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池上、小儿垂钓

古诗池上、小儿垂钓

古诗池上、小儿垂钓
古诗池上、小儿垂钓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池上》《小儿垂钓》)

【教学内容】

国标版小学语文第八册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教学理念】

1.“简”出三味

从疏通古诗进行表层解读,到体悟古诗进入中层解读,再到挖掘古诗达到深层次解读,设计既体现古诗学习之“三味”,又把学习的三大目标“球形”融合,所以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步骤:聊字聊诗,聊意聊趣,聊聊趣事诗。三个步骤中简练问题,追求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效果。

2.“合”出高效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求同存异是整合的关键,从整合入手解读古诗,突破古诗教学的习惯模式。分步解读,则是在整合之间的跨度上,深入感悟意象与情趣。用“总-分-总”的教学模式引出同类“童年趣事诗”的课外拓展。

3.“聊”出轻松

两首古诗都是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诗意通俗易懂,不需花费太多的时间,把感悟诗中意境和体会童真、童趣作为教学的重点。用聊天的方式,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之中学生入情入境,不仅掌握了知识,体会了作者对小孩的喜爱之情,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稚、侧。

2.能力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

3.情感目标:感受乡村孩子的纯真、可爱。

【教学重点】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PPT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聊“字”、聊“诗”。

1.学生自读,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2.朗读古诗,强调:

◇《池上》“撑、艇、萍”,后鼻韵母读清楚。

◇《小儿垂钓》“侧”,平舌音,“稚”,翘舌音。“映身、应人”注意押韵。

3.聊字:撑艇萍稚侧

4.聊诗: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再推敲推敲相同中的不同。

【整合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唯有将他们所有的感觉、情绪、智慧投入学习的过程之中,才能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我让学生采用发现古诗的相同与不同,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起来,变被动的听讲为主动的参与。】

二、品悟诗眼,聊“意”、聊“趣”。

1.自由读诗,聊诗中画面,解决基本诗意。追问中点拨重点词的理解:

《池上》:解、一道

《小儿垂钓》:蓬头、侧坐、莓苔、映身、借问、遥、应

2.深入品悟:猜一猜两个小孩儿各有什么心思。

《池上》

◇紧张。聊“偷”字。

◇高兴。拓展《荷花》片段:“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及“莲叶何田田……”诗。)品读:“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小儿垂钓》

◇聊“遥招手”,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3.把握人物形象:这是两个什么样的小娃?

4、积累两首诗:看画吟诵。

【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小儿垂钓》后两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招手”之意历来存有异议。我以为,这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萌生探究欲望、进而实现自主学习的良好契机。同时感悟古诗,不在于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于诗句的趣味和意味,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意,那份趣。】

三、得益课外,聊聊“童趣诗”。

1.引导学生积累童年趣事诗。

(1)幼女词(2)所见(3)宿新市徐公店

2.出示自选作业。

【为使教学呈现螺旋上升的态势,设计中抓住古诗主题教学的“辐射点”,通过熏陶与

体验,理解与感悟,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主题学习中获得质的提升,从而夯实学生语言文

化的根基。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自由开掘的空间,而最后多元化的作业样式则在于激

活学生各富色彩的智慧。】

《池上》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要有重点,同时,在充分挖掘想像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其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学生难以体会的词句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在评价中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在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图片资源,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体会出“小娃的天真、可爱、顽皮”。

《小儿垂钓》教学反思:

两首古诗的学习结束了,班中学生似乎仍沉浸在刚才的喜悦之中。由于诗中都写到了小孩,他们与班中的孩子有着许多的相似点,因此为了增强古诗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我让学生将古诗《小儿垂钓》进行了表演。准备开始了,各组学生都处于积极兴奋状态。一切准备就绪,各小组代表便开始登台献演了。在演到“遥招手”时,台下的不满声音出现了:“不对,应该是摆摆手。”“什么呀,应该是招招手。”于是,戏演不下去了,表演成了辩论了。见此状,我便让孩子们坐坐好,想一想,然后再进行有理由的陈述。一时,学生不知从何说起。

见学生不作声,我便开导道:你们觉得遥招手与遥摆手的孩子哪个更讨人喜欢?这下,学生的思路打通了,他们觉得一个全身心钓鱼的孩子加上一点热心助人的品质更受人欢迎。

但也有学生表示不同意,第一首古诗中的偷采白莲子的小孩都能够得到诗人的喜爱,这个专注着钓鱼而拒绝问路的孩子怎么会不讨人喜欢呢?一时,大家无语。这到底怎么解决呢?追根溯源,还是我的引导出现了误差,应该将探讨的话题放在“为什么文中用招手而不用摆手”上,还不是在“喜欢怎样的孩子上”旁生枝节。的确,顽皮淘气的孩子也自有令人欢喜的地方。

音乐教案-小儿垂钓

篇一:三年级音乐上册《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三年级音乐上册《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三年级音乐上册《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小儿垂钓》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用轮唱和轮读的方式来歌唱处理。 教学难点、重点 1、有感情的歌唱,控制好音色和气息。 2、二声部合唱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吟诗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首有趣的古诗。(出示《小儿垂钓》) 1、自由朗读。 2、指名读。 师:谁来念一念,或者拍一拍朗读的节奏? 3、尝试用轻巧活泼的声音齐读古诗。 4、师示范读,找不同。 师:我也来读一读,仔细听一听,说一说我读的有什么不同? (1)感受四三拍。 (2)节奏的变化。 (3)认识休止符。 师:这就是四分休止符,停多长时间呢? (4)找一找歌曲中的“四分休止符”。 (5)诵读三、四两句。 6、完整的跟音乐诵读。 二、唱诗 1、听范唱,并熟悉歌曲的演唱顺序。 2、用三拍子的声势的韵律表现歌曲。 3、默唱,画旋律线。 4、用柯尔文手势模唱歌谱。 5、用lu哼唱旋律 6、跟琴完整的演唱。 7、唱好休止符,感受休止符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 8、跟音乐完整的演唱。 三、表现 1、露一手。 2、《小儿垂钓》的合唱版,说一说其中的表现形式。 3、设计多种表现形式。 4、综合表现古诗(演、唱、读、奏)。 篇二:小儿垂钓教案(赛课)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学习生字“稚、侧”,理解“蓬头、垂纶、侧坐、遥招手、不应人”的意思。 3、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钓鱼时的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难点及重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导入揭题

小学古诗: 《小儿垂钓》

小学古诗:《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 唐代: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着大人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注释 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应:回应,答应,理睬。 鉴赏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 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 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 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 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 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能够想 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 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但能够知道小儿选择钓鱼 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 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但仅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 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 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 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 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 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 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 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不过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 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 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 一些专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创作背景

古诗《小儿垂钓》扩写

古诗《小儿垂钓》扩写 导读:篇一:古诗《小儿垂钓》扩写 一天早晨,9岁的小牛娃一起床,脸都没顾得上洗,头也没梳,就急急忙忙地拿起头天晚上准备好的钓鱼工具,向河边飞快地跑去。 小牛娃高兴地来到了河边一看,河水很深、很绿,上面还有美丽的荷花呢! 小牛娃侧着身子,坐在了莓苔上。河边的草很高,把他的身子遮住了,只露出了一个小脑袋。 小牛娃在鱼钓上装好鱼饵,把鱼钓向河里一甩,只见鱼钓“刷”地一下沉入河中,鱼漂静静地浮在水面上。小牛娃目不转睛地盯着鱼漂。可是鱼漂一动不动。小牛娃把鱼钓提起来,又放了一些鱼饵,再甩出去。 过了一会儿,鱼漂还是一动不动,于是他又提起鱼竿,在鱼钓上又放了一些鱼饵,再把鱼钓甩出去,静静地等啊等。不一会,只见鱼漂在水面上动了一下,他全神贯注地盯着鱼漂。正在这时,一位过路人向他喊道:“小孩子,去张大人家怎么走啊?”小牛娃急忙向他摇了摇手,意思是说:别大声说话,我正在钓鱼。这时,小牛娃把鱼竿猛地向上一挑,一条大鲤鱼被钓了上来。 他把鱼放到鱼篓里,收拾好鱼具,高高兴兴地向那个问路人走去,一边走,一边说:“是去张大人家吗?我知道,跟我走吧。” 篇二:古诗《小儿垂钓》扩写

在一个万里无云的上午,有一个小孩出来钓鱼。 他蹦蹦跳跳的来到一片树林。他左瞧瞧,右望望,东看看,西张张。终于找到了一块“风水宝地”——池塘。池塘旁有许多的芦苇,还有一块大石头,石头上长满了苔藓。这 里十分隐蔽。连鱼儿都难以察觉,他装好鱼饵,拿起鱼竿,高高举起,,用力向前一抛,湖面上顿时荡漾起圆晕。他侧着身子,坐在石头上,专心致志地钓起鱼来。 这时有位路人走来。他迷了路,想回城里。可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路。这时,他眼前一亮:前面有个小孩! 他问道:“小朋友,知道从这儿怎么去城里吗?”小孩吃了一惊,心想:他若再喊,鱼会吓跑的!于是便摆摆手。示意不要打扰他钓鱼。路人却以为他没听见,便再次大声喊:“小孩,从这怎么去城里?”小孩急了,他再次摆摆手,还指了指手里的鱼竿。 路人恍然大悟,低声问道:“请小朋友指个路,好吗?”说完,还特意双手抱拳,表示请教。小孩朝远处一指。路人明白了,告别小孩,心里还称赞:这小孩真专心。接下来他上路了。小孩松了一口气,继续钓鱼。过一会儿,就钓了许多鱼。满载而归。 篇三:古诗《小儿垂钓》扩写 一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小草轻轻摇晃,柳树抽出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这么好的天气,人们怎么会不到外面游玩呢?人们有的去购物,

古诗《小儿垂钓》诗句解析

古诗《小儿垂钓》诗句解析 《小儿垂钓》 胡令能(唐)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蓬头稚子学垂纶: 蓬,谓草草而乱也。蓬头,乃喻于其行之粗野、朴实,亦谓其思想之强矫糅、粗糙而天真也,谓于求学修为之初。 稚子,谓于童真,与蓬头合而独明其天真无邪。 学,削、雪、靴,此字乃题眼。“人之初,性本善。”学令人有知有识,只是学也令人自拘自束,如何才能得知与识,有教养,有文化却又不乏天真呢??! 垂,乃喻垂范。纶,乃定人纶分。垂纶治鱼,天垂范治愚!于吾等观之,小儿无知。于古圣先贤观之,吾等如小儿无知!吾等之学议于垂范事,于古圣眼中则如于此蓬头稚子。 侧坐莓苔草映身: 侧坐,乃倾身,过于关注垂中事,太在乎得失,失于自在,此乃喻初学者不能驭物反为物所驭也!如于学礼,不能用礼反为礼所用而自束也!如于骑车,不会骑车反为车所绊也。 莓,喻晦。苔,喻胎。莓苔,(莓苔,滑)喻谓自身之不

先正,不能正人也,自身之坐不稳安得钓大鱼!此可于《大学》之谓“正心、诚意”明之,成一切事,先以修身为本!本立自得道生也! 草乃随风倒,是无定也。草映身,此处再以草喻其身,是谓其不务本也,逐末焉可得?! 路人借问遥招手: 路人借问,当以仁礼接之,如何不接?为其童稚天真,礼法尊卑尽忘也。路人可得入乡随俗、因人化宜?若得,此乃大礼也! 小儿以其童真之不失而无视于人礼,本可嘉。然却是为了入于钓理(礼),可曾自省其过犯在不知大理?!大礼如于其应路人者,乃居于本真天性(天性为本)也。耐何贪钓鱼之利而自迷失本真!若明自我本真,是得钓大鱼之至理也,是如于路人之知大礼,不以明礼自居君子,而能同化于此小儿也。 小儿为利而不惜践礼(如于世之无知猖狂也),世人为尊卑贵贱而动失命(如于俗之居智慧者也),均大失于天真本伦也,何者能知自省而省至道之所在?! 怕得鱼惊不应人: 鱼为饵损命,小儿为钓罪人,世人为路失仁。 饵,为利,乃为生活奔波之喻谓也。钓,为趣,乃为一时喜好、贪图享乐也。路,为道,是有为法于大道也,刻意

古诗词教案-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疏通古诗,释词明意。 2、引导多元理解和深度理解,品词析句,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3、诵读古诗,传情达意,陶冶情趣。 教材学情 简析 这首诗就是以儿童的生活为描绘对象,学生对钓鱼的生活体验也是比较丰富的,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明了诗意,感悟形象,丰富意境,发现作者的匠心独运。 重点难点 辨析精妙词语,感悟小孩形象和作者匠心。 教具准备 课件 师生活动 环节 一、引入古诗,整体感知。 1、谈钓鱼,引入古诗。 师:同学们,钓过鱼吗?第一次钓鱼是在什么时候?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或教师谈自己的钓鱼感受:①享受和乐趣,②成就和满足。) 师: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首诗,这首诗是诗人专门为我们写的,用短短的28个字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天真可爱的小男孩的形象。听老师朗诵一下,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谁在干什么? 2、揭课题,了解作者。 师: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事情,用四个字概括就是…… ①板书课题“小儿垂钓”。注意“垂”字的笔顺。 ②了解作者胡令能。(呈示课件)胡令能虽然传世的作品不多,只有四篇,但是个个都是精品,反映了他是位很有才华的诗人。 3、学质疑,阅读期待。 学习最可贵的品质是学会疑问,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学习的收获就越大。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质疑,教师重点罗列。) 二、带着问题,引导发现。 1、归纳问题。比如,外貌?哪儿钓?怎样钓?钓到了吗?发生了什么?……(简单板书) 师:这些问题有的有的可以从古诗中找到答案,有的找不到答案,能找到的我们一起来发现,不能找到的要通过我们的想象来解决。(板书:疑问+发现+想象=智慧。)首先,我们必须把诗歌读懂,读懂了,这些问题自然就能解决了。 2、读正确,注意节奏。(呈示课件) 3、自由读,尝试理解。 (蓬头:头发蓬乱;稚子:小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莓苔:这里泛指野草;映:掩映、遮掩;借问:向人打听;遥:远远地;怕得:生怕,唯恐;应:理睬,应答。……)

小儿垂钓古诗赏析

小儿垂钓古诗赏析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①稚子②学垂纶③,侧坐莓④苔⑤草映身。 路人借问⑥遥招手,怕得鱼惊⑦不应⑧人。 【注释】 ①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②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③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④莓:一种小草。 ⑤苔:苔藓植物。 ⑥借问:向人打听。 ⑦鱼惊:鱼儿受到惊吓(而逃跑。) ⑧应:回应。 【译文】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回应路人。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此

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

古诗诵读 小儿垂钓

古诗诵读小儿垂钓 钢城十一小朱萍 教学目标:1 会认5个生字。 2 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 通过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教学重点:认识5个生字,了解诗文大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边读边想象,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这学期学过不少古诗,谁愿意大声地有感情的背一背? 2 大家的古诗背得真好!师板书:古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诵读(师板书小儿垂钓),看老师板书,这儿有个生字(垂),谁来读,瞧,钓鱼的丝线长长的垂到河里,所以钓鱼也叫“垂钓”“垂纶”. 3 大家一起齐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生词。. 1 大家真会思考,让我们轻轻的翻开书第83面,先自由地读古诗,多读几遍,再将双横线里的生字读准,读给同桌听听。 2 读字卡。同学们读得这么热情,那大家合上书,还能叫出生字宝宝的名字吗? 垂,翘舌音读得真好,蓬,后鼻音真准 3 去拼音读。开火车读。莓苔,瞧“莓”和“苔”手拉手好朋友,就组成了词,谁来读,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都是草字头)说明莓苔(和草有关,是一种植物)真聪明,看到汉字的偏旁,就能猜出它的意思。想不想去看看? 这就是莓苔,喜欢生长在阴暗潮湿的湖边。 4 课文中还有像这样的词语朋友呢。请看大屏幕:蓬头(多么可爱的孩子),(玩得真快活,头发乱糟糟)你来读,稚子(就是小孩子,和你们的年龄差不多),侧坐(你来读,是怎么坐,一起来坐坐看,这样侧着身子钓鱼,可舒服啦,齐读。“草映身”这个词组谁来读?这些草长得真高呀,把小孩都遮住了,你来读?这些草长得好茂盛啊?挡住了火辣辣的太阳,真凉快!你来读。好大的一片草啊,把小孩的身子全挡住了。全班齐读。不应人,不搭理别人(师做动作)呢,在做什么这么专心回答别人的时间都没有啊?你来读?把莓苔等所有的生词和词组连起来读一读。 5读古诗。生字,生词宝宝跳回古诗里,大家大声地,自由地读读,看谁读得更准确,更流利。同桌之间,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开始吧!谁愿意大声读给我们听,其它同学认真听。师评。 6 师范读。想听老师读吗?如果读得好,请你们给我鼓鼓掌,好吗?老师读得好是有小窍门的,那就是一句一句地好好地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来,你们也来试试,自由得读读第一句,看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三品读诗境。 1 来,你们也来试试,自由得读读第一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看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A 看到一个孩子学钓鱼。 B 看到孩子侧坐,看到莓苔,看到草映身:

大班古诗:《小儿垂钓》

大班古诗:《小儿垂钓》 XX课件大班古诗《小儿垂钓》一活动目标:初步了解古诗内容,想象小男孩学钓鱼时可爱的姿态及路人问路时的转们专注神情。 培养幼儿学古诗的兴趣,学习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二活动准备:课件动画图片诗句卡片轻音乐三活动过程:(一)引出古诗小朋友,你们喜欢看动画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小儿垂钓课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幼儿举手自由讲述)师:刚才小朋友观察的很仔细,讲得也很好,你们刚才讲的连起来,就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你们想不想听?讲故事:一天早晨,有一个小放牛娃起床后,没有洗脸,头发也没梳就急急忙忙来到小河边钓鱼,他随意坐在长满莓苔的石头上身旁边还长了些草,正当他专心致志钓鱼时,一位过路的人远远地向他问路:小孩子,到王家村怎样走?小孩急忙向他摇摇手没有回答他,因为他怕响声把快要上钩的鱼给吓跑了。 刚巧这个有趣的情景给一位写诗的人看见了,他立刻就写出了一首好听的诗。 我们一起来听一遍。 (二)欣赏古诗诗画欣赏一遍提问:刚才听到的这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小儿垂钓是什么意思?我们再来听一遍,仔细听好这首诗有几句,都讲了些什么?老师有感情的朗诵一遍。 (幼儿在回答时,同时出示诗句)(三)分句理解诗意蓬头稚子学

垂纶谁知道蓬头稚子是什么意思?(刚才看到的动画里小男孩头发怎么样?蓬头稚子就是指这个头发很乱的小男孩。 学垂纶就是学习钓鱼的意思)侧坐莓苔草映身谁来说说这句话讲了什么?指导朗读:你觉得古诗里的小男孩可爱吗?我们一起用喜欢他的语气来朗读第一句和第二句。 路人借问遥招手请小朋友讲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小孩子正在紧张盼望着鱼儿快快上钩的时候,谁走了过来,他想干什么?小孩子又是怎样做的?)这句话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朗读呢?小男孩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害怕吓走上钩的鱼儿,所以不回答那人的问话)读这句话是声音应该怎样?(轻点)想象第四句:小孩怕什么声音吓走小鱼?(除怕路人的问话声,脚步声还怕什么声音呢?(害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 )师:我们一起用好听的声音连起来朗诵(集体朗诵)你还有什么地方不懂可以提出来。 我们一起边做动作边朗诵。 我们除了用动作来古诗外,还可以用那些形式来表现古诗呢?好,现在就用吟唱的方式来唱唱我们今天学的古诗吧,我们可以用哪首歌来为这首古诗配音。 《小孩不小歌》幼儿唱古诗。 结束:小朋友唱得真好听,回家把这首古诗唱给爸爸妈妈听,好吗?XX课件

《小儿垂钓》古诗原文赏析

《小儿垂钓》古诗原文赏析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诗人通过描写典型细节,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画了垂钓小儿如生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颇具生活情趣。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 映:遮映 译文 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学着大人钓鱼,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赏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

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呀!

池上、小儿垂钓

21、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 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

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诗歌。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

古诗小儿垂钓翻译赏析

古诗小儿垂钓翻译赏析 《小儿垂钓》作者是唐朝文学家胡令能。其全文古诗如下: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前言】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诗人通过描写典型细节,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画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颇具生活情趣。 【注释】 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应:回应,答应,理睬。 【翻译】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稚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路人想问路,小儿向路人招招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赏析】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小儿垂钓全文注释赏析

小儿垂钓 唐代: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 一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注释 ⑴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⑵莓: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 ⑶借问:向人打听。 ⑷鱼惊:鱼儿受到惊吓。应:回应,答应,理睬。 鉴赏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创作背景 《小儿垂钓》是胡令能到农村去寻找一个朋友,向钓鱼儿童问路后所作。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胡令《小儿垂钓》原文、译文、赏析

胡令《小儿垂钓》原文、译文、赏析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 译文 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在学钓鱼, 斜身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 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鉴赏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

小学古诗:《小儿垂钓》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小儿垂钓》原文译文赏析 《小儿垂钓》 唐代: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 【注释】 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应:回应,答应,理睬。 【赏析】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 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 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 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 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 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 见小儿不拘形迹地用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 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 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 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仅仅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 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 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可怕应 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 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可 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 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 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不过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 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 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 一些专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扩展阅读:

幼儿园大班古诗《小儿垂钓》

大班古诗《小儿垂钓》 大班古诗《小儿垂钓》 一、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古诗内容,想象小男孩学钓鱼时可爱的姿态及路人问路时的转们、专注神情。 2、培养幼儿学古诗的兴趣,学习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二、活动准备: 课件动画图片、诗句卡片、轻音乐 三、活动过程: (一)引出古诗 1、小朋友,你们喜欢看动画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小儿垂钓课件)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幼儿举手自由讲述) 师:刚才小朋友观察的很仔细,讲得也很好,你们刚才讲的连起来,就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你们想不想听? 讲故事:一天早晨,有一个小放牛娃起床后,没有洗脸,头发也没梳就急急忙忙来到小河边钓鱼,他随意坐在长满莓苔的石头上、身旁边还长了些草,正当他专心致志钓鱼时,一位过路的人远远地向他问路:小孩子,到王家村怎样走?小孩急忙向他摇摇手没有回答他,因为他怕响声把快要上钩的鱼给吓跑了。

刚巧这个有趣的情景给一位写诗的人看见了,他立刻就写出了一首好听的诗。我们一起来听一遍。 (二)欣赏古诗 诗画欣赏一遍 提问:刚才听到的这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小儿垂钓”是什么意思? 我们再来听一遍,仔细听好这首诗有几句,都讲了些什么? 老师有感情的朗诵一遍。(幼儿在回答时,同时出示诗句) (三)分句理解诗意 1、“蓬头稚子学垂纶”谁知道“蓬头稚子”是什么意思?(刚才看到的动画里小男孩头发怎么样?“蓬头稚子”就是指这个头发很乱的小男孩。“学垂纶”就是学习钓鱼的意思) 2、“侧坐莓苔草映身”谁来说说这句话讲了什么? 指导朗读:你觉得古诗里的小男孩可爱吗?我们一起用喜欢他的语气来朗读第一句和第二句。 3、“路人借问遥招手”请小朋友讲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小孩子正在紧张盼望着鱼儿快快上钩的时候,谁走了过来,他想干什么?小孩子又是怎样做的?)这句话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朗读呢? 4、小男孩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害怕吓走上钩的鱼儿, 所以不回答那人的问话)读这句话是声音应该怎样?(轻点)想象第四句:小孩怕什么声音吓走小鱼?(除怕路人的问话

古诗池上、小儿垂钓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池上》《小儿垂钓》) 【教学内容】 国标版小学语文第八册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教学理念】 1.“简”出三味 从疏通古诗进行表层解读,到体悟古诗进入中层解读,再到挖掘古诗达到深层次解读,设计既体现古诗学习之“三味”,又把学习的三大目标“球形”融合,所以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步骤:聊字聊诗,聊意聊趣,聊聊趣事诗。三个步骤中简练问题,追求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效果。 2.“合”出高效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求同存异是整合的关键,从整合入手解读古诗,突破古诗教学的习惯模式。分步解读,则是在整合之间的跨度上,深入感悟意象与情趣。用“总-分-总”的教学模式引出同类“童年趣事诗”的课外拓展。 3.“聊”出轻松 两首古诗都是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诗意通俗易懂,不需花费太多的时间,把感悟诗中意境和体会童真、童趣作为教学的重点。用聊天的方式,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之中学生入情入境,不仅掌握了知识,体会了作者对小孩的喜爱之情,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稚、侧。 2.能力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 3.情感目标:感受乡村孩子的纯真、可爱。 【教学重点】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PPT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聊“字”、聊“诗”。 1.学生自读,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苏教版四年级下获奖教案)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 教材简析: 《小儿垂钓》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这首诗描画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诗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儿形象,使人感到逼真、亲切。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有感情到朗读、背诵本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初读激趣 1、同学们,钓鱼可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课件显示钓鱼图片。你们钓过鱼吗?钓鱼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2、钓鱼除了要掌握基本的技巧之外,还应该保持安静,要专心致志。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胡令能的一首诗:小儿垂钓。看看这位小朋友是怎样钓鱼的?“垂”字的横画比较多,写的时候也有讲究:中间这一横写得稍微长一些,字就站稳了;“钓”字这里面是一个点儿。 4、垂钓就是钓鱼的意思,课件出示示意图:鱼线、鱼钩从鱼竿上垂到水里,静静地等着鱼儿的上钩。钓鱼可是一门学问,诗人笔下的“小儿垂钓”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5、课件出示全诗:(教师配乐范读)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6、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每人读上两遍,在不理解的词儿旁边打上问号。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朗读) 7、在这首诗中有两个生字,咱们一块儿来看看:稚侧 “稚”是翘舌音,“禾”字旁,“稚子”就是小孩的意思,跟这个字相似的还有:困难的“难”,唯一的“唯”,推动的“推”,一堆土的“堆”字。“侧”字读平舌音。请同学们大声地把这首诗再读一遍,然后读给同桌听听。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朗读) 8、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每句有七个字,我们读的时候一般是在每句的第四个字后面适当停顿: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先听老师读一读,请同学们也来大声地读一读,注意适当的停顿。 (flash:读一读) 9、这首诗中,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建议大家先自己读读诗,再看看图,然后同座间讨论讨论。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10、我们一块儿来看看这首诗,“垂纶”的“纶”是“”旁,这里是指钓鱼用的

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 设计理念: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怎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进入古诗那优美的意境呢?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思路:“淡化诗意,品析诗句,反复诵读,领悟诗情。”着力体现三个方面; 一、淡化诗意,品析诵读,领悟诗情 教学中,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即可,教师不应当把教参或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要让他们通过体会这些词语,并且有感情地诵读才会和作者产生共鸣。达到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才能使学生领略古诗词独特的魅力。 二、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要让学生体会这妙不可言的意境是个难点。教师深情并茂的范读、生动的课件、诵读时的古乐,都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进入古诗意境所作的努力。 三、拓展学习,培养诗趣 古诗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通过古诗拓展,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打开新的视窗。让学生了解我们今天所学的诗仅是古诗沧海中的一粟,作为炎黄子孙应当更广泛地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养料,从而开阔视野,体会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目标:

1、认识“蓬、侧、苔、借”4个生字。 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今天哪,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渔光村看一看。 2、教师配乐动情地描述:这儿有一条消澈的小河,小河的周围草木茂盛,石头上长满了青苔。河里的小鱼可多了.它们快活地游来游去。几条小鱼高兴地蹦出了水面,正热情地欢迎咱们呢! 二、小组台作、自主识字 1、瞧,它们还带来了汉字朋友呢! (出示生字“蓬、侧、苔、惜”。) 2、你们认识吗?自己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看谁读得准。学生自由读生字,教师巡视。 3、读完了,拿出字卡在小组里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认认吧。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4、交流反馈: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运用小老师教读、抢读、合作读、小组间赛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读好,并随机正音。重点指导读好“蓬、侧”两个生字。 (2)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你还能读准这些字吗?开火车认读生字。 (3)游戏:送小鱼回家。

古诗《小儿垂钓》

改写古诗《小儿垂钓》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的童趣。 2、展开丰富的想像,扩充古诗的内容,并写成一篇记叙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先来考考大家,背诵《小儿垂钓》?全班齐背《小儿垂钓》 二、进入情境,把握原文 这节课,我们就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有趣的故事。这就需要我们理解古诗的意思。我们先来看看一些难懂字词的意思,一起来读一读。 1、请一个同学把诗的大意说一遍。 要把它改写成一个有趣的故事,不仅要理解诗的原意,还要观察插图,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诗意拓展开来。 三、想象扩展 1、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结合插图) (1)让我们一起穿越回一千二百多年前小孩学钓鱼的河边,首先我们来读读一、二句。观察小孩的外貌,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孩?(指名说)(2)生活当中你有过钓鱼的经验吗?说说你是怎样钓鱼的?我想我们的小孩也是这样钓鱼的。 2、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1)师生进行情景表演。老师演路人,学生演小孩。注意观察表情、动作,

想想小孩的心理。 (2)请学生说说当小孩听见有人问路时,他的表情是怎样的? (3)采访小演员,当你听见有人大声问路时,你心里怎么想? 3、指名让学生整体说一遍。谁能把我们刚刚说的这两部分连起来说一说。 四、改写 同学们,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情景呀!小孩那么专心地钓鱼,路人走来问路,而我们的小孩生怕这声音吓到了池塘里的小鱼,连忙远远摆手。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小孩。难道此时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那就让我们拿起笔,把这动人的场景写下来吧!注意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写清楚。 五、交流修改 1、谁愿意把自己写的故事读给大家听?教师相机点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