线、鱼钩从鱼竿上垂到水里,静静地等着鱼儿的上钩。钓鱼可是一门学问,诗人笔下的“小儿垂钓”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2、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学习最可贵的品质是学会疑问,提出 的问题越多,学习的收获就越大。那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 问?(学生质疑,教师重点罗列。) 1、他是个什么样的小孩儿? 2、他是怎样钓鱼的? 3、他钓鱼时发生了什么?生:外貌?哪儿钓?怎样钓?钓到了吗?发生了什么?……(教师归纳)师:这些问题有的可以从诗中找到答案,有的找不到答案,能找到的我们一起

来发现,不能找到的要通过我们的想象来解决。(疑问+发现+想象=智慧。)首先,我们必须把诗歌读懂,读懂了,这些问题自然就能解决了。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古诗。 2、找学生朗读,教师带读,先读前四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再交换。 3、学生齐读古诗,注意朗读的节奏。押en韵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三、理解诗句,感悟诗意。 1、读完古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结合图片 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在池塘边学钓鱼,他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绿草掩映着他小小的身体。过路的行人要向他打听道路,小孩远远地就招招手,意思是让过路人靠近一些,因为怕吓跑鱼儿,他不敢马上回答。 师:我们说了这么多,诗人只用了四句诗、32个字就写出了这么有趣的画面,这就是中国古诗精炼的魅力。来,我们一起再欣赏一遍。2、理解“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小孩儿的认真专注理解“路人借问遥挥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小孩儿的天真可爱 现在,你们能说说这些词的具体意思吗? 蓬头:头发乱蓬蓬的稚子:小孩子 纶:垂钓用的丝线垂纶:垂钓,钓鱼莓苔:野草 映:掩映,遮掩 借问:向人打听,指有礼貌地问遥:远远地

小儿垂钓教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2)

教案背景: 胡令能莆田隐者,少为负局锼钉之业。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小儿垂钓》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他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教学课题:《小儿垂钓》 教材分析: 《小儿垂钓》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这首诗描画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诗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儿形象,使人感到逼真、亲切。 教学方法: 学生反复诵读,观察图画,通过想象、讨论交流、表演等综合方法感悟古诗意境。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有感情到朗读、背诵本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初读激趣 1、同学们,钓鱼可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你们钓过鱼吗?钓鱼

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胡令能的一首诗:小儿垂钓。 2、指导“垂、钓” “垂”字的横画比较多,写的时候也有讲究:中间这一横写得稍微长一些,字就站稳了; “钓”字这里面是一个点儿。垂钓就是钓鱼的意思,课件出示示意图:鱼线、鱼钩从鱼竿上垂到水里,静静地等着鱼儿的上钩。钓鱼可是一门学问,诗人笔下的“小儿垂钓”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5、配乐范读: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6、自读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每人读上两遍,在不理解的词儿旁边打上问号。 7、指导朗读,强调字音。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稚”是翘舌音,“禾”字旁,“稚子”就是小孩的意思,跟这个字相似的还有:困难的“难”,唯一的“唯”,推动的“推”,一堆土的“堆”字。“侧”字读平舌音。 8、交流疑问 这首诗中,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建议大家先自己读读诗,再看

古诗词教案-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疏通古诗,释词明意。 2、引导多元理解和深度理解,品词析句,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3、诵读古诗,传情达意,陶冶情趣。 教材学情 简析 这首诗就是以儿童的生活为描绘对象,学生对钓鱼的生活体验也是比较丰富的,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明了诗意,感悟形象,丰富意境,发现作者的匠心独运。 重点难点 辨析精妙词语,感悟小孩形象和作者匠心。 教具准备 课件 师生活动 环节 一、引入古诗,整体感知。 1、谈钓鱼,引入古诗。 师:同学们,钓过鱼吗?第一次钓鱼是在什么时候?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或教师谈自己的钓鱼感受:①享受和乐趣,②成就和满足。) 师: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首诗,这首诗是诗人专门为我们写的,用短短的28个字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天真可爱的小男孩的形象。听老师朗诵一下,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谁在干什么? 2、揭课题,了解作者。 师: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事情,用四个字概括就是…… ①板书课题“小儿垂钓”。注意“垂”字的笔顺。 ②了解作者胡令能。(呈示课件)胡令能虽然传世的作品不多,只有四篇,但是个个都是精品,反映了他是位很有才华的诗人。 3、学质疑,阅读期待。 学习最可贵的品质是学会疑问,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学习的收获就越大。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质疑,教师重点罗列。) 二、带着问题,引导发现。 1、归纳问题。比如,外貌?哪儿钓?怎样钓?钓到了吗?发生了什么?……(简单板书) 师:这些问题有的有的可以从古诗中找到答案,有的找不到答案,能找到的我们一起来发现,不能找到的要通过我们的想象来解决。(板书:疑问+发现+想象=智慧。)首先,我们必须把诗歌读懂,读懂了,这些问题自然就能解决了。 2、读正确,注意节奏。(呈示课件) 3、自由读,尝试理解。 (蓬头:头发蓬乱;稚子:小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莓苔:这里泛指野草;映:掩映、遮掩;借问:向人打听;遥:远远地;怕得:生怕,唯恐;应:理睬,应答。……)

小儿垂钓的意思_小儿垂钓诗意

小儿垂钓的意思_小儿垂钓诗意 导读: 小儿垂钓的意思_小儿垂钓诗意 《小儿垂钓》 作者:胡令能 原文: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1、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2、莓: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 3、借问:向人打听。 4、鱼惊:鱼儿受到惊吓。应:回应,答应,理睬。 诗意: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稚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 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路人想问路,小儿向路人招招手, 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赏析: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

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着名的《清明》一诗。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

小儿垂钓古诗赏析

小儿垂钓古诗赏析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①稚子②学垂纶③,侧坐莓④苔⑤草映身。 路人借问⑥遥招手,怕得鱼惊⑦不应⑧人。 【注释】 ①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②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③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④莓:一种小草。 ⑤苔:苔藓植物。 ⑥借问:向人打听。 ⑦鱼惊:鱼儿受到惊吓(而逃跑。) ⑧应:回应。 【译文】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回应路人。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此

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

小儿垂钓(胡令能) 优秀教案

小儿垂钓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诵读古诗,熟读成诵。 2.学习文中四个生字。其中“纶”“莓”会读,“稚”“侧”四会。 3.理解诗中童趣、童真,想象诗的意境,引导学生有趣的写下来。 【教学准备】 1.课前指导学生阅读文包诗的课文。 2.多媒体课件:小儿垂钓画面。 【教学过程】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1),侧坐莓苔草映身(2)。 路人借问遥招手(3),怕得鱼惊不应人(4)。 一、揭题 1.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一首小诗---小儿垂钓 2.和老师一起写 “垂”这个字横画特别多,要注意哪一横最长?哪一横最短?(注意中间一笔横最长)“钓”字最后一笔是?(红笔)像是鱼钩上的---饵。 二、一起读 “垂钓”什么意思?你们钓过鱼吗?(在哪钓的?怎么钓的?钓到鱼了?) 初读,理解全诗。 这首诗里的小孩又是怎么钓鱼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诗。 来看读书要求,谁来读? 轻声读古诗,读准字音。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想象小儿垂钓的画面,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清楚要求了吗?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要求自由地读,可以多读几遍,大家读好了吗?谁来读?

1.检查读(指名读、齐读)(节奏指导) 2.诗读得很好,诗中还有两个生字,一起来看?指导书写:稚、侧 稚文中组词?什么意思?(幼稚、幼小)怎么记住这个字?和老师一起写,在书写时要注意,中间一竖要写在竖中线上(禾木旁左边是撇,右边是点,隹字右边是四横)侧诗中组词?怎么坐?你们坐了看看!对,就是这样随意的坐,和端端正正的坐相反。有好办法记住它吗?很好,和老师一起写。 3.生字也会写了,诗中有哪些不理解的?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蓬头: 莓苔:什么叫莓苔?你们在哪些地方见过莓苔?对,你看这小孩钓鱼的地方这儿草这么高,柳树也遮着,太阳正常都照不到这,所以会长莓苔! 草映身:映,遮掩、遮挡。野草遮掩住身体。 能将自己的身体遮挡住,可见这个草长得怎么样?(高、茂密、绿) 由此猜一猜,诗中描写的应该是个什么季节?在这样一个春夏之季,河边还会有哪些美景?看看这幅图!能在这么美的地方钓鱼,太舒服了! 4.理解差不多了?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这首诗,想一想,在你的印象中,诗中垂钓的小孩究竟是个怎样的小孩? 写黑板 再读,丰富画面 画面一 这个天真活泼(手指黑板)的小孩是究竟是怎样学垂纶(板书:学垂纶)的呢?先来看一二句,这是诗里展示的第一个画面,谁来读? 出示: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1.生读 2.侧坐为什么要侧坐呢?聪明、机灵 他侧坐在哪儿啊?这莓苔上又湿又滑的,可不好坐!可为了能钓到鱼,他可不管了! 莓苔为什么选个有莓苔的地方钓鱼?又湿又滑的,难坐死了!他是怎么想的? 猜猜看?他是这样考虑的!有可能!别看他小,他想的还挺多! 草映身为什么要找野草这么茂盛的地方啊?他又是怎么考虑的?(遮阳舒服、怕鱼儿看见…)有可能!这小孩想法太有意思了! 他不仅想法有意思,他连钓鱼时的造型都很有意思!他怎样个造型就来钓鱼啦? 3.蓬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